张康之《公共管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一章 导 论【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公共管理学笔记

公共管理学笔记

第一讲公共管理科学与科学公共管理——什么是公共管理学一、公共管理的基本概念(一)什么是管理“管理”在字面上的涵义:管辖和处理张立荣教授认为,公共管理学中管理指在一定的社会制度等外部环境中,一个组织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由管理者对组织内部的各种资源进行决策、组织和控制,促进其相互协调,以取得最大效益的动态过程。

(二)什么是公共管理西方学者在“管理”之前加上“公共”的意义在于:第一,强调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区别第二,强调公共管理主体的多元化第三,强调公共管理主体所担负的社会责任和义务第四,强调公共管理活动的公共参与性第五,强调公共管理活动的公开性二、公共管理学的定义及其要点三种有代表性的观点:(1)公共管理学研究的是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组织的公共管理活动,目的是提供与公共管理相关的知识与方法——知识学陈振明(2)公共管理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与学派,旨在帮助公共管理者获取解决公共问题,处理公共事务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与策略——技能说张成福(3)公共管理学是一门运用管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种理论和方法,研究公共管理实践的学科——实践说张康之说上述定义包括7个要点:第一,公共管理的核心主体,是政府部门。

第二,公共管理的客体,是社会公共事务。

第三,公共管理的根本原则,是依法管理。

第四,公共管理的方向和手段,具有多样性。

第五,公共管理的内在要求,在于提高管理的效率和效益,实现高效化。

第六,公共管理的最终目的在于实现公共利益。

第七,公共管理已经的实质,在于揭示公共管理活动的客观运行规律。

三、西方公共管理学的产生及发展(一)西方公共管理学的产生背景公共管理学产生于20世纪70、80年代的西方国家公共管理学产生的学科背景:它是在突破传统的公共行政学的局限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公共管理的发展历程:第一阶段:形成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30年代)代表性理论:古德诺的政治与行政两分法及韦伯的科层制第二阶段:成熟阶段(20世纪30年代—20世纪60年代)代表性理论:第三阶段:科学化阶段(20世纪60年代—70年代)代表性理论:巴纳德的系统管理理论以及罗森茨韦克和卡斯特的权变理论公共行政学的局限——主要表现在理论框架、管理主体、管理对象、管理手段、管理目标等方面。

张康之《公共管理学》(第2版)章节题库(公共服务及其供给)【圣才出品】

张康之《公共管理学》(第2版)章节题库(公共服务及其供给)【圣才出品】

第七章公共服务及其供给一、概念题1.公共服务答:公共服务是指为了人类的共生共在的行动者,所提供的一切有形或无形的服务的总称。

在公共管理中,公共服务是政府、非政府组织等社会治理力量开展治理实践的载体和目标,在某种意义上,其生产和供给水平直接决定着公共管理的质量。

公共服务的特性主要有:①公共服务的供给主体是行动者,包括政府、非政府组织等社会治理力量,这些行动者必须立足于人类的共生共在,积极推进公共利益的实现;②公共服务的外延涉及实体性有形的服务,同时也包括无形的、虚拟的服务。

2.公共服务过程答:公共服务过程包括输入阶段、规划阶段、资源准备与整合阶段、输出阶段以及评估与反馈阶段。

其中,在输入阶段中,公共服务的供给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利益诉求,增进社会福祉。

规划阶段要求在明确公共服务要解决的问题之后对公共服务进行总体规划。

资源准备与整合阶段是指确立了公共服务的总体性方案后,就需要为公共服务方案的施行准备资源,并对这些资源进行整合利用。

输出阶段则是依据公共服务的行动方案准备好必要的资源之后,就进入公共服务的供给阶段。

公共服务的评估是根据服务评估的标准体系对服务供给的情况进行全面评价,目的是提高公共服务的供给质量。

3.数字化、电子化、网络化和虚拟化答:数字化、电子化、网络化和虚拟化是四个相互关联,却有不同的概念。

(1)数字化是计算机技术中的一种核心技术,是指将信息转换为以“0”和“1”组成的二进制数字序列的过程,数字化后的信息易于用计算机进行处理。

数字化使信息对物理载体、空间位置的依赖性大大减弱,使信息与物理载体之间出现了分离,易于传播。

(2)电子化是数字化信息资源的一种全新的使用和传播方式。

具体是以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为基础,以数字化信息为对象和内容,通过计算机和网络进行信息使用和传播,可谓一种高技术的信息传播过程和髙效率的信息利用结果的体现。

(3)网络化是信息在互联网上进行保存和传输,其真实的物理载体实际上是互联网上的全部物理设备和传输线。

张良《公共管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第一章~第三章 【圣才出品】

张良《公共管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第一章~第三章 【圣才出品】

第二部分课后习题第一章绪论一、重要概念1.公共事务答:公共事务是相对于私人事务而言的,是指涉及全体社会公众整体的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的一系列活动,以及这些活动的实际结果。

公共事务有以下基本特征:①公益性,是指公共事务的受益对象是全体社会公众;②非营利性,是指提供与公共事务有关的管理和服务不能以营利为目的;③规模性;④阶级性。

2.公共物品答:(1)公共物品是与私人物品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是指消费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特征,一般不能或不能有效通过市场机制由企业和个人来提供,主要由政府来提供。

(2)公共物品是指公共使用或消费的物品。

公共物品是可以供社会成员共同享用的物品,严格意义上的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非竞争性,是指某人对公共物品的消费并不会影响别人同时消费该产品及其从中获得的效用,即在给定的生产水平下,为另一个消费者提供这一物品所带来的边际成本为零。

非排他性,是指某人在消费一种公共物品时,不能排除其他人消费这一物品(不论他们是否付费),或者排除的成本很高。

3.公共行政答:公共行政就是国家行政机构依法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有效活动。

具体来说就是即以正式的政府组织机构的活动过程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以效率标准作为最高准则,探索公共行政管理的一般规律和普遍原则。

这一定义的含义包括:①公共行政是一种活动,这一活动的主体是国家行政机构,即通常所说的政府或者行政当局,不包括立法和司法机构。

②这一活动的客体是社会公共事务,与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主体相应的必然是具有社会公共权威的机构,而这一机构在现代社会中非政府莫属。

③作为一种活动,它必须依法举行,而且必须是有效的。

有效包含两层含义,即有效性和效率。

4.公共管理答:公共管理是指社会公共组织以及其他组织推进社会整体协调发展、增进社会共同利益实现,通过制度创新和手段创新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调节和控制的活动。

公共管理的特征有:①公共管理的主体是多元的,包括社会公共组织和社会其他组织两大类。

张康之《公共管理学》(第2版)章节题库(公共管理的实现)【圣才出品】

张康之《公共管理学》(第2版)章节题库(公共管理的实现)【圣才出品】

第十二章公共管理的实现一、概念题1.直接行政答:直接行政是指由政府负责提供公共服务或公共物品的供给。

在传统行政中,政府担负着公共服务供给的主要职责。

直接行政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公共服务的资金由政府提供。

政府通过税收等手段筹集公共服务的资金,政府成为公共服务资金唯一提供者。

②政府负责公共服务或公共物品的产出。

承担公共服务供给的部门是政府部门或政府部门成立的供给机构。

③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一般是纯公共物品。

在传统公共行政中,政府负责教育、医疗保健、环境维护、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的供给。

2.经济管制答:经济管制就是政府为了更为有效地促进经济的平稳发展而通过行政手段对经济领域所采取的管制行为,经济管制的主要形式包括价格管制、投资限制、进出口配额以及外汇控制等。

价格管制是政府为维护社会公平和公共利益,而对那些具有自然垄断性的商品实施价格控制。

投资限制是指政府为了保证资源的有效配置,防止投资过热而采取的对投资项目、种类和数量的一些限制措施。

进出口配额是指国家对某一商品或货物的进出口设置一定的进口数量或进口金额。

合理地运用经济管制能够有效促进社会的良性发展,但经济管制过度使用则会导致市场的窒息。

经济管制的极致是计划经济体制,表现为缺乏准入价格控制、在生产上的严格控制以及国家实行定量配给。

3.社会管制答:社会管制与政府相伴相生,具有悠久的历史,其发展经历了从以惩罚违规为主到以奖励合规为主的转变,其所具有的高度强制性特征使其属于典型的传统的治理工具。

社会管制是指为了防止各种经济活动所产生的负的外部性的消极影响,为了保护环境和保护劳动者、消费者的安全和权益而采取的各种对社会的限制行为。

社会管制主要表现为政府所颁布的一些禁止性规定。

与经济管制不同,社会管制通常并不直接指向某一产业,它主要是为了某一个特定的社会目标,而对不同领域或不同行业进行的管制行为。

4.民营化[中财2017年研;人大2014年研;首都师大2014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09年研]答:民营化是指由市场或民间部门参与公共服务的生产及输送的过程,即政府部门通过契约外包、业务分担、共同生产或解除管制等方式,将部分职能转由民间部门经营,而政府需承担财政筹措、业务监督以及绩效成败等的责任。

张康之《公共管理学》(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公共管理的实现)

张康之《公共管理学》(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公共管理的实现)

张康之《公共管理学》(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公共管理的实现)第⼗⼆章公共管理的实现12.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考点难点归纳】考点⼀:公共管理的战略★★1.战略的价值引导(1)能够促使政府从控制转向服务(2)能促使政府与其他社会治理⼒量的合作(3)能推进政府职能顺利转变2.战略管理进⼊公共部门公共部门战略管理兴起的原因:(1)私⼈部门战略管理的⽰范效应。

(2)全球化和后⼯业化背景下⾼度复杂的社会环境,要求公共部门重视战略引导的作⽤。

(3)⾏政改⾰的诉求。

⾏政改⾰促使政府重视外部环境和长远⽬标,打破了政府对公共服务供给的垄断。

3.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的过程与原则(1)过程①就战略规划制定过程达成共识和明确组织权限。

②明确组织的主要任务和最终⽬的。

③宏观环境分析。

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技术等⽅⾯信息的收集和分析。

④SWOT分析。

认清⾃⾝问题与优势,把握机遇,规避风险。

⑤战略拟定和战略选择。

重视理性分析和直觉经验等⾮理性思维的运⽤。

⑥战略实施。

⑦战略评估与优化。

(2)原则①服务原则。

以“为⼈民服务”为最终⽬的;体现服务导向。

②战略制定与战略执⾏相均衡的原则。

既要重视战略制定,也要重视战略执⾏。

③全员参与的原则。

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和合法性,保障战略的实现。

④合作原则。

包括组织成员之间、不同公共部门之间的合作。

⑤与环境相适应的原则。

注重环境的动态变化,加强风险意识。

考点⼆:公共管理的实现途径★★1.管理途径(1)政府⾏政的⾃觉意识、运⾏机制和管理技术政府要进⾏有效的管理,就必须实现科学化,贯彻服务理念,遵循技术规律,创新政府的运⾏机制。

(2)从政府垄断社会管理到多元⼒量合作治理在新型的合作式社会治理格局中,政府需要去平等地与⾮政府组织等社会治理⼒量合作,以应对社会危机和推进社会进步。

2.政治途径(1)利益分化与利益博弈①在公共管理时代,利益分化和利益博弈都达到了⽆以复加的地步,决定了公共管理是包含着政治内容。

张康之《公共管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论述题)【圣才出品】

张康之《公共管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论述题)【圣才出品】

三、论述题1.公共治理的价值取向。

[北师大2019年研]答:(1)公共治理概述“公共治理”这一概念出现于公共治理理论中,是指对合作网络的管理,是为了实现和增进公共利益,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等众多公共管理主体彼此合作,在相互依存的环境中分享公共权力,共同管理公共事务的过程。

公共治理理论对传统的公共行政理论进行了反思和批判,并且吸收了新公共管理理论和新公共服务理论中的合理内核。

具体来说,其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内容:①公共治理是由多元的公共管理主体组成的公共行动体系。

公共管理主体不仅包括几乎长期垄断公共管理主体地位的政府部门,而且还包括诸如私营部门和第三部门等非政府部门的参与者。

公共治理理论认为,政府并非是公共管理的唯一主体,除此之外,私营部门、第三部门等非政府组织在公共事务的管理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们在介于市场经济与公共部门之间的“社会经济”领域内积极活动并且依靠自身资源参与管理共同关切的社会事务。

治理的主体可以是公共部门,可以是私营部门,可以是第三部门,还可以是三者多种形式的合作。

②多元化的公共管理主体之间存在着权力依赖和互动的伙伴关系。

公共治理理论认为,多元化的公共管理主体之间存在着一种权力依赖的关系。

公共管理主体间的权力依赖,是指参与公共管理活动的各个组织,无论其是公共组织还是私人组织,它们都不拥有独立解决一切问题所需的充足知识和资源;它们必须相互依赖,进行谈判和交易,在实现共同目标的过程中实现各自的目的。

③多元化公共管理主体进行自主自治的合作。

与传统公共管理单一等级制下的协调方式和依靠“看不见的手”来进行操纵的市场机制不同,在公共治理理论视野下,多元化公共管理主体及其相互间的权力依赖和合作伙伴关系以及其中的协商、谈判和交易机制,最终必然会推动公共管理朝着一种自主自治的网络化方向发展。

这种网络化公共管理的特征不再是监督,而是自主合作;不再是集权,而是权力在纵向和横向上的同时分散;不再是追求一致性和普遍性,而是追求多元化和多样性基础上的共同利益。

张康之《公共管理学》(第2版)章节题库(公共管理的生态)【圣才出品】

张康之《公共管理学》(第2版)章节题库(公共管理的生态)【圣才出品】

第四章公共管理的生态一、概念题脱域化答:脱域化是指将人从地域化的社会中抽离出来,即从农业社会的生产、生活和交往方式中抽离出来,然后放置到属于工业社会的生产、生活和交往方式之中。

脱域化是对地域化社会的脱离,在第一个层面上,是地域中的人、物等脱离农村而进人城市和流动起来;在第二个层面上,由于工业的成长,那些率先建立起工业化国家的地区,突破国家的边界而向外扩张。

第二个层面的发展后来演化成了资本主义世界化,以地理大发现、殖民地的建立和海外市场的开拓为典型标志。

资本主义世界化是脱域化的重要方面,主要表现为率先实现了现代化的国家对后发展国家和地区的压迫和掠夺。

二、简答题全球化对公共管理带来了什么样的挑战?答:公共管理一直受到日益发展的复杂的全球化环境的影响,这一国际秩序的特征便在于整个国际社会成为一个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的网络,网络技术的发展、经济的全球化、交通工具的发达,将使这一网络更加加强。

全球的、地域的、地方的相互依赖更加紧密,某一国家和地区的行动常常会影响其邻国和其他国家,现代政府治理已经变成一个管理全球和地方相互依赖关系的过程。

全球化给公共管理带来的挑战,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在全球化的时代,政府仍然拥有各自的管辖权,并有自己独特的内部治理结构或管理系统,但政府再也不能像传统那样独立于其他治体之外,全球相互依赖的明朗化要求以相互联系的观点取代分离的观念。

(2)在全球化的时代,许多公共物品的提高已经变成国际性的,即成为公共物品,如世界和平、可持续发展、地区安全、统一的世界市场等,这便需要更加自觉、协调和合作的努力。

(3)在全球化的时代,传统上被视为国内问题的政府治理,可能会变成一个地区性问题,甚至全球的问题,公共政策传统上那种对外政策和对内政策的界限再也不那么清楚了。

(4)在全球化的时代,一个成功的公共管理需要发展战略思考的能力,需要催化领导力,即与其他治理领域的行动者沟通、合作、互动、结盟,达成一致的目标和战略的能力,同时也需要多元文化的学习能力。

张康之《公共管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名词解释)【圣才出品】

张康之《公共管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名词解释)【圣才出品】

一、名词解释1.政策主体[人大2019年研]答:政策主体是指直接或者间接参与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评估或者政策监控的个人、团体或组织,其构成因素主要包括立法机构、行政机构、司法机构、政治党派、利益集团、思想库、大众传媒和公民个人等。

政策主体有官方决策者和非官方参与者之分。

官方决策者是指政治体制内行使公共权力的政策过程的行动者,一般包括国家机构、执政党、政治家和官员。

非官方参与者相对于官方决策者而言,他们对政策制定过程的影响较为间接,但同样是政策制定中不可忽视的主体因素。

非官方参与者不仅包括政治党派和利益群体的成员,而且包括代表个人的普通公民。

2.治理工具[人大2019年研]答:治理工具又称政策工具或政府工具,是指政府将其实质目标转化为具体行动的路途和机制。

治理工具是政府治理的核心,没有政策工具,便无法实现政府的目标。

当代各国的政府治理工具主要包括:①政府部门直接提供;②委托政府其他部门;③契约外包;④经营特许权;⑤补助;⑥抵用券;⑦市场供给;⑧志愿服务;⑨自我协助;⑩政府贩售特定服务。

运用何种治理工具,政府干预市场到何种程度,完全视问题情势、政府主观偏好、资源拥有程度、目标的正确性与选择性、对市场依赖程度、相对成本等综合因素而定。

3.绩效预算[人大2019年研]答:绩效预算是基于政府的职能、业务与计划进行预算编制的制度,以便于政府在会计年度内,完成各项工作计划与列举的具体建议。

它包括决定适当的计划种类、将计划分割成数个子计划、针对每个子计划的细节活动进行评估并确定所需经费以及汇总所有经费资料编制预算等步骤。

绩效预算的特征包括:注重最后产出而非投入;强调各种产出或计划所需投入间的关系;使计划更加全面,并关注于活动所具有的全部贡献及其发生的全部成本。

绩效预算的优点在于:有助于衡量单位计划成本;有助于考核计划的成本变动情况;有助于考核行政管理效率;有助于政府机关进行成本—收益分析。

绩效预算的缺点在于:忽视政府活动的政治性,尤其是政治回应性;未能建立成本会计制度与成本意识;对于无形成本和抽象成本难以确立工作衡量的标准;对组织的未来目标政策设计无法连贯;对国家资源的整体规划比较忽略。

张康之《公共管理学》(第2版)课后习题详解 第1章 导论

张康之《公共管理学》(第2版)课后习题详解 第1章 导论

第1章导论1.简述公共管理的概念?答∶"公共管理"的概念具有三重含义∶其一,是公共部门中的管理;其二,是服务于公共事务的管理;其三,是具有公共性质的组织及其成员对社会的管理。

一般认为,公共管理是指政府等多元社会治理力量通过整合社会资源和战略性地运用治理手段而对与公共利益实现相关的广泛的社会事务的管理,其目标是促进社会发展和实现社会公平,保障全体社会成员共享社会发展的成就。

对公共管理的概念进行分析,可以看到∶(1)公共管理主体是一切从事和参与社会治理活动的组织和个人的总和,或者说,一切不以营利为目的而围绕着社会事务开展活动的组织都属于公共管理主体的范畴。

现代社会的治理活动都是以组织为载体或基本单位展开的,因此,从组织的意义上来审视公共管理活动,政府已经不再是唯一的社会治理主体,而是需要与多元化的社会治理力量一起开展合作治理的组织。

所以,公共管理主体是多元化和多样化的,公共管理是包括政府与非政府组织以及其他社会治理力量多元治理主体的合作治理。

(2)公共管理的目标是一个具有多层次结构的目标体系,表现为提高社会治理活动的效率、促进社会发展和保证全体社会成员共享社会发展的成就。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一切公共管理主体都需要在注重社会公平的前提下提高效率,不断地改善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注重绩效和服务品质。

对政府而言,要把重心放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供给上;对非政府组织以及其他社会自治力量来说,应当在其所活动的区域(或领域)内积极开展治理活动,及时地把存在于社会中的各种利益诉求传递给政府。

无论是政府还是非政府组织以及其他社会治理力量,在公共管理过程中,都需要以积极的态度自觉地完善公共服务的合作关系。

(3)公共管理的手段或途径是多样的,概括地说,主要是由政治的、法律(政策)的和管理的三个方面构成。

近代以来的社会治理过程由于专业化追求,往往把政治的、法律(政策)的和管理的手段隔离开来,由不同的部门突出运用其中某一手段。

张康之《公共管理学》(第2版)章节题库(导论)【圣才出品】

张康之《公共管理学》(第2版)章节题库(导论)【圣才出品】

第一章导论一、概念题1.公共管理[华南师大2016年研;湖南师大2014年研]答:“公共管理”的概念具有三重含义:①公共部门中的管理;②服务于公共事务的管理;③具有公共性质的组织及其成员对社会的管理。

公共管理是指政府等多元社会治理力量通过整合社会资源和战略性地运用治理手段而对与公共利益实现相关的广泛的社会事务的管理,其目标是促进社会发展和实现社会公平,保障全体社会成员共享社会发展的成就。

历史地看,公共管理是人类社会治理发展到20世纪后期出现的一种新型社会治理方式,是政治、法律和管理等社会治理途径发展的最新成就,代表了社会治理的制度、方式和行为模式的最新文明典范。

2.参与治理答:参与治理是指让公众参与到公共事务和管理等公共产品的供给中来,具体地说,就是参与政府的决策和执行过程。

这对于改变政府在治理上的垄断地位具有积极意义:①公众参与决策能够保证社会问题及时转化为政策问题;②公众参与决策能够保证公众的意愿得到表达,并在决策过程中得到一定程度的采纳。

3.公共行政答:公共行政是指国家行政组织或公共行政组织在宪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范围内对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

狭义的公共行政指政府对自身事务的管理,广义的公共行政是指政府对包括自身事务在内的整个社会的管理。

4.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中山大学2004年研]答:(1)公共管理是指政府等多元社会治理力量通过整合社会资源和战略性地运用治理手段而对与公共利益实现相关的广泛的社会事务的管理,其目标是促进社会发展和实现社会公平,保障全体社会成员共享社会发展的成就。

(2)公共行政是指国家行政组织或公共行政组织在宪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范围内对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

(3)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二者之间既有差别性又有统一性。

自威尔逊以来,公共行政一直是政府公共部门管理的主要理论。

20世纪70年代末席卷全球的新公共管理运动使公共管理取代公共行政成为新的有效的公共部门管理理念。

张康之《公共管理学》(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公共部门的资源管理)

张康之《公共管理学》(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公共部门的资源管理)

第五章公共部门的资源管理5.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考点难点归纳】考点一: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1.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含义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是指公共组织运用一系列科学的管理手段对作为或可能成为组织成员的个人所进行的管理,其基本的管理理念是把这些人看作组织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性资源,管理的目的是对这类资源加以开发和利用。

2.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见表5-1)表5-1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特点3.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环境(1)价值环境:指公共管理活动通常被视为不同价值冲突、妥协的过程。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可以被视为经常发生冲突的基本社会价值之间连续互动的过程。

这些价值包括了政治回应性、组织效率、个人权利、社会公平、个人责任、有限的与分权的政府、社区提供公共服务的责任。

(2)制度环境:指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实际运行的制度基础和条件,目前绝大多数国家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依然是以公务员制度为基础背景的。

4.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功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功能包括人力资源规划、人力资源获取、人力资源开发与激励、人力资源保障与约束。

从统一的系统化过程来看,人力资源管理由三个环节组成,即公职人员的“入口”管理、“在职”管理和“出口”管理。

5.人力资源规划的作用(1)为人力资源获取的数量和结构确定具体的标准,有利于控制公共部门成本,测算组织热恩力资源规划方案的实施成本以及效率。

(2)规划中的费用和人员规划提供了组织的生产力水平状况以及能否实现组织绩效目标等方面的信息,决定了组织能否支付组织成员薪酬等。

(3)为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进行有针对性的成员培训等开发活动提供依据,使员工了解自身素质与组织要求之间的差距,从而及时调整个人职业发展规划。

6.人力资源规划的步骤(1)收集有关信息,包括组织内部信息和组织外部环境信息。

(2)人力资源需求预测,包括短期预测和长期预测,总量预测和岗位需求预测。

(3)人力资源供给预测。

张康之《公共管理学》配套题库-章节题库-公共管理主体【圣才出品】

张康之《公共管理学》配套题库-章节题库-公共管理主体【圣才出品】

张康之《公共管理学》配套题库-章节题库-公共管理主体【圣才出品】第二章公共管理主体一、概念题1.官僚制(中山大学2005年研;复旦大学2003年研)答:官僚制是指一种理性化的管理组织结构,是执行决策者命令、经任命产生的官员所组成的大型组织。

它必须遵循一套特定的规则与程序,有明确的权威登记,权责自上而下传递。

“官僚制”是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提出的官僚制理论的核心概念。

“官僚制”具有分部——分层、集权——统一、指挥——服从等特征,是现代社会实施合法统治的行政组织。

韦伯认为,从纯技术的观点来看,“官僚制”是效率最高的组织形式,它是一种高度理性化的组织机构的“理想类型”。

2.公共管理者答:公共管理者是指受国家和公民的委托,行使公权力,负责运用资源达成政府施政目标的人。

在现代民主国家中,公共管理者是经法定程序进入政府,担任政府公职,行使公权力,并从事公务管理的公职人员。

从广义上讲,公共管理者包括民选的与任命的两大类,而任命的公共管理者又可区分为政治性任命人员以及经文官考试录取的常任文官或公务员。

按照其职务等级可以分为高级公共管理者、中级公共管理者和基层公共管理者。

由于公共管理活动的多元性、政治性以及公共性等特质,公共管理者除扮演一般管理者的角色外,在民主政治中尚扮演着特殊角色,主要包括:执行与捍卫宪法的角色;人民信托者的角色;贤明少数的角色;平衡轮的角色,即平衡治理过程中的一种势力;扮演分析者和教育者的角色。

3.前瞻性管理答:前瞻性管理是指依据未来外界的变化和组织自身的发展,对组织可能面临的机遇和问题进行预期,并利用各种方法抓住机遇解决问题,推动组织前进的活动。

“前瞻思考”和“由内而外”的管理能力是前瞻性管理的基本态度和技能。

前瞻思考是指向前看;确认问题和机会;寻找重构问题的途径,促使负面向正面转化,开创新的管理道路;掌握、形成、寻找机会,以便不失时机的特性。

由内而外的管理是指保持与组织环境的关系,强化面对挑战和掌握机会的能力。

张康之《公共管理学》(第2版)章节题库(公共危机管理)【圣才出品】

张康之《公共管理学》(第2版)章节题库(公共危机管理)【圣才出品】

第十章公共危机管理一、概念题1.危机答:危机是指这样一种紧急事件或者紧急状态,其出现和爆发严重影响社会的正常运作,对生命、财产、环境等造成威胁、损害,超出了政府和社会常态的管理能力,要求政府和社会采取特殊的措施加以应对。

不同种类危机的共同特点有:(1)危机具有威胁性。

危机的出现或者发生,可能会对个体、组织或者社会的基本目标和价值构成威胁。

(2)危机具有时间的紧迫性。

对于当事人或者决策者而言,危机的出现往往出乎意料,留给决策者做出反应和决策的时间十分有限。

决策者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出快速的反应,而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决策者往往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3)危机的发展具有阶段性。

危机的发展,也有其周期。

(4)危机具有不确定性。

危机的发生固然有其因果性和阶段性,但是由于信息不对称以及人类的有限理性,危机往往具有不确定性。

(5)危机具有新闻性。

危机往往成为新闻媒体追逐报道的热点,因此也往往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6)危机具有效果的双重性。

危机既是危险,也是机会。

危机管理的一个重要作用在于把危机转化为发展的新的机遇。

2.公共危机[中山大学2010年研;中财2009年研]答:公共危机是指严重威胁与危害社会公共利益,并引发社会混乱和公众恐慌,需要以政府为主体的公共部门介入,运用公共权力、公共政策和公共资源紧急应对和处理的危险境况和非常事态。

危机是一种突发性的紧急态势或事件,可能对组织及其人员、产品、服务、资产和声誉造成损害,甚至威胁到社会系统的基本机制和行为准则,要求决策者迅速应对以消弭负面影响。

危机的种类很多,一般而言,无论哪一种类型的危机,只要涉及较大规模的公众利益,需要国家公共部门介入处理,便可划入公共危机范畴。

它可以是人为因素诱发的,也可以是非人为的自然灾害;可以是生产性危机,也可以是自然性危机,如“非典”、禽流感等流行疾病。

3.公共危机管理答:危机管理是一个动态过程,包括危机前的预警管理、危机中的应急处理,以及危机后的善后处理,是全方位的管理行为。

张康之《公共管理学》配套题库-章节题库-公共管理中的伦理【圣才出品】

张康之《公共管理学》配套题库-章节题库-公共管理中的伦理【圣才出品】

第八章公共管理中的伦理一、概念题1.伦理答:伦理是指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是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内心的信念来维系的,表现为善恶对立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伦理是社会的产物,其产生根源于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

人类为了生存就必须生产,要生产就必定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也就必然形成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和社会的各种关系和矛盾,产生如何处理这些关系,解决这些矛盾的态度和行为,以及对这些态度和行为的看法和评价,从而产生一系列伦理规范。

其特性是伦理具有广泛社会性,遍及社会各个领域,渗透于各种社会关系中。

2.行政体制伦理(南京大学2008年研)答:行政体制伦理是相对于行政管理者个体道德而言的,由行政体制内在的一系列分配权利和义务的原则、规范所构成,并通过社会结构关系,一系列的政策、法规、条例和成文的或不成文的制度等环节表现出来。

体制伦理依附于体制而存在,与个体道德相比较,体制伦理对于维系社会秩序、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具有优先地位。

特定的社会体制在伦理上有多大的合法性,主要不是通过这个体制下个体道德体系显示出来并得以确证的,而是通过体制自身的伦理性显示出来的,是通过不同体制的比较来评判的。

3.公共管理伦理答:公共管理伦理是指特殊领域中的角色伦理,公共管理伦理以公共管理系统为主体,或者以公共管理者为主体,是针对公共管理行为和政治活动的社会化角色的伦理原则和规范。

公共管理伦理的主体是公共管理系统和公共管理者,具有以下特点:是社会化角色;具有接受伦理约束的特殊必要;具有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的责任能力。

公共管理伦理具有包括:①观念形态的伦理意识(准则意识、责任意识、目标意识),包括系统知道人们做出行为选择的价值观;②实践形态的以一定的伦理原则为指导的公共管理行为;③伦理准则评估等。

4.普遍主义的公共政策伦理观(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研)答:普遍主义的公共政策伦理观是一种义务论。

其与功利主义形成鲜明对照,强调动机的意义,认为道德评价的标准主要在于决策或行动的意愿。

公共管理学张康之 郑家昊考研笔记

公共管理学张康之 郑家昊考研笔记

公共管理学张康之郑家昊考研笔记第一章:公共管理概论1.1 公共管理的概念公共管理是指政府或其他公共机构对社会事务进行组织、协调和管理的一种管理活动。

它包括制定政策、实施计划、监督执行和评估效果等一系列管理活动,是政府治理的核心内容。

1.2 公共管理的特点公共管理具有政府性、公益性和社会性的特点。

它不同于企业管理,其目标是公共利益的最大化,而非盈利。

公共管理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等多方面的利益关系,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

1.3 公共管理的理论基础公共管理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公共产品理论、公共选择理论、政府失灵理论等。

这些理论为公共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方法论支持,对于指导公共管理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章:公共管理的主要内容2.1 政府管理功能政府是公共管理的主体,其管理功能包括立法、行政、司法和监督等方面。

政府管理能力的提升是公共管理的核心问题之一。

2.2 公共政策制定与实施公共政策是政府为了解决社会问题而采取的行动方案,其制定与实施是公共管理的重要内容。

公共政策的科学、民主和有效实施是提高公共管理水平的关键。

2.3 绩效管理与评估绩效管理是以绩效为导向的管理方式,旨在提高公共部门的效率和效益。

评估则是对公共管理措施和政策效果进行监督和评价,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

第三章:公共管理的现代发展趋势3.1 新公共管理新公共管理是20世纪后期提出的公共管理思潮,主张借鉴市场机制,加强绩效导向,提高政府效率和责任。

其代表性理论包括新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伙伴理论等。

3.2 公共治理公共治理是一种新型的治理模式,强调政府与社会、市场等各种治理主体之间的合作与协调,倡导多元治理、共同治理和民主治理。

3.3 网络化管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化管理成为公共管理的新趋势,政府及其他公共机构通过网络平台协同管理,实现信息共享、资源整合和服务创新。

第四章:公共管理中的问题与挑战4.1 行政效率与公共服务质量公共管理中存在效率低下和服务质量不高的问题,政府需要不断提升管理水平,改进管理方式,提高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

张康之《公共管理学》(第2版)章节题库(公共管理主体)【圣才出品】

张康之《公共管理学》(第2版)章节题库(公共管理主体)【圣才出品】

第二章公共管理主体一、概念题1.公共管理主体答:公共管理主体是一切从事和参与社会治理活动的组织和个人的总和。

在组织的意义上,公共管理主体是包括政府组织与非政府组织、官僚制组织与任务型组织以及以合作网络的形式出现的其他社会自治力量在内的一个复杂的合作治理系统。

在这一系统中,政府扮演着引导者、服务者以及合作平台建构者等新的角色。

2.非政府组织[南昌大学2016年研]答:非政府组织主要是指以增进社会公共利益为目标、不以营利为目的与政府相对应的一种公共组织。

萨拉蒙认为非政府组织是具有如下共同特征的社会组织:①组织性,即有一定的制度和结构;②民间性,即独立于国家和政府体系之外;③非营利性,即不以营利为目的,不分红;④自治性,即能够自主决策和自主活动;⑤志愿性,即组织的成员并非受某种外在强制,而是秉持志愿精神自愿组成,其活动经费也来自志愿捐赠。

非政府组织所服务的受益人一般为个人,有的服务可以进行收费,有的服务还可以市场化。

非营利组织可以收费,但其水平应低于市场价格,不受竞争机制的调节。

非营利组织在开展活动中也可以产生利润,但不能用于分配,而必须用于组织发展和符合组织目标的服务项目。

3.官僚制[中山大学2005年研;复旦大学2003年研]答:官僚制是指一种理性化的管理组织结构,是执行决策者命令、经任命产生的官员所组成的大型组织。

它必须遵循一套特定的规则与程序,有明确的权威登记,权责自上而下传递。

“官僚制”是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提出的官僚制理论的核心概念。

“官僚制”具有分部—分层、集权—统一、指挥—服从等特征,是现代社会实施合法统治的行政组织。

韦伯认为,从纯技术的观点来看,“官僚制”是效率最高的组织形式,它是一种高度理性化的组织机构的“理想类型”。

4.组织间网络答:组织间网络是指一些相关的组织在长期的互相联系和相互作用中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合作结构形态。

这种组织群可以通过集体决策、联合行动来生产产品或服务,以便更迅速地适应不断变化的技术和市场环境,并提高自身竞争力。

张康之《公共管理学》配套题库-章节题库-公共管理的实现途径【圣才出品】

张康之《公共管理学》配套题库-章节题库-公共管理的实现途径【圣才出品】

第九章公共管理的实现途径一、概念题1.公共政策(湖南农大2013年研;武大2012年研;中财2011年研)答:公共政策是指国家(政府)执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在特定时期为实现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动或所规定的行为准则,公共政策是一系列谋略、法令、措施、办法、方法、条例等的总称。

公共政策具有四个基本特征:(1)公共政策由特定的主体,即由国家或政府、执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所制定及执行。

(2)公共政策具有特定的价值取向,要实现特定目标或目的,政策主体尤其是执政党和政府总是试图通过制定和执行政策来实现自己的价值目标。

(3)公共政策是政府为解决特定社会问题以及调整相关利益关系而采取的政治行动,是与谋略、法令、措施、办法、规定等密切相关的政治行为。

(4)公共政策是一种行为准则或行为规范。

2.政策系统(对外经贸大学2008年研)答:政策系统是指由政策主体、政策客体及其与政策环境相互作用而构成的社会政治系统。

政策系统是公共政策运行的载体,是政策过程展开的基础。

政策主体(政策活动者)一般界定为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的个人、团体或组织。

政策客体是指政策所发生作用的对象,包括政策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事)和所要发生作用的社会成员(人)两个方面。

政策环境是指影响政策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

3.公共政策问题(中国传媒大学2009年研)答:公共政策问题是指基于特定的社会问题,由政府列入政策议程并采取行动,通过公共行为希望实现或解决的问题,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问题。

其基本内涵主要包括:(1)社会客观现象或问题情境。

政策问题来源于社会期望与社会现状之间的差距。

(2)对上述问题的察觉与认同。

即便存在上述客观现象或问题情境,倘若它并没有被社会大多数人所察觉,它也只能是一种潜在的社会问题。

(3)价值、利益与规范的冲突。

这种冲突除了表现于个体之间,更多地表现于个体与团体、团体与团体,以至于个体、团体与整个社会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公共管理学笔记-张纲著

公共管理学笔记-张纲著

1.【识记】公共管理学的含义?答:公共管理学是以公共部门管理活动、尤其是政府管理活动为研究对象的综合性应用学科.2.【领会】管理包括哪几个层面的含义?答:1管理思想2.管理活动3.管理理论4.管理科学3. 【识记】管理活动的定义是什么?答:管理活动是指立基于明确的权威和分工之上的组织管理活动.4.【应用】-不同历史时期的组织管理活动有什么样的时代特征?答:1.19世纪末20世纪初,科学管理的典型特征是由泰勒提出来的,将管理活动界定为“确切的了解你希望工人干些什么,然后设法使他们用最好,最节约的方法完成它。

2.新的技术革命时期,当代管理学大师德鲁克则认为这个时代的主要特征是:管理是以一种绩效责任为基础的专业职能。

3.当代管理时期,当代管理学大师西蒙认为:管理就是决策.5. 【领会】组织中完整有效的管理活动有哪些基本构成要素?答:1.目标2.协调,(1)进行人与资源之间的协调,从而实现资源的有效运用。

(2)是人与人之间的协调,最终将拥有不同目标和特质的个人的力量整合成组织的力量。

实现个人所无法达到的目标.3.有效性。

6. 【识记】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在哪个时期最为丰富?主要的代表思想有哪些?答:1.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在先秦至汉代这一时期最为丰富,奠定了中国管理思想的基础。

2.具有代表性的管理思想主要来自于儒家,道家和法家。

7. 【识记】儒家管理思想的特点是什么?答:儒家的特点是关心人生、社会问题,在伦理道德方面建立了相当完整的思想体系,其中蕴涵着丰富的行政管理及人事管理思想.8. 【识记】道家管理思想的最高原则是无为。

9. 【识记】法家管理思想的特点是,以成文法或不成文法作为标准,以赏罚为手段进行管理,是法术,势的结合集中体现。

10.【领会】西方管理思想的源头在哪里,主要的管理思想有哪些?答:西方管理思想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罗马。

1.古希腊昌以商业活动为主的社会生产方式和以城邦制为基础的社会组织方式。

张康之《公共管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简答题)【圣才出品】

张康之《公共管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简答题)【圣才出品】

二、简答题1.公共危机疏缓的策略。

[人大2019年研]答:公共危机是指这样一种紧急事件或者紧急状态,它的出现和爆发严重影响社会的正常运作,对生命、财产、环境等造成威胁、损害,超出了政府和社会常态的管理能力,要求政府和社会采取特殊的措施加以应对。

公共危机的疏缓是指管理者采取各种各样的预防措施,通过持续不断的努力和行动,以降低或者消除灾害及其影响的风险。

公共危机疏缓是公共危机管理的一个环节,它的重要特点在于其关注长期的预防性工作,而不是着眼于危机发生以后的应对。

公共危机疏缓的策略有:(1)风险源的确认和控制。

对于任何地区或者组织,要根据历史的资料和现实的探查,确认可能出现的灾害的类型,建立风险的档案,确认风险源,在此基础上绘制风险地图。

(2)通过工程项目防范灾害。

通过某些工程项目的建设可以预防一些自然灾害对人们所造成的影响。

(3)通过有效地管理地区的发展来疏缓风险和灾害。

地方政府在规划和管理发展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发展规划有效地降低可能的风险。

(4)通过制定和实施严格的管制措施来疏缓风险和灾害。

强化政府的管制历来是各国政府有效疏缓各种灾难和危机的有效措施。

这些管制措施涉及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5)通过公共信息和教育的途径疏缓风险和灾害。

建立一个安全的和具有防卫能力的社会的关键在于公民的风险意识和能力。

通过学校、社区、公共传媒等各种机构,利用各种方式传播危机管理的信息和知识,提高危机管理的意识以及增强危机管理的能力十分重要。

(6)通过政府的财政和诱因政策的途径疏缓风险和灾害。

政府的诱因政策在疏缓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诱因政策主要是通过政府的财政补贴和税收发挥作用的。

对于有利于提高社会抵御力的项目和事业,政府可以提供补贴,甚至于通过减免税方式予以鼓励;对于那些对公共安全产生不良影响的事业或者行为,政府通过提高税负的办法加以限制等。

2.政策评估的方法及其优劣。

[人大2019年研]答:政策评估是指政策评估人员利用科学的方法和技术,系统地收集相关信息,评估政策方案的内容、规划与执行过程以及执行结果的活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导论
1.1 复习笔记
一、公共管理是一种新型的社会治理模式
1.公共管理的概念
(1)公共管理概念
公共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通过整合社会资源及运用政治的、法律的、行政的和经济的手段而对与公共利益实现相关的广泛的社会事务的管理,其目标是促进社会发展和实现社会公平,保障全体社会成员共享社会发展的成就。

①公共管理概念的三重含义
a.公共管理是公共部门中的管理;
b.公共管理是服务于公共事务的管理;
c.公共管理是具有公共性质的机构或组织对社会的管理。

②对公共管理的概念进行的分析
a.公共管理的主体是包括政府在内的广泛的具有公共性的组织;
b.公共管理的目的是服务于公共利益的实现,具体表现则是提高社会治理活动的效率、促进社会发展和保证全社会共享社会发展的成就。

c.公共管理的手段或途径是多样的,主要是由政治的、法律(政策)的和管理的三个方面构成。

d.公共管理系统是一个由多元社会治理主体构成的、以合作关系为纽带的和以提供公共服务为目标的统一整体。

(2)公共管理的特征
①公共管理不以营利为目的。

②公共管理由公共管理组织内部的行政管理和外向的社会管理两个部分构成。

公共管理则要求把公共管理组织自身的行政管理与对外部的社会管理区分开来,把社会管理放在中心位置上,让组织自身的管理从属于社会管理的要求。

③公共管理担负着健全社会的责任,这是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以及日常生活管理的最为根本的区别,也是它与以往任何一种社会治理方式的不同之处。

私人组织的管理(如企业管理等)只求组织自身的完善,即通过组织自身的完善去提高与其他组织相比的竞争力。

2.公共管理产生的历史前提
(1)公共管理得以产生的历史背景
后工业化和全球化浪潮是公共管理得以产生的总的历史背景:
①20世纪80年代,政府的社会治理适应性不足引起了一场全球性的行政改革运动,同时进入新世纪以来,危机事件的频发更说明,在工业社会中形成的社会治理模式已经无法应对今天的社会问题。

②由于后工业化和全球化,公共管理突出地反映出社会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特征。

③由于行政改革以及应对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要求,出现了非政府组织以及各种各样的社会自治力量,形成了与政府开展合作治理的局面。

(2)美国社会学家贝尔与后工业社会
①后工业社会的概念
后工业社会是指工业社会以后的社会发展时期。

这一概念是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首先提出的。

②后工业社会的特征
a.经济上从制造业为主转向服务业为主;
b.由于经济的变化,白领工人数量大增,从而导致社会的领导阶层由企业家变为科学研究人员;
c.理论知识居社会的核心地位,成为社会革新和决策的根据;
d.未来技术方向应是有计划有节制的,技术评价占有重要地位;
e.制定各项政策都要通过智能技术,“理论知识的积累与分配”已成为革新与变革的直接力量。

③贝尔将人类社会划分为三个相互联系的不同发展阶段: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

a.前工业社会就是以农业、矿业、渔业、林业等为产业的社会,社会经济部门以消耗自然资源为主,产业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大,也称为“对自然的博弈”。

b.工业社会则是以加工业、制造业、建筑业等为主要构成部门的社会经济结构形态,是一种依靠机器大批量生产产品的社会。

社会工作的主要目的是设计“人对付人造自然的策略”。

c.后工业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社会活动主要与信息的搜集、整理、传递、过滤和使
用密切关联。

在后工业社会的历史阶段中,信息技术主要表现为绝大多数社会劳动者从事着创造、处理和分析信息的工作。

(3)公共管理是人类社会治理发展的必然结果
①后工业化与全球化为人类带来的是社会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的迅速增长,进入21世纪后,危机事件的频发以及2008年开始出现的全球性金融危机,都表明人类进入了一个高度复杂性和高度不确定性的时代,公共管理的出现,是为了解决现有的社会治理体系的治理能力不足的问题。

②公共管理产生于高度复杂性和高度不确定性的时代,所要承担的是高度复杂性和高度不确定性条件下的社会治理。

当人类社会呈现出高度复杂性和高度不确定性的特征时,工业社会的治理体系在各个方面都陷入了困境。

公共管理正是在这一条件下应运而生的。

③高度复杂性和高度不确定性首先冲击的是政府,使得政府促进公共产品供给主体和途径的多元化,促进自主创新的公共产品供给模式的生成,寻求最有效的途径以提供高质量的公共产品。

④高度复杂性和高度不确定性的社会现实提出了社会治理主体重构的要求。

要求政府不仅要能够改善自身的组织方式,并且形成一个多元合作的社会治理结构。

3.从公共行政到公共管理的变革
(1)公共行政的发展历程
①近代社会的早期,西方各国大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民族国家,从而出现了现代意义的政府,近代早期的政府往往被界定为“消极政府”或“有限政府”。

②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开始逐渐为资本垄断所取代,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对社会生活造成了极大影响,使得政府职能迅速扩张,政府规模迅速膨胀。

③19世纪末,基本上形成了被学者们称为“行政国家”的局面。

国家的行政部门迅速膨胀,行政权力迅速集中,行政管理活动的范围迅速扩大,政府对社会的直接管理活动迅速增加,对社会事务的介入越来越深。

特别是在1929年的大萧条之后,凯恩斯主义开始出现并为政府的经济干预以及社会干预提供了理论基础。

④20世纪中期,出现了可以被称作“行政国家”的局面,政府在国家与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都无孔不入地深深介入,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⑤20世纪60年代,由政府所承载的公共行政达到了顶峰。

(2)公共行政产生的重大事件
①标志性事件《彭德尔顿法案》的通过,彻底终结了视行政为政党工具的“政党分肥制”,并建立了文官体系,通过文官的“永业制”保证行政体系不归附于某个具体的政党或利益集团。

②同一时期,英国也终止了“官职恩赐制”,并用公务员制度取而代之。

(3)学术界所说的20世纪的几场公共行政运动
①20世纪20年代开始的一场行为主义运动
行为主义的理论也被学术界称为行为科学,行为科学在公共行政领域中的理论建构工作是由西蒙完成的,他不仅继承了早期人际关系学派关于人的行为研究的成果,而且从人的行为的角度对公共行政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进行了重新审视,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②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公共政策运动的发展
随着凯恩斯主义的政府干预理论得到普遍应用,由政府管理的社会事务也迅速地增多,与此相一致,社会及其公众所关注的问题的焦点更多的不再是抽象的理念或原则问题,而是那些与自身现实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服务问题。

所有这些新的情况,都迫使政府去寻求具有普遍性的、能够大范围和大规模集成解决问题的治理工具,因而,出现了公共政策运动。

③行为主义的和公共政策运动的政府改革方案
改革方案都未能走出公共行政创立时期所确立的基本框架,这应当被看作是公共行政一种技术上的进步。

④新公共管理运动
新公共管理运动发生在凯恩斯主义的终结和新自由主义的兴起过程中,它着重解决的是让政府回归到“有限政府”的边界内去,认为政府不应管理得太多。

新公共管理运动的措施,被概括为“运用企业家精神改造政府”。

新公共管理运动的主张以及它在行政改革过程中的做法都表明,它是一场具有过渡性的改革运动,它在性质上属于公共行政的范畴,同时又表现出对公共行政传统路线的背离。

a.它对公共行政的基本框架造成了实质性的挑战,它不是让公共行政通过恢复政治价值去结束“价值中立”,而是要用企业家精神去对传统公共行政和新公共行政做出双重否定;
b.在它的“以私补公”、“民营化”策略中,包含着促进非政府组织以及社会自治力量生成的动力;
c.它在政府中引进竞争机制的做法否定了官僚制组织的分工——协作关系。

(4)公共管理的出现,并不意味着公共行政问题的完全消失的原因
①公共管理作为一种多元治理主体合作治理的模式,使原先的行政管理与社会管理的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