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选修《地之子》

合集下载

2016新课标三维人教语文选修中国的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部分第四单元略读金黄地稻束地之子

2016新课标三维人教语文选修中国的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部分第四单元略读金黄地稻束地之子

略读金黄的稻束__地之子__半棵树__边界望乡篇目一《金黄的稻束》对应学生用书P24郑敏,1920年生,抗战后期崛起的大后方学院派青年诗人中的一位。

福建闽侯人。

她与杜运燮、穆旦等属于昆明湖畔的一组,被称为和谐的“三重奏”,“杜运燮比较清俊”,“穆旦比较雄健”,“而郑敏最浑厚、丰富”。

郑敏的早期作品《诗集1942-1947》内容有抒情诗,对历史及社会的观察和思考,为一幅画、一尊雕塑、一首乐曲所写。

郑敏对中国的新诗有许多精辟、独到的见解,她主张诗要含蓄、朦胧;主张诗要有丰富的意象和多样、浓重的色彩;主张写诗切忌平铺直叙,诗要有高潮。

作品有《九叶集》《郑敏诗集》《寻觅集》《心象》。

郑敏说《金黄的稻束》是这样诞生的:“一个昆明常有的金色黄昏……在沿着一条流水和树丛走着时,忽然右首闪进我的视野的是一片开阔的稻田,一束束收割下的稻束,散开,站立在收割后的稻田里,在夕阳中如同镀金似的金黄,但它们都微垂着稻穗,显得有些儿疲倦,有些儿宁静,又有些儿寂寞,让我想起安于奉献的疲倦的母亲们。

”“稻束们的沉思却更是我们永久的一个思想,我的诗神也由一个青春的女神变成一位沉思的智者,他递给我的不再是葡萄美酒,而是一种更浓烈的极香醇的白酒。

”对应学生用书P24[课文主旨]《金黄的稻束》写的是一片秋天的静穆,一幅米勒式的画面。

诗人以“金黄的稻束”为起点,将收割后的疲倦而静默的母亲与人类历史活动的意义联系起来,展开联想和想象,表现了对历史和生命的无尽深思。

[语意分析]1.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

[点拨]这首诗一开始便用“金黄的稻束”这个意象来说明秋天丰收的景况,继而用一“站”字将稻束立了起来;接下来用“疲倦的母亲”这一意象来作隐喻,秋天的稻束就像是历经沧桑的母亲,而此时沧桑的见证就是皱纹,但这皱纹是美丽的,这就更增添了作者对母性的赞扬,歌颂她们的伟大与无私。

另外,把“皱”与“美丽”并列,寓有讴歌母亲的劳动和感叹时光流逝之意。

高中语文人教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诗歌部分 四略读 金黄的稻束 地之子 半棵树 边界望乡

高中语文人教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诗歌部分 四略读 金黄的稻束 地之子 半棵树 边界望乡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2.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秋天的 田里低首沉思,/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 去的小河。/而你们,站在那儿,/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点拨] 诗人由远距离的观看和联想,转向对表现对象的 直接抒情,进而赋予母性的疲倦和坚韧以超越一切的伟大 的性质。稻束的“疲倦”被升华了,它的含义不再是体力 不支,而是充分释放后的深沉和宁静。“伟大的疲 倦”——苦难、磨砺、忍受,而且挺住了,熬过了。疲倦 是必然的,伟大却从这平凡者抗拒苦难的过程中升华出 来,成为一座精神的雕像。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汉园三诗人 20 世纪 30 年代中国现代派诗歌创作中三位风格独异的诗人 ——何其芳、李广田、卞之琳,1936 年出版了合集《汉园集》(商 务印书馆),内收何其芳《燕泥集》、李广田《行云集》、卞之琳《数 行集》,“汉园三诗人”因此而得名。他们注重以诗歌传达独特的 气质:何其芳主要表现青年人朦胧的理想和淡淡的忧伤;李广田 的诗歌观化、非个人化等艺术手法进行了 有益的探索,文字奇巧。从诗歌流派整体分类上看,“汉园三诗 人”属于中国现代派诗群。1936 年 3 月,作为文学研究会的创作 丛书之一的《汉园集》的出版,在诗坛上引起很大的轰动并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从此,“汉园三诗人”的名字便确立下来。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课文主旨]
《地之子》通过“母亲”“襁褓”“怀抱”等比喻, “大地”与“天国”的鲜明比照,深深表达了诗人对土地 的炽热的感情,表明了诗人不求空华、唯愿踏踏实实地去 寻求人生意义的严肃的生活态度。
郑敏说《金黄的稻束》是这样诞生的:“一个昆明常 有的金色黄昏……在沿着一条流水和树丛走着时,忽然右 首闪进我的视野的是一片开阔的稻田,一束束收割下的稻 束,散开,站立在收割后的稻田里,在夕阳中如同镀金似 的金黄,但它们都微垂着稻穗,显得有些儿疲倦,有些儿 宁静,又有些儿寂寞,让我想起安于奉献的疲倦的母亲 们。”“稻束们的沉思却更是我们永久的一个思想,我的 诗神也由一个青春的女神变成一位沉思的智者,他递给我 的不再是葡萄美酒,而是一种更浓烈的极香醇的白酒。”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精品教学案:第四单元 2 金黄的稻束 地之子 Word版含解析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精品教学案:第四单元 2 金黄的稻束 地之子  Word版含解析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精品教学案
第四单元 2 金黄的稻束地之子半棵树边界望乡
◎诗海拾贝
杨柳枝词
白居易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赏析】此诗前两句写柳的风姿可爱,后两句抒发感慨,是一首咏物言志的七绝。

诗中写的是春日的垂柳。

首句写枝条之盛,舞姿之美;次句极写柳枝之秀色夺目,柔嫩多姿。

第二句中用两个“于”字,接连比况,更加突出了“软”和“嫩”,而且使节奏轻快流动,与诗中欣喜赞美之情非常协调。

这两句把垂柳之生机横溢,秀色照人,轻盈袅娜,写得极其生动。

诗于第三句才交代垂柳生长之地,有意给人以突兀之感,强调垂柳之不得其地。

“西角”为背阳阴寒之地,“荒园”为无人所到之处,生长在这样的场所,有谁来一顾呢?这里的孤寂落寞,同前两句所写的动人风姿,正好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首咏物诗,实际上就是诗人对当时政治腐败、人才埋没的感慨。

诗人自己,也为避朋党倾轧,自请外放,长期远离京城。

此诗亦含有诗人对自己的身世感慨。

◎语林撷英
一、名篇名句
1.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人教版语文高二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1.4.2 金黄的稻束

人教版语文高二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1.4.2 金黄的稻束

-15-
金黄的稻束 地之子 半棵树 边界望乡
Y H 预习导引 UXIDAOYIN
核心归纳
EXINGUINA
J佳作赏析 IAZUOSHANGXI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1.《金黄的稻束》这首诗有着意象的跳跃,意象的重叠,但不给人 凌乱、费解的感觉。试结合相关内容进行分析。
提示:诗的前两行写大自然的“稻束”,一个跳跃,却又写有着“皱了 的美丽的脸”的“疲倦的母亲”。从稻束到母亲,是两个意象的重叠, 但其中用“我想起……我看见”做了暗过渡,所以虽然跳跃,却不感突 兀。在省略中我们能感到诗人在这里做了一个重要的暗示:全诗把 “稻束”与“疲倦的母亲”联系了起来。线索就是由诗人对那个一切 都被颠倒了的社会中的一个社会问题的认识所引起的,即为什么劳 动者是贫穷者,对社会贡献得越多,自己却丧失得越多。诗人把这 些对社会的认识,通过“稻束——母亲——思想”这样一根艺术线索 的贯串表现了出来。
牛汉
-5-
金黄的稻束 地之子 半棵树 边界望乡
Y H 预习导引 UXIDAOYIN
核心归纳
EXINGUINA
J佳作赏析 IAZUOSHANGXI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洛夫,1928年生,原名莫洛夫,湖南衡阳人。中国台湾著名诗人。 洛夫的诗善于从现象中发掘超现实的诗情,多探索生死之谜,意象 奇特,表现手法繁复多变,诗意晦涩朦胧,耐人回味。著有诗集《灵 河》《因为风的缘故》《漂木》等,诗论集《诗人之镜》等,另有 散文、译著多种。
李广田
-4-
金黄的稻束 地之子 半棵树 边界望乡
Y H 预习导引 UXIDAOYIN
核心归纳
EXINGUINA
J佳作赏析 IAZUOSHANGXI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 略读《地之子》优质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 略读《地之子》优质教案

《地之子》刘芳【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弄懂诗人怎样通过具体的物象表达对人类存在的联想和思索,从而把握诗意;弄懂诗人怎样通过艺术手法将“诗”与“思”融合在一起;感知作品蕴含的哲思,体会诗的意象与诗人的沉思和联想之间的关系;感受诗人个性化的语言表达。

2.过程与方法:运用自读品味法、讨论交流法(研究讨论——分析归纳),认识“子”如何向“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又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品读诗歌,理解诗人对土地的沉思,脚踏实地、扎根于生活土壤的精神,体会诗人从“大地”与“天国”的比照中升华的对大地母亲的爱怜之情,理解其中的哲理,产生感情的共鸣。

【教学重难点】1.领会诗歌中土地的象征意义。

2.体会诗人个性化的语言表达。

3.感受、学习直抒胸臆的表现手法。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乡愁席慕蓉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内容赏析】对故土的眷恋可以说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

远离故乡的游子、漂泊者、流浪汉,即使在耄耋之年,也希望能叶落归根。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另外一首关于描写大地的诗歌《地之子》。

二、作者简介“汉园三诗人”之一——李广田李广田(1906-1968),现代散文家。

字洗岑,笔名曦晨等。

山东邹平人。

1929年,考入北京大学外语系。

1930年前后开始发表作品。

1936年,与卞之琳、何其芳合写的诗集《汉园集》出版,以“汉园三诗人”著称。

但他写得更多、成就更高的还是散文。

前期作品或回忆童年故乡生活,或描写备受折磨、无路可走的人物,或抒发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光明前途的追求。

文风朴实、自然、真挚,呈现出恬淡静美的气氛。

后期随着生活变迁和思想进步,视野较前开阔,题材也更为多样,静美的气氛渐为战斗的锋芒所代替。

主要作品有散文集《画廊集》《银狐集》《灌木集》《西行记》《回声》,诗集《汉园集》(与卞之琳、何其芳合集)、《春城集》《李广田诗选》《日边随笔》等。

高二语文人教版《中国诗歌散文欣赏》课件金黄的稻束 地之子 半棵树 边界望乡

高二语文人教版《中国诗歌散文欣赏》课件金黄的稻束 地之子 半棵树 边界望乡

帮助你 知人论世
郑敏,1920 年生,福建闽侯人,现代著名诗人、学者,“九叶诗派” 中的一位重要女诗人。她对中国的新诗有许多精辟、独到的见解, 她主张诗要含蓄、 朦胧;主张诗要有丰富的意象和多样、 浓重的色彩; 主张写诗切忌平铺直叙,诗要有高潮。 作品有 《寻觅集》 《心象》 等。 李广田(1906—1968),字洗岑,笔名黎地、曦晨等。山东邹平人。 现代著名诗人、学者,“汉园三诗人”之一。其诗歌大多抒写内心感怀 和乡土人生,追求恬淡静美的文风。 一生著述大多收入 《李广田文集》 中。
牛汉,1923 年生,原名史成汉,曾用笔名谷风,山西定襄人。 著名诗 人,“七月派”诗群的一员,以自己富于革命激情的反抗侵略、呼唤民 主的呐喊,引起广大读者的共鸣。有《海上的蝴蝶》《蚯蚓和羽毛》 《沉默的悬崖》《牛汉抒情诗选》等多种诗集。
洛夫,1928 年生,本名莫洛夫,湖南衡阳人。台湾著名诗人。洛夫 的诗善于从现象中发掘超现实的诗情,多探索生死之谜,意象奇特,表 现手法繁复多变,诗意晦涩朦胧,耐人回味。洛夫著作甚丰,著有诗集 《灵河》《因为风的缘故》《漂木》等,诗论集《诗人之镜》等,另 有散文、译著多种。
2.如何理解《地之子》一诗中的“大地”? 提示:这“大地”可以理解为诗人赖以成长、生活的故乡家园,广 袤富饶的土地;也可理解为养育自己的祖国母亲,具有深厚的文明积 累的民族土壤;也可以理解为生生不息的饱含了全部意义的人间。
提升你的 素质
《金黄的稻束》赏析 这里的“金黄的稻束”,不仅是指自然意义上的稻束,而且是诗人 的心灵与田野里伫立的稻束神秘地交感后,超逾了物象的实体而产 生的一个象征。 它属于一个带有玄想性质的“瞬间”,这种“瞬间”却构 成了诗的永恒。
Hale Waihona Puke “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 亲,/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 这是收割过的田野的景象: 诗人看到的不是“丰收”,而是“疲倦”。 稻束静默地伫立在田野上,不再 舞蹈,不再喧响,也没有人来;它们像一个个哺育了无数孩子的母亲那 样善良、疲惫、欣慰而无所表示。这是一种多么博大深厚的感情! 稻束的“疲倦”被升华了,它的含义不再是体力不支,而是充分释放后 的深沉和宁静。这种伟大的“疲倦”作为一种人类精神,被寄寓在“金 黄的稻束”里,使它成为坚实浑重的“雕像”。这是永恒的奉献者、漫 长的隐忍者、深重的忧患者们的“雕像”。世界的苦难使他们难以承 受重荷,但崇高的奉献精神又一次次召唤着他们如期而至。 在光秃秃 的收过的原野上,在无家可归的世界上,稻束和那些稻束般凝重疲倦 的先觉者,是永远醒着的孤单的灵魂!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诗歌第四单元 3 金黄的稻束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诗歌第四单元 3 金黄的稻束


研究》,译著《美国当代诗选》等。与陈敬容、唐湜、 杜运燮、杭约赫、唐祈、袁可嘉、穆旦、辛笛等诗人合
称为“九叶诗人”
姓名 生卒年 字号称谓 籍贯
相关资料
李广田 1906-1968 字洗岑,曾用笔 名黎地、曦晨等 山东邹平 散文家。与何其芳和卞之琳合称为“汉园三诗 人”。 著有诗集《汉园集》(与何其芳、卞之琳 合著)、《春城集》《李广田诗选》,散文集《灌木 集》《西行记》《画廊集》《银狐集》,短篇小说集 《金坛子》,长篇小说《引力》,文学评论集《诗 的艺术》等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四单元 大地的歌吟
金黄的稻束 地之子 半棵树 边界望乡
◎诗海拾贝 杨柳枝词 白居易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赏析】 此诗前两句写柳的风姿可爱,后两句抒发感慨, 是一首咏物言志的七绝。诗中写的是春日的垂柳。首句写枝条 之盛,舞姿之美;次句极写柳枝之秀色夺目,柔嫩多姿。第二 句中用两个“于”字,接连比况,更加突出了“软”和“嫩”, 而且使节奏轻快流动,与诗中欣喜赞美之情非常协调。这两句 把垂柳之生机横溢,秀色照人,轻盈袅娜,写得极其生动。
姓名 生卒年 字号称谓
牛汉 1923-2013 原名史成汉,曾用笔名谷风
籍贯
山西定襄
相关资料
蒙古族。著有诗集《彩色的生活》《海上的蝴蝶》《温 泉》《沉默的悬崖》《蚯蚓和羽毛》《牛汉抒情诗选》 《牛汉诗选》,散文集《滹沱河和我》《萤火集》,诗 论集《学诗手记》《梦游人说诗》等
姓名
洛夫
出生年 字号称
◎语林撷英 一、名篇名句 1.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诗歌4【略读】《金黄的稻束》《地之子》《半棵树》《边界望乡》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诗歌4【略读】《金黄的稻束》《地之子》《半棵树》《边界望乡》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2.走近作者
(1)郑敏
郑敏,1920年生,福建闽侯人。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 外国文学系,后转入哲学系。1942年开始发表诗作。1943
年毕业后赴美国布朗大学留学。1951年获英国文学硕士学 位。1956年回国后在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从事英国文学 研究。1960年后任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教授。中国作家协 会会员。著有诗集《诗集1942~1947》《寻觅集》《早晨, 我在雨里采花》及诗合集《九叶集》,论文集《英美诗歌 戏剧研究》,译作《美国当代诗选》等。郑敏与陈敬容、 唐湜、杜运燮、杭约赫、唐祈、袁可嘉、穆旦、辛笛等八 位诗人合称为“九叶诗人”。
人 教 版 语 文
而言,对于任何一个个体的人,现实空间都是不完全自由、
第四单元 大地的歌吟
假若《红楼梦》真的是曹雪芹的一部“自传”,曹雪
芹就是贾宝玉。贾宝玉在贾府那个现实空间中,是不自由
的;而曹雪芹在创作《红楼梦》的过程中,体验的却是创 造的自由。《红楼梦》的读者在阅读《红楼梦》的过程中,人
获得的也是自由的体验;他们已经不受贾府这个现实空间
人 教 版 语 文
等五种,另有散文、译著多种。
第四单元 大地的歌吟
人 教 版 语 文
第四单元 大地的歌吟
阅读《金黄的稻束》,探究以下问题:
1.“金黄的稻束”象征着什么?
“金黄的稻束” 在诗中有深邃的意蕴。这里“金黄的 稻束”,不仅是指自然意义上的稻束,而是诗人的心灵与 而产生了一个象征。它首先是收获的象征,进而诗人把它 与创造此丰收成果的劳动者的形象自然地联系起来了,而 作为孕育者和劳动者的母亲便是其中的典型,成为诗人表 达敬意的对象。这个意象不仅真,而且美,它属于一个带 田野里伫立的稻束神秘的契合交感后,超越了物象的实体,

地之子ppt 人教课标版

地之子ppt 人教课标版



二、质朴的语言风格
口语式的叙述直接、随意、自然,不故作高深之语,更 无洋化妩媚之嫌,词汇语象都稳熟平凡,自由舒展的语 言态度与自然质朴的生命谐调得天衣无缝。它诚然是 “大地之子”的心声,散发的是泥土的气息。当我们一 读它,就会被一种隐藏其间的深沉的感情力量所打动, 它有如表面平稳,不溅水花的汹涌潜流,有如起伏平缓 的大山,也似在地底下运行的地热……这感情是如此的 坚实、饱满,而又沉潜、平静,不知不觉地撼动你,撩 拨你。之所以有这样的效果,是因为诗人对祖国土地的 深情厚意,不求空华,惟愿脚踏实地的人生态度。这不 只是一种观念,一种标榜,而是他的整个的人格和心灵。 正因为如此,诗人笔下,才会表现得格外的真挚、深厚 和丰饶。而且似乎这些朴拙的诗句,也显得格外地富有 表现力。
地之子
李广田
重庆市万州国本中学 周化娟
教学目标

1、领会诗歌中土地的象征意蕴。 2、体会诗人个性化的语言表达。
教学重点:直抒胸臆的表现手法
走近作者

李广田(1906—1968),号洗岑,笔名黎地、曦晨等。 山东邹平人。1929年考入北京大学外语系,次年开始 发表诗文。1935年大学毕业后,回济南教中学。曾与 北大学友卞之琳、何其芳合出诗集《汉园集》,被称为 “汉园三诗人”之一。这时期的散文辑为《画廊集》 《银狐集》和《雀蓑记》,大多抒写内心感怀和乡土人 生,追求恬淡静美的文风和浓厚的泥土气息。抗日战争 爆发后,流亡于西南内地,先后在一些中学和西南联大 任教,积极参加爱国民主运动。随着生活的变迁和思想 进步,所作散文集《圈外》《回声》和《日边随笔》, 视野较前开阔,静美的氛围渐为感奋的心曲和警策的理 趣所代替,文笔更为练达简洁。同时著有长篇小说《引 力》、短篇小说集《金坛子》和评论集《文学枝叶》等。 20世纪50年代以后,主要从事教育工作,任清华大学 副教务长、云南大学校长。著有诗集《普城集》和散文 《花潮》《山色》等。还致力于少数民族文学的研究, 整理彝族支系撒尼人的长篇叙事诗《阿诗玛》和傣族长 篇叙事诗《线秀》等。一生著述大多收入《李广田文 集》。

新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欣赏同步课件:第四单元之二略读金黄的稻束地之子半棵树边界望乡

新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欣赏同步课件:第四单元之二略读金黄的稻束地之子半棵树边界望乡
3.《半棵树》以一棵被二月的雷电劈掉半边的树为 中心意象,通过写它的不屈与抗争,表现了秉守正道、 维护尊严的知识分子不屈的抗争精神与韧性的战斗传 统。同时通过“雷电从远远的天边就盯住了它”表达出 诗人对现实的清醒认识和深深的忧患意识。
4.《边界望乡》写了诗人参观落马洲边界时,登山、 望乡、怀乡、想象,到最后回到现实偿愿无望的过程。 通过杜鹃、白鹭、鹧鸪等古典诗歌中的意象,成功地运 用对比和比喻的手法,抒发了诗人作为海外游子的那种 因惆怅而黯然神伤的故国情怀。
2.《地之子》 这是一首“作为人子的深情”的恋歌。作者以舒缓而庄重 的笔调把对大地母亲的一往情深传达得炽烈而深沉。这里 的土地,含义已超出了自身,成了祖国、母亲乃至人世间 的代称。
正是基于这种乡土自然人文景观,诗人才触摸到了乡土古 朴而悲凉、美丽又忧伤的灵魂内核,以一扇扇诗的窗口透 析了现代乡土以及“地之子”自身的精神脉动与生命情 韵,并且在现代诗歌中,在歌唱乡土的绵延精神的音响中, 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声音。当现代诗派诗人们纷纷迷醉于自 我生存的精细文雅时,李广田却固执地扎根土地,以乡土 之境折射农人心曲与现实风云,并踏实地靠近了乡土本 质。
3.《半棵树》 (1)形象的比喻,使诗歌的意象极具立体感。 “真的,我看见过半棵树/在一个荒凉的山丘上/像一 个人/为了避开迎面的风暴/侧着身子挺立着”,树如人侧 立于风雨,动感十足,于不动声色的描写中见出“半棵 树”的抗争姿态,委实巧妙之极。 (2)象征手法的运用,使诗歌的主题含蓄蕴藉,同时 更具延展性,增加了诗歌的形象性和深度。 诗歌以半棵树为依托,写它与风雨的抗争及面对厄 运的态度,使诗歌的主题在不动声色中得以彰显。
作品:散文集《圈外》《回声》《日边随笔》《画廊集》《银 狐集》,长篇小说《引力》,文学评价集《诗的艺术》等。 评价:中国现代优秀的散文作家之一。

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第14课《地之子》课件3(23张)

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第14课《地之子》课件3(23张)

(2)李广田(1906—1968),曾 用笔名黎地、曦晨等。山东
邹平人。1923年考入济南第 一师范,1929年考入北大外 语系预科,先后在《华北日 报》副刊和《_现__代__》杂志上发表诗歌散文,后与 同 学卞之__琳_____和哲学系的何_其__芳____出版三人诗合集 《汉园集》,被人称为“_汉__园__三_诗__人___”。他是中
金黄的稻米 地之子 半棵树 边界望乡
基础自主学案 课堂互动探究 写作素材积累 知能优化演练 美文佳作欣赏
基础自主学案
一、字音辨识
(1)单音字
齐楂.楂(chá)
咯.血(kǎ)
贲.张(bēn)
(2)多音字
荷肩荷.hè 荷.花hé
虹彩虹.hónɡ 天上出虹.了口语jiànɡ
勒勒.马lè 勒.紧lēi
[细剖·深析] [楼主] 请任选其中一首诗,我认为其中的大地可以理解 为诗人赖以成长生活的故乡家园,广袤富饶的 土地;也可理解为养育自己的祖国母亲,具有 深厚的文明积累的民族土壤;也可以理解为生 生不息的饱含了全部意义的人间。
素材积累
1.课内素材开发 《地之子》通过“母亲”“襁褓”“怀抱”等比喻; “大地”与“天国”的鲜明比照,深深表达了诗人 对土地的炽热的感情,表明了诗人不求空华、惟愿 踏踏实实地去寻求人生意义的严肃的生活态度。 [适用话题] 这则材料适用于“脚踏实地”“母爱”“盲目追求 浮华”“生命的根”等相关话题和材料作文中。
国现代优秀的散文作家之一,有散文集《圈外》 《回声》《日__边__随__笔__》《画廊集》《银狐集》,另 有长篇小说《引__力__》,文学评论集《诗的艺术》等。
五、整体预知 地之子
课堂互动探究
[文脉·探究] 1.《地之子》中“我爱着这地面上的沙壤,湿软 软的,/我的襁褓;/更爱着绿绒绒的田禾,野草,/ 保姆的怀抱”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艺术效 果? 【提示】

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金黄的稻束 地之子

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金黄的稻束 地之子
略读
金黄的稻束 地之子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郑敏,1920年生,抗战后期崛起的大后方学院派青年诗人中的 福建闽侯人。她与杜运燮、穆旦等属于昆明湖畔的一组,被 和谐的“三重奏”,“杜运燮比较清俊”,“穆旦比较雄健”,“而郑敏 厚、丰富”。郑敏的早期作品内容有抒情诗,对历史及社会的 和思考,为一幅画、一尊雕塑、一首乐曲所写。郑敏对中国 诗有许多精辟、独到的见解,她主张诗要含蓄、朦胧;主张诗 丰富的意象和多样、浓重的色彩;主张写诗切忌平铺直叙,诗 高潮。作品有《郑敏诗集》《寻觅集》《心象》等。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任务一】 分析诗歌意象,把握思想感情 1.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我想起无数个疲倦 亲,/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 提示:这首诗一开始便用“金黄的稻束”这个意象来说明秋 的景况,继而用一“站”字将稻束立了起来;接下来用“疲倦的母 这一意象来隐喻,秋天的稻束就像是历经沧桑的母亲,而此时 的见证就是皱纹,但这皱纹是美丽的,这就更增添了作者对母 赞扬,歌颂其伟大与无私。另外,把“皱”与“美丽”并列,寓有讴 亲的劳动和感叹时光流逝之意。
易错字 皱 绉
diān 倒 颠
胡 zhōu

diān 痫 癫
rónɡ 毛

盗 zéi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3.积名句 (1)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 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 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 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 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而你们,站在那儿, 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2)我爱着这地面上的沙壤,湿软软的, 我的襁褓; 更爱着绿绒绒的田禾,野草, 保姆的怀抱。

高中语文 地之子教案 选修《现代诗歌散文选读》(1)

高中语文 地之子教案 选修《现代诗歌散文选读》(1)

天津市宝坻区大白庄高级中学高中语文地之子教案新人教版选修《现代诗歌散文选读》教学目标:感受诗人对大地母亲的情感;明白得诗歌表达情感的方式;鉴赏诗歌简练朴质的语言教学进程:一、导入:对养育自己的土地的爱恋,是人类极为美好的情感。

让咱们来读一读李广田的这首《地之子》吧。

二、朗诵诗歌,整体感知⑴这首诗以“地之子”为题表达了如何的情感?⑵诗作的第一节是如何表达情感的?⑶诗作的第二节又是如何表达情感的?三、深切阅读,试探探讨⑴在诗人笔下,大地有如何的特点?⑵天空具有什么特点?表现天空表现出诗人如何的用意?⑶如何明白得“因为住在天国,便失去了天国,且失去掉了我的母亲,这土地”?⑷总结诗歌中的“大地”具有如何的象征意义四、课堂拓展我爱这土地艾青假设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沙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冲击的土地,这永久汹涌着咱们的悲忿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非常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臭在土地里面。

什么缘故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地之子》学练稿教学目标:感受诗人对大地母亲的情感;明白得诗歌表达情感的方式;鉴赏诗歌简练朴质的语言教学进程:一、导入:对养育自己的土地的爱恋,是人类极为美好的情感。

让咱们来读一读李广田的这首《地之子》吧。

二、朗诵诗歌,整体感知⑴这首诗以“地之子”为题表达了如何的情感?⑵诗作的第一节是如何表达情感的?⑶诗作的第二节又是如何表达情感的?三、深切阅读,试探探讨⑴在诗人笔下,大地有如何的特点?⑵天空具有什么特点?表现天空表现出诗人如何的用意?⑶如何明白得“因为住在天国,便失去了天国,且失去掉了我的母亲,这土地”?⑷总结诗歌中的“大地”具有如何的象征意义四、课堂拓展我爱这土地艾青假设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沙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冲击的土地,这永久汹涌着咱们的悲忿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非常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臭在土地里面。

地之子_教学设计_教案

地之子_教学设计_教案

地之子_教学设计_教案第一篇:地之子_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准备1.教学目标1、理解诗的语言特征:多义性、跳跃性、可感性、音乐性2、体会中国现代诗歌的抽象哲理如何与感性形象有机结合3、理解诗歌中象征意蕴,以及历史文化的厚重感4、体会不同诗人的个性化的语言表达2.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诗歌中象征意蕴,以及历史文化的厚重感3.教学用具多媒体4.标签教学过程1、郑敏《金黄的稻束》⑴写作时间:20世纪40年代。

当时作者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哲学系读书。

⑵意象:主意象:金黄的稻束。

象征:母亲;历史;思想。

配合意象:疲倦的母亲;皱了的美丽的脸;满月、树巅、远山、暮色;小河。

突出的意味:静穆;坚忍;深刻的美丽。

⑶意象特点:跳跃:稻束——母亲——历史——思想(自然的联想与想象)叠加:金黄的稻束——母亲的疲劳——静穆的雕像(刻意的对比冲击)⑷语言力度:“皱了的美丽的脸”——奇特而真挚的感受,异常的组合异常的效果“伟大的疲倦”——苦难、磨砺、忍受,而且挺住了,熬过了。

不是体力不支,而是充分释放后的深沉和宁静。

疲倦是必然的,伟大却从这平凡者抗拒苦难的过程中升华出来,成为一种精神的雕像。

2、李保田《地之子》感情:对大地母亲的深情。

含义深刻的句子:“因为住在天国时,/便失掉了天国。

”安泰的神话传说。

“住在天国”,意寓离开了大地,离开了母亲,失去了力量。

而失去了力量,便也失去了生命。

这就突出了诗人作为大地之子对大地母亲的爱,把感情推向极至。

3、牛汉《半棵树》⑴主意象一:半棵树。

特点:令人惊诧的不只是半棵树的残损的身躯,而更是它依旧“挺立”“高”“伟岸”。

象征:这个意象颇为耐人寻味。

被雷电劈掉了半边,命运遭受了重大的打击,但残损的身躯却依然挺立,春天到来的时候,依然“长满青青的枝叶”,依然把日子过得生气蓬勃,毫不随便,毫不颓废。

⑵主意象二:雷电。

全诗就只有两个意象。

雷电是作为树的对立物而出现在诗歌中。

一共出现三次,一次比一次可怕。

结合写作的时间,我们不难想象,雷电象征什么。

人教版-语文-高二-《地之子》同步学案

人教版-语文-高二-《地之子》同步学案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地之子》同步学案
学习目标:感受诗人对大地母亲的情感
理解诗歌表达情感的方式
鉴赏诗歌简洁朴质的语言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襁褓绿绒绒休憩修葺复辟精辟戎马倥偬戊戌变法
2、填写诗句
⑴这大地,我的母亲,我对她有着作为()。
⑵我愿()在这土地上,在这人类的田野里生长,
⑶生长又死亡。但我的脚却()土地,我永嗅着()。
⑷参考答案:大地有湿软软的沙壤,有绿茸茸的田禾、野草这是分别从质地和色彩两个角度突出大地的宽厚柔和,养育着大地上的人类,像一个宽厚慈爱包容的母亲。
⑸“白云、彩虹、碧蓝的晴空”突出了天空的高远绚烂澄澈的特点,但“我无心于住在天国里”又把情感的重心投向了大地,以天空充满魅力但诗人仍然心向往大地,来衬托出诗人对大地的赤子之情。
⑶第二节由“地”而转向“天”。《地之子》的作者正是从“大地”与“天国”的这种比照中,进一步升华了对大地母亲的爱怜之情,增强了诗作的哲理性与感染力。这一节的前半部分歌唱美丽的“晴空”与第一节内容相对应,将读者的思绪从地下引到蓝天白云,却不料诗人笔锋一转,又回到地上。这一突然的跌宕,是为了引出后面的结语:“因为住在天国时,/便失掉了天国,/且失掉了我的母亲,这土地。”进一步肯定诗人作为“地之子”对大地的热爱,将感情推到极点,这种反衬的跌宕艺术手法,能加强读者感受,深化诗作的内涵。
⑹诗人像希腊神话中的巨人安泰一样从大地母亲的怀中吸取信念和力量,只要与大地母亲接触,他便力量无穷,所向无敌;而一旦被对手举到空中,他就失去了力量。诗人用反衬跌宕的艺术手法,进一步肯定诗人作为“地之子”对大地的热爱,将感情推到极点,能加强读者感受,深化诗作的内涵。
⑺这大地可以理解为诗人赖以成长生活的故乡家园,广袤富饶的土地;也可理解为养育自己的祖国母亲,具有深厚的文明积累的民族土壤;也可以理解为生生不息的饱含了全部意义的人间。

2019-2020学年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金黄的稻束 地之子

2019-2020学年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金黄的稻束 地之子

阅读鉴赏
课外求知
2.主旨归纳 《金黄的稻束》写的是一片秋天的静穆,一幅米勒式的画面。诗 人以“金黄的稻束”为起点,将收割后的疲倦而静默的母亲与人类历 史活动的意义联系起来,展开联想和想象,表现了对历史和生命的 无尽深思。 《地之子》通过“母亲”“襁褓”“怀抱”等比喻,以及“大地”与“天国” 的鲜明比照,深深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炽热的感情,表明了诗人不 求空华、唯愿踏踏实实地去寻求人生意义的严肃的生活态度。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走进新课
阅读鉴赏
观 点


本诗体现了质朴的语言风格。口语式的叙述直接、随意、自 观 然,自由舒展的语言与自然质朴的生命妙合天成。它诚然是“地 点 之子”的心声,散发的是泥土的气息。当我们一读它,就会被一 二 种隐藏其间的深沉的感情力量打动,这感情是如此坚实、饱满,
而又沉潜、平静,不知不觉地撼动你,撩拨你
走进新课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阅读鉴赏
1.注字音 加点字
襁.褓. 嗅.着
踏.实 踏 踏.着
读音 qiǎng bǎo xiù


加点字
沙壤. 洗岑.
狼藉. 藉 慰藉.
读音 rǎnɡ cén jí jiè
课外求知
走进新课
Hale Waihona Puke 阅读鉴赏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课外求知
Good bye! Wish you a happy life
略读
-1-
金黄的稻束 地之子
-2-
走进新课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阅读鉴赏
课外求知
郑敏,1920年生,抗战后期崛起的大后方学院派青年诗人中的一位。 福建闽侯人。她与杜运燮、穆旦等属于昆明湖畔的一组,被称为和 谐的“三重奏”,“杜运燮比较清俊”,“穆旦比较雄健”,“而郑敏最浑厚、 丰富”。郑敏的早期作品内容有抒情诗,对历史及社会的观察和思 考,为一幅画、一尊雕塑、一首乐曲所写。郑敏对中国的新诗有许 多精辟、独到的见解,她主张诗要含蓄、朦胧;主张诗要有丰富的 意象和多样、浓重的色彩;主张写诗切忌平铺直叙,诗要有高潮。 作品有《郑敏诗集》《寻觅集》《心象》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选修《地之子》教学目标:三维目标: (一) 知识与能力:1、有感情的朗读本诗,提高鉴赏能力 2、鉴赏本诗的写作手法 (二)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品味本诗质朴的语言特点 2、领悟诗歌中土地的内涵,体会作者情感学情分析:学生在高一学习必修一第一单元时接触过现代新诗,对新诗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了解的并不深入,由于新诗的语言相较于古诗而言更浅显一些,学生的鉴赏反而容易流于表面,这就需要教师的及时引导。

重点难点:有感情的诵读本诗,升华情感教学过程:一、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有感情的朗读本诗,提高鉴赏能力2、鉴赏本诗中比喻、对比手法的运用过程与方法:诵读法小组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品味本诗质朴的语言特点2、领悟诗歌中土地的内涵,体会作者情感二、教学重点:有感情的诵读本诗,升华情感三、教学难点:领悟诗歌中土地的内涵,体会写作手法四、教学方法:自读品味法、讨论交流法、分析归纳法五、教学准备:朗诵视频音频 PPT六、授课类型:新授课七、教学时数:1课时八、教学过程:自主预习1、了解作者——李广田(1906—1968),号洗岑,笔名黎地、曦晨等。

山东邹平人。

1929年考入北京大学外语系,次年开始发表诗文。

1935年大学毕业后,回济南教中学。

曾与北大学友卞之琳、何其芳合出诗集《汉园集》,被称为“汉园三诗人”之一。

这时期的散文辑为《画廊集》《银狐集》和《雀蓑记》,大多抒写内心感怀和乡土人生,追求恬淡静美的文风和浓厚的泥土气息。

抗日战争爆发后,流亡于西南内地,先后在一些中学和西南联大任教,积极参加爱国民主运动。

随着生活的变迁和思想进步,所作散文集《圈外》《回声》和《日边随笔》,视野较前开阔,静美的氛围渐为感奋的心曲和警策的理趣所代替,文笔更为练达简洁。

同时著有长篇小说《引力》、短篇小说集《金坛子》和评论集《文学枝叶》等。

20世纪50年代以后,主要从事教育工作,任清华大学副教务长、云南大学校长。

著有诗集《普城集》和散文《花潮》《山色》等。

还致力于少数民族文学的研究,整理彝族支系撒尼人的长篇叙事诗《阿诗玛》和傣族长篇叙事诗《线秀》等。

一生著述大多收入《李广田文集》。

2、字音字形襁褓(qiǎng bǎo) 绿绒绒(róng) 嗅(xiù)着八、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唤起兴趣——播放歌曲《马铃儿响来玉鸟唱》刚才大家听到的这首歌曲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电影《阿诗玛》的插曲,电影《阿诗玛》讲述了女主角阿诗玛和男主角阿黑相爱,却被富家子弟阿支多方阻扰的悲情故事。

是我国第一部音乐电影,改编自长诗《阿诗玛》。

这首长诗的整理者就是李广田。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李广田的诗歌《地之子》,体会作者对土地“作为人子的深情”。

(二)整体感知,诵读品情1、依据自己对本诗的理解,学生齐读2、学生自读,感知这首诗的内容这是一首关于的诗3、教师范读,学生体会情感4、这首诗写了哪些意象,整体上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意象:大地、沙壤、田禾、野草、云、虹、晴空,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土地的炽热感情。

(三)重点赏析,升华情感1、朗读你认为最能体现作者这种情感的诗句2、诗中的“大地”如何理解?土地—祖国—人间这大地可以理解为诗人赖以成长生活的故乡家园,广袤富饶的土地;也可理解为养育自己的祖国母亲,具有深厚的文明积累的民族土壤;也可以理解为生生不息的饱含了全部意义的人间。

3、“因为住在天国时/便失掉了天国”如何理解?诗人像希腊神话中的巨人安泰一样从大地母亲的怀中吸取信念和力量,只要与大地母亲接触,他便力量无穷,所向无敌;而一旦被对手举到空中,他就失去了力量。

诗人用反衬的艺术手法,进一步肯定诗人作为“地之子”对大地的热爱,将感情推到极点,以加强读者感受,深化诗作的内涵。

(四)品味语言,分析技巧1、作者在诗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生1:直抒胸臆——“我是生自土中,/来自田间的,/这大地,我的母亲,/我对她有着作为人子的深情”。

“爱着这地面上的沙壤,湿软软的,/我的襁褓;/更爱着绿绒绒的田禾,野草,/保姆的怀抱”生2:比喻——诗人用“襁褓”来比喻沙壤,用“保姆的怀抱”来比喻田禾、野草,都显示了自己与大地之间的母子情深。

生3:对比——第二节还用“天国”与“大地”的对比,强化了感情的明朗浓烈。

2、总结语言特点全诗语言质朴平实,作者直抒胸臆,而比喻、对比的运用又避免了直抒的浅露与纯用意象抒情的迷离,隐显适度,质感而明朗。

如诗中以“襁褓”“保姆”作比,渗透出对大地的浓情厚意;最后还用“天国”与“大地”的对比,强化了感情的明朗浓烈。

当我们一读它,就会被一种隐藏其间的深沉的感情力量所打动。

之所以有这样的效果,是因为诗人对祖国土地的深情厚意,不求空华,惟愿脚踏实地的人生态度。

3、我们如何在直白、质朴的语言中感受作者的情感?(1)学生听新年诗会,体会朗读时的语气、语速,感受情感朗诵的语气是深沉的,语速是舒缓的,表达出的情感是赞美的(2)学生演绎(五)拓展迁移,运用情智对养育自己的土地的眷恋,是人类极其美好的情感。

艾青反复地吟唱着“大堰河,我的保姆”,显示着他的深沉;刘湛秋《中国的土地》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意境美、人性美、祖国美的画卷。

朗读《中国的土地》,思考完成中国的土地刘湛秋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埋藏若黄金般的相思一串串杜鹃花嫣红姹紫激流的三峡传来神女的叹息冬天从冻土层到绿色的椰子林蔷薇色的海浪抚爱着沙粒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黄皮肤,黑头发是那样美丽敦厚的性格像微风下的湖水顽强勇敢又如长江一泻千里挂霜的葡萄下跃动着欢乐坚硬的核里已绽开复兴的契机朗读这首诗,体会这首诗的两节分别写了什么内容?第一节写“中国的土地”是“神奇”的。

诗人通过杜鹃花、三峡、神女、冻土层、椰子林、海浪等意象,从山川的壮丽、沃土的广阔、文化的悠久、物产的富饶等方面来表现。

第二节写出了中国人民的“美丽”。

先写外貌之美,次写性格之美,再写思想之美,层次井然有序,思想逐步加深。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本诗除表达对祖国土地的热爱,还歌颂了这片土地上的人民。

同时,饱含了诗人对未来的期待,以及对充满希望的未来的热烈欢呼。

作者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敦厚的性格像微风下的湖水,顽强勇敢又如长江一泻千里”运用了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概括出中国人温柔敦厚而又顽强勇敢的性格,有柔有刚,具体地传达出民族性格的突出特征。

(六)课堂小结对大地的深情礼赞,始终是诗人传唱不休的一个主题。

凡是一位优秀的诗人,他本身是植根于大地的,培养他的力量,也来自大地。

李广田在散文集《画廊集》的题记中说:“我是一个乡下人,我爱乡间,并爱住在乡间的人们。

就是现在,虽然在这座大城市里住过几年了,我几乎还是一个乡下人一样生活着,思想着。

”从这段话我们也能看出他的诗《地之子》的风格──乡土气息。

(七)作业完成导学案(必)阅读惠特曼《转动着的地球》、郭沫若《地球,我的母亲》,再次感受诗人们对于大地的一片深情。

任选一首从情感、手法、语言角度鉴赏。

(八)板书设计地之子李广田情感:土地—祖国—人间手法:直抒胸臆比喻对比语言:质朴《地之子》教学反思《地之子》选自人教版高中选修教材《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作者李广田以浑厚深远的意境、清新纯美的语言,集中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土地的炽烈感情,反映了他初期形成的现实主义人生观念。

根据新课标中对诗歌与散文的评价:“能否对作品的形象和意境产生情感的共鸣,能否发现作品的丰富内涵和深层意义”。

我把教学重点放在“体会诗中‘大地’的内涵,领悟作者‘作为人子的深情’”这一目标上,只有把握情感才能更好地把握作品主旨,从而更好地理解全诗。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现”。

怎样才能使作品的思想感情从中凸现出来,我认为应从三个方面进行考虑:(一)创设情境,唤起兴趣首先,我利用多媒体手段,播放歌曲《马铃儿响来玉鸟唱》,设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尽力将他们带入作品意境。

接着,我让学生采用形式多样的诵读方式,如学生自读、齐读、教师范读等,希望他们在诵读中较好地把握诗歌的音韵节奏,初步感受诗歌的情感。

(二)平等对话,共同探究如果只是单纯地朗读作品,学生不可能从中悟出作者的情感,理解作品的主旨。

清代学者刘开曾言: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所以,接下来根据课堂教学的进度,让学生继续在这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里,分小组探究诗歌内涵。

在这个环节,我设计了三个问题:1、朗读你认为最能体现作者这种情感的诗句; 2、诗中的“大地”如何理解?3、“因为住在天国时/便失掉了天国”如何理解?通过探究,学生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启发下,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进一步理解了“大地”的内涵,以及作者“作为人子的深情”。

(三)品味语言,升华情感全诗语言质朴平实,作者直抒胸臆,而比喻、对比的运用又避免了直抒的浅露与纯用意象抒情的迷离,隐显适度,质感而明朗。

如诗中以“襁褓”“保姆”作比,渗透出对大地的浓情厚意;最后还用“天国”与“大地”的对比,强化了感情的明朗浓烈。

这里的土地,内涵已超出了自身,成为祖国、母亲乃至人世间的指代。

我们深深的折服于诗人的语言魅力,是因为诗人对祖国土地的深情厚意,不求空华,惟愿脚踏实地的人生态度。

正是基于这种乡土自然人文景观,作者才触摸到了乡土古朴而悲凉、美丽又忧伤的灵魂内核,透析了“地之子”自身的精神脉动与生命情韵。

(四)拓展迁移,启迪情智在拓展迁移环节,我选用了刘湛秋《中国的土地》进行对比阅读,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意境美、人性美、祖国美的画卷,可以说是与《地之子》相同题材相似情感的一首诗。

通过阅读此诗,同学们更加深刻的体会了诗人对祖国土地的热爱,对这片土地上的人民的歌颂。

他们之所以有这样的情感,是因为他们内心的踏实。

(五)不足之处学生接触的现代新诗远不如古诗多,只有在高一刚入学时学过必修一的一个单元新诗。

新诗语言浅显但是内涵丰富,直白的语言背后是诗人浓烈的情感。

学生理解起来容易流于表面,不能很好的深入诗人的内心。

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同时又不能牵着学生走,这个“度”不太好把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