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论

合集下载

李清照词论原文及翻译

李清照词论原文及翻译

李清照词论原文及翻译摘要:一、李清照简介二、李清照词论原文解析1.词的起源与发展2.词的审美标准3.词的创作方法4.词的鉴赏与应用三、李清照词论的实用性与启示四、总结正文:一、李清照简介李清照(1084年-约1155年),原名李蕙兰,字清照,号易安居士,北宋著名女词人。

她出生于书香门第,家族世代簪缨。

李清照的词作以其优美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情感表达,被誉为“词中之冠”,并与辛弃疾并称为“南李北辛”。

二、李清照词论原文解析1.词的起源与发展李清照在《词论》中提到:“词者,诗之余也。

”她认为词起源于唐代的歌词,经过五代至宋,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

词的发展与音乐密切相关,起初是用于演唱,后来逐渐演变为一种文学创作。

2.词的审美标准李清照认为,词的审美标准应包括音律、意境、语言和情感等方面。

她在《词论》中提到:“词贵在抒情,选调谐律,意蕴深厚,语言优美。

”此外,她还强调词的语言应该富有变化,既要有华丽之处,也要有朴素之美。

3.词的创作方法李清照在《词论》中提出了“以诗为词”的创作方法。

她认为,词的创作应借鉴诗歌的经验,注重意境的营造和情感的表达。

同时,她还强调要在词中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仗等,以增强词的艺术表现力。

4.词的鉴赏与应用李清照认为,词的鉴赏应从音律、意境、语言和情感等方面入手。

她提倡读者在欣赏词作时要把握整体,理解词人的创作意图,同时注意词中的细节描绘。

此外,她还指出,词不仅可以抒发个人情感,还可以寓教于乐,具有实用性。

三、李清照词论的实用性与启示李清照的词论为我们理解宋词的发展及审美特点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她提出的创作方法和鉴赏标准,对今天的诗词创作与鉴赏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同时,她强调词的实用性,启示我们在欣赏诗词的同时,要关注其现实意义和教化作用。

四、总结李清照的词论全面阐述了词的起源、发展、审美标准、创作方法和鉴赏应用等方面的观点。

她强调词的情感表达和实用性,为后世诗词创作与鉴赏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词论―李清照著(附译文)

词论―李清照著(附译文)

词论―李清照著(附译文)《词论》为李清照所著~继承了苏门论词的菁华~并提出了她自己新的词学观点~对南宋中后期江湖词派的词学理论具有深刻的影响。

词论原文:乐府声诗并著~最盛于唐。

开元、天宝间~有李八郎者~能歌擅天下。

时新及第进士开宴曲江~榜中一名士~先召李~使易服隐姓名~衣冠故敝~精神惨沮~与同之宴所。

曰:“表弟愿与坐末。

”众皆不顾。

既酒行乐作~歌者进~时曹元谦、念奴为冠~歌罢~众皆咨嗟称赏。

名士忽指李曰:“请表弟歌。

”众皆哂~或有怒者。

及转喉发声~歌一曲~众皆泣下。

罗拜曰:此李八郎也。

”自后郑、卫之声日炽~流糜之变日烦。

已有《菩萨蛮》、《春光好》、《莎鸡子》、《更漏子》、《浣溪沙》、《梦江南》、《渔父》等词~不可遍举。

五代干戈~四海瓜分豆剖~斯文道息。

独江南李氏君臣尚文雅~故有“小楼吹彻玉笙寒”、“吹皱一池春水”之词。

语虽甚奇~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也。

逮至本朝~礼乐文武大备。

又涵养百余年~始有柳屯田永者~变旧声作新声~出《乐章集》~大得声称于世,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

又有张子野、宋子京兄弟~沈唐、元绛、晁次膺辈继出~虽时时有妙语~而破碎何足名家:至晏元献、欧阳永叔、苏子瞻~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茸之诗尔。

又往往不协音律~何耶,盖诗文分平侧~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

且如近世所谓《声声慢》、《雨中花》、《喜迁莺》~既押平声韵~又押入声韵,《玉楼春》本押平声韵~有押去声~又押入声。

本押仄声韵~如押上声则协,如押入声~则不可歌矣。

王介甫、曾子固~文章似西汉~若作一小歌词~则人必绝倒~不可读也。

乃知词别是一家~知之者少。

后晏叔原、贺方回、秦少游、黄鲁直出~始能知之。

又晏苦无铺叙。

贺苦少重典。

秦即专主情致~而少故实。

譬如贫家美女~虽极妍丽丰逸~而终乏富贵态。

黄即尚故实而多疵病~譬如良玉有瑕~价自减矣。

译文:古乐府歌与诗并列发展的最高峰~是盛唐时期。

唐开元、天宝年间~有一位歌者叫李八宝~唱歌妙绝天下。

词论 [清] 张祥龄

词论 [清] 张祥龄
词有定律,不能缅越,宋贤莫不确守成法。祥龄不解音律,然于上去字,未尝不谨。 Nhomakorabea�
龙川〈水调歌头〉云:「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于今应有一个半个耻和戎。」〈念奴娇〉云:「因笑王谢诸人,登高怀远,也学英雄涕。」世谓此等为洗金钗钿盒之鹿,不知洗之者在气骨,非在选字。周、姜绮语,不患大家。若以叫嚣粗觕为正雅,则未之闻。
尚密丽者失于雕凿。竹山之鹭曰琼丝,鸳曰绣羽。又霞铄帘珠,云蒸篆玉,翠簨翔龙,金枞跃凤之属,过于涩炼,若整疋绫罗,剪成寸寸。七宝楼台,盖薄之之辞。吴中七子,流弊如此。反是者又复鄙俚,山谷之村野,屯田之脱放,则伤雅矣。作者自酌其才,与何派相近,一篇之中,又不可杂合,不配色。意炼则辞警辟,自无浅俗之患。若夫兴往情来,召吕命律,吐纳山川,牢笼百代,又非饤饾所知矣。
词论[清] 张祥龄
辞章一道,好尚各殊,如讲学家各分门户。词有南北,出主入奴,喜疏快者,丽密以为病,主气行者,烹炼以为嗤,求悦于人难矣。予言不问人论何如,自叩用工甘苦,深造有得,天下非之而不顾。况知者愈少,传也必远,焜耀一时希贵哉。
周清真,诗家之李东川也。姜尧章,杜少陵也。吴梦窗,李玉溪也。张玉田,白香山也。诗至唐末,风气尽矣,词家起而争之,如文至齐、梁,风气尽矣,古文家起而争之。争之者何也,非谓文至六朝,诗至五代,无文与诗也,豪杰于兹,踵而为之,不过仍六朝、五代,故变其体格,独绝千古,此文人狡狯也。词至白石,疏宕极矣。梦窗辈起,以密丽争之。至梦窗而密丽又尽矣,白云以疏宕争之。三王之道若循环,皆图自树之方,非有优劣。况人之才质限于天,能疏宕者不能密丽,能密丽者不能疏宕。片玉善言羁旅,白云善言隐逸,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天也。
文体一变,鼻祖者不过一二人。充其变之所造,穷其变之所极,又不过数人。〈两都〉之后有〈两京〉、〈三都〉,词着者六七十家。其卓然成立,不过数人,岂易事哉。

李清照词论原文及翻译

李清照词论原文及翻译

李清照词论原文及翻译
(实用版)
目录
1.李清照简介
2.李清照的词论观点
3.李清照词论的影响
正文
李清照,原名李清,字易安,号易安居士,北宋著名女词人。

她的词作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被誉为“词中之冠”。

除了词作,李清照还有一
部重要的词论著作《词论》,对后世词学影响深远。

李清照的词论观点主要体现在《词论》一书中。

在这部著作中,她提
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对词的发展和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首先,李清照强调词要表达真情实感,主张“词者,心之声也”,认为词应该真实反映
作者的内心世界。

其次,她主张词要有个性,要有独特的风格。

李清照提
倡“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这句话道出了她对词的个
性和风格的追求。

此外,李清照还强调词的形式美,她认为词的形式美和内容美应该相统一。

李清照的词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她的词论观点为后来的词人提供了创作的指导原则,使得词这一文学形式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同时,她的词论也促进了文学批评的发展,使得文学批评更加注重作品的
真实性和个性。

总之,李清照不仅是一位卓越的词人,还是一位杰出的词论家。

第1页共1页。

李清照的《词论》

李清照的《词论》

李清照的《词论》历代对李清照攻讦最多的,除了她的改嫁,就是她作《词论》了。

与清照同时的胡仔,就极为不满,曰:“易安历评诸公歌词,皆摘其短,无一免者。

此论未公,吾不凭也。

其意盖自谓能擅其长,以乐府名家者。

退之诗云:‘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正为此辈发也。

”(《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三)清朝的裴畅简直就在破口大骂了:“易安自恃其才,藐视一切,语本不足存;第以一妇人能开此大口,其妄不待言,其狂亦不可及也。

”(《词苑萃编》卷九引)是什么大逆不道的文章引得这些正人君子们如此反感甚至大动肝火呢?我们还是先读读原文再说。

《词论》乐府声诗并著,最盛于唐。

开元天宝间,有李八郎者,能歌擅天下。

时新及第进士开宴曲江,榜中一名士先召李,使易服隐姓名,衣冠故敝,精神惨沮,与同之宴所,曰:“表弟愿与坐末”,众皆不顾。

既酒行,乐作,歌者进,时曹元谦、念奴为冠。

歌罢,众皆咨嗟称赏。

名士忽指李曰:“请表弟歌”,众皆哂,或有怒者。

及转喉发声,歌一曲,众皆泣下,罗拜曰:“此李八良也。

”自后郑、卫之声日炽,流靡之变日烦,已有菩萨蛮、春光好、莎鸡子、更漏子、浣溪沙、梦江南、渔父等词,不可遍举。

五代干戈,四海瓜分豆剖,斯文道熄。

独江南李氏君臣尚文雅,故有“小楼吹彻玉笙寒”、“吹皱一池春水”之词。

语虽奇甚,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者也。

逮及本朝,礼乐文武大备。

又涵养百余年,始有柳屯田永者,变旧声作新声,出《乐章集》,大得声称于世。

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

又张子野、宋子京兄弟、沈唐、元绛、晁次膺辈继出,虽时时有妙语,而破碎何足名家。

至晏元献、欧阳永叔、苏子瞻,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葺之诗尔。

又往往不协音律者何耶?盖诗文分平侧,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

且如近世所谓声声、雨中花、喜迁莺,既押平声韵,又押入声韵。

玉楼春本押平声韵,又押上去声,又押入声。

本押仄声韵,如押上声则协,如押入声,则不可歌矣。

《词论》全文-古籍

《词论》全文-古籍

词论《词论》是李清照所著的一篇关于词的专论文章,创作的年代推断为南渡之前所作。

李清照在《词论》一文中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强调了词与诗的分野,强调词配合词牌所对应的曲调演唱的重要性,并在《词论》一文中通过对先前各家的评价中,系统的阐述了优秀词作的标准。

李清照在《词论》中虽然对词在音律、形式上的种种特点作出了较为系统归纳和总结。

但没有提及和词息息相关的音乐,也没有系统的阐述如何写词。

当然我们考虑到这只是一篇短文,也可以谅解的。

《词论》当时流行的词牌曲调中豪放的较少,导致文中评价较高的词家都是婉约为主,为后世豪放派不遵循曲调者所厌恶,更因其一介女流批评大家而被称为“妄评”。

虽然李清照在词论中没有对如何写词进行系统的说明,但人们还是可以通过她的词作看到她对她的《词论》的有力例证。

乐府声诗并著,最盛于唐。

开元、天宝间,有李八郎者,能歌擅天下。

时新及第进士开宴曲江,榜中一名士,先召李,使易服隐姓名,衣冠故敝,精神惨沮,与同之宴所。

曰:表弟愿与坐末。

众皆不顾。

既酒行乐作,歌者进,时曹元谦、念奴为冠,歌罢,众皆咨嗟称赏。

名士忽指李曰:请表弟歌。

众皆哂,或有怒者。

及转喉发声,歌一曲,众皆泣下。

罗拜曰:此李八郎也。

自后郑、卫之声日炽,流糜之变日烦。

已有《菩萨蛮》、《春光好》、《莎鸡子》、《更漏子》、《浣溪沙》、《梦江南》、《渔父》等词,不可遍举。

五代干戈,四海瓜分豆剖,斯文道息。

独江南李氏君臣尚文雅,故有小楼吹彻玉笙寒、吹皱一池春水之词。

语虽甚奇,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也。

逮至本朝,礼乐文武大备。

又涵养百余年,始有柳屯田永者,变旧声作新声,出《乐章集》,大得声称于世;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

又有张子野、宋子京兄弟,沈唐、元绛、晁次膺辈继出,虽时时有妙语,而破碎何足名家!至晏元献、欧阳永叔、苏子瞻,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茸之诗尔。

又往往不协音律,何耶?盖诗文分平侧,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

试评析李清照《词论》

试评析李清照《词论》

试评析李清照的《词论》摘要:李清照的《词论》不仅对她之前的词史做出了系统准确的总结,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理论主张,扶正了词在文学史的地位,而且还提出了在词创上语言要协于音律、结构完整、艺术手法有铺叙、精神格调高雅、典重的理论主张,为中国古代词艺理论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词论》既有其局限性又有进步性。

关键词:李清照《词论》李清照作为我国词坛上一位杰出的女词人,她的论文《词论》不仅对她之前的词史做出了系统准确的总结,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理论主张,扶正了词在文学史的地位,而且还提出了在词创上语言要协于音律、结构完整、艺术手法有铺叙、精神格调高雅、典重的理论主张,奠定了李清照在词史上的地位,为中国古代词艺理论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下边我就分别从这四个方面对李的理论主张作简要的评析。

首先,李清照认为词的语言必须协于音律。

词是兼具文学与音乐两种身份的特殊抒情诗体,李清照批评欧阳修、苏轼苏轼等人的词不协音律,只不过是站在音乐的角度的。

李清照认为“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

”如果词单纯是用来和乐而歌的,那么依声填词无疑是成立的。

但它一经纳入文学的范畴,就必须循文学的轨迹前行。

苏轼在词艺创作上重文字意趣,任慷慨之气,喜直抒胸臆,形成了以诗为词的艺术风格。

它的词作题材内容广大,风格刚健明朗,艺术手法显豁简直,创立了豪放一派,其有些词作虽不免失之轻率叫嚣,但毕竟创出了词艺新风格。

所以走传统创作道路的李清照对苏轼等人豪放词的批判不免有些失当。

李清照在词的艺术手法上是尤推铺叙的。

铺叙手法在词艺上的应用,开先河者当推北宋柳永。

但柳永对于铺叙的运用有不足之处,如缺乏一定的韵味,缺少感情上的变化。

审视李清照的词作,我们可以看她的词前人的基础之上有进一步的发展与提高,其着重点是在平叙中讲求浑成、含蓄,以及曲折宛转。

以其一首《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为例:“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李清照《词论》原文注释赏析译文

李清照《词论》原文注释赏析译文

李清照《词论》原文注释赏析译文李清照《词论》原文|注释|赏析|译文乐府声诗并著,最盛于唐。

开元、天宝间,有李八郎者,能歌擅天下。

时新及第进士开宴曲江。

榜中一名士,先召李,使易服隐姓名,衣冠故敝,精神惨沮,与同之宴所。

曰:“表弟愿与坐末。

”众皆不顾。

既酒行乐作,歌者进,时曹元谦、念奴为冠,歌罢,众皆咨嗟称赏。

名士忽指李曰:“请表弟歌。

”众皆哂,或有怒者。

及转喉发声,歌一曲,众皆泣下。

罗拜曰:“此李八郎也。

”自后郑、卫之声日炽1,流靡之变日烦。

已有《菩萨蛮》、《春光好》、《莎鸡子》、《更漏子》、《浣溪沙》、《梦江南》、《渔父》等词,不可遍举。

五代干戈,四海瓜分豆剖,斯文道息。

独江南李氏君臣尚文雅,故有“小楼吹彻玉笙寒”、“吹皱一池春水”之词2。

语虽甚奇,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也3。

逮至本朝,礼乐文武大备。

又涵养百余年,始有柳屯田永者,变旧声作新声,出《乐章集》,大得声称于世;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

又有张子野4、宋子京兄弟5,沈唐6、元绛7、晁次膺8辈继出,虽时时有妙语,而破碎何足名家!至晏元献9、欧阳永叔10、苏子瞻11,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蠢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葺之诗尔。

又往往不协音律者,何耶?盖诗文分平侧,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

且如近世所谓《声声慢》、《雨中花》、《喜迁莺》,既押平声韵,又押入声韵;《玉楼春》本押平声韵,又押上去声,又押入声。

本押仄声韵,如押上声则协;如押入声,则不可歌矣。

王介甫12、曾子固13,文章似西汉,若作一小歌词,则人必绝倒,不可读也。

乃知词别是一家,知之者少。

后晏叔原14、贺方回15、秦少游16、黄鲁直出17,始能知之。

又晏苦无铺叙。

贺苦少典重。

秦即专主情致,而少故实。

譬如贫家美女,虽极妍丽丰逸,而终乏富贵态。

黄即尚故实而多疵病,譬如良玉有瑕,价自减半矣。

【注释】1郑卫之声:指春秋时郑卫两国新兴起的一种长于言情的音乐,后来便用作淫靡之乐的代称。

李清照《词论》及对其创作影响

李清照《词论》及对其创作影响

李清照的《词论》及对其创作的影响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是我国十二世纪著名的女作家。

作为文学家的李清照,诗、词、文、赋都有作品传世。

其中最能代表李清照的文学成就,并确定她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的是词。

李清照的词博采众长,继承了唐、五代词的传统。

早期的词作明显的受“花间派”的影响,后来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一《词论》是李清照关于词的理论批评文章,它同时也是宋代词坛上第一篇扼要地总结词的发展,富有独创性见解的专论,在词史上有重要的价值。

《词论》没有涉及南渡后的词坛,故可推定是李清照南渡前写的。

《词论》的主要内容是阐述词的合乐的特点和文学上的要求。

李清照十分强调词的音律,认为词必须能配乐歌唱,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主张。

她反对郑卫之声、靡靡之音,要求词合乐协律、富情致、高雅、浑成、铺叙、典重、故实。

李清照认为“词别是一家”,即词是另一类文学体裁,在艺术上有它的特点,要求协音律,有情致,《词论》的合理性造就了李清照这颗在词史上的璀璨明星,而《词论》的局限性,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李清照的创作成就。

二李清照生活在北宋后期、南宋初期。

这是一个政治腐败、党政激烈,汉民族遭受灾难的动乱时期。

靖康之乱前后,李清照的生活有巨大的变化。

乱前,幸福美满。

徽宗建中靖国元年,李清照十八岁,与赵明诚结婚。

他们志趣相投,言谈融洽,爱情深沉缠绵,以至不知分离是什么滋味。

这期间写的词大多缠绵悱恻,动人心魄。

李清照前期创作的词,少妇相思是重要主题,并不乏佳作名篇。

她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等写来不同凡响,耐人寻味,不仅表现了词人超群的艺术才华,而且反映了她对爱情、对生活的真挚执着的态度,不同于浮浅庸俗之作。

伴随相思之作,李清照前期词也不乏惜春悲秋的题材,如《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词人对自然界的细微变化,有细如毫芒的体会,表达了对美好事物无比怜惜的美好感情。

李清照词的语言富于音乐美。

词论集中反映了北宋音律派的词学观点

词论集中反映了北宋音律派的词学观点

词论集中反映了北宋音律派的词学观点勾勒了词至北宋的发展简史。

历评前辈与同辈词人。

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重要观点,强调词与诗别,在词学批评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词论》意在为时人作词设立标准,故不可不要求严格。

“别是一家”不仅在于词要协音律,更在于词的内容要具特色,词专主情致、长于抒情。

《词论》是苏词和柳词流行于北宋词坛的必然产物。

文以载道,诗以言志,词以言情。

词把文人们从重视思想内容、重视伦理道德的传统中解放出来,可以自由酣畅地抒发自己作为一个普通人都有的喜怒哀乐,歌唱内心深处的爱恨情仇,这就使得词不像诗那样只为社会中的极少数文人与统治阶级所拥有,而是吟唱着每一个人都有的情绪,引发人的共鸣,达到了极大的普及,甚至有的词人的作品“有井水处人皆吟之”。

词的这种独特的言情特质与精美的形式是词得以迅速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故强调词的“别是一家”,既是指内容的又是指风格的,但绝不是什么形式主义的。

李清照的《词论》既立场鲜明地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观点,捍卫词体自身的独立性,树立雅词的标准,推尚典雅、庄重的词风,欣赏有情致之作号召人们用典故、铺叙等手法来曲尽心意,在有限的词篇中寄托更丰富的内容与情感。

她犀利坚定的语言给十字路口的人们指明了传统词的发展方向,是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的。

李清照的词学观

李清照的词学观

李清照的词学观一、词应协音律,诉愁苦。

李清照在《词论》中指出了词的音乐性,是配合音乐歌唱的一种诗体,而用它来唱出人间悲情,可谓内容与形式的绝美结合,情丝丝,悲切切,如歌如泣,震撼人心。

首先,词应协音律。

词是合乐歌唱的文艺律美音乐美,应是它的特性,是区别于其他文学样式的关键之处。

对此,李清照在《词论》中说得最清楚:“盖诗文分平侧,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

”其次,词宜诉愁苦。

李清照《词论》开篇就举出“李八郎”的故事,正暗合了这种观点,离索悲苦之情以词的形式表达,会产生深刻的艺术感染力。

二、词贵文雅,主创新。

词贵文雅,从李清照对南唐二主词的评价中得出。

南唐二主特别是李煜的词作成就都很高,其率真的语言、白描的手法,抒发了深厚的情感,犹如一股清泉,让人耳目一新,李清照充分肯定了他们,也指出了他们的缺点,那就是“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者也”,批评了李氏父子的文学创作过于沉湎于亡国之哀,词的内容狭窄,没有突破性。

词主创新,在李清照对柳永的称费尽显无遗。

她说“逮至本朝,礼乐文武大备。

又涵养百余年,始有柳屯田永者,变旧声作新声,出《乐章集》,大得声称于世。

”所谓“变旧声”,是指革除原有束缚内容表达的音律陈规所谓“作新声”,是指创造新的曲调。

这是肯定柳永把词从小令发展为长调的创造。

柳永是宋代词苑名家,是宋代第一个专业词人,他的词不受晚唐五代“宫体”束缚,继承唐代民间长调,大力制作慢词,奏新腔,谱新词,使词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三、词应婉约清丽,词情蕴藉。

李清照主张词作应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语言与意境的融合,浑然一体,完美无缺。

关于婉约清丽、词情蕴藉这一点,应是李清照《词论》中着墨最多的,《词论》说:“王介甫、曾子固,文章似西汉,若作一小歌词,则人必绝倒,不可读也。

”“苏子瞻,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水于大海,然皆读不之诗尔。

”实际上,词有两种不同风格类型:一是以“清切丽”“词情蕴藉”为宗这类词继承传统词风,源远流长,一脉相承,其特点是精巧细腻,轻倩缠婉,妩媚柔和,具有柔婉之美,被称为婉约派。

李清照词论原文及翻译

李清照词论原文及翻译

李清照词论原文及翻译
摘要:
一、李清照与《词论》
二、《词论》的内容及观点
三、李清照对前辈的批评
四、李清照的词作特点
五、结语
正文:
一、李清照与《词论》
李清照,原名李蕙兰,号易安居士,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女词人。

她的词作以其优美的语言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了中国词坛的一颗璀璨明珠。

李清照的《词论》是她的一篇论述词歌艺术的文章,对后世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词论》的内容及观点
《词论》是李清照以自己的见解对词歌艺术的一次全面阐述。

文章首先回顾了词歌的发展历程,指出了词歌在唐、五代、宋等各个时期的特点。

接着,李清照对当时的词人进行了点评,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三、李清照对前辈的批评
在《词论》中,李清照对前辈词人的作品进行了批评。

她认为柳永的词虽然符合音律,但语句过于俗气;张先和宋祁的作品虽有佳句,但整篇读来不够精彩;晏殊、欧阳修、苏轼等人的词虽有优点,但也存在不足。

这种批评方式体现了李清照对词歌艺术的严谨态度。

四、李清照的词作特点
李清照的词作以其优美的语言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著称。

她的词多以描写自然风光和表现人物感情为主要内容,词中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

在词的形式上,李清照注重音律和韵律的搭配,使词歌更具音乐美感。

同时,她的词作还具有强烈的个性,展现了她独特的审美观。

五、结语
总之,李清照的《词论》是对词歌艺术的一次全面阐述,展示了她对词歌艺术的独特见解。

从《词论》看李清照的词学观念

从《词论》看李清照的词学观念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深入研究李清照的词学观念及其影响 探讨《词论》在词学史上的地位和价值 比较李清照与其他词人的异同点 挖掘李清照词作中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感谢观看
汇报人:XX
《词论》中李清照的词学观念
李清照强调词应协律,即词的音韵 要符合音乐的规定,这是她对于词 的基本要求。
李清照认为词应铺叙,即词的内容 要有层次、有起伏,她反对平淡无 奇的词作。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李清照认为词应典雅,即词的语言 要优美、高雅,她反对使用俚俗的 语言。
李清照认为词应有情,即词要表达 真实的情感,她反对无病呻吟的词 作。
李清照的词学观念对后世词人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她强调情感的真实表达和语 言的自然优美,成为后世词人创作的重 要准则。
李清照的词学观念强调词的意境和表现 力,对后世词人的创作思维和艺术追求 产生了启发,推动了词的发展和演变。
李清照的词作中表现出的清新脱俗、婉 约柔美的风格,对后世词人的创作风格 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丰富了词的内涵和 表现力。
Part Two
李清照的词学观念分析
强调词的音乐性
李清照认为词应该注重音乐性,追求音韵和谐 她强调词与音乐的紧密关系,认为词的音乐性是其本质特征之一 李清照认为词的音乐性能够更好地表达情感,增强艺术感染力 她主张词的创作应该符合音乐规律,以便更好地演唱和流传
重视词的真实情感表达
李清照认为词应注重表达真实情感,反对过于追求形式和辞藻的华丽。
对文学批评的贡献
提出"词别是一家"的观念,强调词应有别于诗歌,成为独立的抒情文体。 主张词应强调音韵美和意境美,提高了词的地位和价值。 批评了当时一些文学现象,促进了文学批评的健康发展。 对后世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来的文学批评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浅谈李清照《词论》

浅谈李清照《词论》

北宋女词人李清照有一篇辞锋锐利的《词论》传世。

《词论》明确提出词“别是一家”,对北宋许多重要词人都提出了批评。

《词论》的诗词分野观,后世争论很多,而且以否定的意见为主。

事实上,如果能对《词论》区别诗词的用意作进一步廓清,并分析一下它何以在北宋时代由一位女词人明确标举,就很可以避免过分绝对化的论断。

论者一般认为,《词论》提出了关于词的五个标准:一、协律;二、铺叙;三、典重;四、情致;五、故实。

但《词论》文义的核心在“协律”。

所谓“铺叙”、“典重”等标准都以“协律”为前提。

《词论》所言“协律”是指协音律,而不是协以往近体诗所遵循的格律。

《词论》论词最重音乐特点。

文章开篇即举出唐代歌者李八郎“转喉发声”、“众皆泣下”的故事,说明音乐的感人效果。

至于宋代,首称柳永“变旧声作新声,大得声称于世”,而于前辈词家仅举晏几道、贺铸、秦观、黄庭坚四家,以其能知音律。

《词论》特别区分了词之音律与诗之格律的不同,所谓“盖诗文分平侧,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

其中“平侧”即是“平仄”,而“五音”是指唇、齿、喉、舌、鼻五音,这是按照发音部位的不同对字音做出的区分。

“五声”是指音阶中宫、商、角、徵、羽五个音级。

六律指古代乐律的十二律吕,阳六为律,阴六为吕,称六律六吕。

“清浊轻重”则是指声调中的阴阳,清轻为阴,重浊为阳。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诗不须合乐,用字只讲平仄即可;词须合乐,用字要细辨“五音”、“阴阳”,以求与词调之“五声”、“六律”相和。

这也就是填词所要遵循的“审音用字”的原则。

《词论》依照这个原则还指出了词韵之不同于诗韵的特点“玉楼春本押平声韵,又押上去声,又押入声。

本押仄声韵,如押上声则协,如押入声则不可歌矣”。

这里,入声字所以不能作仄声韵脚,是因为词“随律押韵”(杨缵《作词五要》),一部分入声字一经吟唱,就容易变成平声字,这就违背了押仄声韵的要求。

《词论》对词律、词韵的讲求,虽然还比较简略,但它相当集中地反映了北宋晩期词体的成熟。

评李清照《词论》

评李清照《词论》

评李清照《词论》李清照,生于1084年,自号易安居士,是中国宋代杰出的女词人。

她诗、词、文兼善,“词尤婉丽,往往出人意表,近未见其比”。

她不仅词写得好,而且文学理论修养颇高。

其载于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三的《词论》,便可洞见她文学理论造诣的高深精微。

其《词论》总结唐五代至北宋词学的发展,评点当代词人,观点鲜明,语言犀利,是一篇“别是一家”的词论,在词学史上熠熠生辉。

一、当代对《词论》的一些主要看法千百年来人们对《词论》褒贬不一。

近代学者对《词论》的认识也是见仁见智、各抒己见。

否定者如夏承焘、邓魁英等先生。

他们认为:《词论》“这篇文字对宋词的发展是起阻碍作用的”,属于“词坛上保守一派”,“排斥新的风格和手法”,排斥豪放一派”,“对宋词风格、流派的丰富发展也是有消极作用的”。

他们认为,李词“重铺叙,尚典重,既有情致又重故实,有富贵态”“奉为典范,而肯定者如顾易生先生,他在编写的《宋金元文学史》中,高度评价了李清照的《词论》,认为《词论》“开宗明义揭示了词体发展的多元化渠道”,“眼界开阔”;“论词并非只重形式”,“反映了李清照既爱新声,又尚高雅,既赏妙语,更重整体美的艺术观点”,反映了“李清照审美兴趣非常宽广,既包括词坛传说的婉约优柔之美,也博取诗歌中充实闳壮之美”。

总的来说,对《词论》的评价,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否定其内容的片面与狭隘为主流。

80年代以后,人们逐渐认识到李清照“词别是一家”之说强调词独特的审美特征,强调词要协律的重要意义,对《词论》的正面评价日益升温,但似又誉之过高、求之过深。

笔者认为,任何一篇理论文章的出现都是特定生活时代、特定文学发展的产物。

我们对它的批评,当然既不能脱离其产生的时代而责之过严,也不能通观文学整个发展过程而求之过深,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实事求是地对它进行解读与分析。

李清照的《词论》虽在评介历代词人时有片面之处,但却鲜明地高扬起“词别是一家”旗帜。

李清照《词论》的理论成果在于:指出了“词与诗别”的主要特征,提高了词体的地位。

词论

词论

词论词,又称“诗余”、“长短句”、“倚声”、“填词” ,是诗歌的一种形式,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以两宋成就最高。

词分为小令、中调、长调,这是依字数多少来划分的。

小令的字数在58个字以内,59—90个字为中调,而长调是91个字以上。

词的标题和词牌有着严格区别,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

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

例如《沁园春雪》这首词,“沁园春”是词牌,“雪”是词的标题。

《卜算子咏梅》这首词,“卜算子”是词牌名,“咏梅”是词的标题。

刚刚接触词的时候很多朋友非常困惑,为什么一首词的标题通常由两部分组成?比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前面的一部分“沁园春”被称为词牌名,从字面上几乎看不出和词的内容有什么联系,而后一部分“雪”才和词的主旨有一定的关联。

那么词的标题的前后两部分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要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就得先大致搞清楚什么是词以及什么是词牌名。

词萌芽于隋唐之际,兴于晚唐五代而极盛于宋。

最初,词又被称为曲子、曲子词、琴趣、诗余、长短句等等。

从词的许多别名可以窥见词与诗及音乐的不解之缘。

事实上,对于词的具体来源各家学说解释不尽相同,有人认为词是乐府民歌的变种,有人认为词是唐代律诗、绝句的后裔。

无论学界如何争论,词由俗到雅,由民间步入文坛的发展历程是不可否认的。

这就可以肯定,在词的发展过程中,或多或少的受到了民间歌谣及当时盛极一时的律诗、绝句的影响。

就如诗最初是合乐而歌一样,词在发展初期也是配乐演唱的。

填词一般是按照某种曲调的乐谱填制歌词。

而曲调的名称如《沁园春》、《菩萨蛮》、《念奴娇》等就叫做“词牌”,也叫“词调”。

在唐宋时代,词牌名有许多来源,有的来自西域音乐,有的是乐工歌妓或词人自创的。

例如《菩萨蛮》词调的由来,传说是由于唐大中初年,女蛮国进贡了一些个美貌的女子,她们梳着高髻,戴着金冠,满身璎珞,象菩萨,因此教坊谱成了《菩萨蛮曲》。

后人依这个曲子填的词很多,如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等。

词论文言文翻译

词论文言文翻译

原文:满江红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翻译:《满江红》·怀古愤怒得头发都竖了起来,我倚着栏杆,雨已经停歇。

抬头仰望天空,放声长啸,胸怀激昂。

三十年的功名如同尘土,八千里路途伴随着云彩和月亮。

不要虚度光阴,等到白了少年头,却只能空自悲切。

靖康之耻,还未雪洗;臣子的仇恨,何时才能消散?驾着长车,踏破贺兰山的缺口。

壮志凌云,饥饿时想吞噬敌人的肉,口渴时想喝敌人的血。

待到有一天,重新整理旧山河,向朝廷献上。

在这首词中,作者以激昂的情感,表达了对国家和民族遭受的屈辱的愤慨,以及对恢复故土、报仇雪恨的强烈愿望。

以下是逐句的详细翻译:1.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

愤怒得头发都竖了起来,我倚着栏杆,雨已经停歇。

2.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抬起头望向远方,仰天长啸,胸怀激昂。

3.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三十年的功名如同尘土,八千里路途伴随着云彩和月亮。

4.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不要虚度光阴,等到白了少年头,却只能空自悲切。

5.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靖康之耻,还未雪洗;臣子的仇恨,何时才能消散?6.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驾着长车,踏破贺兰山的缺口。

7.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壮志凌云,饥饿时想吞噬敌人的肉,口渴时想喝敌人的血。

8.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待到有一天,重新整理旧山河,向朝廷献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词论》李清照乐府声诗并著[1],最盛于唐。

开元、天宝间[2],有李八郎者[3],能歌擅天下。

时新及第进士开宴曲江[4],榜中一名士,先召李,使易服隐姓名,衣冠故敝[5],精神惨沮[6],与同之宴所。

曰:“表弟愿与坐末[7]。

”众皆不顾。

既酒行乐作,歌者进,时曹元谦、念奴为冠[8],歌罢,众皆咨嗟称赏[9]。

名士忽指李曰:“请表弟歌。

”众皆哂[10],或有怒者。

及转喉发声,歌一曲,众皆泣下。

罗拜曰[11]:此李八郎也。

”自后郑、卫之声日炽[12],流糜之变日烦[13]。

已有《菩萨蛮》、《春光好》、《莎鸡子》、《更漏子》、《浣溪沙》、《梦江南》、《渔父》等词[14],不可遍举[15]。

五代干戈,四海瓜分豆剖[16],斯文道息[17]。

独江南李氏君臣尚文雅[18],故有“小楼吹彻玉笙寒”、“吹皱一池春水”之词[19]。

语虽甚奇,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也[20]。

逮至本朝[21],礼乐文武大备。

又涵养百余年[22],始有柳屯田永者[23],变旧声作新声,出《乐章集》,大得声称于世;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24]。

又有张子野、宋子京兄弟,沈唐、元绛、晁次膺辈继出[25],虽时时有妙语,而破碎何足名家!至晏元献[26]、欧阳永叔[27]、苏子瞻[28],学际天人[29],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30],然皆句读不葺之诗尔[31]。

又往往不协音律,何耶?盖诗文分平侧[32],而歌词分五音[33],又分五声[34],又分六律[35],又分清浊轻重[36]。

且如近世所谓《声声慢》、《雨中花》、《喜迁莺》,既押平声韵[37],又押入声韵;《玉楼春》本押平声韵,有押去声,又押入声。

本押仄声韵,如押上声则协;如押入声,则不可歌矣。

王介甫[38]、曾子固[39],文章似西汉[40],若作一小歌词,则人必绝倒[41],不可读也。

乃知词别是一家,知之者少。

后晏叔原[42]、贺方回[43]、秦少游[44]、黄鲁直出[45],始能知之。

又晏苦无铺叙[46]。

贺苦少典重[47]。

秦即专主情致,而少故实[48]。

譬如贫家美女,虽极妍丽丰逸,而终乏富贵态。

黄即尚故实而多疵病,譬如良玉有瑕,价自减半矣。

注释[1]声诗:指可以演唱的五七言诗。

[2]开元、天宝: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

[3]李八郎:李衮,唐代有名歌唱者。

唐李肇《国史补》有记载。

[4]曲江:地名,在长安城东南。

[5]故弊:破旧。

[6]惨沮:沮丧。

[7]坐末:犹陪下座。

[8]曹元谦、念奴:二者皆唐代有名歌唱者。

[9]咨嗟:感叹。

[10]哂:冷笑。

[1][11]罗拜:团团下拜。

[12]郑卫之声:本指春秋郑、卫国音乐。

这里指靡靡之音。

[13]烦:多。

[14]《菩萨蛮》等:皆词牌名。

[15]遍举:一一例举。

[16]瓜分豆剖:形容四分五裂。

[17]斯文:文明。

[18]李氏君臣:批南唐李璟、李煜父子与冯延巳等人。

[19]“故有”句:《南唐书冯延巳传》“元宗尝戏延巳曰…吹皱一池春水,干卿何事?‟延巳答:…未如陛下小楼吹彻玉笙寒。

‟元宗悦。

”[20]亡国之音哀以思:语出《礼记乐记》。

[21]逮:及。

[22]涵养:准备。

[23]柳屯田永:北宋词人柳永,官至屯田员外郎。

[24]尘下:庸俗低下。

[25]张子野等:皆宋代词人。

[26]晏元献:北宋词人晏殊,卒谥元献。

[27]欧阳永叔:欧阳修,字永叔。

[28]苏子瞻:苏轼,字子瞻。

[29]天人:形容学问深不可测。

[30]酌蠡:舀取。

蠡:瓠瓢。

[31]葺:整理。

[32]平侧:平仄。

[33]五音:指唇、齿、喉、舌、鼻发之音。

[34]五声:指宫、商、角、徵、羽五音阶。

[35]六律:即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

[36]清浊轻重:即清音、浊音、轻声、重声。

[37]《声声慢》等:皆词牌名。

[38]王介甫:王安石,字介甫。

[39]曾子固:曾巩,字子固。

[40]西汉:指以司马迁为代表的西汉文风。

[2][41]绝倒:笑倒。

[42]晏叔原:晏几道,字叔原。

[43]贺方回:贺铸,字方回。

[44]秦少游:秦观,字少游。

[45]黄鲁直:黄庭坚,字鲁直。

[46]铺叙:铺陈、叙写。

[47]典重:庄重。

[48]故实:典故、史实。

全文翻译古乐府歌与诗并列发展的最高峰,是盛唐时期。

唐开元、天宝年间,有一位歌者叫李八宝,唱歌妙绝天下。

有一次,刚刚及第的进士们在曲江大开宴席,其中有一位及第的名士,吩咐李八宝故意穿一身旧衣,戴一顶旧帽子,隐瞒自己的真实姓名,并装成神情惨淡的样子,一同参加宴席。

然后对众人说:这是我的表弟,让他坐末席吧。

参加宴会的众人都对他毫不在意。

众人边喝酒边听歌,许多歌者轮流唱歌,其中只有曹元谦、念奴二人歌唱得最好。

唱完后,大家对二人的歌声称叹赞赏不绝。

这时,那位名士忽然指着李八宝对大家说:请让我表弟为大家演唱一首歌吧。

众人都晒笑起来,甚至还有人生气起来。

等到李八宝一曲歌唱完后,却引得众人都哭了起来。

团团拜伏在李八宝周围,都说:你肯定就是李八郎啊。

从此以后,郑地和卫地的乐声在当时更加流行起来,这些声乐的柔糜之处、音节变化也更见烦琐。

唐朝时已经有《菩萨蛮》、《春光好》、《莎鸡子》、《更漏子》、《浣溪沙》、《梦江南》、《渔父》等曲调,不能一一枚举。

到了五代的时候,各路诸侯纷纷建国,中华大地战乱不断,斯文扫地,更无人作新曲沿途传唱了。

这时只有南唐李璟、冯延巳等君臣温文尔雅,时有新作问世,其中有名的作品有李璟的《浣溪沙》、冯延巳的《谒金门》,“小楼吹彻玉笙寒”、“吹皱一池春水”更是其中的名句。

句子虽然很奇特、很优美,但是要灭亡的国家所唱出来的歌声也带着很深的哀伤,就不能算曲子词中的上品了。

到了宋朝,礼仪、声乐、文章、武功都已经齐备了,又休息生养了百余年,才有柳屯田柳永,变乐府旧声为新声,有《乐章集》传世,确立了他在宋词大家中的地位。

但柳永的词虽然非常适合于音律,但词句却俗不可耐。

又有张子野(张先)、宋子京(宋祁)宋公序(宋庠)兄弟以及沈唐、元绛、晁次等人辈出,虽然时时有妙语传世,但却整篇破碎,不能称为名家。

到了晏元献(晏殊)、欧阳永叔(欧阳修)、苏子瞻(苏轼)这些人,他们学究天人,填这些小歌词,应该就象是拿着葫芦做的瓢去大海里取水一样容易,但是全都是不可再会雕饰的诗罢了,而作为词又往往不协音律,这是为什么?这是因为诗和文章只分平仄,但词却要分五音(宫商角徵羽),又分五声(阴平、阳平、上、去、入),又分六律(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还要分发音的清、浊、轻、重。

比如当世(北宋后期)的那些词牌名叫《声声慢》、《雨中花》、《喜迁莺》的,既可以押平声韵,又可以押仄声韵。

《玉楼春》本押平声韵,有押去声,又押入声。

本来是押仄声韵的,如果押上声韵则与音律协调,但如果押入声韵,就不能作歌唱了。

王介甫(王安石)、曾子固(曾巩),他们的文章有西汉时风格,但如果他们作词,只怕会让人笑倒,因为这样的词读不下去。

这样我们就知道了,词别是一家,但知道的人却不多。

后来晏叔原(晏几道)、贺方回(贺铸)、秦少游(秦观)、黄鲁直(黄庭坚)一出,才得词中三味。

但是晏几道的词短于铺叙,贺铸的词短于用典。

秦观的词却致力于婉约、情深一片,词中却少了实际的东西,就象一个贫穷人家的美女,虽然长得很漂亮,打扮也很时尚,但骨子里却始终缺乏那种与生俱来的富贵气态。

黄庭坚的词内容倒是充实,却有些小毛病,就象一块美玉,却有些斑点,所以价值自然要打些折扣了。

[3]作品鉴赏编辑作品赏析李清照的《词论》,叙述词的源流演变,总结以前各家创作的优缺点,指出了词体的特点及创作的标准。

从《词论》中可以寻出三个要点:(1)一词的雅俗问题;二词的音律问题;三词“别是一家”的解说。

(2)一二两点是为了论证第三点而作的具体阐述,故其“词别是一家”说,是三点中最核心的问题。

(3)对此说的看法,历来词评家褒贬不一。

李清照《词论》中,以阐述唐世乐歌的繁荣,及乐歌和词曲的密切关系,作为她提出词“别是一家说”的根据。

她指出:词是“歌词”,必须有别于诗,词在协音律,以及思想内容、艺术风格、表现形式等方面,都应保持自己的特色。

她就词区别于诗的种种特点,进行了认真的考索,提出了许多精到的见解,主要有以下几点:(1)高雅,不满柳永“词语尘下”;(2)浑成,不满张先、宋祁诸家“有妙语而破碎”;(3)协乐,要分别无音六律和清浊轻重,不满晏殊、欧阳修、苏轼的词只是“句读不葺之诗”;(4)典重,不满贺铸的“少典重”。

(5)铺叙,不满晏几道的“无铺叙”。

(6)故实,不满秦观“专主情致,而少故实”,黄庭坚“尚故实而多疵病”。

李清照依据这些要求,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主张分别诗词畛域,对两种不同形式的文学应该做出不同的对待。

就这方面说,是合理的。

各种问文体的艺术特征,应该有它相对的独立性。

词是经过百年的发展而后形成的,它有自己固定的形式、发展规律和创作方法。

自然,词从晚唐五代到北宋末年,一直局限于“艳科”的面目,柳、苏两家先后崛起,从词的形式和内容上,突破了传统的规模,开辟了广阔的道路,这都是必要的举措。

在抗金救亡的风云时代,一些有民族气节的词人用“横放杰出”的风格,激切高昂的声调,写出了许多鼓舞人心的作品,这是他们不可磨灭的文学业绩。

然而,在北宋时代,确有一些文人,包括苏轼的某些作品,想运用词体来表达玄深的哲理思想。

李清照对那些既疏于音律,又毫无词境的制作提出批评,是为了救敝补偏,矫正词风。

故有的词家认为,她提出词“别是一家”的主张,就是针对苏轼“以诗为词”的倾向而发的,是不无道理的。

据夏承焘先生的考证,《词论》是李清照于战乱前所作,至于其后因时局变化而带来的词风的转变,是李清照所不能料及的。

我们看北宋末年的词坛趋势,可以知道,李清照的论文虽然只表示她个人的主张,但是她的主张基本上代表了当时多数人认为词应该以婉约为正宗的看法。

实际上,从宋至清的整个词坛的情况来看,词的内容是以婉约风格为主的。

李清照提出词“别是一家”,必须有别于诗,较正统地反映了历代人们对于词的看法,从整个词史上看,是符合词的发展实际的。

李清照关于词“别是一家”的理论,对于后世的影响是极大的,直至明清之间,李渔诸人论词,有“上不似诗,下不似曲”的要求,就是沿循此说而来的。

在我国两千多年的文学史上,女性有能依据创作经验写的理论文字的,李清照之前未之或闻。

《词论》不但是宋代词坛上有独特见解,有组织条理的第一篇词论,而且是我国女性作的文学批评第一篇专文。

与她那“花间第一流”的词一起,成为中华民族文学宝库的珍贵遗产。

名家点评宋人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三对李清照《词论》中细数各名家评道“易安历评诸公歌词,皆摘其短,无一免者。

此论未公,事不凭也。

其意盖自谓能擅其长,以乐府名家者。

”[4]宋人赵彦卫在《云麓漫钞》卷十四中评“李氏自号易字居士……有才思,文章落纸,人争传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