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陆机《拟古诗》中游子形象的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陆机《拟古诗》中游子形象的特点摘要:陆机模拟《古诗十九首》而创作的拟古诗,虽对原作多有模拟、承袭,却也有着一些创新和特点。本文将从游子形象塑造的角度,游子的抒情主人公身份,以及有关宴饮、游乐诗中游子形象之新这三个方面,对陆诗中游子形象的特点进行分析,同时结合陆机的生平经历等,浅探这些特点产生的原因。
关键词:陆机《拟古诗》游子形象友情兰意象思乡入仕
陆机著有模拟《古诗十九首》而作的诗歌14首,今存12首。有观点认为这些作品“步趋若一”(王夫之《古诗评选》),“敷旨浅庸,性情不出”(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说陆诗只是对原作的机械模拟,是有失公允的。陆之拟作与原诗在语言风格和艺术特色上的区别明显,其在游子形象的塑造方面也多有创新。下文将以《拟庭中有奇树》、《拟行行重行行》、《拟今日良宴会》及《拟青青陵上柏》四首为主要对象,分析陆诗中游子形象的特点。
一
《古诗十九首》中游子形象的塑造,主要有以下两种方式:通过状写妇人之思,塑造长期漂泊在外的游子形象,如《行行重行行》、《迢迢牵牛星》等;通过对游子参加宴会、出游等活动,以及所处境遇的记述,抒发忧思之情,塑造游子形象,如《青青陵上柏》、《今日良宴会》等。陆机拟诗,在承袭上述方式的同时,又扩展了视野,将友情这一情感类别引入诗歌,通过状写友人之思,塑造出具有新
意的游子形象。
古诗《庭中有奇树》的抒情主人公身份两可,诗歌或为思妇忆远,或为游子思妇。诗中“我”欲折荣以寄,一表相思,却路远难达。张铣评说《拟庭中有奇树》“此言友朋离索相思之情。”[1]陆机延续原作的“思人”主题和折芳欲寄的手法,然别出心裁地变妇人为友人,塑造出男性视野中的游子形象。其诗曰:
欢友兰时往,苕苕匿音徽。虞渊引绝景,四节逝若飞。芳草久已茂,佳人竟不归。踯躅遵林渚,惠风入我怀。感物恋所欢,采此欲贻谁?[2]
诗中“我”通过回忆过去、感叹当前,表达出对于友人的思念,由此而间接塑造的游子形象独具特点。
拟诗中,诗人一改原诗中的奇树以兰花,并以兰花一以贯之,谋布全篇。诗中,“我”追忆与“欢友”分别时即是兰花盛开的“兰时”,挚友一去,从此相隔遥远,音讯难闻;转眼又是兰花的季节,“芳草久已茂”一如分别时,而曾共赏幽兰的“佳人”却未归来;“我”徘徊于林渚边,想要采撷,却意识到贤友远别,无人可赠。全诗中,“他”这被思念的一方虽未直接出场,却已是令人印象深刻的形象。“他”对兰花的喜爱和亲近,友人对他的赞同(欲赠之以兰花)和思念,都使读者在脑海中建构起一个品德、情操如兰花般高洁的君子形象。
兰是魏晋时的常见意象,是理想的人格审美。魏晋时人“解脱了汉代儒教统治下的礼法束缚……一般知识分子多半超脱礼法观
点直接欣赏人格个性之美,尊重个性价值”[3],上承屈原的善美传统,兰花成为此一时代普遍认可和备受推崇的人格审美,如曹植曾以“欣公子之高义兮,德芬芳其若兰”(《娱宾赋》)称颂嘉宾。而陆机“生于斯长于斯的(孙)吴国即为楚国地盘……生活的吴郡、建康是《楚辞》的传播地”[4],他还曾镇守楚辞原产地荆州六年,他对楚辞的熟悉和认识当更深刻,楚辞对他的影响当更巨大。陆机诗中亦多兰意象,仅就《拟古诗》而言,另有“上山采琼蕊,穹谷饶芳兰”(《拟涉江采芙蓉》),“高门罗北阙,甲第椒与兰”(《拟东城一何高》),“芳草随风结,哀响馥若兰”(《拟西北有高楼》)等句。
陆机《拟庭中有奇树》中以兰喻友,以友情为视角,塑造了一个有突出品性的游子形象。其中高洁的游子形象,是古诗及拟作中首次被单独提出的新鲜形象。古诗以及陆机的其他拟作中,亦有对游子品性方面的关照。如古诗《冉冉孤生竹》有“君亮执高节,贱妾亦何为”句,然此“高节”,当指男方“执贞高之节,其心不移”
[5]的爱情操守;又如古诗中有“令德唱高言,识曲听其真”句(《今日良宴会》),陆机相应拟作中有“四坐咸同志,羽觞不可算。高谈一何绮?蔚若朝霞烂”(《拟今日良宴会》)句,然这些诗句中,游子的令德、高节并不是形象的重点,只是被浮光掠影般地提及。对于夫妻而言,无论是思妇还是游子,其期盼多止于夫妻欢聚,因此诗歌一般只会渲染双方长期分离,无法欢聚的相思。《说文》曰,同志为友。对于友情而言,在男性视角下,对于相交之人,多看重对方志向、品行,即使是在表达浓重的思念之时,其关注点也是不
同的,此正如陆机所言之“分索古所悲,志士多苦心”(《赠冯文罴》)。西晋太康末,陆机与弟入洛,此后长期在北方任官,与故乡亲友千山远隔,其对故人的思念当是深切的。笔者认为,《拟庭中有奇树》中精心塑造的游子形象,很可能是陆机的自我写照,诗中故乡友人的思念,实是客宦他乡的诗人之思。
二
《古诗十九首》表达思人、思乡的诗作中,没有以游子为明确的抒情主人公的,它们或为妇人之思(如《行行重行行》、《西北有高楼》等),或男女并为抒情主人公(如《涉江采芙蓉》[6]),或抒情主人身份两可(如《庭中有奇树》、《明月何皎皎》)。
陆机拟作,突出了游子作为抒情者的身份。《拟明月何皎皎》将男女之词两可之作,拟写成了游子之词。诗末“踟蹰感节物,我行永已久。游宦会无成,离思难常守”,点明诗歌的抒情者是游子。《拟行行重行行》中,陆机更将写女子思远的古诗,变成了纯粹的游子之词,使游子成为了诗歌的抒情主人公。其拟作曰:
悠悠行迈远。戚戚忧思深。此思亦何思。思君徽与音。音徽日夜离。缅邈若飞沈。王鲔怀河岫。晨风思北林。游子眇天末。还期不可寻。惊飙褰反信。归云难寄音。伫立想万里。沈忧萃我心。揽衣有余带。循形不盈矜。去去遗情累。安处抚清琴。
“陆机诗既可理解为游子之词,又可理解为思妇之词,而以前者为佳”。[7]笔者认为,细加品位诗人的用词及其所采用的意象,我们既可明确看到此诗是游子之词。
首先,诗歌的用词透露出诗歌的抒情主人公。“游子眇天末,还期不可寻”点明了全诗的情感。可以“寻”得归期,可以根据境况决定回乡时间的,自然是游子。今日吴地方言中,表达自己决定在某个时间做什么,仍说的是“寻”个时间做什么,或为古言之遗存。“伫立想万里。沉忧萃我心”一句,透露出全诗的感情基础是“忧”。对比原诗和其他古诗,亦可体会出拟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变动。原诗中“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等句,以妇人口吻抒写“怨”情,包括丈夫常久在外不得见,时光渐逝而难盼其归,日夜思念催人老等。陆作表现出的,却是一种更加深沉的“忧”。“悠悠行迈远,戚戚忧思深”,忧叹离家遥远,再到感叹时光飞驰,音讯难寄;“伫立想万里,沉忧萃我心”,常久站立着思念故乡,愈加地忧心憔悴,最后只得暂且让自己放下,弹琴以自我宽慰。
再者,从诗歌意象上,亦可知此诗是游子之叹。“惊飙褰反信,归云难寄音”化用《楚辞·九章·思美人》“愿寄言于浮云兮,遇丰隆而不将”,改造出“归云”这一新意象,它当指从游子的所在出发,飘向故乡的云彩。游子仰观云彩飘向家的方向,想要把自己的相思、近况寄给亲友,但愿望无法实现,他只得伫立遥想。如果说这是思妇之词,那么游子在远方身为客,往着他的方向而去的云,如何能称“归云”?如果说“归云”是妇人在家乡看到的从游子所在方向飘来的云彩,而云正前往与游子所在的相反方向,要如何给游子“寄音”?又有“王鲔怀河岫。晨风悲北林”句,诗人以鲔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