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美国学校德育的嬗变及启示

合集下载

美国学校道德教育的特点及启示

美国学校道德教育的特点及启示

渠彦超 : 美 国学 校 道 德教 育 的特 点及 启 示
斯 大 学 校 长 时 非 常 强 调 培 养 合 格 人 才 对 大 学 的重 要性 , 主 张办 好 大学 靠 的是 “ Ma n , N o t B u i d i n g ” , 他 认 为: “ 大学 的要 旨并 不 是纯 粹 的把 知 识传 授 给 学 生 ,
教 育部长佩奇 ( R o d P a i g e ) 、 前国务卿鲍威 尔( C o l i n
P o w e l 1 ) 以及一 些学 者 和 学生 代 表参 加 的 主题 为 “ 品 格与社区” 的研 讨 会 。小 布什 总 统 强调 学 校 和家 庭 都 应 该 加 强 品格 教 育 , 重 视 普 遍 价值 的 教 育 , 还 要
识到学校道德教育的功能和价值 , 美 国政府逐渐认
识 到 道 德 教 育 中存 在 的 诸 多 问题 以及 对 美 国整 个
教 育 事业 乃 至 国家 发展 的 不利 影 响 , 采 取 了一 系 列
革的重要内容 , 并每年十月中旬在 白宫专 门召开 由
总统 夫 人 劳 拉 ( Mr 5 , L a u r a B u s h ) 主持 , 小 布什 总统 、
《 教 学与 管理 》2 0 1 5年 1 2月 1日
・ 7 9- -
美国学校道德教育的特点及启示
渠彦 超 1 , 2
( 1 . 南京大学哲学 系 , 南京 , 2 1 0 0 2 3 ; 2 . 南京体育学 院休 闲体育系 , 南京 , 2 1 0 0 1 4 )

要 近年 , 美国政府通过制定相 关的法律政 策, 使 道德教 育在 学校教 育中的地位不断上升。通过对美 国学校道德 教育的分析 , 可 以看 出其 主要 具有以下四个方 面的显著特 点 : 肯定 学校道德教 育的重要 作用 , 坚持 对 多元文 化的整合与 引导 , 营造 良好 的育人环境 , 在 公民教 育 中融入道德教 育。美 国学校道德 教育对 于加强我 国学生 的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美国学校德育给我们的启示

美国学校德育给我们的启示
。 ,
权 利 等方 面

美 国学 校 的爱 国 主 义 教 育 主 要 以

厦 免 费 为 中学 生 开 放 参 观 学 习 航 天 博 物 馆 同

美 国历 史 教育 为 主

美 国 中小 学 校 都 开 设 了

样 随 时 接 纳 学 生 们来 观 赏 学 习

美 西 《 国 历 史 》 《 国 宪 法 》 《 方 文 明史 》等 课 美

使 用 的教 材 长 达
还 要 补 充 大量 的讲 义 和 电影 电 视 教材 其 目 的
积 极 性 注重 学 生 的个性 发 展 以 调 动 学 生 的 积


是 使美 国 的历 史 文 化 和 精 神 深 深 地 影 响 青 少

极 性 和 主 动性



年学 生

美 国 学校 的法 制 教 育 贯 穿 在 美 国 学校



主要
我是美 周公 民


我必 须 热爱
般 的伦 理 道 德规 范 和

这 个 国家

通 过 隐性 模 式 进 行 道 德

法 律 知 识 培 养 其 社 会 责 任感 古 今
教 育 是 美 国学 校 德育 的最 大 特 点

中外 不 同社 会 制 度 下 的 教 育都 有政 治 要 求 没
有 政 治 目的 的 教 育 是 不 存 在 的
进 行 ; 所 谓 隐性 模 式 就 是 采 取 较 为
国家 或 地 区 称 谓上 有 所 不 同 有 的
, ,
称 为 道 德 教 育 有 的称 为 政 治教 育

美国高校德育途径及其启示

美国高校德育途径及其启示

美国高校德育途径及其启示美国高校德育途径及其启示作为“教育大国”,美国高校在德育方面做出了很多探索和实践,不断探索出适合自己的德育途径。

本文将对美国高校德育途径进行阐述,并分析其启示。

一、德育途径1. 体育活动美国高校非常注重体育活动,在校园中往往有专门的运动场馆和教练,提供多样化的体育课程和比赛,鼓励学生参与体育运动并发挥潜力。

此外,学校还鼓励学生参加全国性的大型体育比赛,如NCAA和Intercollegiate Athletics等,从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2. 社区服务美国高校注重让学生从社区服务中获取经验和锻炼。

一些学校设有社区服务办公室,为学生提供服务计划和志愿者机会,学生可以通过参加社区服务活动获得实际经验和知识,并帮助社区。

这些志愿者活动可以增加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领导能力。

3. 社团活动美国高校注重学生参与社团活动,在校园中有各种类型的社团,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意愿选择参加,比如音乐社团、体育俱乐部、学术团体等等。

这些社团活动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 创新项目美国高校在德育中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校园里有许多创新项目,学生可以由自己的想法出发,进行课外的实践和研究,如大学生科技联合会、商业计划创新挑战赛等等。

这些项目可以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启示1. 重视体育活动的作用美国高校通过体育活动的开展,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体能、团队合作能力的机会。

同时,体育活动也是锻炼身体和身心健康的重要途径。

因此,我们应该注重学生的身体素质建设,开展各种体育活动,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发展机会。

2. 发挥社区力量社区服务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作为公民的责任和义务。

通过对社区的服务,学生可以锻炼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领导能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我们应该积极发挥社区力量,加强学生与社区的联系,为社会公益事业做出更多的贡献。

3. 学生自主选择社团学生自主选择社团,可以提高他们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

美国学校德育理论启示

美国学校德育理论启示

美国学校德育理论启示1美国学校道德教育的目标和内容美国作为一个联邦国家,各州学校道德教育的内容不尽相同,大致包括以下三个方面:①了解美国政体,美国德育界认为这是合格公民的必备起码条件;②培养参与意识,了解公民应承担的社会责任;③培养学生必备的道德品质。

而美国学校德育的目标是培养全体公民的美国精神,致力于把不断涌入的移民“美国化”,建立一个统一强大的美利坚合众国。

美国学校德育的课程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来编排的,具有明显的层次性。

在小学阶段内容简单,培养对国家标志物,如国旗、国歌的认识,熏陶其爱国主义情感。

初中阶段则有了一定深度,重点放在陈述历史事件、人物方面。

高中阶段就较为复杂,包括美国的政治经济制度、政治过程、国际地位等内容,带有理论分析的性质,致力于培养学生具备宪政条件下公民的基本价值、理念和能力。

2美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及理论依据自由、民主是美国民主政治制度的核心价值。

自由主义作为西方国家的主流政治思想,是西方政治文化中的重要内容和统治方略的理论基础。

其公民教育也表现出浓厚的自由主义倾向,充分肯定个人的平等性、自主性,自由权利的优先权,承认价值多元。

所以,自由、民主成为美国学校公民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就不足为奇了。

责任成为美国学校公民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伴随着社群主义思潮而逐渐确立起来的。

自由、民主和责任的理念共系于美国的宪政制度,并行不悖。

因此,美国学校公民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属点仍是公民权利本位的,而责任教育是提升公民行使权利能力的重要手段。

3美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实践化德育的实践化是指德育作为一种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的教育活动,不仅仅停留在受教育者的认知领域,而是道德认知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道德实践活动,形成特定的道德品质。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如果脱离实践,那么学生的道德需要就会枯竭。

提倡德育的实践化具体包括三个方面的要求:①德育实践化要求德育教给学生的规范必须是与学生的生活相关的,排斥空洞无用的说教;②德育实践化要求注重德育的功效,注重外在规则内化为个人思想品德的过程;③鼓励学生大胆地去进行道德实践,要允许学生在一定范围有过失和失误,从而保证学生的品德养成是轻松、愉快、活泼的过程。

美国高校道德教育的途径特点及启示

美国高校道德教育的途径特点及启示

美国高校道德教育的途径、特点及启示一、美国高校道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美国高校道德教育实施的是全面主义的道德教育方式,也就是不专门开设一门道德教育课程,而是将道德教育融合在各科教育之中,其途径主要有四条:1.通过正式的课程,以课堂教学的形式来进行。

不管是美国教育家的思想观点和建议,还是学校实际的教育情况,美国通过学校正式课程,以课堂教学的方式来进行道德教育已成为主要的途径之一。

在美国的正式课程中,人文和社会学科是道德教育的最重要的一部分。

人文和社会学科课程主要包括哲学、历史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经济学、公民学等,包括民主问题、社会问题、美国问题、现代生活等方面的内容。

他们注重各科教学的“载道作用”、“渗透作用”。

著名的《耶鲁报告》及其提出者认为:“传统的古典课程在具有精神训练因素的同时还有道德训练的因素。

例如:古典语言中的句法是十分难学的,或许已经失去了使用价值,但是学习这种句法仍被认为是有益的。

因为,学习句法所形成的坚韧性及自我克制精神可以对个性与道德发展水平的提高有确定的作用。

”《哈佛报告》及其提出者从更广泛、更现代的角度论述了同样的观点:自由教育、博雅教育或普通的课程中内涵的理性的与道德的因素对于学生道德发展的积极影响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必然的与巨大的。

美国高校还十分重视通过普通教育课程进行道德教育。

如哥伦比亚大学就规定,任何专业的本科学生,首先必须学好文化基础课,到三年级才开始学习专业课,西方思想史、美国现代文明、政治、哲学、经济等学科,都是本科生必修的基础课。

这类课程政治性和理论性都很强,充满资产阶级的核心价值观。

2.通过各种活动,以参与的方式来进行。

在美国高校中,各种各样的校内校外活动频繁。

利用活动进行道德教育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讨论会。

学生可以联系社会、学校等方面的一些问题进行讨论,目的是使学生了解现实问题,具有参与社会活动的意识以及使学生面对一些现实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美国学校道德教育的途径方法及其启示

美国学校道德教育的途径方法及其启示

美国学校道德教育的途径方法及其启示作者:杨荣来源:《教学与管理(中学版)》2007年第02期道德教育途径及方法是实现教育目标,完成道德教育的手段,在整个学校道德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美国是当今世界上经济和军事实力最强大的国家,其经济、军事实力的背后是教育作为支撑的。

美国学校道德教育具有特色,这与它不断拓展新的德育途径、注重教学方法的改进是分不开的。

探讨美国学校实施德育的有效做法,并与我国学校德育进行比较研究,无疑对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改进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一、美国学校道德教育途径及方法的特点美国学校道德教育的途径方法出现了多样化的特征,除了理论灌输之外,还有大量的实践活动和渗透教育,实现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结合。

总体上,以隐蔽性更为突出。

1.道德教育与其他学科的有机融合主张德育与其他学科融合是杜威的教育思想,美国各学校长期以来一直遵循这一原则。

将道德教育寓于学校生活和各学科教学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美国学者约翰·埃利亚斯指出,道德教育是一个需要多学科共同研究的领域,仅仅通过一门学科来探讨这一领域既是有限的,也是危险的。

因此,他们十分注重各学科的德育渗透作用。

人文和社会学科本身就是道德教育的组成部分。

美国学校虽然少有专设的道德教育课程,但普遍开设了历史、公民学等有关课程。

在对学生进行学科知识的传授中,渗透着美国精神和民族文化的教育内容,强调美国对于世界政治、经济的影响和领导作用。

高校的公共基础课普遍开设美国总统制、欧洲政治思想、美国政治生活中的道德问题、美国现代文明等课程。

这些课程的政治性和理论性都很强,充满了美国所认可的核心政治观和价值观。

此外,美国学校还十分重视自然学科与道德教育的结合。

其方法是对每一门主修的专业,都要从历史、社会和伦理学的角度学习研究。

即要求学生在学习任何一门专业课程时,都需要考虑三方面的问题:这个领域的历史和传统是什么?芽它所涉及的社会和经济的问题是什么?芽要面对哪些伦理和道德问题?芽对这三个问题作出正确分析与解答,实际上就实现了德育之目的。

比较德育 美国德育专题 4、德育衰落

比较德育 美国德育专题 4、德育衰落

1、时代背景
二、20世纪60、70年代 学校道德教育的衰落期
2、阶段主题 3、衰落的主要原因 4、阶段总结
学校道德教育的肯定期
学校道德教育的肯定期
一、时代背景
1、战后人口暴增,对学校的教育需求增大
2、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强国 3 、美国民众普遍认为良好的道德教育是战争胜利的重要因 素
学校道德教育的肯定期
学校道德教育的衰落期
三、德育衰落的主要原因
1、青年人的反叛:女权运动,反越战争活动
2、民权运动的兴起
3、实证主义的兴起
学校道德教育的衰落期
四、阶段总结
二战后的美国处于社会转型期,教育主题偏向国防忽视 德育适应了美国当时的国情需要,从另一方面看,教育上升 到国家层面,对学生个体自身的发展考虑不足,道德教育不 能为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做基础,也是该阶段犯罪率高发的重 要原因。
学校道德教育的衰落期
主要文件:《国防教育法》
目的:试图通过立法缩短美国青少年在阅读、写作和数学技巧方面与 苏联青少年的巨大差距。 内容:《国防教育法》确立了以培养高科技人才为目标的教学新体系。 该法案拨专款资助科学、数学和现代外语二门新二艺课程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研究和改革 , 特别重视发现和培养天才儿童。品格教育并没有完全被抛弃,但是与应对 苏联的军事威胁相比,其课程价值显得微不足道了
学校道德教育的衰落期
一、阶段背景:
1、美苏争霸,冷战持续升温
2 、多元文化、民权运动、女权主义冲击导致无法确 立道德教育的方式、内容 3 、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需要更多掌握高科技技术的
人才
4、进步主义教育遭遇批判
学校道德教育的衰落期
二、阶段主题:以国防教育为主,道德教育为辅

美国小学德育课程模式历史转型及启示

美国小学德育课程模式历史转型及启示

美国小学德育课程模式历史转型及启示美国自拓荒殖民到建国以来,就非常重视德育,在积极拓疆殖业的历史发展中,小学德育课程模式也同时经历了从单纯移植到建立国家德育体系,并随社会变革使德育课程模式逐步向现代转型,再到从小学德育的世纪改革走向综合德育课程模式新兴的演进历程。

(一)德目主义课程模式形成与世俗德育体系建立这一时期美国小学德育课程模式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1.早期移植欧洲模式。

美国在拓荒殖民之初就开始重视德育,但课程模式仍沿袭欧洲旧习,开设宗教课,学习内容主要是圣经及符合教理的伦理规范、历代君王治国训诫和古贤箴言及人生信条之类,学习方式重灌输和做礼拜等。

2.形成本土世俗课程模式。

早期美国小学德育课程模式转型得益于美国独立建国运动和19世纪初的公共教育运动。

从1805年纽约市成立公立学校联合会,(注:滕大春.美国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157)到19世纪30年代麻省的公共教育狂飙行动,公共教育的发展促使德育课程发生重大转型。

一是美国公立小学中开设了有关国家法规及国家观念、国民意识等内容的课程,宗教教育开始让位于国家教育;二是公立学校开始倡导各种世俗道德课程,明确提出培养勤勉、负责的公民和具有美德的人,在德育方法上,强调培养个人道德行为和自我约束,通过练习来引导和强化学生的自制、勤奋、诚实等美德,倡导用艺术、史诗、讲故事等形式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

3.建立传统德育课程模式。

19世纪60年代南北战争后全面推进的资本主义运动,促进了美国学校德育改革,其主要特征:一是建立起一个维护资本主义制度、推行资本主义思想体系和道德伦理观念的德育体系;二是重视国家法规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全面贯彻合众国政治主张,宣传国家政策和宪法等;三是培养为国家服务的公民和时代精英;四是把宗教教育融入世俗德育体系之中,为国家发展服务。

与世俗德育的发展相适应,美国小学在继承传统德育的基础上,从道德读本逐渐发展起德目主义美德课程模式。

美国高校德育模式变迁对我国的启示

美国高校德育模式变迁对我国的启示
到 品格教 育的嬗 变,其原 因和 具体 模 式值得 我们 思考。 文章通过 对 美国高校 德 育模 式 变迁的介 绍 ,提 出我 国高校 德育教育科 学的 定位 。 关 键 词 : 统教 育 ; 传 品格 教 育 ; 个体 价 值 ; 育模 式 德 作者简 介 : 沈宁 (91 ) 18一 ,女, 山西长 治人 , 中北 大学人 文社 会 科 学学 院,讲 师, 法学硕 士 ,主 要研 究方 向 : 思想政 治教 育。( 山西
CE E中国电力教 育 P
而 两 r—
DOI 码 :1 .9 9 jis 1 0 —0 7 .0 03 .7 编 03 6 / . n.0 7 0 92 1 .00 4 s
美国高校德 育模式变迁对我国的启示
沈 宁
摘要 : 高校德育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基石,对于高校教育的发展和社会传承 具有重要的作用。美国高校德育模 式经历了 从传统德育
慧 、社 会 能 力和 社 会 情 感 的人 。 实 用 主义 符 合 了当 时美 国 在 经 已经在 知 识 和 技 能 方 面 给 予我 们 的孩 子 很 多 ,我 们 也 应 该 保 证
济上升期对于 道德的要求,希望 道德能够为社会服 务,使学生 他们是富有同情心和乐于助人的,善 良和有责任心的以及诚实和 ” 具有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意识 。美国传统的高校德育就 是在杜威 自律 的 。 旧 实用主义的指引下进行的,通 过德 育课程的设置 和德 育实践的 会有用的人。
5 品格 教 育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进入 2 0世纪 8 0年代之后,由于价值 澄清理论只关心澄清
导 致 了实 践 中很 多 问题 的 出现 ,理 论 上 受 到 了严 重 的挑 战 。此

美国高校德育实践及启示

美国高校德育实践及启示

美国高校德育实践及启示在学术活动中进行德育教育美国高校非常重视学术活动的“载道作用”“渗透作用”,即融德育于整个教育过程中,专业教育具有明显的德育倾向。

美国高校的学术活动丰富多彩、形式多样,既有校内活动,又有校外活动。

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学生可以和教授、社会知名人士、政府官员、企业家等接触,充分了解学校发展、社会发展、国际政策、世界形势等内容,开阔了视野。

同时,美国大学还十分重视文化基础课的学习,这些课程的政治性、理论性都很强,内容中折射出美国倡导的核心价值观。

美国高校的公共基础课普遍开设有关专题,如“美国政治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伟人肖像”等,另外诸如“语言与人”“艺术和社会”“西方文化的三次危机――文明在受审”“亚洲政治思想”“男女平等理论与妇女运动”等课程,也注重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正如有的学者所讲,“一个美国学生必须对美国的文化和精神传统有一个起码的体验和理解,否则他就不能算是个受过教育的美国人。

”在学校文化传统中进行德育教育美国各高校十分重视由全校师生员工共同创造与传承下来的文化传统,通过学校的文化传统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

如大部分的哈佛本科生要在课程之外花很多时间从事其他活动,比如为邻近社区提供社会服务,或为报纸和期刊撰写文章,或在交响乐团及其他音乐团体内参加表演。

这是学校的一种文化传统,学校在这样的传统中渗透了德育教育。

美国各高校还十分重视在教室、校园建筑、文化景观等方面渗透校园精神,努力营造校园氛围,以对学生进行潜隐性的德育教育。

德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单独、刻意的德育教育越来越受到主体意识不断唤醒的学生的排斥,因此要实现德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整合。

随着高校学分制的实施与完善,以及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步伐的深入,纯粹的德育教育时间变得越来越少。

要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必须发挥专业课与公共课的载道作用、渗透作用,在专业教育中拓展德育教育的空间。

这里,教师要树立教书育人的思想,克服教与育两张皮的现象,做到授业并传道。

欧美国家德育的历史变革及启示

欧美国家德育的历史变革及启示

欧美国家德育的历史变革及启示一、欧美国家德育变革的历史线索(一)古希腊罗马时期:传统道德教育的源头(二)中世纪:传统道德教育的极端形态概括说来,中世纪道德教育有如下几个特点:首先,教育的目的指向来世的精神生活,指向超自然的神性力量。

其次,道德教育强调禁欲和服从。

第三,禁欲和服从的要求表现在教育的方法上,就是强调体罚、惩诫、灌输、记诵、问答式教学手段的使用。

(三)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现代道德教育思想的萌芽和传统道德教育的残余、变种(四)19世纪至20世纪初:传统教育的衰微和新教育的萌生时期二、欧美国家德育的主要特征(一)强烈的个人价值倾向从总体上讲,欧美道德教育在教育价值上主要是以个人价值为定向的。

具体表现在突出了人对道德的目的性存在,认为人不是为道德而生存,而是道德为人而生存。

在教育上,则强调道德教育的内在价值、目的价值或本体价值,反对外在的和工具性价值,认为道德教育的价值在于促进个人品德的发展和完善,在于改善人的道德生活,增进人的幸福,从而满足个体自身道德的发展和完善的需要;在教育过程中,重视个体价值的实现,突出个体的需要和自由,重视培养个体的创造能力和独立思维能力,强调把学生放在教育过程的中心或主导性地位,真正关心学生、尊重学生。

(二)世俗性和宗教性并存欧美道德教育发展的历史也是教育的世俗性和宗教性因对立而并存,相持交杂共生的历史。

(三)重认知、重理性的道德和道德教育价值欧美道德教育发展中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重视认知、理智在人格培养中的价值,走的是“围绕理性来树立德性的道路”。

(四)浓厚的主体性特征在道德教育上,强调主体自身的理智力量和自由意志在道德形成、发展中的作用,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活动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是西方道德教育特别是西方现代道德教育的又一重要特色。

当然,欧美道德教育的特征远不止以上所述,但从中我们基本上可以把握欧美道德教育发展的主要倾向。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社会、不同时代的道德教育在价值观、教育目的、内容、方法乃至性质上虽有不同,但都包含了某些合理的、有价值的东西,都在丰富、充实着人类道德教育思想的遗产。

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特点以及对我们的启示

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特点以及对我们的启示
(五)实践性和批判性
在公民教育的过程中具有实践性和批判性的特点,在实践性方面主要表现为教学内容生动灵活,注重结合事例,现场教学。比如,进行法庭旁听法院审判之后进行模拟法庭并以法官的身份下判决书;进行模拟总统就职演说,深化美国精神;这些活动不仅让学生切身感受的品质教育的内容,而且使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批判性主要变现为对于学生的批判性思考能力的培养。在向学生传授已有知识的前提下,要让学生掌握在遇到社会政治问题时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通过运用柯尔伯格的道德两难问题讨论法,选择具有争议的或者两难的社会政治问题,如公共政策,法律案件等,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研究,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知识加以分析,讨论,研究,解决这样的问题。
三、美国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对于我们的启示
美国学校对孩子进行品质教育的方法和一些思想理念,是值得我们思考、借鉴的。相比之下,我国学校的德育方式还存在很多当,要尊重把握学生的认知规律。
我们国家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存在着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层次把握不恰当,片便重视崇高道德精神的塑造,忽视社会公德情操的陶冶的现象。这就使得我们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出现了“小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教育、中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大学生进行社会公德教育”的倒错现象。学校应该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在他们所能接受的范围内给学生传授道德知识,一点点的渗透,将道德素质的培养作为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要急于求成。道德素质培养,任重而道远。
(四)逐步改革高考制度
如果要让中国学生如美国学生一样将品质教育融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就必须对现行的高考制度进行改革。如果高考还是以分数为最终的录取标准的话,我们的政治课就必然会跟着高考的指挥棒走。虽然说曾经在部门地区进行过素质教育试验,但是发现最终的考核标准还是以分数为主,这就是不能在根本上提高学生道德素质的原因。我们国家也可以逐渐的改革高考制度,不要以分数为最终衡量标准,可以像美国一样,进行社区服务,看个人的综合素质,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避免人才的流失。当然,我国高考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虽然还是以分数为衡量标准,但是可以看到教育部对于高考改革的决心以及信心,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的高考制度会越来越合理化,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也会越来越人性化。

浅谈美国学校德育给我们的思考

浅谈美国学校德育给我们的思考

浅谈美国学校德育给我们的思考世纪年代后,许多国家都在进行德育改革方面的探索,目的是寻找既符合本国实际又适应时代发展的德育新模式。

美国作为当今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不仅对其国内的思想政治教育予以高度重视,从事了大量的实质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且,客观上还取得比较满意的效果。

比如美国人的公民意识比较强烈;公民的爱国主义情感较为浓厚等。

①当然,由于种种深层次的社会原因,美国德育也面临诸多问题。

我们通过对中美两国当前学校德育的模式、目标、内容和途径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比较,以借鉴与吸收美国德育的成功经验,推进我国学校德育的改革。

下面就几个方面谈给我们的启示:(一)促进德育回归社会现实,增强德育的实用功能。

国外非常重视社会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因为思想教育对象生活在现实之中,无时无刻不受周围环境的影响。

因此,我国的德育工作也应调动一切因素,一切手段,包括家庭、学校、社会团体和大众传媒,注重营造思想政治工作的氛围,保持思想政治教育强烈的渗透性和持久性,使人们在良好的大小氛围中经受精神的洗礼,提高思想境界。

而良好的社会大环境的形成又要靠公民的自觉性、社会良好的控制手段、专业人员的良好素质以及全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来实现。

我国学校德育对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这一远大目标十分关注,相对来说,德育对如何适应社会变化与发展,如何更好地服务社会现实的具体目标重视不够。

因而面对市场经济、信息社会、知识经济的到来,德育有时表现得苍白无力。

美国学校德育特别强调德育的社会适应性,认为在现代社会里应根据社会现实的需要,注重学生自主意识、道德选择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以便有效地应付和面对多元多变的世界和社会形势。

其实德育立足于为现实的社会服务同培养一代又一代的社会主义新人的目标是一致的,育人是德育的根本目的,服务社会也是德育的重要任务。

(二)加强渗透性教育,注重社会大环境下隐性教育的德育功能。

我们要克服我国学校德育注入式的弊端,就要借鉴美国全面主义模式的先进经验,在坚持传统灌输型教育的同时,拓展课外德育途径,逐步提高德育的效率。

美国德育变迁对我国开展高校德育的启示

美国德育变迁对我国开展高校德育的启示

文化建设、 咨询指导等形式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 社会是 美国道德教育的重要载体 , 将道德教育寓于对社会物质 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展示 中, 将政府大厦、 博物馆、 纪念馆、
历史遗迹 等建设成 对学 生进行 思想 道德教 育的基地 。通 过 开展 政治 活动 、 宗教 活动 、 区 服务等 活动 , 活动 与 社 将
组织承担了许多基础教育的工作 ,尤其 是对价值观领域
的影 响极 为 突出 ,当时德育 的主要 目的: 过对学 生进 是通 行一 系列价值观 的灌 输 ,来教 导其 学会 用宗教 期望 的道 德标准来 规范 日常行 为 。1 世纪初 美 国摆 脱 了英 国的控 9 制 , 会经济 迅猛发 展 , 社 外来移 民大量涌 : 在此基 础上 , 进, 美 国提出了 以培育 具有 爱 国主义精 神 的优 秀美国公 民 的 德育 目 , 标 形成 了学校 、 教 、 宗 国家综合 教育 的德育模式 。
21 . 9世纪 的美 国德 育
低谷 , 进入复兴时期。 美国政府在公民道德教育方面也出 台了一系列干预措施 , 组织专门机构进行重大决策, 推行 如“ 品格才算数” hm tC ut等教育体系 , ( a e rons C e ) 使美 国德 育的发展轨道从片面强调无灌输教育最终回学校教育。
教育结合起来 , 在实践活动中, 提升 自身道德水平。家庭
是道 德培养 的起源 地 , 国学校 注重建立 与家庭 的联系 , 美
伦理学 、 心理学 、 社会学和政治学等学科所代替 , 美国的
德育 从课堂灌 输变为 家庭 、 校 、 学 社会 三位 一体 的广泛 的
通过设立家长委员会、搭建沟通平台等形式建立与家长
于人文和道德学科之上 ,教师越来越专注于专业活动的

美国高校德育途径及其启示

美国高校德育途径及其启示

美国高校德育途径及其启示美国高校在实施德育的过程中巧妙地利用渗透德育的方式,整合道德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并通过道德教育实践等方式强化其效果。

吸收借鉴这些先进的经验和方法,对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国高校德育工作有重要意义。

标签:美国;高校德育;途径一、美国高校德育的主要途径美国高校为提高德育的实效性不断反思变革与创新,采取如课堂德育渗透、开拓课外德育实践活动以及整合社会德育资源等多种方式,使得高校德育取得了良好的预期效果。

1.开展实效性强的课堂德育,加强德育渗透首先,美国高校开设通识教育课程进行道德教育。

美国以法律形式明确规定各级各类学校都必须开设通识教育课程。

目前,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大致分为四种类型:分布必修型;核心课程型;名著课程型;自由选修型,基本都涵盖了美国高校自由教育传统中道德教育的维度。

通识教育课程在西方优秀人文传统的基础上以其系统的学科知识架构影响学生智力与审美能力的发展,同时也积极塑造学生们符合美国资产阶级利益需要的价值观和道德情感。

其次,美国高校把道德教育渗透在专业课程教学中。

美国教育界认为:“将道德教育有机地渗透于各科教学和学生的日常生活,比直接灌输收益更大。

”[1]2.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德育实践活动,内化德育信念将德育理论与道德实践结合是美国高校德育的一大特色,其课外德育活动主要包括校园活动、社会服务与实践。

首先,美国高校以蓬勃发展的校园社团和文体活动为载体实施道德教育。

其次,美国高校善于利用实践性德育课程挖掘服务学习的潜在作用。

美国学者通过研究服务学习发现,服务学习能帮助学生获得更大程度上的公民责任感和“我能让世界变得不同”的情感,并增强希望成为社会积极贡献者的愿望[2]。

美国高等教育中的“校园条约”高校联盟组织积极提倡服务教育,努力锻造大学校园与社区之间的战略伙伴关系,以将公民的、以社区为基础的学习整合进课程为目标努力为教师提供资源和培训,提倡学生、教师、职员和高等院校参与公共和社区服务、大学和社会之间的建设性合作。

二战后美国学校德育的嬗变及启示

二战后美国学校德育的嬗变及启示

二战后美国学校德育的嬗变及启示摘要:二战后,美国学校德育经历了一个衰落与复兴的曲折历程。

本文试图分析这一变化,从这一演变中揭示某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以期对我国学校德育的开展带来启发和借鉴。

关键词:美国;德育;嬗变在美国,传统的以美德为中心的德育在20世纪初受到了进步主义者前所未有的挑战。

双方在经过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激烈争论后,于四、五十年代达到一定程度的和解。

就在德育即将在美国学校教育中获得一个牢固的位置时,新的力量开始冲击它。

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挑战是微弱的、间接的,几乎没被教育工注意;但到60年代,多种因素对德育的地位进行了挑战,德育在全国的学校中大规模的衰退。

有的学校很快地对道德问题取了中立态度,有的则变得全然冷漠。

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教育者和政策制定者都以一种屈服的、遗憾的态度对此作出反应。

仅有少数美国人在60年代中期警觉到这一变化,他们尝试通过各种途径复兴学校德育,德育从此进入了复兴期。

一、学校德育的衰落(1945—1965)(一)早期的缓慢衰落美国的学校德育从四、五十年代开始衰落。

这时的美国人日益重视教育的认知领域,强调高水平的学术和认知技能,而把德育放置一边。

例如,许多上层社会的美国人要求通过艰难科目的学习促进智力的发展;中产阶级的父母试图寻求一种能给孩子升入名牌大学的机会的学校;即使是那些曾以塑造品格能力为荣的教育者,现在也较注重学生学术性向测验的成绩。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比较复杂而多样,但其中有三种因素对这一现象的产生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1.反共产主义思潮的出现是导致学校德育衰落的一个重要因素。

它是美国人基于对资本主义的、“民主”的和宗教的未来的担心而开展的一场声势浩大的运动。

他们把共产主义和自由世界对立起来,认为共产主义是“民主”的敌人,而“民主”的获得不是靠个人的道德自律,它靠的是“国家产品的多少和核弹头的数量”。

因此,为了抵制共产主义国家以捍卫“民主”和“自由”,学校把较多的时间花在学术性主题上而不是象道德这样的“软”领域,学校中的德育让位于科学技术教育。

战后美国的教育

战后美国的教育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20世纪80年代末的四十多年里,随着美国社会生活和经济结构的变化,美国的学校教育经历了60、70、80年代三个阶段的改革。

无论是在中小学教育和高等教育方面,还是在职业教育和师范教育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和发展。

与此同时,由于现代新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和人类知识的迅速增长,在课程和教材内容以及教学手段和方法上也进行了改革。

面对旧的问题和新的挑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学校教育一直在寻求发挥其功能的最佳途径和方案。

然而,要实现美国学校教育改革的基本目标仍需要时间。

一、《国防教育法》与中小学教育改革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教育家和公众又一次猛烈抨击美国公立学校教育,批评者不仅尖锐批评“进步教育”思想以及“生活适应”教育理论,同时强调了学校教育与国家的关系,并提倡学校教育应该注意运用心理学研究成果。

尤其是1957年苏联人造地球卫星上天后,引起了整个美国社会统治集团和教育界的极大震惊,在指责美国学校教育水平落后的同时,强烈要求对美国学校教育进行改革。

在指责并要求改革学校教育的背景下,美国联邦政府于1958年9月颁布了《国防教育法》该法令的目的是要“加强国防并鼓励和援助教育方案的扩充和改进,以满足国家的迫切需要”。

《国防教育法》共10编。

在第一编“总则”中,该法令明确宣告:“国家的安全需要最充分地开发全国男女青年的脑力资源和技术技能。

……要求提供更多的且更适当的教育机会。

”并强调指出:“我们必须加强努力去发现和教育我们国家更多的人才。

”该法令的主要内容有如下几点。

①加强“新三艺”(即自然科学、数学和现代外语)以及其他重要科目的教学。

法令要求更新这些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提高教学水平,大力资助中小学设置实验室、视听室、计算机房等。

②加强职业教育。

法令要求各地区设立职业教育领导机构和开办职业训练机构,有计划地为青年提供职业训练和技能训练,使之成为专门技术人才或熟练工人。

③加强天才教育。

法令要求通过指导、咨询和测验等手段发现与鉴定具有卓越才能的天才学生,使他们在受完中等教育后升人学院和大学,并提供专项奖学金和奖研金。

二战后的美国学校教育

二战后的美国学校教育

二战后的美国学校教育二战结束后,美国迎来了一个经济繁荣和教育改革的时代。

学校教育也因此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大纲制定到课程设置,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动。

本文将从教育大纲、教学方法、课程设置等方面来探讨二战后的美国学校教育。

教育大纲二战后,美国在经济、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处于重要位置。

为了推进未来的发展,教育方面的重构也成了当务之急。

美国政府针对这一问题,制定了全国性的教育大纲,此大纲面向全美所有的学校,目的是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好的教育,为美国的未来保障人才储备。

教育大纲的编写过程不可谓不艰辛。

政府部门花费了数年的时间,对全美的学校教育的情况进行了广泛的了解和调查,最终以此为基础,在社区、学校和教育相关组织的帮助下,制定了全国性的教育大纲。

教学方法二战后的教育大纲不仅仅是制定了一系列的教育目标,更为重要的是提出了教育方法的改进。

在以前,学校教育主要以课本为主,传授的知识都是在课本中得到的。

但是二战后,现实社会的复杂性、快速发展的商业世界,需要学生具备更为广泛的知识和技能,因此教育方法也要与时俱进。

学校通过创新教学方法,将教学与社会联系起来,采用了更多的实践性、互动性、协作性等教学方式,来培养更具实际操作性的技能。

课程设置随着教育大纲和教学方法的更新,课程设置自然也要做出调整。

以前的课程设置主要侧重在基本科目的学习,包括英语、数学、科学和历史等学科。

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需要掌握新的技能和知识,因此教育大纲的制定方向也逐渐从单一学科的学习转向了多学科的“综合素质”教育。

在课程设置方面,学校形成了一种跨学科教学的模式,将课程的设置与社会问题联系起来,使学生能够将课堂学习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培养创新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

同时,课程设置也更为灵活,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学科,而不仅仅是受到强制要求。

结语二战后的美国学校教育,由政府、学校和教育专家共同努力改进,真正实现了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跨学科、多元化和社会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美国人在个人和公共领域划分的界限日益明显,是致使学校德育衰落的第三个因素。战前的美国人在个人和公共领域就已划分了界限,他们要求为每一领域建立不同的行为规范。战后的美国人更加强调这一点,他们把宗教和道德看成个人的事情,把这一责任交给家庭和教堂而非学校。一种强调在儿童6岁前进行家庭德育重要性的新的心理学理论的出现,强化了这一趋势,使得人们更加强调家庭德育的重要性,而忽视了学校在德育方面所起的作用。这些因素促使当时的家长对他们传输价值观的能力更加坚信,他们越来越害怕失掉他们在个人道德领域的特权,这使得他们与他们的前辈相比,更有可能对学校德育提出批评。
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校德育的衰退变得快速且有目的性。以前的教育者仅是忽略德育,现在则开始认为在德育中和德育本身均存在着问题;德育在学校中难以进行,它几乎成了争议的源泉。教师和行政官员还面临着其他难解问题,致使他们乐于逃离德育的任务,把品格发展的责任返还给家庭和教堂。
使德育在公立学校中举步维艰的因素,首先是许多社会的和文化的大变动。制止种族歧视的努力、不得人心的战争的开展、文化多元化的加剧、扩展可接受的个人行为范围的日益增长的要求,所有这些都削弱了学校进行道德教育的义务。推进种族平等的努力和越南战争问题的争论尤其造成不和,使得这个时代的人际关系脆弱易爆。随着对日益加剧的种族、民族、阶级的分离的深度怀疑,美国人对其发现共同基础的能力失掉信心。逐渐地,他们通过接受差异和鼓励容忍来维持易碎的和平。在这一过程中,他们把文化相对主义提升为首要的社会价值观,他们在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方面有较大的选择权,任何限制选择权和仲裁差异的机构将有使紧张、甚至是易爆的社会更恶化的危险。其次是国内自由意志论者的影响。他们对所有的既定权威产生广泛的怀疑。一群激进的社会批评家对学校进行了苛刻的评价,他们把学校描述成压制创造性和实行一致性的权威机构。他们要求限制学校在社会化方面的作用,尤其是在道德和价值观领域,以给年轻人更多的自由。例如,教育家(Bereiter)贝特雷认为公立学校应仅传授技巧,把德育的任务留给家庭、教堂和学生自己。他指出,在个性和价值观领域的教育从来没有脱离集权主义的强加,公立学校闯入象价值观这样的个人问题,与混淆教堂和政府一样危险。
二、学校德育的复兴(1965—现在)
60年代中期,美国以加强智力和技术训练为核心的教育运动走进了死胡同,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社会风气趋于败坏,各种社会运动如民权运动、女权运动、反对越战运动等此起彼伏。尤其是60年代席卷欧美、矛头直接指向传统价值的学生风潮更使朝野上下大为震惊。人们对社会道德的约束功能和人类品格弱点的担忧日益加剧,要求学校加强德育的呼声日益高涨,德育重新证明了自身在学校中存在的必要性,开始了它的重振与复兴历程。
1.反对传统的道德灌输
价值观澄清学派的支持者认为,任何强制和灌输的方法都不可能把某种价值体系内化为受教育者自己的信念。教育者应给受教育者充分的自由选择机会和权力,让自己处于提供暗示或给予诱导的地位;认知学派的支持者也提出,灌输既不是一种教授道德的方法,也不是一种道德的教学方法。他们普遍认为,灌输从根本上降低或消弱了道德发展所必需的理智能力和自主意识,因此是不足取的,学校德育应是一种无灌输的德育。
尽管品格教育者的维护者在工作的过程中受到了一些批评(最大的批评仍落脚到灌输问题),但这仍无法否定他们所起到的积极作用。他们至少使得学校在进行德育时不再怯懦,并对学校德育的复兴起到了相当大的促进作用。
总之,不管是那些创新者,还是那些维护者,他们为学校德育所做出的努力扭转了学校德育衰落的局面,使品格和道德问题再次在美国教育的议事日程中占据首位成为可能。
4.五十年代学校德育的衰落是缓慢的、不均衡的。这种衰落并不是由对德育的一致的攻击所致,而是由教育优先考虑事项的逐渐变化所致。那些在这些年来忽视品格问题的人,很少是由于轻视德育,更多地则是出于为单纯的认知发展寻求更多时间的需要。

(二)黯然失色的德育:60年代的剧烈衰退
品格教育的维护者有两组:一组是深受私人基金会支持的品格教育研究所。他们为从幼儿园到六年级的学生制定了一套品格教育课程。教师可把所设计的课程作为社会研究课程的一部分讲授,也可以每天留出特定的时间段进行:幼儿园每天用5分钟的时间进行品格教育。年级越高时间越长。品格教育课在小学中的传播非常迅速,到80年代末,已经达到44个州的18000个教室。对它的评价不一:支持者认为,它减少了酒精和药物的滥用,提高了学校的出勤率,有助于反对破坏性行为;怀疑论者则怀疑一个仅在一天中占几分钟的计划能不能产生牢固影响。
1.反共产主义思潮的出现是导致学校德育衰落的一个重要因素。它是美国人基于对资本主义的、“民主”的和宗教的未来的担心而开展的一场声势浩大的运动。他们把共产主义和自由世界对立起来,认为共产主义是“民主”的敌人,而“民主”的获得不是靠个人的道德自律,它靠的是“国家产品的多少和核弹头的数量”。因此,为了抵制共产主义国家以捍卫“民主”和“自由”,学校把较多的时间花在学术性主题上而不是象道德这样的“软”领域,学校中的德育让位于科学技术教育。
他们对道德灌输的批判和要求建立一种无灌输的德育的主张在当时有很大的进步意义。它体现了对行为主体及其主体性的尊重,有利于学生推理、判断能力的发展和自主意识的形成。但是,单纯反对灌输同时也会带来许多问题。从理论上讲,道德是由一系列文化规则组成的规范系统,完全排斥规则传授的德育实际上是一种无道德的德育;从实践上讲,反对灌输容易走上自由放任主义的道路。因此对灌输这一问题应采取科学的态度,不应简单的全盘肯定或否定。
一、学校德育的衰落(1945—1965)
(一)早期的缓慢衰落
美国的学校德育从四、五十年代开始衰落。这时的美国人日益重视教育的认知领域,强调高水平的学术和认知技能,而把德育放置一边。例如,许多上层社会的美国人要求通过艰难科目的学习促进智力的发展;中产阶级的父母试图寻求一种能给孩子升入名牌大学的机会的学校;即使是那些曾以塑造品格能力为荣的教育者,现在也较注重学生学术性向测验的成绩。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比较复杂而多样,但其中有三种因素对这一现象的产生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2.推崇认知主义
这三种德育理论大都以认知为定向,强调认知在道德发展中的重大作用。道德认知能力主要包括道德判断、推理和选择能力。认知发展学派对道德发展认知维度尤其信奉,把道德认知能力提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其代表人物柯尔伯格曾指出,如果道德行为只有一个要素,那么道德认知是所发现的一个最重要的或最有影响力的要素。价值澄清学派、女权主义的关怀学派虽较之上述理论更注重情感因素,但是他们也同样把道德认知能力的培养作为教育的重要任务。
注重道德认知能力的培养,并把学生的智力活动引入道德教育中,是这些道德理论的一个重要贡献。但是我们不应因此过分地夸大认知的作用而忽视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等因素的道德价值。因为,道德认知和道德推理仅是道德的一部分,并非德育的全部。德育的最终目的是受教育者行为的改善,而不是道德推理和道德判断能力的改善,否则就会培养出“空头的政治家”和“道德的伪君子”。
2.美国人对高水平的技术和科学技能(尤其是与电子、物理、医学有关的技能)的日益增长的需要,是导致学校德育衰落的又一个重要因素。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技能对一个人的成就所起的作用要比德行大得多。因此,他们要求学校给智力的发展以更大的重视。此外,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职业对职员的受教育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渴望进入大学受教育的人也越来越多。这些因素都要求学校对此作出反应。学校开始削减品格教育所提供的那些“软”课程和活动,把资源移向大学的预备项目,即使是在曾经能够安全地进行品格教育的公民课和社会研究课上,学校为了能教给学生成为超然的、专业的社会科学家所需要的技能,也巧妙地降低了既定的公民训练的重要性。
另一组品格教育者是一群志趣相投的个体,与前一个默默工作的群体不同的是,他们积极地参与到冲突中,对当代理论进行了锐利地批评,对以美德为中心的品格教育进行了强有力的维护。但是,他们并没有专门设计品格教育课程,他们坚信德育存在于课程的每一部分中的可能性。教育家博耐特(Bennett)就曾明确地指出:“我们不必重新创造材料,我们也不必增添新课程,我们有丰富的材料(指所有学校为塑造学生的品格而使用的材料)可以利用。这种材料我们可在正规课程,如英语课、历史课等课堂上传授。
(二)品格教育:对传统美德的维护
60年代中期以来,价值观澄清学派、认知发展学派和女权主义的理论已在德育论坛中占有了一个特殊的位置。但为学校德育的复兴作出最大努力的却是这样一些群体和个人:他们强调特定美德的传授和良好行为的养成,注重德育的内容甚于道德发展过程,即品格教育者。
二战后美国学校德育的嬗变及启示
2001年12月 第28卷第6期 外国教育研究
赵雪霞 东北师范大学 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
二战后,美国学校德育经历了一个衰落与复兴的曲折历程,通过分析这一变化,从这一演变中揭示某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能对我国学校德育的开展带来启发和借鉴。
在美国,传统的以美德为中心的德育在20世纪初受到了进步主义者前所未有的挑战。双方在经过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激烈争论后,于四、五十年代达到一定程度的和解。就在德育即将在美国学校教育中获得一个牢固的位置时,新的力量开始冲击它。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挑战是微弱的、间接的,几乎没被教育工作者注意;但到60年代,多种因素对德育的地位进行了挑战,德育在全国的学校中大规模的衰退。有的学校很快地对道德问题取了中立态度,有的则变得全然冷漠。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教育者和政策制定者都以一种屈服的、遗憾的态度对此作出反应。仅有少数美国人在60年代中期警觉到这一变化,他们尝试通过各种途径复兴学校德育,德育从此进入了复兴期。
有许多美国人为学校德育的复兴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他们为之努力的途径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为德育发展新的方法;另一种是对传统的以美德为中心的品格教育的维护和恢复。
(一)全新的方案
在进行德育的过程中,有些学者发现,传统的以美德为中心的德育是不完善的,它甚至对个人自由形成了一种威胁。于是,他们尝试创造全新的方案来进行德育。在60年代中期到90年代末之间,有三种德育流派对美国学校德育理论和实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价值观澄清学派、认知发展学派和强调关怀伦理的体谅关心学派。虽然他们都提出了鲜明的德育主张,但他们的德育理论却呈现出了许多共同的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