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三单元《我们来造“环形山》教科版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3.3《我们来造“环形山”》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3.3《我们来造“环形山”》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我们来造“环形山”》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环形山的形成原因,探究如何制造一个环形山模型,并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以探究性实验为主线,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逐步深入理解环形山的特征及其成因。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天文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善于观察、思考,并能够积极参与实验探究。
但部分学生对环形山的认识可能仍停留在表面,对其形成原因和特征的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他们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深化对环形山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环形山的形成原因,学会制作环形山模型,提高动手实践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探究环形山的特征及其成因。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究欲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环形山的形成原因及其特征。
2.难点:如何制作一个符合实际特征的环形山模型。
五. 教学方法1.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自主探究环形山的特征及其成因。
2.小组合作: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启发式教学: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环形山。
六. 教学准备1.学生准备:提前了解环形山的相关知识,观察不同类型的环形山图片。
2.器材准备:塑料球、砂子、木板等实验器材。
3.教学资源:环形山图片、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月球表面的环形山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环形山的特征,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呈现(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环形山的形成原因,为学生后续的实验探究提供理论基础。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制作环形山模型。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3.3 我们来造“环形山”|教科版 (23)
《我们来造环形山》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认识月球表面环形山的特点,能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大胆地推测环形山的成因。
2、能合理地运用多种手段,创造性地制造“环形山”。
3、在“造山”过程中体验科学实验的严谨、客观和乐趣,意识到模拟实验和推测与客观事实是有一定差距的。
4、了解有关月球环形山成因的假说。
二、重点难点:让学生经历“造山”的体验活动,并在“造山”过程中做出有根据的推测。
三、课前准备:教学课件;分组实验材料——沙、细石子、大小注射器、细胶管、水等。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1、同学们,你知道离我们地球最近的天体是什么吗?2、教师多媒体展示环形山图片:让我们去近距离地观察一下月球吧,这是一张航天器近距离拍摄下来的月球图片,从中你观察到了什么?3、让我们再走近一点,你观察到了什么?(二)、认识环形山的特点,猜测“环形山”的形成。
1、这些月球表面的坑洞科学家称呼他们为环形山,你能从图片中观察到月球环形山有什么特点呢?让我们再看得清楚一点,你还能发现什么?3、这些神秘的环形山是如何形成的问题一直困扰着科学家们,你想知道吗?4、你能不能根据月球的环境来猜测一下环形山的成因?小组内讨论一下,你有什么猜测?(三)、设计方案,制造“环形山”。
1、同学们的想象力很丰富,猜测毕竟是猜测,我们用什么办法来验证猜测呢?2、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模拟造一造“环形山”好吗?板书:我们来造“环形山”。
3、怎样来模拟造一些“环形山”呢?你们有什么办法利用身边常见的材料来做陨石撞击和火山喷发的模拟实验?能把你的想法做做看吗?4、交流,并作出判断:自主选择其中一个实验,小组长到老师这里领取需要的实验材料。
5、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造“环形山”。
6、汇报交流。
(五)、了解有关月球环形山成因的假说1、多媒体出示教材中的资料,读后说说从中了解到的有关环形山的成因有哪些。
2、你们需要重新修改自己的推测吗?如果需要,主要修改什么?(六)、总结1、对今天的课自己作一个评价。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3.3 我们来造“环形山”|教科版
《我们来造环形山》教学设计【教材简析】《我们来造“环形山”》选自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材《宇宙》单元。
教学中,教师试图引导孩子们利用模拟实验所呈现的实验现象和结果与真实现象进行比较,帮助他们建立关于“月球环形山形成原因”的初步认识。
关于月球环形山成因的假说有很多,各种假说的检验过程遵循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建立假设(假说)—(模拟)实验设计—检验—结论。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试图通过观察月球——提出假设——实验检验——形成观点四个方面对月球环形山形成原因进行探究;教师试图展示一种被称之为“模拟实验型”探究主题的学习指导模式,从而让学生们体验了科学推理及模拟实验在解决未知现象中的重要性。
【学生分析】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随着阅读面的增大,对月球信息已有一定的认识,对月球的探索充满兴趣。
由于是农村学校,学生对于月球比较深层知识的了解往往参差不齐;探究的氛围不足,小组合作不够到位,这使得这样的探究型课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
不过只要做好充足准备,应该能够顺利完成,达成既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环形山是月球地形的主要特征,环形山分布杂乱、数量众多、大小不一、深浅不同、环中有环……2、环形山的形成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陨石撞击是成因之一。
探究过程1、通过观察月球表面的图片资料,了解月球地形特点及环形山的观察特征。
2、根据环形山的观察特征推测月球环形山的成因。
3、利用模拟实验重现“月球环形山”的观察特征,并利用模拟实验推断月球环形山的成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验科学探究需要大胆假说和细致检验。
2、体验科学推理及模拟实验在解决未知现象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3.3 我们来造“环形山”|教科版 (11)
《我们来造“环形山”》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分析:《我们来造“环形山”》是小学《科学》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宇宙的第三课。
这一课是一篇可塑性很强的教材,既有趣味,又增添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教材中的图片清晰地呈现了月球的这一特殊月貌,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
此次教学活动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收集资料、讨论、合作等多种活动方式,让学生初步了解有关月球的知识。
同时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为学生搭设平等、民主的交流平台;创设利于学生合作学习的宽松的活动氛围。
通过语言激励、方法的引导、多样评价措施的利用,来启发学生的智慧,引导学生全员参与创造性制作,激发学生的创作火花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怀。
在活动中,关注的更多的是学生的兴趣、活动方法、自信心的培养,力争给予每一个学生自主活动和表现自己的机会,鼓励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活动,体验“造山”活动的快乐。
纵观本节课,设计思路重点在于让学生在“玩中学,乐中做,做中知”中掌握新知识。
学情分析: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说,所谓智慧的教学,关键在于让学生在自己喜欢的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受到教育。
《我们来造“环形山”》这一课,正是为达成这样充满智慧的教学提供了一个平台。
本课将环形山作为研究的主题,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及认识基础,试图用造“环形山”的活动,让学生形象的认识环形山,并推理环形山的成因。
教法学法:教法上遵循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讲解法、实验法、示范法并采用提问、短剧表演、讨论、合作等方法进行教学,让学生猜一猜、说一说、想一想、做一做,演一演,从教师的讲解到学生动手实践,达到教与学的统一。
学法上采用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形式,加上教师共同参与制造“环形山”,提倡互助互学,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月球地形的最大特征就是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环形山,月球上环形山的成因有多种不同的解释。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我们来造“环形山”》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宇宙》第3课《我们来造“环形山”》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环形山是月球地形的主要特征。
2.环形山的形成与许多因素有关,陨石撞击是主要原因。
过程与方法:1.建造月球环形山的模型,并提出有根据的推测。
2.根据现象推测环形山的成因,学习合理地控制多种因素,创造性地用多种方法造“环形山”。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科学实验的严谨、客观和乐趣,意识到设计实验方案的重要性。
2.能够大胆地想像,表达自己的想法。
3.意识到模拟实验及推测和客观真实是有一定差距的。
【教学重点】通过造“环形山”的体验活动,探究环形山的成因。
【教学难点】建造月球环形山的模型,并提出有根据的推测。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有关环形山成因的资料。
小组模拟环形山成因的实验材料:带点湿度的沙子、小铲子、塑料水槽、轻重不同的球、大小不同的弹珠、注射器、细胶管等。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师:第一节课,我们已经知道月球的地形地貌主要是环形山。
(师出示月球表面环形山的图片(贝利环形山))我们仔细来观察这些环形山,它们有什么特点?生观察月球表面的环形山,交流它们的特点。
(预设:1.数量多,大小不一;2.大多是圆形,但深浅不一,分布杂乱;3.有单个的、有几个挤叠在一起的、也有大环套小环的;4.有些环形山里有山峰......)教师引导学生:图中这个最大的环形山就是贝利环形山,它地处月球南极附近,直径为295千米。
小的环形山甚至可能是一个几十厘米的坑洞。
直径不小于1千米的环形山大约有33000个,占月面表面积的 7%~10%。
师:既然我们已经发现了环形山的特点,我们今天也来造一造“环形山”。
出示并板书课题:我们来造“环形山”。
二、模拟实验:造“环形山”师引导学生:造“环形山”之前,我们先来解决这三个问题。
1.环形山是怎么形成的?(预设:陨石撞击?火山喷发?)2.用什么方法来造“环形山”?(预设:①扔球模拟陨石撞击——从相同高度扔大小不同的球,造大小不一的“环形山”;从相同高度扔轻重不同的球,造深浅不一的“环形山”。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与反思-3.3 我们来造“环形山”|教科版 (1)
《我们来造“环形山”》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我们来造“环形山”》一课位于教科版科学课本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宇宙》第三课,第51页。
是一节观察、模拟实验课。
二、学情分析:通过近四年的学习,六年级的学生动手实验、科学探究的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小组合作交流也有了不错的基础。
但实验课会有一部分学生按耐不住好奇心,听不进老师讲解,就急于操作,难免造成观察不仔细,操作不规范,步骤不合理等情况。
《我们来造“环形山”》一课的重心是通过设计实验造“环形山”,并验证自己的猜测的合理性。
而如何把实验设计得和实际情况比较接近、并从中引发思考是一个难点,这就要求学生打开思维,严密思考,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去实验,摒弃玩耍心态,因此课堂上老师的引导和要求是很重要的。
三、教材分析:《我们来造“环形山”》一课的“造山”是模拟实验。
本课位于《宇宙》单元的第三课,后两节的《月相变化》、《日食月食》都要用到模拟实验的方法,因此这一节课在本章的实验中起到了一个前后衔接的作用。
教材将这一节课分为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观察环形山,分析环形山有哪些特点,并对环形山的特点进行介绍。
第二部分通过观察到的这些特点让同学们猜测环形山可能是怎么形成的。
同学们进行大胆猜想,积极发言,并从中找到比较接近事实的猜测。
第三部分是同学们选择模拟实验的方法来验证自己的猜想,选择材料,进行模拟实验。
接着通过模拟实验的结果来得出自己对环形山形成原因的结论。
第四部分是自学环节,通过阅读课本中的资料了解环形山形成的最合理原因。
本节课逻辑紧凑,解决重点突破难点需要合理以问题引导,并总结。
四、总设计意图本节课从观察环形山的图片展开,由于学生对环形山没有亲眼见过,因此在观察图片之后,让学生做分组实验,模拟造出“环形山”,通过造出的“环形山”,学生能更进一步的理解“环形山”,内壁陡峭,外坡平缓,中间碗状凹下的特点。
另外一个环节,学生猜想,“环形山”的成因,这一过程,鼓励大家大胆地猜,积极地说,敢于出错。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3.3我们来造“环形山”》教学设计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3.3我们来造“环形山”》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3.3我们来造“环形山”》这一课是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环形山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图片和实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于实验和观察有较高的兴趣。
但是,对于环形山的形成原因和特点,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解释和引导。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自主地得出结论。
三. 教学目标1.了解环形山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2.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自主地探究环形山的形成过程。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环形山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2.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自主地探究环形山的形成过程。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小组合作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自主地探究环形山的形成过程。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实验材料:乒乓球、沙子、容器等。
2.准备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
3.准备学生分组合作的和指导语。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乒乓球和沙子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环形山。
2.呈现(10分钟)展示环形山的图片和视频资料,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环形山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和记录环形山的形成过程。
4.巩固(5分钟)学生分享实验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除了地球上的环形山,还有哪些天体上有环形山?学生可以自由发言,拓展知识面。
6.小结(5分钟)教师进行本节课的小结,强调环形山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回家后巩固所学知识。
8.板书(5分钟)教师进行板书设计,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3.3 我们来造“环形山”|教科版 (19)
《我们来造环形山》教案内容分析:《我们来造环形山》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宇宙单元的第三课。
让学生造环形山,是让学生以模拟实验的方式来探究环形山的成因。
本课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用造“环形山”的活动来帮助他们认识环形山,重点不是让学生真正找到环形山的形成原因,而是如何造一个相似的“环形山”,在“造山”过程中有所思,有所悟,能做出有根据的推测。
通过一个有趣味的活动——造环形山,让学生在造环形山模型过程中,对环形山的成因展开探究。
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1)认识月球表面环形山的特点。
(2)知道环形山的形成可能有多种原因,其中陨石撞击是主要原因。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月球的地形外貌,对环形山的成因作出合理的推测。
(2)能通过造环形山的模拟实验过程,证实自己的想法。
(3)领悟论证方法的使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1)在“造山”过程中体验科学实验的严谨、客观和乐趣,意识到设计科学研究方案的重要性及认识到模拟实验与推测与客观事实是有一定差距的。
(2)能够大胆地想象,表达自己的想法。
教学重点:根据月球环形山的观察特征推测环形山的诸多成因。
教学难点:让学生经历“造山”的体验过程,并在“造山”过程中做出有根据的推测。
教学准备:1.教具:课件、实物展台。
2.学具:用以模拟月面的塑料水槽、面粉、细沙,用以模拟陨石的玻璃球、弹力球、小石子等大小轻重形状不同的物品,毛巾。
教学过程:一、引入环形山1.课件出示天津满夜景图。
师:前几天你们观赏了本世纪最大最亮最圆的月亮了么?你们觉得它美吗?我们家乡的月夜更美。
课件出示天津满夜景图。
猜想:月球表面真的像我们看到的那样光洁平整吗?2.课件出示嫦娥一号卫星拍摄的真实月球表面视频:让我们去近距离的观察一下月球吧,从中你观察到了什么?二、分析环形山的特点1.这些月球表面上的坑坑洼洼的洞科学家称呼他们为环形山,(课件出示月球环形山的高清局部图片),请同学们观察和讨论:月球表面这些环形山有什么显著特点?2.学生小组观察讨论。
第3课《我们来造“环形山”》教学设计(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第3课《我们来造“环形山”》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我们来造“环形山”》是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宇宙》第三课教学内容。
本单元核心概念:宇宙是物质的,是可以被观察和认识的,人类对于宇宙已经有了越来越多的认识,但还有许多没有被认识的问题。
落实到《我们来造“环形山”》一课的具体概念则是“月球地形的最大特征就是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环形山;月球上环形山的成因有多种不同的学说。
”教科书共两页,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月球的地形特征一环形山”;第二部分是“造‘环形山’”;第三部分是“推测环形山的成因”;第四部分是“阅读资料一环形山的成因”。
本课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用造“环形山”的活动来帮助他们认识环形山,重点不是让学生真正找到环形山的形成原因,而是如何造一个相似的“环形山”,在“造山”过程中有所思,有所悟,能做出有根据的推测。
本课还提示学生,建立模型,有依据地提出假说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形式,也是学习科学的一种方法。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环形山是月球地形的主要特征,环形山分布杂乱、数量众多、大小不一、深浅不同、环中有环……2.环形山的形成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陨石撞击是成因之一。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月球表面的图片资料,了解月球地形特点及环形山的观察特征。
2.根据环形山的观察特征推测月球环形山的成因。
3.利用模拟实验重现“月球环形山”的观察特征,并利用模拟实验推断月球环形山的成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验科学探究需要大胆假说和细致检验。
2.体验科学推理及模拟实验在解决未知现象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环形山是月球地形的主要特征,环形山的成因。
【教学难点】通过建立模型探究环形山的成因。
【教学准备】沙、皮球、石头、注射器、细胶管、水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播放古诗《古朗月行》节选,学生欣赏。
说一说你认为月亮应该是怎么样的?2.今天我们就随着嫦娥一号去看一看月亮表面。
教科版科学六下3.3《我们来造环形山》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六下3.3《我们来造环形山》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我们来造环形山》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的一个主题活动。
通过这个活动,学生将学习到关于天体物理的知识,特别是月球上环形山的形成。
教材通过提供实验材料和指导,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模型,模拟月球上环形山的形成过程,从而加深对这一天文现象的理解。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天文现象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善于观察、动手能力强,能够通过实验和实践活动来探究问题。
然而,对于复杂的天文现象,如月球上环形山的形成,他们可能还存在着一些疑惑,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月球上环形山的形成原因。
2.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理解月球上环形山的形成过程。
2.难点: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环形山的形成原因。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动手制作模型,让学生模拟月球上环形山的形成过程,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通过观察和分析实验结果,寻找答案。
3.小组合作法:鼓励学生团队合作,共同完成实验任务,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乒乓球、铅笔、橡皮泥、塑料杯等。
2.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3.教学资源:相关天文知识的图片、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月球表面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月球上的环形山。
提问:“你们知道月球上的环形山是怎么形成的吗?”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2.呈现(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环形山的形成原因,为学生实验操作提供理论指导。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动手制作环形山模型。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10分钟)学生展示自己的实验成果,描述环形山的形成过程。
教师点评,总结实验注意事项。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宇宙3我们来造环形山教案教科版
环形山简介环形山,希腊文的意思是“碗”。
“环形山”往常指碗状凹坑构造的坑。
环形山又称为“月坑”,环形山是月球上边最明显的特点,几乎充满了整个月面。
月外头是一面上星罗云布、重重叠叠的环形山酷似地球上的火山口,中央有一块圆形的平川,圈隆起的山环,内壁峻峭,外坡缓和。
环形山的高度一般在 7~ 8 公里之间。
讨论1.如何来造“环形山”呢?2.你有哪些“造山”方法?3.你以为哪些方法比较切合月球的实质状况?4、造“环形山”需要准备哪些资料呢?沙、细石子、皮球、小铁球、玻璃球、注射器、细胶管、水。
思虑:在造“环形山” 的过程中有什么发现?可否用图表示出“环形山” 的形成过程?对于月球上环形山是如何形成的,我们有哪些推断?依照是什么?... ... ...设计环形山的形成的模拟实验(1)从不一样高度往沙盘里丢掉大小同样的石子。
我的问题:石子撞击的坑能否与高度相关?我的假定:高度大撞击的坑大;高度小撞击的坑小。
实验设计:准备大小同样的石子、沙盘,而后从不一样高度往沙盘丢石子。
实验记录:从高处丢掉的石子造成的坑比从低处丢掉的石子造成的坑深。
实验结论:从不一样高度往沙盘里丢掉大小同样的石子撞击的坑是:越高坑越大。
(2)从同样高度往沙盘里丢掉大小不一样的石子。
我的问题:石子撞击的坑与石子大小相关吗?我的假定:石大撞击的坑大,石小撞击的坑小。
实验设计:准备大小不一样的石子、沙盘,而后从同样高度往沙盘丢石子。
实验记录:大石子造成的坑比小石子造成的坑大、深。
实验结论:从同样高度往沙盘里丢掉的石子撞击的坑是:石子越大坑越深。
... ... ...科学实验报告——“环形山”成因模拟实验实验课题:“环形山”成因模拟实验实验目的:经过模拟试验,对“环形山”的成因进行猜想,养成学生科学的思虑问题的习惯实验器械:沙子(每组若干)、注射器、胶管(每组一套)、重球(每组一个)、学生自己准备的器具。
实验原理:环形山是流星、陨石撞击月球后留下来的。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3.3 我们来造“环形山”|教科版 (13)
我们来造“环形山”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环形山是月球地形的主要特征,环形山大小不一、深浅不同、近似圆形、层层叠叠。
2.环形山的形成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陨石撞击是主要原因。
过程方法1.通过观察月球表面的图片资料,了解月球地形特点及环形山的观察特征。
2.利用模拟实验重现“月球环形山”的观察特征,并利用模拟实验推断月球环形山的成因。
3.通过研讨梳理自己对环形山形成的推断,加深对环形山形成的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1.初步培养在解决未知现象中大胆假说、科学推理及模拟实验的意识。
二、教学资源:1.教具:PPT课件、陨石撞击月面的模拟动画、微课。
2.学具:用以模拟月面的塑料水槽、砂,用以模拟的陨石。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小组合作经历模拟实验,探究发现,参与研讨。
难点:大胆参与集体研讨,阐明自己想法并能对他人的观点补充或质疑。
过程设计:一、观察导入。
(6分钟)⑴展示环形山照片。
结合图片信息,发现月球环形山的显著特征。
⑵交流月球环形山的事实特征形成板书:(预设)“特征大小不一、深浅不同、近似圆形、层层叠叠……⑶猜想假设。
猜想月球环形山(月坑)形成的诸多可能原因:(预设)“猜想:陨石撞击、火山喷发、月壳运动……二、模拟实验(15分钟)1.统计学生情况,选择“月球环形山可能是陨石撞击形成的”做为进一步探究的项目。
2.明确实验要求。
3.学生模拟实验,完成记录单。
三、交流研讨(18分钟)1. 预设发现:⑴环形山的大小与陨石的大小有关。
撞击月球表面的陨石越大形成的环形山也越大。
⑵环形山的深浅与撞击的速度有关,速度快,形成的环形山就深。
⑶环形山的深浅与陨石的轻重有关,越重形成环形山越深。
⑷由于撞击时间有先后,所有会出现叠加在一起的环形山。
预设问题:⑴为什么月球上的环形山都近似于圆形,我们用石块撞击形成的环形山不是圆形的?⑵陨石撞击月球后,陨石去哪里了?⑶我们地球上有陨石撞击形成的“环形山”吗?2.研讨组织:⑴.一小组展示发现——其余小组补充提问——梳理形成共同发现⑵.重点抓住问题引导学生阐述自己想法,引发思维冲突。
2020年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 《我们来造“环形山”》教案 附反思含板书 【共两套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宇宙《我们来造“环形山”》教案一、教材分析:月球表面突出的特征是广泛分布的环形山。
在月球上到处可以看到环形山。
无论是月球的正面,还是月球的背面,无论是明亮的高原,还是低平的月海,都有环形山分布。
教科书共两页,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月球的地形特征一环形山”;第二部分是“造‘环形山”,;第三部分是“推测环形山的成因”;第四部分是“阅读资料一环形山的成因”。
这部分采用资料卡片的形式介绍月球上环形山的形成原因。
这对学生来说是必要的,可以借此对他们的推测进行比较和反思。
二、教学背景:本课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用造“环形山”的活动来帮助他们认识环形山,重点不是让学生真正找到环形山的形成原因,而是如何造一个相似的“环形山”,在“造山”过程中有所思,有所悟,能做出有根据的推测。
本课还提示学生,建立模型,提出假说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形式,也是学习科学的一种方法。
让学生造环形山,是让学生以模拟实验的方式来探究环形山的成因。
教科书中设计了两种方法:由内向外的喷射法和由外向内的撞击法。
用两种方法造环形山,自然会让学生联系到环形山成因的两种学说一火山喷发说和撞击说。
让学生根据实验的情况开展对这两种学说的分析和讨论,有助于学生理解环形山的成因。
三、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1.月球地形的最大特征就是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环形山;2.月球上环形山的成因有多种不同的解释。
科学词汇:环形山、月球地形(二)过程与方法:1.认识月球表面环形山的特点;2.能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推测环形山的成因;3.经历月球环形山的模拟实验过程;4.了解有关月球环形山的成因的假说。
科学方法:推测成因、模拟实验(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能够大胆地想象,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2.能够合理地运用多种手段,创造性地制作“环形山”;3.在造“环形山”的过程中体验科学实验的严谨、客观和乐趣,意识到设计实验方案的重要性以及意识到模拟实验和推测与客观真实是有一定的差距的。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3.3 我们来造“环形山”|教科版
案例名称:我们来造“环形山”教材来源: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对象年级:小学六年级学生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1)知道月球环形山的主要特征——大小不一、深浅不同、近似圆形、层层叠叠。
(2)知道环形山的形成可能有多种原因,其中陨石撞击是主要原因。
2.探究过程(1)了解月球地形特点及环形山的观察特征。
(2)推测月球环形山的诸多成因。
(3)模拟“陨石撞击月面”实验。
(4)推断月球环形山的成因。
3.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验科学探究需要大胆假说和细致检验。
(2)体验科学推理及模拟实验在解决未知现象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根据月球环形山的观察特征推测环形山的诸多成因。
教学难点:利用模拟实验的过程推断月球环形山的成因。
教学方法策略: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月球表面的图片资料,明确月球环形山的观察特征。
2.引导学生借助地表各种“凹坑”的形成原因来推测月球环形山的各种成因。
3.引导学生利用“陨石撞击”的模拟实验重现“月球环形山”的特征。
4.引导学生利用模拟实验的操作过程来推断月球环形山的成因。
教学资源:1.教具:PPT课件、陨石撞击月面的模拟动画,实物展台。
2.学具:用以模拟月面的塑料水槽、面粉,用以模拟陨石的乒乓球、塑料小球、黄豆、小立方体等大小轻重形状不同的物品,镊子。
过程设计:一、事实观察1.课件出示满月图片及李白诗句:“古朗月行(唐·李白)‘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2.课件出示伽利略画像和伽利略望远镜的月球全貌图,以及嫦娥一号、嫦娥二号探月卫星拍摄的月球表面局部画面,画面中突显环形山。
3.课件出示“月球环形山”的简单资料,学生阅读。
4.环形山的观察特征。
课件定格月球环形山的高清局部照片,出示思考题:“思考和讨论:这些月球环形山有什么显著特点?”5.学生小组观察讨论。
6.学生交流,教师引导并随机板书。
(预设)“特征:大小不一、深浅不同、近似圆形、层层叠叠……”二、成因猜想1.课件出示思考题:“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它的形成有多少种可能?”2.学生小组思考讨论。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3.3我们来造“环形山” |教科版
我们来造“环形山”个人小档案:胡善义,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管理专业,现工作于珠海市香洲区第十一小学,担任德育主任,小学高级教师。
多篇论文获省、市一等奖,并发表。
参加人民教育出版社组织的《小学研究性学习指导》一书,目前已经出版。
撰写的教学设计《维护生态平衡》或中国教育学会一等奖,2010年参加由中央教科所组织的全国优质课比赛,获得现场比赛一等奖。
课程标准解读:教材分析:《我们来造“环形山”》是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宇宙》第三课教学内容。
教科书共两页,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月球的地形特征一环形山”;第二部分是“造‘环形山’”;第三部分是“推测环形山的成因”;第四部分是“阅读资料一环形山的成因”。
用大概念的理念来分析本课,本课概念的逻辑为:根据以上分析,本课的教学目标是希望学生在掌握具体概念(小概念)的基础上,形成“科学上对环形山的形成给出的解释、理论和模型都是在特定的时期内与事实最为吻合的初步认识”,从而实现从具体小概念到核心概念的建构。
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月球地形的最大特征就是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环形山;月球上环形山的成因有多种不同的猜测。
科学上给出环形山的解释、理论和模型都是在特定的时期内与事实最为吻合的。
过程与方法:经历“分析特点——猜测成因——模拟实验——形成新观点”科学学习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从情感态度价值观出发对陨石撞击说的质疑和验证是本堂课最有价值的地方。
体现3个精神;实证精神,质疑精神,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点:环形山是月球地形的主要特征:经历科学探索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带着疑问造“环形山”,并收集证据。
学生分析:让学生造环形山,是让学生以模拟实验的方式来探究环形山的成因。
教科书中设计了两种方法:由内向外的喷射法和由外向内的撞击法。
用两种方法造环形山,自然会让学生联系到环形山成因的两种学说一火山喷发说和撞击说。
让学生根据实验的情况开展对这两种学说的分析和讨论,有助于学生理解环形山的成因。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3.3 我们来造“环形山”|教科版 (21)
1.同学们对环形山的成因进行了大胆的推测,下面我们看看科学家提出了哪些假说。请大家阅读课本52页环形山的成因资料,对自己的猜想进一步验证。
2.课件介绍我国嫦娥探月工程及“嫦娥一号”、“嫦娥二号”卫星所取得的成绩,激发学生爱科学、爱祖国之情。
3.观看太阳系其它星球上的环形山,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
4.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张图片,月球上这些环形山有什么特点呢?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适时引导评价并板书(板书:特点)(预设:很多,布满整个月球表面;大小不一,直径有的达几百千米,有的不到一千米,有的甚至只有几十厘米;形状不同,大多数是圆形;分布杂乱,有单个的,有叠加的,也有大环套小环的;深浅不一)
5.环形山一般会用各国著名天文学家或者其他学者的名字来命名,月球背面有四座环形山,是以我国古代的天文学家命名的。
3.想不想知道月球表面为什么是这个样子的?(想)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造“环形山”(板书课题:我们来造“环形山”)
二、实验探究
(一)引导观察,总结特点。
1.请大家继续观察月球表面图片,说说你看到的月球表面是怎么样的?
2.学生观察、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并相机板书。(预设:到处都是凹凸不平,到处都是坑坑洼洼,千疮百孔,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环形山……)大家都观察的非常仔细,月球上的环形山酷似地球上的火山口,中央有一块圆形的平地,外围是一圈隆起的山环,所以伽利略命名为环形山,也叫“月坑”。
4.在环形山成因的这么多可能性中,可能性最大的是哪个?可能性最小的是哪个?为什么?(学生可据环形山特点进行分析确定)
5.学生交流并简单阐述理由。
6.大家提出了这么多的猜想,到底哪种对呢?怎么来验证呢?(可以做模拟实验)对,聪明。我们就用模拟实验来验证大家的猜想是否合理。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3.3 我们来造“环形山”|教科版 (7)
《月球上的环形山》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六年级科学下册《我们来造“环形山”》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环形山是月球地形的主要特征。
2、环形山的形成与许多因素有关,陨石撞击是主要原因。
过程与方法:1、建造月球环形山的模型,并提出有根据的推测。
2、根据现象推测环形山的成因,学习合理地控制多种因素,创造性地用多种方法造“环形山”。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科学实验的严谨、客观和乐趣,意识到设计实验方案的重要性。
2、能够大胆地想像,表达自己的想法。
3、意识到模拟实验及推测和客观真实是有一定差距的。
教学重点:通过造“环形山”的体验活动,探究环形山的成因。
教学难点:建造月球环形山的模型,并提出有根据的推测。
教学准备:有关环形山成因的录像资料。
模拟环形山成因的实验材料:沙、细石子、几种填充物不同的乒乓球、注射器、细胶管、水、卷尺等。
教学过程:一、认识月球地貌1、谈话:月球,这个犹如蒙着面纱的少女,至今依然有许多我们人类不曾揭开的秘密。
最近,人们利用先进的遥控技术拍摄到了月球表面的模样。
2、视频播放:3、谈话:你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4、谈话:我们把这种四周高,中间低的地貌称为环形山。
5、提问:月球上的环形山有什么特点?课件:数量多,分布广,大小不一、深浅不一,有独生的、也有簇生的6、关于环形山,你想知道什么?设计意图:宇宙单元研究的是宏观世界,视频的播放,营造了学习氛围,拉近了学生与所要探究内容之间的距离,有利于后阶段的教学。
二、模拟造环形山1、提问:你认为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你能把当时的情景模拟出来,再现一次给大家看吗?介绍模拟实验:材料及操作方法2、学生实验课件:操作指南3、提问:在造环形山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还有其他问题吗?4、学生汇报设计意图:采用录制课前下水实验,以视频播放的形式展示,节约一定的时间,也为后来进一步探究环形山成因的实验设计提供示范。
三、进一步研究环形山的成因1、谈话:是的,2、课件:P52的内容3、提问:你能利用桌上的材料再做模拟实验,验证环形山的大小、深浅不一的形成原因吗?4、课件:5、学生实验6、学生汇报7、总结综合同学们的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了这样的结论,环形山的大小、深度与陨石的密度、大小以及撞击的速度有关。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3.3 我们来造“环形山”|教科版 (16)
《我们来造“环形山”》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我们来造环形山”是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宇宙”单元的第三课。
让学生造环形山,是让学生以模拟实验的方式来探究环形山的成因。
本课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用造“环形山”的活动来帮助他们认识环形山,重点不是让学生真正找到环形山的形成原因,而是如何造一个相似的“环形山”,在“造山”过程中有所思,有所悟,能做出有根据的推测。
通过一个有趣味的活动——造环形山,让学生在造环形山模型过程中,对环形山的成因展开探究。
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月球地形的最大特征就是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环形山;月球上环形山的成因有多种不同的解释。
2、过程与方法:认识月球表面环形山的特点;能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推测环形山的成因;经历月球环形山的模拟实验过程;了解有关月球环形山的成因的假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够大胆地想像,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能够合理地运用多种手段,创造性地制作“环形山”;在造“环形山”的过程中体验科学实验的严谨、客观和乐趣,意识到设计实验方案的重要性以及意识到模拟实验和推测与客观真实是有一定的差距的。
教学重点、难点环形山是月球地形的主要特征。
建造月球环形山的模型,并提出有根据的推测。
教学准备沙、石子、玻璃球、注射器、烧杯、水、橡胶管等。
教学过程一、认识环形山1、呈现图片:晚上拍的一幅照片,是什么?(月亮);第二幅月亮图片,用一个词语来形容?(花好月圆);呈现放大的月球图片,请仔细观察,小组讨论环形山的特点。
谁来说说,从这张图片上你观察到了什么?(板书:环形山)2、播放视频:老师这里还有一小段有关月球环形山的短片,你们想看吗?(想)那好,请同学们在看的过程中,再次观察一下,月球上的环形山都有些什么特点呢?3、学生汇报:通过刚才的短片你还了解到环形山的哪些特点?教师板书特点(很多、圆形的、单个的、挤叠在一起的、大中有小、四周隆起、中间凹.......)有谁想过,这些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二、模拟造环形山1、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月球环形山的这些特点,在这节课上,同学们能不能根据这些特点来模拟造一造环形山?(能)(教师板书:我们来造)那你们又有哪些造山的方法呢?2、学生汇报造山方法,教师板书(按、撞击等)还有没有其它方法?预设:当学生说不出其它方法的时候,教师出示针筒引导出喷射这种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检印:
课题
3.3、我们来造“环形山
编号
20180619
授课时间
4月10日
课时
安排
1
第1节
教材分析
本课分为四部分,一是月球上的环形山,二是造“环形山”,
三是推测环形山的成因,四是阅读资料----环形山的成因。
教
学
目
标
(重点、
难点)
1、建造月球环形山的模型,并提出有根据的推测。
2、根据现象推测环形山的成因,学习合理地控制多种因素,创造性地用多种方法造“环形山”。
教学
反思
教学过程(主要教学环节、教法、学法)
一、月球上的环形山。
1、谈话激趣:古人用肉眼观察月球,把月球上的阴影想像成了月兔和桂花树,现在人们已经能近距离观察月球了,让我们来看看月球表面到底是什么样的?
2、(教师出示环形山图片),这是一张宇航员近距离拍摄下来的月球图片,从中你们观察到了什么?
3、学生汇报观察到的月球地形的特征。
3、体验科学实验的严谨、客观和乐趣,意识到设计实验方案的重要性。
4、能够大胆地想像,表达自己的想法。
5、意识到模拟实验及推测和客观真实是有一定差距的。
重点:通过造“环形山”的体验活动,探究环形山的成因。
难点:建造月球环形山的模型,并提出有根据的推测。
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沙、细石子、皮球、小铁球、玻璃球、注射器、细胶管、水。
3、推测月球上的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推测的理由是什么?在你的假设中,有哪些是需要进一步去寻找证据的?
4、你能搜集一些材料来证实自己的推测吗?
5、对学生的假说进行评价。
四、阅读有关环形山成因的资料。
1、谈话:刚才同学们对环形山的成因进行了大胆的推测,下面我们看看科学家提出了哪些假说?他们用了哪些证据来支持假说?有哪些证据是我们模拟实验中没有注意到的?
6、评价学生造好的“环形山”,主要从相似性方面评价。
(说明:学生模拟实验的环形山应体现出和图片中的环形山类似的特点:分布随机、大小和深浅不一等。)
三、提出环形山成因的假说。
1、交流:你们小组是用什么方法来造“环形山”的?在造“环形山”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
2、说说哪些方法能成功地模拟出月球上的环形山。
2、学生阅读课本52页环形山的成因资料(或播放有关环形山成因的录像资料)。
3、思考:你们需要重新修改自己的推测吗?如果需要,主要修改什么?
作业设计
A 预习下一课 B
板书
设计
3、我们来造“环形山”
一、环形山特点:分布杂乱、数量众多、有大有小、有深有浅。
二、成因:火山喷发说、撞击说(陨石撞击是主要原因)……
3、集体交流,并作出判形山”的计划:选择哪些模拟实验的材料?这些材料分别模拟了月球上的哪些环境?如何做好这个实验,才能使造出来的“环形山”和月球上环形山的特点比较符合?
5、根据自己设定的方法,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造“环形山”。
(实验方法:1、喷水法:将注射器连接胶管并把胶管插入沙子底部,用力将注射器中的水推出,观察现象。2、撞击法:用重球砸向沙堆,观察现象并记录……)
4、提问:为什么人们将月球上的山脉称为环形山?
5、进一步分析图片,说说这些环形山有何特点?
6、教师补充有关环形山的资料。
7、小结环形山特点:分布杂乱、数量众多、有大有小、有深有浅。
二、制造“环形山”。
1、提出:我们来造“环形山”好吗?
2、讨论:怎样人工制作月球上的“环形山”模型?用什么方法?这个方法的根据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