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观考题

合集下载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题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题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题一、 简述题1. 简述科学精神的内涵。

1.1.理性精神。

理性精神。

这种精神把人与周围的世界分离开来,把自然界视为人的认识和改造的对象,即哲学家们所谓的“客体”。

理性精神源于哲学,是人类反思自我、反思实践的产物,是人类赖以发展的精神支柱;理性精神在科学实践中得到了发扬光大,使哲学的智慧融入科学之中。

理性精神是对理智的崇尚,是对知识价值的肯定。

学之中。

理性精神是对理智的崇尚,是对知识价值的肯定。

2.2.实证精神。

实证精神。

实证精神是一种审慎的冒险。

实证精神在承认人的有限认知能力的前提下,认为应该以实在性、实用性和精确性来保障认知的真理性,通过逐步的努力接近真理。

3.3.分析精神。

分析精神。

分析精神对于社会生活尤为重要。

分析精神对于社会生活尤为重要。

分析精神的主要思路是解剖,分析精神的主要思路是解剖,分析精神的主要思路是解剖,这种解剖这种解剖可以是有形的,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分析的主旨就是找到要素,也可以是无形的,分析的主旨就是找到要素,也可以是无形的,分析的主旨就是找到要素,分析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分析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分析要素间的相互作用,然后然后提出具有解释和预言功能的理论框架。

提出具有解释和预言功能的理论框架。

4.4.开放精神。

开放精神就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只要讲得出道理,经得起检验,科学开放精神。

开放精神就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只要讲得出道理,经得起检验,科学的讲坛谁都可以上去。

的讲坛谁都可以上去。

5.5.民主精神。

民主精神。

随着科学活动的社会化,随着科学活动的社会化,科学进入生产和社会生活,科学进入生产和社会生活,科学进入生产和社会生活,科学精神中蕴涵的民科学精神中蕴涵的民主精神也促进了公共生活中的民主观念的发展,民主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一种主流价值观念。

念。

6.6.批判精神。

批判精神是科学得以不断向前发展的关键,没有批判就没有发展。

首先,批判精神。

批判精神是科学得以不断向前发展的关键,没有批判就没有发展。

自然辨证法问答题答案(仅供参考,不可尽信)

自然辨证法问答题答案(仅供参考,不可尽信)

自然辨证法1.如何理解系统自然观。

P26系统自然观根植于相对论、量子力学、分子生物学以及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现代自然科学理论,为人们描绘出一幅从基本粒子、原子、分子化合物直到人类,从微观领域直至宇观天体系统演化的自组织、自我运动、自我创造的辩证的演化发展的自然图景,深入揭示了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认为“系统”是总的自然界的模型。

2.生态自然观意义。

P363.如何理解科学技术一体化特征。

科学”是在社会历史生活过程中积累起来的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各种知识的体系,科学的目的是揭示各种现象的客观规律。

科学是在人们长期实践中产生的,又反作用于人们的各种实践活动. 技术”是人类为实现社会需要而创造的手段的总和。

科学不同于技术,但又关涉技术;技术不同于科学,但又关涉科学。

技术的发展离不开科学的突破和指导,科学的深化则需要得到各种技术的支持和保证,科学与技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紧密结合。

科学中有技术,技术中有科学,科学提供可能,技术使可能变为现实。

科学与技术一体化是当代科技革命的一个显著特点,主要是指科学越来越离不开技术的支撑,并且向技术转化的速度愈来愈快;同时技术也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科学含量愈来愈高。

科学与技术衔接后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以致融合成连续的整体科学和技术衔接后,由于实践需要的推动相互渗透与融合而形成科学技术化与技术科学化。

科学技术一体化倾向在近几十年表现越得来越明显一、科学与技术产生的时间距离越来越短,即科学向技术转化的速度越来越快。

二、科学与技术的相互依赖程度越来越高。

一方面,技术比过去在更大的程度上取决于科学的发展与应用的水平.另一方面,科学在很大程度也依赖于技术的状况与需要,三、在生产的目的下,科学与技术融为一体了。

四、在追求经济利益的目标下,科学与技术统一起来了。

科学与技术一体化的意义:一是将原有的知识利用的“科学→技术→生产”的过程改变为“科学技术→生产”的过程,从而加速了知识的应用,极大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二是会引发人们知识观念的更新。

自然辩证法考试参考答案

自然辩证法考试参考答案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题1、论技术创新:科学技术与经济的有效结合。

科技与经济相结合,就是强调科技发展要与经济发展相结合。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邓小平科技思想的核心,这一论断说明了科学技术决定着生产力发展的方向、规模和速度,要发展生产力就必须依靠科学技术。

只有经济发展了,才可能有生产力的飞速发展。

因此,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两大重要支柱,发展生产力需要科技与经济的有机结合。

自邓小平提出科技与经济结合这一论断开始,中国就在推进结合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几十年来也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不能忽视结合的不彻底,以及存在的种种问题。

如今,中国发展进入创新驱动的新阶段,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问题再次成为焦点,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以更符合创新规律的方式来推动。

在对结合的认识上,不仅要加深对其重要性的理解,增强全民科技意识,将结合问题看作科技界的问题,也要看作经济界的问题,切实转变经济工作的根本理念,体现创新的重要性。

我们更应该明确技术创新的经济属性,从产业链的高端位置入手,获得高价值。

此外,现阶段我国的新产品主要应用者不能依赖于国外市场,应该发挥本国市场对自主创新活动的牵引作用,将市场应用作为自主创新实践不可或缺的环节。

另外,资本市场对推动科技与经济结合也至关重要。

硅谷的成功不仅仅因为有一流的技术,更是因为有一流的技术与资本对接的机制。

从中国的现实来看,尽管开办了创业板,但真正对技术创新的支持还远远不够,短期利益导向严重阻碍了科技与经济结合。

当前,在政府资金越来越充裕的条件下,应该下大力气引导投资市场关注科技与经济结合,关注创新型企业培育,形成鼓励创新的投资市场。

或者社会经济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答:A社会的经济需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最重要的推动力量;B社会的经济支持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最重要的物质基础;C社会的经济竞争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最重要的刺激因素;D经济对科学技术的影响还集中体现在生产的影响上。

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一个从产生新产品或新工艺的设想到市场应用的完整过程,它包括新设想的产生、研究、开发、商业化生产到扩散这样一系列活动,本质上是一个科技、经济一体化过程,是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共同作用催生的产物,它包括技术开发和技术应用这两大环节。

自然辩证法题目及答案

自然辩证法题目及答案

1、各种自然观的主要特征和理解答:自然观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是用哲学范畴和科学规律表达的自然图景。

它既是人类认识自然与改造自然地概况和总结,又是指导人们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某个特定历史时期的自然观,总是与这一时期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人类自然观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形态:原始神秘主义自然观、古代朴素的自然观、中世纪宗教神学自然观、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

原始神秘主义自然观是经验形态的自然知识构成自然科学萌芽的最初形式,它认为原始的万物有灵论、自然崇拜,多是想象和虚构的内容,包含很多谬误东西,但与后来的神学自然观不同,它是原始人试图解释自然地一种努力。

古代朴素的自然观科学处于年幼时期,科学认识只达到事物的表面,主要是对世界本源的探索和解释。

古代东方和西方的自然哲学,是自然科学的萌芽状态相适应,其中的唯物主义思想和辨证思想具有朴素的、直观的、辨证的、思辨的性质。

中世纪宗教神学自然观认为自然界及其万物是由上帝创于虚无之中,地球是宇宙不变的中心,自然界万物自己是不能运动的,而是在上帝的推动下运动的。

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是用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看待自然所形成的哲学观点,它的中心内容是自然界绝对不变,摒弃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直观性、猜测性和思辨性,强调经验的和实证的研究方法,但它的局限性在于其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

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认为自然界是客观实在物质多样性的统一,自然界并不是从来如此、永恒不变的,而是一个有其起源、发展和演化的动态过程。

不仅能够指出自然界中各个领域内的过程之间的联系,而且也能指出不同领域之间的联系。

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认为所有的物质形态都处于系统之中,强调人与自然地协调,关注人类生态系统的发展。

丰富和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提供了系统思维方式,突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

自然辩证法概论试题及答案

自然辩证法概论试题及答案

自然辩证法概论试题以及答案一、简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内容。

1、答: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内容包括:2、物质观。

自然界是物质的, 而物质的形态是无限多样的, 自然界的物质机构是有层次的, 物质的机构层次是无限的。

3、运动观。

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在量上和质上都是不灭的, 自然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 其运动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时空观。

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得物质的存在方式, 时空是无限的。

规律观。

物质在时空中的运动时有规律的, 而规律是可以被认识的, 人们一旦认识了自然界的客观规律, 就可以按照规律能动地改造自然, 同时也改造自己。

1、二、自然系统的本质特征是什么?2、答: 自然系统的本质特征包括:3、整体性。

指系统各要素在系统整体中的相互联系所带来的、超过各要素孤立时性质总和的效果。

整体性是一切自然系统的普遍属性, 系统的整体性又被表述为“整体大于它的各部分的总和”。

4、开放性。

指的是物质系统与其环境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

物质系统同环境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 是系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5、动态性。

指系统及其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联性, 都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6、层次性。

指系统处于物质的一定层次以及不同系统之间必定存在一定层次关系的性质。

三、阐述自组织的概念以及自然系统演化的自组织机制。

答:自组织的概念: 自组织是指自然界物质系统自发地或自主地有序化、组织化和系统化的过程。

自然系统演化的自组织机制: 开放性、远离平衡态、非线性相互作用和涨落。

(1)、开放性和非平衡约束。

自组织的有序结构必须从外界吸收物质、能量和信息才能形成和维持。

无序和熵增是封闭系统运行的唯一方向, 开放性是系统自组织得以形成的必要条件, 远离平衡态也是系统实现自组织的必要条件。

(2)、非线性相互作用是较为复杂的作用方式, 是具有相干性的作用机制, 系统内部的作用关系不再是各种作用的简单叠加所能说明的, 而是多种作用相互制约、耦合而成的全新的整体效应。

自然辩证法考题完整版

自然辩证法考题完整版

第1组(第十章第一节)一、单项选择题1.辨证唯物主义认为科学和非科学的根本区别在于(C)?A、大众的认可程度B、理论的系统程度C、是否具有可检验性D、是否是真理2.“可被证伪的理论命题才是科学的,否则是非科学性”是以下科学划界的哪种观点?(B)A、逻辑经验主义B、批判理性主义C、科学历史主义D、科学实在论二、多项选择题伪科学的基本特征包括(ABC)?A、不可检验性B、伪装C、主观故意性D、系统性三、判断题科学和非科学有好坏对错之分。

(错)四、简答题从性质上看医学是否为纯粹的自然科学?并比较其区别。

答:n科学与医学在内在目的、成功标准及道德原则上均有存在差别。

科学是以获得知识、理解和阐释世界为目的;以可靠的理论说明和解释自然界为成功标准;有其行为规范,但缺乏医患角色关系的独特义务。

n医学是以预防治疗疾病,增进人体健康为目的,其成功的标准是实践层面或控制上的成功;医学实践者对个人健康负有道德责任;以整体的人为对象,人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同时有观念和情感。

n综上,医学在整体上不是一门纯粹的自然科学,而是具有多重属性,即科学性、技术性、社会性和人文性的多重结合,是技与道的结合。

第2组1.社会制度和军事战争随科技发展起(B)A.社会作用B.加速和延缓作用C.内在动力作用D.至始至终地推动作用2.20世纪40年代兴起的技术革命的重大技术成就(ACDE)A.生物技术B.克隆技术C.原子能技术D.信息技术E.宇航技术3.科学技术社会价值观是关于科学技术社会作用和社会后果的基本看法和观点。

(√)4.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是在社会大系统中发挥和表现出来的。

(√)5.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不受其他社会义素的制约。

(×)第3组1、判断题:现代医学逐渐突破了传统的治病救人的功能领地,而转向影响人的社会活动。

答案:正确2辨析题: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当一个科学理论被某个实验证实时,我们完全有理由说,这个理论是正确的。

自然辩证法考题阴阳五行生态环境

自然辩证法考题阴阳五行生态环境

(一).科学与技术的区别1.科学与技术的目的不同。

科学的目的侧重于回答“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揭示客观过程的因果性、规律性。

技术的目的侧重于回答“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追求满足主体需要的功利性。

2.科学与技术任务不同。

在人类作用于自然的创造活动中,科学是认识自然、探索客观真理、揭示事物的本质、规律,是人类改造自然的行动指南。

而技术所承担的主要是生产力,是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财富的手段和存储知识、获取信息的手段。

3.科学与技术知识形态不同。

科学主要表现为一元性的知识,它将纷杂的现象统一于某一种本质,从众多的假说中筛选出一种定论,使其简洁明了。

技术由单一到多样,它将某一种科学知识转化为多种技术设施、工艺手段,从相同的原理中做出多种类型的设计方案。

4.选题方向不同。

科学从科学理论与科学实验的矛盾、科学理论自身的矛盾、多种科学假说争鸣等科学发展自身的逻辑中去寻找、发现和选择研究的课题。

目的是从中发现新的现象和规律,要求具有理论学术意义,但不能要求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立见成效。

技术主要从国民经济发展、国防建设需要、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等实际需要中发现和选择所研究的课题,要求能付诸实施并产生一定的实际效益。

5.成果形式不同。

科学成果是观念形态的东西,主要是科学发现、科学预见、科学原理等,属于由物质向精神转化的范畴。

其成果形式有专著、论文、研究报告等。

技术成果是知识形态的东西与物质形态的东西的有机结合,它更多地表现为由精神向物质的转化。

其成果形式有技术样品、模型、技术规程、设计图纸等。

6.知识的评价标准不同。

对科学进行真理性评价。

对技术进行价值性评价。

科学的任务是研究解决某个事物“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的问题,要求有所发现,从而提高人类的认识水平,评价标准主要是判断真假问题。

技术的任务是研究解决人们应当“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要求有所发明或有所创新。

它的成功与否往往要受到多种相关因素的制约,除受资源、环境、地域、社会、经济、法律等制约因素制约外,还要接受人们的价值取向和生活习惯等因素的评价。

自然辩证法试题与答案

自然辩证法试题与答案

1、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的联系生态自然观:生态自然观是系统自然观在人类生态领域的具体体现, 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现代形式之一。

它以生态危机作为确立的现实根源, 用生态科学积淀理论基础, 主张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可持续发展: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 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发展。

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同时,保护环境和合理开发与利用自然资源, 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生态自然观的确立为可持续发展理论与战略提供了重要的哲学依据;而可持续发展理论与战略从提出到逐步推行实施,也正在从实践的角度丰富和完善着生态自然观的思想内容。

生态自然观孕育了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又进一步深化和提高了生态自然观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

具体来说,关系有:二、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观产生的现实根源相同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现实根源可以归结为“生态危机”。

是在人类反思全球性“生态危机”的过程中和总结现代生态科学的最新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可持续发展的提出是由于工业文明严重地损害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系统,人类正是经过不断反思、探究与实践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

三、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贯穿了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包括:1.发展原则。

只有发展才能为解决生态危机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也才能最终摆脱贫困和愚昧。

2.可持续性原则。

它确认人类社会系统之间存在相互制约的关系,把有利于生态资源的持续存在和永续利用,视为重要的基本原则。

3.共同性原则。

全球性的“生态危机”表现了人类所遇到的危机的共同性、安全的共同性和未来的共同性,实施可持续发展需要不同国家超越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差异来采取联合的共同行动。

4.公平性原则。

可持续发展观确认,人与自然的危机和人与人的矛盾不可分割,只有解决人与人之间的不公平性,才有可能达到人与自然间的协调和谐。

四、可持续发展的实施途径贯穿了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是实现生态文明, 因为在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中, 生态文明就是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宗旨, 强调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共同发展, 在维持自然界再生产的基础上进行经济再生产。

自然资源方面的考题

自然资源方面的考题

1.下列关于自然资源的描述,正确的是:A.自然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B.所有自然资源都是可再生的C.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D.自然资源分布均匀,全球各地都丰富2.下列哪项属于不可再生资源?A.太阳能B.森林资源C.石油D.水资源3.自然资源按属性可分为哪两大类?A.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B.陆地资源和海洋资源C.生物资源和非生物资源D.矿产资源和能源资源4.下列选项中,哪项不是自然资源的特点?A.有限性B.分布不均C.稳定性D.可利用性5.土地资源按其利用方式可分为哪几类?(多选)A.耕地B.林地C.草地D.沙漠6.下列关于水资源的说法,错误的是:A.水资源是可再生资源B.水资源分布在全球各地都很丰富C.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全球性问题D.节约用水是每个人的责任7.矿产资源按其用途可分为哪几类?(多选)A.能源矿产B.金属矿产C.非金属矿产D.宝石矿产8.下列关于森林资源的说法,正确的是:A.森林资源是指树木的总和B.森林资源只包括森林和林地C.森林资源对维持生态平衡有重要作用D.森林资源只分布在热带雨林地区9.下列哪项不属于自然资源法的基本原则?A.合理利用原则B.可持续发展原则C.高效利用原则D.无限开采原则10.下列关于海洋资源的描述,错误的是:A.海洋资源是地球上最丰富的资源之一B.海洋资源包括海洋生物资源、矿产资源等C.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会对环境造成任何影响D.海洋资源的合理开发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自然辩证法复习考试答案

自然辩证法复习考试答案

自然辩证法复习考试答案第一篇:自然辩证法复习考试答案简答题1.如何认识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答: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

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

人类对生态文明的探索,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表现。

生态文明与生态自然观有着紧密的联系,生态文明是生态自然观的应有之义,生态自然观对现今世界生态文明发展及实践有着广泛的指导意义。

生态文明的提出,是人们对可持续发展问题认识深化的必然结果。

人类通过遵守可持续性、共同性和公平性等原则,通过实施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类社会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人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仍应以人类为主体,仍应包括改造自然的内容,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和防灾减灾;生态自然界是天然自然界和人工自然界的统一,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目标,生态文明的提出,是人们对可持续发展问题认识深化的必然结果。

生态自然观指出,人与自然都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和谐共处、共同促进的关系。

人类的发展应该是人与社会、人与环境、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协调发展。

人类的发展不仅要讲究代内公平,而且要讲究代际之间的公平,不能以当代人的利益为中心,甚至为了当代人的利益而不惜牺牲后代人的利益。

而必须讲究生态文明,牢固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观。

2.科学与技术的含义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答:科学是一种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与知识体系及其相关的活动事业。

该定义包括四层含义:第一.科学是一种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第二.科学是一种知识体系;第三.科学是一种探求真理推进知识的活动。

科学的上述含义表明,科学正在从一个简单的知识单元和求知活动变成渗透于社会各个方面的全人类事业。

技术通常被认为是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手段和方法。

构成技术的四要素:1.目的性;2.规则性;3.“工具”性;4.“体系”性。

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1.科学和技术的差别: 第一,任务和形态不同。

(完整word版)自然辩证法考试试题及答案

(完整word版)自然辩证法考试试题及答案

自然辩证法试题一:绪论(1) :自然辩证法的性质和研究范围自然辩证法主假如以科学技术以其与社会的关系为研究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对于科学,技术及其社会的关系的已有成就的归纳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构成部分。

自然辩证法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想科学订交错的哲学性质的学科。

研究范围:自然界,科学,技术,与社会(2 ):自然辩证法与科学技术的关系1.自然辩证法主要以科学技术及其社会的关系为研究内容它的产生与发展同科学技术及其社会的相互作用有着亲密的关系。

2.自然辩证法研究波及的领域构成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对它的研究以辩证的看法出发并紧紧抓住系统中的科学技术。

(3 )自然辩证法在自然观方面的新进展1.在自然观方面提出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2.系统自然观深入揭露了自然界从微观到宇宙系统演化的自组织,自我运动,自我创建的实质和规律认为自然系统不单是确定的,并且会自觉的发生不行展望的随机性,自然系统不单是简单的线性的,并且是复杂的,非线性的。

3.生态自然观重申生态系统是一个由互相依靠的各个部分构成的共同体,人则是这个共同体的同等一员和公民人类和大自然其余构成者在生态上是同等的,主张把人的角色从大地共同体的征服者改变成共同体的一般成员与公民,重申人类不单要尊再生命共同体中的其余伙伴并且要尊敬共同体自己。

二:第一章(1 ):在人类的历史上,唯物主义自然观经历了哪几种重要形态?试评论古代朴实自然观和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1.. 古代朴实辩证法自然观,17 世纪、18 世纪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19世纪马克思和恩格斯创办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唯物主义自然观发展的三个历史形态。

2.古代朴实自然观:认为自然界的一切都在运动,变化,产生和消逝,把自然界当成一个一致的有机体,并力争“在某种拥有固有形体的东西中,在某种特别的东西去找寻这个一致”。

古代朴实自然观的特色:直观性,思辩性,猜想性3.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开始了实验与理性方法相联合的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自然辩证法考试题目及答案

自然辩证法考试题目及答案

自然观部分1、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生态自然观的观点和特征?系统自然观: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

它是自然界物质的普遍存在方式。

不仅整个自然界是一个系统,而且其各个组成部分又自成系统、互成系统。

自然系统具有物质、能量和信息“三要素”,根据系统与外界环境是否交换物质、能量、信息,可以将其分为孤立系统、封闭系统和开放系统。

现实的自然界是一个开放系统。

自然界物质系统具有整体性、层次性、动态性、开放性等基本特点。

(P83)人工自然,是指人类实践手段所及并被人类实践活动变革了的那部分自然,它包括:1、人工自然界,即受人类实践活动直接影响的那部分自然。

2、人工自然物,即人类利用自然界的材料所创造的人工物。

人工自然的特征:1、人工性。

人工自然物质的存在形态、结构、性能,凝结着人的本质力量。

2、人工自然的知识性。

人工自然与人类关于自然界物质系统的知识水平密切相关,人工自然的发展是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知识的发展而发展的。

3、人工自然的目的性。

虽然人工自然受客观规律的制约,受人类知识水平的限制,但人类常常在这些条件下,仍然表现出积极的、能动的创造性,这就是人类合乎规律、合乎知识的主观取舍,反映到人工自然身上就是人工自然的目的性。

生态自然观是当代人针对现代生态危机进行反思结果,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生态自然观的核心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关注人类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发展。

人类生态系统的特点是:人类为了生存就必须生产,向自然界索取满足自身生活所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这样人类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

马克思恩格斯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以下基本观点:(1)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2)人工自然是科学技术的物化,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中介;(3)要区分自然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

人类进行物质生产时面对三种自然:天然自然、人工自然、人工环境。

人工环境本质上也是人工自然。

2、如何把握以上三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辨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之间的关系:第一,它们都围绕人与自然界关系的主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它们都坚持人类与自然界、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人与生态系统的辩证统一,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

高考地理2024自然地理历年题目全集

高考地理2024自然地理历年题目全集

高考地理2024自然地理历年题目全集一、地球与地球运动2024年自然地理高考题目1:1.(多选题)下列关于地球自转的说法正确的是:A.地球自转是指地球绕自身的轴线旋转。

B.地球自转周期为24小时,即一天。

C.地球自转是地球形成的原因之一。

D.地球自转使得地球产生了昼夜交替的现象。

2024年自然地理高考题目2:2.(判断题)北极光是由于地球自转而产生的。

A.正确B.错误二、大气圈与太阳辐射2024年自然地理高考题目3:3.(单选题)下列地区中,受温带气候影响最小的是:A.亚热带地区B.寒温带地区D.中纬度地区2024年自然地理高考题目4:4.(判断题)地球的大气圈是由地球吸引住的气体组成的。

A.正确B.错误三、地球的水资源2024年自然地理高考题目5:5.(多选题)下列地表水属于地球水资源的是:A.江河湖泊水B.地下水C.雨水D.海水2024年自然地理高考题目6:6.(单选题)下列地区中,淡水资源相对较丰富的是:A.沙漠地区B.高山地区D.草原地区四、地貌与地质灾害2024年自然地理高考题目7:7.(单选题)下列地貌类型中与火山活动有关的是:A.盆地B.冰川C.沙漠D.火山2024年自然地理高考题目8:8.(判断题)地震是地球上地壳的一种运动形式。

A.正确B.错误五、自然资源与环境问题2024年自然地理高考题目9:9.(多选题)下列属于可再生资源的是:A.石油B.水力能C.铁矿石D.风能2024年自然地理高考题目10:10.(单选题)下列地区中,环境问题相对较严重的是:A.经济发达地区B.农业发展地区C.工业城市D.生态保护区总结:以上是2024年高考地理自然地理部分的历年题目全集。

通过刷题不仅可以提高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还可以熟悉考试题目的出题规律和解题技巧。

希望同学们在备考过程中重视自然地理部分的复习,做好充分的练习和巩固,取得优异的成绩!。

研究生自然辩证考题及答案

研究生自然辩证考题及答案

自然辩证法概论1、自然观古代朴素自然观观点及意义。

解答一:(老师课件)自然界的变化也叫做自然界辩证法,是研究自然或自然界的存在方式、结构组成、演化规律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一门哲学分支学科,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期望通过对自然存在及其演化进行哲学分析,以达到对自然的新的理解。

古代希腊和中国的自然观具有朴素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的思想,它坚持从自然界本身的原因说明世界的本原,把自然界看作是不断产生和不断消灭的永恒运动的过程。

肯定了自然界的物质性和统一性,论述了自然事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辩证统一,这些基本观点,本质上是统一的。

但是由于古代自然科学尚处于萌芽阶段,还没有从哲学母体中分化出来,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还是非常笼统、模糊和粗糙。

因而不可避免地带有历史的局限性——直观性、猜测性、简单性。

朴素性:简单性;不够科学;把自然界的运动看成是一个圆圈式的简单循环,不能深刻地揭示自然界各种运动形式内在联系的过程性/ 猜测性:幼稚的或错误的,甚至带有神秘主义色彩。

解答二:(源自网络)把自然界当作一个统一的有机体;在某种具有固定形体的东西中去寻找这个统一;把自然界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动的或不变的。

但当时还缺乏足以把自然现象联结成因果链条的经验知识;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尚未进步到分析和解剖的程度,因而对总体联系的认识必然是模糊的。

意义:第一,标志着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已冲破原始神话和宗教的藩篱,开始运用理性思维去探索自然的本质和规律,这是人类在认识自然的道路上的一次巨大进步。

第二,意味着哲学与自然科学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联系:一方面哲学要以对自然界的认识作为自己的重要基础;另一方面自然科学在认识自然界的过程中不可能回避对自然界的总观点的问题。

2、近代形而上学自然观产生的科学基础及评价。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又叫形而上学的自然观也叫机械钟表式的自然图景)一、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科学基础:牛顿力学15世纪末16世纪初,欧洲城市商业经济的崛起和地理上的大发现,为世界范围的贸易以及从家庭手工业到工场手工业的过渡奠定了基础。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题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题

自然辩证法复习重点题型:辨析题4*10分;材料分析题3*20分1、原子论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答案: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原子论自然观:要点:采用分割法,把大的东西分成小的东西,这样大的东西的运动规律就可以通过小的东西的运动规律来揭示,小的东西的运动规律又可以通过更小的东西的运动规律来揭示,最后使得各门分散的科学得以相通。

2、数学自然观的基本思想并能举例加以说明。

答案:(1)核心思想:数是万物的本原、万物之中都存在着某种数量关系。

(2)数学自然观的古希腊代表:毕达哥拉斯:“万物”已经不仅仅是世界上的实际存在的具体事物,除了这些实际事物外,还有一些也是存在的东西,如正义、理性、灵魂、美、善良等等,这些东西显然是不能用水、土、火、气来解释的。

毕达哥斯时代,数还不能离开感觉的对象而独立存在。

点是1,线是2,面是3,体是4。

(3)数学自然观的近代代表——开普勒:土星轨道的球——立方体木星轨道的球——正四面体火星轨道的球——正十二面体地球轨道的球——正二十面体金星轨道的球——正八面体(4)元素周期表3、机械论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答案:机械论自然观的观点和特征:(1)自然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世界,物质的性质取决于组成它的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的数量组合和空间结构,物质具有不变的质量和固有的惯性。

(2)一切物质的运动都是物质在绝对的空间和时间中的机械运动,都遵循机械决定论的因果关系,物质的运动来源于外力的作用。

(3)自然界的未来发展严格地取决于其过去的历史,不存在偶然性和随机性。

(4)人与自然是分立的。

4、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科学基础有哪些?答案:在自然科学中出现了一系列重大发现:1、达尔文又以丰富的事实论证了生物通过自然选择而进化的历程。

2、德国的F.韦勒用无机原料人工合成尿素,证明了无机界同有机界之间的联系;3、M.J.施莱登和T.施旺分别发现了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消除了动物界同植物界之间的壁垒。

4、在物理学中,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发现,表明了自然界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的联系和统一;5、麦克斯韦电磁理论(见电磁世界图景)证明了电、磁、光之间的同一性。

自然辩证期末考试题法

自然辩证期末考试题法

一、简答题:1、简述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以及它对生态文明的影响。

答: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可以概括为下述几个方面:①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

②生态系统具有显著的整体性。

③生态系统是自组织的开放系统。

④生态系统是动态平衡系统.⑤生态平衡是稳定性与变化性相统一的平衡。

在生态自然观指导下,生态文明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为宗旨,强调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共同发展,在维持自然界再生产的基础上进行经济再生产.2、阐述科学精神的内涵及树立科学精神对科学发展的意义.答:科学精神是指从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成果中所显示出来的科学本身所独有的一种精神气质,以及与之相应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

主要包括:a、求真务实精神,是指在科学活动中应坚持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真理和捍卫真理;b、有条理的怀疑精神,是指提出的问题是有道理的、有证据的,而不是怀疑一切;c、开拓创新精神,创新是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对于新问题的分析和创造。

科学的发展观是以人为本的,全面的,协调的,开放的,可持续的发展观。

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观,说明我们对人类的发展规律有了更加深的认识。

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就是要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全面进步,实现可持续发展、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不断发展科学技术,为此,必须大力弘扬科学精神,鼓励创新。

因为科学精神的实质就是实事求是、不断创新、与时俱进.坚持科学精神,坚持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为此来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这将对熔铸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有着无法估量的意义。

3、简述收敛思维和发散思维的特点以及潜在创新思维中的作用。

答:收敛思维的特点是根据已有的理论和方法,按照严格的程序进行;发散思维的特点是开阔思路、从不同的方面进行思考,从不同的途径进行探索,甚至标新立异,不受传统思想观点的约束,不受已有理论和方法的束缚。

自然辨证法复习题

自然辨证法复习题

一、简答题1.如何认识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生态自然观的基础1.生态自然观的科学基础。

(1)生态科学认为人处在食物链金字塔的顶端,人是生态系统的调控者和协同者;人和生物共同恪守“物物有关”、“相生相克”、“协调稳定”等生态规律。

(2)生态科学主张以整体、循环、平衡和多样性的生态理念,硕士物多样性的保护和作用、生态系统的存在和演化,研究人和生态系统之间的辩证关系。

2.生态自然观的技术基础。

(1)生态技术是涉及环保技术在内的“一种主动控制或事先控制”的“持续技术”,它被用于对风能、太阳能、地热和水资源的运用和对废物的再运用以及造林、治沙、滴灌等;它“不仅是一类技术的总称,更重要是一种技术观和技术选择战略”。

(2)生物技术不仅涉及传统生物技术,更重要涉及基因工程、细胞工程以及“生物冶金技术”(细菌浸矿)、“环境生物技术” (生物降解)等当代生物技术。

(3)生态技术和生物技术等对于“全方面增进资源节省”、“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保力度” 等都含有重要作用。

生态文明是指通过不停完善社会制度、改善人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增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新的社会文明,它有助于实现生态自然观,有助于持续、健康地搞好当代化建设,它“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将来的久远大计”。

(2)生态自然观强调重新审视和辩证理解“人类中心主义”,对的认识人类与生态系统的关系,为建设生态文明奠定了理论基础。

(3)建设生态文明,“ 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节省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省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2. 如何认识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动力?答: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因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人的认识活动是在实践和认识的矛盾运动中展开的,科学技术作为人类特殊的认识与实践活动,其发展也有本身复杂的矛盾运动,这些矛盾运动构成了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自然观的基本内涵和主要思想是什么
生态自然观是系统自然观在人类生态领域的具体体现,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现代形式之一;本文阐述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是生态自然观的理论来源;揭示了当代全球性的“生态危机”是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现实根源和生态科学基础;论述了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及其对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的重大意义。

生态学中的整体的观念、循环的观念、平衡的观念和多样性的观念,以及它所揭示的生态规律,构成了生态自然观的重要理念和科学根据。

整体的观念,是说生物(包括人在内)与其环境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任何生物均不能脱离环境而单独存在;循环的观念,是指作为生产者的植物、消费者的动物、分解者的微生物,它们互相耦合,形成由生产、消费和分解三个环节构成的无废弃物的物质循环;平衡的观念,认为生物之间的食物链关系、金字塔结构和循环体系处在一个动态的平衡之中;多样性的观念,即“多样性导致稳定性”的生态原理,它强调保护生物物种的多样性,认为生物多样性的丧失,直接威胁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陈昌笃认为生态学的一般规律,可以概括为“物物相关”、“相生相克”、“能流物复”;“协调稳定”、“负载定额”、“时空有宜”等几条规律。

“物物相关”和“相生相克”的规律,揭示了自然事物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存共生的生态关系。

自然界任何生物物种的存在都有其合理性,这是生态系统维持其动态平衡的动力之网,因而保持物种多样性,使人与生物伙伴协同进化,才能确保生态系统的稳定发展。

而“能流物复”和“协调稳定”的规律是生态系统存在和发展的内在保证。

物质循环、能量流动把生态系统进而把生物圈联成一个整体,虽然各系统、系统的各部分有它们独特的运动形式,但都遵循整体性的原则。

“负载定额”规律揭示了任何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承载能力都是有限的。

它由生物物种(包括人类)自身的特点及可供它利用的资源和能量决定。

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实际上都是由于人类的活动接近或已超过生态系统的“负载定额”的限度而造成的?。

“时空有宜”规律揭示了生态系统动态变化的特征,使人类在构建区域社会生态系统,规划人的生产二消费理念和行为时,能既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又因时因地制宜,与时俱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