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历史二轮专题版教师用书:第1部分 模块1 专题2 古代中国农耕经济的辉煌与迟滞 Word版含解析

合集下载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第1部分 步骤一 通史复习 第1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第1部分 步骤一 通史复习 第1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

第一讲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通史概览·一目了然——时序贯通构建时空观念【阶段特征】先秦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是国家产生和完善的重要时期,是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奠基时期。

秦汉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

【时空定位】【整体感知】1.政治上:从分封制、宗法制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

2.经济上:经历了由原始农业到小农经济的演变,农耕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主体。

小农经济形成并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形态;土地制度由井田制向土地私有制转化。

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手工业、商业也得到了很大发展。

3.思想文化上:从“百家争鸣”到儒学独尊,儒学官方化得以确立,中国传统文化奠基和发展起来;文学体裁多样;实用科学兴起。

考点整合·一一突破——知识纵横把握通史体系[主干知识重构——理线索]整合一先秦时期(公元前221年以前)一、夏、商、西周时期1.政治(1)王位世袭制:第一个国家政权是夏朝;商朝是个弥漫着神权色彩的王朝。

(2)分封制与宗法制:(3)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神权与王权相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2.经济(1)农业:以石器为主。

出现青铜农具,但较少使用。

土地制度:井田制。

(2)手工业:完全官营;商周青铜铸造水平高超;商代出现原始瓷器。

(3)商业:商朝职业商人产生;周朝商业由官府统一管理。

3.文化(1)商朝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也有一些是刻在器物上的铭文。

(2)夏商产生了宫廷舞蹈,周朝制定出包括舞蹈在内的礼乐制度。

二、春秋战国时期1.政治动荡与变革:争霸与兼并战争,宗法制与分封制遭到破坏;秦灭六国。

2.经济(1)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包括国家、地主和农民土地所有制等几种形式。

(2)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成为我国古代最基本的经济形态,直到鸦片战争后才逐步瓦解。

2020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一 第1课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学案 人民版必修2

2020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一 第1课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学案 人民版必修2

第1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1.农业是古代重要的生产部门,在古代中国被统治者看做立国之“本”。

随着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水利设施的日益完善,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

2.中国古代素以手工业发达著称,手工业产品曾长期居世界领先地位。

3.中国商业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商品经济的发展也曾达到很高的水平。

但是,古代统治者出于巩固统治的需要,往往对商业活动进行严格的管理和种种限制。

[学习目标]一、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1.历程2.评价(1)积极:农耕技术的改进,促使农产品亩产量逐渐提高,推动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2)局限:中国传统农业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农耕技术难以实现进一步的革命性的发展。

[图解识记]中国古代农业的演变二、古代中国著名的水利工程1.水利事业的发展(1)战国时期:李冰主持的都江堰工程(四川)和郑国主持的郑国渠工程(陕西关中),都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典范。

(2)汉代:关中农民创造了一种“井渠”,这种水渠至今仍流行于新疆吐鲁番、哈密一带的干旱地区。

(3)东汉:王景治理黄河,基本解除了黄河水患。

2.灌溉工具的进步(1)隋唐五代时期,北方已使用立井水车作为提水灌溉工具,长江流域发明高转筒车以引低处水灌溉高处农田。

(2)宋代的水转翻车利用水力为动力灌溉。

(3)明清时期出现了风力水车。

[思维深化]对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两点认识(1)水利是中国传统农业发展的命脉,它主要用于农田灌溉、减轻旱涝灾害等。

(2)水利工程的修建和灌溉工具的进步,从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发展的水平。

三、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1.经济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2.经营方式: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3.耕作方式:铁犁牛耕是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春秋时期出现,战国时期推广,唐朝出现的曲辕犁,标志着犁耕技术走向成熟。

4.土地制度: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是封建社会土地制度的主要形式,多种形式并存。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2 古代中国的农耕文明(含解析)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2 古代中国的农耕文明(含解析)

专题2古代中国的农耕文明考纲展示考点热度考纲解读考情趋势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本专题作为中国古代经济的概貌表述,重点要注意了解不同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水平及生产关系的变化;认清古代中国经济从长期领先于世界到后来逐渐落后于欧美各国的发展轨迹,既要看到古代中国经济的辉煌成就,又要看到其中蕴含着导致中国由先进变为落后的消极因素;注意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与政治、文化发展的相互作用与内在联系内容探究:本专题的考点有“古代中国的农业”“古代中国的手工业”“古代中国的商业”“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等,其中农业的耕作方式和经济制度、古代商业发展及“重农抑商”政策等是高考的重点,试题难度中等,并且还会与近现代东西方经济发展及同一时期的政治、思想结合命题形式探究:本专题的常见题型为选择题,分值多在4分左右,多采用新材料、新情境进行设计。

非选择题也有一定涉及,分值多在8分左右,多以农业为突破口设计,与当前的“三农”问题联系紧密,还需注意以本区域经济发展史为背景材料的命题。

从命题思路上看,本专题的命题一是切入点小,视角多变;二是立足区域史,关注社会,突出文明史观、社会史观、近代化史观,时代感强手工业的发展★★商业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网络构建※※主线解读※中国古代的社会经济以小农经济为核心,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及经济政策的走向都与其息息相关。

可按以下四条线索进行整理;1.古代农业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经历了由刀耕火种向铁犁牛耕的演变。

秦汉时期,基本形成了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以精耕细作为特点的封建小农经济模式。

2.古代手工业中国古代手工业经营主要有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形态;三个领域(冶金、制瓷、纺织)成就突出,以丝绸、瓷器为代表的手工业产品远销海外。

3.古代商业春秋战国、秦汉、隋唐、宋元至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在城市经济、货币源流、对外贸易等层面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但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古代商业的发展。

高中历史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基本结构与特点 (全套教案)人民版 必修2

高中历史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基本结构与特点 (全套教案)人民版 必修2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基本结构与特点第一节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课程标准】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和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对农民造成的沉重负担。

了解中国古代的土地集中现象和中国古代水利事业的发展。

过程与方法:在学习过程中要适当结合教材内容以及教材所提供的历史史料和历史图片,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大胆想象、数理分析和创新性思维,根据学参要求积极进行探究活动以强化对中国古代农业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古代中国的农业文明高度发达,为人类的进步作出了巨大进步,这是我们炎黄子孙应感到骄傲和自豪的。

通过对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学习增加历史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从而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重难点突破】重点:1、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

2、影响农业经济的因素。

难点:土地制度演变的原因。

教学过程导入: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问题历来是中国经济问题之核心,目前,我们还经常提及三农问题。

那么,古代中国是如何解决农业问题的呢?古代中国农业有何特点呢?本文将围绕以下几个问题进行: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变化?古代中国土地制度是如何演变的?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是什么?一、农业的起源1.“神农”的传说神农氏“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成为农业的始祖。

黄河流域—种植粟、麦2.农耕格局长江流域—种植水稻带来哪些启示?气候不同;启示:地理条件与经济的发展联系密切,人与自然应和谐发展。

自然条件、技术、水力、土地制度、政策、劳动者等。

[过渡]阅读课本,找一找:促进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生产工具的革新;水利工程的兴修。

二、生产技术的进步1、表现:(1)耕作方法: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从原始农业的产生到刀耕火种,随着耒耜等生产工具的出现,在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代;商周时期出现了少量青铜农具和中耕农具,掌握了排灌、沤制绿肥、除草和灭虫等技术;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施肥和灌溉技术的发展,标志着铁犁牛耕这种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第1部分 第1编 中国古代史 第01讲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时期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第1部分 第1编 中国古代史 第01讲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时期
发展。
深化8大核心要点——激活思维潜能
要点一 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 1.多元一体: (1)纵观中华文明形成的整个过程,各主要文化区整体上呈现出百花 齐放、多元并进的局面。 (2)此后中原地区开始呈现出汇聚周围地区先进文化因素并率先发展 的趋势,逐渐形成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多元一体化格局。 2.兼容并蓄: (1)各主要史前文化区之间的交流日益深入,彼此吸收各自长处,加 速了各地区文明化的进程。 (2)中华文明在形成过程中还吸收周边地区先进文化因素,这种开放 性吸收对中华文明的形成产生重要促进作用。
要点七 先秦儒学奠定了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
要点
阐释
仁爱思想
(1)孔子主张“仁者爱人”,要求统治者为政以德 (2)孟子主张“民贵君轻”,统治者要爱民,得民心
强调整体精神和 在儒家思想中,国家利益、社会利益、民族利益和整体利
群体意识 益都占有重要地位
(1)孔子强调“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提倡人伦价值 (2)孟子强调每个人在社会人伦关系中的地位及其应尽的义
清单三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 1.政治转型:走向统一、集权趋势 (1)列国纷争:春秋时期,贵族等级分封制开始解体;战国时期,郡 县制、官僚制等封建政治制度开始产生,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完全被 破坏,各国国君纷纷称王。 (2)华夏认同:春秋战国时期,戎狄蛮夷等族逐渐融入,华夏族更加 稳定,分布更为广泛。 (3)变法运动 ①各国通过变法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 ②秦国的商鞅变法:秦国废除井田制,奖励耕织和军功、建立县制 等,顺应历史潮流,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第一讲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 ——先秦时期(远古~公元前221年)
时空定位·通史概览
关键能力·精准特训
命题探究·多维讲练

2020历史二轮专题版教师用书:第1部分 模块1 话题3 汉承秦制 Word版含解析

2020历史二轮专题版教师用书:第1部分 模块1 话题3 汉承秦制 Word版含解析

一、走向“大一统”1.秦朝统一的背景(1)经济上: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器的使用,社会生产力得到发展;商鞅变法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出现了局部的统一。

(3)思想上:法家思想奠定了理论基础。

(4)民心基础:经过长期的战乱,人民渴望统一。

2.秦朝统一的过程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国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

3.巩固统一的措施(1)政治上: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①建立皇帝制度,确立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将国家的司法、行政、军事大权集于一身,实行“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

②中央,设三公九卿。

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者互不统属。

三公之下还有很多分管国家和皇家事务的重要官职,合称九卿。

中央各级官员在地位、权力和职责方面处于既配合又牵制的状态,使国家权力最终掌握在皇帝手中。

③地方上,废分封,置郡县。

郡守和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命,负责征收赋税、维持地方治安等,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④为了保障各级官僚机构的正常运行并发挥正常的效能,秦朝的统治者制定了一整套选拔和考核国家官吏的制度。

⑤为了巩固中央集权,稳定社会秩序,秦朝统治者还制定了细密严苛的法律作为工具。

(2)经济上:统一度量衡、货币、车轨,修驰道。

(3)军事上:北击匈奴,修长城,加强北方防务;南平越族,设郡加强管辖。

(4)文化上:统一文字,焚书坑儒。

4.积极影响(1)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安定,促进了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促进了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形成。

(2)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二、“汉承秦制”1.汉朝对秦朝制度的沿袭(1)承袭了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比较完整的皇帝名号、礼仪等制度。

(2)汉初沿袭三公九卿制,为了加强皇权,汉武帝时,形成中外朝制,削弱相权;东汉光武帝时扩大尚书台权力,使三公无实权。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教师用书:模块1专题2古代中国农耕经济的辉煌与迟滞Word版含解析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教师用书:模块1专题2古代中国农耕经济的辉煌与迟滞Word版含解析

占优中国经浒的堆聿结构耳特血[整体感知]一个主题: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发展演变。

两大形态:分散的小农经济模式与资本主义萌芽的经济形态。

三大线索: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经济及与之相关的经济政策;以官营手工业为核心的古代手工业的发展;古代商业发展的演变及与之相关的商业政策。

四个重点:农业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及重农政策;手工业经济形态及成就;古代商业与城市商品经济发展及抑商政策;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及缓慢发展。

主题一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和土地制度(对应学生用书第8页)■主题考向探究..............................................考间丄以史料实证灵活考查古代农业经济制度1. (2018全国卷n)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

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

这反映出当时()A .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B .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C .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自主学习课—专题卜专题计专题2古代中国农耕经济的辉煌与迟滞[网络构建]44农’2三1*1星千_丙畫葷Hllal泊IIHI面一匸时占IN之卒一删冷驶*砂戡庖矣I业常站件.『I论内足FJ1*番血性翎丽I ;i丽亘|盘丽一工聲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B [材料反映的主要信息是:西汉时期,百姓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他们在将粮食换成钱币的过程中遭到商人盘剥,导致其出卖土地而流亡,即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故选B项。

]2. (2017全国卷川)上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

据此可知,当时该地()A .自耕农经济盛行B .土地集中现象突出C .均田制破坏严重D .农业生产效率提高A [根据材料中的数据,从土地规模(亩)、户数和户数比例数据比较分析可知,“户数比例”最多的家庭拥有的土地亩数适中,这说明自耕农经济盛行,故A项正确。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第一部分 板块一 中国古代史 第2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教师用书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第一部分 板块一 中国古代史 第2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教师用书

第2讲权力支配下的农耕文明——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立德树人/多维思考/导向教学从历史问题的现实思考来看: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对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生态理念和生态环境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对当前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借鉴古代的经济政策,发挥政府在农业和商业中的积极作用,对于促进农业和商业的产业转型,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从现实问题的历史反思来看:“一带一路”是当前经济发展的热点话题。

两千多年前,丝绸之路以其连接的文明形态之多、跨越历史时期之长而光耀人类文明的史册。

如今,中国以互尊互信、合作共赢、文明互鉴的诚意,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这个宏伟的战略构想,赋予古老的丝绸之路以全新的生命,承载着沿途各国发展繁荣的梦想,也符合全球区域合作的时代潮流。

从近三年的高考命题点来看:为文明的萌生和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的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和土地制度、生存空间逐渐变动的经济重心的南移以及重大转型时期的商业发展是本专题的热考点。

复习备考时,既要对教材主干知识加以灵活运用,又要注重经济与文化的互动关系,关注中国历史上许多重大的历史变动、制度或社会结构的变迁,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论高度认识古代中国经济的典型特征。

线索一古代农业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主线是小农经济的产生与巩固,包括土地制度的变迁、耕作方式的演进、水利设施的修建等,以家庭为单位、精耕细作为突出特征。

线索二古代手工业古代手工业主要有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其中纺织、冶金、制瓷是三大主要行业,以丝绸、瓷器为代表的手工业产品远销海外。

线索三古代商业古代商业发展包括市场形成、市场管理、货币演变、国内外贸易、城市商业功能发展等五大要素,其中市场管理是核心内容,时空限制经历了一个由严格到松散的过程。

线索四古代经济政策古代的经济政策以重农抑商、闭关锁国为主,前者首倡于商鞅变法,贯穿于封建社会始终,后者仅实行于明清两朝,两者均是导致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发展缓慢的重要因素。

高考历史大二轮通史复习课件:专题模块一 中国古代史 2

高考历史大二轮通史复习课件:专题模块一 中国古代史 2

出成熟的青瓷;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于鼓风冶铁
第一部分 通史复习 专题
二轮通史历史
冲关
网络构建
知识主线
要点归纳
发展与繁荣 从魏晋 (1)魏晋南北朝:出现灌钢法的炼钢技术,北朝烧制出白瓷 南北朝 (2)隋唐:制瓷手工业技术发展,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到宋元 (3)宋元:制瓷业兴盛,出现五大名窑,景德镇兴起,黄道婆改进了棉纺
第一部分 通史复习 专题
二轮通史历史
冲关
网络构建
知识主线
要点归纳
第一部分
专题整合突破
第一部分 通史复习 专题
二轮通史历史
冲关
网络构建
知识主线
要点归纳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
第一部分 通史复习 专题
二轮通史历史
冲关
网络构建
知识主线
要点归纳
网络构建
第一部分 通史复习 专题
二轮通史历史
冲关
网络构建
第一部分 通史复习 专题
二轮通史历史
冲关
网络构建
知识主线
要点归纳
奠定农业社会基础 (1)实行井田制,土地国有 夏商周 (2)耕作方式为石器锄耕 (3)工具:出现少量青铜农具 (4)经营方式为“千耦其耘”,即大规模简单协作 传统农业形成 (1)耕作方式:铁犁牛耕,铁农具和牛耕得到推广 春秋战国 (2)生产技术:注重精耕细作,使用垄作法,修建都江堰和郑国渠 (3)土地制度:井田制遭到破坏,土地私有制逐步形成 (4)经营方式: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逐渐形成
——松动

继续实行专卖制度,对民营商业加征商税,影响了资本主义
策 明清
萌芽的发展——固守
第一部分 通史复习 专题

2020版高中历史人民必修2课件:1.1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2020版高中历史人民必修2课件:1.1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3.从使用的动力上看,经历了从人力到畜力再到自然力 的变化。 4.从农具种类上看,经历了由单一性向多样性的变化。
二、精耕细作的内涵及其表现 1.内涵: (1)它是对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指的是传统 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 (2)夏商周时期是其萌芽期,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 是技术形成期,隋、唐、宋、辽、金、元是精耕细作的 扩展期,明清是深入发展期。
2.表现: (1)农具不断改进。①春秋战国时期的铁犁没有犁壁, 不能翻土作垄;②西汉推广耦犁,后又出现犁壁;③隋唐 时期曲辕犁既简便又轻巧,相当完善。 (2)耕作技术不断提高。从垄作法到代田法再到耕耙耱 技术,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3)耕作制度日趋合理有效。从一年一熟制到一年三熟 制,极大地提高了土地利用率。 (4)加强田间管理。注意改良土壤,进行适时耕种。进 一步挖掘地力,提高复种指数以增加产量。 (5)重视农业灌溉。各种灌溉工具和水利工程,在历代 层出不穷。
2.农业的地位: (1)_农__耕__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的 社会生产和生活。 (2)中国古代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 础上取得的。
【情境在线】观察右图,传说神农 氏“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 教民农作”。神农氏的传说反映了 什么历史信息?
提示:我国古代已有相当发达的农业。
6.地位和影响:中国古代农业经济是形成中国古代文明 的基础。封建社会后期日益阻碍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 的发展,到近代以后,它已经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的重 要因素。
【情境在线】《汉书·食货志》中说:“秦……用商鞅
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 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 之食。”史料反映了我国古代土地制度发生了怎样的 变化? 提示: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2023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02 古代中国的农耕文明与经济发展课件

2023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02 古代中国的农耕文明与经济发展课件
(4)货币种类丰富:在货币流通领域北宋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交子”;明朝时形成了以银为主、以钱为辅的钱银并行的货币流通 制度。
(5)商人群体活跃:到明清时期实力雄厚的区域性商人群体组成了商 帮——晋商、徽商等。
(6)商人地位低下:商业长期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商人社会地 位较低,商业始终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未占主导地位。
(2)交易内容:先以贩运、交流地区间的土特产品,经营统治者所需 要的奢侈品为主,到后来以交易民间所需的农副产品、手工业产品为 主。
(3)交易媒介:从最初物物交换到以贝壳等为代表的一般等价物进行 交换,再后来以固定统一货币为媒介进行交换。北宋时,出现世界上 最早的纸币——交子,明清时期白银成为主要货币。
(3)规模不断扩大,分工日益细化。到明代中后期,江南的丝织业中 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4)分布区域随经济重心南移而发生变化。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手 工业的发达地区从北方移到南方,这在丝织业地区分布中表现十分明 显。
(5)生产技术长期领先世界,产品远销海外、享誉世界。但没有出现 质的突破,未能推动社会转型。
(2)精耕细作的发展阶段 ①夏、商、西周、春秋是精耕细作的萌芽期,是中国农业从粗放经 营向精耕细作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此间伴随着铁制工具的广泛使用。 ②从秦到隋、唐、宋、辽、金、元是精耕细作的发展期,主要分为 北方旱作农耕的定型时期(公元前221~公元581年)和南方水田农业的 繁荣时期(公元581~1368年)。 ③明清时期是精耕细作深入发展并逐渐成熟期,主要特点是适应人 口激增、耕地紧张的情况,土地利用的广度和深度达到了一个新的水 平。
(3)租佃式经营(租佃制) ①含义:地主把土地租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收取地租(实物地租或 货币地租)作为收益,这种土地经营方式称为租佃制。在这种经营模 式下,地主与佃农形成租佃关系(契约形式、人身依附关系减弱或较 少受到契约关系以外的人身束缚)。 ②历程:租佃制战国时期产生,汉代较普遍,宋代已经成为仅次于 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明清时期,成为农村经济中的主要形式。 ③特点:土地出租者与租佃者订立契约;佃户有迁移自由;地租以

2020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2教师用书:第1单元+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Word版含解析

2020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2教师用书:第1单元+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Word版含解析

[高中历史]绪论:许多同学头疼历史,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历史需要大量的记忆。

的确如此,学好历史的基础就是记忆。

人的智力系统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等等。

其中,记忆力是基础,思维力是核心。

法国著名思想家伏尔泰曾经说过:“人如果没有记忆力,就无法联想和发明创造。

”日本记忆学家高木重郎认为:“记忆力是效率的别名……是发展创造性的基础。

”记忆的东西越多,观察就越敏捷,思维推理就越缜密,判断就越准确,就越富有创造力。

因此,发展记忆力是和发展其他智力因素相辅相成的,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和纽带。

对于历史学科的记忆来说,有以下一些具体的方法:(1) 顺序记忆法:按照事件本身的发展的顺序依次记忆。

(2) 特征记忆法:对于内容相似的知识,通过细致地观察和全面地比较后,找出所要记忆内容中特别容易记住的特征。

(3) 规律记忆法:在学习过程中,寻找具有规律性的东西加以记忆。

(4) 隔年记忆法:将发生时间具有某种特定规律的历史事件放在一起,加以记忆。

(5) 重复记忆法:通过反复阅读来巩固记忆。

(6) 回忆记忆法:将学过的内容,经常地、及时地尝试回忆,在回忆过程中加强记忆。

(7) 谐音记忆法:将要记的东西,变成读音相同或相近的词、词组、短语或杜撰的句子,使之便于记忆。

(8) 形象记忆法:对于较抽象的内容,可用图、表等形象地描绘出来。

(9) 讨论记忆法:在学习过程中有不够理解的地方,不妨先按照自己的意见与同学讨论,在讨论就比较容易记住。

(10)口诀记忆法:将记忆内容编写成口诀或歌谣,是一种变枯燥为趣味的记忆方法。

(11)词头记忆法:将要记忆材料的词头连成句子。

(12)练习记忆法:一些可以通过动手来记忆的内容可以自己亲自练习、检测、实验,增强记忆效果。

(13)联想记忆法:利用联想是促进记忆的有效方法之一。

(14)多种感官参与记忆法:多种感觉器官参与记忆活动,可大大提高记忆的水平。

(15)信息压缩记忆法:先记住大体轮廓,然后逐渐记住每一细节,由粗到细进行记忆。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1部分模块1专题2古代中国农耕经济的辉煌与迟滞教师用书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1部分模块1专题2古代中国农耕经济的辉煌与迟滞教师用书

专题 2 古代中国农耕经济的绚烂与迟滞[ 网络建立 ][ 整体感知 ]一个主题: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发展演变。

两大形态:分别的小农经济模式与资本主义萌芽的经济形态。

三大线索: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经济及与之有关的经济政策;以官营手工业为中心的古代手工业的发展;古代商业发展的演变及与之有关的商业政策。

四个要点:农业主要耕种方式和土地制度及重农政策;手工业经济形态及成就;古代商业与城市商品经济发展及抑商政策;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及迟缓发展。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和土地制度以史料实证灵巧考察古代农业经济制度1.(2018 ·全国卷Ⅱ ) 西汉文景期间,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极少甚至免去,但百姓一定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

富豪大贾趁便操控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吞并、田户逃亡。

这反应出当时()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推行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C.粮价低克制了生产热忱D.富豪大贾操控税收B[ 资料反应的主要信息是:西汉期间,百姓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他们在将粮食换成钱币的过程中受到商人剥削,致使其出卖土地而逃亡,即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应选B 项。

]2.(2017 ·全国卷Ⅲ)土地规模 ( 亩)户数户数比率20 以下2417.3%20~ 13010374.1%131~ 300107.2%300 以上2 1.4%小计139100%上表为唐朝后期敦煌某地土地据有状况统计表。

据此可知,当时该地()A.自耕农经济流行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C.均田制损坏严重D.农业生产效率提升A [ 依据资猜中的数据,从土地规模( 亩 ) 、户数和户数比率数据比较剖析可知,“户数比例”最多的家庭拥有的土地亩数适中,这说明自耕农经济流行,故 A 项正确。

]以唯物史观隐性考察古代农业经营方式3.(2019 ·全国卷Ⅲ ) 乾隆时江南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

苏州甚至出现“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

高中历史专题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师用书人民版必修27.doc

高中历史专题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师用书人民版必修27.doc

一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材整理1 “神农”的传说1.农业的起源(1)七八千年前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就形成了规模性的农耕经济。

(2)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

2. “神农”的传说(1)传说:神农氏创制了原始农具耒耜,教导民众耕作。

(2)实证:许多新石器时代的遗存,反映了当时先民们进行农耕创造的实践。

3.地位和影响(1)地位:农耕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的社会生产和生活。

(2)影响:农业经济的发展是中国古代重大文明成就的基础。

[课中思考] 在中国早期神话传说中,“神农”为什么有特殊的地位?【提示】 农业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式。

神农氏创制了原始农具耒耜,教导民众耕作,对农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教材整理2 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1.演进(1)原始阶段:人们采用“刀耕火种”的手段,进行最基本的种植经营。

(2)春秋战国:古代中国农业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形成。

(3)汉代①牛耕逐渐普及全国,铁制农具的数量也大大超过前代;出现了播种工具耧车。

②东汉时,一牛挽犁逐渐取代耦犁。

(4)唐代出现的曲辕犁,可根据实际需要,改变牵引点的高低,控制耕土的深浅。

2.评价(1)农业耕作技术的改进,提高了农产品亩产量,推动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2)传统农业长期以来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农业耕作技术难以实现进一步的革命性的发展。

[深度点拨]精耕细作精耕细作是对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指的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

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基础。

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率,是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总目标。

其作用是改变了农业环境,提高了土地生产率。

教材整理3贫者无立锥之地1.土地制度的演变(1)商周时代:实行井田制,土地名义上为国家公有,实际归国王所有。

(2)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推行变法,废除了井田制,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3)北魏到唐前期:推行均田制,国家授田给农民,农民承担赋役。

2.土地兼并(1)概况:贵族、官僚及豪强霸占良田,役使贫民,土地高度集中,是中国古代经济生活中普遍的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整体感知]一个主题: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发展演变。

两大形态:分散的小农经济模式与资本主义萌芽的经济形态。

三大线索: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经济及与之相关的经济政策;以官营手工业为核心的古代手工业的发展;古代商业发展的演变及与之相关的商业政策。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和土地制度以史料实证灵活考查古代农业经济制度1.(2018·全国卷Ⅱ)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

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

这反映出当时() 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B[材料反映的主要信息是:西汉时期,百姓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他们在将粮食换成钱币的过程中遭到商人盘剥,导致其出卖土地而流亡,即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故选B项。

]2.(2017·全国卷Ⅲ)() A.自耕农经济盛行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C.均田制破坏严重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A[根据材料中的数据,从土地规模(亩)、户数和户数比例数据比较分析可知,“户数比例”最多的家庭拥有的土地亩数适中,这说明自耕农经济盛行,故A项正确。

]以唯物史观隐性考查古代农业经营方式3.(2019·全国卷Ⅲ)乾隆时江南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

苏州甚至出现“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

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

由此可知,当时江南()A.土地所有权变更极为频繁B.农业生产利润微不足道C.个体农耕为主要生产形式D.农业中商品化生产普遍C[根据材料中“皆委之佃户”“余皆佃农”等信息可知,当时江南个体农耕经济普遍,故C项正确。

]4.(2016·全国卷Ⅰ)下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

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D[田庄是汉代地主阶级经营地产的一种生产组织形式,它以大土地所有制为基础,以超经济的人身控制的劳役地租或实物地租为剥削形态,有着严密的生产管理体系,是能够自给自足地进行生产、生活的带有一定政治色彩的经济实体。

图片正是这种田庄经济下的集体生产情形的反映,故D项正确。

]以历史解释探究考查古代经济发展状况及原因5.(2017·全国卷Ⅲ)《史记》记载,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

这反映了当时()A.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B.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C.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D.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C[西汉前期采用“休养生息”政策,轻徭薄赋、兴修水利,促进了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使凋敝的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故C项正确。

] 6.(2016·全国卷Ⅱ)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

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A.经济严重衰退B.土地政策调整C.坊市制度崩溃D.政府管理失控B[材料反映了宋代出现严重的土地兼并现象,宋初统治者实行“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政策,结果导致土地兼并严重,许多人失去了土地,故选B 项;宋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在唐代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商业出现空前繁荣的局面,故排除A项;题干反映的是土地兼并严重,与坊市制度崩溃没有关系,故排除C项;北宋大力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权力,使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基本解决,因此政府管理失控不符合宋代史实,故排除D项。

]一、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1.原始社会:土地氏族公社所有制。

土地归氏族公社所有,氏族成员共同劳动,共同享用劳动成果。

2.商周时期:井田制是一种土地国有制,实质是国王私有制,所有权属于国王,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诸侯臣下只有使用权,而无所有权。

随着春秋时期铁农具、牛耕的使用,大量井田之外的荒地得以开垦成为私田,井田制开始瓦解。

3.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三种类型:地主土地所有制、国家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

其中地主土地所有制占主要地位,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

(1)地主土地所有制(我国封建社会最主要的土地制度,占支配地位)①确立: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标志着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商鞅变法规定: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②影响:对中国封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的繁荣起过积极作用,但其闭塞性和自给自足的特点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尤其是阻碍了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造成中国社会的长期贫困和落后。

③废除:1950年新中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

(2)国家土地所有制:关于封建土地国有制的形式曾出现过屯田制、均田制等具体形式。

屯田制在西汉、曹魏、金朝、元朝、明清初年都曾实行过。

均田制始于北魏,流行于隋唐。

这两种形式,往往是在经历了一场战乱和社会动荡之后,国家控制了大量无主土地的情况下实行。

授田时,既不触动地主的土地,又能使农民得到一定土地,因此,都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和促进经济的发展。

(3)农民土地所有制(个体农民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虽不占支配地位,但却广泛而分散,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和长期存在的基础。

其特点是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三、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从经济构成的角度看,我国古代农业经济具有以种植业为主、以家庭饲养业为辅的特点。

2.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由于牛耕技术的发展和生产工具、生产技术的不断改良,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日益完善。

3.从生产模式的角度看,以家庭为单位、将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4.从土地所有制的角度看,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导的封建土地私有制,是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重要特点。

1.(2019·揭阳一模)西周晚期的一些青铜器的铭文中出现土地交换和土地买卖的记录,甚至还列出了在场作证的王室官员的名字,以作凭据。

这说明了西周晚期()A.土地出现私有化的趋向B.宗法分封制严重破坏C.青铜铸造工艺日渐成熟D.井田制得到发展和完善A[材料中“土地交换”“土地买卖”“作证的王室官员的名字”说明当时允许土地买卖,说明土地国有的井田制已遭破坏,土地出现私有化的趋向,故选A 项。

]2.(2019·苏州三模)据学者对6世纪的农业研究发现,我国粟的收获量至少为播种量的十倍到十几倍,《齐民要术》记载则达到几十倍至上百倍,而同时期的欧洲收获量只有播种量的二、三倍,最多不过六倍。

形成如此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当时我国()A.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B.以精耕细作的模式经营农业C.曲辕犁的使用提高了耕作效率D.用焦炭冶铁提高了农具质量B[古代中国农耕经济长期高度繁荣和领先世界都要归功于以精耕细作为主要特点的农业经营模式,故B项正确。

]3.(2019·聊城二模)唐前期,继续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唐中期以后,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急剧崩溃,租庸调制难以维持。

公元780年,唐朝改行两税法。

这一变化表明唐代中期()A.赋税改革能够有效缓解土地兼并B.土地制度变化影响赋税制度变化C.抑制兼并是政府增收的主要途径D.赋税制度变化影响土地制度变化B[题干反映了唐前期在均田制基础上实行租庸调制,但是到了唐中期土地兼并加剧促使均田制走向崩溃,租庸调制也难以维持,因此出现两税法,所以题干体现了土地制度的变化对赋税制度变化的影响,故选B项。

]4.(2019·兰州一模)宋朝时,随着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以及南方的开发、农作物的传播与发展,原来的作物种植结构几乎全被突破,以粟、麦为主的粮食种植结构,被以稻、麦为主的粮食种植结构所取代。

其主要原因是() A.稻麦轮作使耕地亩产增加B.粟的产量已达传统农业极限C.玉米种植面积迅速扩大D.北民南迁刺激江南麦类发展A[由材料“以粟、麦为主的粮食种植结构,被以稻、麦为主的粮食种植结构所取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稻麦轮作促进江南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生产结构的变化,故选A项;“已达传统农业极限”表述过于绝对,故排除B项;明清时期中国才开始种植玉米,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C项;魏晋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在于北民南迁给南方带来了技术和劳动力,故排除D项。

]古代区域开发与人口迁移以时空观念迁移考查古代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1.(2019·全国卷Ⅰ)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

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A.交通方式的变革B.土地制度的调整C.货币制度的改变D.地区经济的差异D[根据材料可知,明朝中后期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棉花被江淮商人收购后,在江南生产棉布,之后棉布又被卖回山东,这是由于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经济特色,故D项正确;运河运输是隋唐以后重要的常规航运方式,交通方式没有出现变革,故A项错误;不同区域呈现不同经济特色,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非土地制度调整的产物,与货币制度改变也没有关系,故B、C两项错误。

]2.(2017·全国卷Ⅱ)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

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

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

据此可知,唐中期()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C[北朝时,北方经济发展水平远超南方,所以出现题干中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喝茶习俗的现象;唐中期,随着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方的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饮茶习俗得到北方人认可,故C项正确;唐中期北方喝茶习俗已经比较普遍,所以此时不可能是“南茶开始北运”,故A项错误;南北方饮食习惯相互影响,但并没有趋于一致,故B项错误;南方经济水平超越北方是在南宋时期,故D项错误。

]从历史解释角度考查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3.(2015·全国卷Ⅰ)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

这反映出()A.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C.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A[材料“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反映了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的上升,故A项正确;B项材料中有所反映但不是材料的主旨,C项结论无法从材料中得出,D项说法错误,故排除。

]4.(2015·全国卷Ⅰ)下面是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上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A.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B.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D.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B[由表格数据分析,在唐宋时期的科举考试中,河南的状元人数多于江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