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1)
第1课时 放大与缩小
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冀教版六年级数学第1课时放大与缩小教案♦教学内容冀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71〜73页。
♦教学提示本课时教学内容中应明确:保持图形原来的形状而使图形变大,叫做图形的放大;保持图形原来的形状而使图形变小,叫做图形的缩小。
在生活中,用放大镜看书,投影仪放映图表、复印机扩印属于放大现象;而照片,复印机缩印等属于缩小的现象。
图形的放大或缩小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把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后所得到的图形与原图形相比,形状相同,大小不同。
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例将图形放大或缩小分为三步:一看原图每边各占几条格线;二计算按给定的比例将图形的各边放大或缩小后得到的新图形的每边各占几条格线;三按计算出的边长画出原图的放大图或缩小图。
在方格纸上画图形的放大图或缩小图时,对于横纵格线上的斜线,可以把它的两个端点作顶点连接长方形(或正方形),使此斜线成为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对角线,先将外面的长方形(或正方形)按比例放大或缩小,再确定对角线的长度。
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与原图形相比,形状相同,但是大小不同。
♦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比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2.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对生活中的放大或缩小现象有好奇心,体会图形的相似,发展空间观念。
重点、难点重点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体会图形按相同的比扩大或缩小的实际意义。
难点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在研究图形放缩的过程中,初步感受图形的相似。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放大镜,小棒,方格纸。
学生准备:小棒,直尺,圆规,铅笔。
一、创设,隋境,激趣引入课件出示下面的图片:教师用鼠标拖动图片得到下图:师:原来的图片发生了什么变化?生:原来的图片被放大了。
师:继续用鼠标拖动图片:师:现在图片又发生了什么变化?生:图片缩小了。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优秀教学设计(通用10篇)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优秀教学设计《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优秀教学设计(通用10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
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优秀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优秀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意义;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画出放大与缩小的图形;通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观察、理解、动手操作等数学活动来体验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观察体验。
出示多媒体课件。
师:老师这有一张照片,我们来一起看一看。
(照片很小,学生看不清楚。
)怎样才能看清呢?生会说把图片放大,(板书:放大)教师将照片放大,使学生看清照片。
拍摄照片是什么现象?(板书:缩小)2.联系生活实际。
(1)观看主题图。
师:生活中我们有时需要把物体放大,有时我们也需要把物体缩小。
(多媒体课件)来看看这些生活中的现象,你们知道他们反映的是哪种情况吗?可以联系人物的活动来谈。
学生自由发言。
(2)学生举例。
师:你们在生活中还见过其他放大缩小的现象吗?指名说一说。
师:看来放大缩小现象在我们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应用还是十分普遍的。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研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感知图形的放大。
(多媒体出示方格纸上的平面图形)1.初步感知画在方格纸上的平面图形。
师:我们已经认识过许多的平面图形了。
老师这把正方形、长方形和直角三角形分别画在了方格纸上。
大家看一看画在方格纸上的三个图,我们能获得哪些相关的数学信息?学生自由谈。
2.理解要求。
(多媒体出示例4的要求)师:你怎么理解这个要求?学生自由发言。
3.通过画正方形了解画法。
师:按2:1画出放大后的图形,其实就是要把原图形的各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
2024年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说课稿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说课稿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说课稿第【1】篇〗《图形放大和缩小》六年级数学说课稿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图形放大和缩小》六年级数学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时的内容,教材先让学生认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再让学生经历按指定的比把一个简单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操作过程,借助图形的直观变化,帮助学生初步感知比例的内涵。
同时教材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贯穿整个单元的始终。
这样的安排,既突出体现了数学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利于学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协同发展,也能为以后学习成正比例的量、成反比例的量,以及图形的相似等知识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比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过程与方法的目标:通过观察、理解,动手操作体验图形扩大或缩小的过程;掌握图形扩大或缩小的方法。
情感目标: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3、说教学重点: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例放大或缩小。
4、说教学难点: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二、设计思路本节课的教学中,利用长方形图片放大的具体情境导入,让学生直观感受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中安排了一些有利于学生探究的观察、操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使学生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以及数据的比较,体会图形的相似,感受图形放大和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
这样设计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索交流空间,增强学生主动探索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西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1.图形放大或缩小PPT(完美版)
2
2. 把两圆的直径放大到原来的2倍,再画出 放大后的图形。
3.一个梯形上、下底分别是 6 cm,8 cm,高 是 4 cm。将它适当缩小后,在方格纸上画出来。
1cm
1cm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1.从课后习题中选取; 2.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的习题。
五 图形变化和确定位置 1.图形放大或缩小
西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
新课导入
1.在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将一张图片放大或缩小。
2.地图上的比例尺 1∶100000 是什么意思?
3.确定物体的位置。
车站
电影院
新课探究
各组中的两张图片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这是两张大小和形 状完全相同的图片。
这两张图片的形状和大小都相同吗? 两张图片的形状相同、大小不同。
用火柴棍摆图形。 (1)摆一个三角形,使它的边长为下图
1
边长的 4 。
用火柴棍摆图形。 (2)摆一个正方形,使它的边长为下图 边长的3倍 。
此页为防盗标记页(下载后可删)
1、谢谢大家听得这么专心。 2、大家对这些内容这么感兴趣,真让我高兴。 3、你们专注听讲的表情,使我快乐,给我鼓励。 4、我从你们的姿态上感觉到,你们听明白了。 5、我不知道我这样说是否合适。 6、不知我说清了没有,说明白了没有。 7、我的解释不知是否令你们满意,课后让我们大家再去找有关的书来读读。 8、你们的眼神告诉我,你们还是没有明白,想不想让我再讲一遍? 9、会“听”也是会学习的表现。我希望大家认真听好我下面要说的一段话。 10、从听课的情况反映出,我们是一个素质良好的集体。 1、谢谢你,你说的很正确,很清楚。 2、虽然你说的不完全正确,但我还是要感谢你的勇气。 3、你很有创见,这非常可贵。请再响亮地说一遍。 4、××说得还不完全,请哪一位再补充。 5、老师知道你心里已经明白,但是嘴上说不出,我把你的意思转述出来,然后再请你学说一遍。 6、说,是用嘴来写,无论是一句话,还是一段话,首先要说清楚,想好了再说,把自己要说的话在心里整理一下就能说清楚。 7、对!说得很好,我很高兴你有这样的认识,很高兴你能说得这么好! 8、我们今天的讨论很热烈,参与的人数也多,说得很有质量,我为你们感到骄傲。 9、说话,是把自己心里的想法表达出来,与别人交流。说时要想想,别人听得明白吗? 10、说话,是与别人交流,所以要注意仪态,身要正,不扭动,眼要正视对方。对!就是这样!人在小时候容易纠正不良习惯,经常 注意哦。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说课稿及反思(共三篇)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说课稿及反思(一)一、说教材本课时的学习内容立足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生活中的照片入手,让学生认识图形的放大,学会用数学的方法表述图形的放大,再按要求画出放大的图形,深化对放大的认识,最后让学生自主探索在画图中认识图形的缩小,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和态度,促进学生观察、操作、分析、概括等一般能力和审美意识的发展。
二、说学情学生已认识比的意义和有关平面图形的知识,且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
这些都为本课的学习作了知识和策略的准备。
同时,多年的数学学习,学生所积淀的数学观察和分析能力,比较和概括能力又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石。
三、说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和自学等活动,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2.通过教学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初步渗透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四、说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比的意义。
难点:把两种量组成比,以及在此基础上求比值。
五、说教学过程板块一、情境导入1.口答:①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或几分之几,怎样计算?②分数和除法有什么联系和区别?2.引导学生由找两个同类量之间的倍数关系,引出用比表示的方法。
3.课件出示例1。
(第一张长方形照片长8厘米,宽5厘米;放大后长16厘米,宽10厘米)4.出示初学思考题:这两张照片的长有什么关系?宽呢?生:第二张照片的长是第一张照片的2倍,宽也是第一张照片的2倍。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设计意图:借助主题图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获取有价值的数学信息,为下面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做好准备】板块二、探究新知1.师:放大后照片的长是原来照片的2倍,我们也可以说放大后照片的长与原来照片的长的比是2:1。
谁来说说放大后照片的宽与原来照片的宽的关系?生:放大后照片的宽是原来照片的2倍,我们也可以说放大后照片的宽与原来照片的宽的比是2:1。
师:把长方形的每条边都放大到原来的2倍,放大后的长方形与原来长方形对应边的长度比是2:1,也就是说把原来的长方形按2:1的比放大。
1.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在计算机图形学中,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是一种常见的操作,它可以改变图像的大小从而满足不同的需求。
本文将介绍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基本原理和常用的方法。
1. 基本原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是通过改变图像中各个点的位置和大小来实现的。
具体而言,放大操作会增加图像中每个点的像素数量,从而使图像变得更大;而缩小操作则是减少图像中每个点的像素数量,从而使图像变得更小。
在图像处理中,图形的放大和缩小通常涉及到两个方面的变换:平移和尺度变换。
平移操作将图像中的每个点沿着一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而尺度变换则是改变图像中每个点的大小。
通过这两种变换的结合,就可以实现图像的放大和缩小。
2. 常用方法2.1 双线性插值双线性插值是图像放大和缩小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它通过对图像中的每个像素进行插值来计算放大或缩小后的像素值。
具体而言,双线性插值方法使用了周围四个像素的值来计算目标像素的值。
它首先根据目标像素在原图中的位置计算出其在原图中最近的四个像素,然后根据这四个像素的值和目标像素与它们之间的距离来计算目标像素的值。
双线性插值方法在图形放大和缩小中效果较好,可以有效地减少图像的失真和锯齿现象。
但是,它计算量较大,计算速度较慢。
2.2 最近邻插值最近邻插值是一种简单而直接的图像放大和缩小方法。
它通过找到目标像素在原图中最近的像素来计算目标像素的值。
具体而言,最近邻插值方法根据目标像素在原图中的位置,找到离其最近的像素,并将该像素的值赋给目标像素。
这种方法的计算简单,速度较快,但是会引起图像的失真和锯齿现象。
最近邻插值方法适用于对图像进行较小程度的放大和缩小,但是在进行较大程度的放大和缩小时,效果不佳。
2.3 双三次插值双三次插值是一种高级的插值方法,它通过在图像中使用更多的像素来计算目标像素的值,从而减少图像的失真和锯齿现象。
具体而言,双三次插值方法根据目标像素在原图中的位置,找到其周围的16个像素,并使用这些像素的值来计算目标像素的值。
(公开课)图形放大与缩小说课稿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说课稿一、说教材教材地位和作用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是人教版教材第12册的教学内容。
它所编排的位置决定了它的作用,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基础上教学的,为学生进一步应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放大和缩小”是图形的各部分线段按相同的比发生变化,这种变化能形象的显示出比例的基本内涵。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初步理解图形放大和缩小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的比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观察、抽象、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中,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例放大或缩小。
教学难点: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
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二、说教法、学法学情分析1、学生已认识了比例的意义以及相关的知识,具有学习《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基本知识。
2、学生具有生活中的放大、缩小的感性认识,认为图形由小到大视作放大,由大变小视为缩小,但与数学里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要求每条对应边按相等的比来变化有很大的差距。
说学法本节课的教学力求体现新课标理念,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空间,努力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让学生学得更主动、更轻松,凸显内容的生活化,在探索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合作交流能力,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体现了学习过程的活动化,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说教法由于学生已学习比的意义和熟练求出比值,因此以练习为主线,以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为主题引领本节课的内容,讲解穿插在练习之中,运用启发式讲讲练练、讲练结合、以练带讲的教学方法。
根据教材特点,我采取了如下的教法:1、情境引入2、直观演示3、合作交流4、讲练结合三、说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让学生观察一组图片,判断哪些图片是放大的,哪些图片是缩小的,感知放大与缩小的现象,从而引入新课。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图形的变换和确定位置
方法
可以通过几何作图、计算 机图形软件等方式实现图 形的放大。
注意事项
放大图形时应注意保持图 形的比例和特征,避免失 真或变形。
缩小图形
定义
缩小图形是指将图形按比 例或非比例地缩小尺寸, 以适应不同的需求或展示 效果。
方法
可以通过几何作图、计算 机图形软件等方式实现图 形的缩小。
注意事项
缩小图形时应注意保持图 形的比例和特征,避免失 真或变形。
类型
顺时针旋转和逆时针旋转。
应用
在几何、代数和实际问题中都有广泛 的应用。
平移与旋转的组合
定义
将一个图形先进行平移,然后再 进行旋转的变换称为平移与旋转
的组合。
性质
平移与旋转的组合可以产生新的 图形,并改变图形的位置和方向
。
应用
在几何、代数和实际问题中都有 广泛的应用,如建筑设计、机械
制造等领域。
坐标系原点
坐标系中与两个轴平行 的两条数轴相交于原点 ,原点是坐标系的起点 。
坐标系中的点
在坐标系中,每一个点 都对应一个坐标,横坐 标表示在x轴上的位置 ,纵坐标表示在y轴上 的位置。
点的坐标表示
点的坐标
在二维平面坐标系中,点的坐标用一对有序数对表示,第 一个数表示横坐标,第二个数表示纵坐标。
坐标轴上的点
图形在坐标系中的位置
图形的位置可以通过其各个顶点的坐标来确定,顶点之间通 过几何关系来描述图形的形状和大小。
05 图形的变换和确定位置的 应用
图形变换在几何中的应用
1 2 3
相似形
通过放大或缩小图形,可以研究相似形的性质和 关系,例如在等比尺缩放的情况下,两个相似形 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黄金分割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概念及原理;2.掌握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方法;3.能够运用放大与缩小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4.培养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二、教学内容1.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概念介绍;2.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方法讲解;3.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实际问题解决。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放大镜、拉尺等工具;2.讲台上准备黑板、彩色粉笔;3.学生准备笔和纸。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放大镜放大一枚硬币,向学生介绍图形的放大概念,引导学生思考放大的原因。
2. 概念讲解(10分钟)教师在黑板上绘制两个相似的三角形,分别标出两个三角形的边长。
引导学生观察两个三角形的关系,带领学生总结出放大与缩小的特点和规律。
3. 方法讲解(20分钟)教师通过板书展示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方法,包括直接量比法、相似比例求解法等。
并举例说明各种方法的应用情景和步骤。
4. 练习与讲评(30分钟)教师出示几道图形的放大与缩小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在纸上进行计算。
然后逐组让学生上台演示解题过程,其他学生进行点评和提问。
5. 拓展与运用(20分钟)教师在黑板上列举一些实际问题,如建筑物的放大设计、地图的缩小绘制等,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解决这些问题,并对解题过程和结果进行总结和讨论。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围绕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展开,通过概念讲解、方法讲解、练习与讲评等环节,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概念、方法和应用。
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度较高,积极思考和讨论问题,课堂氛围活跃。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自主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但是,在练习环节,由于时间安排较紧,学生上台演示解题过程的时间较短,有些学生未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和理解。
下次教学中,应适当延长练习环节的时间,让更多学生有机会上台演示,并提供更多的思考和解题机会,加深学生对图形放大与缩小方法的掌握程度。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数学教案一等奖设计范文3篇
1、《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数学教案一等奖设计范文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现象,能利用方格纸等形式将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与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2.通过观察、理解、动手操作等数学活动来体验图形放大与缩小的过程,掌握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
3.感受图形放大与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渗透“变与不变”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难点学习重点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学习难点在方格纸上,将简单的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教学工具教具准备:PPT课件学具准备:方格纸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5分钟)出示写有“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小纸卡。
提问:纸卡上写的是什么?(因为纸卡上的字为小五号字,所以学生跃跃欲试后会有些失望,因为看不清。
)把纸卡放到展台上,调整缩放键,逐渐调大。
提问:纸卡上到底写的是什么?为什么纸上的字之前看不清,而现在看清了?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索,理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含义。
(25分钟)1.感知生活中放大与缩小的现象。
(1)课件出示教材第59页主题图。
(2)提问:上面物体中,哪些是把物体放大?哪些是把物体缩小?教师指名学生回答。
(3)教师将预置在电脑中的一幅图片,通过拉动鼠标的方式,分别得到放大和缩小的图片。
2.操作探究,理解图形放大的含义。
(1)课件出示教材第60页例4。
(2)小组交流:按2∶1放大是什么意思?指名学生回答。
(3)学生动手在教师发的方格纸上画图。
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4)展示学生作品,交流画法。
(5)引导观察发现。
①请同学们观察一下放大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
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从内角、边长、周长方面观察)②深化小结:每个图形各边的长都扩大到原来的2倍,周长扩大到原来的2倍,内角不变。
图形变大,但形状不变。
3.合作探究,理解图形缩小的含义。
(1)提问:如果把放大后的正方形按1∶3,长方形按1∶4,三角形按1∶2缩小,各个图形发生了什么变化?(猜一猜)(2)学生动手画一画。
第四章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第一课时
作业:全品77页
做一做
按如下方法可以将△ABC的三边缩小为原来的1/2: 如图,任取一点O,连接AO,BO,CO,并取它们的中点D,E,F; △DEF的三边就是△ABC相应三边的1/2. 实际上△ABC与△DEF是位似图形. E ●
●
B
O 做一做:
F D
●
C
A
任意画一个三角形,用上面的方法 亲自试一试.
巩固练习
A
D
C B
课堂小结:
1、如果两个图形不仅是相似图形,而且是每组
对应点所在的直线都经过同一个点,那么这样的 两个图形叫做 位似图形 . 2、 这个点叫做 位似中心 .
3、这时的相似比又称为 位似比 .
4、位似图形上任意一对对应点到位似中
心的距离之比等于 位似比
.
5、我学会了把任意图形 放大与缩小 .
做一做
在下图中哪些图形是位似图形?哪些图形不是位 在下图中,(1),(3)中的两个图形是位似图形,(2) 似图形? 中的两个图形不是位似图形.
培养逆向思维
分别指出图(1),(3)各自的位似中心;
P O
(1)
(2)
(3)
在下图中任取一对对应点,度量这两个点到位似 中心的距离,它们的比与位似比有什么关系?
1. 四边形ABCD与四边形AEFG是位 似图形,AC:AF=2:3 E 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 B ) A. 四边形ABCD与四边形 F AEFG是位似图形. B. AD与AE的比是2:3. G C. 四边形ABCD与四边形AEFG的周 长比是2:3. D .四边形ABCD与四边形AEFG的面 积比是4:9.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回顾与思考
什么叫相似多边形? 什么叫相似多边形的相似比?
第三单元比与比例 课题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第三单元:比与比例课题: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第1 课时总第个教案主备人:陆艳华审核人:施俊教学内容:P38、39 例1、例2,“练一练”和练习九的第1、2 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比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2、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例放大或缩小。
教学难点: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课前准备:练习纸、直尺、挂图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呈现例1 图片。
师:把放大前后的两幅画相比,你能发现什么?为什么刚才看不清而现在能看清楚了呢?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原来相比,其中的变化又有什么规律?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二、思索探究、形成概念1 出示两幅图片的长和宽。
(原来长方形画的长是8 厘米,宽是5 厘米;放大后长方形画的长是16 厘米,宽是10 厘米。
)教师:放大后图片的长是多少?原来图片呢?我们把这两条边叫做对应边。
放大后图片和原来图片对应的长有什么关系?(放大后的长是原来的2 倍,放大后的长和原来的长的比是2:1)我们就说把原来的长按2:1 的比放大。
放大后的图片和原来图片对应的宽分别是多少?它们有什么关系?(放大后的宽是原来的2 倍,放大后宽和原来宽的比是2:1,把宽按2:1 的比放大。
)教师小结:把长方形画的长和宽都放大到原来的2 倍,放大后的长方形和原来长方形对应边长的比是多少?(2:1)这就是把原来的长方形按2:1 的比放大。
教师:如果反过来,把第二幅图变化成第一幅图,对应的长发生了什么变化?宽呢?缩小后长方形与原来长方形的对应边的比是多少?我们就说把第二幅图按1:2 的比缩小。
西师版六年级上册数学表格式教案--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学习重难点重点:按一定的比例画出放大或缩小的图形。
难点:按一定的比例画出放大或缩小的图形,用规范的数学语言描述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学习评价设计1.仔细想,认真填。
(1)图形按规定的要求放大或缩小,图形的( )不变,对应边的长度( ),图形的( )也随之发生变化。
(2)如果把一个正方形的各边放大2倍,放大后,原来正方形的边长与放大后正方形边长的比是( ),面积的比是( )。
2.小法官,巧判断。
(1)一个图形放大2倍后,周长就变为原来的2倍。
( )(2)一个三角形的边放大3倍后,它的周长和面积都变为原来的3倍。
( )3.把图形B放大3倍。
教学过程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五育融合育人点提示复习引入上节课,学习图形的放大或缩小时,哪些没有变化?哪些在变化?学生回答后,教师揭示课题并板书。
交流回顾。
探究新知1.教学例2——正确理解并能规范画出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1)投影仪出示例2(1),理解题意,按要求在方格纸上画图。
(2)学生动手尝试画一画,教师巡视辅导按要求在方格纸上画图。
(3)展示学生的作品。
提问:说一说你是怎样画的?生:左边的正方形每边是2格,放大到原来的3倍后,每边是6格。
在右边画一个每边是6格的正方形。
(5)学生相互评议。
(6)投影出示例2(2),独立完成。
(7)再展示学生作品,让学生说一说怎样画的。
生反馈:L 形的底边,原来是4格,缩小为原来的21应是2格,其他边也都缩小为原来的21。
2.小组讨论,明确画法。
(1)小组讨论在方格纸上画图的步骤。
提问:按要求在方格纸里画图,我们应该按怎样的步骤画呢?四人一小组议一议。
(2)反馈讨论情况,明确画法。
①弄清楚是把图形放大或缩小。
②明确图形每条边应画多长。
③确定图形在方格纸中的位置。
3.规范操作,强化画法。
(练习十七第3、4题)(1)课件出示题目要求:①在方格纸上将下图各边缩小为原来的21。
②把两圆的直径放大到原来的2倍,再画出放大后的图形。
【新】西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 《图形放大或缩小》说课稿附板书含反思及课堂练习和答案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老师!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图形扩大或缩小的意义,能理解图形的扩大或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理解,动手操作体验图形扩大或缩小的过程;掌握图形扩大或
【情感态度】: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图形的扩大与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3 师:同学们刚才你们观察到第一组图片是两张大小和画面都完全相同的图片; 第二组图片,是两张都是同一只大象的图片,但两张图片的大小不同,一张是
2. (1
(2 师:这里还有一位建筑家,将我们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房屋建筑
师:观察这两组图形的形状怎样?从左到右图形是怎样变化的?反 之,从右到左又是怎样变化的?
《图形放大或缩小》板书
形状相同,大小相同—— 形状相同,大小不同——
画法:①弄清楚是把图形放大还是缩小。 ②确定每条边的长度。 ③确定图形在方格纸上的位置。 ④画出图形。
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立足让学生在玩中学会, 在动手中提高技能,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我将继续努力,让 我的数学课堂教学更高效,更精彩。
《 图形放大或缩小 》说课稿
西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西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 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 图形放大或缩小 》。下面我将从 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学法、 说教学过程、课堂练习和板书设计及教学反思这九个方面展 开。接下来开始我的说课。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第1课《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课件(公开课)
1 4
2 8
量一量,放大后的直角三角形 斜边的长也是原来的2倍吗?
【选自教材P34 练一练】
按1︰2 的比画出下面图形缩小后的图形。
4
2
4
2
4
2
3
6
3
21 12
(1)图中( ⑤)号图形是①号长方形放大后的图形, 它是按( 2 )∶( 1 )的比放大的。 (2)图中( ③ )号图形是①号长方形缩小后的图形, 它是按( 1 )∶( 2 )的比缩小的。【选自教材P35 练习六 第1题】
2.按2∶1的比画出正方形放大后的图形,再按1∶2的比 画出长方形缩小后的图形。【选自教材P35 练习六 第2题】
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大小变 了,但形状没有改变,放大或缩小前后两个图形对应 边长度的比都相等。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
冲洗照片
汽车模型
放大镜
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的习题。
8厘米
5厘米
16厘米
10厘米
放大前后,照片的长有什么关系?宽呢?
5厘米 8厘米
10厘米
5厘米 16厘米
10厘米
8厘米
16厘米
只有当放大前后两幅照片对应边长的比相等时, 图形的形状才不会改变。
说一说把一个图形按2∶1的比放大表示什么含义?
5厘米 8厘米
10厘米
16厘米
把长方形的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放大后的长方形与原 来的长方形对应边长的比是2∶1,就是把原来的长方形按2∶1 的比放大。
按几比几放大 放大后∶放大前 前项>后项 比值大于1,表示图形放大
如果要把原来的照片按1∶2的比缩小,长和宽 应是原来的几分之几?各是多少厘米?
《放大与缩小》课件(共14张PPT)冀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
1
2
3
4
1
2
1 2 3
1 2 3 4 5 6
长:3x2=6
宽:2x2=4
如何画出变化后的图形?
你认为作图的步骤是什么?
放大后的长是(3x2=6) 个格长,
宽是(2x2=4) 个格长。
(2)把下面长方形的各边缩小到原来的
1
2
3
4
1 2 3 4 5 6 7 8
冀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时
《放大与缩小》
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放大与缩小的现象?
放大现象
缩小现象
复印机可以放大,
也可以缩小
放大现象
从以上的放大与缩小现象中,你发现了什么?
分别用同样长的3根、6根和9根小棒摆成三个等边
三角形。
(1) 从图1到图2,是什么现象?
放大现象
(2) 图1的各边是如何放大得到图2的?
图1的每条边
放大
到原来的
2
图2的每条边是图1每条边的 2 倍.
倍得到图2.
(1)反之,图2到图1是什么现象?
缩小现象
缩小到原来的
(2)各边是怎么缩小的?
图2的各边缩小到原来的 得到图1
五、建
☺
一个图形无论是放大还是缩小,只是图形的大小发生变
化,形状不变,图形中每个角的度数也不变。
在方格纸上按要求画出图形。
长:8×
宽:4×
=4
=2
1
2
1 2 3 4
1
2
。
五、建
图形放大或缩小的操作步骤:
1.找(关键边或线段)。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1
学生读题。
在小组里说一说“按3:1放大”的含义,再全班交流。
学生画图,再展示、交流。
(学生尝试在方格纸上画出缩小后的长方形,再展示各自画的图形,并交流思考的方法。)
小组讨论:把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有什么发现?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大小变了,但形状没变。)
我们能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先独立思考这样才能把一个图形按一定比缩小。
尝试练习:
把第一幅图按1:2的比缩小,缩小后的长和宽应是原来的几分之几?各是多少厘米?
1、出示例2
引导尝试:如果要把第一幅图按3:1放大是什么意思?放大后的长、宽各是原来的几倍?各应画几格?
再按1:2的比缩小,缩小后的长与宽各应是原来的几分之几?各是多少厘米?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情境引入
情境演示:呈现例1图片在电脑上拖动鼠标并把长方形图片放大的情境。
师:把放大前后的两幅画相比,你能发现什么?
揭示课题: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原来相比,其中变化有什么规律?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课题: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学生观察图片,回答。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2、教学例2
1、认识图形的放大
分析题意:
出示例1中两幅图片长和宽的数据。
图1长是8厘米、宽是5厘米
图2长是16厘米、宽是10厘米
数据比较:
两幅图的长有什么关系?宽呢?
把图形的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就是把图形按2:1的比放大。
刚才我们在电脑上操作时,把原来的一幅长方形按怎样的比放大了?
2、认识图形的缩小。
学生回答(把三角形按2:1的比放大后,各条边的长都是原来的2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内容:
第38-39页例1、例2及“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九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比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2、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例放大或缩小。
教学难点: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设计理念:本课设计中,利用长方形图片放大的具体情境导入,让学生直观感受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设计中安排了一些有利于学生探究的观察、操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使学生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以及数据的比较,体会图形的相似,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
这样设计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索交流空间,增强学生主动探索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光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情境演示:呈现例1图片在电脑上拖动鼠标并把长方形图片放大的情境。
把放大前后的两幅画相比,你能发现什么?
揭示课题: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原来相比,其中变化有什么规律?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课题: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学生观察图片,回答。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1、认识图形的放大
分析题意:
出示例1中两幅图片长和宽的数据。
图1长是8厘米、宽是5厘米
图2长是16厘米、宽是10厘米
数据比较:
两幅图的长有什么关系?宽呢?
把图形的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就是把图形按2:1的比放大。
刚才我们在电脑上操作时,把原来的一幅长方形按怎样的比放大了?
2、认识图形的缩小。
我们能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先独立思考这样才能把一个图形按一定比缩小。
尝试练习:
把第一幅图按1:2的比缩小,缩小后的长和宽应是原来的几分之几?各是多少厘米?
(2)教学例2
1、出示例2
引导尝试:如果要把第一幅图按3:1放大是什么意思?放大后的长、宽各是原来的几倍?各应画几格?
再按1:2的比缩小,缩小后的长与宽各应是原来的几分之几?各是多少厘米?
2、探索规律: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你有什么发现?
3、教学“试一试”
量一量,斜边的长也是原来的2倍吗?你发现什么?
学生例1中两幅图片观察、分析数据。
学生先讨论,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比较出两幅图的长和宽的关系:第二幅图的长是第一幅的2倍,宽也是第一幅的2倍;第一幅图和第二幅图长的比是2:1,宽的比也是2:1。
学生练习,在小组里交流,再组织全班交流。
学生读题。
在小组里说一说“按3:1放大”的含义,再全班交流。
学生画图,再展示、交流。
(学生尝试在方格纸上画出缩小后的长方形,再展示各自画的图形,并交流思考的方法。
)
小组讨论:把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有什么发现?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大小变了,但形状没变。
)
学生回答(把三角形按2:1的比放大后,各条边的长都是原来的2倍。
)
学生独立完成,独立画出按2:1的比放大后的三角形。
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画的。
三、练习提高
做“练一练”
做练习九第1、2题。
第1题要引导学生具体分析相关图形边的长度,并完成填空,再组织交流。
独立练习,集体讲评。
学生按要求在方格纸上画出缩小后的图形,再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画的。
四、总结评价
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有什么关系?
你还有什么疑问?(学生表达学习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