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地区环境灾害现状及防治途径_
三峡库区环境问题及相关解决方案
三峡库区简介
• 三峡库区是指受长江三峡工程淹没的地 区,并有移民任务的20个县(市)。库区 地处四川盆地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结合部, 跨越鄂中山区峡谷及川东岭谷地带,北屏 大巴山、南依川鄂高原
三峡库区存在的环境问题
• 地质环境、水资源环境、生态环境
• 河水污染与富营养化 • 水土流失问题
扩大绿地面积,防止水土流失。可以 种植树木或护坡草皮。多以乡土植物 为主。
水体富营养化主要以预防为主,可 以在允许的地反种植适当的水生植 物,以消耗水中营养元素。
具体细则:二、开发利用。两个方向:
景观、经济作物区
三峡河道景观
库区的经济作物区
• 基本原则:生态学原则、艺术性原则、经
济原则。
具体细则:一 、预防保护:难以开
发、利用的且容易出现环境问题的地 端进行必要的保护
对会发生山体滑坡或易坍塌的地进行必要的保护
• 第一幅图中,将陡坡 改造成梯字型山体 • 第二、三幅图中,将 山体加固也是一种常 见的防止山体滑坡的 措施。加固之后可以 再在其上种上草皮、 或者浇筑混泥土加固 如图四。
浑浊的河水(水土流失的表现)
河流污染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河水富营养化
塌方(造成水土流失)
• 三峡水库库容极大, 由于三峡两岸山体下 部未来长期处于浸泡 之中,因此发生山体 滑坡、塌方和泥石流 的频率会有所增加, 这将是三峡库区面临 的主要地质灾害
解决方案
• 总原则: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
主观能动性,即因地制宜。
论三峡工程的环境影响及其对策
沧三热点分柝峨工程的环境影响及其对策_周淑清三峡学院[摘要]三峡工程是改善长江生态环境的一项工程,但对自然生态环境产生了一些不利的影响。
为消除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应当制定《长江流域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条例》,规定开发性移民方针同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和秽民方式与环境容量和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的原则;规定长江流域污染防治的有效途径和方法;确立规划设计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规定长江流域“绿色产业”制度.[关键词]三峡工程生态环境对策三峡工程是人类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一项重要工程举措本质上是改善长江生态环境的一项工程但是也对生态环境产生一些不利的影响。
对三峡工程与生态环境问题做出了客观科学的评价并针对不利影响提出对策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的有利影响第一.三峡工程可有效地控制上游洪水.提高长江中下游特别是荆江河段的防洪能力.有效地减免洪涝灾害带来的生态环境破坏减缓洞庭湖的淤积和萎缩因此三峡工程的防洪效益是最大的生态效益。
长江下游分洪能力的提高同时能有效减少下游湖泊的泥沙淤积,减缓这些湖泊的萎缩,延长洞庭湖的使用寿命并能对湖区支流洪水进行补偿调节减轻湖区洪水威胁。
由于水库调节作用枯水期下泄流量增加.还有助于提高坝下游河道污水稀释化.改善水质减轻污染。
第二,三峡工程利用清洁的水能发电.与燃煤发电相比,可以少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一氧化硫等有害气体减轻酸雨、温室效应等大气危害以及燃煤开采,洗选运输、废渣处理所导致的严重环境污染。
第三.三峡工程能增加长江中下游枯水期流量有利于改善枯水期水质,并可为南水北调提供水源条件。
同时水库将改善库区气候,有利于拓展夜业.扩大和改善鱼类和水生物生栖环境。
=.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关于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口向综合三峡工程修建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会加剧库区原已比较尖锐的人地矛盾。
三峡水库正常蓄水位175米时,淹没耕地和园地36万亩,移民安置区内城市,县城.集镇农村居民点、工矿企业迁建公路等专业设施的复建.还要占用7万亩耕园地。
长江三峡水利工程的生态问题和解决方案
长江三峡水利工程的生态问题和解决方案中国长江是亚洲第一大河,历经数千年,形成了中国的文化和历史底蕴,同时也是中国重要的水资源和生态基础。
长江三峡水利工程是中国重要的水利工程之一,对于长江流域的水文和生态环境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然而,长江三峡水利工程也面临着严重的生态问题,这些问题必须得到解决。
一. 长江三峡水利工程的生态问题1. 生态系统被破坏长江三峡水利工程对当地的生态环境产生了不良影响,尤其是对长江下游的生态环境产生了影响。
长江三峡水利工程的建设导致大量的土地、森林和湿地被淹没,导致生态系统的破坏。
2. 水位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长江三峡水利工程的建成,使得水位产生明显变化。
长江水位升高,影响了附近的村庄、城市和湖泊,导致当地的生态环境遭受重创。
水位变化也会导致水生物种群的变化,对长江的生态系统产生负面影响。
3. 水质受影响长江三峡水利工程带来的大规模水利建设对水质造成了不利影响。
建设期间,各种污染物被排放入长江,导致了长江水质恶化。
同时,人类活动和建设施工也会对长江流域的水生态环境造成污染。
二. 长江三峡水利工程生态问题解决方案1. 改善生态环境为了改善长江三峡水利工程所造成的生态问题,必须开展绿色生态建设,推行生态修复工程。
茂密的植被可以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和自然灾害,调节气候,提高生态环境的质量。
2. 构筑生态走廊采取创建生态走廊的方式,可以将绿色通道延伸出去,形成生态连通通道,有效地解决了生态问题,实现了不同生态系统间的协调与互补。
3. 控制发展规模为了减少长江三峡水利工程所带来的生态问题,必须对土地和水资源的利用进行严格的管理和控制,减少建设规模,同时加强环境保护工作,限制工业和农业的发展规模,以达到生态和经济的协调。
4. 促进科研创新为保护和改善长江三峡水利工程生态环境,促进科研创新是必要的。
应成立科研机构,进行生态环保技术研究,提高技术水平,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生态城市。
结论长江三峡水利工程是中国宝贵的水资源,同时也是中国历史和文化遗产,必须得到严格保护。
三峡工程的环境保护措施
三峡工程的环境保护措施三峡工程是中国重要的水利工程,自开工以来,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三峡工程的建设对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环境保护成为三峡工程建设过程中的重要工作之一。
在工程建设的过程中,三峡工程的建设方采取了一系列的环保措施,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并积极参与生态环境的修复和保护工作。
首先,三峡工程建设方对工程建设过程中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了详细的评估和分析,并制定了一系列的环保措施。
在进行工程施工前,对可能受到影响的生态环境和水文地质等进行了详细的调查研究,以科学的方式规划和安排施工方案,尽量减少对环境的干扰。
此外,建设方还对周边的生态环境和野生动植物进行了保护,并投入了大量资源用于环境修复和保护。
其次,三峡工程建设方还采取了一系列的环保措施,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在工程施工过程中,采用了严格的环保标准和措施,包括减少噪音和粉尘污染、合理利用和处理施工废水和废料、减少生态破坏等。
建设方还加强了施工现场的管理和监督,确保工程施工过程中符合环保要求,并对违反环保要求的行为进行了严厉的处罚。
此外,三峡工程建设方还积极参与了生态环境的修复和保护工作。
在工程施工过程中,积极开展了植树造林等生态补偿工作,以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同时,建设方还积极开展了保护和恢复珍稀濒危物种的工作,以保护当地的生物多样性。
此外,建设方还投入了大量资源用于治理河道污染和水质保护等工作,以保护三峡水库和周边水域的水质。
综上所述,三峡工程建设方在工程建设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的环保措施,以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同时,建设方还积极参与了生态环境的修复和保护工作,为当地的生态环境保护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信随着三峡工程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将不断减少,为当地的生态环境保护做出更大的贡献。
三峡库区生态修复与屏障建设
长期监测与评估
生态修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持 续的监测和评估,以确保实施效果。
实施效果和影响评估
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
水质改善
通过生态修复措施,可以增强库区生态系 统的稳定性,提高生态服务功能。
水土保持和植被恢复等措施可以有效改善 库区的水质,为下游地区提供清洁的水资 源。
生物多样性保护
总结词
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加强生物多样性监测等措施,保护库区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 衡。
详细描述
建立自然保护区,加强对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加强生物多样性监测,了解库区生物多 样性的现状和变化趋势;加强生态科普教育,提高公众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识和参与
度。
03
CATALOGUE
三峡库区生态屏障建设
完善法律法规和政策
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范和引导生态修复与屏障建设 的方向和进程。
强化监督和评估
建立健全监督和评估机制,对生态修复与屏障建设的效果进行定期 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进行改进。
加强科技研发和应用
1 2
鼓励科技创新
加大对生态修复与屏障建设相关领域的科技创新 支持力度,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技术研发。
生态屏障建设的必要性
01
保护生态环境
三峡库区作为国家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其生态环境质量直接关系到长江
中下游地区的生态安全。建设生态屏障是保护库区生态环境、维护区域
生态平衡的必要措施。
02
促进可持续发展
生态屏障建设有利于推动三峡库区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改善生态环境,
可以为当地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和发展条件,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对策
三峡库区绿色交通工程案例
总结词
三峡库区绿色交通工程案例展示了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 时,如何推进绿色重发挥库区地理优势 ,积极发展绿色交通。例如,建设了沿江高速公路、铁 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同时推广公共交通、慢行交通等绿 色出行方式。这些措施有效地减少了交通对库区生态环 境的破坏和污染,促进了绿色交通的发展。
优化能源结构
鼓励使用清洁能源,提高清洁能源在总能源消 费中的占比。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3
推广节能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 消耗。
03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建设对 策
优化产业结构与布局
调整产业结构
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升级,发展绿色低碳产业 ,减少对环境的压力。
促进产业集聚
引导产业向园区集聚,发挥规模效应,降低污染排 放。
推行清洁生产
鼓励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减少生产过程中的污 染排放。
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
科学规划城市空间布局
合理规划城市功能分区,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高城市绿色低 碳发展水平。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提高城市服务水平和承载能力,提升城市居 民生活质量。
强化城市管理
加强城市管理,规范建设行为,防止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气候条件优越
三峡库区气候属于亚热带 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 ,雨量充沛,有利于生物 多样性。
生态系统重要
三峡库区作为长江上游生 态屏障,对维护全国生态 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库区生态环境问题
水质污染
库区周边工业废水、农业 污水、生活污水等排放导 致水质严重污染,影响生 态系统健康。
植被破坏
库区建设过程中大量砍伐 森林、填埋湿地和破坏植 被,导致生态系统的破坏 。
三峡库区消落带植物治理措施
三峡库区消落带植物治理措施三峡库区是我国重要的水利枢纽工程之一,拥有广阔的水域面积和较为丰富的自然资源。
然而,由于水库蓄水后水位的改变,导致了库区周边大面积土地的消落,造成了严重的土地退化问题。
为解决这一问题,必须采取一系列的植物治理措施,来保护和恢复消落带土地的生态环境。
一、选择适应性强的植物进行种植三峡库区消落带土地的特点是土层深厚而肥沃,但水分供应较为困难。
因此,在进行植物治理时,应选择适应性强、抗旱耐寒的植物进行种植。
比如,可以选用柽柳、刺槐、胡杨等树种来进行造林,这些树种具有强大的抗旱能力,能够适应库区干旱的气候条件。
二、建立植被覆盖体系在消落带进行植物治理时,不能只注重单一树种的种植,而应建立多层次的植被覆盖体系。
可以分为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乔木层主要以乔木为主,起到固土护岸的作用;灌木层则起到保护土壤和提供栖息地的作用;草本层则能够有效地保护土壤不被侵蚀,并提供多样的植被景观。
三、合理进行疏伐和间伐在植物治理措施中,疏伐和间伐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通过适时进行疏伐和间伐,可以保证植被的适度密度,增强植物根系的竞争能力,促进土壤的固结。
此外,疏伐和间伐还可以提高植被的通风透光能力,减轻疫病和虫害的发生。
四、进行持续的水土保持工程水土保持工程是消落带植物治理的重要环节。
可以通过修建沟渠、石块拦河坝等工程来减轻水流对土壤的冲刷侵蚀。
此外,还可以搭建防护网、固沙垄等结构物来保护土壤的稳定性,防止土壤被水流冲刷和淤积。
五、加强科学管理和监测消落带植物治理的成功与否,需要进行科学管理和监测。
可以通过建立植物治理监测网,及时了解植物的生长状况和土壤的水分含量,并进行适时的调整和改进。
此外,还需要加强科学研究,不断探索适应库区消落带治理的新技术和新方法。
总之,三峡库区消落带的植物治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采取多种措施来保护和恢复土地的生态环境。
通过选择适应性强的植物进行种植,建立多层次的植被覆盖体系,合理进行疏伐和间伐,进行持续的水土保持工程,以及加强科学管理和监测等手段,可以有效地改善库区消落带的生态环境,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三峡中的环境问题及解决对策
2.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加大对污染源 的治理
• 结合工业结构调整与技术进步,采取控制企业污染物排放 总量与浓度的措施,加快工业污染源限期治理进度。通过 取缔、关停重污染源,淘汰国家禁止的设备和工艺,推行 清洁生产;禁止技术含量低、污染严重的企业进入库区, 以防新的污染。同时,还可实施区域污染物总量控制和浓 度控制,并定期公布各控制断面监测结果,严格其目标考 核。其次,加强面源污染的治理。库区的面源污染主要源 于农药、化肥和畜禽粪水污染占水体污染总量的40%。控 制面源污染的关键在于控制水土流失,提高农药与化肥的 产品质量及利用率,大力发展绿色食品等
三峡水污染问题排在首位
• 2010年12月,国家环境保 护部等六部委发布的消息 称,目前三峡沿江重污染 行业水环境风险防范问题 突出,资源开发性污染已 经直接威胁到饮用水安全。 • 环保部门的统计显示, 2004年至2009年,三峡库 区发生“水华”84次,覆 盖库区21条一级支流。局 地特征性污染问题突出, 成为水质保障的重要风险
秭归的一处地质灾害警示牌
三峡蓄水后地质灾害增多威胁1/4人口
• 2008年11月23日,与郭家坝镇隔河相望的屈原镇发生 4.1级地震,这是已知三峡蓄水后发生的震级最大的一 次。“那天下午我在家里面,突然之间房子摇得特别厉 害,我赶紧跑到了屋外。前几年这里也大大小小发生过 一些地震,不过没有这次那么厉害,我家的墙上都出现 了几条裂缝,最宽的地方可以塞下一个手指。”家住屈 原镇桂林村的向秀英回忆道。 • 2010年7月15日晚12时,一场突降特大暴雨引发的泥石 流,将长江三峡左畔的湖北秭归县郭家坝镇“掀翻了 天”:集镇的农贸市场被泥石流整体掩埋;一幢5层楼 房的1-3层被淤泥填满;大街上到处“飘”着冰箱、洗 衣机……据统计,此次泥石流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 达3663万余元,所幸未造成人员伤亡。
浅论长江三峡库区水土流失现状及治理对策
浅论长江三峡库区水土流失现状及治理对策2005地理科学班赵树义指导教师张军[摘要]三峡库区地形条件、地质条件复杂,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
三峡大坝的兴建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原有地质、地貌环境脆弱的平衡状态。
通过对三峡库区的研究,阐述了三峡库区水土流失的现状及危害,并分析了其形成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的相应措施,使三峡水库在对我国发挥防洪和经济等效益的同时,减少三峡库区水土流失造成的危害,做到三峡工程及其库区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三峡库区;水土流失;治理对策;可持续发展一、库区自然环境概况三峡库区位于长江上游下段,包括宜昌、万县、涪陵、黔江4个地区所辖的5个市25个县,地处亚热带湿润季风区,水热资源丰富,立体气候明显,夏热冬暖。
本区地质构成复杂,主要由川东隆起褶皱带、大巴山褶皱带和川鄂湘黔褶皱带构成,属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运动抬升区。
境内山峦重叠,沟壑纵横,山峰林立,河流深切,长江自西向东横贯其中。
库区气候温和,雨量丰沛,土地肥沃,年均温13~18.5℃,年降水1010~1385mm,且降水集中,4~10月份的降水量在宜昌等地占全年降水量的85%,且多以暴雨形式出现。
年均日降水量不小于50mm的暴雨日数为2~3天,年均蒸发量为1300~1700mm。
据近期土壤普查资料,库区土地总面积84102.4km2,耕地1.256万km2,该区人口密度达220人/km2,土地被过度开发利用。
由于本区未受第四纪冰川侵袭,植物资源极为丰富,据调查有2859种,且多属珍稀种属,天然植被受人为破坏较为严重,生态环境恶化,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仅少数陡坡沟谷中有少量存在。
在低山丘陵、沿江河谷大量存在的是近几十年人工营造的以马尾松、柏木、杉木、栎类为主,中山以华山松、日本落叶松为主的人工群落。
该区经济林植被十分发达,以柑桔、、甜柚、油桐、、茶叶、杜仲、黄蘖、厚朴、板栗、猕猴桃、五倍子等为主要林特产品。
二、库区水土流失的现状及危害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三峡库区又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其水土流失面积达5.1万km2,每年流失的泥沙总量达1.4亿吨,占长江上游泥沙的26%,目前虽然不比西北黄土高原严重,但潜在的石质化威胁则非常大。
三峡工程环境影响评估问题与干预措施
对于大量、复杂的环境数据,如 何准确、高效地进行处理和分析 是一个挑战,需要专业的数据处 理和分析技术。
评估方法与模型的问题
评估方法不成熟
目前三峡工程环境影响评估所采用的 评估方法可能还不够成熟,缺乏科学 性和系统性,难以全面、准确地反映 工程对环境的影响。
模型不确定性
用于评估三峡工程环境影响的模型可 能存在不确定性,如参数的不确定性 和模型结构的不确定性,导致评估结 果的不准确。
03
三峡工程对人类社会经济的影 响
对农业的影响
01
02
03
农业灌溉
三峡工程对农业灌溉产生 了积极的影响,通过调节 水位,保障了农业用水的 供应。
农业生产结构
三峡工程的建设改变了农 业生产结构,促进了农业 的现代化和规模化。
农业生态环境
三峡工程对农业生态环境 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需要 采取措施加以干预。
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的评估方法和技术,如生态足迹法、环境系统分析等,提高评估的准确性和科学 性。
建立完善的评估模型
根据三峡工程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建立适用于三峡工程环境影响评估的模型,提高评估的针对性和可 操作性。
加强公众参与,提高透明度与公信力
加强信息公开与透明度
及时公开环境影响评估的相关信息和数据,确保公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提高评估的透 明度和公信力。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三峡工程概述
01
三峡工程是中国最大的水利工程 ,位于长江上游,旨在提高防洪 能力、改善航运条件、促进经济 发展。
02
三峡工程的建设对周边环境产生 了广泛的影响,因此进行环境影 响评估至关重要。
环境影响评估目的与意义
评估三峡工程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程度,为决策者 提供科学依据。
三峡工程带来的地质环境问题及应对措施
三峡工程带来的地质环境问题及应对措施班级:064111姓名:张伟文学号:20111002758一、三峡工程基本概况1.1总体建设三峡大坝为混凝土重力坝,大坝长2335米,底部宽115米,顶部宽40米,高程185米,正常蓄水位175米。
大坝坝体可抵御万年一遇的特大洪水,最大下泄流量可达每秒钟10万立方米。
整个工程的土石方挖填量约1.34亿立方米,混凝土浇筑量约2800万立方米,耗用钢材59.3万吨。
水库全长600余千米,水面平均宽度1.1千米,总面积1084平方千米,总库容393亿立方米,其中防洪库容221.5亿立方米,调节能力为季调节型。
2.2三峡工程岩基峡地区在大地构造上属于扬子准地台,基底主要由早元古一晚元古代变质火山一碎屑岩及侵入其间的岩浆岩组成。
变质岩系有岭岭群(23亿年)、神农架群(13.3亿年)和马槽园群(9.6亿年)。
岩浆岩由中酸性花岗一闪长岩体及各类岩脉(8.3亿一7.5亿年)组成,分布于黄陵地块的中南部。
此外,南部相邻地区武陵、雪峰山地出露有冷家溪群(14亿年)和板溪群(10亿一8亿年)。
2.3运输通航、电力供需三峡船闸学名是双线五级连续船闸,位于大坝左侧的坛子岭外侧,世人称之为“长江第四峡”,为三峡航运能力提供了有力保障三峡水电站的机组布置在大坝的后侧,共安装32台70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其中左岸14台,右岸12台,地下6台,另外还有2台5万千瓦的电源机组,总装机容量2250万千瓦,远远超过位居世界第二的巴西伊泰普水电站,给国家的电力输送贡献了很多在三峡工程建成后,其巨大库容所提供的调蓄能力将能使下游荆江地区抵御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也有助于洞庭湖的治理和荆江堤防的全面修补,保障了人民财产的安全。
二、三峡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构造2.1地质岩性三峡地区地层自老至新出露比较全,除缺失志留系上统,泥盆系下统、石炭系上统和第三系外(白垩系或老第三系是否存在尚有争议),自前震旦系岭岭群至第四系皆有出露。
《2024年三峡库区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的土地利用优化途径研究》范文
《三峡库区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的土地利用优化途径研究》篇一一、引言三峡库区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其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对库区生态环境和饮用水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土地利用方式的合理性成为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关键。
本文旨在研究三峡库区土地利用优化的途径,以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促进库区可持续发展。
二、三峡库区农业面源污染现状三峡库区农业面源污染主要包括化肥、农药、畜禽养殖等引起的污染物通过农田地表径流、农田排水等途径进入水体,造成水体富营养化、水质恶化等问题。
这些污染物的来源广泛,治理难度大,已成为库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问题。
三、土地利用现状及问题分析当前,三峡库区土地利用方式多样,但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农田面积过大,林地、草地等生态用地比例偏低;二是土地利用方式粗放,化肥、农药等投入量大,利用率低;三是土地退化严重,水土流失、土壤污染等问题突出。
这些问题导致了农业面源污染的加剧,对库区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
四、土地利用优化途径(一)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是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关键。
应适当减少农田面积,增加林地、草地等生态用地比例,提高生态用地覆盖率。
同时,根据地形地貌、气候条件等因素,合理规划农田布局,实现农田的集中连片经营。
(二)推广生态农业技术推广生态农业技术是降低化肥、农药等投入量,提高利用率的有效途径。
应加强生态农业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力度,引导农民采用有机肥替代化肥、生物防治替代化学防治等生态农业措施。
同时,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减少水资源浪费。
(三)加强土地退化治理加强土地退化治理是改善土地质量、防止水土流失的有效措施。
应加强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如坡改梯、植被恢复等;加强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工作,如实施土壤改良工程等;建立土地退化监测与评估体系,及时掌握土地退化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
(四)实施土地流转与集约经营实施土地流转与集约经营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的有效手段。
三峡库区大气环境
大气环境质量预测与预警
预测模型
建立适用于三峡库区的大气环境质量预测模型,利用监测数据和气 象数据对未来一段时间的大气环境质量进行预测。
预警系统
建立大气环境质量预警系统,根据预测结果和评估结果,对可能出 现的大气环境质量超标情况进行预警。
预警响应措施
制定预警响应措施,包括限排、限产、交通管制等措施,以应对可能 出现的大气环境质量超标情况。
三峡库区颗粒物的主要来源包括燃煤、工业生产、机动车尾气等。控制颗粒物排放的主要措施包括加强工业污染源治理、实 施严格的机动车排放标准、推广使用清洁能源等。
恶臭物质
恶臭物质是指具有刺激性气味和有害 人体健康的化合物,主要包括硫化物、 氮化物、烃类化合物等。这些物质主 要来自化工、制药、造纸等行业的废 水排放和垃圾处理厂等场所。
生态农业发展
发展生态农业,促进农业 循环经济,减少对环境的 污染。
交通污染防治措施
交通工具升级
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和清洁能源 交通工具,减少机动车尾气排放。
交通拥堵治理
加强交通管理,优化交通布局,缓 解交通拥堵,降低车辆怠速排放。
绿色出行倡导
鼓励市民选择公共交通、骑行、步 行等绿色出行方式,减少私家车出 行。
该区域东起宜昌,西至重庆,北 接陕西、四川,南邻湖南、贵州 ,总面积约8.4万平方公里。
三峡库区的气候特点
三峡库区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四 季分明,雨量充沛。
该地区夏季炎热潮湿,冬季寒冷干燥 ,春秋两季气候宜人。
三峡库区的大气环境现状
三峡库区的大气环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工业排放、交通运输、农业活动等。
监测和控制有害气体是改善三峡库区大气环境的重要措施之一。通过加强工业污染源治理、推广清洁 能源、提高机动车排放标准等措施,可以有效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
三峡地区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与防治研究
三峡地区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与防治研究三峡地区位于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是一个拥有灿烂历史和壮丽自然风光的地方。
然而,由于地质构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该地区面临着严重的地质灾害风险。
为了更好地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需要进行科学的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并采取一系列防治措施来减轻灾害带来的影响。
首先,我们需要对三峡地区的地质灾害进行评估。
由于该地区山地多、地势陡峭,易发生山体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通过采集地质数据、地形地貌分析和灾害历史资料研究,可以建立地质灾害的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并运用地质信息系统等技术手段进行定量评估。
评估结果可以为地方政府制定合理的防灾预案和应急救援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其次,要从源头上控制地质灾害的发生。
三峡地区有着丰富的水资源,但也带来了一些潜在的风险。
如果水库中的水位超过一定的高度,会增加地质灾害的潜在风险。
因此,需要合理调控水位,并通过科学的水库管理措施来减少灾害风险。
此外,还需要严格控制开采矿产资源和建设工程的规模,以避免地质灾害的进一步加剧。
在防治措施方面,可以采取多种方法来减少地质灾害的风险。
首先,可以进行山体治理工程,包括加固山体、设置挡土墙和排水系统等,以减少山体滑坡和崩塌的可能性。
其次,可以加强植被恢复和保护工作,提高土壤的保持能力,减少泥石流的发生概率。
此外,还可以提高公众的地质灾害意识,加强教育宣传,让人们了解如何正确预防和自救。
同时,还需要加强科学研究,提高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和防治技术的水平。
在三峡地区,可以利用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等先进技术手段,实时监测和预警地质灾害风险。
此外,还可以开展多学科的研究,探索地质灾害与气象、水文等自然因素的关系,为减灾工作提供更全面的科学支持。
综上所述,三峡地区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与防治研究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科学评估地质灾害的风险,合理调控水库水位,加强山体治理和植被保护工作,提高公众的灾害防范意识,加强科学研究等措施,可以有效减少地质灾害带来的影响,保护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三峡大坝工程防治措施
三峡大坝工程防治措施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 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三峡大坝工程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之一,其建成后给中国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现状与保护.
长江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现状与保护学部:专业:班级:学生:指导教师:论文编号:目录中文摘要、关键词 (1)引言 (2)1.三峡库区概况 (3)1.1自然地理概况 (3)1.1.1地形 (3)1.1.2水文状况 (3)1.1.3气候状况 (3)1.1.4土壤 (3)1.2三峡建设现状 (4)2.三峡大坝建成后对库区生太环境的影响 (4)2.1三峡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4)2.2三峡对地貌环境的影响 (5)2.3三峡对水环境的影响 (5)2.4三峡对气候环境的影响 (6)2.5三峡对生物的影响 (7)2.5.1对水生生物的影响 (7)2.5.2对库区周围陆地生物的影响 (7)2.6对库区人文环境的影响 (8)2.6.1环境污染 (8)2.6.2三峡移民及库区贫困问题 (9)2.6.3小水库问题 (9)2.6.4文物古迹问题 (9)3.预防及治理措施 (10)3.1工程措施方面 (10)3.1.1 采用“3S”(遥感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等 (10)3.1.2 建立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以保护库区动植物资源 (10)3.1.3 国家应投资发展培育新型库区水生生物 (11)3.2生物措施方面 (11)3.2.1生态经济林建设 (11)3.2.2实施“生物工程”、“天保”和“退耕还林还草”三结合的措施 (11)3.2.3小流域综合治理 (11)3.3管理措施方面 (12)3.3.1进一步提高公众参与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的积极性 (12)3.3.2尽快出台库区生态环境建设总体规划及配套规划 (12)3.3.3加快三峡水库管理和环境保护立法工作步伐 (12)3.3.4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12)3.3.5推进有关理论、科技、政策和管理创新 (12)结论 (13)参考文献 (14)英文摘要、关键字 (15)长江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现状与保护摘要:三峡库区是长江上游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屏障和西部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在促进长江地区经济发展、东西部地区经济交流和西部大开发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由于自然生态条件及人为干扰综合作用的结果,库区沿江各区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生态敏感单元。
三峡工程库区地质灾害防治
精彩摘录
题目:《三峡工程库区地质灾害防治》的精彩摘录
在《三峡工程库区地质灾害防治》这本书中,有许多精彩的摘录,它们不仅 揭示了地质灾害的严重性,也提供了防治地质灾害的有效方法。
书中的一段摘录强调了地质灾害的不可预测性。"地质灾害的发生,常常是 毫无预兆的。就像一颗不定时炸弹,我们无法预测它何时会爆炸,只能通过科学 的监测和预防措施,尽可能地降低其带来的危害。"这句话提醒我们,对于地质 灾害,我们不能抱有侥幸心理,必须采取实际行动,通过科学的方法进行防治。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这是《三峡工程库区地质灾害防治》的读书笔记,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感谢观看
书中详细介绍了三峡工程库区的崩滑地质灾害,以及这些灾害对当地生态和 居民的影响。这是一个对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相互关系的深入探讨。崩滑地质灾 害的发生,既是对人类活动的挑战,也是对人类智慧的考验。书中对于防治措施 的描述,充分展示了人类在与自然界的互动中,如何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行为,以 适应和改善环境。
在第一章“概述”中,该书简要介绍了三峡工程库区的地质环境背景、灾害 类型及防治意义。通过这一章节,读者可以对库区地质灾害防治问题有一个宏观 的了解,为后续深入阅读打下基础。
接下来是第二章至第五章,这四章内容涵盖了三峡工程库区地质灾害防治的 主要措施。其中,第二章详细阐述了灾害预警系统的建设与应用,包括预警系统 的构成、工作原理及实际应用效果等;第三章则重点介绍了地质勘察与监测的方 法和技术,为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第四章聚焦于灾害治理工程的设计与实施, 包括治理原则、方案选择及技术要求等;第五章则针对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进行 了深入探讨,以实现防治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内容摘要
包括工程措施、生物措施、预警监测措施等,并对这些措施的适用范围和效果进行了评估。还对 库区内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三峡工程库区地质灾害防治》这本书是一本全面、深入、实用的地质灾害防治指南。它不仅对 库区内的地质灾害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和分析,还提出了多种有效的防治措施。对于从事地质灾害 防治工作的人员来说,这本书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参考资料。对于关心地质灾害防治的读者来说, 这本书也是一个很好的科普读物。
三峡水电站风险防范措施
三峡水电站风险防范措施三峡水电站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之一,也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其建设和运营面临着一系列的风险和挑战。
为了确保水电站的安全运行和保护生态环境,三峡水电站采取了一系列的风险防范措施。
首先,三峡水电站在设计和建设阶段就充分考虑了防洪安全。
根据长江流域的洪水情况和历史数据,水电站的设计洪水标准设定为九万年一遇。
建设过程中,采用了高强度的混凝土材料,以抵御洪水的冲击。
此外,还建设了强化堤防和拦蓄导流设施,以提高水电站防洪能力。
其次,三峡水电站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障电站的工程安全。
包括在施工过程中严格遵守工程质量标准,对每个构件进行检测和验收;对爆破、挤压、拆除等高风险作业设置严格的安全措施;在施工现场设置监控设备和警示标识,监测和预警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风险。
第三,三峡水电站加强了对电站设备的运行和维护管理。
设立了专门的维修团队,定期进行设备巡检和维护保养,及时发现和修复可能出现的故障。
同时,定期开展安全培训和演练,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
第四,三峡水电站致力于保护生态环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减轻水电站对环境的影响。
例如,在水库的蓄水过程中,根据生态环境的需要,调整水位,模拟洪水涌泉,维护下游河道生态环境的完整性。
此外,水电站还重视鱼类保护,设置鱼道和螺旋升机等设施,保障鱼类的迁移和繁殖。
第五,三峡水电站加强了对自然灾害的风险防范。
由于中国地处地质构造较为复杂的地区,地震、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
因此,水电站建设在地质勘察和设计阶段充分考虑了地质灾害的风险,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如设置了地震自动监测和报警系统,对地震进行实时监测和预警;在陡坡地区加强了边坡防护和稳定措施,减少滑坡和塌方的风险。
综上所述,三峡水电站在设计、建设和运营阶段都采取了一系列的风险防范措施,以确保水电站的安全运行和保护生态环境。
这些措施包括防洪安全、工程安全、设备运行维护、生态环境保护和自然灾害风险防范等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验研究三峡地区环境灾害现状及防治途径(Ⅰ)王经武,彭珂珊,王 娟(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陕西杨凌 712100)摘要:三峡工程是一项跨世纪的水利工程,具有巨大的防洪、发电、航运、调水、旅游等综合效益。
目前,三峡地区日益加剧的各类环境灾害严重制约着三峡枢纽工程建设和国民经济的发展。
为给三峡地区经济腾飞创造一个安全有利的良好生态环境,针对环境灾害给三峡地区工农业发展带来的损失,以实地考察和资料分析为依据,对环境灾害进行了系统分析,阐述了环境灾害产生的原因,进而提出了环境灾害减免之措施。
关键词:环境灾害;减免对策;枢纽工程;长江三峡1 三峡地区基本概况三峡地区包括鄂西山地和川东平行峡谷区。
东部山高坡陡,河流深切;西部地形起伏较小,浅丘平坝甚多,河流上宽下窄。
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
四季分明,平均气温18.1℃,植被以常绿阔叶林为主。
长江干流从湖北的宜昌至四川的重庆全长约700km。
全区总面积7.9万km2,占长江流域总面积的4.4%,总人口2937万,人口密度338人km2。
最高达588人km2。
山地占77.8%,丘陵占18%,平原坝地占4.2%,垦殖系数达41.5%。
25°的陡坡地占旱地的33%。
复种指数高达191%,人均耕地0.065hm2。
人均粮食340.5kg,远低于全国和川鄂两省的平均水平。
2 三峡地区环境灾害类型2.1 地质灾害危害严重2.1.1 水土流失加剧水土流失是破坏三峡地区生态系统的罪魁祸首,严重影响工农业生产,而且对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威胁愈来愈大。
水土流失面积已占总面积的70%,年侵蚀土壤总量1.6亿t。
年输入长江泥沙0.4亿t,占长江年输沙量的6%,侵蚀模数达3000~5500t km2。
目前,巴东六类以上瘠薄土地占全县耕地面积的89%,秭归县旱地中砾石含量超过30%的占36%,库区裸岩面积已达16.7万hm2,万县地区50a来裸岩面积扩大9万hm2,平均每年扩大0.25万hm2。
大量的侵蚀泥沙、砾石淤积水利工程,巫山县近10a来淤积减少库容62%,该县寨沟水库、白家沟水库已基本淤平,比设计年限提前10a报废。
秭归县茅坪乡刘家沟水库,5a内减少库容20%。
另据万县交通部门统计,50年代全区通航河流有21条,航程1500km,现在只剩下3条,航程277km。
水土流失导致人民生活贫困,不少县温饱问题尚未彻底解决。
地处三峡库区的川东地区,人均工农业产值466.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00元,人均占有粮366kg,低于四川省人均水平的56.78%、40.59%、7.11%。
2.1.2 崩滑流灾害增多三峡地区山高坡陡,河谷切割剧烈,崩滑流灾害的数量大、分布广,是全国山地灾71999年第2期 水土保持科技情报 害的频发区。
三峡库区大于10万m3的崩滑体就达400多处。
三峡地区绝大多数城市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及其支流依山傍水而建,不少城市具有“水城”、“山城”、“江城”之美称。
库区沿岸崩塌滑坡频繁,不少城市深受其害。
重庆市地质灾害点多、面广,危害特别严重。
据调查,重庆近几年已发生崩塌滑坡数千次,2万多户受灾,毁坏民房5万多间,3000多人受伤,200多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19亿元。
沿江的秭归、兴山、巫山、云阳、巫溪、奉节、万县和涪陵均坐落于岩体上,有的已出现变形活动迹象,城市安全存在隐患。
2.1.3 地震灾害潜伏危害地震灾害是瞬时突发性的社会灾害,它类同一场核战争,几十秒内可摧毁人类的文明城市。
由于水库诱发地震源浅,因此造成的破坏大,所以,在三峡建设过程中,水库诱发地震问题不可忽视。
在三峡大坝附近,有仙女山、九湾溪、天阳坪三个地震断裂带,而这三个断裂带的交汇点恰好在新滩和链子崖,近期曾出现5.1级地震。
水库建成后,诱发地震的可能性将会增加。
2.2 大地植被破坏趋速森林的破坏是造成生态环境失调的元凶。
本区林业用地面积由50年代的20%下降到目前的8%,现有森林中,幼林比重极大。
涪陵、丰都、开县、奉节和秭归均占90%以上,基本上无成熟林。
林种结构简单,马尾松林占70%以上,生长量仅为4.35m3hm2。
森林群落开始沿森林—灌丛—草坡—裸岩的方向退化,森林覆盖率极低,植被破坏严重,部分县覆盖率为6%,是长江流域森林覆盖率最低的地区之一。
其中巫山县森林覆盖率由解放初的23.6%下降到目前的11.7%,森林涵养水源能力下降10541万m3。
奉节森林覆盖率由32.3%降至15.7%。
森林资源遭严重破坏的原因,主要是砍伐量多,造林量少,砍伐量超过生长量。
2.3 气候灾害频率加快由于森林资源遭到严重破坏,水土流失加剧,灾害性天气出现频率增加,加重了灾害的程度。
三峡地区洪涝灾害比较严重,风灾和冰雹时有发生,冻害和高温也频频出现,尤其是旱涝灾害频率增大。
奉节县伏旱50年代平均4a1次,60年代2a1次,70~90年代初1a1次。
50年代未出现洪涝灾害,60年代出现2次,70年代出现4次,80年代至90年代初出现8次。
开县1965~1992年的28a中,共出现大洪灾56次,一次比一次严重,1981年特大洪水曾给三峡地区造成惨重损失,仅重庆受灾人口就达10万。
自1978年以来,长江流域经历6次大范围严重花期高温热害(1978、1981、1985、1988、1990、1994),1988年宜昌以西严重热害,郧县花、幼果脱落率达95%,全区减产72%。
1977年,三峡发生大面积冻害,出现-5℃以下的天气, 90%大树冻死,10%树干受害,其中幼树全部被毁,大难不死的结果树有80%不结果,产量仅是上年的30%。
冰雹在巴东50年代每年不到1次,60年代每年1.5次,70年代平均每年3次,80年代至90年代初平均每年4次,如此严重的气候灾害,既影响农业生产,也影响三峡水库建设,更阻碍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2.4 “三废”污染严重失控2.4.1 废渣污染三峡地区工矿企业在开采过程中一般都从本企业眼前利益出发,将废渣废石乱堆乱倒,重庆市每年仅煤窑、尾矿、化工、冶金开采就排放废渣2.7亿t,除8%利用外, 92%排入江河,占地666.67hm2,其中大部分是农业耕地。
8 水土保持科技情报 1999年第2期2.4.2 废水污染工业比较集中的三斗坪坝址以上地区,工业废水排放总量12亿t,生活废水排放量3亿t,污染物达50种,由于用工业废水灌溉农田,从采集的几个小麦和水稻样品中测验,有害元素铅、镉等污染率占47%和70.8%,40个玉米样品中铅、镉、汞污染率分别为45.6%、46.4%、18.1%;韭菜、大萝卜、大白菜、油菜、芹菜、菠菜、红萝卜等蔬菜中的硝酸盐污染达到重度———严重级,土壤中镉污染超标分别占总采样点的80%。
目前长江水质也受不同程度的污染,主要污染物:悬浮物超标100%,C OD (化学耗氧量)超标83.92%,酚超标41%,砷超标54.92%,汞超标12.7%,六价铬超标6.14%。
2.4.3 废气污染废气年排放量2100万m3,宜昌、巴东、万县、涪陵、重庆SO2总悬浮微粒、降尘、氮氢化物超标2~4倍,使森林和农作物枯死。
区内pH平均值为4.12,雨水已被严重酸化,成为国内外酸雨严重地区之一,目前这种趋势还在加剧。
2.5 化学用品污染严重化肥、农药与地膜是农业生产的基本生产资料,在提高农作物产量,防治病虫害过程中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随着工业的发展,化学用品用量在农业生产中不断增加,加之在使用过程中方法不当,环境污染问题也随之加剧,严重威胁生态平衡和人类身体的健康。
3 生态环境灾害形成的原因三峡地区由于它的特殊地理位置和极其复杂的自然因素,构成了生态环境恶性循环的严峻形势。
国家为保护生态环境,曾采取多种措施,三峡地区也制定了一些办法和规定,而且三令五申提醒社会各界的注意,要求在国民经济建设中把改善生态环境纳入计划,然而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各类破坏生态行为未能收敛,追究其原因有:3.1 法制不健全,执法不严格为保护生态环境,国家先后颁布了《土地法》、《草原法》、《森林法》、《水土保持法》、《环境保护法》等,成立了环境管理机构,形成了行政、经济、法律三种管理手段并举的新型管理体制。
生态环境的恶性循环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控制。
但破坏生态环境案件仍时有发生,污染生态环境仍有蔓延趋势。
在破坏生态环境的案件的处理上,罚公不罚私,涉及到个人,往往一张检讨而过。
毁林开荒、乱挖乱倒仍有增无减,有令不止。
环境保护税开征面窄,对部分单位和个人还没有开征,法规不尽完善,授权不够具体、明确,而且没有确定法规反馈制度,影响了法规的执行效果,致使一些单位和人员法制观念淡薄,有法不依,有法难依,进而导致环境灾害更加突出。
3.2 投入与输出失衡生态系统中的低投入高输出是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最本质原因。
多年以来,我国对以生物资源消耗为主的生产行业均投资较少,认为这类可更新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从而衍生出许多生态环境灾害。
这样因投资短缺所产生的输入与输出极大失衡所引发的生态平衡失调始终有增无减。
对国土资源多样性和丰富性混为一谈的长期存在,以及不能认真宣传生态环境各种脆弱性和难以恢复性等,使自上而下地只重视生态系统的输出,而不重视输入,致使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3.3 承灾功能脆弱我国现行规定,人口在50万人以上的91999年第2期 王经武等:三峡地区环境灾害现状及防治途径(Ⅰ) 大城市,设计洪水重现期以100a以上一遇为标准。
而重庆、宜昌、万县、涪陵防洪标准仅35~50a一遇,尤其重庆和宜昌这两个大中城市,防灾设施大部分已超过年限,部分带病工作,防灾设施先天不足,后天失调,质量很差,虽然每年小修小补,维修加固,使防灾能力有所提高,但仍存在不少问题。
三峡一些中小型水库均不同程度地留有尾工,处于病险状况,溢洪道断面窄小,闸门年久失修,一部分水库在60年代设计中未达到标准。
农村中治涝工程,多数有干渠无支渠,有渠道缺构造物。
水土流失治理的标准普遍较低,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修建的梯田和种植的树,一场大水,全部冲光,这样年复一年的治理,付出无效的劳动,形成“山上光了头,下雨顺坡流,坡地冲成沟,洼地黄土盖,岗洼不保收”的局面,实在令人担忧。
3.4 人口急剧膨胀三峡地区1990年总人口比1949年增长119.75%,高于全国71.07%的水平。
1949~1994年的人口增长率为1.7%。
根据联合国规定,世界上丘陵区人口是24人km2,仅大巴山、米仓山地区人口密度就达100~140人km2,人口一直以2.1%的速度增长,现在的人口比解放初期翻了一番多,远远超过了联合国关于丘陵地区的区域承载力指标。
人口的迅速增加不仅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改善,而且也加剧了生态环境的破坏。
3.5 协调管理失误三峡地区在各项建设中,对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有过一些简易规划,但缺乏预见性、针对性、科学性和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