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浙江省初中生研究性学习成果评比综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年浙江省初中生研究性学习成果评比综述
省中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初中)评审组 2014年8月
一、概况
由省教研室组织的2014年浙江省第八届中学生研究性学习初中组的成果评比活动,近日落下帷幕。
本次评比活动,在各市教研室初评的基础上,共收到79项符合要求的推荐成果。
根据浙教研室〔2013〕24号文件要求,依有关程序,省教研室组织专家评委对以上成果进行终评。
经过评委们认真严谨的审阅和集中评议,共评出一等奖18项,二等奖55项,三等奖6项。
一等奖的指导老师为优秀指导教师。
二、送审成果的可圈可点之处
在初中生学业负担及教师教学压力暂未得到根本缓解的当前,师生们能够鼓起勇气、带上智慧,走出教室小课堂、走进社会大课堂开展研究性学习,进而结出硕果,实属不易。
即使有的成果感觉起来像爱因斯坦的第一张小板凳,粗糙、青涩,亦值敝帚自珍,予以点赞。
1.年少风华,童趣盎然。
初中生正处于从少年期向青春期过度的独特阶段,求知欲望高涨,学习兴趣广泛,独立意识增强,情感体验丰富,思维明显有了独立性和批判性,观察、逻辑推理等学习能力进一步发展,一旦对大千世界展开主动探究,对人生之路进行上下求索,则种种少年妙趣、青春滋味便时有闪现。
如:温州市实验中学池长春老师指导、余子非等同学研究的项目《关于绿豆之间交流能力的探究》,把“住”在一起的绿豆种子发芽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姿态,猜想成是豆子之间的交流、约定和互助,这真是个奇妙的猜想!不仅使得严谨的科学探究有了一些浪漫色彩,更让人激起对植物生命状态进一步探索的欲望。
这种来自孩子视角的选题,是一种体现初中生视野、想象力和研究力的好课题。
2. 敢作敢为,家国情怀。
这批成果中,与我省正在开展的“五水共治”相关的课题有9个;涉及拆迁、公共交通、城市建设等热点话题的项目11个;折射出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们关注社会发展、关心家园建设,以及较强的环保意识和公益意识。
这是在社会实践的沃土中诞生出公民意识的珍贵萌芽,值得家长、教师及整个成人社会倍加珍惜、呵护。
3.刨根问底,科学精神。
初中生对自己感兴趣的现象进行研究,是培养探究精神和主动学习能力的主要启蒙手段,是培养学生严谨、理性、创造性的科学精神的有力抓手。
蚕食桑叶似乎是个常识,但绍兴柯桥区华舍中学赵晗等同学就是要一探究竟,他们把蚕可能要吃的叶子来一个大质疑:“蚕只能吃桑叶吗?”,在这里我们要对他们的指导老师金莉萍、俞和军赞一个。
而莲都区梅山中学刘荣军等老师指导、徐杰炀等同学的《樟树裂皮现象的研究与机理分析》看似与《蚕食桑叶》截然相反——它恰恰是个无法通过搜索资料直接得到结论的
研究,对同学们来说非常具有挑战性。
但这两个研究都让我们看到了在师生团队中,科学精神引领他们踏踏实实向前推进研究。
4. 研究设计,有章有法。
大多数项目,基本上经历了研究活动的一般流程,成果报告的文本也较为规范。
如:温州育英学校朱小平老师指导、叶增亮等同学的《如何降低电解水制氢耗能的研究》,同学们在问题的探究过程中逐步有了正确的认识,并拓展了研究领域,在后来的实验中,对实验的猜想、论证、准备都很充分,实验的调整、操作、数据采集、结果分析和运用很到位。
三、亟待提高之处
永远没有十全十美的研究。
这批成果中,大多数是瑕瑜互现,即即使特别优秀的成果也有美中不足,有极少数成果乏善可陈或硬伤明显。
1.选题视野不够开阔。
社会生活无限丰富,值得关注、研究的内容很多,但从送审成果来看,主题覆盖面较窄,选题的成人化现象比较严重,甚至一些项目本身就不适合由初中生来研究。
这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当前孩子们生活体验的贫乏、社会认知的浅薄。
在部分成果中,教师主导的痕迹较重,学生的主动性基本没有体现。
(如《……雨衣的改进设计与制作》《……定向体育旅游的调查》)。
2.题目过大不切实际。
一些课题由于题目过大,或导致研究目的不清,;或难以使学生有亲身真正深入的实践体验机会,只能靠网络资料堆砌成果报告,也有的即使提到实践活动,但活动的参与度值得怀疑。
3.探究实验亟待指导。
本次收到的推荐作品中实验探究类报告数量较多,反映了初中生们对实验观察类研究兴趣浓厚,并积极行动,可喜至极。
但是这一类的活动对学生的要求较高,需要有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更要有科学设计的方法。
倘若指导缺位,可能会使实验研究走向无序、失真的困境。
《采用水洗土壤法处理油烟气体的方法研究》是一份用心的研究,学生投入很多,但是从文本中我们看到出现了“CO与氧气接触生成CO2,SO2和水反应生成硫酸”这样的原理性错误,同时本实验的各种气体含量测定方法和使用的仪器介绍只字未提,使得这份研究的价值大打折扣;《传导还是对流?——对水银导热方式的探究》,摘要中就把热传导与热传递的概念混淆了,且实验材料没有一样是金属,如此的证明自然缺乏说服力;《延迟进入后发先至——对“左转弯待转区的”》,虽然选题不错、切口很实很小,但研究活动需交警部门的支持和道路现场司机们的配合,涉及时间管控、交通安全等一系列问题,文中也未作交代,故成果的信度、效度要打个大大的问号。
指导教师若能好好把关,这些作品将更优秀,同学们也真正学会了科学研究。
4.教师的指导定位不准。
参评课题反映出教师指导力度上存在的“过度”与“不及”两种极端。
指导“过度”,指教师介入太深,有越粗代庖之嫌,使学生在研究中客观上沦落为“被动的参与者”。
如某课题像设计教案一样制定三维目标,让人很是无奈,且整个研究方案也陷进教师常规课题研究的条条框框泥沼之中。
与此相反的是,教师指导的“不及”或“缺位”现象,除了上述探究实验类中出现的科学性问题,课题报告的撰写需要教师适度指导,如《探究适宜小番茄生长过程的环境条件》,缺乏实践活动过程的具体陈述;指导学生进行信息收集很重要,如《关于软化鱼刺的实验探究》在研究始末都未提及“一旦鱼刺卡喉,不要采用吞醋、吞饭等土办法,应就诊喉科”这样的重要信息,使得整个研究陷入了尴尬境地。
对于涉及人体健康、食物研究、化学研究的课题,教师要事先作安全等事项的提醒,如《剩饭酿酒及提取酒精的研究》中,教师应该指导学生:自酿果酒粮酒一定要在专业指导下进行,以免甲醇含量过高对人体有害。
四、给老师们的建议
根据以上情况,我们特别给老师们两点建议:
1.选题要贴近学生。
研究的内容只有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身心、贴近学生能力的课题才能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
在启发孩子们选择研究课题的时候,要顺乎童性,尊重孩子的好奇心以及转瞬即逝的想法,呵护他们看似天马行空的奇思怪想,保护他们自然而不造作的猜想与研究,这是他们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活水源头。
实际上,能否鼓励并指导学生提炼提升为研究的课题,恰恰是对老师们的一种期待和考验。
2.研究目标要明确。
这实际与选题的大小直接相关。
一是因为选题过程与明确研究目标是一个联动的过程,二是题目过大便难以明确研究的目的。
切口小,则易操作,研究也易做大针对性。
成功的课题研究大多有这样的特点。
四、建议与展望
研究性学习活动在立德树人、核心价值观教育、民族文化传承等当前教育热点方面的有着独特的价值和优势。
我省初中生研究性学习成果评比活动已持续了8年,这本是一种推进学校研究性学习开展的策略,但实事求是地讲,几年的活动开展对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推动效果并不明显。
这固然与当前的课程实施大环境有关系,但也可能有与目前研究性学习活动成果评比的较高要求有关。
如何让研究性学习活动“平民化”,有利于更多青少年学生参与到研究性学习中来的办法,如何让研究性学习活动有效渗透学科学习,让学生和老师更多地走出书本、走进自然、走向社会,从而有效学习,学以致用,是我们必须探索的问题。
为此,在现有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开展的基础上,我们认为倡导开展“小、实、近”、“短、平、快”的微型课题的探究活动,让学校和师生尝到学习方式转变的甜头,释放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课程“红利”,可能是一条有效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