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二地理第3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全章教案(人教版)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3.3农业地域类型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地理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3.3农业地域类型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3.3 农业地域类型
时间 第 周 月 日 课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分布和区位因素。 2.掌握我国主要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形成原因,结合世界主要农业地 域类型的生产特点和生产经验,理解对我国相同或相似农业区的借鉴意义。
重点 难点 教法
重点:主要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分布、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难点:主要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分布、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教具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教 材 处 理 师 生 活 动 先学后教,先试后导(3 分钟) 目标定向(1 分钟) 学生说出考点 教师补充
第一步:尝试练习 尝试练习学案上的试题 第二步:考点扫描: 考点一:大牧场放牧业 考点二:乳畜业 第三步:写学案记知识点 一 大牧场放牧业 农业地域 主要分布地区 类型 区位条件 主要特点
大牧场 放牧业
大面积的 干旱 、 美国 、 半干旱 气候区, 生产规模大, 澳大利亚、 植被稀疏, 专业化 阿根廷 、 不适宜经营 种植业 , 程度高 南非等国 只能用于放牧牲畜
第一课时主要以记忆知 识点为主,学生限时记 忆,然后马上验收默写 考试
二 乳畜业
1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教学设计

2. 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1. 理解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
教学难点:
1. 理解农业生产的布局、变化与区位因素的影响。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搜集的资料和图片。
教学流程:(提要) 一、导入新课:
设疑,要在咸阳买地进行农业生产, 面临的选择: 种在哪里?种什么?种多 少?进而导出“农业的区位选择” 。
在感悟中理解农业的区位因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农业、农业区位的含义,理解主要的农业区位因素。
2. 结合实例,学会分析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读图,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2. 利用具体案例探究不同的位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在发展农业生产时要因地制宜的思想。
农业地域的形成
二、分析标题,简述学习目标。 三、观看图片,讲解农业概述(概念、类型、生产特点) 。 四、提问学生:咸阳是否可以种荔枝,讲解农业区位的含义(在什么地方、受什
么影响)。 五、设置情景,提问过渡到本节课重点内容:农业的区位因素。 六、设置多个案例,学生讨论探究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
1. 探究一:海南岛的荔枝与咸阳市的苹果(气候因素) 2. 探究二:江西泰和县千烟洲山区的立体农业分布(地形因素) 3. 探究三:江南丘陵的茶树和宁夏的枸杞(土壤因素) 4. 探究四:西北地区绿洲农业(水源因素) 5. 探究五:“姜你军”到“被姜军”的变化(市场需求) 6. 探究六:北京市民冬季可以吃到来自海南的新鲜水果、蔬菜(交通运输) 7. 探究七: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科学技术因素) 8. 探究八:中央财政预拨 249 亿元农业补贴支持春耕备耕(政策因素) 9. 探究九:水单种植区农民的耕作(劳动力) 七、学生讨论,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农业的生产?(例如:宗教、病虫害) 八、社会经济条件的不断发展变化和自然条件的改造和利用,出示图片。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二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二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教案

第二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教材分析本节课出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的第三章的第二节课《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本节课通过两个案例“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两种农业地域类型,再次强调了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的分析思路和方法,承接了第一节课的内容,同时本节与下一节《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在内容的安排上是并列关系。

从宏观上看,本节既是前面知识的加深和升华,又是后面知识的对比和参照。

学生分析学生在高一的第一学期已经学习了必修一的自然地理知识,虽然基础不是很扎实,但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地理知识素养。

再通过对第三章第一节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了分析农业区位因素的方法。

教学目标1.了解两种农业地域类型——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分析气候、地形、劳动力对水稻分布的影响。

通过读图分析,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2.通过学习商品谷物农业,学会分析主要区位因素之间的关系,学会绘制简单图表表达地理事物。

3.理解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的主要差异及它们的区位因素的差别。

教学过程设计立意【第一课时】 ---季风水田农业【导入新课】学生介绍“水稻的生长习性”【讲授新课】一、季风水田农业1.指导学生阅读“亚洲水稻农业分布示意图”2.指导学生阅读“亚洲气候类型分布图”分析这样的气候类型对列举农业区位因素。

阅读教材P47图3.10“亚洲季风水田农业的形成和分布”,思考导学案中的第一个问题。

季风水田农业主要分布在亚洲的季风水田农业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3、指导学生“亚洲地形分布图”,得出区位因素地形、土壤、水源。

4.指导学生阅读“亚洲人口分布图”,亚洲人口分布的特点对季风水田农业有什么影响。

(提示学生思考:世界主要粮食作物有哪些?水稻种植对气候和土地的要求是什么?东南亚的气候和地形还适宜其他农作物生长吗,为什么不选择?水稻种植对劳动力数量有什么要求?)5引导学生总结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气候(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土层深厚)、水源(充足);社会经济因素: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人均耕地(人多地少)、生产和饮食习惯(水稻种植历史悠久,经验丰富;稻米是当地主食)【落实基础】给同学们五分钟左右的时间记忆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因素,同桌之间相互提问。

2020学年高中地理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2020学年高中地理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课程标准要求重点难点聚焦核心素养体现1.说出农业区位的含义,结合实例说明其主要影响因素及变化。

2.结合实例说出农业地域的概念和形成。

3.学会分析农业区位选择的思路和方法。

1.农业区位的含义,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及变化。

2.农业地域的概念和形成原因。

3.分析农业区位选择的思路和方法。

1.区域认知:结合区域材料,认识区域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2.综合思维:结合材料,综合分析区域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合理进行农业区位选择。

3.人地协调观: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农业生产,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1.农业区位的含义(1)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

(2)农业与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

2.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决策者对农业土地合理利用的选择。

3.农业区位因素及变化特点主要方面变化特点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因素市场、劳动力、交通运输、政策、科技等变化较快(1)气候条件中的雨热同期、热量充足、降水丰沛、光照充足、气温日较差大,对农业生产有利。

(2)平原适合种植各类农作物;丘陵山地适合发展林果业。

(3)郊区农业布局的主导区位因素是市场。

(4)光照条件和热量条件不同影响农业生产的光照条件和热量条件是不同的。

光照条件主要指太阳辐射的时间长短和强度,热量条件主要指气温(积温)高低。

太阳辐射强,气温未必高;光照条件好,热量条件不一定好。

(5)降水条件和水源条件不同降水是气候层面的,指的是大气环流所带来的水。

水源指的是所有水的来源,包括降水、地表水(主要是河湖水)、高山冰雪融水、积雪融水和地下水等。

一些干旱地区虽然降水不足,但如果有河流、湖泊或充足的地下水补给,也可能水源相对充足。

二、农业地域的形成1.农业地域概念:指在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自然、社会、经济和科技等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

2.农业地域特征:同一农业地域内,农业生产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的特征。

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第三章 农业地域的行程与发展(人教版)3.2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教案1

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第三章 农业地域的行程与发展(人教版)3.2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教案1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的:1.读图分析季风水田农业形成的区位因素。

2.归纳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特点,分析对比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的形成条件和特点。

教学重点: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的主要特征及代表性的分布地区教学难点: 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特点的形成条件分析教具准备:亚洲政区图、美国挂图、自制图表等教学方法:图示分析法、启发式讲述法教学过程:一、季风水田农业1、主要分布区:亚洲季风区。

2、农业以种植业为主,作物以水稻为主3、世界最大的稻米生产国——中国(阅读P47图3.10 亚洲季风水田农业的形成和分布,重点分析季风水田农业形成的区位因素,完成P48读图思考题。

)4、本区发展水稻种植业的有利区位条件:1.季风水田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与这里的地形和气候有什么关系?2.水稻种植业是一种劳动密集型农业,这里有与之相适应的劳动力条件吗?3.季风水田农业的形成还可能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1、2引导学生分析图3.10,分析气候、地形、劳动力对水稻分布的影响。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分析气候、地形等自然条件是水稻生长的基础,丰富的劳动力等社会经济条件有利于水稻种植业的经营和发展。

).季风水田农业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季风区的地势平坦地区。

高温多雨适宜水稻生长,地势平坦便于水田管理。

2.季风水田农业主要分布在人口稠密地区,这里劳动力丰富。

3.亚洲季风区人多地少,粮食需求量大,水稻单产高。

种植水稻可以缓解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和对粮食的需求。

本地区水稻种植历史悠久(约有7000年),稻米是人们喜爱的主要粮食。

5、季风水田区的水稻种植业的主要特点:小农经营——人均耕地少,以家庭为单位,每户耕种的田地少。

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商品率低——农民精耕细作,使单位面积产量较高;但每户耕种规模小,每户稻谷的总产量不大,受传统观念及经济水平的制约,农民收上来的稻谷的相当大的一部分留作全家的口粮以及家畜、家禽的饲料用粮,到市场出售的很少。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教案

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教材分析:《农业的区位选择》是高中地理必修2第三单元的第一节课。

俗话说“无农不稳”,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农业大国,“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十五”和“十一五”规划的重点。

因此,农业在整个国家的稳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同时,农业的区位选择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重点和学生学习的难点。

另外,关于“区位”这部分知识是本章第二、第三节进一步分析工业、服务业的基础知识。

所以本节内容具有较强的实际和应用价值。

本节课的内容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重点围绕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分析农业区位选择。

主要从以下两方面讲解。

1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这部分内容首先简单介绍了农业的概念和特点,以及区位的含义。

让学生对农业区位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接着图3.3概括出影响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

然后重点分析了各因素如何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最后通过活动:探究影响水稻种植的区位因素,来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区位因素进行分析。

2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这部分内容首先说明了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是会发生变化,然后主要分析了市场、交通、技术的变化对农业生产带来的的影响。

还介绍了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学情分析:本地学生具有一定的人文地理知识和人文素养。

生活在小城镇以及乡村,对农业生产不仅限于耳闻目睹,而且有一定知识储备。

但仅限于表面认识,基本未参加农事活动。

学生对知识的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很差。

知识的迁移能力基本未启动。

教学目标:1.了解农业的概念及特点。

2.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

3.掌握影响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及变化。

核心素养:1.综合思维:结合资料,分析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2.区域认知:结合地理资料,分析区域中影响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3.地理实践力:调查学校所在地区影响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4.人地协调观:根据地理环境特征,合理布局农业,做到因地制宜。

教学重难点: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俗话说“秧好一半禾,苗好七分收”,时下正是春耕播种的时节。

人教版》必修2》第三章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 农业的区位选择教案设计

人教版》必修2》第三章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 农业的区位选择教案设计

《农业的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珠三角地区的大致地理位置、地理环境特征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2.理解珠三角地区农业发展的方向及基本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珠三角地区的图、文资料,让学生总结出珠三角粮食生产的区位优势和面临的主要问题。

培养学生从图文材料中获取相关地理信息,并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2.通过阅读相关图片归纳、概括珠三角粮食生产面临的主要问题,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运用,解决现实中地理问题的能力;3.通过对图、文资料的分析、判断、总结、概括,学会从材料中获取和评价地理信息,进而提高地理学习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科学的学习态度;2.通过对珠三角农业发展的分析,树立科学发展观意识;【教学重点】1.珠三角地区粮食生产的区位优势;2.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对珠三角粮食的影响;【教学难点】1.工业化和城镇化对珠三角地区粮食生产的影响,理解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读图分析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设备、课件、资料影像材料。

【教学过程】导入:近年来珠三角地区的农产品远销世界各地,闻名海内外,成为我国著名的出口农产品基地,创造了巨大的经济、环境、社会效益。

假如给你一块地,你要如何经营才最赚钱,在经营的过程中又如何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呢?今天我们以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农业生产为例,学习必修2第三章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

问题引入:(小组合作5min)1.确定这块地在哪里?种什么?为什么种在这里/需要哪些条件?(结合地图册P50)2.为了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还应该考虑哪些因素?学生展示与评价环节总结:农业区位因素可从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条件两方面分析:自然条件(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是农业生产的基础;社会经济条件(市场、劳动力、科技、政策、交通等)对农业生产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

投影:珠三角地区概况珠三角位于广东东部沿海,属于亚热带气候,终年温暖湿润,常有台风影响,降水集中,多雨季节与高温季节同步,土壤肥沃,河道纵横,十分有利于农业生产。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学目的:1、通过学习使学生熟悉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使学生能理解分析人类对一些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而发展农业的一些典型事例;2、能理解分析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1、影响农业的主要自然区位因素;2、社会经济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三、教学难点:结合事例分析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

四、教学方法:比较法、事例分析法、启发式讲述法五、课时安排:计划课时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复习提问:我们经常提到的某地特产,这应属于农业生产的什么特点?学生回答:农业生产的地域性特点。

教师归纳:对,那么在一定地域进行生产时,应如何选择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农业的区位选择”问题地广人稀的三江平原的种植业和青藏高原的畜牧业(教材图5.4)某事物的区位包括两层含义:一方面指该事物的位置;另一方面指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联系。

一、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引导学生看书完成这部分内容:然后教师总结归纳。

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可分为两大因素:一是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地形、土壤等;二是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市场、交通运输和政策等。

1、气候:热量、光照、降水等气候要素对农业区位影响极大。

2、地形: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层深厚,适宜发展耕作业;山区耕作不便,且不易于水土保持,但适宜发展畜牧业、林业等;山地自然条件的垂直地域分异,农作物分布随海拔有所不同。

3、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

不同土壤类型适宜生长不同农作物。

如我国东南丘陵为广布的红壤,适宜种植茶树(油茶、马尾松)等,粮食低产。

课后思考:红壤酸性强、土质粘重、含有机质少等,请找出有何改良办法?4、市场:市场的需求量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5、交通运输:园艺业、乳畜业等产品易腐烂变质,要求方便快捷的交通运输条件。

6、政策:各国农业都受到国家政策以及政府干预手段的影响。

如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积极建设商品性农业生产基地。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公开课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公开课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公开课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区位的含义;
(2)初步掌握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2、过程与方法:
(1)、根据景观图分析区域差异,得出农业区位的影响因素;
(2)、尝试从本地农业生产实际出发,发现问题、分析情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学情分析
我校学生来自农村,基础差,底子薄,学习主动性差,优生很少。

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低。

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很差。

农村中学的学生对农业有一定的了解。

3重点难点
重点: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难点:结合实例分析农业区位的主导因素。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
新课导入:图片欣赏:美国大平原小麦种植景观图、荷兰花卉业、西欧乳畜业、天山牧场、成都平原种植业、江苏兴化油菜、广西梯田、青藏的青稞、三江平原的水稻。

提出: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农业生产方式
(直观地引入农业生产的区位差异成都平原种植业,提起学生学习的
兴趣)
(一)、区位的含义:。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3.2 农业地域的形成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3.2 农业地域的形成
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大牧场放牧业
年级学科
高一
教材版本
人教版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必修二第三章第二节内容,农业地域类型是高考重点,常有考题出现,农业是立国之本,为工业提供基础支持。
二、教学目标
1.了解大牧场放牧业主要分布地区和农产品。
2.结合案例掌握大牧场放牧业形成的区位因素和特点。(本节课重难点)
辩一辩环节利用白板计时功能
正反方提出自己观点并论证
“案例+活动”结合处理,既能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又能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表达。这种教学能够促进学生能力提升,
六、教学板书(本节课的教学板书)
大牧场放牧业的概况
阿根廷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
四、教学过程
导入环节:小明的午餐(承上启下)
新课内容:自学加活动(既能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又能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表达。)
课堂小结:(回顾课堂,总结提升)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设计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利用谷歌地图引导学生找到南美洲阿根廷
边看老师操作边在世界地图中找到目的地
使用谷歌地球增加学生好奇心。有亲临现场的感觉
3.对比分析我县发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高一学生,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学生。第基本掌握高中地理学习的具体方法,讲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掌握了分析某一种农业地域类型的步骤,在哪?种什么?养什么?为什么这里最突出?有什么特点?未来如何发展?通过这些步骤学生会很轻松学习新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二地理第3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全章教案(人教版)3.1农业的区位选择【标要求与分析】标要求:分析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形成条。

标分析:本程标准在本节着重引导学生理解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农业的区位选择是受多种因素制约的结果,以利于学生形成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并倡导在活动中将地理知识应用于实践之中,从而培养学生掌握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材分析】教材通过两种不同农业景观图的对比,引出农业区位的概念以及农业不同区位选择的原因。

通过教材p43的活动的第1、2题,培养学生学会分析具体某一农业生产的主要影响因素,以及它们是如何影响的。

通过本p43活动的第3题,引导学生分析说明农业区位的选择受市场因素的影响变化较大,使学生掌握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这一知识点。

案例1的目的在于说明农业的区位选择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农业地域的形成,教材中以案例2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地域的形成过程为例说明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的结果。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从地理位置、自然和社会因素等方面,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

2、理解农业生产的布局、变化与区位因素的影响,说明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通过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原因,训练学生读图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农业地域景观图的比较,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

2、利用图表分析法、比较法帮助学生理解农业生产的布局、变化与区位因素的影响。

3、以具体案例引导学生理解法国和西班牙两个国家农业区位差异,学会进行区域比较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农业区位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在发展农业生产时要因地制宜的思想。

2、培养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思想。

3、培养学生充分、合理利用自然资,保护自然资的观念。

【教学重点】影响农业选择的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教学难点】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及区其发展变化、农业地域的形成。

【教学方法】知识讲授、案例分析、问题探究与讨论【教具准备】多媒体【时安排】1时【教学过程】(引入新)在前面两的内容中我们学习了人口和城市的知识,人口的增加、城市的发展都要求有更多更丰富的产品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这就要依赖农业生产。

农业是人类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也是发展历史最悠久的产业。

农业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也最密切,受自然环境的影响最大,但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社会环境对农业的影响也越越大。

因此,农业地域的形成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都有着很大的关系。

那么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到底有哪些呢?【板书】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1、区位的含义(读图)读教材第42页图31“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和图32“澳大利亚牧场”,思考:分析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和澳大利亚牧场为什么不同?(见下表)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和澳大利亚牧场两地的农业景观不同,主要是它们所处的位置和自然条不同所造成的。

这也说明两者的区位不同。

)并思考什么是“区位”。

[农业的区位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例如泰国的水稻种植业分布在湄南河平原等地,澳大利亚的牧羊业分布在东南部等地;二是指农业与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这些因素就是农业的区位因素。

图中信息引申信息经营方式泰国湄南河平原水稻种植湄南河平原地区人力耕种的水稻田、地势低平、红色土壤;气候湿热、机械化程度低。

人力耕种的水稻田澳大利亚牧场澳大利亚牧场上放养的羊群、草茂密,远处有树林;地势平坦,降水较湄南河平原少。

牧场【板书】农业的区位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二是指农业与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农业的区位因素。

(过渡)那么哪些因素影响着农业的区位选择呢?【板书】2、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读图思考)请同学们读P42图33“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思考以下问题:①图中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哪些属于自然因素?哪些属于社会经济因素?(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社会经济因素:市场、劳动力、科技、交通运输、政策等。

)②除图中列出的各种因素外,影响农民决策的因素还有哪些?(除图中列出的各种因素外,农民的化素质,农民自身的资金情况,当地的科技情况等等对农民自身决策都是有影响的。

)③农民进行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是什么?(农业区位选择,实质上是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的选择。

)【板书】(1)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地形、土壤、水等;(2)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市场、劳动力、科技、交通运输和政策等。

【补充】农业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自然因素气候光热条与农作物种类分布、复种制度和产量的关系最为密切;不同生物的生长发育要求的水分条不同根据当地气候条,选择适当的农作物品种、耕作制度地形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层深厚,适宜发展种植业;地适宜发展林牧业;地自然条的垂直分异使农作物的分布随海拔有所不同坡度大于2°的地不得发展种植业,宜发展牧业或林业;平原适宜发展种植业土壤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不同的土壤适宜生长的作物不同根据不同的土壤类型,发展适宜生长的农作物社会经济因素市场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关注市场动态,发展市场需求量大的农作物品种交通运输发展商品农业必须有快捷便利的交通园艺业、乳畜业等应布局在交通运输方便的地方政策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直接干预农业生产响应政府决策,在政策规定的范围内发展农业生产机械农业机械化可以解放劳动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地广人稀的地区发展商品农业要以机械化为基础劳动力劳动力的数量和素质影响农业生产的类型和经营方式劳动力丰富的地区可以精耕细作,集约经营(承转)各种农业区位因素是如何影响农业生产的布局和变化的,下面请同学们自主探究P43“活动”。

(活动探究)请同学们自主探究P43“活动”,并完成相关问题。

下列农业生产的布局和变化主要受哪些区位因素的影响?为什么? 1.结合水稻生长需要的热量和水分条,分析为什么水稻生产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和温带季风气候区,而不包括地中海气候区?(季风气候雨热同季,正好满足水稻好暖喜湿的条;地中海气候热量充足,但高温期降水少,如果没有充足的灌溉水补充,不利于水稻的生长。

)2.我国江西省泰和县的千烟洲,是一个典型的中亚热带红壤丘陵地区。

这个地区为什么要采取“丘上林草丘间塘、缓坡沟谷鱼果粮”的立体农业布局模式?(江西的千烟洲是丘陵区,属于我国的湿润地区,年降水量大。

丘陵区耕作很容易发生水土流失,因此适宜发展林业和人工草场。

坡度小的缓坡和地势更为平坦的谷地,土层较厚,不易发生水土流失,适宜发展耕作业。

地势更为低洼的地区,容易积水,出现洪涝灾害,因此因地制宜发展鱼塘养鱼业。

地形条是这里合理利用土地的主要影响因素。

)3.改革开放以,我国亚热带沿海地区一些耕地经历了“水稻田一甘蔗地一鱼塘一花卉棚”的农业景观变迁,你知道为什么吗?①候均温是指连续日的平均气温。

(一般说,受市场价格影响,同样的土地,种植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园艺花卉产品,农民收益是逐渐递增的。

同时作为改革开放前沿的东南沿海地区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鲜花消费逐渐兴起。

同时东南沿海地区紧邻港澳台地区,便于出口,市场需求量大。

该地区农业生产的变化除了受市场的价格、需求变化影响外,改革开放的政策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过渡)农业生产的布局和变化,我们既要从产品种植的本身条考虑,还要考虑社会经济条,如地价、产值、投入成本、市场等。

那么影响农业的自然条、社会条都是一成不变的吗?我们阅读案例1: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变迁,并完成相应的活动题。

(案例探究)请同学们自主探究P44“案例1:环地中海地区农业的发展”,并完成P44“活动”的相关问题。

1.从环地中海地区农业变迁的历史中,分析如下问题。

(1)农业区位因素发生过哪些变化,对农业区位选择有哪些影响?(随着欧洲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逐渐形成了时鲜业的市场条。

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为地中海地区时鲜业实现区域专业化提供了必要条,加强了生产地与市场的联系。

通过技术投入改善了该地区降水季节分配的不合理性,有利于提高产量,增加经济效益。

)(2)哪些因素在农业区位选择中起的作用越越大?你能对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区位选择提出建议吗?(市场和交通运输因素、自然灾害对该地区时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越越大。

与法国比,西班牙具有劳动力费用低、低温冷害少的优势;法国时鲜业具有历史悠久、技术水平高、近消费市场的优势。

两国可以优势互补,利用气候的季节差异分别占领不同季节的市场,西班牙以中低档产品为主,法国以中高档产品为主……)2.以你的家乡为例,说明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以及一个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因素的变化。

(此问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让学生任意发挥,进行讨论。

)(讲解、分析、归纳)【板书】3、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农业的区位因素不是一成不变的。

相比之下,自然因素比较稳定,而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

由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某个区位因素的变化也会引起其他区位因素的变化。

尤其是社会经济、化和科技的发展,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很大,进而对农业的区位选择影响也很大。

(过渡)不同的地区,发展农业的区位条是不一样的,既有自然条,也有社会经济条。

在一定的地域、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化和自然条的综合作用下,就会形成具有一定特色的农业生产地区,这就是“农业地域”。

那么农业地域是怎么形成的呢?下面我们以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形成为例,学习这一问题。

【板书】二、农业地域的形成1、农业地域的概念、形成和特征:(1)农业地域的概念:指在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化和自然条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

(2)农业地域的形成: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

(3)农业地域的特征:同一农业地域内,农业生产的条、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的特征。

(承转)由于动植物的不同地域分布,以及自然条、社会经济条的地域差异,世界上形成了多种农业地域类型。

为更好的理解这一问题,我们看一下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形成的案例。

【板书】2、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形成:(1)混合农业概况①概念:是耕作业与畜牧业相结合的农业地域类型②分布:主要分布在温带大陆性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和热带草原气候区;欧洲、北美、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等。

注:我国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是形式新颖的混合农业。

(2)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案例探究)请同学们自主探究P4-4“案例2: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形成”,并思考:①澳大利亚具有哪些发展小麦种植业和牧羊业的自然条?(气候:气候温暖,光热充足,降水相对较多;地形:地势平坦开阔;土壤:肥沃;水:灌溉条较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