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环庆路修筑二十七城寨之说初探

合集下载

《宋史·范仲淹传》原文及翻译

《宋史·范仲淹传》原文及翻译

《宋史·范仲淹传》原文及翻译原文:范仲淹,字希文,唐宰相履冰之后。

仲淹二岁而孤,母更适长山朱氏,从其姓,名说。

少有志操,既长,知其世家,乃感泣辞母,去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

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

举进士第,为广德军司理参军,迎其母归养。

改集庆军节度推官,始还姓,更其名。

天圣七年,章献太后将以冬至受朝,天子率百官上寿。

仲淹极言之,且日:“奉亲于内,自有家人礼,顾与百官同列,南面而朝之,不可为后世法。

”且上疏请太后还政,不报。

寻通判河中府,徙陈州。

拜尚书礼部员外郎、天章阁待制,召还,判国子监,迁吏部员外郎、权知开封府。

时吕夷简执政,进用者多出其门。

仲淹上《百官图》,指其次第日:“如此为序迁,如此为不次,如此则公,如此则私。

况进退近臣,凡超格者,不宜全委之宰相。

”夷简不悦。

他日,论建都之事,仲淹日:“洛阳险固,而汴为四战之地,太平宜居汴,即有事必居洛阳。

当渐广储蓄,缮宫室。

”帝问夷简,夷简日:“此仲淹迂阔之论也。

”仲淹乃为四论以献,大抵讥切时政。

且日:“汉成帝信张禹,不疑舅家,故有新莽之祸。

臣恐今日亦有张禹,坏陛下家法。

”夷简怒诉日:“仲淹离间陛下君臣,所引用,皆朋党也。

”仲淹对益切,由是罢知饶州。

殿中侍御史韩渎希宰相旨,请书仲淹朋党,揭乏朝堂。

于是秘书丞余靖上言日:“仲淹以一言忤宰相,遽加贬窜,况前所言者在陛下母子夫妇之间乎?陛下既优容之矣,臣请追改前命。

”明年,夷简亦罢,自是朋党之论兴矣。

夷简再入相,帝谕仲淹使释前憾。

仲淹顿首谢日:“臣乡论盖国家事,于夷简无憾也。

”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

妻子衣食,仅能自充。

而好施予,泛爱乐善。

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

(《宋史范仲淹传》,有删节)译文:范仲淹,字希文,唐朝宰相范履冰的后代。

范仲淹两岁时丧父,母亲改嫁长山姓朱的人,范种淹跟从他的姓,名字叫说。

从小有志向节操,长大后,了解了自己的家世,就伤感流泪告别母亲,离开(家乡)到应天府,依靠戚同文学习。

《宋史·李允则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宋史·李允则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宋史·李允则传》原文及翻译译文1、《宋史·李允则传》原文及翻译译文《宋史·李允则传》原文及翻译宋史原文:李允则,字垂范。

少以材略闻,荫补衙内指挥使,改左班殿直。

知潭州,将行,真宗谓曰:“朕在南衙,毕士安尝道卿家世,今以湖南属卿。

”初,马氏暴敛,州人出绢,谓之地税。

潘美定湖南,计屋输绢,谓之屋税。

营田户有牛者,岁输米四斛,牛死犹输,谓之枯骨税。

允则请除三税,民皆便之。

湖南饥,欲发官廪先赈而后奏,转运使执不可,允则曰:“须报逾月,则饥者无及矣。

”明年荐饥,复欲先赈,转运使又执不可,允则请以家资为质,乃得发廪贱粜。

因募饥民堪役者隶军藉,得万人。

转运使请发所募兵御邵州蛮,允则曰:“今蛮不搅,无名益戍,是长边患也。

且兵皆新募,饥瘠未任出戍。

”乃奏罢之。

陈尧叟安抚湖南,民列允则治状请留,尧叟以闻。

召还,连对三日,帝曰:“毕士安不谬知人者。

”何承矩为河北缘边安抚、提点榷场,及承矩疾,诏自择代,乃请允则知雄州。

河北既罢兵,允则治城垒不辍,契丹主曰:“南朝尚修城备,得无违誓约乎?”其相张俭曰:“李雄州其人长者,不足疑。

”既而有诏诘之,允则奏曰:“初通好,不即完治,恐他日颓圮因此废守,边患不可测也。

”帝以为然。

岁修禊事,召界河战棹为竞渡,纵北人游观,潜寓水战。

州北旧多设陷马坑,城上起楼为斥堠。

允则曰:“南北既讲和矣,安用此为?”命彻楼夷坑为诸军蔬圃浚井疏洫列畦陇筑短垣纵横其中植以荆棘而其地益阻隘所治境有隙地悉种榆,久之榆满塞下。

顾谓僚佐曰;“此步兵之地,岂独资屋材耶?”允则不事威仪,间或步出,遇民可语者,延坐与语,以是洞知人情。

身无兼衣,食无重羞,不畜资财。

晚年居京师,天圣六年卒。

(节选自《宋史·卷三百二十四列传第四十五》,有删改)译文:李允则,字垂范。

小时候就因其才识和谋略而闻名,后来因为祖荫补为衙内指挥使,改左班殿直。

担任潭州知州,准备赴任时,真宗对李允则说:“朕在开封时(宋时称开封府之官署为南衙),毕士安曾对我说起你的家世,所以现在把湖南交给你去掌管。

范仲淹经略西北边地的人本理念

范仲淹经略西北边地的人本理念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中国民族学类核心期刊2006年第3期J.N ORTHWEST UNIVER SIT Y FOR NATIONALITIES(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No.3.2006范仲淹经略西北边地的人本透视焕 力(内江师范学院历史系,四川内江641112)[摘 要]康定元年(1040年)到庆历三年(1043年),范仲淹奉命出使西北 延路等边地负责抗击西夏的活动,在此期间他以人本主义的理念为根本出发点,在攻守抉择上主张“防御”战略,以最大限度减少民众的生命财产损失;在战术方针上着眼于调动“人”的能动性,不仅发掘宋军汉民的积极性作为防御的主体,同时大力组织边地蕃民作为御边的有生力量,而且大力启用各类人才服务于御边事业。

范仲淹经略边地的作为彰显了他的人本主义理念,其御边所取的成功是他奉行这一思想的结果。

[关键词]范仲淹;人本主义理念;防御;民生[中图分类号]K81/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140(2006)03-0090-03元昊于宝元元年(1038年)称大夏国皇帝。

康定元年(1040年)正月,夏兵围延州(今陕西延安),众达—万。

在三川口一战中,宋军战败,损失惨重。

同年3月,范仲淹临危受命,被授以龙图阁直学士陕西都转运使,担负起了西北边地御敌抗夏的重任。

此后,直到庆历四年,范仲淹先后以陕西经略副使、知庆州和陕西四路都部署、经略安抚沿边招讨使、枢密副使与参知政事等身份经略西北边地。

在这个阶段的政治军事活动中,他为西北的御边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史载“范文正公以龙图阁直学士帅 、延、泾、庆四郡,威德著闻,夷夏耸服,属户蕃部率称龙图老子。

”[1]范仲淹经略西北边境的作为是他政治生涯中一段值得后人学习和研究的重要时期。

一范仲淹在经略西北过程中所作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其取得成功的原因也是综合的。

但是,论其根本原因的话,那就是范仲淹作为一个政治家身上所蕴涵的深刻的人本理念。

范仲淹罢宴文言文及翻译

范仲淹罢宴文言文及翻译

范仲淹罢宴文言文及翻译范仲淹罢宴文言文及翻译在平平淡淡的学习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文言文吧?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

文言文的类型有哪些,你见过的文言文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范仲淹罢宴文言文及翻译,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原文范文正公守邠州,暇日率僚属登楼置酒,未举觞,见缞绖数人营理葬具者。

公亟令询之,乃寓居士人卒于邠,将出殡近郊,赗敛棺椁皆所未具。

公怃然,即彻宴席,厚赒给之,使毕其事。

坐客感叹有泣下者。

选自【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译文范仲淹在邠州做太守时,闲暇的时候带领部属登上城楼准备酒宴,还没有举起酒杯,范仲淹看见几个穿着丧服的人正在筹办装殓之物。

他急忙派人去询问,原来是寄居在外的读书人死在了邠州,将要埋葬在邻近的郊外,下葬时入殓的衣服和棺材都还没有备齐。

范仲淹露出失意的样子,立即撤掉了酒席,给予了他们重金救济,让他们能完成装殓这件事。

在座的客人因此而感叹甚至有感动得流下眼泪的人。

注释邠(bīn)州:古州名,在今陕西境内,在今陕西彬县。

罢:停止。

守:做太守。

暇日:闲暇的时候。

僚属:属下;属,下属的官史;部属。

置:准备。

举:举起。

觞(shāng):酒杯。

缞绖(cuī dié):丧服,此指穿着丧服。

具:具备。

营理:筹办。

公亟令询之:他(范仲淹)急忙派人去询问。

亟(jí):急迫地。

询:询问。

之:筹办丧事的人。

乃:原来是。

寓居士人:寄居在外的读书人。

寓居:客居,寄居在外。

士人:读书人。

卒:死。

殡:埋葬。

賵(fèng)殓(liàn):下葬时入殓的衣服。

棺椁(guǒ):棺:棺材。

椁:棺材外面的套棺。

具:具备,完备。

怃(wǔ)然:失意的样子。

然,···的样子。

彻:同“撤”,撤去。

赒(zhōu):救济。

之:他们。

毕:结束,完毕。

泣:眼泪。

文化常识选自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谥号:文说的“范文正公”,即范仲淹,“文正”是他的谥号。

范仲淹环庆路修筑二十七城寨之说初探

范仲淹环庆路修筑二十七城寨之说初探

(0 1 , 诏环 州三 店 、 沟 、 岘城 等新 寨 以定边 、 12 )“ 香 大 归远 为 名 。”永和寨 ,西控大 岘山北至蕃界 , ④ “ 天德 中始筑 ” 安塞 。⑩
“ 天禧 @ 可无忧矣。 其后 , 遂筑细腰、 胡芦诸砦。 ①宋史》 ”《 中的“ 其后” 寨 ,北控西界 九星原路 , 中筑”。 尽管此 四寨均非修筑
期 间组织军 民修筑 的城寨数 十座 , 具体 有 2 7座 , : 即 铁边 山 寨、 葫芦泉寨 、 槐安镇 、 五交镇 、 白豹寨 、 汤寨 、 金 柔远寨 、 槐安 东峪寨 、 槐安 西峪寨 、 永和寨 、 寨 、 泥 雪泥寨 、 定边寨 、 风川镇 、 平戎寨 、 昌镇 、 石 安塞寨 、 甜水 堡 、 平远寨 、 团堡寨 、 钵镇 、 木 白 豹城 、 大顺 城 、 乐城 、 业 细腰城 、 肃远城 、 乌仑城 。 那么 , 些城 这 寨 皆为 范仲淹修筑 吗?或者 是否都 与范 仲淹或多 或少存 在 着一定 的关系 呢? 由于这 一说法不 但被后来 的地 方志所 延 续, 亦为各种 文献和学 者普遍所 引用 。 因此 , 对其 进行考 证
缺乏 与范 仲淹 相关 的史 料 记载 。之 所 以会 出现 这种 说 法 , 能与 明代嘉 靖 时期 的边防 形势 与庆 阳的历 史环 境有 关 。 可 [ 关键 词 ] 仲淹 ; 范 环庆 路 ; 寨修 筑 城
[ 图分类 号 ] 8 8 中 K 7
[ 文献标 识码 ] A
[ 文章编 号 ]0 5 3 1 ( 0 2 1 — 0 6 0 1 0 — 1 ) 牒李 丕谅 、 良同往凤 川相度 , 宋 得本寨
东烽火 台山上 四面牢 固 . 山脚下有 好水 泉可 以置砦 . 弓 及 令
项重要 的措施就 是修筑城寨 。据 明代嘉靖 年间傅 学礼所

范仲淹知庆州时的历史功绩

范仲淹知庆州时的历史功绩

范仲淹知庆州时的历史功绩刘文戈范仲淹于宋仁宗庆历元年(公元1041年)五月,以龙图阁直学士、户部郎中知庆州,监管环庆路都部署司事,时年五十三岁。

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十一月,任陕西四路都部署、经略安抚兼沿边招讨使,与任同职的韩琦共同开府泾州,但与韩琦有分工,韩琦监管秦凤路之事,他监管环庆路之事,因此,他仍然多次来庆州,过问庆州的战事。

直到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四月调回京城开封,先任枢密副使,后任参知政事,才算离开了庆州。

然而庆历四年(1044年),他宣抚陕西、河东,曾讨论过在环庆路与泾原路之间修筑古细腰城,以断属羌明珠尔、灭藏、康奴三族之间联系的事。

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正月,范仲淹的参知政事之职被罢,又以知邠州兼陕西四路沿边安抚使的职务,多次巡边到过庆州。

因此,范仲淹在庆州的活动,大约有四年多的时间。

这段时间,正是他一生黄金时期,无论是政治主张或者是军事思想,都非常成熟。

庆州成为他施展才华、实践主张的舞台:他安抚诸羌,调整军民关系;兴利除弊,整肃军队;增修城堡,巩固边防;实行军屯,发展生产;兴办仁政,惠及于民。

他竭尽全力,上为朝廷尽忠,下为黎民免灾,用自己的具体行动,实践“后天下而乐”的誓言。

他在庆州任上,用自己不平凡的一生重重写下了光辉的一笔。

一、调整关系,团结诸羌,1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庆州,即现在的庆阳县,在延州(今延安)之西、渭州(今平凉)之东,是宋王朝防御西夏中路入侵的军事要地,历来都派军政要员驻守。

这里与西夏主要组成民族——羌民相靠近,情况复杂,战事纷争。

正如在好水川战死、曾任环庆路副都部署兼知庆州的任福上言:“庆州去蕃族不远,愿勒兵境上,按亭堡、谨斥堠,因经略所过山川道路,以为缓急攻守之备。

”范仲淹也在《书环州马岭镇夫子庙碑阴》一文中说道:“庆历二年春正月,予领环庆之师,出按边部,过马岭镇,四望族落,皆镇之属羌,而戍城之中,有夫子庙貌。

”文中说的马岭镇,在今庆阳县城西北四十公里处,属今庆阳县管辖。

范仲淹环州御西夏策略的践行1

范仲淹环州御西夏策略的践行1

范仲淹环州御西夏策略的践行者—种世衡康秀林北宋政治家、军事家范仲淹抵御西夏的策略集中体现在其《上攻守二策状》、《再议攻守疏》、《论明珠灭臧二族不可攻奏》、《论夏贼未宜进讨》、《奏陕西河北和守攻备四策》、《奏元昊求和所争疆界乞更不问》等著名篇章。

他在这些篇章中向宋廷上奏的抵御西夏策略在环州的践行者,即时任环州知州的种世衡。

种世衡,字仲平,河南洛阳人,出身于书香门第,青少年时,勤奋好学,重义轻财,将全部家产让与兄弟,唯留图书于己,终日攻读不辍,遂学有所成。

宋仁宗初年,受朝廷荫封步入仕途。

历任泾阳知县,同州通判,环州知州,兼环庆路兵马钤辖等职。

世衡为官清廉,刚正不阿。

他在任同州通判时,皇亲州将王蒙正为非作歹,世衡决计绳之以法。

王获悉,先以权势要挟,世衡不屈;又以金钱利诱,世衡不受。

王大怒,唆使亲信王知谦诬陷世衡,遂被削职,流放窦州。

后徙汝州,被其弟世财保释。

释后任孟州司马。

继而,龙图阁学士李綋等为其申辩,冤案方得昭雪。

种世衡与范仲淹可谓莫逆之交,感情甚笃。

他在世衡死后为其写的《东染院种君墓志铭》,洋洋洒洒3700余言,是《范仲淹全集》中《墓志铭》文字最长的一篇,亦是我至今见过的《墓志铭》文字最长的一篇,他称赞种君为“国之劳臣也”,又说他“知君最深”。

世衡重新起用,一方面与其天才的军事政治才能有关;另一方面与范仲淹这位伯乐的力荐是分不开的。

庆历二年(1042年)春,范仲淹巡按环、延二州,世衡已因修筑清涧城而闻名,深得属羌信赖。

范公两次向朝廷推荐世衡知环州,兼任环庆路兵马钤辖,获准。

他上任伊始,按照范公抵御西夏:修筑城堡,屯兵营田,团结属羌,持久作战的总体略策,父传子,子传孙,一代接一代的传承下去,从而将北宋时地处边关的环州,治理的成为一个民族团结,粮草丰足,民富兵强的边防要塞。

种世衡在环州的主要政绩可归纳为以下几点:一、团结属羌,共同对敌北宋时环州,是一个多民族散杂居地区,古代将这里的少数民族统称为羌人。

范仲淹的西北边塞诗作_诸葛忆兵

范仲淹的西北边塞诗作_诸葛忆兵

,范仲,或Array含蓄隽永,或从容悠然,各有引人入胜之处。

先来阅读范仲淹此时写作的一首绝句《城大顺回道中作》:三月二十七,羌山始见花。

将军了边事,春老未还家。

理解这首诗所蕴含的情感,就必须首先了解范仲淹“积极防御”的战略思想和战术措施。

范仲淹到达西北前线后,通过实地调查,依据北宋国力和兵力现状,很快提出了“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

即:反对深入西夏境内、发动大规模的攻击战,主张训练边塞军队,巩固边防,打一场持久的防御战。

“防御”的最终目的是保证边疆安宁、断绝夏人入侵窥伺之心,两国签订和约,百姓共享太平。

这是一个长期经营的过程,范仲淹所拟定的防守策略,都服务于这样的长期性目的。

而且,在数年的守边过程中,“积极防御”的战略措施和手段得到不断落实和完善。

积极防御,就不是一味被动地等待应战。

范仲淹要求派遣经过整顿训练的军队,在前线周边主动出战,通过小规模战争以构筑宋军前沿立体防线。

主要做法有两点:第一,通过小规模战争,消灭西夏前沿部队,逼迫西夏战线后撤;第二,抢占前沿军事要地,构建城堡,掌握防御战争的主动权。

范仲淹初到西北边塞,分工负责鄜延路防务(鄜延路治所在延州,即今延安),就着手落实自己的战略构思。

大将周美率军修复并扼守延州要冲金明寨、万安城,兵在离延州二百里的故垒上修筑城寨,取名为“青涧城”,起延州前沿的立体防线。

宋仁宗庆历元年(1041)五月,范仲淹接到朝廷最新任(今甘肃庆阳)、兼管勾环庆路部署司事,长官。

在主持环庆路防务期间,范仲淹同样采取了系列“战略措施,修筑大顺城就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环。

庆州西北方向的军事要塞马铺寨,深入西夏境内。

占以将庆州防线向前推进,阻断白豹、金汤诸寨,线。

庆历二年(1042)三月,军抢占此地。

部队出发时,随身携带筑城工具,将领们都不知道此行的目的。

到达目的地后,才宣布命令,在此地修筑新城。

开始修城时,西夏小股部队即来骚扰,将士人心浮动,要求停止工程。

范仲淹再派遣张去惑前来说服将士,要求他们昼夜开工。

近五十年以来范仲淹军事思想的研究成果分析

近五十年以来范仲淹军事思想的研究成果分析

近五十年以来范仲淹军事思想的研究成果分析关于近五十年以来范仲淹军事思想的研究成果分析,谢谢观赏。

摘要:近五十年以来, 有关范仲淹军事思想的研究, 成果丰富, 涉及范仲淹经略西北、防御西夏, 对西夏党项族的民族政策, 军事主张等多方面, 并向深度和广度不断扩展。

通过近五十年来学界前人对范仲淹军事思想的研究进行文献整理和学术梳理, 做了总结概述与分析评价, 以推动范仲淹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五十年; 范仲淹; 军事边防;范仲淹 (989—1052) , 字希文, 我国历史上着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思想家、文学家, 享年64岁, 宋仁宗亲书其墓碑曰“褒贤之碑”, 谥“文正”, 封楚国公、魏国公, 世称“范文正公”。

范仲淹一生出将入相, 名重竹帛;功业文章, 传诵千古;人格道德, 彪炳青史;壮志情怀, 俎豆千秋, 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杰出的、优秀的, 影响深远的人物。

不仅具有卓着的政治业绩, 而且引导北宋士风, 初步开创北宋早期的文风, 提倡儒学复兴, 在北宋思想学术史上具有开创之功, 是开创“宋学精神第一人”, 朱熹称其为“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在多个领域都取得了杰出的成就, 正因其集功业、道德、文章于一身, 因而引起历代学者的高度关注和不断研究。

关于范仲淹军事活动及其思想内涵的研究, 学者们给予了高度重视。

范仲淹于宋仁宗康定元年至庆历三年(1040—1043) 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延州知府, 负责北宋对西夏的防务。

采取了一系列“积极防御”策略, 在当时及后世颇受重视。

20世纪80年代以来, 学术界对范仲淹的军事思想的相关内容进行了多方面、深层次研究, 据统计, 涉及范仲淹经略西北、防御西夏, 对待西夏党项族的民族政策, 军事活动及思想理论等方面的研究论文有60多篇, 不仅丰富了范仲淹研究的内容, 也是其军事思想研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1]。

本研究就近五十年以来范仲淹军事思想的研究进行梳理, 并作简要论述。

范仲淹从小立志的故事-范仲淹从小立志的故事

范仲淹从小立志的故事-范仲淹从小立志的故事

范仲淹从小立志的故事|范仲淹从小立志的故事范仲淹是宋朝著名的思想家,大家有听说过他从小立志的故事吗?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范仲淹从小立志的故事:宋朝的范仲淹从小就懂得立志,有一次刚好他去算命,走到一个地方看到一位算命先生,他索性就问那个算命先生说,「你帮我看一看,我能不能当宰相」,这位算命先生可能这一辈子从来没有看过,一个小孩子居然开口就说要当宰相,也吓了一跳。

跟范仲淹说,「小小年纪,怎么口气这么大?」后来范仲淹有点不好意思,接着又跟他说,「不然这样好了,你再看看,我能不能当医生」。

算命先生有一点纳闷,怎么差这么多的志愿,就问他,「你为什么挑这两个志愿?」范仲淹就回答,「因为只有良相跟良医可以救人。

算命先生听完之后很感动,一(这)个孩子念念想着要救人,所以算命先生马上就跟范仲淹说,「你有这一颗心,叫真正的宰相之心,所以你以后一定可以当宰相」。

诸位朋友,你相信范仲淹可以当宰相吗?我绝对相信他可以当宰相,为什么?因为他从什么时候就在做准备了?从小他的志向就很坚定,勇往直前。

一个目标就好象海上的一个灯塔,船只能够跟着这个灯塔的方向去走,就能快速到达目标。

假如那个灯塔都找不到,每天开往东又开往西,很多的时间往往就耗损掉了,所以有志向的人,他的学习一定非常的扎实。

范仲淹在念四书五经的时候,念念是想着我如何把这些经典读通之后,用经典的教诲去造福于民,所以他读书的深度跟广度一定比其它的读书人要多得多,这样子积累个几十年真正去考试,差距绝对会很大,所以范仲淹确实当了宰相。

立志当存高远。

子曰:此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立志有恒。

志不强者智不达。

庸人常立志,圣人立长志,立志不改。

人物简介:范公:指的是宋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范仲淹,范公祠即范仲淹纪念祠。

范仲淹(989~1052)范仲淹,字希文。

和包拯同朝,为北宋名臣,吴县(今属江苏)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范仲淹知庆州时的历史功绩

范仲淹知庆州时的历史功绩

范仲淹知庆州时的历史功绩刘文戈范仲淹于宋仁宗庆历元年(公元1041年)五月,以龙图阁直学士、户部郎中知庆州,监管环庆路都部署司事,时年五十三岁。

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十一月,任陕西四路都部署、经略安抚兼沿边招讨使,与任同职的韩琦共同开府泾州,但与韩琦有分工,韩琦监管秦凤路之事,他监管环庆路之事,因此,他仍然多次来庆州,过问庆州的战事。

直到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四月调回京城开封,先任枢密副使,后任参知政事,才算离开了庆州。

然而庆历四年(1044年),他宣抚陕西、河东,曾讨论过在环庆路与泾原路之间修筑古细腰城,以断属羌明珠尔、灭藏、康奴三族之间联系的事。

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正月,范仲淹的参知政事之职被罢,又以知邠州兼陕西四路沿边安抚使的职务,多次巡边到过庆州。

因此,范仲淹在庆州的活动,大约有四年多的时间。

这段时间,正是他一生黄金时期,无论是政治主张或者是军事思想,都非常成熟。

庆州成为他施展才华、实践主张的舞台:他安抚诸羌,调整军民关系;兴利除弊,整肃军队;增修城堡,巩固边防;实行军屯,发展生产;兴办仁政,惠及于民。

他竭尽全力,上为朝廷尽忠,下为黎民免灾,用自己的具体行动,实践“后天下而乐”的誓言。

他在庆州任上,用自己不平凡的一生重重写下了光辉的一笔。

一、调整关系,团结诸羌,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庆州,即现在的庆阳县,在延州(今延安)之西、渭州(今平凉)之东,是宋王朝防御西夏中路入侵的军事要地,历来都派军政要员驻守。

这里与西夏主要组成民族——羌民相靠近,情况复杂,战事纷争。

正如在好水川战死、曾任环庆路副都部署兼知庆州的任福上言:“庆州去蕃族不远,愿勒兵境上,按亭堡、谨斥堠,因经略所过山川道路,以为缓急攻守之备。

”范仲淹也在《书环州马岭镇夫子庙碑阴》一文中说道:“庆历二年春正月,予领环庆之师,出按边部,过马岭镇,四望族落,皆镇之属羌,而戍城之中,有夫子庙貌。

”文中说的马岭镇,在今庆阳县城西北四十公里处,属今庆阳县管辖。

不以物喜不以物悲的名人事迹

不以物喜不以物悲的名人事迹

不以物喜不以物悲的名人事迹(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事迹材料、工作报告、合同协议、条据文书、策划方案、规章制度、心得体会、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deeds, work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legal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insight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不以物喜不以物悲的名人事迹不以物喜不以物悲的名人事迹精选范仲淹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

范仲淹与滕子京

范仲淹与滕子京

70散文长廊范仲淹与滕子京● 范小红2024年2月4日,立春日。

是个周末,落雪的清晨,我开车进入洛阳市洛龙区,行驶在开元大道上,一个红绿灯的路口,路牌显示“子京街”,在洛阳住了十余年,竟不知有此街,一把方向右转,我便开进了这条“子京街”。

是滕子京吗?站在这条一眼就能看到头的子京街上,才发现,街并不宽,很是干净,也静得出奇。

可以确定是滕子京,因为隔着的一条街叫“富弼街”,滕子京和富弼是北宋洛阳的两个名人,他俩都与范仲淹有着密切的关系。

遗憾的是,找遍洛阳城,没有一条以范仲淹命名的街道。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范仲淹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载着滕子京的名字穿越千年而贯古亮今。

今年恰逢范仲淹诞辰1035周年,也是滕子京“谪守巴陵郡”980周年。

我一直认为,在中国历史上要找出一对真正意义上的好朋友,好同事,好战友,无疑范仲淹与滕子京是最具代表性的。

他们不但同科同事、同袍同泽,更是同心同德、同进同退!范仲淹是苏州人,滕子京是洛阳人。

大中祥符八年(1015)范仲淹与滕子京在东京汴梁开封一起金榜题名,成为同科进士,从此便开启了两人并肩作战,肝胆相照,生死与共的一生。

范仲淹大滕子京两岁。

他们两个都拥有一个不幸的幼年,范仲淹两岁丧父,随母改嫁,滕子京也是幼年丧父,由母亲刁氏抚养长大。

许是同病相怜,由“寒儒”成为进士的前十年,他们二人在地方任职,彼此激励,“慷慨兼济天下”,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直到在泰州相遇。

天禧五年(1025),范仲淹以泰州兴化县令之职修筑海堤,滕子京则以泰州军事推官之职义无反顾地加入其中。

没想到,工程刚刚开工就遭到暴风雨雪裹挟海浪的冲击,民工们惊恐万分,纷纷逃窜,危急时刻,滕子京挺身而出,指挥若定,泰然处之,稳固人心。

范仲淹看在眼里,记在心中,暗自佩服,称其有“非常之才!”“范公堤”也包含着滕子京的心血和汗水,也是二公携手留下的一座“爱民”丰碑。

等到晏殊举荐范仲淹入朝为“秘阁校理”之后,范仲淹第一时间举荐滕子京“得召试学士院,迁殿中丞”。

塞下秋来风景异,范仲淹《渔家傲》,写在庆阳的边塞绝唱

塞下秋来风景异,范仲淹《渔家傲》,写在庆阳的边塞绝唱

塞下秋来风景异,范仲淹《渔家傲》,写在庆阳的边塞绝唱《渔家傲》:范仲淹留给庆阳的边塞曲⼀位诗⼈的传奇,被他的诗句永远定格在了庆阳⼤地上。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留意……”这是范仲淹同西夏作战时,留下的名篇《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千年前,⼈物风流的北宋,这⼀⾸《渔家傲》让⽆数⼈赞叹。

千年后,它所营造出的意境仍旧令⼈神往。

《渔家傲》这⾸传诵了千年的名篇是如何诞⽣在庆阳的?路经⼤顺城出华池县城,⼀路往东,沿着⼀条名为张川的河⾕⽽⾏。

路在⼭与河之间,弯道极多,⾛了⼗⼏分钟后,就是通往南梁要隘——⽼爷岭。

“见⾯⾯容易拉话话难,拉不上话话,你就招⼀招⼿!”在黄⼟⾼原上⾏⾛,喊话能听见,见⾯则要⾛半天。

在⼭上绕⾏了⼀段路程。

给我们带路的是华池县党史办的⽩世虎副主任,他忽然指着右前⽅的⼀座⼭顶说,你们看,那就是⼤顺城了。

⼤顺城!这是个⾜以让⼈⼼惊的地名。

我们此⾏并不是为了寻找⼤顺城⽽来,但它却不经意地与我们相遇。

⼤顺城之所以让⼈激动,并不是这座古城多么宏伟,多么悠久,⽽因为两个⼈:⼀个是范仲淹,⼀个是张载。

范仲淹修筑了⼤顺城,⽽张载则写了《庆州⼤顺城记》。

从北宋⾄今,⼤顺城因这两⼈⽽荣耀了千年。

在历史上,能享受如⼤顺城般待遇的古城的确不多。

范仲淹是贬官后,被提拔到庆州知州的,有点戴罪⽴功的意思。

范仲淹贬官的原因是任延州知州(为时8个⽉)时,为缓和局势,私下同李元昊讲和。

结果,被贬为耀州知州,不⾜⼀⽉后,⼜被提拔了。

宋仁宗庆历元年(1041年)范仲淹以龙图阁直学⼠、户部郎中的⾝份知庆州,开始了他四年的庆阳⽣活。

⼤顺城就是他任庆州知州的得意之笔。

可惜的是,我们只能站在⽼爷岭上,隔着深沟眺望⼀下⼤顺城。

⽩世虎说,要到⼤顺城还要⾛上⼀个多⼩时,⽽我们的⾏程中没有⼤顺城的计划。

从⽼爷岭上看。

⼤顺城不过群⼭环绕中的⼀座光秃秃的⼭头,有些许⼟墙。

当年范仲淹修筑的雄城,已经成了残垣断壁了,“长烟落⽇孤城闭”的壮美景象也早已消失了,取⽽代之的是淡淡的苍凉。

先忧后乐——范仲淹

先忧后乐——范仲淹

(一)生平早年生活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八月二十九日(公历10月1日),范仲淹生于河北真定府(今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

在百日后随家人去吴县(今苏州市)。

父亲范墉,从吴越王钱俶归宋,历任成德、武信、武宁节度使掌书记,淳化元年(公元990年)卒于任所。

母亲谢氏贫困无依,抱着两岁的范仲淹,改嫁今邹平县长山镇范公村的朱文翰。

范仲淹也改从其姓,取名朱说,在朱家长大成人。

范仲淹从小读书十分刻苦,朱家是长山的富户,但他为了励志,常去附近长白山上的醴泉寺寄宿读书,给僧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那时,他的生活极其艰苦,每天只煮一碗稠粥,凉了以后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拌几根腌菜,吃完继续读书。

后世便有了划粥断齑的美誉,但他对清苦生活却毫不在意,以读书为乐趣。

这样过了快三年,范仲淹几乎把长山县的书籍读了个遍,此处已渐渐不能满足他的求知欲望。

一个偶然的事件,暴露了范仲淹家世的秘密。

他发现自己原是望亭范家之子,这些年来,一直靠继父的关照生活。

这件事使范仲淹深受刺激和震惊,愧恨交集之下,他决心脱离朱家,自立门户,好好学习,等到将来功成名就,再来赡养母亲。

于是流着眼泪,毅然辞别母亲,离开长山,徒步求学去了。

步入仕途刻苦攻读,终于中第真宗四年(1011年),二十三岁的范仲淹来到南京应天府书院(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

应天府书院是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校舍宏伟,共有校舍一百五十间,藏书数千卷。

1043年,宋仁宗下旨将应天府书院改为南京国子监,与东京开封国子监、西京洛阳国子监并列成为北宋时全国最高学府。

更主要的是这里聚集了许多才智俱佳的师生。

到这样的学院读书,既有名师可以请教,又有同学互相切磋,还有大量的书籍可供阅览,况且学院免费就学,更是经济拮据的范仲淹求之不得的。

范仲淹十分珍惜崭新的学习环境,来到此地之后,他十分珍惜这天堂般的知识殿堂,不思昼夜,刻苦攻读。

范仲淹的一个同学、南京留守(南京的最高长官)的儿子看他常年吃粥,便送些美食给他。

范仲淹的成就

范仲淹的成就

范仲淹的成就政治贡献:地方治绩:范仲淹出任泰州时,征调民众4万多人,重修捍海堰。

自天禧五年(1021年)至天圣四年(1026年)完成,新堤横跨通、泰、楚三州,全长约200华里,不仅当时人民的生活、耕种和产盐均有了保障,还在后世“捍患御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地人民将所修之堤命名为“范公堤”,遗址迄今犹存。

范仲淹以“修围、浚河、置闸”为主的治水经画,不但获得时舆的赞扬,还泽被后世,自南宋一直至元、明的两浙职守,都依照这个模式去整治水患。

实施新政:庆历三年(1043年)八月,范仲淹针对内忧(官僚队伍庞大但行政效率低)外患(辽和西夏威胁着北方和西北边疆)的现状,上疏《答手诏条陈十事》,提出十项改革纲领,主张澄清吏治、改革科举、整修武备、减免徭役、发展农业生产等,内容涉及到政治、经济、jun事、教育、科举等各个方面和领域。

JUN事思想:康定元年(1040年),范仲淹奉调西北前线,担任边防主帅。

针对西北地区地广人稀、山谷交错、地势险要的特点,范仲淹提出“积极防御”的守边方略,即在要害之地修筑城寨,加强防御工事,训练边塞jun队,以达到以守为攻的目的。

jun队制度上,取缔按官职带兵旧制,改为根据敌情选择战将的应变战术;建立营田制,解决jun需问题,使jun队面貌一新,应变能力和作战能力大大提高。

防御工事方面,构筑城寨、修葺城池、建烽火墩,形成以大顺城为中心、堡寨呼应的坚固战略体系。

对沿边少数民族,诚心团结,慷慨优惠,严立赏罚公约,使其安心归宋。

同时,范仲淹精选将帅、大力提拔jun队将领,使西北jun中涌现出狄青、种世衡等名将,又训练出一批强悍敢战的士兵,直到北宋末年,这支jun队仍是宋朝的一支劲旅。

范仲淹利用筑城修寨进行积极防御的思想,使西北jun事防务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边境局势大为改观。

文学成就:散文:散文创作上,范仲淹作品以政疏和书信居多,陈述时政,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

名篇《岳阳楼记》,借作记之机,规劝友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全文融记叙、写景、抒情、议论为一体,动静相生,思想境界崇高,成为杂记中的创新,其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千古名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据明嘉靖版《庆阳府志》记载,范仲淹戍守环庆路时曾修筑了27座城寨。

笔者通过考证后认为,这些城寨多数都缺乏与范仲淹相关的史料记载。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说法,可能与明代嘉靖时期的边防形势与庆阳的历史环境有关。

[关键词]范仲淹;环庆路;城寨修筑
[中图分类号]K8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2)14-0026-04 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从庆历元年(1041)五月知庆州到三年(1043)四月擢升枢密副使近两年的时间,主要在环庆路(今甘肃省庆城县、华池县和环县一带)戍边御夏。

尽管他是一介儒生,未经沙场,但是凭借卓越的智慧和广博的学识,有效地解除了西夏对宋朝的侵扰,促成了庆历四年(1044)的“宋夏和议”。

范仲淹的备边之策重点突出防御,以守为攻,以逸待劳,其中有一项重要的措施就是修筑城寨。

据明代嘉靖年间傅学礼所修《庆阳府志》卷8《兵防三?关隘》记载,范仲淹在知守环庆期间组织军民修筑的城寨数十座,具体有27座,即:铁边山寨、葫芦泉寨、槐安镇、五交镇、白豹寨、金汤寨、柔远寨、槐安东峪寨、槐安西峪寨、永和寨、泥寨、雪泥寨、定边寨、风川镇、平戎寨、石昌镇、安塞寨、甜水堡、平远寨、团堡寨、木钵镇、白豹城、大顺城、业乐城、细腰城、肃远城、乌仑城。

那么,这些城寨皆为范仲淹修筑吗?或者是否都与范仲淹或多或少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呢?由于这一说法不但被后来的地方志所延续,亦为各种文献和学者普遍所引用。

因此,对其进行考证就很有必要。

一、史料记载情况
葫芦泉寨和细腰城,庆历二年(1042),为了安抚环州与原州之间的明珠、灭臧等属羌,范仲淹认为:“若北取细腰、胡芦众泉为堡障,以断贼路,则二族安,而环州、镇戎径道通彻,可无忧矣。

其后,遂筑细腰、胡芦诸砦。

”①《宋史》中的“其后”并没有交代清楚具体修筑时间。

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此年(庆历二年)三月己未,泾原请於细腰城属羌地内建筑堡寨,虽许之,竟不闻兴役,仲淹十月己巳乃有此奏。

当是为二族所隔,未能建筑,将议讨之,故仲淹以为不可。

后二岁,遂筑细腰、葫芦诸寨。

至四年(1044)十二月,乃卒城细腰也。

”②庆历四年(1044)修筑此二城寨时,范仲淹虽然已经调离环庆路,但还是遵照他的意愿而实施。

大顺城,《宋史?范仲淹传》载:“庆(州)之西北马铺砦,当后桥川口,在贼腹中。

(范)仲淹欲城之,度贼必争,密遣子纯祐与蕃将赵明先据其地,引兵随之。

诸将不知所向,行至柔远,始号令之,版筑皆具,旬日而城成,即大顺城是也。

贼觉,以骑三万来战,佯北,仲淹戒勿追,已而果有伏。

大顺既城,而白豹、金汤皆不敢犯,环庆自此寇益少。

”③明确记载此城为范仲淹于庆历二年(1042)所筑。

风川镇,“西北控子午岭路至西界,大中祥符中筑”。

④但在由于“城被山坡,直下临注。

或有西贼围闭,矢石入城,捍御下下。

公(范仲淹)牒李丕谅、宋良同往凤川相度,得本寨东烽火台山上四面牢固,及山脚下有好水泉可以置砦,令弓箭手、兵上等寅夜兴工,山上只筑女墙,四面削崖。

近下低处筑城,围入水泉。

续又牒本州通判范祥相度,令祈修砦城,分擘街巷,修盖军营、草场、廨署,及城上昔安置敌楼。

”⑤这足以证明范仲淹曾经对风川寨进行了择地改筑。

《读史方舆纪要》沿用此说:“凤川寨,县东北五十里,亦曰凤川镇,宋范仲淹所置。

”⑥
肃远城、定边寨、永和寨和安塞寨,肃远城原名大落门乾川寨,“北控大落乾川,即骆驼平地入西界旧路。

咸平中,增筑新城,赐今名”。

⑦《续资治通鉴长编》又交待了具体时间,真宗咸平六年(1003),“筑大落门乾川寨毕功,赐名肃远。

”⑧定边寨,“在三店沟戎马来路,北控西界三条路。

天圣中置”。

⑨而《续资治通鉴长编》却将筑城时间提前,天禧五年(1021),“诏环州三店、香沟、大岘城等新寨以定边、归远为名。

”⑩永和寨,“西控大岘山北至蕃界,
天德中始筑”。

[11]安塞寨,“北控西界九星原路,天禧中筑”。

[12]尽管此四寨均非修筑于庆历年间,但《范文正公全集》却记载:“肃远马岭定边永和安塞等砦,在环州界。

初诸寨城墙低下,壕堑浅狭,公牒环州那厢兵军士及和雇人夫修筑。

”[13]明确指出范仲淹曾经加固修葺过此四寨。

泥寨和雪泥寨,史料中并没有泥寨,其名可能由“美利”连读讹传而来。

《武经总要》记载:“美利堡,西南至州一百五十里,东谷寨十五里,淮安镇十五里……雪泥堡,西南至州一百五十里,淮安镇十五里,西谷二十五里。

”[14]史料中鲜见关于二寨的记载,据《范文正公全集》记载:“庆州路有美泥、虐泥、大拔城等处小砦,公只差兵士百十人防托。

如贼马大段入寇,便令归侧近大城寨内一处防守,所贵不致枉陷军民,人心稍安。

”[15]如果美泥是美利的谐音,虐泥是雪泥的谐音,那此二寨虽不能证实为范仲淹所修,但他曾亲自为二寨安排过防御措施。

平戎寨,《武经总要》记载:“控洛河一带入西界路,西至州百六十里,西南至华池镇四十里,西界六十里。

”[16]但没有交待修筑时间。

《读史方舆纪要》中却说:“平戎寨,在县东北八十里,近平戎川。

亦范仲淹所置。

”[17]但这并不能确定平戎寨就是范仲淹所筑。

另据《范文正公全集》记载:“平戎镇,在庆州东。

平戎去延州德静砦七十里,公指挥庆州诸寨并权住入中白米,却告示客旅并令於东路延州接界平戎镇添价入中白米。

”[18]记录下了范仲淹曾在平戎镇实施白米添价入中政策的史实,保证了庆州诸寨的军粮。

木钵镇,即木波镇,“贞元九年,杨朝晟为宁州刺史,诏城盐州。

朝晟分统士马屯木波堡。

十三年,城其地。

亦谓之木波镇”。

[19]《武经总要》记载:“咸平中重修。

”[20]真宗咸平五年(1002),“环州至庆州,中间木波、马岭以来城寨,全然不堪,今冬以前,须与修葺。


[21]该城始建于唐贞元十三年(797),宋咸平五年(1002)重修。

但是由于此镇“在环州,正当贼来大川路,惟赖诸寨蕃部熟户同共防托。

公(范仲淹)恐熟户二心,未可倚仗,遂保举种世衡知环州,以牢笼蕃部”。

[22]范公知庆州时,亦为加强木钵镇的防御而荐举人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