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谢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陶谢”之风
陶渊明、谢灵运是晋宋之际思想文化界的两个杰出的代表人物。

论年龄,谢灵运比陶渊明小三十三岁;而论诗歌艺术,他们分别属于两个不同的时代。

陶渊明结束了一个时代,谢灵运则开启了另一个时代。

“陶”与政治
陶渊明为后人作敬仰,大部分归功于其所做的田园诗,而田园之作,又源于归隐,归隐则体现其政治态度,关于陶渊明的仕进与隐退,人们习惯于从一般的社会思潮的角度去解释,比较重视它和魏晋企隐逸之风的关系以及他和儒道两家思想的关系,而不容忽视的是,他和当时各种政治势力的关系,对当时一些重大政治事件的政治态度。

以及他从政时期真实的心理状态。

陶渊明先后出仕五次,第一次起为州祭酒;第二次入桓玄军幕;第三次为镇军参军;第四次为建威参军;第五次任彭泽县令。

在晋末政局最动荡的八年,陶渊明不早不晚在这时出仕,先后入桓玄、刘裕、刘敬宣三人的军幕,置身于政治风云的漩涡之中,陶渊明以为是施展才能的时机,想要有所作为,才投入了桓、刘幕中;可是当他真的投身其中,却因种种原因而急于退身了,仕宦生活不符合他崇尚自然的本性。

他在政治斗争中不是一个风云人物,但在政治风云中却也不甘寂寞,他在政治漩涡中翻腾过,他的进退出处都有政治原因。

而一系列政治经历也为他回归自然,返璞归真时作诗理埋下了伏笔。

“陶”与哲学
陶渊明不仅是诗人,也是哲人,具有深刻的哲学思考。

他的诗,不论是哲理性的,或者是抒情描写之作,常常透露着他特有的观察宇宙、人生的智慧。

他既深谙老、庄、孔子,又不限于重复老、庄、孔子的思想;他既未违背魏晋思想界的主流,又不随波逐流;他有来自个人生活实践独特的思考,独特的观点、方式和结论。

陶渊明所谓“自然”不是近代所谓的客观的物质性的“自然界”,而是一个来自老、庄、郭象的哲学范畴,指的是一种自在的状态,他希望返归和保持自己本来的、未经世俗异化的天真的性情,犹如一座山、一株树、一只鸟那样自然的生存着。

陶渊明说自己的“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意思就是说自己的质性天然如此,不受绳墨,只能依照自己的本性生活,保持自己本来的状态。

《饮酒》其五,写闲居生活,在生活的细节中流露出对人生的理解:即超越自身对物质享受的追求,以达到精神的满足。

深刻的哲学思考给了陶渊明一种超然悠然的心境。

“陶”与诗歌
“自然”是陶渊明及其诗歌脱离不了的主题。

陶渊明说:“咨大块之受气。

何斯人之独灵。

”又说:“茫茫大块,悠悠高煜,是生万物,余得为人。

”人既秉受天地之灵气而生,就应避免世俗的牵扰。

隐居山林、躬耕田园最符合人的本性。

陶渊明沿袭魏晋诗歌的古朴作风,可以说是魏晋诗歌的集大成者,陶渊明的诗歌主题也是十分有新意的。

一是徘徊回归主题。

出仕、徘徊、回归在陶渊明的作品中已经形成了一种模式。

他不断地在官僚和隐士中做选择,隐居是想出仕,出仕时要归隐,心情很矛盾。

如:“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

”“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

这固然是他真实的感受,但也可以视为他坚定决心的一种方法。

二是饮酒主题陶渊明的政治诗多与《饮酒》诗有关。

《述酒》写宋武帝篡晋之事,以“述酒”为题,与晋恭帝被药酒毒害有关。

酒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也是须臾不可离酒的陶渊明为之所震的。

三是农耕主题。

田园诗是陶渊明的独创,在田园诗里一农耕为主题,更是陶渊明的独创,《归园田居》其三是其代表作。

把一个人从仕途归隐田园从事农耕的人的切实感受,用最浅显却又富含深意的语言写了出来。

带月荷锄、夕露沾衣,实景生情,生动逼真。

陶渊明、谢灵运是晋宋之际思想文化界的两个杰出的代表人物。

论年龄,谢灵运比陶渊明小三十三岁;而论诗歌艺术,他们分别属于两个不同的时代。

陶渊明结束了一个时代,谢灵运则开启了另一个时代。

陶渊明为后人作敬仰,大部分归功于其所做的田园诗,而田园之作,又源于归隐,归隐则体现其政治态度,关于陶渊明的仕进与隐退,人们习惯于从一般的社会思潮的角度去解释,比较重视它和魏晋企隐逸之风的关系以及他和儒道两家思想的关系,而不容忽视的是,他和当时各种政治势力的关系,对当时一些重大政治事件的政治态度。

以及他从政时期真实的心理状态。

陶渊明先后出仕五次,第一次起为州祭酒;第二次入桓玄军幕;第三次为镇军参军;第四次为建威参军;第五次任彭泽县令。

在晋末政局最动荡的八年,陶渊明不早不晚在这时出仕,先后入桓玄、刘裕、刘敬宣三人的军幕,置身于政治风云的漩涡之中,陶渊明以为是施展才能的时机,想要有所作为,才投入了桓、刘幕中;可是当他真的投身其中,却因种种原因而急于退身了,仕宦生活不符合他崇尚自然的本性。

他在政治斗争中不是一个风云人物,但在政治风云中却也不甘寂寞,他在政治漩涡中翻腾过,他的进退出处都有政治原因。

而一系列政治经历也为他回归自然,返璞归真时作诗理埋下了伏笔。

陶渊明不仅是诗人,也是哲人,具有深刻的哲学思考。

他的诗,不论是哲理性的,或者是抒情描写之作,常常透露着他特有的观察宇宙、人生的智慧。

他既深谙老、庄、孔子,又不限于重复老、庄、孔子的思想;他既未违背魏晋思想界的主流,又不随波逐流;他有来自个人生活实践独特的思考,独特的观点、方式和结论。

陶渊明所谓“自然”不是近代所谓的客观的物质性的“自然界”,而是一个来自老、庄、郭象的哲学范畴,指的是一种自在的状态,他希望返归和保持自己本来的、未经世俗异化的天真的性情,犹如一座山、一株树、一只鸟那样自然的生存着。

陶渊明说自己的“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意思就是说自己的质性天然如此,不受绳墨,只能依照自己的本性生活,保持自己本来的状态。

《饮酒》其五,写闲居生活,在生活的细节中流露出对人生的理解:即超越自身对物质享受的追求,以达到精神的满足。

深刻的哲学思考给了陶渊明一种超然悠然的心境。

“自然”是陶渊明及其诗歌脱离不了的主题。

陶渊明说:“咨大块之受气。

何斯人之独灵。

”又说:“茫茫大块,悠悠高煜,是生万物,余得为人。

”人既秉受天地之灵气而生,就应避免世俗的牵扰。

隐居山林、躬耕田园最符合人的本性。

陶渊明沿袭魏晋诗歌的古朴作风,可以说是魏晋诗歌的集大成者,陶渊明的诗歌主题也是十分有新意的。

一是徘徊回归主题。

出仕、徘徊、回归在陶渊明的作品中已经形成了一种模式。

他不断地在官僚和隐士中做选择,隐居是想出仕,出仕时要归隐,心情很矛盾。

如:“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

”“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

这固然是他真实的感受,但也可以视为他坚定决心的一种方法。

二是饮酒主题陶渊明的政治诗多与《饮酒》诗有关。

《述酒》写宋武帝篡晋之事,以“述酒”为题,与晋恭帝被药酒毒害有关。

酒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也是须臾不可离酒的陶渊明为之所震的。

三是农耕主题。

田园诗是陶渊明的独创,在田园诗里一农耕为主题,更是陶渊明的独创,《归园田居》其三是其代表作。

把一个人从仕途归隐田园从事农耕的人的切
而在农耕生活的描写背后,隐然含有农耕与为官两种生活的对比,以及对理想人生的追求。

“谢”与政治
谢灵运的一生与政治是分不开的,家族处于政治之中,自己自是无法脱身。

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奠定了谢氏集团在东晋王朝中的重要地位。

谢灵运,便是在家族荣兴中出生的,这使他在王朝易代之后仍然无法改变居高临下的心理定式。

谢灵运在安帝复位之际入仕,后辗转成为刘尉的太尉参军,此后又转到世子刘义符账下。

谢灵运入宋后虽身历武帝、少帝、文帝三朝,但或放任为永嘉太守、临川内史,或闲居会稽始宁老宅,或入京为文学侍臣,始终没能得到信任。

这使他十分痛苦和失望,便以悠游山水来排遣心中的郁闷,同时也以此表示对刘宋王朝的抗议。

也为他后来所作山水诗的闻名埋下伏笔。

旧朝贵族身份及张扬性格,加之“才有余而识不足”的个人素质,决定了他在刘宋王朝艰难的处境。

从家族兴盛直到赐叛逆罪被杀害经历的人生落差,更为其作诗增添了不少政治色彩,以山水映国事,是谢灵运山水诗独有的特点。

“谢”与佛学
魏晋玄学和东晋以后大为流传的佛学思想起了重要的催化作用。

在通过自然“悟道”“悟空”的过程中,随着思想界由哲学型转向为审美型,文学界实现了由玄言诗到山水诗的转变,而谢诗正处于这两种文学的转型期。

谢灵运不仅仅是“文章之美,江左莫逮”的文学家,而且有着很深的佛学造诣。

他认为儒家经典是用来济世的,而佛学经典才能的提高自身修养。

他是中国谈及古印度的第一人,也是懂梵文的第一位中国诗人;而他在“顿渐之变”中对佛家新兴之顿悟说的阐释,不仅在当时产生巨大影响,而且流波后世。

佛学主义色彩在谢灵运的山水诗中最为显著,我国古代诗歌描写意象的传统被玄言诗中断了将近百年,而谢灵运的诗歌不仅恢复了描写意象的传统,并且将之提升到了一个重要的地位。

他的山水诗中把自然景物置身于相依相持的缘起境地,一方面描摹其空灵、清新的表象,另一方面则加之以表现万法皆空的缘起性空思想。

经文中韵散结合的文体对谢客“文体宜兼”的创作观产生影响。

“谢”与诗歌
如果说陶渊明是田园诗人,那谢灵运便是当之无愧的山水诗人。

他的山水诗是游览中的记景抒情之作,是摹山范水的山水诗。

“有意在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谢灵运在无意之间成了中国山水诗派的开山鼻祖。

正如白居易《读谢灵运诗》中所说:“谢公才落廓,与世不相遇。

壮士郁不用,需有所泻处。

泄为山水诗,逸韵协奇趣。

大必笼天海,细不遗草木。

岂惟玩景物,亦欲虏心素。

往往即事中,未能忘兴谕。

因知康乐作,不独在章句。


谢灵运的郁积之气所以会“泄为山水诗”因为他所生活的时代已与自然界建立了一种审美的关系,这是人不仅用发现了自然美的眼睛看自然,而且用这双眼睛去“发现”其他事物,是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也为中国诗歌增加了一种题材。

谢灵运山水诗主要特点是新鲜靓丽、自然可爱。

山水姿态在他手中占据了主要的地位,极注重对山水景物的刻画描摹,“极貌以写物”与“尚巧似”成为其主要的艺术追求。

谢诗语言注重写实,充分发挥了语言的表现力,但由于过分追求新奇,也不可避免的出现了“语多生撰,非注莫解其词,非疏莫通其意”之弊。

在表现手法方面注意绘声绘色,追求图画音乐史的美。

追求“声色大开”的诗风。

如“初簧苞绿铎,新蒲含紫茸”《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铜陵映碧涧,石磴泄红泉”《入华子岗是麻源第三谷》等诗句,注重色彩的描绘,笔触鲜明、逼真的再现了美妙的山光水色,是
诗的音乐。

“陶谢”对比
陶渊明是魏晋古朴诗歌的集大成者,魏晋诗歌在他那里达到了高峰,而谢灵运却另辟蹊径,开创了南朝的一代新风。

在晋宋之际,谢灵运代表了诗歌发展的主要趋势,所以在生前就赢得了极高的荣誉,死后又得到普遍的推崇。

若是论诗歌的艺术成就,谢灵运在文坛上远不及陶渊明,但他迈出了必须有人迈出的一步,他在艺术上的探索和创新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如果没有谢灵运所开创的新诗风,就没有唐诗艺术的高度成就。

陶渊明是一个写意诗人,他的生活是诗化的,感情也是诗化的,写诗即是自然的流露,所谓“不待安排,胸中自然流出”(朱熹语)“如风吹水,自成文理”(黄彻引东坡语)。

陶渊明虽被称为田园诗人,但陶诗里写景的句子并不多,陶诗是写心,是写与景物融合在一起的心境。

他无意于模山范水,也不在乎什么似与不似,以及形似与神似。

在谢诗里,山姿水态已经占据了主导地位,穷貌极物成为其主要的艺术追求。

谢灵运着力的勾勒描绘,想把山水四时、朝昏、阴晴的变化一一的再现出来,达到巧似的地步。

他讲究炼字,喜用骈句,注意色彩的对比和构图的和谐。

例如:“白云抱幽石”的”抱”字;“林壑敛暝色”的“敛”字,这些动词都是锤炼而成,绝非脱口而出。

后人常以“自然”二字评论谢诗,以“平淡”概括陶诗的语言风格。

说来也确实如此。

陶渊明的诗是带有启示性的,平淡的语言下含蓄着炽热的感情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陶诗大都是抒情之作,诗人的感情像一股泉水渗透在诗中,景物也总是包含着感情。

陶诗不但富于情趣,也富于理趣。

他的诗不是在一般意义上反映着他的世界观,而是在更高的层次上表现了他对人生和宇宙的认识,是探索人生的奥秘和意义,认真思索和实践的结晶。

谢灵运的诗则是写实性的。

他发挥了语言的表现力,增加了语言描写实景实物的效果。

陶渊明写松意不必在松;写菊意不必在菊;谢灵运写风就是风,写月就是月。

谢灵运则要运用各种技巧去形容他们,哪怕是姿态万千,变幻无穷的水。

如“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入彭蠡湖口》),突出暮春时节野间绿白两种色调,以绿野作底色,白云作点缀,再现了春天充满阳光、洋溢着生命力的特点。

从陶渊明到谢灵运的转变,反映了两代诗风的传递。

为中国后来的诗歌提供了新的题材和形式,将山水和田园诗普及开来,从不同的角度揭示和再现了大自然的美,使性情和声色完美统一,开辟了诗歌的新时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