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建史大一期末考试重点

合集下载

城市建设史考试提纲

城市建设史考试提纲

名词1、邑与都:邑不仅是指城市,而是泛指所有的居民点。

有一定规模的才成为都。

2、夏代“筑城以卫君,选廓以守民。

”由于生产的不断发展,手工业逐渐成为一个独立部门,如传说中夏代有铸鼎,用铜作兵器等,这就产生了人类社会的的第二次劳动大分工,手工业及商业从农业畜牧业中区分出来。

这个过程说明城市是在原始社会解体并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产生的。

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而产生的。

3、城与廓:《墨子•非攻篇》、《孟子•公孙丑篇》、《战国策》中都提到:“三里之城,七里之廓”。

《管子•度地篇》记载:“内为之城,外为之廓”。

传说在夏代,“筑城以卫君,选廓以守民。

”4、城与市及城市:市指交易场所,城指防御城垣,有城的不一定全是市,市也不一定全有城墙,城与市的概念不同。

5、《周礼•考工记》中曾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匠人营国指建筑师丈量土地及建设城市。

方九里应为每边长九里。

旁三门指每边开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指城内有九条直街、九条横街。

经涂九轨指为车轨的9倍,可并排走三辆车。

左祖为祖庙,右社为社稷坛。

市朝一夫,即市与朝各方百步。

6、周代城市规划制度及其建筑布局的影响是颇为深远的,如旁三门,宫城居中,左祖右社等。

大多数都城的布局都遵循这些制度,在唐长安、宋汴梁、元大都、明北京的实例中尤为明显。

1、罗马营寨城:这种营寨城的模式是有方正的城墙。

城市平面为正方形,朝向罗盘的基本方位。

中间的十字交叉道路通向方城的东南西北4门。

在道路交叉处建神庙。

营寨城的外形已不复是圆形而改用方形,因这时已不用选高地为城址。

2、人文主义:文艺复兴时期形成的早期资产阶级思想体系通常称为“人文主义”,主张以世俗的“人”为中心,肯定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享受者。

文艺复兴一词的原文是“再生”和“复兴”的意思。

在形式上具有再生和复兴古典文化的特点。

但它却是借用古典外衣而产生的一种新文化,是当时社会新政治新经济的反映。

城市建造史重点

城市建造史重点

△课程框架中国城市部分1、原始居民点的形成与社会发展2、股商时代城市发展3、春秋战国时期城市的发展变化4、秦汉时期的城市发展5、三国至隋唐城市发展6、宋元时代城市发展7、明清城市发展8、中国古代城市小结9、中国近代城市建设史10、中国现代城市建设史外国城市部分1、古埃及的城市发展2、美索不达米亚的城市发展3、古希腊的城市发展4、古罗马的城市发展5、中世纪及封建社会城市的发展6、近代城市发展7、现代城市发展1.商代是我国最早形成城市雏形的时代,考古遗迹较多。

2.商代普遍实行班爵制度,城邑制度相应分为王都和城邦3.▲商城:(郑州)是迄今发现最早的城市遗址4.▲丰城和镐京:丰京是西安附近最早兴起的城市选址:a.政治需要,为了向东发展b.经济地理,渭河支流,沣河中下游地势低平,水源丰富,土地肥沃,一望无垠,为建立都城理想之地。

5.周代王城规划:井田方格网规划方法6.▲周礼考工记a.城市建设体制分为三级王城——奴隶制王国首都诸侯城——诸侯封国的城邦国家采邑城——宗师和卿大夫采邑b.王城布局特点宫城是全程规划核心(宫城择中论)宫城位于全城中心,南北中轴是全城主轴线,轴线南起王城正南门,经社稷,祖庙,朝,寝,穿宫城过城市而统帅南北,这种宫城择中论为我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一直采用的手法。

宫城前为朝,后为市,宗庙,社稷则根据主轴线对称设置在宫城前方左右两侧,这便是宫,朝,市,祖,社五者关系和规划位置。

全城道路路网及里均环绕宫城为核心,突出主轴线。

7.▲城市的性质和规模城市规模比较小城市一般为诸侯政治统治中心,商业手工业还没有充分发展,城市性质是周王诸侯政治统治中心。

8.▲周礼考工记的历史价值和意义周礼考工记内容全面丰富,它包括了王城宫城,庙社,市里道路规划等,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城市规划建设原则,推动了城市发展的进程,奠定了我国古代城市建设的理论基础,对后世城市建设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此后千年中,我国封建城市布局大多以此为基础发展变革。

城建史复习资料

城建史复习资料

1、简述中国古代城市的起源,并分析比较城市与原始聚落的区别。

答:我国城市经夏朝中前期300年左右的发展,大体至后期已基本形成。

城市产生的条件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剩余财富,导致私有制的出现和社会成员的阶级分化,社会精神文化相应的繁荣起来,出现商品交易;与此同时,部族间为了争夺领地、财富等,战争频繁,这使居民需要采取防御措施,随之,兼具防御和交易的城市随之出现。

如:黄河中下游的郑州西山遗址、长江中上游的都江堰芒城城址等。

(旧石器-新石器-青铜时代-铁器时代)随着第一次劳动分工,原始聚落产生于新旧石器交替时期,原始聚落是指,农业生产逐渐成为主要的生产方式,氏族部落形成,由此产生聚族而居的固定居民点。

城市最基本的表现在于集中,居民点已经初具集中的特征:人口集中、建筑物集中、生产资料集中。

但居民点仍不具备城市的形成标准,城市产生的标准有:具有一定的城市规模、具有城市永久性大型建筑、具有手工业生产场所和贸易交换场所、具有城市基础设施、具有较密集的居民居址。

2、写出5个中国古代著名的海港城市及其相应繁荣时期,并概述海上贸易对城市的影响。

唐代以前,海上丝绸之路在以丝绸贸易为主的列外交往活动中始终处于比较次要旧地位,所以几乎只有番禺(即广州)一处港市。

唐代代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加速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

自唐中后期陆上丝绸之路由于战争的影响而再度受阻后,海上丝绸之路便逐渐取而代之,成为中国对外交通和贸易的主要渠道。

扬州——唐代泉州——唐宋广州——唐宋杭州——宋元明州——宋代影响:1、海上贸易促进了港市的迅速发展。

如广州作为南航路始发港,在唐代迅速发展为唐代第一大外贸港市;而此前默默无闻的泉州、明州也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延伸而获得进一步发展。

2、市舶司的兴废,直接关系到港市的荣衰,往往是市舶司之所在,就是重要港市之所在。

如扬州虽在唐代为第二大港市,但因唐末战乱影响,始终未设市舶司,其港市地位也被杭州和明州取代。

3、在城市空间形态上,海港城市突破了以往封闭的城垣形制,规模不断扩大。

中国建筑史各学校期末考试重点归纳

中国建筑史各学校期末考试重点归纳

唐代建筑成就和特点。

建筑成就和特点:1、规模宏大,规划严整(1)城市:唐长安、东都洛阳城(2)宫寝:唐长安—大明宫、麟德殿2、建筑群处理日趋成熟——地势、引导3、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已定型化4、设计与施工提高——“都料”5、砖石建筑进一步发展——佛塔(楼阁式、密檐式、单层式)6、建筑艺术加工的真实和成熟7、对周围国家产生影响8、随着科举制度的发展,门阀制度瓦解,大批布衣、文人兴起隐居,使园林小型化、功能内容丰富。

宋代在建筑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是什么?1、城市结构和布局起了根本变化宋代打破汉、唐以来的里坊制度,是城市从封闭走向开放的起点2、木架建筑采用了古典的模数制(M0)《营造法式》—李诫,M0(材)—八等3、建筑群组合方面,在纵平面上加强进深方向的空间层次,以衬托出主体建筑4、建筑装修与色彩有很大发展建筑外观细致、柔美、纤巧秀丽的风格彩画、琉璃瓦的使用,高家具5、砖石建筑的水平达到新的高度6、园林兴盛—自然山水园林宋代是中国园林发展的重要时期《东京梦华录》:“都城左近,皆是园圃,百里之内,并无闾地……”7、我国最早的城市地图—平江府明代建筑成就•建筑成就:•1、砖普遍用于民居(城市)长城、空斗墙、无梁殿•2、琉璃面砖、琉璃瓦的质量提高了,并广泛应用•3、木结构方面定型、简化,斗拱的结构作用减弱•4、建筑群体的布置更为成熟利用自然环境、营造气氛•5、私家园林发达“仿效自然、回归自然,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园冶》——计成《园冶注释》——陈植•6、官式建筑的装修、彩画、装饰日趋定型化•7、明代家具闻名于世、延续至今•8、明北京城—世界上最伟大的城市清代建筑成就建筑特征:1、园林达到极盛期“三山五园”、承德避暑山庄2、喇嘛教建筑兴盛西藏拉萨的布达拉宫承德避暑山庄—外八庙3、住宅建筑百花齐放、丰富多彩4、简化单体设计、提高群体与装修水平《工程做法》—雍正十二年(1734)颁布“样房”、“算房”5、西洋文化的输入中国木构架的三种类型,各主要特征。

城市建设史考试重点

城市建设史考试重点

殷周时期的城市特征1.城市政治强于城市经济,城乡差别不大;2.没有完整的城墙及防御设施,一般均为版筑夯土墙;3.城内有完整的宫殿、宗庙及小型公建,公建占有一定的比例;4.城市功能不完全,公建、宗庙、居住地段之间有空白地段,无建设;5.市场在城市中不明显,手工业规模小,水平低。

春秋时期《管子》对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与理论的影响:1、最早阐述生产发展与城市发展的关系,提出开垦土地、发展农业生产、发展商业是城市发展的基础。

他还主张对土地要进行区分,建城主张要以土地的肥瘠程度来区别对待。

2、提倡“因天材、就地利”的因地制宜思想,是与《周礼》提倡的礼制等级思想并驾齐驱的两种规划体系。

3、创立了较全面的古代城市功能分区理论。

《墨子》就军事上的城防要求,对城市规划问题提出了一些主张。

1)选择城址必须要具备有利防守的地形,城的规模要与人口保持相称的关系,城大人少或城小人众都是不利于防御的。

2)城市要按人口储备足够的粮食,免致人众食寡,市不可远离城,积蓄的财富及富室都要集中在城内,以提高城市再经济上的防御能力。

3)提出了理想的城市规模。

齐临淄特点:1)规模远远超过了营国制度的规定,城市规模的扩大主要表现为增建了外廓2)按地形构筑,与营国制度规定的城邑方整形制不同3)城廓之间明确分工,城的功能是整治活动中心,廓的功能为经济活动中心。

4)增设了公共集中市区,民间手工业区燕下都特点:1)强调城防,处处着眼于战备,把平时建设与战时需求紧密结合起来。

——最大的特征2)结构严谨,继承以宫为中心的传统,充分利用高台建筑作为强化中轴线的手段。

3)改变一般以外郭作为城市经济活动中心的作法,按照军事需求,以外廓作为城防区,同时综合运用城廓分工传统概念。

郑韩故城特点:1)在两河交汇处建城,从城址选择上充分体现了重视水源、水运及城防的要求。

2)打破了营国制度对城市形制必须规整的要求,按照地形构筑城垣,城的规模也超过旧制规定。

3)宫城按传统模式置于内城中央。

城建史复习

城建史复习

第一章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1、原始的居住形式有穴居、巢居、半穴居、地面建筑等。

穴居及巢居的时间最漫长,以后才逐渐发展为半穴居及地面建筑。

2、原始的居民点遗址都是都是成群的房屋及穴居的组合。

西安半坡村遗址已有一定的区分,居民点中首先有住宅和葬地的区分。

最普遍的手工业是制陶器,相应的便有窑地。

3、城市是在原始社会解体并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产生的。

城市是伴随私有制和阶级而产生的。

这种情况与国外大部分城市产生的过程是一致的。

第二章殷商时代的城市1、夏代逐渐形成奴隶制社会,至公元前17世纪,黄河下游的商部逐渐强盛,终于灭了夏朝,奴隶制社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成为中国主要区域。

2、商代,约在25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断断续续地分布着居住遗址,还有各种作坊。

3、商城(现郑州),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城市遗址。

4、版筑墙概念:筑土墙及在甲板中填入泥土,用杵夯实。

意义:版筑墙技术为地面建筑创造了有利条件,是建筑技术上的一大进步,也是商代劳动人民的重要创造。

5、商城附近有贾鲁河、金水河、须索河等,可见城市也河流有密关系,也说明早起的城市也农业有密切关系。

这种早起的奴隶社会的城市,与乡村还没有严格的分野。

6、殷墟(现安阳小屯):房屋的结构是由柱础支撑的高大木构架。

遗址尚未发现屋瓦,可能仍用草屋顶,也就是传说中的“茅茨土阶”。

古:指茅草屋顶,泥土台阶,今:指房屋简陋,生活简朴。

王宫的遗址有一定布局,成组排列。

住宅有东西南北两屋相对,中间为庭院,已发现四组,建筑轴线与磁针方向北偏东5度左右,可知当时已注意日照和朝向。

7、宫室与墓葬的工程规模宏大,可见当时奴隶主集中大量的奴隶进行长期的无偿劳动。

建筑技术的进步,主要表现在奴隶主使用的一些建筑上。

8、周代都城的名字,那个位置?周原,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的西部。

西周的都城为丰京及镐京。

遗址发现瓦片,当时屋顶已非草顶,比殷商时代有进步。

洛邑(王城),在东周时,曾是都城。

9、邑与市:中等的邑有时设市,故称“有邑之市”,并不是所有的邑都有市。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重点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重点

第一章原始居民点复习资料1、原始社会人类主要的居住方式为穴居或树居2、人类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的标志是农业与畜牧业、狩猎业的分开3、人类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的标志是商业、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4、城市:城市本身的含义就包括城与市双重意义:城是一种防御性的构筑物;市是交换的场所。

城市应该具有商品经济以及防御功能的双重特征。

5、原始居民点产生的社会背景和选址特征:农业生产成为主要的生产方式,氏族部落形成,产生聚族而居的固定居民点,形成成群的房屋及穴居的组合。

选址选在较为高爽、土壤肥沃松软的地段,靠近河湖水面。

6、城市的形成:生产工具进步,生产力不断提高,产生了剩余产品,原始社会生产关系解体,奴隶社会形成。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私有制产生,需要有城郭沟池来保护私有财产(防卫),“筑城以卫君、选廓以守民”。

有了剩余产品及私有财产,出现交换,发展形成固定的交换场所(市或市井)和商人。

人类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即商业、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使社会出现了专门从事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阶层,产生了私有制和阶级。

7、城市形成的标准:从城市的要素、本质和定义出发, 城市形成的标准概括为:1、区域范围内政治、宗教、文化等的中心聚落的形成;2、军事防御功能得到加强的聚落的出现,其中许多以城墙的兴建为标志;3、国家和文明的形成;4、人口的聚集数量和密度大于所在区域内的乡村;5、人口构成有别于乡村;6、财富的聚集与消费中心;7、大型聚落和建筑物的出现;8、金属器物的出现;9、文字的发明和知识的生产;10、市场和贸易的形成。

第二章奴隶社会复习资料1、中国古代城市始于夏朝。

2、西周时期为中国第一次城市建设高潮。

3、先秦城市的演变可分为三个互相继承但又各具特色的发展时期:肇始期、确立期和转型期。

4、郑州商城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城市遗址,距今3500年左右。

5、先秦城市演变的转型期的城市规划成就:1、生产力进一步提高,铁器出现,商业进一步繁荣,商人的地位提高。

城建史 重点归纳

城建史  重点归纳

中建史第一章、我国古代原始居民点的形成1.原始的居住形式穴居、巢居、半穴居、地面建筑2.原始居民点的形成生产力的提高,开始了人类的第一次劳动大分工3.原始居民点的特点⑴都是成群的房屋及穴居的组合;⑵范围较大,居住较密集;⑶位置:一般都位于较高爽,土壤肥沃松软的地段,且靠近河湖水面;⑷开始有一定的功能分区(居住区、墓葬区、陶窑区),有了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的区别,并发展出了储藏空间;⑸建筑布局有一定的规律;⑹村落布局有统一的规划,十分注重防御,以壕沟和栅栏围护4.城市的产生生产力的提高,剩余产品出现,产生私有制,出现了人类的第二次劳动大分工第二章、殷周时代的城市1.商代的城市商城、殷墟,制铜技术的发展,商业开始兴盛,出现了专门的商人,货币贝壳的出现,阶级分化和对立在城址中有明显的反应2.商城我国目前最早的城市遗址,创造了版筑墙技术,这为地面建筑创造了有力条件;居室面积大小悬殊3.殷墟发现大量的夯土房屋台基,沿洹河两岸呈带状分布,当时有测定技术的水平,房屋的结构是由柱础支撑的高大的木构架,注意朝向和日照4.周代的城市沣镐二京、洛邑、成周遗址中发现瓦片5.城郭之制6.周代的城市制度《周礼考工记》(经途九轨指车轨的九倍,可并排走三辆车;市朝一夫,即市和朝各方百步,一夫指一农夫所受之100亩土地)7.道路分级经途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

前朝后寝制度8.早期城市存在明显的阶级差别和对立,与一般农村的差别不大第三章、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1.社会概况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铁工具出现和土地私有及地主土地所有制确立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商业交换的发展使一些封建主集中的都城或交通要道发展成繁荣的商业城市;城市的防御作用突出,这时期的城市既是政治中心,又是经济中心和军事中心;城市规模均较大,都城一般有城郭之分,有大量的人工夯土的高台;都有一定的城市规划思想作指导2.城市选址高毋近阜而水用足,下勿近水而沟防行3.城郭之分有的相重,如齐临淄;有的内外两重,如鲁国都城;有的并列,如燕下都、赵邯郸4.齐临淄最宏伟的古城,《管子》“凡侍者近宫,不仕与耕者近门,工贾近市”;淹城有王城。

城建史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城建史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城建史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世界上最早的城市之一是位于哪个文明?A. 古埃及文明B. 古印度文明C. 古巴比伦文明D. 古中国文明答案:C2. 罗马斗兽场是哪种建筑风格的代表?A. 哥特式B. 巴洛克式C. 罗马式D. 拜占庭式答案:C3. 以下哪个不是中世纪欧洲城市的特点?A. 城墙环绕B. 教堂中心C. 工业区发达D. 市场繁荣答案:C4. 法国巴黎的埃菲尔铁塔是为了纪念哪个事件而建造的?A. 法国大革命B. 巴黎公社C. 世界博览会D. 第一次世界大战答案:C5.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奠基人是哪位?A. 勒·柯布西耶B. 弗朗西斯·培根C. 阿尔多·罗西D. 彼得·贝伦斯答案:A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6. 世界上最早的城市规划可以追溯到_________文明时期的城市规划。

答案:苏美尔7. 古希腊的城市规划中,公共空间被称为_________。

答案:阿哥拉8. 中世纪欧洲城市的典型布局是_________、教堂和市场。

答案:城堡9. 工业革命后,城市规划开始重视_________和卫生问题。

答案:交通10. 现代城市规划中,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强调了_________、社会和经济的平衡。

答案:环境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1. 简述古代罗马城市规划的特点。

答案:古代罗马城市规划以广场为中心,道路系统发达,城市布局呈网格状,注重公共设施的建设,如浴场、剧院和竞技场等。

12. 描述文艺复兴时期城市规划的主要理念。

答案: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市规划强调人文主义思想,城市布局追求对称和几何形式,重视城市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以及公共空间的设计。

13. 解释现代城市规划中“智慧城市”的概念。

答案:智慧城市是指运用信息技术,如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来优化城市管理和服务,提高城市运行效率,改善居民生活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点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点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一、原始的居住形式1.穴居2.巢居:干栏式建筑(河姆渡、云南川海门遗址、浙江吴兴钱山漾)3.半穴居(穴居与巢居的结合)4.地面建筑:黄河流域木骨泥墙建筑、东北内蒙古大石堆砌的建筑二、原始居民点的特征1.位置:背山面水2.规模:大小不等。

分布:居住密集3.由成群成片的房屋建筑组合而成4.开始形成一定的功能分区(西安半坡村遗址)5.功能特点:选址,居住,墓葬,手工业三、原始居民点产生的条件1.生产力的发展(基础)2.私有制、阶级的出现(直接原因)3.精神文化发展(文字、宗教、礼仪)4.战争(王权作用)5.夯筑技术四、城市形成的评判标准1.一定规模(前提)2.一定永久性大型建筑(实质)3.一定的手工生产场所和交换贸易场所或提供用于交换贸易的实物见证(实质)4.一定的城市基础设置(基础和保障)5.比较密集的居民居址(基础和保障)五、殷周时代的邑都市城廓国1.邑:泛指所有居民点,奴隶主居住的邑为邑,四野农夫居住的邑为小邑2.都:凡是有宗庙、君王统治者的邑称为都。

3.市:中等规模的邑设市,这时的市相当于墟、场等4.城:“筑城以为君”这句话明确了城的功能,是为了保护君王统治,或设沟壑、或设夯土城墙,或设木栅栏5.廓:“造廓以守民”说明了廓的功能是为了管理劳动人民,内为之城,外为之廓。

三里之城,七里之廓。

6.国:在周代国与城意义相同,国在周代即“或”字,或体现字象形以戈守土,具有防御意义。

而且国与土同义,体现统治阶级的权利。

六、城市建制——城廓之制城廓之制:军事防御和政治统治的产物春秋战国时期的都城一般有城廓之分,城为贵族王宫,廓为一般市民住宅,城中一般有王宫,修筑在人工夯筑的高台之上,目的是防卫及显示其威严。

1.内城外廓型:曲阜鲁城,淹城2.城附于廓一角(相重):齐临淄3.城廓并列:燕下都,赵邯郸七、春秋战国时期城市发展和建特点1.城市数量激增,分布地域扩大2.城市规模扩大,人口盈实3.工商业繁荣发达,城市经济职能增强,市民生活也丰富多样4.在城市规划建设上出现了新的比较科学的理论5.列国都城一般都有大小两城组成,并呈现多种组合形式八、秦咸阳建都原因(政治、军事,经济,交通,历史)。

《城市建设史》复习要点

《城市建设史》复习要点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要点一、基础知识点●关于城市的理解:城市本身的含义就包括城与市双重意义:“城”是一种防御性构筑物;“市”是交换场所。

因此城市的出现应该具有商品经济以及防御功能的双重特征。

●了解几个古代城市的基本情况郑州商城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城市遗址,城市平面近似方形。

包括城外郊区在内总面积达 25 平方公里。

城墙为夯土墙,又厚又高。

西安是著名的古都,周王城丰京和镐京、秦咸阳、汉长安、隋唐长安等先后在此建都。

清代的票号的总号均设在山西,以平遥、太谷、祁县为突出,这三座城号称山西票号“三帮”。

●对几个基本概念的理解井田的基本单位是“夫”,即一农夫所受之一百亩耕地,被用来作为城市规划用地的基本单位。

“邑”泛指所有居民点,奴隶主居住的邑为大邑,四野农夫居住的邑为小邑;凡是有宗庙、君王统治者的邑称为都;中等规模的邑才设置市。

都城一般都有“城”与“廓”之分,有的相重,有的内外两重,有的并列。

●古代与城市规划相关的几个文献理解《周礼·考工记》是春秋战国时期对周朝城市建设经验的总结。

周代城制对中国古代城市有很大影响,它体现的是儒家思想,如城市的规模、形制等要按礼制的等级进行建设,城市布局方正严整,讲求秩序、体制、等级、尊卑等,对中国古代政治统治中心性质城市的城制有深远影响。

●了解我国当前规划法规的基本情况1989年12月26日,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90年4月1日施行。

2007年10月28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

二、古代规划相关文献阅读、释义●《考工记》中的王城规划制度:(1)“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匠人营国指建筑师丈量土地和建设城市;方九里指每边长九里;旁三门指每边开三个门;国中九经九纬指城内有九条横街和九条竖街;经涂九轨指车轨的九倍,可并排走三辆车;左祖右社,即左为祖庙,右为社稷坛;市朝一夫,市与朝各占地一百亩。

中国城建史-复习重点

中国城建史-复习重点

复习重点原始的居住形式及原始居民点的特点穴居——巢居——半穴居——地面建筑1)位置:背山面水的高爽地段、靠近河流的二级阶地2)规模:规模大小不等3)形式:1)木骨泥墙建筑2 )干阑式桩上建筑4)功能分区:功能简单生——居住死——墓葬中国城市产生的条件1)生产力的发展--基础(第二次社会大分工)2)私有制的出现和社会成员的阶级分化--直接原因防御、市场)殷商时代城市的特点a)殷商时代已出现为考古证实的城市,城市往往是奴隶主的驻地,因此宫殿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b)城市中集中着为奴隶主服务的各种手工业和商业,如青铜器、骨器、陶器等。

从发掘出的奠基奴隶遗骨可以看出城市中明显的阶级差别和对立。

c)白灰面夯土建筑——由柱础支撑的高大的木构架,可能仍用草屋顶,传说中的“茅茨土阶”城与廓的概念P14“三里之城,七里之廓”《墨子•非攻篇》、《孟子•公孙丑篇》、《战国策》"内为之城,外为之廓”《管子•度地篇》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廓〉城防御性阶级分化城与市的概念P14 市指交易场所,专门的固定的交易场所。

城指防御城垣,需要用城垣保护私有财产(城郭沟池以为固)《周礼•考工记》中的营国制度的主要内容a)营国宏观规划体制:国家由王畿、诸侯封国、卿大夫采邑城(都)。

b)城(国)的规划制度:“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i. 匠人营造的王城,方形,每面九里(3000 米),各开三座城门。

城内有九条枞街,九条横街,每街宽都可容三辆车子并行(车轨的9 倍,约18 米);(城中央是宫城)左设宗庙,右设社稷坛,前临外朝,后通宫市,宫市外朝的面积各方一百步(一百亩)。

ii. 宫为城的中心:一夫即一个农夫(农户)一年可耕作的面积一百亩,为井田制的计量单位,也用于城的建设计量之中。

c)礼制营建制度:以王城为基准,按照建城者爵位尊卑,据礼制营建制度而定,严格控制各级城邑的大小规模。

城市建设史期末复习资料

城市建设史期末复习资料

城市建设史一、选择题1.秦汉、三国至隋唐、宋元、明清及近代城市的形式。

唐长安为里坊制,宋为街巷制,清朝胡同,近代上海石库门2.秦汉、三国至隋唐、宋元、明清及近代城市的规划是谁主持的。

柴荣主持开封城市的规划,汉长安(萧何或杨城延),北京城的规划(姚广孝)3.《周礼考工记》的几句话。

①“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说明周代王城是有一定规划制度的。

②“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

说明道路宽度有分级。

③“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

说明按封建等级,都城大小,其中道路宽度不同。

④“匠人建国,水地以县,置絷以县,以景为规,识日中之景,与日入之景,昼参诸日中之景,夜考之极星,以正朝夕”。

当时已会定水平并运用简单的天文知识来定朝向方位。

4.古代城市选址原则。

选择适中的地理位置,即择中原则;考虑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即‘度地卜食,体国经野‘的原则;考虑自然景观及生态因素,提出‘国必依山川‘的原则;考虑设险防卫的需要;考虑水源及交通问题,往往选择水陆交通要冲。

中国古代都城选址考虑的因素有哪些?○1都城位置的选择首先要考虑到政治及军事原因如汉初定都长安,主要理由就是长安位于关中便于防守,又便于东出潼关控制中原,明永乐迁都北京也有明显军事目的。

唐宋以来由于都城人口多,因此也重视经济交通因素如唐代东迁洛阳。

有些朝代的都城选址,还与当时统治集团的势力范围及根据地有很大的关系。

○2有些朝代随着势力范围的扩大,曾数次迁都如北魏、金、元。

有些都城选定某地区,但并不在原来城址上建都,而是在其旁另建。

原因一是原来城市在战争中破坏严重。

其次是观念的影响“鼎新革故”如在长安地区。

○3有少数都城是原来交通便利的商业都会,往往在原地改建扩建,而不另建新城如北宋的开封南宋的临安。

宫城部分往往新建。

5.管子几句话。

○1管子对城市选址加以总结:“高毋近阜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

○2凡仕者进宫,不仕于耕者进门,工贾近市。

城建史复习重点

城建史复习重点

考点:1.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城市迁移的特征原始居民点形成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与渔牧业分工生产方式转变及氏族公社的形成——聚族而居的固定居民点原始居民点布置特点①位置:一般都位于较高爽向阳坡上,靠近河流水面。

②规模:范围较大,分布和居住较密集③房屋建造方式:都是成群聚落及穴居组合,后期多为地面建筑。

代表形式:木骨泥墙房屋-北方黄河流域杆栏式桩上建筑-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2.《周礼考工记》的内容和影响春秋晚年齐国宫书《考工记》。

《考工记·匠人》涉及城邑建设的有“匠人建国”及“匠人营国”两节。

《匠人建国》专述建设城邑求水平定方位的测量问题《匠人营国》专述周代城邑建设制度《周礼考工记》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总意思为:匠人建城市,每边长九里,每边开三个门,城内九条南北向、九条东西向干道,每道路宽为车轨9倍,可并排走三辆车,左为祖庙,右为社稷坛,前为朝,后为市场,朝和市场各为一百方步大小。

①城市建设体制王城——奴隶制王国首都诸侯城——诸侯封国的城邦国家采邑城——宗室和卿大夫采邑②王城布局特点a.宫城择中b.轴线对称c.道路系统等级分明③历史价值和意义周礼考工记内容全面而丰富,它包括了王城、宫城、庙社、市里、道路规划等,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城市规划建设原则,推动了城市发展的进程,奠定了我国古代城市建设的理论基础,对后世的城市建设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此后的几千年中,我国封建城市布局大多以此为基础发展变革。

3.曹魏邺城城市规模:据《水经注》载“东西七里,南北五里”。

大约东西3087米,南北2205米。

布局特点:(1)明确分区(2)布局严整,中轴线对称(3)方格网道路系统(4)宫苑结合(5)宫室与坊里不相参城市建设史中的地位和意义:曹魏邺城是继东汉洛阳、西汉长安以来城市建设史上一件大事,有人称之为古代城建史上第一个完整规划的城市,它继承秦汉以来城市规划内容,进一步进行革新,立足于现实,又发展了营国制度传统特色,从而为秦汉以后城市建设树立了样板,对后代城市规划影响较大。

中国建筑史考试大一知识点

中国建筑史考试大一知识点

中国建筑史考试大一知识点中国建筑史是研究中国建筑发展历史的学科,通过对古代建筑的研究,可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社会和技术的演变过程。

下面将介绍中国建筑史考试大一知识点。

1. 基本概念中国建筑史是研究中国建筑发展的学科,主要包括对建筑史背景、建筑风格、建筑材料、建筑技术和建筑功能等方面的研究。

建筑史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考古发掘和文献研究等。

2. 建筑史时期划分中国建筑史可以按照历史时期进行划分,主要包括:古代建筑、中世纪建筑、现代建筑等。

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建筑特色和风格。

3. 古代建筑古代建筑是中国建筑史中的重要阶段,主要包括古代宫殿、庙宇、陵墓、园林等建筑形式。

古代建筑注重平衡、对称和谐的设计原则,建筑材料多采用石、木、土等。

4. 中世纪建筑中世纪建筑是指中国建筑史中的一个时期,主要包括民居、城市防御工事、寺庙、桥梁等建筑形式。

中世纪建筑注重实用性和防御性,建筑材料多采用木、砖、石等。

5. 现代建筑现代建筑是指中国近代以来的建筑形式,主要包括工业建筑、住宅楼、高层建筑等。

现代建筑注重功能性和创新性,建筑材料多样,包括钢结构、玻璃幕墙等。

6. 建筑风格中国建筑史中存在着不同的建筑风格,如古代的宫殿式建筑、庙宇式建筑、园林式建筑等,每种建筑风格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表达方式。

7. 文化影响中国建筑史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如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等对建筑规划和设计产生了重要影响。

同时,西方文化也对中国建筑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近代引进的西式建筑风格等。

8. 建筑遗产保护中国建筑史中存在着丰富的建筑遗产,如故宫、长城等,保护这些建筑遗产对于保护中国文化独特性具有重要意义。

现代社会,建筑遗产保护已成为中国建筑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总结:中国建筑史考试大一知识点涵盖了建筑史的基本概念、时期划分、古代建筑、中世纪建筑、现代建筑、建筑风格、文化影响和建筑遗产保护等内容。

了解中国建筑史的知识,对于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传统建筑有重要意义。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资料)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资料)

中建史一.名词解释1.四水贯都:指城和四周有四条河道——汴河,蔡河,五丈河,金水河,都通过护城河互相沟通。

2.三横四直:南宋平江府中城的河道和街道一样都是南北东西朝向,东西向有三条,南北向有四条较大的河道,人们称为三横四直。

3.关厢:中国古代的时候由于城区不断扩大,城桓用地不够,往往在城门外形成新的地区,称“关厢”。

4.藩坊:南宋时期外国人集中居住的地方。

5.九边重镇:明朝的时候为了加强对长城的防守在长城沿线划分了九个防守区—镇这就是“九边重镇”——辽东、蓟、宣府、、、、、、。

6.邑:泛指所有居民点。

7.都:奴隶主居住地。

8.社:古代指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日子以及祭礼(“社”是土神,“稷”是谷神,古代君主都祭社稷,后用以借指国家)。

9.城与郭:三里之城,七里之廓,为之城,外为之廓。

10.租借:条约中被迫同意开放“外人居留地”。

二.填空题1.夏代对后世城市发展最大的贡献是完成了对国土的第一次全面勘测。

2.对外通商最早的城市是。

3.清朝时期城市建设反面的、停滞不前,但园林和民居取得了更大的发展。

4.唐和元大都的作者分别是宇文恺和秉忠。

5、唐代最大的商业城市有三个分别是、、汴州。

6.宋东京城并非严格的坊里制度,整个城市共80 个坊,设八厢来管理。

7.地区曾多次被不同少数民族政权定都,分别是辽、金、元、清。

8.南朝都城是建康。

9.佛教是在东汉时期传入中国。

10.南北朝时期非常崇尚佛教,我国三个著名的石窟在此时期被建造的分别是,我国三个著名的石窟在此时期被建造的分别是莫高窟、云岗石窟、龙门石窟。

11、“形胜”的含义地势优越便利,风景优美。

12.夏商周是城市规划思想发展的萌芽阶段,发展了相土规划的方法。

13、明初定都,明成祖(朱棣)时迁都。

14.代城市建设主要受到象天法地影响。

15.中国古代城市中被多次定都的有长安、、、、。

16近代是由民族资本家謇规划的。

17、中国古代最早的大型公共园林是曲江。

18.战国时期按照《管子》思想修建的主要有哪三个城市齐临淄、楚郢、吴阖闾。

《中国城市建设史》考试要点

《中国城市建设史》考试要点

名词解释1.城市:是手工业及商业的产生及发展而从一般的村落居民点分化出来的。

2.市:市指交易场所,城指防御城桓,有城的不一定是市,市也不一定全有城墙,城与市的概念不同。

3.邑:象征土地和人民。

实际上指生产对象和劳动力泛指所有居民点。

4.闾里:一般的居住地段称闾里,多在城内各宫殿之间,里四周有墙,每面有门,闾即为里面的门,闾里也可能不全在城内。

5.穴居:早期多为竖穴形式,上边用树枝盖棚。

6.巢居:在树上搭建居处,后来干阑式的建筑就是巣居的发展。

7.半穴居:是穴居的发展,也是穴居与巣居的一种结合,属于半地下式建筑。

8.原始村落:农业的逐渐产生,便产生了人类历史上的劳动分工,农业与畜牧业和狩猎业分开,开始逐渐形成一些以农业为主的固定的居住点,这就是最初的原始村落。

9.九经九纬:指城内有九条直街,九条横街,也可指三条南北向三条东西向的主干道。

10.河西四郡:指河西走廊以西设立酒泉、威武、张掖、敦煌四郡。

11.殷墟:1.谓殷纣身死,国都为墟。

2.指商代后期都城遗址。

在今河南安阳小屯村及其周围。

商代从盘庚到帝辛(纣),在此建都达二百七十三年,是中国历史上可以肯定确切位置的最早的都城。

12.郡县制:指对中国古代实行的中央集权体制下,郡、县二级政权的地方行政制度(类似于现在的行政区划)的总称。

13.西汉时期的城市经济区域:关中区域、三河区域、燕赵区域、齐鲁区域、梁宋区域、颖川南阳区域、三楚区域、南越区域。

14.邺城:东汉末年军阀混乱时,长安洛阳先后被毁,曹操为加强其后方根据地,建立新都邺城。

今位于河北省临漳县附近。

15.瓦子:瓦子又称“勾栏”、“瓦肆”,一类固定的聚会玩闹场所。

16.市井文化:市井”含有“街市、市场”以及“粗俗鄙陋”之意。

市井文化是一种生活化、自然化、无序化的自然文化,它是指产生于街区小巷、带有商业倾向、通俗浅近、充满变幻而杂乱无章的一种市民文化,它是一种“现象流”——“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

”中国城市的产生:城市是在原始社会解体并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产生的,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而产生。

城建史考试复习重点

城建史考试复习重点

名词解释:1、雅典宪章:1933年,在雅典召开国际建协大会,大会以城市功能为主题,提出了城市的工作、生活、交通和游憩四大功能,并由柯布西耶主笔形成了大会宣言《雅典宪章》,成为现代城市规划的纲领性文件。

2、西域四郡:为了守卫西部边疆、抗击匈奴和打通丝绸之路,西汉时期在西域设置了武威、张掖、敦煌和酒泉四个戍边的军事重镇,称之为西域四郡。

3、郊区化:在交通、通讯手段现代化的基础上,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人口出现了离心流动。

4、CIAM第十小组:1955年在阿尔及尔召开CIAM第十次小组的成立大会。

批评了CIAM 的旧思想旧观点,提出了人为核心、流动、生长、变化的规划思想等关于城市和建筑的新思想新观点。

主要成员英国史密森夫妇。

5、新城市主义:新城市主义是90年代初,基于郊区蔓延和城市社区瓦解的问题,提出的一种新的城市发展理念和方法,其核心思想是:以“公共交通为主导单元”的城市发展模式,在旧区提倡以“复兴邻里关系”为主导的发展思想。

简答题1、简述巴洛克城市改建的特点和主要手法巴洛克城市规划是指在文艺复兴以后兴起的,以手法主义创造特殊的景观效果的规划方法,它有着明确的目标和完整的体系:在指导思想上为集权政治服务,在形态上集中反映吉和美学。

机械代替了有机,理性代替了血缘,强调法律、秩序和统一的格式——功能从属于形式,统一化、绝对化,既无对比,也无回避,轴线构图被广泛运用。

重要建筑物往往属于教皇或权臣,放在城市广场,成为一个地区的中心。

建筑物的体积构图受到了强调。

多数教堂采用单一空间的集中式构图,具有更强的纪念碑性格。

2、列举我国古代都城中宫城的两种典型布局模式,分析宫城布局所遵循的原则。

居中布置和居中北置是我国古代宫城两种典型的布置形式,例如元大都、北京是典型的居中立宫的案例;曹魏邺城、隋唐长安是居中北置的典型案例。

原则:宫城是都城的主体,择中立宫,中轴对称;以高为贵,规模宏大;雍容华美,秩序井然。

3、从晚唐到北宋我国城市在市、坊制度上产生了那些变革,并简述其原因。

城建史重点题

城建史重点题

隋长安的规划思想和城市对外影响?规划思想:(1)隋唐长安继承了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传统,由于完全是新建,这种传统的布局方式表现得更为明显。

直接影响长安规划的是曹魏邺城,邺城之后,北魏孝文帝关于洛阳的改建规划更直接影响隋唐长安。

长安城平面方正,每面开三门,宫城居中,宫前左右有祖庙和社稷等。

至于市在南宫,则洛阳已是这样布局。

(2)城市布局上,不使宫殿与居民相参的意图十分明确,采用严格坊里制则是为了便于统治人民。

(3)隋唐长安城市规模、道路宽度、坊里面积都大得惊人,远远超过实际需要,处处以大来反映当时大一统的强大威力。

以至城市面积超过当时人口需要很多。

(4)城市布局有一定的数字概念,每边开三门,一般均有三个洞。

皇城宫城南面全是三门,明德门是五门洞,采用奇数,奇数可以有中心和对称。

(5) 长安城规划对中国古代都城的规划有很大影响。

后建的东都洛阳在许多方面类似长安,宋代东京汴梁也受其影响。

对外影响:长安的规划也是当时国内外一些城市的学习榜样,如唐代位于中朝边境的渤海国上京龙泉府,其布局方式基本与长安相同,日本的都城平京城、平安京。

也完全模仿唐长安规划。

明北京城特点?(1)明北京城的布局,恢复传统的宗法礼制思想,继承了历代都城规划的传统,皇城部分布局完全符合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传统城制。

(2)城市布局艺术方面,重点突出,主次分明,运用了强调中轴线的手法,造成宏伟壮丽的景象。

(3)北京城内的街道,基本是元大都的基础,因为皇城居中,把城市分为东西两个部分,给城市交通带来不便。

(4)明北京的商业区分布,元大都时商业中心偏北,明时城市向南发展,明代行会制度发展,同类商业相对集中。

(5)北京的居住区在皇城四周,明代共划5城37坊,这些坊只是城市用地管理上的划分,不是有坊墙坊门严格管理的坊里制。

(6)城市水系基本沿袭元大都,下水道系统为明代的工程。

平江城的布局平江府可作为宋代一般地区性的府城代表,苏州还保存着城市平面图——平江图,这是中国最早的城市地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曹魏邺城的布局特点及规划影响:
布局特点:
①统治中心建设的一座新城。

②平面呈矩形,分为南北两部分。

③北部为宫城,大殿位于城市中轴线正中,前朝后寝格局,设有王室专用园林。

④南部划分若干正方形坊里;城中有三个集中的市以及手工业作坊。

规划影响:
①继承了古代的城与廓、宫城与外城的区分,且功能分区更为明确,宫城和坊里不穿插;阶阶级对立等级森严,三台防御。

②道路正对城门,干道丁字相交于宫门前,首次中轴线对称布局的方式由宫城建筑群扩展到整个城市;
③宫殿部分建筑严整,前为政务机关,后为起居用房,宫城内的园囿与防御功能结合(前朝后寝)。

结合城市实例,谈谈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布局与艺术思想:
总体布局:城市布局主要受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封建文化制度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都城城市布局及建筑群组织采用中轴线对称方式,“择中为立宫”,其他设施沿轴线各行其位,体现了封建社会的所倡导的儒家哲学思想和礼教的尊卑、伦理、秩序观念,又使城市布局表现出较高的艺术价值。

都城中轴线布局
早期方格网状城市空间格局,我国早期城市总体形态受到以井田制为代表的农耕制度的影响。

古代城市分区思想,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分区思想“仕者近宫,不仕者与耕者近门,工商者近市。

”三国开始后按阶级等级的分区布局的思想更加明确;封建社会后期功能分区思想进一步发展。

城市景观,在城市的重要道路交叉口处建造钟鼓楼,成为城市的构图焦点和街道对景;在城市制高点或者河道转弯处建塔或楼阁,成为重要地标物,丰富天际轮廓线。

建筑群体和谐,第五立面统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