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启东市天汾初级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绿》教案苏教版

合集下载

苏教版初三语文九年级上册《绿》教学设计大全

苏教版初三语文九年级上册《绿》教学设计大全

苏教版初三语文九年级上册《绿》教学设
计大全
《绿》教学设计教材简说
《绿》是一片“金相玉质”的写景抒情散文。

在教学中,要让学生通过诵读等形式体会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时通过对文中重点语句的分析,把握文章语言的特点是。

教学中,不要忽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抓住文章的
亮点引导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的方式来完成本课的学习。

本单元的重要目标之一是让学生样成读书动笔的好习惯,而我们农村大部分学生平时没有养成这样的习惯,所以
教师千万不可为追求新奇而脱离语文学习的本质。

本节
课就是要让学生长时间地投入在文章的研读中,大胆地
作批注。

而这段时间里,不管学生写得如何,老师都不
能去打断他们的静悄悄的思考。

只有全身心地投入一篇
文章后,学生才能感悟到一些东西,他们的朗读才会有味。

也更有助于他们养成读书动笔的好习惯。

下面一起来欣赏各位语文老师亲自编制的《绿》精彩教学设计吧
《绿》教学设计文章大全列表
苏教版初三语文上册《绿》说课稿苏教版初三语文上册《绿》教案苏教版初三语文上册《绿》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苏教版初三语文上册《绿》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绿》感悟生活式导学案(苏教版九年级必修学案设计)《《绿》》教学设计(苏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绿》教学案(苏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绿》教学案(苏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绿》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绿》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九年级上册)。

绿苏教版初三上册语文教案

绿苏教版初三上册语文教案

绿苏教版初三上册语文教案《绿》是中国我国现代散文家朱自清于1924年2月所作的一篇写景散文。

其全文以热情的文笔,对梅雨潭的景物进行了细致的描写,颂扬效法了祖国大自然的绚丽风光。

以下是整理的绿苏教版初三上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绿》教案教学目标1、能比较本单元四篇课文的模组不同点,并说出每篇文章猜出所表达的不同的思想感情。

2、能用“吟哦讽诵”的方法来读悟课文。

3、能继续培养文学创作鉴赏能力,重点品味文章不同的语言艺术风格,并分析文中含义丰富的句子。

4、能运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来进行阅读,逐渐养成读书动笔的好习惯。

5、能进一步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并继续提高欣赏自然、品味自然的审美能力。

精、略读课文安排精读第22、23课。

略读第24、25课。

课时安排共12课时:第22课——3课时综合学习与探究——3课时第23课——2课时诵读欣赏——2课时第24课——1课时写作、讲评——2课时第25课——1课时单元总结——1课时第22课绿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能从整体上用感知课文,说出时评所描写景物的特征以及作者抒发的情感。

2、用圈点勾画的方法在文章的空白处写批注。

3、用“吟哦讽诵”的方法来朗读课文,并在即席中感悟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1、明确圈点勾画各种符号的细项具体作用。

养成读书动笔的好习惯。

2、点评精要。

课前准备老师准备好本文的示范注解教学过程教学情境教师社会团体学生活动备注第一块:走近朱自清组织学生了解与本文有关的群众组织作家作品:让学生自由发言谈自己对作家作品探知的了解,并评价学生在这方面的思维能力。

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谈作家作品,但是不能照本宣读,回答精要,不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

大学生可以带有关的资料朱自清《绿》赏析《绿》是朱自清先生早期的游记散文《温州的踪迹》里的一篇,作于1924年2月8日,是一篇贮满诗意的美文。

文章不仅取题为《绿》,也用“绿”自然地将全文勾连在一起。

文章结构小巧,三百三十一只有四段文字,大约有一千二百字。

《绿》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九年级上册)

《绿》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九年级上册)

《绿》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九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感受梅雨潭的绿的特点,体会作者情感。

2、品味、积累运用精妙的词、句。

教学重点反复读,在读中体会情感、品味语言。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简介作者、写作背景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号秋实。

原籍浙江绍兴。

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毛泽东称颂他是“表现我国民族的英雄气概的爱国知识分子。

”主要作品有《绿》、《春》、《背影》、《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绿》,写于1924年。

朱自清在浙江温州省立第十中学教书,他写了一组总题为《温州的踪迹》的散文,《绿》是其中富有特色的一篇。

当时,南方成为革命的策源地,北伐在酝酿之中。

尽管朱自清没有投身到革命激流中,但他对于中国社会的前途,刻刻都在关心着;对于以统一为大业的北伐,无疑也是抱支持态度的。

他这一时期的思想,保持着“五四”运动时期青年人勇于进取的势头。

反映在散文作品里,则表现为格调的明朗,节奏的明快和昂扬向上的生命活力。

《绿》虽然只是写景文,但只要仔细品味,我们便能感受到作者的一颗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热爱祖国的赤子之心。

三、合作学习1、文章的文眼是哪一句?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2、作者写景的立足点有几个?每个立足点的观察角度是什么,分别写了什么景物?第一观察点:山边观察角度:仰视观察的景致:梅雨瀑(远景)听:花花花花的声音看:一带白而发亮的水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第二观察点:亭边观察角度:平视(近景)观察的景致:梅雨潭周围的环境:从亭,山,云,岩,草,瀑布,水花等方面勾勒出梅雨潭雄奇,幽峭的环境。

第三个观察点:潭边观察角度:俯视(联想)观察的景致:梅雨潭的绿把三个立足点所绘之景合在一起,就是一幅悬瀑、飞亭、流云等作背景的“梅雨潭图”。

3、作者是如何安排写作思路的(即作者按照怎样的顺序依次写了哪几处景致)?作者由远而近写了梅雨瀑、梅雨亭和梅雨潭,并重点描写了梅雨瀑的绿。

四、问题探究1、在三个观察点中,作者重点描写的是哪个观察点所见景致的?潭边2、作者对梅雨潭的绿的总感受是什么?醉人、奇异、似近似远3、文章开头就直抒胸臆:“我惊诧于梅雨潭之绿了”,但却没有直接写梅雨潭之绿,而是先写了梅雨瀑等梅雨潭周围的环境,到了第三段才浓墨重彩的写梅雨潭的绿,这是一种什么写法?衬托,这是一种烘云托月的写法。

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2课《绿》教学设计 苏教版.doc

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2课《绿》教学设计 苏教版.doc

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2课《绿》教学设计苏教版一、设计思想学习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理解作者在文中寄寓的情感,积累语言是本文学习学习的最终目标。

要达到这些目标需要学会运用恰当的批注符号,并对文章的内容和写法有比较深入的理解,同时也要了解作者生平及其写作的背景。

因此,认识批注符号,了解作者是本文的教学起点。

二、教材分析《绿》,是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为自由读写单元。

本单元的主题是读书要动笔,教学中要围绕单元主体要求,精心设计教学。

《绿》作为单元之首,教学时要让学生在阅读感受这一篇文章的思想感情,理解其内容的同时,初步了解读书动笔的基本方法;在交流评点和教师点拨指导的过程中学会评点批注。

三、学生分析朱自清的文章学生已经学过两篇,根据以往的经历,学生对朱自清的文章是很喜欢的,而《绿》作为一篇优美的散文一定会深受学生喜欢的。

指导学生通过朗读品味文章语言,体会文章表达的作者的感情。

但是这个班的学生最缺乏的就是良好的读书学习习惯,所以学习读书动笔的读书方法,对学生来说是个大问题。

四、教学处理用质疑发问的方法朗读课文提出问题,课上赏析、朗读、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感情,赏析与读的紧密结合是保持文章“原味”的可靠方法。

最后,由课内向课外延伸。

学法是学生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有效方法,学生学习的方法科学与否,是影响学习效果的主要因素.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指导学生常规的学习方法,而且要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注意帮助学生研究和改进新的学习方法五、教学目标1、学习揣摩含义丰富的句子,把握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2、学习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

六、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体会文中优美的语言,养成圈点批注的学习习惯。

难点:感悟作者含蓄的感情和学会读书动笔的方法。

七、教学手段和策略引导学生质疑、合作性学习八、课前准备搜集有关作者生平的介绍,利用字典扫除文字障碍,朗读课文九、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对句游戏:(幻灯)青山桃红日出江花红胜火,。

【最新精选】苏教初中语文九上《22绿》word教案 (3)

【最新精选】苏教初中语文九上《22绿》word教案 (3)

《绿》教学目标: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 理清文章结构;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教学难点:理清文章结构一、第一课时1、简介作者: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生于东海,长在江苏扬州。

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饿死不吃美国救济粮”,毛泽东称颂他是“表现我国民族的英雄气概的爱国知识分子”。

《绿》《春》《背影》《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2、写作背景《绿》,写于1924年。

当时,北伐战争已在酝酿之中。

他对于以统一为大业的北伐,是抱支持态度的。

他这一时期的思想,基本上还保持着“五四”运动时期青年人勇于进取的势头。

这反映在他的散文作品里,则表现为格调的明朗,节奏的明快,满蓄着“为人生”、“写实”和昂扬向上的生命活力。

仔细品味《绿》,就可看到一颗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热爱祖国的赤子之心。

第一次“先学后教”给下列生字词注音镶踞薄阴几绺挹掬穹倏皱缬尘滓棱角什刹蕴蓄明眸善睐第二次“先学后教”1、用。

标出文中表示作者行踪的词语,并指出作者所在的观察点。

2、每个立足点的观察角度是什么?分别写了什么景物?自由朗读课文,并探究下列任务。

1、用。

标出文中表示作者行踪的词语,并指出作者所在的观察点。

行踪:走到山边――坐在亭边――站在水边观察点:山边――梅雨亭边――梅雨潭边2、每个立足点的观察角度是什么?分别写了什么景物?走到山边坐在亭边站在水边【梅雨瀑】梅雨亭【梅雨潭】(远望、仰视)(近望、平视)(近望、平视)(修改)远———————————近低—————高—————低略————————详1、从课文中找出一个能概括全文内容的句子,文章的文眼是哪一句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全文的“文眼”)2、找出两个能概括作者对梅雨潭绿的总体感受的词语醉人奇异当堂....训练《伴你学》1、2、3、4、5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 学习多角度描写景物的写作手法2.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 绿》教案 苏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 绿》教案 苏教版

第22课绿教学目标:1、学习在读书时用不同的符号作标志;2、学习文章描写景物的方法教学设想: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要点:1、圈点的符号和方法2、介绍作者3、学习作者怎样写绿教学步骤及内容:一、解释题目,导入新课女儿红是一种产于绍兴的有名的黄酒。

但是你听说过“女儿绿”吗?如果没有就请随我一同走进朱自清的《绿》,从中去寻找答案。

二、作者介绍朱自清(1989—1948年),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扬州人。

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1925年到北京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任教,不久任系主任。

抗日战争时期,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

抗战胜利后,仍在清华大学任教,并积极支持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学生运动。

1947年,朱自清在《十三教授宣言》上签名。

抗议当局任意逮捕群众。

1948年6月,在京参加了反对美国扶持日本的游行,并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国面粉宣言》上签名。

1948年8月20日,因贫病在北平逝世,著有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

三、朗读课文1、听朗读2、学生读四、明确单元学习目标与本课学习方法1、请同学读单元提示。

本单元是“自由读写单元”,具体的要求就是学会“读书动笔”。

2、圈点符号·生字、难字。

关键词语. 总括句、重要句. 佳妙句○段序(圈内写数字、放在段首)☆重要段落、重要语段╭段内层次,加在层次开头(一般用竖线)? 有疑问处△要注意处、发表感想处五、整体感知1、全文共四段,概括每段的大意明确:①开门见山,一语点题②从几个不同的观察点写梅雨瀑③从多个角度描写梅雨潭的绿④进一步深化文章的主旨2、结合课文后的点评再读课文六、精读课文1、思考、讨论课后的“几个问题”2、完成课后的“探究练习”七、总结形态少变、色彩单一的绿在朱自清的笔下情一样的深,梦一样的美,表达了他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生命的热爱。

这得益于作者独特的写景方法。

叶圣陶说过:“文学鉴赏犹如采矿,你不动手,自然一无所获;只要你动手就会采到晶莹的宝石。

九年级语文上册《绿》教案苏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绿》教案苏教版

《绿》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圈点评注等读书动笔的基本方法,养成读书动笔的习惯。

2、揣摩句子的含义,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资源学生对“绿”的象征意义的了解。

学生对朱自清的《春》《背影》的学习体会。

多媒体教育手段。

预习设计1、字音盘踞( jù ) 薄( bó )阴绺(liǔ ) 棱(léng )角穹(qióng ) 尘滓( zǐ ) 皱缬( xié ) 掬( jū )什刹( shí chà ) 挹(yì) 明眸( móu )善睐( lài )2、思考:A全文的文眼是什么?B赏析描写梅雨潭的绿的语句。

学程预设导学策略调整与反思一、导入:1、展示植物图片,说说你觉得绿色是一种什么样的色彩。

2、在人们的心目中,绿色是青春和活力的象征,是生命和希望的象征。

而在散文大师朱自清的笔下,更是赋与了绿多姿的风采和别样的生命。

今天,我们来鉴赏学习他的散文名篇——《绿》。

二、检查预习1、作者简介、写作背景介绍。

朱自清,字佩弦,江苏扬州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绿》这篇散文写于1924年,当时我国文坛仍涌动着新文化运动的浪潮,作者思想上仍洋溢着“五四”运动时期青年人冲破封建樊篱、勇于探索进取的激情,因而文章写的清朗明快,把对光明和理想的执着追求融入到对秋水描绘中。

2、字音:盘踞( jù ) 薄( bó )阴绺(liǔ) 棱(léng)角掬(jū)穹(qióng ) 尘滓( zǐ )皱缬(xié) 什刹(shí chà) 挹(yì) 明眸(móu)善睐( lài )3、作为散文,往往有文眼或者说有一个能概括全文内容的句子。

你觉得是哪一句?“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三、整体感知1、让作者感到惊诧的是——绿,梅雨潭的绿。

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22《绿》学案

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22《绿》学案

《绿》学案学习目标:1、通过对作品优美形象语言的品味,感受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强烈情感。

2、学习融情于景,多角度细致描绘景物特点的方法。

3、学习圈点批注的方法,养成读书动笔的习惯。

知识储备:1、梅雨潭风景区简介。

风光旖旎的仙岩,是浙江省省级风景名胜区。

仙岩方圆数十里,青山绵绵,冈峦起伏,其状既如绿海,又若万马奔腾。

梅雨潭是仙岩的一颗明珠。

潭周为悬崖峭壁,飞瀑从30米高处喷泻潭中,如同珍珠撒入玉盘,晶莹剔透,粒粒有声。

潭水清澈碧绿,令人陶醉。

潭前有喷玉玑,可坐而观瀑。

西侧还有梅雨亭。

亭联云:“飞瀑半空晴亦雨,梅潭终古夏如秋”。

仙岩拔地而起,奇崛神秀,岩旁梅雨瀑水光摇曳,阵阵凉风送来了飞花溅玉般的“梅雨”;瀑布下是一泓碧波荡漾、神光离合的梅雨潭。

仙岩景区以瀑潭景观享誉神州,梅雨潭几乎植根于所有游人心中。

2、作者、时代背景介绍。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

1916年考进北京大学预科学习,参加五四运动。

1925年起任清华大学教授,致力古典文学研究,从事散文创作。

1931年至于932年留学英国。

抗战前对前途充满胜利信心。

抗战胜利后,反对国民党打内战。

1948年6月,在拒绝“美援加面粉”的宣言上签字。

临终前嘱夫人:“有件事要记住,……我们家以后不买国民党配给的美国面粉!”8月12日,在贫病交加中逝世于北平。

毛泽东高度评价他说:“我们中国人民是有骨气的。

……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慨。

”《绿》,写于1924年。

当时,南方成为革命的策源地,北伐战争已在酝酿之中。

尽管朱自清并没有投身到革命的激流里去,但他对中国社会的前途,时刻都在关心着;对于以统一为大业的北伐,无疑也是抱支持态度的。

他这一时期的思想,基本上还保持着“五四”运动时期青年人勇于进取的势头。

这反映在他的散文作品里,则表现为格调的明朗,节奏的明快,满蓄着“为人生”、“写实”和昂扬向上的生命活力。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2课《绿》教学设计 苏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2课《绿》教学设计 苏教版

《绿》【教学目标】1、体验作者独特情感。

2、体会作者抒发独特情感的方式。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作者抒发独特情感的方式。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1、由介绍中学课本上出现的朱自清作品导入。

二、我惊诧1、引导学生从第一小节“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中找出一个赘余的词“我”,引出本文重在强调自己独一无二的感受。

找出“我”出现频率较高的第三小节,把对第三小节的研读作为本节课的方向。

2、从第一小节“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中找出表达作者情感的词“惊诧”。

3、自读“我”出现频率高的第三节,试着体会到底是什么让“我惊诧”?仅仅是绿吗?(小组讨论——全班展示)(归纳:梅雨潭是一潭活水,充满了生命的律动,而绿本身就象征了生命和青春的活力,让我惊诧的不仅是梅雨潭的绿,更是生命的充盈,蓬勃的生机。

)三、精选的意象1、引导学生思考:第三节中有没有句子直接具体描绘梅雨潭的绿?(明确:第三节中并无直接具体描绘梅雨潭的绿的地方,而是借助于意象表现作者的惊诧之情。

)2、探究第三节中精选的意象,思考这些意象表现了潭水怎样的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提示:年轻女性群像在第三节中大量出现,勾连《荷塘月色》等篇目中有关女性形象的景物描写作比对并小结。

①月的纯净、柔软与平和,如一张睡美人的脸。

②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的开着的,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③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归纳:女性群象已不单是各种修辞、写作手法反复呈现,更是直接构成了潭水形象,柔弱、温婉女性形象的连缀使用,使景物描写呈现和谐清幽的意境,表现了作者至纯至真的审美取向。

)四、诗词的情味1、由“惊诧”的雅言形式引出文本的文言味,赏“踞”“挹”“掬”等字词。

2、赏文中不露痕迹的典故名句,强调诗词情味。

①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②苏东坡“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江苏省启东市天汾初级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22课《绿

江苏省启东市天汾初级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22课《绿

绿学习目标:1.欣赏文章语言准确、形象、富于情感、有表现力的特点;2.了解并初步掌握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教学重点:学习借鉴文章多角度地细致描写景物特点的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培养运用语言的能力。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二次备课)温故习新导引自学一、简介作者,导入新课。

1、由《背影》中父子间的爱引出对大自然的爱“(他的散文)能够贮满着那一种诗意”“除冰心外,文章之美,要算他了”——郁达夫2、了解朱自清的生平介绍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生于光绪二十四年十月初九( 1898年11月22日),卒于1948年8月12日。

原籍浙江绍兴。

因三代人定居扬州,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扬州人”。

他是现代著名的作家和学者。

学生简介朱自清交流质疑精讲点拨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1、读课文2、掌握下列生字词3、思考问题:文章以哪个词为文眼,点题?明确: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三、合作学习,理解课文1.第二自然段写梅雨潭,主要立足哪两个观察点,作者观察到了什么?2.为什么作者在第二段没有直接写梅雨潭的绿,却写梅雨瀑和梅雨潭周围的环境?3.第三段作者主要立足于哪个观察点,看到了哪些景致,运用了什么手法,把对梅雨潭水绿的审美感受描写得淋漓尽致。

4. 文章在结构上有何特点?结尾比开头多“不禁”一词,有何表达效果?5. 认真品析语言,做好交流的准备明确:1、第一观察点:山边;观察到了梅雨瀑;第二观察点:梅雨亭边;观察到了梅雨潭的环境;2、描写梅雨潭周围的环境,交代梅雨潭的绿的成因,写“梅雨瀑”是用来作陪衬,以显出“梅雨潭的绿”尤其令人惊诧。

3、第三段作者主要立足点是梅雨潭边。

观察到了梅雨潭的绿。

对绿的总感受:醉人、奇异、似近似远拟人:踞、透、扯、送、钻、招引、摆弄仿佛一张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厚积着的绿;(形色、深度)自学阅读思考交流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涟漪)比喻: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荡漾)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交流质疑精讲点拨蛋清那样软,那样嫩;(波光、软嫩)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清澈)对比: 北京什刹海拂地绿杨(太淡)杭州虎跑寺的绿壁(太浓)西湖的波(太明)秦淮河的波(太暗)联想 : 裁你为带赠给那轻盈的舞女挹你为眼,赠给那善歌的盲妹4、文章在结构上首尾呼应。

【最新精选】苏教初中语文九上《22绿》word教案 (2)

【最新精选】苏教初中语文九上《22绿》word教案 (2)

绿(一)学习目标:1.能够说出文中所写景物的特征以及作者抒发的情感。

2.能在朗读中感悟课文,并学会作有个性且精彩的批注。

3.能学习文章描写景物的方法,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说出大自然的美。

(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走近朱自清1.导入语:我们对朱自清这个名字并不陌生了,初中语文教材选了他的散文名篇《春》、《背影》,这两篇作品给同学们留下了深深的美好的印象。

春天,给人们无限的希望与蓬勃的活力;秋天,也会以它特有的魅力使人们感受到永不衰竭的生机。

朱自清先生在1924年秋天写就的散文小品《绿》,则是把对光明和理想的执着追求满蓄在对一潭秋水生机勃勃、绿意盎然的描绘中。

今天,就让这篇优美的散文“带领”我们去领略浙江仙岩山中梅雨潭那神奇的景色,“那醉人的绿”吧。

2.组织学生了解作者、写作背景,让学生自由发言谈自己对作家作品的了解,并评价学生在这方面的学习态度。

明确: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生于光绪二十四年十月初九( 1898年11月22日),卒于1948年8月12日。

原籍浙江绍兴。

他是现代著名的作家和学者。

本文写于1924年。

当时朱自清先生在思想上比较健朗,基本上保持着“五四”运动时期青年人勇于进取的势头,因而文章也写得清朗明快,优美的文字中满蓄着勃勃的生命活力。

二、读“绿”1.听配乐朗读(录音),说感受,找感受。

①不看书,让我们凝神屏息,全身心地去感受这“绿”的神韵。

(听录音)②刚才大家听得很投入,能用一个词或短语说说自己的感受吗?③这是大家的感受,那朱自清先生对这绿的总体感受是什么呢?请大家翻开课文。

找出这个句子。

(“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2.体会“惊诧”,明白“文眼”。

“惊诧”是什么意思?(惊讶、诧异)能不能把“惊诧”换成“惊讶”?为什么?(“惊诧”是“十分惊讶”,比“惊讶”程度重。

)这个“惊诧”既表明景中情(惊喜),又暗示情中景(奇异),这种形神皆领的字眼我们称“文眼”。

3.学生有感情地齐读全文。

九年级语文上册 22《绿》教学设计 苏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22《绿》教学设计 苏教版

绿【教学目标】1、缘景入情,用“吟哦讽诵”法,在诵读品味中感悟作品的情韵美。

2、披情入文,用“批注式阅读”法,在字斟句酌中赏析作品的语言美。

【教学重点】学会对本文准确、生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作有个性且精彩的批注。

【教学难点】学习文章抓住景物特征多角度描写的高超技法和融情于景的艺术手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绿导语:水是生命之源,滋润万物,绿是生命之根,孕育生机。

当一潭绿水呈现在文学大师朱自清面前时,他又将有怎样的感触与情思呢?今天我们一起欣赏散文名篇《绿》古往今来,许多伟人都有读书做批注的习惯,做批注是一个与作者对话的过程。

思想的火花往往是在这样的过程中迸发出来的,本单元的主题是读书动笔,今天这堂课我们就来读读书动动笔,学着做一下批注。

二、速读——绿用3分钟略读全文,完成下列问题:1、划出一个能概括全文内容的句子(用“——”)2、第二、三自然段分别主要写了哪个景点?(用“。

”)第二、三自然段所写的景物有什么关系?(写旁批)3、圈出两个能概括梅雨谭绿的特征的词语(用“。

”)明确:(1)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体会:作者两次来仙岩景同色异,绿——是作者惊异的原因。

开门见山,点题,留下悬念。

结尾“不禁”二字,与首段呼应。

(2)梅雨瀑梅雨亭梅雨潭的绿梅雨潭和梅雨亭是梅雨潭绿色的所在地,描绘梅雨潭和梅雨亭就及好地为梅雨潭的绿色作了铺垫和衬托。

(3)醉人、奇异三、品读——绿面对这汪汪一碧的潭水,作者像一位丹青高手,浓墨重彩加以描摹,并将自己强烈的情感倾注其中。

这篇蓄满诗意和温情的美文,句句精妙、字字珠玑。

结合本单元的学习要求,建议同学们用批注式阅读法来鉴赏文章第三自然段,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梅雨潭醉人而奇异的绿的?批注示范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我们开始追捉她那离合的神光了。

揪着草,攀着乱石,小心探身下去,又鞠躬过了一个石穹门,便到了汪汪一碧的潭边了。

老师批注:一个“招引”,运用拟人修辞,一个“追捉”侧面写出了梅雨潭绿色的无穷魅力,写出了“我”对这绿色的倾心喜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绿
学习目标:1.欣赏文章语言准确、形象、富于情感、有表现力的特点;
2.了解并初步掌握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
教学重点:学习借鉴文章多角度地细致描写景物特点的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培养运用语言的能力。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

他是现代著名的作家和学者。

明确: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人惊诧。

踞、透、扯、送、钻、招引、摆弄
的初恋的处女的心;
文章从博喻到比较映
们;——“招引”紧扣“闪闪的绿”
③揪着草,攀着乱石,小心探身(弯)下去,……
请问你从文中读出了朱自清的什么样的感情呢?
说明:预习作业、训练作业、当堂检测及巩固作业附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