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 第十六章

合集下载

《西方经济学》习题集及参考答案

《西方经济学》习题集及参考答案

习题一一、选择:1、经济物品是指( D)。

A.有用的物品;B.稀缺的物品;C.要用钱购买的物品;D.有用且稀缺的物品。

C.该国可能利用的资源减少以及技术水平降低;D.一种生产品最适度产出水平。

4、下列命题中哪一个不是实证分析命题?( C)A.1982年8月联储把贴现率降到10%;B.1981年失业率超过9%;C.联邦所得税对中等收入家庭是不公平的;D.社会保险税的课税依据现在已超过30,000美元。

5、以下问题中哪一个不属微观经济学所考察的问题?(B )A.一个厂商的产出水平;B.失业率的上升或下降;C.联邦货物税的高税率对货物销售的影响;D.某一行业中雇佣工人的数量。

6、经济学家提出模型的主要理由是( B)?A.一个模型为验证一种假设所必需;B.一个模型可帮助弄清和组织对一个论点的思考过程;C.一个模型为决定一个指数所必需;D.只有模型中才可使用实际变量二、简释下列概念:稀缺、机会成本、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实证分析、规范分析、局部均衡1、一般均衡三、简述题:1、你认为研究人们的消费问题是属于微观经济学还是宏观经济学的对象?2、您给出的答案是实证性的还是规范性的?3、经济学中均衡的含义是什么?习题二一、选择:1、如果商品A和商品B是替代的,则A的价格下降将造成(b )。

A. A的需求曲线向右移动;B. A的需求曲线向左移动;C. B的需求曲线向右移动;D. B的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2、一种商品价格下降对其互补品最直接的影响是(a )。

A.互补品的需求曲线向右移动;B.互补品的需求曲线向左移动;C.互补品的供给曲线向右移动;D.互补品的供给曲线向左移动。

二、解释下列概念:需求、需求的变动、需求规律、供给、供给的变动、供给规律、需求的价格弹性、需求的收入弹性、需求的交叉弹性、供给弹性、均衡价格、供求定理。

三、分析讨论题:1、下列情况发生时,某种蘑菇的需求曲线如何移动?A.卫生组织发布一份报告,称食用这种蘑菇会致癌。

西方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1-15章)

西方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1-15章)

西方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1-15章)习题二2. 下列情况发生时,某种蘑菇的需求曲线如何移动?⑴ 卫生组织发布一份报告,称食用这种蘑菇会致癌;⑵ 另一种蘑菇价格上涨了;⑶ 消费者收入增加了;⑷ 培育蘑菇的工人工资增加了。

- 答:⑴对此蘑菇的需求曲线会向左移。

因为卫生组织发布的该蘑菇会致癌的报告会使得人们普遍产生对食用此种蘑菇的恐惧心理,从而在任一价格水平下大大减少对它的需求量。

⑵此蘑菇的需求曲线会向右移。

因为各个品种的蘑菇属于互替商品,当另一种蘑菇的价格上涨后人们会减少对那种蘑菇的需求量,并通过多消费此种蘑菇来实现替代。

因而在任一价格水平下增加了对此种蘑菇的需求量。

⑶此种蘑菇的需求曲线会向右移。

因为消费者收入的增加意味着他们购买力的增强,这将使他们增加对这种蘑菇在内的正常商品的需求量,并且在任一价格水平下都是如此。

⑷此种蘑菇的需求曲线不变,如果不考虑培育蘑菇的工人作为消费者对此种蘑菇的需求的话。

因为培育蘑菇的工人工资增加只影响蘑菇的供给成本进而影响其供给曲线,对需求曲线则不发生影响。

3. 假设坐标图上有两条形状为直线但斜率不同的需求曲线,在这两条需求曲线的相交之点的弹性是否相等?假定这两条相交的需求曲线不是直线而是曲线,交点上弹性是否相等?答:两条斜率不同的直线性需求曲线在相交之点各自的弹性是不相等的,斜率绝对值小(坡度较平缓)的那条需求曲线在交点处的弹性大一些。

如上图,、分别为两条斜率不同的线性需求曲线,它们与横轴分别相交于点B、D,与纵轴分别相交于点A、C,两条需求线相交于点E。

这里,然,由几何表述法可知在交点E处,因EF∥OC,故之弹性系数,则之斜率绝对值,即,之斜率绝对值,显斜率绝对值较大。

,之弹性系数显然的。

两条曲线,故。

这表明在两条需求曲线交点处斜率绝对值较小(坡度较缓)的需求曲线弹性系数值大于斜率绝对值较大(坡度较陡)的需求曲线的弹性系数型的需求曲线在它们相交处的各自弹性也是不相等的。

西方经济学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西方经济学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西方经济学简明教程》参考答案冯剑亮尹伯成编习题一1.简释下列概念:稀缺答:指相对于人的无穷无尽的欲望而言,“经济物品”以及生产这些物品的资源总是不充分的或者说不足的。

自由物品答:指人类无需通过努力就能自由取用的物品,如阳光、空气等,其数量是无限的。

经济物品答:指人类必须付出代价方可得到的物品,即必须借助生产资源通过人类加工出来的物品。

生产可能性边界答:指在既定的经济资源和生产技术条件下所能达到的各种产品最大产量的组合的轨迹,又叫生产可能性曲线。

自给经济答:一种经济体制,其特点是每个家庭生产他们消费的大部分物品,扩大一点说,是每个村落生产他们消费的大部分物品,只有极少数消费品是与外界交换来的。

在这种体制下,资源配置和利用由居民的直接消费所决定,经济效率低下。

计划经济答:一种经济体制,其基本特征是生产资料归政府所有,经济的管理实际上像一个单一的大公司。

在这种体制下,资源配置和利用由计划来解决。

市场经济答:一种经济体制,其基本特征是产权明晰,经济决策高度分散。

这种经济为一只“看不见的手”所指引,资源配置和利用由自由竞争的市场中的价格机制来解决。

混合经济答:一种经济体制,其基本特征是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和国家所有相结合,自由竞争和国家干预相结合,因此也是垄断和竞争相混合的制度。

在这种体制下,凭借市场制度来解决资源配置问题,依靠国家干预来解决资源利用问题。

微观经济学答:西方经济学的两大组成部分之一,它以单个经济单位(居民户、厂商以及单个产品市场)为考察对象,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

宏观经济学答:西方经济学的两大组成部分之一,以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作为考察对象,研究社会总体经济问题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总量是如何决定的及其相互关系。

总体经济问题包括经济波动、经济增长、就业、通货膨胀、国家财政、进出口贸易和国际收支等。

实证经济学答:在解释经济运行时从客观事实出发,力求说明和回答经济现象“是什么”和“为什么”,并借以预测人们经济行为的后果,而不对事物作好坏、善恶的评价。

西方经济学(第五版)课后习题答案详解

西方经济学(第五版)课后习题答案详解

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宏观部分)第五版课后习题答案主编:高鸿业目录第一章引论02第二章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02第三章效用论14 第四章生产论16 第五章成本论36 第六章完全竞争市场45 第七章不完全竞争市场55 第八章生产要素价格的决定65第九章一般均衡和福利经济学69第十章博弈论初步75第十一章市场失灵和微观经济政策80 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83 第十三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85 第十四章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92 第十五章宏观经济政策分析95 第十六章宏观经济政策实践106 第十七章总需求一总供给模型110第十八章失业与通货膨胀115 第十九章开放经济下的短期经济模型119第二十章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122第二十一章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127 第二十二章宏观经济学在目前的争论和共识134 第二十三章西方经济学与中国139第一章引论(略)第二章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1. 已知某一时期内某商品的需求函数为Q d=50-5P,供给函数为Q s=-10+5P。

(1)求均衡价格P e和均衡数量Q e,并作出几何图形。

(2)假定供给函数不变,由于消费者收入水平提高,使需求函数变为Q d=60-5P。

求出相应的均衡价格P e和均衡数量Q e,并作出几何图形。

(3)假定需求函数不变,由于生产技术水平提高,使供给函数变为Q s=-5+5P。

求出相应的均衡价格P e和均衡数量Q e,并作出几何图形。

(4)利用(1)、(2)和(3),说明静态分析和比较静态分析的联系和区别。

(5)利用(1)、(2)和(3),说明需求变动和供给变动对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影响。

解答:(1)将需求函数Q d=50-5P和供给函数Q s=-10+5P代入均衡条件Q d=Q s,有50-5P=-10+5P得P e=6将均衡价格P e=6代入需求函数Q d=50-5P,得Q e=50-5×6=20或者,将均衡价格P e=6代入供给函数Q s=-10+5P,得Q e=-10+5×6=20所以,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分别为P e=6,Q e=20。

国家开放大学2019西方经济学形考作业答案第十六章

国家开放大学2019西方经济学形考作业答案第十六章

第十六章开放经济与对外经济政策题目1未回答满分1.00标记题目题干微观经济学的基本问题是()。

选择一项或多项:a. 分配理论b. 供求理论c. 效用理论d. 福利理论e. 市场理论反馈The correct answers are: 供求理论, 效用理论, 市场理论, 分配理论, 福利理论题目2未回答满分1.00标记题目题干下列对物品边际效用的不正确理解是()。

选择一项:a. 消费一定数量的某种物品所获得总效用b. 数学表达式为MU=△TU/△Q(TU表示总效用,Q表示物品数量)c. 每增加(减少)一个单位的对物品的消费所引起的总效用的增(减)量d. 最后增加的那个单位的消费所提供的效用反馈正确答案是:消费一定数量的某种物品所获得总效用题目3未回答满分1.00标记题目题干垄断厂商面临的需求曲线是()选择一项:a. 垂直的b. 向右下方倾斜的c. 向右上方倾斜的d. 水平的反馈正确答案是:向右下方倾斜的题目4未回答满分1.00标记题目题干西方经济学萌芽时期的杰出代表人物是()。

选择一项:a. 亚当.斯密b. 托马斯c. 布阿吉尔贝尔d. 威廉.配第反馈正确答案是:托马斯题目5未回答满分1.00标记题目题干在亏损状态下,厂商继续生产的条件是()选择一项或多项:a. P > SAVCb. P=SAFCc. P = SAVCd. P<SAVCe. P<SAFC反馈The correct answers are: P > SAVC, P = SAVC题目6未回答满分1.00标记题目题干为了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政府对竞争性行业厂商的垄断行为()选择一项:a. 有条件地加以支持的b. 是提倡的c. 是限制的d. 不管的反馈正确答案是:是限制的题目7未回答满分1.00标记题目题干需求量变化与需求变化的含义是相同的。

选择一项:对错反馈正确的答案是“错”。

题目8未回答满分1.00标记题目题干在完全信息条件下,降低商品和要素价格一定会刺激消费者对该商品的需求。

许纯祯西方经济学课后习题解

许纯祯西方经济学课后习题解

第一章绪论一、思考题1.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由什么基本经济问题引起的,如何看待这一问题?2.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是由哪两部分构成的?它们之间的关系怎样?3.经济学能否利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4.经济学研究能否保持―价值中立‖原则?经济研究是否需要价值判断?5.西方经济学的价值取向能否妨碍西方经济学家正确认识经济规律?参考答案:一、思考题1.答: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稀缺性问题引起的,没有稀缺性,就没有经济学存在的理由和必要。

稀缺性是西方经济学关于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基础性概念。

稀缺性是指经济生活中存在的这样一个基本事实:“社会拥有的资源是有限的,因而不能生产人们希望所拥有的所有物品和劳务。

”稀缺性是相对于人类无限的欲望而言的。

人的欲望具有无限增长和扩大的趋势,而为了满足这种需要,就要生产更多的物品和劳务,从而需要更多的资源。

但在一定时期内,可用于生产物品和提供劳务的资源与人们的欲望相比总是远远不够的。

这就是稀缺性。

由稀缺而产生的第一个基本问题是:社会如何将稀缺性的、竞争性的和生产性的资源在现在和将来、在生产各种商品和劳务之间做出选择,以决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等问题。

这是关于稀缺资源配置问题。

第一,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这就是说,在可供选择的各种各样的物品和劳务中,生产哪些种和生产的数量是多少?由于资源的有限性用于某一种产品生产的资源太多,其他产品的生产数量必然会减少。

社会是以怎样的次序和什么样的机制来分配稀缺资源以满足各种各样的需要?第二,如何生产?即应用何种技术来生产物品?是用蒸汽还是用水力或原子能发电?多用劳动少用资本和土地,还是恰恰相反?生产是大规模还是小规模?怎样区别一种生产方法是高效率的还是低效率的?第三,为谁生产?即社会总产品以何种尺度分配给不同的个人和家庭?谁得什么得多少?为什么穷人仅有一点点,而富人拥有的太多? 这种分配是公平的吗?由稀缺性而引起的另一个基本问题是,社会能否最好地利用其有限的资源,在资源、需要和技术的约束条件下,最大限度地生产尽可能多的产品和劳务?这是关于经济效率问题。

尹伯成《西方经济学简明教程》(第8版)课后习题详解(国民收入的决定: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尹伯成《西方经济学简明教程》(第8版)课后习题详解(国民收入的决定: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第16章国民收入的决定:总需求—总供给模型1.简释下列概念:(1)总需求函数答:总需求函数指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的价格水平与国民收入之间的依存关系。

描述这一函数的曲线称为总需求曲线。

所谓总需求是指整个经济社会在每一个价格水平下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它由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和国外需求构成。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当价格水平上升时,国民收入水平就下降;当价格水平下降时,国民收入水平就上升。

由产品市场均衡条件:和货币市场均衡条件:可以求得总需求函数。

(2)总供给函数答:总供给函数是表示总供给与价格水平之间的依存关系,或者说是物价总水平与经济社会的供给总量之间的数量关系的函数,总供给函数的一般形式为:,总供给函数是实际工资的减函数,资本和技术的增函数。

总供给函数反映了经济中的价格调整机制。

影响总供给函数的因素有:生产函数、劳动需求和供给函数、货币工资函数等。

总供给函数可以分为古典总供给函数、一般凯恩斯总供给函数和极端凯恩斯总供给函数三种。

总供给曲线是总供给函数的几何图示。

(3)总需求—总供给模型答: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是把总需求与总供给结合在一起来分析国民收入与价格水平的决定及其变动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

在图16-1中,横轴代表国民收入(),纵轴代表价格水平(),代表原来的总需求曲线,代表短期总供给曲线,代表长期总供给曲线。

最初,经济在点时实现了均衡,均衡的国民收入为,均衡的价格水平为。

这时点又在长期总供给曲线上,所以,代表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水平。

图16-1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在短期内,政府通过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增加了总需求,从而使总需求曲线从向右上方平行地移动到了。

与短期总供给曲线相交于。

这样,总需求的增加使国民收入水平从增加到并使价格水平从上升到。

但是,价格的上升必然引起工资增加,总供给减少,短期总供给曲线从向左上方平行移动到,与相交于。

这样,国民收入水平从减少到,价格水平从上升到。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课后习题答案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课后习题答案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课后习题答案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课后习题答案第十三章西方国民收入核算3.在统计中,社会保险税增加对GNP、NNP、NI、PI和DPI这五个总量中哪个总量有影响?为什么?答:因为社会保险税是直接税,故GNP、NNP、NI均不受其影响,又因为它是由企业上缴的职工收入中的一部分,所以PI和DPI均受其影响。

4.如果甲乙两国并成一个国家,对GNP总和会有什么影响?(假定两国产出不变)答:假定不存在具有双重居民身份的情况,则合并对GNP总和没有影响。

因为原来甲国居民在乙国的产出已经计入甲国的GNP,同样,乙国居民在甲国的产出已经计入乙国的GNP。

在存在双重居民身份生产者的情况下,则GNP减少。

5.从下列资料中找出:(1) 国民收入(2) 国民生产净值(3) 国民生产总值(4) 个人收入(5) 个人可支配收入(6) 个人储蓄单位:亿美元资本消耗补偿雇员酬金企业利息支付间接税个人租金收入公司利润非公司企业主收入红利社会保险税个人所得税消费者支付的利息政府支付的利息政府和企业转移支付个人消费支出356.41866.6264.9266.334.1164.8120.866.4253.9402.164.4105.1374.51991.9答:(1) 国民收入=雇员佣金+企业利息支付+个人租金收入+公司利润+非公司企业主收入(2) 国民生产净值=国民收入+间接税(3) 国民生产总值=国民生产净值+资本消耗补偿(4) 个人收入=国民收入-公司利润-社会保障税+红利+政府和企业转移支付(5) 个人可支配收入=个人收入-个人所得税(6)个人储蓄=个人可支配收入-个人消费支出6.假定一国下列国民收入统计资料:单位:亿美元国民生产总值总投资净投资消费政府购买政府预算盈余4800800300300096030试计算:(1) 国民生产净值(2)净出口(3)政府收入减去转移支付后的收入(4) 个人可支配收入(5)个人储蓄答:(1)国民生产净值=GNP-(总投资折旧-净投资)=4800-(800-300)=4300(2)净出口=GNP-(消费+总投资+政府购买)=4800-(3000+800+960)=40(3)政府税收减去转移支付后的收入=政府购买+政府预算盈余=960+30=990(4)个人可支配收入=NNP-税收+政府转移支付=NNP-(税收-政府转移支付)=4300-990=3310(5)个人储蓄=个人可支配收入-消费=3310-3000=3107.假设国民生产总值是5000,个人可支配收入是4100,政府预算赤字是200,消费是3800,贸易赤字是100(单位:亿元),试计算:(1) 储蓄(2) 政府支出(3) 投资答:(1)储蓄=DPI-C=4100-3800=300(2)因为:I+G+(X-M)=S+T所以:I=S+(T-G)-(X-M)=300-200-(-100)=200(3)政府支出G=1100第十四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2.在均衡产出水平上,是否计划存货投资和非计划存货投资都必然为零?答:在均衡产出水平上,计划存货投资不一定为0,而非计划存货投资则应该为0。

2019电大西方经济学第十六章

2019电大西方经济学第十六章

一、填空题题目1宏观经济政策应该达到的目标是,为此要同时达到四个目标: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减少经济波动和实现经济增长,如果考虑到开放经济还应该包括国际收支平衡与汇率稳定。

正确答案是:实现经济稳定题目2当总需求小于总供给时,政府采用财政政策;当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时,政府采用财政政策。

正确答案是:扩张性紧缩性题目3具有内在稳定器作用的财政政策,主要是个人所得税、公司所得税以及。

正确答案是:各种转移支付题目4财政赤字就是政府收入支出。

正确答案是:小于题目5政府实行赤字财政政策是通过来进行的。

正确答案是:发行债券题目6如果把债券卖给中央银行,称为筹资,如果把债券买给中央银行以外的其他人,则称为筹资。

正确答案是:货币债务题目7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是指,政府开支增加所引起的减少。

正确答案是:私人支出题目8财政政策挤出效应存在的最重要原因就是政府支出引起利率上升,而利率上升会引起投资与消费减少。

正确答案是:增加私人题目9财政政策挤出效应的大小取决于多种因素。

在实现了充分就业的情况下,利率总需求的变动题目11债券价格与债券收益的大小成比,与利率的高低成比。

正确答案是:正反题目12在宏观经济政策工具中,常用的题目13在经济萧条时期,应该采用的货币政策;在经济繁荣时期,应该采用的货币政策。

正确答案是:扩张性紧缩性题目14扩张性货币政策包括、降低贴现率并放松贴现条件、降低准备率;紧缩性货币政策包括、提高贴现率并严格贴现条件、提高准备率。

正确答案是: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有价证券在公开市场上卖出有价证券题目15货币政策应该根据经济增长的需要,按一固定比率增加货币供给量,这被称为简单规则的货币政策。

这是的观点。

正确答案是:货币主义题目16在采用反馈规则时,制定经济政策的方法称为。

正确答案是:相机抉择题目17任何一项政策,从决策到在经济中达到预期的目标都会有一定的时间间隔,这种时间间隔就叫。

正确答案是:政策时延题目18反馈规则与固定规则之争的实质是。

(NEW)厉以宁《西方经济学》(第3版)课后习题详解

(NEW)厉以宁《西方经济学》(第3版)课后习题详解

目 录第1章 西方经济学概述上篇 微观经济学第2章 供求与局部均衡第3章 消费者行为理论第4章 生产理论第5章 成本理论第6章 厂商均衡第7章 博弈论第8章 生产要素定价理论第9章 一般均衡理论与福利经济学第10章 市场失灵与政府调节下篇 宏观经济学第11章 宏观经济理论发展概述第12章 国民收入核算第13章 产品市场均衡第14章 产品—货币市场均衡和总需求曲线第15章 劳动市场均衡与总供给曲线第16章 一般均衡的宏观经济模型第17章 宏观经济政策第18章 通货膨胀与失业理论第19章 开放条件下的宏观经济均衡第20章 经济增长理论第21章 非均衡理论的发展第1章 西方经济学概述1西方经济学有哪些基本假设,怎样看待这些基本假设?答: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包括:(1)经济人假设经济人假设包括以下内容:①在经济活动中,经济主体(居民户、厂商或政府)所追求的唯一目标是自身经济利益的最优化。

经济人主观上既不考虑社会利益,也不考虑自身的非经济利益;②经济主体所有的经济行为都是有意识的和理性的,不存在经验型的或随机的决策,因此,经济人又被称为理性人。

(2)产权明确产权是指由法律和伦理所确定的个人或厂商对财产的权利。

产权不是无限的。

西方经济学认为,在理想化的市场经济中,一切市场行为都必须以明确的产权为前提。

不同的产权界定会带来资源配置的不同效率。

(3)完全信息经济活动的所有当事人都拥有充分的和相同的信息,而且获取信息不需要支付任何成本。

在这种情况下,经济活动的所有当事人都清楚地了解所有经济活动的条件和后果。

因而经济活动中不存在任何不确定性。

(4)厂商是以利润最大化为唯一目标的整体厂商是指运用生产要素、生产产品与劳务的私人经济单位。

在西方经济学中,不仅工商企业是厂商,而且个体户和农户也都是厂商。

利润最大化是厂商的唯一目标,不仅个体户和农户是如此,而且内部存在着不同利益集团的工商企业也是如此。

2微观经济学是如何研究宏观经济问题的?答:微观经济学以单个经济主体为考察的出发点,研究单个消费者、单个厂商、单个生产要素所有者的经济行为,并通过单个经济主体行为的叠加,研究单个行业、单个市场以至整个国民经济状况的变化。

西方经济学第五版习题答案第十六章 习题答案(精品文档)

西方经济学第五版习题答案第十六章  习题答案(精品文档)

第十六章宏观经济政策实践1.政府的财政收入政策通过哪一个因素对国民收入产生影响?A.政府转移支付;B.政府购买;C.消费支出;D.出口。

解答:C2.假定政府没有实行财政政策,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可能导致()。

A.政府支出增加;B.政府税收增加;C.政府税收减少;D.政府财政赤字增加。

解答:B3.扩张性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影响是()。

A.缓和了经济萧条但增加了政府债务;B.缓和了萧条也减轻了政府债务;C.加剧了通货膨胀但减轻了政府债务;D.缓和了通货膨胀但增加了政府债务。

解答:A4.商业银行之所以会有超额储备,是因为()。

A.吸收的存款太多;B.未找到那么多合适的贷款对象;C.向中央银行申请的贴现太多;D.以上几种情况都有可能。

解答:B5.市场利率提高,银行的准备金会()。

A.增加;B.减少;C.不变;D.以上几种情况都有可能。

解答:B6.中央银行降低再贴现率,会使银行准备金()。

A.增加;B.减少;C.不变;D.以上几种情况都有可能。

解答:A7.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卖出政府债券是试图()。

A.收集一笔资金帮助政府弥补财政赤字;B.减少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C.减少流通中的基础货币以紧缩货币供给;D.通过买卖债券获取差价利益。

解答:C8. 什么是自动稳定器?是否边际税率越高,税收作为自动稳定器的作用越大?解答:自动稳定器是指财政制度本身所具有的减轻各种干扰对GDP的冲击的内在机制。

自动稳定器的内容包括政府所得税制度、政府转移支付制度、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等。

在混合经济中投资变动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变动比纯粹私人经济中的变动要小,原因是当总需求由于意愿投资增加而增加时,会导致国民收入和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但可支配收入增加小于国民收入的增加,因为在国民收入增加时,税收也在增加,增加的数量等于边际税率乘以国民收入,结果混合经济中消费支出增加额要比纯粹私人经济中的小,从而通过乘数作用使国民收入累积增加也小一些。

同样,总需求下降时,混合经济中收入下降也比纯粹私人部门经济中要小一些。

西方经济学各章习题和答案

西方经济学各章习题和答案

下篇宏观经济学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理论一、名词解释:1.国民生产总值 2.国内生产总值 3.国民收入4.个人收入 5.个人可支配收入 6.名义国内生产总值7.实际国内生产总值 8.国内生产总值折算系数 9.最终产品10.中间产品二、选择题:1.下列四种产品中应该记入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是:()。

A.当年生产的一辆汽车; B.去年生产而今年销售出去的汽车;C.某人去年收购而在今年专售给他人的汽车;D.一台报废的汽车。

2.在下列四种情况中应该记入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是:( )。

A.用来生产面包的面粉;B.农民生产的小麦;C.粮店为居民加工的面条D.粮店为居民加工的面条消耗的电。

3.政府购买支出是指:()。

A.政府购买各种产品和劳务的支出B.政府购买各种产品的支出C.政府购买各种劳务的支出D.政府的转移支付。

4.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最终产品是指:( )。

A.有形的产品;B.无形的产品;C.既包括有形的产品,也包括无形的产品;D.自产的可用的农产品。

5.按支出法,应计入私人国内总投资的项目是:( )。

A.个人购买的小汽车;B.个人购买的游艇;C.个人购买的服装;D.个人购买的住房。

6.国民收入核算中,最重要的是核算:( )。

A.国民收入;B.国内生产总值;C.国民生产净值;D.个人可支配收入。

7.国内生产净值与国民收入的差是:( )。

A.间接税;B.直接税;C. 折旧;D.公司未分配利润。

8.国内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净值之间的差是:( )。

A.间接税;B.直接税;C.折旧额D. 个人所得税。

9.下面不属于流量的是:( )。

A.净出口;B.折旧;C.转移支付;D.国家债务。

10.社会保障支出属于( )。

A.政府购买支出;B.转移支付;C.税收;D.消费。

11.对政府雇员支付的报酬属于( )。

A.政府购买支出;B.转移支出;C.税收;D.消费。

12.下面不属于国民收入部分的是( )。

A.租金收入;B.福利支付;C.工资;D.利息。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课后习题答案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课后习题答案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课后习题答案目录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 01第十三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06第十四章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 11第十五章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18第十六章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27第十七章总需求一总供给模型 32第十八章失业与通货膨胀 37第十九章开放经济下的短期经济模型 42第二十章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 46第二十一章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 52 第二十二章宏观经济学在目前的争论和共识 60第二十三章西方经济学与中国 65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1.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为什么有些经济活动从微观看是合理的,有效的,而从宏观看却是不合理的,无效的?解答: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1)研究的对象不同。

微观经济学研究组成整体经济的单个经济主体的最优化行为,而宏观经济学研究一国整体经济的运行规律和宏观经济政策。

(2)解决的问题不同。

微观经济学要解决资源配置问题,而宏观经济学要解决资源利用问题。

(3)中心理论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所有的分析都是围绕价格机制的运行展开的,而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产出)理论,所有的分析都是围绕国民收入(产出)的决定展开的。

(4)研究方法不同。

微观经济学采用的是个量分析方法,而宏观经济学采用的是总量分析方法。

两者之间的联系主要表现在:(1)相互补充。

经济学研究的目的是实现社会经济福利的最大化。

为此,既要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又要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

微观经济学是在假设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前提下研究资源如何实现最优配置的问题,而宏观经济学是在假设资源已经实现最优配置的前提下研究如何充分利用这些资源。

它们共同构成经济学的基本框架。

(2)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都以实证分析作为主要的分析和研究方法。

(3)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当代宏观经济学越来越重视微观基础的研究,即将宏观经济分析建立在微观经济主体行为分析的基础上。

由于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分析方法也不同,因此有些经济活动从微观看是合理的、有效的,而从宏观看是不合理的、无效的。

西方经济学(第五版)课后习题答案详解

西方经济学(第五版)课后习题答案详解

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宏观部分)第五版课后习题答案主编:高鸿业目录第一章引论02第二章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02第三章效用论14第四章生产论16第五章成本论36第六章完全竞争市场45第七章不完全竞争市场55第八章生产要素价格的决定65第九章一般均衡和福利经济学69第十章博弈论初步75第十一章市场失灵和微观经济政策80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83第十三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85第十四章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92第十五章宏观经济政策分析95第十六章宏观经济政策实践106第十七章总需求一总供给模型110第十八章失业与通货膨胀115第十九章开放经济下的短期经济模型119第二十章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122第二十一章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127第二十二章宏观经济学在目前的争论和共识134第二十三章西方经济学与中国139第一章引论(略)第二章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1. 已知某一时期内某商品的需求函数为Q d=50-5P,供给函数为Q s=-10+5P。

(1)求均衡价格P e和均衡数量Q e,并作出几何图形。

(2)假定供给函数不变,由于消费者收入水平提高,使需求函数变为Q d=60-5P。

求出相应的均衡价格P e和均衡数量Q e,并作出几何图形。

(3)假定需求函数不变,由于生产技术水平提高,使供给函数变为Q s=-5+5P。

求出相应的均衡价格P e和均衡数量Q e,并作出几何图形。

(4)利用(1)、(2)和(3),说明静态分析和比较静态分析的联系和区别。

(5)利用(1)、(2)和(3),说明需求变动和供给变动对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影响。

解答:(1)将需求函数Q d=50-5P和供给函数Q s=-10+5P代入均衡条件Q d=Q s,有50-5P=-10+5P得P e=6将均衡价格P e=6代入需求函数Q d=50-5P,得Q e=50-5×6=20或者,将均衡价格P e=6代入供给函数Q s=-10+5P,得Q e=-10+5×6=20所以,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分别为P e=6,Q e=20。

国家开放大学《西方经济学》章节测试(16)参考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西方经济学》章节测试(16)参考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西方经济学》章节测试参考答案第十六章宏观经济政策一、填空题1.宏观经济政策应该达到的目标是(),为此要同时达到四个目标: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减少经济波动和实现经济增长,如果考虑到开放经济还应该包括国际收支平衡与汇率稳定。

a.实现经济稳定b.保持经济高速增长2.当总需求小于总供给时,政府采用()财政政策;当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时,政府采用()财政政策。

a.紧缩性扩张性b.扩张性紧缩性3.具有内在稳定器作用的财政政策,主要是个人所得税、公司所得税以及()。

a.各种转移支付b.福利支出4.财政赤字就是政府收入()支出。

a.小于b.大于5.政府实行赤字财政政策是通过()来进行的。

a.发行债券b.提高利率6.如果把债券卖给中央银行,称为()筹资,如果把债券买给中央银行以外的其他人,则称为()筹资。

a.债务货币b.货币债务7.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是指,政府开支增加所引起的()减少。

a.私人支出b.政府购买8.财政政策挤出效应存在的最重要原因就是政府支出()引起利率上升,而利率上升会引起()投资与消费减少。

a.减少政府b.增加私人9.财政政策挤出效应的大小取决于多种因素。

在实现了充分就业的情况下,挤出效应为()。

在没有实现充分就业的情况下,挤出效应一般()。

a.一大于零而小于一b.大于零而小于一一10.凯恩斯主义货币政策的直接目标是(),最终目标是()。

a.总需求的变动利率b.利率总需求的变动11.债券价格与债券收益的大小成()比,与利率的高低成()比。

a.反正b.正反12.在宏观经济政策工具中,常用的有()、()以及国际经济政策。

a.需求管理供给管理b.财政政策货币政策13.在经济萧条时期,应该采用()的货币政策;在经济繁荣时期,应该采用()的货币政策。

a.紧缩性扩张性b.扩张性紧缩性14.扩张性货币政策包括()、降低贴现率并放松贴现条件、降低准备率;紧缩性货币政策包括()、提高贴现率并严格贴现条件、提高准备率。

西方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第十六章

西方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第十六章

第十六章宏观经济政策1.宏观经济政策目标有哪些?如何理解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之间的一致性和冲突关系?【参考答案】国家宏观调控的政策目标一般包括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四项。

其中,充分就业是宏观经济政策的首要目标,它指劳动力和生产设备都达到充分利用的状态或总失业率等于自然失业率的状态。

物价稳定是指通过宏观经济政策使某一时期内的一般物价水平保持相对稳定。

经济增长是指在一个较长时间跨度内一国人均产出(或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增加。

国际收支平衡目标是指采取各种措施纠正国际收支差额,使之趋于平衡。

宏观经济政策的四个目标具有一致性和互补性,但也存在着矛盾和冲突。

一致性主要是指对某一目标的追求或某一目标的实现,同时也能够促进或影响其他目标实现。

互补关系主要表现在:一国经济能长期持续均衡增长,就业率就高,失业率就低,反之亦然。

从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的矛盾和冲突来看,任何一种政策手段都有其副作用,对其他目标的实现产业不利的影响。

著名的“米德冲突”说明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处理国际收支逆差与国内经济疲软并存或是国际收支顺差与国内同伙膨胀并存的情况时左右为难;而稳定物价与充分就业目标之间也经常发生冲突。

2.如何用IS-LM模型解释财政政策效应?【参考答案】财政政策效应是政府变动收支后对社会经济活动如就业、产出等产生的有效作用以及相应的反应。

从IS-LM模型看,财政政策效应是指IS曲线移动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

这里考察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情况,紧缩性财政政策与之相反变动。

如图所示,当IS曲线和LM曲线相交于E0点时,决定均衡的利率水平r和均衡收入水平Y。

假定利率水平保持不变,政府支出增加提高总需求水平,促使IS曲线右移至IS1的位置,均衡收入增加到Y2,产品市场实现新的均衡E2。

但是由于收入水平的提高使货币需求增加,在原来利率水平上存在着货币的过度需求。

在保持实际货币供给量不变的情况下,利率从r0上升至r1的水平。

西方经济学(上下册)书后习题参考答案

西方经济学(上下册)书后习题参考答案

导论1.如何界定西方经济学? 试述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西方经济学的界定。

(1)时间上,20世纪30年代以来的理论;(2)地位:流行于西方国家学术界并影响着政府经济政策的理论;(3)立场上: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相对立的;(4)内容上: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5)理论来源:新古典经济学为主的微观经济学,新古典主义和新凯恩斯主义并立的宏观经济学;(6)方法上:主要以方法论个人主义的方法根据理性与自利假设展开演绎分析。

研究对象。

(1)研究由稀缺性所引起的资源配置与利用问题。

(2)具体问题有:微观层面的市场运行、价格决定和调节、资源配置问题,包括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宏观层面的收入与就业决定理论,也就是资源利用理论,包括:经济波动与增长问题、失业问题、通货膨胀问题、宏观经济政策等。

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要从三个方面来理解。

(1)根本研究方法:从方法论个人主义出发对个体行为展开研究,假设个体行为是理性的和自利的,通过研究最优化或均衡实现的条件和特征来对现实进行解释,对未来进行预测。

(2)具体研究技术包括:演绎法和归纳法;建立模型;利用数学工具。

(3)根据研究问题的性质而选择不同的技术方法: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局部均衡分析和一般均衡分析;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边际分析。

2.西方经济学是如何产生、发展和演变的?(1)西方经济学经历了重商主义、古典学派、新古典学派和当代西方经济学四个大的阶段;(2)西方经济学的演变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和发展有关;(3)西方经济学的演变也与资本主义经济的矛盾发展有关。

3. 为什么和如何了解和研究西方经济学?为什么要学习西方经济学?(1)西方经济学研究市场经济的运行,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因此西方经济学中的有用成分有助于我们理解、解释和解决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2)西方经济学在分析市场经济的运行过程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研究方法和分析工具。

高鸿业第六版西方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宏观部分)

高鸿业第六版西方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宏观部分)

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1、解答:政府转移支付不计入GDP,因为政府转移支付只是简洁地通过税收(包括社会保障税)和社会保险及社会救济等把收入从一个人或一个组织转移到另一个人或另一个组织手中,并没有相应的货物或劳物发生。

例如,政府给残疾人发放救济金,并不是残疾人创建了收入;相反,倒是因为他丢失了创建收入的实力从而失去生活来源才赐予救济的。

购买一辆用过的卡车不计入GDP,因为在生产时已经计入过。

购买一般股票不计入GDP,因为经济学上所讲的投资是增加或替换资本资产的支出,即购买新厂房,设备和存货的行为,而人们购买股票和债券只是一种证券交易活动,并不是实际的生产经营活动。

购买一块地产也不计入GDP,因为购买地产只是一种全部权的转移活动,不属于经济意义的投资活动,故不计入GDP。

2、解答:社会保险税实质是企业和职工为得到社会保障而支付的保险金,它由政府有关部门(一般是社会保险局)按肯定比率以税收形式征收的。

社会保险税是从国民收入中扣除的,因此社会保险税的增加并不影响GDP ,NDP和NI,但影响个人收入PI。

社会保险税增加会削减个人收入,从而也从某种意义上会影响个人可支配收入。

然而,应当认为,社会保险税的增加并不影响可支配收入,因为一旦个人收入确定以后,只有个人所得税的变动才会影响个人可支配收入DPI。

3、假如甲乙两国合并成一个国家,对GDP总和会有影响。

因为甲乙两国未合并成一个国家时,双方可能有贸易往来,但这种贸易只会影响甲国或乙国的GDP,对两国GDP总和不会有影响。

举例说:甲国向乙国出口10台机器,价值10万美元,乙国向甲国出口800套服装,价值8万美元,从甲国看,计入GDP的有净出口2万美元,计入乙国的有净出口–2万美元;从两国GDP总和看,计入GDP的价值为0。

假如这两个国家并成一个国家,两国贸易变成两个地区的贸易。

甲地区出售给乙地区10台机器,从收入看,甲地区增加10万美元;从支出看乙地区增加10万美元。

西方经济学第十六章复习思考题参考答案

西方经济学第十六章复习思考题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1.国际贸易——指一个国家与另一个国家之间进行的有形商品与无形商品的交换活动,是国家之间分工的表现形式,反映了世界各国通过世界市场在商品、资金、科学技术、服务等领域的相互联系与结合。

2.绝对优势——指某国用相同数量的资源所能够生产出的某种商品比另一个国家能够生产的这种商品多。

3.相对优势——是指一个生产者(个人,公司,或国家)能以低于另一个生产者的机会成本生产商品或提供服务。

4.H-O定理——要素相对富裕度和要素相对价格的差异导致了生产成本的差异,而生产成本的差异又是导致了不同国家贸易前相对价格不同的原因。

这种商品相对价格之间的差异可以转化为两国商品绝对价格的差异,而商品的绝对差异才是两国间发生贸易的直接原因。

各国都倾向于生产其要素相对富裕的产品并且出口,并且进口其国内要素相对稀缺的产品。

5.国际贸易政策——是世界各国在一定时期内对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所制订和实行的各项管理措施的总称。

6.国际结算——是指国际间由于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军事等方面的交往或联系而发生地以货币表示债权债务的清偿行为或资金转移行为。

7.国际金融——是世界(国际)经济关系中的资金融通关系,这种关系具体体现为国际的货币兑换、借贷关系、收付方式、结算制度、资产储备、金融市场、货币体系、金融机构、金融一体化等。

8.外汇——是国际汇兑的简称,它有有动态和静态之分。

动态的外汇是指把一国货币兑换成另一国货币,借以清偿国际间债务的金融活动;静态的外汇是指以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结算的支付手段。

9.汇率——是指将一个国家的货币折算成另一个国家的货币的比率、比价或价格。

10.固定汇率——是指一国货币同另一国货币的汇率基本固定,汇率波动幅度很小。

11.浮动汇率——是指一国货币当局不规定本国货币对其他货币的官方汇率,也无任何汇率波动幅度的上下限,本币任凭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自由涨落。

12.国际收支——指一国或地区居民与非居民在一定时期内全部经济交易的货币价值之和,它是以交易为基础,不仅包括贸易收支和非贸易收支,而且还包括资本的输出输入,既包括已实现外汇收支的交易,也包括尚未实现外汇收支的交易。

西财《西方经济学》(王哲)教学资料包 课后习题答案 第十六章

西财《西方经济学》(王哲)教学资料包 课后习题答案 第十六章

第十六章 开放经济理论一、选择题1.B 2.A 3.C 4.C 5.B 6.B 7.C 8.B 9.D 10.AB二、名词解释绝对优势:是指某两个国家之间生产某种产品的劳动成本的绝对差异,即一个国家所耗费的劳动成本绝对低于另一个国家。

比较优势:如果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低于在其他国家生产该产品的机会成本的话,则这个国家在生产该种产品上就拥有比较优势。

汇率:汇率亦称“外汇行市或汇价”。

一国货币兑换另一国货币的比率,是以一种货币表示另一种货币的价格。

由于世界各国货币的名称不同,币值不一,所以一国货币对其他国家的货币要规定一个兑换率,即汇率。

浮动汇率制;指一国不规定本国货币与其他国家货币的官方汇率,听任汇率由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自发地决定。

净出口函数:可以表示为WP EP n mY g NX --=,其中,g ,m 和n 均为参数。

m 为边际进口倾向,n 是NX 对E 的敏感性,它表示汇率每变动一个百分点,净出口将会变动的数量。

J 曲线:汇率变化对贸易状况的影响是具有“时滞”效应的。

由于这种经常账户收支变动的轨迹呈现英文字母J 的形状,故被称为J 曲线。

国际收支平衡:也称为外部均衡,是指一国国际收支差额(净出口和净资本流出的差额)为零。

BP 曲线:在其他有关变量和参数既定的前提下,在以利率为纵坐标,收入为横坐标的直角坐标系内,国际收支函数的几何表示即为国际收支曲线或称BP 曲线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在开放经济中,宏观经济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国内均衡和国外均衡。

所谓内部均衡,就是使宏观经济处于充分就业的水平上.并且没有通货膨胀的压力.经济稳定持续增长。

而所谓外部均衡,就是国际收支平衡,既无国际收支顺差.亦无国际收支逆差。

宏观经济的国内外均衡是由r 一y 平面上的IS 、LM 和BP 曲线的交点所决定的。

当三条曲线相交于一点时,商品市场、货币市场和外汇市场同时达到了均衡,即内部、部同时均衡。

三、计算题1.解:(1)葡萄牙国内价格:一台计算机=60/30=2桶酒;或1桶酒=0.5台计算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六章宏观经济政策1.宏观经济政策目标有哪些?如何理解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之间的一致性和冲突关系?【参考答案】国家宏观调控的政策目标一般包括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四项。

其中,充分就业是宏观经济政策的首要目标,它指劳动力和生产设备都达到充分利用的状态或总失业率等于自然失业率的状态。

物价稳定是指通过宏观经济政策使某一时期内的一般物价水平保持相对稳定。

经济增长是指在一个较长时间跨度内一国人均产出(或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增加。

国际收支平衡目标是指采取各种措施纠正国际收支差额,使之趋于平衡。

宏观经济政策的四个目标具有一致性和互补性,但也存在着矛盾和冲突。

一致性主要是指对某一目标的追求或某一目标的实现,同时也能够促进或影响其他目标实现。

互补关系主要表现在:一国经济能长期持续均衡增长,就业率就高,失业率就低,反之亦然。

从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的矛盾和冲突来看,任何一种政策手段都有其副作用,对其他目标的实现产业不利的影响。

著名的“米德冲突”说明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处理国际收支逆差与国内经济疲软并存或是国际收支顺差与国内同伙膨胀并存的情况时左右为难;而稳定物价与充分就业目标之间也经常发生冲突。

2.如何用IS-LM模型解释财政政策效应?【参考答案】财政政策效应是政府变动收支后对社会经济活动如就业、产出等产生的有效作用以及相应的反应。

从IS-LM模型看,财政政策效应是指IS曲线移动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

这里考察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情况,紧缩性财政政策与之相反变动。

如图所示,当IS曲线和LM曲线相交于E0点时,决定均衡的利率水平r和均衡收入水平Y。

假定利率水平保持不变,政府支出增加提高总需求水平,促使IS曲线右移至IS1的位置,均衡收入增加到Y2,产品市场实现新的均衡E2。

但是由于收入水平的提高使货币需求增加,在原来利率水平上存在着货币的过度需求。

在保持实际货币供给量不变的情况下,利率从r0上升至r1的水平。

企业的计划投资支出下降,总需求相应降低,即产生“挤出效应”,收入水平从Y2下降到Y1。

这一过程持续到两个市场都处于均衡状态,即达到E1点,两个市场同时实现新的均衡。

此时,均衡收入增加,利率水平上升。

财政政策效应财政政策效应的大小取决于IS曲线和LM曲线的斜率。

(1)LM曲线斜率不变,IS曲线斜率不同的财政政策效果。

如图所示,LM曲线斜率相同,(a)图中IS曲线更为平坦,斜率较小;(b)图中IS曲线斜率更为陡峭,斜率较大。

假定初始均衡位置所对应的均衡利率水平和国民收入水平都相同,即E点。

政府实行同样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如增加政府支出,引起IS曲线右移至IS1,但因IS曲线的斜率不同,IS曲线移动引起的收入水平的变动也不同。

图(a)中扩张性财政政策引起均衡收入增加较少,图(b)中扩张性财政政策引起均衡收入增加较大。

这是因为IS曲线的倾斜程度反映着投资需求的利率弹性,IS曲线斜率越大,投资需求的利率弹性越小,即投资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越弱,利率上升对投资的“挤出效应”越小,均衡收入增加越多,因而财政政策效应越大。

IS曲线斜率与财政政策效应(2)IS曲线斜率不变,LM曲线斜率不同的财政政策效果。

如图3所示,IS曲线斜率相同,(a)图中LM1曲线更为平坦,斜率较小;(b)图中LM2曲线斜率更为陡峭,斜率较大。

假定初始均衡位置所对应的均衡利率水平和国民收入水平都相同,即E0点。

政府实行同样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引起IS曲线右移至IS1,但因LM曲线的斜率不同,IS曲线移动引起的收入水平的变动也不同。

图(a)中扩张性财政政策引起均衡收入增加较少,图(b)中扩张性财政政策引起均衡收入增加较大。

造成这一区别的原因可能有以下两种:一是货币需求的收入弹性不同。

此时,LM曲线越平坦,货币需求的收入弹性越小,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交易性和预防性货币需求增加得较少。

在货币供给既定的前提下,这意味着不需要为减少投机性货币需求而大幅度提高利率,从而意味着投资减少不多,因而均衡收入增加较多,财政政策效应较大;反之,亦然。

二是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不同。

此时,LM曲线越陡峭,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越小,随着收入的增加,交易性和预防性货币需求增加。

在货币供给量既定的前提下,投机性货币需求应相应减少。

但由于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较小,为减少投机性货币需求,利率上升的幅度比较大,由此导致投资减少较多,因而均衡收入增加较少,财政政策效应较小;反之,亦然。

图3LM曲线斜率与财政政策效应3.货币政策工具有哪些?如何用IS-LM模型解释货币政策的效应?【参考答案】货币政策目标市通过一定的货币政策工具来实现的,公开市场业务、法定准备金率、再贴现率是中央银行间接调控市场的三大货币工具。

其中,公开市场业务是中央银行最常用、也是最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是指中央银行通过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来调节货币供给量。

法定准备金率是银行法(或中央银行)所规定的存款金融机构(商业银行)所吸收的存款中必须向中央银行缴存的准备金比例。

再贴现率是中央银行在对商业银行办理贴现贷款时所收取的利率。

货币政策效应是指货币当局改变货币供应量对均衡收入的影响程度。

从IS-LM模型看,货币政策效应是指LM曲线移动(即货币政策的扩张或收缩)对均衡国名收入水平的影响。

如图4所示,当实际货币供给量发生变化后,首先形成资产组合的非均衡而引致利率的变化。

在初始均衡点E,货币供给量的增加使LM曲线移至LM1,产生了过度货币供给,即在现行利率和收入水平上,人们持有了超过他们意愿的货币量,居民将试图通过购买其他资产来减少已持有的货币,从而资产价格上升而收益下降,均衡点迅速向下移动至E′点,此时货币市场出清,居民因利率已充分下降而愿意持有较多货币。

这时,产品市场存在着过度需求,企业增加投资,使得产出和收入增加。

因而均衡点沿LM1曲线向上移动到E1,两个市场同时实现新的均衡。

此时,均衡收入增加,利率水平下降。

货币政策效应货币政策效应的大小取决于IS曲线和LM曲线的斜率。

(1)LM曲线斜率不变,IS曲线斜率不同的货币政策效果。

如图5所示,LM 曲线斜率相同,(a)图中IS曲线更为平坦,斜率较小;(b)图中IS曲线斜率更为陡峭,斜率较大。

假定初始均衡位置所对应的均衡利率水平和国民收入水平都相同,即E0点。

中央银行实行同样的扩张性货币政策,引起LM曲线右移至LM1,但因IS曲线的斜率不同,LM曲线移动引起的收入水平的变动也不同。

图(a)中扩张性货币政策引起均衡收入增加较多,图(b)中扩张性货币政策引起均衡收入增加较少。

这是因为IS曲线的倾斜程度反映着投资需求的利率弹性,IS曲线斜率越大,投资需求的利率弹性越小。

当中央银行实施扩张性货币政策时,随着利率的下降,投资需求增加越少,均衡收入增加越少,因而货币政策效应越小。

IS曲线斜率与货币政策效应(2)IS曲线斜率不变,LM曲线斜率不同的货币政策效果。

如图6所示,IS 曲线的斜率相同,(a)图中LM曲线更为平坦,斜率较小,货币政策效应较小;(b)图中LM曲线斜率更为陡峭,斜率较大,货币政策效应较大。

这是因为LM 曲线较平坦,表示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较大,即货币供给的较大变动只能引起利率、从而投资的较小变动,从而国民收入增加较少,货币政策效应较小;反之,亦然。

LM曲线的斜率与货币政策效应考虑LM曲线的极端情况:水平线或垂直线。

此时货币政策表现出两种极端情况:“流动性陷阱”或古典情况。

如图7所示,(a)表示“流动性陷阱”的情况,此时LM曲线为一条水平线,货币供给量的任何变动都不会使LM曲线移动,也就是说货币供给量的任何增加或减少都不会影响利率和国民收入,从而货币政策没有任何效应。

利率为零时即这种情况,因利率为零,货币供给量的任何增加都不会引起居民购买债券,也不会使利率降低到零以下,从而不会引起利率和国民收入的变动,货币政策无效。

(b)表示古典情况,此时LM曲线为一条垂直线,货币数量的一定变化对收入水平的影响达到最大限度。

当中央银行增加货币供给,LM曲线右移至LM1,均衡收入从Y0增加到Y2。

“流动性陷阱”与古典主义极端4.如何理解西方经济学的“相机抉择”和“规则”的争论?【参考答案】“相机抉择”与“规则”这两种货币政策孰优孰劣的争论由来已久,并在不同的时期都曾成为政府制定货币政策的依据。

(1)“相机抉择”货币政策是凯恩斯主义的政策主张,它是指中央银行依据对经济形势的判断,未达成既定的货币政策目标而采取的权衡性措施。

20世纪50-60年代凯恩斯主义在西方经济学界占据主导地位,西方国家货币当局多采用“相机抉择”货币政策,即权衡性货币政策。

具体而言,当社会总需求低于充分就业的产量,即失业扩大时,政府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或财政政策,以刺激需求、消除失业;当社会总需求高于充分就业的产量,即发生通货膨胀时,政府实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或财政政策,以抑制需求、消除通胀。

20世纪60年代,西方国家开始出现失业与通胀并存的“滞胀”局面。

“相机抉择”政策无法解决这一难题,从而受到其他学派的批评。

他们认为“相机抉择”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从而对宏观经济环境造成了干扰;认为由于经济状况在政策实施前后的改变以及政府迫于居民预期对政策的修订,使得经济政策与实际经济运行之间存在时间不一致性问题。

因而,“规则”比“相机抉择”更重要。

(2)单一货币规则是指调控不是对经济变化做出反应,而是按照事先制定好的、有固定规则的政策对实施,如规定货币增长率政策。

这一规则首先由现代货币学派代表人物弗里德曼提出。

他认为,货币当局应宣布一个稳定的货币供给增长率,以避免对价格膨胀和紧缩造成人为的扰动。

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联储基本上接受了货币主义的“单一货币规则”,确定货币供应量作为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的手段。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学者又提出了其他货币政策规则,如泰勒规则。

泰勒规则是斯坦福大学的泰勒于1993年根据美国货币政策的实际经验而确定的一种短期利率调整的规则。

即当实际GDP大于潜在GDP,或者当GDP缺口为正数,或者当通货膨胀率大于目标通货膨胀率时,中央银行应选择提高名义利率r,即调整利率应成为货币当局的主要操作方式。

总之,“相机抉择”与“规则”均是西方经济学者在不同时期根据不同的经济发展环境提出的可供选择的货币政策规则。

当经济环境发生改变,相应地货币政策策略也将发生变化。

5.西方供给管理政策主要包括哪些?【参考答案】西方供给管理政策主要包括人力政策、收入政策、指数化政策等。

其中,人力政策是指通过对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增加就业,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其主要措施包括人力资本投资、完善劳动力市场以及协助劳动力流动等。

收入政策是指政府通过某种行政措施强制性或非强制性地限制工资和价格的政策,又称为工资与物价控制政策,其目的是制止工资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主要包括工资—物价指导线、工资—物价冻结、对特定工资或物价进行“权威性劝说”或施加政府压力以及以税收政策对工资增长率进行调整四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