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子论文:中西新闻传播的文化差异比较
国际媒介环境下中西方文化传播的差异性分析
国际媒介环境下中西方文化传播的差异性分析在日益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传播成为国际交流中不可忽视的一环,而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发展,媒介环境已经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渠道之一。
在这个背景下,中西方文化传播存在显著的差异性。
本文将从媒介环境、文化价值观、传播形式三个方面,对中西方文化传播的差异性进行分析。
媒介环境在媒介环境方面,中西方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传统与现代媒介的占比、信息获取的自主性。
首先,传统和现代媒介的占比存在很大差异。
西方国家的传统媒介在现代化和全球化的浪潮中,已经逐渐被现代媒介取代。
例如,在电视机的普及率方面,西方国家已经发展到了数字电视时代,而在中国,仍有七成以上的家庭选择传统模拟电视。
在报纸方面,随着互联网的出现,西方国家的传统报纸发行量已经出现了大幅下跌,而在中国,由于还存在着覆盖范围较广的地方报纸,传统报纸的发行量相对较为稳定。
其次,中西方在信息获取的自主性上也存在着差异。
西方国家的信息获取具有极高的个性化和自主性,个人可以通过搜索引擎、社交媒体等方式自由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
而在中国,由于政府对网络和媒体具有一定程度的审查和管理,因此大众获取信息的自主性较为受限制。
文化价值观在文化价值观方面,中西方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对文化多样性的认知和对权威性的看待。
首先,西方对文化多样性的看待较为开放和宽容。
西方人认为不同的文化形式在展示人类的价值观方面都有所贡献,在文化交流中强调多元化和包容性。
而在中国,对文化多样性的认知在多年的政治文化中相对封闭、单一。
尽管现在中国在推进对外交流,加强文化自信方面取得了一定进步,但从总体上看,对文化多元化和非现代化文化的容忍程度仍然存在不足。
其次,中西方在看待权威性和规范性的差异也较为明显。
在西方,个人经历和价值观念比较被重视,而权威性资讯相对不受欢迎。
而在中国,由于政治文化的影响,更为推崇权威性和规范性,官方媒体的权威性资讯仍然被大众所信奉。
传播形式在传播形式方面,中西方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信息内容和传播方式两个方面。
学子论文:中西新闻传播的文化差异比较
摘要:新闻报道是文化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手段,文化又对新闻报道有着制约作用,规定着新闻报道的内容、形式、方法,对报道行为进行规范与评价。
在日常的新闻报道活动的背后都隐存着特定的文化观念,中西不同的文化传统是其新闻报道观念分歧的重要根源。
关键词:新闻传播理念文化传统一、中西新闻传播理念比较新闻传播作为一种文化传播现象之一,承载着传达信息,引导舆论,传播文化,促进社会进步等的功能。
由于历史地域和文化传统等因素,中国和西方国家在新闻传播的理念和功能方面有着不同的意见。
从近代开始,中国就以政党报纸为主,新闻传媒作为党执政的重要工具之一,新闻事业也作为阶级斗争的工具,因而也派生了新闻报道功能的“喉舌论”,报纸作为党的耳目喉舌,在政治宣传和意见表达中起到重要的传达作用。
在今天,新闻传媒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舆论工具,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们倡导新闻传媒应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积极引领公众舆论,努力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
西方的新闻媒体是在激烈的商品经济竞争中产生的,是为商品经济发展服务的信息媒介,因而是一种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
传递情报、交流信息、获得广告、赚取利润成为其最初的重要功能和任务。
而在现代西方社会中,新闻传播既有文化传播、环境监视、社会调节、娱乐共享的作用,又在参与社会制度的变革、社会组织的构成、社会经济的运行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社会功能。
西方学者曾形象地将大众传播对社会有机体的调节作用比喻为“社会的排气阀”。
但从根本上说,西方新闻媒体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维护资产阶级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的工具,由于其追逐利润的本能,为吸引更多受众,它必须不断改革报道方式和传播手段,适应受众不断变化的口味与兴趣。
(一)报道理念比较新闻报道是大众传播者利用大众传播媒介,通过对新闻事实的选择和加工,向受众传播信息的一种活动。
中西新闻传播报道理念的分歧在于新闻报道的观念不同,新闻报道观念是人们关于新闻报道的一系列看法、观点的累积和整理,是对新闻事实的选择和加工之后的价值取向和思维定式。
中西文化差异四级作文
中西文化差异四级作文Title: Contrast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Culture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shaping societies and individuals.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while both rich and diverse, exhibit distinct differences in various aspects such as traditions, values, communication styles, and social norms.One of the fundament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lies in their emphasis on individualism versus collectivism. Western cultures often prioritize individual achievements, personal freedoms, and self-expression, while Chinese culture tends to value harmony, family, and the collective good.Additionally, communication styles vary greatly between the two cultures. Western communication tends to be more direct and explicit, while Chinese communication often relies on implicit cues, nonverbal signals, and context. Understanding these differences is crucial for effectiv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collaboration.Moreover, traditions and customs differ significantly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From food and festivals to social etiquette and beliefs, each culture hasits unique practices that reflect its history, values, and worldview.Despite these differences, both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have their strengths and beauty. By appreciating and learning from each other's cultural heritage, we can foster mutual understanding, respect, and cooperation on a global scale.标题:中西方文化差异。
中西新闻报道比较
中西新闻报道比较摘要:由于中西历史人文、意识形态的不同,中西新闻媒体对新闻的报道,在角度、内容、方式、思想上有很大差异。
本文重要针对中西媒体对灾难新闻的报道,来做对比,探讨中西方新闻的差异性和共同点。
关键词:灾难新闻报道差异性共同点主要内容:灾难事件无论是对西方媒体还是中国媒体都是非常重要而常见的报道,灾难性报道指媒体对天灾人祸所进行的报道,这些报道由于其事发突然,影响重大,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由于中西媒介各方面的不同有所差异,有所相同。
<一>中西媒介对灾难新闻报道的差异性:1、信息发布的时效性及公开性信息发布方面表现为信息发布的快速性和公开性。
这一点西方记者向来比较注意。
西方国家非常看重媒体的社会环境监测功能,同时媒体最关注的也是这种突发性、灾害性的事件,只要发现有涉及公共安全或者涉及人们生命财产安全的异常情况,媒体就会积极行动起来。
他们秉承的理念是“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因此无所不能的西方记者甚至连捕风捉影的灾难也要报道出来,哪管它仅仅只是传说呢。
像美国炭疽袭击,最后就证明多是谣言或恶作剧。
中国新闻界向来是以正面宣传为主,像灾难这样的“负面报道”要遵从统一口径,等到政府批示之后才开始报道,时效性明显不强。
但是近年来已经有了很大改观,以5·12地震为例,新华社在地震发生18分钟后就发布了第一条确认地震的报道。
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32分钟后直播《关注四川地震特别节目》。
36分钟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中断原有节目插播地震消息,19时电台推出特别直播《汶川紧急救援》,全面关注灾情和救灾工作。
与此同时全国各地媒体纷纷向灾区最前线派出得力记者。
从5月13日起,四川省政府和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适时举行新闻发布会,快速、及时地向国内外发布抗震救灾的最新情况。
经由广播、电视、报刊、网络不间断的覆盖式报道,5·12汶川地震的信息传播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快速和公开,成为中国政府信息公开化和透明化的一个典范。
浅析中西新闻传媒宣传观的差异
浅析中西新闻传媒宣传观的差异浅析中西新闻传媒宣传观的差异[内容摘要]中西方本来就存在着各方面的差异,无论是追溯历史还是在政治、经济以及文化上,这种差异都影响着中西新闻传媒的宣传观念,通过分析了解到这种差异存在的原因,因为这些原因给中西新闻的传播带来了各自不一样的宣传方式和新闻内容的走向。
[关键词]新闻;政府;媒体;议题;自古以来中西各方面存在的差异都是值得拿来比较研究的,因为有比较才能发现问题,才能取长补短。
对于中西方新闻传播而言并不是像其他中西差异一样从开始出现就一直存在差异,而是它们既遵循着共同的规律,又在变化与发展中具有各自不同的形态与特征。
而中西新闻传媒的宣传观直接影响着中西新闻传播的方式和走向。
中西新闻传播观念差异的原因分析中西方新闻传播观念的差异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既有历史上的因素,又有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原因。
(一)历史渊源透析差异根本中国媒体政治色彩浓重,而西方媒体唯利益马首是瞻。
自封建时代官报、民报同在,到近代外人办报、国人办报的风潮云起,资产阶级改良派、革命派政党报刊的轮番上阵,再到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蓬勃兴起,政治舆论工具的媒体性质始终不曾改变。
历史上任何一种政治力量为取得社会舆论的主动权,为宣传自己的政策主张,在开始他们报刊活动的同时,就开始了他们积极的政论活动,以求得更广泛的社会影响。
此外,长期的历史实践证明,中国新闻媒体主要是政治家办报。
19 世纪90 年代资产阶级维新派人士办报是政治家办报的开始,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和改良派的报刊活动是政治家力报传统的形成,梁启超、章太炎等人都是以政治家的身份从来报刊活动的。
至于国共两党的办报人更是一些职业政治家,他们的报刊活动是他们整个政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报刊是他们宣传政治主张组织政治运动的工具。
这就不可避免的使报刊言论成为议政的载体,宣传的工具。
这种观点一直沿袭至今,使当代的新闻评论紧紧的与政治相连。
16世纪初欧洲一些国家出现了手抄小报。
中西方新闻价值的异同分析论文经典
中西方新闻价值的异同分析论文新闻价值是新闻事实本身所包含的满足社会需求的素质的总和。
新闻价值要素包括真实性、时新性等不变要素和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趣味性等可变要素。
新闻事实所包含的价值要素越丰富,级数越高,新闻价值就越大。
以下是今天我为大家精心准备的:中西方新闻价值的异同分析相关论文。
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中西方新闻价值的异同分析全文如下:1 中西新闻价值的比照及不同价值观在报道中的表达新闻价值观是人们在新闻传播实践中产生的对新闻价值的根本认识,同时也表达了人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新闻价值观不等同于新闻价值,但两者关系极大,不能相离散。
中西方的新闻价值观都是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演变后才逐渐确立的。
早在20世纪初,美国的休曼便在?实际应用新闻学?中将“报道令人惊奇、事实的兴趣、适时的事件〞作为构成新闻价值的三要素;1922年,李普曼将构成新闻的要素写入?舆论学?,归纳为“突发事件、地缘接近性、个人影响及冲突等〞,使新闻价值理论得到了丰富;此后又有众多学者对新闻价值理论进展了完善。
综合来说,西方国家公认的选择新闻的标准和新闻价值构成要素根本包括时间性、接近性、显著性、重要性、冲突性、趣味性、人情味等多个方面。
[1]在中国,最先引进西方新闻价值理论的人包括学者徐宝璜,他认为能引起注意的人数和注意程度越多越深、时效性越强、且“随时随地而有别〞的新闻价值更高。
这三点被他作为新闻价值的三要素收入?新闻学?一书中,这本出版于1919年的书是中国第一本新闻学专著。
实行改革开放后,西方国家的新闻价值理论再次被介绍到中国,中国学者结合国情总结出了关于新闻价值的一些根本观点,将真实性、新鲜性、重要性、接近性、显著性、趣味性等概括为新闻价值的构成要素。
2021年,在8?19讲话中提出,做好舆论工作,一定要把握好“时、度、效〞。
所谓“时〞,就是指要抢占时机制高点;“度〞,就是要拿捏好政治、政策、热点的进退尺度;“效〞,就是注重效果,增强舆论宣传的针对性、艺术性和实效性。
浅谈中西文化差异毕业论文
浅谈中西文化差异毕业论文中西文化差异是指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西方文化交流与融合日益频繁,所以对中西文化差异进行深入研究对于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中西方在思维方式上存在差异。
中西方的思维方式主要体现在逻辑思维上的差异。
西方文化注重分析和归纳的思维方式,强调逻辑思维的推演和证明,强调事实和证据的支持。
而中国文化强调综合思维和合成思维,偏重于整体思考,强调不拘一格、不拘一法的思考方式。
这种差异在决策、问题解决、判断等方面产生影响,导致中西方在处理问题时存在差异。
其次,中西方在价值观念上存在差异。
中西方文化在价值观念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差异。
西方文化注重个体的权利和个人价值的实现,强调个人自由、个人独立和个人达成目标。
而中国文化注重集体的权益和集体利益,强调社会责任、个人取得成功与集体的关系。
这种差异在家庭观念、求职观念、社交观念等方面存在差异,比如在西方社会,主张自主选择婚恋对象,而中国文化注重家庭的名誉和社会地位。
再次,中西方的行为方式存在差异。
中西方文化在行为方式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礼仪和交际方式上。
西方文化注重直接表达和交流,强调个人的自由和平等,比较直接坦率。
而中国文化注重面子和礼貌,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比较保守和含蓄。
这种差异在商务活动、社交交往等方面产生影响,需要掌握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际方式和礼仪规范。
综上所述,中西文化差异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这些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需要我们加强交流与理解,促进文化差异的融合和发展。
通过深入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可以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提供参考和指导,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发展,实现文化多样性的共存。
分析中国与西方的早期新闻传播异同及其原因
分析中国与西方的早期新闻传播异同及其原因——杨瑢新闻学1502班201530402128【摘要】人类诞生以来,信息传播一直都是十分有利的生存工具。
从简单的口耳相传,到书信,到电话,到报纸,再到今天的广播电视互联网,新闻传播也随着人类的进步而进步。
中西方对新闻自由观念认识的不同源于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源于不同国度的政治、经济、文化差异,源于中西方杰出新闻研究者不同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及文化精神核心特质的差异。
【关键词】:新闻传播中国西方中国是具有上下五千年文化的国家,儒家,佛家,道家的思想根深蒂固的影响着我们,把这些思想融合起来,促成了我们把道德观念与人格价值置于生命之上的观念,这是一种利他的社会观念,即道德礼义至上,强调的是社会的群众意识与社会意识,认为个人利益应当服从群众,服从社会的整体利益。
相比之下,西方文化则以商业气息为主,西方人多信仰耶稣基督,古希腊指着学派曾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这就体现了他们注重的是,“人”这个个体的文化传播,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分离性与独立性。
总的来说,西方文化所倡导的就是,自由平等的价值观念,他们认为,人的权力是与生俱来的,享受权利是理所应当的。
这就和我国古代“天人合一”文化理念正好相反。
通过对各自传统文化的比较,分析其对各自新闻传播的影响,可以得知我国与西方新闻传播大不相同。
在唐代人的著作和有关史籍中,已经出现“新闻”,“编辑”等名词,至于“报”“状”等名词则出现的次数更多。
唐代是中国最早有报纸的朝代,当时有朝廷发布的“报”,也有来自进奏院的“状”。
但“报”只有文字记载,无实物可考,而“状”则有实物可考。
邸报这个称呼是从宋代开始的。
明末清初的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一书的《邸报》条中说明了“邸报字见于史书,盖始于此时”。
宋代的邸报内容丰富,并趋于规范化,其基本内容是:皇帝谕旨,臣僚章奏,官吏任免升降,战报等。
当时还出现了一种“小报”,所谓小报,是一种未经官方审查,自行传抄或刻印流传的报纸。
中西方新闻报道的差异及举例
中西方新闻报道的差异及举例中西方新闻报道的差异及举例中西方新闻报道的差异是由文化、历史、政治、价值观等多种因素引起的。
中西方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存在很大的不同,这也体现在了新闻报道中。
在中西方新闻报道中,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阐述。
第一,中西方新闻报道的观众面向不同。
中西方的观众需求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新闻报道中,这种差异显得尤为明显。
中文媒体的观众往往需要的是一份更加详尽、丰富而又深刻的报道,而西方媒体更加强调新闻的迅速和简洁,即所谓的“10秒钟新闻”。
因此,西方媒体往往会在第一时间内将新闻传达出去,而中文媒体往往更加注重新闻的深度和广度,需要更多的信息和分析。
例如,中西方报道香港反送中事件的立场和方式就存在较大差异。
西方媒体强调新闻的及时性,尤其是一些英语国家的主流媒体,他们的报道往往更加简洁,突出“警方与示威者冲突”的重点,同时同时也会提到其中涉及“自由民主”的部分内容。
而在中文媒体中,除了简洁明了的新闻概述之外,还经常出现了对香港历史、政治、社会生活的介绍和分析,这可能是因为中文媒体的受众需要对事件和背景有更深刻的了解。
第二,中西方新闻报道的价值评判标准不同。
中西方新闻媒体基于不同的核心价值观,对新闻事件的评价标准不尽相同。
西方媒体的核心价值观是自由、平等、人权、民主,而中文媒体中很多则强调家庭、亲情、忠诚、礼仪等传统价值。
因此,中西方媒体在报道同一事件时,常常存在着不一致的价值判断,表现在情感上的关注点、词汇用语等方面。
例如,关于新冠病毒的报道,中文媒体中常常强调了国家的一些努力和计划,强调中国政府做出的特殊贡献,对抗病毒和保护人民的作用。
而在西方社交媒体中,则经常发表有关世卫组织态度的文章,发表有关新冠病毒治疗的文章。
这些文章往往强调西方的科技进步和医疗技术的发展,强调政府的开放和直接的应对措施。
这种评判标准的不同不仅体现在新闻报道中,更表现为两方的政治、经济上的代价。
中西方文化差异作文
中西方文化差异作文中西方文化差异。
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精神财富,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的。
中西方文化是世界上两大主要文化体系,它们在价值观、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本文将从家庭观念、饮食习惯、礼仪习俗和价值观念等方面来探讨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
首先,家庭观念上的差异是中西方文化的重要体现。
在中国,家庭观念非常重要,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密,尊重长辈、孝敬父母是中国文化的传统美德。
而在西方国家,家庭观念相对较弱,个人主义比较突出,孩子在18岁左右就会独立生活,不再依赖父母。
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家庭生活中,也反映在社会生活中,影响了人们的行为方式和社会风气。
其次,饮食习惯也是中西方文化的一大差异。
中国人讲究“饮食为天”,饮食文化源远流长,讲究色、香、味、形的完美结合,讲究饮食的调养和养生。
而西方国家的饮食习惯相对简单,他们更加注重食物的口感和新鲜度,对于调味品的使用也有着独特的见解。
比如,在西方国家,他们喜欢在食物中加入各种香料和调料,以增加食物的口感和味道,而在中国,我们更注重食物的原汁原味,不喜欢过多的调料。
再者,礼仪习俗也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体现。
在中国,人们非常注重礼仪,尊重长辈、尊重客人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比如在家庭聚餐时,年长者要先行用餐,孩子们要等长辈用餐完毕后才能开始吃饭。
而在西方国家,礼仪方面注重的是个人的尊重和自由,他们更加注重个人的空间和自由,对于礼仪的要求相对较低。
最后,中西方文化在价值观念上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仁义礼智信”,注重道德伦理和人文关怀,强调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而在西方国家,他们更加注重个人的权利和自由,强调个体的独立和自主。
这种价值观念的差异也导致了中西方在社会制度、政治体制和社会发展方面的差异。
总之,中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方面,也反映在社会制度、政治体制和社会发展等方面。
中外新闻技术发展与新闻传播变革对比研究
中外新闻技术发展与新闻传播变革对比研究篇一:中外新闻技术发展与新闻传播变革对比研究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新闻技术和新闻传播方式也在不断演变。
中外新闻界在这一领域取得了许多重要进展,但也存在一些差异。
本文旨在对中外新闻技术发展与新闻传播变革进行比较研究。
首先,中外新闻技术发展方面存在一些共同点。
无论是中外,都经历了从传统印刷媒体到电视广播再到互联网时代的变革。
新闻技术的发展为新闻采集、编辑、制作和传播提供了更多的便利。
例如,新闻机构利用数字化技术和云计算存储大量的新闻数据,方便编辑和检索;同时,社交媒体平台的出现也使新闻传播范围更加广泛,用户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分享新闻内容,增加了新闻的传播速度和广度。
然而,中外新闻技术发展也存在一些差异。
首先,中国的新闻技术发展受到政府的严格管理和审查制度的影响,出现了相对封闭的网络环境。
一些大型的门户网站和社交媒体平台被视为主要的新闻来源,这与西方国家的自由媒体环境有所不同。
此外,中国新闻技术也在加快发展中,例如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在新闻领域也逐渐兴起,如机器人记者可以自动采集和生成新闻内容。
在新闻传播变革方面,中外也存在一些差异。
在西方国家,新闻传播更加注重报道的客观性和多样性,媒体的独立性得到广泛认可。
而中国的新闻传播更加强调正面价值观和国家利益,新闻报道受到一些限制。
同时,中外新闻传播也存在着不同的传播方式。
在西方国家,社交媒体成为主要的新闻来源和传播平台,人们更加习惯于通过社交媒体获取新闻。
而在中国,微博和微信等社交媒体平台也是主要的新闻传播渠道,但受到了政府的监管和审查。
总之,中外新闻技术发展与新闻传播变革都经历了巨大的变化。
虽然存在一些差异,但都在推动新闻行业向着更加数字化、多样化和开放的方向发展。
未来,中外新闻界可以加强合作,分享经验,共同推动新闻技术的发展和新闻传播的进步。
篇二: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新闻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应用。
中外新闻技术发展的对比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不同国家之间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差异和共同点。
中西方新闻写作之比较
中西方新闻写作之比较2005-12-28 14:04:46 来源:/ 『字体: 大中小』一、主体文化心理上的差异1.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向内求的内向型文化。
它善于将外界的矛盾冲突诉诸于内心的精神力量,使之得以消融、化解,进而达到内外一致的状态。
这种“天人合一”的文化注重人主体精神的弘扬。
当人与自然发生冲突时,也总要凸现人主体的力量,显现人面对自然无往不胜的精神。
如新闻媒体对1998年漫布中国大江南北的特大水灾的报道,就典型体现了这种思想和文化心理特点。
当然,弘扬人精神力量的同时,也要恰当地对自身行为做一定的反省和反思,如被称为“当代中国新闻史上的经典之作”的关于大兴安岭火灾事件(1987年)的报道———《红色的警告》、《黑色的咏叹》、《绿色的悲哀》,就是对人与自然、社会三者关系的哲理思考和解说,是从人与自然冲突悲剧性的一面来反思人与自然合一、与社会合一的现象。
2.西方文化受基督文化影响很深,西方人认为人想求得庇护,就必须向远处的基督教去诉求,每个人都应有鲜明的个性,一个人不断发展自我个性、实现个人价值,就是不断缩短自我和上帝的距离。
所以,西方文化是注重个体意识的外向型、断裂性的文化。
西方文化的特点决定其新闻中人物的个性化特征鲜明。
如果说中国文化群体意识的特征造成新闻人物常是一类人物的代表,形成的是模式化、类型化的人物,那么,西方新闻报道中的人物则是黑格尔笔下所说的“这一个”,绝不雷同。
即使是同一记者笔下的人物报道,人物也因各自外在的性格不同而面目迥异。
我国新闻报道中人物多是“扁平形”高大全式的人物,人物和实际生活拉开了一定距离,在这距离中,新闻记者将新闻报道艺术化、审美化,实现了一种精神追寻,读者也从中得到了精神净化和升华。
西方新闻报道中的人物多是“圆形人物”,生活实感强,但由于其过分注重“写实”,缺少“形上”层面的精神意蕴,因此很难看到一种群体性的精神风貌。
二、思维方式不同钱穆曾在《略论中国文学》中说中国人重生命相通,西方人重事物相异。
中西新闻传播差异比较
中西文化差异论文(含5篇)
中西文化差异论文(含5篇)第一篇:中西文化差异论文中西文化差异论文在个人成长的多个环节中,大家肯定对论文都不陌生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的科学研究能力。
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论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中西文化差异论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东方人与西方人都是共同生活在一个地球上,但是,彼此的生活习惯、文化、人种等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我认为最先值得一说的就是中西方教育文化上的差异。
中国和西方发达国家在各个教育层次上都存在着差异,并以不同的表现形式体现出来。
现仅就中国和美国两国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差异进行一些比较。
美国的大学实行学分制,学生可根据个人爱好选修科目,不同的科目学分不同,只要把学分修满即可毕业拿到文凭和学位。
以前,我们从有关报刊上看到美国的大学生年纪轻轻就取得了几个学位,感到很纳闷。
现在才明白美国的大学体制是很灵活的,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可以选学几个专业的课程,只要拿到足够的学分就可以取得该专业的学位。
而在中国,在大学里就确定了专业方向,一个人可能一辈子就从事一种职业,这样就有可能忽略了在其他方面的潜能。
还有,中国有些教育方面的语言也跟西方存在差异。
在中国存在着“落榜生”一说,而在美国是没有这个词的,他们认为这是极不礼貌的,是一种歧视。
不只是在学校的教育有所不同,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家庭教育也有着差异。
中国人习惯为孩子们“铺路”,决定他们学习的东西。
像现在有些人就要孩子小小的学习钢琴,学习怎样去制造东西学习当个科学家等。
而西方国家的父母则是任由孩子自由发挥,小小年纪就可以选择他们的爱好。
父母不加以干涉。
中国有部分父母教育孩子喜欢用责骂或轻打来叫他们改正自己的行为,像是一部名叫《刮痧》电影,里面男主角为了让打了人的孩子受到教训,为了给别人他认为的尊重打了孩子一巴掌。
然而,在西方国家,父母绝对不可以对孩子施以肢体方面的教育,假如有这种行为,就会被当做虐待儿童,可能要“吃牢饭”。
像《刮痧》里的男主角就是因为他打孩子这一巴掌,被别人拿来当做虐待儿童的证据了。
中西文化传播过程中的差异
镜与像物质对象的真实隶属于两个部分:其一即我们的意识知觉到的它们;其二是它们自身在时间与空间秩序中的本身。
这个概念涉及到我们对于真实的定义,即真实因两个视角即“我”的视界和“他者”的视界的存在而可以被描述为两种截然不同的形象。
网上流传的“北京人看全国人都是基层,上海人看全国人都是乡下,广州人看全国人都是穷人”正是一国内部地域上的“他者”的视界差异,将范围扩展到国与国之间,因地域的阻隔,经济文化的差异,这种自我的形象与他者眼中的自我形象之间会有更大差异。
法国形象学家巴柔认为,看似个人创作产物的异族形象事实上是创作者所处社会的产物。
形象受时代条件和社会条件的制约,反映的也是当时社会整体的看法和观念,是群体想象的结晶。
“一切形象都源于对自我与`他者'、本土与异域关系的自觉意识之中。
事实上,形象是对一种文化现实的描述,通过这一描述,塑造(或赞同、宣扬)该形象的个人或群体揭示出并表明了自身所处的文化、社会、意识形态空间”总体看来中国对西方人的印象经历了由差到好的质的转变,这也与中国自身的实力有关。
在早期的文献中,中国人对于西方人充满着民族偏见,他们将荷兰人视作“红头发的野蛮人”、将俄罗斯人视作靠“吃人肉、喝人血”的魔鬼,而外国人在他们眼中也近乎野蛮人的形象”凹陷的眼,长鼻子,头发、眉毛、胡须都是红色的,他们的脚长14英尺,身材异常高大。
”有趣的是,在中国人妖魔化西方形象的同时,西方却将中国描述成了一个乌托邦式的国度。
13世纪的马可波罗,在游历中国17年后,回国就撰写了《马可·波罗游记》,在书中充满着对这个“世界之冠”的国家的溢美之词,发达的工商业,繁华热闹的市集,宏伟壮观的都城,完善方便的交通,遍地的黄金……这使得中国在西方人眼中,一度成了真正的理想国度,并掀起了中国热。
中国元素在当时欧洲成为了品位和地位的代名词。
宫廷里面挂着中国图案的装饰布,中国瓷器被视为珍玩,只有在西班牙和法国等大国的宫廷里才能见到较多的瓷器。
中西方新闻自由中文化差异的比较性研究
中西方新闻自由中文化差异的比较性研究摘要:新闻自由一直是新闻学界较为重要的领域之一。
笔者利用归纳、对比等手段,搜集中国以及西方新闻新闻界对新闻自由的论述,结合历史资料,对中外新闻自由观中的不同文化语境进行历史的纵向分析与现实的横向比较,探讨中西方文化差异化的原因。
关键词:中西方新闻自由;中西方文化;差异;比较研究新闻自由是新闻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它指的是媒体和公民在新闻传播活动领域所享有的自由权利。
新闻自由,通常指政府通过宪法或相关法律条文保障本国公民言论、结社以及新闻出版界采访、报道、出版、发行等的自由权利。
一、西方文化下的新闻自由观新闻自由在理念和理论上的起源可以归结为1644年出版的约翰·弥尔顿的《论出版自由》。
其“出版自由”理念对后世影响极大。
弥尔顿的基本观点是:言论和出版自由是天赋人权的首要部分。
人的理性高于一切,可以不受限制地了解不同的观点和理念思想。
他还指出,权力是需要被限制的,真理需要的是自我修正与完善而不应被权力压迫和垄断。
西方新闻自由在实践上应用始于17世纪,在18世纪达到第一个高峰。
这个时期的思想被应用于政治学和法学当中。
例如法国政治学说中的自由主义新闻思想。
这其中的代表性人物有两个,一个是孟德斯鸠一个是卢梭。
孟德斯鸠于1748年写成的《论法的精神》一书中主张自由是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从这个基本观点出发引出应保障公民的言论和思想自由的论点。
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从政治学角度阐述了自由主义思想的内容。
以此为基础,1789法国大革命期间,掀起了一场关于出版自由也就是新闻自由的运动。
在长时间的历史推进中,西方新闻自由观经历了从自由主义理论到社会责任理论的发展过程。
在当代,经过数百年民主制度的培育,新闻自由的信念在西方社会已经根深蒂固。
J.阿特休尔针对美国的情况指出:“的确,对第一修正案思想的信仰之根深蒂固,有如对宗教教义的信仰一般。
以至于在美国,人们把它赞誉为‘美国生活方式’的本质性的一部分”。
中西方文化差异论文
中西方文化差异论文篇一:中西文化差异论文中西文化差异中国历史悠久五千年,西方世界五六百年的足迹社会历程,文化差异却很大。
中西文化差异研究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
这反映了时代的变化和要求。
文化差异研究的基本目的是培养对文化差异的积极理解的态度,是培养不同文化接触时的适应能力和文化交际的技能。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我国对外开放的下一阶段工业部门扩大,走出国门或留在国内参与跨文化交际的人越来越多,我们都需要学习、掌握与不同文化内涵,而这种差异来自中西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
正是基于这一点,本文就中西文化差异做简单简单的的论述。
(一)中西文化差异的表现:一、思维模式的异同中国人站在生命的更高处思考问题,跳出现实,重视对生命的思考。
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人的精神和肉体之间的关系都人会有深刻的思考。
而西方人更注重于从物质愈世界入手,去探索和求证问题的本源。
中国人属于抽象思维或知性思维。
而西方人近似于判断能力逻辑思维或理性思维。
在西方人的眼里,自然也就从天然需要崇拜的第三类,转变为降服需要去征服和加以改造的对象,目的当然是以使其为人类更好的服务。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人类就不得不去研究身周的事物,去研究自然。
因此,西方人一直秉持实用的原则去对待自然,去解决现有的结构性问题,习惯于从微观角度去认识具体的事物,而很少从宏观的角度去认识整个世界。
二、在为人处事方面的异同中国人很内敛,喜欢“每日三省吾身”,把修心养性看得非常重要,推崇中庸思想,导致思想保守,缺乏创新和开拓进取精神。
而西方人当更热心梅恩县于公益事业,把服务社会当成自己的职责。
三、民主观念的异同中国注重精神的自由,看作古时人们更是把自由看做是君主权贵的赏赐。
所以我们的国民总是在渴望能有好官出现为民官谋利。
而西方的民权政治认为,政出于民,一切的政权只是各族人民授予,让政府来行使权力的。
四、教育理念的异同中国和西方发达国家在各个层次上都存在着差异,并以不同的表现形式体现出来。
中西新闻传播理念的若干差异-文章-新闻教育培训的专家-中国新闻培训网
中西新闻传播理念的若干差异-文章-新闻教育培训的专家-中国新闻培训网中西新闻传播理念的若干差异2011年04月作者:郭丹茹来源:人民网浏览次数:6 责任编辑:开心简介:新闻传播作为一种文化传播现象,从它诞生之日起,就不可避免地与外在的政治、经济、历史等因素联系在一起。
不同的意识形态、经济制度和文化观念都会造成不同国家新闻传播理念的差异。
新闻传播承载着传播信息 ...内容:新闻传播作为一种文化传播现象,从它诞生之日起,就不可避免地与外在的政治、经济、历史等因素联系在一起。
不同的意识形态、经济制度和文化观念都会造成不同国家新闻传播理念的差异。
新闻传播承载着传播信息、引导舆论、提供娱乐、促进社会进步等功能。
由于历史起源和文化观念等因素的差异,中国和西方国家在新闻传播理念和功能方面有着不同的意见。
新闻传播是一种信息传播活动,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处于重要地位。
在传播学理论中,信息传播主要包括四种基本要素:信源(传播者)、信息、传播媒介、信宿(受众)。
这四种要素构成了信息传播活动的主体。
媒介生态学者认为,媒体的报道受到媒介生态环境的潜在影响,媒介生态环境包含诸多因素,主要包括一定时代的政治氛围、价值取向、媒介性质定位、调控机制、话语立场、人文精神,以及受众方面的教育水平、文化境界、身份背景等。
①鉴于中国和西方不同的政治和经济制度,具体到新闻传播活动中,在传播学的框架内,这种新闻传播理念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信源:政府在新闻传播中的地位不同信源是信息传播活动的发起者,他们是信息的第一发布者。
新闻媒体在进行新闻报道时,不能忽略信源的重要性,新闻媒体要充分考虑信源的可信性、真实性和权威性。
政府作为公共权力机构,他们掌握着很多稀缺的社会信息资源,不论是中国的新闻媒体,还是西方的传播媒介,都非常重视政府这个巨大的信息来源,在进行采访报道时,都会涉及政府的声音。
但是鉴于社会制度的不同,中国和西方国家的媒介对政府这个信源的利用程度不同。
中西新闻比较期末论文
从历史纵向看中西新闻张伟1205031047不管是被标榜为“第四权力”的西方新闻媒体,还是被称作“耳目喉舌”的中国新闻系统,在政治视野下,二者并无本质之差别,不过是表现形式稍有差异而已。
新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一直被称作社会舆论的“看门狗”,但是在政治视野下,所谓的“舆论”的狗其实是政治的私家犬,只给政治看门。
只是这狗在不同时期不同地方不同的意识形态下种类、秉性、性格大有差异,或哈巴狗,或恶犬,或忠犬,或狼犬,或势利狗。
但不管是什么狗,吃主人的饭,住主人的窝,那么无一例外就要听主人的话,帮主人做事。
主人的话是一定要听,至于对与错,让它见鬼去吧,偶尔主人错得实在离谱的话,也会吠叫几声以示抵触,但也只是躲在背后或一边吠叫一边执行任务了。
但我们不论概而论之,我们应该将中西新闻放在历史长河中全面细致的做一番探讨,不管是政治方面,或是经济方面的影响,我们都应该分而论之,纵而论之,最后横而论之,得到一个立体的中西新闻媒体异同的框架。
而不能一贯的将西方媒体看作是第四权力那样的自由存在,而将中国媒体粗暴概括为党的“耳目喉舌”。
中国作为世界上存在不多的社会主义和经济实力雄厚的国家,又有着深厚的传统历史文化背景,使得中国与西方国家的新闻媒体又存在很多的不同而又所联系,在不同历史时期,二者互相交叉融合而分道扬镳,二者之间相互联系而由迥然各异,相互借鉴而又十分对立。
抛开各种形态以及各种感情因素,不厚西方新闻也不薄中国媒体,也不用“各打五十大板”的折中的昏官办案似的奇巧,在这里,力图对政治视野下的中西新闻媒体作一个全面客观的剖析与探讨。
先谈中国。
新闻业是一门现代化的产业,从现代新闻业最开始从西方引进到发展至今的新闻媒体,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随着历史进程的先前推进,中国经历了巨大的社会变迁,这期间产生了几次剧烈的革命,产生了文化的几次转型,社会制度也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社会运动也层出不穷,不同的政府轮番执政,不同的政治领袖交替上台,使得政府对新闻制度的管理在不同时期存在巨大甚至截然相反的差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新闻报道是文化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手段,文化又对新闻报道有着制约作用,规定着新闻报道的内容、形式、方法,对报道行为进行规范与评价。
在日常的新闻报道活动的背后都隐存着特定的文化观念,中西不同的文化传统是其新闻报道观念分歧的重要根源。
关键词:新闻传播理念文化传统一、中西新闻传播理念比较新闻传播作为一种文化传播现象之一,承载着传达信息,引导舆论,传播文化,促进社会进步等的功能。
由于历史地域和文化传统等因素,中国和西方国家在新闻传播的理念和功能方面有着不同的意见。
从近代开始,中国就以政党报纸为主,新闻传媒作为党执政的重要工具之一,新闻事业也作为阶级斗争的工具,因而也派生了新闻报道功能的“喉舌论”,报纸作为党的耳目喉舌,在政治宣传和意见表达中起到重要的传达作用。
在今天,新闻传媒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舆论工具,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们倡导新闻传媒应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积极引领公众舆论,努力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
西方的新闻媒体是在激烈的商品经济竞争中产生的,是为商品经济发展服务的信息媒介,因而是一种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
传递情报、交流信息、获得广告、赚取利润成为其最初的重要功能和任务。
而在现代西方社会中,新闻传播既有文化传播、环境监视、社会调节、娱乐共享的作用,又在参与社会制度的变革、社会组织的构成、社会经济的运行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社会功能。
西方学者曾形象地将大众传播对社会有机体的调节作用比喻为“社会的排气阀”。
但从根本上说,西方新闻媒体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维护资产阶级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的工具,由于其追逐利润的本能,为吸引更多受众,它必须不断改革报道方式和传播手段,适应受众不断变化的口味与兴趣。
(一)报道理念比较新闻报道是大众传播者利用大众传播媒介,通过对新闻事实的选择和加工,向受众传播信息的一种活动。
中西新闻传播报道理念的分歧在于新闻报道的观念不同,新闻报道观念是人们关于新闻报道的一系列看法、观点的累积和整理,是对新闻事实的选择和加工之后的价值取向和思维定式。
中西方都强调在新闻报道中要用事实说话,但就这一点,双方有着截然不同的观念。
真实是新闻的第一生命,双方都将新闻的真实性置于重要地位,肯定新闻报道客观公正的原则,但在表现手法上中西新闻有很大的差异。
中国人善于从整体来看待问题,抓事物的总体特征,新闻报道更多的是关注事件整体概貌而非事实细节的真实,中国的新闻传播对待新闻事实时有“整体真实”和“本质真实”之说,也就是说,新闻的真实性不能只满足于事实层面的真实,而要站在一定的立场上去探究事实背后意义的真实,也就是本质真实,从更广阔的视角去考察事实、挖掘事实的内涵和意义,这也体现了中国新闻善于把握事物总体特征的文化传统。
中国新闻传播注重的是“事实背后的真相”,“用事实说话”,中国强调的是“说话”,而西方国家注重的是事实,强调事实的客观性。
西方新闻报道经常将真实性与客观性联系起来考察,从1833年本杰明?戴创办《太阳报》时在其出版宗旨里表达的“刊载每天所有的新闻”的态度,第一次明确了新闻在报纸出版过程中的优先性地位之后。
从此,以事实报道为核心,西方传媒在长期新闻实践中形成了一整套专业主义的新闻报道观念。
西方传媒强调记者在新闻报道中对事实细节的准确观察和描述,要求站在客观中性的立场。
中国新闻传媒在“用事实说话”时,与西方所持的客观中立的态度不同,在中国的新闻报道观念中,“事实”只不过是“说话”的一种手段或方式,用事实说话,它所表达的是一种无形的意见和观点。
新闻报道大都是在对客观事实的选择和叙述上,渗入了新闻发布者的思想观念,把无形的意见寓于客观事实的报道中,受众在接受事实报道的同时,也于无形之中接受了报道者的意见和观点。
借用“事实”来“说话”,意见先于事实,事实被意见选择,这也体现了我国新闻传播工作历来的“喉舌论”功能,新闻传播是我国党和政府、人民的耳目喉舌。
(二)写作理念比较新闻写作是一个思维的运作过程,由于受到的文化传统影响不同,一个记者的认知结构决定了他思维方式的不同,导致新闻作品写作特征的不同。
中国文化重人,西方文化重物;中国文化重道德和艺术,西方文化重科学和宗教;中国文化重人伦,西方文化重个人自由;中国文化重统绪,西方文化重分殊。
中国新闻在人物写作上,中国记者重在以人物内在的思想、感情、心理去表现人物,旨在告诉读者人物有什么意义,达到群体精神的代表高度。
而西方记者重在从人物外在的动作、服饰、语言等去刻画人物灵魂,旨在告诉读者人物是怎样的一个人,这是一种个性的张扬。
中国的人物报道都是以一种时代精神作为把握人物的起点和终点,笔下的人物散发着浓郁的时代气息。
刻画人物,着重从心理、情感角度入手,并借助大量抒情细节,展现一种精神的风采。
穆青在谈到人物通讯写作时说:“这种和英雄人物思想感情上的息息相通,水乳交融,有时是掺着血和泪的。
它往往产生一种无论如何都抑制不住的冲动和激情,这是一种巨大的力量,甚至简直是一种魔力。
”①在中国记者众多的人物报道中,可以强烈而分明地感受到记者情感的涌动。
如焦裕禄、孔繁森等人物,在中国新闻史上矗立起一座座精神的丰碑。
西方的人物报道,往往塑造出一个鲜明的个性形象,以个性作为把握人物的起点和终点,以细节、冲突、动作来表现人物性格。
美联社名记者雷尔迈?莫林说:“你要收集有关细节,如面部表现、音调、姿势等。
”②另一位名记者马列根也说过:“要有戏剧性! 要有戏剧性!”③基于这种心理,西方记者在对采访对象的表述中,常常让人感觉不到叙述者的主观存在。
采访者的主体意识、情感,似乎都融化在了被采访者的一举一动之中,而那些“一举一动”也能够扣人心弦。
这不但在《“老报童”罗伊去世了》、《访基辛格》等名篇中,而且在中国社会报道《四川的说书艺人》、《访荣毅仁》等篇章中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中国的写作文体分类严密琐细,各种的选材方式、结构、语言、风格都有明确界定,要求记者写作必须合乎文体规范,否则就是不伦不类。
照此规则,我们确实在几十年的新闻实践中产生过许多好稿,如一度流行的“新华体”,以它的简洁、准确、朴实、完整而著称。
但同时,由于中国新闻在写作上各类文体界限太清,消息就是消息,通讯就是通讯,特写就是特写,逐渐形成了人人竞相仿效,单一呆板的局面。
而西方的新闻写作相对而言在文体的分类上,比较宽松而广泛,各种文体之间交融流通,不拘一格,在文体探索上锐意求新,不受陈规束缚。
美联社名记者索尔?佩特说:“我所能想到的关于写作的规则,没有一项我没有打破过,甚至于对我自己的规则也是这样。
关于写作,没有什么万无一失的指南,除了我上面刚刚说的一条。
”①中西新闻写作话语体系的表述呈现出不同的轨迹,这与其历史沿革,中西新闻产生的政治背景及经济基础迥异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中国新闻写作与西方新闻写作不同,主要体现在新闻传播的立意和选材的差异上。
1、新闻传播立意的差异新闻写作,不但要以新闻事实去反映社会生活的各种动态和丰富内容,还要通过事实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见解。
一条新闻所隐含的中心思想和意义,或者一篇新闻报道所要说明的问题,就是新闻的主题,提炼主题的过程,就是立意。
中西方基于不同的政治制度、社会体制、文化背景,新闻立意角度自然有着明显的区别:中国的新闻事业是社会主义新闻体制,维护的是社会主义制度下党、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中国媒体一向将“国”放在第一位,国富民强、国计民生是我们报道的重点。
中国记者习惯用“正面报道”的角度立意,将是否有利于“团结稳定鼓动”作为衡量立意角度是否正确的标准。
西方新闻媒体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维护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工具。
在人文精神的传统下,西方媒体以个体为视角,聚焦于个体的生存状态,高喊“维护人权”的口号。
西方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给西方人带来物质享受的同时,也给她们带来了生存、安全的威胁以及深重的危机感。
在发达的西方物质社会外表下,人的生存状态、生存环境、死亡的威胁,成为记者敏感和关注的焦点之一。
2、新闻传播选材的差异新闻材料是记者采访得到的有关新闻事物各个侧面、各种形态的信息。
新闻选材是指挑选这些准备用于写作的新闻事实材料。
选材角度的核心,是记者对进入自己认识范围内的事物有没有新闻价值的判定,弄清楚什么是一般事物,什么是有新闻价值的事物,把有新闻价值的事物纳入报道计划就成了新闻选材。
西方媒体选材时,常常聚焦于那些消极、悲观、血腥、刺激、狂热的事实材料。
二、中西新闻传播的文化差异比较文化,是指一个社会或群体所共同具有的价值观和意义体系,是其理想、价值观、生活习惯、行为方式等的总和,它还包括这些价值观和意义在物质形态上的具体化。
它体现着整个社会的文化水准、精神气质和生活层次。
社会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举足轻重,它决定着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决定着社会的价值和伦理取向,是人的行为取向的重要方面,构成人的行为准则。
中西新闻传播观念和新闻写作的精神内涵之不同,根源在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中国文化重人伦,西方文化重个人自由;中国文化重统绪,西方文化重分殊。
二者主要体现在:(一)中西民族精神“天人合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支撑中华传统文化大厦的是儒道佛三大支柱。
儒家重“生”,更重“德”,把人格价值、道德价值置于生命价值之上,讲求修身以齐家治国平天下。
道家主张“天人合一”,佛家注重修养心性以求“解脱”。
这三大文化的融合发展,深深影响和支配着中华民族的精神生活和社会文化生活。
“天人合一”的特征为整体的和谐,人与自然的融合,追求“和谐”就是把两个对立、具有很大差异甚至截然相反的事物融合或协调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追求一种完满、团圆、平和,而这一切又与德紧密相连。
在这种文化环境中,具有强烈冲突性、刺激性和不确定性的灾难自然会被视为影响社会安定团结的不稳定性,与中国受众的传统心里承受能力有很大联系的。
极少写毁灭、死亡、绝望,而代之以人民群众与灾难斗争的乐观精神以及抗灾救灾的英雄气概,并以此来凝聚公众注意力。
(二)西方的“天人分裂”精神西方文化则是有着天国与尘世、彼岸与彼岸的划分,出现了人、神两个对立性世界,即使是神,西方也是按照生性自由快乐的人的面目创造的,强调征服和战胜自然,人与自然的对立是“自我”与“非我”的对立。
当人们的生存只有靠征服自然来获得的时候,这种征服自然的观念便深入人心。
西方人追求冒险、个性独立,赞美恐怖,强调天人分裂,冲突对抗,喜欢表现毁灭。
这种文化的形成,与西方历史上长期的混乱有关,人只有依靠自己的力量生存。
这种理念决定影响着西方人包括新闻活动在内的一切活动。
继承了“天人分裂”核心的西方记者表现突出个人的存在,富于非理性、情感意味、追求狂热、神秘、刺激。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西方形成了权利多元,崇尚科学理性的社会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