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鲁教版地理必修一一师一优课必修一教学设计:4.1《自然资源与人类》3

合集下载

2016-2017学年鲁教版地理必修一一师一优课必修一教学设计:1.2《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6

2016-2017学年鲁教版地理必修一一师一优课必修一教学设计:1.2《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6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目标导航知识回顾请同学们回忆在初中地理课本中,我们学过的地球的两种运动方式是什么?它们各有什么基本特点?自主探究◆自主探究一:地球是如何自转的?自转速度有何特点?学习知识1.地球的自转方向思考:日常我们为什么看到的日月星辰是东升西落的?小结:以上现象是由于地球的自转方向为的运动的结果。

自我演示: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的方向,然后请你分别从北极、南极上空俯视地球的运动方向。

小结:在北极上空俯视地球,自转方向为时针运动;在南极上空俯视地球,自转方向为时针运动。

2.地球自转周期经科学测定,地球自转一周360°需要小时分秒。

3.地球的自转速度计算:(1)地球自转一周360°需要23小时56分4秒,那么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大约是:。

(2)地球的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那么在赤道上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大约是。

读教材P11图1-2-2“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观察分析:(1)地球自转角速度的变化规律是:。

(2)地球自转线速度的变化规律是:。

运用知识1.关于地球自转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地球绕地轴逆时针旋转B.地球自转360°,需时间23时56分4秒C.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均为15°/秒D.地球自转的线速度为30千米/秒2.当地球自转时,地表角速度和线速度都等于零的地点是( )A. 赤道B.极点C.回归线D.极圈3.下列城市中,地球自转线速度最慢的是( )A.济南B.海口C.武汉D.北京◆自主探究二:自转的地理意义-产生昼夜交替学习知识1.昼夜是怎样产生的?问题讨论: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它自身能够发光吗?;地球透明吗?。

那么,地球上的光亮主要是来自于。

被阳光照射到的一面是,背向太阳不能被阳光照射到的一面是。

这样就产生了昼和夜。

2.昼和夜是如何更替的?(1)读教材P12图1-2-3“昼半球和夜半球”,被太阳照亮的半个地球是,即半球;背着太阳的另一半球是,也就是半球。

2016-2017学年鲁教版地理必修一一师一优课必修一教学设计:1.3《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5

2016-2017学年鲁教版地理必修一一师一优课必修一教学设计:1.3《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5
二.新授
板书: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概念:一日之中最大的太阳高度。而太阳高度则是指线与之间的夹角。
2.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H=90-纬度差
H表示太阳高度;纬度差是指所求地点的地理纬度与当日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之间的差值,两地在同一半球,纬度相减,反之相加。
3、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
⑴确定房屋的朝向:北回归线以北的房屋大多坐北朝南,南回归线以南的房屋大多坐南朝北。
课题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学会利用二分二至光照图,分析地球不同纬度地带正午太阳的变化规律
2.掌握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方法
3.联系生活实际,正确应用正午太阳高度
重点
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计算方法、应用
难点
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
教法及教具
图例分析,自主归纳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个案调整
⑵确定楼距:【相关知识:一年中影子最长的时候,只有不遮光,则一年中均有阳光】尤其是回归线以外,北回归线以北,计算冬至(12月22日)的影长,南回归线以南,计算夏至(6月22日)的影长,如图所示:
H为正午太阳高度L为楼距h为楼高
公式为:h/L =tanH。
⑶热水器夹角的调整:如图所示:从图中可以判断α+H=90°H=90°-两地的纬度差
则α=|地理纬度-直射点|
4.随维度的变化规律
同一时刻: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夏(冬)至日:由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北半球)
春秋分:由向南北两侧递减。
5.随季节的变化规律
同一地点:直射点离得近时,太阳高度
北回归线及以北的地区:日最大,

鲁教版地理必修一教案

鲁教版地理必修一教案

鲁教版地理必修一教案鲁教版地理必修一教案第一节课:地理学的基本概念•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并能够正确使用相关术语。

•教学内容:–地理学的定义与研究内容–地理学的学科分类–地理学的发展历程•教学重点:地理学的定义与研究内容•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与小组讨论相结合•教学准备:–PowerPoint课件:地理学的基本概念–黑板、粉笔、教案、学案第二节课:地球的形成和演化•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形成和演化过程,并能够理解地球上的动态变化。

•教学内容:–地球的形成–地壳构造与板块运动–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地壳演化•教学重点:地壳构造与板块运动•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与实物展示相结合•教学准备:–PowerPoint课件:地球的形成和演化–地表地质实物模型–黑板、粉笔、教案、学案第三节课:地球的界面和层序•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地球的界面和层序,掌握地球界面的特征和层序的划分方法。

•教学内容:–地球的大气层和水圈–地球的地壳和地幔–地球的外核和内核•教学重点:地球的大气层和水圈•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与小组练习相结合•教学准备:–PowerPoint课件:地球的界面和层序–平面示意图:地球的层序–黑板、粉笔、教案、学案第四节课:地球的大运动•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地球的自转、公转和倾斜运动,并能够解释地球上季节的变化原因。

•教学内容:–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的倾斜运动和季节变化•教学重点:地球的倾斜运动和季节变化•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与实验演示相结合•教学准备:–PowerPoint课件:地球的大运动–倾斜模型和灯具–黑板、粉笔、教案、学案第五节课:地理信息技术•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应用,并能够简单运用地理信息系统进行空间数据的分析。

•教学内容:–地理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分析方法•教学重点: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教学准备:–PowerPoint课件:地理信息技术–电脑实验室预约–黑板、粉笔、教案、学案第六节课:地理图谱与地图制作•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地理图谱和地图制作的基本知识,并能够制作简单的地图。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地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2. 了解地球的形状和结构,并能够用适当的语言和图形进行表达;3. 掌握地球经纬度的概念及其在地理位置确定中的应用;4. 了解地球的运动规律,并能够运用地球运动规律解释一些地理现象;5. 了解地图的基本知识,包括地图的分类、制图方法和使用方法。

二、教学重点1.掌握地球的形状和结构;2.理解地球经纬度的概念及其应用;3.了解地球的运动规律。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地球的运动规律;2. 理解地图的制图方法。

四、教学过程1.引入活动通过给学生展示一张地球仪,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形状和结构,由此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知识讲解(1)地球形状和结构通过讲解地球的形状和结构,包括地球的球形和其内部结构的层次性,让学生对地球的基本特征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地球经纬度讲解地球经纬度的概念和作用,包括地理位置的确定、经纬度的表达方式等,并通过实例和练习让学生掌握经纬度的运用。

(3)地球运动规律讲解地球的自转、公转等运动规律,以及由此引起的季节变化、昼夜交替等地理现象,让学生了解地球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知识运用(1)地球仪的使用通过给学生演示地球仪的使用方法,让学生学会使用地球仪查找地球各个地区,并进行地理位置的确定。

(2)地图的制图方法讲解地图的制图方法,包括比例尺、图例、指北针等要素的介绍,让学生了解地图的基本构成和使用方法。

4.练习与巩固(1)解答问题通过给学生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回答,及时纠正和巩固所学内容。

(2)练习题提供一些与所学知识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练习和巩固,检验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地球仪和实例展示的方式,使学生对地球的形状、结构和运动规律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通过以问题和练习为主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巩固,可以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的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鲁教版地理必修一非常学案

鲁教版地理必修一非常学案

鲁教版地理必修一非常学案
一、课程简介
鲁教版地理必修一是一门重要的地理学科课程,主要介绍了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地球的基本知识、自然地理环境等方面的内容。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地理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地理素养和综合素质。

二、学习目标
通过学习鲁教版地理必修一,学生将能够:
掌握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
了解地球的基本特征和自然地理环境;
掌握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技能;
提高地理素养和综合素质,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

三、学习内容
本课程主要包括以下章节:
地球与地图:介绍地球的基本特征、地球的运动、地图的阅读和使用等;
气候与水文:介绍气候类型、气候变化、水循环、水体污染等内容;
地形地貌:介绍地质构造、地貌类型、地形地貌的形成和发展等;
生物地理:介绍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环境保护等;
人口与城市:介绍人口增长、城市发展、城市化等问题。

四、学习方法
注重实践:在学习过程中,要注重实践和应用,通过实地考察、实验等方式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多维度学习:除了课堂学习外,可以通过阅读相关书籍、网上搜索等方式获取更多信息和知识;
小组讨论:积极参与小组讨论,与同学交流学习心得和体会,共同进步。

五、教学资源
本课程需要以下教学资源:
鲁教版地理必修一教材;
相关地图、图表、模型等教具;
实验器材和实践场地等。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全册教案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全册教案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全册教案第一章中国自然环境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的基本构造和内部运动;2.了解中国境内重要地貌类型和地理环境特点;3.了解中国大气、水、土的环境特点和影响。

教学内容1.地球的基本构造和内部运动2.中国的地形地貌及地理环境特点3.中国的大气、水、土和环境问题备课提纲知识讲解地球基本构造和内部运动1.讲解地球的三层结构和特点;2.讲解地球的内部运动:地幔对流、板块漂移;3.指导学生学习地球的内部结构图和板块运动图。

中国的地形地貌及地理环境特点1.讲解中国的地形地貌特点:高原、盆地、山地、平原等;2.讲解不同地貌类型的形成过程和周期;3.指导学生认识中国大地构造的形态和地理位置。

中国的大气、水、土和环境问题1.讲解中国大气环境特点和污染现状;2.讲解中国水资源的特点和问题;3.讲解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环境问题。

组织课堂活动1:讨论地球的内部结构和运动1.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地球的内部结构有哪些?内部运动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2.学生分组讨论并汇报结果。

活动2:制作地貌模型1.学生自行整理材料,制作所学地貌的模型;2.学生使用PPT展示自己的作品,介绍地貌的形成过程和地理位置。

活动3:课外实地考察1.学生自行课外调研一个本地区的环境问题;2.学生汇报结果并探讨可行的解决方案。

课堂作业1.阅读教科书第一章内容,完成课后习题;2.搜集本地区的空气、水质、土地污染情况及处理措施。

总结反思1.在地表与地下的结构与运动方面,学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2.学生对中国自然环境的地貌类型和地理环境特点有了清晰的认识;3.学生了解了中国大气、水、土的环境特点和问题,对未来环保方向也有了一定的预期。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学设计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学设计

新课标《地理》(鲁教版·必修1)第三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第1课时教学设计【内容分析】本节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了上一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为下一节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打下了基础,本节讲述的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内容归根结底讲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地理环境存在空间上的差异性;二是空间上的差异具有规律性。

空间上的差异性主要讲述了陆地自然带的形成原因、命名方法以及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其中自然带的分布是学习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的基础,是这一部分的重点。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包括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和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也是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想要尝试分析地域分异规律必须首先熟悉相对应自然带的分布和特点,再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分析得出影响因素和形成基础,进而归纳出两种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所以整节课内容具有很强的逻辑性,知识点的前后衔接紧凑,脉络清晰。

【教学设想】1.图以载文的学习思想和方法,为学生提供较为充分的学习材料,帮助学生理解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存在,熟悉掌握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和名称。

2.充分利用地图和景观图片,并结合身边的自然景观,把教材中抽象的地域分异规律,影响因素和形成基础等难点知识明朗化。

3.引入典故,提供一些小故事,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安排一些活动(讨论交流、记忆比赛等),拓展学习空间,为学生自主构建知识提供各种可能,力争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地位。

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记住自然带的概念、名称和分布规律。

2.理解由赤道到两极、从沿海到内陆地域分异规律;自然带与世界气候类型的相关性。

3.提高读图与语言表达的能力。

4.分析陆地地域分异规律形成与表现。

过程与方法1.运用“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组织学生观察其分布规律,做到图文转换来表述其分布,通过小组比赛使学生加强对自然带分布的记忆。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篇一:鲁教版必修一高中地理教学案全套必修一第一单元从宇宙看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知识摘要1.天体和天体系统2.天体类型及特征3.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及太阳对地球的影响4.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及其对地球的影响5.地球的普通性与特殊性以及地球拥有生命的条件知识结构天体:概念和类型天体系统:概念和级别光球层:太阳黑子太阳太阳大气的分层及活动色球层:耀斑和日饵日冕层:太阳风地球干扰地球上的无线电短波通信的对地球的影响磁暴和极光宇宙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环九大行星共有同向性、近圆性、共面性特征境普通性按结构分类,属于类地行星地球有生命存在生命存在的条件巩固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最近国际天文学界投票决定不再把太阳系中的哪颗星列为行星?( )A.天王星 B.冥王星 C.海王星 D.土星2.宇宙中最基本的天体是( )A.恒星、卫星 B.恒星、星云 C.行星、彗星 D.流星、恒星3.下列天体系统等级由低级向高级排列正确的是( )A.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B.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C.地月系-河外星系-银河系-太阳系D.地月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4.太阳系除地球之外的七大行星中,与地球相邻的是( )A.金星、水星B.火星、木星 C.金星、火星 D.土星、水星5.太阳的巨大能量来源是( )A.太阳黑子 B.太阳耀斑 C.太阳中心核裂变 D.太阳中心的核聚变6.下列的叙述正确的是( )A.火星属于远日行星B.水星是距离太阳最近的行星C.太阳系和银河系是同级别的天体系统D.太阳系的主体是九大行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和星际物质7.太阳的主要成分是( )A.氢和氧 B.氢和氦 C.氧和氮 D.氢和氮8.小行星带位于( )A.木星和土星轨道之间 B.水星和金星轨道之间C.金星和地球轨道之间 D.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9.1986年,当时一个14岁的中学曾观测到哈雷彗星的回归,如果它再次观测到这颗彗星时年龄应该是( )A.20岁 B.25岁 C.30岁 D.90岁10.2001年4月15日,太阳出现特大耀斑爆发,其影响是( )A.爆发后两三天内,短波通迅受到强烈干扰B.使到达地球的可光增强,紫外线有所减少C.爆发几分钟后,极光变得格外绚丽多彩D.对人造卫星运动没有影响二、综合题11.按照因果关系把下列数字填在适当的方格中。

2022-2021学年鲁教版地理必修一一师一优课必修一教学设计:4.1《自然资源与人类》2

2022-2021学年鲁教版地理必修一一师一优课必修一教学设计:4.1《自然资源与人类》2

《自然资源与人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目标(1)通过对自然资源的学习,使同学明确自然资源的概念,理解可再生资源与不行再生资源的含义,并能够加以区分。

(2)引导同学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的原理,分析自然资源在形成和分布上的共性特征,从人类开发利用的角度,分析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特征。

培育同学辩证地分析问题的力量。

(3)以土地资源为例,挂念同学理解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进展的意义,形成正确的资源观。

2.解析课程标准的要求:以某种自然资源为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进展的意义。

这一要求旨在挂念同学加深理解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重点:自然资源的定义、分类和特征教学难点:通过已知图表所给数据,分析某种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措施。

二、预习导学(一) 学问梳理1、自然资源是指人类直接从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

2、自然资源主要包括、、、和气候资源。

3、自然资源可分为可再生资源与。

(二)自然资源特征1、自然资源的特征有:1、分布的;2、资源间的;3、数量的;4、利用的。

2、依据人类社会文明的特征,可以把人类为么进展的过程,划分为阶段,阶段和阶段3、公众的乐观参与是实现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

三、问题引领,学问探究(主干问题)1、自然资源的定义及分类2、自然资源的分类有哪些?3、土地资源与人类的关系怎样?四、目标检测1.下列选项中,属于可再生资源的是( )A.自然气B.稻谷C.土地D.液化气2.自然资源潜力的扩大和提高是建立在( )A.资源的再生性的基础上B.科学技术的进步和进展的基础上C.物质运动的循环的基础上D.自然资源数量巨大的基础上3.陆地自然资源的共同特点( )A.数量是无限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B.利用潜力是无限的C.没有分布规律D.一个地域的自然资源间没有共同联系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矿产资源的分布受地质作用的制约B.矿产资源是可再生资源C.矿产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D.矿产资源的分布是均匀的五、分层配餐一.基础题(A组题)1.下列物质中属于自然资源的是( )A.煤炭 B.水泥 C.钢材 D.蔗糖2. 下列物质属于非可再生资源的是( )A.土地B.水C.鱼D.金矿3. 下列资源中,具用地带性分布特点的是( )A.水力资源B.森林资源C.煤炭资源D.铁矿资源4.下列行为符合可持续进展原则的是( )A.斩伐养长,不失其时B.竭泽而渔,焚薮而田C.封山育林,永不采伐D.盛世滋丁,永不加赋5、下图中较合理的土地利用模式是( )时期标志人类活动人地关系采猎文明时期人类以狩猎动物、采集果实为生人类经常随着季节和气候的变化而迁移土地数量对人类的影响不大,而土地的质量对人类的影响较大农业文明时期以种植和养殖为标志人类能够制造和使用金属工具,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单位面积的食物增加,人口数量增长快,土地肥沃地区成为世界的发源地,土的贫瘠区,人地冲突突出土地的质量和数量都是影响人类生存的重要因素工业文明阶段蒸汽机的使用由于大量使用化石燃料和大规模的机器及其新技术的应用,人类改造自然的力量不断壮大,大大提高了单位面积农作物的产量,同时向环境排放大量的废弃物。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说课稿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说课稿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说课稿大家好,今天我要和大家一起来说一说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的课程内容。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这门课程的主要内容。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主要包括三个单元:地球与地理、自然地理环境、人文地理环境。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们将掌握地球的基本知识,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和演变,以及人类活动对地球资源的影响和利用形式。

在第一个单元“地球与地理”中,我们将学习地球的基本知识,包括地球的形状、大小、运动等,并探讨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地壳运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通过学习这部分内容,我们将了解地球的起源和演化过程,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在第二个单元“自然地理环境”中,我们将学习地球表层的自然地理现象和特点,包括地形、水系、气候等。

我们将学习地表的形成过程,以及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同时,我们还将通过学习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应用,了解如何利用技术手段进行地理信息的分析和管理。

在第三个单元“人文地理环境”中,我们将学习人类活动对地球资源的影响和利用方式。

我们将学习人口与城市的分布规律,了解城市化的过程和影响。

同时,我们也将学习农业、工业、交通等领域的发展与环境问题,并探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通过学习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我们将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提升:第一,我们将具备地理思维和地理方法,能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第二,我们将对地球的各个方面有更深入的了解,能够认识到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第三,我们将对人类活动对地球资源的影响有更清晰的认识,能够关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总之,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是一门内容丰富、有趣实用的课程。

希望大家在学习这门课程的过程中,能够积极思考,关注社会问题,为地球做出积极的贡献!谢谢大家!。

2016-2017学年鲁教版地理必修一一师一优课必修一教学设计:4.2《自然灾害与人类——以洪灾为例》1

2016-2017学年鲁教版地理必修一一师一优课必修一教学设计:4.2《自然灾害与人类——以洪灾为例》1
(板书)四.洪灾的防治措施
①监测和预报:利用气象卫星对洪水进行监测并及时预报,对于防洪、减灾具有巨大作用。
②工程措施:
③非工程措施:
学生举例:(出现问题:有的同学在这时就混销了自然现象与自然灾害.待在后面解决。)




教学内容
个案调整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能力拓展:
教师:同学们请看87页“知识窗”,洪水,让我们承受了如此的伤痛,那为何我国会洪灾频发?我们又该如何应对?除洪灾外,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还有那些?

过渡:洪水对人类社会除了会造成这些直接影响外,还有什么其他的影响吗?(导入知识窗:泥石流。)
教师:(展示问题)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教材P88知识窗及P89内容注意思考以下问题,且标注在课本上。
1.什么是泥石流?其特点是什么?
2.泥石流的危害主要有哪些?
3.泥石流形成的基本条件是什么?
过渡:我们看到,洪水是很多自然灾害的帮凶,而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极大的痛苦和惨重的损失,已经成为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巨大障碍。灾害防御,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2我国主要自然灾害:寒潮、台风、干旱、暴雨洪涝、滑坡、泥石流等。.
过渡:我们知道,我国地域辽阔,区域自然环境差异大,致灾因素分布不均,导致不同区域不同时间会有不同类型的灾害发生。同学们翻到89页,认真读图,看看我们楚雄主要的自然灾害又是什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又该如何应对?
学生: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地形、气候、人为因素
难点
我国洪灾频发的主要原因
教法及教具
教学内容
个案调整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一)导入新课,展现教学目标

2016-2017学年鲁教版地理必修一一师一优课必修一教学设计:4.2《自然灾害与人类——以洪灾为例》2

2016-2017学年鲁教版地理必修一一师一优课必修一教学设计:4.2《自然灾害与人类——以洪灾为例》2

《自然灾害与人类——以洪灾为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即原来解析后的目标)1、目标:(1)通过了解自然灾害的概念、成因、类型及其危害,深刻认识自然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增强防灾、减灾意识。

(2)通过学习洪水和洪灾问题,学会分析诱发自然灾害的种种原因,揭示自然灾害的诱发机制好发生规律,明确自然灾害的特点及危害,寻求防灾、减灾的方法、措施。

(3)通过分析洪峰、洪灾和泥石流的相互关系,加深对自然灾害之间关联性的认识教学重点:自然灾害的概念、成因、类型及其危害,重点揭示了洪水致灾的机制和发生规律,这是本节学习的重点。

教学难点:如何分析洪灾发生的原因。

二、预习导学(一) 知识梳理1、自然灾害是指在中发生的,对人类生命和财产构成的事件。

2、洪水是河流水位河滩地面出现的溢流现象的统称。

洪水溢出或者冲垮河岸、湖岸,对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就形成洪灾。

3、洪水致灾的两个基本环节:一是洪水的形成,二是对人类造成。

(二)洪水成因1、洪水形成的原因:1、强降雨、大量冰雪快速、堵塞河道;2滑坡、泥石流河道;3、自然或人为因素导致的溃决。

2、洪水的形成,还与流域的速度和河道的速度有关。

当流域的汇水速度河道的速度时,就容易形成洪水;反之,就不容易形成洪水。

3、地面坡度,突土壤含水率,植被覆盖率,则流域的汇水速度越快。

反之则越慢。

河谷越,越通畅,纵向坡度,河道的排水速度越快。

三、问题引领,知识探究(主干问题)1、洪灾形成的原因流域和河道状况对洪水的形成有什么影响?2、洪灾的防治措施四、目标检测1、图(一)、(二)、(三)是“我国部分灾害分布”示意图,图(四)是“我国自然灾害区划”示意图。

读图4-2-1填空并回答:将下列自然灾害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入第(1)、(2)小题的相应空格内:A 洪水B 风暴潮C 干旱D 水土流失E 泥石流F 台风(1)图示的各种自然灾害中,在我国分布地区最广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6-2017学年鲁教版地理必修一一师一优课必修一教学设计:3.1《地理环境的差异性》1

2016-2017学年鲁教版地理必修一一师一优课必修一教学设计:3.1《地理环境的差异性》1

3、 结合课本图 3-1-2, 利用气候图对照分析自然带的分布(北半球)。
地理学习
地理中学学习资料
66°34′N
40°N
30°N
23°26′N
0°N
自学效果检测 1 3、填出下面“北半球理想大陆自然带模式图”剩余区域的自然带 名称。
寒带冰原带 寒带苔原带
温带落叶 阔叶林带
温 带 草 原 带
温 带 草 原 带
地理中学学习资料
课题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学设计
1.了解自然带的概念,分析地域分异产生的原因。 2.掌握自然带分布模式图,明确自然带分异规律。 3.知道自然带的非地带性分异案例。
课型Leabharlann 新授课教学目标自然带分布模式图,明确自然 重点 教法及教具 自然带分布模式图,明确自然带分异规律 难点 带分异规律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图示法、讲练结合法 个案调整 学生主体活动
教 学 内 容 教师主导活动 一 导入 ② 出示目标 ③自学指导
① 板书课题 二
第一节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一、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 阅读教材 P57-58 三段内容,完成下列内容。 1、自然带: 地 理 位 置 _____位置 气候 _____位置 动物 水文 自然带
教 学 过程
2、由于自然植被能较明显地体现自然环境的特征,所以自然带往往 以 类型命名。
亚热带常绿 阔叶林带
热带荒漠带 热带季雨林带
热带雨林带
三 小结
地理学习
地理中学学习资料
四 当堂 练习
板书设计 (用案人完 成) 当堂作业 课外作业 教学札记
地理学习

鲁教版高中地理教案必修一鲁教版高一地理新教材

鲁教版高中地理教案必修一鲁教版高一地理新教材

鲁教版高中地理教案必修一鲁教版高一地理新教材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地球与宇宙的关系,以及地球的运动规律。

2.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自然现象的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地球的运动规律、地球与宇宙的关系。

2.教学难点: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及其影响。

三、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2.教学视频3.地球仪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利用教学课件展示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引导学生思考地球与宇宙的关系。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地球运动规律的了解。

二、新课讲解1.讲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引导学生掌握地球运动的基本规2.分析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交替、季节变化等。

3.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让学生直观感受地球运动。

三、案例分析1.以我国为例,分析地球运动对气候、季节的影响。

2.让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地球运动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影响。

四、互动环节1.设计小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地球运动的知识。

2.邀请学生代表分享他们的学习心得。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地球运动规律的理解。

2.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运动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二、新课讲解1.讲解地球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如地球运动与气候变化、地球运动与生物多样性等。

2.分析地球运动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如地球运动与农业、交通、城市规划等。

三、实践环节1.让学生利用地球仪模拟地球运动,观察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2.邀请学生代表分享他们的实践心得。

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五、教学反思2.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评价1.课后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对本节课的满意度。

2.通过作业和测试,评价学生对地球运动知识的掌握程度。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掌握地球运动的基本规律,了解地球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运用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016-2017学年鲁教版地理必修一一师一优课必修一教学设计:1.3《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9

2016-2017学年鲁教版地理必修一一师一优课必修一教学设计:1.3《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9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目标导航课标要求目标解析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1.理解四季和五带的形成。

2.明确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3、了解二十四节气与农业生产。

知识回顾分析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及原因。

自主探究◆自主探究一:四季和五带是怎样形成的?学习知识阅读P18教材第一自然段内容,结合上两节所学分析完成:地球公转地球自转的回归运动昼夜长短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五带小结: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使地球表面接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因地因时而变化。

这种变化可以通过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来体现。

同一季节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变化,地球表面就形成了五带。

全球除赤道以外,同一纬度地区,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变化而变化,就形成了四季。

运用知识1、四季更替的根本原因在于( )A. 黄赤交角的存在B.地球自转C.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D.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2、地球表面某地点接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多少一般利用()来衡量。

①正午太阳高度②当地地理纬度③当地地理经度④太阳高度⑤海拔高度⑥昼夜长短A. ①③④⑥B. ①⑥C. ①④⑤⑥D. ①②③⑥◆自主探究二:四季是如何划分的?学习知识阅读P18-19“知识窗”内容,结合图1-3-11“四季的划分”,思考:1、欧美国家和我国在四季的划分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哪种四季划分方法与我国气候更加吻合,对农业更具指导意义?欧美国家和我国在四季的划分上,都是属于天文四季,既在地球公转轨道上,每转过90°划分为一个季节;都是立足于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都是将一年之中白昼最、太阳高度最的季节定为夏季;将一年之中白昼最、太阳高度最的季节定为冬季;冬夏的过渡季节定为春季或秋季。

不同的是,在具体的划分时间上有先有后。

我国以二十四节气中的、、、为起点,划分春、夏、秋、冬四季,各季节开始早于欧美国家,与我国气候更加吻合,对农业更具指导意义。

2016年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一教案 第三章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学设计

2016年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一教案 第三章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评论(0)1.知识与技能⑴认识地域差异;⑵了解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分异规律;⑶提高读图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⑷运用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理,分析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⑴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进行分析,并可以图文转换;⑵学会与他人合作,并学会从学习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⑶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学习本节课的体会和见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⑴感悟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无处不在。

⑵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2学情分析评论(0)高一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已经掌握了地理基础知识,对我国的经纬度范围也有了大致的了解。

3 评论(0)1. 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之一──差异性。

2. 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五、教学难点: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4教学过程4.1 第一学时【引入新课】1.从复习提问入手。

先复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产生的根本原因;接着复习自然地理环境的两个整体功能,即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产生的直接原因;再复习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两个表现。

2.用景观图片引入。

教师出示两幅反映不同地域特点的自然景观图片,问学生能反映出自然地理环境的什么特点?(或者,教师提问学生旅游经历,将不同学生到过的不同地区看到的不同的自然风光、自然景观对比)3.设问引入。

教师首先提出一个观点:地域差异在自然地理环境中是普遍存在的,可以说自然地理环境中不可能存在任何两个自然状况完全相同的区域。

然后问学生是否认可这种观点。

教师总结,引出课题自然地理环境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差异性。

【承转、过渡】从总体上看,全球陆地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是,严格地说,全球没有两个地域的环境是完全一样的,即表现出非常显著的地域差异。

1【设问、分析】:为什么在陆地环境中存在着地域差异呢?这个道理其实是很简单的。

因为各地所处的地理位置(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不同,自然环境显然是不一样的。

鲁教版地理必修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

鲁教版地理必修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

鲁教版地理必修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测试要求:1、知道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

2、知道自然地理要素(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3、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4、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及其对人类活动的意义。

课时安排:1课时基础知识:一、地理环境要素间的相互作用1、自然地理环境由、、、、 5大要素组成。

地理环境各要素形成一个相互、相互,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并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2、整体性的主要表现:(1)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保持协调一致。

举例:秘鲁渔场的成因。

(2)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制约的,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举例:当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对秘鲁太平洋沿岸的影响有:①②(3)一个区域地理环境的变化可以影响到其他区域。

举例:当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澳大利亚和东南亚出现。

二、地球圈层间的能量交换1、海洋为大气输送,大气为海洋提供。

2、大气圈与水圈还存在着势能的交换,当气压升高时,海平面会,当气压下降时,海平面会。

三、地球圈层间的物质交换1、植物的呼吸作用2、植物的光合作用(是生物改变地理环境的根本作用)四、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案例——喀斯特地貌1、喀斯特作用的本质。

、我国喀斯特地貌最典型的地区。

五、对人类活动的意义通过人类活动破坏某一环境要素导致环境变迁的案例分析,增强因地制宜、尊重和顺应自然规律促进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观念课堂练习(一)选择题读图6,完成1—2题。

1、该河段水位季节变化最大的年份是()A.1970年 B.1980年 C.1990年 D.2000年2、2000年较1990年水位变化减少,其原因最有可能是流域内()A.年降水量增大 B.上游围湖造田 C.植被覆盖增加 D.水土流失严重图7为“我国南方某山丘地理环境变化示意图”。

读图完成3—5题。

3、该地区可能发生的主要环境问题有()①水土流失加剧②土壤次生盐碱化加重③沙尘暴频发④洪涝灾害增多A.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①④4、引起该地环境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地壳上升B.植被遭毁C.气候恶化D.围湖造田5、该区域地理环境的变化主要体现了()A.地理环境的差异性B.地理环境的整体性C.地理要素的稳定性D.地理要素的独立性6、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分析,下列与我国西北地区景观相符的是()A.气候干旱,降水少B.流水作用强烈,物理风化微弱C.流水侵蚀显著,风力侵蚀微弱D.植物稀少,土壤有机质含量多7、关于厄尔尼诺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A.指圣诞节前后发生在南美洲秘鲁太平洋沿岸海水异常降温的现象B.厄尔尼诺发生时,秘鲁沿海上升流减弱,南赤道暖流加强C.厄尔尼诺发生时,海水温度降低,营养物质减少,鱼类死亡D.厄尔尼诺造成沿岸荒漠地带暴雨成灾,洪水泛滥8、“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俗语反映了()A.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明显B.地理环境的整体性C.地理环境各要素按其自身的规律而发展D.地理环境中各要素都十分重要(二)判断题(正确的填A,错误的填B)9、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绝对的,差异性是相对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资源与人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认识自然资源的特征
2. 以土地资源为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使学生学会用历史发展的观点看待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 通过认识自然资源数量的局限性和利用的发展性,使学生学会辩证的看待问题,懂得利用自然资源应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
教学重点①自然资源的概念、分类和特征②土地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①自然资源的特征②土地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教材分析
一、认识自然资源
该节内容分三个层次,由概念-分类-共性特征,重点突出共性特征。

教材中资源特征的第一、二两点分别阐述了自然资源的地域性和整体性。

关于地域差异性,教材从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两个方面说明,水热条件的区域分异,导致某些可再生资源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异规律。

不可再生资源尽管受多种因素的制约,但其分布也具有一定规律性。

不同地区资源的分布各不相同,而在一定地域的各种资源间是相互影响和制约的,当一种资源发生变化时,必然会影响到其他资源发生变化。

教材以热带雨林和荒漠地区的自然资源为例进行说明。

通过对这两个资源特点的了解,使学生明确对资源的利用要有因地制宜、整体的综合的观点.资源特点的第三、四点讲述自然资源的有阴性。

在一定地区,一定时间内,资源的数量是在限的,但随科技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范围和利用途径进一步扩展.通过分析使学生明确自然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珍惜和爱护自然资源的观念。

二、土地资源与人类
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生产力条件下,土地资源对人类的影响是不同的。

教材从多个方面对比三个历史时期土地资源与人类的关系。

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使学生学会以历史发展的观点看待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三、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导致某些资源的短缺和环境恶化。

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逐渐成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程。

教材重点在如何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通过该节学习,使学生具有节约资源、保护资源和资源循环利用的可持续发展意识,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贡献力量。

教学过程 (导入)
自然资源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生产、生活都离不开自然环境,离不开自然环境。

自然资源为工农业生产了基础、原料、动力,上经济建设不可缺少的物质保证。

但是,人类活动又在同时影响着自然资源,特别是由于人口的迅猛增长和科技进步,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影响越来越大。

因此合理开发自然资源和保护自然资源,已经是摆在人类面前的重大课题。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80-81页,明确自然资源的概念以及种类 (板书)一、自然资源 1. 概念 2. 分类
(提问思考)①自然资源分布的不平衡性表现在几个方面? ②举例说明资源间的联系 ③怎样理解资源的数量的有限性 ④举例说明资源利用的发展性
(分组讨论) 由自然资源的特征,谈谈资源利用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 (板书)3.
(承转)自然资源与人类关系密切,以土地资源为例,它是“财富之母,民生之本”,是人类进行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基础和场所。

不同社会时期,不同生产力状况下,土地资源对人类的影响是不同的。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83-84,并完成表格
数量的有限性 利用的发展
资源间的联系性 分布的不平衡性
(板书)二、土地资源与人类
(承转)地球是有限的,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地球-生命-人类系统的平衡和物质的生产调节能力是有限的,人类需求的无限性与资源供给的有限性的矛盾正日益突出和尖锐,面对人口膨胀和人类社会发展对自然资源需求日益啬的压力,人们已开始警悟。

人类必须在地球资源和环境容量允许的范围去谋求人类高度的文明目标,必须构成人类社会与自然协调共存的新关系。

指导学生通过案例分析,讨论如何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板书)三.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 存在问题
2. 途径
(小结)自然资源是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纽带,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具有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属性。

一定生产力水平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其开发利用程度,会对社会产生重要影响。

板书设计
第一节自然资源与人类
一、自然资源
1. 概念
2. 分类
3. 共性特征
二.土地资源与人类
三.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第二部分 学案 学习目标
1. 自然资源的概念、分类及共性特征
2. 土地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3. 实现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途径 导学 一、
认识自然资源
1. 阅读图4-1-1,哪些图片反映的内容属于自然资源?
2. 阅读表4-1-1,熟悉自然资源分类
3.思考:
①自然资源分布的不平衡性表现在几个方面? ②举例说明资源间的联系 ③怎样理解资源的数量的有限性 ④举例说明资源利用的发展性
4.讨论: 由自然资源的特征,谈谈资源利用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
5.小结:完成下表 二、
完成下表 自然资源
三、 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课堂练习(略)
第二节 自然灾害与人类———以洪灾为例
课程标准: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其危害,提出防治的措施。

知识与技能:认识洪水的概念,区别洪水和洪灾;结合我国发生洪水和洪灾的实际事例,了解洪灾形成的自然原因及人为原因;理解洪灾防治的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

能以洪害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其危害,提出防治的措施。

过程与方法: 调查访问 课堂讨论 总结归纳 教学重难点:洪灾形成的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如果说在自然界中对人类有用的物质与能量我们把它称为自然资源,那么什么又是自然灾害呢?同学们能不能列举一些啊?
学生举例:(出现问题:有的同学在这时就混销了自然现象与自然灾害.待在后面解决!)
接着请大家看看下面一组图文:课件展示各种自然灾害的图片,后同时展示一幅发生在无人区的火山图片和一幅在有人类居住的地区的火山图片,这两幅图片都是自然灾害吗?
一.自然灾害的含义及分类(板书)
1.含义(概念) 基本属性
自然属性:自然界发生的 社会属性:对人类构成危害 2.自然灾害按成因的分类:
(1)气象灾害:暴雨、洪水、干旱、冷冻害、浓雾、沙尘暴等 (2)海洋灾害:风暴潮、海啸、海浪、赤潮、海冰等
(3)地质灾害: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塌陷等
(4)生物灾害:病害、虫害、鼠害、草害等
(5)宇宙灾害:宇宙有害射线、磁暴等
(6 )人为自然灾害:人为影响所产生的但却表现为自然属性的灾害,如过量采伐森林引起的水土流失,过量开采地下水引起的地面沉陷等
过渡:洪灾是影响我国乃至世界最严重的自然灾害,请大家看图4-2-1
二.教材案例————洪灾 (板书)
1.什么是洪灾?
洪水——洪灾
2. 洪灾会造成哪些危害?
直接危害、间接危害
人身危害、财产(经济)危害
3.洪灾形成的原因
天气、气象
自然原因地质作用堵塞河道
(1)洪水形成的原因:堤坝决口,汇水速度 > 排水速度=洪水
人为原因
(2)影响洪水的其它因素:洪水大小
地面坡度河谷的顺直、通畅
土壤植被程度、纵向坡度
(3)洪水危害大小的因素:
灾区人口、经济状况
过渡:有史以来,人类就在自然灾害的威胁下生活。

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极大的痛苦和惨重的损失,已经成为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巨大障碍。

灾害防御,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减灾就意味着发展,在资源日趋紧张、环境日趋恶化的今天,以减灾求可持续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4. 洪灾的防治措施(板书)
(启发学生思考我国古代有哪些著名的治水英雄和工程,以及我国现在修建了哪些治水工程?大家知不知道我们江都也有一个著名的水利工程呢?<引江水利枢纽工程>激发学生的热爱祖国和热爱家乡的情感。

)
(1)工程措施:措施==>效益
(2)非工程措施:
拓展提问:1.我国1998年长江流域特大洪水和1954年相比,水量要小、水位要低,却多次决口、隐患叠出?
2. 1998年长江流域洪水多次决口、隐患叠出,为什么没有象1954年那样死亡
3.3万人之多?
3.简述我国洪灾多发的主要原因?
学生讨论总结回答
教师总结:
我国洪灾多发的主要原因:
1.降水集中程度高,集中于夏秋季节,全国大部分地区5-9月降水量占全年的比重高达80%左右。

2.季风气候的不稳定性,使得降水年际变化大。

3.乱砍滥伐,植被破坏严重,围湖造田水土流失加剧,上中游涵养水源能力和中下游排水能力减弱。

4.大量河道、湖泊被淤积、被填填,缺乏蓄洪、泄洪场所。

5.水利设施年久失修,河道淤塞,泄洪能力差。

作业:
大家可以回家去问一些老人,我们镇江有没有发生过洪灾,多发生在什么时候?灾情怎么样?近些年来为什么没有发生过洪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