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上花开古典爱情诗赏析教案
《陌上桑》教案设计
《陌上桑》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理解《陌上桑》的背景和作者。
2. 分析《陌上桑》的艺术特色。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式,深入理解文本内容。
2. 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文学素养。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陌上桑》中所表现的民间风情和人物形象。
2. 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掌握《陌上桑》的诗意和诗意。
2.1.2 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作品的主题。
2.2 教学难点2.2.1 理解《陌上桑》中的民间风情和传统文化内涵。
2.2.2 探讨《陌上桑》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3.1.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3.1.2 采用案例分析法,深入剖析《陌上桑》的艺术特色。
3.1.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2 教学手段3.2.1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陌上桑》的背景和相关信息。
3.2.2 利用网络资源,拓宽学生的视野。
第四章:教学内容与步骤4.1 教学内容4.1.1 介绍《陌上桑》的作者和背景。
4.1.2 分析《陌上桑》的诗意和诗意。
4.1.3 剖析人物形象,解读作品主题。
4.1.4 探讨《陌上桑》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4.2 教学步骤4.2.1 导言:介绍《陌上桑》的作者和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4.2.2 阅读理解:让学生自主阅读《陌上桑》,理解诗意。
4.2.3 分析讨论:分组讨论,剖析人物形象和作品主题。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表现评价5.1.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评价其学习积极性。
5.1.2 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考察其团队协作能力。
5.2 作业评价5.2.1 评价学生作业的质量,包括对《陌上桑》的理解和分析。
5.2.2 评价学生在作业中的创新意识,鼓励其独立思考。
5.3 期末考试评价5.3.1 设置有关《陌上桑》的试题,考察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
《陌上桑》教案范文
《陌上桑》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陌上桑》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能够分析并欣赏这首诗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意象、修辞等。
(3)能够运用诗歌中的描写手法,创作自己的诗歌作品。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陌上桑》的意境和情感。
(2)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学会欣赏和评价诗歌作品。
(3)通过诗歌创作实践,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和审美能力,提高人文素养。
(3)培养学生勇于表达自我、追求个性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陌上桑》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分析并欣赏这首诗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意象、修辞等。
(3)运用诗歌中的描写手法,创作自己的诗歌作品。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陌上桑》的意境和情感。
(2)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学会欣赏和评价诗歌作品。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陌上桑》的背景和作者。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世界。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陌上桑》,理解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诗歌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意象、修辞等。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陌上桑》的理解和感悟。
(2)各小组选取一个角度,进行课堂展示,如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解读人物形象等。
4. 诗歌欣赏与评价:(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学会欣赏和评价诗歌作品。
(2)学生互相交流对《陌上桑》的欣赏和评价,提高审美能力。
5. 诗歌创作实践:(1)教师布置创作任务,要求学生运用诗歌中的描写手法,创作自己的诗歌作品。
(2)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互相评价、学习。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主动性和合作精神。
《陌上桑》教案
《陌上桑》教案一、课程背景《陌上桑》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通篇抒发了作者对于青年英才早逝的思念之情。
该诗篇章简短,语言简洁,形象生动,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佳作。
作为中学生,学习古诗文是我们必修的一课,而《陌上桑》正是我们需要深入理解的一首唐诗。
因此,在此教案中,我们将对《陌上桑》进行深入解读,帮助学生了解诗歌内涵、掌握语境、提升语文修养。
二、教学目标1.了解《陌上桑》的背景和作者;2.掌握诗歌的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3.理解《陌上桑》传达的思想和情感;4.培养学生对于古诗文的阅读和欣赏能力;5.提升学生的语文修养、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教学内容1. 诗歌阅读首先,让学生熟悉《陌上桑》的诗歌原文。
要求学生先自行阅读一遍,并尝试理解诗句的意思。
然后,由教师进行点拨解读,帮助学生理解其中涵义和表达方式。
2. 诗歌分析接下来,让学生分析诗句的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
让学生尝试找出其中韵律和节奏的规律,分析各句之间的关系,并找出修辞手法的使用,如比喻、拟人、对比等。
3. 诗歌赏析最后,让学生进行诗歌赏析。
要求学生从主题、情感、意境等方面进行诗歌分析和解读,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同时,鼓励学生自由发挥,提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1. 讲解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解的方式,向学生介绍《陌上桑》的背景和作者,诗歌的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以及诗歌表达的主题和情感等内容。
同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参与讲解,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表达。
2. 分组讨论法在课堂中,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自由交流对于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教师可以先将学生分组,并给出讨论问题,比如:“你认为诗歌想要表达的思想是什么?”或者“你觉得诗歌中使用哪些修辞手法最有意思?”等。
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再将讨论结果进行汇报。
3. 教学实践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小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比如:“分角色朗诵诗歌”,“自由创作一首类似主题的诗歌”等。
《陌上桑》简案 教案教学设计
《陌上桑》简案教案教学设计1.1 介绍《陌上桑》《陌上桑》是一首描绘古代农村生活的诗歌,通过描写采桑女罗敷与陌上郎的邂逅,展现了农村的美丽风光和人物的淳朴情感。
1.2 教学目的通过学习《陌上桑》,使学生了解古代农村生活的情景,欣赏诗歌的韵味和意境,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提问法和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知识点讲解2.1 诗歌背景知识介绍诗歌创作的背景,包括作者生平、创作年代、古代农村生活情景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2.2 诗歌结构分析分析《陌上桑》的诗歌结构,包括诗句的韵律、押韵、意象等,使学生了解诗歌的艺术特点。
2.3 诗歌主题思想探讨《陌上桑》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如对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向往、对爱情的追求等,引导学生思考和感悟。
三、教学内容3.1 课文朗读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的把握,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2 课文解析解析课文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子,解释古代农村生活的相关知识,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3.3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解读诗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目标4.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陌上桑》的内容,掌握诗歌的基本知识,欣赏诗歌的艺术魅力。
4.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解析和讨论,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4.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代农村生活的兴趣,培养学生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引导学生思考和感悟生活中的美好。
五、教学难点与重点5.1 教学难点诗歌中的古代农村生活知识和语言表达方式可能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需要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
5.2 教学重点通过学习《陌上桑》,使学生了解古代农村生活的情景,欣赏诗歌的韵味和意境,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六、教具与学具准备6.1 PPT课件制作包含课文内容、图片、知识点等元素的PPT课件,用于辅助教学,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诗歌内容。
《陌上桑》教案设计
《陌上桑》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理解并背诵《陌上桑》全文;2. 能够分析并欣赏这首诗的艺术特色;3. 能够解读诗中的历史、文化背景。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陌上桑》;2. 学会如何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能力;3. 学会如何查阅相关资料,提高独立研究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陌上桑》所展现的美好自然景色和浓郁人文气息;2. 体会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3.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心。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背景介绍2.1.1 诗人简介2.1.2 诗作背景2.1.3 诗作意义2.2 课文朗读与解析2.2.1 全文朗读2.2.2 诗句解析2.2.3 艺术特色分析2.3 课后作业2.3.1 背诵全文2.3.2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第三章:教学过程3.1 课堂导入3.1.1 图片展示:《陌上桑》描绘的景色;3.1.2 朗读全文,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3.2 自主学习与合作探讨3.2.1 学生自主学习,理解诗意;3.2.2 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艺术特色;3.2.3 分享学习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3.3 诗歌欣赏与分析3.3.1 引导学生欣赏诗句,体会意境;3.3.2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3.3.3 讨论诗人的思想感情。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表现评价4.1.1 学生朗读、讨论、分享的积极性;4.1.2 学生对诗意的理解程度;4.1.3 学生对艺术特色的分析能力。
4.2 课后作业评价4.2.1 背诵全文的情况;4.2.2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的成果;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陌上桑》;5.2 相关资料:诗人简介、诗作背景等;5.3 多媒体资源:图片、音频、视频等。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教学方法6.1.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6.1.2 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6.1.3 采用案例分析法,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陌上桑》 教案教学设计
《陌上桑》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陌上桑》。
(2)理解《陌上桑》的内容,掌握诗歌的基本意象和表达技巧。
(3)分析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陌上桑》的形式和内容特点。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陌上桑》。
(2)理解诗歌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3)分析诗歌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一些生僻词语的解释。
(2)诗歌的意象和表达技巧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陌上桑》的作者和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陌上桑》,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诗歌中的一些生僻词语的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每组选取一个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4. 诗歌解析:(1)教师对诗歌进行详细解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分析诗歌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5. 课堂小结:四、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陌上桑》。
2. 写一篇关于《陌上桑》的赏析文章。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是否有提高,以及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读和背诵《陌上桑》。
2. 学生能够理解《陌上桑》的基本内容和诗歌意象。
3. 学生能够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和深层含义。
4. 学生的赏析文章能够体现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
七、教学拓展1. 让学生了解《陌上桑》的作者其他作品,进行比较阅读。
陌上花开古典爱情诗赏析教案(共5则范文)
陌上花开古典爱情诗赏析教案(共5则范文)第一篇:陌上花开古典爱情诗赏析教案(共)《陌上花开——古典爱情诗赏析》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爱情诗的发展过程,初步赏析优秀爱情诗的情感和语言特点。
(重点)2、体味作品展现的爱情情感,形成健康的爱情观。
(难点)【教学设想】:春华秋实,是自然规律;少男慕情,少女怀春,是人之常情。
教材中有很多爱情方面的诗词,如《关雎》、《氓》、《孔雀东南飞》、《迢迢牵牛星》、《上邪》、《长恨歌》、《鹊桥仙》……如何分析评价爱情方面的题材,如何处理这些作品对学生的影响,进而培养学生正确的爱情观的教学成为必要。
可以结合七夕节梳理、欣赏爱情诗词,揭开爱情神秘的面纱,让师生大方地谈论爱情,形成健康的爱情观。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爱情诗词的韵味,就像一杯醇酒,千里飘香、历久弥新,愈老愈香醇;有时候还像一杯香茗,淡点儿是品味,浓点儿就是生活;它的魅力就是一首永远也唱不厌的情歌,甜甜蜜蜜、长长久久。
二、不同时代的爱情诗:(一)、先秦时期:原野上的热烈纵情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家,在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出现了诗歌总集《诗经》。
《诗经》大概是五百年的诗歌总集,今天我们能看到的有三百零五篇,里面写的很好的是爱情民歌。
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手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陌上桑教案大学
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文学授课年级:大学一年级授课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陌上桑》这首诗的文学背景,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艺术手法和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古代诗歌中蕴含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高尚情操。
教学重点:1. 理解诗歌的背景和主旨。
2. 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和情感表达。
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内涵。
2. 将诗歌的艺术手法与现实生活中的审美观念相结合。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向学生介绍《陌上桑》的作者及其创作背景。
2. 提出问题: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怎样的场景?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二、课文讲解1. 朗读诗歌,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 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意境,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画面。
3. 讨论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如罗敷的形象特点、诗歌中的人物关系等。
4. 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如比兴、夸张、对比等。
三、课堂讨论1. 诗歌中的罗敷形象有何意义?2. 诗歌中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象和道德观念?3. 如何将诗歌的艺术手法与现实生活中的审美观念相结合?四、总结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背景、主旨、艺术手法和情感表达。
2.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阅读《陌上桑》,深入体会诗歌的内涵。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提问学生关于诗歌的背景、主旨、艺术手法和情感表达等问题。
2. 引导学生回顾课堂讨论的内容,分享自己的观点和体会。
二、拓展阅读1. 向学生推荐与《陌上桑》相关的文学作品,如《诗经》中的其他诗歌等。
2. 让学生阅读拓展材料,了解古代诗歌的背景和特点。
三、课堂讨论1. 讨论拓展阅读材料中的诗歌,如《诗经》中的《关雎》等。
2. 比较不同诗歌在艺术手法和情感表达上的异同。
四、总结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和人文价值。
大学语文陌上桑教案
课程类型:大学语文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陌上桑》这首诗的背景、主题和艺术特色。
2. 掌握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3.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 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
2. 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诗歌的艺术特色。
2. 学会运用鉴赏方法分析诗歌。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课件,包括诗歌背景、作者简介、诗句翻译、注释等内容。
2. 学生准备《陌上桑》这首诗的文本。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陌上桑》这首诗吗?请简要介绍一下。
2. 教师简要介绍《陌上桑》的背景和作者。
二、诗歌分析1. 诗歌背景- 介绍《陌上桑》的写作背景,让学生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作者的心境。
-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创作的社会意义。
2. 诗句翻译- 教师逐句翻译诗歌,让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
3. 诗歌主题- 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引导学生思考诗歌表达的情感和观点。
4. 修辞手法- 介绍诗歌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 分析修辞手法在诗歌中的作用。
5. 表现手法- 介绍诗歌中的表现手法,如意象、象征等。
- 分析表现手法在诗歌中的意义。
三、课堂讨论1.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
2. 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2. 提出新的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二、诗歌鉴赏1. 学生分组,每组选取一首诗句进行分析。
2. 每组代表分享自己的分析结果,其他学生进行点评。
三、总结与拓展1. 教师总结《陌上桑》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鉴赏方法分析其他古典诗词。
四、作业布置1. 要求学生课后背诵《陌上桑》这首诗。
2. 让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典诗词,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分析《陌上桑》这首诗,让学生了解了诗歌的背景、主题和艺术特色。
《陌上桑》教案设计
《陌上桑》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陌上桑》全文;(2)分析并掌握诗中的意象、意境以及表现手法;(3)了解秦代的社会背景,理解诗中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陌上桑》;(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2)体会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珍惜美好生活。
二、教学重点:1. 《陌上桑》的诗意和诗境;2. 诗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3. 秦代社会背景及其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意象的把握和理解;2. 诗歌表现手法的鉴赏;3. 秦代社会背景与诗歌创作的关联。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陌上桑》的原文及其注释;2. 相关资料,如秦代历史背景、诗人简介等;3. 教学课件或黑板。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秦代社会背景;(2)介绍诗人罗敷及其作品《陌上桑》。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陌上桑》,理解诗意;(2)让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3)让学生思考诗中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感悟;(2)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诗歌欣赏:(1)让学生感受诗中的意境,体会诗人情感;(2)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诗歌鉴赏,提高审美情趣;(3)让学生背诵并默写《陌上桑》。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诗歌的重要性和美感;6. 课后作业:(2)深入了解秦代社会背景,分析对诗歌创作的影响;(3)推荐其他秦代诗歌进行学习。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3. 考试评价:在期末考试中设置有关《陌上桑》的题目,评价学生对诗文的记忆、理解和应用能力。
徐志摩陌上花开赏析
徐志摩陌上花开赏析范文一:徐志摩的《陌上花开》是我最喜欢的一首诗歌,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陌上花开的热爱和感受。
让我深受感动的是,徐志摩以诗歌的形式表达他内心的情感,并让读者也能够感受到他的感动。
在这首诗中,徐志摩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来形容陌上花开。
例如,他用“花绽蓝田”来形容陌上的花朵,这种用词使人想起蓝天白云,即使在城市中也能感受到身边的花朵的美丽。
同时,他用“寒露不惊风雨至,燕子初归月又西”来表达他对季节转换的感慨,让人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
此外,他还用“笑问客从何处来,还傍浊水送清波”来表达对不知名行人的好奇心和对生命旅程的思考。
徐志摩让人用诗歌来感受生命和时间的流逝,同时表达了作者对生命和自然的敬畏和热爱。
作为学生,我们需要学习徐志摩的诗歌和人生态度,珍惜生命中的每一个瞬间,感受自然的美丽。
重点分析:文章以“陌上花开”为主题,通过分析诗歌句子来表达对诗歌的喜欢和感受。
用词简洁明了,重点突出,没有赘余语言。
范文二:徐志摩的《陌上花开》被誉为“新月派之冠”,这首诗充满了诗人对陌上花开的热爱和渴求。
徐志摩的诗歌风格简练、明快,善于用意象来表现自己的内心情感。
在诗歌中,徐志摩用“陌上”这个地名来表达对生命的关注和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向读者展示了生命的短暂和时间的价值。
此外,他还用了“不觉春去秋来迭”这句话来表述季节的轮回,让人感受到岁月的流逝和生命的变化。
同时,他用“笑问客从何处来,还傍浊水送清波”这句话来表达对人生道路的思考和对自然美景的赞美。
从徐志摩的诗歌中,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东西。
首先,我们应该珍惜生命的每一个瞬间,并感慨光阴的流逝和时间的宝贵。
其次,我们应该关注自然环境和赞美自然之美。
重点分析:文章介绍了作者和诗歌的由来,着重分析了一些句子来说明诗歌的意境和含义。
用词准确清晰,表达了对诗歌和作者的赞美之情。
陌上花又开——《〈诗经〉两首》作业设计分析
陌上花又开——《〈诗经〉两首》作业设计分析作者:刘爱香来源:《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 2021年第9期鹤岗市第二中学刘爱香作为中国古代诗歌开端,《诗经》早已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她是中国文学陌上最质朴、最浪漫的一枝花。
通过设置个性化作业、创编型作业、合作型作业、实践型作业,在与古人精神对话的同时,让学生生发新的感悟和理解,让这朵陌上之花愈发艳丽。
教材分析:《〈诗经〉两首》是统编版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课文,本单元均为古代诗文名篇,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为反复诵读,把握文章内容,增强语感,体味语言之美,体会写作技巧;随文理解和积累文言常用词语,适当关注一些有规律的语言现象。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本单元选入的《关雎》《蒹葭》两首,风格质朴,节奏鲜明,双声叠韵,四言句式,重章叠句,一唱三叹,更是让诗歌宛如一曲天籁,有余音绕梁之感。
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把握这些特点,可以使诵读过程更丰富有趣,从而提高诵读的效率。
这是学生在初中阶段第一次接触《诗经》,引领学生体会《关雎》《蒹葭》的艺术魅力,就如给了学生一把开启通往《诗经》艺术大门的钥匙,为学生进一步学习鉴赏《诗经》等其他古典诗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积累了诗歌学习的一些方法,具备了一定的诗歌欣赏能力。
这两首诗歌语言平实朴素,诗歌中有些诗句学生已经耳熟能详,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等,学生基本能读懂诗歌的内容;两首诗歌朗朗上口,学生易于背诵,也乐于背诵,这些都为学生学习诗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两首诗歌突出表现了《诗经》“双声叠韵、重章叠句”的艺术地点,大多数学生不理解什么是“重章叠句”;学生不能关注到例如“双声叠韵词”“叠词”“语气词”等语言的细处,所以无法体会《诗经》具有和谐的“声韵美”;八年级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不断增强,不喜欢被动接受,对事物怀有强烈的好奇心,而这两首诗歌很多学生之前已经背诵过,“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学生对于这两首诗歌学习的热情很容易打折扣。
古典伤情诗鉴赏教案
古典伤情诗鉴赏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古典伤情诗的基本概念和特点,理解其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 掌握鉴赏古典伤情诗的基本方法和技巧,能够分析和评价古典伤情诗的艺术特色。
3.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古典伤情诗的定义与特点2. 我国古典伤情诗的发展历程3. 鉴赏古典伤情诗的方法与技巧4. 分析与评价古典伤情诗的艺术特色5. 经典古典伤情诗篇目讲解与欣赏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古典伤情诗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发展历程。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经典古典伤情诗的艺术特色,让学生直观感受其魅力。
3.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对古典伤情诗的感悟和欣赏。
4. 实践演练法:让学生尝试自己鉴赏古典伤情诗,提高其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课件和教学资料,包括古典伤情诗的文本、注释和解析。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以便记录重要内容和自己的感悟。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积极参与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提交的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安排1. 第1-2课时:介绍古典伤情诗的基本概念和特点,讲解其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 第3-4课时:分析鉴赏古典伤情诗的方法与技巧,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鉴赏方法。
3. 第5-6课时:讲解经典古典伤情诗篇目,让学生体会其艺术特色和美感。
4. 第7-8课时:进行课堂讨论和实践演练,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鉴赏其他古典伤情诗。
5. 第9-10课时:总结课程内容,进行课程评价,布置课后作业。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古典伤情诗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发展历程;鉴赏古典伤情诗的方法与技巧;经典古典伤情诗篇目的讲解与欣赏。
2. 教学难点:古典伤情诗的深层含义和艺术特色的解读;鉴赏方法的灵活运用。
八、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介绍古代诗人的生平事迹,引发学生对古典伤情诗的兴趣。
《诗经》中的爱情诗赏析 - 教案
《诗经》中的爱情诗赏析教案一、引言1.1诗歌的历史地位与文化价值1.1.1《诗经》作为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具有极高的文学和历史价值。
1.1.2爱情诗在《诗经》中占有重要地位,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情感生活和道德观念。
1.1.3通过赏析《诗经》中的爱情诗,可以深入理解古代社会和文化。
1.2教学目的与意义1.2.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1.2.2通过对爱情诗的赏析,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1.2.3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1.3教学方法与手段1.3.1采用讲授、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1.3.2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PPT、音频、视频等,增强教学效果。
1.3.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
二、知识点讲解2.1《诗经》概述2.1.1《诗经》的成书背景、作者群体和编撰过程。
2.1.2《诗经》的分类,包括风、雅、颂等。
2.1.3《诗经》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2.2爱情诗的主题与风格2.2.1爱情诗的主要主题,如相思、离别、婚恋等。
2.2.2爱情诗的风格特点,如含蓄、婉约、真挚等。
2.2.3爱情诗的情感表达和象征意义。
2.3爱情诗的社会文化背景2.3.1古代社会的婚姻制度和习俗。
2.3.2爱情诗中反映出的女性地位和角色。
2.3.3爱情诗与当时社会道德观念的关系。
三、教学内容3.1爱情诗的文本分析3.1.1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爱情诗篇进行详细解读。
3.1.2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3.1.3探讨爱情诗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3.2爱情诗的比较研究3.2.1将《诗经》中的爱情诗与其他文学作品的情诗进行比较。
3.2.2分析不同时期、不同文化背景下爱情诗的差异和特点。
3.2.3探讨爱情诗在不同文学传统中的地位和影响。
3.3爱情诗的当代价值3.3.1爱情诗在当代社会的文化意义和审美价值。
3.3.2爱情诗对现代文学创作和人文教育的影响。
3.3.3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传承和发扬《诗经》中的爱情诗。
陌上花开知春秋(诗文组合教学教案)
陌上花开知春秋——第五单元“自然奇观”诗文组合教学设计《鹧鸪天·代人赋》《赠刘景文》《爱莲说》朱有伟师:据说,爱花的人心地善良,同学们可有喜欢的花?生:说喜欢什么花。
一、以诗开始、营造氛围。
师:春天是花草灿漫的季节,请来读一读这些描写春天的诗句。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生:朗读诗歌。
师:让我们来学习宋朝词人辛弃疾的《鹧鸪天·代人赋》,看看他的眼中,他的笔下,春天又是怎样的景象!二、初读感知1.【出示:《鹧鸪天·代人赋》: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上阕)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下阕)】师:先读题目——《鹧zhè鸪天·代人赋》。
生:齐读题目。
师:题目什么意思,谁来说?(生说)师总结:词有词牌(鹧鸪天)、词题(代人赋),内容分上阕和下阕。
上阕:陌上……暮鸦;下阕:山远近……荠菜花。
师:请自由朗读《鹧鸪天·代人赋》,要求读得通顺流利!生:自由读词。
2.师:指名朗诵,指导朗读技巧(声音洪亮,节奏抑扬顿挫,情感自然)。
生:齐声朗诵。
3.师:掌握了方法就能很好地诵读诗词。
同样理解诗词也需要方法。
向大家推荐一些理解诗词的方法?【出示: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前后文、换语序、补省略。
】师解释“换语序”,如平冈细草鸣黄犊。
理解时就需要变换词语的顺序,黄牛犊在长满嫩草的平冈上鸣叫。
“补省略”,如“山远近”,解释为远处近处的山连绵起伏。
师:下面就请大家运用这些方法来解读《鹧鸪天·代人赋》,必要时,可以与同学讨论。
生:讨论诗词意思,师巡视指导。
三、赏析诗句1.师:谁来读上阕,说说写了哪些景物?生:描写了桑树发芽、蚕儿出壳、黄犊吃草等早春景象。
师:注意读音,东邻蚕种已生些的“些”读sā,句末语助词。
生:再次读这一句。
《陌上桑》教案设计
《陌上桑》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陌上桑》全文;(2)了解作品的背景,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3)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和鉴赏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运用比较分析法,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表现手法;(3)结合现实生活,学会批判性地思考和评价作品。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封建社会的批判;(2)培养学生热爱文学、珍惜文化遗产的价值观;(3)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理解《陌上桑》全文;(2)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3)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和鉴赏技巧。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阅读障碍;(2)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深刻内涵;(3)对作品进行批判性思考和评价。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陌上桑》的作者、背景和文学地位;(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熟悉文本;(2)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熟读并背诵课文。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阅读方法;(2)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人物形象;(3)阐述作品的深刻内涵和审美价值。
5. 实践拓展:(1)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思考和评价作品;(2)进行课堂小练笔,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维活跃度和学习态度;(2)评估学生的讨论成果和课堂练习。
2. 课后作业:(1)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包括熟读、背诵和练习;(2)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提出改进建议。
3. 单元测试:(1)组织单元测试,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2)分析测试结果,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
陌上桑九年级语文教案设计
陌上桑九年级语文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熟读并背诵《陌上桑》全文。
理解诗歌的意境、情感及修辞手法。
分析诗歌中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激发对文学的兴趣。
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意境、情感及修辞手法。
分析诗歌中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2.教学难点:诗歌中的象征意义。
诗歌的审美价值。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陌上桑》的作者、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猜测诗歌的主题。
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诗歌,感知诗歌的意境。
2.学生查找资料,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
三、课堂讨论1.教师提问:诗歌中的“桑”有何象征意义?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
四、诗歌解析1.教师带领学生逐句解析诗歌,理解诗歌的情感、修辞手法。
2.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的意境。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分享自己的感悟。
二、课堂讨论1.教师提问:诗歌中的“陌上”有何含义?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
三、诗歌解析1.教师带领学生深入分析诗歌的语言、表达技巧。
2.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诗歌的主题。
四、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五、作业布置1.背诵并默写《陌上桑》。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学生回顾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分享自己的感悟。
二、诗歌欣赏1.教师播放《陌上桑》的朗诵视频,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美。
2.学生分享自己的欣赏感受。
三、诗歌创作1.教师引导学生尝试创作一首以“桑”为主题的诗歌。
2.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评价、交流。
四、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五、作业布置1.完成诗歌创作作业。
2.阅读其他以“桑”为主题的诗歌,进行比较分析。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学生回顾前三节课的学习内容,分享自己的感悟。
陌上花又开——《〈诗经〉两首》作业设计分析
陌上花又开——《〈诗经〉两首》作业设计分析《陌上花又开《〈诗经〉两首》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首唯美的诗歌作品。
由它的作者秦国的文学家屈原创作,是我国秦代的文学经典之一,有着深远的影响力。
本文将通过从用词、情感抒发以及主题展开分析,来探讨这首诗歌的内在含义及美学特点,以期更好地鉴赏它的美感,并开阔自己的视野。
此诗歌主要描写的是屈原被迫背井离乡的悲惨场景,作者用极具感染力的语言抒发了深深的忧愁。
从用词来看,作者用词极具象征性,比如“青青陌上草,几时休?”,草比喻白浅的土壤,展现出青时代的陌生;“摇乐谁与共”的萧条凄凉,显示出期望和不安的心情;“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表达出有情和无情的对比。
从情感抒发上来看,整首诗歌抒发了作者得不到归家望无望、迫受冤枉的焦虑,这也使本首诗歌充满了悲慨和凄凉的气氛,使人不禁流下眼泪。
从主题上来看,作者用这首诗歌展示的是抑郁的心路历程深沉的无奈与悲伤,然后慢慢地走出困境,最终以希望为慰藉。
诗中“几时除却苦,到此更何有”,表现了作者当时的无奈之情;“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揭示出屈原希望别人不必以自己为榜样,把它当作是一种慰藉如落红会变成春泥,这种春泥可以保护花朵。
因此,可以说作者所表达的主题是希望与觉醒。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总结出,《陌上花又开《〈诗经〉两首》的精髓就在于它的用词、情感抒发以及深刻的主题,有着深厚的文学内涵,可以激发读者的联想,令人陶醉。
此诗歌最大的美学特点就是将抑郁悲伤中透出的一缕缕希望之光,把灰暗中的生机融入,使得充满着沧桑之情的作者走出困境,最终让自己的心灵得到完整的释放。
总的来说,《陌上花又开《〈诗经〉两首》作品融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又巧妙地将秦国人民的心路经历和写实的感受表达出来,充满着凄美的情感,可以说它在当时宣扬了“忍耐和希望”的主题,更是令人深有感受。
本文就此做出了较为系统的分析,以期对读者产生更深刻的理解,以及更多的美学体会,由此可以看出《陌上花又开《〈诗经〉两首》的深厚内涵以及它在文学鉴赏中的重要地位。
陌上花开诗歌欣赏教案
陌上花开诗歌欣赏教案教案标题:陌上花开诗歌欣赏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诗歌欣赏,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2. 培养学生对自然景物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3. 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内容:1. 诗歌欣赏:选取一首以“陌上花开”为主题的古代或现代诗歌进行欣赏。
2. 诗歌分析:分析诗歌的意境、表达手法和修辞手法。
3. 诗歌创作: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对“陌上花开”的理解和感受,创作一首自己的诗歌。
教学步骤:引入(5分钟):1. 利用图片、视频或音频等多媒体资源,展示“陌上花开”的美景,引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引导学生思考“陌上花开”可能带给人们的感受和想象。
诗歌欣赏(15分钟):1. 教师朗读选定的诗歌,让学生全神贯注地聆听,感受诗歌所传递的情感和意境。
2. 学生跟读诗歌,注意语音语调和停顿的处理。
3. 学生自由发表对诗歌的感受和理解。
诗歌分析(20分钟):1.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境,如诗中描绘的景物、人物或情感。
2. 分析诗歌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探讨这些手法对诗歌意境的营造作用。
3.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分析结果,并展示给全班。
诗歌创作(2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对“陌上花开”的理解和感受,鼓励他们用诗歌表达出来。
2. 给予学生一些写作指导,如如何运用修辞手法、如何组织诗歌结构等。
3. 学生开始创作自己的诗歌,可以选择自由创作或按照特定的韵律进行创作。
4. 学生互相交流、修改和完善自己的诗歌作品。
总结(5分钟):1. 学生朗读自己的诗歌作品,分享自己的创作心得和感受。
2.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鼓励学生继续欣赏和创作诗歌。
拓展活动:1. 鼓励学生在家中或校园中寻找“陌上花开”的美景,拍摄照片或绘制画作,与同学分享。
2. 组织学生参观艺术展览,欣赏与“陌上花开”相关的绘画作品或雕塑作品。
3. 邀请一位诗人或文学爱好者来班级进行讲座,分享诗歌创作的经验和技巧。
陌上花开-优秀公开课教学设计
《陌上花开》——徐志摩阳春三月,风和日暖;信步城外,看阡陌之上杨柳依依,野花绚烂,身心不由得轻爽而浪漫。
漫步陌上,只因陌上花开;花是自然的那种,朴素而恬淡,不落尘俗。
“三月风情陌上花”,是花在其中生命得以璀璨,人在其中心情得以畅然的一种意境。
这意境,枝繁叶茂,从古代长到现代,不枯不衰;又如水,岁岁年年,流淌在阡陌之上,不知迷醉过古今几个王公贵族、粉黛佳丽、骚人墨客、凡男俗女,三月陌上花,让人爱让人痴,恍惚人的骨子里头都沉淀了花的影子,花的风韵。
陌上花开,假如没有了从俗累的生活中走出来,悄然伫立阡陌并为陌上风情所陶醉的人,那么花开也寂寞,风情也苍白。
于是,一句“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不知被几个人吟颂了几个遍,人归缓缓,那花便有灵性,便开得执著,陌上风情也被撩拨得浓郁而热烈。
那是春天里一幅最美妙的图画:在粉黛佳丽的簇拥下,一位美若天仙、仪态雍容的贵夫人,款摆腰肢,走在一千多年前的江南临安的阡陌上,这时,一骑快马飘然而至,驿者把一封书信递给贵夫人。
原来,吴越王嘱爱妃只管消受春色,不必急着回宫,“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
缓缓归,缓缓归。
多么柔情的一句话!只是再柔情、再体贴的话,也难以使国家逃脱倾覆的恶运。
怜美惜春的柔情敌不了剑戟弓弩的无情。
吴越王烟逝,爱妃云去,留下一个美丽的故事游荡在临安的陌上,供人凭吊,在吴越国“国除”的百十来年后的一个秋天,诗人东坡来到了临安。
历史似乎特意安排东坡在秋天踏上临安的土地,陌上春天花开,秋天亦花开,只是春天的骨子里透的是柔情,而秋天的骨子里透出的却是萧瑟。
东坡怅对古人,一番凭吊,三首《陌上花》于胸中郁结,一吐而快。
“陌上花开蝴蝶飞,江山犹是昔人非……”,诗人一唱三叹中,浸染着人事胜衰的感慨。
陌上花,就这样开在历史的车辙中,栉风沐雨,浸透艳丽与沧桑,令人唏嘘不己。
我几乎要拜倒在陌上花的面前了。
我突然觉得这一束束、一丛丛开了又落,落了又开的陌上花,简直就是为了人类的历史与文化而开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陌上花开——古典爱情诗赏析》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爱情诗的发展过程,初步赏析优秀爱情诗的情感和语言特点。
(重点)2、体味作品展现的爱情情感,形成健康的爱情观。
(难点)【教学设想】:春华秋实,是自然规律;少男慕情,少女怀春,是人之常情。
教材中有很多爱情方面的诗词,如《关雎》、《氓》、《孔雀东南飞》、《迢迢牵牛星》、《上邪》、《长恨歌》、《鹊桥仙》……如何分析评价爱情方面的题材,如何处理这些作品对学生的影响,进而培养学生正确的爱情观的教学成为必要。
可以结合七夕节梳理、欣赏爱情诗词,揭开爱情神秘的面纱,让师生大方地谈论爱情,形成健康的爱情观。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爱情诗词的韵味,就像一杯醇酒,千里飘香、历久弥新,愈老愈香醇;有时候还像一杯香茗,淡点儿是品味,浓点儿就是生活;它的魅力就是一首永远也唱不厌的情歌,甜甜蜜蜜、长长久久。
二、不同时代的爱情诗:(一)、先秦时期:原野上的热烈纵情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家,在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出现了诗歌总集《诗经》。
《诗经》大概是五百年的诗歌总集,今天我们能看到的有三百零五篇,里面写的很好的是爱情民歌。
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手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幽静的姑娘撩人爱,约我城角楼上来。
暗里躲着逗人找,害我抓耳又挠腮。
幽静的姑娘长得俏,送我一把红管草。
我爱你红草颜色鲜,我爱你红草颜色好。
牧场嫩草为我采,我爱草儿美得怪。
不是你草儿美得怪,打从美人手里来。
我们通常都说中国人的性格含蓄、深沉,其实我们中国人在最早的时候也不是这样的,当时的中国人是非常有性格,也很热烈的。
《诗经》主要是北方的民歌,在南方是《楚辞》,屈原有一组诗《九歌》,其中的湘夫人,其实就是爱神,所以南方的文人诗词里面也有爱情。
(二)、汉魏南北朝:细腻婉转与粗犷纯朴汉魏南北朝爱情民歌后来的汉魏六朝,也有些民歌写得非常精彩,这时候的一个现象就是,南方人和北方人总是非常不一样。
其实早在先秦就有这种趋向,《诗经》跟《楚辞》的风格不一样,南北文化就很不同。
北方人非常地粗犷、热烈,表达什么都是纯朴、豪爽的;南方的民歌,则是用一些手法,写得非常婉转。
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莲”在这里是“爱”的意思,跟“恋爱”的“恋”是谐音,它不断歌唱着爱。
鱼呢,则在莲叶丛中穿来穿去,也象征比喻青年男女们在莲花深处,在追逐、在调情示爱,那种快活、活泼的心情都写出来了。
上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阵阵,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多么粗犷、热烈!爱到火山爆发,爱极而呼,朝着天喊起来了,我要与你相爱,而且希望这种爱长命,使这种爱永远没有衰竭的时候。
山会没有山峰吗?江水会都干了吗?冬天会打雷吗?夏天会下雪吗?天与地会合在一起吗?只有那五种不可能发生的事情都发生了,我才跟你断绝。
那就是绝对不可能背弃你,绝对不可能!留别妻苏武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
欢娱在今夕,嬿婉及良时。
征夫怀远路,起视夜何其?参辰皆已没,去去从此辞。
行役在战场,相见未有期。
握手一长叹,泪为生别滋。
努力爱春华,莫忘欢乐时。
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
苏武,这个中国历史上以刚烈节义著称的男人,在出使临行前,并不觉得这是一件日后会让他光照千秋的事情,而自比“征夫”,受君王命令,而不得不离开自己深爱的妻子。
他没有那奉王命出征的趾高气扬,没有那对出使凶险前途未卜的忐忑不安,他有的只是用自己的平和与坚定安慰妻子,他将自己对妻子的深情爱意一展无疑,就好像推开那窗子,看到了“天淡夜凉月光满地”的惆怅。
这与他后来面对匈奴威逼诱降时的昂然刚烈、誓死不屈判若两人苏武汉武帝时的中郎将,奉命出使匈奴,不料竟被匈奴单于以威力逼他投降,苏武不肯屈服。
结果苏武被放逐在酷寒的北海边牧羊,历尽磨难。
在19后终于回国,终于履行了自己对妻子“生当复来归”的诺言。
可惜回来得太晚,妻子以为他早已经死了,已经改嫁。
因为匈奴怕汉庭要苏武回国,骗说苏武早死了。
虽然结局不圆满,但读这首诗可以知道中郎将苏武是个有血有肉的重感情的男人,是如此热爱自己的妻子。
还可以知道那时军人的伟大,如此热爱自己的国家,为国家人民而舍弃自己的儿女情长。
更能知道苏武牧羊的伟大……《孔雀东南飞》,是一个婚姻的悲剧,而且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焦仲卿和刘兰芝,这说明在那个时代妇女的地位已经非常低微了。
在那个汉魏时代是以孝道取人的,你的名声要好,名声要好主要是你的德,你的德主要体现在你的孝,你对父母要绝对的孝,所以焦仲卿必得服从他的母亲。
刘兰芝实在太可怜了,她漂亮、聪明、能干,她也孝敬婆婆,她没有一样不好,可是就因为她婆婆不喜欢她,所以她的命运就被断送了,两个人双双为爱情付出了生命。
南北朝是一个美男子的时代,如潘安、夏侯占、谢郎,都是美男子,潘安和夏侯占出去,有时候女人会往他们身上洒花,那也是追星族。
所以说,那时候的女子相对于后代来说还是比较自由的。
(三)、唐代的闺怨与李商隐的爱情绝唱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值得骄傲的时代,唐诗也是中国文学中最精彩的部份,尤其是盛唐。
唐代的文人充满了青春向上的力量,充满了朝气,整个民族、整个国家的气数到了正旺的时候.可是这个时代的妇女怎么样呢?唐代有很多诗叫“闺怨诗”,在南北朝的时候就有这些诗了,唐代尤其厉害。
唐代的男人事业心特别强,要不就是参加科举考试,到长安去赶考去了;要不就像李商隐一样,到处漂泊,寻求一官半职;还有就是到外头经商去了,很少有男人觉得自己待在家里面会有出息,总是在外面奔波。
中国的商业社会也是从唐代开始兴旺起来的,在长安城有东市和西市,当时的集市都是非常集中在这两个地方,正因为唐代是这样子的一个时代,所以闺怨诗自然就很多了。
闺怨王昌龄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不知愁”有盛唐的味道,春天“凝妆”,就是精心打扮了自己,然后上了翠楼,她的生活条件也是很优越的,忽见陌头,就是路边,杨柳色──杨柳青青,春天来了,这时想到她的春光,想到岁月白白地流逝,独守空房,所以在一剎那之间她产生了一个想法──悔教夫婿觅封侯。
为什么会有闺怨呢?因为唐代的女性都是鼓励丈夫到外头去做一番事业,唐代有一些男人去到边塞,参加争战生活,由此来谋取一官半职,都是很有事业心、企图心的,所以闺怨诗很多。
但唐代也有一个痴情种,就是李商隐。
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昨夜星光灿烂又有习习凉风;画楼西畔桂堂之东我们相逢。
身无彩凤那比翼双飞的翅羽;心有灵犀这相连相通的内中。
隔座玩猜钩做游戏春酒温暖;分组行酒令决胜负烛光泛红。
可叹啊听到五更鼓要去当差;策马赶到兰台象随风的飘蓬。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相见多么不容易啊别离更是辛酸;和煦的春风有气无力让百花凋残。
春蚕到死时方把全部的丝儿吐尽;红烛燃成灰烬以后才把泪水流干。
清晨对镜妆扮只怕云鬓改变颜色;深夜望空吟咏觉得月光又冷又寒。
蓬莱仙境从这里去没有多少路程;青鸟啊请您为我殷勤的探望照看。
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
梦为远别啼鸡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蜡照半笼金翡翠,麝熏微度绣芙蓉。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你来是一句空话啊你去又没有踪影;在斜月空照的楼上听见天亮的钟声。
梦里也为远别啼泣难以把你来呼唤;研墨还不太浓酽奋笔已把书信写成。
残烛半照着金翡翠的被褥朦朦胧胧;麝香熏透了绣芙蓉的纱帐幻幻真真。
当年的刘郎就怨恨那蓬莱仙山遥远;你去的地方比那蓬莱更远千山万岭!刘郎是古代一个男子,他遇到了神仙女子,醒来后到天台山再找已经不见了。
我们想想那神仙女子是永远见不到了,对李商隐来说,他所爱的那位宋华阳,她是被幽闭在重重深墙之内,见她好象比神仙女子还要难,所以说“更隔蓬山一万重”。
如果不是爱得这么深沉热烈的话,是写不出这样的诗句的。
有人说相思是一种甜蜜的思念,那是因为你明天就能见面了,所以是甜蜜的思念,如果你十年不见的话,恐怕就是一种痛苦的思念了。
“惆怅”的涵义是不一样的,有的是甜蜜的惆怅,有的是痛苦的惆怅,这味道不一样。
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华丽锦瑟啊,你为啥无缘无故五十根弦;一弦一柱呀,让我想起一生那美好华年?那时充满梦想,醒来我不知自己是庄周还是蝴蝶;那时追求向往,像望帝寄春心给日夜明志的杜鹃。
像沧海月明呀,珍珠闪光有泪含多少曲折;似蓝田日暖啊,宝玉藏处是雾令何人能见!这片痴情,本应结果作未来美好回忆;只是可惜,当时就情思紊乱显得茫然!(四)、宋代的秋千和李清照的相思之愁宋朝经济特别繁荣,宋代的词人非常会享受。
北宋的都城是开封方圆已经是几十公里了,到了晚上是灯火辉煌,那时候琉璃瓦上都闹着灯,远观都是一片灯火通明,秦观的词“灯火已黄昏”就是这样的。
宋代的人很少在词里写到穷,全是富贵气。
所以当时的这些词人,要不就像晏殊,或者是欧阳修这些达官贵人,官都做得很高,他们的家里就养着歌妓;要不就像晏殊的儿子晏几道,没有钱了,家庭破落了,还可以跟达官贵人打交道,然后跟人家的歌妓发生热烈的恋情;要不就像柳永这样的落拓才子,白衣卿相,整天出入于歌楼妓院,柳永最后是穷困潦倒而死,还是歌妓合力将他埋葬的,他也爱得很热烈,“执手相看泪眼”,两个人泪眼相望握着手,就是这么抽慉地哭着。
最后要走了,“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多么凄凉。
宋代的爱情诗,常常是跟文人与歌妓之间的故事,不论是周邦彦跟李师师,还是晏几道、柳永,包括欧阳修、苏轼也都是这样的。
蝶恋花欧阳修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庭院深深,不知有多深?杨柳依依,飞扬起片片烟雾,一重重帘幕不知有多少层。
豪华的车马停在贵族公子寻欢作乐的地方,她登楼向远处望去,却看不见那通向章台的大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