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失范”当以工匠精神纠正

合集下载

思政课“工匠精神”培养的教学策略

思政课“工匠精神”培养的教学策略

思政课“工匠精神”培养的教学策略思政课是大学生在校期间必修的课程之一,旨在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当今社会,工匠精神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价值观,具有高度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

思政课“工匠精神”培养的教学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从教学理念、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四个方面探讨思政课“工匠精神”培养的教学策略。

一、教学理念1.注重实践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必须重视实践教育。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实验操作和实习实训,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工匠精神的魅力。

通过实践,学生可以掌握实际操作技能,增强工匠精神的内涵和实践能力。

2.注重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将抽象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联系起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可以选取一些成功的工匠故事和案例,向学生进行讲解和分析,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树立工匠精神。

3.注重身心并重工匠精神是一种全面的素质,不仅包括技术能力和实践能力,还包括道德情操和精神品质。

在培养工匠精神的过程中,需要注重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课程设计1.确定课程目标在设计思政课“工匠精神”培养的课程时,首先需要明确课程目标。

要明确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是要培养学生的什么能力和素质,以及达到什么样的效果。

只有明确了课程目标,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安排。

2.确定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的确定上,可以结合工匠精神的内涵和特点,选择一些关于工匠文化、工匠精神培养、工匠技能等方面的内容进行教学。

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案例和故事,给学生进行讲解和解析。

3.确定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的确定上,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案例教学法、小组讨论法、实践操作法、实地考察法等,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可以采取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图片、视频等形式进行教学展示,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工匠精神读本》教学问题与对策

《工匠精神读本》教学问题与对策

《工匠精神读本》教学问题与对策作者:陈静谊来源:《文存阅刊》2017年第12期(湖南省郴州技师学院湖南郴州 423000)摘要:工匠精神是一种精神理念,要求精益求精,对中国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分析了当前《工匠精神读本》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工匠精神;问题;教学对策前言:工匠精神是中华民族崛起复兴的重要基础保障,面对激烈的国际市场,只有工匠精神的传承才能使我国经济日益增强,我国应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高度掌握《工匠精神读本》的教学内容,职业院校要着手眼前工匠精神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制定合理可行的教学计划,将工匠精神深入人心。

一、《工匠精神读本》教学中的问题(一)缺乏培育工匠精神的教学氛围单一的凭借《工匠精神读本》教材的指导并不能将工匠精神贯彻始终,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学习环境是培养工匠精神的最基本保障,目前我国职业学校缺乏相应的管理制度,没有为工匠精神的孕育提供有利条件,在没有制度保障下的工匠精神教育就会沦为道德的说教,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理解和工匠精神的传承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严重导致没有形成工匠精神的教学风气。

(二)对工匠精神的不够重视《工匠精神读本》的使用并不能引起教师和院校对工匠精神的足够重视,由于传统的教学理念在人们的心理已经是根深蒂固,无论是教师还是职业院对工匠精神都没有相应的重视,工匠精神要求知识的积累和大量重复的练习,才能制作出精益求精的作品,而我国当前教育反对重复教育,提倡创新,与工匠精神背道而驰。

此外职业院校对工匠精神的宣传不到位,学生对于工匠精神的理解和认识不足,也是导致学生不够重视工匠精神的根本原因。

(三)没有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该教材对实际情况的结合不足,往往脱离了实际学生的发展,职业院校要清楚,技能培训既是阶段性的又是连续性的,不但满足学生对技能学习的渴望,还要充分的考虑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在面对岗位上的适应问题,职业院校不能丢弃学生的品格个性,不能在满足就业问题后丢失了学生本体的精神。

浅谈工匠精神在思政课教学中的作用

浅谈工匠精神在思政课教学中的作用

浅谈工匠精神在思政课教学中的作用工匠精神是指对工作的专注、严谨、精益求精的态度,追求卓越的工作态度和工艺品质量。

在思政课教学中,工匠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

工匠精神可以培养学生的专注力和认真态度。

在思政课教学中,学生需要对学习内容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只有用心聆听,专注于每一堂课、每一个知识点,才能够真正理解和掌握思政课的精髓。

工匠精神让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不轻易分心,不虚度时光,培养了学生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

工匠精神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思政课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思维能力的培养。

学生需要通过思考、分析和推理,形成独立的见解和思考方式。

工匠精神要求学生不满足于传统的观点和思维方式,勇于创新,不断探索思政课的深层内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工匠精神对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良好的道德品质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工匠精神要求工匠在工作中始终保持及时、高效、优质的态度,对自己的工作负责。

在思政课教学中,学生也应该有对待学习的严谨态度和责任心,勤奋学习,主动参与,认真完成学业。

只有对学习负责,才能实现个人的自我提升,才能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都负责任。

工匠精神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工匠精神强调团队合作和协作精神,在团队中相互支持、相互协作,共同完成一个精品项目。

在思政课教学中,学生也需要与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形成良好的沟通和合作关系,通过交流、讨论、合作,共同学习和进步。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可以有效提高思政课的教学效果,也为学生未来的工作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工匠精神在思政课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它可以培养学生的专注力和认真态度,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让他们在思政课教学中发扬工匠精神,成为拥有高尚品质和卓越能力的思政课学习者和将来的社会建设者。

统编语文教材中工匠精神及劳动教育探析

统编语文教材中工匠精神及劳动教育探析

统编语文教材中工匠精神及劳动教育探析统编语文教材中工匠精神及劳动教育探析工匠精神培育和劳动教育的实质主要是精神文化育人,文化育人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要使工匠精神和劳动最光荣的理念深入到育人工作各个环节。

以下是XX分享的内容,欢迎阅读与借鉴。

教材中渗透工匠精神劳动教育的认知维度聚焦教材:教材内容概览全册教科书共选入32篇课文,3个单元的学习活动,其中体现劳动主题的主要有第一单元的《红烛》,第二单元的《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探界者”钟扬》《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芣苢》《文氏外孙入村收麦》和第三单元的《归园田居(其一)》以及学习活动单元中的“参与家乡建设”和《乡土中国》,我们可以看出体现劳动主题的数量是非常多的,且选文主要集中在第二单元。

观念渗透:价值观念倡导要在学生中弘扬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其核心要求就是要促进学生形成劳动价值观,能够养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和积极的劳动态度。

以统编本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中《芣苢》一文为例。

这首诗是当时人们采芣苢时所唱的歌谣,诗中写了整个劳动的过程和场面,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

这首诗可以让学生去了解到古人的日常生活与劳作场景,感受他们劳动时的欢乐与情趣。

走进诗中描绘的场景,体会他人劳动过程的辛苦,更加发自内心尊重每位劳动者。

教材中渗透工匠精神劳动教育的行为维度选文内容中体“工匠精神”行为“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今天的“匠”,已成为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

其在教材选文中表现为:各行各业的人能够不畏艰辛、不怕脏累、坚持不懈地完成劳动任务。

以统编本高中必修上册中李斌的《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为例,此文讲述了在不同的时代工匠精神有不同的体现,赞颂了工匠精神的重要性。

在文中可以看出从个人到企业乃至国家,工匠精神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以让学生知道每个工作岗位都有可爱的人在为生活拼搏,在发光发热,每个认真工作的人都没有不被尊重的理由。

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教学反思

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教学反思

《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教学反思
执教完《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这篇课文,我及时作了深刻的教学反思,具体如下。

工匠精神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工匠精神是非常必要且重要的,希望通过这篇课文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工匠精神。

这节课以“王志伟:脚踏实地不断创新,用一生追求工匠精神”事迹视频作为导入,而后通过环环相扣的品读、联读、研读、微写作,引出在成为行业工匠的道路上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就是精湛的专业技能。

多维度的评价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能专注速度,更能对质量精益求精。

劳模人物体现工匠精神环节,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上台讲解本小组的答案,锻炼口语表达能力,集思广益,教师通过点拨,抛砖引玉,加强学生分析人物品质的概括能力。

最后让学生研究新闻评论的基本写法,引导学生阅读新闻,并写新闻短评,写作中渗透工匠精神的重要意义,明确要将“中国制造”打造成高品质的代名词,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一批又一批的大国工匠,在传承和发扬中,让工匠精神成为民族工业的灵魂,争取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这堂课还存在不足的地方:没有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时间长短不一。

在课堂中,对于很快完成任务的学生,今
后可以请他们作为教师的助手,去帮助学有困难的同学,多注意分层次教学及如何给学生渗透助人亦助己的理念。

工匠精神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工匠精神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工匠精神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摘要:中职院校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经济发展培养了许多专业型的人才,并且中职院校的学生在毕业以后也更加倾向于直接就业,从而为推动社会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将工匠精神渗透进中职语文的教学活动中,不仅能够有效提升中职学生的学习效果,还可以提升中职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工作态度,从而推动其实现全面性的发展和进步。

因此,本文通过分析工匠精神的内涵及其重要作用,探讨了相应的渗透策略,以期为相关人员提供改进思路。

关键词:工匠精神;中职语文;教学;应用策略引言:在当前发展阶段,相较于高精尖的行业而言,传统制造业的占据比例开始出现严重的下滑,因此,呼唤工匠精神回归已然成为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作为以培养专业性人才为目标的中职院校,应当认识到工匠精神对于专业培养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并将其逐渐融入到相应的教学活动中,从而为我国培养出更多全面型的人才,进而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同时,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应当积极转变其教学理念,创新其教学手段,从而将工匠精神与语文学科的教学活动紧密联系起来,全面提升中职学生的自身素养。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以及重要作用工匠精神是一种以卓越品质、精益求精、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为核心的价值观念和职业精神。

它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同样具有重要的作用。

首先,工匠精神能够激发学生对于语文学科的热爱和热情,让学生愿意去探究、去研究,追求语文学科的卓越品质。

其次,工匠精神也能够激发学生对于自己作品的追求,使得学生在写作时能够不断反复修改、打磨自己的作品,追求语文作品的完美。

同时,工匠精神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让他们不断地寻求新的思路和方法,不断地优化自己的写作工艺,从而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因此,将工匠精神应用于中职语文教学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写作水平。

二、工匠精神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渗透策略(一)提升教师素养,构建“工匠精神”阵地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领路人,在学生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践行工匠精神,做有匠心的好教师

践行工匠精神,做有匠心的好教师

践行工匠精神,做有匠心的好教师匠人精神,源自中国悠久的文化传统,是中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工匠精神。

在古代,匠人就是技艺精湛的手艺人,他们具有匠心和匠人精神,以工匠的态度对待每一件作品,追求完美,用心工艺。

如今,工匠精神被赋予了更广泛的内涵,成为了一种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精神品质。

在教育事业中,践行工匠精神,做有匠心的好教师,意味着要以匠人的态度对待教育工作,追求教育教学的卓越和完美,用心去做好每一个学生的工艺。

一、匠人的态度践行工匠精神的第一步是要拥有匠人的态度。

匠人对待工作的态度,是严谨、细致、精益求精,这种态度是对自己工作的一种负责,也是对作品的尊重。

在教育工作中,教师应该以匠人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精心设计教学方案,耐心辅导学生学习,细心关注学生的发展。

只有拥有了严谨的态度,教师才能够做到面面俱到,做到真正关怀学生、教导学生。

二、追求卓越践行工匠精神,就要追求卓越。

匠人在工匠的道路上追求卓越,他们精益求精,不断提升自己的工艺水平。

在教育工作中,教师也应该追求卓越,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努力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只有不断追求卓越,才能够让每一位学生得到更好的教育、更好的发展。

三、匠心独运践行工匠精神,意味着要有匠心。

匠心独运,是指在工作中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打破常规,创新工艺。

在教育工作中,教师应该有匠心,发挥自己的教学特长,设计出独特的教学方案,带领学生开拓创新。

只有教师有了匠心,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四、用心对待“用心做教育,才能感动学生”,这是践行工匠精神的另一个核心。

教育工作者,只有用心对待,才能够感染学生,用爱心和耐心去教育学生,让学生在感受到教师的关爱和呵护的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

只有用心对待,才能够让教育事业取得更好的效果。

五、体现敬畏践行工匠精神,也是要体现敬畏。

教育工作者要敬畏学生,敬畏教育的责任,敬畏教育的使命。

【高中语文】《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高中语文】《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分析1. 教材分析《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的第 5 课,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劳动光荣”,语文要素是“体会劳动之美”。

本文是一篇时评,新闻性与文学性兼备,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

作者李斌在深入采访的基础上,以工匠精神为线索,通过引述典型事例和名言警句,深入浅出地表达了对工匠精神的看法,呼吁人们在劳动中体现工匠精神,用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学习这篇文章,有助于学生理解劳动之美,培养劳动意识,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 学情分析高一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素养和阅读能力,但对于新闻时评这种文体接触较少,还需要教师进行指导和引领。

同时,学生对于工匠精神的理解可能不够深入,需要教师通过引导和启发,让学生在阅读和思考中逐渐领悟工匠精神的内涵和意义。

二、语文核心素养1. 语言的建构和运用:通过阅读文本,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 思维的发展和提升:通过分析和评价文本中的观点和事实,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审美的鉴赏和创造:通过欣赏和品味文本中的语言和表达技巧,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

4. 文化的理解和传承:通过学习文本,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和意义,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和意义,掌握新闻时评的特点和写法。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运用工匠精神的内涵和意义,联系实际,思考和解决现实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阅读法:通过阅读文本,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掌握新闻时评的特点和写法。

2.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和班级讨论,引导学生运用工匠精神的内涵和意义,联系实际,思考和解决现实问题。

3. 探究法:通过探究工匠精神与劳动教育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4. 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模拟的情境中体验和感受工匠精神的内涵和意义。

《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教学设计(一)

《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教学设计(一)

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这是一篇新闻评论。

标题的含意是“用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其中,“工匠精神”是手段,“时代品质”是目标。

“时代品质”的内涵非常丰富,不仅仅是产品,还有人品,时代风尚等。

文章短小精悍,深刻阐述了工匠精神的现实意义和丰富内涵,呼吁人们践行工匠精神。

【学习目标】1.梳理文章思路,明确文章的主要观点。

2.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和意义。

3.践行工匠精神。

【学习重难点】1.工匠精神的内涵和意义2.践行工匠精神【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快速发展,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但仍存在大而不强问题。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在现阶段,我们应该如何传承和培育工匠精神?我们看看课文《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是怎么讲的。

二、出示学习目标同上三、必备知识1.写作背景“工匠精神”一词,最早出自著名企业家、教育家聂圣哲。

在2016 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说“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近些年来充斥媒体的“中国智造”“中国创造”“中国精造”“工匠精神”,如今成为决策层共识,写进政府工作报告,显得尤为难得和宝贵。

本文发表于2016年劳动节前一天4月30日的人民日报。

是对中央精神的积极回应。

2.相关知识新闻评论,是媒体编辑部或作者对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和有普遍意义的紧迫问题,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就事论理,就实论虚,有着鲜明针对性和指导性的一种新闻文体,是现代新闻传播工具经常采用的社论、评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专栏评论和评述等的总称,属于论说文的范畴。

墓志铭:是古代文体的一种,通常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是序文,记叙死者世系、名字、爵位及生平事迹等称为“志”;后一部分是“铭”,多用韵文,表示对死者的悼念和赞颂。

文化课教学中渗透工匠精神

文化课教学中渗透工匠精神

文化课教学中渗透工匠精神劳动力供给不足、工匠型人才紧缺是当前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推进与工匠精神相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新方向。

工匠精神是一种优良品质和高尚修养,是社会发展的内驱力,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核体现,现已成为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的关键要点。

工匠精神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提高关注,学生协同配合,借助文化课程全方位渗透,以此来达成持续提升的目的。

本文以中职语文课程为例,详细阐述了借助语文教学渗透工匠精神的路径。

一、深耕语文教材,挖掘工匠精神元素工匠精神,古已有之,且与当代工匠精神一脉相承。

语文课程包含了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其中不乏对工匠精神的体现,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工匠精神元素,是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工匠精神的基本途径。

教师要深耕语文教材,从显性和隐性两个维度挖掘有效素材,结合工匠精神的内涵探寻与之相匹配的课程内容,突显爱岗敬业、持之以恒、精益求精、专心专注、超越自我等优良品质,利用课程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工匠”,感悟“工匠精神”。

例如,庄子所著《庖丁解牛》是一则寓言故事,讲述的是一个名丁的厨师,运用其优美、精湛的技术,在梁惠王面前游刃有余地宰牛的故事。

在庄子的笔下,呈现的是庖丁解牛的精湛技艺,而一个普通的厨师将宰牛这件小事做得出神入化、奇妙无穷,体现的是专心专注、精心精致、巧思巧为的高超智慧,这便是工匠精神。

教师可借助该故事的深刻内涵渗透工匠精神,让学生知道“解牛”的背后是精湛的技艺,而精湛的技艺背后是对客观规律的把握,是对技术的超越,是对细节的改进,是灵巧构思、匠心独运,是心无旁骛、知行合一。

二、创设教学情境,深刻体验工匠精神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工匠精神,直白的讲授方式并不利于达成预期效果,学生要主动探寻,亲自体验,汲取工匠精神的内核,接受正面的观念和行为引领,如此才能发挥工匠精神的熏陶作用。

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教师可创设多元教学情境,营造浓郁的工匠精神氛围,利用讲故事、析案例、看视频、赏作品、读著作等方式渗透工匠精神,多视角呈现不同领域的工匠面貌,多层次感知工匠精神的具体内涵。

工匠精神融入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

工匠精神融入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

工匠精神融入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
工匠精神是当前社会所倡导的一种价值观念,也是新时代青年应该具备的重要素质之一。

在教育领域中,将工匠精神融入课程思政是一种新的尝试,但是在实践中,却存在着许多问题。

首先,工匠精神的概念较为宽泛,缺乏具体的操作性,容易使人产生模糊的理解。

因此,在将其纳入课程思政中,需要更加准确地明确其内涵和要求,以便学生能够理解和领会。

其次,由于工匠精神强调的是对工作的精益求精和认真负责的态度,其应用需要与具体的职业、产业相结合,才能真正发挥其价值。

然而,在一些课程中,尤其是文科类课程中,工匠精神的应用显得有些牵强,容易使人感到“画蛇添足”。

最后,工匠精神的培养需要长期的实践锤炼和经验积累,需要学生在具体的职业实践中不断探索和磨练。

但是,当前的教育体制和教学方法往往偏重于理论传授和知识点讲解,缺乏实践环节和实践机会,难以真正地培养出具有工匠精神的学生。

综上所述,将工匠精神融入课程思政是一种有益的尝试,但是需要更加具体和有针对性的操作,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同时,也需要教育体制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加强实践环节和实践机会,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锤炼和培养机会。

- 1 -。

谈谈“三新”背景下的备课思路——以《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为例

谈谈“三新”背景下的备课思路——以《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为例

以往,一些语文教师的备课思路常常是这样的:拿到一篇课文,首先搬来教学用书、优秀教案或现成的课件,看看别人都教些什么,又是怎样教的,之后设计出教学环节,按照传统的方式备课。

在备课的过程中,教师心中没有“课标”,采用的仍是讲授法,在教学时会过度依赖教参和课件。

笔者认为,在“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的三新背景下,我们在备课时也应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接下来,笔者就谈谈“三新”背景下的备课思路。

首先,我们要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明确了语文学科的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课程目标,是我们开展语文教学的纲领性文件。

关于阅读教学,“新课标”是这样表述的:通过阅读教学使学生能“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

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

在备课的过程中,我们要结合学习任务群的目标、内容等来设计教学环节。

《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属于新闻评论,与“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和“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两个学习任务群密切相关。

在备课的过程中,教师应同时关注这两个任务群的培养目标。

其次,我们要领会编者的意图,准确把握教学的重点。

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二单元通过通讯、评论、古诗等不同体裁的作品,展现了劳动者的美好品质,彰显了劳动的价值和意义,意图引导新时代青年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奋斗观。

在“单元导语”中,编者对学生有这样的要求:“了解新闻评论的观点,学习阐述观点的方法。

”在课后的“学习提示”中,编者也明确提出:“要注意分析文章中事实与观点的关系,学习文章联系社会现实提出观点并合理阐述的写法,体会其有的放矢、直面现实的新闻品格。

”由此,我们可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清《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一文的思路,思考作者是怎样辩证地讨论有关“工匠精神”的话题的。

浅谈工匠精神在思政课教学中的作用

浅谈工匠精神在思政课教学中的作用

浅谈工匠精神在思政课教学中的作用
工匠精神是一种注重细节、追求卓越的态度和信念,是对工作和职业的敬畏和热爱。

在思政课教学中,工匠精神的应用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工匠精神可以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作为思政课教学的主导者和组织者,应该具备工匠精神,不仅要注重教学过程的规范和细节,还要追求教学结果的卓越。

只有将精细和完美的工匠精神运用到教学中,才能够推动教学水平的提高,使教学过程更加精彩,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工匠精神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思政课的目标不仅是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品德、科学素养、人文素养、创新能力等方面。

工匠精神强调的是注重细节和追求卓越,可以培养学生的细致观察、详尽分析、严肃认真的精神,使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更加专注和用心,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工匠精神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工匠精神追求卓越,注重细节和质量,这种追求和注重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动力。

当学生感受到教师对教学的专注和用心,看到教材和讲解中的精彩细节,他们会被激发学习的热情,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和思考,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工匠精神可以影响学生的职业发展。

工匠精神是对工作和职业的敬畏和热爱,它强调追求卓越、注重细节和质量,这种态度和信念对学生的职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当学生在思政课学习中体验到工匠精神的力量,他们会形成对工作和职业的敬畏和热爱,以工匠的态度和精神对待工作,追求卓越,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教师教育:重拾“工匠精神”

教师教育:重拾“工匠精神”

教师教育:重拾工匠精神奢谈一知半解的理念,执迷于建构教育派流或教学模式,轻视学科教学知识打磨和积淀,最终将导致教学荒芜。

教师教育:重拾工匠精神李克强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谈及供给侧改革时,指出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成为众多媒体的热点。

其实,不仅是经济改革需要培养工匠精神,教师教育改革也要重拾工匠精神。

轻视工匠精神将导致教学荒芜几千年来,工匠生活在社会底层,他们赖以生存的技艺经验与知识真理无缘,他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被精英文化轻视。

中国传统思想中,孔子对学稼、学圃不以为然。

孟子更将它称为劳力,断言其被劳心者统治。

这并非中国特色。

杜威曾说,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相差很大,却共同地贬低技艺。

柏拉图把手艺人安置于理想国的金字塔底层。

亚里士多德把技艺称为制作,认为只是达成外部目的的手段。

随着近现代理性主义和科学主义日益兴盛,人们对工匠技艺经验的批判,就愈演愈烈了。

在此背景下,教书匠几乎成了教育领域的过街老鼠。

教书匠和教育家间的虚假对立,诱使要教育家,不要教书匠之类口号出炉。

在它们的误导下,有些一线中小学教师,如宗健梅所言,不去做具体的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和研究,甚至鄙视常规教育教学工作,把扎扎实实的教育教学轻蔑地称之为‘教死书’,把实实在在的教育工轻蔑地称之为‘教书匠’,却进行宏观的、不切实际的理论研究,说一些专家们常说的话,写一些学者们已经写过的文章。

奢谈一知半解的理念,执迷于建构教育流派或教学模式,轻视学科教学知识打磨和积淀,最终将导致教学荒芜。

故而,教师要重拾工匠精神。

这是我国时代精神的需要,也得到了当代学术研究的印证。

上世纪哲学研究的实践向及其对社会学、教育学的影响,都为技艺经验的合法性、奠基性和重要性做了背书。

这些学术思想资源包括:存在论层面,海德格尔对用具透明性的现象学描述;认识论层面,波兰尼对缄默知识与名言知识之关系的冰山比喻;语言哲学领域,赖尔对知道什么和知道怎么做的区分和维特根斯坦的相似的看待相似的处理;在社会学领域,布迪厄揭示的实践逻辑;在教育学领域,康纳利的教师个人实践知识和范梅南的教学机智等。

化错的背后:工匠精神和情怀驱动

化错的背后:工匠精神和情怀驱动

化错的背后:工匠精神和情怀驱动
严亚雄
【期刊名称】《小学教学》
【年(卷),期】2017(000)008
【总页数】2页(P28-29)
【作者】严亚雄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市开发区实验小学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化错的背后:工匠精神和情怀驱动 [J], 严亚雄;
2.容错情怀与化错思想r——对数学课堂中学生错误的应然态度 [J], 凌建青
3.析错待错纠错——例谈童真化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化错教育 [J], 邵胜男
4.写有情怀的新闻做有情怀的记者——一部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背后的故事与感悟[J], 伏桂明
5.辨错融错化错为宝--“化错”理念下的小学数学错误资源的有效利用 [J], 陈扣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工匠精神是新时代教师不断书写职业的本色

工匠精神是新时代教师不断书写职业的本色

以工匠精神重塑教师职业道德xx中心学校xx以工匠精神重塑教师职业道德随着媒体不断披露的教师师德师风失范行为的事件和问题,它不仅仅是单纯表现为学校管理问题,而是我们中小学教师师德行为失范师风严重滑坡的大暴露。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随着社会经济、政治和道德生活的嬗变,中小学教师的职业道德观念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部分城市中小学教师身上出现了厌岗怠业、为师不廉、非人道对待学生等形形色色的道德失范现象。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失范,不仅严重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导致教学人际关系恶化和消极教学氛围的出现,还直接导致教师形象的丑化,教师在学生面前因职业崇高所带来的那种“文化威信”和“神圣形象”日益丧失,进而影响到教育目标的实现和社会良好道德风气的形成。

据调查,目前,一些地方中小学校教师师德师风问题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引起学生和家长的不满和社会的严重关注,必须引起各级党委政府和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

在新时期下,工匠精神对于教师重塑职业道德建设显得犹为重要。

空穴来风,事必有因。

造成教师师德失范行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师德建设滞后。

忽视师德建设,这是造成当今师德滑坡的最直接也是最主要原因。

长期以来,在师资队伍建设中,过分关注教师业务素质发展的偏颇,使得师资培训的主题被定格在业务素质的提升上。

我们提出“素质教育”的口号已经很多年了,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应试教育还是占主流,从学校评先评优、教师晋升职称、绩效考核评定等等方面还是把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重要的筹码,所以各个学校都把提高升学率、提升学校知名度放在了首位,而把加强教师思想道德建设成为了一句空口号,从而导致师德师风滑坡,师德师风沾上了铜臭,教师职业道德水准下降。

二是社会环境影响。

目前,我国正在经历经济转型,拜金主义、利已主义、享乐主义思想渗透到社会每一个角落,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以权谋私,经济领域中的见利忘义,人际交往中的互相利用,伴随而来的是人们道德素质的变化,种种不良的社会现象给教师职业道德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也使教师队伍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人们急攻近利的思想日益凹现,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利益至上的观念充斥着人们的头脑,传统的道德至上观念受到怀疑,教师不是生活在真空中的人,在这种不良风气的裹挟下,部分教师也会随波逐流,慢慢放弃自己的道德坚守。

论教材编辑的工匠精神

论教材编辑的工匠精神
三结语 教材会对人们的成长带来深远的影响人们的大部分知 识都来自于教材内容对此教材内容的质量会影响教育质量 和人才培养的质量为了保证教材的质量需要编辑对编写 者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编写者具有崇高的职业精神职业 道德和职业素养在工作实践当中始终坚持工匠精神通过 进行不断讨论以及交流完善教材内容保证教材的质量 参考文献 *$+ 王晓艺!朱于国&专业&专一&极致#工匠精神在统编 语文教材编写 中 的 体 现,,,以 语 文 核 心 素 养 在 统 编 初 中 教 材的有机渗透为例* @+ &课程&教材&教法!)%$'(3) #$$2$1& *)+ 潘媛媛&基于工匠精神培育的高职工程文秘课程建 设* @+ &广西教育!)%$>(31) #1'2>%& *(+ 张仁美&谈与时俱进的中职语文教学与时代主旋律 之融合,,,将$ 工匠精神% 融会贯通于中职语文课堂* @+ &现 代职业教育!)%$>()() #>>2>'& *3+ 陈思&中职院校$ 工匠精神% 培育的心理学思考* @+ & 中华少年!)%$>($3) #$';& 作者简介吉玲($'1;,) !女!汉族!广东梅州人!本科! 副编审!主要从事本科教材图书的选题策划&文字编辑&营销 推广及出版的研究工作"

&))
一教材编辑具备工匠精神的必要性 大部分人们在学习过程当中都需要借助教材的帮助教 材的受众也比较广泛产生该现象的主要原因便是随着时代 的不断发展对知 识 的 需 求 越 来 越 多 人 们 为 了 能 够 紧 跟 时 代发展的潮流便需要汲取新鲜知识更好与时代相互接轨 对此在编辑教材的时候不仅需要注意考察教材选题是否发 挥了图书的文化传承作用是否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 到教材内容 编 写 当 中 同 时 还 需 要 保 证 图 书 内 容 的 不 断 更 新 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教材的编写具有极大的创造性 复杂性以及稳定性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教材内容也 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发生变化以此帮助人们在阅读教材时学 习新的思想与理念 让国家的意志得到充分的体现 在编 辑教材的时候编辑需要脚踏实地从实际出发保证教材内 容的正确性 人们通过学习教材内容能够了解其他人对某 种事情的看法与想法了解更多的世界知识对世界产生好 奇以及探究完善精神世界 同时也可以潜移默化的培养人 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对此在进行教材内容编辑的时候 需要保证内容的正确性避免错误的出现 主要原因是当人 们在学习过程中发现教材内容错误的时候往往无法辨别该 内容是错误的而是会按照错误的内容进行学习对此需要 认真审核教材内容编写的正确性在进行教材编辑的时候需 要保持高度的职业责任感及使命感按照工匠精神进行教材 内容的编辑审定$ 通过按照工匠精神进行教材内容的编 订能够减少教材内容的错误避免由于教材内容的错误给阅

中职语文教材中“工匠精神”教学资源的挖掘与应用

中职语文教材中“工匠精神”教学资源的挖掘与应用

中职语文教材中“工匠精神”教学资源的挖掘与应用随着中国制造业的崛起和国家对工匠精神的倡导,中职语文教材也开始将“工匠精神”作为教学资源进行挖掘与应用。

工匠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部分,它强调对工作的热爱、精益求精的态度、勤奋和责任心等品质。

这些品质与中职学生培养的职业素养息息相关,因此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挖掘和应用“工匠精神”教学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探讨中职语文教材中“工匠精神”教学资源的挖掘与应用。

一、中职语文教材中“工匠精神”教学资源的挖掘1.文章素材中职语文教材中有很多与“工匠精神”相关的文章素材,如古代工匠的传奇故事、优秀企业家的创业经历、劳动者的工作感言等。

这些素材可以通过阅读、解读和分析,来挖掘文章中所体现的工匠精神,如精益求精、顽强不屈、勤俭节约、创新精神等。

2.经典诗词中职语文教材中还包括了许多经典诗词,这些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工匠精神。

例如《登鹳雀楼》,表达了作者对工匠精神的赞美和向往;《静夜思》,生动地描绘了古代工匠在夜晚辛勤劳作的场景。

教师可以通过对这些诗词的解读和赏析,引导学生思考和感悟其中所蕴含的工匠精神。

3.文学作品中职语文教材中还包括了一些与“工匠精神”相关的文学作品,如《钢的琴》、《矿泉水的味道》等。

这些文学作品通过具体的故事情节和真实的人物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工匠精神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

教师可以通过解读这些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和体验工匠精神的内涵和价值。

二、中职语文教材中“工匠精神”教学资源的应用1.阅读理解通过挖掘中职语文教材中的“工匠精神”教学资源,可以将其应用于阅读理解教学中。

教师可以选取相关的文章素材、经典诗词、文学作品等,设计针对性的阅读理解题目,引导学生运用工匠精神的思维方式和态度去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写作训练在写作训练中,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工匠精神的理念和情感,进行创作性写作。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古代工匠为题材,写一篇古风骈文;以现代工匠为题材,写一篇现代散文;以工匠精神为主题,写一篇现代诗歌等。

用工匠精神打造思想政治理论课

用工匠精神打造思想政治理论课

用工匠精神打造思想政治理论课近年来,“工匠精神”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强调了对待工作的专注、认真和精益求精的态度。

在教育领域,我们也可以借鉴工匠精神,将其运用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政治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如何用工匠精神打造思想政治理论课,让学生真正受益,成为当前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一、专注致远,以精益求精的态度教学精益求精是工匠精神的核心要素之一。

教师在教授思想政治理论课时,应该以专注致远的态度,将教学当成一种工匠精神的体现,追求卓越和完美。

教师要对所教授的知识有足够的专业认知和深刻理解,以求准确无误地传递给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不断改进和完善,力争将每一堂课都做到最好。

在备课的时候,精益求精的态度更加重要,仔细设计每一个环节,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确保教学内容深入浅出。

教师要以一种敬业的精神,不断追求更高的教学标准,做到有备而来,有所教而有所学。

二、匠心独运,创新教学方法工匠精神强调匠心独运,要求工匠们在传承传统的工艺技术的保持创新,不断改进和提高。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也要求教师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往往呆板乏味,学生缺乏兴趣,这就需要教师用匠心独运,创新教学方法,增加课堂互动,活跃课堂氛围。

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多媒体展示等形式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通过参观政治机构、参与社会实践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思想政治理论的魅力和实际应用。

教师要在教学中发扬匠心独运的精神,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三、精益求精,注重教学细节工匠精神追求精益求精,强调注重细节。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教师也要注重教学细节,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确保教学效果。

在设计课程大纲和教学计划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际需求,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确保教学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材“失范”当以工匠精神纠正
作者:范德洲
来源:《湖南教育·A版》2017年第09期
据《光明日报》报道,“中小学语文教材语言文字规范标准符合性调查研究”课题组依据国家现行的19项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对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语文版4套使用面较广的中小学语文教材贯彻落实规范标准的情况进行了普查。

总的来看,多数规范标准,如汉字笔画笔顺、汉字部首、异形词、异读词等都能得到较好落实。

在同一部教材的不同内容中,表现出课后练习的规范程度比较高,课文正文次之,课下注释再次之,教师教学参考用书末之的特点。

课题组也发现一些普遍存在的不规范现象,这会对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语言文字使用习惯产生不利影响。

表面上看,造成语文教材频频“失范”的原因是,义务教育教材的编写由以前的“一纲一本”放开到“一纲多本”。

自由度提高了,课文更新的速度加快了,教材教法不断求新求异。

但是,在语言文字的打磨、推敲、锤炼方面,显然功夫还不够。

一个典型的现象就是,《现代汉语通用字笔顺规范》列出了26种笔画,但教材所讲授的笔画数都要少于规范的规定。

同时,部件名称也不统一,如规范名称是“句字框”,有的教材中仍使用了“包字头”这样的俗称。

至于儿化音节的拼写规则等,有些教材更是错得离奇。

看似是些小失误,其影响和危害还是相当严重的。

这首先会给不同地区的学生造成认识上的混乱。

谁都知道,今天的这些孩子,明天必将因为升学而打破地域界限,彼时,教材中的不统一甚至“失范”,将使他们为一些基本概念而争论不休。

同时,一些“失范”现象,也给人极其不严谨的印象。

这种印象,对培养孩子们认真、仔细、严谨的学习态度,会造成严重的负面干扰。

这还只是就学生个体而言。

将教材“失范”置于更为宏大的层面去思考,这对汉语的规范性、严谨性都会造成极其不好的影响。

因此,面对教材的“失范”,我们绝对不能掉以轻心。

这需要我们首先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教材编写工作。

我们习惯将教材称为课本,课本、课本,就是我们掌握知识的根本。

“本”的失误与疏漏,对于广大中小学生,尤其是对于刚刚进入校园的学生而言,将会造成根深蒂固的错误印象。

因此,我们在重视教材编写的自由度与灵活性的同时,必须让知识的规范与正确成为我们的“根本”。

任何失误,都是编写教材的过程中绝对不能容忍的。

所有的编写者都必须发扬工匠精神,严谨细致、精益求精,从每一个拼音字母、每一个偏旁部首抓起,将所有失误清理出局。

需要发扬工匠精神的还包括教材的审订者。

面对语文教材,审订工作必须本着为万千中小学生负责、为汉语的规范与严谨负责的宗旨,以《汉语拼音方案》《现代汉语通用字笔顺规范》等为标准,逐字逐句地严格审查。

主管部门还应该出台相应的惩戒措施,惩戒在教材编写中存在的自由散漫心态与粗制滥造行为。

唯其如此,我们才能为广大中小学生提供一套名副其实的“课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