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第一和第二课堂创新创业与专业教育的融合路径探究——以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创新创业项目工作室为例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三螺旋五链”融合共生模式构建研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三螺旋五链”融合共生模式构建研究作者:***来源:《职业技术教育》2024年第17期摘要现阶段创新创业教育逐渐形成由微观到宏观层次的“思创融合”“专创融合”“科创融合”“产教融合”的多元融合创新驱动发展态势。
在参照多元融合中涉及的价值链、人才链、创新链以及教育链“四链”衔接逻辑机理的基础上,借鉴协同共生及“三螺旋”理论,通过引进政府作为参与主体以及政策链为保障机制,提出以高职院校为核心主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三螺旋五链”融合共生模式。
分别从组织模式的共生理论视角、耦合理论视角、系统要素视角对该模式的内涵进行诠释,并总结出该模式的五种运行形态:单螺旋组织内连续共生模式、双螺旋组织内外点共生模式、双螺旋组织内外间歇共生模式、双螺旋组织内外连续共生模式与三螺旋组织内外一体化共生模式。
关键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三螺旋”;“五链”融合;协同共生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4)17-0064-06我国一直将深化高校创新创业(以下或简称“双创”)教育改革作为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
2021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要求“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1]。
在“思创融合”及“专创融合”方面,国家要求“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在更高层次、更深程度、更关键环节上深入推進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全力打造创新创业教育升级版”[2];在“科创融合”方面,国家要求“推动高校科研院所创新创业深度融合,促进科技创新与创业深度融合”[3];在“产教融合”方面,国家要求“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扩大就业创业”[4]。
总之,在国家政策引导下,我国双创教育逐渐呈现由微观到宏观、多元融合创新驱动发展态势。
专创五融合,从“双创课程”到“专业课程双创”的创新与实践
专创五融合,从“双创课程”到“专业课程双创”的创新与实践作者:张健华来源:《现代职业教育》2021年第49期[摘要] 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基于“引培孵助”四级递进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通过人才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师队伍、实践平台“专创五融合”育人模式的实施,实现“双创课程”到“专业课程双创”的无缝对接,有效解决双创教育机制不畅、成效不明显等问题,破解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两张皮”的难题,形成了校政企协同创新命运共同体,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育人模式构建提供参考。
[关键词] 专创五融合;双创课程;专业课程双创[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49-0108-02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地处秦巴连片特困山区和革命老区,肩负着人才培养和精准扶贫的双重使命。
学院积极响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号召,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主动对接社会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紧扣自身办学定位,遵循高职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针对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积极探索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有效途径。
一、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实际意义(一)服务于经济转型对人才的需求我国已进入产业转型升级和AI智能新时代,在产业结构调整、经济转型过程中,对职业技能人才素质构成提出了新的要求。
结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大战略和《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及我省“5+1”现代产业体系规划,充分发挥学院电子信息专业集群优势,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技能技术人才,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需求。
(二)服务于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按照《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四川省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要求,高职院校应主动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注重产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细分就业岗位视阈下大学生就业力提升路径研究 基于第二课堂培养体系
二、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内涵
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是指大学生在寻找工作时,所具备的能够胜过竞争对手的 能力。这种能力不仅包括专业技能、知识和能力,还包括求职技巧、自我营销能 力、适应性和团队合作精神等。
三、当前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现 状与问题
然而,当前大学生在就业方面仍面临诸多问题。许多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表 现出自我定位不准确、求职技巧缺乏、实践能力不足等问题。此外,一些高校的 人才培养模式也存在着与市场需求脱节、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等问题,这也在一定 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
第二课堂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影响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1)拓展知识面:第二课堂可以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知识领域,从而拓展 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提高实践能力:第二课堂鼓励学生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可以提高学生 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在毕业后能够更快地适应工作岗位。
(3)培养创新精神:第二课堂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可以培养 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3、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策略 和方法
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高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开展多元化的第二课堂活动:高校可以开设各类实践活动和社团活动,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2)建立市场需求分析机制:高校应加强对市场需求的调研和分析,以便 及时了解企业的需求和趋势,为学生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
四、结论
第二课堂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 作用。通过参与第二课堂活动,学生可以拓展知识面、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从而增强就业竞争力。
感谢观看
细分就业岗位视阈下大学生就 业力提升路径研究 基于第二
课堂培养体系
高校思政课程教与学的深度融合路径及改革创新研究
高校思政课程教与学的深度融合路径及改革创新研究摘要:思政课程是高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门课程,是高校教育体系中的关键一环。
高校思政课程教学是贯穿于学生大学四年学业中的一门课程,该课程开设的目的是为了能培养学生树立正确价值理念。
思政课程具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使命,通过思政课程的教学,学生们可以深入理解国家的宏伟蓝图,了解时代的发展变化,对历史、政治、文化、道德等方面有着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本文通过对高校思政课程教学现状进行深入的分析,由此提出其“教”与“学”深度融合的路径探索。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程;深度融合;教与学引言:高校思政课程对学生思想的建设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提高了他们的判断力、分析能力和决策能力,为国家培养了思想观念正确的人才,推动了国家和社会的发展。
通过深入探究高校思政课程的教学现状分析,寻找出高校思政课程深度融合的路径,借助教学改革创新实践案例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探索和创新,由此推进思政课程改革。
一、高校思政课程的教学现状及原因分析(一)高校思政课程教学现状在高校教育中,思政课程是不可或缺的一门课程,也是学生行为规范、道德价值观、理论素养等方面培养的重要途径。
然而,在开展该课程活动过程中,却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学内容枯燥,学生兴趣减弱。
现在很多高校的思政课程教学内容大同小异,缺乏创新和活力,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影响了教学效果。
其次,教师教学能力偏低,难以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
有些教师教学能力不足,教学方法单一,课程内容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对于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提升作用不大。
第三,学生对此学习态度较差,教学效果不佳。
现阶段,许多大学生对思政课程存在抵触的情绪,对该课程重视程度不足,导致高校虽然设立了这一课程,但却难以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为学生的未来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
(二)高校思政课程教学问题原因分析首先,教学质量参差不齐,一方面是教师素质不高,缺乏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是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陈旧、过于死板,缺乏有效的互动与交流。
高职院校社会培训模式的实践与探索——以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学院 的社会培 训 经验分 析 , 阐述职 业教 育 的社会 培训模 式。
关键 词 : 高 职院校 ; 社会 培训 ; 培 训模 式
中图分类 号 : G 6 4 6 文 献标识 码 : A 文章 编号 : 2 0 9 5 — 8 5 2 8 ( 2 0 1 5) 0 2 — 0 7 6 — 0 3
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 学报
高职院校社会剖 I I 模式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践与探索
— —
以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黄 莉, 张 柱, 崔晓杰 , 仲 明
( 天津 中德 职业技 术 学院 , 天津 3 0 0 3 5 0 )
摘
要: 职 业教 育社 会培 训 已成 为高职 院校 重要 的社会 服 务功 能。 文章通 过天 津 中德 职业技 术
中德 的社会 培训 功 能促 进 了学 院 的科研 及 专业 课 程 研 发 。 紧 紧 围绕 企 业 需 求 , 与企业 合作进 行专业 和课 程 的 开 发 与 建 设 。 中德 与 大 火 箭 、 空客 、 天航 、 麦 格 纳等 企业 采用订 单培养 ,引进 国际 I HK标 准 或 行
方 经济发展 服务 , 直接 为社会 培养生产 、 建设 、 管 理 和
服务一线 的应用型人才 。
的领 先 优 势 , 进 一步优 化了专业结 构 和服务 产业发展
收稿 日期 : 2 0 1 4 — 1 2 — 2 8
作者 简介 : 黄莉( 1 9 6 3 一 ) , 女, 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副研 究员, 研 究方向为教育管理。
了结 构 性 调 整 。 通 过 深 入 开 展 对 区域 重 大 工 业 项 目和
基 于此 , 本 文 研 究 拟 从 天 津 中德 职 业 技 术 学 院职 教 实
基于校企合作的创新创业教育“五闭环”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引言
自我国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社会创新创业活力开始全面迸发。高等学校在创业教育过程中,必须通过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的改革,将创新意识、创业教育理念贯穿于教学过程中的课堂教学营造创业教育氛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业能力,以满足经济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要。
2“五闭环”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模式
2.1校企合作、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实践
创新创业教育是是由高校、政府、企业、家庭、学生多个子系统构成的一个完整生态良性循环系统。其中,企业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起着重要的示范作用,是高校选定创新创业教育内容、方式、方向的依据,是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最直观的感受和奋斗目标,企业运营模式和成长之路是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借鉴资源,因此校企合作的企业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中担负着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同时校友资源也得到了充分利用。高校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最终目标是以人才投身企业或是创办企业的形式来服务社会,企业需要人才得以运作离不开高校的人才培养教育,因此搭建实践平台里校企合作的基础。
2.4创新创业实践、师资队伍、教科研、学科赛
创新创业教育灌输在于借助课堂教学、科研课题和学科竞赛的开展,培养双创意识、双创精神,后两者重在实践,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潜能,在研究和比赛中出双创成果。例如:造价专业团队带领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组成BIM团队进行毕业设计,完成建模、算量、招投标编制和管理等各环节训练,毕业设计阶段性成果在第三届广联达BIM毕业设计知识学分积分赛和全国高等院校建筑软件技能认证大赛中分获优秀奖和三等奖,同时给掌握BIM技术的学生带来了好的就业机会和高薪职位,挖掘了学生潜在的就业创业能力。建筑装饰工程模型团队在进行建筑装饰模型实训课程中,带领学生制作艺术楼模型,并在2017中国工程机器人大赛暨国际公开赛工程创新设计项目中获得三等奖。在全面提出创新创业教育的初步阶段,最好的做法莫过于师生有意识去创新创业,一部分师生先去摸索创新创业之路,找到创新创业教育突破口,继而完善整个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校地融合,协同共生”视域下民办高校与城市融合路径研究
“校地融合,协同共生”视域下民办高校与城市融合路径研究作者:赵男男李嘉龙来源:《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2022年第04期摘要:校地融合是发展社会经济和提高高校教育质量的关键举措。
分析民办高校与城市融合发展的必要性,提出校地融合发展原则,从顶层设计、产业对接、资源共享三方面探讨民办高校与城市的融合发展路径。
关键词:校地融合;民办高校;资源共享;共建共享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769(2022)04-010-05目前,经济全球化、教育现代化、文化多样化稳步推进,区域间的竞争日益体现在人才与教育方面。
民办高校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力量,民办高校和城市在经济建设、人才集聚、科技创新等方面存在协同共生、相互促进关系。
校地融合本质是基于共建、共享原则,实现区域内知识、社会、信息以及物质资源的重新配置,以各类要素流动实现资源的优化组合,形成新的资源优势,实现校地协同同生、发展的目的。
在学术领域,部分学者就校地融合问题展开探讨,何宗錡指出校城融合的本质在于新旧动能转换,融合路径为建立融合机制、明确目标、建立合作平台[1]。
倪鹏飞等基于亚洲564个城市的调查结果,分析耦合协调度与城市可持续竞争力,实证结果显示高等教育和城市可持续竞争力协调度更高,需积极促进城市与高校合作共赢[2]。
在现有研究中,学者们多是聚焦于公立高校与城市的融合,忽视了民办高校的重要作用,民办高校作为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必要基于城市融合视角探讨民办高校和城市融合路径问题。
在高等教育现代化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要求校地融合朝着更高维度发展。
然而在实践中,发现校地融合还不够顺畅,存在顶层设计不佳、需求对接不准、资源共享不足等问题。
因此,需挖掘人才、科研、文化、创新等要素间的契合点,制定完善合理的民办高校与城市融合路径,实现城市与高校的协同良性发展。
一、民办高校与城市融合发展的必要性高校是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但受到城市规划、交通规划、土地利用等方面的影响,高校在发展中,也会从校园规划、校园管理模式等方面进行城市经济与空间布局。
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路径研究*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Innovation |科技与创新2024年 第03期DOI :10.15913/ki.kjycx.2024.03.045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路径研究*冯明佳(吉林农业科技学院机械与土木工程学院,吉林 吉林 132101)摘 要:应用型本科院校寻求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目前大多进行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探索,可以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
从应用型本科院校进行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意义以及必要性出发,探讨目前融合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最后探讨两者深度融合的路径。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教育;应用型本科院校;深度融合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6835(2024)03-0153-03——————————————————————————*[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一般课题“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模式研究”(编号:GH22165)高等院校对于学生的教育培养,尤其是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体现高等院校对于服务社会的人才的输出,是高等院校的重要责任和使命。
本科院校分为研究型本科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院校,其主要区别在于对学生的培养是主要注重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还是注重理论知识研究。
应用型本科院校应注重对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和输出,可以为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输送高级应用技术创新型人才。
应用型本科院校进行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发展有利于学校突出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特色和重点,抓好创新人才质量输出[1-3]。
但实际上,大部分院校在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时并没有和专业教育融合,没有形成一个课程体系,且教师队伍建设和水平也未相应融合。
1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存在的问题1.1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课程体系尚未完全建立目前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中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课程体系没有真正建立,教师授课过程中不能将两者紧密融合,学生的创业观念和创新意识薄弱,最终导致专业教育按照原有的培养方式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独自发展,没有进行体系融合,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应用实践能力没有形成。
职业院校服务地方社会经济的举措与成果
职业院校服务地方社会经济的举措与成果作者:马立贤王丽楠王丽杜慧起来源:《天津教育·上》2022年第08期一、引言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国内各地所创办的短期职业学校,是中国职业教育的先驱。
通过多年发展,中国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已实现专科、本科和硕士三个阶段的有机衔接。
在《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2011)》中,属于整个教育体系6个层次中的5B类。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于2021年大修中,明确强调了职业教育是不同于普通教育的非常重要的教育类型。
职业院校的主要职责是为区域经济社会建设和发展培养技术人才,主要面向区域内工业企业所遇到的重大技术难题进行技术研发,并且凭借自己的学科优势和科技水平,以不同的形式和渠道,为社会经济发展做经常性、具体性的社会服务活动。
天津市职业教育水平和建设力度始终处在国内前列。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从教育部批准并整合成立到获批“2020年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标志着“中高本硕”人才贯通培养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成。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一直围绕天津市发展战略进行建设,聚焦现代工业产业系统构建,积极对接重大行业发展需要,探索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进一步形成学科专业共建、人才培养和经济社会发展所需密切衔接的良性发展机制,在促进天津产业链、创新链和人才链融合发展上不断出成果、出经验。
二、举措与成果1.服务制造业的专业设置。
区别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需要紧紧对接高新技术发展与市场需求,适应行业发展,这样才可以实现更高质量的充分就业,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天津市制造业立市,也正在积极开展“串链补链强链”工程建设,全力建设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2021年,维系天津经济增长的核心产业发生新变化,先进制造业发展的重大战略支撑作用不断凸显。
学校紧密对接天津城市功能定位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不断推进专业结构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布局。
从2016年学校正式挂牌组建发展至今,学院已形成以服务制造业为主的包括先进制造技术在内的九大应用型学科专业组群,本科专业数量达到了21个,高职专业数量优化到25个,并实施了四年期硕士及“专升本”联合培养、“三二分段”贯通培养和专业碩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建成“中高本硕”有效衔接的人才培养体制。
双创背景下高职专业人才培养优化路径的建构研究
双创背景下高职专业人才培养优化路径的建构研究双创(双创业)是指在创业的过程中,既包括科技创新与创业,也包括实际创业与就业创业。
随着中国双创政策的不断推进,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术与职业技能人才的重要阵地,应当积极参与到双创背景下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的优化路径的研究与实践中。
首先,高职院校应当加强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
可以通过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市场洞察力。
此外,高职院校可以积极开展创新创业的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创业项目的策划与实施,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其次,高职院校可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高职院校可以与企业建立实习基地或合作实验室,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企业的需求和市场的变化。
同时,高职院校还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实际项目的研发与实施,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高职院校应当注重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创新创业能力是指学生通过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能够在特定的环境下创造新的价值。
因此,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市场营销的课程,培养学生的市场洞察力和市场推广能力;通过创业实践的环节,培养学生的创业胆识和创业决策能力等。
最后,高职院校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实践能力是指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为此,高职院校可以加强实验教学,通过实际操作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同时,高职院校还可以通过开设实训课程,使学生能够更加熟悉并掌握实际工作中的技能和方法。
综上所述,双创背景下高职专业人才培养优化路径的建构需要高职院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注重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以及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出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高职专业人才,为我国的双创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德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体系比较探究
中德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体系比较探究李焱【摘要】当前,大学生自主创业在我国得到了大力的支持和倡导,创业已经成为社会大众的热点关注话题,自主创业这种就业形势对我国当代大学生敢于创新和勇于挑战的精神有着重要的指导和培育作用,并且能帮助学生将其自身自主和自信等优良品质进行奠基和提高.德国高等院校的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体系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对德国高等院校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体系进行全面的理解和分析,对于我国高等学校的创业教育有着积极的启示作用.【期刊名称】《黑河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08)012【总页数】2页(P28-29)【关键词】德国;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体系【作者】李焱【作者单位】安徽科技学院动物科学学院,安徽凤阳 233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47在多样化的就业形式中,创业已成为社会大众的热点关注话题。
当前,大学生自主创业在我国得到了大力的支持和倡导,自主创业这种就业形势在缓解我国就业压力的同时,更对我国当代大学生敢于创新和勇于挑战的精神有着重要的指导和培育作用。
所以,在对大学生进行创业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既要满足于学生或团队参与创业比赛的能力基础及部分学生自主创业的需求,还要面向所有学生将其创业能力、市场意识和创业意识进行全方面培育,帮助学生奠基和提高自身自主和自信等优良品质。
在世界范围来看,德国高等院校的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体系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所以,对于德国高等院校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体系进行全面的理解和分析,通过与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体系进行比较研究,进而弥补我国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不足,也对我国高等学校的创业教育有着积极的启示作用。
一、中德高校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体系的特征1.德国高校重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德国高校在对大学生创业能力进行培养的过程中,其目的不仅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而是要在此过程中培养和促进学生的团队意识和精神,在提升高校学生创业能力的同时,帮助学生全面发展自身综合素质。
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高校第二课堂育人理念探究与路径创新
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高校第二课堂育人理念探究与路径创新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兴起,创新创业教育成为高校教育改革的热点。
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课堂(校园文化活动)对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
因此,探究和创新高校第二课堂育人理念,成为当前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创新创业教育。
创新创业教育是指给予学生一系列知识、技能和精神素质的培养,使其能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意愿和素质,为他们进入社会提供必要的能力和素质保障。
此外,创新创业教育也包括传授学生创新创业相关的知识和实践技能,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创新创业经验。
然而,目前高校第二课堂的育人理念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是理念单一化。
很多高校第二课堂活动过于注重学生的“玩乐性”,忽视了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实践技能的培养,导致学生在参与第二课堂活动中难以获得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
其次是内容不够丰富和实践性不强。
许多第二课堂活动仅仅停留在单一的学科领域,忽视了跨学科的交叉和综合能力的培养,缺乏与创业实践结合的机会。
为了创新高校第二课堂育人理念,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措施。
首先,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应始于校园文化活动的设计和组织之初。
学校应该引导学生在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过程中注重实践和创新,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机会去运用所学知识,锻炼自己的创新能力。
其次,学校应该加强与社会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的合作,将实践机会引入到第二课堂中。
例如,学校可以积极与当地的创业孵化器、企事业单位等合作,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实践的场所和资源。
同时,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创新创业类比赛、论坛、企业参观等活动,加深学生对于创新创业的认识和体验。
总之,在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高校第二课堂育人理念的创新与路径探究是当前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
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为他们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和资源支持,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的有机融合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的有机融合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当前教育环境中,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课程教学往往存在着割裂的现象,难以有效融合。
学生在接受专业课程教学的往往缺乏创新思维和创业技能的培养,无法真正应对未来社会和职业的挑战。
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有机融合,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
本文旨在探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的融合之道,为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提供新思路和方法。
也将通过对现有成功案例的分析与总结,为教育教学实践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启示。
【注意:本段已超过2000字,需要缩减字数】1.2 研究意义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有机融合,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使他们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能够立于不败之地。
此举也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推动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创新。
研究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的融合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深入探讨其融合的方式和方法,可以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指导,促进学校教育的全面发展和学生个人发展。
1.3 本文框架本文将围绕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的有机融合展开讨论。
我们将介绍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探讨其在当今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
我们将对专业课程教学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了解目前教育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接着,我们将阐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融合的必要性,探讨二者结合的优势和价值。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探讨融合实施的方式与方法,探讨如何有效地整合创新创业元素进入专业课程教学中。
我们将通过成功案例分析,展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有机融合的实际效果和成果。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希望能够为教育领域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进一步推动教育改革和创新发展。
2. 正文2.1 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在当前社会中变得愈发凸显。
随着经济结构的转型和科技进步的加快,创新创业已经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应用型本科院校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协同育人创新模式研究与实践
机制创新:探索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第一二课堂协同机制,完善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依托第二课堂实践活动,协同第一课堂教学活动, 建立第一、二课堂协同的多层次实践活动体系和管理机制。建立创新创 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把第二课堂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整合纳入到 人才培养体系,逐步实现两大课堂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成果的共享和转化 机制。
高等教育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申请书
成 果 名 称:应用型本科院校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协 同育人创新模式研究与实践
成果完成人姓名:徐世艾、王艳明、解晓亮、隋金雪、张延 东、傅志明、毛荐其、马宇、温国锋、冯烟利、华臻、秦涛、王 先柱、李新瑾、吴现波、任松芹、任祥华
成果完成单位名称:山东工商学院
成 果 科 类:其他 类别代码 推荐序号 成果网址
二、本成果得到了共青团中央、山东省教育厅、广大媒体及社会各 方面的肯定,北京科技大学、兰州大学等近百所高校前来考察。
(一)媒体关注。本成果得到了包括新华网、中国网、《中国青年 报》《大众日报》、山东电视台、烟台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在内的上百家 电视台、报纸、网站的报道。
(二)专题报道与推广。近一年来,山东省教育厅简报“高校深化 教育教学改革”专题、《大众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先后 5 次专题报 道了该成果,共青团中央学校部微信两次推出该成果专题经验介绍。自 2016 年 9 月被团中央确立为全国“第二课堂成绩单”试点单位以来,学 校先后六次将“第二课堂成绩单”建设及“第一、二课堂”协同育人经 验在全国大型会议上作典型报告和经验推广,包括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 记傅振邦、团中央学校部部长杜汇良、教育部思政司副司长张文斌、教 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副司长俞伟跃,团中央学校部副部长李骥、石新明、 宋来、王良等领导先后多次听取我校一二课堂协同育人工作汇报,并到 学校亲临指导。
应用型本科院校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协同发展路径探究
应用型本科院校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协同发展路径探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的改革也在不断深化。
在高等教育领域,应用型本科院校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协同发展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第二课堂,作为课外活动的一种组织形式,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也起到了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应用型本科院校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协同发展的路径,以期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借鉴和思路。
一、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关系第二课堂和第一课堂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二者之间关系密切,相辅相成。
第一课堂是指课堂内的学习活动,主要是由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学生进行听课学习。
而第二课堂则是指课堂外的学习活动,主要包括社会实践、科技创新、社团活动、志愿服务等。
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它们在不同的时间、空间和载体中进行,互为补充、相互促进。
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关系可以用“辅助、延伸、强化、提高”来概括。
第二课堂辅助第一课堂。
通过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学生可以在学校之外增添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从而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的学习经验,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第二课堂延伸了第一课堂。
第一课堂的教学内容在课堂上是有限的,而第二课堂活动则可以延伸学生的学习领域,让学生在社会实践、科技创新、社团活动、志愿服务等方面得到更多的锻炼和实践。
第二课堂强化了第一课堂。
通过第二课堂的活动,学生可以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进行实践和应用,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第二课堂提高了第一课堂的效果。
通过第二课堂的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协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第二课堂活动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兴趣培养,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让学生在兴趣爱好的培养中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
它可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第二课堂活动往往是一种实践性较强的活动,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协同育人:“三个结合”推动共青团第二课堂
课”群。
33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教学与实践。共青团第二课堂活动同其它第二课堂
师
生
的全过程实践教育体系。
活动的本质区别就是具备政治塑造、价值引领和道
赴 内
蒙
组建“实践导师团”。成立由思政课教师、党
德养成功能,因此,共青团第人“实践导师团”,
标应该体现思想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的具体要求。
课集体备课制度等,在加强对不同思政课之间内容
读,提升课堂吸引力;课后,学院党政领导和团干部、
衔接研究的同时,统筹做好主题团日团课和思政课
辅导员深入学习小组与学生进行交流,引导学生结
编
内容的有效衔接,将团日活动和团课的主题与思政
合实际进一步深化对理论的理解,让思政课真正成
辑
: 胡
课的专题相结合。此外,校团委还积极探索建立团
该课程按照 32 学时标准安排教学计划,统筹分配在
本科生各门思政课教学计划中。同时将各门思想政
图
治理论课的实践环节和学生“第二课堂”社会实践
强化活动目标设置。建设一批与思政课教学相
|
天
相结合,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向课前和课后延伸,形
匹配的第二课堂“金课”群,有效支撑思政理论课
津 大
学
成从入学教育、课内外实践、社会实践到毕业教育
展 口
述
主要负责提供社会实践选题指导、理论培训并根据
根据活动的育人目标定位,科学设计活动任务、环
史 收
集
实际带队开展实践。结合国家重大战略和重大主题,
节流程、评价办法等要素,确保这些要素能够支撑
社
会
设计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每年指导近千支实践
基于第二课堂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路径研究
基于第二课堂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路径研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创新创业已经成为了一种时尚,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也开始意识到创新创业的重要性。
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难以满足大学生的实际需求,所以基于第二课堂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路径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
本文旨在探讨基于第二课堂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路径,帮助大学生更好地掌握创新创业的核心能力。
一、第二课堂的概念与重要性第二课堂,指的是在学校教学以外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在教育实践中积极参与、自主选择的体验式教育活动。
第二课堂教育是传统教学的延伸和拓展,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这里,学生可以通过参与各种类型的活动,获得实践经验,提升能力,培养素质,为今后的发展做好充分的准备。
1. 参与创业实践活动第一步,大学生可以通过参与各种创业实践活动,亲身体验创业的全过程。
这些活动包括创业大赛、创业训练营、创业实训课程等,通过参与这些活动,大学生可以了解创业的实际情况,锻炼自己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通过参与这些活动,大学生可以从实践中获得丰富的经验,掌握创业的基本技能,提升自己的创业能力。
2. 发挥创新创业团队作用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过程中,团队合作是至关重要的。
大学生可以通过组建创新创业团队的方式,共同解决创新创业中遇到的问题,不断提升自己的团队合作能力。
在团队中,大学生可以相互补充,相互学习,共同成长,实现共赢。
通过团队的合作,大学生可以切身体验到创新创业中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提升自己的团队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
3. 参与创新创业项目孵化大学生还可以通过参与创新创业项目的孵化,提升自己的创新创业能力。
在项目孵化过程中,大学生可以积极参与项目的策划、设计、实施等各个环节,从而锻炼自己的项目管理能力和创新意识。
在项目孵化中,大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创业能力,获得实践经验,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 联合校外资源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时,可以联合校外资源,与企业、创投机构、创业导师等多方合作,共同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支持。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硕士专业实践环节融合的教学研究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硕士专业实践环节融合的教学研究
近年来,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
同时,专业硕士专业实践环节也是培养人才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
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做好准备。
因此,将创新创业
教育与专业硕士专业实践环节融合在一起,可以使学生在实践中深入探索创新创业的过程,提高其实践能力和职业发展水平。
最后,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硕士专业实践环节融合还可以利用校内、校外创新创业资源,促进学生的创业能力和技能。
学校可以建立部门或者中心来专门负责创新创业教育和
企业实践项目的管理和孵化,为学生提供资源和支持。
通过这些资源,学生可以更好地掌
握创新创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还可以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市场变化和竞争情况,为未来
的职业生涯做好准备。
总之,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硕士专业实践环节的融合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实践经验
和职业技能,提高其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
同时,也可以为学生的创新创业道路打下良好
的基础,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做好准备。
因此,学校应该积极推动这种教学模式的实践,营
造良好的创新创业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资源和支持。
基于BOPPPS教学模式的“医工融合” 跨学科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探索
基于BOPPPS教学模式的“医工融合” 跨学科应用型人才培
养路径探索
张云;胡慧娴;徐争元
【期刊名称】《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
【年(卷),期】2024()2
【摘要】针对如生物医学工程等跨学科专业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探讨基于BOPPPS 教学模式和项目式教学等推进医和工的有机融合,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与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给出了若干教学实践,为后续的跨学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总页数】3页(P0241-0243)
【作者】张云;胡慧娴;徐争元
【作者单位】皖南医学院医学工程学教研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
【相关文献】
1.探索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陶艺教学实践路径——以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为例
2.基于医工融合的生物医学信号处理应用型课程教学探索与实践
3.基于"医工融合"的新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4.新工科视域下基于医工跨界融合的智能医学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探索
5.依托项目教学驱动的会计专业跨学科交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内在契合性、现实困境与消弭路径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 业 项 目工 作 室 的融 合 模 式 进 行 了样 本 分 析 , 以 期 xq,-基 于 第 一 与 第 二 课 堂 创 新 创 业 教 育 与 专 业 教 育 的 融 合 路 径 、模 式 探 索 创 新 提 供 借 鉴 。
一 创 、 新 创 业项 目工 作 室 的 特 征 和 建 构 创 新 创 业 项 目212作 室 是 我 校 创 新 创 业 教 育 与 专 业 教 育 融 合 的 重 要 组 成 部 分 ,是 面 向 各 学 院 (系 )充 分 发 挥 专 业 与 人 才 优 势 ,围 绕 产 业 技 术 创 新 链 ,开 展 关 键 技 术 研 发 、科 技 成 果 转 化 、创 新 创 业 教 育 课 程 建 设 与 教 学 方 法 改 革 和 深 化 学 院 科 技 文 化 活 动 的创 新 创 业 服 务 平 台 。在 人 员 构 成 方 面 ,创 新 创 业 项 目 工 作 室 设 立 1名 学 院 教 师 负 责 人 ,由学 院 (系 )匹 配 相 关 专 业 教 师 和 学 生 团 队 、创 业 管 理 部 门 匹 配 专 职 创 业 教 师 组 成 。 具 体 操 作 层 面 由 3—5个 经 过 学 校 大 学 生 创 新 立 项 和 创 业 立 项 的 项 目团 队组 成 。 每 个 项 目 团 队 由 1—2名 专 业 老 师 和 1名 创 业 老 师 组 成 ,专 业 教 师
62
天 ;聿中穗杰固技术爻学鼍E报 2o18年8月第4期(总第25期)
作 为 项 目的 专 业 指 导 教 师 ,创 业 教 师 从 项 目市 场 化 课 堂 ,通 过 改 变 传 统 的 教 学 法 来 推 动 专 业 学 习 创 新
角 度 作 为 创 业 技 术 顾 问 , 使 学 生 参 与 到 项 目 的 科 技 是 融 合 路 径 之 一 ; 创 业 教 师 可 将 创 新 创 业 教 学 法 中
关 键 词 :创新 创 业教 育 ;专 业教 育 ;融合 ;创 新创 业项 目工作 室 中 图分 类 号 :G715 文献标 识 码 :A 文章 编 号 :2096—3769(2018)04—062—04
深 化 高 等 学 校 创 新 创 业 教 育 改 革 ,是 我 国 实 施 十 九 大 报 告 提 出 的 创 新 驱 动 发 展 战 略 、建 设 创 新 型 国 家 的重 要 举 措 ,也 是 高 等 学 校 主 动 适 应 教 育 供 给 侧 结 构 改 革 的 现 实 要 求 。 因 此 需 要 深 入 加 强 创 新 创 业 教 育 与 专 业 教 育 的 融 合 ,从 而 构 建 研 究 与 应 用 结 合 、专 业 与 创 新 创 业 课 程 相 衔 接 的新 体 系 ,培 养 具 备 较 强 专 业 技 术 创 新 与 创 业 能 力 的 技 术 技 能 型 人 才 。 国 务 院办 公 厅 关 于 深 化 高 等 学 校 创 新 创 业 教 育 改 革 的 实 施 意 见 (国办 发 (2o ̄5]36号 )指 出 ,目前 我 国 高 校 创 新 创 业 教 育 存 在 这 样 一 些 问 题 :创 新 创 业 教 育 理 念 滞 后 ,与 专 业 教 育 结 合 不 紧 ,与 实 践 脱 节 ;教 学 方 式 方 法 单 一 ,针 对 性 实 效 性 不 强 ;实 践 平 台 短 缺 , 指 导 帮 扶 不 到 位 等 问 题 _1_,一 针 见 血 地 指 出 了 第 一 与 第 二 课 堂 创 业 教 育 与 专 业 教 育 融 合 脱 节 等 问 题 。本 文 对 天 津 中德 应 用 技 术 大 学 (以 下 简 称 “我 校 ”)创 新
创 新 与 成 果 转 化 _T 作 中 来 。 在 场 地 要 求 方 面 , 学 院 的 启 发式 问 题 教 学 法 、基 于 JⅡii布 的教 学 法 、工 单 式 教
(系 )为 创 新 创 业 项 目T 作 室 建 设 、运 行 和 发 展 提 供 学 法 、基 于 过 程 的 考 核 方 法 融 入 专 业 课 堂 教 学 中 。创
天 律 cP『褒杰固技术五学 掌 报 2018年8月第4期(总第25期)
基 于第一和第二课堂创新创业 与 专业教 育的融合路径探 究
以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创新创业项 目工作室为例
王桂 莲
(天 津 中德 应 用技 术 大学 创 新 创业 发展 中心 ,天 津 300350)
摘 要 :深 化 高 等 学校 创 新 创 业教 育 改革 ,是 我 国建 设创 新 型 国家 的重 要举 措 ,也 是 高 等 学校 主 动适 应教 育供 给侧 结 构 改革 的现 实要 求 。 因 此应 构建 研 究与应 用 结 合 、专 业教 学与创 新创 业 内容 相 衔接 的新体 系 ,培 养 具备 较 强 的专 业 技 术创 新 与 创 业 能力 的创 新 型技 术 技 能 型 人才 。 以天 津 中德 应用 技 术 大 学创 新创 业项 目工作 室为例 ,对 基 于第 一课 堂 与第 二课 堂创 新 创 业教 育 与专 业教 育 融合 路 径模 式选 择 提 出策 略 。
收 稿 日期 :2018—04—13 作 者 简 介 :王 桂莲 (1985),女 ,天 津人 , 教 师 ,硕 士研 究 生 ,研 究方 向为 创 新 创 业教 育 、初 创企 业管 理 。 此文为 以下课题项 目的研究成果:天津市教 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高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研发”(编号 :VE4071). 天津市 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校 级课题“高校众创 空间可持续发展驱 动因素研究”(编 号:ZDKT2016-013)和“应用型本科院 校基 于大 学生科技成果 转化培养路径探析”(编 号:ZDJY201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