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刑事责任年龄起点问题
如何解读刑法中的刑事责任年龄
如何解读刑法中的刑事责任年龄刑事责任年龄是指根据刑法规定,未满一定年龄的人不承担刑事责任,因此在刑事案件中无法被追究刑事责任。
刑事责任年龄的确立旨在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和发展,并考虑其心理和生理发展的特点。
然而,刑事责任年龄的具体解读却存在一定的争议和困惑。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刑事责任年龄进行解读,并探讨其在实践中的问题。
一、刑事责任年龄的法定规定根据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五条的规定,未满十四周岁的人不负刑事责任。
这意味着在我国法律体系中,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不受刑事处罚和相应法律制裁。
这一规定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和照顾,充分认可了未成年人的心智和行为成熟度的限制。
二、刑事责任年龄的理论探讨从理论上讲,刑事责任年龄的确立是基于对未成年人心智发展特点的考虑。
根据心理学研究,未成年人在心智发展上与成年人存在明显差异,缺乏成熟的判断力和自我控制能力。
因此,在不满14周岁的情况下,未成年人难以对自己的行为负完全的责任,也不具备意识到其行为后果的能力。
然而,个别理论家认为刑事责任年龄应该相应提高,以适应社会的变化和未成年人的心理发展。
他们认为,在某些特定情况下,未成年人的行为已经具有明显的成年人特征,应当可以对其承担刑事责任。
这种观点存在争议,一方面体现了对未成年人行为能力的考虑,另一方面也需要权衡社会求助刑事制裁的需求。
三、刑事责任年龄的实践问题尽管刑事责任年龄的法定规定相对明确,但在实践中仍然存在一些困惑和争议。
首先,一些未成年人在进行违法犯罪活动时故意伪造年龄信息以逃避刑事责任。
这给刑法的执行带来了一定的困扰,需要进一步加强对未成年人实际年龄的鉴定机制和手段。
其次,对于已满14周岁但仍未成年的人群,应当如何界定其刑事责任的承担程度也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
一些法律实践中的案例表明,在早熟的心智发展和明显的犯罪行为之间,存在一定的难以判断的灰色地带。
在这种情况下,法律和司法实践需要更加细致入微地审慎判断,充分考虑到未成年人个体差异和心理特点。
刑事案件中的刑事责任年龄
刑事案件中的刑事责任年龄在刑法领域中,刑事责任年龄是指未成年人达到一定年龄之前,对其所犯的刑法责任不予追究的界限。
这一界限的确定,涉及到社会公正、个体权益、刑罚目的等多方面的考虑,因此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
本文将从法律界的观点出发,探讨刑事案件中的刑事责任年龄。
一、刑事责任年龄的起源和基本原则刑事责任年龄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法兰西革命法典》。
它规定了人民达到18岁之前不负刑事责任的法律年龄。
这一原则被后来的刑法体系普遍采纳,包括了我国刑法。
根据我国刑法第17条的规定,刑事责任年龄为16周岁。
这意味着,未满16周岁的人不负刑事责任。
刑事责任年龄的确立基于以下原则。
第一,未成年人的心智发育不完全,缺乏充分的法律意识和判断能力,因此应当受到保护。
第二,未成年人的身心状态容易受到不良环境和他人影响,很难对自己的行为负全责。
第三,未成年人是国家的未来,社会应该注重教育和改造,而不是过早地给予刑罚。
二、刑事责任年龄的争议与变革然而,随着社会变革和法律实践的深入,对于刑事责任年龄的合理性和设定标准的讨论也日益增多。
有一部分人认为16周岁的刑事责任年龄过低,认为未成年人的心智发育并未在16周岁前达到成熟状态,因此容易对刑事行为产生冲动和错误的判断,这样的年龄划定可能对其个人发展和社会和谐造成一定的伤害。
于是,有些国家和地区提出了将刑事责任年龄上调至18周岁的建议。
他们认为,18周岁是未成年人心智发育较为成熟的界限,考虑到未成年犯罪个体的特殊性和社会的需求,将刑事责任年龄合理地延迟至18周岁后,能更好地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也有利于社会的发展。
三、刑事责任年龄标准的个案分析针对刑事责任年龄的争议,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具体的案例进行分析。
以2020年泰国一起未成年人杀人案为例,被告方辩称,涉案的未成年人因处于心智不成熟的状态,难以全面理解自己的行为所带来的后果,因此不符合刑事责任年龄。
法院最终判决,将该案认定为未成年犯罪,并在判决中给予了相对较轻的刑罚。
浅析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问题
浅析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问题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问题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话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人们对未成年人的认知和理解也在不断改变,因此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也成为了一个争议性的问题。
本文将就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问题展开浅析,探讨其相关的法律和社会问题。
历史上,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曾一度被认为是十六岁,即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不负刑事责任。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和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这一规定提出质疑。
他们认为,十六岁并不是一个合适的划分点,未成年人的认知能力和行为能力并不完全成熟,因此可能无法承担刑事责任。
亦有人提出,未成年人在某些情况下已经具备了较强的认知和行为能力,应当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这些观点的存在使得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和多元化。
从法理上讲,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应该考虑未成年人的认知和行为能力,以及其社会背景和环境等因素。
在立法上,应该通过综合考虑这些因素,来确立一个合理的刑事责任年龄。
这一点在现行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得到了体现,该法对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进行了规定,并在一定程度上考虑了未成年人的认知和行为能力。
在实际操作中,这一法律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例如在司法实践中如何判断未成年人的认知和行为能力,如何对不同年龄段的未成年人进行相应的法律教育和引导等等。
除了法律上的问题,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问题还涉及到社会层面的一系列问题。
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与社会教育、家庭环境、心理健康等因素之间的关系,以及未成年人犯罪后的社会再教育和矫正等问题。
这些问题都需要政府、社会以及家庭共同努力,通过多方面的手段来解决。
对于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问题,我们需要全面考虑法律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
在法律上,应该通过科学的方法和程序,对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进行合理的规定,并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律教育和引导,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和履行自己的法律责任。
在社会层面,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对未成年人的社会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的要求,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和行为准则。
浅析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问题
浅析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问题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和争议。
刑事责任年龄是指一个人在法律上被认定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年龄。
在世界各国中,刑事责任年龄存在巨大的差异,有的国家的刑事责任年龄很低,而有的国家则很高,甚至有的国家没有明确规定。
在中国,根据《刑法》的规定,未满14周岁的儿童是不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这是对未成年人的一种特殊保护措施。
从理论上来说,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应当根据其心理和生理发育情况来确定,以保障未成年人的权益和发展。
因为未成年人的认知能力和判断能力还不完善,对于自己的行为后果也不够成熟,他们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很难对自己的行为负全责。
将刑事责任年龄设定为14周岁,可以降低未成年人犯罪行为的发生率,有利于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
也有人认为14周岁的刑事责任年龄太低。
他们认为,现在社会环境复杂多样,14周岁的未成年人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智力和道德判断能力,可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如果不对其实施法律的惩罚,会导致未成年人犯罪行为的过早发展,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安全。
他们认为应当提高刑事责任年龄,以强化未成年人的法律意识和责任感。
在国际上,对于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也存在着差异。
英国将刑事责任年龄设定为10周岁,瑞典为15周岁,德国为14周岁,美国大部分州为18周岁。
不同国家根据自己国情和法律制度的需要,采取不同的刑事责任年龄设定。
这一差异的存在也反映出不同国家对未成年人刑事责任问题的看法和定位有所不同。
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问题是一个复杂而敏感的问题,需要权衡各种利益,寻求一个能够最大限度地保护未成年人权益,又能够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的平衡点。
在制定和修改相关法律法规时,应当广泛听取各方意见,进行充分的讨论和研究,以制定出最为合理和科学的刑事责任年龄制度。
也应该通过教育和社会工作等手段,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律教育和心理疏导,引导他们健康成长,远离犯罪的诱惑。
浅析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问题
浅析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问题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问题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对于未成年人犯罪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年龄的规定各有不同。
一般来说,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通常为18岁以下。
随着社会发展和观念变化,有人提出应该对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进行重新审视和调整。
本文将从法律、心理和社会等多个角度来浅析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问题。
我们来看看法律层面上的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问题。
在多数国家的刑法中,对于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通常是18岁以下。
这意味着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犯下罪行时,通常不会被追究刑事责任。
一些人认为这一规定过于宽松,认为应该根据案件具体情况来决定是否对未成年人进行刑事追究。
他们认为,有些严重的罪行应该由未成年人承担刑事责任,以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
一些国家和地区对于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做出了调整,使得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在犯下某些严重罪行时也需要承担刑事责任。
心理层面上的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问题也是一个需要考虑的因素。
未成年人通常具有不成熟的心智和行为,他们的行为常常受到家庭、教育和社会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在未成年人犯罪问题上,不仅需要考虑罪行的严重程度,还需要考虑未成年人的心理成熟度和社会环境等因素。
一些心理学家认为,未成年人在18岁之前通常还未完全具备理性思考和自我控制的能力,因此他们应该得到更多的教育和帮助,而不是简单地对他们进行严格的刑事处罚。
一些国家对于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做出了相应的规定,让未成年人在犯罪时得到更多的帮助和教育,而非仅仅是刑事处罚。
社会层面上的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问题也受到了广泛关注。
未成年人的犯罪行为不仅给受害者带来伤害,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不良影响。
社会应该更多地关注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和教育问题,以预防未成年人的犯罪行为。
一些社会学家认为,应该通过加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等手段,提高未成年人的道德素质和法律意识,从根本上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发生。
浅析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问题
浅析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问题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问题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未成年人的犯罪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针对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问题,各国的态度和立法不尽相同,但都在探寻一个最适宜的解决方案。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问题进行浅析,以期引起更多的关注和思考。
一、未成年人的认定标准首先要明确的是,未成年人的认定标准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是有所不同的。
一般来说,国际上通行的标准是18岁以下的人为未成年人。
在中国,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未满18周岁的人为未成年人。
不过,有些国家的法律规定未成年人的年龄界限可能会不同,比如日本是20岁,新加坡是16岁。
这说明未成年人的认定标准并非全球统一,需要按照各国的法律来认定。
二、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能力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能力是一个备受争议的问题。
对于未成年人是否应当承担刑事责任,不同国家、不同地区都有不同的规定。
在某些国家,未成年人在犯罪行为中是不承担刑事责任的,因为认为他们缺乏充分的刑事责任能力。
而在中国,按照《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规定,14周岁以上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轻微刑事责任行为,可以不追究刑事责任。
而16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轻微刑事责任行为时,处罚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这说明,我国法律对于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能力是进行了区分和规定的。
三、未成年人的心智发育未成年人的心智发育是影响其刑事责任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发育要到25岁左右才会基本成熟。
尤其是控制冲动、理性思维、后果意识等功能,都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完善。
未成年人在犯罪行为中的心智发育不完全,缺乏充分的自我控制能力,更容易受到诱惑和影响,因此在承担刑事责任方面应当给予更多的宽容和理解。
而且,未成年人的后果意识不强,容易因为犯错而后悔,因此在犯罪行为中更应该考虑到未成年人的心智特点,采取正确的教育和引导方式来帮助他们改正错误。
刑事责任年龄界定与刑事负责能力原则
刑事责任年龄界定与刑事负责能力原则刑事责任年龄界定与刑事负责能力原则是刑法中的重要概念,对于刑事案件的判决和处理具有重大影响。
本文将从刑事责任年龄的界定以及刑事负责能力原则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刑事责任年龄界定刑事责任年龄界定是指确定一个人在多少岁以上才能承担刑事责任的规定。
我国刑法规定,刑事责任年龄为16岁。
也就是说,在我国,只有16岁及以上的人才能被追究刑事责任。
这一规定主要基于以下考虑:首先,心理发展的稳定性。
16岁是人的心理发展较为稳定的阶段,具备一定的辨别是非、认识自我和控制自我的能力,能够理解并承担起自己的行为后果。
因此,将刑事责任年龄界定在16岁以上,符合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研究成果,能够较为准确地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刑事责任能力。
其次,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将刑事责任年龄界定在16岁以上,可以一定程度上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未成年人在心智和认知方面尚不成熟,容易受到外界诱导和影响,此时将其追究刑事责任,有可能加重了其身心负担,对其人格成长和社会适应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设立刑事责任年龄界定,能够避免对未成年人过早地承担刑事责任,保护其权益。
然而,刑事责任年龄界定只是一项原则性规定,实际操作中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和裁量。
如果16岁以下的人犯罪,应当依法予以教育、矫治或者其他必要的保护措施,而不是以刑事责任追究为主。
二、刑事负责能力原则刑事负责能力原则是指一个人在犯罪行为时是否具备辨别是非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只有具备刑事负责能力的人才能够被追究刑事责任。
在刑法理论中,刑事负责能力又被称作“刑事能力”或“行为能力”。
刑事负责能力原则的核心在于保证刑事责任的个别化,使刑罚能够准确地针对有能力独立承担责任的人。
刑事负责能力的判断主要包括智力、精神和心理等方面的评估。
在实践中,通常需要借助法医、心理学家等专业人士的鉴定和评估,以确定被告人是否具备刑事负责能力。
刑事负责能力原则的实施不仅有助于保护个体的利益,还可以确保刑罚的公平性和合理性。
浅析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问题
浅析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问题1. 引言1.1 背景介绍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对未成年人的保护意识逐渐增强,对未成年人犯罪所承担的责任也越来越关注。
未成年人犯罪问题一直存在于社会中,因此设立一定的刑事责任年龄是为了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防止其受到不必要的惩罚和伤害。
在当前社会背景下,未成年人的犯罪率逐渐上升,引发了关于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的讨论和争议。
为了更好地探讨和解决这一问题,有必要对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从而为社会提供更好的法律保护和引导方向。
在这个背景下,本文将从立法现状、法律规定、相关案例分析、社会讨论和专家观点等方面对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问题进行探讨,旨在为建立更加完善的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制度提供参考和借鉴。
2. 正文2.1 立法现状当前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未满18周岁的人为未成年人,享有特殊保护。
根据该法律,未成年人在刑事责任方面也有相应规定。
根据该法律的规定,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一般不承担刑事责任,但法律也规定了一些例外情况。
如果未成年人犯罪情节特别严重,或者属于法律规定的必须承担刑事责任的情况,那么即便未满16周岁,也会被追究刑事责任。
在我国刑法中也有相关规定,对于未满18周岁的犯罪行为,法律规定了较为宽松的处罚幅度,同时也会考虑到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和教育问题,力求更多地进行教育和改造。
我国的立法现状在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问题上相对明确,一方面对未成年人给予了特殊保护,另一方面也对其犯罪行为做出一定的处罚规定。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对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的问题还需要不断完善和调整,以更好地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并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
2.2 法律规定法律规定是指国家法律对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的具体规定。
在中国,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为十四周岁。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规定,不满十四周岁的人没有刑事责任能力,但如果十四周岁以上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刑事案件中的刑事责任年龄界定问题
刑事案件中的刑事责任年龄界定问题刑事案件中的刑事责任年龄界定问题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年龄界定对于刑事案件的处理至关重要,它决定了未成年人是否能够承担刑事责任,以及如何对待涉及未成年人的犯罪行为。
本文将探讨刑事案件中的刑事责任年龄界定问题,并分析不同立法和司法体系对此的看法和处理。
第一部分:国际立法和约定在国际上,有关刑事责任年龄界定的立法和约定主要体现在《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中。
根据该公约,未满18岁的人应被视为未成年人,应特别保护其权益,包括免除刑事责任。
然而,该公约也允许各国根据自身具体情况对刑事责任年龄进行适当调整。
这意味着各国在处理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时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立法措施。
第二部分:各国刑事责任年龄的界定各国对刑事责任年龄的界定存在较大的差异。
以典型的几个国家为例,法国将刑事责任年龄界定为13岁,而美国将其界定为18岁。
这种差异主要是由于国家的法律体系、社会文化背景和犯罪情况等因素所导致的。
在年龄界定方面,一些国家采取了引入“罪上加罪”或类似的制度。
即在未成年人达到一定年龄后,如果其犯罪行为属于严重的刑事罪行,可以将其视为成年人处理,以更加严厉的手段进行惩罚。
这种做法旨在在一定程度上平衡保护未成年人权益与社会安全的关系。
第三部分:刑事责任年龄界定带来的影响年龄界定对刑事案件的处理产生了重大影响。
未成年人由于其生理和心理特点,尚未完全发展成熟,因此对于其犯罪行为的评价和处理需要更多的考虑。
对于未成年人犯罪的处理,应该注重教育和康复,以使其重新融入社会并避免再次犯罪。
然而,年龄界定过于宽松可能导致对于严重犯罪行为的过度宽容。
一些未成年人可能会利用年龄界定的限制来逃避刑事责任,从而导致社会的不公平与不安全。
因此,在制定刑事责任年龄界定时,应充分考虑社会公众的意见和利益,寻求一种更加公正和平衡的解决方案。
结论刑事案件中的刑事责任年龄界定问题不仅仅是法律问题,也是一个涉及到社会道德和人权的复杂问题。
刑事责任年龄
刑事责任年龄刑事责任年龄是指在刑法中规定的人民法院认定的犯罪行为实施时,能够承担法律责任的最低年龄。
在各国刑法中,刑事责任年龄均有所规定,但具体标准因国家而异。
本文将就刑事责任年龄的相关问题作出探讨。
一、刑事责任年龄的历史演变刑事责任年龄的历史演变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古代,由于社会底层生活水平低下,普遍存在儿童犯罪现象。
在《齐书·礼志》中,即规定了年满15岁方可担责的年龄标准。
而清朝刑律规定女孩14岁、男孩16岁成年,自该年龄起可承担法律责任。
二、我国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刑事责任年龄为16周岁。
即16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如实施犯罪行为,不予追究其刑事责任。
但在特定情况下,人民法院有权对在刑事责任年龄以下的未成年人进行认定和追究刑事责任。
例如,如果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的犯罪行为非常严重、犯罪情节极恶劣,就会被认定为有刑事责任能力。
三、刑事责任年龄的普遍适用许多国家都规定了刑事责任年龄的标准。
例如,在英国,刑事责任年龄是10岁;在美国,刑事责任年龄在州际之间有所不同,大多为18岁。
而在中国香港,刑事责任年龄则为10岁。
刑事责任年龄不同的原因是不同国家和地区对于未成年人认知和法律观念的不同,以及不同社会和文化环境的影响。
四、对未成年人犯罪的保护由于未成年人是社会的未来,因此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在我国,未成年人如实施犯罪行为,有专门的未成年人司法制度来处理。
同时,我国的法律也规定了一系列保护未成年人的措施,如儿童福利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
保护未成年人,防止其犯罪,同时也需要从根本上解决社会问题和帮助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总之,刑事责任年龄是刑法中的重要问题,各国在制订法律时应考虑社会实际情况,确保刑事责任年龄的标准公平、合理,并为保护未成年人权益提供法律保障。
浅析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问题
浅析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问题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
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对于未成年人在犯罪行为中的法律责任年龄都有不同的规定。
而这一问题的讨论也一直围绕着未成年人的心理、认知和社会环境等方面展开。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浅析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问题,希望能够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和讨论。
我们需要明确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是指在未成年人犯罪时对其进行法律追究责任的最低年龄。
一般来说,法律规定的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都要晚于成年年龄,这是出于对未成年人心智和成长的考虹。
对于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来说,未成年人在犯罪行为中的法律责任年龄都是一个关键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未成年人的犯罪行为不容忽视,对此类问题的法律规定迫在眉睫。
未成年人的心智成熟度较低,判断能力和自控能力都比成年人弱,很难对其犯罪行为进行充分的法律判断。
未成年人的犯罪行为受到周围环境和社会因素的影响,有时候并非完全出于自己的意愿。
在对未成年人的犯罪行为进行法律追究时,需要考虑到以上因素,不能简单地套用成年人的法律责任标准。
现实中对未成年人犯罪行为的法律规定也存在争议。
一方面,一些人认为未成年人在犯罪行为中也应该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以此来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也有人认为未成年人的心智和认知水平还不够成熟,法律追究责任年龄应该相对较高,以此来给予未成年人更多的成长和教育机会。
这些争议既反映了社会对于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关注,也凸显了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法律规定应该充分考虑到未成年人的心理和认知发展特点。
未成年人的人格形成和道德观念的培养都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这就需要法律规定对未成年人犯罪行为给予一定的宽容和考量。
在确定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时,应该充分考虑到心理学和教育学等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和建议,以便更好地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对未成年人犯罪行为的法律规定也需要充分考虑到社会对于法律公正性和社会稳定的需求。
浅析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问题
浅析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问题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是指法律上规定的适用刑事制裁的年龄界限。
不同国家在这一问题上存在不同的立法规定和实践做法。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问题进行简要分析。
从理论角度看,确定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主要涉及两个问题,即心理发展和社会保护。
心理发展方面,未成年人的思维能力、判断力、意志力等都不如成年人成熟,容易受到外界影响,难以承担完全的刑事责任。
一些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大脑的发育需要一定的时间,未成年人在这方面还存在差异,需要给予特殊保护。
社会保护方面,未成年人本身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处于生理、心理等方面的成熟度都较低,比成年人更易受到欺凌和侵害。
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成为保证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因素。
实践上,不同国家对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有着不同的规定和实践。
一些国家法律规定了刑事责任年龄的下限,即未满某一年龄的未成年人不承担刑事责任;而另一些国家则没有确定具体的刑事责任年龄,而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裁决。
这些国家之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和保护方面。
一些国家注重对未成年人的心理辅导和教育培训,帮助他们改正错误,并避免再次犯罪,实现社会重建;而另一些国家则更加注重对未成年人的刑罚和处罚,强调对其进行惩罚,以达到震慑效果。
从实践上看,确定刑责责任年龄的合理性,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社会文化和法治发展的水平。
根据不同的国情和社会需求,合理确定刑事责任年龄可以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在对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进行界定时,应充分考虑到其难以承担完全责任的心理特点,并通过适当的教育和矫治措施,帮助他们改正错误,重新投入社会。
这样既可以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又有利于社会的持续发展。
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问题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社会问题。
在制定相关法律和政策时,需要兼顾社会保护和个体责任的平衡,合理确定刑事责任年龄,并给予未成年人必要的教育和矫正,以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和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
浅析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问题
浅析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问题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因为这关系到未成年人的生命、前途以及社会的稳定和平安。
我将从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的历史沿革、现行法律规定与探究,以及对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未来的设想和建议三个方面进行浅析。
首先,历史沿革。
我国在古代时期就有了对未成年人的惩罚,但当时不存在刑事责任年龄的概念,也没有对罪与非罪之间的界限做出明确的规定。
明朝时期的刑法有规定:“男儿十五以上、女儿十三以上,皆须依法行刑,给以处罚。
”这是我国刑事责任年龄最早的规定。
清朝时期,根据《大清律》基本保留了这一规定,但将女孩的刑事责任年龄提高至14岁。
此后,民国时期与新中国成立后分别对刑事责任年龄做出了规定:1949年推行实行的《联合惩治暴君、汉奸、内奸、贪官、土匪及其同谋的办法》规定,对于15岁以下的罪犯,如果能证明该罪犯为“中共领导下革命队伍”的一员,可以不用追究其刑事责任;1950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族人民监狱管理条例》规定,刑罚年龄定为16岁;1983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刑事责任年龄为14岁。
其次,现行法律规定。
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被告人未满14周岁的,不准判处刑罚,但可以予以教育、帮助和保护。
被告人年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被告人年满16周岁的,应当承担全部刑事责任。
注意,此规定只适用于被告人,对于其他涉案未成年人的处置方法并没有明确规定。
最后,设想和建议。
我认为应该对刑事责任年龄的现行规定进行调整。
首先,应当将刑事责任年龄设定为16岁,这样可以更好的保障未成年人的权利,也符合现今社会的发展和国际社会对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的普遍规定。
其次,应当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和帮助,提高未成年人对法律规定的认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减少未成年人的犯罪率。
最后,应当建立和完善对涉案未成年人的保护机制,加强对未成年人案件审理的特别程序和程序保障,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浅析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问题
不同国家对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在全球范围内存在较大的差异。不同国家根据自身的法律和社会情况,对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做出了不同的规定。在这里我们将对一些国家的具体规定进行简要介绍。
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各州对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规定有所不同。一般来说,美国的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在18岁左右,但也有一些州规定为16岁或17岁。密西西比州规定未成年人达到17岁即为刑事责任年龄,而堪萨斯州规定未成年人达到10岁即为刑事责任年龄。
浅析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问题
1. 引言
1.1 成年人的定义
未成年人的定义可以根据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法律而有所不同,但通常指的是年龄在18岁以下的人群。在中国法律中,未成年人指的是年龄在18周岁以下的人,也称为未成年公民。未成年人由于生理、心理和法律认知上的不足,通常具有未成年人的特点,如易受外界影响、缺乏自控能力和冲动性强等。在法律上,未成年人通常需要特别的保护和关注,以确保他们的权益得到充分的保障和尊重。未成年人的心智发展尚未成熟,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因此容易受到不良行为的诱导和影响。对未成年人的定义和保护,关系到社会的未来和稳定,需要各方共同努力,确保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和发展。【未成年人犯罪的问题意识】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需要各方共同关注和努力。
未成年人对于法律和社会规范的认知度不高。由于缺乏相关知识和教育,他们对于法律规则和社会行为规范的理解也相对较低。在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和各种诱惑时,未成年人容易违法犯罪,危害社会稳定和治安。
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特点主要表现为认知水平不够成熟、自我认知和情绪管理能力有限、对法律规范的认知度不高等方面。我们在探讨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问题时,必须全面考虑未成年人的心理特点,制定相应的预防和教育措施,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社会规范,提高自我管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有效预防犯罪问题的发生。
浅析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问题
浅析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问题
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问题一直备受争议。
在我国,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规定
为14周岁以上,而在某些国家则规定为更高的年龄,比如16或18周岁。
此外,也有一
些国家规定如果未成年犯罪者犯罪情节特别严重,则可以降低刑事责任年龄。
关于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问题,存在着不同的观点和争议。
一些人认为,14周岁太低了,并且在某些情况下未成年人完全可以理性判断,犯罪意识明确,应该对其承担刑
事责任。
然而,有些人则认为未成年人的心理和生理发育尚未完全成熟,他们在犯罪时往
往是受到外界环境影响,心智不成熟,应当给予更多的关爱和教育,而不是惩罚。
事实上,在实践中,针对未成年犯罪者,往往采取的是以教育和挽救为主的处理方式,而不是单纯的惩罚。
这是因为,未成年人的错误和罪行通常并不是出于恶意,而是出于好
奇心、幼稚和缺乏行为约束力。
因此,适当的教育和指导,有助于帮助他们改正错误,回
归正常的人生轨迹。
但是,也有一些未成年犯罪者所犯罪行十分恶劣,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和损失。
这些罪犯的行为已经超出了一般的“青少年适用刑法”的范畴,他们应该依据法律规定承
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对于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需要兼顾保护未成年人自身权益和维护社会正义的要求。
这要求我们必须在立法和法律执行方面做好平衡和调整,加强与未成年人有关的法律
法规的制定和完善,同时也要加大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关爱和指导力度。
只有这样,才能
真正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刑事责任年龄起点的有关分析
刑事责任年龄起点的有关分析摘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未成年人恶性事件涌现,但公安机关或司法机关无法根据法律的有关规定将其捉拿在案甚至追究责任,这无疑引起了轩然大波。
我国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制度是否需要修改以及如何进行修改,引起了社会各界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关键词:刑事责任年龄起点;恶意补足年龄规则;未成年人犯罪下文将从刑事责任制度的演变开始,论证未成年人犯罪的规律性特征、我国现行法律制度下刑事责任能力认定的标准和意义、恶意补充规则在我国的适用情况,以证明刑事责任年龄降低的合理性。
2019年3月,30名全国人大代表首次对修改《未成年人保护法》提出议案,提议将最低刑事责任年龄调整为12周岁;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修正案草案》,并公开征求社会意见。
2021年,刑法修正案第十一修正案的出台,正视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的问题。
《刑法修正案十一》将刑法第十七条修改为:“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二周岁不满十四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对依照前三款规定追究刑事责任的不满十八周岁的人,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未满十六周岁未受处罚的,责令对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进行管教,必要时依法实施专门矫正教育。
”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的下调,不仅仅是遏制未成年人恶性违法犯罪行为的宪法书,更是刑法本身科学性的真实写照。
一、我国刑事责任年龄制度的发展沿革(一)我国古代最低刑事责任年龄制度的发展我国有关刑事责任的规定出现在神权政体时期,书中记载的有关刑事责任年龄的相关规定,始于西周的“三赦之法”。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西周时期尊老爱幼的原则,重德慎刑的思想,为后世制度的建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刑事责任年龄界定问题
刑事责任年龄界定问题刑事责任年龄界定问题:寻找公平与公正的平衡点引言:在一个社会中,刑事责任年龄界定问题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年龄是一种无法避免的生理属性,因此,确定适宜的刑事责任年龄,既需要考虑个体的成熟程度,也需要保障社会的法律秩序。
然而,要找到一个达到公平与公正平衡点的界定方法,并非易事。
本文将探讨刑事责任年龄界定问题,以寻求适当的解决方案。
一、根据心理学视角辩证划定刑事责任年龄“成年人”一词并不是一个精确的概念,因为个体的心理成熟程度不同。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的大脑在青少年时期还未完全发育完成,因此,在衡量刑事责任年龄时,应充分考虑青少年的认知能力和判断力。
然而,将所有青少年的刑事责任年龄一概而论显然是片面的。
因此,我们可以根据青少年的心理发展阶段,采取不同的年龄界定标准。
首先,我们可以根据青少年的认知发展将刑事责任年龄细分为若干阶段。
比如,在11-14岁阶段,青少年的认知发展主要体现在逻辑推理和道德认识方面,此时他们可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并理解社会道德的基本规范。
因此,对于这个阶段的年龄段,应当适度增加刑事责任年龄。
其次,在15-17岁阶段,青少年进一步发展出更为成熟的认知能力,能够更好地理解并承担他们的行为后果。
因此,他们要对其犯罪行为负责的程度应更高一些。
最后,在18岁及以上的年龄段,青少年的认知能力进一步成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预测自己的行为产生的后果。
在这个阶段,刑事责任年龄可以和成年人一样。
二、社会影响因素对刑事责任年龄的影响除了心理学因素外,社会影响因素也会对刑事责任年龄的界定产生重要影响。
社会因素包括教育背景、家庭环境等等。
例如,在一些发达国家,教育体系注重培养青少年的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使得青少年在很小的年纪就能够明确自己的行为该承担的后果。
与之相反,一些发展中国家的青少年可能缺乏足够的教育资源,其犯罪行为往往出于无知与无奈,这种情况下在划定刑事责任年龄时需更多考量。
刑事责任年龄骨龄鉴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刑事责任年龄骨龄鉴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刑事责任年龄是指法律规定的未成年人犯罪所承担的法律责任的年龄界限。
在我国,刑事责任年龄为十四岁,未满十四周岁的未成年人不承担刑事责任。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未成年人保护意识的增强,刑事责任年龄骨龄鉴定成为评定未成年人是否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重要依据。
骨龄鉴定是依据未成年人的骨骼发育情况来推断其在生物年龄上的成熟程度,从而判断其是否具备了承担刑事责任的能力。
骨龄鉴定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和争议。
一方面,骨龄鉴定方法虽然科学严谨,但仍然存在着误差和不确定性;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单一的骨龄鉴定已无法完全反映未成年人的真实生物年龄和心理发育情况。
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规范刑事责任年龄骨龄鉴定工作、解决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行的对策,成为当前亟待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课题。
本研究旨在对刑事责任年龄骨龄鉴定的存在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完善未成年人司法保护体系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借鉴。
1.2 问题陈述刑事责任年龄是指一个人在法律上可以承担刑事责任的年龄界限。
在我国,刑事责任年龄被规定为十六周岁。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刑事责任年龄骨龄鉴定存在一些问题。
鉴定方法不够科学和准确,容易出现误判现象。
鉴定过程中可能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导致结果不够客观。
骨龄鉴定的局限性也给刑事责任年龄的确定带来了挑战。
在现实生活中,一些未成年人可能会伪造年龄信息,以逃避法律责任。
对刑事责任年龄骨龄鉴定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我们需要寻求有效的对策,提高鉴定方法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保障刑事责任年龄的公正确定。
这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和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刑事责任年龄骨龄鉴定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对策建议。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和现有骨龄鉴定方法与局限性的分析,深入挖掘存在的问题,并从实际情况出发提出可行的对策。
具体而言,研究目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探讨刑事责任年龄骨龄鉴定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明确问题的核心和关键因素;2. 分析骨龄鉴定方法的局限性,指出其在实际应用中可能出现的不足之处;3. 提出针对刑事责任年龄骨龄鉴定存在问题的具体对策建议,以便完善和改进现有的鉴定体系;4. 对提出的对策建议进行实施可行性分析,评估其在实际操作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为解决问题提供科学依据。
刑事案件中的刑事责任年龄与刑责认定
刑事案件中的刑事责任年龄与刑责认定刑事案件的审判与定罪需要对犯罪行为的性质、犯罪嫌疑人的年龄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刑事责任年龄是指一个人在法律上具备刑事责任的年龄。
然而,刑事责任年龄与刑责认定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首先,我们来谈谈刑事责任年龄的概念。
刑事责任年龄是法律规定的一个界定,即达到该年龄的人在犯罪行为中具备完全刑事责任。
在我国法律中,刑事责任年龄一般为18岁,即未满18周岁的人被认定为未成年人,不具备完全刑事责任。
其次,我们来探讨刑事责任年龄与刑责认定之间的关系。
在刑事案件中,犯罪嫌疑人的年龄是刑责认定的一个重要因素。
根据法律规定,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需要依法给予特殊的司法保护。
在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刑责认定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刑罚量刑和刑罚种类。
对于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我国刑法规定了一套相对宽松的刑责认定标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7条,未成年人在犯罪行为中的刑责应当依法减轻。
具体地说,对于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刑罚,给予教育为主的处罚措施。
这是为了更好地帮助未成年人重建正常的生活和社会行为,防止其再次犯罪。
此外,在刑罚种类选择上也会考虑到刑事责任年龄因素。
对于一些轻型犯罪行为,法院可能会选择社区矫正、行为教育或者收容教养等措施,而不会直接判刑。
这是为了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同时也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其对社会的负面影响。
然而,虽然刑责认定在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更为宽松,但并不意味着未成年人可以不受任何处罚。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对于情节严重、犯罪手段残忍等情况下的未成年人犯罪,法院仍然会依法判处相应的刑罚。
这种情况下,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刑责认定与成年人案件并无本质区别。
总结起来,刑事责任年龄与刑责认定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
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刑责认定相对宽松,主要体现在刑罚量刑和刑罚种类上。
这是为了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帮助其重建正常生活。
然而,在情节严重的犯罪行为中,法院仍然会依法判处相应的刑罚,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刑事责任年龄起点问题作者:孙谭好王成刚来源:《法制与社会》2019年第08期摘要关于如何应对未成年犯罪低龄化的趋势,学界一直存在不同的声音,主张降低刑事责任年龄的认为要发挥刑法打击犯罪,维护社会秩序的功能;反对者则认为,刑事责任年龄起点的降低有违刑法的谦抑性,并且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未成年犯罪问题,本文在梳理上述观点的同时,认为降低刑事责任年龄的建议值得商榷,并提出相应建议,以期对解决未成年犯罪问题做一些有益补充。
关键词刑事责任宽严相济犯罪低龄化作者简介:孙谭好,重庆一中,研究方向:青少年犯罪问题;王成刚,西南政法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刑法学。
中图分类号:D924.1 ;;;;;;;;;;;;;;;;;;;;;;;;;;;;;;;;;;;;;;;;;;;;;;;;;;;;;;;文献标识码:A ;;;;;;;;;;;; ;;;;;;;;;;;DOI:10.19387/ki.1009-0592.2019.03.226一、问题提出的背景近年来,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呈现出低龄化的趋势,他们在实施抢劫、杀人、故意伤害等暴力犯罪后,因没有达到相应的刑事责任年龄而不追究的案例屡见不鲜:2015年10月18日,湖南邵东县一小学女教师被3名不满14岁的未成年人用木棒劫杀;2016年7月18日,广西岑溪市13岁少年将8岁、7岁和4岁的姐弟三人杀害,性质相当恶劣;上述案件因当事人均不满14周岁而免于刑罚。
刑法对于预防惩治“熊孩子”到底是在纵容,还是应该宽容的争论引起社会和法律界的广泛探讨。
有学者建议将刑事责任年龄起点降低:刑法依据其强制力在维护社会安定和惩治犯罪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也符合当前的刑事政策。
但是,因刑事责任年龄的原因而纵容未成年人的犯罪,就会导致刑法的虚无化,发挥不了其应有的功能。
反对降低刑事责任年龄起点的学者则认为:公众对媒体所曝光的未成年“凶杀案”过于敏感,加之舆论的夸大宣传,导致人们更关注所谓的噱头,而不是事物的本身。
未成年人出现暴力犯罪不仅是自身问题,其所在的家庭、学校和社会也有一定的原因。
要从源头入手,全社会共同参与,而不是轻易的通过改变刑事责任年龄来达到遏制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目的。
二、赞成降低刑事责任年龄起点的理由(一)当前立法与现实情况不符我国刑法规定:不满14周岁为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不管实施何种危害社会行为,均不负刑事责任。
然而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物质及教育水平不断提升,当今青少年更趋于早熟,视野更加宽阔,辨识和控制自我的力量较之前的几代人有了较大的提升。
曾有学者依据相关的测试结果数据分析得出:12岁未成年人的智力发育状况与14、15岁的未成年人并无显著差别。
如果依然沿用14岁周岁的刑事责任年龄起点,在发生杀人,绑架等暴力犯罪后,又以嫌疑人未满十四周岁为由不予以处罚,有纵容“儿童犯罪”之嫌。
(二)遏制未成年人恶性案件频发的现实需要有学者认为,作为最严厉法律规范,刑法应当对社会全体成员产生普遍的威慑作用,刑事责任年龄的划分使得刑法的威慑力削弱,这在某种意义上增加了未成年人犯罪的侥幸心理。
据某省高级人民法院不完全统计:严重侵害他人行为的年龄大致在10岁左右,13岁较为集中,并且趋向于暴力化和残忍化。
为此,持赞同观点的学者认为,通过降低刑事责任年龄,运用刑罚的严厉制裁,对未成年犯罪形成威慑,遏制当前未成年恶性案件频发的势头。
(三)与民事行为能力年龄规定同轨2017年10月1日,新修订的《民法总则》颁布实施,将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年龄由原来的10周岁下降至8周岁,有学者据此认为:同样是年龄问题,且都与行为和责任相关,刑事责任年龄的问题也应早日纳入立法的范畴,不能在民事方面说“他已经懂事了,给他这个权利”,在刑事方面又说“他还只是个孩子,原谅他吧”。
三、反对降低刑事责任年龄起点的原因(一)刑事责任年龄标准不能单一化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的界定并非单纯的依据辨认和控制能力,还要与我国保护未成年人的刑事政策相统一。
从法律层面来讲,降低刑事责任年龄起点不符合刑罚的目的,与我国处理少年儿童危害行为的一贯政策相背离,也不符合刑法基本制度相对稳定的要求。
从保护未成年人角度来讲,降低刑事责任年龄起点,不仅对矫正未成年人错误行为无益,反而会有损未成年人身心发展。
(二)降低刑事责任年龄起点有违刑法的谦抑性英国哲学家边沁有一句名言:“温和的法律能使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具有人性;政府的精神会在公民中间得到尊重。
”这句话可谓是刑法要奉行“谦抑性”原则的法哲学依据。
刑法的谦抑性又称为刑法的必要性,主要适用于于立法环节。
陈兴良教授在其著作《刑法的价值构造》中对于刑法谦抑性进行三方面的梳理:1.刑法的紧缩性。
即刑法在整个法律体系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低。
2.刑法的补充性。
即刑法是最后动用的手段。
3.刑法的经济性。
刑罚的成本不应当超过犯罪所损害的利益。
如果过分的滥刑,就是一种极度的浪费司法资源的不经济的表现,在出现未成年恶性案件后,就直接降低刑事责任年龄的建议在立法上不可取。
四、降低刑事责任年龄起点的观点有待商榷通过上述观点的梳理,本文认为,从儿童利益最大化的角度考虑,对儿童的教育与保护应当优先于惩罚,通过降低刑事责任年龄起点来预防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途径不可取,具体理由如下:(一)降低刑事责任年龄起点并不能有效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从未成年人发案的情况来看,年龄大多集中于13岁,而这个年龄正处于青少年生长发育关键期,个人的辨识能力和控制能力还有待于提高。
尽管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提升,青少年呈现出“早熟”的势头,但其心理发育基本处于“孩童”阶段,对事物的认知存在片面化,对社会现象的认识停留在表面,没有经过沉淀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对于事物造成的后果没有充分的认识。
降低刑事责任年龄下限,并不能从根源上对犯罪行为进行预防,并且还有可能导致少年犯之间交叉感染,沾染其他恶习,加大教育矫正成本的同时,对其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不良影响。
(二)刑法不应对个案过于敏感而降低刑事责任年龄。
网络媒体上传播的各种“熊孩子”案件与成年人犯罪有着本质区别。
与成年人的犯罪性质不同,未成年人的犯罪的主观恶性程度远不及成年人,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认为是一种能够矫正的错误。
孩子虽然犯了错,但是孩子也可能是其中的受害者,家庭、学校和社会都有可能成为错误的根源之一,都应当共同肩负起相应的教育责任,想用降低刑事责任年龄来遏制少年犯罪,就是学校、家庭和社会推卸责任的表现。
个案的发生,不应被媒体舆论放大,应当去探究未成年人犯罪的根源,而不是简单地依靠刑罚手段去遏制。
严刑峻法或许短时间内具有一定威慑效果,但从有利于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的方面,给未成年人的贴上“犯罪化”的标签,不仅对其心理产生的不利影响,并且不利于他们错误的价值观及其行为的矫正教育,使其在背离社会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三)教育感化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从国情的角度来看,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急剧变革对未成年人的三观产生巨大冲击,加之部分父母疏于管教,发生不少未成年人伤害他人或者受到伤害继而伤害他人的案例。
由此看来,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既是社会的危害者,也是不良环境的受害者。
通过降低刑事责任年龄的立法手段来打击这些“犯了错”的未成年人,不仅解决不了问题,还会延伸出其他的社会问题,唯有通过全社会的力量对其惩戒教育,让其发自内心的充分认识到错误的严重性,改过自新后重新回归家庭和社会。
从当前的司法现状来看,针对未成年人暴力犯罪问题,缺乏的不是立法层面的干预,而是在司法操作层面缺乏相应的矫正措施。
在刑事司法实践中存在一个误区:因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而免于刑事处罚不等于不采取其他任何帮教矫正措施,这造成使未成年人犯罪后的真空期。
为此要充分发挥社区矫正的教育作用,成为未成年人犯罪后惩戒教育的过渡措施,从根源上解决未成年人的“事后无人管”的局面。
五、减少和预防未成年犯罪行为的探索青少年犯罪问题实质是社会问题,正如前文所述:未成年犯罪是“错”,既要给予青少年更多改正的机会,又不能以宽容为纵容,成为少年犯逃避惩戒教育的“挡箭牌”,要在我国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框架下,形成独具特色的防范未成年人犯罪的少年司法制度。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是党中央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形势下提出的一项重要政策,是我国的基本刑事政策。
它对于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犯罪、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其中对于未成年人的刑事政策规定:对于未成年人犯罪,在具体考虑其实施犯罪的动机和目的、犯罪性质、情节和社会危害程度的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其是否属于初犯,归案后是否悔罪,以及个人成长经历和一贯表现等因素,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进行处理。
上述细节已经在立法层面充分的体现出未成年人利益最大化和有利未成年人未来发展的原则,对此还要进一步运用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运行规律到未成年立法当中去,在制定完善具体的刑事司法政策,创立具体的诉讼制度、程序方面加以明确规范,从而既不对未成年人的错误行为进行姑息纵容,也不在其犯错后严厉惩戒。
在司法层面,当前的司法界存在着两种较为极端化的做法;一种是一罚了之,另一种是一放了之,缺乏中间的教育过渡措施要使用相应的替代矫正措施。
为此要充分发挥社区矫正的功能,动员家庭,学校等全社会的力量,对未成年人进行训诫、教育和管束,帮助失足少年重返学校和社会。
综上所述,在立法层面坚持教育挽救的方针,并在司法实践中运用社区矫正等过渡措施,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多管齐下,创建宽严相济的少年司法制度,有效的减少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行为。
注释:张晓洁.最低刑事责任年龄的法理反思-以是否降低刑事责任年龄下限为视角.西南政法大学2015届硕士学位论文.第24-25页.周荣华.犯罪低龄化视角的刑罚.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3).金泽刚.降低民事行为能力的下限不可忘却刑事责任年龄.南方都市报:http:///epaper/A/html/2016-07/01/content_52121.htm.访问日期:2018年8月18日.屈学武.刑法规范及其理论上的若干模糊域梳理.中国法学网:http:///showNews.aspx?id=4900.访问日期:2018年10月2日.陈兴良.刑法的价值构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92页.皮艺军.十四期寄语—生物本能与少年越轨.青少年犯罪问题.2013(2).百度百科.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若干意见.https:///item/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若干意见/9988925.访问日期:2018年10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