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人与道德

合集下载

第三讲 做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人

第三讲 做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人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自立自强,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学生要 把自立、自强的含义弄明白。材料中家长把家务活包揽下来的做法会剥夺 孩子锻炼的机会,不利于自立能力的培养,A、C、D理解错误,B分析正 确。正确答案选B。
【延伸拓展】本题是一道引文材料型选择题,近年来,以名言、诗词 、谚语等内容为题干的引文材料型选择题已逐渐成为中考思想品德选
【解析】本题以两则漫画为载体,考查学生审读漫画的能力以及分析问 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漫画一中的孩子上学,父母全力陪读,很显然缺 乏自立能力;漫画二中的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是自立的表现。这两 幅漫画用对比的手法提示我们青少年应当具备自立的能力。第二问青少 年如何培养自立能力是教材的基础知识,学生依据教材知识进行作答即 可。第一问较难,只要第一问能够正确解答,第二问就可迎刃而解。得 分的关键是正确找出漫画的主题和中心。
考点3:走向自立人生 1.自立的含义及表现是什么? (1)含义:自立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干。自立是一种人生观,良好的学习 、生活习惯,也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 (2)表现:①生活自立。②学习自立。③处理社会问题自立。 2.自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分别是什么? (1)自立作为成长的过程,是我们生活能力的锻炼过程,也是我们心理和 道德品质的锻炼过程。 (2)人生需要自立。如果我们不能从现在起,在父母和老师的帮助下,自 觉地储备自立的知识,锻炼自立的能力,培养自立的精神,就难以在未来 社会中自立。
1.俄罗斯文豪屠格涅夫遇到一个向他伸手讨钱的乞丐。他从口袋掏钱 时才知道没有带钱袋。见乞丐的手伸得高高地等着,屠格涅夫面有愧色 ,只好握着乞丐的手说:“对不起,我忘带钱出来了。”乞丐笑了,含 泪说:“不,我宁愿接受您的握手。”这个事例说明( C ) ①自尊与被尊重都是快乐的 ②自尊的人懂得尊重他人 ③尊重他人的劳动 ④自尊的人最看重自己的人格 ⑤虚荣心重的人总是在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

第三讲 道德要求与道德需求

第三讲  道德要求与道德需求

2、好的大学具有什么特征?


一、有同学说“大学有大师”,我的两个理解:
第一,大师提供答案。在哪儿”?(刘瑜《送你一 颗子弹》) 国内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的距离就是与“天真” 的距离。 恢复“追问”的天性,自己寻找答案。
伦理与道德



Ethic(名词),道德标准、行为准则。伦理学或 道德规范。 Morality道德的,伦理的。A Moral question,problem,judgment,dilemma.由此可 见moral通常使用其形容词的形式 。 在英文词里,这两个词语几乎是可以相互通用 的,都是指的道德伦理规范,通常用来指人们 的行为是否是符合道德的或者伦理的。
日常生活中的道德:“欠债还 钱”



假设你是英语系的一名学生,这学期外语学院一起上一 门叫做“思修”的公共必修课,你和一个德语系的学生 经常打照面,几次课后你们已经比较熟悉了。之后,你 们又在饭堂遇到了,一起吃了饭,算是有点交情了,后 来你们互留了电话。 你觉得跟她比较合得来,想进一步发展你们的友谊,于 是打了个电话给她,相约一起共进晚餐,以趋发展成为 更进一步的朋友。你们事先说好了,吃饭的费用AA制。 结果,在付钱的时候,你发现出门换了衣服,没有带钱 包。你觉得有点难堪,但是还是决定坦诚相见,开诚布 公的告诉你的同学,让她先支付你应该支付的那一部分, 你答应在周末的时候还给她。
Ehtics与morality词源上的不同



Ethic源于希腊文ethos,本意是人的品质、人 格, morality源于拉丁文moralis,本意是风俗和礼 貌。 ethics倾向与价值与更加抽象的原则研究,而 morality通常是使用人们谈论具体的风俗与习 惯,更加倾向经验与实践生活。ethics在哲学 领域是指伦理学,研究普遍的伦理问题,关注 人的行为和人的价值道德领域。

智慧课第三讲人性论

智慧课第三讲人性论

中国传统伦理智慧第三讲人性论教师:王硕一个伦理问题的诞生/成长与影响一、人性问题的孕育1、字源-“性”甲骨文无“性”字,“性”即“生”v.自无出有——出生n.出生以后之生命《齐子中姜镈》铭文:“弥生”=延长生命《诗经·大雅·卷阿》“俾尔弥尔性”(使-成王-尽-生命) “人身之生,在于心”(《说文解字部首订》)《尚书》中五处:《召诰》“节性”《商书·汤诰》“若有恒性”《商书·西伯戡黎》“不虞天性”《商书·太甲》“兹乃不义,习与性成”引申为生命的本质规定性一、人性问题的孕育(续)2、“天人关系”中“人”的显现殷商~春秋:天人问题的延续和深化—“人之天”发现人的伟大:‚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老子·二十五章》 3、理论需要“礼所以制,乐所为作者,情与性也。

昔儒旧生,著作篇章,莫不论说,莫能实定。

‛《论衡·本性》二、人性问题的生发诞生于天人关系与人伦关系的结点从善与恶 角度思考 人性论五种——世子性有善有恶论善恶无定论告子性无善无恶论老、庄性超善恶论孟子性善论善恶确定论荀子性恶论(1)世子等人‚人性有善有恶论‛“周人世硕,以为‘人性有善有恶,举人之善性,养而致之则善长;性恶,养而致之则恶长’。

如此,则性各有阴阳,善恶在所养焉。

故世子作《养书》一篇。

密子贱、漆雕开、公孙尼子之徒,亦论情性,与世子相出入,皆言性有善有恶。

”——<东汉>王充《论衡·本性》(1)‚人性有善有恶论‛(续) 公都子曰:“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也。

’或曰:‘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

是故文、武兴则民好善,幽、厉兴则民好暴。

’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

是故以尧为君而有象,以瞽瞍为父而有舜,以纣为兄之子且以为君而有微子启、王子比干。

’…”《孟子·告子上》(2)告子‚人性无善无恶论‛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也。

第三讲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教学设计

第三讲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教学设计

第三讲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教学设计据《教育部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快推进素质教育发展的意见》提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以提高人民群众素质为根本目的,依法办学、依规治校、依规治教,贯彻素质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科学发展观,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这个指示强调了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的重要性,也成为当下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主题。

在教学设计中,如何将这一精神贯穿始终,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的素质教育目标呢?接下来,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讨论。

一、了解人民的需求与期待在教学设计中,首先需要深入了解人民的需求与期待。

不同芳龄段、不同社会背景的学生,对于教育教学的需求与期待必然有所不同。

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和方式时,必须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与学生产生共鸣,激发其学习热情和求知欲。

为了更好地了解人民的需求与期待,可以通过开展问卷调查、座谈会、深入社区调研等方式,收集人们对于教育教学的看法,以此为基础进行教学设计。

只有深入了解人民的诉求,才能做到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真正服务于人民的教育需求。

二、关注学生成长全面发展在教学设计中,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必须意识到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成长全面发展,而非单一的学术成绩。

除了学术知识,还要注重学生的思想品德、身心健康、艺术修养、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培养。

在课堂中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社会问题、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注重体育锻炼和艺术素养的培养等,让学生在学业上和个人能力上得到全面发展。

三、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也要求我们在教学设计中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

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当下多样化的教育需求,我们需要结合现代科技手段,探索更加生动、灵活的教学方式。

第三讲 道德观教育

第三讲 道德观教育

而每当提到这样一些人的名字时…



雷 锋——为人民服务的丰碑; 张思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典范; 焦裕禄——县委书记的好榜样; 孔繁森——领导干部的楷模; 郑培民——权为民用利为民谋; 李素丽——为人民服务没有终点站; 徐 虎——向党和人民交一份满意答卷。
结论:


社会发展呼唤良好的社会公德环境 和道德风尚! 良好的道德修养是现代公民、特别 是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培养优良道德品质,是大学生成才 必须完成的基本任务之一。
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为人民服务


第一,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为人民服 第二,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了社会主义 道德建设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 第三,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政治制度 和思想文化的客观要求决定了社会主义 道德建设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
社会主义道德的原则:集体主义



第一,坚持集体利益、国家利益高 于一切。 第二,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 矛盾时,无条件服从集体利益 第三,在保证集体利益的前提下, 要适当考虑合理的正当的个人利益。
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





爱祖国——爱中华人民共和国 爱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爱劳动——热爱劳动,树立劳动光 荣, 不劳动可耻的观念,反对鄙 视劳动。 爱科学——追求真理、追求科学 爱社会主义——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三大社会道德领域及道德规范
家庭美德方面:尊老爱幼、男女平等、 夫妻和睦、勤俭持家和邻里团结。 社会公德方面:文明礼貌、助人为乐、 爱护公物、保护环境和遵纪守法。 职业道德方面:爱岗敬业、诚实守信、 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和奉献社会。
第一节
道德与社会主 义道德

第三讲 性道德

第三讲 性道德

三、性道德教育和性道德修养
(一)性道德教育 1、美国以人格为基础的性教育 倡导婚前性纯洁、指导青年驾驭性欲、阐明性行为 与爱的差异、适时适量适度、保护学生隐私、婚前性 行为的影响等 2、我国青春期性道德培养内容
(二)大学生性道德修养 – 提高性道德认知水平 – 发展健康的性道德情感 – 养成坚韧的性道德意志 – 应遵循心理活动的规律
12/20
5、社会主义社会的性道德 – 首都师大高德伟:自愿、无伤、相爱、合法、私密
(三)当前大学生性道德的危机
• 性与爱的分离 • 性责任的缺失 • 性贞洁观的迷失 • 婚姻与性的背离
二、性道德原则和规范
(一)原则 • • • • • • 禁规原则 自愿原则 无伤原则 相爱原则 婚姻原则 私密原则
(二)大学生性道德规范 1、两性交际中的道德 2、恋爱中的道德
(三)性自由 ‚性自由‛口号流行于20世纪60年代的西方尤其是北美。 它是从反对男女不平等的婚姻观念和性观念开始的,然 后走到一个极端,认为身体和性都是个人财产,自己可 决定如何处置、使用。这一口号抛弃了对性的社会制约 ,否定了性道德的合理内容,使性自由成为一部分人性 滥交的借口。 性自由、性解放→ 性病、艾滋病的肆虐 →离婚率猛增 →性犯罪率激增 →未婚生育的母亲和孩子增多
3/20
一、性道德的产生和发展
(一)性道德的概念及特点
概念:性道德是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用来调整 人类个体性行为、调节两性之间关系,以是非、善恶 、美丑为主要评价标准,体现在社会舆论、传统习俗 和人们内心信念中的性行为原则和规范的总和。性道
德规范集中反映在婚姻制度上,伴随婚姻家庭的产生
而产生、发展而发展。 特点:多样性、一致性、继承性、双重性
(二)性道德的历史演变

第三讲 道德判断的根据之义务论

第三讲 道德判断的根据之义务论

绝对命令
• 康德用以表达普遍道德规律和最高行为原则的术 语。又译定言命令。“命令”即支配行为的理性 观念﹐其表述形式有假言和定言两种。
• 假言命令把一个可能行为的实践必然性,看作是
达到人之所愿望的、至少是可能愿望的另一目的 的手段,也就是说它是有条件的,即认为善行是 达到偏好和利益的手段。
• 定言命令则把善行本身看作目的和应该做的﹐它
• (4)我们果真靠一时的直觉就能做出道德 决定吗?
• (5)“好啦,我直觉地知道这是我要做的 正义之事。”除了这句话,我们何以证明行 为的正当性呢?
• 在这里,要制定具有社会适应性的道德似乎 是相当困难的,因为任何人的直觉都可以证 明自己所要采取的任何行为的正当性。一个 恼火的人可以杀死惹他生气的人,而后为其 凶杀行为辩护说:“我直觉地知道我该杀死 他。”但对于杀人者的直觉同受害者的亲友 斥责这一恶行的强烈情感之间的冲突,我们 该如何公断呢?这是最高程度的道德相对主 义。
康德对绝对的道德真理提出的要求:
首先,必须具有逻辑的前后一贯性,就
是说,不能像“圆是正方形”之类陈述那 样自相矛盾。
其次,必须具有可普遍性,就是说,必须
能毫无例外地应用于一切情况,而不是仅 能应用于一些情况甚至大多数情况。“所 有三角形都有三条边”这一陈述就是个例 证,因为它没有任何例外。
• 例如,“永做寄生虫,依靠别人过活”的诫 律是不合逻辑的,因为如果大家都像寄生虫 一样过活,他们能依靠谁呢?显而易见,它 同可普遍性原则发生了冲突,引起了前后矛 盾。
直觉主义
• 辩护:
• (1)任何本意善良的人似乎都具有直接的 是非感;
• (2)在哲学家们创立伦理学这门正式学科 之前很久,人类就有了道德的观念和信念;

伦理学复习资料全

伦理学复习资料全

第一讲伦理学导论●什么是伦理学?如何理解伦理学的研究对象伦理学是以伦理道德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是关于道德问题的哲学思考和哲学考察。

伦理学学科的性质,决定于其研究对象——社会道德现象的特殊性。

伦理学既是一门哲学理论科学,又是一门特殊的价值科学,还是一门特殊的实践科学。

伦理学学科表达出以下特点:(1)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2)理论性与操作性的统一;(3)社会性与个体性的统一。

研究对象:1道德的定义: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是由社会经济关系所决定的表现为善恶对立并以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个人心信念来维系的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集体以与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一种特殊的心理意识、原则规和行为实践的总和。

2道德现象的特征①多样性;(主流与非主流)②变化性;(历时态与共时态)③复杂性。

(层次之复杂与结构之复杂)●伦理学的研究视野有哪些? .视角个人视角整体视角●伦理学的研究任务1、揭示和论证道德的社会本质与其发展的规律2、概括和阐述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规体系3、应用社会主义道德的一般价值评价标准、道德原则和规,具体的研究和回答当代社会发展中提出的大量实践问题。

4、批判地继承人类历史上一切有价值的道德文明成果,积极汲取当代世界各国道德建设的有益经验,全面提高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水准。

5、探求当代社会主义理想道德品质的构成,总结社会主义新人的道德成长规律。

伦理学研究的最高目的,是培养符合时代需要,具有时代精神气质的社会主义新人。

●伦理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伦理学的基本问题是利益与道德的关系问题。

它包括两个方面或两个层次:一是经济利益与道德的关系问题,即是经济利益决定道德还是道德决定经济利益,以与被决定者有无反作用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对道德的起源、本质、作用和发展规律等一系列问题的不同解决。

二是社会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问题,即是个人利益服从社会集体利益,还是社会集体利益服从个人利益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道德体系的性质、道德原则的容,也决定着道德行为选择、道德评价、道德品质形成的途径和方法的差别和对立。

第三讲 认识人性 (定稿2)

第三讲 认识人性 (定稿2)
(一)如何理解“自私”? 首先,就自然本性、本能而言,无所谓自私不 自私的问题; 其次,从人的生存需要上理解“自私” ,这是 一种人类普遍具有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 第三,我们通常说的自私,是体现社会关系中 的一种社会品质,属于特定社会发展阶段的产 物。
(二)“人性自私命题”的虚假性 1、人性永远是人的社会性。
1、性善论
孟子认为,人皆有天赋良心,包括恻稳之 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它们是仁 义礼智的根源,“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 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 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汉代董仲舒 加上“信”,提出了“仁义礼智信”五常。孟子 的性善论,通过后来《三字经》的通俗化而广泛 传播。(“人之初,性本善。”)
4、性无善恶论

英国哲学家洛克:白板说 德国哲学家、数学家莱布尼茨:大理石说
美国心理学家华生:人的一切品性都是通过条件 反射,后天习得的。因此教育是万能的。

广东《新三字经》:人之初,如玉璞。
对人性论的评析
1、众说纷纭,见仁见智,反映出人性的复杂。
2、人性论是社会规范和个人待人处世的一个出 发点。根据性善论,道德是可行的;根据性恶论, 法律是必要的;因为原罪,就要赎罪,要信仰、 博爱、忍耐;根据马克思,就要革命,要用暴力 推翻私有制;按照白板说,教育就是万能的;依 照马基雅维里,人就要变得“象狮子一样凶狠, 象狐狸一般狡猾”。
老子有关人的欲望的思考。
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 憯(can通“惨”,痛。)欲得。故知足 之足长足矣。 ——《老子》四十六章 (没有哪一种罪恶比放纵欲望更大,没有哪 一种祸害比不知满足更大,没有哪一种灾 难比贪得无厌更令人痛心。所以晓得满足 为止的人,永远是满足了。)

《伦理学》

《伦理学》

《伦理学》教案湖南师范大学伦理学研究所王泽应2005年9月课程编号:总学时数:51学时(其中含课堂讨论6学时)学分:3学分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要求《伦理学》是哲学专业、政治学专业、社会学专业和行政管理学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和必修课程。

该课程通过伦理学基础知识的讲授和课堂讨论,提高学生认识和把握社会道德生活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

二、教学内容、要点和课时安排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共分十讲。

第一讲伦理学概说 4课时第二讲当代伦理学新领域 7 课时第三讲人与道德 6课时第四讲道德进步问题 4课时第五讲个体道德发展的三个阶段 5课时第六讲个体道德运行的宏观机制 6课时第七讲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和原则 6课时第八讲公民道德建设 4课时第九讲三大社会生活领域的道德 6课时第十讲人生观与幸福观 3课时三、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为主,并结合课堂讨论四、成绩考核方式成绩由考试与平时成绩构成,期末以闭卷形式进行考试,平时成绩以课堂讨论情况为主。

五、教材与主要参与书目教材:唐凯麟编著,《伦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主要参考书目:罗国杰主编:《伦理学》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罗国杰、马博宣、余进编著,《伦理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

魏英敏主编:《新伦理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万俊人著,《伦理学新论》,中国青年出版社,1994年版。

第一讲概论题目:伦理学概说课时安排:4课时教学课型:理论课教学目的:引导学生认识和了解伦理学的性质、任务、主要内容以及伦理学的基本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1)伦理学的性质;(2)伦理学的基本问题。

教学方法: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主要采用教科书、板书等媒介。

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一般来说,伦理学是关于道德的学科,属于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在哲学一级学科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伦理学是一门十分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

古希腊时代,伦理学学科开始形成,亚里士多德在雅典学园专门讲授伦理学,留下了《大伦理学》、《优台谟伦理学》和《尼各马科伦理学》三部著作,对后世影响十分深远。

中外文化精神第三讲

中外文化精神第三讲
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 当时处于战争频繁、人心惶惶之际,为了树立威信, 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 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 金十两。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 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于是,商鞅将赏 金提高到50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人站起将 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立即赏了他五十金。商鞅这一 举动,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来的变 法就很快在秦国推广开了。新法使秦国渐渐强盛,最 终统一了中国。
“仁”所指向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爱 人” 。
爱人
爱亲:指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自然血亲之爱。 《论语·学而》中说:“子曰:孝悌也者, 其为人之本与。” 孝:尽心奉养和服从父 母。悌:敬事兄长。
爱众:指没有等差的爱,普遍的爱。 《论 语·学而》中说:“子曰:泛爱众,而亲
爱亲仁”推。己及爱人众
第三、孟子仁政思想的基础是“制民恒 产”的经济思想。孟子认为,让老百姓 有生活上的基本保障,这是政治稳定的 基石。因此他主张轻徭薄赋,不违农时。
第二节 理想人格的范型

在儒家经典著作中,“君子”一词出现最为频繁,在 《论语》中共出现107次,《孟子》出现共82次,《易 传》出现84次。
“君子”一词的高频率出现,说明君子人格正是儒家 所推崇的理想的人格模式。
符合“仁”精神的事,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积极进取) 4、在义与利的关系上作为明确的选择: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霍金,是本世纪享有国际盛誉的伟人之一,出生于伽 利略逝世周年纪念日,剑桥大学应用数学及理论物理 学系教授,当代最重要的广义相对论和宇宙论家。70 年代他与彭罗斯一道证明了著名的奇性定理,为此他 们共同获得了1988年的沃尔夫物理奖。他因此被誉为 继爱因斯坦之后世界上最著名的科学思想家和最杰出 的理论物理学家”。他还证明了黑洞的面积定理。霍 金的生平是非常富有传奇性的,在科学成就上,他是 有史以来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他担任的职务是剑桥 大学有史以来最为崇高的教授职务,那是牛顿和狄拉 克担任过的卢卡逊数学教授。他拥有几个荣誉学位, 是皇家学会会员。他因患卢伽雷氏症(肌萎缩性侧索 硬化症),禁锢在一张轮椅上达20年之久,他却身残 志不残,使之化为优势,克服了残废之患而成为国际 物理界的超新星。他不能写,甚至口齿不清,但他超 越了相对论、量子力学、大爆炸等理论而迈入创造宇 宙的“几何之舞”。尽管他那么无助地坐在轮椅上, 他的思想却出色地遨游到光袤的时空,解开了宇宙之

百法明门论第三讲心得分享

百法明门论第三讲心得分享

百法明门论第三讲心得分享在我参与的百法明门论第三讲的学习过程中,我深感受益匪浅。

百法明门论是一部思想深邃、触动人心的经典之作,其中的第三讲特别让我印象深刻。

通过深入研读和思考,我对于人性、道德和义务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以下是我对于第三讲的心得分享。

首先,第三讲从人性的角度出发,探讨了人们内心深处的动机和欲望对于道德和行为的影响。

作者指出,人的本性有时候会驱使我们逾越道德的底线,追求个人私利。

这种追求私利的行为常常会导致社会的不公正和道德的崩溃。

然而,人性中也存在着一种良知和善良的力量,能够驱使我们坚守道德本真,为他人和社会付出。

人性既有善良和温情的一面,也有自私和冷漠的一面。

只有通过不断的自我修炼和追求,才能激发我们内心深处的良善之力,让道德和义务成为我们行为的准则。

其次,在第三讲中,作者深入剖析了道德和义务之间的关系。

道德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涵盖了人们内心的价值观、准则和规范。

义务则是一种主动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体现了对他人和社会的关爱和责任。

作者强调道德和义务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

只有在遵循道德的前提下,我们才能真正意识到自己对他人的责任和义务。

责任和义务不是一种被迫和被动的行为,而是一种自觉和主动的行为。

只有积极地承担责任和义务,我们才能构建一个公正、和谐的社会。

再次,第三讲还深入讨论了人们在面临道德抉择时的心理和行为特点。

作者指出,人们在面临道德抉择时,常常会受到利益、权力、欲望等因素的驱使。

这种内心的挣扎和纠结使得我们很难做出正确的决策。

然而,作者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我们应该摆脱利己主义的束缚,从一个更高的角度来看待道德问题。

我们应该以整体的利益为重,考虑所有人的利益和幸福。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出符合社会伦理和公正原则的决策。

最后,第三讲中,作者呼吁每个人都要积极地参与到道德的建设中来。

只有每个人都能够自觉地履行自己的道德义务,社会才能真正实现公正和和谐。

作者提出了两个重要的思考点:一是要拓展自己的道德视野,从个人主义的局限中走出来,关注他人和社会的需要;二是要不断追求自我完善和提升,培养自己良善的品质和道德操守。

第3讲 利益相关者、道德与社会责任

第3讲 利益相关者、道德与社会责任

2.
遵守规则以避免受到物质惩 罚 只在符合直接利益时才遵守 规则
做你周围的人所期望的事 通过履行你允诺的义务来维 持平常秩序 尊重他人的权利,置多数人 的意见于不顾,支持不相干 的价值观和权利 遵守自己的选择的伦理则,
3. 4.
5.
6.
影响管理道德的因素
一、道德发展阶段
– – –
人们一步一步地依次通过这些阶段,而不 能跨越 道德发展可能中断,可能停留在任何一个 阶段 多数成年人的道德发展处于第4阶段上
美国检察人员在指控文件中说,除合法账目外,这些子公司另建“账外 账”,以掩盖用于行贿等非法活动的支出。它在美国以这种方式入账的贿款和 可疑款项大约13.6亿美元。
西门子首席律师彼得· 佐尔姆森说,孟加拉国和委内瑞拉子公司向华盛顿一 家法院认罪,达成和解协议。 (2008年12月17日)

协议规定,西门子向美方上缴大约8亿美元,包括民事和刑事罚款。 同时,西门子同意向德方上缴3.95亿欧元(约合5.3亿美元)。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是否与利润最大
化目标相矛盾?
22
二、两种社会责任观
古典观(纯经济观)
利润 一些社会活动白白消耗企业的资源;
目标的多元化会冲淡企业的基本目 标——提高生产率而减少利润。
社会经济观
企业参与社会活动会使(1)自身的社会形 象得到提升;(2)与社区、政府的关系更 加融洽因而增加利润,特别是增加长期 利润。 符合股东利益。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通 常被认为其风险低且透明度高,其股票 因而受到广大投资者的欢迎 企业在社会中的地位与所拥有的权力均 是有限的,企业必须遵守法律、接受社 会舆论的监督 企业在社会上有一定的权力,根据权责 对等的原则,它应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并不缺乏社会基础, 近年来舆论对企业追求社会目标的呼声 很高 企业拥有财力资源、技术专家和管理才 23 能,可以为那些需要援助的公共工程和 慈善事业提供支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讲人与道德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教学,帮助学生理解人需要道德的理由;人与道德的关系;理解和把握道德的起源、本质、结构和功能;道德对人的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人为何需要道德;人与道德的关系;道德的起源;道德的特征、结构和功能;道德对人的作用;人性和人的本质;人需要道德的理由;人与道德的关系;道德的起源;道德的特征教学学时:6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人是否有道德一切伦理学,都是对人性予以深刻考察的学科;一切道德,都是对人性定位的道德,因而所有伦理学家对道德的探索,都不可回避人性和人的本质问题,都必须对人性和人的本质作出明确的回答,也许可以说,人性问题构成了伦理学探索的思维起点和道德建构的内在支撑点。

一、斯芬克斯之迷:人是什么斯芬克斯是希腊神话中以隐谜害人的怪物,埃及最大的胡夫金字塔前的狮身人面怪兽就是他。

他给俄狄浦斯出的问题是:什么东西早晨用四只脚走路,中午用两只脚走路,傍晚用三只脚走路?俄狄浦斯回答:”是人。

在生命的早晨,他是个孩子,用两条腿和两只手爬行;到了生命的中午,他变成了壮年,只用两条腿走路;到了生命的傍晚,他年老体衰,必须借助拐杖走路,所以被称为三只脚”。

俄狄浦斯答对了。

斯芬克斯羞愧坠崖而死。

“斯芬克斯之迷”常被用来比喻复杂、神秘、难以理解的问题。

1、西方传统思想中对人的定义和人性观古希腊时期关于人的看法有普罗泰戈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柏拉图的“人是一种温顺的有教养的动物”,亚里士多德的“人是一种政治动物,是一种就其本质而言需要群居的动物”。

中世纪神学的人性观认为人是上帝的产物,人是带着罪恶来到世间,阿奎那说“人是精神和肉体之间的分界线”。

文艺复兴时期与启蒙时期的近代人性观宣称人天生平等自由,强调人的理性。

现代西方哲学强调人的非理性方面。

2、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对人的定义与人性观《礼运》: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

《孟子》: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荀子》: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

纵观我国人性观发展史,有孔子的性近论;孟子的性善论;荀子的性恶论;世硕的性有善有恶论;告子的性无善无恶论;老子的性超善恶论;董仲舒、韩愈的性三品说;李翱的性善情恶论,理学家的性二元论等。

二、以往人性论的反思对人性的考察往往不是从人的伦理存在自身入手,而更多的是从人的抽象存在或从人的政治经济存在入手。

对人性问题的考察不是从人本身出发,往往是从主观设定的道德理念出发。

过分强调了人性的某一方面,看不到人性是一个有机的复杂的系统。

三、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观人性:就是一切人都具有的属性,是一切人的共性。

它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更为一般的、低级的,是人与其它动物的共同性,是人所固有的动物性。

如能够自由活动,都同样有食欲和性欲等等。

另一部分则是比较特殊的、高级的,是使人与其它动物区别开来而为人所特有的属性,是人的特性。

如能制造工具、语言、理性等。

①人性是指人的各种属性,而人的本质则是指人的诸种属性中带有综合性的根本属性。

人的自然属性与动物相似,说明了人与动物的某种联系,即使这样,人的自然属性也是人化了的,与动物的本能大大不同。

②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是在人的自然属性的基础上,在社会生活中通过社会实践而形成的。

这些是动物不曾有的。

在人的社会属性的形成过程中,是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劳动是人和动物分离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既反对自然人性论,也反对抽象人性论或精神人性论,主张从人的生活存在出发去理解人性,认为人性是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总和,人的自然属性同人的社会属性是矛盾的统一;人性是不变性与可变性、内在性与外在性的矛盾统一。

人的本质不是人的自然属性,而是人的社会属性。

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决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的道德性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因为他要正确地处理各种社会关系,就必须遵循社会的道德规范。

人性包含了德性但并不等于德性,人性的内容比德性要更为宽广和复杂。

人并不先天地拥有道德,人性中的德性只是为人的道德行为奠定基础,人对道德的拥有是通过人性的改造与提升而实现的,修身养性是拥有道德的基本功夫,社会的道德教育、道德调控和道德评价在使人拥有道德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二节人为什么需要道德一、人存在的二重性人是一个个体存在物,但人又是存在于社会之中的,是社会的存在物,是存在于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的个体。

这就是说,人一方面是个体存在者,另一方面又是社会存在者,这两方面不可分离,共存于一个人身上,因而使人成为一种现实的人。

这就是人存在的二重性。

二、人的道德需要1、人需要道德的原因人的道德需要是植根于人存在的二重性之中的,后者使人产生了道德需要。

第一,从人对自身活动的调整来看,人的道德需要是植根于人存在的二重性之中的。

人作为个体存在物,每个人都有维持自己生存发展的需要,这种需要一旦变为有利于个人生存发展的现实条件,就是个人利益。

同时,人作为社会存在物,每个人又都有维持社会共同体存在发展的需要,这种需要一旦成为有利于社会共同体存在发展的现实条件,就是社会共同利益。

这样,人的需要或者利益总是呈现为个体性与整体性的二重特点。

第二,从人的自我完善来看,人的道德需要是植根于人存在的二重性之中的。

自我完善是指个人为了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所采取的自我教育和自我修养的方法、方式和过程。

完善的自我是个人内在的统一和个人与社会的统一的结合。

第三,从人的生存环境来看,人的道德需要也是植根于人存在的二重性之中的。

任何人都不会创造出并生存于一个与自己对抗的社会之中,他们总是期求并创造一个适宜于自己生存的社会。

要建立起一个适宜于人生存的、合人性的社会,就必须依靠每个人的努力,依赖于人们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正确处理。

而一个人是否能够正确地处理这些关系,关键在于他是否具有正确的道德。

2、人需要什么样的道德人所需要的道德的基本价值取向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关注个人的生存发展。

第二,重视社会关系的和谐。

第三,强调人们的社会责任。

第三节道德对人的作用一、道德的起源、特征、结构和功能(一)道德的起源1、旧伦理学关于道德起源的若干观点①“神启论”:道德起源于神的意旨或上帝的启示。

代表者:董仲舒、柏拉图、基督教神学等。

董仲舒:“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道德来源于天,帝王主张的“道”是从天那里承继而来的,天是伦理道德的最终根源)柏拉图:道德来源于神的启示,人们通过自我认识和回忆,能够从中发掘出神给予的善和道德。

基督教《旧约》中的“摩西十诫”:摩西接受了上帝写在石板上的不杀人、不偷盗等十戒,然会他又传给了教民。

评价:“神启论”把道德纳入宗教,从神秘的天或虚无的上帝来论证道德的起源,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的道德观,其目的是通过对道德起源神秘化后试图强化道德律令的束缚力和权威力,但因为其脱离人类自身而缺乏现实说服力。

何况“上帝全善”的说法,也无法解释人间的罪恶、苦难等现象。

②天赋论:道德起源于人类的天性或先验理性。

代表者:孟子、康德等。

孟子:人类本性中的“四端”(善恶、侧隐、辞让和是非之心)是道德产生的根源。

康德:道德起源于人类固有的“纯粹理性”(先验的意识或意志)。

一个人的行为是否具有道德价值,完全以其是否出于善良意志为标准,道德就是善良意志发出的绝对命令。

评价:天赋论把道德的起源归诸于人先天具有的某种良知和善良意志,没有看到道德是人们长期生活实践活动发展的结果,更无法解释这种良知或善良意志的成因或缘由,当然不可能科学地解答道德的起源问题,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道德论。

③感觉欲望论:道德起源于动物感觉的满足。

代表者:洛克、费尔巴哈等。

洛克:“事物之所以有善恶之分,只是就其苦、乐的关系而言。

”费尔巴哈:道德是由人的内心苦乐感觉决定的,是从人的欲望中引申出来的。

能满足人的心理和生理需要,使人感觉快乐就是善的,否则就是恶的。

评价:旧唯物主义关于道德起源的观点,试图同“神启论”和“天赋论”划清界限,想把道德从神学的束缚下解放出来,并把道德同人的现实生活、人的物质生活联系起来,较之神启论和天赋论是巨大的进步。

但是,他们只局限于从人的心理和生理需要来谈道德的起源,把道德看作是与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无关的永恒的现象,最终还是陷入了历史唯心主义,不能科学地解决道德的起源问题。

④动物本能论:道德起源于动物的某种合群性本能或社会本能的产生和延续。

代表者:达尔文、克鲁泡特金等。

达尔文:道德起源于动物的合群感和社会本能的延续和进化。

即动物有群居为乐的本能,对同类富有同情心,动物正是在相互扶持中产生友谊和美德。

克鲁泡特金:道德源于动物的合群感和母兽爱护幼兽等动物的社会本能。

动物越高等,越能把个体利益和集团利益“一视同仁”。

评价:这种观点虽然看到了道德的起源与动物的社会性本能之间的内在联系,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人类祖先的“社会性”本能是道德起源的自然前提,但也没有科学地解决道德的起源问题。

第一,它没有从根本上弄清楚人的社会性和动物的社会性的本质区别。

第二,没有看到道德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或者说没有看到正是人类劳动的需要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生产关系催生了人类的道德。

对上述四观点的总评价:上述四种唯心主义、旧唯物主义和自然主义的道德起源观都离开了人的社会历史和社会实践去考察道德的起源,即没有从人类的物质生产和社会意识发展的历史,特别是从人的社会实践需要去科学地解释道德的起源。

因而我们有必要通过对上述观点加以扬弃,在结合人类社会历史和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对道德的起源作出科学的解释。

而完成这一使命的是马克思主义。

2、关于道德起源的科学观点道德产生的客观前提和直接基础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形成和发展;人的意识与自我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方面的前提和关键环节。

劳动是道德起源的根本原因,并造就了道德起源的主观和客观条件。

(二)道德的特征道德是“实践—精神”地掌握世界的方式。

恶是道德掌握世界的中心问题,因此,行为评价和选择是其基本手段。

道德掌握世界还是通过使人的行为从现有到应有的转化而实现的。

(三)道德的结构道德的结构有两种,一是道德的内部结构,二是社会的道德结构。

道德的内部结构是由道德意识、道德关系和道德活动所构成。

社会的道德结构则包括过时道德、适时道德和顺势道德三个因素构成。

道德意识是对一定社会的道德必然性的认识,是人们在道德活动中具有善恶价值取向的各种心理过程和观念。

道德意识又是由道德规范意识和道德思想意识两个因素构成的。

道德关系是指由一定的道德意识,特别是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原则和规范的支配下形成的,并以某种特有的活动方式而存在的特殊的、相对稳定的社会关系体系。

根据主体和客体的不同,可以把道德关系概括为四类:个人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关系、个人同个人之间的关系、社会群体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