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第三章-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马原第三章
(3)生产方式
生产方式: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 需的物质生活资料的谋得方式,
物质内容---生产力,
社会形式---生产关系。
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劳 动 者
劳动资料
生 产 力
劳动对象
所 有 制 分配关系 人们在生产 中的地位及 其相互关系 生产关系
生产
方式
生产方式对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作用:
(2)劳动对象
就是劳动过程所能加工的一切 对象。
劳动对象分为两类:
一类是未经过劳动加工改造直接纳入生 产过程的天然存在物,即自然物。
劳动对象分为两类:
另一类是经过加工改造后,再投入生产 过程的客观存在物,即原料。
(3)劳动者
劳动者,是指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 技能和知识,能够运用一定劳动资料作用于 劳动对象、从事生产实践活动的人。 劳动者是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和决定性要 素。
原始工具
青铜器
铁器
大机器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生 产 力 的 发 展 变 化
生产力 原始工具 青铜器
生产关系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铁器
大机器
生 产 关 系 的 变 革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生
产 力
决定
反作用
生 产 关 系
同 步 意 识
落 后 意 识
比如我国目前存在的一些封建迷信、贪污腐败等 落后的社会意识就是这一种情况。它们是剥削制 度的产物,是剥削阶级思想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 遗留,其根源并不在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腐败现 象同党的性质、宗旨是不相容的,它像一个毒瘤 会葬送党和国家的前途,所以我党一直非常重视 反封建迷信、反腐败斗争。
马克思第三章
马克思复习大纲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2.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答: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
社会存在决定了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的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
社会意识产生的最切近的基础是人类的社会实践,实践的能动性决定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的能动性。
所以,社会意识根源于社会存在,是对以实践为基础的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世界的反映。
社会意识是人们进行物质交换的产物。
社会意识同语言一样,是在生产中由于交往活动的需要而产生的。
社会意识以理论、观念、心理等形式反映社会存在,这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
社会意识虽然为社会存在所决定,但又有其自身特有的发展规律,最突出的表现在对社会存在产生重大的反作用。
先进的、革命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推动和促进作用;反动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延缓和阻碍的作用。
2.社会基本矛盾△1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关系之间的矛盾:当一种新的生产关系取代旧的生产关系后,在一段时期内,由于它适合生产力的发展需求,因而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它能把被旧生产关系束缚的生产力解放出来。
但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生产关系就会有原来的适合变为不适合,甚至逐步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
这时,社矛盾就会激化,最终导致社会革命。
打破旧的生产关系,重新建立新的生产关系,开始新一轮矛盾运动。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上层建筑是适应一定经济基础而建立起来的,是为经济基础服务,在新的社会形态取代旧的社会形态之后,新建立的上层建筑,基本上是适应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发展要求的。
如果一种社会经济形态已经变得落后腐朽,生产关系严重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上层建筑与生产力发展要求变革经济基础之间,就形成尖锐对抗。
通过社会革命,去对原上层建筑加以根本变革,然后在新的基础上,重新建立新的上层建筑。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_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第三节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 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存在
生产方式
地理环境
人口因素
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 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 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 全部社会生活。 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
2.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第一,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造成了一定历 史阶段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为人们的历史
选择提供了基础、范围和可能性空间。
第二,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也是一个合目的
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
第三,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人民 群众的选择性。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社会形态的更替,还表现为历史的前 进性与曲折性、渐进性与跨越性的统一。
这一规律就内容看,概括了生产力和生 产关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 从过程上看,这一规律表现为生产关系 对于生产力总是从基本相适合到基本不 相适合,再到基本相适合;与此相适应, 生产关系也总是从相对稳定到新旧更替, 再到相对稳定。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具有极为重要 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首先,这一规律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否定 了以“道德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 的思想体系,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力 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1)识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含义(2)理解社会存在的性质与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与变化(3)运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原理分析当今社会人们的一些思想观念对社会生活的重大影响。
2.能力方面:(1)通过引导学生自学,提高学生分析、归纳、理解基本观点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觉悟方面: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反对历史唯心主义。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统一关系原理。
这一原理是本框题论述的核心,同时还是正确理解第六、七课所讲问题的理论前提。
2.难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概念。
这两个概念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内容十分丰富。
但这里是作为识记来处理的。
因而对于高中生来说,应让他们掌握到什么程度,怎样进行讲解,就是个难点问题。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法2.问题中心教学法3.教师讲授与学生讨论训练相结合【学法指导】1.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2.指导学生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3.倡导创新思想【教学过程】:复习导入:什么叫物质?什么叫意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是怎样的?学生回答(略)。
教师分析: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把这种关系运用来观察社会历史领域里的问题,就表现为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提出课题)讲授新课,启发引导学生读书思考讨论并回答问题,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请阅读教材P36,张家港市精神文明建设的先进事迹。
江苏省张家港市是1962年从邻近两个县各划去一部分组建而成的。
物质基础相当薄弱,当时的工农业总产值只有3000多万元,被称为“苏南的西伯利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他们顽强拼搏,艰苦创业,使这个原来在苏州市所有县城中倒数第一的小镇,一跃成为全苏州的排头兵和全国的明星乡镇。
党的十四大后,他们发扬了“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的张家港精神,经济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详细讲解
国家性质和政权组织形式:国体、政体及其关系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的产生、存在和发展物质基 础。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经济基础 的变更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
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首先体现在服务的方向上。 上层建筑一方面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 ,另一方面又与那些对自己的经济基础有害的 其他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作斗争,即“保护自 己”与“排除异己”。 其次体现在服务的方式上。
农业社会 工业社会
信息社会
不同时期产业结构的变化
火药、指南针、印刷 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 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 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 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 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了新 教的工具。
其次,科学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多媒体技术
信息网络
远程教育
最后,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土地、人民、政事。”(孟子)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 舟,君以此思危,则危将焉而不至矣。”(荀子)
唯意志论 世界史“实际上是一部在地球上建立功业的伟大人
物的历史”。 (卡莱尔)
人民群众是无数个“零”,只有前面添上英雄人物 的“实数”时,他们才能变成有效的数字。(米海洛夫 斯基) 历史的意义在于“超人”的诞生,“超人”具有 “决定一切的力量”,“可以使千万年的历史生色” ; 人民群众 “是一堆任人使用的无定形的材料,是一块 需要雕刻家加工的石头”。 (尼采)
二、直接动力:阶级斗争
1、阶级起源
阶级是生产力有了一定发展同时又发 展不足的产物。它是一个经济范畴也是一 个历史范畴。 2、阶级斗争 阶级斗争是经济利益根本对立的社会 集团之间的斗争,争取和维护本阶级的经 济利益是阶级斗争的实质内容。
马克思第三章-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二)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 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社会存在的
反映。社会意识具有复杂的结构,可以从不同的
角度将其划分为:
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
个人意识
社会心理
群体意识
社会意识
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 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
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
(三)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 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于社会意识的关 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 问题。正确认识这一问题是解 决其他社会历史观问题的基础 和前提。
自 唯心主义 然 观
哲
唯物主义
学
社 历史唯心主义 唯心史观
会
历
史
观 历史唯物主义 唯物史观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唯物史观 历史唯物主义是人类 社会展一般规律的科学。马 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 分。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 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 。 亦称唯物史观。
促进作用阻碍作用实践的主体人民群众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精神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原因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反作用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起巨大的促进作用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
❖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三)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2)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存在具有能动 的反作用
促进作用
❖ 社会意识反作用力的两种表现
阻碍作用
马克思 第三章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规的基本问题。
正确认识这一问题是解决其他社会历史观问题的基础和前提。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在对待社会历史问题上,历来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一种是唯物史观,另一种是唯心史观。
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唯心史观一直占据统治地位。
列宁指出:人们的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研究产生这些动机的原因,没有探索社会关系体系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没有把物质生产的发展程度看作这些关系的根源;第二,以往的历史理论忽视居民群众的活动,只有历史唯物主义才第一次使我们能以自然科学的精确性去研究群众生活的社会条件以及这些条件的变更" 。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对立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第一 , 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根本不同。
唯物史观认为 , 人类社会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 唯心史观则否认这种客观规律的存在 , 而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由精神决定的。
第二 , 对社会发展的动力的认识根本不同。
唯物史观认为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 唯心史观则认为社会历史发展是由理性、意志、观念等所推动的。
第三 , 对历史的创造者的认识根本对立。
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唯心史观则认为历史是由少数英雄人物所创造的。
第四 , 最根本的对立是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
(二)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主要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地理环境是指一定社会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地形、气候、土壤、山林、水系、矿藏资源、动物和植物的分布等。
地理环境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永恒的、必要的物质前提,它的好坏直接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
因此,我们要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地理环境只能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地理环境决定论是错误的。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之间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之间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之间的辩证关系一、引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马克思主义中重要的哲学概念,意味着人类在社会中的实际生活和对此的认识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和相互作用。
本文将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概念入手,探讨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并分享个人的观点和理解。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定义与关系1. 社会存在的定义社会存在指的是人类在社会中的实际存在,它包含个体和社会的物质生活、经济基础、社会制度、社会关系等。
社会存在是指人们在一定的历史和社会条件下所从事的生产、交往和生活活动。
2. 社会意识的定义社会意识是指人们对社会存在的认识和反映,包括思想、观念、信仰、价值观等。
社会意识是人们对社会现象的理解、评价和规定行为的指导准则。
3.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密切相关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制约。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物质基础,而社会意识则是在社会存在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因分析1. 生产方式的变革生产方式的变革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础。
生产方式的不同会导致社会关系、社会制度、社会矛盾的不同,从而引发人们对社会现象的不同认识和理解。
2. 阶级关系的存在阶级关系是社会存在中重要的因素,不同阶级的存在和斗争会直接影响人们的社会意识。
不同阶级拥有不同的经济利益和意识形态,因此他们对社会现象的认识和评价会存在差异。
3. 社会经验的积累社会意识是个体和群体对社会经验的总结与反思,它通过实践活动的参与和社会交往的经验积累而形成。
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人们对社会现象的认识也在逐渐深化和发展。
四、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的影响分析1. 社会变革的推动社会意识的发展和变化会影响人们的行为和观念,从而推动社会进行变革。
当人们对社会现象的认识发生改变时,他们会通过行动来改变社会现实,推动社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表现为以下几点: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比如封建社会具有“三纲五常”的道德,进入现代社会,就有现代社会与之匹配的新兴道德;随着我国生活水平的提高,个税起征点有所上涨;“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等都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表现。
二、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落后、反动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重大的阻碍作用。
这里要注意区分形容词和动词的搭配,如果仅仅说“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就是错的,必须是“先进的”、“正确的”社会意识才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比如在社会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因为它属于先进的社会意识,能够促进社会的发展;而之所以要反对网络谣言,就是因为这种错误的社会意识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三、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具体表现为以下方面: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变化发展的非完全同步性。
比如马克思生活的年代是资本主义社会,但他的思想却是关于未来社会的畅想,是超前于社会存在的;而我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社会,却有一些诸如“男尊女卑”“官僚主义”等封建糟粕思想的存在,这些思想就是落后于社会存在的。
2.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
意思就是说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国家,社会意识未必是先进的,反之,经济落后的国家,其社会意识可以是先进的,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能够演奏第一小提琴”。
3.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意思就是任何时代的社会意识,都和之前时代的社会意识有联系,它的产生和发展要以前人所积累的思想材料为前提,继承前人的思想成果。
在社会意识的发展过程中,新的社会意识的形成和发展,不是对旧的社会意识的全盘否定,而是辩证地否定,克服其陈腐落后的东西,保留其合理的因素。
比如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就是对旧唯物主义的辩证否定,继承发展。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第一,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
从整个社会整体看,各种形式的社会意识虽各不相同,但作为社会意识却有其共同点,社会意识的内容根源于社会存在,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从单个人和集团看,一个人具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是由其所处的社会存在的具体状况决定的。
不同阶级的社会意识是由不同阶级的社会地位决定的。
社会意识来源于社会存在,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与之相适应。
社会意识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阶级性。
第二,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从社会意识总体看,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人们的社会意识会发生或早或迟,或快或慢,或大或小的变化。
从某一观念的产生、发展和消失看,只能由社会存在的实际变化的状况来解释。
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不同性质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着不同性质的作用。
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着积极促进作用;反之,落后的、反动的、非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1.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
第一,社会意识的变化滞后于社会存在的变化,并阻碍其发展。
第二,社会意识可能超前于社会存在而出现,这种先进的社会意识,能够预见社会存在的发展趋势,起着指导社会变革的作用。
2.社会意识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
经济上先进的国家,并不一定在社会意识上也是先进的;经济上落后的国家,社会意识的某些方面也可能是先进的。
3.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4.各种不同社会意识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5.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
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实践意义。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矛盾无处不处不在,无时不有。
但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即矛盾有其特殊性。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中的重要概念,也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核心观点之一、社会存在是指人类在社会中的实际活动和物质生产活动,而社会意识是人们对社会存在的认识和理解,包括思想、价值观念、观念意识等。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是一种辩证的关系。
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基础和前提,同时,社会意识也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以下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的几个重要方面。
首先,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基础和源泉。
人们通过社会实践来改变和发展社会存在,进而引起社会意识的变化和发展。
社会存在的物质生产方式和经济基础决定了社会意识的形态和内容。
例如,在奴隶社会中,奴隶主和奴隶的社会存在决定了他们之间的压迫和被压迫的关系,形成了与之对应的奴隶主意识和奴隶意识。
其次,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是人们对社会存在的认识和理解,它不仅反映社会存在的状况,还影响着人们对社会存在的改变和发展。
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会引导他们的行为和实践,从而对社会存在起到反作用。
例如,人们对社会不公平的认识和要求会激发起社会的行动,促使社会存在发生变革。
第三,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的关系。
社会存在不断变化和发展,会引起社会意识的变化和发展,而社会意识的变化又会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这种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的关系是辩证的,对社会历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例如,社会意识的觉醒和觉悟可以改变被压迫人群的社会存在,从而推动社会的革命和变革。
最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是历史的和发展的。
随着社会生产和社会关系的变化,社会意识也会随之发展和变化。
人们的认识和理解层次的提高,会推动社会存在的向前发展。
而对社会存在的改变和发展又会激发人们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
这种历史性和发展性的辩证关系是社会变革和前进的动力和源泉。
总之,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相互作用、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
马原 第三章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一、本章结构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基本矛盾规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规律】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客体角度)【基本矛盾;阶级斗争;社会革命;社会改革;科学技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主体角度)【人民群众;个人】二、知识要点(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①社会意识的产生基础是社会存在;②社会意识的内容来源于社会存在;③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社会存在具有相对的独立性:①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它宣告了唯心史观的破产,要求一切从国情出发,并充分发挥本国人民的智慧和积极性解决本国的发展问题。
(二)物质生产方式在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作用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及决定力量。
首先,它是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其次,它决定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
最后,它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更替和发展。
(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决定其性质和变革);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阻碍或促进作用)。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依据。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决定其产生、性质和变化);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阻碍或促进作用)。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依据。
(四)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①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③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马克思第三章-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PPT
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 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 展的永恒、必要的条 件。
也是重要的社会物质 生活条件,对社会发 展起着制约和影响的 作用。
大家应该也有点累了,稍作休息
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流
马克思第三章-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于社会意识的关 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 问题。正确认识这一问题是解 决其他社会历史观问题的基础 和前提。
自 唯心主义 然 观
哲
唯物主义
学
历史唯心主义 唯心史观 社
会
历
史
观 历史唯物主义 唯物史观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
❖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三)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2)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存在具有能动 的反作用
促进作用
❖ 社会意识反作用力的两种表现
阻碍作用
❖ 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是通过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实现的。
实践的主体
人民群众
小结
社 (1) 会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二)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 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社会存在
的反映。社会意识具有复杂的结构,可以从不同
的角度将其划分为:
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
个人意识社会心理群意识社会意识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 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
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
(三)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 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马原考点之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马原考点之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今天我们继续唯物史观部分知识的学习。
前面讲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具体概念,接下来开始学习二者的辩证关系原理。
首先回顾一下,社会存在属于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以及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而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那么二者的关系是怎样的呢?简单来讲,我们考试作答的时候,二者的辩证关系原理只需要写上下面的几句话: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同时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具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
具体来讲,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首先,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
社会意识根源于社会存在,是对以实践为基础的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世界的反映。
我们的思想,我们的心理以及我们的法律和各种制度其实都是来源于我们的物质生活,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应。
其次,社会意识是人们进行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交往活动是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一种人类活动的重要方式,社会意识同语言一样,是在生产中由于交往活动的需要而产生的,随着生活和交往的发展,人们的社会意识也同时改变。
所以,马克思说:“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
”正是生活中遇到了某些需要,才逐渐形成社会意识方面的需要,因此我们看到的宗教、政治、艺术等等其实首先是社会存在方面的需要。
再次,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或迟或早,也就是虽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但并不是要求社会意识马上就发生变化,变化的快慢是视具体情况而定的。
社会意识是具体的、历史的。
每一时代的社会意识都有其独特的内容和特点,具有不断进步的历史趋势,但其变化、发展的根源深深地埋藏于经济的事实之中。
总之,社会意识以理论、观念、心理等形式反映社会存在,这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们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指的是社会中的物质生产、经济基础以及相应的社会关系,而社会意识则是对这种社会存在的反映和认识。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社会的发展和变革过程。
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社会存在是社会的物质基础,它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它决定了社会的发展水平和生产方式。
而生产关系则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关系,包括所有制形式、劳动分工、分配方式等。
社会存在的变化必然引起社会意识的变化,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它受到社会存在的制约和影响。
例如,在农业社会中,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主要以农业为中心,而在工业社会中,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工业化、城市化成为社会的主要特征。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也有一定的反作用。
社会意识是人们对社会现象的认识和评价,它包括观念、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等。
社会意识可以对社会存在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推动社会变革和社会进步。
例如,在奴隶制度下,一些思想家提出了奴隶制度的批判,呼吁人们追求自由和平等,这对奴隶制度的废除起到了推动作用。
同时,社会意识也可以对社会存在产生消极的反作用,阻碍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例如,在封建社会中,封建思想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辩证关系体现了社会的发展和变革的规律。
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基础和前提,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促进。
这种相互关系推动了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在社会存在发生变化的同时,社会意识也会发生变化,反之亦然。
这种辩证关系是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它推动着社会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再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演进。
论述社会存在社会关系的辩证关系
1.论述社会存在社会关系的辩证关系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是社会意识的根源。
社会意识是第二性的,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1)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前提和基础。
人们必须先进行物质生产,在此基础上才能进行精神生产。
(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内容和形式。
有什么样的社会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与之相适应。
(3)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
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归根到底都是同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相适应的,社会存在发生了变化,社会意识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
二、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1)从质的方面看不同性质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着不同性质的作用。
(2)从量的方面看,无论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什么性质的作用都有程度深浅,范围大小,时间久暂的不同。
2.社会形态内涵社会形态是一定生产力基础上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是社会经济结构、政治结构、文化结构的统一体;包括经济形态、政治形态、意识形态。
社会形态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所特有的范畴。
马克斯研究社会现象,把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区分为两类关系:一类是物质的社会关系,即生产关系,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一类是思想的社会关系和通过思想而建立的关系即政治关系,构成社会的上层建筑。
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构成社会在一定历史阶段的具体存在形式即社会形态。
3.论述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第一,社会基本矛盾的含义。
社会基本矛盾是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这两对矛盾贯穿于整个人类社会。
第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社会基本矛盾是两对矛盾,三个方面,即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生产关系对于上层建筑来说是经济基础,对于生产力而言它是生产关系。
生产力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便同生产关系发生冲突,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随着生产关系即经济基础的变革,整个上层建筑或快或慢地也要发生变革,社会就将由一种形态或制度发展到另一种形态或制度。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六、实现人生价值的必要条件:(重点)
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1、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2.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3、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1)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
(2)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努力发展自己, 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3)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 需要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三、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1、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 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2、社会基本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3、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4、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 (重点)
原理内容: 唯物主义历史观认为,社会历史是物质生产发 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具体表现在: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一)原理内容: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 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 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
(二)方法论:
1、树立社会实践第一的观点,从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基础出发。 2、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注重精神文明建设。
原理内容: 1、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导向作 用。 A、一方面,价值观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 B、另一方面,价值观影响着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 2、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方法论: 要求我们要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 人民的立场上,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坚持 正确的价值观。
【高中政治】高中政治知识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高中政治】高中政治知识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含义:是指社会生活中的物质方面,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社会意识含义: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它既包括各种不同的风俗习惯和社会心理,也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科学、艺术、宗教、哲学等各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式。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区别地位是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作用对二者关系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依据对二者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依据联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具体表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理解: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它既包括各种不同的风俗习惯和社会心理,也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科学、艺术、宗教、哲学等各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式。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1)从根本上说,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
(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的主要表现。
①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不完全同步。
社会意识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②最突出地表现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落后的、反动的、非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都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存在具有能动 的反作用
促进作用
社会意识反作用力的两种表现
阻碍作用
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是通过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实现的。
实践的主体
人民群众
小结
社 会 存 在 与 社 会 意 识 的 辩 证 关 系
(1)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社会意识决定 社会存在
(2) 社会存在决定 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社 会存在的反映
唯 物 史 观
唯 心 史 观
精神是历史发 展的根本原因
(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反作用 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起巨大的促进作用。
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 个人意识 群体意识 社会心理
社会意识
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 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
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
(三)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意 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 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三)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也称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 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 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 展的永恒、必要的条 件。
也是重要的社会物质 生活条件,对社会发 展起着制约和影响的 作用。
(二)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社会存在 的反映。社会意识具有复杂的结构,可以从不同 的角度将其划分为: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于社会意识的关 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 问题。正确认识这一问题是解 决其他社会历史观问题的基础 和前提。
自 然 观
唯心主义
哲 学
唯物主义
社 会 历 史 观
历史唯心主义 唯心史观
历史唯物主义 唯物史观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唯物史观 历史唯物主义是人类 社会展一般规律的科学。马 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 分。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 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 亦称唯物史观。 唯心史观 历史唯心主义是关于人 类社会发展的非科学的历史 观,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 存在,人们的思想动机是社 会发展的根本原因,否认社 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唯物史观主要观点:
1.生产力是一切社会进步的尺度,社 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决定人类社会的 进程; 2.与生产力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 产关系,构成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结 构和现实基础。
(二)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整个世界
决定
物质
反作用
意识
人类社会
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
(二)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