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运动生理学资料1

合集下载

运动生理学资料

运动生理学资料

绪论 兴奋和兴奋性神经、腺体、肌肉等可兴奋组织受刺激后产生生物电反应的过程,以及由相对静止转为活动状态或活动由弱变强的表现称为兴奋,本质是组织细胞产生动作电位及其传导; 机体或组织细胞具有感受刺激产生兴奋的能力称为兴奋性。

反应与适应在受外界刺激下,细胞或机体的内部代谢和外部表现所发生的暂时性、应答性供能变化,称为反应; 长期系统的运动训练可使机体的结构与供能、物质代谢、能量代谢发生适应性变化,称为适应第一章 运动的能量代谢ATP 生物体内直接的供能物质,由含氮碱基(腺嘌呤)与戊糖(核糖)构成的腺苷与3个磷酸基团结合而成,由于脱去两个磷酸酯键而释放能量。

在机体中能量的转换过程中维持其ATP 恒定含量的现象称为ATP 稳态;供能物质有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其他营养物质参与其化学反应 ATP 的生成过程及三大供能系统1. 磷酸原供能系统,正常条件下组织细胞仅维持较低浓度的供能化合物,大多数一CP 的形式存在,含量是ATP 的4到5倍,但是CP 释放的能量不能直接给生物利用,必须先转换给ATP 。

C ATP CP ADP lsjm +−−→−+、这种能量瞬时供应系统也可称为ATP-CP 供能系统。

2. 糖酵解供能系统,在三大营养物质中只有糖能够直接在相对无氧的条件下(不完全氧化)合成ATP ,这一过程中葡萄糖不完全分解为乳酸,称为糖酵解。

有氧代谢过程3. 有氧氧化,其是绝大多数细胞主要的能量获取方式,三大营养物质最终分解为2CO 和O H 2.三大营养物质的供能顺序是糖类、脂肪、蛋白质。

第二章 肌肉活动肌肉的物理特性: 伸展性、弹性、和黏滞性肌肉的生理特性: 兴奋性和收缩性引起兴奋的三个基本条件1. 一定的刺激强度、2. 持续一定的作用时间、3. 一定的强度—时间变化率阈强度:在一定的刺激时间和强度—时间的变化率下,引起组织细胞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阈刺激:具有引起组织细胞兴奋临界强度的刺激时值: 以二倍基强度刺激组织,刚能引起组织兴奋的所需的最短作用时间 静息电位: 内负外正肌肉是由肌细胞组成,又称肌纤维,是肌肉结构和功能单位肌小节:肌原纤维上每一段位于两条z 线之间的区域,是肌肉收缩和舒张的最基本单位,它包含一个位于中间部分的暗带和两侧各1/2的明带收缩蛋白:肌动蛋白、肌球蛋白调节蛋白:肌钙蛋白、原肌球蛋白终池:纵管包绕每个肌小节的中间部分,在近橫管时管腔膨大成终池,纵管和终池是钙离子的存储库肌肉的收缩形式:缩短收缩(向心)、拉长收缩(离心)、等长收缩缩短收缩分为等动收缩和非等动收缩(等张收缩)非等动收缩的最大承受负荷是最下关节角度所能承受的最大负荷,其他关节点不能得到充分的锻炼,等动收缩需要等动练习器拉长收缩:肌肉收缩所产生的张力小于外力,肌肉积极收缩但被拉长 等长收缩:肌肉所产生的张力等于外力,肌肉积极收缩,但长度不变 肌纤维的类型I 型为慢肌纤维II 型为快肌纤维 其中又包括快a 快b 快c快肌纤维的三个亚型之间可以相互转换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血液的理化特性1.血液的颜色深浅决定于红细胞内的hb 的含量和hb 的含氧量2.黏滞性取决于红细胞的数量和血浆蛋白的含量3.渗透压是指水分子透过膜移动的力量,其中有晶体渗透压来源于-+cl na ,另一种是胶体渗透压主要来自于白蛋白和球蛋白4.血浆ph 成碱性,血浆的ph 的相对恒定有赖于血液中的缓冲物质和正常的肺、肾供能血液的功能:血液在血管中是不断流动的,是内环境中最活跃的部分。

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

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

(一)一、名词解释。

1、运动生理学:人体生理学的一个分支,是体育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应用基础理论学科。

2、新陈代谢:生物体自我更新的最基本的生命活动过程。

包括同化过程和异化过程。

3、内环境及稳态:人体的细胞、组织通过细胞外液与外界环境发生物质交换,因此细胞外液称为机体的内4、心指数 = 心输出量 / 身体表面积5、安静状态心迷走神经紧张性相对增高导致二、问答。

1、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是什么?(1)新陈代谢(2)兴奋性(3)应激性(4)适应性(5)生殖2、人体生理机能调节的实现途径?(1)神经调节神经调节是人体最重要的调节方式。

感受器感受刺激,产生神经冲动;经传入神经传入中枢;神经中枢对各种刺激分析判断;通过传出神经将反应信息传到效应器;效应器产生相应的生理反应。

(2)体液调节人体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以及某些组织细胞产生的化学物质或代谢产物,可借助血液循环到达全身或靶组织、靶细胞,从而引起特殊生理反应。

(3)自身调节组织、细胞不依赖与外来的神经、体液调节情况下,自身对刺激发生的适应性反应。

(4)生物节律除了以上三种调节方式,各种生理活动还会按一定的时间程序发生周期性变化,称为生物节律。

6、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特点?神经调节:反应快、准确、作用时间短体液调节:缓慢、持久、弥散7、举例说明反馈控制系统的两种形式。

反馈控制系统包括负反馈和正反馈两种形式。

(1)负反馈:受控部分的反馈信息能减弱控制部分的活动,是可逆的。

如在人体正常体温、血压、心率和某些激素水平等指标的维持过程中,负反馈调节发挥着重要作用。

(2)正反馈:受控部分的反馈信息能促进或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是不可逆的。

如排尿反射、分娩过程、血液凝固等。

(二)1、用“离子学说”解释细胞静息电位产生的原理。

①细胞内外各种离子的浓度分布是不均匀的。

细胞膜内K+浓度远大于膜外,而膜外Na+浓度大于膜内。

②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对各种离子通透具有选择性.K+的通透性大,Na+的通透性较小。

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

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

1、人体生理学:是生命科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医学科学的重要基础理论学科。

2、运动生理学:是人体生理学的分支,是专门研究人体的运动能力和对运动的反应与适应过程的科学,是体育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应用基础理论学科。

3、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自我更新的最基本的生命活动过程。

它包括同化和异化过程。

4、兴奋性:是在生物体内可兴奋组织具有感受刺激产生兴奋的特性。

5、应激性:是机体或一切活体组织对周围环境变化具有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

6:适应性:是生物体所具有的这种适应环境的能力。

7生理负荷:是指机体内部器官和系统在发挥本身所具有的生物学功能,保持一定生理机能活动水平的过程中,为克服各种加载的内、外阻力(负荷)所做生理“功”8、糖酵解:指糖在人体组织中,不需耗氧而分解成乳酸;或是在人体缺氧或供氧不足的情况下,糖仍能经过一定的化学变化,分解成乳酸,并释放出一部分能量的过程,该过程因与酵母菌生醇发酵的过程基本相似故称为糖酵解(一系列酶促反应的过程)。

9、超量恢复:运动时消耗的能源物质及各器官系统机能状态在这段时间内不仅恢复到原来水平,甚至超过原来水平,这种现象称为“超量恢复”。

其保持一段时间后又回到原来水平。

10、牵张反射:当骨骼肌受到牵拉时会产生反射性收缩,这种反射称为牵张反射11、运动单位:是一个@-运动神经元和受其支配的肌纤维所组成的最基本的肌肉收缩单位(运动性单位、紧张性运动单位)12、肌丝滑行学说的过程:肌肉的缩短是由于肌小节中细肌丝在粗肌丝之间滑行造成的.即当肌肉收缩时,由z线发出的细肌丝在某种力量的作用下向A带中央滑动,结果相邻的各z线互相靠近,肌小节的长度变短,从而导致肌原纤维以至整条肌纤维和整块肌肉的缩短.13、动作电位与静息电位产生原因:静息电位是K离子由细胞内向细胞外流,造成内负外正,这是基础,当K离子的静移动两等于零时,其电位差值就稳定在一定的水平,这就是静息电位。

动作电位,由于Na离子在细胞外的浓度比细胞内高的多,所以他一般向内扩散,但他由细胞膜上的钠离子通道控制,安静时关闭,受刺激时,通道激活钠离子内流,造成内正外负,出现电位变化,形成峰电位上升支,最后达到一个平衡点时,钠离子平衡电位。

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精华整理版)

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精华整理版)

生理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生理学绪论第一节生理学的研究任务、方法和水平一、生理学的研究任务二、生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水平1、研究方法是一门实验性科学,某些研究可在不损害健康的前提下对人体进行试验,也可在人群中进行测量和统计。

2、研究水平在完整的机体情况下,研究体内各个器官、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协调的规律,以及整体与环境之间的联系。

第二节生命的基本特征¥一、新陈代谢机体与其周围环境之间所进行的物质交换和能量转化的自我更新过程,称为新陈代谢,包括合成代谢(同化作用)和分解代谢(异化作用)两个方面。

二、兴奋性*是指机体感受刺激产生反应的特性或能力。

*阈强度是指刚能引起组织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

三、适应性机体对环境变化产生反应而适应环境的能力称为适应性(adaptability)。

第三节机体的内环境及稳态1.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2.细胞外液成为细胞生存和活动的直接环境,称为机体的内环境,简称内环境。

3.这种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的稳态状态,称为内环境的稳态(homeostasis)。

第四节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一、神经调节反射弧分为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个部分。

二、体液调节是指体液中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通过体液运输,对机体器官或组织细胞的功能活动进行调节的生理过程。

三、自身调节是指体内某些细胞组织或器官在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调节情况下,自身对刺激产生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相对其他调节方式,自身调节范围较小,灵敏度比较差。

四、生物节律五、人体生理功能调节的自动控制1.负反馈是指反馈作用与原效应作用相反,使反馈后的效应朝着原效应的相反方向变化。

2.前馈干扰信息通过监测装置对控制部分的直接调控作用称为前馈,条件反射就是前馈调节。

3.非自动控制系统第二章骨骼肌机能第一节肌纤维的结构一、肌纤维的结构¥*肌细胞:又称肌纤维,是肌肉的基本结构与功能单位。

肌细胞,分为肌腱与肌腹,肌腹又可分为肌束和肌外膜,肌束可进一步分为肌束膜和肌纤维(肌纤维可以进一步分为肌原纤维和肌内膜)。

运动生理学好好资料.doc

运动生理学好好资料.doc

运动生理学1.运动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在体育运动的影响下机能活动变化规律的科学。

2.人体的基本胜利特征:新陈代谢、兴奋性、应激性、适应性。

应激性:机体和一切活组织对周围环境条件的变化有发生反应的能力,这种能力和特性叫做应激性。

可以引起反应的环境的变化叫刺激。

3.神经调节:特点是迅速而且精确;体液调节的特点是缓慢而广泛,作用持久。

体液调节:机体的某些细胞产生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包括各种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通过细胞外液或借助于血液循环被送到一定器官和组织,以引起特有的反应,并以此调节着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生殖以及对肌肉活动的适应等重要机能。

4.反馈分正反馈和负反馈5.肌肉的生理特性:兴奋性、收缩性、传导性。

6.引起兴奋的刺激条件:A刺激的强度B刺激强度的变化速率。

C刺激作用时间。

8.时值:法国生理学家拉披克提出以两倍基强度的刺激作用于组织引起兴奋所需的最短时间,作为衡量兴奋性的指标。

拉披克把这一特定时间称为是值。

屈肌的时值比伸肌短。

9.“全和无‘’现象:用阈下刺激单个肌纤维,不能引起收缩;若用阈刺激就可以引起收缩,如果加大刺激(用阈上刺激)肌纤维的收缩幅度并不会增长,这种现象叫“全和无‘’现象。

14.跳跃式传导:在有髓鞘纤维中,它的兴奋和静息电位部位间的局部电流集中地通过邻近的朗氏结使之去极化,所以有髓鞘纤维中总是一个朗氏结兴奋,再刺激下一个朗氏结,是跳跃式的传导。

15.兴奋-收缩藕连:兴奋由神经传递给肌肉的传递过程。

(神经肌肉传递):运动神经末梢去极化,改变神经膜的通透性,使Ca进入末梢内,导致突触小泡的破裂,释放出Ach,Ach经过突触间隙扩散至终膜与终膜上的受体(R)结合,形成R-Ach复合体,R-Ach是终膜去极化,产生终板电位(EPP)-(EPP)达到一定的阈限时,作用于肌膜使它发放可传播的动作电位,肌膜动作电位通过-收缩耦联引起肌纤维收缩。

16.肌纤维的兴奋-收缩过程:A肌膜的电位变化触发肌肉收缩即兴奋收缩耦联。

运动生理学一资料整理

运动生理学一资料整理

运动生理学1运动生理学:是人体生理学的一个分支,是专门研究人体的运动能力和运动反应与适应过程的科学,是体育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应用基础理论科学。

2肌细胞:是肌肉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3肌小节:两条Z线之间的结构是肌纤维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4静息电位:细胞处于安静状态,细胞膜内外所存在的电位差5内环境:细胞生活的环境,细胞外液称为内环境6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由于人体内有多种调节机制,是内环境中理化因素的变动不超过正常生理范围,以保持动态平衡。

7力量速度曲线:肌肉收缩的快慢和所克服的外部阻力有关。

当负荷较小时,肌肉收缩速度加快,当负荷较大时,肌肉收缩速度减慢。

8稳态: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不是绝对静止的,而是各种物质在不断变化、转变中达到相对平衡的状态,即动态平衡这种平衡状态称为稳态9神经调节:在神经活动的直接参与下所实现的身体机能调节过程,是人体最重要的调节方式。

10动作电位:可兴奋细胞兴奋时,细胞产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11绝对肌力:某一块肌肉做最大收缩时所产生的张力为该肌肉的绝对肌力12相对肌力:指肌肉单位横断面积所具有的肌力13绝对力量:在整体情况下,一个人所能举起的最大重量称为该人的绝对力量14相对力量:某人的绝对力量除以体重15爆发力:人体运动时所输出的功率,指人体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

16运动单位:一个α—运动神经元和受其支配的肌纤维所组成的最基本的肌肉收缩单位17运动单位员:参与活动的运动单位数目与兴奋频率的结合。

18延迟性肌肉酸痛:从事不适应的运动负荷或大负荷运动。

运动停止后24~72小时,运动肌会产生不同程度的酸痛,并伴随僵硬,肿胀,肌力下降等症状。

肌肉酸痛不发生在运动期间或运动后即刻,而是在运动后24小时逐渐加剧。

19渗透压:溶液促使膜外水分子向内渗透的力量20渗透:水分子通过半透膜向溶液扩散的现象21心动周期:心房或心室每收缩和舒张一次。

22心率:心脏每分钟搏动的次数最大心率=220—年龄最小心率=210—0.8*年龄23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占心房舒张末期的容积百分比射血分数=每搏量/左心室舒张末容积*100% 他是反映心脏泵血功能的重要指标24每搏输出量:一侧心室每次收缩射入主动脉的血量25心输出量:指每分钟左心室射入主动脉的血量。

运动生理学资料

运动生理学资料

运动生理学资料一、名词解释:1.运动单位:一个脊髓α-运动神经元或脑干运动神经元和受其支配的全部肌纤维所组成的肌肉收缩的最基本的单位称为运动单位。

2.肌小节:肌纤维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称为肌小节。

3.动作电位:动作电位是指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过程。

4.静息电位:静息电位是指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外正内负的电位差。

5.兴奋:在生理学中,将组织受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或动作电位本身称为兴奋。

6.兴奋性:兴奋性是指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受到刺激时发生兴奋反应(动作电位)的能力或特性。

7.神经调节:神经调节是人体内最重要的调节机制,其基本方式是反射。

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包括五个基本环节: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效应器是产生反应的器官;中枢在脑和脊髓中,传入和传出神经是将中枢与感应器联系起来的通路。

8.体液调节:体液调节一般是指由内分泌腺和散在某些器官的内分泌细胞分泌出称之为激素的化学物质,通过血液循环,运送到全身某一器官,调节它们的功能活动。

例如:肾上腺髓质分泌的肾上腺素通过血液循环到达心脏和血管,调节心血管活动;心脏中的内分泌细胞释放的心钠素,具有强烈的利尿和利钠作用等。

9.正反馈:若正反馈信息的作用是增强反射中枢对效应器的影响,即称之为正反馈。

如排尿反射,当排尿一开始,来自膀胱的反馈信息就使排尿过程逐步加强直至完成排尿。

10.负反馈:若正负馈信息的作用是减弱反射中枢的效应器的影响,即称之为负反馈。

11.自身调节:自身调节为基因表达调节的一种方式,是指某基因的产物调节基因本身的表达,但有时也用在基因复制的调节等反面。

12.稳态:生物学家把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和体液以及免疫系统的调控下,使的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

13.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理学是生理学的一门应用生理分支学科,运动生理学是研究机体各种功能的科学。

运动生理学重点知识归纳

运动生理学重点知识归纳
运动性疲劳的产生原因、判断指标、消除方法
运动性疲劳的生理机制及其对运动表现的影响
内分泌系统如何调节和适应运动需求,以及兴奋剂对内分泌的影响
第九章 感觉机能
视觉、听觉、前庭感觉、本体感觉在运动中的应用
各种感觉在运动中的作用及其与运动表现的关系
第十章 神经系统机能
反射、神经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在运动中的作用
神经系统如何控制和协调运动行为
第十一章 运动技能
运动技能、运动动力定型、动作自动化
运动生理学重点知识归纳
章节
重点概念/知识点
简要描述
第一章 绪论
新陈代谢、兴奋性、应激性、适应性、体液调节
运动生理学的基础概念,理解生物体在运动中如何维持稳态
第二章 骨骼肌机能
动作电位、静息电位、“全或无”现象、兴奋-收缩耦联、阈强度、运动单位募集
骨骼肌作为运动的主要执行者,其生理机能对运动表现至关重要
第三章 血液
红细胞压积(比容)、内环境、碱储备、渗透压、等渗溶液、假性贫血、运动员血液
血液在运动中的运输、调节和适应功能
第四章 循环机能
心动周期、心率、心输出量、射血分数、心指数、心电图、动脉脉搏、血压
循环系统如何为运动提供充足的血液供应
第五章呼吸机能
胸内压、肺通气量、肺泡通气量、肺活量、时间肺活量、最大通气量、通气/血流比值
呼吸系统如何为运动提供必要的氧气并排出二氧化碳
第六章 物质与பைடு நூலகம்量代谢
物质代谢、能量代谢、基础代谢(率)、食物热价、氧热价、呼吸商、代谢当量
运动中能量的产生、利用和转化机制
第七章 肾脏机能
运动性蛋白尿、运动性血尿
肾脏在运动中的调节和适应,特别是与运动性蛋白尿和血尿相关的机制

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

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

运动生理学一模拟测试(1)一、名词解释1.自律性:组织细胞在没有受到刺激时自动产生节律性兴奋的特征。

2.心力储备:心输出量随着机体代谢需要而增加,具有一定的储备。

3.肺换气:肺泡与肺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

4.速度素质:人体进行快速运动的能力或用最短时间完成某种运动的能力。

5.疲劳:机体生理过程不能继续机能在特定水平上进行和/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

6.乳酸阈:人体在渐增负荷运动中,血乳酸浓度随运动负荷的渐增而增加,当运动强度达到某一负荷时,血乳酸浓度急剧上升的开始起点,称为乳酸阈。

乳酸阈反映人体的代谢供能方式由有氧代谢为主开始向无氧代谢为主过渡的临界点。

二、单项选择题1.骨骼肌实现收缩和舒张的最基本功能单位是( D)A.肌原纤维B.肌纤维C.细肌丝D.肌小节2.剧烈运动时血浆的PH值( D)。

A.不变B.趋于中性C.趋于碱性D.趋于酸性3.从事短时间大强度运动时,血浆的容量和血细胞容量都( A )A.明显增加B.明显减少C.无明显变化D.出现不同变化4.血液属于( B )A.细胞学液B.细胞外液C.组织液D.淋巴液5.血小板的功能有(A )A.止血B.释放免疫物质C.保护间皮细胞的完整性D.运输氧气6.下列技术动作需要采取胸式呼吸的是(C )A.手倒立B.单杠直臂悬垂C.仰卧起坐的坐起阶段D.吊环十字悬垂7.营养物质消化吸收的主要部位是( B)A.胃B.小肠C.食管D.大肠8.低血糖时,首先受到影响的器官是(B)A.心脏B.脑组织C.肾脏D.骨骼肌9.饥饿时,维持血糖恒定的主要途径是(B)A.肌糖原的分解B.肝糖原的分解C.糖异生D.抑制糖的分解10.运动技能得形成是由于大脑皮质的动觉细胞与运动细胞之间建立(A )的神经联系。

A.暂时性B.固定式的C.永久的D.开放式的11.‘话梅止渴’原理是(D)A.交感神经兴奋所致B. 副交感神经兴奋所致C.第一信号系统的活动D.第二信号系统的活动.12.下列关于条件反射叙述不正确的是(B)A.后天获得的B.具有固定反射弧联系.C.已建立的条件反射可消退D.以非条件反射为基础的暂时性联系13.肌肉在作等长收缩时,肌张力(B)外加的负荷阻力。

体育运动生理学(知识点)

体育运动生理学(知识点)

体育运动生理学(知识点)体育运动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在进行体育运动过程中生理变化及其影响的学科。

它涉及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学、运动营养学等多个学科领域,有助于了解运动对人体的作用和相互关系,以提高运动表现和健康状况。

在本文中,将介绍一些体育运动生理学的主要知识点。

一、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理学研究人体在运动过程中的生理变化,包括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神经肌肉系统等方面。

其中,心血管系统是运动过程中最重要的生理系统之一。

体育运动可以增加心脏的收缩力和心肌的供血能力,提高心肌对氧的利用效率,从而改善心血管功能。

此外,运动还能改善呼吸系统的功能,增强肺活量和呼吸肌肉的强度和耐力。

二、运动心理学运动心理学研究人们在进行体育运动时的心理变化,包括情绪、动机、注意力等方面。

体育运动可以使人产生积极的情绪,如快乐、满足和自信等,有助于提高运动表现。

此外,运动能够增强个体的动机水平,促使其坚持锻炼并取得更好的运动成绩。

另外,体育运动还能提高个体的注意力水平,改善大脑的认知和执行功能。

三、运动营养学运动营养学研究运动对营养的需求和影响,提供科学的营养建议以支持运动表现和身体健康。

体育运动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和营养物质,如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等。

适当的饮食结构和摄入量可以提供足够的能源和营养物质,以支持运动员的训练和比赛。

此外,运动对身体的影响还可以改善新陈代谢水平,提高机体对营养物质的利用效率。

四、运动训练学运动训练学涉及运动员的训练计划、训练方法和训练效果评估等方面。

通过科学合理的训练计划和方法,可以提高运动员的体能和技能水平,以取得优异的运动表现。

在运动训练中,应根据运动员的特点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训练方案,并根据训练效果进行适时的调整和评估。

综上所述,体育运动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在进行体育运动过程中生理变化及其影响的学科。

了解体育运动生理学的知识点,有助于提高运动表现、预防运动损伤,并改善个体的身体健康状况。

通过合理的运动训练、科学的营养摄入,以及积极的运动心态,可以获得更好的运动效果和健康收益。

运动生理学

运动生理学

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第一章1、磷酸原供能系统:由A TP、CP组成供能系统。

时间短、供能量少、能量输出功率大、不需要氧,无乳酸的产生。

是高功率项目的物质基础,可以通过其功率输出评定运动能力。

2、糖酵解供能系统:糖原或葡萄糖无氧分解成乳酸过程中再合成ATP的供能系统。

总量较多、时间较短、功率较大、不需要氧、最终产物是乳酸。

血乳酸水平是衡量指标,是1min 以内要求高功率能量输出项目的物质基础。

3、有氧氧化供能系统:制糖、脂肪和蛋白质在细胞内彻底氧化成水和二氧化碳的过程中再合成ATP的能量系统。

4、基础代谢率: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称为基础代谢率。

5、能量代谢对急性运动的反应是什么?P24①能量对无氧运动的反应:急性运动开始的能量主要来自ATP、CP的分解,但供能总量低,仅能维持持续数秒钟的极大强度运动。

运动如果要大强度维持,则需糖酵解供能的参与,虽功率输出较系磷酸原系统低,但功能总量较之高,因而维持运动的时间延长。

由于产生乳酸,不能长时间运动。

②能量对有氧运动的反应:低、中强度运动中,机体可以满足运动氧的需要,从而有氧代谢主要提供能量供应。

但在运动开始后时,由于呼吸反射迟缓以及氧的运输滞后,导致短时间内一无氧代谢为主。

随着呼吸、循环的动员,能够满足运动氧的需要,有氧代谢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③急性运动中能量代谢的整合:6、简述急性运动中能量代谢的整合?P26大强度运动中,各能量代谢系统对能量供应的参与并非以顺序出现,而是相互整合、协调,共同满足体力活动的基本器官肌肉对能量的需求。

一般来讲,依运动模式、运动持续时间和强度不同,三种供能系统都参与能量供应,只不过各自占据的比例不同。

7、试述能量代谢对慢性运动的适应?P27①慢性运动可上调其主要能量代谢功能系统的酶活性,使急性运动对神经激素的调节更加敏感,内环境变化使器官功能更加协调,同时加速能源物质以及各代谢调节系统的恢复,促进疲劳消除,从而提高运动能力。

②慢性运动可导致运动或能量节省化。

体育教育运动生理学(知识点)

体育教育运动生理学(知识点)

体育教育运动生理学(知识点)体育教育运动生理学是研究运动对人体的影响以及运动对身体各系统功能的变化的学科。

它主要涉及到了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心理学等多个专业领域的知识。

本文将介绍体育教育运动生理学中的几个重要知识点,包括运动对心血管、呼吸、肌肉、骨骼系统的影响,以及运动的代谢效应等。

一、心血管系统运动对心血管系统有明显的益处。

首先,运动可以加强心肌收缩力,增加心肌的灌注,提高心脏的工作效率。

此外,运动还可以降低静息心率和血压,改善血液循环,减少心脏病的发生风险。

运动对心血管健康的影响主要通过增加心脏的耐力、改善血流、增强血管弹性等方式实现。

二、呼吸系统运动对呼吸系统也有显著的影响。

当进行有氧运动时,肺的通气量会明显增加,这有助于提高肺部功能,增强肺活量。

此外,适度的运动可以提高呼吸肌肉的耐力和力量,并使呼吸更加深入有效。

这对于运动员的长时间持续运动、进行高强度运动时尤为重要。

三、肌肉系统运动对肌肉系统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运动可以增强肌肉的力量和耐力,改善肌肉协调性和灵活性。

通过训练,肌肉可以逐渐增大,肌纤维变得更加发达,肌肉的收缩速度和力量都可以得到提高。

此外,运动还可以促进肌肉蛋白质的合成,改善肌肉的营养供应和废物排出,提高运动能力。

四、骨骼系统运动对骨骼系统的益处同样不可忽视。

适度的运动可以增强骨骼的密度,预防骨质疏松症的发生。

运动时的骨骼负荷刺激可以激活骨细胞,增加骨骼的形成和修复,促进骨骼健康发育。

这对于青少年的身体发育和成人的骨骼健康都有重要意义。

五、运动的代谢效应运动会显著影响人体的代谢过程。

当进行有氧运动时,身体需要更多的能量供应。

这时,机体的脂肪储备被动员起来,脂肪开始分解为能量消耗。

长期坚持运动可以帮助减少脂肪的堆积,促进体重的控制。

运动还可以提高胰岛素敏感性,降低患糖尿病的风险。

总结:体育教育运动生理学是探究运动对人体各系统及整体健康的影响的学科。

了解运动对心血管、呼吸、肌肉、骨骼系统的益处,以及运动的代谢效应,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进行体育教育和运动训练。

2024版运动生理学完整版[1]

2024版运动生理学完整版[1]

2024/1/27
18
05
能量代谢与营养补充策略
2024/1/27
19
三大供能系统简介
磷酸原系统
ATP-CP系统,通过分解ATP和磷酸肌酸(CP)来提供能量,持续 时间短,功率输出快。
糖酵解系统
通过糖的无氧酵解生成乳酸来提供能量,持续时间相对较长,功率 输出中等。
有氧氧化系统
通过糖、脂肪和蛋白质的有氧氧化来提供能量,持续时间长,功率输 出较慢。
离子代谢紊乱
运动引起的大量出汗导致体内水分和电解 质丢失,影响神经和肌肉的正常功能。
2024/1/27
25
有效恢复手段介绍
休息与睡眠
保证充足的休息和高质量的睡眠是消除疲劳、恢复体力的关键措施。
2024/1/27
合理营养补充
运动后及时补充蛋白质、糖、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素,有助于促进 身体恢复。
按摩与理疗
运动生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人体在 体育运动过程中的生理机能变化,包 括运动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 能量代谢等方面的变化。
研究内容
运动生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运动对机 体各系统的影响、运动过程中的能量 代谢、运动性疲劳的产生与消除、运 动训练对机体的适应机制等。
5
与其他学科关系
01
与医学的关系
运动生理学为医学提供了研究人体生理机能的基础理论和方法,同时医
运动表现评估
通过分析和比较运动员在比赛和训练中的运动表现,如速度、力量、 耐力等,评估其竞技状态和潜力。
34
THANKS
感谢观看
2024/1/27
35
2024/1/27
20
不同项目运动员能量需求特点
速度力量型项目

运动生理学资料

运动生理学资料

1 、动生理学:是人体生理学的分支量专门研究人体的运动能力和对运动的反应与适应过程的学科。

2、奋:神经、腺体、肌肉等可兴奋组织受刺激后产生生物电反应的过程以及由相对静止转为活动状态或活动由弱变强的表现。

3、三大供能系统:①磷酸原供能系统②糖酵解供能系统③有氧氧化供能系统。

4、电位动作:可兴奋细胞接受刺激后将在细胞膜两侧发生一次可传播的电位。

5、时值:指二倍基强度刺激组织,刚能引起组织兴奋所需的最短作用时间。

6、静息电位:表现为膜的两侧存在着一个膜内负膜外正的的电位差。

7、肌细胞兴奋过程量以膜的电位变化为特征的而肌细胞的收缩过程时必定存在某种中介过程把它们联系起来这一中介过程称为肌肉的兴奋----收缩耦联,有三个主要步骤:①电兴奋通过横管系统传向肌细胞深处②三联管结构处的信息传递③肌浆网中Ca2+释放入胞浆以及Ca2+由胞浆向肌浆网的再棸积。

Ca2+被认为是肌细胞兴奋------收缩耦联的媒介物。

8、肌肉由成熟排列的肌细胞组成,肌细胞外形呈表圆柱形状,又称肌纤维,是肌肉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生理特征:I型⑴慢肌,II型快肌。

9、受器:在人和动物的代谢或组织内部在存在着一些专门感受机体内处环境变化所形成的刺激结构和装置。

10、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有①适宜刺激②换能作用③编码功能④适应现象。

11、视觉引起视觉的外围感觉器官是眼内与产生视觉直接有关的结构是眼的折光系统和视网膜。

12、运动时主观意识参与的程度可将躯体运动合为:反射性运动、形式化运动、意向性运动、运动单位。

13、肌梭:是存在于骨骼肌肉内的一种应变特化的感受器,呈梭状内含细的梭内肌纤维,其主要功能是当它所在的那块肌肉被拉长时,可发放牵拉度长和速率变化的信息。

14、兴奋—收缩耦联指把以肌细胞膜的电位变化为特征的兴奋过程与丝滑行为基础的收缩过程联系在一起的中介过程:⑴人和·高等动物体内的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的具有高等活性的有机物质称为激素。

2024年运动生理学培训资料

2024年运动生理学培训资料
心血管和呼吸系统适应
长期运动训练可改善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的功能,提高心肺耐力和运 动耐力。
不同运动项目的生理特点与训练要求
01 02
耐力性项目
如长跑、游泳等,要求运动员具备较高的心肺耐力和能量代谢水平。训 练应注重有氧耐力的提高,如通过持续低强度运动或间歇高强度运动进 行训练。
力量性项目
如举重、摔跤等,要求运动员具备强大的肌肉力量和爆发力。训练应注 重肌肉力量的提高,如通过负重训练、爆发力训练等方法进行。
运动疲劳的产生机制
能量耗竭
运动过程中,机体能量供应不足 ,导致ATP生成减少,肌肉收缩
能力下降。
代谢产物堆积
运动过程中产生的乳酸等代谢产物 不能及时清除,导致肌肉疲劳。
神经传导受阻
运动过程中神经传导受到干扰,使 得肌肉收缩与舒张不协调,导致疲 劳。
运动疲劳的恢复方法与手段
合理营养补充
运动后及时补充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 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素,有助于消除疲劳
随着实验生理学的发展,人们开始运 用实验手段研究运动对机体的影响, 揭示了运动过程中的许多生理规律。
运动生理学的研究方法与技术
实验法
测量法
通过动物实验或人体实验,模拟不同运动 条件,观察和分析机体的生理反应和适应 过程。
运用各种生理指标测量技术,如心电图、 血压、呼吸、肌肉力量等,定量评估运动 对机体的影响。
横截积增大。
长期运动训练可提高骨骼肌的收 缩力量和速度,改善肌肉耐力和
爆发力。
运动促进骨骼肌的代谢和能量供 应,提高肌肉对氧的利用能力。
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运动可降低安静时心 率和血压,提高心脏 每搏输出量和心输出 量。
运动促进心血管系统 的代谢和能量供应, 提高心肌对氧的利用 能力。

运动生理学资料1[1]

运动生理学资料1[1]

1、合成代谢:生物利用相对较小、简单的小分子构成自身、更复杂的大分子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消耗能量。

2、生物氧化:物质在体内氧化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实际上是需要氧细胞呼吸作用中的一系列氧化还原反应,又称细胞呼吸。

3、呼吸链:线粒体内膜上的一系列递氧、递电子体按一定顺序排列,形成一个连续反应的生物氧化体系结构。

4、糖酵解:糖在氧气供应不足的情况下,经细胞液中一系列酶催化作用,最后生成乳酸的过程。

5、乳酸阀:在进行递增强度运动时,血糖浓度上升到4mol/L所对应的运动强度。

6、必需脂肪酸:把维持人正常需要,人体不能自身合成,必须从外界摄取以完成营养需要的脂肪酸称之为不许脂肪酸。

7、氮平衡:人体摄取的食物中的含氮量和排泄物中的含氮量相等的情况。

8、维生素:指维持人体生长发育和代谢所必需的一类小分子有机物。

9、血脂:指人体血浆中的脂肪。

包括胆固醇、三酰甘油、磷脂和游离脂肪酸。

10、神经递质:指一类在人体内负责传递神经信息的物质。

11、运动性疲劳:机体的生理过程不能维持其机能在一特定水平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的状态。

12、运动性中枢疲劳:有运动引起的,发生在从大脑到脊髓运动神经元的神经系统的疲劳,即指运动引起的骨骼肌功能下降不能维持预定收缩强度的现象。

13、乙酰胆碱:指胆碱能神经递质,在中枢神经系统内有胆碱能神经末梢释放,在神经元以及神经元与效应器之间进行信息传递。

14、运动性外周疲劳:指运动引起的骨骼肌功能下降不能维持预定收缩强度的现象。

15、脂肪动员:是脂肪细胞内储存的脂肪经过脂肪酶的催化水解释放出脂肪酸,并进入血液循环供给全身各组织摄取利用的过程。

16、脂肪酸的β—氧化作用:脂肪酸在一系列酶的作用下,在a、b—碳原子之间断裂,B—碳原子被氧化成羧基,生成含2个碳原子的乙酰辅酶A和比原来少2个碳原子的脂肪酸的过程。

填空:1、分解代谢过程常伴有化学键的断裂,是能量的逐步释放的过程。

2、新陈代谢是物质的化学变化,并伴有能量的释放或利用。

最新最全运动生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最新最全运动生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1,生物体的生命现象至少有五方面的基本活动表现,即新陈代谢、兴奋性、应激性、适应性和生殖。

2,细肌丝主要由原肌球蛋白、肌钙蛋白和肌动蛋白构成。

3,运动训练可使肌纤维出现肌纤维选择性肥大和酶活性改变两种变化。

4,骨骼肌有伸展性、弹性和粘滞性三种物理特性5,生理调节有四种方式,分别是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和生物节律。

6,影响红细胞变形能力的因素主要有三种:红细胞表面积与容积的比值、红细胞粘度和红细胞的弹性。

7, 正常人全血的比重约为1.050到1.060之间,全血液的比重主要取决于红细胞的数量和血浆蛋白的含量。

8,红细胞对低渗溶液具有不同的抵抗力,表示红细胞具有不同的脆性,对低渗溶液抵抗力小,则表示脆性_大,反之,则表示脆性一小。

9,肾小体包括_肾小球和包在它外面的_肾小囊,主要分布于_肾皮质。

肾小球是_入球小动脉所分出的一团毛细血管网,另一端汇集成—出球小动脉。

10, 正常人每昼夜排出的尿量约为_1到2升,一般约为_1.5升。

11, 心脏的特殊传导系统包括_窦房结、_结间束、_房室结、_房室束、和与普通心肌细胞相连的_浦肯野氏纤维。

12, 正常人血压的正常范围收缩压为_100到120mmHg,舒张压为_60到80,脉压为_30到40。

13, 在心脏的特殊传导系统中,以_房室处的传导速度最慢,这样可以使心室在收缩前有充分的_血液充溜时间。

14, 眼的折光系统由四个主要的折光界面所组成,它们由外向内依次为_角膜、_房水、_晶状体、_玻璃体。

15, 牵张反射又分为_腱反射和_肌紧张。

16, 中等强度运动中,肺通气量的增加主要是靠_呼吸深度的增加。

而在进行剧烈运动时,肺通气量的增加则主要是靠_呼吸频率的增加来实现的。

17, 调节呼吸运动的中枢主要在_脑桥和_延髓。

18, 正常人安静时通气血流比值约为_0.84,运动强度过大,其值变_大,这种变化可使气体交换率—变小。

19, 消化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_化学消化,另一种是_物理消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 兴奋和兴奋性神经、腺体、肌肉等可兴奋组织受刺激后产生生物电反应的过程,以及由相对静止转为活动状态或活动由弱变强的表现称为兴奋,本质是组织细胞产生动作电位及其传导; 机体或组织细胞具有感受刺激产生兴奋的能力称为兴奋性。

反应与适应在受外界刺激下,细胞或机体的内部代谢和外部表现所发生的暂时性、应答性供能变化,称为反应; 长期系统的运动训练可使机体的结构与供能、物质代谢、能量代谢发生适应性变化,称为适应第一章 运动的能量代谢ATP 生物体内直接的供能物质,由含氮碱基(腺嘌呤)与戊糖(核糖)构成的腺苷与3个磷酸基团结合而成,由于脱去两个磷酸酯键而释放能量。

在机体中能量的转换过程中维持其ATP 恒定含量的现象称为ATP 稳态;供能物质有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其他营养物质参与其化学反应 ATP 的生成过程及三大供能系统1. 磷酸原供能系统,正常条件下组织细胞仅维持较低浓度的供能化合物,大多数一CP 的形式存在,含量是ATP 的4到5倍,但是CP 释放的能量不能直接给生物利用,必须先转换给ATP 。

C ATP CP ADP lsjm +−−→−+、这种能量瞬时供应系统也可称为ATP-CP 供能系统。

2. 糖酵解供能系统,在三大营养物质中只有糖能够直接在相对无氧的条件下(不完全氧化)合成ATP ,这一过程中葡萄糖不完全分解为乳酸,称为糖酵解。

有氧代谢过程3. 有氧氧化,其是绝大多数细胞主要的能量获取方式,三大营养物质最终分解为2CO 和O H 2.三大营养物质的供能顺序是糖类、脂肪、蛋白质。

第二章 肌肉活动肌肉的物理特性: 伸展性、弹性、和黏滞性肌肉的生理特性: 兴奋性和收缩性引起兴奋的三个基本条件1. 一定的刺激强度、2. 持续一定的作用时间、3. 一定的强度—时间变化率阈强度:在一定的刺激时间和强度—时间的变化率下,引起组织细胞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阈刺激:具有引起组织细胞兴奋临界强度的刺激时值: 以二倍基强度刺激组织,刚能引起组织兴奋的所需的最短作用时间 静息电位: 内负外正肌肉是由肌细胞组成,又称肌纤维,是肌肉结构和功能单位肌小节:肌原纤维上每一段位于两条z 线之间的区域,是肌肉收缩和舒张的最基本单位,它包含一个位于中间部分的暗带和两侧各1/2的明带收缩蛋白:肌动蛋白、肌球蛋白调节蛋白:肌钙蛋白、原肌球蛋白终池:纵管包绕每个肌小节的中间部分,在近橫管时管腔膨大成终池,纵管和终池是钙离子的存储库肌肉的收缩形式:缩短收缩(向心)、拉长收缩(离心)、等长收缩缩短收缩分为等动收缩和非等动收缩(等张收缩)非等动收缩的最大承受负荷是最下关节角度所能承受的最大负荷,其他关节点不能得到充分的锻炼,等动收缩需要等动练习器拉长收缩:肌肉收缩所产生的张力小于外力,肌肉积极收缩但被拉长 等长收缩:肌肉所产生的张力等于外力,肌肉积极收缩,但长度不变 肌纤维的类型I 型为慢肌纤维II 型为快肌纤维 其中又包括快a 快b 快c快肌纤维的三个亚型之间可以相互转换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血液的理化特性1.血液的颜色深浅决定于红细胞内的hb 的含量和hb 的含氧量2.黏滞性取决于红细胞的数量和血浆蛋白的含量3.渗透压是指水分子透过膜移动的力量,其中有晶体渗透压来源于-+cl na ,另一种是胶体渗透压主要来自于白蛋白和球蛋白4.血浆ph 成碱性,血浆的ph 的相对恒定有赖于血液中的缓冲物质和正常的肺、肾供能血液的功能:血液在血管中是不断流动的,是内环境中最活跃的部分。

具有运输,维持内环境稳态,保护和防御等供能 氧分压:为溶解于血液中的氧所产生的张力。

动脉血氧分压(PaO2)正常约为13.3kPa(100mmHg),取决于吸入气体的氧分压和肺的呼吸供能。

静脉血氧分压(PvO2)正常约为5.32 kPa(40mmHg),它可反映内呼吸的情况。

血红蛋白氧饱和度:是指血液中hb 与氧结合的程度,即血红蛋白含氧量与血红蛋白氧容量的百分比血红蛋白氧容量:是指血液中hb 的氧饱和度为100%时,每升血液中的hb 所结合的氧含量氧含量:每升血液中的hb 实际结合的氧量为血红蛋白氧含量氧解离曲线表示氧分压与血氧饱和度关系的曲线,称为氧离曲线,氧离曲线呈近似S 形的曲线(1)上段反映结合情况(2)中段反映平静呼吸组织内气体交换时释放O2情况(3)下段反映解离陡直的中下段提示:机体严重缺氧时,轻微改善肺通气,提高肺泡内的氧分压,可显著提高动脉血的氧饱和度,改善缺氧3.影响氧离曲线的因素右移:代表对氧亲和力下降,有利于氧的释放因素:二氧化碳分压升高,PH下降,温度升高等左移:代表对氧亲和力升高,有利于血红蛋白与氧的结合接近线型,无饱和点第六章呼吸呼吸:集体在新城代谢过程中,需要不断地从外界环境中摄取氧并派出二氧化氮,这种集体与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肺通气: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肺容总量:肺所容纳的最大气体总量,是最大吸气末肺内气体的总量包括潮气量:每次呼吸呼入或呼出的气量补吸气量:吸气后再最大吸气所吸入气量补呼气量:呼气后再最大呼出气量余气量:最大呼气后余在肺内的气量肺活量:最大吸气后,尽力所能呼出的最大气量每分最大通气量:每分钟吸入或呼出的气体总量每分最大随意通气量:在实验条件下,最大限度地做深而快的呼吸,每分钟呼入或呼出的气体总量肺泡通气量: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鲜空气气体交换的原理:交换动力是分压差,即混合气体中各组成气体所具有的压力第七章血液循环心肌细胞的生理特性工作细胞:心房肌、心室肌具有兴奋性、传导性、收缩性自律细胞:具有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静息电位的五期na内流的结果,历时1~2ms去极化0期:+负极化:1期、+k内流2期、平台期,负极化过程极其缓慢,膜电位停滞于0mV水平,历Ga内流和+k外流达成平衡,此期是心肌动作电位较长时100~150ms,其机制是+的主要原因3期、钙通道失活,+k迅速外流,膜电位快速负极化4期、细胞膜电位虽已回复到静息电位,但膜内外离子的分布尚未恢复,离子泵主动运转机制加强,逐渐恢复静息时膜内外的离子浓度由于心肌细胞动作电位2期平台期出现,使其动作电位的时间程增加大,不应期延长,绝对不应期一直延长至机械化的舒张开始以后,在此期内不发生强制收缩,任何刺激都不能使心肌发生兴奋和收缩心动周期:心脏每收缩和舒张一次心电图P波:左右心房去极化时的动作电位Qrs波群:左右心室去极化时的动作电位T波:心室负极化时的动作电位每博输出量:一次心搏由一侧心室射出的血量,相当于心室舒张末期和收缩末期之差(70)射血分数:博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充盈量的百分比(60%)心指数:以每平方米表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心力储备:包括心率储备和博出量储备博出量储备:包括收缩期储备和舒张期储备心率储备:依靠心率增加而使心输出量增加的能力收缩期储备:依靠心室收缩力增强、使心室收缩末期减小的幅度舒张期储备: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可增加的幅度在运动时主要是由心率储备和收缩期储备而增加心输出量原因是运动中的心率加快,减少的时间主要是心脏的舒张期,导致心脏来不及完全舒张就收缩了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前负荷:心室收缩前所承受的负荷后负荷:心脏开始收缩后遇到的负荷异长自身调节:由于初长度改变而导致博出量改变的调节机制等长自身调节:通过改变心肌收缩能力来调节博出量的机制心肌收缩能力:心机不依赖前、后负荷而改变其力学性能的一种内在特性最佳心率范围:使心输出量处于较高水平的心率范围第二节血管生理收缩压:在一个心动周期中,动脉血压随着心室的收缩于舒张发生有规律的波动。

心室收缩射血时,动脉血压急剧升高,在心室收缩中期达到最大舒张压:心室舒张时,动脉血压下降,在心舒末期降至最低脉搏压:收缩压与舒张压的差值平均动脉压:由于心室收缩期短于舒张期,故平均动脉压更接近舒张压,约1。

等于舒张压+3动脉血压的形成机理1.血管内有血液充盈这是形成动脉血压的前提条件2.心室射血和外周阻力的相互作用这是两个基本条件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1.博出量如果博出量增大,射入主动脉的血量增多,收缩压明显升高。

但收缩压升高,又会使血流速度加快,致使舒张压末期存留于主动脉内的血流增加并不多,故舒张压升高不如收缩压升高明显,脉压增大2.心率心率对舒张压和收缩压都有影响,但对舒张压的影响更显著。

当心率加快时,心舒期明明显缩短,在心舒期内流向外周的血液减少,心舒末期存留于主动脉的血量增加,使舒张压升高3.外周阻力外周阻力是指血液在外周血管内流动时遇到的阻力,主要取决于小血管的口径4.大动脉管壁的弹性它的血管壁的扩张性和弹性具有缓冲动脉血压波动作用,使收缩压不致太高,舒张压不致太低5.循环血压循环血量与血管系统的容量是指相适应,也是相对稳定静脉泵:骨骼肌的运动和瓣膜配合,对静脉回流起了一种“泵”的作用重力性休克:在较长时间剧烈运动结束时,如果骤然停止并站立不动,由于肌肉泵消失,加上重力作用,会使大量静脉血沉积于下肢的骨骼肌,回心血量减少,心输出量随之减少,动脉血压迅速下降,使脑部的供血不足而出现昏厥呼吸运动:呼吸时胸廓扩大,胸内压进一步降低,胸腔内大静脉和右心房扩张,压力下降,有利于外周血液流回入心、呼吸时恰好相反。

微循环: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包括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和微静脉等组成自主神经可分为交感和副交感神经两类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同属于儿茶酚类激素,来自于肾上腺髓质,二者均使心脏的活动加强,心输出量增加,肾上腺素具有明显的强心作用,并能使皮肤,肾、胃肠道的血管收缩,而新,骨骼肌和肝中的血管舒张,对外周阻力的影响不是很大,血压影响较小。

去甲肾上腺素可使几乎全身所有的血管广泛收缩,外周阻力增大,动脉血压升高,对心脏的影响较弱,临床上用来做缩血管升压药运动训练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一心血管系统对运动的反应1、心输出量的反应运动时,交感—肾上腺素系统活动显著增加、心率和博出量增加2、血液的从新分配运动时,心输出量增加,增加的心输出量将在各个器官内从新分配,骨骼肌和心脏的血流量增加,内脏器官的血流量减少其生理意义一方面通过减少内脏器官的血流量,保证有较多的血液流向骨骼肌。

另一方面、在骨骼肌血管舒张的同时,内脏器官的血管收缩,使总的外周阻力不至于下降太多,从而保证了平均动脉压不会明显下降,促进了肌肉血供的增加3、血压的反应动力性运动时,心输出量增加,血液从新分配,总的外周阻力变化不大,在全身性剧烈运动时,由于大量的骨骼肌血管舒张,总的外周阻力甚至略有下降。

因此,动脉血压升高,主要表现为收缩压升高,舒张压变化不大。

静力性运动时,由于心输出量增加的幅度较小,肌肉持续收缩压迫血管,腹腔内脏血管收缩,总的外周阻力增大,故动脉血压升高,且以舒张压升高为主二心血管对心输出量的适应1 运动性心肌肥大与微细结构重塑运动心室肥大的主要特征是心脏肥大,表现为心室和心房均肥大,但以左心室肥大为主,其有明显的项目特点,耐力运动员表现为全心扩大,同时伴有左心室壁轻度增加,又称离心型肥大; 力量运动员左右心室腔的扩大不明显,主要以左室壁增厚为主,又称向心性肥大在运动心脏肥大的同时,其内部的线粒体,氧化酶,毛细血管及神经支配和神经递质水平等细微结构均发生了相适应的变化,即心脏细微结构发生了重塑2 运动对心脏的功能的改善a 心动徐缓有力在安静的状态下,长期训练或锻炼的人,心肌收缩力量增强,博出量增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