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的“成人-成才-成功”教育理念探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人为本的“成人\成才\成功”教育理念探析
摘要:以人为本是高校“成人、成才、成功”教育取得实效的起点和基础,当前高校“成人、成才、成功”教育成效不明显的原因主要在于没有突出以人为本,在单纯追求部门政绩的过程中,片面强调和关注了看得见摸得着的量化指标。
忽视了广大学生的利益和人的全面发展。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必须加强和改进高校“三成教育”工作,必须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确认学生在“三成教育”中的根本地位,将学生的发展作为“三成教育”的最高价值目标。
关键词:以人为本;高校;“成人、成才、成功”教育
十六大以来党的新一届中央集体审时度势,与时俱进地提出以人为本理念,并把以人为本确立为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以人为本理念清楚地表明了发展的宗旨、目的和价值取向,对于高校“成人、成才、成功”教育(以下简称“三成教育”)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有机统一体,“成人教育”就是人格的塑造,引导大学生学会做人,做好人。
“成才教育”就是知识的传授,引导大学生学会学习,学习好。
“成功教育”就是能力的培养,引导大学生学会做事,做成事。
只有确立了正确的教育理念,才会有正确教育行动。
为了增强高校“三成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全面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在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高校“三成教育”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构建“三成教育”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教育模式必将是实现青年大学生加强修养、追求真知、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做事等全面发展的迫切愿望和有效途径。
一、以人为本是高校“三成教育”的核心理念
以人为本理念就是要在我们的一切工作中处处体现尊重人,理解人,关爱人,依靠人,塑造人,让每个人都能在国家建设和社会生活中各展其能、各得其所,确认人在社会发展中的根本地位,将人的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最高价值目标,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目的。
而“三成教育”是研究大学生如何成长为人、学有所长和学有所成的一门科学,其中心任务是培养理想远大、信念坚定,品德高尚、意志顽强,视野开阔、知识丰富,开拓进取、艰苦创业的一代新人。
因此,谋求人的全面发展勾连出以人为本和“三成教育”在本质内涵上的相通性。
(一)以人为本是确立“三成教育”目标的出发点
以人为本要求把人作为首要维度,关注人本身的生存和发展的命运,把人作为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源。
“三成教育”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人的哲学,做人的工作,它的直接对象是青年大学生。
而人的思想、观点和立场是人的大脑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
这种反映受到自然环境、社会历史条件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而不断发生变化,从而引起人的思想倾向、行为规范不断发生变化。
只有科学分析、准确把握大学生的不同的思想特点和正当需求才能制定出符合大学生实际的“三成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
高校“三成教育”工作必须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
“既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
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
这既是时代的呼唤、21世纪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青年大学生加强修养、追求真知、健康成长的迫切愿望与有效途径。
(二)以人为本是提高“三成教育”针对性和有效性的重要条件
作为“三成教育”对象的大学生,具有不同的理论基础、思想状况、学历层次、学科门类等特点,这就要求高校必须要把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全面准确地把握广大学生共性和个性的差异而引起的对教育不同需求,因材施教,有计划、分层次、分步骤、分阶段地组织“三成教育”工作。
要找准切人点,做到有的放矢地解决不同教育对象的各种问题,满足教育对象的合理的、不同的需求。
切忌不分对象、不分层次地一刀切现象。
只有注重学生本位,积极调动起他们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使“三成教育”工作更有针对性、吸引力和说服力。
(三)以人为本是调动“三成教育”对象积极性、主动性的关键
正确的思想、观念要想外化为主体的相应行为,就要善于发现和调动主体的内在积极因素。
以人为本理念关键就是要在我们的一切工作中处处体现尊重人、理解人、关爱人、依靠人、塑造人,让社会各阶层的人都能在国家建设和社会生活中各展其能、各得其所,确认人在社会发展中的根本地位,将人的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最高价值目标,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目的。
为此,高校要始终把实现、维护和发展大学生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并为充分发挥大学生的聪明才智创造良好的环境,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要在“三成教育”过程中尊重人、关心人,归根结底把大学生作为高校乃至社会发展的目的,把满足最广大学生的各种需要和实现他们的全面发展作为“三成教育”的追求最高价值。
从而促使教育对象恰当估量自身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并从发扬积极因素人手,形成教育对象的自我教育的内在动力,调动起了“三成教育”对象积极性、主动性,促进“三成教育”作用的充分发挥。
二、高校“三成教育”中的“目中无人”现象
在单纯追求部门政绩的过程中,一些高校和一些领导同志存在着片面强调和关注看得见摸得着的量化指标,甚至陷入了“GDP”,崇拜,所谓“见物不见人”,有意无意地忽视广大学生的利益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错误倾向。
(一)缺乏对大学生的不同的思想特点科学分析,不能制定出符合当代大学生实际的”三成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
当代青年大学生成长在世界科技革命迅猛发展,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变革的环境中,他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发生了许多新变化,表现出明显个体差异性,呈现出不同的层次。
他们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的生存方式。
而部分高校“三成教育”者们,仍然以计划经济时代的统一的教育要求和评定标准,单一的教育内容和教育进度、模式化的教育格局和教育方式对青年大学生进行教育。
但是,显然这种千篇一律的“三成教育”
模式已经不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和当代青年大学生。
(二)教育内容狭隘、教育方法落后,不能满足大学生的需求
高校在“三成教育”的任务和内容确定上,往往较为注重以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等为主要内容的“成人”教育,教育内容过于狭隘。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高校“三成教育”除了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应在大学生的“成才”和“成功”方面,即提高大学生的专业素质、心理素质、能力素养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但部分高校在这方面的跟进速度明显滞后,造成了教育缺位,而传统的“填鸭式”教育教学方法,与现实脱节的教育教学内容,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处于被动灌输的状态。
他们对所学内容缺乏兴趣和热情,对教育者和教育内容缺乏信任,因此,要求把教育内容内化为学生的意志变成了一纸空话,而外化为实际行动更是虚无缥缈的海市蜃楼了。
(三)抹杀了大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高校“三成教育”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知、情、信、意、行双向协调和交互作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有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教育者处于主导地位,发挥主导作用,受教育者既是教育活动的客体,又在自我教育中发挥主体作用。
但在当前的高校“三成教育”过程中却存在片面强调教育者的权威,过分突出教育者的主导作用,抹杀了大学生的主体性地位,阻碍了学生对教育活动的理解和认同,教育效果大打折扣,进而使高校“三成教育”变得被动、死板和枯燥,甚至出现了即使是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对于学生也毫无吸引力,而且厌倦情绪滋生蔓延。
因此,高校“三成教育”教育要想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就必须将教育者的主导作用有效地转化为受教育者的主体效应。
三、树立以人为本的高校“三成教育”理念
构建以人为本的高校“三成教育”理念,就是为了改变以往在高校素质过程中忽视人的主体地位,缺乏对人的关注、对人的尊重的倾向和做法的观点,而强调大学生在“三成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把大学生看做“三成教育”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最高目的,把学生作为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第一维度与最高维度。
所有的“三成教育”的内容、载体、机制、方法的创新都必须围绕着“人”这个因素进行,这不但使高校“三成教育”教育理念更加明确,更加成熟,而且进一步指明了高校“三成教育”的目的和目标。
(一)始终把大学生作为高校“三成教育”的主体
高校“三成教育”的主体性原则,是指作为“三成教育”的主体教育者,将受教育者视为教育主体,充分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调动他们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从而实现“三成教育”的目标的行为准则。
把大学生作为高校“三成教育”的主体,首先,要求高校要以提高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能力为主。
自我教育是高校“三成教育”的主体性要求的核心内容。
要把学生看成一个有思想、有情感、有尊严的人,
看成是一个不断追求成长和进步、不断修正错误、完善自身修养的个体。
其次,高校“三成教育”中的教育者必须去发掘大学生在“三成教育”的创造力和积极性,唤起大学生的主体意识。
他们不是“道德之洞”,也并不是“美德之袋”,决不能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强制执行,而必须按照他们的需要加以引导。
强调把大学生作为高校“三成教育”的主体,并不等于对其放任自流,自我教育必须是在教育者的启发下按照教育目的、教育方向进行的。
高校作为教育者必须跟踪监控,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二)始终把学生作为高校“三成教育”的目的
始终把学生作为高校“三成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求高校在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时,要有人的意识、人的观念和人的维度。
高校“三成教育”必须围绕大学生本身,从对人以外的世界的关注转到对人本身的关注上来。
青年大学生不能单纯地沦为高校“三成教育”的手段,而更要对青年大学生的发展确立起终极关怀,公正地对待他们,保证他们的合法权利,满足他们的正当需求,承认他们的能力差异与个性。
真正实现青年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才是高校“三成教育”的最终目的的思维方式。
(三)始终把学生作为检验高校“三成教育”的标准
“三成教育”是一个系统的有机体,其实质是为了培养人才。
培养什么样的人与怎样培养这样的人是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两个根本性的重大问题。
“三成教育”所涉及的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方案、培养途径、教学改革等要素是否收到成效的核心标准就是人才培养质量。
所以,高校“三成教育”教育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学生的根本利益作为衡量高校“三成教育”水平的最高标准,作为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依据和准则。
把学生的“满意度”作为标志着高校“三成教育”实践以人为本理念的程度。
以人为本的高校“三成教育”理念是一种对青年大学生在“三成教育”进程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和提升。
坚持以人为本的高校“三成教育”理念,就是要高举人的旗帜,弘扬青年大学生的主体精神,既要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又要依法保障他们的权益。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l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126-127.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88-90.
[3]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35-138.
[4]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99-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