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学案含答案
人民版历史必修2专题四第一节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共34张PPT)
观点二:这是一种文化侵略,西方文化的进入,使中国 的传统文化在一步步沦丧,特别当我们过着西方的圣诞 节时,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已经被韩国申报为非物质 文化遗产,这告诉我们,我们应该保护中国的传统文化
从西装到中山装,从旗袍的改良 启示
1、西方文化对中国的侵略; 2、反映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他的“断发”主张能否实现?为什么?(2分)
(2)材料二中的情景发生在什么时期?(2分)
(3)近代中国,包括“断发”在内的社会习俗 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影响社会习俗变化的主要 因素有哪些?(4分) 6.(1)留辫子会妨碍机器生产;留辫子不利于作战; 留辫子不卫生,梳辫子又浪费时间;留辫子会遭到外人欺 侮。(4分)不能实现,因为戊戌变法失败。(2分) (2)辛亥革命时期(或民国初年)。(2分) (3)主要因素:①近代外来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的传入。 ②近代社会变革的推动(或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的推 动)(4分)
1、 前身四个口袋表示国之四维。礼、义、廉、耻), 袋盖为倒笔架,寓意为以文治国 。(2分)
2、门襟五粒纽扣指的是五权分立(行政、立法、 司法、考试、监察)(3分)
3、袖口三粒纽扣表示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 (3分)
三民 五权分立
以文治国
义
礼
(二)饮食的变迁(食)
一、近代以来服饰变化 (衣)
1、进入近现代以后,服饰变化的趋向 开始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 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2 、男女服饰变化的情况。 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20世纪上半叶仍然流
人民版历史必修2专题四第一节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共31张PPT)
识体系梳理部分
中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装是孙中山先生倡导的 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服装。
中山装前面五个扣代表 立法、行政、司法、监察、考试 五权分立,袖口三个扣代表 孙中山先生所倡导的三民主义, 上衣四个口袋代表礼、义、廉、耻。 袋盖为倒笔架寓为以文治国,封闭的衣领显示了严谨治身 的理念。
异彩纷呈
袍
食
传统中餐到鸦片战争后中西餐并存
住 社会 风俗
传统民居(北方四合院)→西式住房出现、中
西合璧
婚姻由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反对
新中国成立后恋爱自由、
包办、主张婚姻 自由; 丧礼趋于简化;
丧葬由土葬开始向火葬 改革、社会习俗也得到
其他风尚变化; 极大变化
作业:
背诵近代以来社会生活领域 发生变化的原因
在婚礼的宴席上,蔡元培向大家讲述了他和周峻的 恋爱经过。(完全新式)
●第二次婚姻:1902年,迎娶黄仲玉(1920病逝) 他提出五个条件:不缠足、识字、男不得娶妾
姨太太、若夫先死妻可改嫁、意见不合可离婚。 婚礼:开演说会代替闹洞房(中西合璧)
●第三次婚姻:1923,迎娶周峻 他再次提出条件:具备一定文化素质、年龄略
大、熟谙英文、能成为研究助手。 婚礼:蔡元培西装革履,周峻身披白色的婚纱。
1919年5月,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湘潭学友会合影
拘谨、保守、呆板
美观、适体、方便
西餐在中国
广州最老的西餐馆:太平馆 设在路边的“咖啡茶座”
四合院: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
西式住房开始出现 (外国人来华后)
蔡元培:三次婚姻印证中国近代婚俗变迁
●第一次婚姻:1889年,迎娶王昭(1900年病逝)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婚姻:旧式
人民历史必修2专题四 第一节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共40张PPT)
争后— 新中国
褂、西装 中山装 女子:改良的
中西合璧 土洋并存
君主专制 拘谨、
等级森严 保守、
呆板、
半殖民地半
等级森 严逐渐
封建社会 向美观、
成立 旗袍、上衣下
裙
适体、 方便、
新中国成 立后—改 革开放前
50、60年代:中 山装、苏式服装 60、70年代:绿
简单朴素、 政治色彩强
独立自主 巩固独立
平民化 转变
阅读下面材料:
材料一
1840年以后,在洋枪洋炮的威逼下,伴随西方 列强在中国的开埠通商,带有商业性质的码头出现 了,由此刺激了中国近代城市的兴起,举凡刻有西 方烙印的各种外来文化,……开始登陆中国,就连 几千年亘古不变的婚丧礼仪也悄然改变,从物质到 精神,从生活到娱乐,一种迥异于中国传统文明的 新型城市文化由此萌生。
式样为双排扣西装开领,腰中系一根布带,是从苏联学来 的服装款式,尽管这种服饰呈现出中性化的特点,但是在 当时可是最时髦的服饰。
50、60年代的时尚
50年代末,苏联女专家在中国掀起布拉吉 热。布拉吉(意为连衣裙,俄文译音)
60、70年代的时尚
军人在人们心中 是最革命的,橄 榄绿也就成了革 命的标签。
军装、“干部服”烈
改革开 放后 异彩纷呈
个性,大方 改革开放 多样、时尚 解放思想
中式服装今安在?
服装是一种记忆,也是一种语言,人类通过服装 来提升对民族文化以及自身身份的认同和自信……在 全球化的今天……
——2006《新民周刊.中式服装今安在》
你认为在今天这个全球化、多元化的社会如何推 广我们的传统服饰?
手撕鸡
宫保鸡丁
麻婆豆腐
淮扬菜 淮扬菜以沿江、沿淮、徽洲三地区的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生活习俗的变迁
专题四:中国近代生活习俗的变迁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1 .近代社会生活:1840—1949:列强侵华,逐步沦为两半社会;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发展;西方民主思想逐渐传入原因:①列强侵略,西方文明传入带来先进的生产、生活方式②中国近(现)代经济的发展奠定经济基础③历届政府的推动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推动倡导,民主思想不断传播表现:①衣:鸦片战争洋布、洋装进入中国;辛亥革命后,中山装、学生装、新式旗袍(特点:由拘谨、呆板、等级森严——美观、适体、平民化转变)②食:鸦片战争后,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③住:一些官员和商人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
④习俗:⎩⎪⎨⎪⎧戊戌变法时期: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
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反清革命色彩。
民国时期:婚丧仪式简约文明。
2.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1949——1978——至今(1)20世纪50~70年代:新中国成立,文革期间左倾错误严重,强调阶级斗争;计划经济体制①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
②许多生活必需品要凭票证计划供应。
(2)1978—至今: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解放思想;民主法治不断健全于发展①物质生活⎩⎪⎨⎪⎧衣:服装颜色五彩缤纷。
食:到1987年,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
政府倡导“菜篮子工程”。
住:1995年,国家启动“安居工程”。
②社会风尚: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的社会风尚逐步形成。
命题:1.就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特点及影响2.就男女关系转变、婚姻习俗角度命题例1:早婚是古代社会的一种风尚,城乡皆然。
清末民初,上海等大都市出现了婚龄推迟的现象。
20世纪20年代末以后,农村传统的早婚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抑制。
这反映了A. 自然经济解体速度和程度的不均衡B. 妇女地位提高C. 清政府推动社会习俗变革D.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思想解放例2:1921年成都警察厅发布通令:“近日妇女每多剪发齐眉,并梳拿破仑、华盛顿等头式(流行的男式发型),实属有伤风俗,应予以禁止,以挽颓风……如敢固违,定以妇女坐法并处罚家长。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专题4)【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课件
答案:B
2.上海妇女服饰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处于相对低调时期,到
20世纪八十年代上海妇女服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使上海
的妇女服饰成为全国流行的模板,左右着外地城市妇女服饰 变化。上海能够左右外地城市妇女服饰的主要原因是( A.是中国主要经济政治中心 B.改革开放后上海经济地位增强 C.上海人开放意识领先全国 D.上海是最早对外开放的城市 )
长袍马褂并行不悖。 ②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综合了西式服装和中式服装特点, 设计出 中山装 ,此后成为中国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
(2)女子服饰: ①向合身适体,短袍窄袖的方向发展。 ②20世纪20年代之后,人们吸收西方服饰的长处,经过多 次改革与创新的改良旗袍 ,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
(3)现代服饰变化:
这则征婚广告提出了哪些条件?反映了什么?
提示:不缠脚;有知识;礼仪文明。反映了工业文明下 中国人思想的开放。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及特点 1.原因
(1)鸦片战争以后,在西方列强不断扩大对中国侵略
的同时,也带来了近代西方文明,促进了中国社会生活 的变化。 (2)中国政府的各种改革,也使中国的社会生活进一 步发生变化。
(4)中国的社会生活虽然变化但始终保持着民族特色。
上海竹枝词中有云:“清晨相见谷(好)猫迎(晨),好度由途叙 阔情。若不从中肆鬼汁(赚钱),如何密四叫先生。”出现这样 的表达方式是 ( )
A.自然地理决定的
C.中西交融的结果
B.传统文化导致
D.外国侵略的体现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化的英语,即 “洋泾浜”英语。中国
四、习俗风尚的变革 1.原因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新中国成立以及改革开放等解放 了人们的思想。
2.婚丧礼俗的变迁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四第1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29)
辩论 新闻报道:在当今的中国,每到圣诞节,
不管是商家还是顾客都会全程投入,气氛愈演 愈烈。与之相反的是在传统的中国节日,如端 午节、中秋节,节日的气氛却是越来越淡化, 这不得不让人深思………
观点1:西方文化的进入,推动社会生活的进步 观点2:这就是一种文化侵略
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你如何看待 这种现象和观点?说说你的理由。
包办婚姻
婚姻自主
中式婚礼
蒋介石与宋美龄的结婚照
2、丧葬礼俗
(1)19世纪末20世纪初
① 旧式丧礼趋于简化 ② 出现了带有西方色彩的西式葬礼,
一些城市建立了殡仪馆、公墓 特点:新旧并存,民间多为旧式
(2)新中国成立后
土葬
火葬
阅读下列材料: 3、其他风俗
材料一 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
成,皇帝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
发兴,辫子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
拜跪礼灭……。
——《时报》1912年3月5日
(1)变化:近代教育兴起; 剪辫易服; 妇女由缠足到放足、不缠足; 采用阳历;
内因:辛亥革命社交外礼因仪:由西跪方拜文作化揖的变影为响鞠躬、握手。 新文化运动 (新1)中阅国读成材立料一,概述辛亥革命后社会生活和习俗有哪些变化? 改革开放
三、住——居室建筑的演进
1、北方典型的传统 民居 四合院
南方典型的传统民居 江南水乡传统民居
三、住——居室建筑的演进 2、鸦片战争后西式建筑最早出现在租界地区
(花园、别墅)
特点:中西合璧、土洋并存
西式家具的传入
四、习俗风尚的变革
1、婚姻: 2、葬礼: 3、其他风俗:
1、婚姻习俗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四第1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33)
2、受时代政治运动和政府政策的影响。 3、先进的中国人发现自己落后,积极主动地吸收一些外国先进的生活
方式。 4、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和城市近代化基础设施的出现。
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 中西文化的碰撞和交汇的结果。
西装和中山装 列宁装、“干部服”
旗袍、 连衣裙
向从 开封 放闭
走
⒈四大菜系: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 ⒉西餐与中餐:
建筑风格和居室陈设的西化
婚嫁习俗的变迁 丧葬礼俗的变化 其它社会风俗的变化
练一练:
阅读材料:
材料一 18、19世纪西方主要国家相继完成向近代工业国家的转变,… 这些西方国家疯狂地越洋抢滩,掠夺金钱,贩卖奴隶,开辟市场,建立殖 民统治 ——岳麓版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 生活的变迁
第一节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 的变迁
导言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结构从传统社会 向近代社会逐步转型,作为社会转型重要组 成部分的生活和社会习俗,在力度和深度上, 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迁。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一、衣
男、女 服饰变化
二、食
四大菜系 及形成因素
三、住
居室建筑演变
清炖狮子头
中餐讲求食物的色香味美 西餐讲求食物的营养搭配
为什么在不的地域会形成不同 的菜肴特征。
其与该地区的历史、文化是分不开的,同时 也受到这个地区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资源 特产、风俗习惯等影响。
三、住
福建土家楼
贵州苗家吊脚楼
归纳:居室建筑演进
原因:
因各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生活方式
的不同,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 民居建筑形式。
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课件人民必修2
史料三 “文化大革命”时期,③“国防绿”“海军蓝” 民追求的色彩。那时期,穿一身“国防绿”、腰间系一条 肩背军挎包成为青年男女尤其是大中专学生追求的一种时 年代,④色彩鲜艳、款式时髦的服装逐步在大众中流行。 绒服、西服、呢大衣等各种服装充分展现穿着者的风采与 西方现代文化的影响较大,中国服饰正式走向了多元化。
——严昌洪《20世纪中国社会 史料三 为政者对社会风气起着率先垂范的引领作用, 通过涵养崇清尚俭、不慕虚荣的党风政风来带动社会风 才是政府形塑社会风气的合理方式。
——人民时评:政府该如何
[史料解读] 史料一划线部分表明从传统婚姻到现代婚姻,婚姻的基 了重大变化。 史料二、三反映出新中国成立后,人们的作息方式、生 了深刻的变化,特别是党风政风的变化对社会风气转向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
时空坐标
主要线索
1.鸦片战争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是社会生活变迁的第 合璧、不土不洋成为这一阶段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突出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社 然一新,但也受到政治生活的影响。 3.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特别是 活中的影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1.物质生活的变迁 史料一 ①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简表
史料二 在北京以及各省省会城市,出现了所谓“②四 即在保留传统四合院的基本格局上搞点洋化:简单的装 格子糊纸绢,复杂的搞点外国式柱子……如此,既存四 局,又吸收西式房屋之优点情调。可谓中西合璧,相得益
史论总结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特点 (1)原因 ①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在不 略的同时,客观上也带来了近代西方文明,促进了中国 ②政府政策的影响:在各种因素的刺激下,清政府、民 各种改革,使中国的社会生活进一步发生变化。 ③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民主平等思想的不断传播和资 展,都冲击着旧的生活方式,促进了社会生活的演变。 ④近代工商业发展的推动:随着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城 设施逐步建立,人们的生活习俗也随之发生变化。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第四单元·近代中国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高考科目难度)
现代 服饰
饮食
住宅 风俗
婚姻风俗:婚姻自主;婚俗删繁就简,仿效西式婚礼。 丧葬礼俗:趋于简化,带有强烈西方色彩。 其他风俗的变迁:变化大,呈现新旧并存的特点
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的变迁的特征
①在鸦片战争后直至民国成立: 随着西方思想、生活方式传入, 呈现出中西合壁、洋化的趋势; ②新中国成立后: 由于意识形态的支配,又重新趋于中化、独立化; ③改革开放后: 由于与世界的联系愈加紧密,逐渐又跟上国际的潮流。
物 质 生 活 和 社饰
总体趋势: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 →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 男子: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 女子:旗袍 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 中山装 和列宁装和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受青睐。 “文革”时期: 军装和干部服流行,式样、颜色单调。 改革开放后:款式新颖,从封闭走向开放。
“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鞭子灭; 爱国帽兴;天足兴,纤足灭; 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 这首民谣反映了某个重大历史事件引起的 社会风貌变化。这一事件是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 C.辛亥革命 D.五四运动
千龙网曾披露《从大脚到多变:中国百年间女人美丽标准的 变迁》的文章,介绍了中国女人美丽标准的变化轨迹。 1900-1919年女人美丽标准出现的原因是 时间 标准 1900—1909年 会说洋话的大脚女人 1910—1919年 敢于婚姻自由的女人 ①西方文化传入 ②资产阶级政治运动影响 ③新文化运动引起社会观念的变化 B ④留学教育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和融合 ⑤妇女社会地位提高,成为国家的主人 A.①②④⑤ B.①②③④ C.②③⑤ D.①②③
总结:
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 经历了由闭关自守向面向世界、 过去的封建传统天下向近代化、现代化的趋进。
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课件人民版必修2
3.中国现代服饰的变化 (1)20 世纪 50 年代至 60 年代中期:以列宁装和 连衣裙 为特 征的苏式服装一度受到青睐。 (2)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到 70 年代末: ①式样、颜色趋于单调。 ②军装和“ 干部服 ”盛行,蓝、绿、黑、白成为服装的主要 颜色。 (3)改革开放后: ①人们对服饰的要求开始由穿得暖和向穿得好、穿得时尚、 穿得 个性 过渡。 ②中国服饰从封闭走向 开放 。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
[材料一]
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
独异,则情意不亲,邦交不结矣。且物质修明,尤尚机器,辫发 长重,行动则摇,误缠机器,可以立死。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 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且兵争之世,执戈跨 马,辫尤不便,其势不能不去之。……且垂辫既污衣,而蓄发增 多垢,衣污则观瞻不美。 ——康有为《请断发易服改元折》
二、并行于世的中西餐 1.传统菜系:鲁菜、粤菜、川菜、 淮扬 菜四大菜系得以在 近代发展和最终形成。 2.西方饮食 (1)传入:从 19 世纪 40 年代起。 (2)西式饭馆:最初由外国人经营,之后在各通商口岸陆续出 现由中国人经营的 西餐馆 。 (3)西式糖果糕点与饮料也受到国人的欢迎。 3.中西区别:烹饪方式、食品种类、就餐环境、礼节 要求都 存在明显区别。 4.重要影响 (1)一些西餐中常用的 原料 开始大量进入百姓饭桌。 (2)西菜、 西点 逐渐成为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1)依据材料一,概括康有为主张“断发易服”的理由。(不 得照抄原文) [教你读史] 材料从外交、工业、军事、外貌四个方面说明了断发易服的 理由。
[提示]
不利于中外友好交往;不利于机器化大生产;不利
于行军作战;既不美观又不卫生。
[材料二]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四第1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36)
探究问题一:
民国初期西服流行的原因是什么?
1、辛亥革命后,向西方学习思潮的推动. 2、民国政府颁布“剪发易服”法 令. 3、西服本身的魅力.
你知道中山装里隐含有哪些信息么?
其一,前身四个口袋表示国之四 维(礼、义、廉、耻)。
其二,门襟五粒纽扣区别于西方 的三权分立的五权分立(行政、 立法、司法、考试、监察)。
旧习
近 男子留辫
代 女子裹足
婚姻包办
社交礼仪(等级)
• 改变 • 断发易服 • 废止缠足 • 婚姻自由 社交礼仪(平等) • 历法节日变化
探究问题二:
近代以来我国人民物质生活与习俗为什么会发生 如此大的变化?
外因 外来文化:鸦明片和战生争活后方,式西的方涌的入思;想文化、物质文
①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 ②随着中国民主的发展而不断加深; ③在地域、城乡间存在严重的不平衡性; ④既有相当的西方文化内容,又保持深厚的民 族特色。
总趋势: 封建、传统、保守
开放、近、现代化
【小结】
衣
近 现
1.变化的表现
食 住
代 物
习俗风尚的变革
质 生 活 2.变化的特征 和
①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 ②随民主发展不断加深(渐进性) ③地域不平衡(不平衡性)
现 代 的 结 婚 照
3、其它
留辫本是女真人的风俗, 满清入关后,多尔衮于 顺 治二年规定“剃发”之制: 限旬日(十天之内)内一律遵 行,违者杀而无赦。可当时 许多汉人“宁愿留发不留头, 不愿留头不留发”,出现因 不剃发而出现的惨剧如“扬 州十日,永嘉三屠”。
——民国政府《剪辫通令》
留辫是民族压迫的外在象征,剪辫是追求民族平等 的表现。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四第1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45)
拘谨、保守、呆板、 等级森严
美观、适体、方便、 平民化
3.近代服饰变化的特点
• 材料:以江西宜兴的一个婚礼场面为例:自民国以来, 政体虽变,而新郎之戴顶履靴者,仍属有之,然亦有 学时髦者戴大礼帽以示特别开通者。最可笑者,新郎 高冠峨峨,履声秦案,在前视之,固俨然一新人物也。 谁知背后豚尾犹存,红丝辫线,堕落及地、而四个陪 宾,有西装者,有便服者,有仍服满清时礼服者,形 形色色,无奇不有。
50年代末:布拉吉
50年代末,苏联女专家在中国掀起布拉吉热。 布拉吉(意为连衣裙,俄文译音)
军便服
干部装 红卫兵服
现代服装
四大菜系
返回
返回
返回
这些别墅洋房多为殖民统治者、商业巨头、晚清官宦的 私宅,有雄厚的财力为后盾,因此多精美别致、豪华气派。 也直接体现了西方文化移植式的输入。
中西合璧(上海的石库门)
现代男女服饰
时间
建国后—20 世纪60年代 中期
60年代中 期—70年代 末
款式
中山装、苏式 服装(列宁装、 连衣裙)
军装和干部服 盛行(式样和 颜色单调 )
改革开放后
时尚、个性、 花色、款式、 面料、质地发 生变化
— 12 —
二 并行于世的中西餐
(一)饮食变化的表现
1.鸦片战争前:以传统饮食为主; 2.鸦片战争后:西餐的传入。
——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下卷)
土洋并存,中西结合
(二)新中国成立后服饰的变迁
1.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60年代中叶
中山装和以列宁装、连衣裙为特征的 苏式服饰成为人们普遍的选择。
(二)新中国成立后服饰的变迁
2.文革期间:祖国山河一片绿 军装和“干部装”,蓝绿黑白成为主要颜色。
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知识归纳(素材)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物质生活和社会风俗的变化。
1.理解近代的服饰变迁;〔1〕中山装与旗袍是近现代民族服饰。
〔中西合璧:旗袍〕〔2〕近代,中国男子的流行服饰有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
〔3〕概况:①第一个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
〔这一阶段的阶段特征为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详细表如今长袍马褂、上衣下裙仍然流行,西装、中山装、旗袍更成为这一时期的典型服饰。
〕②第二个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
〔这一时期由于政治上的影响,阶段特征为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详细表如今列宁装、制服装、绿军装成为社会的流行。
〕③第三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阶段特征为与世界接轨,多彩呈现;详细表如今,服饰由最根本的防寒保暖向美观大方转变,各种款式的服装层出不穷。
〕2.理解近代“废止缠足〞与婚姻自由的风俗;〔1〕废止缠足:在民国成立后开展。
〔2〕婚姻自由:清末民初,开场主张婚姻自由。
新中国成立后,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
〔婚姻风俗的变迁特征是删繁就简。
〕3.影响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风俗变化的主要因素一是欧风美雨的潜移默化。
西方国家资本的注入,把以工业文明、科学文化和生活方式为核心的近代文明移植到中国;二是维新思潮、革命思潮的推动。
4.中国近现代社会的物质生活风俗变迁的特点〔1〕在鸦片战争后直至民国时期经历了由盲目排外向学习西方、由过去的封建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趋进的过程,呈现出既追新慕异、去土存洋,又新旧并存、中西合璧的特征。
〔2〕建国后由于意识形态的支配,又重新趋于封闭化、独立化。
〔3〕改革开放以后,由于观念的转变,与世界联络愈加严密,逐渐又跟上了国际的潮流。
二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1.理解近代中国诞生的先进交通工具;〔1〕轮船〔以蒸汽机为动力〕: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创办的轮船××局成立,打破列强对江海运输业的垄断。
〔2〕火车: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2专题四第一节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共18张PPT)
综上分析:社会生活习俗的变迁是由同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 及外来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不是孤立存在的。
第三环节:追问历史
解读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习俗的变迁:是的,落后、愚昧、保 守的近代中国极力的仰慕着西方,艰难的向近代化迈进!将西方 的一切都顶礼膜拜!可那时的西方却极力的蔑视中国!中国在西 方人眼中的形象只是女人那丑陋不堪的三寸金莲,男人脑后那可 笑的长长的辫子!
结合材料思考: 1、中国的晚清官员拒绝奥地利室夫妇同时进入天坛,反映了中国晚清
官员的什么思想观念?
2、与晚清中国官员相比较,联系西方的相关史实,说明奥地利官员为 何会认为“女士须尊贵,伫立门外殊不成体统”。
答案:政治:西方逐步确立起资产阶级代议制 经济:西方国家相继完成第一次工业工业革命, 并向第二次工业革命过渡 思想: 经过启蒙运动思想的洗礼,自由、人 的错儿 。2021/8/72021/8/72021/8/7Saturday, August 07, 2021
•
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 力,自 胜者强 。2021/8/72021/8/72021/8/72021/8/78/7/2021
•
14、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 像泥块 一样任 意揉捏 。2021年8月7日星期 六2021/8/72021/8/72021/8/7
美丽的中国梦
• 登泰山之巅 • 拥抱日出云海 • 看青春中国 • 跳动生命精彩 • 我的心在飞翔 • 与霞光同在 • 向天地绘美景 • 缤纷梦自来 • 追黄河入海 • 涛声响彻天外 • 望美丽家园 • 加快幸福节拍 • 我的梦正打开 • 芳香入歌来 • 向世界诉情怀 • 新潮在澎湃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参考教案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教材分析:“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是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这一专题的一部分内容。
这一部分内容在以前历史教科书中提及甚少,但是它又是与我们生活最密切相关的部分,新课程标准下的《历史必修二》将其作为专题,充分体现了新课程中知识的多样性。
这一课介绍了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情况。
鸦片战争后,列强们蜂涌进入中国,他们带来的不仅仅是西方的商品和资本,同时也把西方的思想、文化带到了中国。
中国在这种被动的情况下,古老而保守的传统文化遭受着西方文明的冲击,一方面,传统文化不愿意放弃自己的统治地位,另一方面西方文明又来势汹涌,伴随着这一场拉锯战,在中国社会掀起了一场大的变革,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变革显得尤为突出。
服饰领域出现了中式与西式、传统与现代的共同流行;饮食文化中,西餐的传入,极大地丰富了国人的餐桌;居室建筑方面,在中式住宅的发展过程中,西方的建筑理念逐步融入其中;移风易俗也成为时代的特征之一。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国近代的服饰、饮食、居室建筑以及习俗风尚的变迁的基本史实以及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发展特征,理解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巨大变迁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利用教科书与相关的图片、影像等资料了解中国近代的服饰、饮食、居室建筑以及习俗风尚的变迁的基本史实,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找、阅读相关资料并积极与同学合作交流,以拓展其历史学习的广度和深度。
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感悟。
通过归纳、分析中国近现代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情况和发展特征,培养学生的历史归纳能力和分析能力。
通过思考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巨大变迁的原因所在,培养学生站在发展的角度去思考历史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它的出现是不可逆转的。
并能透过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认识到开放是社会进步的有力保障。
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知识导航人民版必修2word版本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知识梳理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1.中国服饰文化的特点:中国服饰文化源远流长。
进入近现代以后,服饰开始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2.近代中国男子服饰: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
西装在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对中国服饰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辛亥革命后,中山装大为流行,成为中国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
3.近代中国女子服饰(1)女子服饰由宽松肥大向称身适体、短袍窄袖的方向发展,旗袍可以说是这一方面的典范。
(2)20世纪20年代后,人们吸收西方服饰的长处,对旗袍进行了改革与创新。
4.现代中国的男女服饰(1)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苏式服装一度受到青睐,被称作“干部服”的中山装成了流行时尚。
(2)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服饰从封闭走向开放。
二、并行于世的中西餐1.中国的饮食文化十分发达,俗称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为四大菜系。
2.19世纪40年代起,西餐传入,中西餐并行于世。
3.西方饮食文化的传入,对中国传统食俗产生了重要影响。
(1)西餐中常用的原料开始大量进入百姓饭桌。
(2)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开始出现。
三、居室建筑的演进1.四合院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
2.外国人来华后,在租界地区最早出现了西式住房,中国的居室建筑开始出现西化的趋向,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
3.20世纪30年代前后,京津等大城市出现了富贵人家所修建的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其命名也开始改用“新村”“花园”“别墅”“公寓”等。
四、习俗风尚的变革1.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和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等,都对社会习俗变革产生了重大影响。
2.婚姻风俗的变迁(1)在古代社会,婚姻凭借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2)近代以后,青年男女主张婚姻自主,婚姻礼俗也开始仿效西方的新式婚礼。
(3)新中国成立后,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
3.丧葬礼俗的变迁(1)19世纪末20世纪初,丧礼趋于简化,并出现了带有西方色彩的新式丧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学习目标]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1.变化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2.中国近代服饰的变化(1)男子服饰①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
②西装在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民国成立后流行开来。
③辛亥革命后,中山装成为中国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
(2)女子服饰①向合身适体、短袍窄袖的方向发展。
②经过改革与创新后的旗袍,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
(3)特征:中西合璧。
3.中国现代服饰的变化(1)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中山装和以列宁装、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成为人们的普遍选择。
(2)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式样、颜色趋于单调,军装和“干部服”盛行,蓝、绿、黑、白成为服装的主要颜色。
(3)改革开放后:人们对服饰的要求开始由穿得暖向穿得好、穿得时尚、穿得个性过渡。
1.传统菜系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统称为四大菜系,到清朝末年特色愈加鲜明。
2.西方饮食(1)传入:19世纪40年代。
(2)西式餐馆:最初由外国人经营,之后在各通商口岸陆续出现由中国人经营的西餐馆。
3.中西区别烹饪方式、食品种类、就餐环境、礼节要求都存在明显的区别。
4.重要影响(1)一些西餐中常用的原料开始大量进入百姓饭桌。
(2)西菜、西点逐渐成为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1.传统民居(1)地位:蕴涵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
(2)代表:四合院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
2.西式住房(1)出现①鸦片战争后,在租界等外国人集中居住区开始大量出现。
②20世纪30年代前后,京、津等地开始出现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
③西式的家具陈设受到人们的欢迎,如沙发、茶几等。
(2)影响:中国的居室建筑融入了西式建筑的特点,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的特征。
四、习俗风尚的变革1.原因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等,都对社会习俗变革产生了重大影响。
2.表现(1)婚姻①在古代社会,缔结婚约凭借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②近代以后,尤其是清末民初,新青年主张婚姻自主,婚姻礼俗也开始仿效西方的新式婚礼。
③新中国成立后,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
(2)丧葬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丧礼趋于简化,并出现西式丧礼,一些城市还建立了殡仪馆与公墓。
②新中国成立后,殡葬风俗由土葬开始向火葬改革。
(3)其他风俗①民国成立后,开展了剪辫易服、迫令放足、破除神权、反对迷信等活动。
②公历在官方活动中得以实施,点头鞠躬取代了传统的跪拜作揖,握手成为常见礼节。
(4)思想观念:旧道德、旧礼教遭到批判,女子在获得受教育权利的同时开始步入社会。
教师用书独具) 知识精要1.鸦片战争后,西方文化逐步渗透到国民生活中。
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服饰、饮食、住宅及风俗的变迁具有重大影响,口衔烟卷,时辰表链,特挂胸前”。
甲午战争前,即便是内地甚至某些乡村,日用洋货也有所流行。
洋货成为某些人生活的必需品,原先的“扬气”“今则竟曰‘洋气’了”。
——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扬气”变为“洋气”的原因。
[史料解读] 注意对史料进行分层解读:第一句话表明变化的时代背景;第二、三两句话说明社会生活方式的西化。
同时还要注意史料出处中的关键时间“晚清”。
【提示】 西方列强的入侵;西方商品的输入;西方文化的影响。
[史料二] “文化大革命”时期,“国防绿”“海军蓝”是中国城乡居民追求的色彩。
那时期,穿一身“国防绿”、腰间系一条帆布大板带、肩背军挎包成为青年男女尤其是大中专学生追求的一种时尚。
20世纪80年代,色彩鲜艳、款式时髦的服装逐步在大众中流行。
毛皮大衣、羽绒服、西服、呢大衣等各种服装充分展现穿着者的风采与魅力。
民众受西方现代文化的影响较大,中国服饰正式走向了多元化。
——陈志华、朱华《中国服饰史》(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中国民众的服饰由单一化向多元化变化的主要因素。
[史料解读] 史料反映的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到20世纪80年代男女服饰的变化。
“国防绿”“海军蓝”表明服饰单一化;“色彩鲜艳、款式时髦”表明服饰多元化。
【提示】改革开放;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民众思想观念变化;外来文化的影响。
影响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因素(1)近代西方国家侵略中国的客观影响。
西方列强在不断扩大对中国侵略的同时,使西方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也传入我国,带来了近代文明。
(2)政府政策的影响。
中国政府在不同程度上不断推行各种改革,使中国社会进一步发生变化。
(3)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
民主、自由、平等思想的不断传播和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也促进了近代社会生活的演变。
(4)近代先进中国人的努力和开风气之先。
一些先进的中国人积极主动地吸收国外的生活方式,引领时代潮流。
(5)中国近现代经济的发展。
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新中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建设高速发展,为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奠定了物质基础。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社会影响和认识(1)社会影响:客观上促进了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①政治上: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展开,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②经济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和工业化进程的发展。
③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
革除弊端,既保留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又日趋科学合理。
(2)认识①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②因受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影响和阻碍,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特别是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变迁是有限的。
③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烙印,加重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色彩。
[当堂达标·固双基]1.中国近代某一时期,服饰文化开始从“褒衣博带,长裙雅步”发展为“断发易服”,政府在警界和部队之中推行新装。
该时期是( )【导学号:97372045】A.鸦片战争时期B.洋务运动时期C.戊戌变法时期D.新文化运动时期C[鸦片战争后,西式服饰传入中国,但断发尚未提出,故A项错误;洋务运动时期,主张“中体西用”,也未涉及断发,故B项错误;戊戌变法时期提倡断发易服,并且清政府开始在警界和部队推行新式服饰,故C项正确;辛亥革命时期就已进行强制剪辫,新文化运动时期,不存在断发易服,故D项错误。
]2.下表反映了中国近代不同时期对女性美丽标准认识的变化。
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女的社会地位大大提高,成为国家的主人A.①②④B.①②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D[20世纪前期,中国妇女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但是还不能说成为国家的主人。
人民实现当家作主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
]3.一位辛亥老人回忆湖南的情况说:民国初年“湖南女子开始冲破了旧礼教的封锁线,纷纷要求入学,要求有选择配偶的自由,因此女学校逐步有所发展,而自由结婚也不是家长所能阻止的了。
”材料反映出( )A.国民政府推动习俗西化B.国人普遍接受西式生活C.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D.社会变革推动移风易俗D[根据材料“民国初年……湖南女子……要求入学,要求有选择配偶的自由”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辛亥革命社会变革促进了社会风俗观念的变化,故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国民政府的政策推动,故A项错误;国人普遍接受西式生活的表述过于绝对,故B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的现象,故C项错误。
]4.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
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
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 )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B[A、C两项表述都是无关项,对材料内容解读不正确,题干要求回答的是主要原因,均排除;D项是梁启超注重易服的原因,但不是主要的,正是因为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所以他主张易服,根本目的是为维新变法制造氛围,故B项正确。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损伤。
——《孝经》材料二顺治二年(1645年),颁布了剃发令,规定“京城内外限旬月,直隶各省地方,至部文到日亦限旬月,尽令剃发。
遵依者,为我国之民;迟疑者同逆命之寇,必置重罪”。
——蒋良骐《东华录》卷五材料三盖欲除满清之藩篱,必去满洲之形状,举此累赘恶浊烦恼之物,一朝而除去之,而后彼之政治乃可得而尽革也。
——张树《论辫发原由》材料四60年光阴荏苒,中国女性的发式变化越来越丰富,从建国之初流行的长长、粗粗的系着红绳或者彩带的麻花辫,经过了齐耳短发的“刘胡兰头”……到如今兼容并包、变化多样、与世界时尚同步的各种美丽发型。
中国女性越变越美丽,发型成为女性打造自我魅力的重要的一环。
——《中国女性60年发型变迁史》(1)根据材料一,中国人从什么角度、又是怎样看待自己身体的?(2)根据材料二、三,在辫子问题上有哪两种不同的认识?有何相同之处?(3)根据材料四,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女性发型变化的趋势怎样?说明促使这一变化的原因。
【解析】第(1)问,由“受之父母,不敢损伤”可知,从人伦角度对身体发肤不敢损伤。
第(2)问,注意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尽令剃发。
遵依者,为我国之民;迟疑者同逆命之寇,必置重罪”“盖欲除满清之藩篱,必去满洲之形状,举此累赘恶浊烦恼之物,一朝而除去之”,得出两种认识。
第(3)问,把“中国女性的发式变化越来越丰富……”等信息具体化来回答发型变化的趋势,变化原因可联系时代变迁来考虑(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
【答案】(1)人伦(亲缘、血缘)角度,爱惜自己的身体发肤就是孝。
(2)认识:剃发留辫就是归顺清王朝;剪辫就是支持排满革命。
相同:将辫子问题政治化。
(3)由单调到丰富多彩,由从众到个性化,与世界时尚同步。
原因:社会的开放,经济的发展,思想的自由,社会生活水平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