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 第二章练习题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第二章练习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第二章练习题及答案

第二章认识论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我们感觉到一个苹果的形状、大小、颜色、轻重、气味、滋味和软硬等各种属性,在意识中把它们结合起来,就形成了这个苹果的整个感性形象,这种反映形式是 ( ) A.感觉 B.知觉 C.表象 D.概念2.毛泽东说:“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

”这一论断揭示了 ( )A.感性认识是整个认识过程的起点B.感性认识的局限性C.感性认识对人们认识事物本质没有实际意义D.理性认识先于感性认识3.辩证思维方法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是 ( )A.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B.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C.思维生成现实具体的过程D.在思维中再现具体,形成“多种规定的统一”的过程4.鲁迅先生说:“穷人绝无开交易所折本的懊恼,煤油大王哪会知道北方渣老婆子身受的酸辛,灾区的饥民,大约总不去种兰花,像阔人老太爷一样……”这段话表明 ( )A.不同的人对待同一事物往往具有不同的价值观B.不同的人对待不同的事物具有相同的价值观C.价值观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D.价值观人皆有之5.荀子曰:“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学至于行而止矣。

行之,明也。

”这句话蕴涵的哲学寓意是 ( )①间接经验是十分必要的②事事亲身实践是获得知识的惟一途径③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④实践出真知6.某地苹果喜获丰收后,直至来年初仍然有一大半卖不出去。

果农起初认为果树种植太多,超出了市场需求,但后来发现其他地区的优质苹果却以高价畅销。

这一事实使他们认识到:市场上不是不需要苹果,而是不需要品种和质量差的苹果。

这一认识过程表明 ( )A.直接经验是肤浅的,间接经验是深刻的B.认识了事物的现象,就把握了事物的本质C.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点,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D.成功的实践检验正确的认识,失败的实践检验错误的认识7.王安石以“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的诗句,题咏秋菊。

苏东坡则认为秋菊不可能像春花那样落英满地,以“秋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的诗句加以嘲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2章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2章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及参考答案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一、名词解释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旧唯物论反映论唯心主义先验论不可知论认识的主体与客体实践感性认识理性认识非理性因素人类认识的总规律真理谬误真理的客观性价值的本质价值原则真理原则二、单项选择题(1)唯物论认识论的基本原则和核心是(A )A反映论 B实践论 C先验论 D可知论(2)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B )A科学兴趣 B社会实践 C求知欲望 D好奇心(3)物质生产实践主要处理(A )A人与自然的关系 B人与人的关系 C对抗性矛盾的关系 D非对抗性矛盾的关系(4)真理总是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因而(A )A真理与谬误的对立是相对的 B真理中包含谬误的认识C谬误中包含一定的真理性认识 D谬误是真理不可摆脱的对立面(5)认识的最终目的是(B )A发现真理 B改造世界 C创立科学理论 D改造客观规律(6)人的认识能力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属于(D)观点A客观唯心论 B主观唯心论 C旧唯物论 D辩证唯物主义(7)认识的本质在于( B )A主体创造 B能动反映 C社会实践 D客观存在(8)人类认识运动的基本过程是(C)A概念——判断——推理 B感觉——知觉——表象C个别——一般——个别 D一般——个别——一般(9)马克思认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的力量”说明(B )A实践对理论有决定作用 B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C理论比实践更为重要 D实践比理论重要(10)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和规律的(D )A本质认识 B深刻认识 C内在认识 D正确认识(11)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这句话强调了(B )A人们对每一事物都要细心观察 B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指导C人们获得感性经验的重要性 D人们要充分发挥意识能动性(12)人的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D)A能否满足人们的需要 B能否被大多数人认可C能否付诸实践 D能否在实践中取得预期效果(13)“不唯上,不唯书,不唯师,只唯实”说明( B )A书本知识是不重要的 B一切从实际出发C上级的指示和决议不能成为行动的依据 D没有直接经验就没有发言权(14)从认识发展的规律看,“熟知”与“真知”的关系是(B )A熟知即真知 B熟知不等于真知 C熟知起源于真知 D熟知必然转化为真知(15)唯心论与不可知论的关系是( B)A唯心论都是不可知论 B唯心论有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之分C主观唯心论是可知论,客观唯心论是不可知论D客观唯心论是可知论,主观唯心论是不可知论(16)认识的起点是感觉,这是( D )A唯物主义的观点 B唯心主义的观点C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D唯物论和唯心论都可以承认的观点(17)对不可知论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C )A科学知识 B丰富的经验 C社会实践 D人类的认识能力(18)判断对某一事物的认识是否完成的标志是( D)A占有的感性材料是否十分丰富真实 B感性认识是否上升到理性认识C这一认识是否反复多次 D理性认识是否运用于实践并取得预期效果(19)唯物论和彻底的唯心论的认识论都是(B )A反映论 B可知论 C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D先验论(20)假象是(C )A人们认识中发生的错觉 B从正面反映本质的现象C从反面歪曲本质的现象 D不表现本质的现象(21)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具有不确定性的含义是(D)A实践标准是不可靠的 B科学理论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C除了实践标准还有其他标准 D实践的历史局限性决定检验理论是一个过程(2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论认识论的区别是( C )A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 B认识发展是辩证的过程C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 D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23)人类活动的“两个尺度”是(C)A认识与实践 B真理与谬误 C真理与价值 D抽象与具体(24)人们的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C)A医生给病人做手术 B法官审理案件 C农民播种小麦 D科学家进行化学实验(25)当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根本原因是(D)A科学家的聪明才智决定的正确的科技政策决定的C环境与资源的状况决定的 D生产实践的需要决定的(26)“离开革命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不以革命的理论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说明(C)A要重视实践对理论的决定作用 B要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C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D要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理论(27)从本质上看,认识是( D)A主体心灵的主观创造 B主体心灵对客体的直觉C主体对客体的直接反映 D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28)“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对立,属于(B)A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B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C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 D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与消极的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29)“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接反映”的观点属于(C )A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B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 D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30)我们看到苹果的形状和颜色,嗅到它的气味,摸到它的光滑,尝到它的滋味,在意识中就形成对苹果的整体感性形象。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习题及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习题及参考答案

其次章习题与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认为,从人的活动机制看,实践是()A.主体与客体通过中介相互作用的过程B.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C.科学试验D.生活、行为、现实、实事等感性活动2.实践的主体是( )A.肯定精神B.具有思维实力、从事社会实践和相识活动的人C.人D.人的意识3.实践的客体是( )A.肯定精神的对象化B.客观物质世界C.人的意识的创建物D.进入主体的相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4.实践的中介是( )A.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与其运用的程序和方法B.对一事物存在和发展有联系的各种要素的总和C.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D.受命于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5.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指( )A.主体对客体的物质欲望和要求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C.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和变革的结果D.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和效益性6.“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须要,则这种须要会比十所高校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说明( A.实践是相识的来源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C.实践是相识发展的动力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7.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依据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

”这说明( )A.自然界是相识发展的动力B.实践是相识发展的动力C.人的相识具有主观能动性D.人具有相识自然的实力8.科学家尼葛庞蒂说:“预料将来的最好方法就是把它创建出来。

”从相识和实践的关系看,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 )A.相识总是滞后于实践B.实践和相识互为先导C.实践高于(理论的)相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行,而且具有干脆现实性的品行D.实践与相识是合一的9.“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这一名句强调的是( )A.实践是相识的来源B.实践是推动相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相识的目的D.间接阅历毫无用处10.感性相识和理性相识的区分是( )A.感性相识是牢靠的,理性相识是不行靠的B.感性相识来源于实践,理性相识来源于书本C.感性相识是对现象的相识,理性相识是对本质的相识D.感性相识来源于干脆阅历,理性相识来源于间接阅历11.我们通过眼、耳、鼻、舌、身各种感官感觉到一个梨子的各种属性,在意识中把它们联系起形成了关于这个梨子的感性形象,这种反映形式是( )A.感觉B.知觉C.表象D.分析12.对于哲学史上长期争辩不休的唯理论和阅历论两大派别的正确评价是( )A.唯理论是正确的,阅历论是错误的B.阅历论是正确的,唯理论是错误地C.唯理论和阅历论各有片面的真理性D.唯理论和阅历论都是完全错误的13.“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特别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是( ) A.形而上学的观点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C.诡辩论的观点D.相对主义的观点14.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 )A.在任何状况下都是肯定对立的B.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C.在肯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分15.“真理是人造的供人运用的工具”的看法是( )A.主观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D.机械唯物主义16.“真理是思想形式,是人类阅历的组织形式”这是( )A.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论B.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论C.客观真理论D.形而上学真理论17.“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命题,其含义是( )A.强调真理的客观性B.否仔细理的客观性C.强调真理具有客观标准D.否仔细理具有客观标准18.“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即是真理”,这是( )A.混淆了真理性相识与一般相识的错误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C.一切唯物主义的真理观D.混淆了真理的客观性与规律客观性19.“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练习题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练习题第二章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说明〔〕A .只要参加、实践活动就能获得正确认识C .一切认识归根到底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B .每个人的认识都直接来源于实践D .书本上的常识不是从实践中得来的2.当代,自然科学的开展日新月异,新的科研成果层出不穷。

这是由〔A .科学家的聪明才智决定的〕B .正确的科技政策决定的C .环境和资源状。

况决定的D .出产实践的需要决定的3 .认识的本质是〔〕A .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B .主体对客体的直不雅反映C .认识是主体头脑中固有的D.认识是绝对不雅念在头脑中的显现4 .感性认识的形式是〔A .概念、判断、推理C.阐发和综合〕B .感觉、知觉、表象.总结和概括D5.理性认识的形式是〔A .感觉、知觉、表象C.概念、判断、推理〕B .感觉、阐发、$合D 、识记、联想、判断6 .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颠末两次飞跃。

以下各项属于第二次飞跃的是〔〕A.查询拜访研究,了解情况C .精心安排,制定方案7.一个认识的完整过程是〔B .深入思考,形成理论D .执行方案,付诸实践〕A .感性认识一理性认识一感性认识B .实践—认识一实践C .认识一实践一认识D .概念一判断一推理8. 整个人类的认识是〔A .有限与无限的统一C .感性与理性的统一〕B .理论与实践的统一D .正确与错误的统一9 .两条底子对立的认识路线是〔〕A .可知论与不成知论B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C .唯物论的反映论与唯心论的认识论D .能动的反映论与被动的反映论10 .驳倒不成知论最有力的论据是〔〕A .指出物质是可以通过感觉感知的B .指出感性认识可以上升到理性认识C .指出人的认识可以透过现象揭示本质D .指出社会实践可以证明人能够正确认识客不雅世界11.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之间最底子的关系是〔A. 改造与被改造的实践关系B. 反映与被反映的的关系C. 彼此依存的关系〕D.彼此作用的关系12.有人认为,只有写到书本上的理论才是真实可靠的,掉臂实际情况,死搬书本上的教条,这在认识论上犯了〔〕A.类似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错误B.类似唯心主义先验论的错误了C .类似唯理论的错D.类似经验论的错误13 .有人认为,只有感性经验才是可靠的,抽象的理论是不成靠的,这在认识论上犯了〔〕A .唯理论的错误C .形而上学的错误B .经验论的错误D .主不雅唯心主义的错误14.真理和谬误的区别在于〔〕A .真理是绝对的,谬误是相对的B .真理是不变的,谬误是可变的C .真理来源于实践,谬误是主不雅自生的D .真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谬误是对事物的歪曲反映15 .任何科学理论都不克不及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不竭斥地认识真理的道路。

马克思第二章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马克思第二章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二章练习题及参考答案点击数:221 时间:2009-11-5 作者:fldqh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一、单项选择题1.认识开始于感觉,这是()。

A.唯物主义才承认的观点B.唯心主义的观点C.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D.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接受的观点2.有人认为只有写到书本上的理论才是真实的、可靠的。

这在认识论上犯了()。

A.类似唯心主义先验论的错误B.类似唯理论的错误C.类似经验论的错误D.类似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错误3.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心不在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

”这段话表明人的意识具有()。

A.客观性B.创造性C.选择性D.任意性4.“人的智力是按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这句话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的动力C.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D.人具有改造自然的能力5.“追求真理比占有真理更宝贵”,德国诗人莱辛的这一诗句所包含的哲理是()。

A.认识经历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发展B.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通过现象认识本质C.认识不能停滞,而应该不断扩展和深化D.改造世界比认识世界更重要6.列宁在谈到检验真理的的实践标准时指出:“这个标准也是这样的‘不确定’,以便不至于使人的知识变成‘绝对’,同时它又是这样的确定,以便同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一切变种进行无情的斗争。

”这句话说明()。

A.实践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B.实践标准并不可靠C.实践标准是不确定的D.实践标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7.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

这说明()。

A.真理具有客观性B.真理具有绝对性C.真理具有相对性D.真理具有全面性8.实际工作中的教条主义违背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关系原理,犯了类似哲学上()。

A.经验论的错误B.诡辩论的错误C.相对主义的错误D.唯理论的错误9.在认识论中坚持反映论原则是()。

A.所有唯物主义的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特有的观点C.机械唯物主义特有的观点D.朴素唯物主义特有的观点10.一切唯物论在认识论上都坚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二章练习题(含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二章练习题(含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二章练习题一、单选题1.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全部社会生活的本质是()A.认识B.探索C.创造D.实践2.真理与价值统一的基础是()A.认识B.发明C.创新D.实践3.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的著作是()A.《自然辩证法》B.《德意志意识形态》C.《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D.《共产党宣言》4.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A.主体创造客体的活动B.作为主体的人的日常活动C.主体适应客观环境的活动D.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5.“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恩格斯的这段话是指()A.实践是认识的发展动力B.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C.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6.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这段话的意思是()A.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B.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C.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7.习近平指出:“我们党现阶段提出和实施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之所以正确,就是因为它们都是以我国现时代的社会存在为基础的。

”这段话说明()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的发展动力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实践是检验真理性的唯一标准8.在认识的本质上,存在的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A.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C.唯物主义路线和唯心主义路线的对立D.能动的反映论和直观的反映论的对立9.“从物到感觉和思想”是关于认识本质问题上的()A.唯物主义反映论的认识路线B.形而上学直观反映论的认识路线C.唯心主义先验论的认识路线D.唯心主义经验论的认识路线10.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是()A.感性认识来源于现实生活,理性认识来源于理性思维B.感性认识是正确的,理性认识是错误的C.感性认识来源于客观世界,理性认识来源于人的主观思维D.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11.习近平指出:“如果我们能将理论高度与实践尝试有机地结合起来,就能更好地做好领导工作。

大学马克思第二章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大学马克思第二章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二章习题库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正确)1.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A.实践的观点B.联系的观点C.发展的观点D.物质2.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

A.是理性自主的道德活动B.被称为“践行”“实行”或“行”与“知”相对应,但主要是指道德伦理行为C.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D.是主观改造客观对象的创造性的精神活动3.在实践活动中具有自主性和能动性的因素是()。

A.实践主体B.实践客体C.实践行为D.实践中介4.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是()。

A.实践主体B.实践客体C.实践行为D.实践中介5.达成实践主体和实践客体相互作用的是()。

A.践主体B.实践客体C.实践行为D.实践中介6.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关系中,最根本的关系是()。

A.实践关系B.认识关系C.价值关系D.指向关系7.主体把眼睛作为自己身体器官的延长包括在主体的活动之中,属于()。

A.实践主体B.实践客体C.主体客体化D.客体主体化8.“见多识广”这一成语所包含的哲理是()。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9.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句话表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10.把人的认识看成是上帝的启示或绝对精神的产物,这种观点属于()。

A.主观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C.唯物主义D.辩证法11.“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所蕴含的哲理是()。

A.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B.经验是判断是非的标准C.时间是检验是非的标准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12.牛顿说“假如我能够比别人了望得略为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

”这句话肯定了()。

A.感性认识的作用B.理性认识的作用C.直接经验的作用D.间接经验的作用13.毛泽东指出:“认识有待于深化,认识的感性阶段有待于发展到理性阶段——这就是认识论的辩证法。

3马克思原理 第二章 练习题(1)

3马克思原理 第二章 练习题(1)

第二章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C )1、在认识中起决定作用。

A.物质 B.意识 C.实践 D.价值 E.真理( C )2、实践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必须借助于。

A.物质B.信息C.中介D.真理E.认识(C )3、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A.发展 B.矛盾 C.实践 D.认识 E. 联系(E )4、认识的本质是。

A.客观的 B.主观的 C.感性与理性的统一D.客体对主体的能动反映 E. 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E )5、是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阶段。

A.实践到认识 B.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C.理性认识到感性认识D.量变到质变 E. 认识到实践(B )6、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表明。

A.只要参加实践活动就能获得正确认识 B.一切认识归根到底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C.书本上的知识不是从实践中得来的 D.每个人的知识都直接来源于实践E.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A )7、是真理的本质属性。

A.客观性 B.主观性C.绝对性 D.相对性 E. 条件性(C )8、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A.正确认识B.科学理论C.实践D.逻辑证明E.科学幻想(C )9、最基本的思维方式是A.感觉、知觉 B.表象 C.概念 D.判断 E.推理(A )10、真理的本性是A.主观和客观相符合B.认识和实践相统一C.知和行相统一D.主体和客体相统一 E.直接现实性(A )11、爱迪生在发明电灯之前做了两千多次实验,有个年轻的记者曾经问他为什么遭遇这么多次失败,爱迪生回答:“我一次都没有失败,我发明了电灯。

这只是一段经历了两千步的历程。

”爱迪生之所以说“我一次都没有失败”,是因为他把每一次实验都看作A.认识中所获得的相对真理 B.整个实践过程中的一部分 C.对事物规律的正确反映D.实践中可以忽略不计的偶然挫折 E.对事物规律的歪曲反映(B )12、从真理与价值的关系中,可以得出如下结论A.有价值的必然是真理 B.真理必然有价值C.二者互为因果 D.二者相互对立E.二者不可分割(B )13、“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马哲习题2016

马哲习题2016

第二章课后练习题一、名词解释认识真理价值二、单选1.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实践的活动机制看,实践是()A.主体与客体通过中介相互作用的过程B.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C.科学实验D.生活、行为、现实、实事等感性活动2.实践的主体是()A.绝对精神B.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C.人D.人的认识3.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指()A.主体对客体的物质欲望和要求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C.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和变革的结果D.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和效用性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C.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5.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A.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B.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6.承认我们知识的相对性就()A.必然归结为诡辩论B.必然归结为怀疑主义C.必然归结为不可知论D.可以防止认识的僵化7.列宁提出的:“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A.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对立B.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C.反映论与先验论的对立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单选答案】1.A 2.B 3.D 4. C 5.C 6. D 7.A三、多选1.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A.实践提出了认识的课题B.实践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使认识成为可能C.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是()A.主体对各种认识要素的建构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C.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D.主体对客体信息的加工3.下列观点中包含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原理的是()A.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B.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C.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D.给予偏爱有准备的头脑4.“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这一观点说明()A.感性认识对于认识事物的本质没有任何帮助B.感性认识具有局限性,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C.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依存和渗透的5.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意义在于()A.理论接受实践的检验B.理论可以改变事物发展的总趋势C.理论可以指导实践D.理论在实践的发展中得到发展6.一个正确的思想,往往需要经历由实践到认识、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形成,这是因为()A.认识主体存在着自身的局限性B.事物的本质的暴露是一个过程C.人的认识受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D.认识是一个过程7.下列观点体现真理和价值的辩证关系的有()A.真理既是制约实践的客观尺度,又是实践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B.遵循真理尺度就要按科学规律办事,遵循价值尺度就要满足人的需要C.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D.实现价值是人们追求真理的目的,价值追求引导人们去探索真理8.价值的特性是()A.客观性B.主体性C.社会历史性D.多维性9.对待马克思主义,必须()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B.坚持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C.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的方法,而不是教义D.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永恒真理,只能坚持不能发展10.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辨证的统一,表现在()A.认识的任务归根到底在于解释世界B.认识的任务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C.认识和改造世界,必须正确地认识世界D.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也是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多选答案】1.ABCD 2.ABCD 3.ABC 4.BCD 5.ACD 6.ABCD 7.ABCD 8.ABCD9.ABC 10.BCD四、辨析1.主体和客体就是主观和客观。

大学马克思第二章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大学马克思第二章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二章习题库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正确)1.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A.实践的观点B.联系的观点C.发展的观点D.物质2.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

A.是理性自主的道德活动B.被称为“践行”“实行”或“行”与“知”相对应,但主要是指道德伦理行为C.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D.是主观改造客观对象的创造性的精神活动3.在实践活动中具有自主性和能动性的因素是()。

A.实践主体B.实践客体C.实践行为D.实践中介4.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是()。

A.实践主体B.实践客体C.实践行为D.实践中介5.达成实践主体和实践客体相互作用的是()。

A.践主体B.实践客体C.实践行为D.实践中介6.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关系中,最根本的关系是()。

A.实践关系B.认识关系C.价值关系D.指向关系7.主体把眼睛作为自己身体器官的延长包括在主体的活动之中,属于()。

A.实践主体B.实践客体C.主体客体化D.客体主体化8.“见多识广”这一成语所包含的哲理是()。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9.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句话表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10.把人的认识看成是上帝的启示或绝对精神的产物,这种观点属于()。

A.主观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C.唯物主义D.辩证法11.“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所蕴含的哲理是()。

A.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B.经验是判断是非的标准C.时间是检验是非的标准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12.牛顿说“假如我能够比别人瞭望得略为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

”这句话肯定了()。

A.感性认识的作用B.理性认识的作用C.直接经验的作用D.间接经验的作用13.毛泽东指出:“认识有待于深化,认识的感性阶段有待于发展到理性阶段——这就是认识论的辩证法。

马原一章一练-第二章

马原一章一练-第二章

第二章练习题一、单选题目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A.反映论的观点B.可知论的观点C.辩证法的观点D.实践的观点2.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

A.可知论和不可知论B.经验论和唯理论C.能动革命的反映论和直观被动的反映论D.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3.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

A.人类需要和欲望的不断增长B.人类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C.人类认识器官的逐渐发达D.类道德水平的不断提高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为它具有()。

A.直接现实性B.感性的物质活动C.有意识的能动性活动D.社会历史性活动5.“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

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

你要知道原子的组织同性质,你就得实行物理学和化学的实验,变革原子的情况。

”这段话强调的是()。

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B.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6.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区别在于()。

A.是否坚持反映论的观点B.是否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C.是否坚持可知论的观点D.是否坚持唯理论的观点7.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A.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B.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C.主体对客体的思维建构D.主体对客体的价值判断8.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

A.感觉-知觉-表象B.意识-物质-意识C.实践-认识-实践D.概念-判断-推理9.实现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必须使理论为群众所掌握,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这是因为()。

A.群众是人口中的大多数B.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C.群众的意见都是正确的D.群众的行动都是合理的10.认识过程中的两次飞跃是指()。

A.从感觉到知觉,从知觉到表象B.从概念到判断,从判断到推理C.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D.从感性到理性,从理性到感性11.概念、判断、推理是()。

A.社会心理的三种形式B.社会意识形态的三种形式C.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D.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12.有人认为只有书本上的理论才真实可靠,便不顾实际情况,生搬硬套书本上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练习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练习题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表明( )A.只要参加实践活动就能获得正确认识B.每个人的认识都直接来源于实践C.一切认识归根到底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D.书本上的知识不是从实践中得来的2."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句话包含的认识论道理是( )A.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B.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C.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3.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A科学兴趣 B社会实践 C求知欲望 D好奇心4.认识的本质是( )A.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B.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C.主体头脑中固有的D.绝对观念在头脑中的显现5.感性认识的形式是( )A.概念、判断、推理B.感觉、知觉、表象C.分析和综合D.总结和概括6.理性认识的形式是( )A.感觉、知觉、表象B.感觉、分析、综合C.概念、判断、推理D.识记、联想、判断7.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

下列各项属于第二次飞跃的是( )A.从理性认识到实践B.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C.感性认识到实践D.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8.一个认识的完整过程是( )A.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B.实践——认识——实践C.认识——实践——认识D.概念——判断——推理9.关于整个人类的认识表述错误的是 ( )A.有限与无限的统一B.理论与实践的统一C.螺旋式上升的过程D.应该去发现永恒真理10.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 )A.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B.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C.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与唯心主义的认识论的对立D.能动的反映论与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11.“不唯上,不唯书,不唯师,只唯实”说明()A.书本知识是不重要的B.一切从书本出发C.上级的指示和决议应成为行动的依据D.一切从实际出发12.“从物到感觉和思想”和“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A.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B.唯物论与唯心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D.辩证唯物论与旧唯物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13.“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接反映”的观点属于()A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 B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 D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14.有人认为,只有感性经验才是可靠的,抽象的理论是不可靠的,这在认识论上犯了( )A.唯理论的错误B.经验论的错误C.不可知论的错误D.主观唯心主义的错误15.真理和谬误的区别在于( )A.真理是绝对的,谬误是相对的B.真理是不变的,谬误是可变的C.真理来源于实践,谬误是主观自生的D.真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谬误是对事物的歪曲反映16.任何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

马哲练习答案第二章

马哲练习答案第二章
C、不可知论 D、辩证唯物主义
25、“人不能两次踏进一条河流”和“人不能一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观点( B )
A、是相同的,只是强调的方面不同
B、前者是辩证法,后者是诡辩论
C、前者是形而上学,后者是辩证法
D、二者都是辩证法,后者是对前者的发展
26、时间是指( B )
D、 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
18、只承认绝对运动,不承认相对静止的观点是( B )
A、主观唯心主义 B、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C、形而上学 D、客观唯心主义
19、时间和空间是人类感性直观中的先天形式这是一种( A )
A、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二元论的观点
C、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D、机械唯物论的观点
C.规律客观性
D.运动绝对性
3、“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是( C )。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D.唯心主义辩证法观点
4、“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这是( C )。
A、使自然环境发生变化 B、为意识产生提供了客观的需要和可能
C、为人提供了生活资料 D、使人更好地透应自然
38、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 D )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没有作用
B、意识决定物质,物质对意识有能动作用
C、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也决定物质
D、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C、时间是无始无终的 D、时间是不可逆性
34、时间的无限性是指( C )
A、时间是瞬息万变的 B、时间是一去不复返的
C、时间是无始无终的 D、时间是不可测量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二章习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二章习题

第二章习题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

A改造和被改造的实践关系 B反映与被反映的认识关系C满足和被满足的价值关系 D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关系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是( )A客观实在性的观点 B主体性的观点C反映的观点 D实践的观点3.概念、判断、推理是()。

A社会心理的三种形式 B社会意识形态的三种形式C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D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C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5.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的基础是()。

A社会实践B社会基本矛盾C社会发展规律D社会存在6.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会导致()。

A先验论和经验论B直观反映论和庸俗唯物论C唯理论和经验论 D不可知论和二元论7.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的相互区别主要在于()。

A第一次飞跃是认识事物的现象,第二次飞跃是认识事物的本质B第一次飞跃获得感性认识,第二次飞跃获得理性认识C第一次飞跃主要是认识世界,第二次飞跃主要是改造世界D第一次飞跃的目的是改造世界,第二次飞跃的目的是检验和发展认识8.“任何真理都是人们在一定条件下达到的有限的近似正确的认识”,这种观点是()。

A辩证唯物主义 B唯心主义 C绝对主义 D相对主义9.“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这句话说明的哲学道理是()。

A理论高于实践活动 B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C理论是革命工作的出发点 D理论对实践起决定作用10.毛泽东总结的认识过程总公式是()。

A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B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C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D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11.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是因为实践具有()。

马克思主义第二章练习题及标准答案

马克思主义第二章练习题及标准答案

第二章认识论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我们感觉到一个苹果的形状、大小、颜色、轻重、气味、滋味和软硬等各种属性,在意识中把它们结合起来,就形成了这个苹果的整个感性形象,这种反映形式是( ) A.感觉B.知觉 C.表象 D.概念2.毛泽东说:“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

”这一论断揭示了 ( )A.感性认识是整个认识过程的起点B.感性认识的局限性C.感性认识对人们认识事物本质没有实际意义 D.理性认识先于感性认识3.辩证思维方法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是( )A.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B.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C.思维生成现实具体的过程 D.在思维中再现具体,形成“多种规定的统一”的过程4.鲁迅先生说:“穷人绝无开交易所折本的懊恼,煤油大王哪会知道北方渣老婆子身受的酸辛,灾区的饥民,大约总不去种兰花,像阔人老太爷一样……”这段话表明( ) A.不同的人对待同一事物往往具有不同的价值观B.不同的人对待不同的事物具有相同的价值观C.价值观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D.价值观人皆有之5.荀子曰:“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学至于行而止矣。

行之,明也。

”这句话蕴涵的哲学寓意是( )①间接经验是十分必要的②事事亲身实践是获得知识的惟一途径③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④实践出真知6.某地苹果喜获丰收后,直至来年初仍然有一大半卖不出去。

果农起初认为果树种植太多,超出了市场需求,但后来发现其他地区的优质苹果却以高价畅销。

这一事实使他们认识到:市场上不是不需要苹果,而是不需要品种和质量差的苹果。

这一认识过程表明()A.直接经验是肤浅的,间接经验是深刻的B.认识了事物的现象,就把握了事物的本质C.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点,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D.成功的实践检验正确的认识,失败的实践检验错误的认识7.王安石以“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的诗句,题咏秋菊。

苏东坡则认为秋菊不可能像春花那样落英满地,以“秋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的诗句加以嘲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复习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复习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复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A.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B.经验论C.先验论D.不可知论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A.唯物论的观点B.实践的观点C.辩证法的观点D.认识是一个过程的观点3.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实践的活动机制看,实践是()A.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B.主体与客体通过中介相互作用的过程C.科学实验D.生活、行为、现实、实事等感性活动4.实践的主体是()A.绝对精神B.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C.人D.人的意识5.实践的客体是()A.绝对精神的对象化B.客观物质世界C.人的意识的创造物D.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6.实践的中介是()A.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及其运用的程序和方法C.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B.对一事物存在和发展有联系的各种要素的总和D.受命于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7.下列命题中,正确阐述了实践含义的是()A.实践是个人的日常生活活动B.实践是主观创造客观的活动C.实践是主体改造客体的活动D.实践是主体应付环境的活动8.马克思指出:“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它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造成的。

”这表明()A.人的聪明才智无先天区别B.人的聪明才智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主观努力的程度C.人的聪明才智主要来源于后天实践D.人的聪明才智是由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决定的9.在中国,为了治疗疾病,古代就产生了中医学。

这说明()A.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B.认识是实践的目的C.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D.实践是认识的本质10.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A.人类需要和欲望的不断增长B.人类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C.人类认识工具的改进发达D.人类思维水平的不断提高11.恩格斯指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说明()A.实践是沟通主客体关系的桥梁B.实践为认识提供了物质手段C.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D.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12.最初人们把文盲定义为“不识字的人”;后来又把文盲确定为“看不懂现代信息符号、图表的人”;而现在联合国把文盲确定为“不能用计算机交流的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二章练习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二章练习题

第二章1.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的本质是(A)A.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B.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C.主体对客体的思维建构D.主体对客体的价值判断2.实践是指人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的(A)A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B.劳动活动 C.生产活动 D.认识活动3.下列属于社会政治实践有(A)A.公安人员办案B.科学实验C.农民种植新品种D.运动员跳水4.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B)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的动力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5.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C)A.感性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理性认识则来源于抽象思维B.感性认识产生于日常生活,理性认识则产生于科学实验C.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则反映事物的本质D.感性认识包含错误,理性认识则完全正确6.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表明(C)A.只要参加实践活动就能获得正确认识B.每个人的认识都直接来源于实践C.一切认识归根到底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D.书本上的知识不是从实践中得来的7.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的相互区别主要在于( C )A.第一次飞跃是认识事物的现象,第二次飞跃是认识事物的本质B.第一次飞跃获得感性认识,第二次飞跃获得理性认识C.第一次飞跃主要是认识世界,第二次飞跃主要是改造世界D.第一次飞跃的目的是改造世界,第二次飞跃的目的是检验和发展理性认识8.对马克思主义既坚持又发展的理论依据是(D)A.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原理B.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原理C.主观和客观关系原理D.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关系原理9.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这句话强调了(B)A.人们对每一件事情都要细心观察B.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的指导C.人们获得感性经验的重要性D.人们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10.相对真理是(D)A.包含错误的认识B.主观认识C.片面性的认识D.有待于扩展和深化的认识11.实践成为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原因之一是(B)A.普遍有用性的优点B.直接现实性的优点C.主观能动性的优点D.相对性和绝对性相统一的优点12.列宁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个标准也是这样的‘不确定’,以便不至于使人的知识变成‘绝对’,同时它又是这样的确定,以便同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一切变种进行无情的斗争”这句话表明(B)A.实践标准是不确定的B.实践标准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C.实践标准也不可靠D.实践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3.“马克思主义者承认,在绝对的总的宇宙发展过程中,各个具体过程的发展都是相对的,因而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是具有相对的真理性。

自考本科——马克思主义原理第二章复习题及答案

自考本科——马克思主义原理第二章复习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二章复习试题&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 D )A.客观实在性的观点B.主体性的观点C.反映的观点D.实践的观点2.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实践的活动机制看,实践是( A )A.主体与客体通过中介相互作用的过程B.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C.生活、行为、现实、实事等感性活动D.科学实验3.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 C )A.先验论B.反映论C.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D.不可知论4.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实践自身的特点而言因为( C )A.它是对人类有用的活动B.它是多数人参加的活动C.它是具有普遍性和直接现实性的活动D.它是具有主观性的活动5.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行动”,这句话应理解为( D )A.革命运动是由革命理论派生的B.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最终决定作用C.革命理论是革命运动的基础D.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6.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在于( A )A.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C.感性认识是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是间接经验D.感性认识可靠,理性认识不可靠7.毛泽东说:“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

”这一论断揭示了( B )A.感性认识是整个认识的起点B.感性认识的局限性C.感性认识对人们认识事物本质没有实际意义D.理性认识先于感性认识8.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这句话强调了( D )A.人们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事物B.人们获得感性经验至关重要C.人们不仅要善于观察事物,而且要善于思考问题D.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指导9.摩尔根曾长期生活于美洲土著印第安人的部落中,掌握了大量的实际材料,对这种社会组织做了深入的了解,才写出《古代社会》这部不朽之作,提出了一系列有重大科学价值的见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练习题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说:”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的多.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这表明人的才能A.与人的先天生理素质没有关系B.主要来源于后天的实践C.取决于人的主观努力的程度D.是由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决定的2.法国科学家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这句话强调了A人们对每一件事物都要细心观察B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的指导C人们获得感性认识的重要性D人们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3.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它A能否满足人的需要B能否被多数人认可C能否付诸实践D能否在实践中最终获得预期的效果4.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A反映论B先验论C可知论D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反映论5.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A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观点B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C对立统一的观点D实践的观点6.唯心主义认识论都是A反映论B先验论C可知论D不可知论7、认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 )A.获得真理性认识B.改造世界C.增长知识才干D. 提高人的素质8.对不可知论“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A科学知识B丰富的经验C实践D人类认识能力9.认识主体是指A事物的主要构成部分B认识对象的主要方面C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D人的主观精神世界10.客体指A一切客观事物B自然界C主体实践和认识活动的对象D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11.实践活动的基本特征是()A.目的性、创造性、客观性B.物质性、能动性、社会历史性C.科学性、物质性、历史性D.主观性、意识性、创造性12.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是因为感性认识A是不可靠的B是理性认识的基础C是对事物外部现象的反映D是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的13、认识发展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是( )A.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B.从感觉和知觉到表象的过程C.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D.从意识到物质的过程14.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这句话应理解A革命运动是由革命理论派生的B革命理论是革命运动的基础C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最终的决定作用D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重要指导作用15.判断对一事物的认识是否完成的标志是A占有的感性材料是否十分丰富而又真实B感性认识是否已经上升到理性认识C对该事物的认识是否已经过多次反复D对该事物的理性认识是否已运用于实践,并取得预期效果16、“从物到感觉和思想” 与“从思想、感觉到物”是()A、辩证法同形而上学的对立 B.辩证唯物论与旧唯物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D.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17.真理是A绝大多数人普遍同意的意见B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C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们意识中的正确反映D对人们有用的一切理论18.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具有不确定性,是指A实践标准是不可靠的B实践不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C实践具有历史局限性,它对真理的检验是一个过程D科学理论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19.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往往产生不同的认识,这说明A认识的内容不是来自客观世界B认识是主观自生的C客观事物不能被意识正确反映D认识受认识主体状况的影响和制约20.真理的相对性应理解为A真理和错误没有原则界限B对同一事物的不同认识都是真理C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识标准D真理有待于扩展和深化21、19世纪末,伽利略通过比萨斜塔所作的自由落体试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的降落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成正比的说法。

这件事说明()A.感性认识只有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B.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真理是对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22.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是A客观物质世界B人脑C丰富的经验D实践23.未来学家说“预见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从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A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B实践是认识的先导C实践高于认识D实践和认识是合一的24“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这表明A人的认识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B人的感觉能力决定认识的产生和发展C人的认识能力是由人的生理结构决定的D事物因人的感觉而存在25温家宝总理在给一位国务院参事的回信中,引用了两句诗: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朝野.这一古训蕴涵的哲理是A人的经验是判断是非得失的根本尺度B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C感觉认识高于理性认识D人民群众的直接经验即实践是认识的重要基础多项选择26.一位科学家说:“我们今天生活着的世界,与其说是自然界,还不如说是人造或人为的世界.在我们的周围,几乎每样东西都刻有人的技能的痕迹”这段话应理解为A人造和人为的世界是唯一存在的世界B人类世界是人的实践活动对象化的结果C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人类改造世界的伟大力量D自在自然日益转化为人化自然27.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缺陷是A否认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B否认世界的可知性C否认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D不能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28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A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B认识的基础是实践C认识是思维对存在的无止境的接近D认识是曲折反复的过程29唯物主义认识论都是A反映论B能动的反映论C先验论D可知论30实践观点是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先的基本的观点,是因为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D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31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因为A实践不断提出新的认识课题B实践不断提供新的认识工具C实践不断积累感性材料D实践锻炼人的思维能力32做好工作“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这一思想说明A书本知识是不重要的B要事事取得直接经验C一切要从实际出发D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先的基本的观点3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辨证过程是A从相对真理到绝对真理的发展B实践-认识-实践的无限循环C从抽象到具体再到抽象的上升运动D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34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重大意义在于A检验和发展理性认识B发挥理性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C变精神力量为物质力量D提高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克服其盲目性35“一定条件下,精神力量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是指精神力量( )A可以促进物质力量的发展B可以使物质力量发挥更大更好的作用C可以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鼓舞作用D为群众所掌握,才能转化为物质力量36割裂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历史的统一,会导致( )A唯心主义B教条主义C经验主义D“左”和“右”的错误37“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

”这一思想可以理解为( )A真理的形成不需要抽象概括B真理不是抽象不变的公式C真理有其适用的具体范围和条件D真理体现了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38真理具有( )A具体性B过程性C客观性D普遍性39认识是( )A主体对客体的反映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C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D主体对客体信息的加工40主体在认识过程中存在着“重构”,这说明( )A主体发挥能动性,构造出新的客体B主体把获得的全部客体信息结合起来,构造出客体的发展过程C主体选择、加工客体信息,在思维中重新组合、构造反映客体的观念体系D主体认识具有能动性和创造性41真理和错误的相互转化,是指( )A真理被推翻,为错误所代替B对真理的运用超出了它适用的范围C把真理的某一方面加以片面扩大D错误是真理的先导42、对于同一棵大树,在木匠的眼中是木材,画家看到的是色彩和色调,植物学家看到的是它的形态特征,这是由于( )A人的感觉受理性指导B人的认识具有能动性C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基础D已有的认识影响感觉活动43“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出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错误。

”这句话意味着( )A真理有它适用的条件和范围B真理和错误没有确定的界限C真理和错误的对立在一定条件下才具有绝对的意义D真理具有相对性。

44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A世界的可知性 B 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C认识起源于经验D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45、马克思说过:“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

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这段话说明()A.动物具有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本领B.动物能动改造世界的能力超过了人,因而使人“感到惭愧”C.动物的活动是本能活动D.人的实践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E.人的实践活动具有自觉能动性和创造性46、科学家对1994年夏发生的慧星撞击木星的天文现象进行了准确的预报和大量的观察研究,这一事实表明()A.世界是可以认识的B.人类可以预测一切自然现象C.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正在不断深化D.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无止境的E.现代科学手段在认识宇宙中有着巨大作用简答题1.简述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2.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3.简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4.为什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5.怎样理解实践检验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论述题▪运用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统一的原理,说明应当如何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

选择题答案▪1B2B3D4D5D6B7A8C9C10C11B12C13A14D15D16D17C18C19D20D21B22D23C24A25D26BCD 27CD28ABCD29AD30ABCD31ABCD32CD33ABD34ABCD35ABCD36ABCD37BCD38ABCD39AB CD40CD41BCD42ABD43ACD44BD45CDE46ACDE论述题答案(1)任何真理都既具有绝对性,又具有相对性,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任何真理都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性的正确反映,都包含着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每一个真理性认识的获得,都是向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

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世界的某个或某些方面的一定程度、一定层次近似正确的反映,认识有待于扩展和深化。

(2)马克思主义是真理,它也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正确地反映了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是经过实践证实了的客观真理,因而具有绝对性。

但是,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穷尽一切事物及其规律,仍然需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它又具有相对性。

因为它具有绝对性,所以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把它作为我们的指导思想;因为它具有相对性,所以我们必须在实践中丰富它、发展它。

既坚持又发展,才是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正确态度。

只有坚持,才谈得上发展;只有发展,才是真正的坚持。

(3)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反对两种错误倾向:一是要反对把马克思主义当作僵死不变的教条的教条主义倾向;二是要反对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否认它的指导作用的资产阶级自由化倾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