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二章(世界统计一于物质)即学即练(2)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基本地原理概论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地原理概论第二章
认识反作用于实践
人们在实践中不断深化认识,认识的发展又反过来指导实践,推动 实践的发展。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统一
实践和认识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源泉, 认识又指导着实践,推动着实践的发展。
实践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 2 3
实践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来自于人们的实践活动,人 们在实践中不断创造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推 动社会的发展。
特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实践性和科学性。它以 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为己任,强调实践在认识世界和改 造世界中的决定性作用,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 遍规律的学说。
功能
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双重功能。它不 仅可以帮助人们正确认识世界,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而且可以指导人们有效地改造世界,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类 解放。
自然界的演化
自然界的发展是有规律的,这种规 律是由物质的性质和存在方式决定 的。
社会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的总和,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
素和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 包括人们的政治、法律制度、哲 学、宗教、艺术及各种思想观点。
社会发展的规律
02
物质与意识
物质及其存在方式
01
02
03
物质定义
物质是客观存在的,不依 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 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存在方式
物质的存在方式包括时间、 空间和运动,其中运动是 物质的根本属性。
物质的特性
物质的特性包括客观实在 性、运动性和无限性,这 些特性是物质的基本属性。
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二章(世界统计一于物质)即学即练(2)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二章(世界统计一于物质)即学即练(2)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二章(世界统一于物质)即学即练(2)一、单项选择题1.运动与静止的关系是()。

A.现象与本质的关系B.唯物与唯心的关系C.绝对与相对的关系D.可知与不可知的关系2.老子曰“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这是()。

A.唯心主义宿命论B.唯物主义决定论C.相对主义诡辩论D.唯意志论3.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这是()。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D.相对主义诡辩论观点4.意识能动性的实现必须通过一定的途径,这个途径就是()。

A.必须意识本身正确B.必须具备必要的物质条件C.必须通过物质实践活动D.必须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5.唯物主义一元论认为()。

A.把世界的本原归于精神B.把世界的本原归于物质与意识C.把世界的本原归于上帝创造的D.把世界的本原归于物质6.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是()。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D.唯心主义辩证法观点7.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厦的基石是()。

A.世界是联系和发展的原理B.世界统一于存在的原理C.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原理D.世界统一于精神的原理8.提出真正科学的唯物主义物质观的是()。

A.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B.辩证唯物主义C.德国古典哲学中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D.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题号正确答案1C2C3C4C5D6C7C8B二、多项选择题9.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物质统一原理认为()A.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B.世界的本质是精华的C.运动是绝对的D.时空是相对的E.世界是以一定的时空形式,按其自身固有的规律永恒运动的物质10.下列各项属于意识的反作用或能动性表现的有()A.意识活动是一种主动的创造过程B.意识活动是有目的性,计划性的C.意识能认识客观世界D.意识能改造客观世界E.意识反作用于主体、影响人体的生理过程和活动11.下列各项属于世界统一性问题的有()A.唯物主义一元论B.相对主义诡辩论C.二元论D.运动观上的绝对论E.唯心主义一元论12.规律具有如下特点()A.客观性B.稳定性C.普遍性D.随意性E.重复性13.所谓相互静止是指()A.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B.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世界上不存在静止C.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D.一事物对它事物来说位置没有发生变化E.事物的性质没有发生变化14.时间与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是()A.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B.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C.时空的无限性是由无数有限时空构成D.时空的有限性是由无数无限时空构成E.时空无限性存在于有限性之中,并通过时空有限性表现出来15.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原子当作堆砌宇宙大厦的“宇宙之砖”。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笔记(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笔记(第二章)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性第一节物质运动及其规律一、世界本原说的不同流派(物质观)从人之初就开始了对周围世界和对人本身的认识。

世界是什么?人从哪里来?将往何处去?1、唯物主义一元论(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A、泰勒斯的“水”原说B、赫拉克里特的“火”原说C、中国古代的“五行”说D、古印度的“四大”说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识的最高成就A、古希腊的“原子论”:原子和虚空B、中国古代的“元气”说3、马克思主义物质观(1)列宁的物质定义(p.33)(2)列宁物质定义的重要意义A、坚持彻底唯物论,同唯心论和“二元论”划清界限B、坚持彻底的唯物论的可知论,同不可知论划清界限C、把“客观实在性”作为物质的共性,克服了旧唯物论物质观的局限性个性与共性、具体与抽象、特殊与普遍4、现代科学发展更证实、丰富和深化了科学的物质观(p.34)二、物质与运动的关系(运动观)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和固有属性。

1、什么是运动(p.34)(1)运动的概念(2)运动的内含A、物质的位置移动B、物质运动的过程C、人类思维运动2、物质与运动的不可分割性(1)没有不运动的物质(2)形而上学否认物质的运动性(3)没有无物质的运动(4)唯心主义否认运动的物质性3、物质运动的两种状态(1)运动是普遍的绝对的运动的客观性、普遍性、绝对性。

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2)运动的静止性相对性A、没有发生机械的位置移动B、没有发生质的变化(3)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动与静辩证统一,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4、承认运动相对静止的意义(1)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真正理解运动(2)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区别和理解事物的多样性(3)承认相对静止,是认识和实践的前提5、正确把握两种运动状态的关系,防止极端化错误(1)反对形而上学的“不变论”A、芝诺的“飞矢不动”说B、董仲舒的“道不变”说(2)反对相对主义的“诡辩论”A、赫拉克利特的运动观B、克拉底鲁的运动观C、庄子的运动观三、物质与时空的关系(时空观)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的关系1、时空是物质存在的形式(1)时间的概念及特点(2)空间的概念及特点(3)物质离不开时空(没有离开时空的物质)(4)时空离不开物质(没有纯粹抽象的时空)2、时空的绝对性和相对性(1)时空的绝对性(2)时空的相对性(3)时空相对性的证明爱因斯坦相对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练习题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练习题参考答案

页眉内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参考答案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一、名词解释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旧唯物论反映论唯心主义先验论不可知论认识的主体与客体实践感性认识理性认识非理性因素人类认识的总规律真理谬误真理的客观性价值的本质二、单项选择题1.“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对立,属于(B)A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B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C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 D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与消极的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论认识论的区别是( C )A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 B认识发展是辩证的过程C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 D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3.“在我们的视野的范围之外,存在甚至完全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这一观点属于( C )院A.形而上学观点B.唯心主义观点C.可知论观点D.不可知论的观点4.唯物论认识论的基本原则和核心是(A )A反映论 B实践论 C先验论 D可知论5.唯心论与不可知论的关系是( B)A唯心论都是不可知论 B唯心论有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之分C主观唯心论是可知论,客观唯心论是不可知论D客观唯心论是可知论,主观唯心论是不可知论6.唯物论和彻底的唯心论的认识论都是(B )A反映论B可知论 C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D先验论7.认识的本质在于( B )A主体创造B能动反映 C社会实践 D客观存在8.从本质上看,认识是( D)A主体心灵的主观创造 B主体心灵对客体的直觉C主体对客体的直接反映D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9.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B )A科学兴趣 B社会实践 C求知欲望 D好奇心10.恩格斯指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整个流体静力学(托里拆利等)是由于16世纪和17世纪意大利治理山区河流的需要而产生的。

这说明( D )院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B.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惟一标准C.所有科学的成果都直接来源于实践的需要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11.对不可知论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C )A科学知识 B丰富的经验 C社会实践 D人类的认识能力12.宋代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习题及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二章习题及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认为,从人的活动机制看,实践是()A.主体与客体通过中介相互作用的过程B.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C.科学实验D.生活、行为、现实、实事等感性活动2.实践的主体是( )A.绝对精神B.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C.人D.人的意识3.实践的客体是( )A.绝对精神的对象化B.客观物质世界C.人的意识的创造物D.进入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4.实践的中介是( )A.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及其运用的程序和方法B.对一事物存在和发展有联系的各种要素的总和C.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D.受命于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5.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指( )A.主体对客体的物质欲望和要求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C.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和变革的结果D.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和效益性6.“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说明(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7.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

”这说明( )A.自然界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D.人具有认识自然的能力8.科学家尼葛庞蒂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

”从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 )A.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B.实践和认识互为先导C.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D.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9.“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这一名句强调的是(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间接经验毫无用处10.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C.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11.我们通过眼、耳、鼻、舌、身各种感官感觉到一个梨子的各种属性,在意识中把它们联系起来形成了关于这个梨子的感性形象,这种反映形式是( ) A.感觉B.知觉C.表象D.分析12.对于哲学史上长期争论不休的唯理论和经验论两大派别的正确评价是( )A.唯理论是正确的,经验论是错误的B.经验论是正确的,唯理论是错误地C.唯理论和经验论各有片面的真理性D.唯理论和经验论都是完全错误的13.“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是( )A.形而上学的观点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C.诡辩论的观点D.相对主义的观点14.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 )A.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B.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15.“真理是人造的供人使用的工具”的看法是( )A.主观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D.机械唯物主义16.“真理是思想形式,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这是( )A.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论B.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论C.客观真理论D.形而上学真理论17.“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命题,其含义是( )A.强调真理的客观性B.否认真理的客观性C.强调真理具有客观标准D.否认真理具有客观标准18.“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即是真理”,这是( )A.混淆了真理性认识与一般认识的错误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C.一切唯物主义的真理观D.混淆了真理的客观性与规律客观性19.“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

《马克思主义基本地原理概论》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地原理概论》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 章
contents
目录
•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 • 马克思主义的运动观 •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观
01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
物质的概念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 意识,并能为人的意 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具有可知性,即 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01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人类的认识来源于实践,通过实践不断深化对世界的认识。
02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的发展不断推动人类认识的进步和发展,促使人类不断探索和发现
新的知识和真理。
03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确定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是否具有真理
性。
04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真理的客观性及其在实践中的检验
真理的客观性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真理的客观性决 定了真理的一元性,即在同一条件下真 理只有一个,不因主体认识的差异而改
变。
真理的客观性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实践 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通过实践 才能将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加 以比较和对照,从而检验认识的正确与
实践的形式
01
02
03
生产实践
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 实践活动,是满足人类生 存和发展的基础。
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是人类在生产实 践中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 的实践活动,包括政治、 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
科学实验
科学实验是人们运用科学 方法进行探索、验证的实 践活动,是人们认识世界 的重要手段。
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 观实在性。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二章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教学内容: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目的要求:物质及其存在形式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意识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意识论,把握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基本原理;了解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同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划清界限。

本章重点:1、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2、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形式。

3、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4、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意义。

本章难点:1、马克思主义的时空观。

2、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讲授内容:第一节物质及其存在形式本章的内容将围绕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而展开。

主要讲“三观” ,即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还有意识论,“三观”和意识论共同说明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基本看法。

把万物(个别)的共性、本质认定为物质,这是所有唯物主义的共同态度和立场,但物质本身是什么,它是个别的东西还是一般性的东西,它可知还是不可知,辩证唯物主义是如何理解物质的,这是首先要搞清的问题。

一、客观实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对“物质”的理解,唯物主义本身也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

大体说来,古代的朴素唯物论、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论和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代表了人类对“物质”的哲学认识由低级到高级、由片面到全面的三个发展阶段。

(一)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如前所述,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把某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当作世界的本原,试图用物质的原因来说明世界,其基本方向是正确的。

但是,这些观点只是一种“天才”的猜测,没有科学的论证;他们把物质归结为某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把问题简单化了。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根据当时科学所达到的认识成果,把物质归结为原子,认为原子的特性就是一切物质的特性。

如牛顿的“微粒说” 、道尔顿的“化学原子论” 。

这种看法,继承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唯物传统论,以一定的自然科学为根据来解释世界的物质性,是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发展和深化。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阶段练习题(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阶段练习题(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阶段练习题(⼆)阶段练习题(⼆)第⼆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单项选择题:1、“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D)A.辩证法与形⽽上学的对⽴B.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C.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D.唯物主义与唯⼼主义的对⽴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B)A.主体对各种认识要素的建构B.主体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反映C.主体对客体本质的内省D.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3、“不登⾼⼭,不知天之⾼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表明作者强调(D)A.知对⾏的指导作⽤ B.没有知就没有⾏ C.知⾏并进 D.先⾏后知,重在⾏4、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问题上,唯理论的错误在于(B)A.夸⼤感性认识的重要性,否认或轻视理性认识的作⽤B.夸⼤理性认识的重要性,否认或轻视感性认识的作⽤C.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等同起来D.认为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5、⽜顿说:“假如我⽐别⼈望得略微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的肩膀上”(D)A.知识来源与书本 B.读书是接受间接经验的重要⼿段C.读书⽐实践重要 D.要善于学习间接经验,并在实践中消化和发展6.“⼈的智⼒是按⼈如何学会改造⾃然界⽽发展的。

”这句话说明(B)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的动⼒C.⼈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D.⼈具有改造⾃然的能⼒7、“物质的抽象,⾃然规律的抽象,价值的抽象以及其他等等,⼀句话,⼀切科学的抽象都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着⾃然。

”这⼀论断说明(B)A.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既有区别⼜有联系B.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C.抽象的东西是深刻的、正确的D.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8、认识的最终⽬的在于(B)A发现真理 B改造世界 C揭⽰客观规律 D创⽴科学理论9、列宁说,“没有⾰命的理论,就不会有⾰命的运动”,这句话应理解为(D)A.⾰命运动是由⾰命理论派⽣的 B.⾰命理论是⾰命运动的基础C.⾰命理论对⾰命实践具有最终决定作⽤ D.⾰命理论对⾰命实践具有重要指导作⽤10、根据认识的发展规律,在认识的“熟知”与“真知”问题上的正确观点是(B)A.熟知即真知 B.熟知不等于真知 C.熟知起源于真知 D.熟知必然转化为真知11、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二章

第一,实践是人存在的根据。 第二,实践是人生存的前提。 第三,实践使人成为有意识的类存在物。 第四,实践使人成为社会存在物。 第五,实践使人在历史发展中自我完善和发展
实践的主体、客体及其关系
实践主体与客体是表征人作为活动者和活 动对象之间特定关系的哲学范畴。主体是 指从事实践、认识等活动的人。客体是指 实践、认识等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形而上学不变论
——
道天道
亦,之
不天大
董 仲
变 。

不 变 ,
出 于
两种错误倾向 相对主义诡辩论
方生方死,方死方 生,方可方不可, 方不可方可。
庄子
什么是时间和空间
空间是指运动着物质的广 延性。任何物体都占有一 定的位置。具有一定的体 积和一定的形状。空间就 是表示物体彼此之间的并 存关系和分离状态,表示 物体的体积、形态、位置 和排列次序特性的
•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绝对静止和没有 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非物质的纯粹运动 是没有的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 统一。
静止 1、涵义 2、静止的相对性表现
A 、性质未变 B 、位移未变
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对于认识和改造世界 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相对静止是运动的量度
的越时科 无来空学 限越有的 性证限发 。 明论展
着所不 时设断 间置地 和的冲 空界破 间限着

时间和空间有限性与无限性辩证关系 有限包含着无限,无限通过有限体现出来
有限的事物本身包含着无限。
“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 不竭。”
1/2
1/4
1/8 ……
三、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1、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二章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第一节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一、物质观的历史发展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1)基本观点:把物质等同于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或结构。

(2)局限性:直观性、猜测性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1)基本观点:用原子说明,把物质的基本特性归结于原子的属性。

(2)局限性:混淆了共性和个性的关系3、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1)基本观点:列宁的物质定义及物质的唯一特性。

(2)列宁物质定义的意义:A、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客观实在性原则,与唯心主义划清界限。

B、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划清界限。

C、坚持辩证法,与旧唯物主义混淆共性和个性的关系的错误划清了界限。

(3)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意义A、体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B、体现了本体论与认识论的统一C、体现了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二、物质的存在形式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1)物质与运动的关系:物质是运动的基础,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凡是物质都是运动的,凡是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

割裂两者统一的错误:唯心主义与形而上学。

(2)相对静止①含义: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物质运动过程中暂时的平衡、相对稳定的状态。

②相对静止的表现③了解相对静止的意义④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割裂运动和静止相统一的错误:形而上学不动论和相对主义诡辩论。

2、时间、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1)时间的含义、特点(2)空间的含义、特点(3)时间、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4)时间、空间的有限性和无限性三、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1、“实践”概念的由来、发展和含义(1)实践的由来(2)实践的含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①实践是人能动性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②实践具有物质的、客观的、感性的性质和形式。

2、实践的基本特点、形式(1)实践的特点:①客观现实性②自觉能动性③社会历史性(2)实践的形式:①生产实践: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②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③科学实验3、实践中的主体和客体(1)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①物种的存在方式取决于其生命活动的性质。

2020年自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复习笔记(第二章)

2020年自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复习笔记(第二章)

【导语】⽔滴⽯穿,绳锯⽊断。

备考也需要⼀点点积累才能到达好的效果。

⽆忧考为您提供2020年⾃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复习笔记,⼀起看看吧。

第⼆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是哲学发展中的伟⼤变⾰。

19世纪40年代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类历史发展和哲学发展的必然产物。

⾸先它是适应⽆产阶级变⾰资本主义旧世界、解放全⼈类的⾰命⽃争的需要⽽产⽣的。

同时,它⼜是以往科学和哲学发展的总结,是⼈类以往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积极成果的理论结晶。

它以实践的观点为基础,合理地解决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从⽽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唯物主义⾃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以及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本体论的统⼀。

从其理论特征上看,⼜是⾰命性、批判性和科学性的⾼度统⼀。

第⼀节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类历史发展和哲学发展的必然产物 ⼀、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的社会历史前提 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新的历史时代为新哲学的创⽴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政治经济上,19世纪30—40年代这⼀时期,时代精神的主旋律已开始由资产阶级的争取政治平等的民主⾰命运动转变为⽆产阶级的争取⼈类解放的社会主义⾰命运动。

“任何争取解放的阶级⽃争,尽管必然地具有政治的形式,归根到底都是围绕着经济解放进⾏的。

”物质性的经济关系这⼀历史的决定性因素的发现,使得对历史的的唯物主义解释成为可能,进⽽使得完整的、彻底的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创⽴成为可能。

⾃然科学上,⼀些揭⽰⾃然界各种物质形态之间的联系和发展的科学纷纷建⽴和发展起来。

尤其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的原理以及达尔⽂的⽣物进化论三⼤发现,给辨证唯物主义⾃然观的产⽣提供了可能。

社会科学上,应古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卫·李嘉图对资产阶级社会进⾏经济解剖,创⽴了劳动价值论,⾼度评价了⽣产劳动的作⽤。

这些重要重要成果,都为对于历史的唯物主义解释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想资料。

第二章《世界统一于物质》习题集

第二章《世界统一于物质》习题集

第二章世界统一于物质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1.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是()的观点。

A.主观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答案:D2.意识的本质是()。

A.各种感觉的综合B.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C.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D.“绝对精神”的体现答案:B3.辨证唯物主义认为,时间和空间是()。

A.物质的两种基本属性B.人类感性直观的先天形式C.“绝对观念”的外在表现形式D.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答案:D4.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物质范畴就是从这种总和抽象出来的。

这种观点属于()的物质观。

A.辩证唯物主义B.机械唯物主义C.形而上学D.唯心主义答案:A5.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时间和空间是()。

A.一种同物质运动无关的客观存在B.一种先验直观的形式C.运动着的物质本身D.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答案:D6.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这表明()。

A.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B.人脑是意识的惟一源泉C.意识是人的头脑中固有的D.意识是人脑中自生的答案:C7.“青春一去不复返”说的是时间的()。

A.有限性B.客观性C.不可逆性D.相对性答案:C8.在意识产生过程中决定性的环节是()。

A.劳动B.生物进化的自然选择过程C.人脑的产生D.事物内部矛盾的推动答案:A9.下列命题中,正确表达世界统一性的观点的有()。

A.世界统一性的基础是物质B.世界统一于存在C.世界统一性在于人的逻辑思维D.世界统一性是因为世界万物都是绝对精神的外化答案:A10.时空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是有限的和无限的对立统一。

这种观点是()的观点。

A.唯物辩证法B.相对主义诡辩论C.形而上学D.唯心主义答案:A11.物质的惟一特性是()。

A.存在性B.客观实在性C.运动D.发展12.把物质当作是水、火、气等可以直接感知的实物的观点属于()的物质观。

A.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B.古代朴素唯物主义C.庸俗唯物主义D.辩证唯物主义答案:B13.“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听课笔记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听课笔记第二章

其意义是:1、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绝对运动,因为运动只有通过静止才能表现和测量出来,所以要承认相对静止;
2、只有承认相对静上,才能理解事物的多样性,也是物质分化的条件;
3、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认识和利用不同事物,能才区分不同事物。
(四)、运动的规律性(事性发展的客观规律)(多选,简答)
其意义是:1、它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事的理论基础,世界是统一的物质世界,只有按照世界的本来面貌去认识事物,找出事物的发展规律,才能按客观规律办事,这是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
2、只有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才能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减少工作中的失误,从而使社会主义取得成功。
2、意识反作用于物质,意识能动的反映和改造世界,正确意识指导实践、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意识会引导人们采取错误的行动,阻碍事物的发展。
3、片面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否认物质决定识意是唯心主义;只承认物质决定意识,否
认意识的能动作用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二、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及其意义(或试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一元论的根本要求或用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说明一切从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实际出发的意义)。
3、辨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A、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B、物质的唯一物性是客观实在性。
(二)、辨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及其理论意义(或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理论意义)(简答或多选)
列宁对物质的定义:
A、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3、意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否认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唯心主义;否认意识的主观特性是人脑的分泌物是庸俗唯物主义。
三、意识的能动作用(或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或意识的主观能动性)(简答、论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二章知识点及练习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二章知识点及练习题

第二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重要知识点1.科学实践观及其意义2.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3.认识的本质和发展规律4.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5.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6.认识论与思想路线7.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练习题一、选择题(一)单选题1.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全部社会生活的本质是()A.认识B.探索C.创造D.实践2.真理与价值统一的基础是()A.认识B.发明C.创新D.实践3.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的著作是()A.《自然辩证法》B.《德意志意识形态》C.《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D.《共产党宣言》4.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A.主体创造客体的活动B.作为主体的人的日常活动C.主体适应客观环境的活动D.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5.“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恩格斯的这段话是指()A.实践是认识的发展动力B.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C.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6.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这段话的意思是()A.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B.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C.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7.习近平指出:“我们党现阶段提出和实施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之所以正确,就是因为它们都是以我国现时代的社会存在为基础的。

”这段话说明()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的发展动力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实践是检验真理性的唯一标准8.在认识的本质上,存在的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A.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C.唯物主义路线和唯心主义路线的对立D.能动的反映论和直观的反映论的对立9.“从物到感觉和思想”是关于认识本质问题上的()A.唯物主义反映论的认识路线B.形而上学直观反映论的认识路线C.唯心主义先验论的认识路线D.唯心主义经验论的认识路线10.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是()A.感性认识来源于现实生活,理性认识来源于理性思维B.感性认识是正确的,理性认识是错误的C.感性认识来源于客观世界,理性认识来源于人的主观思维D.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11.习近平指出:“如果我们能将理论高度与实践尝试有机地结合起来,就能更好地做好领导工作。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二章讲解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二章讲解
•其次,人们关于时间和空间的观念也是可变的、发展 的,它随人们对时间和空间的认识的发展而不断深化, 人们时空观念的可变性反映着时空具体特性的可变性, 这一重要含义也说明,时间和空间具有相对性。
时空相对性的表现
1、时空特性随着物 体的运动速度不同 而不同
2、时空随着物体形 态的不同而不同
现代科学的发展,特 别是非欧几里得几何 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不仅进一步证明了时 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 性,而且更深刻地揭 示了时间和空间同物 质运动的联系,时间 和空间的绝对性和相 对性的统一。
❖形而上学不变论
——
道天道
亦,之
不天大
董 仲
变 。

不 变 ,
出 于
两种错误倾向 ❖相对主义诡辩论
方生方死,方死方 生,方可方不可, 方不可方可。
庄子
什么是时间和空间
空间是指运动着物质的广 延性。任何物体都占有一 定的位置。具有一定的体 积和一定的形状。空间就 是表示物体彼此之间的并 存关系和分离状态,表示 物体的体积、形态、位置 和排列次序特性的
•第三、时间和空间既有绝对性的一面,又有相对性的一面, 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辨证统一
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是不可分的。
一方面,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和空 间,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是无法 存在的。另一方面,时间、空间离不开 物质运动,离开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 是不存在的。
E=MC2
M = M0
1
V C
2 2


来识衰回
。,;,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空间是 指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和方位性。空间的 特点是三维性。
Y

Y1
P•(X1,Y1,Z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习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习题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一、辨析题1、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获得感性经验。

错误。

(1)获得感性认识并不是认识的真正任务。

认识由实践开始,先形成感性认识,然后上升为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通过感觉器官接触外界事物而得到的对事物表面现象、外部联系的认识,这种认识是认识过程不可缺少的第一阶段,并具有直接性、具体性的特点,但它不深刻、也不全面,更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

因此,获得感性认识并不是认识的真正任务。

(2)人的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

经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将理性认识运用于指导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去,现实地改造客观世界。

2、“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错误。

(1)“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说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

这是由于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人的正确认识不仅具有客观性,而且具有主观性和差别性。

(2)所谓客观真理是指人的认识中含有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表明人的认识主体差别性,而这些具有差别的认识是否是真理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是真理,应由实践来检验。

因此,承认人的认识上的主观性和差别性,并不等于否定客观真理。

3、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就是主观和客观的关系。

错误。

①主体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之中并从事实践活动的人。

它包含主观精神,但不是纯主观精神,因此主体不等于主观。

②客体是指进入主体活动范围并与主体发生联系的客观事物,客体是客观世界的一部分,而不是整个世界,因此,客体也不等于客观。

二、论述题1、试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党的思想路线的辩证统一。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党的思想路线是统一的。

一方面,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

党的思想路线是依据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和原理,结合我国的革命和建设实际,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完善起来的。

另一方面,党的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贯彻、应用和具体体现。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二章-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二章-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本次练习有36题,你已做10题,已提交10题,其中答对9题。

当前页有10题,你已做10题,已提交10题,其中答对9题。

1.把世界万物的本原归结为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物质形态的观点是()。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B、庸俗唯物主义C、朴素唯物主义D、辩证唯物主义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C问题解析:2.把物质等同于原子的观点是()。

A、主观唯心主义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C、客观唯心主义D、辩证唯物主义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B问题解析:3.作为哲学畴的物质是指()。

A、客观存在的物体B、各种具体物质形态、结构和层性C、一切自然现象D、客观实在性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D问题解析:4.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A、运动性B、规律性C、可知性D、客观实在性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D问题解析:5.物质的根本属性是()。

B、静止C、规律性D、可知性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A问题解析:6.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

A、一般和个别的关系B、普遍和特殊的关系C、质和量的关系D、绝对和相对的关系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D问题解析:7.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观点是()。

A、主观唯心主义B、朴素唯物主义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D、不可知主义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C问题解析:8.静止是指()。

A、同运动对立的事物存在状态B、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C、绝对的不运动D、静止是无条件的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B问题解析:9.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其含义是()。

A、运动是变化的,静止是稳定的B、运动是客观的,静止是主观的C、运动是重要的,静止是次要的D、运动是永恒的,无条件的,静止是暂时的,有条件的答题: A. B. C. D. (已提交)第二章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本次练习有36题,你已做20题,已提交20题,其中答对19题。

马克思主义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第二章

(2)不了解相对静止, 不了解相对静止, 就不可能理解物质 的多样性。 的多样性。
物体相对静止的可能性, 物体相对静止的可能性, 暂时的平衡状态的可能性, 暂时的平衡状态的可能性, 是物质分化的根本条件, 是物质分化的根本条件,因 而也是生命的根本条件。 而也是生命的根本条件。 恩格斯 恩格斯
其次,物质可以被人们所认识, 其次,物质可以被人们所认识,坚持了彻 底的可知论和唯物主义反映论, 底的可知论和唯物主义反映论,同不可知 论划清了界限。 论划清了界限。 反映论 可知论 先验论 不可知论
第三, 第三,物质范畴深刻的辩证性
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原理,已为人 类实践和科学的发展所证明, 类实践和科学的发展所证明,随着社会实践和科学 的发展,不断得到新的证实、丰富和深化。 的发展,不断得到新的证实、丰富和深化。 现代科学的新发现和新理论, 现代科学的新发现和新理论,进一步从综合性与跨 学科的高度证实着这一原理。 学科的高度证实着这一原理。世界的物质形态既具 多样性,又具有同源性 从微观世界到宇观世界, 同源性。 有多样性,又具有同源性。从微观世界到宇观世界, 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生物界到人类世界, 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生物界到人类世界,这些多 样性的形态都有是物质自身分化和演进的结果, 样性的形态都有是物质自身分化和演进的结果,都 同源于物质本身。从个性中看出共性,从相对中找 同源于物质本身。从个性中看出共性, 物质本身 出绝对,从暂时中把握永恒, 出绝对,从暂时中把握永恒,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 范畴体现着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内在统一。 范畴体现着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内在统一。
3、实践的基本形式: 实践的基本形式:
(1)、处理人和自然之间关系的活动,即物 )、处理人和自然之间关系的活动, 处理人和自然之间关系的活动 质生产活动。 质生产活动。 )、处理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活动 处理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活动, (2)、处理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活动,即 人类的社会交往以及组织、 人类的社会交往以及组织、管理和变革社会 关系的活动。 关系的活动。 )、以观察 实验为内容的科学活动, 以观察、 (3)、以观察、实验为内容的科学活动,即 科学实验活动。 科学实验活动。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本章共分三节第一节物质及其存在的形式第二节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第三节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本章重点是: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第一节物质及其存在的形式一. 物质观(重点)二. 运动观三. 时空观展开:一. 物质观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唯物论的物质观1)古代朴素唯物论的物质观(观点、评价)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论的物质观(观点、评价)2.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1)列宁的物质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去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列宁物质定义的意义a.坚持了唯物主义的一元论,同唯心论、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b.它揭示了物质的可知性,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c.指出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正确地解决了哲学上的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关于物质结构理论的关系。

3)列宁下定义的原则:是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下定义的。

二. 运动观1.运动的含义:宇宙中一切事物、现象、过程的一切变化,从单纯的位移直到思维。

2.运动和物质的关系:①物质是运动的主体和担当者②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③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凡物质都运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凡运动都是物质的,没有不是物质的运动。

形而上学④割裂物质和运动的关系会导致唯心主义3.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①静止的含义及其表现:含义: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处于暂时平衡和静止状态的哲学范畴。

表现:第一,是指机械运动中特定事物之间没有发生位置移动。

第二,是指事物处在量变状态,没有发生根本性质的变化。

②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对立: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动中有静统一: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是统一的,表现在静中有动动静结合形而上学不变论批判:割裂运动和静止的统一会导致相对主义诡辩论③把握相对静止的意义:第一,只有认识了事物的相对静止,才能认识事物的绝对运动;第二,只有认识了事物的相对静止,才能理解物质的多样性;第三,只有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才能认识和利用不同事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二章(世界统一于物质)即学即练(
2)
、单项选择题
1.运动与静止的关系是()。

A.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B.唯物与唯心的关系
C.绝对与相对的关系
D.可知与不可知的关系
2.老子曰“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这是()。

A.唯心主义宿命论
B.唯物主义决定论
C.相对主义诡辩论
D.唯意志论
3.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这是()。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D.相对主义诡辩论观点
4.意识能动性的实现必须通过一定的途径,这个途径就是()。

A.必须意识本身正确
B.必须具备必要的物质条件
C.必须通过物质实践活动
D.必须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
5.唯物主义一元论认为()。

A.把世界的本原归于精神
B.把世界的本原归于物质与意识
C.把世界的本原归于上帝创造的
D.把世界的本原归于物质
6.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是()。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D.唯心主义辩证法观点
7.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厦的基石是()。

A.世界是联系和发展的原理
B.世界统一于存在的原理
C.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原理
D.世界统一于精神的原理
8.提出真正科学的唯物主义物质观的是()。

A.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
B.辩证唯物主义
C.德国古典哲学中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D.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题号正确答案
1C 2C 3C 4C 5D 6C 7C 8B 、多项选择题
9.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物质统一原理认为()
A.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B.世界的本质是精华的
C.运动是绝对的
D.时空是相对的
E.世界是以一定的时空形式,按其自身固有的规律永恒运动的物质
10.下列各项属于意识的反作用或能动性表现的有()
A.意识活动是一种主动的创造过程
B.意识活动是有目的性,计划性的
C.意识能认识客观世界
D.意识能改造客观世界
E.意识反作用于主体、影响人体的生理过程和活动
11.下列各项属于世界统一性问题的有()
A.唯物主义一元论
B.相对主义诡辩论
C.二元论
D.运动观上的绝对论
E.唯心主义一元论
12.规律具有如下特点()
A.客观性
B.稳定性
C.普遍性
D.随意性
E.重复性
13.所谓相互静止是指()
A.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B.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世界上不存在静止
C.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D.一事物对它事物来说位置没有发生变化
E.事物的性质没有发生变化
14.时间与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是()
A.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B.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C.时空的无限性是由无数有限时空构成
D.时空的有限性是由无数无限时空构成
E.时空无限性存在于有限性之中,并通过时空有限性表现出来
15.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原子当作堆砌宇宙大厦的“宇宙之砖”。

它()
A.认为原子的质量是不变的
B.把原子理解为构成物质世界一切事物的最小单位
C.不懂得个性和共性的辩证关系
D.认为原子没有广延性,是不可分割的
E.把哲学上的物质范畴同具体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混为一谈
16.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其理由有()
A.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C.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D.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E.没有意识,就没有物质
题号正确答案
1AE 2ABCDE 3ACE 4ABCE 5DE 6ABCE 7ABCDE 8ABCD
三、简答题及答案
1.如何理解社会的物质性?
答:(1)由于科学实践观的确立,使得社会的物质性得到了正确的揭示和有力的证明。

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物质世界的特殊组成部分。

它不是神创造的,也不是精神产品,而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存在形态。

(2)这是因为:首先,劳动实践是人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决定性环节,它既生产了生活资料,也生产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其次,物质生活资料生产的实践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

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生产关系是一种物质关系,它是人类社会的基础。

最后,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一切观念、思想、法律、宗教等,都是由物质活动和物质交往决定的,也应从社会的物质关系中得到说明。

2.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实现的途径和条件是什么?
答:(1)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指,它对人在实践基础上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指导作用。

(2)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第一,意识活动是一种主动的创造过程。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

第三,意识的能动性突出表现在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上。

第四,意识反作用于主体,影响人体的生理过程和活动。

(3)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性,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

第一,必须遵循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

第二,必须具备必要的物质手段。

第三,必须考察事物所处的环境条件。

(4)意识能动作用的发挥必须通过实践的途径。

因为只有通过物质实践活动,才能将意识物化为现实的客观力量。

17.人工智能与意识的关系是什么?
答:(1)人工智能是用机械或电子计算机来模拟和代替人脑的某些智能。

当代人工智能的发展日新月异,电脑不仅部分地代替和节省了人的脑力,而且还极大地延伸和扩展了人的脑力。

(2)虽然如此,电脑永远只是人脑的延伸和补充,它不可能在整体上超过、取代人脑,二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其一,二者的活动机制根本不同,人脑思维是抽象的精神活动,电脑是纯粹机械的物理过程。

其二,人的意识具有社会性,而人工智能没有社会性。

电脑不像人类思维那样饱含丰富的感情、考究思维和行为的社会后果和意义。

其三,意识活动具有能动的创造性,人工智能不具备这种创造性。

人类思维能发现新问题,新事物,并通过实践创造出来属于人类的新世界,而电脑只能永远按人类的“指令”运作18.相对静止及其重要意义。

答:(1)相对静止不是说绝对不动,永恒不变,而是说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相对静止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第一,一个事物对另一个事物来说没有发生位置的移动。

第二,事物的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即事物的质的稳定性。

可见,静止是暂时的、有条件的、相对的
(2)承认相对静止的存在有着重要的意义:第一,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事物的多样性,区分开不同的事物。

第二,没有相对静止状态,事物的分化就失去了条件,也就不会有生命现象。

第三,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绝对运动。

相对静止是绝对运动的参照系。

(3)否认运动的存在而把静止绝对化是形而上学,否认静止的存在而把运动绝对化是相对主义诡辩论。

四、论述题及答案
运用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说明革命热情和科学态度的关系。

答:(1)客观规律即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主观能动性是主体所具有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尊重客观规律,即正确认识规律、严格按规律办事。

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基础,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尊重客观规律的条件,二者是辩证统一的。

(2)正确处理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要求我们在现代建设中既要不断地解放思想,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保持高昂的革命热情,又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保持求实的科学态度。

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是内在统一的。

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

(3)解放思想,就是从那些落后的传统观念和主观偏见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达到主客观的一致,认识和实践的统一。

实事求是,就是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掌握事物的规律性。

这二者
是统一的。

要切实做到事实求是,就必须不断地解放思想,同样离开了实事求是,脱离实际,违背规律,就只能导致主观主义、盲目蛮干。

(4)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和科学态度统一起来,即要防右,又要反“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