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ud classification of satellite radiance data by multicategory support vector machines, i
高分二号卫星影像数据文件有哪些
高分二号卫星是2014年8月19日11时15分,中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遥感卫星,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高分二号卫星的空间分辨率优于1米,同时还具有高辐射精度、高定位精度和快速姿态机动能力等特点。
高分二号卫星数据包含10个文件,分别为5个多光谱数据文件、5个全色数据文件。
以全色数据为例,2个jpg为该景数据微缩图及快视图;rpb文件为RPC文件,有详细的rpc模型参数,用于图像正射校正;tiff文件为该景图像文件;xml文件为该景详细的参数信息,包括云量CloudPercent,成像时间ReceiveTime,传感器类型SensorID,景列号SceneID,数据等级ProductLevel等信息;多光谱数据文件同理。
全部文件
多光谱文件
全色文件。
CloudSat卫星及其在天气和云观测分析中的应用
CloudSat卫星及其在天气和云观测分析中的应用一、引言天气和云观测在气象学和气候学中起着分外重要的作用。
而CloudSat卫星作为当前最先进的云观测卫星之一,为我们提供了珍贵的关于云的信息,援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云的形成、演变和影响,并提供了可靠的数据用于天气猜测和气候模拟。
本文将介绍CloudSat卫星的基本状况以及其在天气和云观测分析中的应用。
二、CloudSat卫星的基本状况1. 发射和轨道CloudSat卫星于2006年4月28日由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发射升空,目前处于大约705公里高度的极地轨道上运行。
它绕地球轨道运行,周期为大约98分钟。
2. 主要仪器CloudSat卫星搭载了一台称为Cloud Profiling Radar(CPR)的主要观测仪器。
CPR是一种主动雷达,利用微波辐射向云层发送脉冲,然后通过接收、记录并分析云层返回的信号来得到云层的信息。
CPR具有高区分率和强大的穿透力,能够观测到云层的垂直结构,并提供精确的云顶高度、云顶温度和云顶压力等信息。
3. 数据处理和发布CloudSat卫星观测到的云层数据被传送到地面处理中心进行处理和分析。
处理后的数据包括三维云层结构的信息,如云的垂直分布、云顶高度、云底高度、云量等,以及与云相关的物理参量,如降水、云粒子大小和类型等。
这些数据被整理后,向全球气象社区发布,供科学家和气象学家进行探究和分析。
三、CloudSat卫星在天气观测中的应用1. 降水观测降水是天气现象中的重要因素之一,对农业、水资源管理和城市规划等有着重要的影响。
传统的气象观测手段,如地面气象站和雷达,对于降水的准确观测有一定的局限性。
而CloudSat卫星的CPR可以通过观测云层的粒子大小和密度等信息来预估云中的降水含量,并结合其他卫星和地面观测数据进行验证和校正,从而提供更准确的降水观测数据。
2. 气旋和风暴观测气象学家屡屡关注气旋和风暴的形成和演变过程。
高光谱遥感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现状
三、高光谱遥感技术的应用现状
然而,目前高光谱遥感技术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首先,高光谱遥感技术 的数据采集和处理成本较高,限制了其广泛应用。其次,高光谱遥感技术的数据 处理算法和模型还不够完善,分类精度有待提高。此外,由于高光谱遥感技术使 用的光谱波段范
三、高光谱遥感技术的应用现状
围较窄,对于某些特定地物目标的识别精度有限。
一、高光谱遥感技术概述
一、高光谱遥感技术概述
高光谱遥感技术是一种利用电磁波谱中可见光、近红外、中红外和热红外波 段的光谱信息,进行地表特征识别的遥感技术。它能够揭示出地物的光谱特征, 反映地物的空间、形态、结构等信息,具有很高的空间分辨率和光谱分辨率。
一、高光谱遥感技术概述
高光谱遥感技术的应用,为地球表面的资源调查、环境监测、精准农业等提 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四、未来展望
四、未来展望
针对现有问题和未来发展趋势,高光谱遥感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将朝着以下几 个方向发展:
1、降低成本:通过研发成本更低的硬件设备和优化数据处理算法,降低高光 谱遥感技术的数据采集和处理成本,促进其广泛应用。
四、未来展望
2、提高精度:通过对数据处理算法和模型的深入研究和完善,提高高光谱遥 感技术的分类精度和识别精度。
三、高光谱遥感技术的应用现状
高光谱遥感技术可以用于土地资源调查、土地利用规划、土地资源保护等方 面的应用。例如,通过对不同土地类型的光谱特征进行分析,可以实现对土地类 型的精细分类和利用评估。
三、高光谱遥感技术的应用现状
在农作物监测方面,高光谱遥感技术可以用于农作物的生长状态监测、产量 预测、品质评估等方面的应用。例如,通过测量农作物的叶绿素含量和水分含量 等光谱特征,可以判断农作物的生长状况和预测产量。此外,高光谱遥感技术在 地质勘察、城市规划、军事侦察等领域也有广泛的应用。
首个星载全球大气风场激光雷达成功发射
首个星载全球大气风场激光雷达成功发射
宋晶晶
【期刊名称】《国际太空》
【年(卷),期】2018(0)9
【摘要】2018年8月22日,欧洲航天局的大气动力学任务-风神(ADMAeolus)卫星搭载“织女星”运载火箭从法属圭亚那库鲁航天中心发射升空,顺利进入轨道。
该卫星首次实现从太空对全球大气风场进行三维观测,获取对流层和较低平流层的
垂直风廓线图,所提供的数据有助于科学家进一步完善目前已知的大气特征参数,提
高建模和地球大气分析的技术水平,增强对大气动力学和气候过程的了解,为提高天
气预报质量和气候学研究做出直接贡献.
【总页数】4页(P40-43)
【作者】宋晶晶
【作者单位】北京空间科技信息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中高层大气风场和温度场星载探测技术研究进展 [J], 王咏梅;付利平;杜述松;王
英鉴
2.用于全球大气温室气体探测的星载激光雷达研究 [J], 刘继桥;谢杨易;李世光;李
环环;马秀华;朱小磊;陈卫标
3.大气风场和温度场星载探测光谱仪的星上定标技术 [J], 石大莲;白清兰;冯玉涛;
汶德胜
4.基于三台测风激光雷达的大气湍流和三维风场研究 [J], 程志刚;李炬;张鑫宇;张京江;窦军霞;程月星
5.基于氧分子O_2(a^1Δ_g)O_(19)P_(18)发射谱线的平流层、中间层大气风场星载探测可行性探讨 [J], 冯玉涛;武魁军;傅頔;郝雄波;武俊强;付建国;胡炳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萤火一号火星轨道器开环追踪技术_英文_
Vol.18 No.5 6 航 天 器 工 程SPACECRA FT EN GIN EERIN G 第18卷 第5期 2009年9月Open Loop T racking for Yinghuo 21Martian OrbiterPIN G Jinsong SHAN G Kun Q IAN Zhihan YE Shuhua HON G Xiaoyu ZHAN G Sujun J IAN Nianchuan WAN G Mingyuan YAN Jianguo SUN Jing SHI Xian HUAN G Qian DA I Chunli FUN G Leewo YAN Haojian WAN G Guangli L IU Qinghui L I Jinling L I Huihua ZH EN G Weimin HU Xiaogong WAN G Weihua HUAN G Y ong WAN G Wenbin J IAN G Dongrong FAN Qingyuan GOU Wei HAN Tingting(Shanghai Ast ronomical Observatory ,Shanghai 200030,China )Abstract :The 1st Chinese Mars p robe ,Y inghuo 21,is planned to be launched in Octo ber 2009,toget her wit h t he Russia Phobos 2Grunt landing mission.YH 21will explore t he space weat her of t he Mars ,and test t he deep space communication and navigation techniques.Different f rom com 2mon deep space mission ,t he ast ronomical Very Long Baseline Interferometry (VLBI ),open loop t racking met hod ,like DOR/DOR ,seam beam VLBI and one 2way Doppler will be used to deter 2mine t he S/C orbit and position.K ey w ords :Mars exploration ;Y inghuo 21;open loop ;VLB I收稿日期:2009207201;修回日期:2009207215基金项目:中俄萤火一号火星探测项目;国家863计划资助课题(2008AA12A209,2008AA12A21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0973031)、中科院重要方向性项目(K J CX22TW 2T1322)作者简介:平劲松(1968-),男,博士,中科院天文创新基地《现代地壳运动监测与地球参考系》团组首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科院2004年度“百人计划入选者”,主要从事行星科学、大气科学、大气电离层、月球行星(深空)探测等领域和方向的研究。
“海洋激光雷达遥感”专栏前沿
为了践行“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的海洋强国战略方针,促进我国相关领域研究人员在海洋激光雷达遥感及其应用领域 交流最新成果,本 期 《红外与激光工程》精心策划组织了“海洋激光雷达遥感”专栏,并得到了相关领域专家和学者的积极响应。此 次专栏共包含高水平稿件12篇,其中综述论文4篇,研究论文8篇。这些论文系统介绍了海洋激光雷达遥感及其相关领域热点专题的研
海洋激光雷达是一种主动光学遥感手段,具有信噪比高、可夜间探测,以及可提供高分辨率剖面信息等诸多优点。通过研究激光在 海洋中复杂的吸收和散射过程,海洋激光雷达可以获取海洋的诸多信息,从而解决海洋学中涉及到的物理、化学、生物、地质等多学 科交叉的科学技术问题。1969年,美国雪城大学研制了第一台用于浅海深度测量的激光雷达,开启了激光雷达技术在海洋开发利用方 面的征程。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海洋激光雷达已发展成包含测深测绘激光雷达、水下成像激光雷达、海洋荧光激光雷达、布里渊测温 激光雷达、光学剖面探测激光雷达等的大家族,为海洋测深测绘、生物地球化学、物理海洋学以及海洋渔业等诸多领域做出了卓越贡 献。特别是近年来的一些重要进展,如星载大气激光雷达CALIOP能够提供的近水面全球颗粒后向散射、激光测高卫星丨CESat-2能够提供
最后,感谢所有作者的大力支持与卓越贡献,感谢所பைடு நூலகம்匿名审稿人及时且专业的评审意见,感谢每一位读者对本刊的关注与支持。
特邀专栏主编:
单 位 :浙江大学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现代光学仪器国家重点实验室 Email: liudongopt@ 简 介 :刘 东 教 授 ,现任浙江大学现代光学仪器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助理,中国光学工程学会理事、海 洋光学专委会委员,中国光学学会光学测试专委会、环境光学专委会委员, <大气与环境光学学报》执行副主编, 《中国光学> 、 <红外与激光工程> 、 《光学精密工程> 等期刊青年编委。带领团队联合主办了海洋光学遥感国际研讨会(〇〇r s 2〇18) 、承办了 大气光散射与遥感国际研讨会(丨S A L S a R S '19)、联合承办第四届全国海洋光学高端论坛;曾担任多个国际/国内学术会议的共主席 (C o -chair)、科学委员会(Science C o m m i t t e e )委员、程序委员会(Program C o m m i t t e e )成员等。从事光电检测与遥感方面的教 学 及 科 研 工 作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大气及海洋激光雷达、机 器 视 觉 与 深度学习技术等。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 、国家自然 科学基金项目3 项 ,主持包括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等其他国家、省部级等项目1〇余项,出版教材2部 ,申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 40余项,发表论文被SCI收录60余篇,国内外学术会议作大会 报 告 (Plenary talk) /遨 请 报 告 ( Invited talk) 30余次。
海洋系列卫星AIS_数据分析和典型应用
1.极地科考和专属经济区监管 利用海洋卫星 AIS 信息,追踪了 2019—2020 年第 36 次南极科考期间,雪龙号和雪龙二号科考 船在南极附近的航行轨迹(南纬 60°以南)。雪龙 号先到达中山站,然后绕南极大陆外侧海域顺时针 航行;雪龙二号环绕南极大陆航行,经过中山站、 长城站,在相关海域开展了大洋科考。该次是雪龙 二 号 船 首 航 南 极, 也 是 我 国 首 次“ 双 龙 探 极” 科 考。两船 AIS 轨迹(图 7)中沿着经度线和纬度线
星上除了常规的海洋遥感光学和微波载荷外,按照 国际电联的规范研制的星载 AIS 载荷投入使用 , [11] 经在轨测试验证,与满足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船 舶和航标等地面设备的 AIS 信号匹配。星载 AIS 与 船只、岸基 AIS 系统工作的示意图如图 1 所示 。 [12] AIS 工作在两个频段:161.94 ~ 162.06MHz,156.74~ 156.86MHz,划分为 4 个通道 。 [12-13]
3.覆盖范围分析 5 颗卫星 AIS 载荷单条轨道瞬时信号接收的 地面覆盖范围设计值为距离星下点 1000km,实际 接收结果远超此数。经量算,覆盖范围距离星下 点达到 3000 ~ 4000km。以 HY-1C 卫星 2022 年 1 月 20 日为例,选择非洲好望角一带船只密集的海 域,推算 HY-1C 卫星星下点轨迹(见图 5,暗绿 色为星下点轨迹,红色为 AIS 报文位置),从 AIS 报文中读取船只分布位置,两点之间同一时刻的
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将研制第二代遥感卫星系统
颗 商用 遥感 卫 星 以来,洛克希 德 ・ 马丁 公 司
和 GeE e 司 已经 有 了一 段 长 期 而 又 硕 果 累 累 oy公
洛克希 德 ・ 马丁公 司 已经展开启 动 阶段 的 工作,并开始 采购 可长 期处 于领 先地位 的系统 组件 ,以尽 可能早地 实 现 G o y- 卫 星 的发射 eE e2
1 94. 9
m dlt caatr esui s sos J PE o e o hrce z p r ur p ne [.S I , i o e 】
1 9,3701:61 3. 99 —7
( JXa- i n , i Lu J nq Z a g Fe ef - 1 i r gX n i,i —i h n . id r r 0 o u Wa a lp o
r s l a l e p r t r e tn rs a i g a r y i e o v b e t m e a u e t s i g f t rn r a m- o
步 验 证 ,但 是 Pe Bj等 人 的实 验 结 果 显示 , i i t l
aesJ. p. n .19, 85: 4—5. gr 【 o tE g, 99 3 ( 8581 】 ) [ IeB n a . uo tdo j t e n u e l 6 k ed l A tmae be i i m rs v ] 1 c v mi m o- a l tmprtr i rne[ _ PE 20, 0 0 b e eauedf ec J S I , 00 4 3 : e e ]
50 9. —5
此 模 型 能 发 展 成 为 一 种 可 以 预 测 各 种 类 型 红 外
成像系统性能 的模 型。这 为 T D成为红外成像 O
《2024年星载大气探测激光雷达发展与展望》范文
《星载大气探测激光雷达发展与展望》篇一一、引言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星载大气探测激光雷达(简称大气激光雷达)在地球科学、气候研究、大气污染监测等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大气激光雷达以其高精度、高分辨率的探测能力,为大气环境监测和气候预测提供了重要手段。
本文将介绍星载大气探测激光雷达的发展历程、现状以及未来展望。
二、星载大气探测激光雷达的发展历程1. 初期研究与发展大气激光雷达的初期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当时主要应用于地面大气探测。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研究人员开始尝试将激光雷达技术应用于卫星遥感领域,以实现对大气的远程探测。
2. 技术突破与卫星搭载进入21世纪,随着激光技术和卫星技术的不断发展,星载大气探测激光雷达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
多个国家开始将大气激光雷达搭载在卫星上,实现对大气的全天候、全天时监测。
3. 多种类型激光雷达的研发随着应用需求的不断增加,多种类型的星载大气探测激光雷达被研发出来。
例如,差分吸收激光雷达(DIAL)和拉曼激光雷达等,它们在探测大气成分、气溶胶、云和降水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三、星载大气探测激光雷达的现状1. 技术成熟度目前,星载大气探测激光雷达技术已经相对成熟,多个国家已经成功将大气激光雷达搭载在卫星上,并实现了对大气的实时监测。
2. 应用领域星载大气探测激光雷达在地球科学、气候研究、大气污染监测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例如,它可以用于监测大气中的气溶胶、云和降水等成分,为气候变化研究和天气预报提供重要数据支持。
3. 发展趋势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星载大气探测激光雷达的分辨率和精度不断提高,其在全球气候变化监测、大气污染防治等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
四、星载大气探测激光雷达的未来展望1. 技术创新与突破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和突破,星载大气探测激光雷达的探测能力将进一步增强。
例如,研究人员将继续优化激光雷达的光源、接收器和数据处理算法,提高其探测精度和分辨率。
同时,新型的星载大气探测技术也将不断涌现,如量子级联激光雷达等。
美国航空航天局完成陆地卫星后续星仪器关键设计评审工作
_
_ 誊 _ 。 |
_
誊 _
美 国航 空 航 天 局 完 成 陆 地 卫 星 后 续 星 仪 器 关 键 设 计 评 审 工 作
该 仪 器 将 成 为 第一 台采 用 量 子 阱 红 外 光 电 探 测器 (W I ) 列 的 空 间仪 器 。 Q P 阵
法 国研 制 无 透 镜 微 型 红 外 相 机
法 国航 空航 天 实 验 室 的研 究人 员 通 过 将 一 个 红 外 焦 平 面 阵 列 放 在 一 个 体 积 为 lm。、带 一 个 小 c 针 孔 的 冷 室 内,制 成 一 个 无 需 光 学 系统 的微 型 热 成 像 仪 。 目前 , 部 署 在 地 面 和 飞 机 早 已被 克 服 ,人 们 已研 制 出 了
C niut sin (DC ))上 o t i Mi o L M n y s
15m , 空 间分 辨 率 为 10 。 8k 0m 仪器 。 虽 然 陆地 卫 星 5号 和 7号 都 能 据 J a v l , TI h b aa说 RS研 制
将装 载 的 两 台仪 器 之 一 , 一 台 另 仪 器 为 业 务 陆 地 成像 仪 ( I, OL) 由美 国鲍尔航 空航天技 术 公 司
一
监视水 消耗 情况 的新型 仪器 , 这 对 于 降水 量 较 少 的美 国 西 部 地 区 是 很 重 要 的 。 目前 该 仪 器 的设 计 、集 成 和 测 试 方 法 已通 过独立评 审。 这 台仪 器 为 一 台 热 红 外 传 感器 (I S ,由美 国哥达 德 空 TR ) 间飞行 中心负责制造, 它是美 国 陆地 卫 星 后 续 星 (L n st aa a da t D
I 05 据 ht :/ otnbzo r 运行 及 开始 观 测后 的数 据存 档 出 了 一 个 超 出 T RS 的 1 . m tp/ b so .iju — 1. m 要 求 的 能够 敏 感 更 长 25 n l.o 网 站 报 道 ,美 国航 空 都将 由美 国地质调 查局 负责 。 asc r n I S将 TR I S是一 台双 通道热 成像 波长 的百万像元 阵列。 T R 航 天 局 的工程 师 已开始 为其 下 仪 ,其 重 量 为 26 g, 幅 宽 为 是 第 一 台 采 用 这 项 技 术 的 空 间 3k 代 陆 地 卫 星 制 造 一 台有 助 于
(完整版)兰州大学《卫星气象学》第4章-美国气象卫星观测系统-3-CALIPSO+Cloudsat
分类:按运载平台分为:地基固定式激光雷达、车载激光雷达、机载激光 雷达、船载激光雷达、星载激光雷达、弹载激光雷达和手持式激光雷达等。 相对于全球观测,地基、车载以及机载激光雷达等观测范围都有限,只能 在较小的区域内进行观测。而星载激光雷达则可以实现全球观测,尤其在 海洋、南北极、沙漠等传统激光雷达难以观测的地区。
Wavelength Spectral bandwidth IFOV / Swath
645 nm 50 nm 125 m / 61 km
Imaging Infrared Radiometer (IIR)
Lidar Transmitter
Imaging Infrared Radiometer
Wavelength Spectral resolution IFOV / Swath NETD @ 210K Calibration
IR
rad1io0m503em2te/r1a3n0drad
VerticalWreFsCo:lWutiodne-Field Came3r0a - 60 m
Horizontal resolution
333 m
Lin. dynamic range
22 bits
Wide-Field Camera (WFC)
WavTehlreenegctoh-aligned instr5um32enntms:, 1064 nm
Repetition rate
20.16 Hz
ReceiveCrAtLeIlOesPc: oppoelarizatio1n.0lidmardiameter
Polarization FootprinIItR/F: OImVaging
基于模糊逻辑的CloudSat卫星资料云分类算法
相 关 资料 , 通过 对 云的特征 参数进 行提 取 , 用模 糊逻 辑技 术对特 征参 数进行 处 理 并完成 对云 的分 类 , 分 采 将
类 结 果 与 C o d a 数 据 处理 中 心 ( C) 布 的 云 分 类 产 品 、 及 CA I S 激 光 雷达 的 观 测 数 据 进 行 对 比 lu S t DP 发 以 LP O
Abs r t tac :Ac or i g t ol— s d c a sfc to t o c d n O r e ba e l s iia i n me h d,a c o l s iia in a g ihm a e f z l ud c a sfc to l ort b s d on uz y l i t o se t bl h d t mpr v he a c a y ofcou l s iia i ors c bo nemilme e v og c me h d wa s a i e o i s o e t c ur c l d c a sfc ton f pa e r li t rwa e r da e e ton.By e r c i h r c e itcpa a t r fCl ud ts t lie 2 GEOPROF— DAR o — a rd t c i xt a tng c a a t rs i r me e s o o Sa a e l B— t LI pr d u t fom ou Sa c r Cl d tCPR nd CALI a PSO i r a t e e a e a a,t s a g rt lda nd o h r r l t d d t hi l o ihm s us d i h l ud wa e n t e co c a sfc to l s iia in wor k.The a l ss r s lsa e c n it ntwih t s r a i n da ao h l s iia i o — na y i e u t r o ss e t heob e v to t ft e ca s fc ton pr d u tpr du e o dSa t o e s n nt r ( c o c d by Cl u tDa a Pr c s i g Ce e DPC)a d CAII n PSO i a e e to a a ld r d t c i n d t .
低轨卫星磁测及全球地磁场建模
低轨卫星磁测及全球地磁场建模杨艳艳;王婕;泽仁志玛;申旭辉;周斌;袁仕耿;苗元青;徐玥【期刊名称】《地球与行星物理论评(中英文)》【年(卷),期】2024(55)6【摘要】低轨卫星磁测因其覆盖范围广、精度高、无疆域限制等优点,已逐步成为全球高精度地磁探测和全球地磁场模型更新的主要手段.本文首先对国内外低轨卫星磁测发展历史、主要特征、测量精度、发展趋势等做了总结和回顾.其次介绍了低轨卫星磁测的在轨定标流程和方法,详细描述了作为重点和难点的矢量磁场在轨正交校正和坐标转换算法,并展示了主要磁测卫星在轨定标结果.文章最后介绍了全球地磁场建模理论,并对主要的全球地磁场模型、空间分辨率等进行了总结,展示了主磁场、不同分辨率岩石圈磁场、磁层和电离层电流体系外源场的全球分布形态和主要特征.得益于低轨卫星磁测技术,全球地磁场建模得到了快速发展,并在科学研究、资源探测、通讯导航、自然灾害防治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但目前仍然面临时空分辨率有限等问题,解决这一问题需要融合近地表观测数据,并不断优化场源描述能力和建模技术.【总页数】16页(P652-667)【作者】杨艳艳;王婕;泽仁志玛;申旭辉;周斌;袁仕耿;苗元青;徐玥【作者单位】应急管理部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北京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8【相关文献】1.基于全球网和区域网SLR数据的低轨卫星定轨精度分析2.低轨磁测卫星干扰磁场标定方法研究3.磁异常场建模中的CHAMP卫星磁测数据通化技术的研究4.基于Swarm卫星磁测分析全球地磁场垂直梯度5.基于Swarm卫星磁测数据的全球多场源地磁场建模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北斗和SAR_融合技术地质沉降监测在输电线路形变监测中的应用
2 8 卫星应用 2024 年第 4 期
Satellite Navigation 导航天地
方面的研究发展迅速、成果丰硕,主要集中在图像 配准、干涉图滤波和 InSAR 区域网平差等关键技术 方面 [8]。在土地形变监测方面,研究人员基于高空 间分辨率 SAR 影像和永久散射点合成孔径雷达干 涉测量(PS-InSAR)技术成功监测到滑坡发生时 间段、地点和形变量,验证了高分辨率 SAR 数据 PS-InSAR 监测滑坡的有效性 。 [9-10] 通过借助永久 散射体和相干目标法结合的方式对大型人工线状 地物进行监测,证实了 PS-InSAR 在大型人工线状 地物的应用潜力 。 [11] 由于 PS-InSAR 观测网络建 模与参数稳健估计算法的出现,实现了线性形变 与非线性形变、DEM 数据误差和大气延迟影响的 有效分离 。 [12]
3 0 卫星应用 2024 年第 4 期
Satellite Navigation 导航天地
将主影像与从影像的复共轭交叉相乘产生干涉相位 图 Phase 和 相 干 图 Coherence。 再 进 行 Goldstein 相 位滤波,使用基于快速傅里叶变换滤波可以增强干 涉相位图和相干图的信噪比。对上一步得到的干涉 相位图进行多视操作,然后输入到相位解缠程序中, 获得相位解缠后的相位图。再将解缠后的相位图转 化为地表形变图,结合 308 个控制点(北斗采集有 效数据 2082000 组)的有效北斗观测数据进行融合 校正,基本获得研究区域的地质沉降形变图,最后 将地质沉降形变图导出为 Google Earth 格式,可在 Google Earth 进行展示(图 2)。从地质沉降形变图 可以看出,近海的城市区域地质沉降较大,城市中 心区域存在微小的地质沉降。
1. 建模及数据获取 (1)地质监测模型建设 地质监测方式分为水平位移监测和垂直位移监 测两种 [14]。其中在水平位移监测中可以借助卫星实 现高精度监测效果,但是受区域性大地水准面精度 及电离层延迟误差等因素的影响,高程位移监测误 差较大,因此可以通过相对高程监测来降低监测误 差(图 1)。
美国首颗温室气体探测卫星-轨道碳观测-2于7月入轨
美国首颗温室气体探测卫星-轨道碳观测-2于7月入轨龚燃【摘要】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首颗专门用于探测二氧化碳的卫星-轨道碳观测-2(OCO-2)于2014年7月2日由德尔他-2火箭成功发射。
OCO-2是美国航空航天局“地球系统科学探路者”(ESSP)计划中的一项任务,主要用于观测地球大气的二氧化碳水平,进一步了解人类在温室气体排放、导致全球气候变化方面所扮演的角色。
OCO-2将提供完整的二氧化碳(人为和自然产生)碳源与碳汇图像,并研究其随时间的变化。
2009年2月24日, OCO-1由于“金牛座”火箭故障而导致发射失败。
【期刊名称】《国际太空》【年(卷),期】2014(000)008【总页数】5页(P29-33)【作者】龚燃【作者单位】北京空间科技信息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首颗专门用于探测二氧化碳的卫星—轨道碳观测-2(OCO-2)于2014年7月2日由德尔他-2火箭成功发射。
OCO-2是美国航空航天局“地球系统科学探路者”(ESSP)计划中的一项任务,主要用于观测地球大气的二氧化碳水平,进一步了解人类在温室气体排放、导致全球气候变化方面所扮演的角色。
OCO-2将提供完整的二氧化碳(人为和自然产生)碳源与碳汇图像,并研究其随时间的变化。
2009年2月24日,OCO-1由于“金牛座”火箭故障而导致发射失败。
OCO-2运行在705km高的太阳同步轨道,倾角98.2°,周期98.8min,重访周期16天,升交点赤道时间13:15。
卫星发射升空后将加入“地球观测系统”(EOS)的“下午-列车”(A-train)卫星编队,与一系列其他地球观测卫星自由编队飞行。
在编队飞行时,OCO-2运行在“水”(Aqua)卫星前约15min。
OCO-2是OCO-1的后续星,基于OCO-1研制。
该卫星采用轨道科学公司的低轨星-2(LEOStar-2)卫星平台,三轴零动量稳定方式。
姿态控制分系统(ACS)采用4个反作用轮控制俯仰、滚动和偏航角。
《2024年星载大气探测激光雷达发展与展望》范文
《星载大气探测激光雷达发展与展望》篇一一、引言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大气探测技术在现代地球观测和气候变化研究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其中,星载大气探测激光雷达(简称大气探测雷达)技术作为遥感观测的一种手段,对于深入研究和监测大气的成分、物理性质及环境变化等方面有着独特优势。
本文旨在介绍星载大气探测激光雷达技术的发展历程及现状,并对未来的发展进行展望。
二、星载大气探测激光雷达的起源与发展自20世纪以来,大气探测雷达经历了由地面的试验和示范应用逐步过渡到星载平台的开发阶段。
初期的星载大气探测雷达系统体积庞大,技术水平要求高,主要应用于科研领域。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成本的降低,星载大气探测激光雷达逐渐进入实用化阶段。
在技术发展方面,星载大气探测激光雷达经历了从单波长到多波长、从单脉冲到高分辨率成像等阶段。
此外,通过引入先进的光电技术、微电子技术和信号处理技术等手段,使得星载大气探测激光雷达的探测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三、星载大气探测激光雷达的应用领域星载大气探测激光雷达在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首先,在气象领域,它可用于监测云层、降水、风场等气象要素,为气象预报和气候变化研究提供重要数据支持。
其次,在环境监测领域,它可用于检测大气污染物的分布和变化情况,为环境保护提供有力支持。
此外,在航空航天、军事等领域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四、星载大气探测激光雷达的技术挑战与解决方案在发展过程中,星载大气探测激光雷达面临着一些技术挑战。
首先,空间环境的复杂性使得在太空中长时间稳定运行的难题得以显现。
为解决这一问题,研究人员需要设计高可靠性的系统和元件以应对极端的空间环境。
其次,如何保证信号传输的准确性也是一大挑战。
针对这一问题,可以通过优化信号处理算法和引入高精度的测量设备来提高信号的传输质量。
此外,随着数据量的不断增加,如何对数据进行有效处理和存储也是一大挑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引入高性能的计算机系统和大数据处理技术来提高数据处理效率。
风云三号D星的中分辨率光谱成像仪的轨道间数据融合技术
第49卷第2期 2021年4月气象科技M E T E O R O L O G I C A L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Vol. 49,No. 2A pr.2021风云三号D星的中分辨率光谱成像仪的轨道间数据融合技术鄢俊洁王燕婷(中国气象局北京华云星地通科技冇限公司.北京100081)摘要FY-3D极轨卫星搭载的中分辨率光谱成像仪MERS丨载荷具有最高分辨率达250 M的可见光遥感图像.包含了丰富的植被、山区等地表信息。
风云三号卫星对遥感应监测等具有重要作用。
但是作为极轨卫星,每间隔102 m i n植盖一轨数据,由于每轨数据的卫星天顶角、太阳高度角等条件存在差异,再加上风云三号是星上实时定标,每条轨道也存在定标上的差异,因此在全球拼图时不同轨道反射率数据亮度差异明M.有很明显的缝隙.再加上云的移动和变化,因此不同轨道间的云数据也明®出现断层,从而影响整个MKRSI-I丨全球数据的应用.尤其在植被监测、城市热岛监测的应用上更是影响精度。
本文以风云三号D星业务系统的全球拼图浏览系统为T.作平台,创新提出了基于一定优选算法.利用卫星天顶角进行轨道间数据融合的技术.设计和开发了相应的工程化模块,来消除轨道间数据差异,业务实践证明,该技术效果明®,可显著提高后续M ERS1-I I载荷的遥感产品应用。
关键词风云三号D星;卫星天顶角;太阳高度角;标定;数据融合中图分类号:P412 D O l:10. 19517/j. 1671-6345. 20200112 文献标识码:A引言风云三号D星(F Y-3D)是我国第二代极轨气象卫星,于2017年11月16日在太原卫星中心成功发射。
其中的中分辨率光谱成像仪(M E R S I-II〉是 F Y-3D最主要的光学成像仪器,不仅能为气象服务,还可以在遥感领域中广泛应用,如为全球生态环境、灾害监测和气候评估等提供观测方案w]。
高分一号卫星影像命名规则
高分一号卫星影像命名规则1.引言1.1 概述概述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高分一号卫星在卫星遥感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而在卫星遥感数据的处理和应用过程中,影像命名规则作为一个关键环节,对于数据的管理和分析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高分一号卫星的影像命名规则,并阐述其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文内容,先对本文的结构进行简要说明。
文章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主要概述本文的目的和结构。
正文部分将介绍高分一号卫星的基本情况,并重点阐述影像命名规则的重要性。
结论部分将归纳总结影像命名规则的应用价值,并对全文进行概括性的总结。
通过阅读本文,读者将能够全面了解高分一号卫星影像命名规则的相关知识,以及其在卫星遥感数据处理和应用中的重要性。
希望本文能够对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和从业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促进卫星遥感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文章的结构是指整篇文章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和组织方式进行布局和安排,以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章的内容。
一个合理的文章结构能够帮助读者快速把握文章的主旨和论点,并有条理地展开和阐述相关观点。
将整篇文章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大部分是一种常见且有效的文章结构。
引言部分是文章的开端,用于引导读者进入主题,并对所要讨论的问题进行概述。
在本文中,引言主要包括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三个方面的内容。
概述部分简要介绍了本篇文章的主题和内容,即高分一号卫星影像命名规则。
通过概述,读者可以对文章的主体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文章结构部分则对整篇文章的结构进行了说明,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主要是为了引出文章的主题,并对文章的结构进行了安排。
正文部分是文章的核心内容,主要介绍了高分一号卫星的介绍和影像命名规则的重要性。
结论部分对影像命名规则的应用价值进行了讨论,并对全文进行了总结。
通过以上的文章结构的设置,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本文的组织和内容安排,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章的核心观点和论证过程。
利用星载激光雷达研究云层垂直结构及其分布
利用星载激光雷达研究云层垂直结构及其分布
魏书晓;吴东
【期刊名称】《量子电子学报》
【年(卷),期】2013(30)1
【摘要】云的垂直结构(CVS)是云的重要特征量,在大气模式研究中有着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利用CALIPSO星载激光雷达2007~2010年间Level 2 Version3的云数据对中国海域及其周边海域云的垂直结构及其分布随年度和区域的变化进行了统计分析。
结果表明:层数不同的云在研究区域内发生的概率(COF)差别较大,云顶海拔高度(LTA)不同的云沿纬度方向的分布差异明显,LTA在10~20 km的云出现的概率较高而且大多出现于靠近赤道区域。
由于有些云CALIPSO信号不能穿透,可能使云层数以及云顶高度的统计结果偏小。
【总页数】6页(P36-41)
【关键词】遥感;星载激光雷达;云垂直结构
【作者】魏书晓;吴东
【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海洋技术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N959.4
【相关文献】
1.利用星载激光雷达资料研究东亚地区云垂直分布的统计特征 [J], 李积明;黄建平;衣育红;吕达仁
2.地基偏振拉曼激光雷达与CALIPS0星载激光雷达的对比观测研究 [J], 温春;黄忠伟;周天;张瑾超;辛亚男
3.中国地区卷云分布特征的星载激光雷达遥感 [J], 闵敏;王普才;宗雪梅
4.中国利用星载激光雷达开展沙尘和污染研究的综述 [J], 王天河; 孙梦仙; 黄建平
5.利用星载激光雷达研究中国海及其周边海域的云层分布 [J], 魏书晓;吴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天空实验室 国际空间站的雏形
天空实验室国际空间站的雏形
郭骅昱
【期刊名称】《国家人文历史》
【年(卷),期】2022()17
【摘要】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你追我赶的太空竞赛,是冷战时期的一个特殊现象。
1971年,苏联的“礼炮1号”捷足先登,成为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空间站。
美国亦
紧随其后,在1973年将“天空实验室”送上太空,而它也是迄今为止美国唯一一个
独立完成的空间站。
【总页数】6页(P38-43)
【作者】郭骅昱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V47
【相关文献】
1.美国国际空间站国家实验室及其对空间站科学和实验项目的管理
2."国际空间站"美国国家实验室的项目管理实践
3.西门子再建数字化企业雏形——西门子工业
4.0创新实验室体验活动报道4.戴尔成立VR联合实验室,虚拟现实生态系统初具雏形
5.戴尔成立VR联合实验室,虚拟现实生态系统初具雏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loud Classification revision
Lee, Wahba, Ackerman
Abstract
July 29, 2003
Two category Support Vector Machines (SVMs) have become very popular in the machine learning community for classification problems, and have recently been shown to have good optimality properties for classification purposes. Treating multicategory problems as a series of binary problems is common in the SVM paradigm. However, this approach may fail under a variety of circumstances. The Multicategory Support Vector Machine (MSVM), which extends the binary SVM to the multicategory case in a symmetric way, and has good theoretical properties, has recently been proposed. The proposed MSVM in addition provides a unifying framework when there are either equal or unequal misclassification costs, and when there is a possibly nonrepresentative training set. In this paper, we illustrate the potential of the MSVM as an efficient cloud detection and classification algorithm for use in Earth Observing System models, which require knowledge of whether a radiance profile is cloud free, or not. If the profile is not cloud free, it is valuable to have information concerning the type of cloud, for example ice or water. We have applied the MSVM to simulated MODIS channel data to classify the radiance profiles as coming from clear, water clouds, or ice clouds, and the results are promising. It can be seen in simple examples, and application to MODIS observations, that the method is an improvement over channel by channel partitioning. It is believed that the MSVM will be a very useful tool for classification problems in atmospheric ion revision
Lee, Wahba, Ackerman
July 29, 2003
1
Introduction
The MODIS (MODderate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 is a key instrument developed for the NASA Earth Observing System (EOS) Terra and Aqua satellites. It measures radiances at 36 wavelengths including infrared and visible bands with spatial resolution 250 m to 1 km. Earth Observing System models require knowledge of whether a radiance profile is cloud free, or not. If the profile is not cloud free, it is valuable to have information concerning the type of cloud. Cloud mask algorithms for MODIS which use a series of sequential tests on the radiances or their associated brightness temperatures, may be found in Strabala, Ackerman & Menzel (1994), Ackerman, Strabala, Menzel, Frey, Moeller & Gumley (1998), Platnick, King, Ackerman, Menzel, Baum, Riedi & Frey (2003) where their description as part of the MODIS Cloud Products Suites is described. See also Heidinger, Anne & Dean (2002). As readers of this journal are no doubt aware, the supervised machine learning literature contains many possibilities for classification (e. g. neural nets). A relatively new classification procedure, the Support Vector Machine (SVM) (Vapnik (1998), Scholkopf, Burges & Smola (1999), Wahba (1999), Cristianini & Shawe-Taylor (2000), Scholkopf & Smola (2002), Lin, Lee & Wahba (2002)) has become popular, for various reasons, some of which we will detail below. The original SVM method classified into one of two categories, and most of the literature used various combinations of the two category method to handle the multicategory case. The original SVM has been recently generalized to a truly multicategory classification scheme, which, moreover handles unequal misclassification costs and nonrepresentative examples in a principled way, see Lee & Lee (2003), Lee, Lin & Wahba (2001), Lin et al. (2002), Lee (2002). It appears that this Multicategory Support Vector Machine (MSVM) is well suited for classifying radiance profiles simultaneously according as they are cloudy or not, and, if cloudy, categorizing them as to type of cloud.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introduce this MSVM to the meteorological literature and to describe how it may be applied to MODIS profiles. 2
Cloud Classification revision
Lee, Wahba, Ackerman
July 29, 2003
In Section 2 we review the theory of optimal classification, and the relation of the (standard, two-category) SVM to it. In Section 3 we describe the MSVM, and in Section 4, we apply it to simulated MODIS observations. Section 5 applies the MSVM method to actual MODIS observations that have been classified (labeled) by an expert, and compares the results with the MODIS algorithm on the same labeled data set. Section 6 gives a summary and conclus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