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奥苏贝尔教学理论设计物理教案示例
物理《加速度》教案优秀4篇
物理《加速度》教案优秀4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演讲发言、策划方案、合同协议、心得体会、计划规划、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speeches, planning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insights, planning,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物理《加速度》教案优秀4篇作为一名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的物理教学案例分析
69教学研究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的物理教学案例分析朱 琛(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锦绣香江学校,广东 广州 511442)摘要: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的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并提出了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本案例主要分析各类先行组织者在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关键字:有意义接受学习;先行组织者;教学案例;应用一、背景信息(一)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的理论基础奥苏贝尔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把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又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和意义学习,并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的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与布鲁纳反对教师在教学中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的思想相反,奥苏贝尔认为讲解式教学学生可以较快的获得很多的间接知识,有利于知识被大范围地吸收和接受,那么,如何在教学中真正实现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奥苏贝尔提出了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
(二)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的内涵对于如何实现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奥苏贝尔认为,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可以有意地提供一些与将要学习的新知识能建立起联系的材料,这些材料有利于对新知识进行引导和巩固,帮助学习者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这样就不会使学习者被动地机械地接受,所以将这些材料称作“先行组织者”。
(三)先行组织者的分类根据组织者与学习任务之间包容性和类属性关系可以把组织者分为:①上位组织者——所呈现的材料的抽象概括程度比将要学习的新知识高,新知识类属于所呈现的组织者;②下位组织者——所呈现的材料的抽象概括程度比将要学习的新知识低,呈现的组织者类属于新知识;③并列组织者——组织者的抽象概括程度与新知识属于同一层次。
笔者以三个优秀教学片断为例,具体谈谈在教学中如何运用先行组织者策略进行教学,并分析其优势所在。
二、案例正文【案例1】下位组织者案例课题:《力》; 教学设计来源:内蒙古师范大学王月硕士论文【案例片断】【案例描述】本课题《力》的教学目表是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力,本教学设计首先举出四个实际生活中常见的实例:人推车、手拉弹簧、起重机提重物、压路机压路面,再进行分析:人对车有推的作用,我们说人施加了力,车受到了力等,通过对四个例子进行分析,得出一个结论:力是一个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奥斯特实验初中物理教案
奥斯特实验初中物理教案1. 让学生了解奥斯特实验的背景和意义,理解电流周围存在磁场的现象。
2. 学会使用安培定则判断通电导体周围磁场的方向。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奥斯特实验的原理和现象2. 安培定则的使用方法3. 磁场的方向性和磁感线的特征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奥斯特实验的现象和原理2. 安培定则的应用3. 磁场的方向性和磁感线的特征四、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磁场和磁体的相关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奥斯特实验:讲解实验的背景、原理和现象,让学生理解电流周围存在磁场的事实。
3. 演示奥斯特实验: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亲眼观察到电流周围磁场的现象。
4. 学习安培定则:讲解安培定则的使用方法,让学生学会判断通电导体周围磁场的方向。
5. 练习:让学生运用安培定则判断不同电流方向下的磁场方向,巩固所学知识。
6. 磁场的方向性和磁感线的特征:讲解磁场的方向性,引入磁感线的概念,让学生了解磁感线的特征。
7.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
8.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奥斯特实验和磁场方向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奥斯特实验的原理、安培定则的使用方法和磁场的方向性。
2. 演示法:进行奥斯特实验的演示,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到电流周围磁场的现象。
3. 练习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运用安培定则判断磁场方向,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4. 引导法:引导学生回顾相关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准确地描述奥斯特实验的现象和原理。
2. 学生能够熟练地使用安培定则判断通电导体周围磁场的方向。
3. 学生了解磁场的方向性和磁感线的特征。
4. 学生能够完成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初中物理导入课教案模板
初中物理导入课教案模板1. 理解物理学的基本概念,掌握物理学的研究方法。
2. 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二、教学重难点1. 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2. 观察和实验技能的培养。
三、教学用具1. 实验器材:如尺子、温度计、电流表等。
2. 教学辅助工具:如PPT、视频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通过与生活相关的实例,如闪电、声音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理。
(2)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和疑问,教师总结学生的思考,导入物理学的概念和研究方法。
2. 知识讲解(1)教师讲解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如力、能量、速度等。
(2)教师讲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如观察、实验、推理等。
3. 观察和实验(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和实验,如观察尺子的长度、测量温度等。
(2)学生记录实验数据,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4. 知识应用(1)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物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物体速度、判断物体受力情况等。
(2)学生分享自己的解题过程和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5.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物理学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以及自己在观察和实验中的收获。
6. 作业布置教师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如课后习题、实验报告等。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改进。
通过以上教学过程,教师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掌握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物理实验教案演示模板及范文
一、教案名称《力的作用效果演示实验》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演示,使学生了解力的作用效果,掌握力的基本概念。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力的作用效果,力的基本概念。
2. 教学难点: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三要素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钩码、木板、木块、橡皮筋、塑料尺等。
2.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1.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力吗?力有什么作用?2. 引导学生回忆已学过的知识,为实验演示做铺垫。
(二)实验演示1. 实验一:力的作用效果(1)教师展示弹簧测力计,讲解其原理和操作方法。
(2)学生分组实验,用弹簧测力计测量钩码的重力。
(3)教师引导学生观察钩码在重力作用下的运动状态,分析力的作用效果。
2. 实验二:力的三要素(1)教师展示橡皮筋、塑料尺等器材,讲解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2)学生分组实验,用橡皮筋和塑料尺模拟力的三要素。
(3)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力的三要素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
(三)实验总结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现象,归纳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三要素。
2. 学生分享实验心得,教师点评。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三要素。
2.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1. 教师反思实验演示过程中的亮点和不足,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借鉴。
2. 学生反思实验过程中的收获和困惑,为今后的学习提供方向。
范文:一、教案名称《光的折射演示实验》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演示,使学生了解光的折射现象,掌握折射定律。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初中物理实验教案-范本两篇
初中物理实验教案范本两篇第一篇:教师版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基本物理实验原理。
2. 学生能够正确使用实验器材,进行简单的物理实验操作。
3.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并解决物理问题。
情感态度:1. 培养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和热情。
2.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创新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实验原理:简单电路的组成及原理。
2. 实验器材:电池、导线、小灯泡、开关等。
3. 教学资源:教科书、多媒体资源。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实验原理及操作步骤。
2.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3. 实验法:动手操作实验,观察现象,记录数据。
四、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通过生活实例引入本节课的实验主题。
2. 讲解实验原理(10分钟):讲解简单电路的组成及原理。
3. 分组讨论(5分钟):分组讨论实验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4. 动手实验(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5. 分析讨论(10分钟):分析实验数据,解决遇到的问题。
五、课堂管理1. 学生座位安排:按小组进行座位安排,便于讨论和实验。
2. 分组策略:每组46人,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实验。
3. 课堂纪律: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遵守纪律,确保安全。
六、学生活动1. 问答: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检验学生对实验原理的掌握。
2. 小组合作:分组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3. 实验操作:学生动手实验,提高实验操作能力。
七、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实验原理的掌握。
2. 作业:布置相关实验报告,检查学生对实验的理解。
3. 测验:定期进行物理实验知识测试,评估学生的掌握程度。
八、作业布置1. 完成实验报告:包括实验原理、操作步骤、实验数据及分析。
2. 提交时间:课后三天内提交。
九、教学反思1. 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2. 反思实验过程中的问题,改进实验教学方法。
3. 结合学生反馈,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高中物理小创新设计教案
高中物理小创新设计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和掌握弹簧的弹性系数的概念;
2. 学会测量和计算弹簧的弹性系数;
3. 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
4.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
1. 弹簧的弹性系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实验测量弹簧的伸长量和受力情况。
三、教学难点:
1. 如何合理设计实验以测量弹簧的弹性系数;
2. 如何正确地使用实验数据计算弹性系数。
四、教学内容和步骤:
1. 引入: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入弹簧的弹性系数概念,让学生了解弹性系数的重要性。
2. 实验设计:学生分组设计实验,选择合适的弹簧和测量工具,在实验中测量弹簧的伸长
量和受力情况。
3. 实验操作:学生按照设计好的实验步骤进行操作,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分析。
4. 数据处理:学生利用实验数据计算弹簧的弹性系数,比较不同弹簧的弹性系数差异。
5. 总结: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总结弹簧的弹性系数和实验过程中的经验教训。
六、教学评价:
1. 实验数据记录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2. 对弹簧的弹性系数进行正确的理解和计算;
3. 实验设计和操作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物理教学法教案模板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物理概念、规律和原理,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观察、讨论、合作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物理。
(2)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2)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1)物理概念、规律和原理的掌握。
(2)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
2. 难点:(1)物理概念、规律和原理的理解与运用。
(2)实验操作过程中的问题解决。
三、教学方法1. 观察法: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假设。
2. 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掌握物理原理,培养实验技能。
3. 讨论法:引导学生合作交流,共同探讨问题,提高思维能力。
4. 问答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引出新课。
2. 新课讲授(1)讲解物理概念、规律和原理,注重联系实际。
(2)结合实验现象,分析物理原理。
3. 实验操作(1)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掌握实验技能。
(2)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 讨论交流(1)组织学生讨论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
(2)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
5. 总结归纳(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物理知识。
(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合作意识、创新精神等。
2. 实验操作:检查学生的实验技能和问题解决能力。
3. 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掌握程度。
4. 学生反馈:了解学生对教学的满意度和建议。
六、教学反思1. 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2. 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物理学教案导学范文
一、教案设计概述1.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观察、思考和实验能力;(3)引导学生运用物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内容:本章主要介绍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力、质量、速度、能量等。
3. 教学方法:采用导学案教学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师进行讲解和辅导。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物理学实验的基本方法。
2. 教学难点:(1)物理学概念的理解和运用;(2)物理学实验的操作和数据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章内容。
2. 自主学习:让学生根据导学案,自主学习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3. 课堂讲解:针对自主学习中的难点,进行讲解和辅导,帮助学生理解物理学概念。
4. 合作探究: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究物理学实验的操作方法和数据分析。
5. 课堂小结:对本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四、课后作业1. 巩固基础知识:(1)复习本章内容,整理笔记;(2)完成课后练习题。
2. 提高实践能力:(1)进行物理学实验,记录实验数据;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3.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能和数据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教案设计概述1.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观察、思考和实验能力;(3)引导学生运用物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内容:本章主要介绍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力、质量、速度、能量等。
3. 教学方法:采用导学案教学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师进行讲解和辅导。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物理学实验的基本方法。
奥苏贝尔认知同化学习理论在高中物理概念学习中的应用
、
有 这 样 的 情 形 : 生 只记 住 了概 念 的 名称 , 搞 不 清 概 念 的 意 学 却 义和 内涵 。对 概 念 的 定 义 常 用 命 题 的 形 式 , 苏 贝尔 认 为 , 奥 新 学 习 的命 题 与 学 生 已 有 的 命 题 存 在 着 上 位 关 系 、下 位 关 系 及 组 合 关 系 。其 中 , 位 关 系指 要 学 习 的 内容 包摄 性 较 广 . 以 上 可 把 一 系 列 原 有 的 概 念 从 属 于 其 下 :下 位 关 系 指 新 学 习 的 内 容 从 属 于 学 生 认 知 结 构 中 已 有 的 、 摄 性 较 广 的 概 念 : 合 关 系 包 组 则 指 不 属 于 上 位 关 系 也 不 属 于 下 位 关 系 的 情 况 。 奥 苏 贝 尔 对 命 题 学 习 中 的 上 位关 系 、 位 关 系和 组 合 关 系 的描 述 , 概 念 下 为 的教 学 提 供 了更 清 晰 有效 的 引 导 , 得 概 念 教 学 具 体 化 了 , 使 教 师 可 以根 据 他 提 出 的概 念 学 习的 模 式 进行 各 种 尝 试 。 在 高 中 的学 习 阶段 , 于教 材 的 编 写或 由于 教师 在 教 授 过 由 程 中 可 能 忽视 了各 概 念之 间的 不 同包 含 性 及相 关 性 的关 系 . 或 者 忽 视 了 学 生 在 学 习 新 概 念 时 是 否 已 有 了 相 关 的 概 念 作 为 基 础 或 清 晰 的 固定 点 , 以 使得 新 概 念 的学 习与 原 有 的概 念 发 生 可 同化 , 而使 得 学 生 在 接 受新 概 念 时 可 能不 是 通 过意 义 学 习 接 从 受 , 是通 过 机 械学 习接 受 。 样不 仅 影 响 了教 学效 果 , 且 加 而 这 而 重 了 学 生 的学 习 和记 忆 负 担 . 往 使得 学 生 对各 概 念 间 的 区别 往 含 糊不 清 , 而对 进 一 步 的物 理 学 习造 成 了困难 。而 奥 苏 贝尔 从 提 出 的先 行组 织 者 策 略可 以在 某 种 程度 上 解决 这 个 问题 。 奥 苏 贝尔 认 为 , 进 学 习 和 防 止 干 扰 的 最 有 效 的 策 略 , 促 是 利 用 适 当相 关 的 和包 摄 性 较 广 的 、 最清 晰 和最 稳 定 的 弓 导性 I 材 料 , 种 引 导 性 材料 就是 所 谓 的组 织 者 。由于 这 些 组织 者通 这 常 是 在 呈 现 教学 内 容 之前 介绍 的 , 目的 在 于用 它 们来 帮助 确 立 意 义 学 习 的心 向 , 因此 又被 称 为 先 行 组 织 者 。 织 者 的 主要 组 功 能 是 在学 生能 够 学 习有 意 义 的新 内容 之前 。在 他 们 已经 知 道 的 和需 要 知道 的知 识 之 间 架设 起 桥 梁 。 奥 苏 贝尔 还 区分 了两 类 组 织 者 : 一类 是 说 明性 组织 者 , 用 于 提供 适 当 的类 属 者 ,它 们 与 新 的学 习 内容 提 供 一 种 上 位 关 系 。另 一 类 是 比较 性 组 织 者 , 既可 用 于 新 观 念 与认 知结 构 中基 本 类似 概 念 的整 合 ,又 可 用 于 增 加 本 质 不 同而 貌 似 相 同的 新 旧 概念 之 间 的可 辨 别 性 二 、奥 苏 贝 尔 的 认 知 同化 学 习理 论 在 高 中物 理 概 念 学 习 教 学 实 践 中 的应 用 下 面就 奥 苏 贝尔 的先 行 组 织 者 策 略 在 高 中物 理 概 念 学 习 教 学实 践 中 的应 用 举 一 例 说 明 。 案例 : 新课 标 高 中物 理 课 本 选 修3 十 三章 : 的概 念 —4 光 教学设计及分析 : 1机 械 波 概 念 的描 述 及 它 的 主 要 性 质 . () 质 : 1介 声波 、 水波 及教 学 中经常 演示 的绳 子上 的波 动都 属 于机械 波 。 中 , 其 空气 、 及绳 子等波 借 以传 播 的物质 , 水 叫做介 质 。 参考文献 : [ ] 夏 . 学 业 学 习 动 机 发 展 研 究 . 东 教 育 科 研 [] 1李 中 山 J,
初中物理跨学科教学设计案例
初中物理跨学科教学设计案例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教学案例的任务是设计一节初中物理跨学科教学课程。
该课程将物理学原理与其他学科知识相结合,旨在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知识体系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掌握物理与数学、化学、生物等学科间的相互关系,学会运用跨学科思维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对象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初中二年级学生。
经过之前的学习,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基础知识,同时对其他学科如数学、化学、生物等也有一定的了解。
在此基础上,通过跨学科教学设计,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此外,针对学生个体差异,教学过程中将注重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基本的物理概念和原理,如力、能量、电、磁等;(2)了解物理知识与数学、化学、生物等学科之间的联系,如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理解物理现象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等;(3)能够运用跨学科思维,将不同学科知识融合在一起,解决实际问题;(4)提高实验操作能力,掌握基本实验技能,如数据测量、实验现象观察、实验结果分析等;(5)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善于查阅资料、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2、过程与方法(1)采用探究式学习,让学生在问题中发现问题,培养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2)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3)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从实际案例中汲取经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网络、多媒体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5)注重实践操作,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2)培养正确的科学态度,敢于质疑、勇于探索,遵循科学规律;(3)强化环保意识,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4)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德育融入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5)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他们发挥特长,树立自信心。
物理实验教具教案设计模板
一、教案名称(例如:《力的作用效果实验》)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理解力的作用效果;- 掌握实验方法,观察力的作用;- 理解实验数据,分析力的作用。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的能力; - 培养学生分析实验数据、解决问题的能力; -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交流讨论的能力。
3.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理解力的作用效果;- 掌握实验方法,观察力的作用。
2. 教学难点:- 分析实验数据,理解力的作用规律;- 团队协作,完成实验任务。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 实验教具:弹簧测力计、钩码、木板、滑轮、细线等; - 实验指导书;- 实验报告单。
2. 学生准备:- 实验教具;- 实验记录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力的概念;- 提出问题:力对物体有什么作用?2. 实验演示- 教师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力的作用效果;-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力的作用特点。
3. 学生实验-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力的作用效果;-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 数据分析- 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力的作用规律;-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数据分析,得出结论。
5. 总结与反思- 学生总结实验收获,反思实验过程中的不足;- 教师点评实验过程,强调实验注意事项。
六、教学评价1. 实验操作评价:- 观察学生实验操作是否规范、熟练;- 评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团队合作能力。
2. 数据分析评价:- 评价学生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 评价学生得出结论的正确性。
3. 反思评价:- 评价学生对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的反思能力;- 评价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反思:- 反思实验过程中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反思实验内容是否符合学生认知水平。
2. 学生反思:- 反思实验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反思如何提高实验技能和探究能力。
初中物理奥斯特实验教案
初中物理奥斯特实验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奥斯特实验的背景和意义。
2. 学习奥斯特实验的原理和操作方法。
3. 掌握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磁场的现象。
4. 能够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磁场强弱。
教学重点:1. 奥斯特实验的原理和操作方法。
2. 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磁场的现象。
3. 控制变量法研究磁场强弱。
教学难点:1. 磁场方向的判断。
2. 控制变量法的运用。
教学准备:1. 实验室设备:导线、小磁针、电源、开关等。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磁铁和磁场的知识,让学生思考磁铁周围是否存在磁场。
2. 提问:那么通电导体周围是否存在磁场呢?今天我们将通过奥斯特实验来探究这个问题。
二、实验原理介绍(5分钟)1. 讲解奥斯特实验的原理,让学生理解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磁场的现象。
2. 引导学生学习磁场方向与电流方向的关系。
三、实验操作(15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准备一根导线、一个小磁针、一个电源和一个开关。
2. 按照实验原理,将导线平行地拿到静止小磁针上方,观察导线通电时小磁针是否偏转。
3. 改变电流方向,再观察一次。
四、实验现象分析(10分钟)1.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磁场的结论。
2. 让学生思考磁场方向与电流方向的关系。
五、磁场强弱的研究(10分钟)1. 讲解如何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磁场强弱。
2. 让学生进行实验,探究通电长直导线周围磁场的强弱。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让学生总结奥斯特实验的原理和操作方法。
2. 引导学生反思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教学延伸:1. 让学生思考还有哪些实验可以证明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磁场。
2. 引导学生探究磁场对电流的影响。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奥斯特实验,让学生掌握了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磁场的现象,并能够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磁场强弱。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磁场和电流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提升学生物理实验技能(教案)
提升学生物理实验技能(教案)教案:提升学生物理实验技能教学目标:1. 提升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和热情。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实验技能和数据分析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教学准备:1. 确定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年级和学科要求,选择适当的实验内容。
2. 准备实验器材和材料:确保实验器材完好并准备充足所需的实验材料。
3. 整理教学资料:准备实验的目的、原理、步骤以及预期结果等相关教学资料。
4. 制定教学计划:明确每个实验的时间安排和分组情况等。
教学过程:1. 引入实验:通过提问或讲述相关故事,激发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和好奇心。
2. 介绍实验目的和原理:简洁明了地说明每个实验的目的和背后的物理原理,让学生明确实验的意义。
3. 指导实验操作:详细介绍实验步骤,并给出操作上的注意事项,确保学生能够正确进行实验操作。
4. 观察和记录数据:鼓励学生用图表、表格等形式记录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和测量得到的数据,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5. 分析和讨论结果: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并鼓励学生就实验中发现的现象和结果进行讨论,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和科学素养。
6. 总结实验:对每个实验进行简要总结,强调实验的重点和要点,并与学生一同总结实验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7. 拓展实验:鼓励有能力的学生进行一些拓展实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验设计能力。
8. 团队合作和评价:通过分组实验,鼓励学生合作完成实验,并进行团队表现评价,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教学评价:1. 学生实验报告:要求学生按照规定的格式书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原理、步骤、数据记录、结果分析和结论等。
2. 学生口头表达:在实验过程中,鼓励学生就观察到的现象、测量的数据以及实验结果进行口头表达,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科学交流能力。
3. 学生团队评价:通过学生互评和小组互评的方式,评价学生在团队合作和沟通中的表现,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实验和团队活动。
初中物理教学教案实践中学习物理原理
初中物理教学教案实践中学习物理原理教案实践中学习物理原理物理是一门让学生对世界的运作方式有深刻理解的学科。
为了帮助初中物理学生理解和应用物理原理,教师可以通过有效的教案实践来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探究。
本文将探讨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通过教案实践帮助学生学习物理原理。
一、实验探究教案实验是物理学习中重要的一部分,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观察和理解物理现象。
教师可以设计实验探究教案,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来理解物理原理。
以“力的平衡和合成”为例,教师可以设计如下教案:1.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观察不同力之间的平衡关系,理解力的合成原理。
2. 实验材料:弹簧测力计、挂物、拉力计等。
3. 实验步骤:a. 实验一: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重物的重力。
b. 实验二:使用拉力计测量两个力的合力,并观察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c. 实验三:使用挂物法验证平行力的平衡条件,观察力的合成。
4. 实验结论:重力和拉力的合力等于它们的代数和,并且方向由合力的方向决定。
通过实验探究,学生不仅可以亲身感受到力的平衡和合成原理,还能培养科学观察、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等能力。
二、问题解决教案物理学习中,学生经常会遇到一些实际问题,如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动能转化的原理等。
通过问题解决教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物理原理来解决实际问题。
以“斜面上滑动物体的运动问题”为例,教师可以设计如下教案:1. 问题描述:一个质量为m的物体沿斜面下滑,斜面倾角为θ,无摩擦。
求物体的加速度和下滑距离。
2. 假设:无空气阻力、摩擦力等。
3. 解决思路:a. 根据斜面的倾角分析力的分解情况,得到沿斜面方向的合力ma 和垂直斜面方向的合力mgcosθ。
b.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写出物体沿斜面方向的合力等于物体质量乘以加速度的公式。
c. 将沿斜面方向的合力投影在斜面上,得到物体在斜面上产生的加速度。
d. 根据运动学公式求解物体滑动的距离。
4. 解答:物体的加速度为gsinθ,下滑距离为d = (v^2 - u^2) /(2gsinθ)。
高中一年级物理科目教案物理学与实验创新
高中一年级物理科目教案物理学与实验创新高中一年级物理科目教案:物理学与实验创新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1. 理解什么是物理学以及其在实验创新中的重要性;2. 掌握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和实验技巧;3. 培养创新思维和实验设计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物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2. 实验科学的意义和分类;3. 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和实验技巧;4. 实验创新案例介绍。
三、教学过程导入:1. 引入物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
理论学习:2. 介绍实验科学的意义和分类,让学生了解实验在物理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3. 讲解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如力、能量、运动等,并通过例题帮助学生巩固理解。
4. 引导学生学习实验技巧,如使用仪器、测量数据、记录实验过程等。
实践操作:5. 小组合作: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实验创新案例设计和实践操作。
6. 学生通过讨论和实验操作,提出自己的创新想法,并形成实验设计方案。
实验创新案例介绍:7. 呈现一些经典的实验创新案例,如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实验、牛顿的万有引力实验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新灵感。
总结:8. 向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强调物理学与实验创新的重要性。
四、教学资源和工具1. 教案、教材资料;2. 实验设备和器材;3. 多媒体投影仪。
五、教学评估1. 每节课结束后进行小组或个人答辩,评估学生对物理学基本概念和实验技巧的掌握情况;2. 对学生的实验设计方案进行评估,考察其创新思维和实验能力。
六、教学延伸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学实验创新竞赛,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验技能。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物理学和实验创新有了初步的了解,也培养了一定的实验设计和操作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有些学生对理论概念理解不深,需要加强引导和巩固练习的时间。
此外,实验设备和器材方面的资源有限,需进一步完善实验条件。
总之,本节课旨在通过物理学与实验创新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为进一步深入研究物理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促进学生对物理科学的理解的教学教案
促进学生对物理科学的理解的教学教案教学教案:促进学生对物理科学的理解引言:物理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重要一门学科,它研究自然界中物质、能量以及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
在学生的科学教育中,培养他们对物理科学的理解和兴趣非常重要。
本教学教案旨在通过创新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提供一套有效的教学方案,以促进学生在物理科学中的理解能力。
一、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理解基本的物理概念和原理;2. 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3. 培养对科学实验的兴趣和能力;4. 培养对物理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内容1. 物理基本概念的引入a. 物理学的定义和重要性;b. 物质与能量的概念;c. 物理量和单位的介绍。
2. 运动学的学习a. 物体运动的基本概念;b. 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的计算;c. 等速直线运动和自由落体运动的原理。
3. 动力学的学习a. 牛顿定律的引入;b. 重力和摩擦力的作用;c. 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
4. 热学的学习a. 温度和热量的概念;b. 热传递和热平衡;c. 理想气体定律的介绍。
5. 光学的学习a. 光的传播和折射;b. 镜子和透镜的原理;c. 光的颜色和频率。
6. 电学的学习a. 电荷和电场的概念;b. 电流和电阻的关系;c. 并联和串联电路的分析。
三、教学方法1. 问题驱动通过提出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欲望。
例如,给学生提供一个有关物体运动的问题,并引导他们运用相关物理知识进行解答。
2. 实验教学创造性地设计和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物理现象,并通过观察和分析实验数据来理解和验证物理原理。
3. 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在小组中进行讨论和合作学习,通过交流和合作解决问题,增强学生对物理科学的理解和团队合作能力。
4. 多媒体辅助教学结合多媒体技术,利用图像、动画和视频等资源,向学生展示物理现象和实验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
四、教学评估1. 日常作业和小测验通过布置定期的作业和小测验,评估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物理模拟实例教学教案模板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理解物理概念,如力的作用、能量守恒等。
- 学生能够通过模拟实验,观察和解释物理现象。
- 学生能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模拟实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沟通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
- 增强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 物理概念的深入理解。
- 模拟实验的操作与数据分析。
2. 难点- 复杂物理现象的模拟与解释。
- 小组合作中的沟通与协作。
三、教学准备1. 教学工具:计算机、投影仪、模拟实验软件、实验器材等。
2. 教学材料:物理教材、实验指导书、实验报告模板等。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通过提问或演示,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
2. 简要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和目标。
(二)新课讲授1. 引入物理概念,如力的作用、能量守恒等。
2. 介绍模拟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3. 通过演示或视频,展示模拟实验的过程和结果。
(三)模拟实验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实验项目。
2. 指导学生进行模拟实验,包括实验器材的连接、实验数据的采集等。
3. 强调实验安全注意事项。
(四)数据分析与讨论1. 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
2. 小组之间进行讨论,交流实验心得和发现。
3. 教师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解释和评价。
(五)总结与反思1.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回顾实验过程。
2. 教师点评学生的实验表现,指出不足之处。
3.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物理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
五、作业布置1. 完成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原理、步骤、数据、结论等。
2. 针对实验中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3. 思考如何将所学物理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六、教学反思1. 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验表现,总结教学效果。
2. 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借鉴。
让物理课堂散发学科味道---“圆周运动”教学示例
让物理课堂散发学科味道 ---“圆周运动”教学示例发布时间:2021-05-08T14:52:54.287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4期作者:司晓梅[导读] 传统物理教学中,为了提升应试效果,教师可能会更多的关注物理概念、内涵和外延的挖掘,司晓梅江苏省通州高级中学传统物理教学中,为了提升应试效果,教师可能会更多的关注物理概念、内涵和外延的挖掘,而忽视了概念建立过程中学生体验感的培养,让物理教学变得功利无趣,失去其该有的物理味道。
本人以新教材必修二第六章第一节“圆周运动”的教学为例,谈一谈如何将物理概念的建立置身于实际情景中,让学生的已有经验在问题情境中产生矛盾,从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其探求新知的渴望,深入理解物理概念的科学本质,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与责任。
“圆周运动”这节内容,最大特点就是概念多而杂,首次出现通过多个物理量来描述同一物体的运动快慢,学生有点无所适从。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在建立一个物理学理论时,基本观念起到了最主要的作用,物理学书上充满了复杂的数学公式,但是所有的物理学理论都起源于思维与观念而不是公式。
由此看来,如何在学生已有认知结构中找到一个恰当的生长点,让物理课堂有物理味道,关注公式的建立过程远比让学生掌握公式本身要有意义得多。
为了建立线速度与角速度的概念,我网购了电动转盘,并在每次转盘表面黏上右图所示的白纸,描上A、B、C三点,让学生思考各点转动的快慢。
学生中形成两种观点:① B、C运动比A快② A、B、C三点转动一样快此处引发学生思考:哪种观点对?进一步讨论发现,从运动快慢与转运快慢两个视角来看,两种观点均有道理,从而自然引出描述圆周运动快慢的两个速度,即线速度与角速度。
为了使学生们认识到线速度的矢量性,我设计了提问:B、C两点线速度相同吗?有同学回答:因为B、C两点相等时间内转过的弧长相等,所以线速度相同,这时我取出自制的彩纸风车(如下图),让学生拿着风车在教室里转一圈,观察风车边缘各点的转动,此时他们恍然大悟:各点线速度方向不同,这样顺理成章的帮助学生建立了线速度的矢量性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堂灌 , 留一定时 间让学生思考、 而应 质疑 、 问难 。 例如 , 笔者在讲 B受体阻断药时 ,学生提 出这样一个 问题 :“ 心得安使血管收 缩, 外周阻力升高 , 为什么还能治疗 高血压?心得安抑制 心脏 , 减弱心肌收缩力 , 为什么还能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 对于学生 提 出的问题 , 或让 学生讨论 , 或给予适 当的启发 、 引导 。 对难度 较大的问题可由教师解答 。 实践证明 , 过学生的不断质疑 、 通 发 问 , 以充分调动学生 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和创造性 ,发挥 可
的过程 与类型 、知识 的记忆 与遗忘 、学习的组织原则以及在教 学中运用 “ 先行组织者” 策略的方法等做 了详细的阐述 , 在教育
界 和心 理 学界 享 有盛 誉 。
对布鲁姆所倡导和强调的发现学习法存在的偏颇 , 主张接受学 习法 , 提倡循序渐进 ,使学生按 照有意义接受的方式获得系统
过 教 学形 成 学生 的认 知 结 构 , 养 学 生 的迁 移 能 力 。另 外D P A sb1 是美国当代著名的认知派教育心 理学家 ,他致力于课堂教学中学生对言语材料学习的研究 , 并
在此基础上提出 了认知 一接受学习理论。这一理论对接受学习
教 学 实 践 证 明 , 师 在教 学 过 程 中 如能 合 理 地应 用 启 发 式 教 教 学 法 , 可促 使 学生 思 维 发 展 、 展 , 则 扩 具备 创 造 性 思维 能 力 ,
这种 心 理 特点 , 学 生 创 造 发 问 的机 会 , 给 鼓励 学生 大 胆 质 疑 。 敢 于 发 问 , 养 学 生 善 于 发 现 问题 的能 力 。教 师 在 课 堂上 不 应 满 培
通过病例讨论 的方 式,可以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 ,扩展学 生 的思路 ,加深学生对所学 内容的理解及学科间、知识问的横 向联系 , 促进 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的发展。
教学。其理论认为 , 学生的学习主要 是有意义的接受学 习。 是通
过 同化 将 当前 的 知 识 与原 来 的 认 知 结 构 建立 实 质 的 、非 人 为 的 联 系 , 知 识 结 构 不 断 发展 的过 程 。 所 以 奥苏 贝 尔 的 学 习理 论 使
习尤其是学生学 习的基础上 ,将人的学习看成是一个主动 、积
若 符 合 则 应 该 联 合应 用 哪些 抗 菌 药 物 ?
学中要善于设置疑点 , 而且教师的置疑 既不 能呆板、 平淡 , 叉不 能过深 或过浅 ,更不能无针对性,否则容易游离于教学本 旨之 外, 达 到教学 目的。
3 创造机会 . 启发学生 多问
古今中外 , 凡学有所成者 , 无不是善于提问的人。 学生好奇 心强, 遇事爱问个 “ 为什么” 在教学 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 ,
药理学教学 中, 经常引入临床病例 , 让学生分析讨论。例如。 讲
完抗菌药后 , 引入这样一个病例 : 某患儿 , , 男 6岁, 因发热、 咳嗽
3天 . 昏迷 4小 时 人 院 。 人 院前 3天 发 热 , 温高 达 3 、 ℃ , 体 9 5 咳
嗽, 咯白色痰 。 于入 院当天凌晨 4时, 突觉头痛伴频繁 的喷射性 呕吐, 出现 昏迷 , 并 于上午 8时入院。体检 : 略。诊断 : 肺炎合并 中毒性脑炎。讨论 要点 :1 你认为本 病例可选用哪种抗菌药物 () 抗感染?为什么?( ) 2 若患儿对所选 的药物过敏 , 可再选哪种抗 菌药物进行 治疗? 3 患儿能否选用喹诺酮类药物抗感染? () 为什 么?( ) 4 该患儿 是否符合联合应用抗菌药物的指征?为什么 ?
维普资讯
教 学探讨
V 12 20 6 o 4 0
.
N0 8 .
运用奥苏贝尔教学理论设计物理教案示例
高伟雄
( 韶关学院医学院 , 广东 韶关 522 ) 10 6
摘
要: 苏贝尔是美 国当 著名的认知派教育心理 学家, 奥 代 其教学理论体 系的棱心是根 据学生原有知识进行教 学。结合其
学 生 的 主体 作 用 。
5 融洽师生关 系. 轻松愉快学 习
“ 亲其 师而信其道” 。融洽的师生关系会使学生乐于接受教 导, 并能有效地提高学习兴趣 。在关系紧张、 对立 的状态下 , 谈 不到教师的循循善诱 和学生的质疑、 问难。教师要爱护学生 。 关 心学生 , 虚心听取学生的意见, 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 , 以 给学 生创造一个 和谐 、愉快 的环境和氛 围.这样才能发挥师生双方 的积极性。
抗感 冒药中可能含有相同的药物成分 。 以不宜将 2 所 种抗感 冒 药联合使用 ;3 感 冒时应根 据症状有选择地使用抗感 冒药。 () 通
过 教 师提 出 问题 .让 学 生 主 动参 与 教 学 活 动 ,可 以 丰富 学 生 的 知 识 , 长 学生 的智 慧 , 利 于 学 生 思 维 活 动 的展 开 , 有 利 于 增 有 也 培 养 学生 独 立 分 析 问 题 、 决 问题 的 能 力 。为 此 。 师在 课 堂 教 解 教
的 知识 , 成 良好 的认 知结 构 。 形 奥 苏 贝 尔 整 个 理 论 体 系 的 核 心 是 根 据 学 生 原 有 知识 进 行
奥苏贝尔作 为当代的教育心理 学家 。 与格式塔学习理论前
期 的认 知 派 的 不 同之 处 在 于 其 学 习 理 论 是 建 立 在 研 究 人 类 学
教 学理论 中 ̄k g 讲授教 学法和“ , s g 先行组织者” 策略设计物理教 案一例 , 旨在在课 堂教 学方法上与 同行一 同探讨。
关键词 : 奥苏贝尔; 学习与教 学理论 ; 堂教 学设计; 课 物理教 案 中图分类号 : 44 G 2 文献标识码 : B 文章编号 :6 1 2 6 2 0 )8— 0 4— 2 17 —14 (0 6 0 0 8 0 极地进行内部 的认 知操作活动或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 。 强调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