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案-物理教案-杠杆
精选初中物理杠杆教案(优秀4篇)
![精选初中物理杠杆教案(优秀4篇)](https://img.taocdn.com/s3/m/0664631a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a8.png)
精选初中物理杠杆教案(优秀4篇)杠杆教学设计教案篇一【教材分析】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的内容是力和机械。
第四节“杠杆”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实用性,杠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它源于生活,服务社会,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理念。
二是探究性,杠杆平衡条件要求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得出f1×l1=f2×l2这一结论。
三是基础性,这一节是学习滑轮和其他机械以及机械效率的重要基础。
本节内容设计如下。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杠杆,知道杠杆的几个概念,会确认并画出力臂;2、知道杠杆平衡条件;3、了解杠杆的一些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中的几个概念。
2、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进一步学会提出问题,分析归纳实验数据。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关心社会生产、生活,保持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并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逐步建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教学重难点】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得出杠杆平衡条件。
难点:1、通过实验,理解力臂概念。
2、杠杆平衡条件的运用。
【实验器材及教学媒体的选择与使用】铁架台,木棍,砖块,绳子,弹簧测力计,钩码,杠杆原理演示器(教材图13.4-5),三角板,多媒体设备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1、用古埃及人搬运巨石修建金字塔的故事导入;2、出示砖块、铁架台、木棍、细绳等,请同学上台模拟古埃及人搬运巨石修建金字塔的情景,调动学生激情。
二、认识杠杆用同学上台模拟古埃及人搬运巨石的实物,介绍支点o、动力f1、动力臂l1、阻力f2、阻力臂l2(如下图)。
三、探究:杠杆平衡条件1、用上图实物,演示并讲解什么叫杠杆平衡。
2、提出问题:如果将支点右移,观察l1、l2如何变化?f1又会如何变化?反之,又会怎样变化呢?(学生凭经验应该说能回答正确)。
3、探究:杠杆平衡条件(1)参照教材图13.4-5,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2)为什么要改变几次钩码重和位置(f1、f2以及l1、l2)?(3)分组合作探究,教师巡回指导。
初中物理杠杠教案
![初中物理杠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adde24e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ef94e44.png)
初中物理杠杠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杠杆的定义和分类,掌握杠杆的五要素: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和阻力臂。
2. 让学生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能运用杠杆平衡条件分析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杠杆的定义和分类2. 杠杆的五要素3. 杠杆的平衡条件4. 杠杆的应用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杠杆现象,如撬棒、剪刀、钳子等,引导学生关注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杠杆的兴趣。
2. 探究杠杆的定义和分类(1)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杠杆?(2)学生汇报:杠杆是一根能在力的作用下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
(3)教师总结:杠杆分为三类:一类是费力杠杆,如撬棒、剪刀等;一类是省力杠杆,如钳子、核桃夹等;一类是等臂杠杆,如天平等。
3. 学习杠杆的五要素(1)引导学生思考:杠杆的转动过程中,哪些部分是重要的?(2)学生汇报: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和阻力臂。
(3)教师总结:支点是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动力是使杠杆转动的力;阻力是阻碍杠杆转动的力;动力臂是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阻力臂是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
4. 学习杠杆的平衡条件(1)引导学生思考:杠杆在平衡状态下,动力和阻力之间的关系是什么?(2)学生实验:分组进行杠杆实验,观察杠杆在平衡状态下动力和阻力之间的关系。
(3)学生汇报:动力乘以动力臂等于阻力乘以阻力臂,即 F1L1 = F2L2。
(4)教师总结:杠杆的平衡条件是动力乘以动力臂等于阻力乘以阻力臂。
5. 应用杠杆平衡条件解决问题(1)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杠杆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2)学生举例:如已知一根杠杆,一端施加一个力,另一端悬挂一个物体,如何求物体的重力?(3)学生解答: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动力乘以动力臂等于阻力乘以阻力臂,即 F1L1 =F2L2。
可以通过测量力的大小和力臂的长度,求出物体的重力。
6.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杠杆的定义、分类、五要素和杠杆的平衡条件,并通过实际例子了解了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
杠杆原理初中教案模板
![杠杆原理初中教案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774afc6a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77f814e.png)
杠杆原理初中教案模板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理解杠杆的定义和五要素。
2. 学生能够运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1. 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的结构。
2. 学生通过探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生活中的杠杆,进一步认识物理是有用的,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问答法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使用过的机械,引发学生对杠杆的兴趣。
2. 学生分享自己使用过的机械,如镊子、钳子、锤子、剪刀、瓶盖起子等,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这些机械都是杠杆的应用。
二、新课导入,介绍杠杆的定义和五要素。
1. 教师讲解杠杆的定义,即能在力的作用下绕某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
2. 教师介绍杠杆的五要素: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三、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1.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和实验,发现杠杆的平衡条件。
2. 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发现杠杆的平衡条件是力的乘积相等,即动力乘以动力臂等于阻力乘以阻力臂。
四、应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1. 教师提出实际问题,如杠杆称重,让学生应用平衡条件解决问题。
2. 学生通过计算和实验验证,解决实际问题。
五、巩固知识,进行课堂小结。
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杠杆的定义、五要素和平衡条件。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
六、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 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绘制杠杆的五要素示意图,巩固知识点。
2. 学生通过课后实践,观察生活中的杠杆,进一步了解杠杆的应用。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新课、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应用实际问题等方式,引导学生学习杠杆的定义、五要素和平衡条件。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参与实验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杠杆原理,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天津初中物理杠杆教案
![天津初中物理杠杆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759e001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c5.png)
天津初中物理杠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杠杆的定义和分类;2. 让学生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及其应用;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4.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杠杆的定义和分类2. 杠杆的平衡条件3. 杠杆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杠杆的平衡条件及其应用2. 教学难点:杠杆的平衡条件的推导和理解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2. 利用实验和观察,让学生直观地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3. 通过小组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4. 运用例题和练习,巩固学生对杠杆平衡条件的理解和应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力的作用效果,引出杠杆的概念。
2.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1)分组实验:让学生每人拿一个杠杆,挂上不同重量的物体,观察杠杆的平衡状态,记录实验数据;(2)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现象,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3)讲解杠杆的分类:一类杠杆、二类杠杆和三类杠杆,并让学生举例说明。
3. 杠杆的应用:(1)讲解杠杆的原理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如撬棒、剪刀、钳子等;(2)让学生举例说明杠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进行讨论和交流。
4. 练习:(1)布置一些有关杠杆平衡条件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2)让学生运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杠杆的平衡点等。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杠杆的平衡条件及其应用。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正确理解杠杆的定义和分类;2. 学生能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3. 学生能通过实验和观察,直观地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4. 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得到提高;5. 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初中物理教案《杠杆》
![初中物理教案《杠杆》](https://img.taocdn.com/s3/m/390a87eb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e9.png)
初中物理优秀教案《杠杆》1.1 杠杆的概念:介绍杠杆是一种简单机械,能够在固定点(支点)处固定或移动,用来增加力或者改变力的方向。
1.2 杠杆的分类:介绍一、二、三类杠杆的定义和特点,以及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1.3 学习目的:引导学生了解杠杆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激发学生学习杠杆的兴趣。
二、知识点讲解2.1 杠杆的平衡条件:讲解杠杆的平衡条件,即力矩平衡,F1L1=F2L2,其中F1和F2分别为作用在杠杆两端的力,L1和L2分别为力到支点的距离。
2.2 杠杆的力臂:讲解力臂的概念,即力作用线与支点之间的垂直距离,力臂越长,力的大小越小,反之越大。
2.3 杠杆的功率和效率:讲解杠杆的功率和效率的概念,功率等于力与力臂的乘积,效率等于输出功与输入功的比值。
三、教学内容3.1 杠杆的分类和特点:讲解一、二、三类杠杆的定义和特点,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2 杠杆的平衡条件:通过实验和讲解,让学生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学会判断杠杆的平衡状态。
3.3 杠杆的力臂:讲解力臂的概念,通过实验和讲解,让学生学会测量力臂,并了解力臂对杠杆平衡的影响。
四、教学目标4.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杠杆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点,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学会测量力臂。
4.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讲解,让学生学会判断杠杆的平衡状态,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4.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五、教学难点与重点5.1 教学难点:杠杆的平衡条件的理解和应用,力臂的测量。
5.2 教学重点:杠杆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点,杠杆的平衡条件的理解和应用。
六、教具与学具准备6.1 教具:准备杠杆模型、力臂测量工具(如直尺)、平衡尺等,用于展示和实验。
6.2 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张白纸、一支笔、一个尺子,用于记录和绘制实验结果。
6.3 辅助材料:准备一些与杠杆相关的图片或视频,用于引导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初中物理《杠杆》教案通用5篇
![初中物理《杠杆》教案通用5篇](https://img.taocdn.com/s3/m/07dbaa0a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80f725a.png)
初中物理《杠杆》教案通用5篇初中物理《杠杆》教案通用篇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知道什么是杠杆,能从常见的工具和简单机械中识别出杠杆;理解支点、阻力、阻力臂、动力、动力臂;知道杠杆平衡的条件;能根据实际需要正确选择和使用杠杆。
二、方法与过程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创造想象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能根据自己制定的分类原则给杠杆分类;学习分类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激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了解杠杆在我国古代的应用。
【教学难点】1.设计“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方案;2.力臂的确定.【教学重点】探究杠杆平衡条件。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引导创新。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同学们,我是阿基米德,已经两千多岁。
在两千多年前,我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
”两千多年来,我没有将地球撬动,这是事实,这并不是我的错,因为我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支点。
可是,许多爱嚼舌头的人硬说我是在吹大话,在说谎。
我这个两千多岁的人实在受不了这样的委屈。
今天,我请大家帮我伸冤,你们愿意吗?不管结果如何,我──阿基米德先在这谢谢大家了!大家有信心吗?要想帮我伸冤,实际很容易,只需弄清杠杆的平衡条件即可。
二、新授(板书)第一节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杠杆是一种古老而简单的机械,许许多多机械的应用改变和丰富了我们的生活。
今天我们就从生活中的杠杆说起,了解机械与人的关系。
(板书)1.认识杠杆让学生展示自带的杠杆(铁锤、剪刀、轮轴、扳子、钢丝钳、镊子等)并说出其应用及特征。
讨论、归纳各种杠杆的共同特征:(板书)在力的作用下,能绕某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物理学中叫杠杆。
出示图片:猿人移动石块置疑:古猿要把大石块移动,用木棍捅石块捅不动,谁能想法帮帮它?置疑:古猿用的木棍是杠杆吗?铁锤、剪刀、轮轴、扳子、钢丝钳、镊子等是不是杠杆?置疑:为什么人们利用杠杆橇石块时总是把支点放在离石块很近的地方?而不放到离石块远一些的地方?(板书)2.认识杠杆的几个概念介绍支点、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杠杆》教案 教案
![《杠杆》教案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3dbf7d42f60ddccdb38a087.png)
杠杆——新授课★整体设计说明★本课由投影画面和杠杆实物引入课题,通过观察动画引入杠杆含义,通过作图引入杠杆的五要素,再设计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最后通过图片展示生活中的各种杠杆。
这样是为了表达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同时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材分析★杠杆是一种与生活实践密切相关的简单机械,涉及力的根本概念及应用。
这一节是前几章力学知识的延续,也是学习滑轮和轮轴等简单机械的根底。
本节内容由三局部构成,分别是:杠杆、杠杆的平衡条件、生活中的杠杆。
★教法建议★为了使学生能较准确地画出力臂,教师有必要讲清力臂的概念,但课堂上不宜花费过多时间训练,否那么会影响本节的重点。
实验数据处理对学生难度较大,教师要注意根据学生的情况把握好分寸。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从生活中获得较多的关于杠杆的感性认识;已经初步掌握物理实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及方法;对力有所认识,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画力的示意图,有初步的作图能力。
★学法引导★放手让学生动手做实验,认真观察,同时深入思考,然后小组同学之间相互讨论交流,归纳总结。
这样来学习,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也锻炼了动手能力、沟通能力,自然也加深了对内容的理解。
★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识别出杠杆,并能准确找出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2〕能对杠杆进行分类,并能根据实际需要选择适宜的杠杆。
2.过程和方法〔1〕会画杠杆的力臂,根据力臂判断杠杆的类型。
〔2〕通过实验探究,能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能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分析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乐于在周围生活中发现和分析各种杠杆,了解杠杆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亲身感受物理知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重点难点★重点: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难点:画杠杆的力臂。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约1分钟〕多媒体展示宇航员在太空修航天飞机、我们的祖先在建造宫殿时用硬木棒搬动巨大的木头的生动画面。
出示杠杆实物、多媒体展示杠杆动画引入新课。
初中物理【杠杆】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杠杆】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abbf11a2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07.png)
初中物理【杠杆】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认识什么是杠杆;
2.认识杠杆的五要素;
3.理解力臂概念,会画力臂;
重 点:认识杠杆的五要素,会画力的力臂;
难 点:力臂的画法;
教学过程:
一 示标:通过羊角锤拔钉的实验揭示课时目标;
二 达标:
1.杆的概念:在力的作用下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
注意点:①在力的作用下;②绕固定点转动;③硬棒;
2.杠杆的五要素: ①支点“O ”:绕固定点转动的点;
②动力“F 1”:使杠杆转动的力; ③阻力“F 2”:阻碍杠杆转动的力; ④动力臂“l 1”: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 ⑤阻力臂“l 2”: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
3.力臂:
①关于力臂的概念,我们应注意以下几点:
a.力臂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
b.某一力作用在杠杆上,若其作用点不变,但力的作用方向改变,那么力臂一般也要改变;
c.力臂不一定在杠杆上;
d.若力的作用线过支点,则它的力臂为零;
②画力臂的一般步骤:
a.找出支点O ;
b.作出力的作用线,注意,延长线用虚线;
c.从支点作力的作用线的垂线,注意,垂线用虚线,并标上垂直符号;
d.力臂即支点到垂足的距离,用大括号标注,并标上l 1或l 2;
2
4.黑板板演,作图,找力的五要素;
5.学生板演、自练;
三测标练习:
附后;
四补标;
五布置作业:
课堂练习:课本P148 作业1 1、2
课外作业:《学习指导用书》P98 1、2、3、4。
初中物理杠杆课程教案模板
![初中物理杠杆课程教案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a9b2f467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0e.png)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理解杠杆的基本概念,识别并画出杠杆的五要素(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2.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并总结杠杆的平衡条件。
3. 学生能够运用杠杆的平衡条件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1. 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并掌握杠杆的基本结构及其平衡条件。
2.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学生通过了解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认识。
2. 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三、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问答法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杠杆现象,引导学生关注杠杆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杠杆的兴趣。
2. 探究杠杆的基本概念。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杠杆的原理,从而总结出杠杆的五要素。
3. 总结杠杆的平衡条件。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总结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4. 应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杠杆平衡条件进行解决,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布置一些相关的作业,巩固学生对杠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五、教学评价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作业完成情况以及实验报告,评价学生对杠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同时,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参与和团队合作情况,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综合素质。
初中物理杠杆试讲教案
![初中物理杠杆试讲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ff84a69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c882244.png)
初中物理杠杆试讲教案1.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认识杠杆,了解杠杆的分类和特点;能确认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和阻力臂的位置;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能在实际问题中应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推理能力;学会用杠杆平衡条件分析实际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欲望;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杠杆的分类、特点;杠杆的平衡条件;杠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杠杆平衡条件的理解和应用;动力臂和阻力臂的确定。
三、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杠杆、支架、钩码、测力计。
2. 演示材料:各种杠杆工具(如钳子、剪子、起钉锤、镊子等),以及厚纸板、木板、钉子、粗铁丝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a. 谈话:如果在院子里有一块几个人都搬不动的很大很重的石头,想把它移动一下,怎么办?b. 引导学生思考并展示各种搬运方法,引出杠杆的概念。
2. 学习新课a. 认识杠杆1. 讲解杠杆的定义和基本组成。
2. 提问并引导学生确定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和阻力臂的位置。
b. 杠杆的分类和特点1. 讲解杠杆的分类(一类杠杆、二类杠杆、三类杠杆)。
2.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不同类型杠杆的特点。
c. 杠杆的平衡条件1. 引导学生观察和实验,发现杠杆的平衡条件。
2. 讲解杠杆平衡条件的数学表达式。
d. 应用杠杆平衡条件分析实际问题1. 引导学生运用杠杆平衡条件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实例。
2. 讨论并总结杠杆平衡条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 巩固练习a. 安排学生进行分组实验,运用杠杆平衡条件解决问题。
b. 展示实验成果,引导学生互相评价和总结。
4. 课堂小结a.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杠杆的分类、特点和平衡条件。
b. 强调杠杆平衡条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5. 作业布置a. 请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决一些与杠杆有关的实际问题。
初中数学物理杠杆平衡教案
![初中数学物理杠杆平衡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44a6aec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b7.png)
初中数学物理杠杆平衡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杠杆的基本概念,包括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和阻力臂。
2. 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即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3. 能够运用杠杆平衡条件分析实际问题,求解未知力或未知力臂。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 通过对生活实例的分析,培养学生的思维转换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杠杆的基本概念,杠杆的平衡条件。
难点:杠杆平衡条件的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阿基米德的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整个地球”,引发学生对杠杆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见过杠杆吗?它有什么特点?二、新课导入(15分钟)1. 介绍杠杆的基本概念,包括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和阻力臂。
2. 讲解杠杆的平衡条件,即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三、实验探究(15分钟)1. 分组进行实验,每组准备一个杠杆装置,包括支架、杠杆和砝码。
2. 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过程中的数据,包括动力、阻力、动力臂和阻力臂。
3. 学生根据实验数据,总结杠杆的平衡条件。
四、应用与拓展(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运用杠杆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如求解未知力或未知力臂。
2. 教师选取个别小组的讨论成果进行讲解和点评。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2.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点评,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教学评价:本节课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杠杆的基本概念和平衡条件,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思维转换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初中物理杠杆教案
![初中物理杠杆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897197877232f60dccca12d.png)
教案讲义任教科目:物理 授课题目:杠杆 年级:初二下册 任课教师:学情分析教学目标考点分析1.巩固杠杆基础知识,掌握杠杆平衡的条件F 1l 1=F 2l 2。
2.认识什么是费力杠杆、省力杠杆和等臂杠杆,区分生活中一些物件,是属于什么杠杆。
3.学会画杠杆力臂. 教学重点 与难点1.杠杆平衡的条件F 1l 1=F 2l 2的理解应用2.费力杠杆和省力杠杆的区分3.画力臂教学方法先复习知识点,后用例题巩固。
学与练结合。
教学过程杠杆知识点1、杠杆定义:在力的作用下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杠杆。
说明:①杠杆可直可曲,形状任意。
②有些情况下,可将杠杆实际转一下,来帮助确定支点。
如:鱼杆、铁锹。
2、杠杆五要素——组成杠杆示意图。
①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
用字母O 表示。
②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
用字母F 1表示。
③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
用字母F 2表示。
说明:动力、阻力都是杠杆的受力,所以作用点在杠杆上。
动力、阻力的方向不一定相反,但它们使杠杆的转动的方向相反 ④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
用字母l 1表示。
⑤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
用字母l 2表示。
画力臂方法:一找支点、二画线、三连距离、四标签⑴找支点O ;⑵画力的作用线(虚线);⑶画力臂(虚线,过支点垂直力的作用线作垂线);⑷标力臂(大括号)。
OF 1 l 1l 2F 23、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杠杆平衡是指:杠杆静止或匀速转动。
实验前:应调节杠杆两端的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这样做的目的是:可以方便的从杠杆上量出力臂。
⑴结论:杠杆的平衡条件(或杠杆原理)是: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写成公式F1l1=F2l2也可写成:F1/F2=l2/l1⑵解题指导:分析解决有关杠杆平衡条件问题,必须要画出杠杆示意图;弄清受力与方向和力臂大小;然后根据具体的情况具体分析,确定如何使用平衡条件解决有关问题。
(如:杠杆转动时施加的动力如何变化,沿什么方向施力最小等。
人教版初中物理《杠杆》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物理《杠杆》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5ac2856453610661fd9f402.png)
《杠杆》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识别出杠杆,并能准确找出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2.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能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进行相关的计算。
3.能对杠杆进行分类,区分出生活中的省力杠杆、费力杠杆及等臂杠杆。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2.通过对杠杆的研究,让学生逐步学会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和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从生活中的实例,建立杠杆模型的过程,了解物理学中研究问题的方法。
2.通过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使学生勇于并乐于参与科学探究,增进交流与合作的意识,加强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精神。
3.通过杠杆分类及应用的学习,感受物理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领会物理知识的应用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学生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对于一些属于杠杆的简单机械已有一定的知识经验和感性认识,也已经有了一定的掌握工具的能力。
通过有关力的知识的学习,对力的知识、物体运动与力的关系、平衡概念等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另外,学生已学会了天平的调节,这些都为学习本节做好了铺垫。
这些对杠杆的认识是感性的,但这些认识可能肤浅、片面,甚至错误。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积极地去观察、讨论、猜想、探究,从中归纳出杠杆的特征及平衡条件。
杠杆知识是前面几章力学知识的延续,也是学习滑轮和轮轴等简单机械的基础。
本节内容由“杠杆”“杠杆的平衡条件”“生活中的杠杆”三部分构成。
教学的重点是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突出教学重点的关键是要引导学生完成好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在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和数据处理等方面给学生创设参与的机会,使他们加深体验。
本节的教学难点是画杠杆的力臂。
为了使学生能较准确地画力臂,教师有必要讲清力臂的概念,但课堂上不宜花费过多的时间训练,否则会影响本节重点的教学。
重点: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难点:杠杆示意图中动力臂和阻力臂的画法。
初中物理杠杆教案示例
![初中物理杠杆教案示例](https://img.taocdn.com/s3/m/7bef6211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b008247.png)
教案标题:初中物理杠杆教案示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通过观察生活和生产劳动中的各种杠杆提取共同的特征,并能在杠杆上确认支点、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的位置。
能准确地画出杠杆的动力臂和阻力臂。
2. 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能对杠杆平衡条件进行猜想和假设,并设计出验证方案,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处理,得出杠杆平衡的条件。
能应用杠杆平衡条件去分析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 能根据杠杆的特点,以及作用效果等进行分类。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杠杆,培养观察能力。
2. 通过实验探究,总结归纳出杠杆的平衡条件,培养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 在对实例的调研、分析和解释中进一步理解和应用杠杆平衡条件,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去解释某些具体问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 使学生感受到杠杆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提高探究的乐趣。
2. 运用学过的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杠杆,进一步感受到生活和科学的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1. 重点:杠杆平衡条件2. 难点:对力臂的引入和理解教学步骤:一、引入新课1. 观察图像中的这些日常生活用的工具,请同学说出这些工具的名称和用途?2. 这些能给我们提供方便的工具都称为机械。
日常生活中见到的那些复杂的机械也都是由简单机械组合而成的。
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杠杆的平衡状态下的各种情况。
2. 引导学生发现杠杆的平衡条件,即动力乘以动力臂等于阻力乘以阻力臂。
三、总结杠杆的平衡条件1. 学生通过实验数据和观察,总结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2. 教师进行讲解和解释,确保学生理解杠杆平衡条件的含义和应用。
四、应用杠杆的平衡条件1. 学生进行实例分析,运用杠杆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杠杆平衡条件的应用。
五、巩固练习1. 学生完成一些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对杠杆平衡条件的理解和应用。
2. 教师进行解答和讲解,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和提高解题能力。
初中八年级下册物理《杠杆》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八年级下册物理《杠杆》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87d79ecb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a5.png)
初中八年级下册物理《杠杆》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知道什么是杠杆。
2. 知道杠杆的三点、两力、两臂。
3. 理解力臂概念并能正确画出动力臂和阻力臂。
4. 理解杠杆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的结构。
2. 通过探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杠杆的应用,进一步认识物理是有用的,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归纳杠杆平衡条件。
【教学用具】多媒体、铁架台、杠杆、钩码、指甲刀、剪子、扳手、钳子、羊角锤、订书机、酒起子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出示一瓶饮料请一位同学上来帮忙打开瓶盖。
先让学生直接用手开,产生困难后让学生回忆生活中解决途径,再提供起子。
指出起子是一种简单机械,是杠杆的一种。
二、新课教学让学生观察实验桌子上的杠杆,小组讨论杠杆有什么特点。
并找同学归纳总结杠杆的定义,同时教师利用多媒体进一步展示。
教师引导学生想一下日常生活中用到那些杠杆,最后教师利用多媒体总结。
介绍:我国古代就有了使用各种机械的先例。
指出,虽然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低下,但勤劳的人民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制造的各种简单工具,改善了生产条件,方便了生活。
学生自学从课本中找出杠杆的5要素,教师找学生回答同时利用多媒体展示。
教师利用多媒体进一步讲解杠杆中的三点、两力、两臂。
教师提出三个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1.力臂一定在杠杆上吗?什么情况下力臂在杠杆上?2.杠杆一定是直的吗?3.在实际的测量中,你认为甲图和乙图哪一个更容易测出力臂?讨论结束后找学生回答,教师出示多媒体进一步加以强调。
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让学生阅读课本并小组讨论下面三个问题1.这个实验应提出怎样的问题?2.你的猜想和假设是什么?3.你打算怎样做这个实验?教师让学生让学生回答同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1 提出问题:杠杆平衡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2 猜想与假设:假设一:F1+L1=F2+L2假设二:F1-L1=F2-L2假设三:F1/L1=F2/L2假设四:F1×L1=F2×L2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1.不挂重物时,调节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初中物理杠杆的三要素教案
![初中物理杠杆的三要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2f52426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640f244.png)
初中物理杠杆的三要素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杠杆的基本概念,掌握杠杆的三要素(支点、动力、阻力)及其作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杠杆的三要素对杠杆平衡的影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物理学习的兴趣,感受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1. 杠杆的基本概念。
2. 杠杆的三要素(支点、动力、阻力)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1. 杠杆三要素的确定和识别。
2. 杠杆平衡条件的应用。
教学准备:1. 分组实验材料——杠杆、支架、钩码、测力计。
2. 演示材料——钳子、剪子、起钉锤、镊子等杠杆类工具,以及厚纸板、木板、钉子、粗铁丝等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谈话:如果在院子里有一块几个人都搬不动的很大很重的石头,想把它移动一下,怎么办?二、学习新课1. 认识杠杆讲解:刚才同学们想了很多方法,其中比较简便的就是用一根木棍或铁棍来撬。
如图91第一图。
一根棍子,当在棍下垫一块小石头或其他能支撑棍子的东西,用它撬重物时,就不再是一根普通的棍子,而成为一种简单的机械。
这种简单的机械叫做杠杆。
(板书课题)在杠杆上有一点:被垫着的那块小石头支撑着的那一点叫做支点(板书支点”),杠杆两端是围绕支点转动的。
驱使杠杆转动的力叫动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叫阻力。
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叫动力臂,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叫阻力臂。
(板书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2. 杠杆的三要素提问:什么是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它们在杠杆中的作用是什么?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杠杆的三要素及其作用,并进行演示实验。
总结:支点是杠杆转动的固定点,动力是使杠杆转动的力,阻力是阻碍杠杆转动的力。
动力臂是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阻力臂是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
三、课堂练习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杠杆平衡时三要素的位置关系。
2.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总结杠杆平衡的条件。
四、巩固知识1. 学生进行课堂练习,解答有关杠杆平衡的问题。
初中物理杠杆教案优秀14篇
![初中物理杠杆教案优秀14篇](https://img.taocdn.com/s3/m/f938936d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d7.png)
初中物理杠杆教案优秀14篇杠杆科学的教学设计篇一教学要求:1.知道使用杠杆的三种情况:省力、费力、不省力也不费力及每种杠杆的特点2.能从常见的工具中辨认出杠杆,指出它们的支点、动力作用点和阻力作用点,会确定力臂;指出属于哪一种杠杆3.能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简单的问题和进行简单的计算教具:托盘天平(或学生天平)、案秤教学过程:一、复习上节知识问:1.从上节实验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是什么?2.什么是杠杆的支点?3.什么是杠杆的动力臂?4.什么是杠杆的阻力臂?强调动力臂是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画垂线.不是支点到动力作用点的距离这节我们学习杠杆的应用.板书:二、杠杆的应用二、讲述三种杠杆杠杆在生活中、生产中应用广泛,使用杠杆可以给我们带来方便。
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可以把各种杠杆分为三类。
让学生阅读课本“三种杠杆”。
读完后让学生说出三种杠杆和它们的特点.教师归纳后写在黑板上。
板书:三种杠杆(1)省力杠杆:动力臂>阻力臂,动力<阻力;(2)费力杠杆:动力臂<阻力臂;动力>阻力;(3)等臂杠杆:动力臂=阻力臂,动力=阻力。
三、分析实际的杠杆问:根据什么来判断一个杠杆是省力的还是费力的?(学生回答)让学生逐个分析课本图一三-5中的4个杠杆是哪一种杠杆.教师在黑板上画出每个杠杆的示意图,找4名同学到黑板上画出它们的动力臂和阻力臂,写明属哪种杠杆.其他同学在自己练习本上画.教师巡回检查.然后一起讨论4名同学在黑板上画的对不对.纠正错误,强调如何正确画力臂。
引导学生分析费力杠杆的好处:省距离.以缝纫机踏板为例.再让学生自己分析镊子。
让学生自己分析省力杠杆省了力,但要费距离.以图一三-5中的橇箱盖为例。
四、天平和秤用天平、案秤称物体,使学生认识它们是杠杆。
让学生分析它们各属于哪种杠杆。
讨论天平平衡时,砝码质量等于被称物体质量的道理。
讨论案秤和�五、小结六、布置作业(略)介绍学生阅读“我国古代的杠杆”。
初中物理《杠杆》教案
![初中物理《杠杆》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52470f9b52acfc788ebc9d8.png)
初中物理《杠杆》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根据生活体验认识杠杆。
明确支点、动力臂、阻力臂、动力、阻力、杠杆平衡等概念。
理解杠杆平衡条件。
2.过程与方法:经历研究杠杆研究的实验过程,能正确找出杠杆五要素,理解杠杆平衡条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升物理学科严谨的实验观,产生对学习物理的浓厚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杠杆五要素、杠杆平衡、杠杆平衡条件【难点】力臂概念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新课导入上课同学们好!著名物理学家阿基米德曾经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能翘起整个地球,同学们你们相信么?我看到有的同学在点头,有些则在摇头,那我们就一起学习一下《杠杆》。
环节二:新课讲授(一)杠杆1.杠杆概念请同学们看一下大屏幕,上面有一些图片比如翘翘板,剪刀等。
哪位同学可以说一下,这些工具有什么共同特征?手举得最高的同学你来说一下,他说,都是一根硬棍围绕一个点转动,其实这种在力的作用下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就是杠杆。
2.杠杆五要素请同学们看一下多媒体,这上面就是一个杠杆;他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分别是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
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
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
动力臂:支点到动力作用线距离。
阻力臂:支点到阻力作用线距离。
而力臂的确定,我们可以按照以下几个步骤进行:1.根据杠杆示意图确定杠杆支点。
2.确定力的作用点,画出力的作用线。
3.从支点向力的作用线作垂线。
4.标注动力臂或阻力臂。
接下来老师想请一位同学,到黑板上画出这个杠杆的力臂。
最后一排的同学,你来。
好,请回。
这位同学是不是绘制的非常正确啊,看样子大家已经掌握的这部分知识。
(二)杠杆平衡条件1.杠杆平衡概念接下来请同学们看一下大屏幕上的动态图,分别是处于静止和匀速转动状态的杠杆。
杠杆在动力、阻力作用下匀速转动或静止称之杠杆平衡。
2.探究实验那大家知道什么情况下杠杆处于平衡状态么?请大家观看老师的实验,实验结束后告诉我,大家的猜想。
这时一个处于平衡状态的杠杆,接下来我会做出以下操作1.改变一侧钩码数量。
初中生杠杆平衡实验教案
![初中生杠杆平衡实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a98143b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92.png)
初中生杠杆平衡实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即力矩相等。
-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测量,找出杠杆平衡的条件。
- 学生能够运用杠杆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 学生通过数据分析,培养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 学生通过实际应用,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生能够感受到杠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 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体会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杠杆的平衡条件,力矩的概念。
2. 难点:通过实验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
三、教学过程1. 新课导入:- 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实例,如撬棍、剪刀等,引导学生思考杠杆的作用。
-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杠杆平衡的条件。
2. 实验演示:- 教师演示杠杆平衡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 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杠杆两端的力的大小和方向,以及力臂的长度。
3. 学生实验操作:-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亲自动手操作杠杆,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 学生通过改变力的大小、方向和力臂的长度,观察杠杆的平衡状态的变化。
4. 数据分析:- 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和归纳,找出杠杆平衡的条件。
- 学生能够用数学语言表达杠杆平衡条件,即力矩相等。
5. 知识应用:- 学生运用杠杆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杠杆的平衡点位置。
- 学生通过实际应用,体会物理知识的实用性和重要性。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正确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2.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操作,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 学生能够通过数据分析,找出杠杆平衡的条件,培养分析概括能力。
五、教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学生通过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培养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物理教案-物理教案-杠杆
初中物理教案-物理教案,杠杆
杠杆教案示例
(一)教学要求
1(知道什么是杠杆。
能从常见的工具中辨认出杠杆。
2(知道有关杠杆的一些名词术语。
理解力臂的概念。
会画杠杆的力臂。
3(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能用来解决简单的问题。
(二)教具:抽水机模型、切纸用小铡刀、剪刀。
学生分组实验器材:杠杆和支架、钩码、尺、线。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由学生阅读课本第十三章前言部分,引出本章学习内容。
教师指出,常用的简单机械有杠杆、滑轮、轮轴、斜面等。
由学生阅读本节开头的大问号后的一段。
并参阅图13�23、图13�24,图13�25说明杠杆在我国古代就有了许多巧妙的应用。
引出杠杆一节。
“板书:第十三章简单机械一、杠杆”
二、进行新课
1(什么是杠杆,
提问:如何用一根硬棒撬起一块很重的石块,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并结合课本图13�2甲或出示事先画好图的小黑板讲解。
给出杠杆的定义。
教师指出:杠杆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这是杠杆的特点。
杠杆有直的也有弯的。
观察和演示:抽水机的手柄、切纸的铡刀、剪刀都是杠杆。
观察装置中哪个硬棒在力的作用下绕哪个固定点转动。
板书:“1(什么是杠杆,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杠杆。
”
2(描述杠杆的几个有关名词术语
(1)
教师以讲什么是杠杆时所画的撬杠撬石头的板图为基础,边讲下列名词边在图中规范标画出三点、两力、两臂。
并板书写出各名词及其定义。
板书:“2(名词术语:”
支点:杠杆(撬杠)绕着转动的点,用字母O标出。
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画出力的示意图,用字母F1或F动标出。
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画出力的示意图,用字母F2或用F阻标出。
注意:动力和阻力使杠杆转动方向相反,但它们的方向不一定相反。
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
用字母L1或L动标出。
(简介力的作用线概念。
)
教师说明力臂的画法:首先确定杠杆的支点,再确定力的作用线。
然后使用直角三角板画出从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线,垂足要落在力的作用线上,符号指明哪个线段是力臂,并写出字母L1或L动。
力臂常用虚线画出。
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用字母L2或L阻标出。
(2)以课本图
13�2丙,抽水机的柄为例(出示小黑板,图中暂不画出两个力臂),结合演示抽水机柄模型,由一名学生在板图上画出动力臂和阻力臂。
要求用直尺三角板规范画出。
其他学生在各自笔记本上练习。
教师巡回指导。
(3)讲评。
如有不足之处予以纠正。
3(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1)教师:杠杆的平衡是指杠杆静止不转动或杠杆匀速转动。
今天研究杠杆的平衡是指杠杆在水平位置静止不动的平衡。
(2)实验目的: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3)学生阅读课本中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的课文。
并检查实验器材。
(4)提问:步骤1,为什么调节杠杆两端的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步骤2,为什么在杠杆两边挂上不同数量的钩码,调节钩码位置,使杠杆在水平位置重新平衡,
要求学生答出:杠杆只有在水平位置平衡,从支点到动(阻)力作用线的
距离,即力臂的长度,才可从杠杆上的刻度值直接读出。
提问:实验器材中一个钩码的质量是多少克,它受到的重力是多少牛,
要求学生答出。
提问:课本记录实验数值的表格中力和力臂的单位是什么,
要求学生答出是牛和厘米。
教师指出,表中“动力×动力臂”和“阻力×阻力臂”的单位是牛?厘米,通常用牛?米表示。
(用刻度尺量长度,不要求读出估计数值。
)
(5)学生实验,实验数值记录在课本表中教师巡回指导。
实验完毕,整理好器材。
(6)总结:由多个小组报告,根据实验数值归纳出杠杆的平衡条件,及数学表达式。
板书:“3(杠杆的平衡条件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上式的意义是: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倍,动力就是阻力的几分之一。
例如用抽水机抽水时,加在抽水机手柄上的力是150牛,如果动力臂是60厘米,阻力臂5厘米,即动力臂是阻力臂的4倍,动力就是阻力的四分之一。
由此可知抽水机的柄受到的阻力是600牛。
三、小结重点知识
(1)什么叫动力臂,什么叫阻力臂,
画出节后练习第3题各杠杆的动力臂和阻力臂。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各杠杆的示意图,画出它们的支点、动力和阻力,由四名学生分别画出它们的动力臂和阻力臂,教师巡回指导,最后进行讲评。
各杠杆示意图如图1所示。
(2)杠杆的平衡条件是什么,
四、布置作业 :本节课之后练习
1、2、3题
物理教案,杠杆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