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农与新农民
中农集团发挥国家队作用,扛起春耕保供稳价重任
6版|特别策划2021年4月2日星期五编辑:炼晨电话= ************CHINA AGRI-PRODUCTION NEWS 中国农资202仲国农资行业中农集团:发挥国家队作用,扛起春耕保供稳价* **^ * # L I纏《中国农资》记者李阳魏萌王润楠中农立华广西公司南宁区域业务人员查看农户辣椒育苗生长情况。
现正值我国春耕备耕关键期,为了解各地春耕进展及农资 企业保供稳价情况,中国农资传 媒开展调研采访。
近日,《中国农 资》记者走进中国农业生产资料 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农集 团”),与中农集团相关负责人围 绕春季农资市场行情、淡季储 备、春耕保供等热点话题进行了 深入交流。
秉承为农服务宗旨担起国家队责任当前,全国春耕农业生产正 由南向北渐次展开,保障春耕农 资供应和价格稳定是事关国家 粮食安全的头等大事。
中农集团 按照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的 部署,在中国供销集团的正确领 导下,全力以赴加强肥料、农药 等春耕必需农资产品的供应,提 升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以实际 行动践行为农服务初心,助力夯 实粮食安全“防波堤”。
中农集团总裁王春林表示, 今年春耕,中农集团提前部署、 靠前服务,秉承为农服务宗旨, 肩负起为农服务国家队和主力 军的责任。
具体来说,一是全力 以赴保障春耕备耕,精心组织、 周密落实,有序生产、提早备货, 切实保障春耕农资供应充足、价 格平稳、质量安全;二是提升农 业社会化服务水平,打造“9+N ”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科技 引领;三是持续推广绿色农资, 减少面源污染,进一步加强农资 新品种研发与髙效低毒、低残留 农药和植保防治技术的推广,推 进水肥、药械一体化服务以及畜 禽养殖粪污治理,促进粪污、秸 秆资源化利用取得更好成效。
严密部署落实 完成化肥储备任务今年以来,受疫情和国际市 场价格波动等综合因素影响,国 内农资产品的价格持续上涨。
截 至3月中旬,主要农资产品价格 均高于去年同期。
打造新农民之家 完善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2 l一 0 l1
打 造新 农 民之家 完善现 代农 业服 务 体 系
业局
3 10) 2 0 1
要:为构建 与完善现 代农业服务体 系 ,适应现代农业发展 要求 ,笔者从 兰溪市新农 民之家 的定位 、宗旨、实践、
特 点以及 服务方式等方 面, 探索了新农 民之家的构建 , 阐述 了建设新农 民之家 的必要性 , 分析 了现代农业服务体 系建设过程
中 存在 的 主 要 问题 , 提 出 了打 造 新 农 民 之 家 的 思 考 与 建 议 。 并 关键 词 : 新 农 民之 家 ; 服 务 体 系 ; 思考 建 议
兰溪 市 十 2 0 年 创 办 J农 民 之 家 , 年 米 共 接 受 水 人水 00 , 电咨 询 3 . 5 人 次 ,帮 助 农 民 决 农 业 生 产 、农 产 品 销 78 万
波 、杭州 、嘉兴、 I 等地 ,了解 当地农产品市场信息并进 海 行 有效对接 ,把 兰溪杨梅 、蜜梨、人红柿、高 山蔬菜等农产
品 打入 当地 水 果 批 发 市 场 、 送 中 心 或 超 市 ,取 得 r良好 的 绛 济 效益 。此 外 ,还积 极 召 开 农 产 品 推 介 会 ,为农 民提 供展 ,推 广 的 、 , 后 举 办 r兰 溪 蜜 梨 市 民品 尝暨 品牌 推介 会 、 J ÷ 台 先 余粮 山人 红 柿会 华 推 介 会 、 江 兰溪 名 优 农 产 品 I 推 广刷 、 浙 : 海 兰 溪杨 } I 排 介会 、兰 溪 会 秋 水 果 采 摘 节 等 活 动 ,收 到 J 母 海 ,
1 8名, 中商级职称 3人、中级职称 1 人 ,专业涵盖种 了、 2 粮油、植保、水果 、茶叶、林业、水产 、畜牧等 。 时,除 认
浅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素质问题
化态势 , 即一 部分农 民进入城市成 为所谓 的“ 农民工 ” 另一 ,
部分则仍然留在农村里成为 闲置劳动力。鉴于此 , 高农民 提
的 素 质也 可 以相 应 的分 为 两 部 分进 行 。
l 高进城务工人员的素质 。 提
早 在 民主革命 时期 。 毛泽东 同志就提 出“ 严重的 问翘 在 于教育农民” 。大批 农民进城 , 正是提高农民素质的重要历史 契机 。如果我们做得好 , 争得 了历史的主动 , 进城农 民会把城 里的先进因素带回农村加 速新 农村的建设过程 。反之 , 则会 对新农村的建设产生不利影响 。我们不能指望农民进城后就 自然而然的接受城市文化 的先 进性 。不学 自通 ” “ 的掌握 现代
维普资讯
t 人力资源开
◎杨 霞飞
党的十 六届五 中全 会做 出了建设 社会主义新 农村的部 署 , 出了“ 提 生产发 展、 活宽裕 、 生 乡 文 明、 村容 整洁 、 管理 民主” 的二十字要求 。自此 , 这一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 代 化建设全 局的宏伟 战略举 措 ,便成 了举国上 下关注的焦 点 。今年“ 两会 ” 期间曾引起全国人民热烈讨论的“ 十一五” 规 划纲要更是详尽 的描 绘了一幅新农村 的美好 远景。在“ 十一
程 度 , 与连续 几年来 中央发布 “ 号文件 ” 这 l 的意 义是不谋而 合 的。纲要 中有关新农村建设的 内容共 有六 童 , 分别涉及到 了发展现 代农业 、 增加农 民收入 、 善农 村面 貌 、 改 培养新 型农 民、 增加农业和农村投入及 深化农村改革等方面 。这六个方 面既各有侧重 , 又存在着 内部联系 , 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
程度 呈现 出明显的正相关 。也就 是说 , 凡是 农民素质较高 的 地区 , 农业现 代化水平就较 高。因此 , 要加速农村经济社会 的
农村社会学(第二版)第四章 农民及其社会特征
逻辑是人的理性思维的一种方式,行动的逻辑所指的便是理性人在做出行动选择之前 按照一定逻辑原则进行计算的过程,通常是行为决策的动因及过程。行动的逻辑主要 是微观经济学从微观层次来考察行动者经济活动规律的途径,通过对个体行为选择规 律的把握,可以进一步认识和把握社会经济系统里的运动规律。 社会行动逻辑主要包括三个基本逻辑元素: (1)个体行动的驱动力; (2)群体行动的动力; (3)社会性行动的合力。
资料来源: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5-9.
马克思主义理论赋予农民概念的阶级内涵,概括起来主要包括: (1)农民阶级是一个受剥削、受压迫的阶级; (2)农民阶级主要由半自耕农、贫农和雇农构成; (3)农民阶级身处社会底层,分散且无组织。
农民阶级的界定与划分, 从认识论的角度看,揭示了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的不平等社会关系及社会结构; 从世界观的角度看,是为唤醒农民的阶级意识,为改变自己所遭遇的不平等而采取革 命行动。 所以,农民阶级理论有着明显的实践或行动取向,这一理论是为了动员和组织农民参 与革命实践而创立和发展的。
农民群体的一个具有较多共性特征的社会心理是趋同心理。与求异正好相对应,趋同 是尽量让自我与他人相同或相似。在趋同心理作用下,农民群体中的标新立异现象相 对少见。 农民群体的趋同心理有三个典型的形式: 一是攀比心理, 二是从众心理, 三是求同心理。
费孝通认为,中国乡土社会是一种“礼俗社会”,因为乡土社会的秩序建构主要依靠 “礼”和“俗”,而非法制。生活在乡土社会场域中的农民群体,自然也就形成了遵 循礼俗的社会心理特征。 风俗习惯的形成通常有三个基本条件: 一是共同的生活空间, 二是持久的时间积淀, 三是建构与遵从的人群。
概括起来,这些基本社会元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村落聚居, 二是农耕生计, 三是熟人社会。 这三个社会元素基本构成了农民群体社会生活环境的共性与典型性。
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演变
但是“三农问题”还没有彻底解决,农业、 农民、农村问题依然存在:
农业问题: 农业问题: 主要是农业产业化的问题。中国农业目前基本上属 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没有形成规模经济。 农村问题: 农村问题: 目前突出表现的一个问题是户籍制度改革。养老医 疗问题和幼儿教育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 农民问题: 农民问题: .农民素质还比较低 。农村义务教育普及率低,计划 生育意识薄弱。农民减负增收问题。
具体措施: 1、稳定、完善和强化辅助农业发展的政策, 进一步调动农民积极性。 2、严格实行耕地保护制度,提高耕地质量。 3、加强农田水利和生态建设,提高农业抵御 自然灾害的能力。 4、加快农业科技穿心,提高农业科技含量。
5、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发展 环境。 6、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高 农业竞争力。 7、改善农村投融资体制,健全农业投入机制。 8、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促进农民和农村社 会全面发展。 9、加强和提高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
意义:这次土地改革,政治上巩固了工 农联盟和人民政权;经济上使得农村经 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工业化 开辟了道路。
二、农业合作化(1953-1956) 农业合作化(1953-1956)
背景:随着政权巩固和国民经济的恢复,为 贯彻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年中国共产党决 定在农村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这首先是因 为农业不能满足国家大规模工业化建设对商 品粮的需求。其次,土改后的农民虽分得了 土地,但有些贫下中农因畜力和农具等生产 资料不足,生产、生活上仍有困难。因此实 行农业合作化,是符合当时中国农村实际的, 是必要的。
过程:农业合作化经历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 的改造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53年)主要是兴办互助组。土 改后,一些贫下中农因畜力、农具、种子等 不足,自发地互帮互助,组织起互助组,有 利于农业生产。人民政府因势利导,积极引 导农民建立互助组。但互助组还只是社会主 义的萌芽。
八年级下册历史专题复习一——三农问题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凤阳小岗村
(5)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误的 教训,你从中得到怎样的认识?(2分)
要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制定政策必须从国情出发,不能 脱离实际;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等。
(2013·四川眉山)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简称“三农” 问题,它是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社会的安定和发展的 重大问题。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 社会安。党和国家历来重视“三农”问题。新中国成立后, 党和政府为解决“三农”问题,采取一系列措施,取得了 巨大成就,但也不乏沉痛的教训。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 问题。
建国后的土地政策:土地政策的四次调整
1.1950--1952年 土地改革 2.1953--1956年 农业生产合作化运动 3.1958年 人民公社化运动 4.1978年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土地改革(1950- 农业合作化
人民公社化
1952年)
(1953-1956年) (1958-1983年)
公有制
影 响
解放了农村生产 力,为农业生产 的发展和国家工 业化开辟了道路。
提高了农村生产 力,推动了社会 主义工业化发展
超越了农村生产 力水平,挫伤了 农民生产积极性。
调动了农民积极 性,解放了农村 生产力,推动了 农业发展。
请你看一看
农民拔除 地主立的 地界碑
农民申请 加入农业 合作社
向农民 宣传土 地改革 法
图③ 农民在领取包产到户的合同书
图④ 人民公社化时期毛泽东在河南视察
A.①②③④ B.④③①② C.②①③④ D.②①④③
(2014·随州)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国农业 政策进行过多次调整,其中较典型的有农村人民 公社化运动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得了两种
新中国成立初期刘少奇对“三农”问题的探索
新中国成立初期刘少奇对“三农”问题的探索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民主革命时期,曾领导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历任中华全国总工会副委员长,中央职工部部长,中华全国总工会组织部长、苏区中央执行局委员长,中共福建省委书记,中国工农红军第八军团、第五军团中央代表和第三军团政治部主任,中共中央北方局书记、中原局书记,新四军政委,华中局书记,中央书记处书记和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等职。
1945年,在中共七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和毛泽东、朱德、周恩来、任弼时组成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个稳定成熟的领导集体。
新中国成立后,先后担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国防委员会主席等职。
他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在“文化大革命”中,他受到错误的批判,遭到林彪、江青集团的政治陷害和人身摧残,于1969年11月12日病逝。
1980年2月,中共中央恢复刘少奇的名誉。
2008年11月24日,是刘少奇诞生110周年的日子,本刊特设此专栏,以示纪念和缅怀。
新中国成立初期刘少奇对“三农” 问题的探索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
如何迅速发展国民经济,探索一条符合中国国情,保证我国稳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成为摆在全党面前最重要的问题。
刘少奇对此进行了深入地思考与探索。
根据中国的现实国情,他在1951年3月提出“现在为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而斗争”。
基于这种思想,刘少奇在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上采取了比较务实的态度,把农业摆在国民经济的首位,提出了切合农村实际的主张。
新中国成立初期,刘少奇对“三农”问题的思考与探索,对我们今天解决“三农”问题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刘少奇对“三农”问题战略地位的充分认识“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民、农村问题,是20世纪90年代末才被归为一个整体问题提出的。
地主富农中农划分标准
地主富农中农划分标准中国农村社会结构的划分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议题,其中地主、富农、中农等不同阶层的划分标准更是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和讨论。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地主富农中农的划分是一个极具政治背景和社会意义的话题,对于划分标准的探讨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当时社会的阶层结构,还可以为我们提供宝贵的历史参考,深化对中国农村社会变迁的理解。
在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初期,地主富农中农的划分标准主要是根据土地所有制和生产手段来界定的。
地主是指占有大量土地并剥削农民劳动力的人,他们通常以租佃关系获取高额利润,对农民经济生产造成了严重压迫。
相对于地主,富农拥有一定规模的土地和劳动力,但其剥削程度要低于地主,通常通过雇佣土地给其他农民耕种来获取利润。
中农则是占有一定土地和生产工具,依靠自己的劳动获取收入,相对独立于地主和富农。
在早期的土地改革中,地主富农中农的划分主要侧重于对土地和生产手段的占有状况进行考量。
这种划分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村的社会结构,有助于相关部门对土地的重新分配和资源的合理配置。
然而,随着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各地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化,传统的逐渐显露出一些弊端和局限性。
首先,由于农村社会生产关系的不断变化,传统的土地所有制关系已经不再适应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需求。
在当前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土地的所有权往往不再是划分地主富农中农的唯一标准,很多农民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投资积累了一定的财富和生产工具,他们可能并不占有很多土地,但在经济上已经达到了中农以上的收入水平。
因此,单纯依靠土地所有权来定义地主富农中农的划分标准已经显得不够全面和准确。
其次,在农村生产关系发生巨大变革的同时,农民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以前的地主富农中农划分标准更多地是从经济利益的角度出发,忽视了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社会地位。
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深入推进,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逐渐向城市化方向转变,他们更加注重自身的素质和文化修养,不再仅仅局限于土地和劳动力的所有权。
农民
农民1.含义:农民:是指中国共产党政府自20世纪50年代,实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后,与城市居民形成对称的二元国民的弱势群体。
占我国总人口近70%。
非指自然意义上居住在农村,并从事种植、养殖业的农业劳动者。
其划分的标准并非产业,而是以父母的户籍为唯一标准划分的群体。
具有时间、空间、价值、领域思维特性。
农民阶级包括富农、中农、贫农三个阶层,但主要是指贫农和中农。
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土地革命或土地改革中一般都采取坚定地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的政策,对富农则采取使它保持中立的政策和保存富农经济的政策。
2.历史演化:1.1949年中国共产党在大陆建立政权以后,随着农村土地改革计划的完成,农村居民均获得土地,这时农民演变为“自耕农”,但维持的时间极短;随着合作化运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自耕农”的身份很快由来得极快的“农业合作社社员”变为“人民公社社员”,“社员”的身份直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实施的1984年。
2.随着人民公社制度的解体,农村居民开始实际上重新拥有土地,即理论上的“包产到户”,农民开始完全拥有土地的经营权。
过去的以粮食生产为主的集体经济转为农户自主经营的私营经济。
农村由过去的种植业为主转向多种产业,乡镇企业(1990年代以后基本上全部转化为私人企业即“民营企业”)获得较快发展。
至此,按照农业生产结构变化和就业途经,农民群体开始演化。
3.经济发达地区,出现亦工亦农的群体,多为青壮年农村劳动力,即被雇于在当地企业,同时兼顾家庭农业生产。
主要集中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如沿海地区、内陆地区的城郊和集镇。
大量农村劳动力转入城市,其身份在各个时期有不同的称呼,如“民工”、“农民工”。
4.自1980年以后,农民根据其产业重点,被冠以各种称呼。
粮农,果农,菜农,棉农,养殖户,专业户,也有一些出身农民家庭的人因为干农活不能养家糊口或者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而选择流动到中国其他地方定居或打工,这类人以前被称为“农民工”,为避歧视,多以“新公民”代之。
新中国成立初期土地改革运动对乡村社会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初期土地改革运动对乡村社会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制度改革是一场由中国共产党发起的旨在实现“耕者有其田”与变革乡村社会秩序的革命。
这场革命解放了农业生产力,重组了乡村基层政治结构,引起了乡村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动,促进了乡村社会现代民主政治因素的生长,使得乡村社会经济、政治及文化上都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
乡村社会每天都在改造进步之中,每个人的生活也都处在发展变化之中。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运动不仅有效促进了当时中国乡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且对当代中国乡村社会的变迁仍然有着深刻的影响。
标签:新中国成立初期;土地改革运动;中国乡村社会变迁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运动不仅迅速实现了“耕者有其田”,而且带来了乡村社会前所未有的巨大变迁。
“对于中国几亿无地和少地的农民来说,这意味着站起来,打碎地主的枷锁,获得土地、牲畜、农具和房屋。
但它的意义远不止于此。
它还意味着破除迷信,学习科学;意味着扫除文盲,读书识字;意味着不再把妇女视为男人的财产,而建立男女平等关系;意味着废除委派村吏,代之以选举产生的乡村政权机构。
总之,它意味着进入一个新世界。
”①学界虽然在土地改革运动研究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但从乡村社会变迁角度来研究土地改革运动的影响则尚有进一步深化拓展的空间。
本文试图从解决乡村社会的贫困与饥饿、增强农民群众对党和国家的政治认同、优化乡村社会的阶级结构、促进乡村社会现代民主政治因素的生长等方面,就土地改革运动对中国乡村社会的影响作些分析探讨,为新时期新一轮土地制度改革提供有益借鉴。
一、有效解决了乡村社会的贫困与饥饿由于西方列强的多次入侵和反动政府的残暴统治,近代中国乡村社会兵连祸结,灾荒不断,农业生产力遭到空前的浩劫和摧残。
据李约瑟统计,在近代史上,中国每6年就有一次农业破产,每12年就有一次大饥荒。
②在灾难的往复循环之中,农民的收入降低到不足以维持最低生活水平所需的程度。
在20世纪30年代,“年人均国民收入水平大约在58元(15美元)左右(按1933年价格计算),排名近于各国之末。
地主、富农、中农、贫农、雇农是如何划分的:新中国成立初期,进行了
地主、富农、中农、贫农、雇农是如何划分的:新中国成立初
期,进行了
地主、富农、中农、贫农、雇农是如何划分的:新中国成立初期,进行了农村土地改革,7亿多亩土地分给了3亿多无地或失地农民。
到1952年底,农村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根据土地的多少和雇工的多少,农村人口分为地主、富农、中农、贫农和雇农五个等级。
因为全国各地的土地人口不同,划分的标准也不是一刀切。
以东北为例:一是地主,他们一般拥有百分之一百八十以上的土地,有车马,常年靠雇佣长工耕种土地。
除了户主之外,其他家庭成员也在地里干活。
地主是被打倒的对象,他的土地和财产被没收,他的子女不能参军成为公务员。
二是富农,他们一般有十到八亩地,可以靠土地生活,他们每年也雇请雇工下地干活。
分了地以后,除了自己种地,多余的地会分给没地和少地的农民。
第三,中农,10亩8亩地,基本自给。
第四,穷人,他们拥有自己的土地,主要靠工作生活。
5.雇佣农民,没有土地,靠给地主做长工或租地主的地为生。
农民工是共产党农村生活的骨干。
通过土地改革,人民当家作主,解放了生产力,粮食产量迅速增加。
新农人
4 农村电商的四大特征
(1)农产品直销是主流 (2)进口农产品成熟成为热点 (3)生鲜农产品快速发展 (4)农产品预售模式逐渐热起来 新农业的新产业链——“互联网+农业”,是一个 综合化服务运营平台,包含了农业的新型主要产业链, 大数据分析(产前农资电商;产中农产品经营主体、 种植户、企业、物联网的应用;产后销售流通环节的 农产品电商、定制化生产)。 “互联网+农业”是农产品生产、销售、服务等的 全面升级,是信息化改造农业的深入结合与发展。
1 “新农人”含义
新农人是互联网与三农问题有机结合的一种产 物,是农民群体中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新农人与传统农民、新型农民的区别: 传统农民。核心特征是自给自足,家庭式组织。 新型职业农民。核心特征是有较高文化素质,掌 握现代农业生产技能。 新农人。核心特征是互联网基因、文化基因、创 新基因、群体基因。属于高端群体。
(3)文化基因 相比传统农民,新农人普遍有相当高的文化水平, 这是推动新农人持续创新的重要途径。同时,新农人 大多出身农村,对农工文化有比较深刻的认知,使新 农人更接地气,能有效改变传统农业与农村经济。 很多接受普通高等教育的年轻人带着创业和造福 家乡的梦想回农村,掀起新一波新知识青年下乡的热 潮,这是在新经济背景下,互联网加速向农村领域扩 散的自然体现。
(1)改变了农业生产与流通模式,推动了农村经 济发展 借助互联网平台,部分农民成为了市场交易的主 体(例,淘宝网上农民转型为卖家),直接与消费者沟 通、交易,从而极大地增加了议价权,提升了收入水 平,同时也增加了农民对市场信息的敏感性,部分农 民通过融入新型产业链而受益。 例如,浙江遂昌县,当地网店协会创办了合作社 企业—分销平台—卖家的分销体系,农民合作社与农 产品加工企业通过成为网店协会的供应商,融入互联 网和大市场,获得了比传统模式下更高的收益。
社会主义新农民素质结构研究
新农村建 设从 根本上讲 , 是从经济 、 就 政治 和思想 文化
上全 面地 提高农民素质 , 使他们成为新一代 的中国现代化农
程度。
1 新 型农 民 的 内涵
在西 方学 者 那 里 , 国的 农 民一 直 是 Paat 中 esn 而不 是 f m r前一个 单词是指与落后生产方式相联系的 自耕农 , a e, r 而 后者是专 门指以经营农庄为业的农民。当前 , 中国以户为单
2 新 型农 民素 质 的 结构 及 其 内容
第 l 卷第 9 5 期
2 0 年 9月 08
现 代 农 业 科 学
Mo e Agi u t rlS i n e d m ac l a c e c s u
V 1 1 . 0 . 5 No 9
S p2 0 e .0 8
社会主义新农民素质结构研究
张 晓旭
( 州 学 院 , 徽 滁 州 2 90 ) 滁 安 30 0
ie lg c d mo a ai ,c l r ltc n lg ai ,p y h lg c lq a i d ooia a rl l t ln u q y ut a e h o o y q l t u u y s c o o ia l t u y,ma a e n u l d p y ia u i . n g me tq ai a h s lq a t y tn c l y
ZHANG a - u Xi o x
( h zo oee hzo , n u 2 90 C ia C uhuC l g,C uh u A h i 3 00, h ) l n
论赵树理笔下的农民形象
论赵树理笔下的农民形象作者:白生国来源:《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2015年第07期摘要:正因为赵树理的笔一生耕耘于农村,所以他被誉为“现代的农民作家”。
这不仅是对他的小说创作的概括,更是对赵树理一生致力于关注农民和揭示农民问题的肯定。
在赵树理的笔下成功地塑造了许多农民典型,主要分为四大类:新农民形象、旧农民形象、农民中的中间人物、农民中的流氓。
关键词:农民形象;乡土;描述正因为赵树理的笔一生耕耘与农村,所以他被誉为“现代的农民作家”。
这不仅是对他的小说创作的概括,更是对赵树理一生致力于关注农民和揭示农民问题的肯定。
在赵树理的笔下成功地塑造了许多农民典型,主要可以分为四大类:新农民形象、旧农民形象、农民中的中间人物、农民中的流氓。
一、新农民形象以《李有才板话》中的李有才、老杨和《小二黑结婚》中的小芹、小二黑等为代表。
在他们身上,赵树理灌注了极大的热情,讴歌了斗争中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农民。
就李有才来看,他除了具有我国农民勤劳、朴实、敦厚的传统美德之外,显然还有不同于二、三十年代农民的新的特质。
他虽然深受地主的压迫与剥削,一贫如洗,但没有丝毫的忧伤;他虽然饱经风霜但没有因袭的重负。
他不但敢于斗争而且善于斗争。
在小说的第一章“书名的来历”中,作者介绍李有才时给他起了一个非常传神的外号——“气不死”。
这是对他性格的总概括。
此后,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作者从不同侧面突显了他的性格:第二章“有才窑里的晚会”,表现他的热情开朗;第三章“打虎”写出了他锐利的目光;第四章“丈地”显示了他的机警;第五章“好怕的模范村”则表现了他面对打击不低头的骨气;第八章“老、小字辈准备翻身”和第九章“斗争大胜利”,进一步展示了他斗争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整个故事情节里,他是以战斗的农民人的姿态出现的。
李有才具有诗人的气质和才能,他娴熟地掌握了为农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快板,并把它作为进行反抗和斗争的武器,每当闫恒元之流耍一次花招、搞一次阴谋,他便以敏锐的嗅觉、特有的明辨是非的能力及时地编出快板予以揭露和抨击。
新中国土改运动中是怎样斗地主的
新中国土改运动中是怎样斗地主的新中国土改运动中是怎样斗地主的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现“耕者有其田”封建土地制度是造成中国农民贫穷和农业生产落后的总根源,“是我们民族被侵略、被压迫、穷困及落后的根源,是我们国家民主化、工业化、独立、统一及富强的基本障碍”。
因此,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任务和基本纲领之一。
《共同纲领》规定:“凡尚未实行土地改革的地区,必须发动农民群众,建立农民团体,经过清除土匪恶霸、减租减息和分配土地等项步骤,实现耕者有其田。
”新中国成立之初,占农户总数不到7%的地主、富农,占有总耕地的50%以上,而占全国农户57%以上的贫农、雇农,仅占有耕地总数的14%,处于无地少地状态。
地主人均占有耕地为贫雇农的二三十倍,农村存在着大量无地和少地的农民。
尽管国民党反动政权在大陆已被推翻,也有一部分中小地主和开明绅士表示愿意服从土改法令,但就整个地主阶级而言,是不甘心失去其原来在农村的统治地位和经济利益的。
因此,必须放手发动群众,与地主阶级进行面对面的尖锐斗争,而不能实行所谓“和平土改”。
曾任中南局秘书长的杜润生回忆说:“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改革,不讲政府恩赐,而是要推翻封建统治,树立农民群众在农村中的政治优势,提高农民阶级自觉性,发动阶级斗争,使群众自求解放,实现土地还家。
这就要求不同于旧时代的改朝换代,不同于某几个皇帝君王用恩赐办法,均土地,抑豪强,实行让步政策。
而是要粉碎旧的反动统治权,代之以人民政权,彻底推翻乡村的旧秩序,使上层和下层、中央和地方整合在一起,使中央政府获得巨大的组织动员能力,以及政令统一通行等诸多好处。
”正是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使中国农村的土地占有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
占农村人口92.1%的贫农、中农,占有全部耕地的91.4%;原来占农村人口7.9%的地主富农,只占有全部耕地的8.6%。
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所有制被彻底废除,“除了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以外,全国约有四亿五千万农业人口的地区完成了土地改革,封建主义的基础已被彻底打垮”。
新农民新农村
新农民新农村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农村的人口逐渐流失,农业生产力下降,农村面临着空心化和老化的困境。
为了重振乡村经济,实现乡村振兴战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成为新农民,投身到农业生产和农村建设中。
新农民的出现不仅带来了农业生产力的提升,也为新农村的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新农民是指那些城市中的年轻人,因为热爱农耕、向往田园生活,选择离开繁华都市,迁居到农村地区从事农业生产和农村建设的人。
他们在农村耕耘,感受着大自然的馈赠,劳作中体会着幸福与满足。
同时,新农民也注重学习现代农业知识和技术,通过科学种植、现代化农业生产方式,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有效改善了农村的经济状况。
新农民不仅仅是从事传统农业的农民,更是将现代科技融入到农业生产中的创新者。
他们善于运用互联网技术,开展农产品销售、农业信息查询等业务,拓宽了农产品的销售渠道,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
同时,新农民们也积极参与到农村文化建设、乡村旅游开发等工作中,打造出富有特色的新农村品牌,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和投资者,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新农民的到来,不仅仅改变了农村的面貌,也为广大农村人民带来了希望和机遇。
他们结合自身专业知识和技能,为农村带来了科学管理和现代化生产方式,推动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与升级。
同时,新农民们也带动了当地农民的思想觉醒,激励更多的农村青年投身到农业生产和乡村建设中,实现了农村的振兴和发展。
综上所述,新农民的出现为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
他们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创新,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水平,实现了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期待着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新农民的行列,共同推动农村的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新农民,新农村,让我们携手共创美好明天!。
中农是什么意思
中农[zhōng nóng]农村的小资产阶级介于贫农和富农之间的农民。
农村的小资产阶级。
一般占有土地,拥有一部分牲畜和劳动工具,生活来源靠自己劳动。
一般不剥削他人,也不出卖劳动力受人剥削。
中文名中农繁体中農注音ㄓㄨㄙㄋㄨㄙˊ拼音zhōng nóng词语定义一九五〇年六月三十日中央人民政府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认为一九三三年瑞金民主中央政府为着正确地解决土地问题而公布的两个文件,即“怎样分析农村阶级”和“关于土地改革中一些问题的决定”,除开一小部分现时已不适用外,其余全部在现时的土地改革中是基本上适用的。
根据中央人民政府《关于划分农村阶级成分的决定》精神,1950年6月30日开始,我国开始了全国范围的农村阶级成分的划分。
即根据当时中国的土改现状和需要,将农村阶级划分成了“地主、富农、中农、贫农、雇农”。
中农又分“上中农、中农和下中农”。
词语解释农村的小资产阶级。
一般占有土地,拥有一部分牲畜和劳动工具,生活来源靠自己劳动。
一般不剥削他人,也不出卖劳动力受人剥削。
如果有轻微剥削(剥削收入占全部收入的25%以下)就成为富裕中农(又称上中农)。
如果出卖部分劳动力受轻微剥削的则是下中农。
中农是农民阶级中的重要阶层。
在剥削阶级统治的社会中,少数上升为富农,大量沦为贫农。
中农既是劳动者,又是小私有者,这种两重性决定了他们在政治上的动摇性。
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都力图争取他们。
因此,中农态度的向背是决定革命胜负的一个因素。
但在根本问题上,中农和无产阶级的利益是一致的,中农不仅能参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也能接受社会主义,成为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
在中国,中农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工人阶级可靠的同盟军。
在土地革命和农业合作化运动中,中农都是团结的对象,受到保护。
阶级地位在这个阶级政策中,中共中央显然没有充分考虑到新中农出现后农村中农化的趋向,而是将“中农”阶层肢解掉:中农分为新中农和老中农,将新中农划入“贫农”阶层中而作为依靠对象,而将老中农仍留在“中农”阶层中而作为团结对象。
柳青《创业史》
柳青的《创业史》一,20世纪中国文学中农民形象的整体变化1.新文学视野中的农民:在落后、野蛮、封闭、沉闷的乡村文化背景下,表现农民的原始、愚昧、麻木、冷漠。
如鲁迅笔下先觉者(启蒙者)与整体社会、与庸众的对立。
农民的精神心态被表现为病态。
2.解放区作家视野中的农民:30—40年代,在李季、周立波、丁玲以及鲁艺艺术家的笔下,鲁迅式的原始、愚昧、麻木、冷漠的农民变为快乐、开放、进取新农民。
明朗、幸福的乡村景象在50—70年代的中国文学里进一步展开。
如赵树理的《三里湾》(1955)、周立波的《山乡巨变》(正篇1958、续篇1960)、柳情的《创业史》(第一部)(1960)、浩然的《艳阳天》(第一卷1964,第二卷、第三卷1966)、《金光大道》(第一部1972、第二部1974)等。
二,《创业史》的时代背景社会主义被定为经济发展的唯一合理的方式,并被表述为穷人的梦想和宗教,使一种政治理想变为道德理想。
梁三老汉这个人物,象征性地表达土地改革与农村合作化运动,是20世纪中国农村现代化变革中影响最为深远的两次事件。
1.土地改革剥夺地主的土地,以“耕者有其田”的原则满足农民对土地的渴望。
一定意义上,是对传统伦理的回归,也是对私有制的回归,由此获得了绝大多数农民的衷心爱戴和支持,幸福的翻身农民成为经典土改小说里的主人公。
2.合作化运动及随后的人民公社是不同于土地改革的“社会主义革命”,是以几千年的私有制为对象的现代性革命。
在此过程中,农民由土地改革中的主体变为革命对象。
这既是中国共产党对农民的改造,也是中国农民的自我革命、自我改造和自我超越。
3.《创业史》要通过1953年前后西北终南山麓下堡乡第五村(蛤蟆滩)的社会主义改造,回答“中国农村为什么会发生社会主义革命和这次革命是怎样进行的”。
表现了处于“土地改革”与“农村集体化运动”之间的中国农民的精神风貌。
三,旧农民形象1.资本主义发家致富道路的代表:“三大能人”——阴险、贪婪、好色的富农姚士杰,狡猾、自私、精明的富裕中农郭世富、“最势利眼”、老谋深算、骄横强悍的新中农郭振山。
陕甘宁边区土地改革运动中阶级划分的表达与实践(1947-1948)
陕甘宁边区土地改革运动中阶级划分的表达与实践(1947-1948)作者:董世超来源:《人文杂志》2022年第04期关键词陕甘宁边区义合会议阶级划分民众运动土地改革运动中,阶级划分兼具政治和经济两层内涵。
经济层面上,它是指“同生产资料的关系”,根据“支配社会财富的方式与多寡”①进行分层划定。
政治层面上,它既是中国共产党区分革命对象与革命力量的准则,也是动员民众参与革命的理论工具。
于土改中的民众而言,他们是在阶级身份划定中,理解并接受了党赋予的阶级意识。
这种意识在农民的日常生活中有两方面影响:一是农民的思想语言内容是有阶级色彩的;二是行为中带有特定的阶级取向。
在陕甘宁边区(下文简称边区),从1947年11月义合会议始至1948年6月土改运动结束,边区党和政府按照《中国土地法大纲》的新导向,重划阶级、平分土地,迅速将土改运动转向暴风骤雨的阶段。
运动中,阶级划分标准的变动与划分实践左右着土改运动发展轨迹。
关于老解放区土改中的阶级划分问题,前辈学者对此已有深入研究,②但就阶级划分实践与群众运动的互动,尚欠详细介绍。
故本文以原属绥德分区③各县档案馆所藏土改档案为主要资料,将阶级划分问题的研究放置在政策变动与群众运动的互动关系中探讨,主要讨论阶级划分实践的困难、调适与影响。
1947年3月,国民党胡宗南部向边区发起进攻后进占延安。
此后一年,中共中央继续留在边区,对外指挥全国解放战争。
随着战争的发展,土地改革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进一步凸显。
7月至9月,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在西柏坡召开全国土地工作会议。
会议旨在以土地问题为核心,讨论并制订《中国土地法大纲》。
此后,各解放区召开专题会议,讨论执行《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具体办法。
11月1—25日,中共中央西北局在绥德义合镇召开高级干部扩大会议(义合会议)贯彻全国土地会议精神、部署边区土改工作。
根据全国土地会议精神与战争动员的需要,义合会议决议放手发动群众,实现耕者有其田,各解放区土改由清算斗争转向直接没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中农与新农民
田先红
近二十多年来的打工经济,不仅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经济发展,给农民带来了巨额财富,而且正在快速地改变着农村社会面貌,尤其变革着农村社会的阶级阶层结构。
若按时间来划分,打工经济的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1980年代初至1990年代初,这一阶段里面,打工经济才刚刚兴起,尚未形成大的规模,且未给农村社会带来太大变化,第二个阶段为1990年代末期至今,在这十多年时间里,打工潮开始涌现,农村大规模人口外流到城市,尤其是沿海发达地区。
至1990年代后期,由于农民税费负担沉重,种田比较收益较低,进一步诱导大量农民外出务工,大批农田抛荒。
进入21世纪以后,税费改革、取消农业税及其他相关惠农政策的出台,使得务农收益较之前大大提高,曾诱使部分农民回流农村。
然而,由于外出务工的比较收益仍然高于务农,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为城市的现代性所诱惑,纷纷流入到城市,所以,尽管出现部分农民工(主要是中老年农民工)回流的情况,但总体而言,外出务工仍然构成了农民职业选择的主流。
而正由于大量农民外出务工,使得农村土地在受到“承包经营权30年不变甚至长期不变”制度的束缚下仍然有进行适度规模经营的可能。
在当前农村,由于大量农民外出务工,他们的土地流转到了其他农民手里,尤其是那些年轻力壮、精力充沛的中壮年农民手里,促使农村出现了一个新的阶层——中农阶层,又可称为新中农。
所谓新中农,是指那些土地经营规模在10亩以上[1]、收入水平在村庄里面居于中等水平的农户。
之所以将这一群体称为新中农,除了他们目前的土地经营规模、经济地位在村庄具有中等水平之外,还考虑到其与土改时期政治意义上的中农相区分。
可以说,新中农更多的是一种经济社会分层,而土改时期的中农裹挟着更为浓厚的政治意涵。
在当下的村庄社会结构中,新中农在经济和社会方面居于中
等水平,而其政治地位则相对较高,其中有很多人都是村庄治理中的积极分子,担任着组代表、小组长、村民代表和村干部等不同职务。
可以说,新中农的政治地位与其经济实力是相配的,甚至还略高于其经济地位。
与此相反,土改时的中农尽管在村庄经济地位上居于中游水平,但他们并不具有政治上的优势,其政治地位远不如贫农。
新中农的产生,主要有两个途径:第一,村民之间自发的土地流转。
这主要是那些外出务工、经商的农民将土地转让出去。
这种土地流转主要依赖于血缘、地缘和亲朋网络,比如将土地流转给亲戚、邻居、朋友等等。
第二,村民与村组之间的土地流转。
这又可进一步细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村民承包村组的机动田,另一种为承包组里的待分地(指长期外出务工经商未回村分田农户的土地)。
新中农群体在税费改革及取消农业税后得到迅速壮大。
税费改革之后,种田收入较为可观,再加上国家的各种惠农补贴政策极大地刺激了农民种田的欲望。
所以,许多农户都争相要田,村里不仅再无抛荒现象,就连以前无人问津的“低洼田”、“砣子田”也被悉数瓜分一空。
甚至连一些原来在外务工的农民也开始返乡种田。
当然,由于务工的收益仍然要较务农收益高(尤其是近年来工价上涨较快),所以,税费改革并没有带来太多的农民工回流,仅有一些在外务工日益困难的中壮年农民回村。
中壮年农民具有体力、精力上的优势,他们能够经营较大规模的土地面积。
这样一来,土地便大部分集中到中壮年农民手中,促进了中农阶层的壮大。
新中农群体具有一些鲜明的特性。
比如,他们的年龄多在30-50岁之间,耕种土地面积所占比例较大,多为家中的顶梁柱等等。
随着我国教育条件和农业生产水平的改进,新中农群体的文化素养、土地经营管理水平将进一步提高。
更为重要的是,新中农群体与农村利益关系最紧密,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参政愿望,是国家惠农政策较大受益者,是国家政策在农村实施的基本、稳定的对接载体,成为农村社会中的保守力量。
可以说,新中农群体是当前农村社会稳定的重要支撑力量,也是农村社会在遭受长期打工潮和市场化袭扰之后仍然保持一定活力的中坚力量。
近年来,我们常讲要培育社会主义新农民,问题是什么是新农民?新农民的标准是什么?我们要培育什么样的新农民?农村新中农的出现,恰好为我们培育新农民找到了一个极好的抓手。
在中国城市化速度和规模较为有限、城乡二元结构将长期存在的情况下,新中农群体将可以源源不断地得到补给(外出务工农民因无法在城市立足,且随着年龄增大而难以继续在外务工,不得不返回家乡种田),所以,在可预见的30年内,新中农群体仍将活跃在农村社会舞台上。
如此,新农民培育政策的重点,就应该放在新中农群体之上。
其中的重要举措之一,就是要促进农村土地自发、有序的小规模流转,让闲置土地集中到具有耕种能力和充沛时间精力的中壮年农民手上,促进中农阶层的壮大。
同时,还应加强对新中农的技术服务和培训,提高他们的种田技能和水平,使之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民的要求。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南昌航空大学文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