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小时:一名军事记者的震区突击

合集下载

战地记者邱永峥:在利比亚炮火中穿行

战地记者邱永峥:在利比亚炮火中穿行

战地记者邱永峥:在利比亚炮火中穿行作者:张东亮来源:《莫愁·天下男人》 2011年第8期报道阿富汗战争期间,美联社的老记者见到他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安全是第一位的,悠着点,别干傻事”。

在采访时,邱永峥按照要求穿上了防弹衣和头盔,“一个头盔800美元,防弹衣1500美元,可以防卫AK47步枪的连续射击。

”邱永峥是随美军进行采访的,因此,不明就里的当地百姓会当他是敌人,一旦离开军营就有可能受到枪击和绑架。

但邱永峥只要有机会接触当地人,就会告诉他们自己是中国记者,想知道他们的真实生活。

除了化解他们的敌对情绪外,他还会带一些风油精、清凉油之类的小药品送给对方,当地人很喜欢,大多跟他说了心里话。

在阿富汗,天天都有危险。

最危险的时候,隔几堵墙就是塔利班武装分子,晚上睡觉时,子弹就打在邱永峥他们宿舍的外墙上。

那墙只有20公分厚,第二天,和他在一起的美军士兵说,这武器威力再强一点,我们就全部完蛋了!2010年9月8日下午,邱永峥所在的美军诺兰基地救治了一名被土制地雷炸伤的阿富汗少年,由于伤情严重,他被立刻转送到坎大哈空军基地接受治疗。

跟美军一起驻守诺兰的阿富汗国民军告诉邱永峥:“我们知道那边有地雷,曾试图劝他别到那边去,可他不听,结果踩到地雷了。

”当邱永峥正在感慨地雷给阿富汗百姓带来的威胁之大时,一名老兵道破了玄机。

那天早上,这名老兵带着一个班的人在房顶值勤,班长则带着另一队人在基地外巡逻,搜寻埋在附近的地雷,并成功引爆了一枚。

“在引爆那枚地雷的时候,我亲眼看见那个男孩就躲在不远处,下午他又到了引爆地雷的附近,打算埋新的地雷。

”老兵告诉我们,“他不是普通的男孩,是一个塔利班武装分子,估计是在埋雷的时候不小心炸伤了自己。

”这名老兵有着丰富的作战经验,邱永峥相信他的判断。

后来,邱永峥问那名老兵:“你发现他埋地雷的时候,为什么不开枪射击?”老兵说:“这是军规,如果对方没有开枪朝你射击,是不允许先开枪射击对方的。

危急时刻,走上前台——芦山抗震救灾中战旗报社记者的快速反应

危急时刻,走上前台——芦山抗震救灾中战旗报社记者的快速反应

应急箱 . 内装照相机 、 笔记本电脑 、 笔
记本 、 录 音 笔等 采访 器 材和 作 训服 以
两组 。 一组 由一 名 副社长 带 队负 责 前 方 采 访报 道 . 一 组 由另 一名 副社 长 牵 头 负 责后 方编 稿 排版 。 考虑 到 前方 人 员采访 报 道昼 夜 加班 。困难 重 重 . 非
地 突 然 如 在 泥 泞 道 路 上 颠 簸 的汽 车

对比. 我在 地 震发 生 那 一瞬 间就 清 楚 地意 识 到 . 又 一次 抗 震救 灾 战 斗即将
打响 , 《 战旗报》 将像“ 5 ・ 1 2 ” 汶 川抗震
救 灾一 样 , 再次处在 特殊使 命 的前台 。 手机 信 号 已经 中断 . 我抓 起 座机 电话 立即 通 知 报 社 应 急 机 动 小 组 成 员到 我办 公 室集 合 . 要求 应急 指 挥车 立即 在办 公 楼下 待 命 。随 后 。 我 通过
军 区作 战值 班 室 了解 到 此次 地 震震 级为 7 . 0级 . 震 中在 位 于 龙 门 山 南缘 心 的特殊 时 期 。随后 , 对全 体 人 员进 行 了分 工 . 对抗 震 救灾 期 间报 纸 宣传 工作 进行 了 具体 部 署 。 由于震 中距 成
作 者 在 灾 区录制视 频 新 闻 。
及 生 活 用 品 。社 里 制 订 了 应 急机 动 小组 章 程 . 规 定 应急 机 动小 组成 员每
作战 值班 室命令 报社派 出 2 名 文字兼 摄 影记 者 . 分别 随 军区 首长 乘 两架 直 升 机 去一 线 ) 。三 是 要 求所 有 人 员结
束休 假 立即 归队 。 9时 2 0分召 开抗 震 救 灾任 务 部 署会 。 随后 . 我将 上述 安

观看红海行动观后感5篇

观看红海行动观后感5篇

观看红海行动观后感5篇观看红海行动观后感篇1看了军事题材的影片《红海行动》。

之前对中国的电影一向不怎样感冒,无病呻吟的太多,提不起什么兴趣。

但看完《红海行动》之后,我便有许多的感想,不吐不快,与大家一齐分享吧。

首先,看了《红海行动》之后,一路感觉很带劲,强烈的动感,似乎能把中国人这几十年来的憋屈全部喷射出来,精神为之一振!其次,这部《红海行动》之拍摄制作技术完全不输于美国类似大片的水平。

说明此刻的有些电影工已经紧紧的跟上了时代的潮流,拍出的电影已经能够激励国人不惧艰难困苦,奋勇向前!更重要的是,联系到目前的世界局势,我们更应当需要深思。

百年之前的中国,大家都明白中国是什么样的中国,一盘散沙,外国列强将中国当成一块肥肉,争来争去的是怎样来瓜分这块大肥肉,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生活在那种时代的中国人真是又悲又惨!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能够毫不夸张的说,中国人民解放军就是我们全中国人最可信赖的保护者,没有他们,我们没有今日十分安全的生活。

看看外面世界的乱象吧,不是偶尔的枪击案、就是战乱频发。

今日我们幸福安宁的社会来之不易,都是国人这几十年奋斗的成果,应当值得珍惜!国家提倡的“一带一路”倡议,给国家的强盛指明了正确的方向,越来越多的国家靠拢在我们国家的周围。

祖国也正在日益繁荣。

当今的每个中国人都是幸运的,也是幸福的,当然也是肩负历史使命的。

我们不能辜负于这个伟大的时代,不管我们每个人从事什么不一样的职业,只要人人尽心尽责干好自我该干的事,我们这个国家就会越来越强盛,人民就会越来越幸福!观看红海行动观后感篇2看这部电影时,由于群众观影热情高涨,我提前半天买票都没选到好位置。

家乡的几个电影院统统爆满,imax可能连门都进不去,比之去年的《战狼2》有过之而无不及。

电影紧张刺激的战斗场面从头贯穿至结尾,没有矫揉造作的主旋律对白,没有让人不可理喻的坑爹队友,没有战火中穿着清凉秀身材的女主,仅有一个字:“干!”。

与战狼的开挂冷锋不一样,海军同志们还是比较务实的——主角的弹匣是会打完的、主角的身体是会负伤的,甚至我们能够看到蛟龙队员在应对敌人时紧张的流汗、不安的眼神。

再次找到了军事记者的感觉

再次找到了军事记者的感觉
上、 电脑 上 的 电 一点 点 地 流 失 , 又处
随后 . 我两 次接 到了 报社 谭健 总
大家没 吃 一 口饭 . 冒着危 险 一 直挖 到
下午 。快 1 7点 时 , 我 和分社 网站 的小
编辑的电话 . 询问我的位置和出发情
况 。连俊 义 副总 编也 打来 电话 询 问 , 记 者部 领 导 和 频 道 组 要 求 在 微 信 上
飞后 。 我 采访 了领 航员和机 长 。 并第一
时 间发 出了微信 。 当直 升机 飞临灾区 上空低 飞盘旋 时 .我迅 速对灾 区进行 航拍 , 并将 图片及 时发 回报社 。我 想 。
有 信 号稿 件发 不 出去 。 我 只好找 了 一 辆 三轮 车 。 去几 里 外找 到 省人 防 开来
走向芦 山抗震救灾第一线 的军摩记者
再 次 找 到 了 军 事 记 者 的感 觉
口 杨 彪
“ 4 ・ 2 0 ” 地 震 发 生时 。 我正 在 进行 晨 练 。脚 下 的草地 突 然晃 动起 来 , 我 以为是 自己头 晕 . 忙 抬头 看 一边 的 电 线, 都 在 使劲 摇 晃 。经历 过 云 南耿马
的车 堵 成 串串 。我 一边 艰难 地 出城 ,

这 收 听收 音机 广播 的地震 情 况 。 并
去 。平 时这 么远 这 么陡 这 么高 的路 , 我 根本 上 不去 。这 一次 。 我 一 口气 到 了战 士们 搜 救 的塌方 点 。
这 是大 山陡坡 上 的塌方 . 把平 时 的牛车 路盖 得 严 严实 实 。 失 踪 者 的摩 托 车被砸在 深谷 下。 官 兵分成 几组 , 设 了飞石观 察哨作 业 。 不时有滚 石砸来 .
从 收 音 机 里得 知通 往 芦 山 的道 路 已 中 断 的消 息 。 我把 电话打 到 成都 军 区

守望:本刊六位记者的震区记忆

守望:本刊六位记者的震区记忆
4月 2 5目, 映 秀 镇 。6 1岁 的 陈 大
打 工 ,小孙 子 已经 6岁 ,今 年 就 要 上 学 了。 陈大妈 告 诉 记者 ,政 府正 在加 紧为 ”
灾 民建 新家 。 “ 图纸 我们 都 看 了 ,新 家 很
宽敞 。映 秀 人都 盼着 早一 点搬 进去 住 。 ” 在 北 川 县 城 中 心 区 域 , 新 建 成 的 “ 1 ”纪 念 碑 前 摆 满 了鲜 花 , 得 出 , 5・2 看

还 有一 位 美 丽 的 女孩 ,采访 中 ,她
直 快 乐 地 向记 者 讲 述 ,震 后 自己 如何
重 新 建 造 自己 的家 园 ,如 何 重 新 开 始 自 己 的生 活 ,现在 ,她 白天快 乐地 工 作 , 晚上和 朋友 一起 吃饭 喝酒 跳舞 …… 她 的 陕乐 确实 感染 了我们 每一 个人 。
保存 。 里 曾是北 川 人世 代生 活的 地方 , 这 这 里 的 一 切 ,都 将 刻 在 每 一个 北 人 的
心底 。 ”一位 老 北川 居 民向记 者 表示 。 20 0 9年 4月 底 ,新 北 川 县 城 的 建 设 已 然 启动 。在 安 昌 镇 以 东约 两公 里 、 距北川老 城 2 3公 里 的 8平 方 公 里 的 土 地上 ,“ 建新 北川 ” 的 巨大标 语显 得极 再 为醒 目。 新 北 川还 在 平 整 土地 阶段 ,其 四周 已经 出现 不 少 的 商 铺和 贸 易公 司 。来 自
左边 有 一辆 鲜 红 的法 拉 利 跑车 ,上面 写
小 学校 都 相 形 见绌 。在 楼 房 顶部 或 者 道
路 上 空醒 目处 ,不 时看 到 有 表达 感 谢援
着 “ 红农 家乐 : 新 环境 优美 ,卫生舒 适 ”

从抗震救灾到抗洪抢险——一名军事记者的采访手记

从抗震救灾到抗洪抢险——一名军事记者的采访手记
不 得 不 拿 着迷 彩服 , 在 我 的 站

( 华 社 记 者 王 新
玉 山摄 )
边 是 做 人 的 良知 , 边 一
类 似 “ , 是不 走 ” 样 身 后 挡 住 反射 的 阳光 ; 走 还 这 海事 卫 是 记 者 的 职 责 —— 我 该 如 何 除 绝 的 抉 择 几 乎 在 灾 区 的 每 一 星 电 话 . 了 发 稿 , 不 能 拨 选择 ? 此 刻 . 多 么希 望 我 不 是 我 打 , 辑部 的 同事 和 后 方 的 家 编 天, 我都 要 面对 。
4 科阅皇 卟 210 0 字 0 . 09
难 的访 忘 采 涩 四i
走 , 是不走 ? 还
这 个 问题 让 我 一 夜 未 眠 。
第 二 天 一早 , 和黄 书波 强 打 我 精神 , 随部队上路。 路上 , 跟 一
我 们 不 断 提 醒 自己 : 万 不 能 千 倒 下 ! 万 不 能 影 响部 队行 动 千 速度 ! 千万 不 能耽 误 部 队救 人
2 0年 7月 01 2 2日 。 新 华 社 记
者 李 宣 良在 九 江
棉 船 镇 采 石 船 上
采访抗洪 官兵。
1个 小 时 后 , 2 当我 们 在 夜 色 中抵达 映 秀镇 时 , 着 胳 臂 看
和腿 上 青 一 块 紫 一 块 的 伤 痕 时, 竟然 感觉 不 到疼 痛 。
时 间拯 救 群众 的生命 , 者 的 太 大 ; 比之下 , 记 相 步行最 为艰难 突 击 是 为 了 第 一 时 间 向世 人 也 最为保 险— — 只要我 有足够
应 信 你 都 会 看 到 他 们 的 绿 色 身 传 递 信 息 。 该 说 , 息 常 常 的体力和 意志 。就可 以和 “ 铁 是 与 生 命 同样 重 要 的 , 因为 准 军 ” 影 。 ” 的官兵们 一起坚持 到底 。 从 海 啸 救援 到 抗震 救 灾 , 确 快 捷 的信 息 也 许 能 拯 救 更 做 出这个 决 定 之 后 , 却 我

《生死96小时:中国女记者利比亚突围记》札记

《生死96小时:中国女记者利比亚突围记》札记

《生死96小时:中国女记者利比亚突围记》读书笔记目录一、内容概括 (2)1. 书籍简介 (3)2. 作者介绍 (3)3. 背景概述 (4)二、正文 (5)1. 利比亚局势背景 (6)a. 利比亚历史简介 (7)b. 当地政治格局 (8)c. 当地社会经济状况 (9)2. 中国女记者的背景介绍 (10)a. 个人基本信息 (11)b. 新闻职业生涯 (12)3. 利比亚突围过程 (13)a. 初到利比亚的采访报道工作 (15)b. 受困与求生的挑战 (16)c. 与其他记者的交流合作 (17)d. 成功突围的经过 (18)4. 中国女记者在利比亚突围后的感悟 (18)a. 对生命和新闻价值的重新认识 (20)b. 对国际新闻工作的理解 (21)c. 对未来新闻事业的展望 (22)三、结语 (23)1. 对本书内容的总结 (24)2. 对中国女记者在利比亚突围的赞誉 (25)3. 对未来新闻事业的期许 (25)一、内容概括《生死96小时:中国女记者利比亚突围记》详细记录了作者作为女记者在利比亚局势动荡中的真实经历。

这本书不仅是对一次危机事件的生动叙述,也是对人性、勇气和坚韧不拔精神的展现。

书中主要讲述了作者所在的新闻团队在利比亚遭遇突发状况,局势在短短时间内急剧恶化,陷入了生死攸关的96小时。

作者作为女记者,不仅要面对恶劣的环境、随时可能发生的危险,还要保持冷静的头脑和敏锐的新闻嗅觉,努力寻找报道线索,记录下这场危机中的点点滴滴。

作者详细描述了她和团队成员在危机中的表现,以及他们是如何一步步寻找生机的过程。

这本书不仅让读者感受到了作者对新闻事业的热爱和执着,也看到了在极端环境下人性的光辉和勇气。

这本书让读者深刻理解了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精神和责任感,以及在危机事件中保持冷静和坚韧的重要性。

这本书也揭示了一些社会现象和问题,如战争和冲突对普通人的影响,人们在危机中的互助和自救等。

作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观察,向读者展示了这些问题的真实面貌和背后深层次的思考。

战地记者回忆上甘岭

战地记者回忆上甘岭

战地记者回忆上甘岭:送进一个苹果记二等功解放日报发布时间:2009-07-14 09:26:40即使对战争史毫无了解的中国人,也会因为电影《上甘岭》及那首插曲《我的祖国》而知道抗美援朝战场上的“上甘岭战役”。

电影固然好看,但它终究是后来的艺术作品,而不是现场的真实记录。

了解这个战役的人可能会说:“那个年代、那样惨烈的战斗,不可能顾得上照相之类的事儿。

”事实上,在英勇的上甘岭志愿军战士中,就真的还有战地摄影记者,其中一位就是高亚雄。

本文系高亚雄的回忆。

上甘岭志愿军阵地一角硝烟味、硫磺味、血腥味、屎尿味弥漫在坑道里,让人窒息我当时是15军(军长是秦基伟)45师(师长是崔建功)的摄影员,那时每个师都有专职摄影员。

那时不叫记者。

上甘岭战斗中我也在坑道里,在总共43天的战斗里,我近20天在前沿阵地。

坑道里被炸得一直在掉土,没有任何亮光,空气混浊。

毒气、凝固汽油弹、火焰喷射器、炸药包……敌人什么武器都用上了。

坑道里大小便不能及时处理,烈士的遗体不能及时掩埋,硝烟味、硫磺味、血腥味、屎尿味弥漫在坑道里,让人窒息。

坑道里最缺的是水,压缩饼干根本就咽不下去。

有的时候甚至要喝尿,但是没水喝,尿也很少啊……一份关于秦基伟将军的回忆录里这样描述上甘岭战斗:1952年的朝鲜战场,中朝部队接连取胜,但美军不想在谈判桌前丢面子,并想在战场上赢得更多的谈判筹码,于是就形成边谈边打、打打谈谈、谈谈打打的局面。

到了10月,美军蛮横地单方面中止了谈判,美方首席谈判代表哈里逊叫喊:“让枪炮来说话吧!”接下来便开始了他们的“金化攻势”。

当时的五圣山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它是朝鲜东海岸到西海岸的连接点,控制着金化、铁原和平康三角地带,是朝鲜中部平原的天然屏障。

如果志愿军占有它,就可俯瞰敌人纵深,直接威胁“联合国军”的金化防线,把战线稳定在“三八线”;倘若“联合国军”夺取了五圣山,就等于从中部突破了志愿军防线,进而危及整个北朝鲜战线。

而不足3.7平方公里的上甘岭,又是控制五圣山命脉的高地。

抗洪突击:一名军事广播记者的难忘记忆

抗洪突击:一名军事广播记者的难忘记忆

舟 曲。哪 里 最危 险、哪 里群 众 最 需
要,哪里就有他 们的身影! 当本 刊
在 舟 曲特大 泥石 流 发 生仅仅 5 天,付出的是辛苦,收获的是感动和 了临近舟曲约 10多公里的陇南成县 0 黄渚镇。这里盛产核桃、樱桃、酒柿
编辑再次向中央人 民广播 电台军事 天的时间里 ,近乎 同样的灾情又袭击 感 悟 。
0 多名官兵已闻令出 志,正式接到政 治部首长 和宣传 部 访包,徒 步进城。一路上满目疮痍。 炮驻甘肃部队 3 0
领导的指示 : 同意出发,人员精干, 遇 难人 员遗体散 发 着难 闻的气 味, 发,驰援黄渚。 ! ‘ 注意安全” ,并明确南我带队。
娅面遇到一群群背着方便面、矿泉水 雨_直在下着。尽管大家对是否
宣传 中心孙 健 主任 约稿 时,他 爽 快 地 答应 ,并告 诉 我前 不久中 中央、 共 国务 院、 中央军委 授 予中央 人 民 广
闻 令 而 动 ,军 事 记 者 的 岗位 在 一线
舟 曲特 大泥石流 灾害牵动 着全
子和奇石,特大暴洪肆虐掠过,原本 美丽的山间小镇瞬间变为断壁残垣。
看至 了中华 民族 坚 强 不屈、 团结 一 1 】
致 的精 神,这 种精 神 将 激励 我们做 好本 职 工作 。在 社 会主 义现 代 化 建 设 中贡献 自 己的力量 1
0 F E0 E A IN 7 FI P R T S C O

刊 特 稿
办公室业务 ‘0 年第 9 21 0 期

急需救 灾物 资。
停蹄地往 舟曲方 向追赶二炮运输车
8 1 月 2日晚 上 1 : 5 我 刚 刚 9 0,
全国新 闻联播》节目, 军事记者的岗位应在第一现场。 队。经过 1 4个小时的颠 簸,我们一 听完 电台的 《

余震后,我们继续战斗!

余震后,我们继续战斗!
但 这 些经 历却 令 人 难 忘
者 徐 壮 志 ( 名 进 入 汶 川 县 城 的 新 华 首
我 试 图表 达 “ 这是 险情 四伏 的 灾
区, 更是 生命 至 上 、 暖 人 心 的 灾 区 。 情 闪
地 震发 生的最初 几 个小 时 , 球 的 目 全
光迅 速 向汶川 聚焦 然而 , 所有媒 体 此 时
维普资讯
到汶川去!到震 中去1
1 日1 4 0时 2 2分 . 飞机 在 城 边 的

沿。 才能报 道/-] 关注 的 第一信 息 。 'f . 最 4 到 现 在 。 已经进 入 灾 区整整 6天 。 我
个 山 冈上 降 落 . 始搬 运 飞 机 上 的救 开
影 . 默 地 祝 福 他 们 一 路 平 安 而 那 些 默
从 倒 塌 的 废 墟 或 严 重 倾 斜 的危 楼 中 寻 找幸存 者的救援 人 员. 样充 满危险 。 同
说 不 定 . 那 一 堆 废 墟 或 危 楼 会 再 一 次
绵 阳 晚 报 记 者 刘 文 定 ( ) 正在 地 震 后 的 北 川 中 学 右 现场和村民们一起参加救援。
— —
重 灾 区的 灾 情 。 ”
“ 不敢 回 家 . 宁肯 呆在 报 社 不停 我 我
绵 阳 晚 报 记 者 刘 文定
余震 后 . 我们 继续战斗 1
5月 日凌 晨 . 震 发 生 时 . 正 余 我
许 多 人 都 说 记 者 这 种 职 业 很 危
在 绵 阳 驻 地 写 稿 。我 相 信 , 个 时候 . 这
当日 我 正 坐 在 书 桌前 . 屋 突 然 摇 晃 十. 房
兵 前 去 领 矿 泉 水 和 方 便 面 他 们要 去

上海解放最后72小时

上海解放最后72小时

上海解放最后72小时作者:应琛刘绮黎来源:《党员生活·中》2019年第07期上海战役历时16 天(5 月12 日至5 月27 日),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投入第九、十兵团10 个军30 个师及特种兵纵队总兵力近40 万人参战。

经过16 天的城市攻坚战,解放军浴血奋战,突入上海苏州河以南市区,上海解放整整历时三天。

战争的奇迹正是发生在这最后的三天,城市功能照常运转,人民保安队上街佐助维持治安,解放军坚持睡马路、不扰民,苏州河北岸的国民党守军在规劝下纷纷放下武器——里应外合,上海终得解放。

1949年5月25日; ;星期三凌晨,中共中央上海局对淞沪警备司令部警备大队机动车队队长策反成功,机动车队为中共党组织所掌握。

三野第二十六军占领真如车站、真如国际电台、大场飞机场。

淞沪警备副司令兼五十一军军长刘昌义往西郊虹桥镇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七军指挥所接洽起义事宜,次日率所部四万余人集结于江湾、大场地区向解放军缴械。

上海人民热烈迎接解放。

永安公司职工最早在绮云阁之顶升起南京路上第一面红旗。

南京路新新公司中共党支部书记张啸峰和杨俊等人,利用设在该公司六楼的一家私营凯旋电台,向上海市民播送《中国人民解放军约法八章》。

大新公司和国际饭店等高层建筑上,挂出欢迎人民解放军和庆祝上海解放的长幅标语。

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学生在该校中共党支部安排下,抬着绘制的毛泽东和朱德的巨幅画像上街,敲锣打鼓,欢庆上海解放……6 万人民保安队员协助解放军巡逻,维持治安,已解放的市区各商店开市营业,各工厂恢复生产,水、电、电话、煤气等正常供应,社会秩序良好。

人民保安队总部派员接管上海广播电台。

沪西、沪中、沪南的人民保安队为解放军带路,协助解放军搜索国民党军散兵游勇,押送看管俘虏。

沪东、沪北地区的中共党组织和人民保安队继续进行机智勇敢的斗争,防止敌人破坏,并对盘踞在工厂、学校中的国民党军进行劝降……中共中央上海局文委在《申报》馆刊印号外,刊登苏州河以南市区解放的消息及《约法八章》等;上海人民团体联合会暨366 个团体发表《欢迎解放军宣言》。

记者的感人故事

记者的感人故事

记者的感人故事我有个朋友是记者,叫大强,那家伙可真是个传奇人物。

大强被派到一个战火纷飞的中东国家做战地记者。

你能想象那场景不?到处是被炸得破破烂烂的房子,大街上人们惊慌失措地跑来跑去,时不时就有炮弹在不远处爆炸,那声音震得耳朵嗡嗡响。

大强刚到那儿的时候,身上就背着个大背包,里面装着他的摄像机、笔记本啥的,那可都是他的宝贝。

他跟着当地的一支小部队一起行动,那些士兵都对他这个来自遥远东方的记者充满好奇。

有一次,他们在一个小镇上遭到了敌方的突然袭击。

子弹就像雨点一样飞过来,大强当时都懵了,不过就那么一瞬间,他就反应过来了。

他没有像其他人一样找个地方躲起来就不动了,而是猫着腰,朝着战斗最激烈的地方跑去。

为啥呢?因为他看到那里有个受伤的小孩,他想把这个画面记录下来,让全世界都知道战争的残酷。

他一边跑一边还得小心那些子弹,那姿势就像个滑稽的小丑,不过当时可没人笑得出来。

好不容易跑到小孩身边,他用自己的身体护住小孩,然后拿出摄像机开始拍摄。

那时候他的手都在抖,不是因为害怕,而是因为愤怒和激动。

他对着镜头喊道:“看看吧,这就是战争,无辜的孩子在受苦!”还有一回,大强为了采访一个当地的抵抗组织领袖,跟着人家在深山老林里走了好几天。

那一路上可没少遭罪,没有干净的水喝,吃的也都是些硬邦邦的干粮。

他的脚都磨出了好几个大水泡,走起路来一瘸一拐的。

但是他就像个打不死的小强,一路坚持着。

终于见到那个领袖的时候,他已经累得不成样子了。

可是他一看到机会来了,马上就精神起来,开始问各种犀利的问题。

那个领袖本来还有点小瞧他,觉得他一个外来的记者能懂啥,但是被大强问得一愣一愣的,最后还对他竖起了大拇指。

大强在那里待了大半年,回来的时候瘦了一大圈,整个人黑得像块炭似的。

不过他带回来的那些报道,让我们看到了战争的真相,看到了那些在战火中挣扎的人们的生活。

他说,他不后悔去那里,他觉得这是他作为记者的使命,把真实的故事告诉全世界。

我们这儿有个小报社的记者,叫阿花。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战地记者与战时新闻报道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战地记者与战时新闻报道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战地记者与战时新闻报道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的一段艰苦卓越的历史。

在这场残酷的战争中,战地记者以其身临其境的报道,向世界传递着中国抗战的真相和力量。

本文将探讨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战地记者与战时新闻报道。

一、背景介绍中国抗日战争于1937年全面爆发,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亚太战场最早的战争。

日本军国主义经过数年的侵华,使中国陷入深重危机。

在这样的背景下,战地记者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战地记者的角色与使命战地记者是第一线目击者,他们通过自己的眼睛,记录下战争的真实画面。

他们要承受着枪林弹雨,常常冒着生命危险,在战争最残酷的一刻,抓住战争的关键瞬间,为人们揭开战争的面纱。

1. 角色定位战地记者在战争中的角色非常特殊,他们不仅仅是传递新闻的媒介,更是承载着时代责任的见证者。

他们跨越战争的硝烟,亲身感受战争的残酷,以其犀利的笔触和镜头,让世界看到中国人民的抵抗力量。

2. 使命与责任战地记者的使命是真实、客观地报道战争。

他们要在战争中勇敢、坚毅地前进,不惧危险,不怕困难,为观众传递战争的真实信息和情感。

三、战时新闻报道的特点战时新闻报道与平常的新闻报道相比,具有一些特殊的特点。

1. 时效性战争的发展速度非常快,战时新闻报道需要及时、迅速地传递给观众。

战地记者需要在战区随时准备报道,并以最快的速度将信息传递到后方。

2. 真实性战争是残酷的,战时新闻报道不能有丝毫的虚假和夸大。

战地记者需要坚守真实、客观的原则,准确报道战争的发展和现场状况。

3. 情感与人文关怀战争中有无数的英雄事迹和感人瞬间。

战地记者需要用心感受并用笔记录这些动人的瞬间,让观众感同身受,为抗战英雄点赞,为民族精神点赞。

四、战地记者的贡献与影响战地记者在中国抗战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并产生深远的影响。

1. 传递抗战真相战地记者目睹并记录了无数中国人民抗战的奋斗历程和牺牲精神,通过他们的报道,世界了解到了中国的艰难抗战,唤起了全球对中国的关注和支持。

中国战争中的战地记者见证与报道抗战的勇气

中国战争中的战地记者见证与报道抗战的勇气

中国战争中的战地记者见证与报道抗战的勇气战争是一场残酷的考验,但在中国抗日战争期间,战地记者们用他们的勇气和毅力见证并报道了这一历史事件。

作为第一线的见证者,他们用文字和照片记录下了抗战的惊心动魄瞬间,向世界传递了中国人民抵抗侵略的勇气和决心。

一、战地记者的挑战与勇气抗日战争是一个残酷而艰难的战争,战地记者们需要冒着生命危险,穿越战火与战地,并面临着严苛的条件。

他们要在战争区域中寻找报道的线索,并忍受战争给他们带来的身体和心理上的压力。

在这个战争中,战地记者们往往面对着枪林弹雨、爆炸声、恐怖的战地景象和残酷的战争罪行。

然而,他们毅然决然地站在最危险的地方,冒着生命危险,坚守着自己的职责。

这种无畏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让他们成为了抗战期间最可敬的见证者。

二、战地记者的报道意义战地记者们用他们的报道唤起了世界各地人们对抗战的关注。

他们的报道让世界看到了中国人民的勇敢和顽强,也让世界对侵略者心生厌恶和警惕。

战地记者们的报道不仅提供了事实和信息,还传递了人们对和平的渴望和对自由的追求。

他们的报道启发了更多人们加入抗战,支持中国人民的斗争。

战地记者们的报道成为反侵略斗争的强有力声援,为中国人民争取了更多国际支持。

三、战地记者的见证与记忆战地记者们见证了无数刻骨铭心的瞬间,并用文字和照片记录了这些宝贵的历史片段。

他们记录了战壕里的生死相搏,记录了城市被摧毁的残垣断壁,记录了红色火光中中国人民的英勇和坚韧。

这些见证和记忆成为了历史的证明和宝贵的文化遗产。

战地记者们的报道让人们了解到抗战的真实情况,也让后世的人们能够深切感受到那段历史的艰辛与牺牲。

他们的见证不仅成为历史的记录,更成为了人们铭记的教材。

四、战地记者的勇气的传承战地记者的见证与报道的勇气在中国历史上得到了传承。

从抗战时期到现在,战地记者们继续用他们的勇气和毅力前往战争的最前线,见证并记录着中国军民在各个战争中的英勇事迹。

他们的报道让人们看到了中国人民的无畏与坚韧,激励着更多的人们投身于国家的建设和保卫。

战地记者陈慧慧

战地记者陈慧慧

战地记者陈慧慧作者:来源:《作文与考试·高中版》2024年第05期2023年11月5日,巴以前线记者陈慧慧发文称顺利进入约旦境内了。

她写道,29天巴以边界报道告一段落,但我们驻耶路撒冷的两位记者还在坚守岗位,总台新的增援梯队即将就位。

我们也会准备好随时重返前线,和战友们一起并肩作战!陈慧慧是央视驻土耳其安卡拉站记者,曾多次深入土耳其与叙利亚边境战地;曾为采访偷渡难民,登上简陋危险的偷渡船;俄乌冲突,她参与报道俄乌领导人在土耳其的会晤;土耳其7.7级强震后,她在强风暴雪中挺进灾区……此轮巴以冲突爆发后,陈慧慧是央视第一梯队抵达战场所在地的。

2023年10月9日在前线发回第一篇报道,到11月4日为止,她已经在战地坚持了整整28天。

她不断发回的一线信息,让人们看到了巴以冲突战场上的情况,也让国内的网友们牵挂起了中国战地记者们的安全情况。

人物解读角度一:新闻理想。

巴以冲突一直是全球关注的焦点,中国媒体记者深入前线,实地采访,以最接近真相的一线视角,传递客观公正的消息,这背后是新闻理想的光辉在闪烁。

对于记者们来说,“挂帅”前线的每一天、每一个夜晚,都置身于生死之间。

他们在艰难恶劣的环境下坚守岗位,勇于面对危险和未知,为公共提供及时、准确的前线信息,这种敬业精神和职责心使我们为之敬佩。

角度二:记者有责任去报道真相。

有人说,新闻专业主义和新闻理想早已不存在了。

事实真的是这样么?答案是:新闻理想与新闻力量从未远去。

陈慧慧说:“我是一名记者,我有责任去报道真相。

”正如文中所说的那样,新的增援梯队即将就位,他们会像前辈们一样,坚定理念,坚守岗位,为世界和平播撒希望之种。

他们应时应势,毫不放松地關注和报道,会继续为我们揭示世界多元的复杂面貌。

运用示例:“如果你没法阻止战争,那你就把战争的真相告诉世界”,这是战地记者永远的格言。

让我们共同期待,期待这场人道主义的行动将会成功,期待这个世界,因为媒体人的不屈不挠,因为每一个听众的理解与支持而变得更好。

二战中的战地记者记录历史的见证者

二战中的战地记者记录历史的见证者

二战中的战地记者记录历史的见证者二战是人类历史上最具规模和影响力的战争之一,对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变革。

无论是军队士兵还是普通的平民百姓,都感受到了战争的疯狂和摧残。

然而,在那段历史洪流中,一群特殊的人们通过他们的文字和照片,成为了战争的见证者,他们就是战地记者。

他们用镜头和笔尖,记录下了战争的残酷和英勇,成为了真实历史的见证者。

战地记者的工作环境极其恶劣,他们置身于战争最危险的地区,冒着生命危险,不畏艰辛地追求真相,为世人传递战争的真实状况。

他们经历了火炮轰炸、枪林弹雨,亲眼目睹了战争的惨烈场面。

然而,他们的工作并不仅仅是记录战争的破坏和杀戮,更重要的是他们在残酷的环境下仍然保持客观公正,不偏不倚地向大众传递真实信息。

早在二战爆发之初,各大媒体机构就派遣记者前往战场报道。

英国记者欧内斯特·希明威成为了二战中最著名的战地记者之一。

他身临其境地记录下了英国士兵在敦刻尔克撤退时的英勇景象,以及战地佈道者的壮举。

通过他发表在《泰晤士报》上的报道,全世界都了解到了英国军队在战争中表现出的无畏和英勇。

除了欧内斯特·希明威,还有许多其他战地记者也为他们所记录的见证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美国记者艾德华·贝洛以其真实的画面和生动的文字,将二战的战争景象带到了美国人的面前。

在他的报道中,我们可以看到从被占领国被迫劳动的劳工们,到军队海岸上决胜的准备;从战场上炮火连天的景象,到战斗结束后的废墟和居民的困境,这一切都通过他的镜头和笔尖得到了传递。

在二战战地报道的背后,也不乏一些未为人知的故事。

有的战地记者不仅仅是揭示战争的残酷和英勇,还通过他们的报道改变了世界上的观点和态度。

挪威记者拉尔斯·穆斯贝格以其发表在《纽约时报》上的报道,揭露了纳粹集中营的真相,引起了全世界的震惊和愤怒,成为了战争中最为影响深远的报道之一。

战地记者们在二战中承载着记录历史的重任,他们无私地将自己置于危险境地,用相机和笔尖见证了那段残酷而英勇的历史。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战时记者与摄影师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战时记者与摄影师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战时记者与摄影师在中国抗日战争中,战时记者和摄影师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记录了战争的真实情况,传递给人们反侵略的力量和勇气。

他们以自己的筆和相機见证了一场场惨烈的战役,用文字和影像记录下了无数壮烈的英雄事迹,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遗产。

战争期间,战时记者成为了战地新闻的重要来源。

他们深入战场,与士兵们并肩作战,亲身体验战争的残酷和荣耀。

战时记者的报道不仅传递了战争的最新进展和胜利的消息,更重要的是揭露了日军的暴行和民众的苦难。

通过他们的文字描述,人们能够更真实地了解战争的残酷,激发起全民族的反抗意识。

同时,摄影师们用相机记录下了战争的瞬间,让后人能够通过照片展现出战争的残酷和英勇。

他们冒着生命危险,用镜头定格了士兵的豪迈英姿、平民的无畏顽强,甚至是战争的痛苦和死亡。

这些照片感人至深,激励了几代人的抗战精神,成为了中华民族抗战史的重要见证。

记得有一张著名的抗战摄影作品,“白发魔女”照片中,一个母亲紧紧抱着年幼的孩子,残酷的战争让她的头发提前变白了。

照片中母亲的眼神中透露着无尽的伤痛和坚强。

这一张照片无需文字,就能够让人感受到战争的荒诞和无情。

这些照片不仅仅是艺术作品,更是战争中的视觉传媒,让人们看到了战争中的人性与悲凉。

与此同时,许多战时记者和摄影师也为抗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们通过报纸、杂志和电影等不同形式的媒体将战争的情况传递给更多人。

他们用文字和图片打破了国防部官方的宣传封锁,让公众了解到更多事实真相。

他们的业绩也受到社会的广泛赞扬和尊重,成为了当时社会的楷模和标杆。

而在他们的背后,具备统筹大局的组织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他们不仅要确保记者和摄影师的人身安全,还要协调整个记者团队的工作。

因此,在中国抗日战争中,对于战时记者和摄影师的组织与管理也变得极为重要,他们保证了信息的准确传递和宣传效果的最大化。

总结来看,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战时记者和摄影师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他们用自己的文字和影像记录下了这段历史的真实和惨烈,让后人可以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民族的勇敢。

突发事件中记者第一时间出现的例子

突发事件中记者第一时间出现的例子

突发事件中记者第一时间出现的例子在地震灾区采访的记者,除了要面对高强度的工作压力外,还要直面大大小小的余震以及次生灾害带来的人身安全威胁。

郑记者2017年8月9日上午10点17分,中央电视台四川记者站郑记者在与新闻直播间主播胡蝶电话连线时,恰巧遇到了一次强烈的余震。

当时,正在介绍震中情况的郑记者,突然感到一阵强烈的震感袭来,“现在又发生了强烈的余震!”郑记者一边继续电话连线,一边实时播报了余震带来的山石滚落等情况。

郑记者回忆,9日上午8点多到达震中地区后,因为没有信号,无法与外界正常联络,更无法传输视频画面,报道团队在拍摄完画面之后离开了震中,返回到有信号的地方准备传视频。

10点多和北京连线的时候,郑记者坐在车上,突然间感到“像是被人重重地推了一下”,他和同事马上跳下车,发现周围的山体已经出现了落石,山上也腾起了石块滚落形成的白烟。

“还好有落石的山体不在我们正上方,否则如果被落石砸中,后果不堪设想。

”郑记者后来了解到,他在直播中遭遇的这次余震,震级有4.8级。

“那次直播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手都是抖的。

”郑记者因为余震的影响,记者们根本无法睡个踏实觉。

郑记者说,9日忙了一天后本来想睡一会儿,可是10日凌晨3点多就被余震惊醒了,两个小时之后的5时05分,一场4.3级的地震更是把他“从行军床上直接弹了起来”。

“余震过后我们回到帐篷,我旁边一位其他媒体的女记者,一直坐在那里,都不知道她坐了多久才睡。

”郑记者回忆道。

郑记者郑记者介绍,8日晚上,为了尽快到达灾区,他们选择了走弯多路险“不到万不得已,天黑之后不会走”的213国道。

由于刚刚发生地震,遭遇落石的几率大大增加,而且在黑夜,根本无法用眼睛及时察觉到落石。

好在央视四川站的司机师傅比较有经验,适当放慢了行车速度,并且全程把车窗留一条缝,通过听声音来判断周围是否有掉落的石块。

郑记者路途的艰险让人神经紧绷,而一路上遇到的无私帮助,让前线记者感到温暖。

由于地震前几天发生塌方,213国道在茂县有一段路不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军区 某 集 团 军副 参 谋 长 付 晓光 马 上 向指挥 部 请领救 援任 务 。 此 时 , 兵们 一路 长 途奔 波 , 官 已
经整 整 1 0个 小时 滴米 未进 。但 是 一 想到 还掩 埋在 废墟 下面 的灾 区百 姓 , 官兵 们纷 纷请 战 : 刻展 开救援 。 即
血 泊之 中。
快速 完成 了 人员 集结 和装 备 、 资准 物 备 工作 , 装待 发 。考虑 到灾 区物 资 整 供 给 十分 困难 , 们还 专 门携带 了饮 他
水 和便 捷 食品 , 量 不给灾 区人 民 增 尽 添 负担 。 车 轮滚 滚 ,从玉 树 机 场 到 玉树 县 城 的路 上 , 者看 到 , 途 许 多房 记 沿 舍 完全垮 塌 , 然直 立 的楼房 也 出现 依 巨 大 的裂 痕 。 由 于地 震 引发 山 体 滑
等 专业救 援 装备 , 车 直奔玉 树地 震 登
重灾 区 结古镇 。 他们 是由国家地震 局专家 、 北
京军 区某 集 团军工 兵 团 6 0名 官兵 和
武警 总医 院 3 O名 医护 人员 组成 的 国
经过 快 速 分 工 ,救 援 队 兵 分 3 路 分 赴 3个 重点 救援 地段 展 开作 业 。
声 。刘 向阳 马 上 指挥 队 员 们 对废 墟
实施 生 命迹 象 勘 查 , 搜救 犬在 废 3条
墟上 来回 穿梭 。嗅探 幸存 者气 息 , 队 员们 手 持 生命 探 测 仪 进 行全 方 位 搜
索。
震将 玉 树这 片 美 丽 的 高原 草 原 撕 裂 得 支 离 破碎 。一 个 个 灿烂 的生 命 瞬 间消失 , 千上 万名群 众 倒在 废墟 和 成
救援 队 总 队长 、北 京 军 区某 集
团军 工兵 团 团长王 洪 国告诉 记 者 , 玉
树地 震发 生 9分 钟后 , 们 就掌 握 了 他
本 文作 者在 玉树抗 震救 灾现 场 。 相 关 灾情 ,并迅 速启 动 有关预 案 , 一 边 全方 位 搜集灾 区人 员伤亡 、地 质 、 气 象等 信息 , 边展 开 应急救 援 的前 一 4 1 l 月 4E 7时 4 9分 ,无情 的地 期 准备 工作 。接 到上 级命 令后 , 们 他
攀 ≯
零瓤 蕾
7 i: 2, 一名军事记者的震区突击 d ̄ ,
■本报记者 夏 洪 平
玉树机 场 ,一群 身 着橘 红色 救援 服 ,
后背 印 着醒 目的 “ HI C NA” 样 的队 字 伍 , 速卸 下生 命探 测仪 、 迅 液压 气 垫 树抗 震救 灾指 挥部 , 队救 援 的北京 带
4月 1 4曰 2 2时 , 援 队抵 达 玉 救
尔 一 6大 型 运 输 机 稳 稳 降 落 在 青 海 7
战 斗打 晌 。I 时后 。 小 又一名 3 0多岁
零事 者 记
的藏 族 妇 女 被 队 员从 民 族 宾馆 废 墟 中成 功救 出 。
. 两 素i
垮塌成两层楼 高的废墟 。地震时 , 藏族
几 分钟 后 ,幸存 者 所 处位 置 被 准 确 定位 ,队 员 们 立 即 实施 破 拆救 援 。他 们 用 工 具拆 除 掩 盖 在 幸存 者
上方 的大块 混 凝土 石板 , 用 小型掘 再
几分 钟后 。记 者从 网 上得 知 这

进 工具 在 废墟 中开 辟 出 一 条救 援 通
消 息 。1 小时 后 , 者站在 了满 2个 记
目疮痍 的灾 区大 地 上。
从 1 4日 1 3时 3 0分 接 到 命 令 .
道 。队 员 王念 法 小 心 翼 翼地 爬 进 通
道 , 液 压支撑 工 具将压 住 幸存者 身 用
躯 的石 板撑 起 。
随 国家 地震 灾 害救 援 队 飞赴 玉 树 灾 区, 1 到 7日中午 , 者 已在 灾 区穿 行 记
7 2小 时 。
2 2时 4 2岁的藏 族 同胞 被 成功 营救 出来 , 此时距 救援 队抵 达 灾 区还 不到 1个小 时 。 周围 围观 的藏族 同胞们 激动 地簇 拥 过来 , 声说 :感 连 “
谢解放 军 , 珠玛 米亚 咕嘟 !” 金 2 0分 钟 后 ,又一 场 紧张 的救 援
坡, 机场 通 往结 古镇 的道 路 多处 出现 塌 方 ,车队 在极 其 困难 的情况 下 , 艰
“ 家 队 ” 自备 饮 水 和 便 难 地 向灾 区挺进 。 国 抵 达 灾 区 1小 时 救 出 幸 捷 食 品 飞 赴震 区 4月 1 4日 1 9日 5 5分 ,两 架 伊
存 者
2 2时 2 0分 , 者 跟 随救 援 队 副总 队 记 长 刘 向阳 前往 玉树民 族旅 社救 援 。
家地 震灾 害 紧急救援 队 , 代 表中 国 是 地 震救 援最 高技 术水 平 的“ 国家 队 ” 。
他 们 是 第一 支 抵达 灾 区 的 专业 救 援 队伍 。
救 援队 刚 刚 赶 到 ,周 围等 候 着 的一群 藏族群 众就 围过来 说 , 在民 族 旅 社废 墟 下 ,听 到 有幸 存 者 的 呼救
姑娘 索兰和妹 妹次 仁拉姆 被埋 压在位 医疗 点接受救治 。
余震 中 。 官兵们 打通 生命通道
4 1 月 5日整 整 一 上 午 ,救 援 队 的 战 场 是结 古镇 西 郊 区 的 西 北 牛 宾
馆废 墟 。 通 过探测 仪和搜救 犬探 测 , 他 们 确 定废 墟 底下 可 能有 4名 幸 存 者 。 在 准 备施 救 时 , 员们 发现 原 本 4层 队 高 的 宾 馆 已经 塌 成 了 一 个 近 似 “ A” 的形 状 . 中间低 、 两侧 高 , 并且 两侧 向 中间倾 斜 近 2 0度 , 于高 危 废 墟 , 属 如 果施救 不 当 ,可 能造 成 二次 塌 方 , 使 幸存 者受 到 二次 伤 害 , 至给 救 援人 甚 员带 来生 命 危险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