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风度下的服饰
魏晋南北朝服饰 ppt课件
——————华丽的、生机丛生的时代
“竹林七贤”-中国魏晋时期嵇康、阮籍、山涛、向秀 、刘伶、王戎及阮咸7位名士的合称,7人常聚在当时的山阳 县(今河南修武一带)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 七贤.七人————华丽的、生机丛生的时代
魏晋风度指的是魏晋时期名士们所具有的那种率直任诞、 清俊通脱的行为风格。饮酒、服药、清谈和纵情山水是魏晋时 期名士所普遍崇尚的生活方式,一部《世说新语》可以说是魏 晋风度的集中记录。
魏晋是一个动乱的年代,也是一个思想活跃的时代。新兴 门阀士夫阶层社会生存处境极为险恶,同时其人格思想行为又 极为自信风流潇洒、不滞于物、不拘礼节。士人们多独立特行 ,又颇喜雅集。正是在这个时代,士夫们创造了影响后世的文 人书法标杆,奉献了令人模范景仰的书圣。“竹林七贤”,即阮 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在生活上不拘礼 法,常聚于林中喝酒纵歌,清静无为,洒脱倜傥,他们代表的 “魏晋风度”得到后来许多知识分子的赞赏。
漆纱笼冠
小贴士:漆纱笼冠影视剧复原
男子典型服饰— 首服
戴笼冠、穿大袖衫的舆夫
男子典型服饰— 首服
戴笼冠的骑马人物
男子典型服饰— 首服
帽子是南朝以后大为兴起的, 主要有以下几种:
白纱高屋帽:初唐阎立本 《历代帝王图》中陈文帝即戴 这种帽。样式为高顶无檐,通 常用于宴见朝会。
黑帽:以黑色布帛制成的 帽子,多为仪卫所戴。
时代特色:
分裂割据 频繁激烈的战争 大迁徙、大同化、大融合 佛教、玄学盛行
服装特色:
北方-汉族与北族服饰的融合-“短衣缚裤,腰 束革带,外加套衣,头戴风帽,足着短靴”。
北魏在服饰上推行汉制-“孝文改制”。
南方仍沿袭秦汉遗俗。
服装上受玄学的影响,形成的“魏晋风度”-大 袖宽衫,宽衣博带。
魏晋南北朝男子着装风格的特征
魏晋南北朝男子着装风格的特征
1. 着装松散:魏晋南北朝时期男性着装风格以松散为主,尤其是上衣,无论是官员还是百姓,都喜欢穿宽大的袍子或长袍,腰间系上一条宽腰带。
2. 色彩素淡:魏晋南北朝时期男性着装中以素淡的色彩为主,以灰、黑、白、蓝、绿、棕等色为主,少量的红、黄等鲜艳色彩。
3. 着装简洁:男性服饰的装饰简单,在衣服上的饰品通常只有一些简单的线条或波纹。
官员有时在服装上用金线绣花。
4. 善于搭配:魏晋南北朝时期男子着装不是单一的一件衣服,而是要将不同的衣服搭配起来,形成整体的效果。
例如,在上衣外面穿着长袍或披风,在腰部用腰带系上等。
5. 强调品质:男子着装时强调品质和质地,常常使用高质量的丝绸、棉布、麻布等面料,同时还注重衣服的剪裁和缝制技术,使得衣服更加合身、舒适。
魏晋女子服饰特点
魏晋女子服饰特点
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女子服饰也有着独特的特点。
魏晋女子服饰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服饰的材质
魏晋时期的女子服饰材质以轻薄、柔软、透气为主,多采用丝绸、纱、绢等材质。
这些材质不仅舒适,而且具有很好的透气性,适合夏季穿着。
此外,魏晋时期的女子服饰还常常采用金银线绣花,使得服饰更加华丽。
二、服饰的款式
魏晋时期的女子服饰款式以宽松、长袍为主,这种长袍被称为“襦裙”,是一种上下分开的服饰。
襦裙的下摆通常很长,可以拖到地面,而上面则是宽松的袖子和领口。
此外,魏晋时期的女子服饰还常常采用“褶裙”,这种裙子有很多褶子,可以增加服饰的层次感。
三、服饰的颜色
魏晋时期的女子服饰颜色以淡雅为主,多采用浅色调,如淡黄、淡绿、淡蓝等。
这些颜色不仅能够凸显女子的柔美和温婉,而且也符合当时的审美观念。
四、服饰的配饰
魏晋时期的女子服饰配饰以头饰和腰带为主。
头饰通常是发髻,发髻上会插上一些装饰品,如珠子、花朵等。
腰带则是用来束腰的,通常是用丝绸或者绢制成,上面会绣上一些花纹或者图案。
总的来说,魏晋时期的女子服饰以柔美、淡雅为主,注重舒适性和透气性,同时也非常注重细节和装饰。
这种服饰风格不仅反映了当时的审美观念,也为后来的服饰设计提供了很多启示。
魏晋风度和魏晋服装讲解
魏晋风度的第三重境界
淡装 服饰风格:自然平朴,返璞归真 代表人物:陶渊明
*1、裤褶 上衣下裤的服饰形制,这时候 的裤叫做“裤褶”,和裆裤,实 为赵武灵王引进的胡服之一种, 经几百年的演变、改进,不断 完善而形成。 裤脚有大小口之分,大口在裤 管处膝盖下紧紧系扎,史称 “缚裤”
裲襠
《释名 ·释衣服》称: “裲襠,其一当胸, 其一当背也。”即 今之背心。
裲襠 缚裤
魏晋南北朝两裆铠 魏晋北 朝时期的铠甲主要有窄袖
因此他们的衣着不拘仪表礼俗,随意放荡, 甚至往往褴褛肮脏
南京出土的“竹林七贤”砖刻所示竹林七贤,都穿 着宽敞的衫子,衫领敞开,袒露着胸怀,七人全赤 足;其中一人散发,三人梳丫髻,四人裹幅巾,这 反映了当时玄者的典型衣着。由于玄者轻蔑礼法, 放纵高傲, 因此他们的衣着不拘仪表礼俗,随意 放荡,甚至往往褴褛肮脏。他们大多隐居山中,相 互讲话谈玄以求超脱,还时常过度饮酒和吃药,吃 后药性发作,周身发热和发痒,所以他们的衫子多 肥大得出奇,抓起痒来倒是十分方便。
一、男子的衫、巾与漆纱茏冠
*1、大袖长衫
魏、晋男服以长衫为尚。衫 与袍的区别在于袍有祛,而衫为宽 大敞袖。衫也有单、夹二式,质料 有纱、绢、布等,上至王公贵族下 至黎民百姓,均以宽衣大袖为尚。 褒衣博带为文人雅士普遍服式。史 载“晋末皆冠小而衣裳博大,风行 相仿,舆台成俗”。
大袖长衫和漆纱茏冠
北方民族的裤褶与裲襠
它裙式。
女子的衫、襦与华饰
2、深衣下摆与华饰
深衣仍在妇女中流行。 其变化主要在下摆,通常将下摆
裁制成三角,上宽下尖,层层相叠, 围裳中伸出两条或数条飘带,走起路 来随风起,如燕子飞舞,煞煞是迷人。 也称杂裾。
3、帔
始于晋朝,形似围巾,披在颈肩部,交 于领前自然垂下。
魏晋风骨化衣裳——东晋文人的服饰偏好:士族好鹤氅、方士着布衣
魏晋风骨化衣裳——东晋文人的服饰偏好:士族好鹤氅、方士着布衣引言:在中国的文化史中,魏晋时期名士的风度可谓是如雷贯耳,在很多人的心目中,这才是真正的文人风骨。
魏晋士人洒脱随性、直率疯癫的性格伴随着他们不拘小节、寄情山水的思想获得了后世的褒奖。
这些名士的精神不仅显现在他们狂放不羁的诗文名著中,还体现在他们的服饰风尚中。
古时候的服饰不仅有着保暖护体的作用,在儒学逐渐发展下还成为了封建礼仪教化的工具。
文人的穿着自然可以引领着社会风气,在琅琊王司马睿南下建康之后一直到宋武帝刘裕废掉晋安帝的近百年间,东晋文人的服饰有着与前朝后世都截然不同的特征。
不追寻传统的两汉服饰,魏晋的服饰受到了三教的共同影响呈现了多样化的状态,而自皇室到平民的好玄学也让服饰多了点空寂的氛围。
一、江左世族皆为首——政治因素下东晋世家大族的衣着特点:尊贵飘逸文人是一个涉及了众多阶层的有着十分特殊地位的群体,在魏晋这个不崇尚战争而是充满文人气息的时期,文人群体的服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整体的服饰风俗,体现了东晋独一无二的政治经济文化特征。
随着九品中正制造就的士族豪门兴起,等级森严的世家子弟往往占据了高官甚至垄断了知识传播,这些群体中的文人多数知识渊博能说会道,仅仅在文学方面展现自己的本事远远不够。
为了表达自己的与众不同,他们在服饰方面也开始了攀比之风。
另一方面,因为东晋的偏安一隅,皇室不是十分热衷像两汉那样开疆拓土,而是保障自身的权益。
为了自己的皇位永固,东晋的皇帝多数给予士族特权来获得他们的支持,久而久之,士族的政治经济地位几乎接近了皇帝。
在这种上下界限不甚分明的政治环境下,两汉时期那种儒学制约的服饰等级制度被逐渐抛弃。
在有着足够的经济支持下,士族的服饰讲究华美,追求独特。
当时的社会经济逐渐复苏,衣着所需的棉、丝都开始供应充足,一些难见的贝壳、矿石也出现在服装制作中。
士族的地位让他们可以充分享受这些奇装异服。
相较于两汉时期文人服饰讲究循规尊教,魏晋文人更讲究服饰的个性与优美。
魏晋南北朝服饰概述
魏晋南北朝服饰概述秦、汉帝国曾经以政治上强大的向心力使服饰文化在传承商、周服制的基础上,吸收融合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服饰文明之所长,至东汉明帝厘定了适应封建政教理想的封建服饰制度,对后世封建服饰文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汉朝立国400年后,皇室衰微。
经过三国鼎立,两晋王族之争,中国内部分崩离析,给徙居华北边境的少数游牧民族以可乘之机。
魏晋贵族男子服饰蒙古系游牧民族匈奴、羯、鲜卑,藏系游牧民族羌、氐先后入侵中原,建立了十多个小王朝,即历史上所称的“五胡十六国(包括十三个五胡小王朝和三个汉族小王朝)”。
公元4世纪至6世纪,中国处于混乱的南北朝时期,战争和民族大迁徙促使胡、汉杂居,南北交流,来自北方游牧民族和西域国家的异质文化与汉族文化的相互碰撞与相互影响,促使中国服饰文化进入了一个发展的新时期。
汉、胡服饰文化的相互交流南北朝时期的胡、汉服饰文化,是按两种不同的性质和方向互相转移的。
其一是属于统治阶级的封建服饰文化,魏晋时基本遵循秦、汉旧制;南北朝,一些少数民族首领初建政权之后,鉴于他们的本族习俗穿着不足以炫耀其身份地位的显贵,便改穿汉族统治者所制定的华贵的服装。
尤其是帝王百官,更醉心于高冠博带式的汉族章服制度,最有代表性的便是北魏孝文帝的改制。
公元486年(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年)帝始服衮冕;公元494年(太和十八年)改革其本族(鲜卑族)的衣冠制度。
公元495年接见群臣时他就班赐百官冠服,用以更换胡服。
其二是在实用功能方面比汉族统治者所穿的宽松肥大的服装优越的胡服,向汉族劳动者阶层传移,魏孝文帝曾命令全国人民都穿汉服,但鲜卑族的劳动百姓不习惯于汉族的衣着,有许多人都不遵诏令,依旧穿着他们的传统民族服装。
官员们“帽上着笼冠,裤上着朱衣”,连魏文帝的太子也私着胡服,从洛阳逃回平城,后被废为庶人。
这是由于服装是民族传统文化的象征,有民族的习惯性,他们原来的服装样式比汉族服装紧身短小,且下身穿连裆裤,便于劳动,这种服装是鲜卑族人民在长期劳动中形成的,魏孝文帝在推行汉化中未能使鲜卑人断其流行,反而在汉族劳动人民中间得到推广,最后连汉族上层人士也穿起了鲜卑装。
魏晋风度的主要载体是什么
魏晋风度的主要载体是什么
“魏晋风度”的主要载体有服药、饮酒、长啸、清谈和服饰。
一、服五石散:
从而达到身体精神上的畅快和狂欢。
这种行为其实是在损害身体的同时,达到精神肉体上的高度愉悦。
吃药是从魏晋名士何宴开头的,代表人物主要是“正始名士”,何宴、王弼、夏侯玄。
二、纵酒:
典型如刘伶,喝完酒赤身“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挥衣”;还有阮咸与猪共饮的故事,也是很有名的。
其代表人物是“竹林名士”,以嵇康、阮籍为代表。
三、长啸:
代表人物是阮籍,最有名的就是他苏门长啸的故事。
阮籍去苏门山上拜访当时的著名隐士孙登,他请教了很多问题孙登都没有回答,于是阮籍下山时就对着山上长啸一声“清韵响亮”。
孙登在山上也对着山下长啸一声,“若鸾凤之音焉”,啸声十分的动听。
四、清谈:
魏晋时期玄学盛行,名士们常常一起谈论老庄思想,坐而论道。
也就是清谈,这在当时深受名士们的推崇。
五、服饰:
魏晋服饰分为三个境界。
1、严装,魏晋风度的初始境界。
严装,也就是涂脂抹粉、华衣美服的意思。
2、粗服乱头,魏晋风度的浪漫境界。
粗服乱头,就是指不注重外表仪容,追求自由的极致。
3、淡装,魏晋风度的玄远境界。
淡装处于严装和粗服乱头之间,没有前者的雕琢感,也没有后者的刺激感,更加平淡自然,其代表人物有陶渊明。
魏晋南北朝服饰
魏晋信使服饰
魏晋时期的百姓服饰近年在甘肃嘉峪关东北的戈壁滩上, 发现一处魏晋时期的墓群,其中有六座墓室的墓砖上绘有 彩画,共有六百余幅。砖画的内容几乎都是现实生活的各 种场景,包括采桑、耕田、狩猎、畜牧、屯垦、庖厨、宴 饮等等,其中描绘劳动者形象的,就有二百多幅,。如农 民的袍服、猎户的毡帽、信使的巾帻、牧民的绑腿、妇女 的围裳等都被刻画得惟妙惟肖。
Leabharlann 男子 魏晋以来,社会上盛传的玄学与道、释两教相结合,酝酿出文士的空谈之风。他们崇尚虚无,藐视 礼法,放浪形骸、任情不羁。在服饰方面,魏晋时期的男子已很少穿传统的额审议,他们穿宽松的 衫子,衫领敞开,袒露胸怀。 女子 魏晋南北朝时期,妇女的主要发型为头梳高髻,上插步摇首饰。发髻形势高大,发饰除一般形势的 簪扠以外,流行一种专供支撑假发的杈子,承重的意义大于装饰的意义。 服装商承袭秦汉的遗俗,有衫、裤、褥、群等形制,后逐渐吸收少数民族服饰特色,在传统基础上 有所改进,一般上身穿紧身的衫褥或者袄,衣衫以对襟、交领为多,领、袖都有缘边;下着长裙, 腰用帛带系扎。款式多位上俭下丰,衣身部分紧身合体,袖口肥大;群多位折戟裙,裙长曳地,下 摆宽松,给人以俊俏潇洒之感;加上丰富的首饰,反映出奢华靡丽之风。南北朝时期的百姓妇女梳 丫髻,穿宽袖短衣、长裙、侍女梳环髻、穿对襟衣。
贵妇衣裙
魏晋时期妇女服装承袭秦汉的遗俗,并吸收少数民族服饰 特色,在传统基础上有所改进,一般上身穿衫、袄、襦, 下身穿裙子,款式多为上俭下丰,衣身部分紧身合体,袖 口肥大,裙为多折裥裙,裙长曳地,下摆宽松,从而达到 俊俏潇洒的效果。加上丰盛的首饰,反映出奢华糜丽之风。 此图为穿汉化衣裙的贵妇。
魏晋官吏服饰
魏晋杂裾垂髾服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杂裾垂髾服魏晋南北朝时期,传统的深 衣制已不被男子采用,但在妇女中间却仍有人穿着。这种 服装与汉代相比,已有较大的差异。在衣服的下摆部位, 加一些饰物,通常以丝织物制成。其特点是上宽下尖形如 三角,并层层相叠。另外,由于从围裳中伸出来的飘带比 较长,走起路来,如燕飞舞。到南北朝时,这种服饰又有 了变化,去掉了曳地的飘带,而将尖角的“燕尾”加长, 使两者合为一体。
魏晋南北朝女子服饰介绍
魏晋南北朝女子服饰介绍魏晋南北朝女子服饰介绍导读:北朝妇女则喜欢窄袖紧身的衫襦,帔子也是这个时期妇女服饰的特点,它一直流传到隋唐,仍被广泛采用。
妇女还有穿裲裆,起先一般多将它穿在里面,后来才穿在交领衫袄之外。
妇女也有穿袴褶的,值得注意的是:凡穿袴褶的妇女,头上往往戴有笼冠,身上有时还穿裲裆,与同时期的男子装束一样。
南北朝时期发髻魏晋时期流行的蔽髻是一种假髻,髻上所镶的金翠首饰各有严格的规定,非命妇不得使用。
高髻上插步摇首饰,髻后垂有一髾,这种发式早在汉代出现,魏晋后再度流行,成了广大妇女的主要发型。
步摇与步摇冠一般为妇女装饰,普通妇女除将头发挽成各种样式外,也有借用假髻的,其假髻较为随便,髻上的装饰也没有蔽髻复杂,时称“缓鬓顷髻”,后来梳这种发式逐渐减少,少数妇女模仿死于民族习俗,将发挽成单环或双环,高耸发顶,也有梳丫髻或螺髻。
继南北朝风俗,民间妇女结发者,三分发,抽其鬟直向上,谓之“飞天紒”,妇女发顶正中分出髻鬟,做成上竖的环式,这种髻式先流行于宫中,后普及民间,早在魏晋时期产生。
据记载,魏时的灵蛇髻是当时妇女最喜爱的发髻,还有白缤髻、白花髻、芙蓉髻、涵烟髻;晋时有缬子髻、堕马髻、流苏髻、翠眉惊鹤髻、芙蓉髻;宋时有飞天紒,梁时有回心髻、归真髻、郁髻;陈时有凌云髻、随云髻、叉手髻;北宋时有偏等。
发髻上的饰物有步摇、花、簪、钗、镊子或插花的形式,南方妇女以茉莉花插于发髻,有时将花戴在衣襟上。
反缤髻、分髾髻都是魏武帝时期宫中贵族妇女的发饰。
魏晋南北朝女子服饰介绍在魏晋南北朝的妇女中,仍有人使用传统深衣制,但形式与汉代早期有较明显的差异。
魏晋南北朝深衣的特点主要集中在衣服的下摆部位,将下摆裁制成三角,上宽下尖,层层相叠,叫做“髾”。
南北朝时,这种髾去掉了长可拽地的飘带,将尖角的“燕尾”大大加长,使两者合为一体。
在敦煌莫高窟甬道的两侧及佛教故事的下方,往往有一行行排列整齐的男女,小的仅有数寸,高的竟达几尺。
传统服装与魏晋风度以及晋代名士的休闲服
传统服装与魏晋风度以及晋代名士的休闲服在中国政治史上,魏晋两百多年间无疑是一个黑暗时期,政权频繁更迭,战祸屠杀,几无宁岁,再加上天灾和瘟疫,人民生活动荡不安。
固有的礼法制度完全崩坏,儒学失去了统治人心的力量。
而与此同时,随着老庄学说的流行、佛经的翻译、道教的发展、清谈的兴盛,在当时的士族社会产生了人性觉醒的思潮。
贵族官宦子弟追求个性解放,在各个领域引领着社会时尚和舆论,充当着“文化精英”的社会角色,他们广泛结交、品评人物、控制舆论,形成了强大的清议势力,这引起了传统势力和皇权的恐慌,许多士子都因此招来了杀身之祸。
可以说,中国古代文人所遭遇到的生命的危险和心灵的苦闷,无过于魏晋。
而魏晋文人的另一种典型形象,却是饮酒、奏乐、纵情山水、服寒食散、扪虱谈玄或潜心参道理佛,政治的险恶促使一些文人以这样的方式寻找慰藉和解脱。
他们反对传统礼教,要求摆脱虚伪和束缚,回归真实自由的生活。
逍遥、养生、纵欲三种不同的生活态度都有相当多的拥趸。
士族阶层的生活情趣和行为方式因此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一些日常举止中有意反叛传统道德,着装上也极力营造洒脱、豁达、飘逸、不拘小节的风尚,或不修边幅、解衣当风,或褒衣博带、熏衣剃面、傅粉施朱。
士族阶层的情趣最终影响到社会各个阶层的服饰风格。
这一时期,以门阀官资计人之高低贵贱,人被分为九品,世族为士,平民为庶,界限严格,互不通婚。
为标榜门第,婚丧嫁娶,不仅富贵人家崇尚奢侈,就连普通的庶民家庭也讲求铺张排场。
《世说新语》中记载了一件趣事。
阮籍(210-263)和他的侄子阮咸(生卒年不详)住在道南,另有一些姓阮的人住在道北。
北阮富,而南阮穷。
每年七月七日,北阮时兴晒衣,摆出来的都是些绫罗绸缎,实则是借晒衣之俗以摆阔。
有一次,阮咸用竹竿挑了一条粗布大裤衩立于中庭。
别人不解,问他晒这个干什么,他回答说:我不是也不能免俗吗,因此也来凑个热闹。
这种行为本身,即是对绫罗绸缎、锦衣玉食的生活,以及权贵阶层的礼俗的嘲讽与抨击。
魏晋南北朝时期传统服饰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社会大动荡的时期,战乱频繁、社会经济萧条、文化惨遭破坏、人民生活流离失所。
魏晋南北朝服装与儒学禁锢下的秦汉袍服不同,变得越来越宽松,“褒衣博带”成为是魏晋时期的普遍服装形式,其中尤以文人雅士居多。
众所周知的竹林七贤,不仅喜欢穿着此装,还以蔑视朝廷、不入仕途为潇洒超脱之举。
表现在装束上,则是袒胸露臂,披发跣足,以示不拘礼法。
这种风格是由于当时政治动荡、经济衰退,文人欲实现政治理想又怯于宦海沉浮,为寻求自我超脱和精神释放,故采取宽衣大袖、袒胸露臂的着装形式,因此形成了“褒衣博带”的服装样式。
一、男子服饰魏晋男子服装以长衫为尚。
衫与袍的区别在于袍有袪,而衫为宽大敞袖。
衫有单、夹二式,质料有纱、绢、布等,颜色多喜用白,喜庆婚礼亦服白,白衫不仅用作常服,也可权当礼服。
由于不受衣祛限制,魏晋服装日趋宽博。
上至王公名士,下及黎民百姓,均以宽衣大袖为尚,只是耕于田间或从事重体力劳动者仍为短衣长裤,下缠裹腿。
褒衣博带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服饰风格,其中尤以文人雅士最为喜好。
除大袖衫以外,男子也着袍、襦、裤、裙等。
巾分为幅巾、纶巾:原为幅巾中一种,传说为“诸葛巾”。
《三才图会·衣服一》记:“诸葛巾,一名纶巾。
诸葛武侯(亮)尝服纶巾,执羽扇,指挥军事。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也曾提到“羽扇纶巾”之服。
冠是集巾、冠之长而形成的一种首服。
它的制作方法是在冠上用经纬稀疏而轻薄的黑色丝纱,上面涂漆水,使之高高立起,里面的冠顶隐约可见。
东晋画家顾恺之《洛神赋图》中人物多着漆纱笼冠。
二、女子服饰魏晋妇女服饰多承汉制,一般妇女日常所服,主要为衫、袄、襦、裙、深衣等。
多用对襟,领袖施彩绘,腰间著一围裳或抱腰,外束丝带。
妇女的服饰风格有窄衣和宽博之别,细裥多褶裙风尚。
衫裙是魏晋女子的常服,上衣的衫紧身合体,袖子宽肥;下边的裙子多折裥,裙长拖地,宽松舒展。
深衣:男子已不穿的深衣仍在妇女间流行,并有所发展,主要变化在下摆。
第十一章 严装·淡装·粗服乱头——魏晋风度和服饰PPT资料34页
于是宽衣博带的哲人们,经国济世的君子们不屑于在 公开、严肃的场合谈论这一问题了。
于是,对人物仪容的品评就有了更多的盲区与误区。
到了魏晋时代,这一格局被突破了。
其代表性的成果,便是刘邵所著的《人物志》。这部 著作分上中下三卷,总计十二篇。他不仅系统地总结 了汉末以来品评人物的经验和理论,而且把它发展和 提高到了哲学的高度。他由五行与人体的骨、筋、气、 肌、血的联系中,看到了人的个性智能与其自然机体 的内在联系。他便着意探寻从人的形质发现其内在精 神风貌的观察方法与途径。
五、余论
魏晋风度显著地披露 了一个容易为服饰专 家们所忽略的问题, 即男性也是时装潮的 弄潮儿。
年龄差异,性别区分, 民族界线,时代挪移, 都不能使任何人自外 于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的围城。
顾凯之《女史箴图卷》、《列女图》中裙裾曳地形象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杂裾垂髾服 ,采自《中国历代服饰》
根据曹植《洛神赋》,东晋顾恺之所绘《洛神赋图》展示魏晋华美衣装
汉魏时代的发髻美饰
三、粗服乱头:魏晋风度的浪漫境界
南京西善桥出土砖刻竹林七贤与宋启期像
魏晋风度至今仍为人们所激赏。这是
现代画家刘旦宅的竹林七贤图:
右图:汉铜镜中之 舞者像
既然不是显赫的权 势,不是外在的功 业,不是高深的学 问,而是容貌的审 美如此为世人看重, 那么时代的需要便 会普遍地唤醒人们 在这方面的自觉意 识。于是由衣装、 饰物、发型、姿态、 肤色等领域展开了 全方位的策划与扮 饰。
右图:顾凯之《列 女图》、《洛神赋》 中女性美饰的飘逸 造型
乏文化依据,属于不伦不类的东西。 沙门袒露右肩,是拂逆民族服饰文化心态而行的举
动,是“寄至顺于凶事,表吉诚于丧容”,这样以 来,就使得原本祥和的着装虔诚的意态,却让人一 下子联想到凶险战乱、死亡丧葬 。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服装
2.1、男子典型服饰
• • • • • 1袍、衫 2裤褶 3裲裆 4半袖衫 5首服
1.大袖衫 - 汉化宽松服装
• 宽大敞袖 • 有单、夹二式 • 男女皆着
顾 恺 之 《 洛 神 赋 图》
顾恺之
• 工诗赋,善书法,被 时人称为“才绝、画 绝、痴绝”,他的画 风格独特,被称为 “顾家样”,人物清 瘦俊秀,所谓“秀骨 清像”,线条流畅, 谓之“春蚕吐丝”。
• 由于“大口裤”的裤 管宽松而博大,不便 于活动,因此用带子 在膝盖处将裤管紧紧 系缚,勿使松散。
现代舞蹈服
现代服装
3.裲襠
• 由前后两片组 成,肩上用带 系结,腰用大 带或皮革扎紧, 后演变为马甲 或背心。
着裲襠的武人
5、首服
• 承袭汉代遗制 • 祭祀的冠服基本是沿袭前制 • 出现了小冠和笼冠
• 顾恺之的人物画,强调传神,注重点睛。 认为传神写照,正在阿堵(指眼珠)中。 其笔迹紧劲连绵,如春蚕吐丝,又如春 云浮空,流水行地,皆出自然,通称为 高古游丝描。着色则以浓色微加点缀, 不求藻饰。
2.裤褶
• 袴褶-男女 皆穿,式样 为翻领、左 衽、大袖、 衣长至胯, 大褶至膝下、 裤肥大。
缚裤
帔-妇女饰物,
形似围巾,披 于颈肩,交于 领前,自然垂 下
喻 。 “华 带 飞 霄 ” 之
有
衣 襟 随 风 轻 舞 ,
•
现代舞蹈服
现代服装变形运用
3.间色裙
• 衣为对襟,领、袖 俱镶织锦缘边,下 身多穿条纹间色裙, 腰间用帛带系扎。
间 色 裙
4.抱腰
• 腰间加束带, • 长带飘逸, • 垂及地面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服装
一、魏晋南北朝服饰概述
• 社会背景 始于公元三世纪,历时300多年,是中国 历史上战乱频繁,充满曲折的时期。 少数民族文化和汉族文化得到广泛交流, 是各民族融合的高峰期。
魏晋南北朝服饰
魏晋南北朝服饰魏晋南北朝的服饰魏晋南北朝时期( 220年—581年)戴梁冠、穿衫子的文吏(顾恺之《洛神赋图》局部)汉代立国400年后,皇室衰微,中国内部分崩离析,出现了以魏为首的三国鼎立,两晋争权,周边的许多游牧民族也乘虚而入,先后在中原地区建立了十多个小王朝。
这使得公元3世纪至6世纪的中国处于空前混乱的魏晋南北朝时期。
战争和民族大迁徙使不同民族和不同地域的文化相互碰撞、交流,传统服饰的机能性在这一时期得到加强,在美学风格上则是追求“仙风道骨”的飘逸和脱俗。
穿杂裾垂髾服的妇女(传顾恺之《列女图》局部)漆纱笼冠漆纱笼冠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极具特色的主要冠式。
当时的男子和女子都可以佩戴。
因为它是使用黑漆细纱制成的,所以得名“漆纱笼冠”。
冠的特点是平顶,两侧有耳垂下,下边用丝带系结。
伦敦大英博物馆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之一,男穿曲领大袖长襦,女倭堕髻垂臂,右衽衫,长裙拂地,腰束细绅带。
漆纱笼冠图(根据传世帛画、壁画及出土陶俑复原绘制)戴梁冠、穿衫子的文吏(顾恺之《洛神赋图》局部大袖宽衫魏晋时期的人们崇尚道教和玄学,因为祈望长生不老,所以炼制丹药服用的情况较为普遍。
服食丹药后常使身体发热,不适合穿紧身的衣服,加之当时的人们大多追求“仙风道骨”的风度,所以这一时期的人们喜欢穿宽松肥大的衣服,世称“大袖宽衫”。
穿大袖衫、间色条纹裙的贵妇及其侍从(敦煌莫高窟288窟壁画)穿大袖宽衫的贵族及侍从(顾恺之《洛神赋图》局部)裤褶裤褶是实际上一种上衣下裤的组合,它的基本款式是上身穿大袖衣,下身穿肥腿裤。
裤褶原来是北方游牧民族的传统服装,到了南北朝时期,这种服装开始在汉族地区广为流行,裤口也越来越大,为了行动方便,人们用1米左右的锦带将裤腿缚住,称为“ 缚裤” 。
后来衣袖和裤口愈加宽大,时称“广袖褶衣”、“大口裤”,一时之间成为南北朝时期盛行的服饰。
加拿大多伦多皇家博物馆藏北魏彩绘陶文武士俑穿裤褶的男子和女子(北朝陶俑,传世实物)杂裾垂髾服魏晋时期的女子在深衣的下摆部分要接上重重叠叠的三角形装饰布,又在腰上系围裳,从围裳下面再伸出许多长长的飘带。
《魏晋南北朝服饰》课件
发饰与配饰
总结词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女子注重发饰与配饰 的搭配,以彰显身份地位和审美品味。
VS
详细描述
发饰包括发簪、发钗、发带等,材质多为 金银玉器。配饰则包括耳环、项链、手镯 等,材质有金、银、玉、珍珠等。这些配 饰不仅有装饰作用,还有象征意义,如耳 环的佩戴可表示已婚或订婚。
04
魏晋南北朝服饰的文化意义
详细描述
短裙一般以单层丝绸或麻布制成 ,长度在膝盖以上,有的款式甚 至短至大腿中部。颜色以浅色系 为主,也有一些鲜艳的颜色。
上衣与外套
总结词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女子上衣多为窄袖 紧身,外套则多为宽袖长袍。
详细描述
上衣通常为交领,紧贴身体,凸显女 性身材。外套多为广袖,长至膝盖以 下,有的甚至长至脚踝。材质多为丝 绸或棉布,色彩丰富,图案多样。
03
魏晋南北朝女装
长裙
总结词
长裙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女子的主要下 装,款式多样,色彩丰富。
详细描述
长裙通常由多层丝绸或棉布拼接而成 ,长度过膝,有的甚至拖地。颜色方 面,除了常见的素色,还有各种图案 和绣花装饰,如牡丹、莲花、凤凰等 。
短裙
总结词
短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女子的 休闲装束,轻便舒适,适合夏季 穿着。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在面料选择和搭配上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如丝绸、麻 布等面料的运用,为现代服饰的面料选择提供了借鉴。同时,这一时期服饰的色 彩搭配和图案设计也对现代服饰产生了影响,使得现代服饰更加丰富多彩。
05
魏晋南北朝服饰的影响
对后世服饰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风格和特点对 后世的唐、宋、明等朝代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如宽衣大袖、褒衣博带等元 素被继承和发展。
魏晋风度的服饰特点
魏晋风度的服饰特点
魏晋时期,服饰趋向文雅简洁,注重轻便舒适的穿着,具备一定的个性化与时尚感。
在这个时期,男性和女性的服装有异,但融入了相似的风格元素。
男性服饰以马褂为代表,马褂的主要特点是宽松、长袖、高领、中腰,结构独立,刻意避免与传统的内衣、外袍的穿着方式相混淆。
魏晋时期的男性在服饰上强调整体美感,通常在腰间系上一条长长的肚带或腰带,显得精神矍铄。
与男性相比,女性的魏晋服饰显得更为细致、华丽。
在衣服的剪裁上,女性服饰强调曲线美感,腰部和胸部采用收紧的设计,而常见的袍、裙等衣服的下摆则为宽松的A字形,利于舞蹈和行走。
女性的服装还加入了许多细节设计,如刺绣,花边等,在装饰上体现了精致的高雅。
魏晋时期的服饰注重轻盈、舒适和华贵,材料采用的多为轻薄纱绸类面料,这样能够更好地展现出身体的线条美。
同时,魏晋时期的服饰更加追求时尚感,常常采用鲜艳的颜色和复杂的图案,这些元素为穿着者增添了更多的个性风采。
总的来说,魏晋时期的服饰以清新、明快为主要特点,而且富有个性和时尚感。
对现代人而言,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到的是:在装扮上表现自己的个性,注重细节和整体美感,力求简约而不失华贵,精心呈现人体线条美。
中国服饰——魏晋南北朝服饰
中国服饰——魏晋南北朝服饰公元220~581年,是中国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时期。
在这350余年的时间里,战乱频仍,北方与南方时常处在纷飞的战火中,国与国之间争斗不断,政权屡屡更迭。
这一时期,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人民生活均处在动荡不安之中,服饰也随之发生着很大的变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服饰文化发生质变的重要时期之一,同时也是各民族服饰文化相互交融并展现新的特色的时代。
战国时期,赵武灵王为求生存和赢得战场上的主动权而进行的那次服饰改革应该说是一个大胆的创举,但就其改革的范围来说仅仅是一个点,用的是一种强制执行形式。
南北朝时期的服饰变革,却是全方位、多层次的,是在强制与随意间进行的。
造成这次服饰巨变的直接因素是战争,由于战争的多年延续,兵员和劳动力的补充,成了关系到北方各国统治政权时间长短的重要因素,故北方各国对人口的争夺非常激烈,使得居住在黄河流域的各民族居民,背井离乡,形成了大范围的迁徙。
共同的命运、处境和遭遇,大大增强了各民族人民对时政、环境的共同认识,原来彼此之间生活习俗上的差异、民族文化心理上的障碍等,很快得以填平,促进了相互间的联系和往来。
特别是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之后,那里的民族融合趋势就更加明显。
民族与民族的融合是多方面的,除了血缘融合外,还有民族习性、生产活动、生活习俗等方面的融合,其中,以服饰穿戴方面表现得最为直观。
在这一时期,服饰发展变化的主要特征是:传统的深衣渐渐消失,袍服成为正式的礼服之一;袴褶(音xí)服开始盛行;妇女服饰整体上以上身短小、下体宽博拖长的“上俭下丰”式装束为时尚。
这些特征的形成,明显是受了北方少数民族服饰影响的结果。
同时,汉族的传统服饰文化和礼仪,对各少数民族服饰的影响也是非常突出的,特别是北魏孝文皇帝实施的变俗改制举措,大大促进了少数民族的服饰发展。
孝文帝的变俗改制与战国时赵武灵王的服饰改革恰好是一来一往:前者是大规模引入、吸收汉族的传统礼仪和服饰文化,后者是吸收、借鉴北方少数民族的优秀服饰。
《魏晋南北朝服装》PPT课件
魏晋时期的女子在深衣的下摆部分要接 上重重叠叠的三角形装饰布,又在腰上 系围裳,从围裳下面再伸出许多长长的 飘带。由于使用了轻柔飘逸的丝绸材料, 所以这两种装饰使女子在走动的时候, 更加富有动感和韵律感。后来,这两种 装饰逐渐合二为一,这就是杂裾垂髾 [shāo]服的造型。杂裾垂髾服使魏晋的女 子充满灵动、飘逸的气质。
对襟束腰衣袖宽大并在袖口衣襟下摆缀有不同色的缘饰下着条纹间色裙腰间用一块帛带系扎当时妇女的下152衫裙是魏晋女子的知识点
魏晋南北朝时期男子长衫流行的原 因,衫的特点以及衫与袍的区别; 男子的各种首服,漆纱笼冠的特点 和工艺;女子深衣和襦裙的特点, 披和履的特点和穿着方法,女子发 饰的特点;北方少数民族裤褶和 裆 的特点和穿着方法。
洛神赋图
列女仁智图 东晋 顾恺之
第二节: 汉族的男子服饰
• 1、长衫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有 两种形式:一为汉族服式, 承袭秦汉遗制;一为少数民 族服饰,袭北方习俗。汉族 男子的服饰,主要有衫,衫 和袍在样式上有明显的区别, 按照汉代习俗,凡称为袍的, 袖端应当收敛,并装有祛 qū 口。
魏晋男子服装以长衫为尚
学习目标
熟悉魏、晋、南北朝时期男子长衫流行的原因 ,衫的特点、衫与袍的区别;了解男子的各种 首服,尤其是熟知漆纱笼冠的特点和工艺;掌 握魏、晋、南北朝时期女子深衣和襦裙的特点 ,披和履的特点和穿着方法,女子发饰的特点 以及北方少数民族裤褶和裆的特点和穿着方法 。
章节结构
•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背景 • 第二节: 汉族的男子服饰 • 第三节: 汉族的女子服饰 • 第四节: 北方少数民族的服饰
魏晋时期的妇女服装, 都以宽博为主,其特 点为:对襟,束腰, 衣袖宽大,并在袖口 衣襟下摆缀有不同色 的缘饰,下着条纹间 色裙,腰间用一块帛 带系扎当时妇女的下 裳,除间色裙外,还 有其它裙式 。
魏晋风度与魏晋服饰的关系
魏晋风度与魏晋服饰的关系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它不仅在文化上与以往不同,而且在服饰上也有着独特的表现。
魏晋时期的服饰风格,体现了当时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特点,而魏晋的风度则是这样一种文化气息,它又将魏晋时期的服饰风格表现得更为出色。
魏晋风度是指魏晋时期的文化气息,其主要特点是自由、淡泊、清新、雅致。
在这种文化气息的影响下,魏晋时期的服饰也表现出同样的特点。
魏晋时期的服饰主要分为男装和女装,男装以袍、褐为主,而女装则以袍、裙为主。
这些服饰的特点在于以简单、大气、清新为主,形式上特别注重流畅和舒适。
魏晋时期男装的代表是袍和褐。
袍是一种长袍,常常作为男子外衣穿着。
袍的特点是肩宽袖阔、铺陈自然、不拘束,彰显着男子的自由风度。
而褐则是一种短衣,常常作为男子内衣穿着。
褐的特点是舒适、简单、大气,适合男子在日常生活中穿着。
魏晋时期女装的代表是袍和裙。
袍与裙是女子衣着中最基本的两种形式。
袍的特点是肩褶较多、鬆垂自然,舒适宽大。
而裙则是以两块若干量的布料为制作基础,被系在各种形状、大小和类型的腰带上,另一端则通常对开。
裙子的设计更为注重男子外衣的阔大与宽松,以体现出女子的婉约与柔美。
总的来说,魏晋风度与魏晋服饰有着紧密的关系,服饰是风度的表现形式,风度则是服饰文化气息的精髓。
魏晋时期的人们在服饰中体现了文化优越感,从而赋予了他们更为自由、淡泊、清新、雅致的魏晋风度。
在魏晋风度的影响下,服饰设计变得更为自由、大气、简约,这也是雕塑魏晋时期服饰文化的独特风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幞( fú )头
自北周武帝用幅巾之制, 并加裁四角带, 名曰幞头,又名折上巾、 自幞头盛行后, 启后世唐代幞头之始, 其他冠也因此而少用。
帽
古时顶成圆状、内无骨架的首服称为帽。魏 晋之时帽的形制已在帻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当时的北方少数民族多戴帽,因此传统的帻 在吸收了少数民族帽的特点后发展起来。当 时有骑兵勇士所戴的突骑帽,南方当时还有 纱帽在流行。皇帝戴白纱帽,百姓戴黑纱帽, 另外还有卷荷帽, 而纶巾则是儒者与土所戴。
我想,正是因为精神的超俗,“托杯玄胜,远咏庄老”、“以 清淡为经济”,喜好饮酒,不务世事,以隐逸为高等这样的人事 哲学观,才能造就那传奇的《兰亭序》。
王羲之
《兰亭序》局部
然而,魏晋风度为什么在历代每每遭贬,究其原因, 大略是这帮名士们饮酒过度,醉生梦死;再就是放 达出格,有悖常理,另就是清谈误国。据传说“竹 林七贤”之一的刘伶,纵酒佯狂,经常是抬棺狂饮, 且身上一丝不挂于屋中,人见均嗤之,他却反唇相 讥:“我以天地为房屋,以房屋为衣裤,你们干吗 要钻到我裤裆里来呢?”这些名士们为求长生而炼 丹服药,穿衣喜宽袍大袖且经久不洗,故而多虱, 因而“扪虱而谈”,在当时是件很高雅的举动。
当时常服主要是吸收了胡服的裤的特点,形成了以 裤衫为基本形制的服饰,当时称为裤褶。那时南方 本以原有的冠服如通天冠、进贤冠、绎纱袍及下身 裙装为礼服,而自北方的裤褶服盛行后,南人也采 而服之。但毕竟在朝会或礼仪中,这种装束显得不 够严肃,因此,南方人就将上身的褶加大,并加大 了袖管,下身的裤管也加大了,成为裙裤的形制, 因为这样的形制才有些像上衣下裳之制,向原有的 习俗靠拢。于是这种加肥了的裤裙也在南方厂为流 行起来。如有急事,穿着这种裤的人就把裤管扎起 来,这样又成了急装的形式。所以说,南方人采用 这种服饰,是既便于行事,又适合于仪表体制。这 种裤褶服,自南北朝后一直沿用至唐代,并有以此 服作为朝见之服的。这种大口裤之制,反过来又影 响了北方,所以说南北朝时期是各民族间在服饰上 相互影响的一个重要阶段。
其实以魏晋风度为开端的儒道互补的士大夫精神, 从根本上奠定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基础,影响的 相当深远。可是,魏晋风度的所及,也带来了弊端, 许多人赶时髦,心情也并非嵇康、阮籍似的沉重, 却也学他们的放达。其实现在年轻人作为对人生的 爱恋,自我的发现与肯定,与东汉末以魏晋风度的 价值观念是一脉相承的。而现在年轻人在追求行止 姿容的漂亮俊逸个性上,又和魏晋风度的美学观相 辅相成。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文化
魏晋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北朝时期,300余年战乱不息,
社会动荡。魏晋南北朝约公元3世纪至6 世纪末,是中国历史上战乱频繁、充满 曲折的一个时期政治和经济动荡激烈, 使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衣冠服饰,都 起了很大的变化。
北魏本为异族,迁都洛阳后由孝文帝推行了全面的文化改 革,大量地吸取了汉文化,甚至改变本族的语言,在服饰上 也推行了汉制。当时祭服全部改为汉制,朝服、常服也以汉 服为主。同时广大南方人民在原来汉服的基础上吸收了北方 少数民族的服饰特点,一改以往的整幅宽身的服饰形制,服 饰裁剪日趋合体,传统的服饰样式,甚至连常服中应用最多 的深衣也逐渐消失。而胡服在这一时期才不仅仅是军人所穿, 一般官人以及侍从、宫内人员、贵族及百姓都有穿着,在中 国厂泛地流传开来。
所渭裲裆,也就是我们说的背心或坎肩 的意思,其意在挡背挡心。 其形制也与现在的背心相似,是 前后各一片,在肩部有两条带子相连, 腰间再以皮带系扎。裲裆虽为 男子服饰,但妇女也可以穿着,只是妇 女在初起多穿在外衣的里边,以后又穿 在交领衫袄外,这种穿法在今天的女子 服饰中仍可见到,是裲裆穿法在今天服 饰中的延续和残留,只不过今天穿的不 是裲裆,而是坎肩的形制。文化的传承 永远是这样一个改变吸收、再改变再吸 收的演进过程,而很少出现间隔、跳跃。 除大袖衫、裤褶、裲裆外,男子还着袍、 懦、裤、裙等。
另外,帽子虽然是从传统中的幅巾基础上 发展起来的,但这一发展主要是受了少数民 族帽式的影响。南北朝时期西域的文化从汉 时张骞打通的丝绸之路向东方流入,深刻地 影响看中原文化,所以此时期中国服饰受西 域文化的影响在款式上的反映十分明显,如 紧身、裸胸等。 以下我们分别介绍此时的各类服饰。
首服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冠 帽之制有它自己的特点, 从各方面资料来看,这 个时期戴汉代梁冠的比 较少见。用于祭把的冠 服基本上是沿袭前制, 没有大的改动。朝服的 小冠 首服此时期最大的特点 是出现了小冠与笼冠。
魏晋风度下的服饰
衣冠服饰是杜会风尚的表现形式之一。各种思想 意识和习俗,都会在服饰上有所反映。魏晋之时在 老庄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风靡一时的魏晋玄学,对 当时的服饰影响很大,尤其是在文人的衣着和生活 方式上留下了深刻的痕迹,表现在服饰仪容上也与 前代有着很大的不同,他们或破衣烂衫,或科头裸 体,或傅粉施朱,或自创服饰,来表现自己的与众 不同和放浪形骸,这就是论者所津津乐道的以“竹 林七贤”为代表的魏晋风度。而这种风度之下的服 饰自然也相当与众不同了。
首服
笼冠
幞( fú ) 头
帽
小冠
比以往冠的形制小, 但顶部依然为平制, 它是从帻(zé)巾发展而来的, 是把帻后加高、顶拉平, 并缩小了体积, 也称‘平上帻’。 这种小冠当时上下层人士 皆可戴之
笼冠
在小冠上再加笼巾即成笼冠。 笼冠不是顶于头上, 而是像帻一样罩在头上, 顶平,两边有目。 形制又像汉时的梁冠, 有圆、方之分和梁数之别, 前壁向后倾斜, 戴于头上显得十分挺拔、庄重。 所以当时文官皆戴笼冠。
历史小知识
这一时期,服与饰日趋奢华的另一个社会因素是社 会上妓女的大量出现。本来在汉末,中国就出现了 妓女。据说最初以“营妓”的形式出现,用以“犒 劳”获胜的将士。之后姬妾声伎日益繁盛,并由军 中转至民间,到魏晋南北朝时,达到高峰。由于妓 女专事修饰,衣着曰趋奢侈,对当时的社会影响很 大,使社会的审美观念逐渐由质朴趋于炫华,从自 然美转向雕琢美,因此使用假发,将发髻越梳越高, 堪称历史上的最高记录。
竹林七贤
(点击此处链接回41)
魏晋风度,在很多人看来,是一种真正的名士风 范,所谓是真名士自风流,由正始才俊何晏、王弼 到竹林名士嵇康、阮籍,中朝隽秀王衍、乐广至江 左领袖王导、谢安,莫不是清峻通脱,表现出的那 一派“烟云水气”而又“风流自赏”的气度,几追 仙姿,为后世景仰。 魏晋风度作为当时的士族意识形态的一种人格表 现,成为当时的审美理想。风流名士们崇尚自然、 超然物外,率真任诞而风流自赏。晋朝屡以吏部尚 书请官王右军,但遭屡拒绝。
历史小知识
在文官的服饰中,伴随簪笔的还有“紫荷”。 紫荷是用紫绸做的囊。 《晋志》载: “八座尚书紫荷,以生紫为夹囊, 缀于服外,加于左肩。它的实用价值也是文 官上朝为了备忘或记录。所以这一时期文官 总的特点是,负囊簪笔戴笼冠。
接下来
讲的是 魏晋南北朝时期服饰文化中的衣裳
衣裳
男子服饰
女子服饰
袍
大袖衫
杂裾垂髻服
裙
妇女的配饰与发式
披肩
由于服饰的本身即表现 穿着者的审美意识, 所以披眉与飘带正是 当时内在精神与外在表现的需要。 披肩自此时起进入中国服饰, 成为以后的服饰表现手段之一, 在历代的服饰配件中 或多或少地延续使用。
头饰
发髻上的装饰自此时起也逐渐多了起来,有
时甚至簪满头上。主要有步摇、花钿、簪、 钗、镊等,或直接在头上插满鲜花。这是魏 晋时头饰的一大特点。 这一时期,妇女的手腕处多饰有金或玉的手 镯;而且头饰的簪钗等选材也多华贵与多样。
宽袍
南朝的衣式,大抵趋尚于博大。 《晋书· 五行志》云: “晋末皆冠小而衣裳博 大,风流相仿,舆台成俗。” 《颜氏家训》也说:梁世的士大夫,都好尚褒 衣博带,大冠高履。晋处立冯翼衣大袖衣, 亦即如此。
女子服饰
这个时期妇女的服饰也受到北方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不同程度 的影响,比较明显的是服饰的式样由上长下短变为上俭下丰, 由宽衣博带变为窄袖紧身,这是当时的风尚。当时妇女除一 部分人同男子一样穿着裤褶外,基本上还是延续了传统的服 饰,也就是汉时的形制。一般妇女还是以儒、衫、裙为主。 儒、衫、裙又有肥瘦之分,南朝仍流行细小、窄瘦的衣裳。 实际上,南朝时期一些风流者也已经开始穿能够表现身体曲 线的紧身衣着了。这样的例子在服饰史中并不乏见,即在前 一时期被视为奇装异服,然后转为盛行,而在日后可能只能 是保守者的常服了,这也是服饰流行。 以下是一些女子服饰图片展示。
总括当时众多的发式,可以归为两类,
一类为髻(实心),一类为环(空心)。
其发式有:灵蛇、反绾(wǎn )、百花、芙 蓉归云、涵烟、堕马、流苏、翠眉惊鹤、回 心、归真、凌云、随云、叉手等繁多的式样
头上直接插花
环
其他的发型
男子配饰
魏晋南北朝时的“组绶”装饰(古人佩玉, 用以系玉的丝带。)已名存实亡。 玉佩制度也渐渐失传。 贵族腰亡佩剑已改用木制,只留其形式而已。
魏晋风度下的服饰
一、什么是魏晋风度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文化
三、魏晋风度下的服饰
魏晋风度
魏晋风度是指魏晋士人放浪形骸,离经叛道的特异 风姿,是中国封建社会士子群体对传统道德、礼教 的叛逆。其行为的放荡、个性的张扬充分表现在士 人们的言谈、举止、服饰、饮食、玩乐等方面。 “竹林七贤”,即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 向秀、王戎,在生活上不拘礼法,常聚于林中喝酒 纵歌,清静无为,洒脱倜傥,他们代表的“魏晋风 度”得到后来许多知识分子的赞赏。
簪笔
魏晋之时与冠同存的装饰是簪笔。其实簪笔在汉时兴起时,
是文官所用,到魏晋时这一功能已经消失,但它的形制却作 为文化延续了下来,而且一直影响了以后的数代。所以此时 文官上朝只簪白笔,仅作装饰和文官的象征用。因此笼冠与 簪笔是这一时期文官的冠饰特点。到隋唐之时,簪笔的风气 又演变为介帻簪笔,宋代是立笔,元代则为竖笔,明代又是 立笔。从这里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服饰文化的传承性。一种 款式不论是功能所致,还是表现所致,或是偶然形成,都有 可能经过一段时间而形成一种习俗,在一定阶层中,或在一 定的场合内,不断地延续和演变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