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魏晋风度的美学意蕴

合集下载

魏晋风流的内涵及其意义

魏晋风流的内涵及其意义

魏晋风流的内涵及其意义
主要内涵为崇尚自然、超然物外,率真任诞而风流自赏。

定义:魏晋人追求的具有魅力和影响力的人格美,是“玄”的心灵世界的外观,也是乱世下痛苦内心的折射,是对汉儒为人准则的否定,认为名教是执和障,主张破执除障,保持本来面目。

“魏晋风度”是魏晋时期士人追求的一种潇洒风流、通脱自然的精神风貌与思想风格,所以又被称为“魏晋风流”。

何晏、王弼以及“竹林七贤”等人是这批士人中的突出代表,他们崇尚老庄、蔑视礼教,放达不羁、遗落世事。

魏晋风度形成于魏晋时期,不仅在六朝时期有延续与发展,就是在之后的各个历史时期,它的影响也十分深远。

扩展资料
魏晋风度的主要行为表现是饮酒服药、扪虱清谈等,往往慷慨洒脱,随性而为,放达不羁,但这些行为只是魏晋风度的外在表象,而更重要的是它的内在底蕴,也就是隐藏在这些表象之下的内在精神。

魏晋风度是名士们追求的精神自由同黑暗的社会现实碰撞出的矛盾体,是他们外表的飘逸、豁达、欢乐、奔放与心底的沉重、执着、痛苦、压抑对立冲突的产物,而他们那些放达不羁的行为恰恰说明了他们从未实现绝对的精神自由。

对魏晋风度的理解

对魏晋风度的理解

对魏晋风度的理解魏晋风度是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中最重要的一个概念。

它体现了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价值观,展示了当时的礼仪、风俗等传统文化的特色。

从这个意义上讲,“风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

因此,研究起来也十分有意义。

对魏晋风度的理解,首先要从其中最重要的内容来入手“仁礼”。

仁礼是魏晋礼仪文化的核心,它在两晋礼论中得到了深入的阐释。

在《魏书宣和训修》中,曹魏著名的文官曹植指出:“仁者不失礼,礼者不失仁”。

曹植还指出,“仁礼之道,必容于乡里,以无惑也”。

这句话蕴含着深刻的意义:仁礼之道不仅要求人们遵循它,而且要以善良和无私的态度来做出反应,才能够获得真正的尊重和尊严。

另一方面,“文礼”也是魏晋风度中重要的内容。

它强调人们在言行和行为中应遵循文明之道,使人们的行为达到一种完美的境界,从而达到对他人的尊重和尊重。

在《文心雕龙礼记》中,作者张载称文礼为“事事把节制当作根本”,认为节制是文礼的基础。

文礼还强调人们在言谈中的礼貌,把说话的重点放在实用性和有益性上,而不是在空谈上浪费时间。

此外,“礼美”也是魏晋风度中的重要内容。

在《韩非子礼记》中,作者韩非以“礼美”一词提出了对礼仪和美学的要求:要求人们既要做到礼仪上有序,又要在实践中注重形式上的美。

这不仅体现在行为方式上,而且还体现在衣着、器具以及礼仪活动中。

从这个意义上讲,“礼美”是魏晋文化中完善与协调的特点,是当时文化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最后,“德艺双馨”也是魏晋风度中重要的内容。

它强调人们在行为中应兼顾德智双修,不仅要做到道德上的完善,还要做到学识上的全面熟练。

在《论语学而》中,孔子提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暗示我们,学习要行之有效,要学习很多知识,这样才能做到渊博文武,道德高尚。

总之,从以上几个方面来看,“仁礼”、“文礼”、“礼美”和“德艺双馨”是魏晋风度的核心内容。

它们体现了当时传统文化的特点,在今天仍然起到积极的作用。

因此,理解和实践魏晋风度,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个必须的内容,也是我们当代文化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魏晋风度的文学表现与意义

魏晋风度的文学表现与意义

魏晋风度的文学表现与意义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化时期,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这个时期的文学表现以魏晋风度为主要特点,这种风度不仅体现在文学作品的风格上,更体现在文人士人的品质和精神追求上。

本文将从魏晋风度的文学表现和意义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魏晋风度的文学表现魏晋时期的文学作品以诗歌和散文为主要表现形式,其中以诗歌最为突出。

这个时期的诗歌风格多样,既有古风的继承,也有新风的创造。

魏晋时期的诗人注重个性表达,追求真实感受和情感宣泄,他们的诗歌不再拘泥于形式和规范,更加注重自我表达和情感的真实性。

例如,曹操的《短歌行》以其真实的情感和对人生的思考而著称,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则以其豪放的笔墨和自由的意境而闻名。

除了诗歌外,魏晋时期的散文也有独特的表现形式。

这个时期的散文作品注重情感表达和人文关怀,常常以自然景物和人物形象为载体,通过描绘细腻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表达对人生和社会的关注。

例如,嵇康的《琴赋》以琴为主题,通过对琴音的描绘和对琴师的赞美,表达了对人生追求的思考和对艺术的热爱。

二、魏晋风度的意义魏晋风度的文学表现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精神追求和人生态度。

这种风度体现了魏晋时期文人士人的品质和精神追求。

首先,魏晋风度体现了文人士人的胸怀和气度。

魏晋时期的文人多为士族出身,他们有着崇高的人格追求和高尚的道德观念。

他们以文化修养和道德品质为自豪,追求内心的宁静和精神的升华。

他们的文学作品常常表现出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对真理和美的追求,以及对人性和人情的关怀。

其次,魏晋风度体现了文人士人的自由和独立精神。

魏晋时期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社会政治环境的变化使得文人士人常常处于边缘地位。

但他们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自己的理想和追求,相反,他们通过文学创作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追求内心的自由和独立。

他们的作品常常充满了对命运的抗争和对人生的坚守,体现了文人士人的自我价值和人生意义。

最后,魏晋风度体现了文人士人的审美追求和艺术创造。

魏晋风度的理解与认识

魏晋风度的理解与认识

魏晋风度的理解与认识
魏晋风度是指中国古代魏晋时期的文化精神。

它以其独特的个性和思想影响了几千年来的中国人民,成为近代中国的主流文化之一。

它不仅被认为是中国文化的核心,而且在东亚乃至世界文化中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魏晋时期的文化精神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道德、理念和审美。

首先,魏晋时期的道德观念对后人影响深远,以儒家学说为基础。

其核心思想是“仁义、礼智信”,强调仁义、礼仪、智慧和信仰。

例如《论语》、《孟子》、《礼记》、《春秋》等众多经典作品,都体现了这种道德观念。

这些作品被历代中国人所敬仰,被誉为“中国经典”。

其次,魏晋时期的理念观念也对后人影响深远,以墨家学说为基础。

它强调“以君为本”,主张“守礼遵命”,强调“尊师重道”,强调“自强不息”,注重“实事求是”,提倡“忠孝两全”,力求“立德立言”等。

这种理念影响了几千年来的中国人,使中国文化具有辩证思维、实践指导的特点。

最后,魏晋时期的审美观念也对后代影响深远,以纵横家学说为基础。

它强调“统一规范”,主张“天人合
一”,强调“大义正气”,强调“宽厚仁爱”,注重“温厚柔和”,提倡“美化环境”,力求“和谐社会”等。

这种审美观念使中国文化变得宽容包容、浩大恢宏,能够将个体与社会、物质与精神、内在与外在融为一体。

总之,魏晋风度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不可磨灭的精神,它不仅影响了几千年来的中国人民,也影响了世界文化。

魏晋时期的道德、理念和审美观念,以其独特的文化形式凝聚了中国文化的核心,使中国文化的主流文化得以传承、发展和改进,最终形成了今天的东亚文化的一部分。

解读魏晋风度的美学内涵

解读魏晋风度的美学内涵


魏晋名士的外貌 气质 美
魏 晋时 代 无 论 是 当政 者还 是 文 人 士大 夫 ,都 极 为 追 求 外貌 举 止 的俊 美 和 飘 逸, 以此 来 展现 清 高 不俗 的 内在 人 格 。在 《 世说新语 》里 , 常用 “ 珠玉” 、“ 玉人 ” 、“ 万 顷之 波 ” 以及 “ 妙 有姿 容 ”等词 语 来 比喻 和 形 容名 士 们 的仪 态风 神 。《 世说 新 语 ・ 容 止 》记 载 了很 多关 于 这方 面 的具 体 事例 。如 “ 嵇 康 身 长 七尺 八 寸 ,风 姿 特秀 ” ;“ 夏 侯 玄与 潘安 仁 皆有俊 美 之貌 ,二 人 曾并 行 ,世 人 赞 日连 璧” ;“ 潘 岳妙 有 姿 容 ,好神 情 。 少时 挟 弹 出洛 阳道 ,妇 人遇 者 ,莫不 连手 共萦 之 ;左太 冲 绝丑 ,亦 复效 岳游 邀 , 于是 群妪 齐共 乱唾 之 ,委顿 而 返 ” 。随着 唯美 思潮 的 盛行 以及玄 学 思 想的 影 响 ,男性 很 注 意用 化 妆 的手 法 来 美 化 自己 。如 《 晋 书 》 中有 这样 的记 载 : “ ……魏 明帝好 妇 人 之饰 ,改 以珊瑚 珠 。 晋 初仍 旧不 改 。及 过江 ,服 章多 阙 , 而 冕饰 以翡 翠珊 瑚杂 珠 ” ( 《 舆 服 》七六 六 ) 。更 有士 族 男 子 涂脂 抹 粉 以获 得 人 们 的青 睐 。此 外 ,当 时 的 男子 还 喜 欢 身穿 华美 的衣 服 并在衣 服 上熏 香和 随 身佩 带香 囊 。《 三 国志 ・ 魏 书 》 中记载 : “ 帝( 曹丕 ) 将乘 马 , 马 恶衣 香 , 惊 啮 文帝膝 ” 。
士人正是以放旷恣意的人生态度和特立独行的言行举止来反对封建专制统治儒家思想专制以及束缚本性的礼教追求精神自由个性解放和自我价值并进一步发掘和释放人生的真谛

对魏晋风度文化内涵的理解与认识

对魏晋风度文化内涵的理解与认识

对魏晋风度文化内涵的理解与认识
说宋朝是很多文人最喜欢的一个朝代,这是很有道理的。

因为宋朝重文轻武,文人很有发展前途,甚至生命很大程度上也得到了保障。

只是,比起宋朝,我更喜欢魏晋南北朝。

扩展资料
虽然因为政权更迭太快,是为乱世。

可爱的正是这乱世销烟中的“魏晋风度”。

人们都说时势造英雄,这拥有“魏晋风度”的一群人虽然不是上阵杀敌的武将,可他们的人格尽显英雄气概。

环境塑造性格,也只有独特的环境可以塑造独特的性格。

有人说,这种独特的风度是因为信仰失落的痛苦和官方压抑的恐怖,致使魏晋文人一边精心避祸,一边强行理解,仓猝之间行为乖张才出现的。

我觉得有一些道理。

虽然身在沧海,心却在青山外。

为了保护自己的“精神出轨”,对于这恼人的.世俗总是不能完全违抗的。

然后就陷入了现实与理想的激烈思想矛盾中,这种滋味是只想安于吃饱喝足的人不能理解的。

而很多人,就是因为有不一般的追求才活得比一般人更累一点,因为想得多了,看得多了。

这时候,或许就觉得还不如做一条“咸鱼”,整天混吃等死就好。

但他们又能比一般人更加豁达,更加云淡风轻。

因为不愿意在一些俗务上计较。

这也可以让锱铢必较,只会“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人们自惭形秽。

而人们所赞扬的“魏晋风度”的内涵,被冯友兰概括为“玄心、洞见、妙赏、深情。


而这八字也被我牢牢记在心中。

魏晋风度的描述

魏晋风度的描述

魏晋风度的描述魏晋风度的描述在中国文学史上,魏晋时期是一个文化繁荣的时期,而这个时期所创造的魏晋风度更是为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这种风度主要表现在语言艺术、诗词文学、书法绘画以及衣食住行等方面,其无形之处更是体现了一种高雅的人生境界。

一、语言艺术方面在魏晋时期,许多文人雅士以文化艺术为嗜好,因此这个时期的语言艺术得以达到了一个极上的境界。

他们运用华美的修辞手法,采用富有美感和韵律感的语言,写出的文章韵律悠扬、意境深远,既表现了文人雅士的高尚情趣,同时也反映出当时社会的风貌与意识形态。

如《唐诗三百首》中的《登高》一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首诗将一个悲情的场景写得淋漓尽致,句句韵律婉丽,让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和感动。

二、诗词文学方面作为中国文化遗产的古诗词在魏晋时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在魏晋时期,文学上追求高雅、精致和细腻已经成为一种潮流。

魏晋诗人以“清新淡雅”为美学追求,从背景、情感、意境、艺术特色等方面探旨意。

他们将鲜明的意象融合到作品中,不仅语言对仗工整,同时也擅长用押韵手法构成韵律美。

《七步诗》是魏晋时期著名诗人曹操的代表作,从文学角度看,它不仅在语言上典雅清新,而且在形式上表现出形式上的独特之美,是魏晋时期文学历史上的经典之作。

三、书法绘画方面魏晋时期,书法和绘画也迎来了其鼎盛时期。

在书法方面,王羲之、王献之、颜真卿等书法大家的兴起,推崇了“苍劲有力,纵横险劲”的书法造诣。

他们在笔墨上有所超越,以意、形、势、韵为一体,创造出富有艺术魅力的书法风格。

在绘画方面,魏晋时期兴起的山水画、人物画等,常常采用散点、贴点、点缀的手法,给观众留下了深刻而又独特的印象。

魏晋书画家的艺术成就,为中国书画发展走向成熟和完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衣食住行方面在生活方面,魏晋时期更是以高雅、精致的生活方式示人。

在衣着方面,由于时代背景的变化,人们的审美也随之发生了转变。

深色、素雅、清丽已经成为当时的主流。

魏晋风度美在何处

魏晋风度美在何处

美如自然,也就美到了极致, 为大写之人,为完美之人。正 是在这种理念引领下,魏晋士 人大都自觉地追慕自然,其中 的名士,特别是大名士,体悟 尤深,因此被奉为士人楷模。 的确,天、地、人,各有其 美,但人工终难夺天工,人籁 终难胜天籁,天工天籁,永远 是人工人籁取法的典范。汉末 魏晋士人对此热诚体悟、执着 践行,遂将世俗人生化为审美 人生,魏晋风度遂为美的风 度。
朗月,辄思玄度(许殉字玄 之中,也自超凡脱俗,让人一
涌万顷波涛,荡不测之深,其 度)。”每逢清风朗月,情不 望即知是“非常之器”。他的
人格魅力自是特别诱人、值得 自禁就想起好友许殉,因为这 好友山涛深情地赞美他:“嵇
留恋。
位友人,正如清风朗月一般美 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
同是喻美人的气度格局, 东晋谢安的品鉴也是气象阔
具此气象者,自能担当大事。
之为'‘轩轩如朝霞举”;刘憐 树节,却是建造大厦的栋梁之
心淡荣利,性不偶俗,则誉之

Anciern Chinese LHerarure Search
到理想的效果。初仕即作太守,
质太差,又能有啥大用场?孙
以自然自喻
年方二十三岁,如今己五十七 绰看重的,不是松树能快速成
取鉴人生
都羡慕他,遂美之为“濯濯如
一连住了好几天。有人问郭太 再作极为简约的品评,只一两 春月柳”,美丽得像春天的柳
其中缘由,郭太拿湖泊为喻,
句,人物的品位、风神便跃然 树一样,倜傥风流、妩媚多
感叹黄宪“汪汪如万顷之陂,
而出,背景与人物、自然与人 姿。
澄之不清,扰之不浊,其器深 文相互映照浸染,于是,一则
在诸多借以喻美名贤的自
在刺史面前,颂美张畅秉性坚
季野)虽然沉稳少言,对事对

魏晋风度的看法

魏晋风度的看法

魏晋风度的看法
魏晋风度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化时期,它指的是魏晋时期的文化风貌和社会氛围。

这一时期的风格和特点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魏晋风度是人文主义文化的代表。

魏晋时期的文化注重人的自由和个性的发展,反对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倡导自由和开放的思想。

这一时期的文艺作品也表现出了对人的关怀和赞美,如“兰亭序”就是一件代表性的作品,它以写生的形式描绘了魏晋时期文人的生活和文化思想。

其次,魏晋风度是典雅文化的代表。

魏晋文化强调艺术和文学的典雅和高尚,注重意境、情感和意义的表达,体现出一种宁静、淡泊的精神气质。

典雅文化在魏晋时期达到了高峰,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经典之作。

例如,钟嵘的《诗品》就是一部经典的诗论著作,它凝聚了魏晋时期的典雅文化精髓。

第三,魏晋风度是文人雅士文化的代表。

魏晋时期,文人雅士成为了这一时期文化的主要代表。

文人雅士们注重个人品德和家风,追求人生的自由和潇洒。

他们崇尚道德、文艺和审美,是中国文化史上的文化精英。

如《文选》就是一部魏晋时期的文学名著,它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使文学成为了一种高贵的艺术形式。

最后,魏晋风度是多元文化的代表。

魏晋时期,中国文化处于多元性的交汇状态,受到了多种文化的影响,如汉文化、佛教文化和游牧民族文化等。

在这种背景下,魏晋文化发展出了自
己独特的特点和风格,成为了中国文化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化时期。

总之,魏晋文化的发展和演变,体现出了个性、独立、自由和典雅的文化气质,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魏晋风度的文化内涵是

魏晋风度的文化内涵是

一:“魏晋风度”的内涵及特点“魏晋风度”从根本上体现了时代精神与文化意蕴,并非仅代表魏晋时期名士的风度,而且同时还潜藏了魏晋风流之意。

“风度”在魏晋时期是用来评论人物的一种词汇,即当时士族概念形态的一种人格的体现,亦为魏晋时期的审美倾向。

从魏晋时期的一些典型的名士可以看出,处于此阶段的名士们具有“烟云水气”而又“风流自赏”的气度,潇洒桀骜,为后人所膜拜。

“魏晋风度”体现了一个历史阶段的文化状态,在古代文学史上具有浓墨重彩的一笔,其内涵无法通过一两句话概括。

宏观的“魏晋风度”涵盖了整个魏晋阶段文人的精神风貌、文化底蕴与对待人生的态度。

此阶段文人所特有的率真脱俗、怡然洒脱的生活态度与放纵桀骜、傲视礼法的言行风范,体现了处于此历史背景下的名士们的一种奔放无束的生活状态。

具象的“魏晋风度”,即为魏晋文学所彰显的个性。

以语词的叙事性作为基点,以“风度”阐释魏晋阶段文学特性缺乏严谨性。

由于差异化的主体在创作中所体现的审美各不相同,相应的政治背景也为文学奠定了不同的主题。

缘何一直沿用这一说法来充当这一阶段文学的代名词,并非只是因为此历史阶段正处于魏晋时期。

而是由于此社会处于动荡不安的环境之中,身为有识之士,其内在的忧患观念在各朝代交替中均有体现,内在的危机也一直存在着。

只是由于各历史时期主流哲学存在差异,主体的生命观念存在变化,因此造成此类危机感。

魏晋阶段正是此类意识体现得最为明显的时期。

因此文人的危机意识在政治的作用下持续深入,进而生成自觉的生命意识。

以文学作为基点,此类生命意识主要体现在个体化的创作风格、多元化的审美特性以及层次化的文学结构等。

换言之,“魏晋风度”即为“对个人价值的全面审视及对挣脱传统道德束缚的人性的认可”在各意识形态中的内在体现。

“魏晋风度”第一次“刻意”地把人性升华到超名教的高度,进而作为挣脱传统道德的一个风向标、打破封建礼教的枷锁。

“魏晋风度”表象的特点为豁达、率真、洒脱。

通过言行与诗文,赋予自己的人生以艺术的色彩。

浅谈魏晋风度之美

浅谈魏晋风度之美

神州文学浅谈魏晋风度之美李颖欣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广东广州510006摘要:宗白华在《美学散步》中的《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谈到,晋人之美是这全时代的最高峰,并从八个的角度来阐释。

本文将晋人的美扩大到魏晋风度之美,进一步深入探讨美在何处。

关键词:魏晋风度高尚品格寄情山水精神自由追求真道德汉末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解放,最富于智慧的一个时代。

正因如此,当时的艺术精神的丰富度和自由度也达到了一个顶峰。

涌现出一批批如建安七子、竹林七贤、谢灵运谢朓等文学创作上的大家,还有书法绘画方面的高手像王羲之父子和顾恺之。

而魏晋风度包括了精神自由、尊重个性、寄情山水、追求真道德、探寻哲理、崇尚玄学等。

下文将从高尚品格、寄情山水、精神自由、追求真道德这四个角度来具体分析魏晋风度之美。

(一)高尚品格魏晋时期动乱而迷惘,传统的无形约束消失了,法律的明文制裁无效了,名士们为摆脱儒教和曹操那种道德标准而自命通达,形成了一种新的社会风气:欣赏人格个性之美和尊重个性价值。

魏晋时期,玄学清谈盛行一时,士族文人多以庄子的“齐物论”为口实,故作放旷而不屑事功。

王羲之也是一个颇具辩才的清谈文人,但在政治思想和人生理想上,王羲之与一般谈玄文人不同。

他曾说过:“虚谈废务,浮文妨要”(《世说新语言语篇》)在这篇序中,王羲之也明确地指斥“一死生”、“齐彭殇”是一种虚妄的人生观,这就明确地肯定了生命的价值。

晋人的“人格的唯美主义”还体现在对友谊的重视上,他们逐渐培养成一种高级社交文化如“竹林之游,兰亭禊集”等。

玄理的辩论和人物的品藻是这社交的主要内容。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有聚合必有别离,所谓“兴尽悲来”当是人们常有的心绪,尽管人们取舍不同,性情各异。

刚刚对自己所向往且终于获致的东西感到无比欢欣时,但刹那之间,已为陈迹。

这抒发了文人雅士珍惜真挚友谊的可贵,更珍惜和热爱短暂的人生。

(二)寄情山水《兰亭集序》具有清新朴实、不事雕饰的风格。

魏晋风度的美学特征探析

魏晋风度的美学特征探析

22魏晋风度的美学特征探析普敏哲武汉市第一中学摘要:魏晋的风度表现在这一时期的人物上,有名士,也有英雄,他们在社会上生存,魏晋风度初见雏形。

他们在自然中寻觅,在寻觅中发展,成就了他们的人生哲学。

与他们美好的相貌相结合,魏晋风度横空出世,被后人敬仰,尊崇。

这一现象引发了笔者的思考:时至今日仍能让人敬仰艳羡魏晋风度有何美学特征呢?关键词:魏晋风度;名士;天人合一;美智1 引言“魏晋风度”的概念,已经成为学者专家的广泛用语,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文学术语。

这一概念在近代因鲁迅先生的演讲《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与酒的关系》而被人们广泛接受,成为对魏晋时期人物的性情、风神以及文章特点的凝练概括。

《世说新语》就是魏晋风度的形象记录。

魏晋名士在我们脑中的印象往往被宽袍绰袖,玉簪木屐所充斥,不乏明月为身,流水做姿的风气,其中他们的处世哲学更应该为我们所探讨。

笔者认为魏晋风度有以下三个特征:名士压抑的英雄情结,崇尚自然的天人合一,爱美清谈的举止行为。

这就是对魏晋风度的解释。

2 名士压抑的英雄情结顾名思义,魏晋风度讲述的是魏晋时期士阶层的价值判断、处世态度等。

具体来看:“风”,字面上是态度姿态之意;“度”,指的是人的气质或姿态,;风度,是指一个人既保存着形态美又在心灵上有所追求。

空有皮囊或仅仅有所学识的人,是不能代表魏晋时期的风度的。

既注重形式,又注重内涵,就是对魏晋风度的最好阐释,恰好魏晋的一批名士就符合这一时代特征。

重仪容,尚清谈,逐自然,这就是对魏晋名士的概括,评判一个人的标准从功业、守节变成了仪表、才华。

与在此之前的英雄不同,名士放浪形骸,超然物外,玉树临风;英雄侠肝义胆,勇冠三军。

前者有的是名士的风骨,后者有的是英雄的本色。

当然,也有二者兼而有之的一点,比如诸葛亮,三国演义对诸葛亮的描写是:“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羽扇纶巾,清秀儒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

”[1]符合名士风范,但是不同于名士的是,诸葛亮终是被刘备请出了茅庐,逃不过尘世的喧嚣,在滚滚红尘中指点江山。

何为魏晋风度

何为魏晋风度

魏晋风度一.何为魏晋风度在很多人看来,是一种真正的名士风范,所谓是真名士自风流,莫不是清峻通脱,表现出的那一派‚烟云水气‛而又‚风流自赏‛的气度,几追仙姿,为后世景仰。

风流名士们崇尚自然、超然物外,率真任诞而风流自赏。

《世说新语》记:‚王子猷居山阴,逢雪夜,忽忆剡县戴安道,即时登舟造访,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

人问其故,答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这些名士言词高妙,精神超俗,‚托杯玄胜,远咏庄老‛、‚以清淡为经济‛,喜好饮酒,不务世事,以隐逸为高。

何谓清谈?清谈,亦称‚玄言‛、‚玄谈‛、‚谈玄‛,是魏晋时期崇尚虚无空谈名理的一种风气。

始于魏,上承东汉末清议,从品评人物转向以谈玄为主,以《周易》、《老子》、《庄子》‚三玄‛为基本内容,用老庄思想解释儒家经义,摈弃世务,专谈本末、体用、有无、性命等抽象玄理,到晋王衍辈,清谈之风大盛。

‚魏晋风度‛的思想意义和美学价值:对人生的爱恋,自我的发现与肯定,它与东汉末以《古诗十九首》为标志发展而来的价值观念一脉相承,而在追求行止姿容的漂亮俊逸上,又和‚文学的自觉‛的美学潮流相辅相成。

在丹、酒、姿容、玄谈的外在表象后面,蕴含着对自身价值思考和对人生无常的悲叹。

姿容的飘逸与内在的智慧、忧伤结合,成为魏晋风度的美学典型。

在哲学上,玄学的兴起,标志着儒家哲学的危机。

由于东汉后期的政治腐败,使得儒生们从对汉家煌煌大业的盲目崇拜中清醒过来,正统的儒家思想受到怀疑。

从党锢之祸开始,到黄巾起义,到军阀混战,到三国鼎立,再到曹魏司马氏争权,大开杀戒,在整整100多年的腥风血雨中,人们进行了否定外界社会的过程,探求人生变幻无常的命运,执着爱恋短促的生命,寻求人生的欢乐。

二、魏晋风度的分期1.正始时期。

以王弼(226-249)、何晏(190-249)为代表。

‚魏正始中,何晏、王弼等祖述老庄,立论以为天地万物皆以无为为本……‛。

‚贵无‛思想,认为老不及圣,圣人未必无情,体用如一,本末不二。

谈谈对魏晋风度的理解

谈谈对魏晋风度的理解

谈谈对魏晋风度的理解谈谈对魏晋风度的理解一、魏晋时代的特点魏晋时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变革与动荡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在文化上,出现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即魏晋文化。

而这种文化现象中所体现的人文精神和审美情趣,就是我们今天所称之为魏晋风度。

二、魏晋风度的内涵魏晋风度,是指魏晋时期人们特有的性格品质和审美情趣。

首先,魏晋风度注重个人言行的优雅和自由,强调自我表达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这个时期,文人士大夫们经常会举行文学和琴棋书画的雅事,他们喜爱并推崇的是纯粹的艺术和个人情感的表达。

其次,魏晋风度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追求自然之道和人性的协调。

在这个时期,许多文人读书研究和修身养性的目的,都是为了达到心灵与自然的合一境界。

最后,魏晋风度崇尚豁达大度的胸怀和智慧处事的能力。

在这个时期,社会动荡,政治斗争激烈,但魏晋文人们常常以睿智的态度对待矛盾和挫折,有着超越世俗的宽容心态。

三、魏晋风度的影响魏晋风度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魏晋时代,而是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在文学艺术方面,魏晋文人们提出的“远离俗态,归于泰然”,对后世文人的写作方式和审美观念有着直接的启发作用。

其次,在诗词歌赋方面,魏晋时期的文人们提倡雅静淡泊的写作风格,对中国古代诗词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此外,在思想观念方面,魏晋文人们推崇的独立思考和追求真理的态度,也为后世的思想文化开拓了新的思路。

四、对魏晋风度的评价魏晋风度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价值和意义不可低估。

魏晋文人们以他们独特的审美眼光和智慧品质,开创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新篇章,使中国文化融汇了多元的思想和艺术形式。

魏晋风度所倡导的精神境界和人文情怀,犹如一汪清泉,滋养着后世的文化发展。

总之,魏晋风度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它以自由独立、纯粹雅致、和谐自然、豁达智慧的精神特质,影响了后世文化的发展。

它的价值在于,不仅寄托着古代文人的人文情怀和审美追求,更是珍贵的文化遗产,激励着我们追求自我实现和文化创造的勇气和智慧。

魏晋风度理解

魏晋风度理解

魏晋风度理解魏晋风度理解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文化水平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

这一时期的风格和了解被称为魏晋风度。

魏晋风度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点富有独特性、审美和情感特征。

一、义和尚雅的魏晋风度魏晋时期对于优美生活的追求尤为突出。

人们注重精神内心的丰富和情感世界的抒发。

文人、士人的安逸生活成为了这个时期文化生活的主题。

从文人、士人在诗歌中的表现中,不难看出魏晋时期重视精神内在的生活态度。

二、悲壮豁达的魏晋风度由于魏晋时期历经大量的战争和社会变迁,人们的精神状态多少还受到了影响。

因此,在其文学作品中体现出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独特的悲壮和对生命的豁达理解。

在这个时期的文艺作品和音乐中,常常能看到对生命的最高礼赞和对内心灵魂的最深思考。

三、优美清新的魏晋风度魏晋时期的人们喜欢追求优美的生活。

在这个时期,人们注重自然美的表现,这也使得魏晋文化独具风格。

这时期的文学作品、音乐作品等荟萃了大量优美的自然景观,也使得中国文化得以更加生动鲜活地表达出来。

四、豁达与浪漫的魏晋风度魏晋时期的创作中也充满了浪漫和豁达情怀。

不论是拉着琴弹唱,还是将这段豁达的情感直接表现在作品中,都表达了其浪漫和豁达的性格。

结语在中国历史上,魏晋时期被誉为文化的"黄金时代",其艺术风格和成就不可磨灭。

魏晋风度以其特有的审美品位和情感体验,凸现了中国文化独特的风韵和内涵。

在当今社会中,通过学习魏晋风度,人们可以为自己的内心提供一个潜移默化的美感熏陶,同时也可以在人际关系中表现出温和、雅致的风度。

魏晋风度的看法

魏晋风度的看法

魏晋风度的看法一、魏晋时期的背景与特点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它跨越了公元220年至420年,历时近200年。

这个时期的背景是东汉末年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经济衰退等多种因素导致的。

而在这个时期,魏、蜀、吴三国分立,北方民族大举南下,局势十分复杂。

这个时期的特点是文化多元化、思想开放自由、学术繁荣昌盛。

二、魏晋风度的内涵1. 长于诗文:魏晋风度以诗文为主要表现形式,又称“文人之风”。

当时的士人们非常注重诗歌和散文创作,并且对古代文学传统有着深厚的认同感。

2. 以清雅为美:魏晋风度强调清雅之美,追求内心真挚感情和高尚情操。

这一点在《世说新语》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3. 崇尚自然:魏晋风度崇尚自然和自由奔放的生命力。

他们反对僵化的礼教和规矩,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

4. 注重个性:魏晋风度注重个性,鼓励人们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这一点在《世说新语》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

5. 重视人际关系:魏晋风度重视人际关系,注重交际和社交礼仪。

他们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影响到一个人的命运。

三、魏晋风度对后世的影响1. 对文学艺术的影响:魏晋风度对中国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开创了以诗文为主要表现形式、注重个性、崇尚自然、以清雅为美等特点的文学风格。

2. 对社会道德的影响:魏晋风度对中国社会道德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他们倡导高尚情操和清雅之美,反对奢侈浪费和纵欲放荡等不良风气。

3. 对思想文化的影响:魏晋时期是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上一个非常繁荣的时期。

魏晋风度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多元化和自由开放。

四、结语总之,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它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和文化特征。

魏晋风度以其清雅之美、个性张扬、崇尚自然等特点影响了后世,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个独特而丰富的篇章。

结合世说新语谈谈你对魏晋风度的理解

结合世说新语谈谈你对魏晋风度的理解

结合世说新语谈谈你对魏晋风度的理解魏晋风度指的是在中国魏晋时代产生的一种人格精神与生活方式的统一体。

它既是名士的精神贵族的产物,也是凭借经济与政治上的特权而形成的。

首先,人格思想行为又极为自信风流萧散、不滞于物、不拘礼节,放达出格,有悖常理。

其次,清静无为,不务世事,洒脱倜傥,崇尚自然、超然物外,率真任诞而风流自赏。

再次,多独立特行,强烈的主体意识,又颇喜雅集,“以清淡为经济”,喜好饮酒。

最后,自我的发现与肯定,追求行止姿容的漂亮俊逸个性上。

扩展资料
来源
“魏晋风度”一词实出自鲁迅那场著名的演讲。

魏晋时代长期的战乱,离愁,太轻易的生离死别,妻离子散让他们意识到生命的短暂和可贵,所以,当他们意识到生命的长度不可以增加时,他们只能选择拓展生命的宽度。

这个时候的追求感观,心灵享受绝非堕落淫靡,而是一种自觉高尚情趣的体现,窃以为中国文化史上颇具一格的士大夫文化便发轫于此,就像山水画一样,士大夫空灵而隽逸。

生命在这里开的绚烂之极,光耀千古。

中国文化史上鲜有如此放旷自然的生命,错过魏晋,儒,释,道,各自成型,中国的文人们再不用效穷途之哭。

错过魏晋,经世匡政重走正道,中国诗篇里再也没有陶潜悠然菊花香。

错过魏晋,义理成风,规矩长存,中国名士们再也不敢纵酒狂歌,散发山阿,白眼向权贵,折齿为美人。

魏晋风度与文人气质的审美追求

魏晋风度与文人气质的审美追求

魏晋风度与文人气质的审美追求引言中国古代文化中,魏晋时期(220年-420年)被认为是文人雅士的黄金时代。

在这个时期,文人们对于风度与文人气质的审美追求达到了巅峰。

他们追求的是内心的闲适与洒脱,力求达到一种超然世俗的人生境界。

本文将探讨魏晋风度的特点以及文人气质的审美追求。

魏晋风度的特点温润如玉的气质魏晋风度的第一个特点是文人们温润如玉的气质。

在这个时期,文人们追求的不再是封建社会的声名利益,而是对于自我内心的栖居,对于情感的释放。

他们通过诗词、文章等表达自己内心的沉思和对于生活的体验,形成了一种柔和、温馨的气质。

崇尚自然与超脱世俗魏晋风度的第二个特点是崇尚自然与超脱世俗。

文人们心灵的自由追求使他们对于世俗的利益和权力不感兴趣,而是将注意力放在了身边的自然和虚无的境界上。

他们喜欢山水之间、田园之中的自然景观,将自己的情感与宇宙相融合,从而达到了一种非常超脱的境界。

欣赏智慧与真诚魏晋风度的第三个特点是欣赏智慧与真诚。

在这个时期,文人们追求的不仅仅是表面的审美,更多的是对于内心的认同和思考。

他们喜欢寻找生活中的智慧和真诚,通过感悟和领悟生命的本质,来提升自己的审美追求。

文人气质的审美追求自由洒脱文人气质的第一个审美追求是自由洒脱。

在魏晋时期,文人们倡导的是追求内心的自由与舒适,不受世俗的束缚。

他们不再拘泥于社会规范和道德界限,而是通过独特的个性和见解来表达自己的审美观。

情感的流露文人气质的第二个审美追求是情感的流露。

在文人眼中,情感是人生的根本,因此他们追求的是将情感化为文字、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来表现出来。

他们通过表达情感,来达到超越现实、抒发内心的审美追求。

内外结合文人气质的第三个审美追求是内外结合。

在魏晋时期,文人们不仅仅追求内在的自由洒脱和情感的流露,更加强调外在的审美表达。

他们讲究修养,追求外表与内心的和谐统一,通过自己的仪态和举止来体现自己的文人气质。

魏晋风度与文人气质的关系魏晋风度与文人气质有着密切的关系。

《魏晋风度》读后感

《魏晋风度》读后感

《魏晋风度》读后感《魏晋风度》是一本关于中国古代文化的经典之作,作者通过对魏晋时期的文人风度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展现了那个时代独特的文化氛围和精神内涵。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古代文人的风采和情怀,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

在《魏晋风度》中,作者通过对当时文人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文学创作等方面的描述,勾勒出了一个充满诗意和雅致的时代画卷。

魏晋时期的文人以清高、豁达、超脱的风度著称,他们追求真善美,崇尚自然和谐,追求内心的宁静和境界的升华。

他们不拘于世俗功名利禄,而是追求心灵的自由和精神的升华,以诗歌、文章、书法等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展现出了一种独特的审美情趣和人生境界。

在阅读《魏晋风度》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古代文人的高尚品质和精神追求。

他们以“清高”为准则,追求内心的真实和纯粹,不受俗世的诱惑和扰乱。

他们以“超脱”为目标,超越尘世的繁华和浮华,追求心灵的宁静和智慧。

他们以“豁达”为态度,豁达大度,不计较得失,不计较成败,超然物外,超越时空,超越生死,追求永恒的美和真。

在《魏晋风度》中,作者还通过对魏晋文学的分析和评价,展现了那个时代文学的独特魅力和价值。

魏晋文学以诗歌为主,以山水诗、田园诗为代表,表现出了一种清新淡雅的风格和情调。

魏晋文学还以文章为辅,以骈文、赋、辞为代表,展现出了一种雄浑豪放的气势和风度。

魏晋文学融合了儒家、道家、佛家等各种思想流派,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学风貌和文化底蕴。

通过阅读《魏晋风度》,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

魏晋时期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时期,那时的文人以其独特的风度和情怀,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新篇章。

他们以其高尚的品质和精神的追求,为后人树立了崇高的榜样和典范。

在当今社会,我们也可以借鉴魏晋文人的风度和精神,追求内心的真善美,超脱尘世的纷扰,豁达大度,追求心灵的宁静和智慧,展现出一种高尚的人生境界和文化品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魏晋风度的美学意蕴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学也随之而变,文学的自觉和文学创作的个性化也开始了,魏晋风度随之而至。

魏晋风度是魏晋名士表现出来的哲学态度、处世方式和人格精神,是魏晋时期文化哲学最直接与深刻的体现,也一直是后世文人景仰的对象和追求的目标。

叶朗曾说过:“魏晋南北朝可以说是中国美学思想史上的第二个黄金时代。


一、魏晋风度的产生
“魏晋风度”一词,应该出自鲁迅先生1927年7月的演讲《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以率真、坦荡、放浪、淡定、自然、旷达作为其注解,皆无不妥。

它是一种美学观,也是一种人格范式,所谓真名士自风流。

美学上,表现在作品的“风清骨骏”,即“文情并茂、结构严密、刚健郎畅的美”;人格上,知识分子崇尚个性、自由,保持自己的尊严,“诗文言志”,不曲意奉承政治当权者。

与陈寅恪先生为王国维作的墓志“自由之精神,独立之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

魏晋是政治黑暗而混乱的时代,也是人觉醒的时期,士子思想活跃,个性意识增强,其主要标志是生命意识的觉醒。

三国纷争,紧接着是司马氏的篡权,百姓流离失所,士子无所依归,生活在这样动荡的社会中,人们感到生死无常,生命如海中孤舟,随时有覆灭的危险。

宗白华先生在《美学散步》中指出的:“汉末魏晋六朝时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高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

”这种复杂的情形成就了后人所盛誉和向往的“魏晋风度”。

在阮籍、嵇康身上,他们惊世骇俗、天马行空的思想,特立独行、自由奔放的个性,便是“魏晋风度”的最好注脚。

二、魏晋士人的价值取向
魏晋士人身处极端动荡的社会之中,生命常常一纵即逝,且又被繁复的礼教所束缚。

在如此背景下,魏晋士人寻求精神的自由解放,体现在现实中就是一种放达不羁的生活方式。

他们不拘于礼法,不泥于形迹,心系自然,真实率性,以此来追求达到内在精神上自由之极境。

正如宗白华先生所言:“魏晋人以狂狷来反抗这乡愿的社会,反抗这桎酷性灵的礼教和士大夫阶层的庸俗,向自己的真性情,真血性里掘发人生的真意义、真道德。

他们不惜拿自己的生命、地位、名誉来冒犯统治阶级的奸雄假借礼教以维护权位的恶势力。

……阮籍佯狂了,刘伶纵酒了,他们内心的痛苦可想而知。

这是真性情、真血性和这虚伪的礼法社会不肯妥协的悲壮剧。

这是一班在文化衰堕时期替人类冒险争取真实人生、真实道德的殉道者。


三、魏晋风度的表现形式及文化内涵
魏晋风度其实是一种人格范式,清谈巩固其志气,药与酒陶冶其趣味,而名人效应之下,清谈、药与酒渐渐在魏晋社会流行起来了。

但是,流行性正是纯品格的终结,千秋而下,高谈阔论不绝,觥筹交错不止,风度却只能是魏晋的风度了。

谈及魏晋风度,不能不提到鲁迅先生《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

先生才识过人,一篇扬扬洒洒的演讲稿,对魏晋文章与彼时政治背景及社会风气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自是提示得准确传神,鞭辟入里,脉络清晰,可以使任何一个后来者不敢轻视。

先生对魏晋这一时期文人的情状,也大致是持肯定态度的。

对魏晋文人身处夹缝、个性难以自由生长的自下而上际遇充满悲悯,对他们意识到生命短促的放达和追求永恒的浪漫进行讴歌。

鲁迅把魏晋风度归结为药与酒、姿容、神韵,李泽厚则补充说:“还必须加上华丽好看的文彩词章。

”是的,无论是正始名士,还是竹林七贤等都是以文才见长,各有其风采的诗文妙章行世。

如何晏著有《道德论》及文赋多篇,王弼作《老子注》、《老子指略》、《周易注》、《周易略例》,阮籍著有《达生论》、《大人先生传》,嵇康著有《游仙诗》、《养生论》、《管蔡论》、《与山巨源绝交书》等,向秀作《庄子注》、《思旧赋》,刘伶作《酒德颂》等。

不过人们认为在文采词章后,还应加上玄谈、书法与雅集,才能够上真正的魏晋风度。

所谓服药乃为求长生是对人生生命的珍视自觉;饮酒以放浪形
骸,任情恣性;谈玄逸世优游林下;则为文则以写志;挥毫作书则以直观表象直表人格性灵风神;饮酒、玄谈、为文、作书则必雅集。

阮籍和嵇康则是正始时期的典型代表。

刘勰《文心雕龙·才略篇》云:“嵇康师心以遣论,阮籍使气以命诗,殊声而合响,异翮而同飞。

”阮籍之诗,情感内涵丰富,具有深刻的哲理性,却以含蓄婉曲出之。

而嵇康的论,却是思辩性较强,具有深刻的反传统性,以明白晓畅示人。

诗含蓄而论朗畅,正与各自的个性气质相契合,是“使气”与“师心”的结果。

阮籍,是文学史上享有盛誉的“建安七子”中阮瑀的儿子。

他生长在家庭教育良好,文学氛围浓郁的环境中,必然会对他的个人修养和性格气质产生巨大的潜在影响。

不幸的是他3岁丧父,又经历了魏晋易代前期的政治巨变,风云变幻的政治形势和风波时起的统治集团的内部倾轧,影响着阮籍的成长,也规定着他那狂傲独特的个性形成。

他平生的两大爱好:一是读书,一是嗜酒。

与西汉时代不同的是,阮籍所读之书,除了传统的儒家典籍之外,还有向往自由,渴望思想解放,不循礼法的道家著作《老子》和《庄子》。

阮籍本有济世之志,然时局不利,时势维艰,曹魏政权已处于风雨飘摇中,阮籍不愿曲奉于司马氏,报效无门,也只得寄情山水,言志于诗,醉卧樽酒中。

阮籍是个地地道道的酒仙。

《晋书.阮籍传》说:“文帝初欲为武帝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

钟会数以时事问之,欲因其可否而致之罪,皆因酣醉获免。

”这虽然是阮籍借醉酒以摆脱别人的纠缠来保全自己,但也说明他对酒的嗜好确实非同一般。

嵇康是竹林七贤的领袖人物,以文学、音乐闻名。

因政见与当权的司马氏不合,遂寄情山水,康崇尚自然、养生之道,倡“越名教而任自然”,著有《养生论》。

该书的养生之道,其实也暗合了老庄哲学及政治取向上的“无为”、“寡欲”、“道法自然”等观点。

嵇康尝自言“托好老庄,贱物贵生,志在守朴,养素全真。

”“老子庄子,吾之师也”。

嵇康一生服膺老庄,潜心玄学,追求一种“心不措乎是非,而行不违乎道”的人生境界。

据说,一日,钟会前来拜访,带来大批官员,嵇康一见这场面就很反感,没理睬他,只是低头打铁,钟会呆了良久,怏怏欲离,这时嵇康发话了:“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会立即地答道:“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说完就拂袖而去。

后来钟会深恨嵇康,常在司马昭面前说嵇康坏话。

嵇康的耿直、藐视权贵,最终惹来杀身之祸。

面对当时混乱的社会现实,面临司马氏大量诛杀名士,排除异己造成的政治恐怖气氛,阮籍表现了仕与隐的犹豫不决,这不仅因为他“家世儒学”的影响,还因其性格的软弱,把“保身”、“全身”作为自己最终极意义的关怀,这就造成他与司马氏之间的依违避就,貌合神离的关系。

嵇康一样不满于司马氏的篡权行为。

但他刚正不阿,“性刚而才高”,好“轻肆直言”、“遇事便发”,他先以高傲之态得罪权臣钟会,再以《与山巨源绝交书》和《管蔡论》表示对流俗的厌恶和对官场的蔑视,这足以让司马氏恨得咬牙切齿。

也正是这种直白表露的政治态度,给他惹了祸并最终使他丧命。

魏晋名士率性而为,不事修饰,追求率真的人生,体现出了一种逍遥放旷的风流气象。

阮籍的白眼对俗礼与尽哀哭女,是何等的率真烂漫;阮籍的“性至孝”与丧母后的吐血又是何等的至真至纯;而嵇康在行刑前,“神气不变,索琴弹之,奏《广陵散》。

曲终曰‘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又是何等的洒脱与傲岸。

四、魏晋风度的审美特征
千百年来,魏晋名士那种潇洒清远,富有审美意味的生命存在和精神面貌令人神往。

鲁迅先生在一次演讲中指出,魏晋风度主“通脱”,以“慷慨、华丽”为衣,以“饮酒、服五石散”为行,尚清谈,讲容饰。

魏晋时代无论是当政者还是文人士大夫,都极为追求外貌举止的俊美和飘逸,以此来展现清高不俗的内在人格。

这与当时士族阶级的审美趣味和品位理想是极为契合的,即强调由形见神。

这种由形而凸显出来的神韵与风骨,体现着士人精神领域的审美心态。

总之,魏晋风度是魏晋时期独特的审美特征,是魏晋士人追求现实人生和生命超脱的方式,是人的觉醒时代的伟大产物。

魏晋风度是在一种放达的处世
方式中升华而来的哲学式的精神气质和艺术化的文化内涵,它使人回归到了本真与自然。

魏晋士人以放旷、恣意的人生态度来反对当时黑暗压抑的社会制度,反抗束缚本性的礼教与压迫,并进一步发掘和释放人生真正的意义和真正的道德,把作为文人知识分子对正义的理性思辨和坚守以艺术的、哲学的、人性的方式传达于世,达到了真善美融为一体的极致之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