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硬化闭塞症如何避免截肢后伤口并发症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术后患者的护理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术后患者的护理动脉硬化闭塞症是指动脉壁因粥样硬化引起的动脉慢性闭塞性疾病,本病多见于50 岁以上人群。
近年来,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动脉硬化闭塞症发病率呈逐渐增高趋势。
动脉硬化闭塞可以发生在人体各个部位。
在外周血管中以下肢动脉最常见,同时腹主动脉远侧及髂动脉、股总动脉、股浅动脉受累最为多见,有报道主髂动脉病变约14%,股动脉49%?动脉16%膝下动脉21%。
临床多出现静息痛及间歇性跛行,严重者可导致下肢缺血性坏死。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我科2011年1 月―― 2013 年1月实施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手术患者56 例。
其中男性患者43 例,女性患者13 例。
平均年龄68岁,最小年龄43岁,最大年龄86 岁。
采用Sheldinger 技术,顺行或逆行穿刺股动脉,根据造影结果对病变动脉行球囊扩张及支架植入术。
12 术前护理121心理护理由于肢端疼痛和坏死使病人产生痛苦和抑郁的心理,医护人员应关心体贴病人,讲解疾病有关知识,改变病人的认知,使其情绪稳定,主动配合治疗和护理。
122患肢护理患肢应避免受压,尽量保暖,平放。
平日用温水洗脚,用毛巾擦干;穿着棉袜和透气性良好的松软鞋子,保持皮肤干燥、滋润并及时更换,鞋袜应保持干爽、清洁。
保护足部免受损伤,注意修剪趾甲,足部保暖,但禁用热敷及理疗。
坚持行走、蹬车等体育锻炼,每天至少30 分钟,尽量坚持锻炼,当出现跛行感觉不能忍受时,稍事休息后再继续锻炼,以促进侧枝血液循环形成,改善血运。
一旦发生足部坏疽或湿性溃疡,局部创面应用3%硼酸液或002%呋喃西林溶液湿敷。
对于干性坏疽,只需用75%乙醇(酒精)、碘酒消毒,同时用无菌敷料加以保护,并遵医嘱给予抗生素治疗。
123疼痛护理早期轻症病人可用血管扩张剂、中医中药治疗等。
对疼痛剧烈的中、晚期病人常需使用麻醉性镇痛药。
若疼痛难以缓解,可用连续硬膜外阻滞方法止痛。
124 功能锻炼应当鼓励病人每天适当步行,指导病人进行Buerger 运动,促进侧枝血液循环的建立,当疼痛出现时即停止活动。
一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并糖尿病足截趾术后VSD引流的护理
一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并糖尿病足截趾术后 VSD 引流的护理发布时间:2022-11-26T13:22:43.589Z 来源:《健康世界》2022年17期作者:康喜格铬[导读] 目的分析1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合并糖尿病患者足趾截肢后VSD引流康喜格铬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甲乳血管外科,陕西西安 710032摘要:目的分析1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合并糖尿病患者足趾截肢后VSD引流可能存在的护理问题,以预防并发症,提高护理水平。
方法分析1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合并糖尿病足趾截肢行VSD引流的护理,对患者进行综合评价,考虑可能存在的护理问题,制定全面有效的护理措施,并对症状进行处理。
结果创面愈合,预后良好,无并发症。
结论保持患者正确的引流位置,进行适当的负压吸引,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预防并发症,改善患者预后,提高生活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
关键词:动脉硬化闭塞糖尿病足 VSD 护理动脉硬化闭塞症 (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 ASO) 是一种系统性疾病,发生于大中动脉、累及腹主动脉及其远端主动脉,导致下肢慢性缺血的临床表现。
当阻塞严重时,将导致截肢[1]。
随着人们饮食结构的变化和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以ASO为基础的缺血性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
此外,糖尿病和ASO互相作用和影响,使此类患者的伤口难以愈合[2]。
本文报告一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并糖尿病足截趾术后的患者,脚趾截肢后,患者伤口坏死且未愈合,伤口内有许多脓性分泌物。
因此,医护人员采用VSD全方位引流,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使肉芽组织均匀整齐生长,加速伤口愈合。
现报道如下。
1病例介绍患者,男,67岁,5年前出现双下肢间歇性跛行,未行任何治疗。
一个月前,出现左足第四足趾发黑坏疽,2021年4月23日在当地医院诊断为双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糖尿病足坏疽,行左足第4足趾截肢手术,术后至今切口一直没有愈合,并且有许多脓性分泌物,为了进一步治疗,他于2021年5月18日入院,入院后,患者精神萎靡,伤口有许多脓性分泌物,伴发烧,最高体温可达38.8℃,2021年5月19日进行了伤口分泌物培养,并在左足置入VSD引流管一根。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护理常规及健康教育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护理常规及健康教育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指动脉粥样硬化累及供应下肢的大、中型动脉,导致动脉狭窄或闭塞,肢体出现供血不足表现的慢性动脉疾病。
【护理常规】1.术前(1)患肢护理:注意保暖,穿棉质袜或加盖被,禁止应用热敷及理疗,以免烫伤或增加局部的耗氧量使疼痛加重,对于足部溃疡或湿性坏疽的患者每天换药,无菌敷料包扎,继发感染者应用抗生素治疗。
(2)皮肤护理:因患肢疼痛大多取强迫体位,骶尾部皮肤极易发生压疮,加强皮肤护理必要时应用气垫床。
2.术后(1)体位:术后置管侧下肢伸直并制动,弯曲或者活动肢体易导致导管鞘或溶栓导管弯曲、移位甚至脱出,出现皮下血肿,必要时可应用约束带,约束带应注意松紧适宜。
(2)病情观察: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尤其是合并其他重要脏器疾病的患者,糖尿病患者还应监测血糖的变化;观察患肢皮肤的颜色、温度、动脉搏动情况、感觉状况,若皮肤苍白、温度低于对侧、足背动脉未触及、感觉麻木,应及时通知医师给予处理。
(3)管路护理①溶栓导管和导管鞘护理:导管应妥善固定,防止扭曲、脱出、移位,影响溶栓效果,翻身时应水平侧翻,防止导管移位、弯曲不畅。
②拔管后的护理:拔管后穿刺点加压包扎24h,患肢严格制动6h,卧床休息 24h,24h后解除加压包扎患者方可活动;加压包扎期间应注意观察局部有无渗血或皮下血肿,以及患肢末梢血供情况。
(4)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①再灌注综合征:观察患肢特别是小腿有无疼痛、压痛、有无肿胀等,如果疼痛加剧,张力性肿胀明显,皮温低,皮肤发亮,出现水疱,小腿麻木等临床表现应警惕出血后再灌注综合征的发生,及时通知医师。
②出血: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术后护理。
【健康教育】1.休息与运动根据患者心功能情况决定活动或休息,避免剧烈活动,逐渐增加行走距离;指导患者掌握科学的患肢运动法,抬高1~2min,下垂2~3min,平卧2~3min,足部旋转、屈伸、反复锻炼 20~30min,或散步 20~30min,每日3~4次,患肢溃疡仅做床上患肢运动。
术后常见并发症及防治措施
术后常见并发症及防治措施手术是一种治疗疾病的有效方法,然而手术后还可能出现一些并发症。
了解并发症的发生和防治措施对于术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术后并发症及防治措施。
1.伤口感染:手术后伤口感染是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在手术后恰当的伤口护理是防治伤口感染的关键。
术后患者应保持伤口清洁干燥,经过术后适当时间的换药和清洗。
另外,预防性使用抗生素也能有效降低感染的风险。
2.深静脉血栓形成(DVT):DVT是指血栓形成在深静脉内,主要发生在下肢。
手术后长时间卧床和缺乏运动是DVT的主要原因。
为了预防DVT的发生,术后患者需要尽早行动,进行活动,如走动、做床边活动等。
对于高危人群,如年龄大、术后休息时间长的患者,可以考虑予以抗凝治疗。
3.肺炎:在手术后,术后患者可能出现肺炎,尤其是长时间卧床或有其他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更容易发生肺炎。
为了预防肺炎的发生,术后患者需要尽早行动,进行深呼吸、咳嗽等呼吸康复训练。
此外,积极控制术后疼痛,给予适当的镇痛治疗也有助于减少肺部并发症的发生。
4.尿潴留:尿潴留是指尿液排空受阻,无法正常排尿的情况。
手术后尿潴留可能是因为术中使用了麻醉药物或手术后膀胱功能受损。
术后尿潴留的预防措施包括:对于高危人群,如老年人或有慢性尿路疾病的患者,可以考虑术后采用导尿管进行排尿;术后患者需要坚持适量的饮水,避免过度膀胱充盈。
5.术后出血:术后出血是指手术切口处或术后内脏出血。
防治术后出血的重要措施包括:术后患者需要尽早发现出血迹象,如术后出现切口渗血或出血量增加,及时通知医生进行处理;术后患者需要保持休息、避免剧烈运动或用力,以免切口破裂或伤口长时间流血。
总之,术后的并发症对患者的术后康复影响很大,因此及早了解并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至关重要。
通过适当的护理和康复训练,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的康复。
同时,术后患者需要密切关注自身状况,如发现异常及时就医。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预防和措施PPT
演讲人:
目录
1. 什么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2. 为什么要预防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3. 如何预防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4. 何时寻求医疗帮助? 5. 谁应关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什么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什么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定义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一种由于动脉硬化引起的 下肢血流减少的疾病。
为什么要预防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疾病影响
该疾病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导致行 动不便。
也可能引发其他心血管并发症。
为什么要预防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预防的必要性
通过有效的预防措施,可以降低发病率,改 善总体健康状况。
早期干预能显著延缓病情进展。
为什么要预防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社会成本
该疾病的管理和治疗费用高昂,预防可以降 低医疗成本。
定期监测血压、血糖和血脂,确保在正常范围内 。
及时发现并管理潜在的健康问题。
何时寻求医疗帮助?
何时寻求医疗帮助? 症状出现
如出现腿部疼痛、活动时不适,应及时就医 。
早期诊断对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何时寻求医疗帮助? 定期随访
对于有高风险因素的人群,应定期与医生沟 通和随访。
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方案可以帮助预防疾病。
减少患者的经济负担和社会负担。
如何预防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议均衡饮食,少吃高脂肪、高盐、高糖的食物 。
多摄入水果、蔬菜和全谷物。
如何预防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定期锻炼
建议每周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
如快走、游泳和骑自行车等。
如何预防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定期体检
遗传因素也可能影响疾病的发生。
谁应关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医疗工作者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护理常规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护理非手术治疗的护理/术前护理1、饮食护理:以低热量、低糖及低脂食物为主,多进食新鲜蔬菜、水果等富含纤维素食物可预防动脉粥样硬化。
2、疼痛护理:1)体位:睡觉或休息时取头高脚低位,避免久站、久坐或双膝交叉,影响血液循环。
2)戒烟:消除烟碱对血管的收缩作用。
3)改善循环:轻症患者可遵医嘱应用血管扩张剂,解除血管痉挛,改善肢体血供。
4)镇痛:疼痛剧烈者,遵医嘱应用镇痛药。
3、患肢护理:1)保暖。
2)清洁和抗感染:保持足部的清洁、干燥,每日用温水洗脚,勤剪指甲,皮肤瘙痒的时候要避免用手抓痒使皮肤受伤,如有感染应遵医嘱使用抗生素,注重切口的换药。
3)运动:发生坏疽、溃疡时卧床休息,避免运动加重局部的缺血、缺氧。
4)功能锻炼:鼓励患者每日适当步行,指导患者进行Buerger运动,但在腿部发生溃疡及坏死,有动脉或静脉血栓形成时,不宜做此运动。
4、心理护理:关心体贴患者,给予情感支持,减轻患者的焦虑、恐惧心理,帮助其更好出合治疗、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术后护理1、体位:术后取平卧位,患肢安置于水平位。
卧床制动2周。
自体血管移植者若愈合良好制动时间可适当缩短。
2、病情观察:1)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意识以及尿量。
2)观察患肢血运,如远端皮温、皮肤颜色和血管搏动情况,若出现皮温下降,皮肤颜色发绀等情况,及时通知医师给予相应处理患肢保暖,避免肢体暴露于寒冷环境中,观察术后肢体肿胀情况。
3)严密观察切口敷料,有无渗血、渗液情况,发现异常应及时报告医师。
4)观察有无并发症的发生,如吻合口假性动脉瘤、缺血再灌注损伤等。
3、功能锻炼:鼓励患者早期在床上进行肌肉收缩和舒张交替运动,促进血液回流和组织间液重吸收,有利于减轻患肢肿胀,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4、参考文献:《临床疾病护理常规》2017年11月第1版拟定:神经外科审核:护理部修订日期:2020年8月拟定日期:2020年8月。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方法!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方法!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指下肢动脉主干及其分支受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堵塞或狭窄所致的一种疾病。
其常见症状包括下肢间断性跛行、下肢疼痛或疲劳等,严重时可导致下肢溃疡、坏疽、甚至截肢。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保守治疗、药物治疗和介入治疗。
保守治疗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基础治疗方法,主要措施包括戒烟、控制血压、控制血糖、控制血脂、控制体重等,这些措施可以帮助减缓病情发展,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此外,适当的锻炼也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通过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游泳、骑自行车等来提高下肢血液循环,缓解症状。
对严重贫血患者,还可以考虑输血以改善组织缺氧状况。
药物治疗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常用治疗方法之一、主要药物包括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可以防止血小板在血管内坏死组织上形成血栓,从而减少血流阻力,改善症状。
此外,抗凝药物、抗血纤维蛋白溶解药物也可以用于防治血栓形成。
为了改善下肢血液循环,还可以使用扩张血管药物,如硝酸甘油、西布曲明等。
此外,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并发症的药物治疗也是非常重要的。
介入治疗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常用的介入治疗方法包括支架置入术、导管治疗、血管成形术等。
支架置入术是指在堵塞的动脉段放置金属支架,扩张血管,恢复血液流通。
导管治疗是通过在患者体内放置导管,引导器具到达狭窄区域,采用导丝、球囊、封血膜等器械进行血管成形术,以解除狭窄或闭塞,恢复血液流通。
介入治疗通常是非手术性的,创伤小,恢复迅速,但对病情较严重的患者,可能需要在手术室内进行开放手术。
手术治疗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最后手段,一般适用于病情严重、血流完全阻塞或介入治疗无效的患者。
手术治疗主要包括血管搭桥术、血管瘤切除术、坏死组织清创术等,目的是恢复下肢的血液供应,改善症状。
除了上述治疗方法外,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患者还需要积极改善生活方式,如健康饮食,控制饮食中的脂肪和胆固醇摄入量;保持适当体重,避免过度肥胖;避免长时间站立或坐着,尽量保持下肢肌肉的运动,促进血液循环等。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术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术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目的:探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术后并发症的观察重点及措施。
方法:对138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将血管成形、内支架置入、血栓及斑块旋切、溶栓、血栓抽出等介入治疗术后出现的并发症进行分类、分析,针对性实施护理。
结果:本组138例患者有32例出现术后并发症,其中穿刺部位巨大血肿9例、下肢过度灌注综合征2例、假性动脉瘤3例、消化道出血3例、支架内急性闭塞4例、支架再狭窄10例,造影剂迟发型变态反应1例,占手术的23.2%。
结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并发症发生率较高,认真细致的观察护理,及早发现问题,及时地采取有效的措施对疾病的预后非常关键。
标签:动脉闭塞;介入放射學;并发症;护理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preipheral arterial disease,PDA)是一种退行性病变,是大、中动脉的基本病理过程,主要是细胞、纤维基质、脂质和组织碎片的异常沉积,在动脉内膜或中层发生增生过程中复杂的病理变化,在周围血管疾患中,动脉的狭窄、闭塞性或动脉瘤性病变,几乎大部分都是由动脉硬化所引起。
患肢有发冷、麻木、疼痛,间歇性跛行和趾或足发生溃疡或坏死等临床表现,严重的肢体缺血症状影响生活质量[2]。
笔者对138例患者介入术后所出现的并发症进行密切观察与护理,效果较为显著。
现将资料归纳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文资料对本院2007年10月~2009年6月收治入院的138例确诊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患者进行体格检查,单侧下肢阳性体征者97例,双侧肢体阳性体征者41例,均进行了下肢动脉造影检查。
结果显示:单侧肢体动脉病变81例,双侧下肢动脉病变57例。
采用不同的手术方法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男116例,女22例,年龄36~82岁,平均62.8岁。
合并有高血压91例、糖尿病57例、吸烟82例、高血压及糖尿病47例、血脂增高101例。
1.2介入治疗方法138例患者根据造影检查结果,针对血管狭窄或闭塞病变分别采取不同的介入治疗方式。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治疗新进展
医生也可以根据这些建议制定更完善的治疗方案,更好地管理患者的病情。 希望大家能够积极就医,接受规范的诊治,远离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困扰。
感谢观看
三、新治疗方法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ASO的治疗方法也在不断创新。以下是一些新的治疗 方法:
1、细胞疗法:近年来,干细胞移植已成为治疗ASO的热门方法。干细胞具有 分化为新血管的能力,可以促进缺血肢体的新生血管形成,从而改善肢体供血。
2、基因疗法:通过改变病变血管壁的基因表达,抑制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 展,为ASO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途径。
三、预防措施
预防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发生,应注意合理饮食、控制体重、戒烟限酒等。
合理饮食应控制摄入总热量,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多摄入富 含纤维素的蔬菜、水果等。控制体重可以降低糖尿病、高血压等血管疾病的发生 风险。戒烟限酒可以减少对血管的刺激,有助于预防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发生。
四、临床实践
7、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这些技术正在被探索用于预测疾病的进展和治疗 反应,以及优化患者的治疗方案。例如,通过分析患者的基因组、临床数据和其 他生物标志物,人工智能模型可能能够预测哪些患者最可能对特定治疗产生反应。
四、结论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方法正在不断发展和改进。新治疗方法的应用将 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研究的深入,我们期待 着更多的创新治疗方法出现,为患者带来更好的福音。
结合实际案例或经验分享,分享一些诊治下肢动脉诊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由于患者有高血 压和高血脂病史,医生制定了综合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日常护 理。经过一年多的治疗和护理,患者的下肢症状明显缓解,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 高。
五、注意事项
五、预防措施
下肢动脉闭塞截肢标准
下肢动脉闭塞截肢标准
1.无反流病变:指在进行血运重建手术后,经过适当的静脉内转流或
反向吻合术后,动脉血流再度完全恢复的情况。
2.无梗死病变:指在进行药物治疗或梗死切除术等治疗后,未能缓解
患者症状,或者仅能短暂缓解,随后病情再度加重的情况。
3.预防坏疽和感染:指在手术治疗前,出现广泛坏疽或进行性感染,
无法控制或挽救的情况。
4.恶性病变:指在外科手术或放疗等治疗后,出现恶性肿瘤复发,局
部危及生命或存在广泛转移的情况。
1.临床症状:包括休息痛、跛行、坏疽等,证实存在重度的下肢动脉
闭塞。
2.血管造影或其他非侵入性血管检查显示阶段性闭塞、完全闭塞。
3.经内科治疗、加强抗凝、溶栓等药物治疗后,病情仍未缓解或继续
恶化。
4.病变部位远端无血流再建的可能,再建持续时间较短无效。
5.无确切禁忌证。
6.患者的全面评估特别指出术后假肢设计的适应。
对于活动较低的患者,截肢也是一种可行的手术方法。
截肢术后的术后护理与术后康复同样重要。
首先是对截肢术后伤口的
处理和保持伤口的干燥清洁。
其次,需要对截肢残端进行适当的包扎保护,以防止感染和保持伤口的封闭。
此外,早期使用肢体活动的功能锻炼有助
于减少肢体的肌肉萎缩,重建功能。
对于一些需要使用义肢的患者,相关的康复师应该及早参与,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义肢的定制和训练。
配戴适合的义肢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帮助他们恢复到最佳的行走和活动能力。
总之,下肢动脉闭塞截肢是一种治疗严重闭塞的有效方法,但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评估和选择,术后的护理和康复同样重要。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伴坏疽的护理PPT课件
症状和诊断
01
症状:下肢疼痛、麻木、发凉、间歇性跛行等
02
诊断:通过病史、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等方法进行诊断
03
病因: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高血压等
04
并发症:感染、溃疡、坏疽等
治疗方法
01
药物治疗:抗血小板
药物、抗凝药物、降
脂药物等
02
手术治疗:血管成形
术、支架植入术、动
脉旁路移植术等
03
康复治疗:运动疗法、
动,提高生活质量
04
提供心理辅导,帮助
患者调整心态,减轻
心理压力
4
病情观察
观察患者下肢皮肤颜色、温度、感觉、运动功能 观察患者下肢动脉搏动情况 观察患者下肢疼痛、麻木、肿胀程度 观察患者下肢溃疡、坏疽的进展情况 观察患者心理状态,及时进行心理疏导
疗效评估
01
症状缓解:疼 痛、麻木、肿 胀等症状是否
x
目录
01.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伴坏疽 概述
02. 护理要点 03. 护理措施 04. 护理评估
1
定义和病因
定义:下肢动脉硬化 闭塞症伴坏疽是指下 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 者由于缺血、缺氧导 致肢体组织坏死、感 染,甚至需要截肢的 严重并发症。
1
病因:主要病因包括高 血压、高血脂、糖尿病、 吸烟、肥胖等,这些因 素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 进而引起下肢动脉狭窄 或闭塞,导致肢体缺血、 缺氧,最终导致坏疽的 发生。
物理疗法、心理疗法
等
04
生活方式调整:戒烟
限酒、合理饮食、适
当运动等
预防感染
保持皮肤清洁,避 免破损
定期更换敷料,保 持伤口干燥
避免长时间站立或行 走,减少下肢压力
术后并发症预防措施
术后并发症预防措施术后并发症是指手术后可能出现的不良情况或不明原因的疾病。
为了最大限度地避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以下是一些预防措施:1. 术前准备:- 与医生充分沟通:在手术前与医生详细讨论手术的风险和潜在并发症,并充分了解手术的目的和预期效果。
- 进行全面身体检查:在手术前进行全面身体检查,以便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 停用特定药物:遵循医生的建议,提前停用特定的药物或营养补充剂,以减少手术风险。
2. 术后护理:- 保持休息与恢复:术后需要充分休息和恢复。
遵循医生的建议,避免过度活动,以避免对切口或新修复的组织造成过度压力。
- 恰当的伤口护理:保持伤口清洁干燥,并按照医生的指示定期更换敷料。
如发现任何感染迹象,及时向医生报告。
- 规范用药:按照医生的指示正确服用处方药物,并遵循剂量和频率要求。
避免自行增减药物剂量。
- 醒目观察身体变化:术后密切关注身体的变化。
如出现异常情况,如红肿、发热、呼吸困难等,及时就医。
3. 生活方式和饮食调整:- 健康饮食:术后饮食要均衡、营养丰富。
饮食中应包含足够的蛋白质,以促进创口愈合和身体康复。
- 戒烟限酒:术后应戒烟限酒,因为烟酒对伤口愈合和身体恢复有不良影响。
- 适度运动: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适度的运动,以促进血液循环和恢复。
虽然这些预防措施可以帮助最大程度地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但仍然可能存在一定风险。
如果术后出现任何不适或不明原因的情况,请及时就医咨询专业医生。
以上是术后并发症预防的一些常见措施,但具体防范措施应根据手术类型和个人情况的不同而定。
请在术前与医生充分讨论和确认,并按照专业医生的指导进行术后护理。
参考文献:- 张三, 李四. (2019). 实用外科手术学. 北京: 科学出版社.。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病情说明指导书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病情说明指导书一、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概述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指由于动脉硬化造成的下肢供血动脉内膜增厚、管腔狭窄或闭塞,病变肢体血液供应不足,引起下肢间歇性跛行、皮温降低、疼痛甚至发生溃疡或坏死等临床表现的慢性进展性疾病。
多见于中老年患者,好发于中、大型动脉。
男性患者比女性多见。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常可与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糖尿病等同时存在,严重时本病可发生肢体坏疽,截肢率和病死率较高。
英文名称:暂无资料。
其它名称:无。
相关中医疾病:暂无资料。
ICD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暂无资料。
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无。
发病部位:下肢。
常见症状:下肢间歇性跛行、皮温降低、疼痛。
主要病因:病因尚不明确,与吸烟、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因素有关。
检查项目:血常规、血糖、尿常规、肾功能、血脂、计算机断层动脉造影(CTA)、核磁共振动脉造影(MR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重要提醒: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会出现下肢发凉、发麻、疼痛,后期还有可能出现坏死,导致截肢,需及时治疗。
临床分类:暂无资料。
二、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发病特点三、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病因病因总述:目前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病因尚不明确,与吸烟、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慢性肾功能不全、炎性指标增高等因素有关。
基本病因:发病机制主要有以下几种学说:1、内膜损伤及平滑肌细胞增殖,细胞生长因子释放,导致内膜增厚及细胞外基质和脂质积聚。
2、动脉壁脂代谢紊乱,脂质浸润并在动脉壁积聚。
3、血流冲击在动脉分叉部位造成的剪切力,或某些特殊的解剖部位(如股动脉的内收肌管裂口处),可对动脉壁造成慢性机械性损伤。
危险因素:1、吸烟吸烟和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发生明显相关。
吸烟可以减少运动试验时的间歇性跛行距离,增加外周动脉缺血、心肌梗死、卒中和死亡的危险,增加截肢的危险。
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护理常规
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疾病护理常规一、定义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是动脉粥样硬化累及下肢动脉导致动脉狭窄或闭塞,而引起肢体缺血症状的慢性疾病,好发于某些大、中型动脉,如腹主动脉下段、髂动脉、股动脉和腘动脉等处,上肢动脉很少累及。
病变动脉增厚、变硬、伴有粥样斑块和钙化,并可继发血栓形成,致使动脉管腔狭窄或闭塞,肢体出现缺血症状。
二、临床表现1、早期表现:患肢发凉、麻木、间歇性跛行2、局部缺血期:以间歇性跛行为主,有发凉、麻木、胀痛、抗寒能力减退3、营养障碍期:皮肤粗糙、寒毛脱落趾(指)甲增厚,脂肪垫萎缩,肌肉萎缩,间歇性跛行,静息痛4、坏死期:除静息痛之外,发生肢体溃疡,坏疽三、护理诊断/护理问题1、焦虑与疾病久治不愈有关2、疼痛与患肢缺血,组织坏死有关3、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与指端脱落、坏疽有关4、潜在并发症出血、血栓形成6、活动无耐力与患肢远端供血不足有关四、观察要点1、术前观察要点(1)严密观察患肢皮肤的颜色、温度、动脉搏动、感觉以及患肢指端的血运情况(2)观察疼痛的部位、时间、性质(3)观察坏疽或溃疡的程度、面积以及有无渗出(4)密切观察踝肱指数以判断下肢动脉的阻塞程度2、术后观察要点(1)观察切口是否渗血,敷料是否清洁干燥,有无感染。
(2)观察腹股沟及耻骨上区是否肿胀、淤斑、疼痛、发热。
(3)严密观察患肢血管再通情况:患肢远端的皮肤温度、色泽、感觉和足背动脉搏动强度以判断血管通畅度。
(4)注意观察凝血机制。
(五)护理措施1、术前护理措施(1)心理护理:由于肢端疼痛和坏死使病人产生痛苦和抑郁心理,医护人员应关心体贴病人,讲解疾病有关知识,改变病人认知,使其情绪稳定,主动配合治疗和护理。
(2)患肢护理:主要原则是改善下肢血液循环。
注意肢体保暖,勿使肢体暴露于寒冷环境中,以免血管收缩。
保暖可促进血管扩张,但应避免用热水袋或热水给患肢直接加温,因热疗使组织需氧量增加,将加重肢体病变程度。
取合适体位,病人睡觉或休息时取头高脚低位,使血液容易灌流至下肢。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的术后护理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的术后护理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术后的护理,包括对术后患者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及患肢血运、观察穿刺点出血情况、妥善护理溶栓导管,指导患者活动及饮食,积极预防并发症,做好出院指导和术后的护理,可以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减少并发症发生,能有效提升预后效果。
标签: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术后护理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一种术后预后效果极差的疾病,该病的发病机制与患者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等因素有关[1],很容易出现组织坏死的情况,严重时甚至还会截肢[2];介入治疗作为临床治疗中的常见手段,根据大量临床研究显示[3],优质的护理工作能够有效促进患者术后的康复。
1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 ,ASO)是指由周围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动脉狭窄,闭塞引起的下肢缺血性疾病,是全身动脉硬化的局部表现[4]。
其主要临床症状为下肢缺血性疼痛,间歇性跛行,肢体坏死等临床表现。
高血压,高血脂和吸烟均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高危因素[5]2介入治疗溶栓介入治疗具有创伤小、恢复时间快、操作简单、疗效明确等特点,近年来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被广泛运用[6]。
目前,ASO的介入治疗可分为:超声消融术、内支架注入术、粥样斑块旋切术、动脉内溶栓术、经皮血管球囊成形术。
3 术后护理3.1术后穿刺点的观察准确压迫是介入治疗术后穿刺点护理的关键[7]。
(1)术后患者取平卧位,拔除动脉鞘管后弹力绷带加压包扎穿刺点,用沙袋压迫6~8h,注意沙袋不要移位,避免剧烈的咳嗽及用力排便,以免腹压增高导致穿刺点出血。
术后6h可拿开沙袋,12h可拆除绷带,但凝血功能异常的患者需压迫24h[8](2)向医生了解术中穿刺的次数,观察穿刺点外敷料有无渗血,穿刺口周围皮肤有无淤斑及血肿,腹股沟弹力绷带加压包扎的松紧度,过松达不到压迫止血的效果,过紧受压皮肤发生压力性水泡,甚至引起深静脉血栓[9]。
3.2术后患肢的观察(1)患肢伸直,制动24h,必要时可给予约束,约束时要注意松紧适宜,避免因约束过紧导致肢体缺血,协助轴线翻身、更换体位预防压疮。
一例闭塞性动脉硬化症伴右足拇趾坏死截趾后患者的护理
一例闭塞性动脉硬化症伴右足拇趾坏死截趾后患者的护理【摘要】总结一例闭塞性动脉硬化症伴右足拇趾坏死截趾后患者的护理经验。
护理要点:营养支持;治疗基础疾病;给予截趾创面使用封闭式负压引流(VSD)治疗,持续稳定的负压和引流管的通畅;使用红外线治疗仪,严格掌握照射的时间和温度,观察局部创面情况:做好植皮术后创面的护理;认真做好心理护理;加强患者的出院指导。
关键词:闭塞性动脉硬化症截趾创面护理闭塞性动脉硬化症( ASO)是指周围动脉因粥样硬化的病变引起的管腔狭窄或闭塞,可导致继发性血栓形成,血液供应不足而产生的各种临床症状。
通常表现为疼痛、肢体麻木、间歇性跛行、还有缺血性坏死等等。
大多发生在40岁以上的中老年男性患者,伴有严重的吸烟史,此病情不但病程长,致残率也很高,极度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笔者科室2020年10月收治了一例闭塞性动脉硬化症伴右足拇趾坏死截趾的患者,经过医护人员精心的治疗和细心的护理,患者于2020年11月25日康复出院。
现将患者的护理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患者,男,43岁,因一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下肢疼痛,呈间歇性跛行,左足拇趾坏死于外院行截趾术,术后下肢疼痛无改善。
一月前于我院血管外科住院,考虑“闭塞性动脉硬化症”,医嘱予华法林抗凝、西洛他唑对症治疗,期间发现右足第一、二趾坏死,为进一步治疗特来我科就诊,于2020年10月9日拟“右足足趾坏死,闭塞性动脉硬化症”收治入院。
1.2治疗过程入院后第三天患者行右足拇趾、第二趾截趾修复术,术后给予右足创面 VSD负压引流治疗,并给予右足红外线烤灯间断照射,每日口服地奥司明片以利于消肿,定期换药。
一月后患者右足拇趾及第二趾残端基底肉芽形成良好,再次行右足肉芽创面植皮修复术,术后三天右足皮片存活良好。
治疗期间,各项生命体征均平稳,经过48天的精心治疗和细心的护理,现患者右足截趾创面愈合良好康复出院。
护理2.1饮食护理指导患者应低盐低脂、宜清淡、宜消化的饮食为主,避免进食一些辛辣、刺激性的食物。
下肢动脉闭塞截肢标准
下肢动脉闭塞截肢标准下肢动脉闭塞是指由于动脉粥样硬化或外伤等原因导致下肢动脉血流中断或减少,从而引起组织缺氧和坏死。
下肢动脉闭塞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导致肢体坏疽、肢体缺失甚至危及生命。
下肢动脉闭塞治疗的一种方法是截肢,下面介绍下肢动脉闭塞截肢标准。
1.指征下肢动脉闭塞造成的组织缺血、坏死严重,对保肢手段无效或不能达到明显的疗效,已经实施多次血管重建手术,但血管痉挛、血栓形成等原因导致术后再次闭塞,出现肢体坏疽、疼痛明显而无法耐受等症状,造成肢体的功能严重受限,影响生活质量和情感状态,影响患者生命安全时,可考虑截肢手术。
2.截肢部位下肢动脉闭塞的截肢部位应根据病情轻重、患者一般状况及遗留肢体残余功用等因素进行个体化选择。
一般来说,截肢部位应尽量选择远离病变部位,并保留能够做假肢的残肢长度,以便术后复健和康复。
以下是常用的截肢部位:(1)踝部截肢:踝关节电鳞是保留残肢关节最重要的标志之一,因为踝关节是支撑和运动残肢的重要关节。
踝部截肢适用于病变严重,但保留膝关节和臀部受力功能的患者,适合用以下几种假肢修复:脊索型、传导管型和负重型假肢。
(2)小腿截肢:小腿截肢是最常见的截肢方式之一。
小腿截肢适用于中度或高度截肢患者,比如下腿病变较为明显,但是膝关节、大腿肌群和臀肌力量较好的患者。
小腿截肢表面长度从脛骨头下面的垫上1~3cm的位置开始,最长切口长达5~7cm。
(3)大腿截肢:大腿截肢适用于严重的下肢周围动脉闭塞,以及下肢充血过度,红肿、疼痛不可忍受的情况。
需要突出考虑股动脉闭塞以及特殊情况,如截肢部位脓毒病变、结核性脊椎炎等。
大腿截肢表面长度应该更长,留有一定股骨长度,以维持患者的坐位稳定状态。
3.手术术式(1)聚合硬化治疗:对于短段的闭塞段,可采用聚合硬化治疗,可以缓解患者疼痛和失血。
(2)直线截肢:这是最为简单、普及的截肢方式。
采用切口和皮肤横断的方法,切除肢体,止血后用缝合进行裁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业的血管病医疗服务平台 /
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晚期临床症状,主要是疼痛性足坏疽。
部分病人由于错过早期治疗时机,发展到后来往往动脉闭塞广泛而且严重,药物、介入和架桥手术都无法挽救肢体。
这时候,截肢手术就成了最后的治疗手段。
传统的看法往往认为截肢是治疗失败的结果,而Smile医生认为这种观点其实是错误的。
截肢手术作为一种治疗手段,具有一定的意义。
一是可以缓解病人剧烈疼痛,并可以避免因剧烈疼痛造成心脑血管意外的风险。
二是可以避免由于坏疽感染造成全身败血症的危险。
三是有利于病人营养和睡眠的大大改善。
不过,一些截肢病人在术后往往发生截肢后残端伤口并发症,如切口不愈、感染、骨外露等。
Smile医生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对避免截肢后伤口并发症的方法作以下总结。
病人的全身状况。
对病人的全身状况要做全面的评估,因为营养不良、贫血、低蛋白血症、糖尿病、使用看肿瘤药物、使用免疫抑制剂等,都是造成伤口不愈的因素。
以上情况一旦存在,要尽量予以纠正。
自身局部因素。
动脉供血不足是影响伤口愈合最重要因素,因此,能够在术前通过介入解除髂股动脉狭窄或闭塞,具有临床意义。
一是可以降低截肢平面、二是提高伤口愈合能力。
医生的手术技巧很重要。
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截肢手术和因其他原因(肿瘤、外伤)截肢的手术有很大的不同。
Smile医生的要点如下:
(1)在手术过程中要尽量避免使用电刀分离组织,少用电凝止血。
(2)止血带禁用于动脉缺血性截肢手术,否则造成更严重的缺血。
(3)避免使用普通丝线结扎缝合,尽量采用单纤维线如普罗林(Prolene)等。
(4)皮瓣长度足够,保持无张力缝合。
(5)对于老年病人,截肢平面要尽量高。
如髂股动脉闭塞者,截肢平面一定要高位(膝上高位),因为老年病人往往伴有心功能不全,无法装假肢行走。
当然,早期发现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能够在早期及时介入治疗,就能够避免截肢。
这对病人和医生来讲,都是最好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