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江西省高三毕业班新课程教学质量监测卷语文试题(解析版)

合集下载

江西省九校2018届高三联合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江西省九校2018届高三联合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江西省九校2018届高三联合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城市的规模到底该多大一个城市的规模通常是其历史自然演化的结果,即通过市场的作用最终形成资源承载量的合理配置,从而使城市达到最佳规模。

这个过程最初是自生自发的自然选择结果,但随着社会的进步,现在城市的规模也开始日益受到政策引导的强烈影响。

人类社会之所以会发展出城市,是因为城市更适合人类生存。

这一切皆源于城市自身所具有的优势。

首先,城市能够形成各种资源的集聚效应;其次,城市的市场能够提供更多的机会;第三,城市能有效地降低信息的获取成本,有助于市场分工的细化与个体发展空间的拓展。

对于很多人来说,城市是发展的孵化器、新观点的播种机,城市更是文明的载体,文明随着城市扩散。

纵观世界,城市化不高的国家是无法成为文明与发达国家的。

由于各个国家人口基数差异,以及地理空间的限制,城市的规模不能按照一个简单的比例一刀切,但是,在信息化时代,随着社会治理水平的稳步提升,治理半径随之扩大是必然趋势,支持城市规模扩大的各种条件已经具备,香港、新加坡与东京都是很好的例子。

造成中国主要城市目前发展规模受阻的原因有三:其一,采用计划经济模式控制的结果,并不能真实反映群体的心理偏好与需求;其二,我国城市的核心区域与边缘区域的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城市开发率不充分;其三,诸多政策壁垒严重制约了外来常住人口转为户籍常住人口的数量,使得我国主要城市的规模难以达到理想状态。

中国城市人口的统计,是以户籍常住人口和外来常住人口为准的。

城市规模达不到理想状态,导致的后果有二:首先是各种资源要素无法实现最优配置,造成资源的效率损失;其次是无法形成规模经济效应,不能最大限度上降低公共服务的成本,使得城市集聚效应的优势丧失。

在技术与人才日益一体化的今天,扩大城市规模,就是让城市生长。

如何让城市达到合理规模?根据我国国情,完全放开城市规模,短期内会带来较大的社会震荡,不可取;仍沿用以往的严格计划模式,又会阻碍城市规模的合理发展。

江西省南昌市2018届高三第二次模拟测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江西省南昌市2018届高三第二次模拟测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②荷花图映衬出韩闻轩高超的画技,烘托了人物形 象。(1分)
③荷花出淤泥而不染,象征着主人公韩闻轩虽深陷 生活泥淖、却用生命追求艺术的个性与人生经历, 引发读者对小说主题的思考。(2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
6.同样欣赏荷花的品格,但陶章甫与年启庚对待韩闻轩的 态度却迥然不同。请谈谈你的理解以及从中得到的启示。 (6分)
(2)社会因素:(2分)①适度地提高收入 水平,并建立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② 政府官员做到廉洁从政并提高公共治理水平。
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建宁二年,朝廷大肆诛杀钩党之人。诏书下达,紧急缉捕 范滂等人。督邮吴导到县,手捧诏书,(把自己)关在传 舍中,伏床哭泣。范滂听说这件事后,说:“(这)一定 是因为我呀!”当即赶到县狱。县令郭揖十分吃惊,走出 官衙,丢下官印,拉着范滂要和他一起逃走,范滂说: “我死了灾祸就可以平息了,怎么敢因为我的罪名连累您, 又使得我的老母流离他乡呢!”范母前来和滂诀别,范滂 告诉母亲:“我跟随先父去黄泉,是死得其所。只是希望 母亲大人割舍这难以割舍的恩情,不要再增添悲伤了。” 他的母亲说:“你现在可以和李膺、杜密齐名了,死了又 有什么遗憾呢!已经有了美好的名声,又要追求长寿, (这样的好事)能够同时得到吗?”范滂跪下来接受母亲 的教诲,再三拜别而去。经过的人听见了,没有人不被感 动得流泪。这一年,范滂三十三岁。
Company
LOGO
2018年5月23日 高映东
序图:王钧林、蒋捷
论述类文本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分析了圣人家风形成的不同路径,突出强调了母教
在其中的核心作用。【错在“强调了母教在其中的核心作 用”,母教对圣人家风的形成固然十分重要,但原文并无 关于其“核心作用”的表述,原文文字为“他们的家教, 一半出自母教”。】 B.文章概括了圣人家风的鲜明特征,并对其形成条件进行 了实事求是的分析。 C.文章对家学、家教、家风三者的关系有十分精到的剖析, 体现了辩证思维的特点。 D.文章强调圣人家风的示范意义,体现了作者继承传统、 服务现实的自觉意识。

江西省2018届高三新课程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卷(含答案)

江西省2018届高三新课程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卷(含答案)

江西省2018年高中毕业班新课程教学质量监测卷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作为教师“祖师爷”,孔子被尊为“万世师表”。

中国古代社会有着尊师的传统,但这一传统并不始于孔子。

孔子孜孜矻矻,以身作则,以己示范,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他高尚的人格、好学的精神、博通的学识,不仅赢得了学生的敬佩和爱戴,而且赢得了全社会和后世的尊重和礼敬。

在一般认为成书于春秋时期的《国语》和《晋语》中,有这样的文字:“民生于三,事之如一。

父生之,师教之,君食之。

非父不生,非食不长,非教不知生之族也,故壹事之。

”这里已经将君、父、师并提。

战国末期的荀子,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天地君亲师”的序列。

在他看来,天地是生存的根本,祖先是种族的根本,君师是政治的根本。

缺少了这三者之一,就不会有社会的秩序、人民的安宁,更谈不上生活的幸福。

所以,礼仪就是用来敬祀天地、尊重祖先、推崇君师,用来树立它们在人们心目中的神圣感和权威的。

高度尊崇礼法的荀子,认为教师是礼法的守望者。

他认为,如果没有教师,世人就不懂得礼法,只能是偏离正道,流于匪辟,遭致灾难和祸害;相反,人有了教师、懂了法度,就会通达事理,明辨是非。

正因为如此,所以在荀子看来,是否尊重教师,是一个国家兴盛衰败的晴雨表。

他指出:“国将兴,心贵师而重傅。

”先秦诸子在很多重大的问题上观点冲突,相互争鸣,但在尊师这个问题上,却难得的一致。

道家的《道德经》说:“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

”墨家的《墨子》也说:“夫为弟子,后生其师,必修其言,法其行。

”法家的《管子》中,收录有《弟子职》一篇,详细地规定了学生对教师各方面恭敬的态度和服侍的礼仪。

杂家的《吕氏春秋》不仅说明了尊师的必要,而且指出了尊师的具体方法。

主张“生则谨养”,“死则敬祭”。

此外,学生能够勤奋学习,虚心求教,也就是对教师最大的尊敬。

尊师的传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2018最新试题资料-江西省吉安市2018—2018学年度高三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2018最新试题资料-江西省吉安市2018—2018学年度高三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江西省吉安市2018—2018学年度高三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

江西省吉安市2018—2018学年度高三教学质量检测语试题江西省吉安市2018—2018学年度高三教学质量检测语试题
5 c 江西省吉安市2018—2018学年度高三教学质量检测语试题
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Ⅱ卷两部分。

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共36分)
本卷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股肱(gōng)差(chāi)强人意敕(chì)造殒身不恤(xù) B.镶嵌(qiàn)省(xǐng)思体悟漫溯(sù)涸辙(zhé)之鲋
c.铁杵(chǔ)少不更(gēng)事愆(qiān)期血脉贲(pèn)张
D.蟊(á)贼踯躅(chú)不前圭臬(niè)霓(ní)裳羽衣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落寞戮力同心橘红锱铢必较
B.风致稍纵即逝幅射残羹冷炙
c.援例峥嵘岁月寥落日冕渐移
D.发轫义愤填膺杀青暗然无光
3.依次填人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在这事上,你要他的难处,不要苛求于他。

② 听得见窗外的雨点声,估计雨下得不是很大。

③对于不同的孩子,最好是引导,不能笼统对待。

(审核版)江西省2018届高三4月新课程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审核版)江西省2018届高三4月新课程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绝密★启用前试卷类型:全国卷江西省2018届高三4月新课程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卷本试题卷共10页,22题。

全卷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答卷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合乎要求的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选考题的作答:先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用2B铅笔涂黑。

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5.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阅读题(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表是一根直立于余平地上的杆子,古人用来测量日影长短。

古人何以学会了立表测影?原因就在于人们对自己身影的了解。

由于古人最早认识的日影只能是自己的身影,因此最原始的测影工具也就是人体自身。

然而,长期以人身测影既不现实,也不准确。

于是古人为解决他们在空间与时间上所遇到的麻烦,就必须创造出一种足以替代人体测影的天文仪具,这便是表。

正是由于原始的表为模仿人体测影而出现,所以支撑人体直立而完成测影的股骨之名便被自然地移用作为表的名称。

《周髀算经》说:“周髀长八尺。

髀者,股也。

髀者,表也。

”很明显,原始的表名“髀”,而髀的本义正是人的股骨。

由于先民测影历史悠久,这种以髀股作为表的创造,至迟在公元前第四千纪的中叶就完成了。

传统的表的高度被规定为八尺,刚好相当于人的身长,这同样显示了早期人体测影的遗俗。

古人立表必先校正表的垂直,这使他们逐渐认识了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并以直立的表取于人的髀股而名“股”,晷之长名“勾”,完成了对勾股定理的证明。

江西省临川2018届高三年级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二)(附答案)

江西省临川2018届高三年级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二)(附答案)

江西省临川2018届高三年级教学质量检测(二)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

美处于不断的创造之中,时时呈现出恒新恒异的形态。

那么,美是如何创造出来的?一个人的创造性,源自对客观现实具有的新鲜感。

王羲之所说“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这个“新”字非常重要,它是创造性的关键。

天底下固然没有绝对是新的事物,但也绝对没有两件是重复的事物。

一切都在变,在时时进行新的创造。

美的创造更是如此。

人们能否对各种审美现象产生新鲜感,直接关系到美的创造的成败。

因此,如果要在美的创造上有所作为,就得对现实、人生、自然和艺术始终保持新鲜感,不断发掘出日日新、时时新的意蕴。

但是,美的创造与日常生活中的一般性创造有所不同,它涉及人类精神世界中独特的高峰体验,还承载着人类文化的成果和人类心理的各种功能,因此,每一次成功的审美创造,都是一次神奇的人生体验。

南京的中山陵,一眼望去,气象雄伟,不能不说这是美。

这美是如何创造出来的? 它是由石级一层层积累而成的。

一层一层的石级,而上积累,到了顶上,配上两旁的白墙和孙中山这个人物伟大的历史意义,以及观赏者对这一意义的理解程度等,于是,本来是一些平凡的石级、白墙、青瓦,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组合成了崭新的中山陵的形象。

旅游中,一个具备了相应的审美修养和审美能力的人,只要进入状态,用心观照,类似的审美创造是不难实现的。

实际上,中山陵这样的人文景观,其审美潜能是很大的。

人们面对这样的人文景观,不但有愉悦的视觉享受,而且还会萌生深层次的心理发现和文化发现。

有了这些不同层次的审美发现,人们才能真正走进审美创造的殿堂,美的形象才能真正被创造出来。

人文景观如此,自然景观的审美创造也是如此。

比如,夏天的晚上,仰望天空,群星灿烂,很美。

这个美又是怎样创造的? 首先,要有星球群的存在,才能构成满天星斗;其次,要有黑夜的环境,才能使星球的光照射出来;再次,要有文化历史所积累下来的关于星空的种种神话和传说,这些星球的美才富有更多的意蕴;最后,观赏星空的人,各自所具备的心理素质、个性特征和文化修养,会使他们在观赏同一个星空时,品味出不同的美。

2018年江西省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Ⅰ)

2018年江西省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Ⅰ)

2018年江西省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Ⅰ)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本题共1小题,9分)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诸子之学,兴起于先秦,当时一大批富有创见的思想家喷涌而出,蔚为思想史之奇观。

在狭义上,诸子之学与先秦时代相联系;在广义上,诸子之学则不限于先秦而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

诸子之学的内在品格是历史的承继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性。

“新子学”,即新时代的诸子之学,也应有同样的品格,这可以从“照着讲”和“接着讲”两个方面来理解,一般而言,“照着讲”,主要是从历史角度对以往经典作具体的实证性研究,诸如训话、校勘、文献编纂,等等。

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对以往思想的回顾、反思,既应把握历史上的思想家实际说了些什么,也应总结其中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内容,从而为今天的思考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

与“照看讲”相关的是“接着讲”。

从思想的发展与诸子之学的关联看,“接着讲”接近诸子之学所具有的思想突破性的内在品格,它意味着延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

以近代以来中西思想的互动为背景,“接着讲”无法回避中西思想之间的关系。

在中西之学已相遇的背景下,“接着讲”同时展开为中西之学的交融,从更深的层次看,这种交融具体展开为世界文化的建构与发展过程。

中国思想传统与西方的思想传统都构成了世界文化的重要资源,而世界文化的发展,则以二者的互动为其重要前提。

这一意义上的“新子学”,同时表现为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创造性的思想系统。

相对于传统的诸子之学,“新子学”无疑获得了新的内涵与新的形态。

“照着讲”与“接着讲”二者无法分离。

从逻辑上说,任何新思想的形成,都不能从“无”开始,它总是基于既有的思想演进过程,并需要对既有思想范围进行反思批判。

“照着讲”的意义,在于梳理以往的思想发展过程,打开前人思想的丰富内容,由此为后继的思想提供理论之源。

在此意义上,“照着讲”是“接着讲”的出发点。

江西省2018届高三毕业班新课程教学质量监测卷语文试题

江西省2018届高三毕业班新课程教学质量监测卷语文试题

【题文】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经典,是人生的瑰宝、时代的精华,是情感的凝聚、想象的放飞,更是它赖以诞生和流传的文化传统所绽放的璀璨花朵。

以下所列的篇章,都是中国古代诗文中的杰出经典:《诗经·蒹葭》(蒹葭苍苍) 《庄子·逍遥游》陶潜《桃花源记》李白《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 杜甫《登高》李商隐《锦瑟》苏轼《赤壁赋》辛弃疾《永遇乐》(千古江山)试以其中两至三篇为例,向初中的学弟学妹们谈谈你心目中的中国古代诗文经典。

要求选择恰当的角度,提炼出一个鲜明的主题,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用爱国情怀建起崭新纪元历史是一条长河,更是一条用艰难险阻铺成的道路,有许多的路段充斥着黑暗,抬头,还能看暗色的天边。

那些时候,可音乐听到,悬浮时钟在叫嚣着这个国家距离死亡的倒计时。

但是,总是有那么几个人,把祖国护在了身后,然后捏碎眼前的黑暗。

有人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的祖国,就是这般用她那富饶的乳汁培育出一批又一批的英雄儿女,又或者说,是这些伟大的人们还给了祖国富饶的身躯。

历史的扉页是一段阴霾的浑浊天穹,国与国之间,隔着一条无法跨越的河流,于是,烽烟四起,祖国战火不断,伤痕累累。

然后,便有了这样一段又一段的传奇——昭君天生丽质,琴棋书画,无所不精,却甘心为国,坚持出塞,元帝挽留,挥泪拒绝。

于是,她负重任,别长安,出潼关,度黄河,过雁门,嫁匈奴,自此,汉匈两族“三世无犬吠之警,黎戌望干戈之彼。

”祖国,欣慰地绽开了笑容。

西汉时,卫青、霍去病分别率精骑出击匈奴,分道北上,青行进千余里,穿浩瀚沙漠,于漠北同匈奴激战一天,临近黄昏,青乘狂风大作,包抄匈奴单于营阵,大胜而归。

霍去病也挥师北进,追击匈奴,汉获大胜,记录在了华夏五千年的光辉史册上。

岳飞刺精忠报国,始结发从戎。

漫漫黄沙中,横刀跃马上,“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不惜与金抗战到底,给后世留下了“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不朽传奇。

2018年南昌市质检二:江西省南昌2018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二)语文试题-附答案精品

2018年南昌市质检二:江西省南昌2018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二)语文试题-附答案精品

江西省南昌市2018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二)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字是文明发展的载体,记录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与经验教训。

古人说,欲灭其国者,必先灭其史。

同样,如果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字消亡了,其文明发展的根基也就动摇了。

汉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代代相传并不断繁荣发展的根基。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应将汉字教育作为凝神聚力、铸魂固本的战略工程。

清末民初以来,在日本“脱亚入欧”的影响下,中国一些知识分子对中华文化的根基——汉字产生了怀疑。

“汉字落后”论者认为“汉字不灭,中国必亡”,声称汉字的出路在于“拉丁化”;“汉字难学”论者主张汉字“拼音化”与“简化”;“儿童识字有害”论者主张放弃汉字教育。

这些论调在近几十年仍有一定市场,比如20世纪80年代,有人就认为“计算机是汉字的掘墓人”。

当前,汉字教育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一是面临外语教育的挑战。

现在,英语是学生的必修课,学习英语在一些人看来可以改变命运。

受这种价值观影响,在汉语与英语之间,一些人更重视学习英语,这直接冲击与削弱了汉字教育。

二是面临信息化的挑战。

随着信息化的迅猛发展,人们通过敲击键盘输入汉字的场合越来越多、越来越便捷;在古人眼中曼妙婀娜、形神兼备的汉字,现在变成了电脑键盘、手机屏幕上字母组合的产物。

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书写汉字的机会在变少,提笔忘字的时候在增多。

从这些角度来说,汉字面临危机绝不是危言耸听。

汉字是一种象形文字,具有“形、音、义”三要素。

汉字不单单表达概念、内涵、外延等,还给人带来图形、联想、感觉等。

与拼音文字相比较,汉字具有鲜明特色和独特魅力。

学习与理解汉字,应遵循汉字自身的规律和特点。

拼音文字是由字母组成的文字,其教学是用拼音的方法。

我国汉字教学引进了这种方法,并将其作为汉字教学的主要方法。

这种用拼音文字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汉字教育的理念与实践有哪些优点和缺点,值得我们深思。

江西省南昌市八一赣州中学等校2018届高三联考检测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

江西省南昌市八一赣州中学等校2018届高三联考检测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

江西省南昌市八一、赣州中学等校2018届高三联考检测考试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此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东汉的《张迁碑》方厚凝重的笔意往往被学书者看做医治笔弱之病的良方,因此学习《张迁碑》若是不能够得其“方”,也就谈不上得其情味,更谈不上登堂入室了。

基于此熟悉,很多学书者在临习该碑时,常常会刻意摹画,乃至夸张其笔画的“方”形,力求做到棱角分明。

可是如此处置的结果却不能尽如人意,随之而生的,那么是古板、僵硬、做作等问题。

那么,关于《张迁碑》的“方”,咱们究竟应该如何明白得呢?从笔画层面上看,《张迁碑》的“方”主若是由刀刻二次加工所致,例如“也”“门”“贡”等许多字都表现出浓厚的刀刻痕迹,因此,当有些人还过度着眼于《张迁碑》笔法之“方”的时候,事实上已经落入了窠臼。

由于刀刻痕迹浓重,咱们很难从中清楚地看到毛笔锋颖最初运行的痕迹,因此《张迁碑》的“方”,绝不能仅仅从笔法的层面去明白得,而需要悉心体会其中丰硕的意趣。

这种“方”的意趣具有两种内涵。

其一,峻而能健。

“峻”指的是方硬当中棱角分明的审好心味。

梁武帝萧衍在《答陶隐居论书》一文中曾云:“婉婉暧暧,视之不足,棱棱凛凛,常有动气。

”可见在笔画的起收处表现出鲜明的棱角,便能增强笔画的力感,展现出令人肃穆的精神。

但这种棱角必需具有特殊的质感与生命力,才会表现出丰硕的意态美,不然会有单薄古板的弊病。

《张迁碑》的方笔往往具有浑厚饱满的张力,这种张力也确实是咱们所说的“健”。

例如“迁”字的末笔波磔,在方峻中饱含了强劲的筋力,这种“筋”的质感极大增强了方笔的表现力与感染力。

其二,峻而能朴。

所谓“朴”即指一种自然成形、毫不做作的审好心味。

很多人在临习《张迁碑》时,常会把方笔处置得呆呆板涩、机械类似。

但咱们认真体味《张迁碑》的方笔,能够发觉其魅力不仅表现为劲健的力感,更体此刻形态不一的笔形上,这是一种朴实无华、自然尚真的秦汉文化精神的自然流露。

江西省高三新课程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

江西省高三新课程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

江西省高中毕业班新课程教学质量监测卷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作为教师“祖师爷”,孔子被尊为“万世师表”。

中国古代社会有着尊师的传统,但这一传统并不始于孔子。

孔子孜孜矻矻,以身作则,以己示范,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他高尚的人格、好学的精神、博通的学识,不仅赢得了学生的敬佩和爱戴,而且赢得了全社会和后世的尊重和礼敬。

在一般认为成书于春秋时期的《国语》和《晋语》中,有这样的文字:“民生于三,事之如一。

父生之,师教之,君食之。

非父不生,非食不长,非教不知生之族也,故壹事之。

”这里已经将君、父、师并提。

战国末期的荀子,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天地君亲师”的序列。

在他看来,天地是生存的根本,祖先是种族的根本,君师是政治的根本。

缺少了这三者之一,就不会有社会的秩序、人民的安宁,更谈不上生活的幸福。

所以,礼仪就是用来敬祀天地、尊重祖先、推崇君师,用来树立它们在人们心目中的神圣感和权威的。

高度尊崇礼法的荀子,认为教师是礼法的守望者。

他认为,如果没有教师,世人就不懂得礼法,只能是偏离正道,流于匪辟,遭致灾难和祸害;相反,人有了教师、懂了法度,就会通达事理,明辨是非。

正因为如此,所以在荀子看来,是否尊重教师,是一个国家兴盛衰败的晴雨表。

他指出:“国将兴,心贵师而重傅。

”先秦诸子在很多重大的问题上观点冲突,相互争鸣,但在尊师这个问题上,却难得的一致。

道家的《道德经》说:“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

”墨家的《墨子》也说:“夫为弟子,后生其师,必修其言,法其行。

”法家的《管子》中,收录有《弟子职》一篇,详细地规定了学生对教师各方面恭敬的态度和服侍的礼仪。

杂家的《吕氏春秋》不仅说明了尊师的必要,而且指出了尊师的具体方法。

主张“生则谨养”,“死则敬祭”。

此外,学生能够勤奋学习,虚心求教,也就是对教师最大的尊敬。

尊师的传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尊师使我们的民族更加笃信教育,从而促进全社会的向学之风,强化整个民族对自己文化的认同。

江西省南昌市2018届高三摸底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含详细答案)

江西省南昌市2018届高三摸底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含详细答案)

江西省南昌市2018届高三摸底调研考试语文试题本试题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一3题。

京剧表演的是中国的故事,京剧摄影是将表演的精彩瞬间生动而完美地呈现出来。

京剧舞台上动态与静态的变化具有直观性、独特性。

剧中人在舞台上,或静如处子,或动如脱兔。

人一动,则水袖翩翩,及至扇子、髯口、帽翅的开合、抖动、高扬,以及打出手、云里翻等,都刻画着人物性格,演绎着剧情。

那刚柔相济的飘逸之美,流动着艺术的韵律,恰似一幅幅流动的水墨画。

摄影家在构思中,以此抓拍而完成的二度创作,源于舞台,又高于舞台,可完美表现摄影艺术的特质,拓宽读者欣赏与想象的空间。

动态的瞬间是形,传神的瞬间是眼。

京剧演员的眼睛,经过长期的训练,灵动有神,顾盼生辉,因而在剧中优秀演员总会用眼神配合形体,表达剧中人物复杂细腻的感情、性格、思想与意念等。

这是京剧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俗称“一身的戏在脸上,一脸的戏全在眼上”。

摄影家要把京剧的拍摄提升到一个新的创作境界,应在动态抓拍中以人物为中心,画龙点睛,以眼传神。

果如此,自觉抓拍的人物眼睛喜怒哀乐悲恐惊的变化,或是忧愁思忆病醉疯的状态,会有神来之笔,提契全片,摄影作品自会有了灵魂、灵动和灵气。

剧场抓拍,并非易事,除了摄影者要具备专业的摄影技术外,还需要他们能够多做功课,包括多读剧本、熟悉剧情、了解人物以及知道一场文戏或武戏的表演特点和出彩在何处,即哪时眼睛最传神,哪时表演的神与情独具魅力等。

同时,进行抓拍创作时,又不可按预想刻舟求剑,要手握相机随表演的新变化盯住剧中人,用虚实、远近、渲染、衬托、对比、夸张、仰拍、特写、全景等手法,变换光圈和速度等,方可从容得神来之笔。

京剧艺术荟萃中华艺术之美。

中华民族传统的家国情怀、伦理道德,以及对圣君贤相、清官廉吏的尊崇,对公平正义、美好生活的追求,融会贯通为舞台上的真善美,抽象幻化出内化心灵、外愉耳目之美。

2018届江西师大附中高三三模考试语文试卷和答案

2018届江西师大附中高三三模考试语文试卷和答案

江西师大附中2018 届高三年级测试语文试题命题:高三语文备课组审题:高三语文备课组2018.5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诗书礼乐到钟鼎彝器,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化,素来为国人所津津乐道。

然而一到谈及传统建筑,多数人不是一脸茫然,便是心怀遗憾。

保存下来的古建筑本就不多,往往还被岁月剥去了光彩,有几分“土里土气”,相形之下,欧洲古建筑遍地开花,如风光片里古堡的坚固伟岸、教堂的华丽炫酷,让人如何与之一较高下?此言差矣。

以中西古建筑最显著的对比,即材料上的土木和砖石为例。

乍看之下,木质建筑简朴,易朽,扁平,似乎很难与巍峨高耸的石头教堂一争高下。

有人把这归咎于古人的技术不行,或材料短缺。

但事实上,中华大地并不缺石材,古代冶金技术的世界领先,石料开采加工的器具也更先进。

同时,老祖宗们并非完全不用石料修筑,譬如陵墓,在他们看来,才是该用石头堆砌的。

而从秦汉陵墓的空间布局、工程结构之精妙来看,早在那个时代,我们的砖石建筑就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

因此,对于砖石建筑,古人“非不能也,乃不为也”。

就像中国传统绘画对散点透视情有独钟一个样,形式和质料上的偏好,其实是一种文化选择。

追根溯源,审美偏好的出发点,还取决于人与环境的相处方式。

欧洲建筑多以石砌,呈竖向耸立之势,以求“飞升天国”的不朽。

而中国建筑的外部形态,基本是横平舒展,寄寓着华夏先民对土地的依恋。

在中国古人心中,石头冰冷坚硬,缺乏生气,太过疏离自然,至于寻常起居,则一定要置身于“生生之气”的土木之中,以求“天人合一”的居住理想。

中西建筑在文化体系中的“地位”也不尽相同。

在西方,建筑是主要的文化载体,法国作家雨果就曾说过,“建筑是石头的史书”,一切艺术门类都须为建筑服务,绘画之,雕刻之,咏叹之,摹写之,以图将其打造为“高大上”的永恒纪念碑。

而古老的东方中国就不这么看了:文字才是千古之承载,不朽之盛事。

江西省2018年高中毕业班新课程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卷(含解析)

江西省2018年高中毕业班新课程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卷(含解析)
2018 年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参考答案
Hale Waihona Puke 一、(35 分) (一)(9 分) 1.A(B 项,原文中并无《国语》认为君、父、师“地位同等重要”的表述;C 项,原文只强调教师教 人懂得礼法,并未说经由教师来执行礼法;D 项,“先秦诸子在其他问题上观点都相互冲突”的说法扩大了 范围。) 2. B(应为“‘点’为荀子的言论,‘面’则为其他诸家的言论”。) 3.C(“一定是人人尊重教师”说得过于绝对。) (二)(14 分) 4.D( “总领全文”的作用是对下文内容的概括、总起,文章开头句没有对下文内容的“概括” ,只是起 了“总起”作用。 ) 5.作用:①总结上文由社稷坛而联想到的众多内容;(1 分)②既照应标题,又和首段前后呼应,使文 章结构圆合。(2 分)③感叹句结尾,使作者表达的情感更为强烈(或“深化了文章的主题”)。(2 分) 6.①歌颂古代哲人的智慧与对自然奥秘的探寻精神。②对劳动者寄予深情,赞颂他们创造了人类财富 与文明。③抒发了眷恋故土与期盼祖国统一的爱国情怀。 (每点 2 分) (三) (12 分) 7.B(“一直呈递升态势”不对,第三、四批公布的数量不变。) 8.B、C(A“夸张的形式”不对。D 强加因果,也不一定是在调查后得出的结论。E“触角最敏锐”无中 生有。对 1 项,得 2 分(含 1 对 1 错);对 2 项,得 5 分,多选不给分。) 9.①汤敏更注重实践,做古村保护公益活动,创立“古村之友”,拥有庞大志愿者团队;②胡彬彬更 重研究,提出“古村落的保护要活态、整体、多维”的观点,以及古村落开发要以“全面保护,有度利用” 为原则,避免“千村一面”的现象。(每点 2 分) 二、(35 分) (一)(19 分) 10. A(逋:逃避。 ) 11.A(根据句意和结构推断) 12.B( “把阿资及其所有党羽擒获并诛杀”说法与原文信息不符。原文“遂擒阿资,并诛其党二百四十 人” , “擒获”的是阿资; “诛杀”的是二百四十人,不一定是“所有” )

2018年江西省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Ⅰ)

2018年江西省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Ⅰ)

2018年江西省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Ⅰ)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本题共1小题,9分)1.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诸子之学,兴起于先秦,当时一大批富有创见的思想家喷涌而出,蔚为思想史之奇观。

在狭义上,诸子之学与先秦时代相联系;在广义上,诸子之学则不限于先秦而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

诸子之学的内在品格是历史的承继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性。

“新子学”,即新时代的诸子之学,也应有同样的品格,这可以从“照着讲”和“接着讲”两个方面来理解。

一般而言,“照着讲”,主要是从历史角度对以往经典作具体的实证性研究,诸如训诂、校勘、文献编纂,等等。

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对以往思想的回顾、反思,既应把握历史上的思想家实际说了些什么,也应总结其中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内容,从而为今天的思考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

与“照着讲”相关的是“接着讲”。

从思想的发展与诸子之学的关联看,“接着讲”接近诸子之学所具有的思想突破性的内在品格,它意味着延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

以近代以来中西思想的互动为背景,“接着讲”无法回避中西思想之间的关系。

在中西之学已相遇的背景下,“接着讲”同时展开为中西之学的交融,从更深的层次看,这种交融具体展开为世界文化的建构与发展过程。

中国思想传统与西方的思想传统都构成了世界文化的重要资源,而世界文化的发展,则以二者的互动为其重要前提。

这一意义上的“新子学”,同时表现为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创造性的思想系统。

相对于传统的诸子之学,“新子学”无疑获得了新的内涵与新的形态。

“照着讲”与“接着讲”二者无法分离。

从逻辑上说,任何新思想的形成,都不能从“无”开始,它总是基于既有的思想演进过程,并需要对既有思想范围进行反思批判。

“照着讲”的意义,在于梳理以往的思想发展过程,打开前人思想的丰富内容,由此为后继的思想提供理论之源。

在此意义上,“照着讲”是“接着讲”的出发点。

然而,仅仅停留在“照着讲”,思想便容易止于过去,难以继续前行,可能无助于思想的创新。

江西省2018届高三毕业班新课程教学质量监测文科综合试题含答案

江西省2018届高三毕业班新课程教学质量监测文科综合试题含答案

江西省2018届高三毕业班新课程教学质量监测文科综合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第I 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 卷的文字说明 一、单选题 1.商周公卿在传世文献和标准器铭文中有200多位.其中姓氏可考65位。

其中商代公卿中异姓和同姓的百分比分别是78.95%、21.05%、而西周异、同姓公卿分别是34.78%、65.22%。

公卿的族属是商周政治建构的重要因素,它决定着政权的形态。

这说明了 A. “天下为家”开始取代“天下为公” B. 宗族组织与政治系统界限分明 C. 建立起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中央集权制D. 家国一体的社会架构逐步形成 2.在中国古代,由于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水平不高,统治者普遍认为灾异是对帝王失政的谴责和警示。

当灾异发生时,帝王一般会下诏言事,征求解教灾荒的措施。

据此可知灾害的发生 A. 强化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B. 有利于提高政府管理水平 C. 有利于提高环保意识 D. 有利于增强对自然界的认识 3.明朝“商人之互相合作,共同经营之情形已屡见不鲜,但始终无发展为股份公司、取得财团法人地位之趋向”……执商业资本之牛耳的徽商、晋商,其汇兑业务的运转全赖个人操守及道德观念,“亦不能与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以民法及公司法之作保障者相提并论”。

据此可证实 A. 明朝商业近代经济因子的缺失 B. 明朝商业发展没有法律保障 C. 传统儒家思想制约商业的发展 D. 商业发展深受商人素质影响 4.王亚南先生说:“某一个国家的传统封建关系愈强固,它的自由经济发展愈困难,它在此过渡阶段的官僚主义政治,就愈加要混合着专制主义封建主义,而表现得更持续、更露骨”。

作者旨在说明 A. 社会发展形态直接影响脊官僚制的发展 B. 官僚主义政治是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 C. 自由经济的发展受制于官僚主义政治 D. 官僚政治伴随封建关系的削弱而削弱 5.下列两幅图片是“甲午中日战争”中同一战役的不同报道。

这说明 A. 画报不能客观反映史事 B. 交战双方记载史事方式不同 C. 研究历史需要甄别史料 D. 史学研究不能复原历史真实 6.下图为漫画《同志,请你换匹马》(刘雍作于1978年10月),根据漫画有效信息得出的正确结论是A. 新旧两种思想斗争激烈B. 思想解放成为时代需要C. 十一届三中全公召开促进了思想解放D. 邓小平南方谈话吹动新一轮改革春风7.根据国民党土地委员会1934年对16省163县的统计,平均每户经营面积为15.7亩,其中47%的农户不足10亩,而且每户地块也是七零八落。

2018年高考语文三轮冲刺 专题09 文言文阅读之概括与翻译(练)(含解析)

2018年高考语文三轮冲刺 专题09 文言文阅读之概括与翻译(练)(含解析)

专题09 文言文阅读之概括与翻译夯实基础1.【2018届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冲刺预测卷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冯大夫传【明】焦竑冯大夫名友,字益卿,长安人,官至奉政大夫。

童稚入乡塾,雅.知自重,不与群儿嬉。

家贫不能购书,手写诵读,日夜不少休。

弱冠..,不第,叹曰:“母..游胶庠①,每试辄出其曹。

嘉靖甲午,举乡试。

一再上礼闱老矣,椎牛不如鸡豚之逮存,何言诎乎!”乃就屯留学谕。

屯留远在山中,人不知学。

大夫日为指授经义与作文法度,束休问馈却不纳.。

一时诸生俛首听命,无敢喧哗者。

素许李尚智、李之茂、冯典三人之为文。

庚子,之浙江典试,留币为贺,已而三生皆得隽。

自是登进士者,项背相望,非曩时比矣。

壬寅,晋岢岚州知州。

州苦虏,数被创,岁且大侵。

大夫省刑薄征,一切居之以宽,民德之。

又念城墉濠堑为扼虏之要,殚其心计,且筑且浚。

盖财无沉浮,役无罢病,而井井章章,垂百世规者,大夫力.也。

会忻州凋敝,一岁三易守。

众议非大夫不可,乃调守忻州。

士民欲留之不得,争画像祀之。

至忻,严立科条,婚丧不时者禁,赌博奉左道者禁,诸情窳②颓废为之一新。

土风善讼,税粮不时入,又藩封阑夺民田,岁额为损,至此狱讼衰减,逋.赋日完,民间去田复还。

上嘉之,赐金币,加四品.俸。

寻晋郡丞。

职清军,立保甲..,增墩台③,今剽掠者不得骋;摄郡事,入手辄办。

邻郡狱不能决者,卒归大夫。

廉干之声最畿辅。

顾以事忤元宰,御史希宰意,中以萋菲之言。

先是大夫念母老,屡乞终养,不能得,至是欣然曰:“吾志遂矣。

”岩居筑别墅,课农训子,或坐茂树,或登所作望山楼,纵饮啸傲,时制新声自娱。

晚年喜客弥甚,张筵谈笑,意气霞举。

人皆谓为寿征,乃仪仅六十而卒,惜哉!(选自《澹园集》,有删改)【注】①胶庠:这里指学校。

②窳(yǔ);懒。

惰窳:懒情。

③墩台:这里指报警台。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雅.知自重雅:高尚B.束休问馈却不纳.纳:接受C.大夫力.也力:功劳D.逋.赋日完逋:拖欠【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词语的意思。

江西省高三新课程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江西省高三新课程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江西省高中毕业班新课程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题说明:1.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本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卡,答案要求写在答题卡上,不得在试题卷上作答,否则不给分。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汉族成年礼——冠礼、及笄,经周代统治者的规范,在士及以上阶层中广泛实行,后经春秋战国及魏晋乱世,很多仪节发生了简化甚至变异。

到唐代,虽然统治者做了礼仪重整,得到部分复兴,但是却呈现出衰微之势,正如柳宗元所言,冠礼“数百年来,人不复行”。

宋代司马光亦云:“冠礼之废久矣。

”鉴于此,司马光作《书仪》存其旧礼,其后的朱熹更作《家礼》在全社会大力推行,使得冠笄之礼广泛通行于士庶阶层,对后世影响深远。

金元一代,冠笄之礼不见于记载,而至有明一代,统治者力复旧礼,成年礼再度重建,然而到了国力衰微的明代后期又复于湮没,至清代因朝廷改易,上层社会的成年礼几于断绝,所幸广大民间依然有遵旧制、行旧礼者,但只不过是一成年礼俗形式而已。

它们有的以断片的冠礼或笄礼的形式独立存在,有的融于婚礼之中,形式多样,散在民俗生活之中。

男子“庆号”,又称“送号”“贺号”,至迟于民国期间,仍遍及大部分中国乡村,形式上虽有差别,但都属于以村落为依托的集体成年礼。

如民国二十六年安徽《繁昌县志》载:“繁惟男子弱冠,父兄择吉命字,亲友置尺许小匾,金漆书之,礼以联、烛、果、酒、彩、爆,名曰‘送号’。

自是,成以字称之,不复呼名。

”民国三十年河北《高邑县志》载:“凡届丁年,则联络等辈,举行贺号。

预请能文者按名选字,义意贵能关切。

择定后,书于红纸,榜示通衢,乡众醵酒相贺。

受贺者设筵酬谢,依次劝饮。

以后则呼其号而不名。

此礼简而易行。

”女子“上头”,又称“冠笄”“上梳”“梳头”“开脸”等,都是笄礼的代称,后世为婚礼合并,属于与婚礼结合的个体成年礼。

晚唐诗人韩偓《新上头》诗云:“学梳松鬓试新裙,消息佳期在此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西省2018年高中毕业班新课程教学质量监测卷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作为教师“祖师爷”,孔子被尊为“万世师表”。

中国古代社会有着尊师的传统,但这一传统并不始于孔子。

孔子孜孜矻矻,以身作则,以己示范,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他高尚的人格、好学的精神、博通的学识,不仅赢得了学生的敬佩和爱戴,而且赢得了全社会和后世的尊重和礼敬。

在一般认为成书于春秋时期的《国语》和《晋语》中,有这样的文字:“民生于三,事之如一。

父生之,师教之,君食之。

非父不生,非食不长,非教不知生之族也,故壹事之。

”这里已经将君、父、师并提。

战国末期的荀子,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天地君亲师”的序列。

在他看来,天地是生存的根本,祖先是种族的根本,君师是政治的根本。

缺少了这三者之一,就不会有社会的秩序、人民的安宁,更谈不上生活的幸福。

所以,礼仪就是用来敬祀天地、尊重祖先、推崇君师,用来树立它们在人们心目中的神圣感和权威的。

高度尊崇礼法的荀子,认为教师是礼法的守望者。

他认为,如果没有教师,世人就不懂得礼法,只能是偏离正道,流于匪辟,遭致灾难和祸害;相反,人有了教师、懂了法度,就会通达事理,明辨是非。

正因为如此,所以在荀子看来,是否尊重教师,是一个国家兴盛衰败的晴雨表。

他指出:“国将兴,心贵师而重傅。

”先秦诸子在很多重大的问题上观点冲突,相互争鸣,但在尊师这个问题上,却难得的一致。

道家的《道德经》说:“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

”墨家的《墨子》也说:“夫为弟子,后生其师,必修其言,法其行。

”法家的《管子》中,收录有《弟子职》一篇,详细地规定了学生对教师各方面恭敬的态度和服侍的礼仪。

杂家的《吕氏春秋》不仅说明了尊师的必要,而且指出了尊师的具体方法。

主张“生则谨养”,“死则敬祭”。

此外,学生能够勤奋学习,虚心求教,也就是对教师最大的尊敬。

尊师的传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尊师使我们的民族更加笃信教育,从而促进全社会的向学之风,强化整个民族对自己文化的认同。

当然,我们也不必忌讳,尊师的片面化和极端化,也对我们民族及其文化具有负面影响。

比如,恪守师法,不许学生自出机杼,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后人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对民族文化的创新和发展,起了一定的阻滞作用。

(摘编自徐梓《中国文化的尊师传统》)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孔子虽然不是中国尊师传统的创始者,但却为后世树立了为人师表的榜样。

B. 《国语》中已将君、父、师并提,当时的人们认为三者的地位同等重要。

C. 荀子视教师为礼法的守望者,因为学习和执行礼法,都需经由教师来完成。

D. 除了在尊师上取得一致之外,先秦诸子在其他问题上的观点都是相互冲突的。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孔子在中国教育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是个绕不开的人物,所以在论述中国的尊师传统时,作者选择了从他说起。

B. 文章在列举先秦诸子尊师的论据时采用了“点面结合”的手法,其中,“面”为荀子的言论,“点”则为其他诸家的言论。

C. 在充分列举论据之后,文章进而深入剖析了“尊师传统”的本质:尊师既是尊业敬德,也是重学、重道。

D. 文章在充分肯定尊师传统积极意义的同时,也指明了将尊师片面化、极端化的负面影响,从而体现了辩证说理的特点。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学生如果对老师态度恭敬,服侍周到,但不愿勤奋学习,不肯虚心向老师求教,也未必可以说是真的尊师。

B. 教育事关他人前途和家族命运,如果不接受教育培养,一个人就难以造就才德,一个家族就难以发达兴旺。

C. 是否尊重教师是国家兴盛衰败的晴雨表,因此,一个欣欣向荣的国家,一定会人人尊重教师,反之亦然。

D. 尊师传统无形中对教师的才德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教师只有人格高尚、学识博通,才能赢得尊重和礼敬。

【答案】1. A 2. B 3. C【解析】1.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

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B项,“《国语》中已将君、父、师并提,当时的人们认为三者的地位同等重要”错误,从文中来看,第二段说的是“在一般认为成书于春秋时期的《国语》和《晋语》中……这里已经将君、父、师并提”,文中并无“《国语》认为君、父、师‘地位同等重要’”的表述。

C项,“因为学习和执行礼法,都需经由教师来完成”错误,从第二段来看,文中只强调教师教人懂得礼法,并未说经由教师来执行礼法。

D项,“先秦诸子在其他问题上观点都相互冲突”错误,该说法扩大了范围,文章倒数第二段说的是“先秦诸子在很多重大的问题上观点冲突,相互争鸣,但在尊师这个问题上,却难得的一致”,文中说的是“很多”。

2.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B项,“‘面’为荀子的言论,‘点’则为其他诸家的言论”错误,所谓“点”,指的是对某个事物或多个事物的详细描写,所谓“面”,指的是多个事物的概括描写,本文是论述中国文化的尊师传统,作者详写的是荀子的言论,故‘点’为荀子的言论,概写的是其他诸家的言论,故‘面’为其他诸家的言论。

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C项,“一定是人人尊重教师”说得过于绝对,文章第二段最后说的是“所以在荀子看来,是否尊重教师,是一个国家兴盛衰败的晴雨表。

他指出:‘国将兴,心贵师而重傅’”,孟子的这句话意思是“国家想要振兴,必须尊敬教师,重视传授专长技术的师傅”,但并不能说一个欣欣向荣的国家,就一定会人人尊重教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社稷坛抒情北京有座美丽的中山公园,公园里有个用五色土砌成的社稷坛。

社稷坛是北京九坛之一。

古代帝王,在社稷坛祭地。

祭地为了要求土地肥沃。

五谷是从地里长出来的,因此,人们臆想的稷神(五谷)就和社神(土地)同在一个坛里受膜拜了。

穿过古柏参天、处处都是花圃的园林,来到这个社稷坛前,突然有一种寥廓空旷的感觉。

在庄严的宫殿建筑之前,有这么一个四方的土坛,屹立在地面,它东面是青土,南面是红土,西面是白土,北面是黑土,中间嵌着一大块圆形的黄土。

这图案使人沉思,使人怀古。

这坛后的宫殿是华丽的,飞檐、斗拱、琉璃瓦、白石阶……真是金碧辉煌!而坛呢,却很荒凉,就只有五色的泥土。

这使人想起:没有这泥土所代表的大地,没有在大地上胼手胝足的劳动者,根本就不会有这宫殿,不会有一切人类的文明。

在这个土坛上走着,仿佛走进古代去,走到一望无际的原野上,在那里,莽莽苍苍,风声如吼。

一个戴着高冠,穿着芒鞋的古代诗人正在用他的悲悯深沉的眼睛眺望大地,吟咏着诗句。

这是屈原的声音,也是许许多多古代诗人遥望原野时曾经涌起的感情。

这种“大地茫茫”的心境,是和对于自然之探索和对于人间疾苦的忿慨联结在一起的。

想一想这些肥沃土地的来历,你会不由得涌起一种遥接万代的感情。

劳动者开辟这些土地,是和大自然进行过多么剧烈的斗争呀!这种斗争一代接连一代继续着,我们仿佛又会见了古代的唱着《诗经》里怨忿之歌的农民,像敦煌壁画上面描绘的辛勤劳苦的农民,驾着那种和古墓里挖掘出来的陶轮牛车相似的车子,奔驰在原野上,辛苦开辟着田地。

在这个五色土坛上面走着走着,仿佛又回到几千年去,会见了古代的思想家。

他们白发苍苍,正对着天上的星辰,海里的潮汐,陶窑的火光,大地的泥土沉思。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四时代谢,万物死生,都使他们抱头苦思。

他们看出一点道理,世上的万物万事,有因有果,有主有从,它们互相错综地关联着……正是由于古代有这样的思想家在这样地思考过,才给后来的人们创造了这样一座五色的土坛。

我们汉民族的摇篮在黄河的中上游,那里绵亘的是一望无际的黄土高原。

因此,黄色被用来配“土”,用来配“中心”,成为我们民族传统中高贵的颜色。

中心是不同于四方的,能够生长五谷的土地是不同于其他东西的,黄色是不同于其他颜色的。

在社稷土坛的中心,黄土被特别砌成了一个圆形,审视这个黄色的圆圈吧!它使我们想起奔腾澎湃的黄河,想起在地层下不断被发掘的古代村落,也想起那古木参天的黄帝的陵墓。

多少万年的劳动经验和生活智慧积累起来,才有了今天的人类文明。

每一个人在人类智慧的长河旁边,都不过像一只饮河的鼹鼠。

在知识的大森林里面,都不过像一只栖于一枝的鹪鹩。

这河是多少亿万滴水汇成的啊,这森林是多少亿万树木构成的啊!瞧着这个社稷坛,你会想起了中国的泥土,那黄河流域的黄土,四川盆地的红壤,肥沃的黑土,洁白的白垩土……你会想起文学里许许多多关于泥土的故事:有人包起一包祖国的泥土藏在身旁到国外去;有人临死遗嘱必须用祖国的泥土撒到自己胸口;有人远从异国归来,俯身亲吻了自己国门的土地。

瞧着这个紧紧拼合起来的五色土坛,一个人也会想起了国土的统一,在我们的土地上,为了统一而发生的战争该有多少次呀!中国历史上没有一个时期像今天这样高度统一过,等我们解放了台湾和一些沿海岛屿以后,这种统一的规模就更加空前了。

我在这个土坛上低徊漫步,想起了许许多多的事情。

我仿佛曾经上溯历史的河流,看见了古代的诗人、农民、思想家、志士,看他们的举动,听他们的声音,然后又穿过历史的隧洞,回到阳光灿烂的现实。

啊,这座发人深思的社稷坛!(选自奉牧同名散文,有删节)4. 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作者写社稷坛后面金碧辉煌的宫殿,写宫殿的飞檐、斗拱、琉璃瓦与白石阶,自然引出在泥土上创造宫殿的劳动者。

B. 文章联想丰富,面对着社稷坛诗人联想到屈原、《诗经》、敦煌壁画,联想到包着祖国泥土到国外去的游子,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C. 作者写黄土高原,认为“黄色”不同于其他颜色,是“高贵的颜色”“是不同于其他颜色的”,洋溢着对华夏文明发源地的自豪感。

D. 文章开头句,采用顶针的修辞手法,交代了社稷坛的位置,语句平淡而自然,既照应了标题,还起到了总领全文的作用。

5. 结合文章内容,简述文中最后一段的作用。

6. 面对社稷坛,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情感?【答案】4. D 5. 作用:①总结上文由社稷坛而联想到的众多内容;②既照应标题,又和首段前后呼应,使文章结构圆合。

③感叹句结尾,使作者表达的情感更为强烈(或“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6. ①歌颂古代哲人的智慧与对自然奥秘的探寻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