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国家审计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国务院571号令2010年5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全文)【时间:2010年02月21日】【来源:新华网】【字号:大中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71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已经2010年2月2日国务院第100次常务会议修订通过,现将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公布,自2010年5月1日起施行。
总理温家宝二○一○年二月十一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1997年10月2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231号公布2010年2月2日国务院第100次常务会议修订通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以下简称审计法)的规定,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审计法所称审计,是指审计机关依法独立检查被审计单位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以及其他与财政收支、财务收支有关的资料和资产,监督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真实、合法和效益的行为。
第三条审计法所称财政收支,是指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和国家其他有关规定,纳入预算管理的收入和支出,以及下列财政资金中未纳入预算管理的收入和支出:(一)行政事业性收费;(二)国有资源、国有资产收入;(三)应当上缴的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四)政府举借债务筹措的资金;(五)其他未纳入预算管理的财政资金。
第四条审计法所称财务收支,是指国有的金融机构、企业事业组织以及依法应当接受审计机关审计监督的其他单位,按照国家财务会计制度的规定,实行会计核算的各项收入和支出。
第五条审计机关依照审计法和本条例以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职责、权限和程序进行审计监督。
审计机关依照有关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法律、法规,以及国家有关政策、标准、项目目标等方面的规定进行审计评价,对被审计单位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行为,在法定职权范围内作出处理、处罚的决定。
第六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对依法应当接受审计机关审计监督的单位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行为,有权向审计机关举报。
审计机关接到举报,应当依法及时处理。
中国的审计制度
中国的审计制度中国的审计制度是一套完善的法律、法规和规范体系,旨在监督和审计各类组织和个人的财务活动,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促进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以下是对中国审计制度的讨论,深入探讨了其目标、法律框架、重点领域以及存在的挑战和改进空间。
中国审计制度的目标是维护经济的秩序和稳定,提高财务信息的透明度和公正性,保护投资者和利益相关者的权益,促进经济发展。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中国建立了一套相对完善的审计法律框架。
中国审计制度的法律框架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等主要法律法规,以及审计机构的规章和规范。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审计机构需要依法独立行使审计权力,实施合规审计,监督并促进机关事业单位、企事业单位、各类组织和个人的财务活动。
中国审计制度的重点领域包括国有企业、金融机构、地方政府和公共机构。
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和主力军,审计机构在其财务活动中起着关键的监督和审核作用。
金融机构是国民经济的血液,审计机构主要关注其风险管理和财务稳定性。
地方政府和公共机构是公共资源的管理者,审计机构在这些领域内进行财政、预算和支出的审计。
尽管中国的审计制度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和改进空间。
首先,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和专业性需要进一步加强,确保审计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其次,审计机构需要采用先进的审计方法和技术,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
此外,相关法律法规需要进一步完善,以适应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变化。
为了改进中国的审计制度,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加强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和专业性培养,建立规范的审计人员考核和培训机制。
其次,建立现代化的审计方法和技术体系,提高审计效率和准确性。
此外,加强对审计机构的监督和评估,确保其合规运作和高质量服务。
最后,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及时跟进市场需求和制度变革的要求。
总之,中国的审计制度是一个重要的经济监督工具,旨在维护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通过建立合规审计机制、加强独立性和专业性培养、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中国的审计制度将进一步完善,为经济发展和市场繁荣提供有力保障。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基本准则.doc
中国国家审计准则序言本序言旨在说明中国国家审计准则的制定依据、目标、体系、法律效力、适用范围、制定与发布程序、修订和解释权等问题。
一、制定中国国家审计准则的依据与目标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以下简称《审计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结合中国审计机关审计工作实践,借鉴国际公认审计准则经验,制定中国国家审计准则。
制定中国国家审计准则的目标是:(一)全面落实《审计法》,推进依法治国,促进依法行政,实现审计工作的法制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二)促使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按照统一的审计准则开展审计工作,规范审计行为,提高审计质量,明确审计责任。
(三)促进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依法履行职责,维护国家财政经济秩序,促进廉政建设,保障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二、中国国家审计准则的体系中国国家审计准则体系是中国审计法律规范体系的组成部分,它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基本准则(以下简称国家审计基本准则)、通用审计准则和专业审计准则、审计指南三个层次组成。
(一)国家审计基本准则。
是制定其他审计准则和审计指南的依据,是中国国家审计难则的总纲,是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依法办理审计事项时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是衡量审计质量的基本尺度。
(二)通用审计准则与专业审计准则通用审计准则是依据国家审计基本准则制定的,是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在依法办理审计事项,提交审计报告,评价审计事项,出具审计意见书,作出审计决定时,应当遵循的一般具体规范。
专业审计准则是依据国家审计基本准则制定的,是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依法办理不同行业的审计事项时,在遵循通用审计准则的基础上,同时应当遵循的特殊具体规范。
(三)审计指南。
是对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办理审计事项提出的审计操作规程和方法,为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从事专门审计工作提供可操作的指导性意见。
三、中国家审计准则的法律效力(一)国家审计基本准则、通用审计难则和专业审计准则,是审计署依照《审计法》规定制定的部门规章,具有行政规章的法律效力,全国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依法开展审计工作时必须遵照执行。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审计制度建设的内在逻辑与具体路径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审计制度建设的内在逻辑与具体路径摘要:一、引言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审计制度建设的内在逻辑1.政治逻辑2.经济逻辑3.社会逻辑三、具体路径1.完善审计法律法规体系2.提高审计队伍的专业素质3.强化审计工作的独立性4.创新审计方式和方法四、结论正文:【引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背景下,国家审计制度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本文将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审计制度建设的内在逻辑,并提出具体路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审计制度建设的内在逻辑】【政治逻辑】国家审计制度建设是新时代加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具体体现。
通过审计制度建设,保障国家财政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党风廉政建设,为国家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经济逻辑】国家审计制度建设有助于规范财政收支行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
同时,审计工作对于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逻辑】国家审计制度建设有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民生领域的资金安全,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
通过对政府部门的绩效审计,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提高政府治理能力。
【具体路径】【完善审计法律法规体系】制定和完善国家审计法律法规,确保审计工作有法可依。
同时,加强审计法律法规的宣传普及,提高审计对象的法治意识。
【提高审计队伍的专业素质】加强审计队伍的选拔和培训,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
建立激励和约束并重的审计人员管理制度,确保审计队伍的纯洁性和战斗力。
【强化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在组织架构和运行机制上保障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增强审计部门对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独立判断和监督能力。
【创新审计方式和方法】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创新审计方式和方法,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
【结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审计制度建设是一个系统性、全面性的工程,需要从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层面加以推进。
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全国人大常委会•【公布日期】1994.08.31•【文号】主席令[第32号]•【施行日期】1995.01.01•【效力等级】法律•【时效性】已被修改•【主题分类】审计正文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32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于1994年8月31日通过,现予公布,自1995年1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江泽民1994年8月3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1994年8月31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通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国家的审计监督,维护国家财政经济秩序,促进廉政建设,保障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国家实行审计监督制度。
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设立审计机关。
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各部门的财政收支,国有的金融机构和企业事业组织的财务收支,以及其他依照本法规定应当接受审计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依照本法规定接受审计监督。
审计机关对前款所列财政收支或者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依法进行审计监督。
第三条审计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职权和程序,进行审计监督。
第四条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每年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出审计机关对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
第五条审计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不受其他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第六条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办理审计事项,应当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廉洁奉公,保守秘密。
第二章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第七条国务院设立审计署,在国务院总理领导下,主管全国的审计工作。
审计长是审计署的行政首长。
第八条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的人民政府的审计机关,分别在省长、自治区主席、市长、州长、县长、区长和上一级审计机关的领导下,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审计工作。
第九条地方各级审计机关对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审计机关负责并报告工作,审计业务以上级审计机关领导为主。
中国内部审计发展编年史
一、古代中国的内部审计(公元前约2000年-公元1840年)古代中国尚未形成现代内部审计体系,但可以追溯到一些内部审计的雏形。
1.公元前约2000年-公元前221年:在商代晚期和周代早期,中国出现了一种称为“祝融”的审计制度。
祝融是商代晚期和周代早期的唯一一种审计手段,它主要用于监督国有财产的管理和使用,确保国家财税的稳定。
2.公元前206年-公元1840年:随着封建制度的确立,古代中国逐渐形成了一套监察制度,其中也包括了一些内部审计的内容。
例如,在唐代,官员会定期进行账目核对,以查明是否存在财务违规行为。
此外,在明代,也出现了一些类似于内部审计的措施,以检查国家财政的管理和使用。
二、近代中国的内部审计(1840年-1949年)1840年至1949年期间,中国经历了一系列重大变革,其中内部审计也随之发展。
1.1840年: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外国势力进入中国,中国开始接触西方的内部审计制度。
西方国家的内部审计理论和实践对中国的内部审计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1902年:清朝政府成立了一个称为“审计院”的机构,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正式的内部审计机构。
审计院的职责是审查和监督国家财务,确保国家的财政管理合规。
3.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成立,审计院改组为“财政部审计司”,并对整个国家的财政进行内部审计。
4.1928年:国共内战爆发后,中华民国政府开始探索建立现代内部审计机构,以应对财政管理的需要。
在此期间,一些地方政府和机构开始自行组建内部审计机构。
三、现代中国的内部审计(1949年至今)1.1954年: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新的内部审计机构,改名为“国家审计署”。
国家审计署负责对国家和地方的财政进行综合审计,确保国家财政管理的合法合规。
2.1958年:中国政府开始实行计划经济制度,国家审计署的审计重点也转向对计划经济的审计,以保证计划经济的顺利运行。
3.1978年:开放以后,中国内部审计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准则
最新资料,WORD文档,可编辑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第三章审计计划第四章审计实施第一节审计实施方案第二节审计证据第三节审计记录第四节重大违法行为检查第五章审计报告第一节审计报告的形式和内容第二节审计报告的编审第三节专题报告与综合报告第四节审计结果公布第五节审计整改检查第六章审计质量控制和责任第七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和指导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执行审计业务的行为,保证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发挥审计保障国家经济和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功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准则;第二条本准则是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履行法定审计职责的行为规范,是执行审计业务的职业标准,是评价审计质量的基本尺度;第三条本准则中使用“应当”、“不得”词汇的条款为约束性条款,是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执行审计业务必须遵守的职业要求;本准则中使用“可以”词汇的条款为指导性条款,是对良好审计实务的推介;第四条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执行审计业务,应当适用本准则;其他组织或者人员接受审计机关的委托、聘用,承办或者参加审计业务,也应当适用本准则;第五条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执行审计业务,应当区分被审计单位的责任和审计机关的责任;在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中,履行法定职责、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并实施内部控制、按照有关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编报财务会计报告、保持财务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是被审计单位的责任;依据法律法规和本准则的规定,对被审计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独立实施审计并作出审计结论,是审计机关的责任;第六条审计机关的主要工作目标是通过监督被审计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推进民主法治,促进廉政建设,保障国家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真实性是指反映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的信息与实际情况相符合的程度;合法性是指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遵守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的情况;效益性是指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实现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第七条审计机关对依法属于审计机关审计监督对象的单位、项目、资金进行审计;审计机关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依法属于审计机关审计监督对象的单位的主要负责人经济责任进行审计;第八条审计机关依法对预算管理或者国有资产管理使用等与国家财政收支有关的特定事项向有关地方、部门、单位进行专项审计调查;审计机关进行专项审计调查时,也应当适用本准则;第九条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执行审计业务,应当依据年度审计项目计划,编制审计实施方案,获取审计证据,作出审计结论;审计机关应当委派具备相应资格和能力的审计人员承办审计业务,并建立和执行审计质量控制制度;第十条审计机关依据法律法规规定,公开履行职责的情况及其结果,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第十一条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未遵守本准则约束性条款的,应当说明原因;第二章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第十二条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执行审计业务,应当具备本准则规定的资格条件和职业要求;第十三条审计机关执行审计业务,应当具备下列资格条件:一符合法定的审计职责和权限;二有职业胜任能力的审计人员;三建立适当的审计质量控制制度;四必需的经费和其他工作条件;第十四条审计人员执行审计业务,应当具备下列职业要求:一遵守法律法规和本准则;二恪守审计职业道德;三保持应有的审计独立性;四具备必需的职业胜任能力;五其他职业要求;第十五条审计人员应当恪守严格依法、正直坦诚、客观公正、勤勉尽责、保守秘密的基本审计职业道德;严格依法就是审计人员应当严格依照法定的审计职责、权限和程序进行审计监督,规范审计行为;正直坦诚就是审计人员应当坚持原则,不屈从于外部压力;不歪曲事实,不隐瞒审计发现的问题;廉洁自律,不利用职权谋取私利;维护国家利益和公共利益;客观公正就是审计人员应当保持客观公正的立场和态度,以适当、充分的审计证据支持审计结论,实事求是地作出审计评价和处理审计发现的问题;勤勉尽责就是审计人员应当爱岗敬业,勤勉高效,严谨细致,认真履行审计职责,保证审计工作质量;保守秘密就是审计人员应当保守其在执行审计业务中知悉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对于执行审计业务取得的资料、形成的审计记录和掌握的相关情况,未经批准不得对外提供和披露,不得用于与审计工作无关的目的;第十六条审计人员执行审计业务时,应当保持应有的审计独立性,遇有下列可能损害审计独立性情形的,应当向审计机关报告:一与被审计单位负责人或者有关主管人员有夫妻关系、直系血亲关系、三代以内旁系血亲以及近姻亲关系;二与被审计单位或者审计事项有直接经济利益关系;三对曾经管理或者直接办理过的相关业务进行审计;四可能损害审计独立性的其他情形;第十七条审计人员不得参加影响审计独立性的活动,不得参与被审计单位的管理活动;第十八条审计机关组成审计组时,应当了解审计组成员可能损害审计独立性的情形,并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下列措施,避免损害审计独立性:一依法要求相关审计人员回避;二对相关审计人员执行具体审计业务的范围作出限制;三对相关审计人员的工作追加必要的复核程序;四其他措施;第十九条审计机关应当建立审计人员交流等制度,避免审计人员因执行审计业务长期与同一被审计单位接触可能对审计独立性造成的损害;第二十条审计机关可以聘请外部人员参加审计业务或者提供技术支持、专业咨询、专业鉴定;审计机关聘请的外部人员应当具备本准则第十四条规定的职业要求;第二十一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外部人员,审计机关不得聘请:一被刑事处罚的;二被劳动教养的;三被行政拘留的;四审计独立性可能受到损害的;五法律规定不得从事公务的其他情形;第二十二条审计人员应当具备与其从事审计业务相适应的专业知识、职业能力和工作经验;审计机关应当建立和实施审计人员录用、继续教育、培训、业绩评价考核和奖惩激励制度,确保审计人员具有与其从事业务相适应的职业胜任能力;第二十三条审计机关应当合理配备审计人员,组成审计组,确保其在整体上具备与审计项目相适应的职业胜任能力;被审计单位的信息技术对实现审计目标有重大影响的,审计组的整体胜任能力应当包括信息技术方面的胜任能力;第二十四条审计人员执行审计业务时,应当合理运用职业判断,保持职业谨慎,对被审计单位可能存在的重要问题保持警觉,并审慎评价所获取审计证据的适当性和充分性,得出恰当的审计结论;第二十五条审计人员执行审计业务时,应当从下列方面保持与被审计单位的工作关系:一与被审计单位沟通并听取其意见;二客观公正地作出审计结论,尊重并维护被审计单位的合法权益;三严格执行审计纪律;四坚持文明审计,保持良好的职业形象;第三章审计计划第二十六条审计机关应当根据法定的审计职责和审计管辖范围,编制年度审计项目计划;编制年度审计项目计划应当服务大局,围绕政府工作中心,突出审计工作重点,合理安排审计资源,防止不必要的重复审计;第二十七条审计机关按照下列步骤编制年度审计项目计划:一调查审计需求,初步选择审计项目;二对初选审计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确定备选审计项目及其优先顺序;三评估审计机关可用审计资源,确定审计项目,编制年度审计项目计划;第二十八条审计机关从下列方面调查审计需求,初步选择审计项目:一国家和地区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情况;二政府工作中心;三本级政府行政首长和相关领导机关对审计工作的要求;四上级审计机关安排或者授权审计的事项;五有关部门委托或者提请审计机关审计的事项;六群众举报、公众关注的事项;七经分析相关数据认为应当列入审计的事项;八其他方面的需求;第二十九条审计机关对初选审计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确定初选审计项目的审计目标、审计范围、审计重点和其他重要事项;进行可行性研究重点调查研究下列内容:一与确定和实施审计项目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二管理体制、组织结构、主要业务及其开展情况;三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状况及结果;四相关的信息系统及其电子数据情况;五管理和监督机构的监督检查情况及结果;六以前年度审计情况;七其他相关内容;第三十条审计机关在调查审计需求和可行性研究过程中,从下列方面对初选审计项目进行评估,以确定备选审计项目及其优先顺序:一项目重要程度,评估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政府行政首长和相关领导机关及公众关注程度、资金和资产规模等;二项目风险水平,评估项目规模、管理和控制状况等;三审计预期效果;四审计频率和覆盖面;五项目对审计资源的要求;第三十一条年度审计项目计划应当按照审计机关规定的程序审定;审计机关在审定年度审计项目计划前,根据需要,可以组织专家进行论证;第三十二条下列审计项目应当作为必选审计项目:一法律法规规定每年应当审计的项目;二本级政府行政首长和相关领导机关要求审计的项目;三上级审计机关安排或者授权的审计项目;审计机关对必选审计项目,可以不进行可行性研究;第三十三条上级审计机关直接审计下级审计机关审计管辖范围内的重大审计事项,应当列入上级审计机关年度审计项目计划,并及时通知下级审计机关;第三十四条上级审计机关可以依法将其审计管辖范围内的审计事项,授权下级审计机关进行审计;对于上级审计机关审计管辖范围内的审计事项,下级审计机关也可以提出授权申请,报有管辖权的上级审计机关审批;获得授权的审计机关应当将授权的审计事项列入年度审计项目计划;第三十五条根据中国政府及其机构与国际组织、外国政府及其机构签订的协议和上级审计机关的要求,审计机关确定对国际组织、外国政府及其机构援助、贷款项目进行审计的,应当纳入年度审计项目计划;第三十六条对于预算管理或者国有资产管理使用等与国家财政收支有关的特定事项,符合下列情形的,可以进行专项审计调查:一涉及宏观性、普遍性、政策性或者体制、机制问题的;二事项跨行业、跨地区、跨单位的;三事项涉及大量非财务数据的;四其他适宜进行专项审计调查的;第三十七条审计机关年度审计项目计划的内容主要包括:一审计项目名称;二审计目标,即实施审计项目预期要完成的任务和结果;三审计范围,即审计项目涉及的具体单位、事项和所属期间;四审计重点;五审计项目组织和实施单位;六审计资源;采取跟踪审计方式实施的审计项目,年度审计项目计划应当列明跟踪的具体方式和要求;专项审计调查项目的年度审计项目计划应当列明专项审计调查的要求;第三十八条审计机关编制年度审计项目计划可以采取文字、表格或者两者相结合的形式;第三十九条审计机关计划管理部门与业务部门或者派出机构,应当建立经常性的沟通和协调机制;调查审计需求、进行可行性研究和确定备选审计项目,以业务部门或者派出机构为主实施;备选审计项目排序、配置审计资源和编制年度审计项目计划草案,以计划管理部门为主实施;第四十条审计机关根据项目评估结果,确定年度审计项目计划;第四十一条审计机关应当将年度审计项目计划报经本级政府行政首长批准并向上一级审计机关报告;第四十二条审计机关应当对确定的审计项目配置必要的审计人力资源、审计时间、审计技术装备、审计经费等审计资源;第四十三条审计机关同一年度内对同一被审计单位实施不同的审计项目,应当在人员和时间安排上进行协调,尽量避免给被审计单位工作带来不必要的影响;第四十四条审计机关应当将年度审计项目计划下达审计项目组织和实施单位执行;年度审计项目计划一经下达,审计项目组织和实施单位应当确保完成,不得擅自变更;第四十五条年度审计项目计划执行过程中,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按照原审批程序调整:一本级政府行政首长和相关领导机关临时交办审计项目的;二上级审计机关临时安排或者授权审计项目的;三突发重大公共事件需要进行审计的;四原定审计项目的被审计单位发生重大变化,导致原计划无法实施的;五需要更换审计项目实施单位的;六审计目标、审计范围等发生重大变化需要调整的;七需要调整的其他情形;第四十六条上级审计机关应当指导下级审计机关编制年度审计项目计划,提出下级审计机关重点审计领域或者审计项目安排的指导意见;第四十七条年度审计项目计划确定审计机关统一组织多个审计组共同实施一个审计项目或者分别实施同一类审计项目的,审计机关业务部门应当编制审计工作方案;第四十八条审计机关业务部门编制审计工作方案,应当根据年度审计项目计划形成过程中调查审计需求、进行可行性研究的情况,开展进一步调查,对审计目标、范围、重点和项目组织实施等进行确定;第四十九条审计工作方案的内容主要包括:一审计目标;二审计范围;三审计内容和重点;四审计工作组织安排;五审计工作要求;第五十条审计机关业务部门编制的审计工作方案应当按照审计机关规定的程序审批;在年度审计项目计划确定的实施审计起始时间之前,下达到审计项目实施单位;审计机关批准审计工作方案前,根据需要,可以组织专家进行论证;第五十一条审计机关业务部门根据审计实施过程中情况的变化,可以申请对审计工作方案的内容进行调整,并按审计机关规定的程序报批;第五十二条审计机关应当定期检查年度审计项目计划执行情况,评估执行效果;审计项目实施单位应当向下达审计项目计划的审计机关报告计划执行情况;第五十三条审计机关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和实施审计项目计划执行情况及其结果的统计制度;第四章审计实施第一节审计实施方案第五十四条审计机关应当在实施项目审计前组成审计组;审计组由审计组组长和其他成员组成;审计组实行审计组组长负责制;审计组组长由审计机关确定,审计组组长可以根据需要在审计组成员中确定主审,主审应当履行其规定职责和审计组组长委托履行的其他职责;第五十五条审计机关应当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向被审计单位送达审计通知书;第五十六条审计通知书的内容主要包括被审计单位名称、审计依据、审计范围、审计起始时间、审计组组长及其他成员名单和被审计单位配合审计工作的要求;同时,还应当向被审计单位告知审计组的审计纪律要求;采取跟踪审计方式实施审计的,审计通知书应当列明跟踪审计的具体方式和要求;专项审计调查项目的审计通知书应当列明专项审计调查的要求;第五十七条审计组应当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相关情况,评估被审计单位存在重要问题的可能性,确定审计应对措施,编制审计实施方案;对于审计机关已经下达审计工作方案的,审计组应当按照审计工作方案的要求编制审计实施方案;第五十八条审计实施方案的内容主要包括:一审计目标;二审计范围;三审计内容、重点及审计措施,包括审计事项和根据本准则第七十三条确定的审计应对措施;四审计工作要求,包括项目审计进度安排、审计组内部重要管理事项及职责分工等;采取跟踪审计方式实施审计的,审计实施方案应当对整个跟踪审计工作作出统筹安排;专项审计调查项目的审计实施方案应当列明专项审计调查的要求;第五十九条审计组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相关情况,为作出下列职业判断提供基础:一确定职业判断适用的标准;二判断可能存在的问题;三判断问题的重要性;四确定审计应对措施;第六十条审计人员可以从下列方面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相关情况:一单位性质、组织结构;二职责范围或者经营范围、业务活动及其目标;三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及其执行情况;四财政财务管理体制和业务管理体制;五适用的业绩指标体系以及业绩评价情况;六相关内部控制及其执行情况;七相关信息系统及其电子数据情况;八经济环境、行业状况及其他外部因素;九以往接受审计和监管及其整改情况;十需要了解的其他情况;第六十一条审计人员可以从下列方面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相关内部控制及其执行情况:一控制环境,即管理模式、组织结构、责权配置、人力资源制度等;二风险评估,即被审计单位确定、分析与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相关的风险,以及采取的应对措施;三控制活动,即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采取的控制措施,包括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授权审批控制、资产保护控制、预算控制、业绩分析和绩效考评控制等;四信息与沟通,即收集、处理、传递与内部控制相关的信息,并能有效沟通的情况;五对控制的监督,即对各项内部控制设计、职责及其履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第六十二条审计人员可以从下列方面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信息系统控制情况:一一般控制,即保障信息系统正常运行的稳定性、有效性、安全性等方面的控制;二应用控制,即保障信息系统产生的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可靠性等方面的控制;第六十三条审计人员可以采取下列方法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相关情况:一书面或者口头询问被审计单位内部和外部相关人员;二检查有关文件、报告、内部管理手册、信息系统的技术文档和操作手册;三观察有关业务活动及其场所、设施和有关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四追踪有关业务的处理过程;五分析相关数据;第六十四条审计人员根据审计目标和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运用职业判断确定调查了解的范围和程度;对于定期审计项目,审计人员可以利用以往审计中获得的信息,重点调查了解已经发生变化的情况;第六十五条审计人员在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相关情况的过程中,可以选择下列标准作为职业判断的依据:一法律、法规、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二国家有关方针和政策;三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四国家和行业的技术标准;五预算、计划和合同;六被审计单位的管理制度和绩效目标;七被审计单位的历史数据和历史业绩;八公认的业务惯例或者良好实务;九专业机构或者专家的意见;十其他标准;审计人员在审计实施过程中需要持续关注标准的适用性;第六十六条职业判断所选择的标准应当具有客观性、适用性、相关性、公认性;标准不一致时,审计人员应当采用权威的和公认程度高的标准;第六十七条审计人员应当结合适用的标准,分析调查了解的被审计单位及其相关情况,判断被审计单位可能存在的问题;第六十八条审计人员应当运用职业判断,根据可能存在问题的性质、数额及其发生的具体环境,判断其重要性;第六十九条审计人员判断重要性时,可以关注下列因素:一是否属于涉嫌犯罪的问题;二是否属于法律法规和政策禁止的问题;三是否属于故意行为所产生的问题;四可能存在问题涉及的数量或者金额;五是否涉及政策、体制或者机制的严重缺陷;六是否属于信息系统设计缺陷;七政府行政首长和相关领导机关及公众的关注程度;八需要关注的其他因素;第七十条审计人员实施审计时,应当根据重要性判断的结果,重点关注被审计单位可能存在的重要问题;第七十一条需要对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的,审计人员可以参照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的有关规定确定和运用重要性;第七十二条审计组应当评估被审计单位存在重要问题的可能性,以确定审计事项和审计应对措施;第七十三条审计组针对审计事项确定的审计应对措施包括:一评估对内部控制的依赖程度,确定是否及如何测试相关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二评估对信息系统的依赖程度,确定是否及如何检查相关信息系统的有效性、安全性;三确定主要审计步骤和方法;四确定审计时间;。
中国的审计制度
中国的审计制度中国的审计制度是中国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
本文将从审计制度的发展历程、现状及问题、改革与完善等方面进行介绍。
一、审计制度的发展历程中国的审计制度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
20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推进审计制度建设,先后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审计条例》等法律法规,为审计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审计工作的范围和内容也在不断扩大。
目前,中国的审计工作包括国家审计、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三个方面。
国家审计是指国家审计机关对政府机关、国有企业、金融机构等单位进行的审计;内部审计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内部自行开展的审计工作;社会审计是指社会审计机构接受委托对上市公司等企业进行审计。
二、审计制度的现状及问题目前,中国的审计制度已经初具规模,形成了以国家审计为主导、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为补充的审计体系。
但是,审计制度在实践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审计范围不够全面。
目前,国家审计的范围主要是对政府机关、国有企业和金融机构等进行审计,而对其他类型的企业和组织,如民营企业、非营利组织等,缺乏相应的审计监督。
内部审计缺乏独立性。
一些企业和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开展不够独立,缺乏独立性和客观性,难以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
社会审计的公信力有待提高。
社会审计是上市公司等企业的重要监管力量,但是一些社会审计机构存在违规行为,如虚假审计报告等,影响了社会审计的公信力。
三、改革与完善针对审计制度存在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
要扩大审计范围。
将审计范围扩大到各类企业和组织,包括民营企业、非营利组织等,实现全面监督。
要加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企业应该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开展独立、客观的内部审计工作,确保企业财务报告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要提高社会审计的公信力。
加强对社会审计机构的监管,严格惩处违规行为,提高社会审计的公信力。
四、总结中国的审计制度已经初具规模,形成了以国家审计为主导、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为补充的审计体系。
审计学_ 概论_12审计的产生与发展_
第二节 审计的产生与发展
辛亥革命后,北京的北洋政府于1912年,曾在当时的国务院下设审 计处,1914年,改审计处为审计院,颁布了《审计法》。
1928年,国民党政府在监察院下设审计部,同年公布《审计法》。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于1932年成立了中央苏维埃政府审 计委员会,颁布《审计条列》,实行审计监督制度。
2003年3月,审计署发布了《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与此 同时,中国内部审计协会陆续颁布了中国内部审计准则。
2014年1月1日起,新修订的与国际趋同的《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开始 实施。
2014年1月,审计署草拟了《内部审计工作规定(征求意见稿)》, 已经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第二节 审计的产生与发展
2016年1月,中注协印发了7项与审计报告相关的审计准则修订征求意 见稿(预计2017年1月1日起执行),适用于整套通用目的财务报表审计。
第二节 审计的产生与发展
3.内部审计 中国现代内部审计是伴随国家审计的恢复和重建而产生与发展的
1985年10月,审计署发布《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若干规定》。 1987年12月,中国内部审计学会(2002年5月更名为中国内部审计协 会)加入了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成为其国家分会。
第二节 审计的产生与发展
3.内部审计 内部审计的历史几乎与国家审计一样悠久,奴隶社会是内部
审计的萌芽时期。 封建时代,内部审计继承了早期内部审计的思想,并且有了
长足进展,主要标志是出现了独立的内部审计人员。在这一时 期,内部审计主要采用了寺院审计、城市审计、行会审计、银 行审计和庄园审计等形式。
第二节 审计的产生与发展
中国最早的会计师事务所是我国著名会计学家谢霖在北京创办的“正 则会计师事务所”,创办于公元1918年6月24日。
中国和美国的国家审计法律制度比较
中国和美国的国家审计法律制度比较中国和美国的国家审计法律制度比较国家审计制度作为行政监督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上层建筑,必然要受到国家生产力水平、社会经济体制与管理模式、政治体制和法律制度、文化传统与教育发展水平等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
中美两国在上述社会环境因素方面存在着差别,使得中美国家审计制度也存在不少的差异,本文是从这两种国家审计法律制度存在的区别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一、审计机构的隶属模式中国的最高国家审计机关——审计署隶属于国务院,审计署对其负责并报告工作,中国的国家审计制度属于“行政模式”的国家审计制度。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下简称《宪法》)第91、109条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以下简称《审计法》)第2条规定,国家实行审计监督制度,国务院设立审计署,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设立审计机关。
根据《审计法》第8、9、28条的规定,中国国家审计机构实行统一领导、分级审计的管理体制。
审计署在国务院总理的领导下,主管全国的审计工作,地方各级审计机关对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审计机关负责并报告工作,审计业务以上级审计机关,领导为主。
上级审计机关可以将其审计范围内的有关审计事项授权下级审计机关进行,上级审计机关也可以对下级审计机关管辖范围内的重大审计事项直接进行审计。
美国的最高审计机关——审计总署(TheGovernmentaccountabilityoffice,直译为政府责任办公室,简称Gao)隶属于国会,审计总署对其负责并报告工作,美国的国家审计制度可以说是“立法模式”国家审计制度的典型代表。
根据美国1921年《预算与会计法》第301条规定:“应建立一个新的国家机构,即审计总署,其独立于行政部门,在审计长的监督和指导下工作”。
由于美国是联邦制国家,实行地方自治的分权原则,所以审计总署与州、地方的审计机关之间没有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各州、地方的审计体制也有差别,如纽约州审计长是由选民选举产生的,其地位与市长、市议会议长平行,直接对选民负责;华盛顿特区的审计办公室则属于特区议会,对议会负责并报告工作。
论中国国家审计制度的变迁过程
论中国国家审计制度的变迁过程一、中国古代国家审计制度变迁历程中国国家审计起源于西周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
西周是奴隶制社会的鼎盛时期,土地是当时最主要的财富资源,周王通过分封将土地使用权转移给奴隶主贵族,在这种新型经济责任关系下,统治者为维护政权和财产权益,催生了国家审计的思想。
宰夫是当时独立于财政之外具有审计职能的官员,主要负责诸臣群吏的政治监察和政绩考核,此外还对官府财务收支情况以及财计部门的财务报告进行审计监督。
西周开国家审计之先河,对后世国家审计的发展产生了深远而直接的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领主制经济向地主制经济的变革标志着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
土地占有制度及封建生产关系的变化使统治者进一步强化经济集权,为适应中央集权的需要,上计制度应运而生。
此时的上计制度是自下而上的报告工作和自上而下的审计考核,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财政控制,巩固和发展了中央集权。
基于上计制度在国家财计控制中的特殊作用,这一制度受到各统治者的重视。
秦汉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初步发展时期,皇帝总揽国家政治、经济大权,对财产的国有权与私有权的划分逐渐清晰,其中国家财政与皇室财政的分管分算制度对清晰界定和维护国有产权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落实这一制度,国家加大了财计机构的建设力度,国家审计获得了很大发展:一方面,上计制度趋于完备、系统,西汉始创的《上计律》确立了上计制度的法律地位;另一方面,秦汉时期形成了御史组织制度,御史大夫上对丞相,下至郡、县都具有经济监督大权,岁终对上计报告副本也具有审计权,标志着经济监察与审计“合二为一”组织形式的产生,形成了中国古代国家审计的一大特色。
魏晋南北朝时期,王朝更迭频繁,割据政权林立。
地主土地上租佃制仍占主导地位。
国家审计制度却在动荡中取得了重大突破。
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达到鼎盛状态,上计制度淡出历史舞台。
为了加强对土地财产权的控制和强化监督,一个新的审计监督机构(比部)产生,对隋唐时期独立审计机构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国家审计 管理体制
国家审计管理体制国家审计管理体制是指国家对财政经济、行政管理等领域进行监察、监督、审计和评估的基本组织和管理体制。
它为我国政治经济保持健康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审计的定义和作用审计是指对企业、组织、个人、政府机构的财务活动、管理、资产和负债、财务报表等进行检查、核实和评估的一项权威性的财务活动。
它可以促进企业、组织、个人、政府机构的合法、规范运作,同时也有助于政府制定合适的政策,提高国民经济的发展效率和效果。
二、中国国家审计的历史沿革中国国家审计的历史可以追溯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当时为推进新生的国家经济体系进行管理,建立了国家会计机构,对企业的财务及经济运作进行了审查式管理。
1954年成立国家审计机构。
此后经过多次制度调整和改革,才逐渐形成了国家审计管理体制现代化的框架,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审计工作。
三、国家审计管理体制的建立国家审计管理体制是充分考虑中国国情、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制度要求设计、建立、实施的高效、科学的管理体系。
在这个体系内,国务院、财政部是审计工作的领导机构,国家审计署是执行机构,地方各级财政部门和审计机构分别负责各自辖区内的审计活动。
这种分级管理、分工协作的国家审计管理体制,有利于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四、国家审计的作用和意义国家审计的主要作用是监督国家财政经济事务,确保国有资产和财务真实合法。
它可以为政府制定合适的经济政策和项目提供数据依据,帮助企业、组织、个人及政府机构进行规范运作和财务管理,使经济活动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也可以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总之,国家审计管理体制的建立是我国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障国家财政经济安全、促进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理解和认识审计的定义、历史沿革和管理体制,可以更好地实现中国的经济发展目标和当前的国家建设任务。
中国特色国家审计制度的基本内涵
本 文 所 定 义 的 困家 审计 职 能 范 围体 关 于 国家 审 计 机关 的隶 属 .有 学 者 国家 审 计 机 关 隶 属 于政 府 .适 应 了 从 审 计 的独 立 性 和 国 外 模 式 借 鉴 出 发 . 中 国政 治 民主 制 度 .并 在 当前 及 今后 一 系是 指 南多 层 次 的 周 家 审计 发挥 作 用 的
第 一 .国 家 审计 机 关 是 中 国特 色 社 政 府 及 其 公 权 力部 门利 用 财 政 资 金 维 持
治 文 化环 境 不 应 主观 臆 断 或 盲 目仿 效 会 主义 监 督 体 系 的重 要 组 成 部 分 中 国 自身运 行 情 况 .关 注 资 金 使 用 的 真 实 性 国 外 。 世 界 范 围 看 , 家 审计 机 关 的 隶 特 色 社 会 主 义 监督 包 括 宪 法 监 督 、党 纪 与 合 规 性 :二 是 政 府 及 其 公 权 力 部 门 履 从 国 属并 不 存 在 一 个统 一 的模 式 任 何 事 物 监 督 、 政 监 督 、 济 监 督 、 律 监 督 以 行 国家 管 理 职 能 的情 况 .主 要 关 注 履 行 行 经 法 的发 展 都 离 不 开其 生长 环 境 .脱 离 中 国 及 社 会 监 督 。 中 . 其 国家 审 计 机关 是 专 司 国家 管 理 职 能 时 已经 发 生 、正 在 发 生 和 将 要 发 生 的结 果 对 国家 和 社 会 经 济 运 行 的 现 实 情 况 而 谈 国 家 审 计 的制 度 设 计 . 经 济 监 督 职 能 国 家 审 计 的 生 存 和 发 展 将 成 为无 源 之 水。 第 二 .经 济 监 督 是 一 定 主 体 依 据 法 的影 响 律 规 定 和 某 种授 权 对 一 定 的 经 济 行 为 进 2 .经 营 性 国 有 资 产 利 用 和 管 理 审
中国式现代化审计监督治理体系的认识和理解
中国式现代化审计监督治理体系的认识和理解引言作为一个在全球范围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大国,中国始终将现代化审计监督治理体系作为保障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深入探讨中国式现代化审计监督治理体系的认识和理解。
理念与目标中国式现代化审计监督治理体系的理念是建立在推动治理现代化、保障国家稳定发展的基础上。
其核心目标包括:1.提高治理透明度:通过审计监督,揭示公共资源的使用和分配情况,确保政府行为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2.加强法治建设:依法监督政府及其相关机构的行为,规范权力运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3.提升政策执行效果:审计监督发现政策实施中的问题和隐患,提出改进措施,推动政策执行落地。
治理体系的组成中国式现代化审计监督治理体系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1.审计机关审计机关是中国现代化审计监督治理体系的核心。
其职责包括:-对政府及其相关机构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确保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监督政府行为的合法性和规范性,发现和纠正不当行为。
-分析政策实施效果,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2.政府部门政府部门在现代化审计监督治理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其职责包括:-积极配合和支持审计机关的工作,提供相关数据和信息。
-落实审计机关提出的改进措施和建议。
-加强内部审计机制,提高治理效能。
3.社会各界社会各界的参与对于现代化审计监督治理体系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其角色包括:-对审计机关的工作进行监督和评价,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提供对审计对象情况的举报和揭示,促进审计监督的全面覆盖。
-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和评估,为审计工作提供依据和背景资料。
特点与优势中国式现代化审计监督治理体系具有以下特点和优势:1.全面性:涵盖了政府资金管理、政府决策执行、公共资源配置等方面,实现了对国家治理全过程的监督与治理。
2.多样性:通过建立多级多层次的审计监督机构,确保了监督体系的全面性、专业性和独立性。
3.制度性:依托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审计监督机制和工作程序。
论我国审计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在有的基层机关 , 甚至都没有最基础 的固定投资审计 人员 ,复合型人 才 十分少见 。 ( 三) 审计监督 内容重点与世界主流发展趋 势尚存在一定差距 1 .审计重点没有突 出,纵观 全球 审计 范围发展趋势 是在不 断的缩
小
、
一
我国的审计应该重点放在纳税人 的资金使用的效率方面上 ,主要针 对中央和地方政府 的财政收支 、预算和信贷投放方 面,还 要注重大型 的 企业集团、和重 大投资项 目以及事业单位上 ,除了与国民有重大生计关 系的国有企业接受补贴 或亏损数额较大的国有企业进 行审计之外 ,其 它 的中、小 型企业都可 以不被纳入政府审计的范围。
论 我 国 审计 制 度 的 改 革 与 完 善
熊淡宁
摘 要 :作为一种具有 高层 次和较 高独立性 的综合 经济监 督管理体 制,国家审计已经在我 国实行 了二 十多年。 由于 当今 审计 内部和外 部的各种影响 以及不 断披露 的新 旧体制 的问题 ,在 审计 开展 的过程 中还存在 一些相 当的不利 因素 ,究其原 因产 生重要 因素之一 的是审计体 制存在 着不足 。 关键词 :国家审计 ;审计环境 ;审计创新
一
起一个和国际接 轨的体制 。这种体制既要符合国际主流的要求 ,又要具 有实效性和能够切实履 行审计 法所赋 予 的各 项职 能。起 到它应 有 的作 用 ,在实施过程 中实现对 国家公共开支的权力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发挥权力 制衡作用 的现
代国家审计体制 。
2 .财政 、财务 收支审计氛 围过于浓厚 ,而对效益 审计关注不够 除了审计单位 的财务收支 以为 ,审计范围还包 括了单 位的经济活动 和相关的资料 , 展现资金 的效率和效用。 三 、关于我国审计 组织体制 的改革与完瞢 ( 一) 改革的必要性 改善和发展现有 的审计体制是关乎整体和局部的重要作为 ,审计 师 经济发展过程 中的监督部 门,是实现 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在经 济 发展中处于一个具有监督作用 的较高地位 ,它不仅要 履行对国家财政经 济有关财政收支和企事业单位组织 的监督义务 ,还要在工作当 中实现 对 还要对 各项税务税收 、财 政金融 、银行 收支等方 面的监督 和监管行 为。 但是从近些年 的审计工作 的实践来看 ,由于不同阶段的各项需要 ,出现 了各种不利的因素 ,比如地方 的审计机关不能及时向上级反映 ,还是 存 在着一种地方保 护主义 的思想和观念 。 ( 二) 改革 的基本 目 标 要 组织和创建起一套有效 的、完善的 、高校的国家审计体制是 当下 项重要且长远 的工程 。在过程 中不仅要考虑到市场 自身发展体制 的要 求 ,而且要以我国的基本 国情 为出发点 ;不但要不断的吸收 国外先进 的 经验 ,而且还要 在这个长期 的过程 中不断摸索和创 新。 基于各项 原因 ,当前我 国改革审计体制的需要 和 目标应该是 :以我 国基本 的国情为出发点 ,借助 国外有效和成熟的经验,逐渐组织和建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条例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公布日期】1988.11.30•【文号】国务院令[第21号]•【施行日期】1988.11.30•【效力等级】行政法规•【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审计正文*注:本篇法规已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发布日期:1994年8月31日实施日期:1995年1月1日)废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21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条例》已经1988年10月21日国务院第二十二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发布,自1989年1月1日起施行。
总理李鹏1988年11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条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对财政、财务收支以及经济活动的审计监督,严肃财经法纪,提高经济效益,加强宏观控制和管理,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国家设立审计机关,实行审计监督制度。
审计机关对本级人民政府各部门、下级人民政府、国家金融机构、全民所有制企业事业单位以及其他有国家资产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进行审计监督。
第三条审计机关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规定,进行审计监督。
审计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不受其他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审计机关作的审计结论和决定,被审计单位和有关人员必须执行。
审计结论和决定涉及其他有关单位的,有关单位应当协助执行。
第四条审计机关实行双重领导体制,对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审计机关负责并报告工作,审计业务以上级审计机关领导为主。
第五条属于国家审计范围、审计机关未设立派出机构的单位,可以根据需要设立内部审计机构或者审计工作人员,实行内部审计制度。
第六条依法成立的社会审计组织,可以接受委托开展审计查证和咨询服务业务。
第二章审计机关和审计工作人员第七条国务院设立审计署。
审计署是国家最高审计机关。
在国务院总理领导下,组织领导全国的审计工作,负责审计署审计范围内的审计事项。
第八条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设立审计机关。
地方各级审计机关分别在省长、自治区主席、市长、州长、县长、区长和上一级审计机关的领导下,组织领导本行政区的审计工作,负责本级审计机关审计范围内的审计事项。
中国国家审计准则主要内容
中国国家审计准则是审计署发布的规范审计工作、保证审计质量、明确审计责任的行为准则。
主要内容如下:
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应当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以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职责、权限和程序,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
审计机关对依法属于审计机关审计监督对象的单位、项目、资金进行审计。
审计机关的主要工作目标是通过对被审计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进行审计,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推进民主法治,促进廉政建设,保障国家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
审计机关办理审计事项时,应当遵循行为规范,保证审计质量。
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办理审计事项时,必须具备相应的资格和业务能力。
审计机关对被审计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中的重大事项,应当关注其可能存在的风险,并可以通过专项审计调查等方式进行风险评估。
审计机关应当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指导和监督。
审计机关应当加强与其他监督部门的协调配合,实现信息共享、工作协同。
审计机关应当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
审计机关应当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
审计机关应当建立健全考核评价机制,对审计人员进行考核评价,激励先进、鞭策后进。
审计机关应当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推动审计事业国际化发展。
以上是中国国家审计准则的主要内容,对于规范审计工作、保证审计质量、明确审计责任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特色审计管理体制
中国特色审计管理体制
中国特色审计管理体制是指中国国家的审计管理体制具有一定中国特色的特点。
首先,中国特色审计管理体制的核心是的领导。
中国共产对审计工作起着领导核心作用,审计工作是和国家事业的一项重要支持工作。
委审计委员会负责审计工作的领导和决策,确保审计工作服务于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的战略决策。
其次,中国特色审计管理体制注重中央和地方的协调合作。
中国国家审计署作为最高审计机关,负责对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财政收支、资产负债、绩效等进行审计,并向国家主席和国务院提供审计报告。
同时,各级地方审计机关也进行自查和互查工作,实现中央和地方审计机关的互补和衔接。
再次,中国特色审计管理体制强调人民群众的监督。
中国国家审计署和各级地方审计机关设立了公众信息平台,允许公众查询审计结果和报告。
此外,中国特色审计管理体制还注重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通过群众监督审计工作的进行。
最后,中国特色审计管理体制在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中国国家审计署和各级地方审计机关都有明确的法定职责和权限,并有相应的审计法规和制度进行具体操作。
审计机关还加强了内部监督和审计质量管理,提高了审计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总之,中国特色审计管理体制在的领导下,实现了中央和地方的协调合作,注重
人民群众的监督,建立了完善的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为保障国家财政收支的合法性、安全性和有效性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制度体系构建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制度体系构建研究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审计作为一项重要的监督机制,在国家治理体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为了加强国家财政预算的管理,提高行政效能,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制度体系得到了不断的完善和发展。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制度体系注重了审计的法治化。
以宪法为依据,审计法律法规逐渐完善,形成了一系列的法律框架和规章制度,明确了审计机关的职责和权力,规定了审计的程序和要求。
审计机关在执行任务时,必须依法行使职权,确保审计的公正、公平和合法性。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制度体系注重了审计的独立性。
审计机关作为独立的第三方监督机构,不受任何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的干预,行使独立的审计权力。
审计机关的人员必须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接受严格的培训和考核,确保审计工作的专业性和权威性。
再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制度体系注重了审计的全面性。
审计机关对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的财务管理、经济活动和资金使用进行全面审计,确保国家财政资金的合理使用和防止浪费。
同时,审计工作还覆盖了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党风廉政等方面,促进了公共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最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制度体系注重了审计的效果评估。
审计机关在完成审计工作后,必须向有关部门和公众公开审计报告,接受社会监督和评价。
通过评估审计工作的实际效果,及时发现问题和不足,促进审计工作的改进和提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制度体系的构建研究,为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和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通过法治化、独立性、全面性和效果评估等方面的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制度体系将更好地发挥其监督和保障作用,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的幸福生活做出积极贡献。
总审计师制度
总审计师制度总审计师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财务管理方面设立的最高审计机构。
总审计师制度的建立旨在保障国家财政的透明度和公正性,促进政府的廉洁和有效管理,维护国家财政的稳健和可持续发展。
总审计师制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罗马时期,当时的政府就设立了审计机构来监督政府的财务管理。
现代总审计师制度则起源于英国,最早出现于17世纪末期。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建立自己的总审计师制度,并越来越重视它的作用和地位。
总审计师制度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监督政府财务管理。
总审计师制度可以对政府的财务管理进行全面的审计和监督,确保政府的财务管理符合法律法规和规范要求。
2.防范和打击贪污腐败。
总审计师制度可以通过审计和监督,及时发现和纠正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漏洞,从而防范和打击贪污腐败现象。
3.提高政府的财务透明度和公正性。
总审计师制度可以通过公开审计结果和报告,增加政府财务管理的透明度和公正性,促进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和支持。
4.促进政府的廉洁和有效管理。
总审计师制度可以通过对政府的财务管理进行审计和监督,推动政府改进管理方式,提高管理效率和效果,实现廉洁和有效管理。
总审计师制度在现代社会中已经成为了一项不可或缺的制度安排。
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建立和完善自己的总审计师制度,并加强对政府财务管理的审计和监督。
在中国,总审计师制度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中国的总审计师制度始于1954年,当时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局,负责对国家财政收支进行审计和监督。
随着国家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的总审计师制度也不断完善和改进,成为了中国政府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的总审计师制度在发挥作用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审计结果的落实问题。
过去,一些地方和单位对审计结果的落实不够重视,导致了一些财务管理问题的长期存在。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中国国家审计局不断加强对审计结果的跟踪和监督,并加强对地方和单位的约束和监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中国国家审计制度
一、问题缘起中国国家审计历史源远流长,其萌芽可追溯至西周时期,《周礼》一书中所阐述的宰夫就地考核与监察之职能,可视之为中国官厅审计的萌芽形态。
现代意义上的国家审计制度是现代民主政治制度和市场经济发展的结果。
国家审计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构成部分,在保障社会稳定、维护经济秩序、确保国家经济安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要加强审计监督,完善审计制度,为依法治国贯彻落实奠定基础。
探究我国国家审计制度的变迁过程、变迁必然性和规律,对于完善国家审计制度,强化国家审计监督职能,助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二、中国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必然性财产观念的形成与私人占有财产现象的产生及其发展是促使原始“习惯”向制度规范乃至法律规范演进之根本性原因。
早在奴隶制社会,统治者意识到保护奴隶主财产权益对维护政权的重要性,于是试图凭借对经济的集权统治来达到保障和巩固政治集权统治的目的。
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依靠财计法规,正所谓“治天下者必治计,治财计则天下必得治”。
正确处理国家与地主、农民的关系需要依靠立法来实现,而处理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需要会计、审计作为手段,于是国家审计作为保护统治阶级财产权益的主要手段得到了高度重视,国家审计主要通过正式的制度规范对会计行为进行再认定,实现对国有产权的保护。
国家审计制度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存在供求双方,也存在一个制度市场,同时也有均衡与非均衡的变动。
国家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制度安排的成本与收益处于不断变化中,当新制度安排的潜在收入增加、成本减少以及符合法律上的变化时,都可能衍生出制度创新的压力,其中技
术变迁、市场规模变化等都能引起外在于现存制度安排结构的利润产生,同时技术创新、知识的积累以及趋于集中的政府权力等可以减少制度安排革新与操作的成本。
不同的历史时期会产生各种获利机会,但这种获利机会难以在既有的制度安排内实现,使得制度市场的供给小于需求,引致非均衡状态。
作为国家审计制度的市场主体,国家垄断了制度的制定权,是唯一的制度供给者,国家革新审计制度旨在实现各种获利机会(如强化财政集权、预防腐败、增加财政收入和确保政权稳定),维护国家财产权益。
当现存制度结构不能实现获利机会时,便难以准确界定国家财产权益,未被界定的财产权利将被搁置在“公共领域”,引发寻租等分配性努力行为,导致国有产权租值耗散。
为了准确界定国家财产权益,促进国有产权交易,确保国家财产保值增值,就必须推动国家审计制度适时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