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换保障的思考
关于我国“土地换社保”政策的思考
关于我国“土地换社保”政策的思考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剧和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土地资源的利用也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了实现农民工市民化和提高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水平,我国推出了“土地换社保”政策。
该政策的实施对于促进农民工的融入城市化进程和解决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然而,这一政策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和探索。
首先,我国的农民工数量庞大,他们在城市中的生活和工作面临着很多困难和挑战。
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既是他们个人的问题,也是整个社会的问题。
通过土地换社保政策,我们可以促使农民工从农村地区迁往城市,从而获得城市居民的社会保障待遇。
这对于提高农民工的生活水平和使他们享受到更好的教育、医疗、养老等福利具有重大意义。
其次,土地资源是有限的,如何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是一个长期的问题。
土地换社保政策通过将农村流转土地用于城市建设,增加城市建设用地,既可以提高城市化进程的推进速度,又可以缓解土地资源紧张的问题。
然而,如何平衡城市建设和农业生产的关系,避免对农村农民的损害,是一个需要认真考虑和解决的问题。
另外,土地换社保政策的实施还需要克服一些行政、财政和制度方面的困难。
具体来说,首先,政府需要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增加农民工对这一政策的了解和认知。
其次,政府需要加大对城乡居民之间的社会保障差距的研究和解决力度,避免社会保障资源重复、浪费和利用不当的问题。
最后,政府需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确保农民工能够真正享受到城市居民的社会保障待遇。
综上所述,我国的“土地换社保”政策对于促进农民工的市民化和解决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然而,这一政策的实施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大政策宣传力度、研究和解决城乡居民之间的社会保障差距、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等方面的努力。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农民工的市民化和提高他们的社会保障水平,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总结与反思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总结与反思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然而,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在土地制度改革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
本文将对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进行总结与反思,以期为今后的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一、总结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重要成果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主要成果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确立了农村土地流转和承包经营的基本制度。
通过确立承包经营权和土地流转权的合法地位,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村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第二,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改革后,农村土地流转和承包经营的灵活性增强,为农户提供了更多的经营机会和发展空间。
农村经济逐渐由单一的农业经济向多元化经济发展,工商业、旅游业等新兴产业逐渐兴起,极大地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加。
第三,增强了农民的土地经营意识和法律意识。
通过土地承包合同、流转合同等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农民逐渐意识到土地是一项重要的生产资料,而不再只是生活的来源。
同时,也加深了农民对法律法规的了解和遵守,提高了法制意识。
第四,加强了土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土地、水利等自然资源是农业生产的基础,伴随土地制度改革的推进,相关的资源管理制度也得到了不断完善和落实。
通过土地流转手续的规范化和审批制度的建立,有效地保护了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二、反思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要我们加以反思和解决。
第一,土地流转市场不够活跃。
尽管土地流转政策的推出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经营机会,但在实际操作中,土地流转市场的发展仍然面临着许多问题。
一些地方存在流转土地信息不对称、流转交易成本高等问题,制约了土地流转市场的规模扩大和流转交易的顺利进行。
第二,农村土地产权保护不够完善。
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权的确立和保护方面,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执行力度也有待加强。
推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保障农民权益
推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保障农民权益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土地问题逐渐凸显。
为了推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确保农民权益,多种策略和措施已经被采取。
本文将从土地流转、承包地权益和土地确权三个方面详细探讨如何推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以保障农民的权益。
一、推进土地流转土地流转是一项重要的改革措施,可以促进农村土地资源的集约化利用,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在推动土地流转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加强土地规划和布局。
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农村土地资源,将零散分散的小块土地整合成大块,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同时,注重保护基本农田和生态环境,防止过度开发。
其次,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市场。
完善土地流转的交易机制,确保土地流转的公平、公正和透明。
依法维护市场秩序,打击土地流转中的不当行为,保护农民合法权益。
此外,加强流转过程中的补偿机制。
对于土地流转的农户,要给予适当的经济补偿和其他形式的补偿,以弥补其因流转而造成的收入损失。
同时,鼓励和支持流转农户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其经济效益。
二、保障承包地权益承包地是中国农村土地制度中的一个重要方面,直接关系到农民的权益。
为了保障农民的承包地权益,需要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完善承包地的产权制度。
建立健全承包地的产权保护制度,确保承包地权益的稳定和可靠。
明确农民对承包地的所有权、使用权和收益权,加强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登记和保护。
其次,加强对承包地的经营管理和监督。
鼓励农民依法合规经营承包地,加强对承包地的监管和评估,确保土地的高效利用和合理保护。
对于违法违规使用承包地的行为,要及时予以惩处,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此外,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有序流转。
在保障农民权益的前提下,鼓励农民通过租赁、转让、合作等方式实现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三、加强土地确权工作土地确权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重要环节,可以确保农民的土地权益和产权安全。
在进行土地确权工作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加强土地权益的调查和登记工作。
“土地换社保”掩盖下失地农民的利益受损分析
“土地换社保”掩盖下失地农民的利益受损分析摘要:农民失地是城市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
对失地农民有多种安置方式,最近几年社保安置在辐射全国。
这种安置方式和单一的货币安置相比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背后也隐藏着对失地农民利益的损害。
只有分析失地农民利益受损的根源,才能有效维护失地农民的利益。
关键词:失地农民;土地换社保;农地产权据农业专家和国土资源专家测算,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通过各种形式征用农用土地相当于从农民那里拿走近5万亿元。
“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
土地作为农民的基本生产资料,可谓是农民的命根子,失去土地意味着农民失去了基本的生活保障。
失地农民在我国社会发展进程中付出自己最宝贵的财富。
理应成为社会发展的受益者,享有改革开放成果。
但现实情况并非如此。
失地农民变成了无地、无岗、无保障的“三无”群体。
对于失地农民的安置有货币安置、招工安置、农业安置、划地安置、社保安置等多种形式,但在现实情况中,大多采取货币安置。
而现行的货币安置的补偿标准过低,严重侵害了农民的权益,采取这种一刀切的办法,难以使农民得到合理安置,遗留了很多问题。
目前,全国各地,都在尝试社保安置的办法。
就是农民以承包地换社保。
一、对“土地换社保”模式的评价土地换社保的模式,从某种程度上讲,不仅能实现农村土地的规模效益,促进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通,也能为农民解除部分后顾之忧。
这本质上是城市化进程不可阻挡趋势下,解决农民进城后权益保障、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的一个方式。
而且“土地换社保”政策确实比以前单一的货币补偿要好,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土地换社保”政策比以前的政策好就全部肯定它。
我们发现目前的保障政策还存在许多不完善之处,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造成了新的不平等为本国公民提供社会保障是政府应该履行的义务。
但是我国由于历史原因,造成了城乡二元体制。
农村户籍的人口和城市户籍的人口在享受国家政策方面有巨大的差异。
长期以来。
我国的社会保障覆盖面只是城市户籍人口,广大农村人口享受不到社保政策。
关于农村土地改革的思考
关于农村土地改革的思考农村土地改革是一个长期方案,其关键目标是实现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土地作为农村经济的基础性资源,它的公平分配和高效利用事关农村经济的长远发展。
因此,我认为,土地改革方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一、土地所有权的明晰化在当今我国的土地制度中,土地全部属于国家所有。
虽然国家承认农民有土地使用权,但是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之间的界限不够清晰,土地利用权的转让和流转也不够便利。
因此,我认为,明确土地所有权,让土地的使用权和所有权之间的界限更加明晰,可以鼓励农村土地的流转,推动农业生产规模化和现代化,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二、农村土地的流转当前,由于土地开垦和利用手段的不断提高,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面积已逐渐增大。
然而,仍然有很多小城镇和散村的耕地资源利用率偏低,这部分土地资源需要不断发掘。
为此,土地流转必不可少。
政府可以通过互联网等电子商务平台,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平台的建设,促进农村土地流转,让农民利用自己的土地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
三、确保农民的土地经验权土地改革必须依照法律程序进行,政府应重视土地改革的公平性,确保农民的土地经验权得到保障。
对新的土地所有权制度进行尊重与保障,并鼓励农民对土地进行经济效益评估。
以保护农民利益为前提,修订政策,提高土地流转的灵活度,并让土地流转具备可行性,增加其绩效。
四、政府参与和考核制定在推进农村土地改革过程中,政府应加强对其参与度和考核制定。
政府有责任进行土地流转平台的管理和经营,让流转阳间的土地资源更易于挖掘和利用,同时,政府还要将土地平台展开来,统计得出的精准数据。
在制定考核机制时,政府应从经济、安全、法律、环境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注重长远利益和立体规划,确保土地流转的均衡和可持续性。
总结来说,农村土地改革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需要有长远规划和稳步实行。
既要严格依法进行,也要保证社会效益。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通过改革来增强土地的利用效率,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做出更大的贡献。
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思考
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思考近年来,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取得了显著进展,为农村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然而,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就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意义、存在问题以及改革思考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意义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推动农村经济、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增收的关键举措。
传统的土地承包经营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业生产的发展,难以满足农民对土地经营权的需求。
而改革后的土地制度将有助于激发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存在问题与挑战尽管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然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其中,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关注:1. 土地流转问题:目前,农村土地流转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阻碍。
一方面,由于农村土地规模较小且碎片化,农民之间往往存在互不信任、争议频发等问题;另一方面,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缺乏规范性和保障机制,农民参与土地流转意愿不强。
2. 土地确权问题:农村土地确权工作虽然已经开展,但仍然存在一定难度和不完善之处。
一方面,由于农村土地权属关系复杂,确权程序繁琐,导致耗时耗力;另一方面,土地确权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信息不对称问题依然存在。
3. 农民土地权益保护问题:农民的土地利益保障仍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一些地方,农民在土地征收、转让等过程中,权益受到侵害的情况时有发生。
同时,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权益认识和保护意识相对薄弱,缺乏有效的维权途径。
三、改革思考为了进一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和改进:1. 加强农村土地流转管理: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市场,规范土地交易行为,明确流转双方的权益和义务。
同时,加强对土地流转过程中的纠纷调解和争议解决机制的建设,保障流转中的合法权益。
2. 创新土地确权手段:借助现代技术手段,推进土地确权工作的信息化建设,提高确权工作的效率并减少纠纷的发生。
同时,加大对农民的法律法规教育力度,提高农民对土地权属的认识和维权意识。
关于我国“土地换社保”政策的思考
保 障 功 能 应 该 是 一 个 曲折 反 复 的过 程 , 王 顺 祥 、 正 杰 、 烨 如 姜 王 从 农 村 劳 动 力 的 转 移 和 农 地 规 模 经 营 的逐 步 实 现 方 面 分 析 , 认 为 农 地 的 社 会 保 障 功 能 遵 循 由强 到 弱 、 由弱 到 强 的 过 程 。彭 再 慧 蓉 、 涨宝 分析 了农 地 制 度 的 变 迁 和 土 地 的社 会 保 障 功 能 对 钟 农 地 流 转 的 负 面 影 响 , 出农 民 的社 会 保 障应 该 由 土 地 提 供 转 得 变 为 由国 家 的社 会保 障体 系提 供 。
问题 探 讨
农 经济 科 0 年 3 第0期(第2 期) 村 与 技2 2 第2卷 1 总 8 1 5
关于我国“ ±地安社保” 政簧腮 考
陈建清 。 王 辉
( 中国矿 业 大学 江 苏省 资源环境 信 息工程 重点 实验 室, 苏 徐 o 2 1 1 ) 江 , 2 16 J 1
失 地 农 民 提 供 最 低 社 会 保 障 为 重 点 ,为 失 地 农 民 解 决 后 顾 之
忧 ” 周 建 国通 过 分 析 征 用 农 地 价 格 的 “ 刀 差 ” 并 对 比 了 德 。 剪 ,
国、 日本 、 国等 国 家 以 及 台 湾 地 区征 地 补偿 标 准 , 出应 该 以 美 提
[ 摘 要 ] 土地 换 社 保 ” 策 对 国 内城 市 化 过 程 中 产 生 的 失地 农 民 问题 有 积 极 意 义 , 其 理 论 和 实践 都 有 亟 待 完 ‘ ‘ 政 但
善 之 处 。具 体探 讨 了土地 换社 保 这 一 政 策在 农 村社 会 保 障 、 地补 偿 制 度 和 农 地 规 模 经 营 等 方 面 的作 用 、 征 不足 及 发 展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经验与启示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经验与启示近年来,随着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推进,农民的土地权益得到了有效保护和提升。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不仅是经济转型的迫切需求,也是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基础。
本文将探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经验与启示,旨在为未来的改革提供借鉴与参考。
一、保护农民土地权益的有效机制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核心目标之一是保护农民的土地权益。
通过建立健全的土地流转制度和确权登记制度,充分尊重农民的自愿意愿和合法权益。
在土地流转过程中,注重保护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决策权,使农民能够依法享受土地流转所带来的收益。
同时,建立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的制度,使农民在农村现代化建设中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过程中,还需要加强对农民土地权益的法律保障。
建立完善的法律框架和责任机制,确保农民的土地权益不受侵犯。
同时,要加强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合同的监管,避免出现乱收费、乱摊派等问题,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二、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路径之一。
通过土地制度改革,可以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例如,推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可以促进规模经营、特色农业的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农民收入水平。
同时,土地流转还可以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升级,推动农村经济由传统农业向多元化经济发展。
此外,土地制度改革还可以促进乡村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通过建立统一的土地管理体系,可以避免农村土地的过度开发和恶性竞争,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同时,合理划定农村土地利用规划和保护红线,保护重要农用地和生态功能区,确保农村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三、提升农村土地价值的创新机制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需要从提升土地价值的角度进行创新。
通过建立健全的农村土地市场体系,推动农村土地资源的有序流转和增值,激发农民的土地资本,提升农村经济的竞争力。
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可以引入金融工具和资本运作,提高土地的资本效益。
对“土地换社保”政策的反思
方面 又提升 了城市 化比率 , 进 而从土 地中 “ 套现 ”谋 政绩 。
要解 除转 户农 民的 后顾之 忧 , 国家提 供的 社会保 障力 度至 少应 大于 农 民从 土地 及 其职 业中 获取 的 保障 总和 。与 显而 易 见的 高楼 大厦 和 漂亮 的年 度 报表 相 比, 地 方政 府对 投 资大 、 见 效慢 的社 会保 障 投入却 显得 “ 慢热 ” 。目前各 地实施 的 “ 土地换 社保 ”存在 以下 缺 陷: 保 障水平 普遍偏 低 , 仅局 限在基 本的 养老保 险和 医疗保 险 ; 与 城 市居 民 同类保 障 存在 较大 差距 , 社 会救 助 和社 会福 利 缺乏 、 失 业 重庆 等地 摸索 中试点 并 向全 国辐射推 厂 , 可视 为统筹 城乡经 济社 会 保 险和 工伤 保 险缺位 。可 见 , 既有的有 关 实践只 能称 为生 活保 障制 发 展战 略 中资 源再 配 置的 一次 尝试 。尽 管 “ 土 地换 户籍 ”的举 措 度 , 其与 以社会 性 、 福利性 、 公平 性和 互助性 为 本质特 性的 社会 保障 被 叫停 , 当 前各地 城乡统筹 试点 的 “ 土地换 社保 ”的实质 仍未 改变 : 相 差甚远 。 要 打破 户籍背 后城 乡失衡 的资 源配 置与权 利差 别 , 让 进城 农民 分享 三、 城 市承载 力考量 城 市居 民户籍 背后 的更 多福利 , 还 是需 用农 民的土 地置换 。以土地 户籍制 度 改革 的成功 必须 具备两 大前 提 : 一 是劳动 力市 场需 求 来 换 取社 会保 障等 公 民 的基本 权 利 , 是 城 乡二 元制 度 的延 续 , 不 仅 格 局发 生根 本 性变 化 , 劳动 力就 业有 保 障 ; 二是 城市 政府 公 共财 政 不 利于推 进城 乡一体化进 程 , 也将产 生诸多不稳 定 因素 。 和 提供 公共服 务的 能力不 断提 高 , 从 而能够 为 所有 常住人 口提 供良 政 府推卸 社会保 障责任 好 的社会福 利和保 障 。 】 ‘ ‘ 土地换 社保 ”让农 民进城落 户 , 是一 项政 社 会保 障 权 是 农 民享 受 国 民待 遇 、 享 有 公 民权 的一 项 天然 权 府 逐步 推行 的均等 化公 共服务 的改 革 , 除了要 给农 民留足 后路 用 以 利, 是 一种 自然法 权 。作 为一 项公 法上 的权 利 , 其 义务 主体 只 能是 抵 御风 险外 , 还应与 地 区的工业 化 、 城市 化水平 相 匹配 , 充分考 虑城 国家 , 国家 负有在 特 定条件 下 向公 民提供 生活 保障 的义务 。 我 国 市 的资 源 、 环 境承载 能 力 。目前 , 我 国的 工业化 、 城市 化虽 已进 入 了 2 0 0 7 年 1 0 月 实施 的 《 物权 法 》将 农 民的土地承 包权 明确界 定为财 中期 加速 阶段 , 但 二者 却不 同 步 , 工业 化 明显 落后 于城 市化 使 得城 产 性 权利 并对 其 进 行法 律保 护 。在二 元 社会 结构 的 影响 下我 国 的 市化 的发 展 缺乏 合理 地支 撑 。地 方政 府盲 目 追求 城市 化 的规 模与 社会 保 障被 人 为割 裂 , 保 障 城市 , 不 保障 农村 。农 民本 来 应当 享 受 效率 , 导 致城 市住 房 、 交 通、 教 育等 公 共资 源超 负荷 运 行 , 大量 转户 到与 同一 区域 内城市 居民 大体均 等的 公共服 务和 公共 品 , 现在 的 户 农民 退地进 城造 成城市 就业 形式严 峻 。社会 保障 力度不 够 , 城 市社 改却要 求 农民拿 土地 来置 换 , 显然 侵犯 了宪 法赋予 每个 农 民的平 等 会公 共 资源 供给 能力 不 足 , 就 业 需求 难 以满足 三 种矛 盾相 互 交织 , 的公 民保 障权 。通过 增添 预设 前提 、 附加交 易条件 等途 径将 农 民纳 极易 导致 “ 土地 换社保 ”举 步维艰 , 城 市社 会面 临更大 的压 力与挑 入社 会保 障体 系 , 实质 是政 府放 弃 了自身应 无条件 承担 的义 务推 卸 战 。 自身 责任 。 在 当前 二元体 制下 , 我 国的农 民具 有依 靠土地 和进 城务 工 的两 “ 转市 ”成本主 要由农 民负担 庞大 的转市群 体导致成 本 巨大 , 栖选 择 , 从而 造就 了我 国 2 . 5 亿多 的农 民工 在 城乡 间如候 乌 般的人 地 方财 政 负 担 沉重 , 土 地 收 益 往往 成 为 地方 政 府 撬动 户 改 的 “ 杠 口迁 徙潮 。在社 会保 障制度 不健 全 的情况 下 , 这种 两栖 选择 带来 的 杆” 。以重 庆为例 , 重庆评 估的 本地 “ 新市 民进城成 本 ”平 均 6 . 7 万 双重 保 障大到对 国 家经济 贡献 、 社会稳 定 , 小到农 民 自身应 对 自然 、 元 ,2 0 1 0 年和 2 0 1 1 年集 中转户 3 0 0 多 万人 , 资金 需求高达 2 0 1 0 亿 市场 风 险都具有 重 要意义 。“ 土 地换 社保 ”政策 的 实施把农 民从 土 元 。在转 户过 程中政 府并 未承 担无 限责任 , 转 户农 民要用 获取 的征 地 中剥 离出来 转为 城市劳 动力 市场 中的职 业工 人 , 变 双重保 障 为力 地 补偿 费用支 付 4 6 5 亿 元缴纳 社保 和医保 等费 用 ; 政府 投入 3 1 6 亿 度 不够 的单一 的职 业保 障 。在 雇佣 关系极 不稳 定 、 市 场风 险较 为复 元, 共有 三个 来源 : 一是 财政资 金 , 二是每 年城 市建设 获得 的征 地补 杂 、 覆盖农 民 ( 工 )的普 惠型社会 保障制 度又没 建立起来 的 情况 下 , 偿 和房 地产 收益 , 三是 “ 地票 ”市 场置换 经过 复垦 的农 民宅基 地获 使农 民 ( 工 )急剧 市 民化或试 图 以 “ 土 地换 户籍 ”的改 革 , 可 能给 取 的 差价 。政 府 通过 农 民土 地权 益 的转 手获 取 “ 剪刀 差 ”后 拿 出 农 民 ( 工 )以及 城市社会 带来 灾难 性 影响 。【 9 ] 四、 小 结 部 分收入 用作财 政支 出, 实质 还是农 民用土地 给 自己 “ 买单 ” 。 二、 征 地补偿 少 。 保 障力度 不够 我 国工业化 、 城市 化所 取得 的成 就是 国家依 靠行 政手段 获 取廉 相对 于一 次性 的征 地补偿 ,“ 土地换 社保 ”是 政策上 的一 次创 价 资本 , 牺牲 农 民利 益换 回 的。现今 “ 土 地换社 保 ”提供 的仅 是最 新, 一 定 程度 上使 失 地农 民获 得 了后 续生 活 保障 , 但在 执 行中 仍存 低 保 障, 失地 农 民 “ 转市 ”后 可持续 生计 能 力得不 到充 分保 障极易 在 保 障水 平 偏低 , 征 地补 偿 少等 缺 陷 。在 现 行财 税体 制 的制 约下 , 被牢 牢 固定 在城 市社 会 的底 层 。户改 探索 应 首先 把农 民 受益 放在 政府作 为 自利 的经济人 其 土地收 益与 农民 的征地 补偿 、 社会保 障支 首位 , 不 能 ‘ 土地换 社保 ” 的名 义对农 民利 益再次剥 夺 。 成都 市“ 建 出具有 消彼 涨关 系 。_ 6 2 0 世纪 8 O 年代 经 济分权 后 , 经济 、 行政 领域 立城 乡平等 、 普 惠、 共 享的社 会保 障和社 会福 利体 系 , 不 以农 民土地 的 自由竞争 使 得地 方政 府的 权 力不 断膨胀 ,9 0 年 代 的分 税制 改革 作为 置换 条件 , 绝不剥 夺农 民权 益 ”的户改 目标 值得各 地反 思 。户 又进 一步 加大 了土 地收 入 占地 方财 政的 比重 ,2 0 1 0年我 国地 方财 改不 应给农 村预 设前 提条件 , 更不 应涉 及农 民的 土地权 益 : 首先 , 要 政 收 入 高达 7 6 ��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民土地权益保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民土地权益保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乡村振兴是当前国家的重要发展战略,而农民土地权益保障是乡村振兴的关键问题之一。
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农村土地的流转、承包等问题日益凸显,农民土地权益面临诸多挑战。
本文将从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民土地权益保障存在的问题出发,探讨相应的对策。
一、问题分析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农民土地权益面临着一系列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土地承包期限问题。
当前,部分地区的土地承包期限将要到期,一些农民面临着土地流转等问题。
部分地区在土地承包期限到期后,出现了土地流转不畅、土地被挂靠等现象,导致农民土地权益受到侵害。
2.土地流转不规范。
一些地方在推进土地流转过程中,政策落实不到位,导致土地流转出现乱象,一些农民的土地权益受到损害。
3.土地征收不公。
在乡村振兴过程中,部分地方进行城镇化进程中的土地征收,但在土地补偿标准、补偿方式等方面存在不公平现象,导致部分农民的土地权益受到损害,引发社会矛盾。
4.农村宅基地问题。
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推进,农村宅基地利用和管理面临的问题也凸显出来,一些地方出现了宅基地非法占用、违规建设等现象,严重侵害了农民的宅基地权益。
二、对策探讨针对上述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来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促进乡村振兴工作的顺利进行。
1.完善土地承包制度。
要加强土地承包期限的管理,积极稳妥地推进土地承包制度的改革,建立健全的土地承包制度,保障农民的土地承包权益,同时适时推动相关法律法规的修订,延长土地承包期限,保障农民的土地承包权益。
2.规范土地流转管理。
加强对土地流转的监管力度,建立健全土地流转的管理规范,推动土地经营权、承包地流转市场有序发展,同时积极引导和扶持专业化大规模经营主体,保障农民在土地流转中的合法权益。
3.公正公平的土地征收。
加强对土地征收补偿的监督和评估,确保土地征收的补偿标准公正公平,将土地征收款项直接支付到农民手中,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
4.严格宅基地管理。
关于农民土地权益的几点思考
应 当依 法足 额 支付 土地 补偿 费 、安置 补助费 、地上附着物和青苗 的补偿 费等
费用 ,安排 被征 地农 民 的社会 保 障费
农 民的社会保 障费用 ,让被 征地农民享 有社会保 障权益 。但 由于缺乏权威 的 、
农民不需以放弃土地为代价获得社会 保障
从古 至 今 ,土地 都是 农 民最 重 要 的保 障条件 ,土地 也一 直被视为是具有
基本 而重要 的保障功能 。那么 ,土地被
征用 后 ,农 民的保障问题也就成为农 民 土地权益的一个不可或缺的 内容 。近几 年 ,不少 地方都在推动 “ 土地换社保” 工作 ,相 比以往 的 征地 不考 虑农 民社 保 ,这种 做 法具 有 明显 的进 步 性 。但 是, “ 土地换社保”还需要 回答 的一个 问题 是 ,农民是不是需要 以放弃土地为 代价才能获得社会保障? 土地被征用与失 地农 民社会保 障的关系是什么?
将二者挂 钩。我国正在建立的农 村社会 保 障体 系是全 体农 民都应享有的权利 , 并不 以农 民交 出土地为条件 。第二 ,给
并在此基础上更进 了一步 。 《 物权法 》
第4 条规定 : “ 收集体所有 的土地 , 2 征
5O 国土资叠 导刊
2 1 , 3 总第0 7 0 0 2 6 期
.
农 民社 会 保 障 并 不是 必 须 用失 去 土地 为 代价 才 可以 “ ” 换 来的 。
权划 定 为用 益物 权 ,但 又 只规 定农 民
有 占有 、使用的权利 ,唯独没有明确收
产业发展中土地保障方面的问题
产业发展中土地保障方面的问题
土地保障是产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主要包括土地承包和使用权保障、土地资源配置和利用问题,以及土地流转和收益分配等方面。
首先,土地承包和使用权保障方面存在问题。
一些地方存在以权谋利、乱扩大规模、非法私占等违法违规现象,严重侵犯了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和使用权,导致农民丧失对土地利益的控制和保障,影响了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其次,土地资源配置和利用问题是产业发展中的瓶颈。
一方面,一些地方存在土地批准和分配过度集中、缺乏市场化配置和竞争机制等问题,导致土地资源的高度浪费和低效利用;另一方面,一些农村地区土地利用结构单一、农业耕地丧失和工业用地过多等问题,导致了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和失衡分配。
最后,土地流转和收益分配问题也影响着产业发展。
土地流转是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但在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如土地承包关系不明晰、土地流转价格不合理、政策扶持不到位等,导致土地流转市场不活跃,农民收益受损。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应加强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土地所有权、承包权、使用权等方面的法律和政策保障;加强土地使用权的确权登记工作,保障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和使用权;推动土地流转市场化,建立健全土地流转管理机制,保护农民权益;加强土地资源管理和利用规划,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高土地利用
效率;加大对农业和农民的支持力度,确保农民能够分享产业发展的红利。
土地要素保障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土地要素保障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要素之一,保障土地要素的存在对于社会和经济的稳定发展至关重要。
然而,在现实中,土地要素保障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原因,这些问题和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土地要素的保障存在城乡差距的问题。
在城市和农村之间,土地资源的分配和利用存在不平衡的现象。
城市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导致其价格不断上涨,而农村地区土地资源过剩,但受到政策限制无法有效利用。
缺乏统一的土地政策和机制,使得土地要素保障在城乡之间不平衡,在城市地区土地供求紧张,农村地区土地被闲置的情况下没有得到有效的保障。
其次,土地要素的保障存在土地流转难的问题。
土地的流转是土地要素合理配置和优化利用的重要方式,但目前土地流转仍然存在诸多难题。
一方面,由于现行土地制度中存在农村土地所有权不明确、流转手续繁琐等问题,使得土地流转难度较大。
另一方面,农村土地流转还面临着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性和保留意愿强烈等问题,使得土地流转缺乏活力。
土地流转难不仅导致了土地资源的浪费和闲置,也限制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第三,土地要素保障存在环境污染的问题。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土地资源遭受到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破坏。
大量工业废弃物和生活垃圾的不合理处理导致土壤污染,土地肥力下降,对土地要素的保障造成了严重威胁。
同时,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也加剧了土地开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导致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面临挑战。
第四,土地要素保障存在土地冲突的问题。
随着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和经济发展的需求,土地冲突不可避免地出现。
土地征用、占用和拆迁等问题引发了大量的土地纠纷和冲突,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
征地补偿不合理、信息不对称和政府部门行为不规范等原因,加剧了土地冲突的发生和解决的困难。
总之,土地要素保障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是多方面的。
城乡差距、土地流转难、环境污染和土地冲突等问题的存在都是土地要素保障不完善的体现。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部门加强土地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加强土地资源的管理和保护,同时提高农民和公众的土地保护意识,推动土地要素保障的改善和优化。
土地要素保障审议发言
土地要素保障审议发言摘要:一、审议发言的背景和重要性二、土地要素保障的现状分析三、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四、解决土地要素保障的建议和措施五、总结和展望正文:一、审议发言的背景和重要性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土地要素保障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场关于土地要素保障的审议发言在近期举行,旨在深入分析土地要素保障的现状和问题,探讨解决办法,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土地要素保障的现状分析目前,我国土地要素保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基本完成了土地资源的调查和确权工作,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了基础。
然而,土地资源供需矛盾依然突出,部分地区土地资源过度开发,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三、存在的问题和挑战1.土地资源配置不均衡:城市和农村、东部和西部地区之间的土地资源配置差距较大,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2.土地资源开发强度过大:一些地区过度依赖土地资源开发,导致土地资源枯竭、生态环境恶化。
3.土地制度改革滞后:现行土地制度存在一定弊端,如土地使用权流转不畅、土地征收补偿机制不完善等。
四、解决土地要素保障的建议和措施1.优化土地资源配置:通过政策引导,促进土地资源合理流动和配置,缩小地区差距。
2.加强土地资源保护:实施严格的用地标准,限制过度开发,保护生态环境。
3.推进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建立合理的土地征收补偿机制,激发土地市场活力。
4.强化土地监管:建立健全土地监管体系,加强土地执法,确保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五、总结和展望土地要素保障审议发言充分反映了当前我国土地要素保障的现状和问题,为解决土地要素保障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建议和措施。
用地保障发言稿范文
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就用地保障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土地是国家的根本,是人民生活的依托,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用地保障问题关系到国家长远发展和人民根本利益,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切实做好用地保障工作。
首先,我们要充分认识用地保障的重要性。
土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支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在当前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用地保障显得尤为重要。
只有确保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才能保障国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我们要加强土地资源管理,优化土地利用结构。
土地资源管理是用地保障工作的核心。
我们要严格执行土地法律法规,规范土地市场秩序,加大对违法用地行为的打击力度。
同时,要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合理规划城市空间布局,保障重点项目和民生工程用地需求。
再次,我们要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创新土地供应方式。
土地制度改革是用地保障工作的关键。
我们要积极推进土地征收、补偿、安置制度改革,保障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
同时,创新土地供应方式,探索多元化土地供应渠道,提高土地资源配置效率。
此外,我们要加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是用地保障工作的基础。
我们要强化土地资源节约意识,推广节地技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同时,要加强对存量土地的盘活利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最后,我们要加强用地保障工作协调,形成合力。
用地保障工作涉及多个部门、多个环节,需要各部门协同配合、形成合力。
我们要建立健全用地保障工作机制,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形成工作合力,确保用地保障工作落到实处。
在此,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一是加强用地保障政策宣传,提高全社会用地保障意识。
通过多种渠道,广泛宣传用地保障政策,让人民群众了解用地保障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二是完善用地保障制度,确保政策落地生根。
建立健全用地保障制度体系,明确各部门职责,确保政策落到实处。
实践报告土地换社保
盐城亭湖区社会实践策划方案一.实践背景在普遍推进的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补偿安置等相关问题一直是近年来各方面关注的焦点和热点问题.“为失地农民提供一定程度的制度化保障”已被广泛认为是解决失地农民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必然选择,但大部分理论研究主要体现在政治需要和社会稳定的意义上的应急性,缺乏对制度本身长效机制建设的统筹考虑:首先在农村地区较于城市地区的土地征用与社保调配方案具有极大的差异,再者大部分政策设计还仅仅关注征地补偿费用本身的分配问题,倾向于将社保制度简单的认为征地与土地管理政策的配套政策,割裂了土地制度,征地补偿与社会保障之间的关系,没有切实做到利民的政策.在地区差异之间,对于征地所遇的困难棘手之处,城市农民对于征地,社保的要求和态度与农村农民之间的差异,研究还包括城市居民对于此政策的态度.鉴于此,本文将对上述一系列的问题,关于对失地农民的征地补偿和社保制度建设等问题进行剖析,以期得出调研结果。
我们希望通过对此深入调查,使当代大学生能够积极走出校园,了解社会,去亲身体验生活,感受民情。
通过自身的实践认识积极去为解决农村征地社保问题谏言献策,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二、实践主题:增强大学生自身实践能力服务基层人民生活三、活动内容:城市化是现代化的一个重要表征,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城市化不仅意味着城市人口的增加,而且意味着城市面积的扩大,其必然的后果是大量失地农民的产生:一方面他们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另一方面又无法快速融入城市的体系之中。
如何解决好失地农民问题特别是其保障问题?近年来,部分地区进行了新的尝试-—“土地换社保”。
我们盐城亭湖区在江苏省发布的文件基础上出台了《盐城市征地补偿和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实施办法》以此文件为着力点关注农村土地换社保的实施方案,时刻了解农民生活的需求,以此促进盐城市城市化进程。
关注农村征地问题,进一步增强当代大学生对社会认知与实践能力.四、预期实践效果:希望通过我们走进农村,切身了解农村征地和社保问题,更深入的去体验农民疾苦,将自己的感受以调研报告的形式转交有关部门,使更多人参与进来。
土地要素保障审议发言
土地要素保障审议发言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土地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土地要素保障问题愈发凸显。
在近期召开的审议会议上,土地要素保障成为热议话题。
本文将从土地要素保障的重要性、当前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对措施等方面展开论述,以期为我国土地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借鉴和启示。
一、引言土地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土地要素保障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在当前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加剧的背景下,加强土地要素保障,确保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对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土地要素保障的重要性1.土地资源国情我国土地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较低,后备土地资源不足。
此外,土地资源分布不平衡,东部地区用地需求与西部地区土地资源丰富程度形成鲜明对比。
2.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土地资源需求持续增长。
保障土地要素供给,有利于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城乡融合发展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
3.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载体,保护土地资源、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维护地球生态系统稳定的必然要求。
三、当前土地要素保障存在的问题1.土地资源紧缺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土地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保障用地压力巨大。
2.用地矛盾突出城市建设、产业发展、民生工程等各方面对土地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导致用地矛盾愈发凸显。
3.土地管理制度不完善当前土地管理制度尚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改革用地审批制度、强化土地执法监管等任务迫在眉睫。
四、土地要素保障措施1.加强土地资源保护(1)严守耕地红线,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2)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合理配置土地资源。
(3)加强土地整治和复垦,提高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能力。
2.优化土地供应结构(1)引导产业布局调整,实现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
(2)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的综合效益。
(3)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土地资源保障能力。
3.完善土地管理制度(1)改革用地审批制度,简化审批流程。
土地要素保障审议发言
土地要素保障审议发言(原创版)目录一、土地要素保障的重要性二、土地要素保障的现状与问题三、土地要素保障的建议与措施正文一、土地要素保障的重要性土地作为我国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土地要素保障则是确保土地资源在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基础上,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加强土地要素保障,对于促进国家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土地要素保障的现状与问题近年来,我国土地要素保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土地制度改革、土地保护等方面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不足。
我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相对较低,部分地区土地资源闲置现象严重。
2.土地制度改革滞后。
现行的土地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
3.土地保护力度不够。
土地资源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一定程度的生态环境破坏和资源浪费现象。
三、土地要素保障的建议与措施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以下建议与措施:1.优化土地资源开发利用。
加强土地资源调查评价,合理安排土地开发利用计划,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
2.深化土地制度改革。
研究完善土地制度,推进土地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提高土地资源配置效率。
3.加强土地保护。
制定并实施土地资源保护政策,强化土地用途管制,加大土地生态环境保护力度。
4.完善土地政策体系。
建立健全土地政策体系,加强土地政策与产业政策、城乡规划等政策的协调配合,形成政策合力。
总之,加强土地要素保障是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地换保障的思考
第一部分·案例介绍
“土地换保障”最早来源于对征地制度改革的探索,国内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
其基本含义主要分为2个方面:一方面是农民以被征土地换取社会保障安置,另一方面是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换取社会保障待遇。
既可以理解为从征地用款中划出一定金额建立失地农民的基本养老制度;也可以理解为用社会保障替代传统的土地保障,农民在年老到乡镇企业就业、进入小城镇定居的时候,参加相应的社会保险。
目前国内存在两种模式:一是以浙江为代表的土地换社会医疗保险,二是以重庆为代表的土地换商业医疗保险。
也可以根据政府介入程度将我国现行的土地换保障分为政府主导型和商业型两种模式。
不论采用怎样的模式,虽然现行的“土地换保障”这一安置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对失地农民基本生活的保障功能,但也存在着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隐藏着一些问题。
嘉兴从1993年起开始探索“土地换保障”的征地新机制,并于1998年正式出台了《嘉兴市区土地征用人员分流办法》,“以土地换保障”就是该政策的核心内容,即农民失去土地之后,转为城镇户口,征地补偿被用来为其建立养老保险。
学者指出嘉兴的土地换社会养老保险模式可以简单概括为“三统一、一差异、一配套”。
“三统一”即政府统一征地,统一补偿政策,统一办理失地人员“农转非”和“养老保险”;“一差异”是指为不同年龄段的安置对象分别进行安置;“一配套”是指为失地农民提供就业培训,帮助失地农民早日就业。
本片案例分析中我打算分析浙江嘉兴土地换保障模式(下面简称嘉兴模式),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并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思考从收、管、覆三个方面分析嘉兴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其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我的拙见。
第二部分·案例分析
现阶段中国农村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就业保障功能。
手中有一份土地,农民就可以在上面辛苦劳作并以此获得基本的生活资料,而且在土地上的劳作还可以为农民换来经济上的收益,以此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
尽管同时存在着大批农民抛荒土地进城打工,但这并不能否定土地的就业保障功能。
因为这是农民的唯一退路,在进城务工的农民遇到挫折的时候,他们可以回到自己的土地上重整旗鼓。
二是养老保障功能。
当前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体系尚未形成,农村养老依然是以家庭养老为主。
农民手中有一份土地,自己耕种或交给自己的子女耕种,这就可以为农村老年人口提供一份基本的养老保障。
1.收。
财政上,政府主要是向获得农村土地使用权的开放商收费,筹集的资金进入财政专户,专款专用,并实行收支2条线管理。
嘉兴模式中推行统一征地、统一安置后,不管是城市基础设施等公益性用地还是房地产等经营性用地,在征地安置政策上做到人人平等,很好地体现了社会保障的公平性和社会性的特点,有效减少了征地纠纷的发生,从而使征地工
作的效率得到明显提高。
同时,失地农民户口“农转非”后,也促进了城市化进程。
嘉兴模式仍存在一些问题:目前地方财政需对失地农民参加养老保险进行补差,即失地农民自己缴纳了养老保险所需的小部分资金(这部分资金是从土地补偿费中直接扣除),其余部分要由财政弥补,因此给财政造成了一定压力。
2.管。
从保障管理模式来看,嘉兴模式是政府直接管理模式。
体现了社会保障的强制性,政策的统一和严格执行,政府的意图能准确地得到贯彻,管理力度大。
但是政府直接管理模式也有问题:①政府作为社会保险责任的主体,对制度规定方面的问题和政策实施中的问题都要承担责任,政府承受的压力大,由于农民长期以来都视土地为其最后的保障,再加上农民保险意识的缺乏,如果处理不当,参保人会把对社会保障的不满直接指向政府,易引发社会问题。
②从失地农民征地补偿费中拿出大部分缴纳保费不太合理。
③社会保障资金的保值增值问题,由于国家对于社保资金的保值增值有严格的规定,社会保障资金只允许购买定期国债和存入银行,而现在定期国债已经不存在,所以土地换养老保险模式所筹集的资金主要用于储蓄,只能存入保值,并不能增值。
而由于土地的稀缺性,被征土地的价值必定是持续增值的,农民并没有得到土地升值部分的补偿,由于缺乏增值性,保障水平只能稳定在较低水平上。
④为解决失地农民的远期风险而忽视失地农民当前的生活,顾此失彼。
3.覆。
嘉兴模式的实践扩大了社会保险的覆盖面,增强了社保基金的调节能力。
最重要的,该模式希试图保障失地农民的长期基本生活的愿望是美好的。
但其保障范围仍然有限,尤其是医疗保障不可靠,养老保险仅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失地农民的基本生存问题,而诸如医疗、失业保险、子女教育等关系到他们今后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却并未纳入到土地换保障的范畴中。
虽然参加城乡合作医疗保险为失地农民起到了消除因病致贫的作用,但整体保障水平还是比较低。
本质上,我认为嘉兴模式的问题很大程度上也带有中国现行社会保障问题的色彩。
经过思考,我有以下建议:
从“收”的角度,针对政府面临的财政压力,我认为可以完善法律法规和核算模式,更为科学合理的计算土地的增值部分,坚持“自愿、依法、有偿”的原则,从保障农民长远生活的角度出发,最大程度的从开发商征收土地补偿费,强化开发商的社会公德意识,优化农民社会保险所需资金的来源结构。
从“管”的角度,针对过于浓重的政府强制管理问题,鼓励公众参与、社会监督,加强专业化人才队伍的建设;针对社会保障资金的低增值问题,可以公开选拨信用优良的私营公司对基金进行管理,最大化资金的增值;针对重视农民长远风险而忽视他们当前生活的问题,完善管理制度,考虑失地农民短期内会遇到的问题,为他们提供相应的保障。
还有就是根据并根据物价上涨等因素随时对保险金作调整。
如果有可能,争取使良好的保障机制激励经济的增长。
从“覆”的角度,针对保险覆盖范围层次低且范围窄的问题,尤其是在农村老龄化严重的今天,一方面大力发展农村老年服务业,考虑为失地农民提供服务这一高层次的保障,发展农村老年服务业可以更好地满足农村老年人日益增长的需求,提高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增进他们的晚年生活的幸福程度;另一方面是否能将失地农民的医疗、子女教育等内容也纳入到保险体系当中,缩小城乡保障水平的差距。
此外,还要重视对农民进行就业技术培
训这一环节,因为老人可以获得保障,但多数的青壮年却面临重新就业的问题,而农民的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普遍较低,在土地以外的其他工作岗位的竞争巾处于劣势,大部分难以找到新的就业机会,所以要真正的将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摆在重要位置。
结语
理想状态下的基于农民自主交易的“土地换保障”是能够解决农地的生产要素功能和社会保障功能对农地制度这两大要求的,所以我认为“土地换保障”制度的改革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
在十分珍惜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的基本国策下,集约利用土地、保障失地农民的权益是具有重大意义的。
在做这个案例分析时,我懂得了学以致用的重要性,虽然在图书馆找到了不少关于农村土地流转和农民保障的书,但是书上的知识如果不结合老师上课的讲解我可能还是用不起来,而且书的出版日期都比较早,上面的理念已经有点滞后了,所以要感谢老师课下的耐心答疑,让我对社保领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