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大气的组成及热力状况

合集下载

大气的组成、结构与受热

大气的组成、结构与受热

B 高

北半球近地面
C 北半球近地面
比较风速
A
B
1000百帕 1008百帕 1016百 帕
等压线越密集,水平气压 梯度力越大,风力也越大 水平气压梯度力相同时,近地面 与高空、海面与陆地的风速?
练习:图中是北半球近地面,画出A、B两地的风向
1004 1002 A 甲 1000
B
1006 1008 1010 乙
第二节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
一、大气的组成与结构
1、大气圈的组成以及大气各成分的作用 干洁空气、水汽、固体杂质
大气各成分的作用
大气组成 主要 干 成分 氧 洁 空 CO2 气 次要 成分 O3 水 汽 氮 主 要 作 用 生物体(蛋白质)的基本成分 维持生物活动的必要物质 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对地面保温 吸收紫外线,使地球上的生 物免遭过量紫外线的伤害 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对地面保温
2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 风向垂直等压线
风向
(hPa)
1010 1020 1030
2、受水平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hPa)
——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468 476 484 492
500
气压梯度力 地转偏向力 风向
4、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 力的影响 (hPa) ——风向与等压线有一夹角 1000
地面 B A C
取暖机和空调的安装位置有何不同?为什么?
壁式空调
暖风片
一、热力环流的原理

高空
1020hpa


1060hpa
1100hpa
地面 高

受热 冷却
A C 注意:气压高低我们说的是“同一水平面” B

大气的组成、垂直分层和热力状况

大气的组成、垂直分层和热力状况

一架客机要求保持在十千米左右的高度飞行,应 该在( )地方上空飞最安全。
A.澳大利亚上空 C.新加坡上空 B.加拿大北部上空 D.中国南部上空
17~18km
12~13km 8~9km 12~13km 8~9km
90°
45°

45°
90°
大气垂直分层——高层大气
电 离 层
电离层好象一面反射无线电短波的镜子, 使无线电短波在地面和电离层之间,能 够多次反射而传播到很远的地方。
3、对流层大气的热量主要直接来自………( A.太阳辐射 B.地面辐射 C.地面反射 D.大气逆辐射

4、图中A、B、C、D四处位于同纬度地区, 其中昼夜 温差最小的是?
5、读图题
1、读“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图”,回答下列问题 ⑴图中字母A表示 太阳 辐射, a表示 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 其能量主要是 可见光 。 ⑵字母B表示 大气逆辐 , A 大气上界 C表示 大气吸收地面辐射 。 ⑶白天多云时,由于云层 对A的 削弱 作用增强,到达 C 地面 太阳辐射 的减少,所以 地面温度比晴天 低 。 a B ⑷夜间多云时,由于云层 吸收 地面长波辐射,并使大 气的 逆辐射作用增强,补偿了地面损失的热量,所以地面 温度比晴天时 高 。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地理 必修 • 第1册
大气的组成、垂直分层和热状况
中国地图出版社
SINOMAPS PRESS
嫦娥奔月之后的生活如何呢?
大气——包围地球的空气
——自然环境中最活跃的成分
万物生存离不开大气
一、大气的组成及其作用
1、大气的组成
干洁空气、水汽、固体尘埃 干洁空气组成图
氮气 78% 氧气21% 其他气体1% CO2、氩气、 O3等

大气组成分层与热力状况(一轮)

大气组成分层与热力状况(一轮)

如图表示,近地面空气若上升3000米高度时,理论温度为T, 3000米高空的实际温度为TS,当TS≥T时,近地面空气上升将受 阻,即出现了逆温现象。读某城市春季气温日变化图,回答:
(1) 若TS稳定在—8℃,该城市气温至 少要上升到 ℃以上时,逆温现象 才会结束,这时的时间约为 时。
(2)一般逆温结束后2小时,近地面对 流才能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所以, 在图示的情况下,仅考虑空气洁净的因 素,上午体育锻炼的时间宜选在 时 以后。
变( )
A.山地 B.谷地 C.平原 D.丘陵
解析:根据图像中甲、乙、丙、丁四图气温的垂直变化特点判断该图表示逆温现象, 从图中可以看出只有甲图气温是随海拔上升而不断递减,因此可以判断乙、丙、丁 存在逆温现象,不利于大气对流运动;乙图从近地面开始出现逆温,丙图逆温层进 一步上升,丁图逆温从近地面开始渐渐地消失,这种逆温层的出现可能与地形、辐 射、平流、锋面等原因有关;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种演变易发生在谷地。 答案:(1)A (2)C (3)B
量是很少的?
平 流 层
臭氧大量吸收紫外光(大气对太阳辐射 中能量最强的可见
对 流 层

二氧化碳、水 汽吸收红外光

光吸收得很少,大 部分可见光能够透 过大气到地面)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
参与 的大气成分:云层、尘埃、水汽 特点: 无选择性
能量去向: 宇宙空间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
参与的大气成分:空气分子 能量去向:四面八方
体验高考
• 图2为北半球中纬度某地某日5次观测到的近地面气温垂直 分布示意图。当日天气晴朗,日出时间为5时。读图回答 下题。
由图中信息可分析出 A
A、5时、20时大气较稳定 B、12时、15时出现逆温现象 C、大气热量直接来自太阳辐射 D、气温日较差自下而上增大

必修1第 8 讲 大气的组成、垂直分层和热力状况

必修1第 8 讲 大气的组成、垂直分层和热力状况

必修1第8 讲大气的组成、垂直分层和热力状况双基回归一、大气的组成1.大气的组成及其作用:低层大气是由干洁空气、水汽和杂质组成的。

干洁空气又是由氮、氧、二氧化碳和臭氧等物质组成的。

它们在大气中的作用是各不相同的。

2.人类对大气成分的影响:①改变大气成分的比例――人类活动导致二氧化碳含量增加;②增加大气的成分,改变大气成分的比例――氟氯烃物质的增加,导致大气中臭氧的含量减少。

二、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说明:①自地面向上到大气上界,随高度的增加空气密度减小,大气压力降低。

②大气垂直分层的主要依据是气温的垂直分布特点,不同大气层气温垂直分布不同,因而空气的运动也不同,对人类的影响也不一样。

③对流层集中了几乎全部的水汽和固体杂质,这是天气现象多变的条件。

④对流层的高度因时因地而异。

一般来说,地面温度高,对流层厚度就大。

即低纬大于高纬,夏季大于冬季。

⑤电离层大气中的氧分子和氮分子在太阳紫外线和宇宙射线的作用下被分解为离子,大气处于高度电离状态,故能反射无线电短波。

三、大气的受热过程1.大气的受热过程:太阳→地面→大气→地面,即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返大地。

对流层大气受热状况主要表现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辐射的保温作用”上,其实质是一个热量的连续传输过程(如下图所示)。

理解“地面是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的含义,并在此基础上理解大气的热力作用包括削弱作用(反射作用、散射作用和吸收作用)和保温效应(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和大气逆辐射)两大方面。

2.大气的热力作用包括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的温室效应,它们是一个连贯的能量转换过程,因此要运用综合图表法学习这部分内容,抓住主干,化繁为简。

注意:在学习大气的热力作用时,一定要结合实例来理解掌握。

例如:反射作用——在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会太高;散射作用——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吸收——臭氧层因吸收太阳紫外线而升温;大气逆辐射——有云的夜晚比晴天温暖。

第六讲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布 大气的热力状况

第六讲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布 大气的热力状况

1.从臭氧、二氧化 碳和水汽的吸收作 用,可知大气吸收 具有什么特性? (有选择性) 2.为什么大气直接 吸收的太阳辐射能 量是很少的? 臭氧大量吸收紫外线 (大气对太阳辐 射中能量最强的 可见光吸收得很 二氧化碳、水汽 少,大部分 可见 吸收红外线 光能够透过大气 面 到地面)

反射作用
参与 的大气成分:
受纬度因素的影响 B.若等温线与海岸线大致平行,主要受海洋的影响 C.若等温线与等高线大致平行,主要受地形的影响
4)若等值线是闭合的:高于高的,低于低的。
考 试 说 明
大气的组成 大气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的影响
大气的受热过程
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 气温分布的一般规律
பைடு நூலகம்




了解大气的组成及其影响
理解大气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的影响
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认识大气对太阳 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的原理
掌握气温日规律及气温分布的一般规律
3.全球的热量平衡 大气的热力作用对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1、大气的热力作用,减少了气温日较差 2、大气的温室效应,形成了适宜生命的温度条件
大气 上界
月球
地球
1)日变化:最高值出现在午后2时 最低值出现在日出前后 4.气温的变 化规律
原因? 2)年变化:北半球、南半球最冷 最热月出现的时间 原因? 思考:为什么我国有冷在三九(冬至后27天),热在 三伏(夏至后一个月)之说?
理解逆温层的形成及其影响
大气是地球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自然环境 中最为活跃的因素 大气的作用:
1.大气运动和水的相变产生的风、霜、雨、雪等 天气现象,改变和塑造着地球表面形态。
2.大气的保温作用,使地球的温度变化不至于过 于剧烈。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大气环境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大气环境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大气环境如果你初中地理学得不好,那也不要紧,但你肯定要费劲了。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你喜欢它,照样会学好。

兴趣的培养有时是因为他有用非学好不可,有时是靠一次次努力而取得进步,有时是靠“亲其师,信其道”。

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高一地理学习的内容,一起来看看吧!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大气环境一、重点内容分析1、大气的组成及氮、氧、二氧化碳、水汽、臭氧和固体杂质等主要成分的作用低层大气组成:稳定比例的干洁空气(氧氮为主)、含量不稳定的水汽、固体杂质氮--生物体基本成分氧--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原料;保温作用臭氧--地球生命保护伞,吸收紫外线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杂质:凝结核2、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大气分层气温随高度变化气流状况其它特征与人类关系对流层越高越低对流占3/4大气质量;水汽和尘埃;各纬度层高不一致天气现象平流层越高越高平流高空飞行;存在臭氧层高层大气存在电离层(无线电通讯;太阳活动干扰短波通讯3、大气的受热过程(1)根本能量源:太阳辐射(各类辐射的波长范围及太阳辐射的性质--短波辐射)(2)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热力作用)--太阳晒热大地,大地烤热大气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三种形式及各自现象(用实例说明)影响削弱大小的主要原因:太阳高度角(各纬度削弱不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了解地面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大气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保温作用的过程:大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还给地面(图示及实例说明--如霜冻出现时间;日温差大小的比较)保温作用的意义:减少气温的日较差;保证地球适宜温度;维持全球热量平衡4、大气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的成因(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各纬度之间;海陆之间)3高一地理的知识点具体的总结(2)大气运动形式:最简单形式:热力环流(图示及说明);举例:城郊风;海陆风;季风主要原因热力环流分解:冷热不均引起大气垂直运动水平气压差水平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大气水平运动(风):形成风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压差(或水平气压梯度力)影响风的三个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地表磨擦力风向的决定:1力风(理论风)--垂直于等压线,高压指向低压2力风(高空风)--平行于等压线,北右偏,南左偏3力风(实际地表风)--斜穿等压线,北右偏,南左偏注意北半球实际地表气压场中的某点风向的画法5、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1)无自转,地表均匀--单圈环流(热力环流)(2)自转,地表均匀--三圈环流(3)三圈环流的组成:0-30低纬环流;30-60中纬环流;60-90高纬环流地表形成7压6风:纬向分布的理想模式(带状)各气压带的干湿状况(低压湿;高压干)各风带的风向及干湿状况(信风一般较干;西风较湿)极锋:60度附近,由盛行西风和极地东风相遇形成气压带和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季节性南北移动而移动(4)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实际地表状况(块状)最重要的影响:海陆热力差表现(大气活动中心):北半球7月(夏季):亚欧大陆-亚洲低压;太平洋上高压北半球1月(冬季):亚欧大陆-亚洲高压;太平洋上低压(5)季风环流(重视图示)概念理解:是全球性大气环流的组成部分;东亚季风最典型季风的成因:主因--海陆热力差(可解释东亚的冬夏季风;南亚的冬季风)南亚夏季风的成因--南半球东南信风北移过赤道右偏成西南风(或概括说: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季风的影响:季风的共性特点:雨热同期;降水量季节变化大,易有旱涝灾东亚的两种季风气候及各自分布区(以秦淮一线为界);各自气候特点--温带季风气候:秦淮以北季风区;冬干冷;夏湿热--亚热带季风气候:秦淮以南季风区;冬温和少雨;夏湿热--东亚两种季风气候的冬夏季风风向相同,成因相同--注意季风区城市工业布局中大气污染企业的分布南亚的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旱季(东北季风控制)和雨季(西南季风控制)交替季风区是世界上水稻种植业主要分布地区--东亚、南亚和东南亚的季风气候区和东南亚的热带雨林气候区6、大气环流与水热输送的关系——是对大气环流作用的总结(1)全球性的大气环流:促进了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与水汽的交换;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分布;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2)几类重要气候的成因:地中海气候:南北纬30-40之间大陆西岸;冬受西风控制,暖湿;夏受副高控制,干热热带草原气候:南北纬10-20度之间;全年高温,雨季受赤道低压控制,干季受信风控制温带海洋性气候:南北纬40-60之间大陆西岸;全年受西风控制,气候暖湿热带雨林气候:赤道附近;全年湿热,终年受赤道低压控制三种季风气候:(见以上分析)7、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锋面系统锋面类别图示符号表示过境前天气过境时天气降水位置举例冷锋暖气团控制:晴;气压低阴天、下雨、刮风、降温锋后冬寒潮;夏我国北方暴雨暖锋冷气团控制:晴;气压高连续性降水锋前低压(气旋)和高压(反气旋)系统气压:高低压气流:气旋和反气旋高一新生学习地理应该知道的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你初中地理学得不好,那也不要紧,但你肯定要费劲了。

大气的组成、垂直分布、热力状况和大气的运动..

大气的组成、垂直分布、热力状况和大气的运动..
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
返回
(2)气温的年变化 北半球 南半球 最低气 温
最高气温 最低气温 最高气温
陆地
海洋 2.气温水平分布
7月 8月
1月
2月
1月 2月
7月
8月
受太阳辐射影响,全球气温从低纬向高纬地区递减 。
返回
六、大气运动及成因
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各纬度获得的 太阳辐射能 多少不均,造成高低纬度间
2.风的形成 类型 受力情况 风向 与等压线 平行
高空的 水平气压梯度力 和地 风 转偏向力 转偏向力和 摩擦力
近地面 水平气压梯度力、地
的风
与等压线斜交
返回
返回
[考点一线串] 1.大气的垂直分布 依据温度、密度和大气运动状况,将大气自下而上依
次划分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
返回
层次
特点
原因
①气温随高度增加递减,
高度每上升100米气温降 热量绝大部分
低0.6℃;②对流运动显著; 来自地面,上 对流层 ③天气现象复杂多变;④ 冷下热;水汽 厚度因纬度和季节而异: 杂质多,对流
低纬厚,高纬薄;夏季厚, 运动显著
冬季薄
返回
层次
特点
原因 臭氧吸收紫外线; 上热下冷;水汽
①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
平流层 高,在22~27处形成臭 氧层;②以平流运动为 主,有利于高空飞行 存在若干电离层,能反
杂质少
高层大气 射无线电短波,对无线
电短波通信有重要作用
太阳紫外线和宇 宙射线的作用
返回
2.逆温现象的成因及其危害 (1)逆温含义 一般情况下,对流层温度上冷下暖。
但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的某一高

大气的组成、垂直分层和热力状况

大气的组成、垂直分层和热力状况

1、4大气的组成、垂直分层和热力状况[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课标解读](1)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大气的组成;大气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大气的热状况: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的保温效应。

[学习目标]1、理解大气的组成和各部分的作用2、能用气温的垂直分布曲线说明大气的垂直分层结构和主要特征。

3、读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图、大气温室效应图,分析说明大气的热力过程。

[方法指导]1.列表比较法,通过比较掌握大气的组成成分和作用。

2、“图文互换法”,就是将课本的文字描述的过程或规律用简图来表示,又能根据图表说出过程和规律。

本节课我们要学习根据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课前预习部分第一部分:大气的组成及垂直分层1、低层大气由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组成;而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为______和______。

2.3.读“大气的垂直分层”图,根据物理性质,从地面向上,地球大气圈可以分为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三层。

对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_________,因为是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平均每上升100米,气温将___________,由于对流层大气冷热,因此空气以__________运动为主。

对流层大气的天气现象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平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由于平流层大气冷热,因而该层大气主要做_______运动。

大型客机主要飞行在该层,该层有利于高空飞行的原因是。

第二部分:大气的热状况复习旧知识:(1)、太阳辐射由、、三部分组成。

(2)、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集中在部分。

(3)、太阳辐射是一种辐射(波长)。

(4)、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在经过大气层时大部分被层中(成分)吸收。

(5)、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有哪些?阅读课文P32_33,完成下列内容(1)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受热能量的根本来源:。

大气分层和热力状况课件

大气分层和热力状况课件

拓展探究
1.大气各组成成分的比例是不是固定不变的? 2.人类活动会不会影响大气成分的比例? 温室效应:全球二氧化碳增多 臭氧层空洞是大气平流层中臭氧浓度大量减少的空域。
大气分层和热力状况课件
1.大气垂直分层的 依据是什么?可分 为那几层?
大气在垂直方 向上的温度、密度 及运动状况的差异。
大气分层和热力状况课件
2.读下图,完成(1)~(2)题。
(1)低层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是 A
A.地面
B.太阳
C.大气
D.大气逆辐射
大气分层和热力状况课件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及其在图中对应字母的组合,
正确的是
(D )
A.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A
B.大气的散射作用——D
C.大气的吸收作用——B
D.大气的逆辐射作用大—气分层—和热C力状况课件
平流层
臭氧层
特点: 气温随高度增高。
——该层大气主要靠臭氧吸收大量紫外线而增温。
平流运动为主
——上热下冷,大气稳定,不易形成对流,以平 流运动为主,利于飞行 大气分层和热力状况课件
高层大气


高层大气

特点:
气压很低,密度很小。
——2000~3000千米的高空为地球大气的上界。
电离层反射无线电短波
太阳高度小—经过 的大气路程长—大气削 弱多
地 球 下垫面因素:地面反射率、地形的起伏
其它因素:天气状况等大气。分层和热力状况课件
大气的受热过程










面 大气吸收19% 气



地面增温

自然地理学-第三章 大气圈与气候系统(伍光和)

自然地理学-第三章 大气圈与气候系统(伍光和)

3·臭氧 主要分布在10~40km的高度处,极大 值在20~25km附近,称为臭氧层。臭氧虽 在大气中的含量很少,但具有强烈吸收紫 外线的能力。研究表明,人们大量使用氮 肥以及作冷冻剂和除臭剂使用的碳氟化合 物(氟利昂)所造成的污染是平流层的臭 氧遭到破坏。臭氧层的破坏能引起一系列 不利于人类的气候生物效应,因而受到广 泛关注。
不同温度条件下水面上的饱和水汽 压/hPa
2·绝对湿度和相对湿度 单位容积空气所 含的水气质量通常以g/cm3表示,称为绝对 湿度(a)或水汽密度。绝对湿度不能直接 测定,但可间接算出。
a=289e/T (g /m3) 式中,e为水汽压(mm);T为绝对温度。大气的 实际水汽压e与同温度饱和水汽压E之比,称为相对湿度 (f),用百分数表示。 f=e /T×100% 由于E随温度而变,所以相对湿度取决于e和T,其中T 往往起主导作用。当e一定时,温度降低则相对湿度增大; 温度升高相对湿度减小。夜间多云、雾、霜、露,天气 转冷时容易产生云等都是相对湿度增大的结果
北半球大陆各纬度平均蒸发量
(二)蒸发和凝结的条件
凝结是发生在f≥100%(e≥E)过饱和情况下的与蒸发相 反的过程,在地面和大气中均可以产生。大气中的水汽发 生凝结,需具备一定的条件,既要使水汽达到饱和或过饱 和,还需有凝结核。 大气降温过程主要有四种:绝热冷却、辐射冷却、平流冷 却以及混合冷却 凝结核主要起的作用:一是对水汽的吸附作用;二是使形 成的粒滴比单纯水分子形成的粒滴大,有利于水汽继续凝 结。
二、蒸发和凝结
蒸发面上出现蒸发还是凝结取决于实际 水汽压于饱和水汽压的关系。当e>E ,出 现蒸发;e<E,则出现凝结。饱和水汽压和 实际水汽压都是不断变化的通常饱和水汽 压变化更为明显和迅速。

大气的组成、垂直分布和热力状况

大气的组成、垂直分布和热力状况

大气1、垂直分层①依据:温度、密度和大气运动状况在垂直方向上的差异。

②各层的特点及原因:大气温度随高度变化曲线:逆温现象:对流层由于热量主要直接来自地面辐射,所以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一般情况下,海拔每上升1000米,气温下降6°C。

有时候出现下列情况:①海拔上升,气温升高;②海拔上升1000米,气温下降幅度小于6°C。

这就是逆温现象。

逆温现象往往出现在近地面气温较低的时候,如冬季的早晨。

逆温现象使空气对流运动减弱,大气中的污染物不易扩散,大气环境较差。

二、大气的热力状况1、大气的热力作用(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反射作用最强,吸收作用最弱吸收:有选择性。

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二氧化碳吸收波长较长的红外线,大气直接吸收太阳辐射很少反射:无选择性,云的反射作用最为显著。

卫星云图上白色越浓,云层越厚,反射太阳光最多。

地面性质与反射:新雪最强。

散射:有选择性。

蓝、紫色光最容易被散射,所以晴朗天空呈现蔚蓝色。

天空呈灰白色是因为太阳光被较多尘埃和雾粒散射的缘故。

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与太阳高度:太阳高度大的地区太阳辐射经过大气路程短,削弱得少。

☆拓宽:影响地面辐射(太阳辐射)的因素:1.纬度(决定正午太阳高度、昼长)2.海拔高度(海拔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eg.我国青藏高原>3.天气状况(晴天多,太阳辐射丰富)<eg.我国西北地区>4.空气密度(2)大气的保温效应温度高低与波长长短关系:温度高,辐射最强部分波长短。

太阳辐射波长小于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

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

(太阳暖大地)大气把地面辐射的绝大部分吸收(长波辐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地面暖大气)。

大气以逆辐射的形式把能量返还地面,补偿地面损失的热量。

(大气还大地)2.大气热力过程实例:(1)、多云的夜晚,气温变化小。

(大气逆辐射强)(2)、在晚秋或寒冬,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

(大气逆辐射弱)(3)、人造烟幕能起到防御霜冻的作用。

1-2-1大气组成、受热和气温

1-2-1大气组成、受热和气温

全球变暖
1.原因 (1)自然原因:地球处于间冰期温度上升阶段。 (2)人为原因
2.危害 海平面 (1)引起_________上升,淹没沿海低地。 降水 (2)引起世界各地区_______和______状况的变化,进而导 干湿 致世界各国_____________的变化。 经济结构 3.解决措施 技术 效率 (1)提高能源利用______和能源利用______,采用新能源。 国际间合作 (2)加强___________________。 (3)保护植被提高植被覆盖率。
1 月, 全球大陆等 温线向南凸出, 海洋相反;7 月, 全球大陆等温线 向北凸出,海洋 相反
A、B、C 同纬 度,B 地夏温 高于 A、C 两 地,冬温低于 A、C 两地
海陆分布 (海陆热力 性质的差 异)
与等高线平行 (与山脉走向、 高 原边缘平行) 暖流:向高纬方 向凸出寒流:向 低纬方向凸出
等温线延伸 到高地,急 转弯曲
地 形
暖流增温寒 洋 流降温 流
盆地闭合 曲线(夏 季是炎热 中心,冬 季是温暖 中心) 山地闭合 曲线(冬 季、夏季 均为低 温)
夏季不易 散热, 下沉 地形闭塞, 气流增温, 四周山岭 冬季山岭 屏障 气温垂直 递减, 高度 升高 100 米, 气温降 低约 0.6℃ 地势高 屏障
(3)下列哪种地形易造成该地气温由甲到丁的演变( B
)
A.山地 B.谷地
C.平原 D.可见光区
C红外光区
太 阳 辐 射 光 谱 示 意 图
(二)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作用 参与作用 形式 的大气成 分
臭氧 (平流层)
波长段
作用特点
实例
学以致用 1.下图是某地气温垂直分布图。读图,回答(1)~(3) 题。

大气的组成(精)

大气的组成(精)

• 3、近地面低压(气旋)和高压(反气旋)的形 成的主要天气
低压(气旋):中心气流上升,沉,常出现晴朗干燥 天气,如长江中下游地区7、8月的伏旱
• 4、运用简易天气图,说明天气系统的特点
七、气候
•1、气候形成因子:
①太阳辐射:是大气运动最根本的能源,是造成气 候差异最基本的因素。 ②大气环流:调整了全球热量和水汽的分布,是造 成全球降水差异的最重要因素。 ③下垫面:包括海洋和陆地表面,是大气的直接热 源和水源。地面状况不同(如海陆、地形、洋流),对太
(1)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对大气水 平运动的影响:
①水平气压梯度力——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980 1000
气压梯度: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 1020 水平气压梯度力: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的作用力 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并指向低压
②地转偏向力——使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向的力
地转偏向力使风向逐渐偏离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在北半球向右偏, 在南半球向左偏。 地转偏向力只改变风的方向,不能改变风的速度
多锋面雨和气旋雨 降水少
六、天气
• 1、锋面的概念
冷暖气团的交界面叫锋面。一般是冷气团在锋面下面,暖气 团在锋面上面;锋面两侧的温度、湿度、气压、风等都有明显的 差别;锋面附近常伴有云、雨、大风等天气。
• 2、冷锋、暖锋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1)冷锋: ①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的锋 ②过境时:常出现阴天、下雨、刮风、降温等天气现象,冷 锋 降水在锋后 ③过境后:冷气团占据,气压升高,气温降低,天气晴朗 例如:东北、华北夏季的暴雨;北方冬春季节的沙尘暴; 秋冬春影响我国的寒潮 (2)暖锋: ①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的锋 ②过境时:云层加厚,多形成连续性降水,暖锋降水多在锋 前

地球上的大气知识讲解

地球上的大气知识讲解
第一部分: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
一、大气的组成与作用
大气组成
干洁空 N2

O2
CO2
O3
水汽
杂质
主要作用 生物体的基本成分 维持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 ①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②对地面保温 吸收紫外线,使地球上的生物免遭过量紫外线的伤害 产生了云,雨,雾等天气现象;影响地面和大气温度 作为凝结核,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2,等压面的凸向与气压高低的关系:即上凸的是 高压,下凹的是低压
3,从等压面上判定气温: 如近地面等压面下凹,高空上凸.则近地面气温高, 反之近地面气温低.

D
G
D

G
D
G
A
B
C 地面
冷却
受热
冷却
4,陆地和海洋的等亚面的弯曲状况
三、大气的水平运动 水平面上存在着气压梯度,就产生了促使大气由高压 区流向低压区的力,叫做水平气压梯度力,水平气压 梯度力是大气水平运动的原动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大气吸收
大 气





地面增温
射向地面 地面
射向宇宙空 间
大气上界
大 气 吸 收
4,削弱作用与保温作用的意义
削弱作用 降低 了 白天的最高气温。
保温作用 提高 了 夜间的最低气温。
昼夜 温差小
有利于生物 生存和发展
二,大气热力作用的数量度量---气温 1,气温的时间变化规律
日变化 年变化(北半球) 年,日较差
【补充】等温线走向的影响因素 (1)纬度:【大致与纬线平行】
(2)海陆位置: 【大致与纬线斜交 (或说与海岸线大致平行)】

专题二:大气运动规律

专题二:大气运动规律

三、产生逆温的原因与分类: 1、辐射逆温:
在晴朗无风或微风的夜晚,地面辐射很快冷却,贴近地面的大气 层也随之降温。由于空气愈靠近地面,受地面的影响愈大,所以 ,离地面愈近,降温愈多;离地面愈远,降温愈少,因而形成了 自地面开始的逆温(见下图)。随着地面辐射冷却速度加快,逆 温逐渐向上扩展,黎明时达最强。一般日出后,太阳辐射逐渐增 强,地面很快增温,逆温便逐渐自下而上消失。夏季夜短,逆温 层较薄,消失较快;冬季夜长,逆温层较厚,消失较慢。
读“日光城”拉萨年平均逐月日照时数变化图回答:
1.拉萨太阳辐射一年内最丰富的季节是(
A.春季 ) A.太阳高度角 B. B.夏季 C.秋季 D.
C
)
2.造成拉萨日照时数年季节变化特征的主要原因是(
C
C.大气削弱作用
D.地形因素
二、大气运动规律 1.热力环流
地面冷热不均(根本原因)→大气升降运动→水平
3. 地形逆温: 常发生在山地、盆地和谷地中。由于山坡 散热快,山坡上的冷空气沿山坡下沉到谷 底,谷底原来较暖的空气被冷空气抬挤上 升,从而出现温度的倒置现象。这样的逆 温主要是在一定的地形条件下形成的,所 以称为地形逆温。如美国的洛杉矶因周围 三面环山,每年有两百多天出现逆温现象 。
4. 锋面逆温: 对流层中,冷暖空气相遇,暖空气密度小, 爬升到冷空气的上面,两者之间形成一个倾 斜的过渡区即锋面。在锋面上,如果冷暖空 气的温度差比较显著,也可出现逆温。 如下图
高空
近地面
图示
海陆风是热力环流的一种形式。下图是我国北方沿海地区海风入 侵时污染物输送状况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当图示盛行风在一年中最强盛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B ) A.在汕头市,阳光可以直射井底 B.北半球陆地等温线向南弯曲 C.宁夏平原到河套平原的黄河河段可能发生凌汛 D.长江口正处于一年中盐度最低的时刻 (2)当图示海风在一天中最强盛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A.大气逆辐射最强 B.一天中气温最低 C.此时该地太阳高度为一天中最大值 D.北美洲五大湖区旭日东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固体杂质
二 、大气的垂直分层
思考下列问题
1、地球大气共分哪几层? 2、在不同纬度,对流层 高度是否一样?为什么? 3、对流层和平流层的气 温如何随高度而变化?原 因是什么? 4、对流层和平流层中, 大气运动的特点是什么? 5、对流层和平流层大 气与人类有何关系? 6、读图,说明电离层 与人类的关系。
大气的垂直分层
电 离 层
高 层 大 气
散逸层 暖层 上冷下热 高空对流
电离层能反射 无线电波,对 无线电通讯有 重要作用 气温初稳后升热 只因层中臭氧多 水平流动天气好 高空飞行很适合 对流旺盛近地面, 纬度不同厚度变; 高度增加温度减, 只因热源是地面; 天气复杂且多变, 风云雨雪较常见
中间层
平流层 对流层
云量少 厚度小
低纬 夏季
高度 角大
削弱少
强 度 大
四、 大气的保温效应
• 1、地面辐射 • 是大气的主要热源,地面辐射绝大部分 (约有75~95%)被大气中的云、雾、水 汽和二氧化碳等吸收,只有波长为 8.4~12um的部分,可穿过大气层进入宇 宙空间,故称此波段为“大气窗”。
• 2、大气辐射
• (1)大气靠吸收(其吸收具有选择性)地面长波 辐射而增温。 • 1)水汽:对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最明显,可吸收 5~8.5um,18um~红外区范围的太阳光; • 2)二氧化碳:吸收波段有4.3um,14.7um,尤其是 在14.7um为中心的吸收带范围很广;
• (2)有关辐射的基本规律 • 辐射能力强的物体,其吸收能力也强,黑体 的吸收率最大,故它是最好的放射体; 对于 同一物体,如果在温度为T时,它放射某一 波长的辐射,那么在同一温度下,它也吸收 同样波长的辐射; 任何物体在向四周放射能 量的同时,也吸收能量; 高温物体在单位面 积上放射的能量比低温物体多。斯蒂芬—波 尔斯曼定律:E=δ.T4 .δ=5.67×10-8W (m2.K4) 、大气上界太阳辐射:(可看作 黑体辐射) 太阳表面温度高达6000K左右, 是炽热的气态球体。
10
• • • •
3、平流层的特征 (1)气温随高度升高的分布 下层:其上界离地面约35~40km,为同温层 上层:其上界离地面约50~60km,为逆温层, 即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降低。因为平流层上层 含有大量的臭氧,臭能大量地吸收太阳紫处线 而增温; • (2)气流以水平运动为主,逆温的存在,对流 不易产生。 • (3)水汽、尘埃含量少,天气晴朗,能见度好。
三、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1、吸收作用
2、反射作用
云层、尘埃 特点:无选择性
O3吸收紫外线 CO2、水汽吸收红外线
和微小尘埃:具有选择性
大颗粒的尘埃及水滴:则无选择性
★散射类型
• 1)分子散射:太阳辐射遇到比其波长小的空气分子 时发生的散射,辐射击的波长愈短,散射得愈强。 因此当太阳辐射通过大气时,由于分子散射的结果, 波长较短的光被散射得较多,雨后天晴,天空呈青 蓝色,就是因为太阳辐射中青蓝色光波长较短,容 易被大气散的缘故。分子散射的另一特点是:质点 散射对于其光学特性来说是对称的球形。 • 2)粗粒散射:太阳辐射遇到悬浮在空气中的尘埃、 烟尘、水滴等比光的波长尺度大的粗粒时,散辐就 失去了对称的形式,粗粒散射是没有选择性的,即 辐射的各种波长都同样地散射。
(四)大气组成的变化
1、由于煤、石油等矿物燃料的使用越来越多,人类社 会每年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在过去三十年里增加了一 倍,再加上大量砍伐森林,减少了绿色植物通过光合 作用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在 过去三十年里增长了12%。
2、氯氟烃是一种人工合成的化合物,主要用于制冷 剂、火箭推进剂等,到了 80 年代中期为止,全球氯氟 烃的年消费量已达到100万吨。
第一部分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 一、 大气的组成 • (一)干洁空气:大气中除固体杂质和水汽之外 的全部混合气体,称为干洁空气。 其中,氮和氧容积占99.04%,加上氩,三者合 占99.97%,其他气体仅占0.03%。干洁空气中大 多数气体的临界温度低于自然情况下大气中可能 出现的最低温度,CO2 的临界温度虽然不高(每 种物质都有一个特定的温度,在这个温度以上, 无论怎样增大压强,气态物质不会液化,这个温 度就是临界温度。 CO2 的临界温度31.1℃ ) , 但它所对应的压力却大大超过其实际分压力。因 此,干洁空气中的所有成分都呈气体状态。
太阳辐射——短波辐射
地面辐射——长波辐射
大气的热力作用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2、大气的保温效应
太阳辐射光谱——太 阳辐射中辐射按波长 的分布,称为太阳辐 射光谱。 从太阳辐射光谱图中 得出什么规律?
• 2 太阳辐射 太阳辐射光谱和太阳常数 (1)波长过短或过长所负荷的辐射能量都很少; (2)大气上界太阳辐射光谱在0.1~5um的范围; 太阳辐射中99%的能量在0.15~4um的范围,其中 0.4~0.76um为可见光区,>0.76um的为红外区, <0.4um为紫外区。 (3) 太阳辐射能主要分布在可见光区和红外光区, 其中,可见光占太阳辐射总能量的50%,并以 0.47um附近最强,红外区占43%;紫外区的太阳 辐射能很少,只占7%。 太阳常数——在大气上界,垂直于太阳光线的1cm2 面积内,1min内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称为太阳 常数。1370W/m2。
• 从大气与地表自然环境之间关系来说, 对流层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下面将主 要讨论对流层范围内的基本情况。
三 、大气的热力状况
地球表面处于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的交 互作用之中,进行着各种形式的运动过程, 包括简单的机械运动和复杂的生命过程, 其中大多数过程的能量直接或间接来自太 阳辐射。太阳辐射透过地球的大气“外衣” 到达地表,经过一系列能量转换之后,形 成对地球生命有深刻影响的大气热力状况。 地球上的气温条件是各种生物繁殖和演化 的重要条件,也是决定地球上能量和物质 输送、转化的重要因素。气温的空间变化 是各地理要素地域分异的根本原因之一。
• (二)水汽
水汽主要来源于海洋、江河湖泊和土壤, 以及潮湿物体表面的蒸发和植物的蒸腾。大 气中的水汽含量极不固定,随时间、地点、 条件而不同。其所占容积变化范围为0—4%。 观测结果表明,在1.5—2km 高度,水汽含量 只及地面的1/2;在5km 高度,只相当于地面 的1/10,再往上更少。 水汽含量虽然不多,但它在大气温度变化范 围内可以发生汽态、液态和固态三相转化, 人们常见的云、雾、雨、雪等天气现象,都 是水汽相变的表现。此外,水汽还善于吸收 和放射长波辐射,显著影响大气和地表的温 度。
太阳 地面 大气
大气逆辐射
• 地面和大气既吸收太阳辐射,又依据本 身的温度向外辐射。由于地面和大气的 温度比太阳低得多,因而地面和大气辐 射的电磁波长比太阳辐射波长得多,其 能量集中在3—120 微米的红外范围内。 故习惯上称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地面 和大气辐射为长波辐射。
• 据估计,约有75—95%的地面长波辐射 被大气吸收,用于大气增温,只有极少 部分穿透大气散失到宇宙空间。由此可 见,地面是大气第二热源。气温变化必 然受到地面性质的影响。地面长波辐射 几乎全被近地面40—50 米厚的大气层所 吸收。低层空气吸收的热量又以辐射、 对流等方式传递到较高一层。这是对流 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的重要原因。
太阳
大气和地面反 射、散射34%
大气上界 大气吸收19%
地面吸收47%
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Q
L2 L1
Q
Q2
S1
Q1
S2 地球
大气的削弱作用
Q2<Q L1<L2
直射 Q1
S1
>
Q2 S2
Q1<Q Q1>Q2 S1<S2 斜射
影响 太阳 辐射 强度 因素
太 阳 高度角
大气 状况
随纬度变化 随季节变化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射向宇宙空 间 射向宇宙空 间
地 面 吸 收
10
• 4、中间层的特征 • 高度:平流层顶至85km处。 • (1)温度随高度的升高而迅速下降。因为 臭氧的含量下降。 • (2)空气以垂直运动为主。但由于空气稀 薄,所出现的天气现象已不如对流层复杂。 • (3)在80km处白天出现一个电离层。
5、暖层的特征 • 高度:中间层至800km处 • 特征: • (1) 空气质量小,空气稀薄,空气密度只角空气总 质量的0.5%,在120km高空,空气密度小至声音都 难于传播。 • (2) 温度随高度升高而升高。因为所有波长小于 0.175um的太阳紫外辐射都被暖层气体所吸收,顶层 温度可达1000度。 • (3) 空气处于高度电离状态。 • (4) 能反射无线电波 • (5) 出现极光现象。
3 、由于煤、石油等矿物燃料的使用越来越多,排入 空气中的硫、氮等氧化物不断增加。
大气组成的这种变化,会产生什么影响?
大气各成分的作用
大气组成 干 主要 N2 洁 成分 O2 空 CO2 气 次要 成分 O3
水 汽 主 要 作 用 生物体的基本成分 维持生物活动的必要物质 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对地面保温 吸收紫外线,使地球上的生 物免遭过量紫外线的伤害 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对地面保温 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 1、辐射的基本知识 • (1)物体对辐射的吸收、反射和透射 假设投射到物体上 的总辐射为Qo,被 吸收的为 Qa,被反 射的为Qr,透过的 为Qd,则根据能量守 恒 原理:Qa+Qr+Qd=Qo 两边同除以Qo得: Qa/ Qo +Qr/ Qo +Qd/Qo =1 即;a+r+d=1。 物体的吸收率、反射率和透射率大小随着辐射的波 长和物体的性质而改变。 黑体——能将所有波长的辐射全部吸收掉的物体即 a=1。
• (三)固体杂质 悬浮在大气中的固体杂质主要有烟粒、尘埃、盐粒 等,它们的半径一般为10-2—10-8cm,多集中于低层 大气中。烟粒主要来源于生产、生活方面的燃烧;尘 埃主要来自经风的吹扬进入大气的地表松散微粒,以 及火山爆发后产生的火山灰、流星燃烧的灰烬;盐粒 则主要是由海洋波浪飞溅进入大气的水滴被蒸发后形 成的,固体杂质的含量陆地上空多于海洋上空,城市 多于乡村,冬季多于夏季,白天多于夜晚,愈近地面 愈多。 固体杂质是大气中水汽凝结的必要条件;能吸收部 分太阳辐射,又可阻挡地面长波辐射,对大气和 地表 温度有一定影响;其含量多少,还直接影响到大气能 见度的好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