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地理二轮:大气的热力状况和大气运动包含答案

合集下载

【高中教育】2020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三大气环境考点7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高中教育】2020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三大气环境考点7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20xx精选】最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三大气环境考点

7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考试内容及要求考试内容必考要求加试要求

1。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1)大气的垂直分层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3)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4)影响地面获得太阳辐射大小的主要因素a

b

b

b

1。分析常见天气

系统对天气的影

2。分析气候的特

点及成因

2。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1)热力环流原理及图示

(2)水平气压梯度力

(3)风的形成过程

(4)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移动及图示c a b c

3。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1)气压带、风带移动及海陆分布对季风气候和地中海气候的影响

(2)太阳辐射制约下的气温特点

(3)大气环流控制下的降水特点

(4)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及成因b b b b

4。常见的天气系统

(1)冷锋与暖锋天气系统特点及天气状况

(2)低气压与高气压系统的气流运动特点及天气状况b b

(1)纬度因素:纬度不同,年平均________________不同。

(2)下垫面因素:下垫面状况不同,吸收和________的太阳辐射比例也不同。

(3)________因素:大气状况不同,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多少不同。答案(1)正午太阳高度(2)反射(3)气象

真题回顾考向预测

2015。10 2题1。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受热过程2。大气的逆温现象

3。以综合问答或者填空形式考查

考向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典例剖析下图为“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大气中( )

A。臭氧层遭到破坏,会导致①增加

B。二氧化碳浓度降低,会使②减少

C。可吸入颗粒物增加,会使③增加

2020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02大气运动规律练含解析

2020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02大气运动规律练含解析

2 大气运动规律专题 1.练高考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4(2018·新课标Ⅲ卷)1

3 时刻亚洲部分地区的海平面气压分布图。下图为春季T

4分))指出控制图示区域的两个气压系统及位置关系。(1(时刻前该区域锋面的数量,并分别说明锋面形成的原因。时刻该区域的锋面数量发生了变化。推测T(2)T 8分)(分)P点将要发生的天气变化。(8(3)预测分))说明该区域春季天气系统活跃的原因。(4(4)高压;低压;高压位于低压西北。【答案】(1个。在低压(气旋)中,四周空气汇集,北上的暖空气与南下的冷空气之间形成锋面,气旋逆时3(2)针旋转,形成冷锋和暖锋两个锋面。(冷)高压内的冷空气东移南下,形成冷锋。)暖锋过境,降水概率高,气温升高;暖空气控制,天气转好,气温较高;冷锋过境,气温下降,可能3(有降水,风力加强;冷空气控制,晴朗,气温低。考点定位:该题考查锋面气旋天气系统的概念、成因、天气变化和天气系统活跃的原因。

【试题点评】

易错提醒:第(2)题中北部那个冷锋的形成解释较难,需要结合第(1)题得出的图示西北部的冷高压作答,即(冷)高压内的冷空气东移南下形成冷锋;第(4)题中解释该区域春季天气系统活跃的原因难度较大,需要抓住气流水平运动的主要动力来自水平气压梯度力分析,该区域春季南北温差大使得气压梯度力大,导致天气系统活跃。

题。7、6,读图,回答第百帕):时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单位02为北半球某日4图·北京卷)2018(.

6.据图推断.甲地可能出现强降水天气A.北京风速大,风向偏东南B

2020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教程专题二大气运动规律专题检测

2020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教程专题二大气运动规律专题检测

专题检测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2019·浙江十校联盟)科学研究发现,北极地区的候鸟产生的鸟粪被微生物分解后,释放的氨与海水浪花喷洒出的硫酸盐及水分子混合,形成大量悬浮在空气中的尘埃颗粒,这些颗粒可以起到降低北极气温的作用。读图完成1~2题。

1.与鸟粪降低北极地区气温相关的环节是( )

A.①增强B.②增强C.③增强D.④增强

答案D

解析大气的受热过程分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包括大气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据材料可知,鸟粪被微生物分解后,会释放出氨,氨

与海水浪花喷洒出的硫酸盐及水分子混合后,形成大量悬浮在空气中的尘埃颗粒,这些颗粒会增强大气的削弱作用,使得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减少,从而降低北极的气温。故选D项。

2.该影响最明显的季节是此地的( )

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

答案B

解析由材料可知鸟粪被微生物分解后,最终形成大量悬浮在空气中的尘埃颗粒,影响北极地区的温度,夏季北极地区气温高,微生物分解作用强,因此该影响最明显的季节是夏季。故选B项。

(2019·北京西城区一模)下图是四个城市的纬度及气压年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图中四城市()

A.①气温年较差较小B.②盛行东北信风

C.③比②更接近内陆D.④可能位于海岛

答案D

解析图中四城市①的纬度高,气压年变化大,位于内陆地区,气温年较差较大,A项错误。②位于盛行西风带,B项错误。③夏季气压较低,冬季气压较高,年变化幅度比②小,更接近沿海地区,C项错误。④气压年变化幅度很小,可能位于海岛,D项正确。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义-主题4 大气运动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义-主题4 大气运动

主题4大气运动

(2020·天津地理)读图,回答1~2题。

1.华北平原此时的天气状况最可能是()

A.风和日丽B.狂风暴雨

C.阴雨连绵D.大雪纷飞

2.下列城市中,此时风向偏南的是()

A.乌鲁木齐B.贵阳C.上海D.福州

答案 1.A 2.D

解析第1题,分析图中等压线,华北地区等压线向数值低处凸出,为高压脊,天气为无风或风力较小的晴天,A对。第2题,根据图中等压线可判断乌鲁木齐、贵阳、上海风向为偏北风,福州风向为偏南风。选D。

(2020·江苏地理)选择大洋航线时,应在确保航行安全的前提下,充分考虑气象、海况条件和岛礁等因素,尽可能沿地球表面大圆(以地心为圆心过地表两点的圆)航行。下图为“巽他海峡西行好望角的大洋航线示意图”。据此回答3~4题。

3.60°E以东航线的选择,主要考虑的是()

A.航程最短B.风阻最小

C.逆水最短D.岛礁最少

4.7月航线西段明显北移,主要是为了()

A.避开南极冰山B.减少西风带影响

C.远离热带风暴D.便于沿途补给

答案 3.A 4.B

解析第3题,读材料可知,在确保航行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沿地球表面大圆航行。由图中可以看出,60°E以东基本沿圆弧航行,即沿地球表面大圆航行,航程最短,选A。该海域盛行东南信风,60°E以东航线为东北—西南向,所以风阻并非最小,B错误。图中未顺南赤道暖流和厄加勒斯暖流航行,C错误。巽他海峡西行至60°E,在赤道以南海域岛礁都少,D 错误。第4题,7月西风带北移,航线北移可以减少西风带影响,B对;该地纬度较低,不会有冰山存在,A错;航线越偏北,距离热带风暴源地越近,C错;读材料可知,航线应考虑气象、海况条件、岛礁、最短航线等因素,所以沿途补给不是选择大洋航线时考虑的主要因素,D错。

新高考地理小题训练4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学生版

新高考地理小题训练4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学生版

小题必练4: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大气受热过程。

(2020·北京高考)下图为我国某地立秋至处暑期间天气晴好条件下辐射量日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1.代表太阳辐射变化的曲线是

A.①B.②C.③D.④

2.该地最可能位于

A.珠江三角洲B.河西走廊C.松嫩平原D.钓鱼岛

下左图为我国西南某地拍摄到的冬季云海景观图,下右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云海出现时,大气受热过程各环节变化正确的是

A.①减小B.②增大C.③增大D.④减少

2.图中云海的形成与下图中大气热力环流模式相符的是

A.B.

C.D.

新疆地区采用黑白条带地膜覆盖法(左图)繁殖山葡萄,即在垄中间用白色塑料薄膜,垄两侧用黑色塑料薄膜,以此提高葡萄植株成活率。右图示意大气的受热过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不同颜色的地膜透光性不同,农业生产中白膜、黑膜对大气受热过程的主要影响分别是A.增强①过程减弱③过程B.减弱③过程增强②过程

C.减弱③过程减弱②过程D.增强④过程增强①过程

4.在葡萄垄两侧铺黑色塑料薄膜可以

A.增加土壤温度、降低土壤湿度B.保持水分、抑制杂草滋生

C.增加土壤肥力、提高膜内温度D.提高温度、增强光合作用

2020年2月,在南极半岛某科考站附近出现大面积“西瓜雪”现象,引发人们广泛关注。该现象由雪中的极地雪藻微生物导致。极地雪藻微生物在低温下保持“休眠”状态,迅速生长时呈现红色,产生“西瓜雪”现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导致“西瓜雪”现象产生的首要原因是

A.光照增强B.气温升高C.降雪增多D.风力减弱

6.“西瓜雪”现象导致该科考站附近积雪

2020届高三地理考试动向:大气运动

2020届高三地理考试动向:大气运动

2020届高三地理考试动向:大气运动

考向1 以某地区的天气图(等压线图)为背景,结合区域和等压线复合图,考查常见的天气系统及其控制下的天气特征或者天气变化。

【例题1】

读某年12月22日等压线分布图,完成(1)~(2)题。

(1)关于图中①②③④四地的表述正确的是()

A.①处云系比②处宽且厚

B.①处雨区范围比②处来得小

C.①处比③处气温高且气压低

D.即将出现阴雨天气的是④处

(2)图中各城市天气描述正确的是()

A.太原天气晴朗,气温较低、气压较高

B.沈阳出现大风、降温、雨雪天气

C.乌鲁木齐吹东南风,风力强于广州

D.武汉、海口出现连续性阴雨天气

【解析】(1)从图上可以看出,①②分别位于冷锋的锋后、暖锋的锋前位置,在北半球冬季,冷锋的势力要强于暖锋,冷锋锋面与地面的夹角要大于暖锋锋面与地面的夹角,导致①处暖气团上升高度较高,云系较窄且厚,雨区的范围较小。而暖锋形成的云系一般较宽且薄,雨区的范围较大。①处属于冷气团,③处属于暖气团,因此①处比③处气温低且气压高。暖锋的降水一般出现在锋

前,④处位于暖锋的锋后位置,天气晴朗,故B项正确。

(2)从图上可以看出,太原位于高压区内,盛行下沉气流,天气晴朗,此时正值冬季,气温较低。沈阳位于冷锋锋后,受单一冷气团控制,天气晴朗。乌鲁木齐吹西北风,其附近等压线较广州市稀疏,风力弱于广州。海口、武汉均位于高气压区,天气晴朗,故A项正确。

【答案】(1)B,(2)A

【例题2】

下图是某地区气压及相关天气系统分布形势图。读图,回答(1)~(2)题。

(1)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2020年高考地理人教版专题复习学案设计:大气运动

2020年高考地理人教版专题复习学案设计:大气运动

2020年高考地理人教版专题复习:大气运动常见命题:

一、大气的受热原理应用

知识梳理:

1.大气的受热过程

2.原理应用

(1)解释昼夜温差大小的原因:

(2)“高处不胜寒”: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3)全球变暖:温室气体增多,吸收地面辐射能力增强,气温升高;同时大气逆辐射增强,保温作用强。

(4)烟雾防冻:增强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增强。

(5)温室大棚: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

(6)果园铺沙石:沙石比热容较小,昼夜温差增大。

典型例题:

对流层是地球大气圈的最底层,该层大气上部冷、下部热,有利于大气的对流运动。下图示意1907年南极布伦特冰架上的哈雷站位置(下左图)和1957—1993年哈雷站1月和7月低层大气平均气温随高度的变化(下右图)。据此完成1~2题。

1.1月份,哈雷站对流层上界高度约为()

A.1.5 km

B.8.5 km

C.12.5 km

D.22.5 km

2.a月,高度1.5 km以下气温垂直变化的原因是哈雷站所在地()

A.大气削弱太阳辐射

B.冰面强烈辐射冷却

C.冰架融化消耗热量

D.冰面反射太阳辐射

解析:第1题,1月份南极为夏季,气温较高,则b月气温曲线为1月气温曲线。对流层是地球大气圈的最底层,该层大气上部冷、下部热,对流层上界位于气温往上开始增加的位置。读图可知,1月份,哈雷站对流层上界高度应位于5~10千米处,B项正确。第2题,a月同海拔气温低于b月,则a月为7月份,哈雷站出现极夜现象,没有太阳辐射,A、D两项错误;此时为冬季,气温低,冰架不会融化,C项错误;对流层大气的热量直接来源于地面,大气近地面气温低,主要是因为地面气温低,B项正确。

江苏省2020届高三地理总复习练习:第二单元 第7讲 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 Word版含解析

江苏省2020届高三地理总复习练习:第二单元 第7讲 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 Word版含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图为甲地所在区域某时刻高空两个等压面P1和P2的空间分布示意图,图中甲、乙两地经度相同。此时甲地近地面的风向为()

A.东南风B.西南风

C.东北风D.西北风

解析:选B。根据图中等压面P2在38°N高空向上凸,可以推断出38°N高空为高压,其近地面为低压,在近地面水平方向上大气由甲地向38°N方向运动,再结合北半球水平运动的物体向右偏可判断此时甲地近地面的风向为西南风。

(2019·徐州联考)地表净辐射是地表通过短波、长波辐射过程得到的净能量,大致是单位时间、单位面积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大气逆辐射与地面辐射之间的差额。下图为我国部分省区地表净辐射年内变化图。据此完成2~3 题。

2.冬季,对西藏和黑龙江地表净辐射差异影响较小的因素是()

A.太阳高度B.昼长

C.海拔D.地表植被

3.湖南省5、6月份地表净辐射较小的主要原因是()

A.太阳辐射弱B.阴雨天气多

C.地面辐射强D.白昼较短

解析:第2题,西藏和黑龙江的纬度差异较大,冬季两地的太阳高度和昼长相差较大,造成地表净辐射差别大;西藏海拔比黑龙江高,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冬季获得的地表净辐射大于黑龙江;冬季,西藏和黑龙江气温均较低,地表植被均枯萎,对地表净辐射的影响较小。选D。第3题,依据地表净辐射的含义判断其较小的原因是太阳辐射弱或是地面辐射强,再结合时间“5、6月份”判断湖南省在5、6月份受准静止锋的影响,处于梅雨季节,降水较多,大气的削弱作用强,地表净辐射较小。选B。

答案:2.D 3.B

(2019·扬州模拟)在天气晴朗时,珠峰顶常飘浮着形似旗帜的乳

2020年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2:大气运动(附解析)

2020年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2:大气运动(附解析)

2020年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2:大气运动(附解析)考向预测

1.大气状况对人类生产、生活影响巨大,各产业活动尤其是农业生产受天气、气候影响巨大。关注人类活动必须深入研究大气活动状况。

2.“大气受热过程原理”作为基本考查内容,是对学生基本思维能力考查的重要着眼点,是高考重要命题点。

3.“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和“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作为重要考点,必然会多角度进行考查。以等压线分布图、天气系统及其变化过程原理图为载体,考查常见天气系统是重要命题方式和方向,也多结合不同区域、不同时间人类的多种多样的活动情境来命题。

考向1 大气受热状况与气温

[模拟诊断]

特朗勃墙是一种依靠墙体独特的构造设计,无机械动力、无传统能源消耗、仅依靠被动式收集太阳能为建筑供暖的集热墙体。其冬季白天工作原理如图。据图回答下面小题。

1.图示特朗勃墙向室内供暖的工作原理属于

A.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B.地面的直接热源是太阳辐射

C.特朗勃墙的逆辐射原理D.空气隔层的温室效应

2.根据图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集热墙可能为黑色B.乙气流为上升气流

C.甲气流为暖气流,流入空气隔层D.丙气流为暖气流,流出空气隔层

【答案】

1.D

2.A

【解题思路】

1.读图可知,特朗勃墙是吸收了太阳辐射而增温,由于玻璃和空气隔层对集热墙散发的热量起到阻断作用,从而保证了室内的热量,体现了空气隔层的温室效应,故D正确,A、B、C错误。

2.白墙反射率高,为尽可能多吸收太阳辐射,可采用黑色的集热墙面,故A正确。图中左侧集热墙和玻璃之间空气被加热,气温高,气流上升,甲为暖气流从空气隔层中流出,乙为下沉气流,丙为冷气流,从室内流进空气隔层,故B、C、D错误。

2020年高考地理试题标准答案及解析(全国Ⅱ卷)(高清版)

2020年高考地理试题标准答案及解析(全国Ⅱ卷)(高清版)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地理试题标准答案解析(全国Ⅱ卷)

适用地区:内蒙古、黑龙江、辽宁、吉林、重庆、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地名常和所在地特定时期的地理环境有关。图1所示区域有1700多个行政村,其中85%以上村名与自然要素或地理方位等有关。该区域处于毛乌素沙地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据此完成1~2题。

图1

1. 与图示区域中地名“河”“梁”“柳”相关的自然要素依次是()

A. 水文、地貌、植被

B. 地貌、水文、植被

C. 植被、地貌、水文

D. 水文、植被、地貌

2. 图示甲、乙两地区地名中“河”“沟”“湾”等出现的比例很高,表明乙()

A. 风俗习惯改变

B. 土地利用结构稳定

C. 人口迁徙频繁

D. 自然环境变化较大

巢湖平原某地人多地少,原来种植双季稻,越冬作物以油菜为主,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发展、机械化的普及和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这里多种植单季稻,收割后多不经翻耕播种收益较低的越冬作物小麦。图2为该地收割水稻后播种了小麦的农田景观,其中浅色的为稻茬。据此完成3~5题。

图2

3. 在收割水稻后的农田中播种小麦,需在田地中打沟。打沟主要是为了()

2020高中地理热力环流详解及真题解析

2020高中地理热力环流详解及真题解析

2020高中地理热力环流详解及真题解析

高中地理热力环流详解及真题解析

热力环流是高中地理自然地理部分较难理解的考点之一,下面做了整理分享给大家:

第一:热力环流知识详解

1.基本知识

〖概念〗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成为热力环流。

〖成因〗影响其形成的主要因素:太阳辐射——根本原因(地表冷热不均)

〖特点〗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形成过程〗

地区间冷热不均→空气垂直运动(上升或下沉)→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大

气的水平运动→热力环流

〖图示〗

(1)地区间的冷热不均,引起空气的上升或下沉的垂直运动。

(图中实线为等压面,虚线为等高面)

(2)空气的上升或下沉,导致了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如图1)

(3)气压差异又形成大气的水平运动(如图2)。

2.实例

在现实生活中存在很多与热力环流原理相同的大气环流,如城市风、海陆风和山

谷风等。

(1)海陆风:

滨海地区白天陆地升温快,空气膨胀上升,陆地近地面形成低压,风由海洋吹向

陆地(海风);晚上陆地降温快,空气收缩下沉,陆地近地面形成高压,风由陆地吹

向海洋(陆风)。海陆风使滨海地区气温日较差减小,降水增多。

(2)山谷风:

白天山坡的大气温度高,暖空气沿山坡上升,形成谷风;夜间山坡的大气温度低,冷空气沿山坡下滑,形成山风。在山谷和盆地常因夜间冷的山风吹入谷底,使谷底和

盆地内形成逆温层。若在这些地区布局有废气、粉尘排放的工业,常容易造成大气污

染事件。

(3)、城市风:由于城市释放出大量的人为热,导致城市的气温高于郊区,使

城市犹如一个温暖的岛屿,人们称之为“城市热岛”。当大的环流微弱时,由于城市

2020高考地理二轮:大气的热力状况

2020高考地理二轮:大气的热力状况

2020高考地理二轮:大气的热力状况和大气运动附答案

复习:大气的热力状况和大气运动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所示近地面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 )

A.①B.②C.③D.④

2、白天多云时,气温比晴天低,是因为( )

A.①B.②C.③D.④

3、早春和晚秋,多云的夜晚不会有霜冻,主要起作用的是( )

A.①B.②C.③D.④

【答案】B D C

*4、读如图四幅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图,图中曲线和直线表示等压面)中,正确的有()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C

5、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中,不具有选择性的是()

A. 吸收作用

B. 反射作用

C. 散射作用

D. 折射作用【答案】B

*6、下面四幅图表示的热力环流中,错误的是

【答案】C

下图中甲图表示某海滨地区海洋与陆地表面气温日变化,乙图表示同一海滨地区海陆之间气流运动特征。据图

分析回答1--2题。

7、由甲图可知乙图出现时间约

A.6时~18时

B.18时~次日6时

C.8时~16时

D.16时~次日8时

8、产生甲乙两图现象的原因是

A.风带气压带的季节移动B.海陆间热力性质的差异

C.受太阳辐射的影响D.受地形条件的影响

【答案】C B

[2019·广东中山质检]

2015年《穹顶之下》播出后,大家认识到雾霾的危害,左图为我国某地雾霾前后对比图,右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题。

9、“高处不胜寒”体现了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是()

A.①B.③C.④D.⑤

10、雾霾天气时,右图中的()

A.①减弱B.②减弱C.③增强D.⑤增强

【答案】C D

11、(2019·广州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20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特训专练:大气受热过程和气温(含解析)

2020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特训专练:大气受热过程和气温(含解析)

2020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特训专练

大气受热过程与气温

一、选择题

下图为某一地区某月等温线(℃)分布图,图中P处因受地形影响气温出现异常,回答1~2题。

1、图中P处的气温可能为( )

A.20 ℃或16 ℃

B.23 ℃或14 ℃

C.17 ℃或18 ℃

D.19 ℃或15 ℃

2、该图所示可能是( )

A.北半球的3月

B.北半球的7月

C.南半球的2月

D.南半球的8月

解析第1题,两条等值线之间的闭合等值线内的值,遵循“大于大的,小于小的”的规律,因此P处气温应大于20 ℃或小于16 ℃。第2题,根据等温线可判断该区域属于南半球,海洋上的等温线向高温方向凸出,说明海洋温度低于陆地,那么应该是南半球的夏季。答案 1.B 2.C

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采用双层覆膜技术(两层覆膜间留有一定空间),效果显著。下图中的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12

月至次年2月)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据此完成3~5题。

3、图中表示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的曲线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4、该地寒冷期( )

A.最低气温高于-16 ℃

B.气温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

C.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

D.膜内温度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一致

5、该地可能位于( )

A.吉林省

B.河北省

C.山西省

D.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解析第3题,材料中提到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采用双层覆膜技术效果显著,说明①②为覆盖地膜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曲线,排除③④。又根据枯雪年降水少,昼夜温差较大,丰雪年降水多,昼夜温差小,可进一步判断:①为丰雪年覆盖地膜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曲线,②为枯雪年覆盖地膜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曲线,因此答案选B。第4题,由图可知,图中的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12月

2020年全国统一高考地理试卷(新课标ⅱ)(含解析版)

2020年全国统一高考地理试卷(新课标ⅱ)(含解析版)

题。
6.图示观测时段内( ) A.正午绿洲和沙漠长波辐射差值最大 B.傍晚绿洲降温速率大于沙漠 C.凌晨绿洲和沙漠降温速率接近 D.上午绿洲长波辐射强于沙漠
第2页(共19页)
7.导致绿洲夜间地表温度仍低于沙漠的主要原因是绿洲( )
①白天温度低 ②蒸发(腾)多 ③空气湿度大 ④大气逆辐射强
A.①②
B.②③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发展、机械化的普及和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适宜大规模的机械
化作业,所以该地区应该是种田的少但种田大户增多了,所以 D 对。
故选:D。
第9页(共19页)
【点评】本题难度小,属于基础题,考查区域农业的变化特征。解题的关键是从材料中 获取信息,需要考生结合区域实际分析即可。
对我国甘肃某绿洲观测发现,在天气稳定的状态下,会季节性出现绿洲地表温度全天低 于周边沙漠的现象。如图呈现该绿洲和附近沙漠某时段内地表温度的变化。据此完成 6~8 题。
称,故代表地形;而“柳”为柳树,则代表植被,A 对。
故选:A。
【点评】本题属于简单题,考查的内容是自然要素在地理环境中形成的作用,需要结合
地理常识进行综合分析判断。
2.图示甲、乙两地区地名中“河”“沟”“湾”等出现的比例很高,表明乙地区( )
A.风俗习惯改变
B.土地利用结构稳定
第7页(共19页)
C.人口迁徙频繁

2020年高考地理试题标准答案及解析(全国Ⅱ卷)(高清版)

2020年高考地理试题标准答案及解析(全国Ⅱ卷)(高清版)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地理试题标准答案解析(全国Ⅱ卷)

适用地区:内蒙古、黑龙江、辽宁、吉林、重庆、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地名常和所在地特定时期的地理环境有关。图1所示区域有1700多个行政村,其中85%以上村名与自然要素或地理方位等有关。该区域处于毛乌素沙地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据此完成1~2题。

图1

1. 与图示区域中地名“河”“梁”“柳”相关的自然要素依次是()

A. 水文、地貌、植被

B. 地貌、水文、植被

C. 植被、地貌、水文

D. 水文、植被、地貌

2. 图示甲、乙两地区地名中“河”“沟”“湾”等出现的比例很高,表明乙()

A. 风俗习惯改变

B. 土地利用结构稳定

C. 人口迁徙频繁

D. 自然环境变化较大

巢湖平原某地人多地少,原来种植双季稻,越冬作物以油菜为主,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发展、机械化的普及和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这里多种植单季稻,收割后多不经翻耕播种收益较低的越冬作物小麦。图2为该地收割水稻后播种了小麦的农田景观,其中浅色的为稻茬。据此完成3~5题。

图2

3. 在收割水稻后的农田中播种小麦,需在田地中打沟。打沟主要是为了()

高三地理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三地理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三地理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试题答案及解析

1.下图是50°N大陆西岸某地区,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关于图中河流和湖泊叙述正确的是

A.全部为外流河B.河流径流季节变化大

C.湖泊为咸水湖D.湖泊为内流湖

【答案】D

【解析】注意图中指向标,得出下北上南;根据等高线判断,可知南部河流注入湖泊,湖泊不与

外海相通,河流为内流河,湖泊属于内流湖;北部河流注入海洋,为外流河;根据判断,图示区

域为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温和多雨,雨水补给量大,湖泊应为淡水湖,河流径流量变化不大。

故选D。

【2】图中沿海地区沙丘带形成的自然原因是

A.沿岸洋流的影响导致B.河流堆积作用形成

C.风力堆积作用形成D.人类破坏植被导致

【答案】C

【解析】因为题干中问题为自然原因,排除D;该沙丘带向内部陆延伸宽度大,故不受洋流影响;该沿海沙丘带处无河流,故无河流堆积作用;该地区常年受西风影响,吹动岸边的沙滩,由风力

堆积作用而形成沙丘。故选C。

【3】图中森林主要为

A.温带落叶林B.常绿硬叶林

C.针叶林D.常绿阔叶林

【答案】A

【解析】据上题分析,该地区为温带海洋性气候,自然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森林为温带落叶

阔林。故选A。

【考点】本题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据下图分析,2011年 8月云南宣威发生严重干旱的主要原因是( )

A.大气环流异常B.东南季风较弱

C.植被少蒸发旺盛D.溶洞多渗漏严重

【答案】A

【解析】读图可知,云南宣威2011年1—8月降雨明显低于历年同期平均值,7—8月的气温又

明显高于历年同期平均值,因此该地发生严重干旱的主要原因是气候异常所致,而大气环流异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高考地理二轮:大气的热力状况和大气运动含答案

**大气的热力状况和大气运动**

一、选择题

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燃烧柴草防御霜冻的做法,有利于( )

A.增强①B.增强②C.增强③D.增强④

2.白天的大雾天气使空气能见度降低的主要原因是( )

A.大雾削弱了地面辐射B.大雾对太阳辐射具有反射作用C.大雾改变了太阳辐射的波长D.大雾增强了大气逆辐射

【答案】D B

【解析】该组试题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总体难度适中。

1、由图可知,图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达到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被大气削弱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燃烧柴草产生的烟雾可以增强大气逆辐射,即④增强。

2、白天的雾通过反射与吸收作用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因而空气能见度降低。

读某日部分城市天气预报表和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题。

3、该日昼夜温差最小的城市,上图中能反映其产生原因的是()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4、据表及所学知识分析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日上海的降水可能是台风影响所致

B.该日北京最高气温出现在12时

C.该日哈尔滨的大雾天气可能是寒潮降温所致

D.西宁昼夜温差最大与日落晚、日照时间长有直接关系

【答案】C .A

第3题,从表中可读出上海昼夜温差最小,白天中雨,云层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气温低;夜间小雨,大气逆辐射作用强,气温高。

第4题,从表中看,我国南北普遍高温,为夏季,上海降水可能是台风影响所致;一天中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午后2时;寒潮一般出现在冬半年;西宁夜间气温低是因为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保温作用弱。

5、我国夏季汽车在曝晒之后被称之为“火焰车”(如右图),车内温度高达60 ℃,主要原因是()

A.汽车在夏季获得太阳辐射较多

B.车顶和玻璃阻挡车内长波辐射

C.汽车油漆对大气的反射作用强

D.车顶和玻璃削弱了大气逆辐射

【答案】B

解析:汽车类似于封闭的温室,车玻璃对太阳辐射削弱少,车顶和玻璃阻挡车内长波辐射,导致车内温度高,B项对、D项错。汽车在夏季外部获得太阳辐射更多,但温度低于车内,A项错。汽车油漆对大气具有反射作用,车内温度应较低,C项错。

[2019·甘肃兰州一中月考]

下图中,图甲为同一地点不同天气状况的昼夜温度变化图,图乙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题。

6、由图甲和图乙可知()

A.a曲线表示昼阴夜晴,b曲线表示昼晴夜阴

B.a曲线表示冷锋过境,b曲线表示暖锋过境

C.a曲线表示的昼夜温差小,主要是受到①③的影响

D.b曲线表示的昼夜温差大,主要是受到②④的影响

7、人类通过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可能使图乙中变化相对明显的是() A.①增强B.②增强C.③减弱D.④减弱

解析:第6题,a曲线反映气温日较差小,表示昼阴夜阴,主要是受到①③的影响,云层厚,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大气逆辐射也强,保温作用强,所以昼夜温差小;b曲线反映气温日较差大,表示昼晴夜晴,也主要是受到①③的影响,云层薄,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弱,大气逆辐射也弱,保温作用弱,所以昼夜温差大。

第7题,人类通过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向大气中排放的温室气体减少,大气的逆辐射减弱,即③减弱。

【答案】C .C

史料记载:“左公宗棠就职(注:陕甘总督)后,令民旱地铺沙,改良土地,成为特有之沙田……耕垦日广,民食渐充,白面一斤值钱十文,近更广植浙桑,此地之桑较浙江产叶大汁厚,实为宜蚕。”据此完成第题。

8、左公“令民铺沙”的主要目的是()

①保持土层湿润②恢复土壤肥力③增高地底温度④促进根系发育

A.②④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9、“此地之桑较浙江产叶大汁厚”的优势自然条件是()

A.降水丰沛

B.气温年较差大

C.光照充足

D.土壤肥沃

【答案】B C

解析:第8题,土壤层铺沙可以减少水分蒸发,保持土壤水分;“铺沙”增加土壤层厚度,夜晚降温幅度小,可以提高地底温度。表层的沙子起不到促进根系发育的作用;沙子不能恢复土壤肥力。

第9题,桑叶叶大汁厚得益于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养分积累。

二、非选择题

10、(2019·吕梁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长期以来为彝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区,在自然地理单元及人文景观上都是一个相对独特的区域。境内地貌复杂多样,高山、深谷、平原、盆地、丘陵相互交错。凉山彝族自治州干热河谷地区“干热”的气候特征,严重限制了森林植物种类及其分布,导致森林生态系统十分脆弱。擦尔瓦(用羊毛、牦牛毛纺织而成,能御寒、防潮)是凉山彝族最具代表性的服饰,延续两千多年,伴随着凉山彝族社会历史发展一直存留至今,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1)凉山彝族自治州4-9月的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80%以上,并且多夜雨。试简述原因。

(2)分析凉山彝族自治州干热河谷地区森林火灾具有一定的季节性且扑救困难的原因。

(3)有人说,披衣服饰保留至今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说明理由。

解析:(1)形成降水的条件主要有水汽、气流上升运动、凝结核,解答本题要侧重分析水汽来源和气流上升运动。结合经纬度位置判断4-9月该地的水汽主要是由西南季风从印度洋挟带而来的,结合图中地形分布可知西南风可沿山谷而入;再分析气流上升运动,白天日照强烈,气温较高,蒸发较强,气流上升,易形成云层;晚上气流继续上升,山坡地气温下降快,水汽易冷凝成雨。(2)森林火灾多发生于干旱季节,因此需要结合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找出降水少的月份,再结合当地地形、植被情况、风力等方面分析扑救难度大的原因。(3)结合材料可知羊毛、牦牛毛具有御寒、防潮的作用,因此需要结合当地的气候从气温、降水方面分析;结合当地的农业活动分析可知,羊毛、牦牛毛取材方便,结合地形分析可知,擦尔瓦宽大,便于行走。

【答案】:(1)4-9月,西南季风从印度洋带来的丰富水汽,会沿山谷进入该地区,形成降水;该地区多河谷地形,白天该地区日照强烈,水汽大量蒸发,水汽沿山坡上升,不易扩散,形成云层;夜晚山谷热量不易散失,温度高,气流继续上升,山坡地气温下降快,水汽凝结形成降水。

(2)该区域11月到次年4月降水稀少,且蒸发量大,空气干燥;冬春季节,山谷风力大;该区域海拔较高,植被以针叶林为主,其枯枝落叶易燃不易腐,极易引发森林火灾。地形复杂,山地垂直分异明显,容易形成立体式火灾;河谷地势陡峻、山高谷深,道路稀少且崎岖难行,一旦发生火灾,很难扑救。

(3)昼夜温差大,晚上气温低,可以御寒;地形崎岖,擦尔瓦宽大,便于行走;下雨时可以防雨防潮;农业生产以畜牧业为主,羊毛、牦牛毛等取材方便。

11、读沿50°N一带的四地近地面等压面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气压状况的角度分析,甲地近地面为气压控制,乙地近地面为

气压控制。(4分)

(2)从近地面气流状况分析,丙地吹风,丁地吹风。(4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