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创新型城市评价研究

合集下载

基于主成分聚类分析的福建省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评价

基于主成分聚类分析的福建省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评价

95基于主成分聚类分析的福建省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林钰金作者简介:林钰金(1990—),女,福建莆田,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西方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福建福州350108)摘要:以福建省9个城市的经济水平作为研究对象,将主成分分析的原理运用到福建省各城市评价与分析过程,建立科学的城市经济水平的综合评价体系,并对福建省9个城市进行综合对比分析,并且用聚类分析法将各城市按照经济情况的相似性分成三类城市。

研究结果表明,长期以来,福建沿海与山区由于经济发展条件、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因素的差异,造成了山区与沿海的不平衡发展,其中福州市和泉州市作为一类城市,无论在经济综合发展水平还是生产能力水平上都是遥遥领先,厦门生产能力不足,但综合排名第一,其他城市均处于落后地位,在接下来的发展中应当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关键词: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经济发展水平引言改革开放40年来,福建省整体经济得到显著提升,社会发展也表现出日新月异的变化,其中国内生产总值以近12%的速度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人均纯收入均实现13%的快速增长个,均高于全国同期的增速,城镇化水平平均每年提高1.23%,位居全国第八位,高速公路、铁路运营里程、航空及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一日千里。

在福建省总体发展可喜可贺的同时,增长的空间结构出现了显著的分异,统计数据显示,福州、厦门、泉州三市生产总值占全省比例超过60%。

各个城市之间的经济发展实力与社会发展水平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

当前对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实力的评价内容十分丰富,评价指标多样,评价的方法也是各不相同。

一部分学者采用因子分析法进行经济发展水平评价,如丁红艳等人(2016)①基于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评价了新疆市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林漫冰等人(2018)②基于因子分析法分析我国各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等等;另一部分学者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评价,如樊自甫等(2018)③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省域互联网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祝捷等(2018)④以海峡西岸经济区20个城市的经济水平作为研究对象,运用主成分分析的原理对海西城市进行评价和分析;曹炳汝等人(2014)⑤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测度长三角地区与全国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等等。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城市创新能力比较研究——以合肥、北京、上海为例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城市创新能力比较研究——以合肥、北京、上海为例

收稿日期:2018G07G30基金项目:合肥市社科规划项目 合肥提高城市创新能力比较研究(与北京上海) (项目编号:H F S K Y Y 201801)作者简介:汪晓梦(1970-),男,安徽合肥人,教授.研究方向:经济管理.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城市创新能力比较研究以合肥㊁北京㊁上海为例汪晓梦(合肥市委党校经济管理教研室,合肥㊀230031)摘要:以合肥㊁北京㊁上海为例,利用面板数据,建立城市创新能力比较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城市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和比较.结果表明:三个城市创新能力都很强,合肥创新总量指标不及北京和上海,部分比例指标领先.合肥创新能力综合得分为负值,低于平均值.合肥创新能力优于上海,但与北京差距较大.在此分析基础上,提出合肥要发挥基础研究优势㊁激活创新要素活力㊁等高对接国内外创新前沿㊁推进国家综合科学中心和产业创新中心建设等对策.关键词:城市创新能力;创新驱动;主成分分析;合肥市中图分类号:F 299.27㊀㊀㊀㊀㊀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㊀㊀㊀㊀㊀㊀文章编号:1008G6021(2018)04G0038G04㊀㊀一㊁问题的提出与相关研究(一)问题的提出十八大以来,合肥深入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合肥市战略地位日趋突出,是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城市,是继上海后获批的第二个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是一带一路双节点城市,是皖江经济带核心城市.合肥发展面临很多新机遇,是安徽省在中部崛起中闯出一条新路的重要承担者.合肥市委㊁市政府提出 加快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建设,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 目标,集中全市力量,激活创新要素,激发创新活力,努力早日实现战略定位.在新时代,如何评判合肥市创新能力,尤其是与上海市㊁北京市的创新能力比较,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二)相关研究城市创新能力及其比较研究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热点和焦点.从可查的国内文献可以看出,关于城市创新能力研究主要集中于体系㊁系统㊁文化㊁职能㊁效益和环境等方面的内容,倾向于定性方法.近几年,城市创新能力逐步出现定量研究模式,代表性文献有:隋艳颖以北京㊁上海㊁广州㊁深圳为例,利用面板数据,建立多指标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城市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模型对四座城市的创新能力进行比较和评价[1].万陆㊁刘炜等通过构造城市创新指数,将城市创新能力分为发展基础㊁科技研发和科技成果产业化三个维度,用2013年经济普查数据,定量测量了全国经济百强城市,以及珠三角9市和粤东西北7市的创新能力[2].安娜㊁戴宏伟在深入分析城市创新能力的基础上,从知识创新能力㊁技术创新能力㊁制度创新能力㊁产业创新能力㊁服务创新能力五个方面,运用20个指标构建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使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并运用该体系对浙江省11个地市的城市创新能力进行了实证研究和比较分析[3].魏贺㊁何颖以北京和上海为例,使用时间序列面板数据,重点比较了这两个城市的创新能力[4].秦广虎从城市创新支撑㊁投入㊁产出和反馈能力4个维度构建皖江城市带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级数突变法对综合创新能力进行定量测评分析[5].83可以看出,目前城市创新能力比较研究主要是构建评价指标,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但评价指标不统一,没有评价标准模式,数量方法也不统一.评价对象主要集中于国家和省级层面,关于合肥市创新能力比较研究文献几乎没有.本文拟在参考城市创新比较相关研究成果和评价理论的基础上,构建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合肥城市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并与上海㊁北京进行比较.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合肥市情及其创新实践,提出提高合肥城市创新能力的对策和建议.二㊁变量选择与模型确定(一)变量设计原则1.重要性.在相关文献中,反映城市创新指标众多且不统一.结合合肥㊁北京㊁上海创新实际情况,选出最具有城市创新能力代表性的重要指标.2.可比性.确保数据统计口径㊁计算方法㊁度量单位和测度时间一致,否则不具有可比性.3.便利性.由于目前城市统计年鉴㊁经济社会发展公报格式与内容等不尽相同,指标不一致.因此,所设计的指标数据通过查阅资料和实地调研获取,一般不能经过数学推算或估计.(二)变量选择参考相关文献,根据合肥市创新实践,初设创新能力评估变量.经变量间相关性检验,凡是相关度超过90%的两个变量,剔除其中之一.故最终本次城市创新能力评价筛选变量为:人均G D P (元)㊁移动电话普及率(%)㊁计算机使用率(%)㊁每万人拥有高校学生数(人)㊁每万人拥有图书馆藏书量(册)㊁货运量(千吨)㊁固定资产投资(亿元)㊁实际利用外资(亿美元)㊁每万人专利申请(件)㊁每万人专利授权(件)㊁技术市场成交额与G D P 之比(%)㊁高新出口额与出口额之比(%)㊁每万人R&D 人数(人)㊁R&D 经费占G D P (%)㊁地方财政科技投资占G D P 比重(%)㊁教育/财政收入(%)㊁每万人拥有规模工业数(家)㊁研发机构(个).(三)数据来源本文数据来源于2017年合肥市㊁上海市㊁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公报(官网发布),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部分数据来源于三市科技局㊁统计局网站.(四)模型确定本次数据主要是年度截面数据,样本小,信息少且没有显著的数学特征,适用主成分方法分析.事物的信息需要多个指标变量才能反映出来,但多变量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增加了问题分析的复杂程度.主成分分析的主要思想是降维,主要针对系统的一组大量信息,通过代数学正交变换,利用原始变量的线性组合,提炼出一个或几个互补相关综合指标,反映系统绝大部分信息[6].三㊁数据处理与综合分析(一)数据处理1.解释的总方差利用S P S S 软件对原始数据进行处理,得出的方差贡献率如表1所示.表1㊀解释的总方差成分初始特征值合计方差/%累积/%提取平方和载入合计方差/%累积/%旋转平方和载入合计方差/%累积/%110.63159.05959.05910.63159.05959.05910.62058.99958.99927.36940.941100.0007.36940.941100.0007.38041.001100.000㊀㊀2.成分矩阵与特征向量矩阵由表1可知,有2个特征根大于1,且累计方差贡献率已经达到100%,因此存在2个主成分F 1与F 2.根据成分矩阵,分别除以特征根的算术平方根,得出特征向量矩阵,如表2所示.3.综合得分及排序向量矩阵乘以指标原始数据标准化值即可得到F 1与F 2,综合得分F =(F 1∗10.631+F 2∗7.369)/(10.631+7.639),如表3所示.93表2㊀成分矩阵与特征向量矩阵变量成分矩阵成分1成分2向量矩阵成分1成分2人均G D P 0.809-0.5880.248-0.217移动电话普及率0.8980.4410.2750.162计算机使用率-0.160.987-0.0490.364每万人高校学生数-0.680.733-0.2090.27每万人图书数-0.09-0.996-0.028-0.367货运量-0.398-0.918-0.122-0.338固定资产投资0.999-0.0340.306-0.013实际利用外资0.925-0.3810.284-0.14每万人专利申请-0.8850.466-0.2710.172每万人专利授权-0.85-0.526-0.261-0.194技术市场额/G D P -0.0121-0.0040.368高新出口/进出口0.9520.3070.2920.113每万人研发人数0.996-0.0840.305-0.031研发经费/G D P 0.9980.0590.3060.022地方科技投资/G D P -0.9010.434-0.2760.16教育经费/G D P -0.1210.993-0.0370.366规模以上工业数/万人-0.882-0.471-0.271-0.174研发机构数-0.81-0.587-0.248-0.216表3㊀城市创新能力主成分得分及排序城市F 1F 1排序F 2F 2`排序F F 排序合肥市-2.32431.6911-0.6802北京市2.88511.36222.2621上海市-0.5622-3.0543-1.5823㊀㊀(二)综合分析1.主成分F 1合肥F 1得分为-2.324,最小,排序第三.合肥和上海F 1得分都为负数,表示低于平均值.北京F 1得分2.885,大于零,高于平均值.合肥F 1与北京相差5.209.合肥F 1与上海相差1.762.2.主成分F 2合肥F 2得分为1.691,最大,位居第一.合肥和北京的F 2得分均大于0,高于均值.而上海F 2得分为-3.054,低于均值.合肥F 2与北京相差0.329.合肥F 2与上海相差4.745.3.综合得分F 合肥F 得分为-0.680,排序第二,仍为负数,低于均值.上海综合得分为-1.582,低于平均水平且差距较大.北京F 为2.262,排序第一,高于平均水平很多.合肥F 与北京相差2.942,与上海相差0.902.四、结论与对策建议(一)结论1.合肥始终坚持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全面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合肥城市创新能力不断提升,虽大部分总量指标不及北京㊁上海,但不少相对(比例)指标优于京沪.2.合肥城市创新能力居中.通过主成分分析,合肥创新能力总体性不错,排序第二位,介于北京(排序第一位)与上海之间(排序第三位).3.合肥城市创新能力低于三个城市的总体平均值,优于上海创新能力,但与北京差距还是较大.04(二)对策1.立足合肥市情,充分挖掘创新资源,激活创新活力.做好创新战略顶层设计,瞄准国内外创新前沿,进一步推进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和产业创新中心建设,打造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2.加大创新投入力度,做好政府创新投入预算,鼓励企业自筹经费,激励社会资本注入创新活动.政府发挥创新管理与服务作用,指导全社会创新过程,做好创新监测和预警工作.建立创新信息平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实现创新价值.3.发挥创新优势,加强基础研究,加快创新人才培养.制定差异化特色人才政策,引进创新高端人才和科研团队来肥创新创业.切实做好人才的引进与培养,为创新提供持续动力.4.加强创新交流,借鉴先发地区创新经验,创造合肥创新特色模式.合肥创新东向发展,等高对接京沪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㊁国际创新先进城市.在原有的创新基础上,剖析创新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完善创新政策,开创合肥特色创新路径.加快创新进程,加速创新突破,领先国内,领跑国际.参考文献:[1]㊀隋艳颖.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城市创新能力比较研究:以一线城市为例[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8(1):24G31.[2]㊀万陆,刘炜,谷雨.广东城市创新能力比较研究[J].南方经济,2016(8):94G104.[3]㊀安娜,戴宏伟.浙江省城市创新能力比较研究[J].经济论坛,2016(3):33G36.[4]㊀魏贺,何颖.城市创新能力比较分析:以北京和上海为例[J].工业技术创新,2015(4):459G479.[5]㊀秦广虎.级数突变理论评价视角下的皖江城市带城市创新能力比较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5(16):83G86,93.[6]㊀陈胜可.S P S S统计分析从入门到精通[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372G376.C o m p a r a t i v e S t u d y o fU r b a n I n n o v a t i o nA b i l i t y B a s e do nP r i n c i p a l C o m p o n e n tA n a l y s i s:T a k i n g H e f e i,B e i j i n g a n dS h a n g h a i a s a nE x a m p l eWA N G X i a o m e n g(D e p a r t m e n t o fE c o n o m i cM a n a g e m e n t,P a r t y S c h o o l o fH e f e iM u n i c i p a l C o mm i t t e e,H e f e i230031,C h i n a)A b s t r a c t:T a k i n g H e f e i,B e i j i n g a n dS h a n g h a i a s a ne x a m p l e,u s i n gp a n e l d a t a t oe s t a b l i s hc o m p a r a t i v e i n d i c a t o r s o fu r b a n i n n o v a t i o nc a p a b i l i t y,a n du s i n gp r i n c i p a l c o m p o n e n ta n a l y s i s,t h e p a p e re v a l u a t e sa n d c o m p a r e s u r b a n i n n o v a t i o n c a p a b i l i t i e s.T h e r e s u l t s s h o wt h a t t h e i n n o v a t i o n a b i l i t y o f t h e t h r e e c i t i e s i s v e r y s t r o n g,a n d t h e t o t a l a m o u n t o f i n n o v a t i o n i nH e f e i i s n o t a s g o o d a s t h a t o f B e i j i n g a n dS h a n g h a i,a n d s o m e o f t h e i n d i c a t o r s a r e l e a d i n g.T h e 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 s c o r eo fH e f e i s i n n o v a t i o na b i l i t y i sn e g a t i v e,l o w e r t h a n t h e a v e r a g e.H e f e i s i n n o v a t i o na b i l i t y i s b e t t e r t h a nS h a n g h a i a n db e h i n dB e i j i n g.T h e g a p b e t w e e n H e f e i s i n n o v a t i o n c a p a b i l i t y a n dB e i j i n g i s l a r g e.O n t h eb a s i s o f t h i s a n a l y s i s,i t i s p r o p o s e d t h a tH e f e i s h o u l d g i v e f u l l p l a y t ot h ea d v a n t a g e so fb a s i cr e s e a r c h,a c t i v a t et h ev i t a l i t y o f i n n o v a t i o ne l e m e n t s,a n dc o n n e c t t h e c o n t o u r s o f i n n o v a t i o na t h o m e a n d a b r o a d,a n d p r o m o t e t h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 n a t i o n a l 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 s c i e n c e c e n t e r s a n d i n d u s t r i a l i n n o v a t i o n c e n t e r s.K e y w o r d s:u r b a n i n n o v a t i o n c a p a b i l i t y;i n n o v a t i o nGd r i v e n;p r i n c i p a l c o m p o n e n t a n a l y s i s;H e f e i[责任编辑㊀王七萍]14。

基于PCA的城市创新效果评价X

基于PCA的城市创新效果评价X

基于PCA的城市创新效果评价X 作者:蒋轲磊施宇杰吕忠全来源:《数码设计》2018年第20期摘要:本文针对创新投入和产出的问题,通过主成分分析法,运用MATLAB,建立了对技术创新政策实施效果评价模型。

如果能解决这个问题,政府会更好地开展创新活动,加快发展的进度。

问题采用了回归模型,分成单投入多产出和多投入多产出两类。

先对产出的几个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出的产出的回归系数;再对投入的指标进行主成分,得出投入的回归系数。

以南京为例,政府技术投入资金与企业技术创新产出的关系X=0.4013Y1+0.0346Y2+0.4223Y3+0.4101Y4+0.4308Y5,企業经费投入与企业技术创新产出的关系为0.5864X1+0.5958X2+0.5488X3=0.4013Y1+0.0346Y2+0.4223Y3+0.4101Y4+0.4308Y5。

关键词:主成分分析;回归模型;创新评价中图分类号:TP79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672-9129(2018)20-0042-02Abstract: this paper aimed at the problem of innovation input and output, through the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method, the use of MATLAB, the establishment of technology innovation policy implementation effect evaluation model. If this problem can be solved, the government will better carry out innovative activities and accelerate the pace of development. The problem is divided into two types: single-input multi-output and multi-input multi-output. Firstly,several indexes of output are analyzed by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and the regression coefficient of output is obtained. Then the principal component of the input index is obtained, and the regression coefficient of the input is obtained. Take nanjing as an exampl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overnment technology investment funds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output of enterprises。

基于PCA的城市创新效果评价X

基于PCA的城市创新效果评价X

基于PCA的城市创新效果评价X城市创新效果评价是衡量城市创新活动成果的重要指标之一,对于城市以及相关政策制定者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基于主成分分析(PCA)的城市创新效果评价,并介绍评价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因素。

城市创新效果评价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城市创新活动的发展程度和城市创新成果的实际应用。

在评价城市创新效果时,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包括城市创新的资源、城市创新的人才、创新投资以及创新成果的实际应用情况等等。

在评价城市创新的资源时,可以考虑城市的财政状况、科技研究机构数量、高等教育资源、人口结构等因素。

在评价城市创新的人才时,可以考虑城市的人才流动性、人才储备水平、人才培养机制等因素。

在评价创新投资时,可以考虑城市创新投入的规模、投入的结构以及投入的效益等因素。

在评价创新成果的实际应用时,可以考虑创新成果的产业化率、商业化率、国际化率以及对城市经济和居民生活的影响等因素。

而在这些因素中,每个因素的数据都会有不同的维度和分布,因此需要对这些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同时,在评价城市创新效果时,需要使用PCA进行数据降维,将不同维度的数据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进行降维,得到更加简洁清晰的结果。

具体来说,使用PCA进行城市创新效果评价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第一步,选取需要评价的城市和相关评价因素。

在选择评价因素时,需要根据城市实际情况进行选取,保证评价因素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第二步,对评价因素的数据进行收集和标准化处理。

对于数据的标准化,可以使用z-score标准化方法,将不同维度的数据转换成均值为0、标准差为1的数据。

第三步,进行PCA数据降维。

通过计算城市创新效果因素之间的相关系数,得到特征值和特征向量,并选取主成分进行数据降维。

第四步,使用降维后的数据进行城市创新效果评价。

通过观察主成分得分和原数据得分的变化,评估城市创新效果的整体表现以及各个因素对城市创新效果的影响。

综上所述,基于PCA的城市创新效果评价可以帮助评估城市创新效果的整体表现以及各个因素对城市创新效果的影响,为城市和相关政策制定者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持和决策建议。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唐山市新型城镇化水平研究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唐山市新型城镇化水平研究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唐山市新型城镇化水平研究在深入理解新型城镇化内涵基础上,立足于唐山市的具体情况,建立了由经济发展、人口质量、基础建设、生态建设5个子系统构成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原始数据进行降维,得到能代表唐山市新型城镇化水平的三个主成分,对此加权,算出2012-2016唐山市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综合得分。

据此,对唐山市五年间新型城镇化水平进行评价。

标签:主成分分析;综合评价;新型城镇化;唐山市唐山地处京津冀城市群的重要枢纽地带,又作为河北省的区域中心城市之一,是河北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唐山市经过震后40余载的重建,城市功能和承载力显著增强,城乡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2016年城镇化率已达到60.41%。

目前,有关于针对唐山市新型城镇化水平进行系统分析、研究的文献较少。

现有的一些提升唐山城镇化水平的措施和路径,大多是基于工作实践和感性认识提出的,进行实证分析的文献较少。

因此,深入测评唐山城镇化发展水平,研究唐山市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切实提升唐山市新型城镇化质量,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1 唐山市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数据来源对于城镇化的研究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领域,研究方法相对成熟,研究结果较为丰硕。

李文采用熵值法对甘肃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金融支持力度。

赵爽等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河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

综观以上研究发现,关于城镇化水平测度以及评价的研究方法尚未形成统一标准,评价指标都需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进行选取。

本文遵循科学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定量与定性指标相结合的原则等,并结合唐山市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实际情况,主要从经济发展、人口质量、基础建设、生态建设、城乡统筹五个方面构建了唐山市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本文对2012-2016年唐山市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变化进行研究。

指标体系中的数据来源于2013-2017年的《唐山市统计年鉴》、《河北省环境统计年报》、《河北省统计年鉴》、《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公报》。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我国各省创新能力评价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我国各省创新能力评价

u2p
U = ( u1 , , up ) =
u n1 u n2
unp
第四步: 确定主成分个数。
利用主成分分析 的目的是为了减少变量的个
数, 所以一般绝不用 p 个主成分, 而用 m < p 个主成
分, 通常所取 m 使得累积贡献率, 达到 85% 以上为 宜, 即:
m
p
i(
i ) - 1 > 85%
2, , m。
析, 将原始数据( 略) 输入, 进行标准化。
( 2) 对标准化后的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 得到相
3 各省创新能力评价实证分析
3. 1 数据来源及评价过程 本文以我国 31 个省市为对象, 依据 2008 年的
原始统计数据, 对 31 个省的创 新能力进行综 合评 价。相关数据 主要源自: 中国统计年 鉴 2009[ 6] 、中 国科技统计年鉴 2009 以及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
第三步: 计算 R 特征值和特征向量。
根据特征方程∣ R- I ∣= 0 计算特征根 i ,
并将计算出的特征根从大到小排列: 1 ∀ 2 ∀ 3 ∀
∀ p , 同时, 可以求出对应的特征向量 u1 , u2 , ,
un。从而可以得到主成分: F= UX , 即:
u11 u 12
u1p
u21 u 22
科研经费筹集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x 1 人/ 万人
x2

x 3 人/ 万人
x4

x5

x6

x 7 人/ 万人
x8
%
x 9 亿元
x 10
亿元
x 11

x 12

x 13

山东省六个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创新竞争力评价——基于主成分分析和

山东省六个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创新竞争力评价——基于主成分分析和

山东省六个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创新竞争力评价——基于主成分
分析和
山东省六个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创新竞争力评价——基于主
成分分析和集对分析
陈静岳海鸥武张亮
【摘要】摘要:创新竞争力是城市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获得长久竞争优势的重要力量,对创新型城市的创新竞争力评价研究,将有助于城市的创新竞争力的提高,对建设创新型省份和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选择以山东省6个国家创新型城市为研究对象,建立了4个一级指标和18个二级指标的创新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首先,利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分别对6个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创新竞争力进行了分析研究,根据两种分析方法的结果,将创新型城市归为3类:青岛、济南,创新竞争力最强;潍坊、东营、烟台,其创新竞争力一般;济宁市,创新竞争力较弱;其次,通过集对分析法计算各指标权重和综合得分,进一步分析了影响城市创新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最后,提出了对提高创新型城市创新竞争力的建议。

【期刊名称】情报工程
【年(卷),期】2019(005)001
【总页数】14
【关键词】创新型城市;创新竞争力;主成分分析;集对分析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基金项目:山东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重点项目(2017RZA01005)。

为深入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自主创新战略,探索差异化的城市创新发展路径,国家科技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围绕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实现创新驱动发展,陆续确立了国家创新型城市建。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全国主要城市空气质量评价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全国主要城市空气质量评价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全国主要城市空气质量评价随着城市化的进程,空气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

针对全国31个主要城市的空气质量问题,基于主成分分析方法,借助R软件,利用全国主要城市的空气质量环境影响因素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出影响空气质量的主要因素。

标签:主成分分析;空气质量;R软件1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近年来,全国各大城市均频频出现“雾霾”天气,空气质量问题愈发严重。

而影响空气质量的因素又是复杂的,只有找到最主要的因素,才可以较好的解决空气质量问题。

随着多元统计分析的普及和应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已成为一种新兴的评价方法,在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方面应用广泛。

主成分分析(Principle Component Analysis,简称PCA)方法是一种把原来多个指标化为少数几个互不相关的综合指标的多元统计方法,可以达到数据化简、揭示变量之间关系和进行统计解释的目的。

在实际应用中主要用来对数据集的属性去进行相关分析和降维。

而其实判定一个区域的空气质量需考虑的因素十分复杂,进行主成分分析需要抓住其各因素之间的内在关系,寻找影响环境质量的最大因素。

2主成分分析方法2.1基本原理主成分分析方法是建立一种从高维空间到低维空间的映射,即把多个指标转化为少数几个综合指标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其目的是在保证信息损失量最小的前提下,尽可能提取问题的主要方面,从而对多变量数据进行最佳综合简化。

通常数学上的处理就是将原来m个指标作线性组合,得到一个新的综合指标。

选取第一个线性组合Y1(即第一个综合指标)的方差来表示含有信息的多少,若Y1越大,则表示Y1包含的信息量就越多。

如果在所有的线性组合中选取的Y1方差最大,则称Y1为第一主成分,其方差在总方差中所占比率称之为解释方差,其方差越大,它的贡献越大,其代表原始数据的能力就愈强。

如果第一主成分不足以代表原来m个指标的信息,再考虑选取第2个线性组合Y2,与Y1共同反映原始信息,通常当前n个主成分的方差占总方差的85%以上即可认为这n个主成分能代表该数据的大部分信息。

基于PCA的城市创新效果评价X

基于PCA的城市创新效果评价X

基于PCA的城市创新效果评价X在现代城市发展中,创新被认为是推动城市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之一。

评估城市的创新效果对于了解城市发展的情况,指导城市创新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基于主成分分析(PCA)方法,使用中文进行城市创新效果评价,旨在通过综合指标评估城市创新的整体效果。

需要确定评价城市创新效果的指标体系。

城市创新效果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评估,包括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创新活动等。

在确定指标体系时,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 创新投入:评估城市创新活动中的资源投入情况,包括人力资源、研发投入、创新支持政策等。

2. 创新产出:评估城市创新活动的成果和效益,包括科技成果转化、新产品开发、创新创业活动等。

3. 创新环境:评估城市提供创新支持的环境和条件,包括科技创新基础设施、人才引进政策、创新文化等。

然后,通过收集相关数据,计算每个指标的具体数值。

由于不同指标的度量单位和数量级可能不一样,因此需要进行归一化处理,将指标转化为无单位的相对指标。

接下来,利用PCA方法对归一化后的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

PCA可以通过降维,将多个相关指标转化为少数几个主成分,以减少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提取出主要影响城市创新效果的因素。

具体实施时,可以利用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来确定降维后的维度数。

根据降维后的主成分和相关系数,可以计算每个城市的创新效果得分。

根据这些得分,可以对城市的创新效果进行排名和比较,从而评估城市创新的整体效果以及各个方面的优劣势。

需要注意的是,PCA方法是一种统计方法,只能通过对已有数据的分析来评估城市创新效果。

在实际应用中,由于数据的局限性和主观因素,评估结果可能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在使用PCA方法进行城市创新效果评估时,需要理性对待评估结果,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判断。

还需要与其他评估方法相结合,以获得全面的评估结果。

15基于因子分析法的我国创新型城市评价_周晶晶

15基于因子分析法的我国创新型城市评价_周晶晶

第34卷专刊2013年12月科研管理Science Research Management Vol.34,Supplement December ,2013收稿日期:2013-06;修回日期:2013-11.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1373169;71003023);江苏省社科基金(12EYC009);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计划;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2013ZDIXM028);中国博士后基金(2013T60634;2012M511434);苏州大学社会发展研究院研究项目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周晶晶(1990-),男(汉),江苏泰兴人,苏州大学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技术管理。

沈能(1976-),男(汉),浙江平湖人,博士,苏州大学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创新管理。

文章编号:1000-2995(2013)ZK -008-0195基于因子分析法的我国创新型城市评价周晶晶,沈能(苏州大学东吴商学院,江苏苏州215021)摘要:创新型城市建设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

对我国创新型城市的建设情况进行评价,并科学准确地把握我国创新型城市建设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在分析了国内外学者关于创新型城市的构成要素和评价指标的基础上,构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然后运用因子分析法对苏州、南京、杭州等14个城市的创新绩效进行实证分析,进而运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对上述14个城市的评价得分进行聚类分析。

结果表明:上述14个样本城市大体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包括天津和广州,这两个城市创新型城市建设情况相对较好;第二层次包括苏州、南京、杭州、无锡、西安和武汉,这几个城市的建设水平要低于第一层次;第三层次包括长沙、宁波、青岛、成都、沈阳和大连,这几个城市的创新型城市建设水平最低。

关键词: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因子分析;聚类分析中图分类号:F292文献标识码:A1引言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在论述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时明确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城市创新能力评价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城市创新能力评价

1 创 新会 向知 识社 会 的演 进过 程 中 ,现代 科
学技术起到 了引领和不断推动的作用 ,而创新作为科学技术发 展的推动力也越来越成为国家经济发展 的核心驱动力。 创新这 一概 念 最早 见 于经 济学 家 约 瑟夫 一熊 彼特… 的 “ 创新理论” ,他把创新界定为 “ 执行新 的组合 ” ,即建立一种 新的生产函数,把一种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 生产体系。围绕这一概念 ,后来 的研究者逐步建立起 以创新为 核 心 的经 济 发展 理 论 ,并 广 泛 指导 于 科 技 、产 业 等生 产 实 践 领 域。18 97年 ,英 国经济学家弗 里曼 运用 国家创新 系统这 一概 念分析 日本经济问题 ,他将创新系统作为一种理论概念和分 析方法而引起 了学术界 的重视 和肯定。英 国的库 克于 19 9 2年 在 《 区域创新 系统:全球化 背景下区域 政府管理 的作用》 一 书中提出了区域创新 系统 ( ei a InvtnSs m ) R g nl noao yt s ,从 o i e 系统 构 成 的角 度 对 区域 创 新 系 统 的 概 念 作 了界 定 。2 0世 纪 9 0 年代 ,美国 “ 可持续社 区联合 中心 ”发表 了题 为 《 创新 型市 县伙伴关 系》 的报告 ,总 结许 多城市 已完成 的创新 性项 目的 经验。芬兰首都 赫尔 辛基市政 府与 赫尔辛基技 术大学 于 20 01 年共同设立 了 “ 新型城 市计划 ” 创 ,希望 通过伙 伴之 问 的合 作 ,激发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创新已经逐步成 为了各国发展的 战略选择 ,成为城市经济发展重要的内在动力 和决定性因素。
明确提 出:到 2 2 ,使 中 国的 自主创新能力显著 增强 ,进 0 0年 入 创新 型 国 家行 列 的 目标 。随 后 ,北 京 、上 海 、深 圳 、大 连 、 南京 、青岛等城市均提出建设创新型城市 ,将提高 自主创新 能 力作为城市发展的首要任务。对 于创新型城市 的界定 和对城市 的创新能力评价也就显示 出了极其重要的意义 。 目前国内对于创新 型城市的研究 中,有很 多对于城市创新 能力 的评价指标以及评价方法的研究 。有关城市竞争力 、区域 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 的评价的研究均涉及创新指标 ,而且基本 都采 用 多指 标 的综 合 评 价 的 方法 ,主 要有 以下 三 种关 于创 新 能 力 的评 价指 标 体 系 : ( ) 从 投 入 一产 出 的 角 度 出 发 ,如 胡 1 琴 将 区域 创新 能 力 评 价指 标 分 为 :科 技 进 步技 术 基 础 、科 技 活动投入 、科技活动产出 、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 的贡献等 四大类共 2 6个指标 ; ( )从 系统功 能的 角度 出发 ,如 王 国 2 贞 将 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分为:知识生产能力 、知识扩散 能力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创新环境 、创新效益等五大类别共 3 个指标 ;( )从 系统的构成要 素出发 ,如罗守贵 、甄峰 1 3

国内外创新型城市研究现状及主要进展

国内外创新型城市研究现状及主要进展

文章编号:1674-9146(2012)04-0038-05国外学者对创新型城市的研究现状创新型城市在英文翻译中有两种说法,一种是“innovative city”,另一种是“creative city”。

前者包含了创新型城市更主流的含义,强调技术、知识、人才和制度等的变革,更容易被新兴的现代化国家所接受,而后者的说法多来自于欧洲地区的学者,他们侧重在理念、创意和文化上建立创新型城市。

为了使检索的结果更具有针对性,分别根据这两种翻译的接受程度在欧洲和美洲选取应用广泛的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发现以下检索结果:在由美国ProQuest 公司建立的收录了3168种期刊(2229种全文期刊),涉及到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商业与经济、教育、法律、科学、社会学等诸多方面的学术研究图书馆(Academic Research Library,简称ARL)数据库里,以“Document title=innovative city”进行全部年限的高级检索,共检索到11篇期刊论文(检索截止时间为2011年12月),截至2011年底,共有10篇有效的期刊论文,具体时间分布及趋势见图1。

同样,笔者在更广泛接受“creative city”这种翻译的欧洲期刊中,选择荷兰Elsevier 出版集团出版的涵盖了1800多种涉及了食品、数学、商业及经济管理等众多学科的Science Direct 里进行高级检索。

在Science Direct 的Journals 里按“title,abstract,keywords=creative city”以“subject=Business,Management and Accounting”“limit by document type=article”检索,共检索到28篇期刊论文(检索截止时间为2011年12月)。

国内外创新型城市研究现状及主要进展陈媞,喻金田(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0)[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0BGL044)收稿日期:2012-01-17;修回日期:2012-02-18作者简介:陈媞(1983-),女,湖北松滋人,在读博士,主要从事技术经济管理研究,E-mail :************************.cn 。

基于PCA的城市创新效果评价X

基于PCA的城市创新效果评价X

基于PCA的城市创新效果评价X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创新已经成为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城市创新能够促进城市产业升级、提高城市竞争力、改善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等,因此对城市创新效果进行科学评价就显得非常重要。

本文将从PCA(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主成分分析)方法的角度,探讨基于PCA的城市创新效果评价方法,以期为城市创新效果的评价提供更加科学、客观的分析手段。

一、城市创新效果评价的相关研究城市创新效果评价一直是城市发展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国外学者就开始对城市创新进行相关研究。

城市创新效果评价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指标选择、评价方法和实证分析等方面。

现有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SWOT分析、多元统计分析、主成分分析等。

主成分分析因其在多元统计分析中的广泛应用,被用于城市创新效果的评价。

主成分分析是一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其基本思想是将原始变量转换为一组互相无关的主成分,从而降低变量的维度。

它通过数据降维、提取变量间的相关性,找到影响因素的主要成分,有利于建立更加简洁、准确的评价模型。

基于PCA的城市创新效果评价方法成为了研究者们关注的焦点。

基于PCA的城市创新效果评价方法主要包括指标选取和模型建立两个方面。

指标选取是评价模型的基础,好的指标选取能够更好地反映城市创新效果的综合情况。

模型建立是评价模型的核心,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城市创新效果进行评价,从而得到较为客观的评价结果。

1. 指标选取城市创新效果的评价指标涉及很多方面,包括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多个层面。

在指标选取时,需要充分考虑这些方面的因素,并选择能够综合反映城市创新效果的指标。

一般来说,可以从城市创新投入、创新成果产出、创新环境和创新绩效等多个方面入手,选择合适的指标进行评价。

2. 模型建立基于PCA的城市创新效果评价模型的建立主要包括数据收集、变量标准化、相关性分析、特征值提取和成分得分计算等步骤。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我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我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我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李大洪副教授(镇江高等专科学校发展研究室江苏镇江212003)◆中图分类号:F()62文献标识码:A内容捕要:本文在分析区域创新能力内涵的基础上。

建立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省级区域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分析。

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t词:区域创新能力评价主成分分析法研究背景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决定一个企业、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能否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

为此,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并将其作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任务。

而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必须以创新型区域建设为基础。

提高区域创新能力不仅是增强区域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增强综合国力的根本途径。

因此。

对区域创新能力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拟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探索建立我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

并依据评价结果对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提出相应建议。

区域创新能力的内涵及其评价指标上世纪90年代以来,对区域创新能力的研究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关于区域创新能力的内涵及构成指标的研究,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在对相关理论和观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笔者认为。

区域创新能力实际上就是区域内知识的生产和转化能力,而知识的生产与转化需要一定社会基础,需要一定的资源投入,最终又体现为一定的产出。

因此,围绕区域创新能力形成与发挥作用的过程,即知识的生产与转化过程,在内涵上可将其归结为创新基础能力、创新投入能力和创新产出能力三个方面。

综合分析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同时考虑到评价指标的系统性、可比性、可操作性及数据的可获得性及其与创新活动的紧密关联性.本文从上述三个方面选取了24个指标构建指标体系。

创新基础能力主要反映地区创新活动所依赖的社会经济文化和教育基础,包括反映地区经济基础的人均G D P(Z)、人均固定资产投资(X)、人均外商直接投资(置),反映地区生活基础的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咒)、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余额(五l。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创新型城市评价研究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创新型城市评价研究
市层面对 创新 能力进行 评 价 , 利 于当 地政 府 动态 掌握 本 地 区 有
等 五个典 型 的欧洲城 市进 行 了实 证研 究 , 试 讨论 创 新 与集 聚 尝
经济的关系。他们得出结论认为, 城市创新主要源于四个方面:
() 1 内部规 模效应 ;2 相 同部 门企 业 的空间 集聚 ;3 城市 化经 () () 济与创新 进程 有很强 的相关性 ;4 全球 化效 应 。此外 ,i ci () Ba h n — n、 o iWod等学者 也关 注 了创 新 型城 市 和城 市 创 新相 关 的 研究 。
和教育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创新集成问题。 综观国外对创新型城市的研究 , 创新型城市的英文表述有
两种 :CeteCt 和“noav i ” “ rav i” InvteCt 。从 文 字 上 看 , 者 带 i y i y 前
究的基础上 , 提出创新城市(r tecy应具备的七个要素: c av i ) ei t 富
了财富创造 、 市 治理 、 的有 机联 系 、 续 发展 、 会环 境 城 整体 可持 社来自创新型城市的概念与内涵
2 o世纪 9 年代 , 0 西方学者为了应对城市衰退和适 应全球 化需要 , 展开了关于城市战略的研究, 城市与创新的关系问题成
为学者们关 注 的焦 点 之一 。在早 期 的研 究 中 , 者们 首 先关 注 学 了创新型城 市 的特 征 。例如 英 国 学 者 L ay等人 在 案例 研 n ar j
有创 意 的人 、 意志与领 导 力 、 的 多样 性 与智 慧 获取 、 人 开放 的组
套便于多城 市问横向比较研究的创新型城市评 价指标体 系。并根据这一指标 体 系用主成分 分析赋 权评价法对 [ 关键 词]创新型城市 ;内涵; 评价 ; 主成分分析

江苏省城市园林绿化质量综合评价研究——基于主成分分析法

江苏省城市园林绿化质量综合评价研究——基于主成分分析法

产 生差异的原 因。希 望能为江苏省 内各城 市更好地 改善城 市园林绿化提供 一定的思路 ,进 而促进城 市 园林绿化建设的稳 定和 可持 续
发展 。 . ຫໍສະໝຸດ 关键词 :环境 ;园林绿化 ;质量评价 ;主成分分析法 中图 分 类 号 :x8 2 3
文 献 标 识 码 :A
1建 设城 市园林绿化 的必要性 城市是人类生存和发展 的一种空 间形式 ,也是一个复杂 的 浓缩的社会系统 ,城市生态 系统是 以人为 主体 的生态系统 ,城 市生态环境的好坏 ,对人 的身心健康影 响巨大 。当今城市急速 发展 ,重度工业化导致环境变得恶劣 。城市生态失去平衡 ,表 现在空气 、水 、土壤受到污染 ,动植物灭绝 ,水土流失 以及土 地沙漠化等 。由此 ,人们生活水平下 降,各种衍生 问题严重 , 威胁人体健康 。严重残酷 的生态环境现实唤醒 了民众 的环境意 识 ,建设和谐 的适宜人们居住生活 的城市刻不容缓 。绿色是城 市可持续发展 的基本色 , 建设城市 园林绿化可维护生物多样性 , 使人与 自然和谐发展 。 2城市园林绿地的功能作 用 在城 市生态系统中 ,绿 地及 绿色植物对城 市环境质量进行 改善 ,绿色植物通过其生理功能 的物质循环和流转所产生 的效 应 ,进而减轻城市发展 中面 临的压力 和带来 的一些负 面影 响 , 表现为 :园林绿地可净化空气 、水体 和土壤 ,改善空气质量 ; 改善城市小气候 ,调节气温 ,消除城市 “ 热 岛效应 ”;降低 噪 声 ;保护农 田 ;保持水土 ;安全 防护 ;监测环境 ;增加生物多 样性 。显而易见 ,绿化在城市生态 系统 中已成 为改善 和优化 城 市生态环境 的主体 ,创造城 市风貌特 色的主导 因素 ,城 市游 憩 休 闲活动 的主要载体 【 l 】 。 3城 市 园 林 绿 化 质 量 综 合 评 价 实 证 研 究 本文选择江苏省 内 1 3 个城市 ,比较 了 1 3 个城 市的园林 绿 化总体 睛况并做 出了分析 。希望能为江苏省 内各地级市 园林绿 化 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量化评价依据 。 3 . 1 评 价 指 标 体 系的 构 建 为了全面反映城市园林 绿化 质量 ,本 文选 择了城市园林绿 地面积 、公 园绿地 面积 、人 均绿地 面积、人均公 园绿地 面积 、 建成 区绿化覆盖面 积、建成 区绿化覆盖率 、建成 区绿地率等 7 个指标 [ 3 ] 。每个指标 的含义如下。 3 . 1 . 1 城市 园林绿地 包括公 共绿地 、生产绿 地 、 防护绿 地 、专用 绿地 、风 景 游览绿地 和街 道绿地 6 类 ,城市绿地覆盖率就等于 6 类 绿地总 面积 除以城市 总面积 。 ‘ 3 . 1 . 2 公 园绿 地 是指市 、区级综合公园 、城市 中的小型公园绿地 、儿童公 园、动物园 、植物园 、体育公园 、纪念性公园 、名胜古迹 园林 。 3 . 1 . 3 人 均 绿 地 面积 人均绿地面积 =城市 园林绿地 / 市辖 区年末总人 口数 。 3 . 1 . 4人均公 园绿地 面积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 =公园绿地面积 / 市辖 区年末总人 口数 。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河南省城市综合竞争力评价研究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河南省城市综合竞争力评价研究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河南省城市综合竞争力评价研究【摘要】城市综合竞争力是指城市在竞争和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城市相比,在经济、社会、科技、环境等方面综合体现出的一定区域范围内集散资源、提供产品和服务的能力。

分析和比较城市综合竞争力,可以客观地衡量和评价城市的综合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

本文拟通过对河南省18个地级市综合竞争力进行评价研究,为各城市政府制定城市发展战略提供依据。

【关键词】城市综合竞争力主成分分析(PCA)评价河南省一、城市竞争力评价研究的意义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的迅速推进使中国各城市和地区的竞争日趋激烈,联系日益密切。

但是,国内许多城市并不了解其他城市,不了解自身竞争的地位和环境、优势和劣势。

城市竞争的无序和盲目性导致竞争城市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缺乏合作难以形成区域内各城市的优势互补。

城市竞争力综合评价研究有助于城市正确认识自身的处境,认识竞争对手、合作伙伴的优势和劣势,并制定正确的竞争与区域合作战略,从而有助于各城市实现有序合理的竞争,充分积极的合作。

同时,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城市和区域间发展的差距也在不断扩大,城市竞争力综合评价研究有助于正确评价各城市的现状和潜力,及时了解各城市发展动向及发展趋势,制定完善的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和战略;有助于各城市之间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有助于实现经济整体的健康发展。

城市是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为企业提供载体和环境条件,国家竞争和产业竞争主要是通过国际城市竞争来实现的。

因此,研究城市竞争力有助于中国参与国际竞争,有助于中国产业参与国际竞争。

二、主成分分析的定义和基本思想主成分分析也称主分量分析,是利用降维的思想,在损失很少信息的前提下把多个指标转化为几个综合指标的多元统计方法。

通常把转化生成的综合指标称之为主成分,其中每个主成分都是原始变量的线性组合,且各个主成分之间互不相关,这就使得主成分比原始变量具有某些更优越的性能。

这样在研究复杂问题时就可以只考虑少数几个主成分而不至于损失太多信息,从而更容易抓住主要矛盾,揭示事物内部变量之间的规律性,同时使问题得到简化,提高分析效率。

基于主成分分析和的房地产投资环境综合评价体系

基于主成分分析和的房地产投资环境综合评价体系

基于主成分分析和的房地产投资环境综合评价体系一、概述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房地产投资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房地产投资环境的复杂性使得投资者在决策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

构建一个科学、全面、系统的房地产投资环境综合评价体系,对于提高投资决策的准确性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主成分分析作为一种有效的数据降维和特征提取方法,在房地产投资环境评价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通过主成分分析,我们可以将众多的评价指标简化为少数几个主成分,这些主成分既保留了原始数据的主要信息,又降低了评价的复杂性。

本文旨在基于主成分分析构建房地产投资环境综合评价体系。

我们将对房地产投资环境评价指标进行梳理和分析,确定评价体系的框架和内容。

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评价指标进行降维处理,提取出影响房地产投资环境的关键因素。

结合实际情况,构建房地产投资环境综合评价模型,为投资者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房地产投资环境评价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为投资者提供更加准确、全面的投资环境信息,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

1. 房地产投资环境的重要性房地产投资环境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在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下,一个全面而精准的投资环境评价体系对于指导投资者做出明智的决策至关重要。

房地产投资环境涵盖了多个维度,包括宏观经济状况、政策法规、市场需求、竞争态势等,这些因素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投资环境的复杂画卷。

房地产投资环境是投资者判断项目可行性的基础。

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意味着市场潜力大、风险相对较低,能够为投资者带来稳定的收益。

通过对投资环境的综合评价,投资者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市场的整体状况和发展趋势,从而作出更加准确的投资决策。

房地产投资环境评价有助于投资者规避潜在风险。

在投资过程中,风险是不可避免的,但通过对投资环境的深入分析,投资者可以及时发现并应对潜在的风险因素。

政策变动、市场需求变化等都可能对投资项目产生重大影响,通过综合评价体系,投资者可以更加敏锐地捕捉这些变化,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城市创新能力的评价研究

城市创新能力的评价研究

城市创新能力的评价研究1.背景及现实意义创新型城市是指主要依靠科技、知识、人力、文化、体制等创新要素驱动发展的城市,对其它区域具有高端辐射与引领作用。

创新型城市的内涵一般体现在思想观念创新、发展模式创新、机制体制创新、对外开放创新、企业管理创新和城市管理创新等方面。

城市创新能力,即一个城市将知识等各种要素转化为新产品、新工艺、新服务的能力,它关系到该城市持续发展的动力和长期竞争力。

它主要由城市知识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制度创新能力、服务创新能力、产业创新能力等构成。

创新是在一定的宏观经济背景下进行的,城市的宏观经济发展水平也成为影响城市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目前,我国正逐步涌现出一批创新型城市,但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进一步加剧,他们的创新能力也不尽相同。

本文通过28个评价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综合评价了不同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的差异,力求对创新型城市的创新能力的评价考核更加科学、客观。

2.方案设计2.1 评价步骤评价城市创新能力,要选取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指标,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接着确定城市创新能力的评价方法,最后运用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对我国18个城市进行实证研究。

具体步骤如下(1)对城市创新能力进行分解,选择各评价指标;(2)确立总体评价指标体系(3)选择研究样本,收集样本数据;(4)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各城市创新能力进行评价,计算综合得分并排序;(5)运用描述性统计法和聚类分析法对样本城市进行分析。

2.2指标体系构建本文从知识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制度创新能力、产业创新能力和服务创新能力等方面构建了城市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知识创新能力是一个地区技术创新的基础,创新主体主要是高校和独立科研机构。

技术创新能力是城市创新能力的核心,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企业直接地将新的技术转化为商品,企业直接面向市场,市场又通过企业,有效地引导科技研究的方向。

制度创新的主要功能是为创新活动提供制度保障和法律、法规及政策保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创新型城市评价研究作者:魏江刘怡胡胜蓉来源:《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03期[摘要]通过文献研究剖析创新型城市的概念与内涵,简要归纳现有创新型城市评价的维度与方法,提出了一套便于多城市间横向比较研究的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并根据这一指标体系用主成分分析赋权评价法对我国20个城市的创新水平进行了评价。

[关键词]创新型城市;内涵;评价;主成分分析[中图分类号]F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763(2009)03—0053—06创新型城市是创新型国家的构建基础,合理评价城市的创新能力和水平,是创新型国家战略目标的具体分解。

选择从城市层面对创新能力进行评价,有利于当地政府动态掌握本地区的创新能力发展状况,通过横向比较了解本地创新能力的优势与不足,寻找提高本地创新能力的最佳实践,从而促进城市创新能力的提升。

一创新型城市的概念与内涵20世纪90年代,西方学者为了应对城市衰退和适应全球化需要,展开了关于城市战略的研究,城市与创新的关系问题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在早期的研究中。

学者们首先关注了创新型城市的特征。

例如英国学者Landry等人在案例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创新城市(creative city)应具备的七个要素:富有创意的人、意志与领导力、人的多样性与智慧获取、开放的组织文化、对本地身份的强烈的正面认同感、城市空间与设施、上网便利性。

Hall也关注了城市与创新之间的关系,认为地点对创新是非常重要的,某些地方会在短时间内变得具有创造力和创新力,这种创新依赖于不同文化的交流融合、不同思想的碰撞激励、不同的人聚集交流,从而创造新事物,成为创新的源泉。

Simmie等从经济地理的角度出发,对巴黎、伦敦、阿姆斯特丹等五个典型的欧洲城市进行了实证研究。

尝试讨论创新与集聚经济的关系。

他们得出结论认为,城市创新主要源于四个方面:(1)内部规模效应;(2)相同部门企业的空间集聚;(3)城市化经济与创新进程有很强的相关性;(4)全球化效应。

此外,Bianchi-ni、Wood等学者也关注了创新型城市和城市创新相关的研究。

目前,西方学者对于创新型城市的研究日益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背景相结合,认为知识经济下的城市竞争力的形成根本要靠创新,创新能力能够为城市竞争带来绝对优势。

特别是进入知识经济发展阶段之后,发达国家出现了一批以信息和知识高度发展为特征的创新型城市,且各创新型城市呈现出差异化、个性化的发展模式,因此,对创新型城市研究也被大大扩展,涵盖了财富创造、城市治理、整体的有机联系、可持续发展、社会环境和教育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创新集成问题。

综观国外对创新型城市的研究,创新型城市的英文表述有两种:“Creative City”和“Innovative City”。

从文字上看,前者带有“创意”的含义;后者则包含更多“革新”之意。

从研究内容上看,“Creative City”和“Innovation City”两种提法之间存在很多共性和交叉,只不过侧重点有所不同。

一般而言,前者更强调理念、创意和文化,后者则包含技术、知识、人才和制度等综合要素的变革。

从应用区域看,一般传统发达国家(如英国)更强调“Creativity”,而后发赶超型国家(如韩国)则注重“Innovation”。

因此,可以发现,我国学者们所关注的“创新型城市”,内涵更贴近“Innovative City”。

对于创新型城市内涵的界定,学者们提法不一。

如Brad-ford将创新型城市定义为“一个系统地进行实验和创新活动的场所,新理念在其中不断闪现,各行各业的人们集中在一起,为使他们生活、工作和娱乐更加美好而努力的社会。

”尹继佐指出,“创新城市是指创新意识成为市民思维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城市能够将创新想法付诸实施,并将创新实践和成果不断宣传、传播,维持城市不断进行创新的过程。

”赵黎明、冷晓明等著的《城市创新系统》一书中,提出了“城市创新系统”这一概念,并定义为:“特定的城市内和特定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下,各种与创新相关联的主体要素(实施创新的机构和组织)和非主体要素(创新所需要的物质条件)以及协调各要素之间关系的制度和政策所构成的网络”。

杜辉的定义也受到国内较多学者的认同,他认为“创新型城市是指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自主创新为主导、以创新文化为基础的城市形态”。

此外,国内还有一些学者在各自的研究中给出了“创新型城市”的定义。

总结这些定义,我们可以归纳出以下一些共同内涵:第一,创新型城市是一个复杂创新系统。

学者大都认为构建创新型城市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涵盖了社会的各个方面和诸多领域,涉及一系列相互联系的方面和相互衔接。

由于包含城市系统诸多因素的创新。

各因素间需要良好的整合和协同。

赵黎明、冷晓明等更是明确提出了“城市创新系统”这一概念。

第二,创新型城市由一些创新要素构建而成。

邹德慈认为创新型城市的要素包括产业创新、先进的基础设施、制度创新三个方面。

叶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将创新型城市的构建要素归结为产业创新、基础设施创新、制度创新、环境和文化创新和人才创新五个方面。

国内还有研究提出创新型城市的四要素为:创新资源、创新机构、创新机制与创新环境。

第三,创新型城市有明显的标志性特征。

代明归纳的自主创新型城市的四大功能标志为:科技研发中心;新兴产业中心;品牌营销中心;企业运营中心。

杨冬梅、阎凌州认为创新性、系统性内生性、可持续性、集聚性和开放性是创新型城市的本质特征。

徐可为认为创新型城市应具备完善的创新系统、鼓励创新的社会文化氛围、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以及普遍化、规模化和常态化的创新行为。

综合来看,创新型城市应体现出如下几个方面的特征:创新机构和创新人才密集;创新成果丰富;形成依靠创新支撑的产业;城市文化有较高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第四,建设创新型城市是一项战略实施过程。

创新型城市的提出本身就是为了应对城市的衰退以及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我国有部分学者将建设创新型城市视作是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地方化和具体化,认为其关键是实施自主创新战略。

建设创新型城市是在城市政府的引导和组织下进行,需确立并推进以企业为主体要素的自主创新模式,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和名牌企业、产品,以技术创新或科技进步推动城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尽管学者们对创新型城市的定义、角度和内容都有所不同,但在本质上,他们对创新型城市的认识是一致的。

创新型城市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摆脱了传统的以土地、资本和低成本的劳动力等为增长要素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建立以知识创造为主要经济社会增长要素的新经济发展模式,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高级形态。

创新型城市集中体现了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对创新要素的集聚,它与社会基础是紧密相连的。

综上,本研究认为,创新型城市是创新主体在一定的创新环境下,利用现有的创新资源创造出创新绩效的一个完整的系统。

在创新型城市中,创新成为城市发展的主要推动力,自主创新成为城市总体战略,贯穿到全市的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成为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

城市通过创新不断提升产业层次,在某些关键技术、核心领域、战略产业上具有领先优势和国际竞争力,创新的意识、创新的精神、创新的力量贯穿于城市建设的各个方面。

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核心是提高自主创能力,着力点是推进科技进步和产业提升。

二创新型城市评价的维度和指标体系设计(一)现有研究的评价体系维度评价创新能力要比评价单一经济指标更加复杂,因为从创新系统的角度出发,影响一个区域创新能力的很多指标是难以量化的,国际国内一些研究机构和政府部门对此也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具体在评价指标与内容的确立上,主要包括以下两个角度。

一是从城市的知识竞争力人手衡量城市创新能力。

邹祖烨基于“创新型国家、创新型区域和创新型城市间一个共同点,即知识经济和知识竞争力”,借用罗伯特·哈金斯学会提出的世界知识竞争力指数(WKCI)作为创新型城市的评价指标体系,其一级指标有:人力资本构成要素、金融资本要素、知识资本构成要素、地区经济产出和知识的可持续发展。

二是借鉴技术创新与区域创新系统的评价体系。

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在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中提出,城市的创新能力主要包括知识创造、知识流动、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技术创新环境和技术创新的经济绩效。

范柏乃等根据城市技术创新系统运行的结构模式,构造了城市技术创新能力的理论评价模型,其一级指标包括:技术创新投入能力、技术创新配置能力、技术创新支撑能力、技术创新管理能力和技术创新产出能力。

张文雷、姜照华以上海为例建立创新型城市的评价指标体系,以自主创新能力、创新支撑能力、创新的经济效果和创新与社会和谐进步、生态环境改善的互动作为一级指标。

杨冬梅,阎凌州设计了“城市创新度”指标,通过考察城市知识创新能力、城市创新环境支撑能力、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对创新的支撑能力三个大的方面来综合评价。

以上的各个指标体系的具体层面大多借鉴了技术创新与区域创新系统评价体系的内容。

以上两个评价维度,知识竞争力指标在单一衡量知识创新上非常有效,但不能很好地反映城市的系统性。

从技术创新系统角度出发的评价标准,可以对创新行为和绩效进行评价,但在评价创新的软环境(如:城市文化),以及创新对社会发展的贡献上,目前仅限于描述性统计层面,还欠缺有效的量化手段。

值得注意的是,大部分创新型城市评价体系的基层指标非常接近。

如专利申请数量、研发投入等指标在几乎所有体系中均被采用。

这说明学者们对评价创新型城市的基本内容认识是一致的,而建立在统计数据基础上的评价也保证了可操作性和可比性。

目前最需要解决的是,如何确定具体的数据指标在更高层次上的归类,即如何划分创新型城市的一级评价标准最为科学合理。

(二)评价体系的设计从系统观出发,本文认为创新型城市的指标应从投入、产出、过程和环境四个方面考虑。

归纳现有研究中的评价体系,我们提出评价体系(如图1)如下:1.研究开发的投入指标,即创新投入的资源。

在已有的评价体系中,基本都会包含科研经费的投入,此外,对创新型城市尤其要考察其高知识含量的人才水平。

因此,创新投入指标包括资金投入和人才投入两方面。

2.科技创新的产出指标,即创新的绩效。

现有研究主要是从科技进步贡献率、高技术产品产值等经济指标评价创新的产出,但应注意创新的产出不仅体现在经济方面,还有知识成果和社会效益。

因此,创新绩效指标包括知识产出和对经济社会贡献两方面。

3.创新的转化过程指标,即创新主体的能力。

衡量创新型城市的创新能力,应更注重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能力的考察。

4.基础设施和环境指标,即城市的创新环境。

总结现有文献,可将城市的创新的环境分为基础设施、中介服务、创新氛围和政府支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