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香教师招聘教材教育理论基础笔记——2.心理学
山香版教师招考心理学整理
第一章心理学概述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意义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
心理学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是一门中间(边缘)学科。
心理现象及其结构:心理现象从形式上可以归纳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认识过程: 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心理过程情感过程: 喜爱、快乐、满意、忧愁、悲哀、憎恨 注意意志过程: 意志过程的心理活动心理现象个性心理个性心理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信念、理想、三观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自我意识/调控=(人格)1、心理过程:是心理活动的一种动态过程,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
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1).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
(最基本的心理过程)2).情绪情感过程:包括人的喜、怒、哀、乐等等。
3).意志过程:与改造现实相联系的自觉地确定目的,根据目的有计划地调节支配行动,克服困难,最终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
2、个性心理: 是指表现在一个人身上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综合,是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稳定的差异的特征。
个性心理特征差异主要表现在个性心理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
1).个性心理倾向性: 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爱好、信念、世界观等。
2).个性心理特征: 个性的气质、性格、能力等统称为个性心理特征。
3、二者关系:个性心理是在心理过程中形成的,个性心理制约心理过程。
4、心理状态:人在某一时刻的心理活动水平。
是联系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的过渡/中间阶段。
二、心理学的意义:理论意义:1、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提供了科学依据2、心理学的研究对邻近的社会科学如文学、艺术等也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实践意义:1、有助于理解和解释学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更好地完成教育工作。
2、有助于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和开展当代教育改革。
3、有助于教师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效地开展学生心理异常的调适工作。
2017年山香教育理论基础整理笔记(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学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2、战国时荀子——“以善人者谓之教”3、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认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
”“育,养子使作善也。
”4、最早将“教育”一词连用的则是战国时期的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5、分析教育哲学的代表人物谢弗勒在《教育的语言》中把教育定义区分为三种:规定性定义:作者自己认为的定义,即不管他人使用的“教育”的定义是什么,我认为“教育”就是这个意思。
运用规定性定义虽然有一定的自由度,但是,要求作业在后面的论述和讨论中,前后一贯地遵守自己的规定。
描述性定义:回答“教育实际上是什么”的定义。
尽量不夹杂自己的主观看法,适当地对术语或者使用该术语的方法进行界定。
纲领性定义:回答“教育应该是什么”的定义。
即通过明确或隐含的方式告诉人们教育应该是什么或者教育应该怎么样。
6、教育是一种活动。
“教育”是以一种“事”的状态存在,而不是以一种“物”的状态出现。
因而。
我们就把“活动”作为界定教育的起点。
7、教育活动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
8、“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利托尔诺在《各人种的教育演变》中指出教育是超出人类社会以外的,在动物界中就存在的。
沛西·能在《教育原理》中也认为教育是一个生物学过程,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
9、“终身教育”概念的提出,指明人在生理成熟后仍继续接受教育。
10、社会性是人的教育活动与动物所谓“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
11、教育的本质:教育活动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12、教育是人类通过有意识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从而影响自身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13、学校教育是一种专门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14、学校教育自出现以来就一直处于教育活动的核心。
15、学校教育是由专业人员承担的,在专门机构——学校中进行的目的明确、组织严密、系统完善、计划性强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16、学校教育的特征:①可控性②专门性③稳定性17、教育概念的扩展——大教育观的形成18、1965年,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在《终身教育引论》中指出,教科文组织应赞同“终身教育”的原则。
山香招教教育学重点+心理学
教育学重点【教育】是人类有目的的【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教育一词【最早出现于】《孟子·尽心上》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
【教育】的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继承性,长期性,相对独立性,生产性,民族性。
【教育的起源】:神话起源说,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劳动起源说。
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法国社会学教【利托尔诺】和英国教育教【沛西·能】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美国教育家【孟禄】在批判生物起源说的基础上提出了心理起源说【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媒介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不一定是教师,但是教师一定是教育者。
教育中诸多矛盾中,【受教育与教育内容】这一矛盾是教育中的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因为它是教育活动的逻辑起点【教育功能】:是指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通过教育媒介对受教育者的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原始社会的教育特征】:1,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连。
2,教育具有自发性,全民性,广泛性和物等机型、无阶级性,是原始转台下的教育机会均等。
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奴隶社会】里,出现了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产生了学校教育】。
古代中国:夏代已经有了学校的设置(主要有两类“序”“校”)。
西周的教育: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西汉时: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隋唐时期: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宋元明清时期的教育: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明代以后,八股文成为科考的固定格式古代印度--婆罗门教育和佛教教育。
山香版教师招考教育心理学整理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内涵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性质: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2、研究内容: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
学习过程是其研究的核心内容.4、研究课题:如何学、如何教以及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五种要素,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组成。
(1)五要素①学生-学习的主体因素(其群体差异、个体差异影响学与教过程);②教师-教学中起关键作用(教学过程的主导);③教学内容—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④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影响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影响教学组织形式及学生的学习方法)⑤教学环境—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及空间布置)、社会环境(课堂纪律、同学关系、校风、社会文化)。
(2)三过程①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②教学过程—教师组织教学;③评价/反思过程-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教学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教学后的检测、反思。
二、教育心理学与邻近学科的关系(一)教学心理学与教育学的关系教育心理学与教育学都涉及教育领域,但研究的对象与任务不同.教育学研究的是以教育事实为基础的教育中的一般问题,目的在于探索和揭示教育活动的规律,服务于教育实践。
而教育心理学则主要研究教育过程中的心理学问题,并利用现有的心理学规律来指导教育。
(二)教育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的关系教育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是个性与共性的关系,普通心理学是教育心理学的基础,教育心理学是普通心理学原理在教育这一特定领域的体现.普通心理学研究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心理现象与发展规律,教育心理学则针对教育工作中学生的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用以指导教育和教学,从而提高教学工作效率。
山香教育学心理学经典整理
第一章:教育基础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最早提出“教育”的是孟子。
广义的教育包括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仅指学校教育,他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的本质属性是育人,即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又称教育媒介:教育媒介是指构建于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起着桥梁或沟通作用的一切事物的总和,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与组织形式和教育手段等。
)受教育者和教育内容之间的矛盾是教育三要素中最基础的矛盾。
教育的起源:神话起源说、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桑代克、沛西能)、心理起源说(孟禄)、劳动起源说(马克思)教育的形态:1根据教育的形式化程度分:形式化教育和非形式化教育。
2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正规指学校教育,非正规指学校以外的教育3根据教育的实施机构的不同: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4原始社会的教育、古代教育、近现代社会教育原始教育的特征:1教育具有非独立性,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连。
2教育具有自发性、全民性、广泛性、无阶级性3教育具有原始性古代奴隶社会:1学校教育成为奴隶主阶级手中的工具,具有鲜明的阶级性2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相对独立3学校教育趋于分化和知识化4学校教育制度尚不健全古代东西方教育的共同特点:阶级性(为统治阶级培养人才)、道统性(天道、人道、神道合一)、等级性(不同等级的人受不同的教育)、专制性(教育过程是管制与被管制、灌输与被灌输的过程)、刻板性(教育方法和学习方法较为单一)、象征性(身份地位的象征)古代中国的教育:夏代开始有学校的基本形态。
商代:大学称为瞽宗。
2020山香教师招聘笔记之心理学(醉醉新)
第二部分心理学第一章心理学概述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精神分析是伤残心理学,行为主义是幼稚心理学。
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意义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客观):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
(选择)2.心理学有时被称为研究行为的科学。
(判断)3.心理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
(选择)二.心理现象及其结构第二节心理的实质一.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单选)布洛卡运动性失语症(一)神经系统的结构神经系统是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选择)1.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和机能的单位。
一般分为细胞体、树突和轴突三部分。
大脑两半球功能的侧优势:左半球:抽象逻辑思维和语言中枢(理性脑),负责语言、阅读、书写、运算、推理等。
右半球:形象思维和高度空间直觉(艺术脑),负责处理信息、知觉空间关系、情绪情感、欣赏音乐、艺术、创造力等。
延髓:直接关系到人的生命,被称为“生命中枢”。
(二)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1.反射和反射弧(选择)反射是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形式。
2.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与规律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
基本规律:A.兴奋和抑制的扩散和集中;B.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同时和相继)二.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单选)1.客观现实决定人的心理——客观性“狼孩”“近朱者赤,近墨者黑”2.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主观性不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3.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地反映——能动性主动、预测、改造“改造世界”“出淤泥而不染”第三节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一.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选择)●亚里士多德《论灵魂》是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
●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则标志着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正式诞生,冯特被称为“科学心理学之父”。
他的代表作有《生理心理原理》《民族心理学》《心理学大纲》等。
(山香版)教材重点笔记——2普通心理学
第一章心理学概述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概念: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心理现象又叫心理活动)2、心理现象及其结构(根据下面的话画一个结构图)心理现象可以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A、心理过程是心理活动的一种动态过程,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情绪情感过程(情绪:喜、怒、哀、惧;心境、应激、激情。
情感:理智感、道德感、美感)、意志过程(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
B、个性心理是指表现在一个人身上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综合,是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稳定的差异的特征。
包括个性心理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爱好、信念、理想、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征(气质、性格、能力等)。
3、普通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的关系普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基础学科或总学科,主要任务是依据并归纳心理学在各个方面的研究结果,阐明心理现象在各种最基本的事实与最一般的问题,探索心理活动的普遍规律。
发展心理学主要研究个体生命全程中身心变化与其年龄之间的关系。
教育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是个性与共性的关系,普通心理学是教育心理学的基础,教育心理学是普通心理学在教育者一特定领域的体现。
第二节、心理学的任务与意义1、心理学的任务:A确定心理事实B揭示心理规律C揭示心理机制D揭示心理本质2、学习心理学的意义A、理论意义: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提供了科学依据;对邻近的社会科学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B、教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a、有助于理解和揭示学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更好地完成教育工作b、有助于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和开展当代教育改革c、有助于教师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较地开展对学生心理异常的调节工作d、有助于教师依据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教育第三节、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一、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心理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科学。
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是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
(山香版)教材重点笔记——2心理学
第一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意义一、心理活动1.心理学定义: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心理学科的性质: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
2.心理现象及其结构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
○1.心理过程(1)认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
(2)情感过程:喜爱、快乐、满意、忧愁、悲哀、憎恨等现象。
(3)意志过程:动机、目的、行动等。
○2个性心理(1)个性心理倾向性,包括兴趣与爱好、需要与动机、信念与理想、世界观等。
(2)个性心理特征指性格、能力等。
心理学是研究人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3.教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理论意义:○1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提供科学依据○2对邻近的社会科学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实践意义:○1有助于理解和解释学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更好地完成教育工作○2有助于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和开展当代教育改革○3有助于教师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效的开展心理影厂的调试工作○4有助于教师依据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教育二。
心理的实质1.心理是脑的机能:(1) 神经系统的结构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神经系统是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脑的反射活动是人心理活动的基础,人的行为是由反射组成的。
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
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包括:(1)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 (2)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2)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即所谓无意识的本能行为条件反射又称信号反射,是后天经过学习才能得到的反射,即所谓有意识学习才能得到的知识技能、经验巴甫洛夫第一信号系统: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建立的条件反射第二信号系统:用语词作为条件建立的条件反射--人类和动物的条件反射活的的根本区别(2)规律:兴奋和抑制的扩散和集中;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2.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1). 客观现实决定人的心理(1)是客观事物引起人脑反射的活动(2)作用于人脑的客观现实的反应(2)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三、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1.产生历史背景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论灵魂》是世界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
山香——2.心理学总结
心理学知识点汇总第一章心理学概述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意义1.心理学定义: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
心理学科的性质: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
2.心理现象及其结构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
○1.心理过程(1)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
(2)情绪情感过程:喜爱、快乐、满意、忧愁、悲哀、憎恨等现象。
(3)意志过程:动机、目的、行动等。
○2个性心理(1)个性心理倾向性,包括兴趣与爱好、需要与动机、信念与理想、世界观等。
(2)个性心理特征指气质、性格、能力等。
3.教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理论意义:○1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提供科学依据○2对邻近的社会科学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实践意义:○1有助于理解和解释学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更好地完成教育工作○2有助于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和开展当代教育改革○3有助于教师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效的开展心理异常的调试工作○4有助于教师依据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教育二.心理的实质1.心理是脑的机能:(1) 神经系统的结构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神经系统是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脑的反射活动是人心理活动的基础,人的行为是由反射组成的。
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
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包括:(1)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 (2)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2)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即所谓无意识的本能行为条件反射又称信号反射,是后天经过学习才能得到的反射,即所谓有意识学习才能得到的知识技能、经验巴甫洛夫第一信号系统: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建立的条件反射第二信号系统:用语词作为条件建立的条件反射--人类和动物的条件反射活的的根本区别(2)规律:兴奋和抑制的扩散和集中;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2.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1). 客观现实决定人的心理(1)是客观事物引起人脑反射的活动(2)作用于人脑的客观现实的反应(2)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三、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1.产生历史背景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论灵魂》是世界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
浙江省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整理(根据山香教材)
名词解释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又称为心理活动。
2、人格:是表现在一个人身上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综合,是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反映人与人之间稳定的差异特征。
3、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景中,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基本规律的科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同时也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的交叉学科。
4、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是认识的起点。
5、视敏度:视觉系统分辨最小物体和物体细节的能力,也称视力。
6、感觉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7、绝对感觉性:感觉器官觉察最小刺激强度的能力。
8、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或差别感觉的刺激量。
9、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
10、感觉适应:由于刺激对感受器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11、感觉对比: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变化的现象,分为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
12、感觉后效: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现象,又称感觉后像。
13、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14、空间知觉:物体的空间特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包括形状直觉、大小知觉、深度知觉、方位知觉。
15、时间知觉:对客观事物的时间关系(即事物的速度、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16、运动知觉:对物体空间位置的知觉,直接以来于对象运动的速度。
17、错觉:在特定条件下对事物会产生的某种固有倾向的歪曲知觉,是对客观事物不正确的知觉,是知觉的一种特殊情况。
18、注意: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之一。
19、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订目的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一定所事物发生的注意,是注意的初级形式。
20、有意注意:也称随意注意,是有预先目的的、需要时需要意志努力的,主动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是注意的高级形式。
21、有意后注意:又称有意后注意,是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山香版教育心理学笔记
教育心理学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多单选,填空)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内涵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概念: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教育心理学的性质: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学习心理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
学与教的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五种要素。
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钟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组成。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学教相互作用过程模式)1、五要素2、三过程五要素*学生——学习的主体因素(其群体差异、个体差异影响学与教过程)*教师——教学中起关键作用(教学过程的主导)*教学内容——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影响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影响教学组织形式及学生的学习方法)*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及空间布置)社会环境(课堂纪律、同学关系、校风、社会文化)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认知发展过程,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
三过程*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教学过程—教师组织教学*评价/反思过程(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教学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教学后的检测、反思)二、教育心理学与邻近学科的关系1. 教育心理学与教育学的关系教育心理学与教育学都涉及教育领域,但研究的对象与任务不同。
教育学研究的是以教育事实为基础的教育中的一般问题,目的在于探索和解释教育活动的规律。
教育心理学主要研究教育过程中的心理学问题,并利用现有的心理学规律来指导教育。
2. 教育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的关系教育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是个性与共性的关系,普通心理学是教育心理学的基础,教育心理学是普通心理学原理在教育这一特定领域的体现。
山香教育理论基础 笔记 教育学 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学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2、战国时荀子——“以善人者谓之教”3、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认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
”“育,养子使作善也。
”4、最早将“教育”一词连用的则是战国时期的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5、分析教育哲学的代表人物谢弗勒在《教育的语言》中把教育定义区分为三种:规定性定义:作者自己认为的定义,即不管他人使用的“教育”的定义是什么,我认为“教育”就是这个意思。
运用规定性定义虽然有一定的自由度,但是,要求作业在后面的论述和讨论中,前后一贯地遵守自己的规定。
描述性定义:回答“教育实际上是什么”的定义。
尽量不夹杂自己的主观看法,适当地对术语或者使用该术语的方法进行界定。
纲领性定义:回答“教育应该是什么”的定义。
即通过明确或隐含的方式告诉人们教育应该是什么或者教育应该怎么样。
6、教育是一种活动。
“教育”是以一种“事”的状态存在,而不是以一种“物”的状态出现。
因而。
我们就把“活动”作为界定教育的起点。
7、教育活动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
8、“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利托尔诺在《各人种的教育演变》中指出教育是超出人类社会以外的,在动物界中就存在的。
沛西·能在《教育原理》中也认为教育是一个生物学过程,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
9、“终身教育”概念的提出,指明人在生理成熟后仍继续接受教育。
10、社会性是人的教育活动与动物所谓“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
11、教育的本质:教育活动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12、教育是人类通过有意识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从而影响自身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13、学校教育是一种专门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14、学校教育自出现以来就一直处于教育活动的核心。
15、学校教育是由专业人员承担的,在专门机构——学校中进行的目的明确、组织严密、系统完善、计划性强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16、学校教育的特征:①可控性②专门性③稳定性17、教育概念的扩展——大教育观的形成18、1965年,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在《终身教育引论》中指出,教科文组织应赞同“终身教育”的原则。
山香版教育心理学笔记
教育心理学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多单选,填空)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内涵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概念: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教育心理学的性质: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学习心理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
学与教的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五种要素。
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钟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组成。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学教相互作用过程模式)1、五要素2、三过程五要素*学生——学习的主体因素(其群体差异、个体差异影响学与教过程)*教师——教学中起关键作用(教学过程的主导)*教学内容——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影响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影响教学组织形式及学生的学习方法)*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及空间布置)社会环境(课堂纪律、同学关系、校风、社会文化)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认知发展过程,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
三过程*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教学过程—教师组织教学*评价/反思过程(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教学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教学后的检测、反思)二、教育心理学与邻近学科的关系1. 教育心理学与教育学的关系教育心理学与教育学都涉及教育领域,但研究的对象与任务不同。
教育学研究的是以教育事实为基础的教育中的一般问题,目的在于探索和解释教育活动的规律。
教育心理学主要研究教育过程中的心理学问题,并利用现有的心理学规律来指导教育。
2. 教育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的关系教育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是个性与共性的关系,普通心理学是教育心理学的基础,教育心理学是普通心理学原理在教育这一特定领域的体现。
2020山香教师招聘笔记之心理学(醉醉新)
2020山香教师招聘笔记之心理学(醉醉新)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精神分析是一种伤害心理学的方法,而行为主义则是一种幼稚的心理学方法。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也有时被称为研究行为的科学。
心理学主要研究人和动物的心理现象,但以人的心理为主要研究对象。
心理是脑的机能,而脑则是心理的器官。
神经系统是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其中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和机能的单位。
大脑的两个半球分别负责不同的功能,左半球负责理性思维和语言中枢,而右半球则负责形象思维和高度空间直觉。
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同时也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具有能动性。
客观现实决定人的心理,但人脑对客观现实也有能动地反映和改造的能力。
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正式诞生于1879年,当时德国心理学家XXX在XXX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中国心理学的先驱者和奠基人是XXX。
西方主要的心理学流派包括构造主义心理学和机能主义心理学。
构造主义心理学主张研究意识的构成和使用实验内省法,而机能主义心理学则注重研究心理活动的功能和行为的适应性。
点到另一个点的连续运动。
视角运动:当我们移动或者物体移动时,我们会看到周围的景象发生变化,这就是视角运动。
2.形态知觉形态知觉是指我们能够识别和理解物体的形状和结构。
3.深度知觉深度知觉是指我们能够感知物体的距离、大小和位置等空间属性。
4.颜色知觉颜色知觉是指我们能够感知物体的颜色和亮度等属性。
5.语言知觉语言知觉是指我们能够理解和使用语言进行交流和沟通的能力。
6.音乐知觉音乐知觉是指我们能够感知音乐的旋律、节奏、和声等特征,以及对音乐的情感体验和反应。
7.空间知觉空间知觉是指我们能够感知和理解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方向和关系等。
感觉适应是指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会导致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例如在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视觉适应分为明适应和暗适应。
2)感觉的互补性:不同感觉器官之间的互相补充,可以提高感知的准确性。
山香版教育心理学笔记
教育心理学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多单选,填空)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内涵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概念: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教育心理学的性质: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学习心理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
学与教的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五种要素。
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钟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组成。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学教相互作用过程模式)1、五要素2、三过程五要素*学生——学习的主体因素(其群体差异、个体差异影响学与教过程)*教师——教学中起关键作用(教学过程的主导)*教学内容——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影响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影响教学组织形式及学生的学习方法)*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及空间布置)社会环境(课堂纪律、同学关系、校风、社会文化)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认知发展过程,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
三过程*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教学过程—教师组织教学*评价/反思过程(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教学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教学后的检测、反思)二、教育心理学与邻近学科的关系1. 教育心理学与教育学的关系教育心理学与教育学都涉及教育领域,但研究的对象与任务不同。
教育学研究的是以教育事实为基础的教育中的一般问题,目的在于探索和解释教育活动的规律。
教育心理学主要研究教育过程中的心理学问题,并利用现有的心理学规律来指导教育。
2. 教育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的关系教育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是个性与共性的关系,普通心理学是教育心理学的基础,教育心理学是普通心理学原理在教育这一特定领域的体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部分心理学1.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它包括:心理过程、个性心理。
2. 心理过程:(1)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2)情绪情感过程:情绪、情感;(3)意志过程: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
3. 个性心理:(1)个性心理倾向性:需要、动机、信念、理想、价值观、世界观等;(2)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性格、气质。
4. 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人的心理的实质: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反映。
5. 神经系统是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反射。
6. 巴普洛夫第一信号活动: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
“望梅生津”,人和动物共有。
第二信号活动:用语词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
“谈虎色变”“望梅止渴”,人类特有的。
7. 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一、构造主义心理学产生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是心理学的第一个理论学派,创始人为德国心理学家冯特。
他主张用实验的方法来分析人的心理结构,因此,他的流派被称“构造主义心理学”。
二、机能主义心理学产生于十九世纪末,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
该学派强调心理学要研究意识的功能,因而被称为“机能主义心理学”。
三、行为主义心理学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于1913年创立,并在世界各国产生很大反响。
华生认为:意识是玄妙的不可捉摸的,心理学不应该研究意识,而应该研究可观察的行为,主张行为是“刺激-反应”的联结,因此他的流派被称为“行为主义心理学”。
四、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1912年诞生于德国,首创人是韦特海默,代表人物有苛勒、考夫卡。
“格式塔”是从德文而来,意思是完形或整体。
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人对事物的认识具有整体性,“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强调从事物的整体来研究心理。
五、精神分析学派由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于1900年创立。
他提出要用精神分析的方法(自由联想、释梦)来寻找病人疾病的根源,重视无意识研究。
六、人本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50—60年代在美国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和思想运动,主要代表人物有马斯洛、罗杰斯等。
人本主义心理学既反对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第一势力)机械的环境决定论,又反对精神分析学(心理学的第二势力)本能的生物还原论,故被称为西方心理学的第三势力。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人与动物本质上完全不同,人的行为主要受自我意识的支配,具有个人发展的潜能,强调这是理解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出发点。
七、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是现代心理学中新兴的一种思潮。
早期的认知心理学是以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为代表。
20世纪20—30年代,皮亚杰建立了“发生认识论”,促进了认知心理学的发展。
美国心理学家奈塞尔于1967年发表了《认知心理学》一书,从计算机信息加工的角度研究人的内部心理活动规律,认为要了解人的行为,必须研究它的内部心理活动,重视内部心理过程的研究。
简而言之,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们对知识的获得、贮存、提取和应用的过程。
8.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注意的特点:指向性、集中性。
注意的功能: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和监督功能。
9. 注意的分类: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指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窗外的歌声有意注意(随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并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学习、听课有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指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盲打”、织毛衣不用看三者关系:紧密联系、协同活动。
有意注意可以发展为有意后注意,而无意注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有意注意。
10. 注意的品质: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
一、注意的广度也叫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同一时间内,人们能够清楚地知觉出的对象的数目。
数量越大,注意的广度越大。
影响因素:1、被知觉对象的特点;2、人们当时的知觉任务;3、一个人已有的经验和知识二、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把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某一活动上的时间的长短特性。
时间越长,稳定性越高。
影响因素:1.注意对象的特点。
2.有无坚定目的。
3.个人的主观状态。
三、注意的分配是指人在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时能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的现象。
注意分配的条件:1.在同时进行的两种活动中,必须有一种活动是已经熟练的。
2.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都已熟练。
3.几种不同的活动已成为一套统一的组织。
如自弹自唱、边歌边舞等。
四、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由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的现象。
影响因素:1.原来注意的强度。
2.新的注意的对象的特点。
3.神经过程的灵活性。
4.已有的习惯。
11. 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一、无意注意的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一)教学内容力求新颖、丰富。
心理学研究表明:注意维持在单调贫乏的内容上的时间是短暂的,而新颖、丰富的内容却能保持相当长久的注意。
(二)教学方法力求多样、富于变化。
(三)善于组织学生注意,妥善处理偶发事件。
(四)安排好教学环境,防止学生分心。
二、有意注意的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一)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的。
注意的规律表明:个体注意的目的、任务越清楚,学习意志就越坚强,就越能引起有意注意,越能在学习中排除各种困难和干扰,有意注意就越集中。
(二)对学生学习的要求要严格而适当。
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学习的要求,如对课前预习、课堂纪律、课后作业、实际操作的要求,既要严格也要适当,应是学生力所能及的,但又不是轻而易举的。
要求太高,学生易失去信心;要求太低,学生又不会重视。
这些都不利于学生注意的集中。
(三)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
(四)组织学生实际操作。
(五)利用间接兴趣。
三、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交替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在我们的学习和工作中,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是经常转化交替的。
这两种注意的相互交替,使注意能长时间地保持集中。
教学中,学生如完全依靠有意注意来学习,易产生疲劳和注意的涣散,从而难以长时间地坚持学习。
但学生也不能单凭无意注意来学习,因为任何学科的内容不可能都是有趣和吸引人的,必须通过有意注意来协调活动,才能完成好学习任务。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地运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转换的规律。
12.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13. 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整合。
14. 感觉的种类: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内部感觉(机体觉、平衡觉、运动觉)15. 知觉的种类:1)根据知觉反映的客观对象的不同: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
空间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空间特性的反映,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深度知觉及方位知觉等。
时间知觉是人脑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时间长短)、顺序性(先后)和周期性的反映。
运动知觉是人脑对物体空间位置移动的反映。
分为真动知觉和似动知觉。
似动知觉的主要形式有:动景运动、诱发运动、自主运动、运动后效。
16. 知觉的基本特性:选择性、理解性、整体性、恒常性。
17. 感觉与知觉的关系1.区别1)感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则是对客观事物的不同属性、不同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的、整体的反映。
2)感觉是介于心理和生理之间的活动,它的产生主要来自于感觉器官的生理活动以及客观刺激的物理特性,相同的客观刺激会引起相同的感觉;而知觉则是以生理机制为基础的纯粹的心理活动,它的产生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对物体的各种属性加以综合和解释的心理活动过程,处处表现出人的主观因素的参与。
3)从感觉和知觉的生理机制来看,感觉是单一分析器活动的结果;而知觉比感觉复杂,它是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对复杂刺激物或刺激物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综合的结果。
2.共同点:都是人脑对当前客观事物的反映,属于认识的低级(感性)阶段。
3.联系:感觉是知觉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知觉的基础,而知觉则是感觉的深入和发展。
18. 生物钟现象:人体内的一切物理变化和化学都是有节律的,这些节律性的变化就是所谓的“生物钟”的机制。
19.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分为绝对感觉阈限、差别阈限):在数值上成反比关系,感受性高,则感觉阈限低;反之,感受性低,则感觉阈限高。
20. 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绝对感觉阈限;而人的感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叫绝对感受性。
21. 一般而言,模像直观的教学效果优于实物直观。
22.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
它包括识记、保持、再现(再认或回忆)三个基本环节,从信息加工来看,即对输入信息的编码、储存、提取的过程。
23. 记忆的品质:敏捷性、持久性、准确性、准备性。
(准备性是记忆的提取和应用特征,它使人能及时、迅速、灵活地从记忆信息的储存库中提取所需要的知识经验,以解决当前的实际问题。
)24. 记忆的分类:(1) 根据信息加工与记忆阶段分: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1.感觉记忆(0.25---2秒钟之间):时间极短;容量较大;形象鲜明;信息原始,记忆痕迹容易衰退。
2.短时记忆(1分钟以内):时间很短;容量有限(7±2组块);意识清晰;操作性强;易受干扰。
3.长时记忆(1分钟以上):容量无限;信息保持时间长久。
(2) 根据内容与对象分: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动作记忆。
25. 保持是指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在人脑中的巩固过程。
保持是记忆的中心环节。
26. 遗忘:识记过的内容在一定条件下不能或者错误地恢复和提取。
27. 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规律: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其趋势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呈负加速,并且到一定的程度就几乎不再遗忘了。
28. 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1)学习材料的性质;(2)识记材料的性质和学习程度;(3)记忆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4)识记的方法;(5)时间因素;(6)情绪和动机。
29. 防止遗忘的方法——复习(1)及时复习;(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3)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4)复习方法多样化;(5)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6)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7)掌握复习的量。
30. 瞬时记忆(又称感觉记忆或感觉登记)编码方式:图像记忆(1s左右)、声像记忆(1s~4s)短时记忆(又称工作记忆)编码方式:听觉编码(主)、视觉编码。
长时记忆(又称永久性记忆)以意义编码为主,意义编码有两种形式:表象编码和语义编码,又被称为信息的双重编码。
两种不同的记忆:程序性记忆和陈述性记忆31. 提高记忆效果的方法: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2)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5)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6)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32. 表象是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