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教育理论整理笔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教育概述教育的概念

•教育: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教育的本质属性——培养人的活动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教育的社会属性

永恒性: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

历史性:不同时期有其不同历史形态、特征继承性:前后相继

长期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独立性:独立于政治经济

生产性

民族性

•教育的起源

神话起源说:朱熹(教育由神、天、上帝创造)

生物起源说:法国利托尔诺、英国沛西能(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而不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心理起源说:孟禄(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劳动起源说:马克思

•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媒介(教育影响)

•教育的功能:(个体发展功能/社会发展功能)(正向功能/负向功能)(显性功能/隐性功能)•教育的发展历程

a.原始社会的教育——标志:极端的原始性和局限性。

特征:1.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连2.具有自发性、全民性、广泛性和无等级性、无阶级

性,教育机会均等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b.古代社会的教育:

奴隶社会的教育:产生了学校教育,基本上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封建社会的教育: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

c.近代社会的教育

1.教育国家化

2.教育世俗化

3.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

4.教育的法制化(1880)英国(1763)德国

d.二十世纪以后的教育

终身化(法国保罗朗格朗)、全民化、民主化(教育机会均等)、多元化、教育技术现代化、全球

化、信息化、科学性

第二节、教育学概述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教育学的根本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教育问题是推动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

•教育学研究的价值宏观角度的研究价值超越日常教育经验科学解释教育问题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教育学的发展概况:

A.萌芽阶段:

a.中国——孔子的教育思想;墨家的教育思想;道家的教育思想;《学记》的教育思想

b.西方——苏格拉底(产婆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追求理性);昆体良(教学法)

B.独立形态阶段:

a.夸美纽斯:(捷克)

1.1632《大教学论》——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2.教育目的——人的永生和现世生活

3."泛智"教育

4.教育适应自然:自然界的普遍秩序和人的自然本性、儿童年龄特征

5.学制系统:婴儿期(1 ~ 6 岁;儿童期(6 ~ 12 岁);少年期(12 ~ 18 岁);青年期(18 ~24 岁)

6.班级授课制:对近代教育学的最大贡献之一

7.教育原则: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自觉性

b.卢梭:《爱弥儿》人本善,回归自然

c.康德:将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大学讲授的第一人

充分发展人的自然禀赋,自我完善

d.裴斯泰洛齐:教育心理学化;德智体一体化;塑造富有个性的人

e.洛克:《教育漫画》白板说;绅士教育

f.赫尔巴特:——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传统教育理论代表

1.《普通教育学》的出版(1806 年)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是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

2.教育理论体系——伦理学和心理学

3.教育目的——道德和性格的完善

4.教育性教学原则:教学和教育是相互联系的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教育和教学的关系是目的和手

段的关系;决定教学具有教育性的主要因素在于强化教学工作中的教育目的性

5.教学四阶段论——明了;联合;系统;方法

g.杜威:现代教育理论代表

1.新三中心论——儿童(学生);活动中心;经验中心

2.《民主主义与教育》——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3.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组获改造;学校即社会;

4.五部探究教学法:创设疑难情境;确定疑难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推断哪个假设能解决

这个困难;验证这个假设。

C.20世纪教育学的多元化发展:

实验教育学——梅伊曼,拉伊

文化教育学——(精神科学教育学)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

实用主义教育学——杜威,克伯屈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克鲁普斯卡娅、杨贤江《新教育大纲》

批判教育学——鲍尔斯、金蒂斯、阿普尔、布厄迪尔

D.当代教育学理论的新发展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政治经济制度;社会生产力;科技文化;文化

•教育与个体发展:

①个体身心发展涵义

②个体身心发展理论:内发论;外铄论;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③个体身心发展规律:

④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遗传;成熟;环境;学校

•教育目的:

a.概念: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根据一定社会发展和受教育者自身发展需要及规律,对受教

育者提出的总的要求,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同时也反映了教育在人的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

b.教育目的的意义:

1)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

2)是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出发点和归宿;

3)在教育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

4)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

5)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

a.功能:对教育工作具有导向功能;对贯彻教育方针具有激励功能;

对教育效果有评价功能;指导功能

b.价值取向:人本位;社会本位;社会和人双向发展

c.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国家的教育目的;

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教师的教学目标;

d.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

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2. 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3. 人们的教育理想;

4. 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人的体力;人的智力;人的道德发展;人的个性全面发展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途径也是唯一途径。

e.教育目的确立理论:

•个人本位论——依据人的本性,培养健全发展的人

(孟子、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马利坦、赫钦斯、奈勒、马斯洛、萨特)•社会本位论——个人发展须服从社会需要,培养合格的成员和公民(荀子、赫尔巴特、涂尔干、纳托普、凯兴斯泰纳、孔德、巴格莱)

•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统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