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 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 发展--...
专题5 平民社会的到来(宋元)
三、宋元时期文化
类别 代表 代表著作 人 主要成就 发明活字印刷术 意义、地位 意义、
三 大 指南针 科发 学 明 火药 技 术 《梦溪笔 沈括 综合 谈》 天文历法 郭守 敬
பைடு நூலகம்
印刷术 毕升
处于世界领先地 指南针用于航海 位,欧洲资本主 义发展的必要前 广泛用于军事 用于军事、 广泛用于军事、 提 管形火器 总结宋以前,特 在我国世界科技 总结宋以前, 史上地位重要 别是北宋科技 《授时历》 授时历》 比现行公历早三 百年
3、元朝地方行政制度—行省制 元朝地方行政制度—
中央中书省, 中央中书省,地方设立行省行省 为中央政府派驻地方的机构) (为中央政府派驻地方的机构) 宣政院 --管理全国宗教事务和西藏地区事务 --管理全国宗教事务和西藏地区事务 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行政区。 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行政区。 澎湖巡检司 --管辖台湾 琉球) 管辖台湾( --管辖台湾(琉球)和澎湖 宣慰司 --管理边远少数民族地区事务 --管理边远少数民族地区事务
陆游 关汉卿
《示儿》 示儿》 《窦娥冤》 窦娥冤》 揭露封建统 元代剧作家的 治腐朽黑暗 杰出代表
元 元杂剧 曲 散曲
类别 哲 程朱理学 学 五代 宋 豪放派 词 文 学 话 本 诗 婉约派
代表人 代表著作 二程 客观唯心主 朱熹 义理学 李煜 苏轼 辛弃疾 柳永 李清照
主要成就
意义、地位 意义、
念奴娇、 拓展内容, 念奴娇、水 拓展内容, 调歌头 开创风格 两宋文学的主 菩萨蛮》 流 《菩萨蛮》 《雨霖铃》 雨霖铃》
内容:明显有利于农民的措施是: 内容:明显有利于农民的措施是: 青苗法 募役法 损害了官僚、地主利益的措施有: 损害了官僚、地主利益的措施有: 青苗法 募役法 方田均税法 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 保甲法 大地主、 ,危害百姓 用人不当, 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 用人不当 失败的原因 未触动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五代辽宋夏金元(旧人教版)
近年高考 屡有涉及
1.(2000全国)宋太祖从地方军队中挑选精壮士兵编入禁军主要是为了 A.加强中央集权 B.消灭割据政权 A C.防御辽兵进攻 D.节省军费开支 2.(2000山西)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经历了几次变化。宋代科举制度比唐 代有所发展,表现为 D A.废诗赋,改策论,设经济特科 B.开始施行殿试与武举制度 C.以八股取士 D.“乡、省、殿”三级考试成为定制 3.(2001上海)五代以来君主七朝八姓,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北宋 后的百余年间,未发生类似的现象。一般认为,北宋统治体制的变革是 重要原因,下列各项中能全面反映其体制变革的一项是B A.采用文官取代武将任地方长官 B.从中央到地方实行财政军分权 C.降低将帅之地位疏远将兵关系 D.削弱相权另设枢密院管理军事 4.(2003江苏)科举制在历史上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北宋创立 了 A.武举 B.殿试 C.糊名法 D.进士科 5.(2004文综)中国古代地方官制的演变体现了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北宋削夺地方财政权的措施是 A.派文臣做知州 B.各州设通判 C.设立转运使 D.设立布政使
回答: (1)材料一主要涉及什么问题? 防止藩镇割据历史重演,解决节镇太重君弱臣强等弊端,以 强化中央集权。 (2)后来是如何解决的? 集中军权:用杯酒释兵权方式解除了朝中大将和节度使的兵权,又 置“三衙”与枢密院使相互牵制,此外,还立更戍法、扩编禁军; 集中行政权: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权,派文臣任 知州,又设通判监督知州; 集中财权和司法权;在各路设转运使控制财政,派文官主持地方司 法。 (3)与材料二、三、四涉及的冗兵、冗官、冗费问题又有何具体关系? 因果关系。 认为“可以利百代者,惟‘养兵’也”,因而把青壮劳力尽 可能编人军队养起来由朝廷控制,这就造成冗兵; 为了抑制武夫,用文人治国,因而通过科举、荐举、恩荫等 途径放手召官,这就造成冗官; 注重相权、地方权的分解和相互牵制,强化中央集权,造成 机构臃肿。这一切都造成冗费。
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时期
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时期■:这一时期的特点是从分裂割据若干民族政权并立逐步走向统一,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在经济上,重心南移,封建生产方式逐步向边疆地区扩展,封建经济继续发展。
★政治:本阶段的政治局面经历了封建国家的再度分裂——局部统一——民族政权的并立——全国重新统一的过程。
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是唐朝后期藩镇割据的继续和扩大,北宋结束分裂割据局面,但在全国的版图上还存在着辽、大理等发展政权,后来更陆续出现了西夏和金。
因此北宋只是局部统一的朝代,而区别于大一统的汉唐。
北宋亡后,又出现了南宋与金的对峙。
直至1279年,元政权凭借其强大的武力使全国重新归于统一。
本阶段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阶段。
主要体现在北宋和元朝加强中央集权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北宋建立后,宋太祖为巩固统治,本着“强干弱枝”的指导思想,解除中央和地方大将的兵权,使地方行政权和财政权分开,又在中央组织强大的禁军。
这些措施避免了地方分裂的再现,使北宋在政治上出现了稳定的局面,有利于经济文化的发展。
但又导致官僚机构的膨胀和军队数量的激增,造成北宋政权长期积贫积弱的局面。
至北宋中期,已出现严重的财政、政治和边防危机。
为缓和矛盾,富国强兵,宋神宗任命王安石进行变法。
他制定了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和保甲法等措施,力图限制官僚地主对农民的剥削,缓解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但由于用人不当,特别是新法损害了官僚地主的利益,削弱了北宋政权的统治基础,遭到特权阶层的反对,新法没有成功。
元朝统一全国后,为有效治理广阔的国土,实行行省制,初步奠定了后世省区的规模,并通过宣政院和澎湖巡检司等机构,有效地保证了中央对包括x藏、台湾在内的广大边疆地区的管辖,进一步强化了中央集权。
★经济:本阶段,在农业和手工业繁荣的基础上,商品经济获得显著发展。
商业活动范围逐步扩大,已打破了唐朝“市”、“坊”的界限;货币种类繁多,尤其是北宋在四川地区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在民族政权的边境上,还兴起了“榷场”贸易。
各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
各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一、中国古代史各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单元一: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时期(距今170万年-----公元前221年)1、原始社会阶段(距今170万年----公元前2070年):先后经历了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两个阶段2、奴隶社会阶段(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476年):(1)政治上:夏朝时,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并为后世所沿用;商朝强化了奴隶制国家机器;西周确立了以宗法制为核心、以井田制为经济基础的分封制;春秋时期出现诸侯争霸战争。
(2)经济上:夏、商、西周是中国古代典型的“青铜时代”;春秋时期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加快了奴隶制经济基础(井田制)的瓦解和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
(3)民族关系上:通过春秋争霸战争,民族融合进程加快。
(4)文化上:突出表现为商文化的成熟、春秋时期老子和孔子两位思想家的卓越成就。
3、封建社会的形成阶段----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1)政治上:各国通过变法运动确立了封建制度;战国兼并战争加速了国家统一的步伐。
(2)经济上: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使生产力得到发展,封建生产关系逐步确立。
(3)民族关系上:以华夏族为核心,各民族逐步融合,奠定了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础。
(4)文化上:科技成就,世界领先;哲学思想流派纷呈,百家争鸣;文学艺术,百花竞艳。
单元二:封建社会的初步发展----秦汉时期和封建国家的分裂与民族大融合----魏晋南北朝时期1、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1)政治上:中国封建社会首次出现大一统局面;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秦朝时建立,在西汉汉武帝时得到巩固。
(2)经济上:以农业为主导的封建经济初步发展,经济发展主要是在黄河流域(北方地区);对外贸易开始,陆上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的开通,沟通了中西方的贸易往来。
(3)民族关系上:秦汉王朝加强了对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的有效管辖,拓展了疆域,加强了内地同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形成并不断发展。
人教版2017年历史总复习知识点归纳 中国古代史 背诵完
人教版2017年历史总复习知识点归纳中国古代史背诵完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一、祖国境内的的远古居民1、我国最早的人类——元谋人(1)时间、地点: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云南元谋县。
(2)生产:会制造工具,知道用火。
2、北京人:(1)时间、地点:距今约70万—20万年,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里。
(2)生产生活状况:会打造器,会使用天然火,会保存火种。
(3)身体特征: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3、山顶洞人:(1)时间:生活年代距今约18000年。
(2)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山顶洞穴里。
(3)生产生活状况:会打造石器,己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会人工取火;进入氏族社会。
(4)身体特征: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
二、原始的农耕生活1、河姆渡居民的原始农耕(1)时间、地点:距今约7000年,浙江余姚河姆渡。
(2)工具:使用磨制石器、耒耜。
(3)生产:原始农耕,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4)生活:住干栏式房子,挖掘水井。
2、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1)时间、地点:距今约五六千年,陕西西安半坡村。
(2)工具:普遍使用磨制石器、木器、骨器。
(3)生产:原始农耕,种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懂得纺线、织布、制衣,制造彩陶。
(4)生活:住半地穴式房子,屋内有灶坑,供炊煮和取暖。
(5)文化;陶器上出现一些刻画符号,有学者认为这是我国早期文字的雏形。
三、华夏之祖1.炎帝和黄帝的传说:(1)黄帝和炎帝:我国传说中黄河流域著名的联盟首领。
(2)蚩尤:我国传说中东方部落的首领。
(3)涿鹿之战:黄帝、炎帝部落联合战胜蚩尤部落。
(4)华夏族:涿鹿之战后,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逐渐形成了日后的华夏族。
2.“人文始祖”¬——黄帝:传说中黄帝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教人挖井,发明舟车,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础。
黄帝妻子嫘祖,教妇女养蚕、缫丝。
3.禅让制:尧、舜、禹是黄河流域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
相传,尧、舜、禹采用民主推举方式产生部落联盟首领,这种方法,历史上叫做“禅让”。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知识点总结归纳
⼈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与民族交融知识点总结归纳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与民族融合第16课三国⿍⽴三国⿍⽴的背景:东汉末年,各地出现许多割据⼀⽅的军阀,他们彼此长期混战,⽣产遭到严重破坏。
⼀、官渡之战1、背景:东汉末年,北⽅军阀长期割据混战,社会⽣产⽣产遭到严重破坏。
2、概况:(1)时间:公元200年(2)作战双⽅:袁绍与曹操(3)结果:曹操以少胜多,⼤败袁军。
(4)影响:为曹操统⼀北⽅奠定了基础。
3、曹操统⼀北⽅的原因:(1)政治上:挟天⼦以令诸侯,处于有利地位。
(2)经济上:实⾏屯⽥,恢复农业⽣产(3)军事上:官渡之战打败曹操⼆、⾚壁之战1、背景:曹操基本上统⼀了北⽅,想要进⼀步统⼀全国。
2、概况:(1)时间:公元208年(2)作战双⽅:曹操与孙刘联军(3)结果:孙刘联军以少胜多,⼤败曹军。
(4)影响:为三国⿍⽴局⾯形成奠定了基础。
3、曹操失败的原因:(1)曹军来⾃北⽅,不习⽔战,⽔⼟不服;(2)曹操骄傲轻敌;(3)孙刘联军正确的战术。
启⽰:做⼈不能骄傲⾃满,要善于听取别⼈的意见。
★★⽐较官渡之战与⾚壁之战★★评价曹操:(1)曹操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
(2)他⼴罗⼈才,统⼀了北⽅,结束了北⽅分裂割据的局⾯,有利于北⽅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也为西晋的统⼀奠定了基础。
他的这些做法符合⼈民的愿望,顺应历史的潮流。
(3)但他有狡诈、多疑、滥杀⽆辜的残暴本性。
如:杀华佗、孔融、杨修等,攻打陶謙时,杀男⼥数万⼝。
三、三国⿍⽴的形成1、三国⿍⽴局⾯是怎样形成的?(1) 220 年,曹丕称帝,定城洛阳,魏国建⽴;(2) 221 年,刘备称帝,定城成都,蜀国建⽴;(3) 222 年,孙权称王,定城建业(南京),三国⿍⽴局⾯正式形成。
★★图表:三国⿍⽴的形成2、对三国⿍⽴局⾯的评价:形成局部性统⼀,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为西晋⼤⼀统创造了条件。
四、三国经济的发展状况:魏国:修建了许多⽔利⼯程,北⽅⽣产得到恢复和发展;蜀国: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西南地区的开发;吴国:造船业发达,吴国船队曾到达夷洲(现在的台湾)★★从东汉的统⼀到三国⿍⽴(分裂)是历史的倒退还是进步?(1)东汉末年,军阀割据,连年混战,⽣产遭到严重破坏。
中国历史各时期阶段特征
中国历史各时期阶段特征一、先秦时期1、生产力水平低下,经历了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到金(铜)石并用时代、再到铁器和牛耕时代的进步历程。
2、生产活动日益丰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3、生产关系不断变化,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包括原始人群、氏族公社、传说时期几个阶段)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形成时期的漫长历程,是中国古代史上经历时间最长的一个时期。
4、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多彩,在天文历法、文字、医学、建筑、文学、艺术、哲学思想等方面成就突出,是中华文明的起源时期,奠定了领先世界的历史地位。
5、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制的瓦解和封建的确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变革时期,它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民族等方面的发展上都有其独特的时代特征。
6、先秦历史的发展过程明显的体现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透过现象看本质等唯物史观的原理。
7、井田制的兴废成为奴隶制和奴隶社会兴衰的纽带和标志。
二、秦汉时期秦汉时期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巩固和初步发展时期,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民族关系。
对外关系以及科技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各项制度的基础。
1、政治上:第一,封建国家由战国分争走向统一,并维持了较长时间的统一,奠定了此后中国历史的主流为国家统一的基础。
第二,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和巩固发展起来,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机构和官制逐渐完善,在这一过程中,为了巩固、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地主阶级内部主张继续推行井田制和主张实行郡县制的两大势力进行了反复的争论和数次的斗争。
第三,维护封建统治的政治思想由崇尚法家思想演变到推崇儒家学说,实现了政治思想上的“大一统”,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第四,出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治世局面。
第五,地主阶级在不同的阶段,针对具体问题都进行了重大的改革和政策调整。
第六,奴隶制的残余势力还大量存在,表明社会制度的演变不是一朝一夕便能完成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发展过程。
中考历史 考点系统复习 中国古代史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十六国 时期
(1)4 世纪初到 5 世纪前期,北方进入十六国时期,各国彼 此攻战,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2)4 世纪后期,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统一黄河流域
考点 3: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七上第 18 课 P ) 89-92 (2022·宜昌 5)
(1)317 年,司马睿重建晋王朝,以建建康康为都城,史称东晋 东晋的
(A )
命题点 2: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2.★(2022·宜昌)《晋书》记载东晋后期南方的情形是:“天下无事,
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该记载表明当时
南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是 A 民族的大交融
( C)
B.海外贸易日益繁盛
C.社会相对安定
D.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命题点 3: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江南地
(1)北方人的南迁带来大量的劳劳动动力、先进的生产工
具和生产技术
力
区的开 原因 (2)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
发
(3)南方战乱较少,社会比较安定
(4)南下移民和当地民众共同努力
(1)农业:耕地面积不断增加,兴修很多水利工程;农 业生产技术有了很大的改进 表 (2)手工业:缫丝、织布、制瓷、冶铸、造船、造纸、 江南地 现 制盐等方面有显著的发展 区的开发 (3)商业:城市繁荣。南朝时的建康是当时商业最为活 跃的大都市 影 为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响
一北方
北魏 孝文帝 改革
(1)迁都:494 年迁都洛洛阳阳 (2)汉化:①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汉语语,禁用鲜 措施 卑语。②以汉汉服服代替鲜卑服。③改鲜卑姓为汉汉姓姓。④ 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
性质 一场封建性质的改革
影响 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各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
各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一、中国古代史各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单元一: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时期(距今170万年-----公元前221年)1、原始社会阶段(距今170万年----公元前2070年):先后经历了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两个阶段2、奴隶社会阶段(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476年):(1)政治上:夏朝时,王位制代替禅让制并为后世所沿用;商朝强化了奴隶制国家机器;西周确立了以宗法制为核心、以井田制为经济基础的分封制;春秋时期出现诸侯争霸战争。
(2)经济上:夏、商、西周是中国古代典型的“青铜时代”;春秋时期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加快了奴隶制经济基础(井田制)的瓦解和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
(3)民族关系上:通过春秋争霸战争,民族融合进程加快。
(4)文化上:突出表现为商文化的成熟、春秋时期老子和XXX两位思想家的卓越成就。
3、封建社会的形成阶段----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1)政治上:各国通过变法运动确立了封建制度;战国兼并战争加快了国家统一的步伐。
(2)经济上: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使生产力得到发展,封建生产关系逐步确立。
(3)民族关系上:以华夏族为核心,各民族逐步融合,奠定了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础。
(4)文化上:科技成就,世界领先;哲学思想流派纷呈,百家争鸣;文学艺术,百花竞艳。
单元二:封建社会的初步发展----秦汉时期和封建国家的分裂与民族大融合----魏晋南北朝时期1、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1)政治上:中国封建社会首次出现大一统局面;封建专制主义中心集权制度在秦朝时建立,在西汉XXX时得到巩固。
(2)经济上:以农业为主导的封建经济开端发展,经济发展主要是在黄河流域(北方地区);对外贸易开始,陆上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的开通,相同了中西方的贸易往来。
(3)民族关系上:秦汉王朝加强了对内地地区少数民族的有效管辖,拓展了边境,加强了内地同内地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开国家形成并不竭发展。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单元复习课件)-【大单元教学】2023-2024学年高
转
下启
衰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 单元主题:版图奠定、盛世危机
1.明朝建立后,为加强皇权,废除了宰相制度,设立内阁,承担秘书工作。宦官趁 机获取了更多权力,出现了宦官专权。
2.明初,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倭寇和西方殖民者威胁明朝海疆安全。 3.明朝对蒙古族、藏族和东北地区进行了比较有效的管理。明朝末年,满洲崛起, 趁内乱入关,统一全国。 4.康雍乾时期,皇帝勤于政事,形成奏折制度,设立了军机处,大兴文字狱,实行 文化专制,使中国古代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5.康乾盛世时期,对东南、东北、西北、西南等边疆地区进行了有效统治和管理, 在前代王朝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开拓和巩固,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 6.乾隆后期,清朝统治已出现由盛转衰的迹象。内部的人口压力与社会动乱和外来 西方列强的潜在威胁,使得在嘉道年间衰象更为明显。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目录
一、单元复习目标 二、重要史实概述 三、知识梳理 四、阶段特征 五、时空坐标 六、单元知识体系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一、单元复习目标
1.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了解明清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 举措; 2.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 3.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 4.认识明清时期封建专制发展和世界形势变化对中国的影响,以 及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②价值观念:明代后期拜金之风十分强盛,商人的社会地位也相应地提高。文化上明代商业性书坊繁盛
一时,以刻印科举参考书、时文和通俗小说谋求利润,出现文学作品渐趋商品化的倾向。
③市民文学:明代以后,市民文学取代士大夫文学,占主导地位。《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
《金瓶梅》、“三言”“二拍”杰出作品都有着明显的市民文化的痕迹。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解析版)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一方面,它是封建统一多民族国家经受着新考验的时期——来自内部的分裂、民族矛盾以及统治阶级内部腐朽势力的考验,而另一方面,它又是我国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发展时期,所以,从总体上说,该阶段是我国封建国家的重要发展时期,所以,从总体上说,该阶段是我国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交融时期。
具体来说,①这一时期的政治分裂是东汉末年以来封建军阀割据混战局面的继续和扩大,其经济根源是分散的豪强地主经济。
尽管分裂是这一时期的显著政治特点,但分裂中却蕴含着诸多有利于统一的因素(三国鼎立,局部统一的实现,西晋实现短暂统一,东晋和南朝也是局部统一;北方黄河流域也出现过几个暂时统一的民族政权;后期割据逐渐消失,并为了统一提供了有利条件)。
②这一时期,南北方政治出现了不同特点:东晋和南朝时期,南方士族得以充分发展,并成为分裂割据的基础。
随着这个腐朽的统治阶层从统治支柱到南朝后期的衰落,统治阶层的活力也从丧失到恢复,为以后的发展充实了阶级基础。
北方主要表现为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③北方战乱,南方相对稳定,使这一时期封建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为江南的开发和南北经济差距的缩小,为统一提供了有利条件。
④民族关系方面,五胡内迁,西晋实行民族压迫,民族矛盾尖锐,西晋最终为少数民族所灭。
多民族政权并立,彼此混战,人民流离迁徙,民族交融加强。
三国蜀汉政权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吴国征服、招降和笼络越族,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更在客观上促进了民族交融。
④由于各民族人民的大交融、北方经济的发展和江南的开发,我国科学技术、文化艺术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在不少领域都取得了领先世界的成就。
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交融可以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在中国历史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一方面是继春秋战国以来的民族融合而进行的一次更大规模的融合,另一方面为以后的民族交融开辟了一条更宽广的道路,是我国历史上第二次民族交融的高潮时期。
2021学年高中历史第4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教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课标解读时空坐标1.从时空观念角度了解汉朝北逐匈奴,凿通西域,打通丝绸之路,派使臣出使大秦的史实。
2.从史料实证角度了解汉、唐两朝和周边民族及邻近各国的关系,认识唐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开放时期,以及统一多民族国家在明清时期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的情况。
3.从家国情怀角度了解元朝为我国统一以及多民族国家重建作出的贡献。
知识点一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1.秦(1)秦朝设典客典属国等官职来管理民族事务。
(2)秦北逐匈奴,修筑长城;南抚夷、越,设立了南海郡、桂林郡、象郡等。
2.汉(1)汉朝设大鸿胪管理民族事务。
(2)汉初,对北方的匈奴采取和亲政策。
汉武帝时期,大败匈奴。
东汉初,匈奴分为南北两部。
89年,窦宪出击北匈奴,取胜。
(3)西汉在河西走廊设“河西四郡”;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府。
(4)在东北,西汉设护乌桓校尉。
(5)边疆推行屯戍政策,向北方大量移民屯田;在西域设置田官,督率戍卒屯田。
知识点二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1.隋唐时期负责民族事务的机构是尚书省礼部及鸿胪寺。
2.隋朝(1)隋朝结束了统一国家长期分裂的局面,突厥、吐谷浑、党项等周边民族先后归附隋朝。
(2)加强对岭南地区各族的统治。
589年,百越女首领冼夫人被册封为谯国夫人。
(3)加强了与流求的接触,三次派人抵达流求。
3.唐朝(1)唐朝政府与边疆地区保持着密切联系,西北边疆各族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2)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先后入藏;唐蕃之间还数次会盟。
(3)南诏王曾多次被唐朝加封并遣子弟入唐学习。
(4)西北设安西、北庭都护府,北方设安北、单于都护府,东北设安东都护府,南方设安南都护府。
4.宋朝:先后与辽、西夏、金并立,各族间交往交流交融未中断过。
知识点三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1.元(1)元朝疆域辽阔,统治者一方面“行汉法”,另一方面对不同民族实行了明显的差别对待政策。
(2)元世祖封八思巴为帝师,领宣政院事,代表中央政府管理佛教和藏族事务。
2020版高考历史第4单元中华文明的成熟第8讲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教案(含解析)人民版
第4单元中华文明的成熟阶段特征宋元时期(960~1368年)是中国封建国家分裂、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时期。
907年,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辽朝,定都上京。
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后来宋太宗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1038年,党项首领元昊建立了西夏。
1115年,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建立金朝,后来又先后灭亡了辽朝和北宋。
1127年,南宋开始与金对峙。
蒙古族的首领铁木真于1206年统一蒙古各部,建立了蒙古政权。
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1279年统一了全国。
政治:由政权并立到走向大一统,民族融合;中央集权加强,宋代在中央和地方全面实行分化事权的改革;元代行省制影响深远。
经济: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商品经济活跃,商业活动突破坊市限制。
交子的使用标志着商品货币经济发展到空前水平。
海外贸易有重大发展。
思想:理学产生,儒学完成转型;科技世界领先;文艺平民化、市俗化。
第8讲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一、宋元时期的政治(一)君主专制的加强1.宋代(1)宋代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2)中央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2.元代(1)设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最高行政机关。
(2)元末,宰相权势越来越大,有时可以左右皇位继承。
教材补缺使职差遣体制宋代,官僚制度中有“官”“职”“差遣”的区分。
所谓“官”,实际是一种等级待遇,作为叙级、分等、定薪的依据。
所谓“职”,不是职务,而是加官,只是一种虚衔。
上述两种官僚,“有官无权”“有职无权”,真正负实际责任的是“差遣”。
所谓“差遣”,也称职事官(事务次官),是官僚担任的实际职务。
例如,名义上宰相是中书令、门下侍中,但那仅仅是“官”,掌握相权的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知政事这些“差遣”。
如此,皇权得到加强,但也出现严重的冗官现象,冗费增多,且效率低下。
(二)中央集权的发展1.宋代(1)措施①军事: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抽调地方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知识点汇总(二)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知识点汇总(二)隋唐之后,我国历史又进入“五代十国”分裂割据时期,直到960年,赵匡胤建立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割据局面,开始了民族政权并立时期。
这一时期,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江南经济发展起来,赶上并超过北方。
1、辽、宋、夏、金、元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的总体特征:民族政权并立,民族交融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
(这一时期,中国的经济、文化成就在世界上仍处于领先地位)2、北宋的建立:960年,赵匡胤(宋太祖)通过陈桥驿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北宋,定都东京(开封)。
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实现局部统一。
(赵匡胤本人是通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当上皇帝的。
为了防止类似兵变的重演,也必须加强中央集权。
为了扭转被动局面,宋太祖采取措施加强中央集权)3、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宋初统治者吸取唐中后期,相权膨胀,唐末、五代以来的藩镇割据、武将干政使中央集权的削弱等经验与教训,采取措施,强化中央集权,巩固统治。
(1)主要措施:①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全面收权:收精兵(“杯酒释兵权”,“强干弱枝”;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更戍法”);削实权(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官掌地方性政权,设通判监督地方);制钱谷(由转运使负责,将地方赋税(除一小部分作地方开支外)运送到京师或指定地点);强复审(死刑需报中央复审核准,强化中央对地方司法权的掌控)②分散各级机构的权力,使其互相牵制:在中央设二府三司,分割相权(中书门下(东府,掌最高行政权);枢密院(西府,调兵权);户部司、度支司、盐铁司。
三司使分割财权);在地方设转运使和通判监督地方。
③抑制武将势力膨胀: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制定了崇文抑武的方针(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
(2)影响:(注意两个方面)积极: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强化了专制集权;消极:①中枢权力分割过细,降低了行政效率;②不利于地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1)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一、我国民族的基本情况很早以前,我国就是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国家,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
各族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密切联系,友好往来,共同建设祖国、共同反对阶级压迫和外来侵略,是我国民族关系中的主要内容。
秦朝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至两汉时期初步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隋唐是我国多民族发展的重要阶段,各民族迅速发展,对边疆地区的开发做出了重要贡献;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形成中华民族大融合的高潮;明清时期在统一政权下,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加强,统一多民族的国家进一步巩固。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全国现有56个民族,统称为中华民族。
其中,汉族人口最多,有亿,占全国总人口的91. 59% 。
其余55个民族的人口为亿,只占全国人口的%。
因为这55个民族所占的比例小,人口少,所以,习惯上把汉族以外的各民族,统称为“少数民族”。
在我国,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56个民族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都是我们伟大祖国民族大家庭中的成员。
我国少数民族分布的特点是: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的局面。
也可以表述为各民族“大分散、小集中”。
少数民族分布的这种“大杂居、小聚居”的状况,一方面,各民族都有大小不同的聚居区。
我国各民族的这种“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局面,是由于多种原因造成的:第一、由于历代封建王朝的移民、屯田、屯军,汉族人民不断向边疆迁徙。
第二,由于战争、起义失败或者自然灾害等原因,迫使少数民族四处迁徙、或者是汉族起义失败后逃入民族地区。
第三,由于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的原因,形成各民族交错杂居的局面。
二、我国长期保持着统一多民族国家这一形态我国自秦汉以后就成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自此延绵不断,历经唐宋元明清诸朝,直到今天,国家统一局面得到不断巩固和发展。
中国古代史复习资料—五代辽宋夏金元
第五单元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五代、辽、宋、夏、金、元(907——1368年)(一)五代十国的更迭(907——960)一、政治1、概况:⑴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2、特点:北方政权更迭频繁,南方局势相对稳定——北民南迁3、实质:唐朝后期藩镇割据的继续和扩大二、经济12、原因:●北方混战不已,南方相对稳定。
●北民南迁,劳动力、技术与工具。
●统治者保境安民、劝课农桑的措施。
3、表现:兴修水利(吴越——捍海塘)●农业:增加耕地(圩田)经济作物(桑柘、茶树)丝织业——生产规模大(蜀绣、吴绫、越锦)●手工业:造纸业印刷业——很发达(成都、金陵)制茶业——很普遍(南唐建州茶)●商业:城市(杭州、扬州);贸易(楚国商业税)(二)两宋的兴衰(960——1276)一、北宋的统治(960——1127)1、建立:①时间:960年②地点:东京陈桥驿③人物:后周大将赵匡胤④方式:军事政变武将夺权(陈桥兵变)⑤国号与年号:北宋(东京----开封);建隆北宋的建国与两汉、唐朝有何不同?宋代周,与历史上哪一事件极为相似?(历史上隋代北周,一是权臣夺权;二是夺权前前代经历成功的改革,加强了国力;三是前代已经统一了北方;五是后继统治者都很有作为;)分析北宋初期的主要问题有:国家分裂——消灭分裂割据,实现国家统一;武将专权——强化君主专制,巩固中央集权;辽占据幽云地区——北伐未果,守内虚外2、局部统一: ①战略方针(宋太祖):“先南后北”、“先易后难”(南方政权力量薄弱,物产丰富)灭北汉,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②结果(宋太宗):两次征辽(高粱河战役),未收复幽云地区③统一原因:统一趋势加强,顺应潮流;后周世宗改革,奠定基础;战略方针正确3、强化中央集权①背景∶唐末藩镇割据的危害 ;宋建国时分裂割据的现状 ;赵匡胤建立北宋的方式 ②目的:解决唐朝安史之乱以来形成的地方割据问题,巩固专制皇权。
③措施:收兵权(“杯酒释兵权”)——解除禁军将领兵权● 集中军权 设“三衙”——三分禁军统领权分兵权 设枢密院——调兵权与统帅权分开行更戍法——兵将分离 防止武将专权强禁军卫京师——“强干弱枝”“内外相制”参知政事(副相 )——分割行政权中央——分割相权 枢密使 ——分割军事权● 集中行政权 三司使——分割财政权文人知州地方通判(兼监察)牵制● 集中财权——设转运使,消除地方割据物质基础● 集中司法权——文官担任,死刑报中央复审严格考试程序(乡试、省试和殿试 ) ● 完善科举制度: 严密考试方法(糊名法 ) 减少考试科目(进士科) 扩大录取名额重文轻武、文人治国——军队战力低下④特点: 分割地方权力,高度集权中央——机构重叠 效率低下弱枝强干,守内虚外——边防空虚,边患迭起⑤评价:A. B. 消极——形成“三冗”,积贫积弱的祸根4、危机和改革思考:北宋中期面临的社会危机表现在那些方面?⑴历史背景:● 政治危机:阶级矛盾尖锐,农民起义不断(土地兼并)● 财政危机:财政入不敷出, 形成“积贫”局面(官俸、军费、岁币)● 边疆民族矛盾:辽和西夏威胁,形成“积弱”局面(守内虚外、兵将分离、养兵政策)⑵王安石变法(宋神宗——王安石)①主要内容:理财方面——富国(政府直接经商,保证农时,扩大税源)。
《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各阶段特点归纳
《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各阶段特点归纳重要提示:1、中国古代史通常按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文化五大部分来梳理,且之间互为因果。
以唐代经济繁荣的原因为例,唐代经济繁荣的原因有:(1)国家统一,政局稳定;(2)统治者推行重视经济发展的政策;(此处可替换,如,民族交流频繁的原因,即可将此处“经济”换成开明的民族政策)(3)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4)对外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5)文化科技发达;(6)人民的辛勤劳动;(7)前代良好的经济基础。
(这是中古史归纳原因的一般公式,务请牢记)2、使用时注意结合课本,“阶段特征全录”只起梳理和归纳的作用,答题时应注意将相关课本的知识充实进来。
◆◆◆第一单元先秦(距今约170万年前~公元前221年)1【阶段特征】先秦包括原原始社会、夏、商、西周和东周(春秋、战国),经历了三种社会形态。
涉及原始社会的出现与发展及解体,奴隶社会的形成(夏)、发展(商)和鼎盛(西周)和瓦解(春秋)以及封建社会的确立(战国)时期;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
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形态演变的根本原因。
2【基本线索】1、政治方面:社会制度不断进步(1) 原始民主制。
原始社会包括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两个阶段,氏族公社分为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
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氏族成员共同劳动、共同消费、平等生活。
尧、舜、禹时期的“禅让”制,是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反映了原始社会的原始民主制度。
(2) 分封制和井田制。
夏朝建立了奴隶制国家机器,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西周为了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政治上实行分封制、经济上实行井田制,使周王朝加速了全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成为地域空前广大的奴隶制国家。
(3)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
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日益崩溃,封建制逐步形成,社会正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
韩非子顺应社会变革的要求,提出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理论,符合封建统治者建立中央集权地需要。
秦国的商鞅变法,建立县制,维护和巩固了封建经济基础。
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
商品经济的繁荣
02
在封建经济中,商品生产和流通逐渐发展壮大,促进了市场的
繁荣和经济的增长。
土地制度的变革
03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土地制度也在不断变革,适应了封建经
济的需要,推动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民族融合与封建经济的相互影响
民族融合为封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
民族融合有助于促进各地区间的经济交流和合作,为封建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 的市场和资源。
封建经济促进民族融合的深化
封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各地区间的联系和交流,为民族融合提供了物质基础和 文化交流平台。
THANKS
感谢观看
平。
加强民族团结教育
开展民族团结主题宣传活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 强国家认同感。
将民族团结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体系,从小培养各族学 生的民族认同感和团结意识。
鼓励各族群众互帮互助、和睦相处,共同维护社会稳 定和民族团结。
05
案例研究: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与社会进步
民族融合的加强
民族交流的深化
随着交通和通讯技术的进步,各 民族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文化、 经济、政治等方面的融合进一步
社会组织的完善
在封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社会组织逐渐完善, 各种行会、商会等组织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 作用。
社会治理的进步
在封建社会中,社会治理方式逐渐从人治向法治 转变,社会的公正和秩序得到了更好的维护。
06
结论
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
民族交流的深化
随着交通和通讯技术的发展,各民族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文化、 经济、政治等方面的交流有助于增进相互了解,进一步推动民族融 合。
民族融合与封建经济的相互关系
民族融合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经济 交流和合作,推动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宋元代政治经济文化
消极影响:
压制扼杀人们的欲求,有助于专制统治
秦汉以来儒家思想不断发展。下列属于吸收外来 文化因素、阐释儒家思想的著作是( ) ①《春秋繁露》 ②《四书章句集注》 ③《儒林外史》 ④《孔子改制考》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B
(2012年全国新课标历史,27)理学家王阳明说: “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 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 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 已„„四民异业而同道。”在此,王阳明( ) 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 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 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 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 【考点】宋明理学——心学
D
宋代科技文学艺术
(一)科技成果:
四大发明的梳理:
项目 发明 发展 造纸术 西汉 印刷术 火药 指南针 隋唐雕版 古代炼丹 战国司南 唐末用于 北宋用于 军事、宋 航海 广泛使用 13世纪传 13世纪传 入阿拉伯, 入阿拉伯 后传入欧 和欧洲 洲
东汉改进 北宋活字 魏晋成为主 印刷彩色 要书写材料 套印技术 外传 4世纪朝鲜7 外传朝鲜 世纪日本8 日本埃及 世纪中亚12 欧洲(15 世纪欧洲非 世纪) 洲 意义 促人类文化事业和文艺 复兴宗教改革
内蒙古),947年,耶律德光改为辽。
5.夏:1038--1127年,元昊建立,都城兴庆(今宁夏) 6.金:1115--1234年,建立者完颜阿骨打,都城先会宁(今黑龙
江),后中都(今北京)。
7.元:1271--1368年,建立者忽必烈,都城大都(今北京)年。
宋辽时期全图
宋金时期全图
宋辽时期
宋金时期
D
(2012年海南卷历史,6)宋代理学家周敦颐认为,“天 以阳生万物,以阴成万物。生,仁也”。周敦颐在此所阐 释的是( ) A.“仁”与万物生成的关系 B.孟子的仁政思想 C.阴阳互相依存的关系 D.道家顺应自然的思想 【考点】宋明理学(主要思想)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首先排除B、D项;题干认为“阳 生万物”,而何为“生”呢?“生,仁也”, 其主要阐释的是仁与万物生成的关系,A项正确;如果对 “阳生万物、阴成万物”不能正确解读,及把握 内在关系:生,仁也。易错选C项。 【答案】A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视角四
运用教材史料
教材史料在近年各类考题中屡屡出现。本部分教
材中应注重的史料有《禁军官印》、《鄜延第四将
带器械铜牌》、《朱子类语》关于宋亡教训的总 结;《宋史》关于土地兼并的记载;宋太祖、范仲 淹、王安石的画像等。要注意这些史料的命题思路。
尝试命题4
观察下列两幅图片,在北宋时期关于军
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和冗费的出现,北宋中期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
2.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有何异同?二者又有何内
在联系? (1)相同点:①背景相同。都是为了解决北宋中 期严重的社会危机而出现的。②性质相同。都是地 主阶级的封建改革。③结果相同。都遭到大官僚、
大地主的反对而失败。
(2)不同点:①中心内容不同(侧重点):庆历 新政是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王安石变法是以理财为 中心。②改革程度不同:庆历新政是局部改革;王 安石变法是全面改革。
标,这样一来地方官就硬性摊派了,除了一般的农 民要其贷款,连中农、富农、地主都必须接受贷款。 对此以下看法正确的是 ( A) A.改革方案“一刀切”的做法使解困之举变成了变
相剥削
B.地方吏治腐败,使真正有需要的农民无法获得低 息贷款
C.地方官怕农民不能及时还款,就强制富农和地主
贷款 D.地方官私自提高利息,引起民众不满
( D )
图一 禁军官印——“拱圣下
将千都虞候朱记”铜印
图二 “鄜延第四
带器械”铜牌
A.图一反映宋代禁军将领不直接统率军队 B.图一的这种措施防止了武将的专权 C.图二反映了北宋将领有权携带军事器械 D.从图一到图二反映了封建专制制度的衰落
规范答题
考题再现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青苗法是针对豪强兼并之家利用农民青苗 不接之时放高利贷取利而制定的,法令规定以常平、 广惠各仓储存的钱谷为资本,夏秋之时按户等以不 等的数额贷给农户,利息在二分到三分左右,在夏 秋收成后随两税缴纳。
政开支庞大;军队作战指挥不灵,战斗力下降; 地方上财政困难。这些因素给北宋种下了积贫 积弱 的祸根。
3.北宋科举制的发展 ①严格科举考试程序,考试分为乡试、 省试、 殿试 三级。适应加强中央集权 的需要,殿试成为定制,录取权由皇 帝直接掌握,进士及第者成为“天子 门生 ”。 ②考试科目逐渐减少,进士科成为最主 要的科目。 ③在考试方法上实行糊名法,防止考官舞弊。 ④适应北宋因分权导致官僚队伍膨胀的需要, 录取名额比唐朝大大增加。 ⑤ 王安石变法改革科举制度,废除死记硬背的 明经 诸科,进士科不再考诗赋,专考经义和 时务策 。设明法科,专考律令、断案等。
弟及亲友恩荫 做官;加强各级长官的保举和选派; 裁并州县 ,减轻徭役;严肃中央政令,取信于民。 ③结果:新政触犯了保守派官僚 的利益,遭到他们 的阻挠,改革措施很快被废止。
(2)王安石变法: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为 参知政事 ,主持变法。 ①主要内容有:一是以青苗法、 募役法 、农田水利 法、方田均税法、 市易法 为主要内容的财政改革; 二是以保甲法、 将兵法 为主要内容的军事改革;三 是以改革科举制度、整顿 太学 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改 革。 ②成效:通过王安石变法,政府的 财政收入大为增 加,各地兴修了许多 水利 工程,不少荒地辟为良 田,军事实力也有所增强。这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 积贫积弱 的局面。 细节点拨 范仲淹的庆历新政以整顿吏治为中心, 王安石变法以经济改革为中心,改革的实质都是对 封建生产关系的调整。
用大增和每年给 辽 、西夏 大量的银绢导致冗费现象
十分严重。第三,边疆危机:北宋的积贫积弱,无 力解决来自北方辽、西夏的威胁。
2.目的:摆脱危机,巩固封建统治。
3.重要改革 (1)庆历新政 ①背景:北宋中期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宋仁宗 任用 范仲淹 为参知政事,以改革时弊。
②主要内容:严格官吏升迁考核 制度;限制官僚子
央。这能有效地巩固统一,但导致地方行政机构庞 大,造成冗官现象。③强干弱枝,守内虚外。这有
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但造成边防空虚,产生冗兵现
象。
(3)影响:北宋通过调整统治阶级内部关系,结束 了唐末五代以来的分裂割据,加强了中央集权,巩 固了国家统一,形成了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有利 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由于冗兵现象的出现,北 宋边防空虚,时常遭到辽和西夏的进攻;由于冗官
(4)改革必然触及某些阶层的特权与私利,因此
改革是有阻力的,甚至充满了尖锐激烈的斗争。
视角一
追踪社会热点 加快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
Hale Waihona Puke 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作政 府工作报告时指出,要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
强政府自身建设。温家宝说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深
化改革的重要环节,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 政治制度改革与本部分内容相关的现实热点问 题。北宋时期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改革措施和两次政
(1)内容
(2)作用 北宋的科举制比唐朝有了进一步发展,为各阶层
的读书人进入仕途开辟了道路,使北宋的政权基
础进一步扩大,也起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 知识联系 唐代科举的权柄在礼部,主考官与考生 之间形成恩师门生的亲密关系,容易结党营私。 宋太祖实行殿试制度,自此皇帝完全掌握了对人 才的录取、使用之权,有力地加强了中央集权。
正确选项。
2.王安石曾被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在
其推行的变法措施中,被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梁启
超称为“与今世所谓警察者正相类”的措施是 ( C ) A.募役法 C.保甲法 B.方田均税法 D.将兵法
解析 “募役法”与“方田均税法”属于经济方面 的措施,“将兵法”是军队内部的改革,A、B、D 三项均不符合题意。警察的职能与王安石变法中维
的战略方针,进行统一南北的战争,基本上削
平了南方的割据势力。979年宋太宗消灭最后一 个割据政权北汉 ,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细节点拨
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的局面,但
并未完成国家的统一。北宋的统治区只占有原来五 代十国的范围,不是全国范围的统一。那时东北有 辽、西北有高昌、西南有吐蕃和大理等,是几个政 权并存的局面。
治改革运动为现实改革留下了深刻的历史经验教
训,可供借鉴。
尝试命题1
历史上的改革往往因专注救治前朝制度
之弊端,而忽视了新创制度存在的潜在危害,给社 会带来了严重的问题,以下各项突出说明这一点的 是 ( C )
①北宋初期军事改革
实行募役法 兵制 A.①②③ 解析 B.①②④
②北宋财政改革
③王安石
④商鞅按军功授爵
⑤唐朝实行募 D.③④⑤
C.①②⑤
王安石实行募役法不是针对前朝制度的弊
端,商鞅按军功授爵不存在潜在的危害。
视角二
紧扣教材重点
本讲教材有两个突出重点,一是北宋加强中央
集权 的措施;二是北宋中期的王安石变法。要注意 从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背景、措施、影响以及王安
石变法的原因、措施、历史作用等基本角度上去思
持社会秩序、加强对人民控制的保甲法是相似的,
故选C。
3.司马光在《司马温公集》中这样写道:“介甫
(王安石)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但性不晓的原因主要是 ( B ) A.变法的措施超越了时代,不合实际 B.王安石为人处世不当,用人不适 C.王安石过于自信,高傲自大
2.中央集权的强化
(1)目的:改变唐后期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巩 固北宋的统治。 ①集中军权:解除禁军将领 石守信 等人 的兵权,陆续削减 节度使 的实权;将 禁军统领权一分为三,都直接对皇帝 负责;设立 枢密院 ,使其与统领军队 (2)措施 的将领互相牵制;实行更戍法;各地 方军队的精壮之士都选入 禁军 。
第四单元 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 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 发展——五代、辽、 宋、夏、金、元
第10讲 北宋的统治 基础落实
一、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1.北宋的建立和分裂局面的结束 960年,后周统领禁军的大将赵匡胤,通过“陈桥 兵变”建立宋朝,年号建隆,定都东京 ,历史上称 为北宋。宋太祖赵匡胤采取“先南后北 ”“ 先易后难 ”
(3)支持变法的宋神宗本身也摇摆不定,不时动
摇妥协。 (4)最根本的原因是变法本身没有触及社会的根
本问题,没有真正给农民以更大的利益,因而不可
能获得农民的支持,也不可能很好地解决社会的根 本矛盾。
4.王安石变法的启示
(1)改革是历史发展的要求与产物。
(2)革除社会弊端是促进国家强盛的重要手段。 (3)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符合社会发展规律、 顺应人民愿望的进步改革,推动着社会进步与历史 发展。
随手一练 1.“上(宋太祖)因谓(赵)普曰:‘五代方镇残 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 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宋太祖据
此思想所采取的措施是
A.削减节度使的实权 C.设置转运使 解析 B.实行更戍法
(
D )
D.派遣文官担任知州
在理解史料的基础上撷取材料中“朕今选儒
臣干事者百余人„„亦未及武臣一人也”可确定其
②集中行政权:在中央,宰相之下设 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将宰相
的职权一分为三;在地方,派文官担 任各州的长官,并在各州设 通判 。
③集中财权和司法权:在各路设 转运使 ,管理 (2)措施
地方财政;将地方的司法权收回中央,地方
司法人员由中央派 文官担任,死刑须报请中 央 复审核准 。 北宋强化中央集权主要有两个方面,一
视角三
关注新课程理念
新课标教材将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放到古 代政治制度建设的视野下认识,将王安石变法列入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专题之一。说明在新课标的 理念中改革所占的重要地位。最近两年的高考中, 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多次在高考题中出现。
尝试命题3
《悲剧,从丢失民心开始》一书认为:
(王安石)下令各地必须贷出多少钱,给下面下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