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孟子两章 导学案

合集下载

孟子二章导学案

孟子二章导学案

《孟子二章》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能准确、流畅的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

2、翻译课文,记住词句意思;能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及结构。

二、学习指导:(一).自主先学:1.阅读助读资料。

了解孟子及《孟子》2.读课文导读提示(即标题下方框内的文字),归纳出要点标注在课本上。

3.初读课文,要求:(1)用蓝笔划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通过课下注释和查工具书将这些字及其读音、词义写在该字附近处。

(2)默读课文至少5遍。

4.结合注释及资料翻译课文,将重点实词、虚词的意思写在该字上面。

5、注意以下字的读音:“夫”,fú,发语词,放在句首,以引起议论。

“粟”,sù,谷子,与“栗”区别。

寡guǎ亲戚qī畔 pàn助读资料1、作家作品简介: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邹人,名轲,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亚圣”之称。

孟子的思想事迹大都见于《孟子》一书。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

孟子的政治主张主要是主张和平,反对战争。

(二)小组讨论:要求逐字逐句理解课文内容,讨论课文中的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小组分配:全班五个小组,每组5人教师巡视,个别点拨(三)、交流展示第一组:朗读课文教师点评第二组给加点的字注音失道寡助()亲戚畔之()第三组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天下顺之()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委()而去()之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第四组翻译下列句子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戈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第五组掌握重点文言词语:(1)古今异义:郭:古义()。

今义()亲戚:古义()。

今义()(2)一词多义城:三里之城()兵:兵革非不坚利也()城非不高也()兵甲已足()国: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君子:故君子()有不战去国怀乡()花之君子()者也国恒亡()池:池()非不深也道:得道()者多助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中道()崩殂不足为外人道()也(4(5)通假字:亲戚畔之:教师引导学生逐一分析点评(四)、质疑拓展:学生提出学习中还没有解决的疑难,教师点拨引导(五)、检测反馈:一、基础训练题1. 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21.《孟子》二章导学案(教师案)

21.《孟子》二章导学案(教师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导学案(教师案)主备:审核:班级姓名家长签名日期第21课《孟子》二章教学目标:1.熟读文本,背诵精彩片段。

2.识记重点字词并翻译文章。

小组互助学习,理解本文意思3.掌握文中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古汉语知识,积累文言词汇。

教学重难点:了解孟子散文善于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说理增强论证力量的特色。

教学方法:问题探讨法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收集相关背景资料朗读MP3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文导入人们经常说“大丈夫说到做到”“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我们一起来看看“亚圣”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

一.课前预习: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

他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位大师,被推尊为“亚圣”。

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年代。

面对这样的一个社会,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呼吁各国重视人民的作用;强烈反对不义战争,宣扬“仁政”“王道”,并将这一希望寄托在统治阶级发“仁心”上。

《孟子》是孟子的言论汇编,共七篇,是孟子和他的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合著的,记录了孟子治国思想、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属儒家经典著作,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四书。

《孟子》是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其中有许多长篇大论,气势磅礴,议论尖锐、机智而雄辩,对后世的散文写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富贵不能淫二.课前自主探究与学习1、诵读本文。

(小组内以各种形式读文章,推荐读得好的同学,班级展示)2、解释文本。

(先对照课文自主学习,再进行小组交流,有不明白的问题班级内进行互助学习)3、自学检测。

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

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张仪那样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

三.精读课文,问题探究(分小组讨论)4. 孟子否定景春的理由是什么?举例说明你对“大丈夫”的理解。

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因此,不过是小人、女人,奉行的是“妾妇之道”,哪里谈得上是“大丈夫”呢?(或“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可列举文天祥、鲁迅、项羽等典型例子。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孟子》二章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5篇)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孟子》二章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5篇)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孟子》二章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5篇)孟子二章教案篇一1、积累文言词语,扩充文言词汇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朗读全文,借助注释,疏通文意,把握论证思路3、反复诵读,品味语言4、正确认识理解得道多助的现实意义学习目标1、2、3正确认识理解得道多助的现实意义一、导入前些天,我们学习了孟子的文章《鱼我所欲也》,了解了孟子舍生取义的崇高精神,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近孟子,进一步了解主张仁政王道的孟子。

二|导学过程(一)、初读文章,把握字音,读出节奏(初读字音和节奏)1、教师范读文章,要读出气势(可找名家的朗读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听读,注意字音和节奏2、学生自由朗读(大声),读准字音和节奏3、学生试读(可先齐读,后指名读,要找2-3名学生,重点看字音和节奏)(二)、译读全文,读出内容(再读读出内容)1、教师指导分段译读全文。

(可根据内容把文章分段,降低文章的难度。

可分为第一句,三里之城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深也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结尾)学生结合注释,自行翻译课文,并标出疑难词句2、学生质疑、解答,学生边读边翻译,教师点拨重点词语: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人和: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山下团结郭:外城环:围池:护城河是:这委:放弃去:离开域:限制固:使巩固畔:通叛,背叛亲戚;亲戚朋友,包括父母兄弟重点句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力3、理思路①、教师点拨: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②、学生思考讨论: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述的学生交流教师交流时边归纳: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进攻一方天时不如地利防御一方地利不如人和(战争需要人和)域民固国(治国需要人和)威天下孟子二章教案篇二1.理解文章的观点及作者的论证思路。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精品资料:21 《孟子》二章导学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精品资料:21 《孟子》二章导学案

21《孟子》二章学习目标: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背诵并默写短文。

2.熟读课文,借助注释,了解大意。

3.了解孟子其人和他所处的时代,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学习重点: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背诵并默写短文。

2.熟读课文,借助注释,了解大意。

学习难点:了解孟子其人和他所处的时代,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课前预习【助读资料】一、作者简介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城)人,战国时期思想家。

他是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学大师,被推尊为“亚圣”,后世常以“孔孟”并称。

他主张实行“仁政”,反对诸侯的武力兼并,反对暴政害民。

二、词类活用的使动用法1.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和它的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

例: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望岳》)“荡”:原为动词,激荡,这里用作使动动词,可译为“使……激荡”。

2.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用作使动词,是指这个名词带了宾语,并且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变成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候。

(《毛遂自荐》)臣:使……称臣。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如果使得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那么这个形容词则活用为使动词。

例:既来之,则安之。

(《季氏将伐颛臾》)安:使……安。

富贵不能淫预习导学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公孙衍.()丈夫之冠.()女.家()富贵不能淫.()2.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字词。

诚:大丈夫:天下熄:焉:丈夫之冠:命:戒:女家:夫子:正:由:独行其道:移:屈:3.一词多义。

戒戒.之曰()必敬必戒.()谓此之谓大丈夫()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太守谓.谁()4.古今异义。

父命.之(古义:;今义:)以顺为正.者(古义:;今义:)5.词类活用。

威武不能屈.()6.通假字。

女.家()7.翻译重点句子。

(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2)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3)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孟子》二章导学案

《孟子》二章导学案

《孟子》二章导学案班级:姓名:学号:【学习目标】1、诵读课文,疏通文句,识记有关孟子的文学常识以及本文出现的通假字、常见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2、在诵读中感受孟子说理的方法使议论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学习重点与难点】1.重点:掌握本文说理方法,理解孟子思想核心:“取义”、“忧患”。

2.难点:理解文中表现的孟子道德理想与人格力量。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温故知新(一)、知识储备本文选自《孟子》。

孟子,名___ __,是儒家学派的又一位大师。

《孟子》是记录他的言论、活动的书,而另一部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是《___ __》。

我们曾学过其中几则语录,如"学而不思则罔,_____ ______ ";"___ ______,不亦说乎?"(二)、自主学习二、互动探究(一)、新知应用1、《孟子》的文章特点是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通过刚才的整体感知。

那么这篇文章所要论证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呢?2、文中两次提到“心”,在第一节中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是心”指什么?请依据原文回答。

(二)、当堂检测:翻译以下句子: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使人之所恶(wù)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3、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作业布置】背诵第一段。

《孟子》二章导学案(第二课时)班级:姓名:学号:【学习过程】一、温故知新(一)、复习知识翻译句子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二)、自主学习二、互动探究(一)、新知应用1.作者用“一箪食,一豆羹”来进行论证,这属于的论证方法。

文段中着重论述了“”比“”更重要,人应该保有本心的道理。

2. .写出文段中具有对比性的句子(内容)。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1《孟子》二章导学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1《孟子》二章导学案新人教版

21.《孟子》二章国学名句: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孟子学习目标1.学习文中关键的字词或语句,积累文言词句;理解文意,并背诵课文;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2.正确理解并认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的内涵及,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

3.培养忧患意识,要有用勇于吃苦、艰苦奋斗的精神。

学习重点学习文中关键的字词或语句,积累文言词句;理解文意,并背诵课文;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学习难点学习两篇短文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及条理清晰、环环相扣的论说语言特色。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学习文中关键的字词或语句,积累文言词句,熟读文本,背诵精彩片段。

2.识记重点字词并翻译文章3.小组互助学习,理解本文意思,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

自主突破1.文学常识填空。

《富贵不能淫》选自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_,他是______时期著名的__________家、__________家、_________家,是_______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被认为是孔子学说的继承人。

被称为“”。

2. 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丈夫之冠.也()往之女.家()妾.妇之道()富贵不能淫.()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富贵不能淫. __________ (2)贫贱不能移. __________(3)威武不能屈. __________ (4)往之女.家 __________(5)以顺为正.者____________ (6)与民由.之____________(7)独行其道._________ (8)是焉..得为大丈夫乎_______ ________4.翻译下列句子。

(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2)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3)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4)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答案:1.《孟子.滕文公下》孟子春秋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亚圣2.guàn rǔ qiè yín3.(1)惑乱,迷惑(2)动摇(3)使屈服(4)通“汝”你(5)准则、标准(6)遵循(7)道路,方法(8)这怎么,哪里4.(1)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孟子》二章导学案

《孟子》二章导学案
3.联系自身的实际,谈谈我们应该有怎样的忧患意识。
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不可以掉以轻心,要时时提醒自己勤奋学习,努力拼搏,积极进取,与时俱进,否则就会停滞不前,甚至落后落伍。




客观条件:苦、劳、饿、空乏、乱
(个人)造就人才
主观条件:改、作、喻
(国家)治理国家:入则……出则……国恒亡
得出结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初读课文,预习反馈
1.指名朗读。其余同学在聆听的过程中注意发现读音、句读的差错,标记出来以便纠正。
预设:(1)正音:
故不为wéi苟gǒu得也故患有所不辟bì也
死亦我所恶wù一箪dān食一豆羹gēng
蹴cù尔而与之今为wèi宫室之美而为wéi之
(2)正句读:
①所欲/有甚于生者
②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2.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散文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被称为“亚圣”。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我们曾学过他的《得到多助,失道寡助》。宋朝朱熹把《孟子》和《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
3.助读资料:孟子政治上主张“法先王”。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强调“民贵君轻”、省刑薄赋,对人民作一定的让步。他提出“性善论”,他认为人生而有侧隐心、羞恶心、辞让心、是非心。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礼智”。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就是从这种理论出发,以严肃的态度,庄重的语言,阐述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2.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条件是: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只有这样,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造就人才的主观条件是: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接着由个人说到国家,提出“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的论断。最后归纳出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二章》导学案_文档_

《孟子二章》导学案_文档_

九年级语文下册《孟子两章》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背诵两篇短文,积累名言警句。

2.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3、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意。

并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学习重点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学习难点正确认识“得道多助”及“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

资料助读孟子与《孟子》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邹人,是孔子之孙孔仅的再传弟子。

游说于齐梁之间,没有被重用,退而与其门徒公孙丑、万章等著书立说。

继承孔子的学说,兼言仁和义,提出“仁政”的口号,主张恢复“井田制”和世卿制度,同时又主张“民为贵”君为轻”,称暴君为“一夫”,认为人性本善,强调养心、存心等内心修养的工夫,成为宋代理学家心性学之本。

宋元以后,地位日尊,元至顺元年封为邹国亚圣公,明嘉靖九年定为“亚圣孟子”,在儒家中其地位仅次于孔子。

思想事迹大都见于《孟子》一书。

《孟子》文章向来以雄辩著称。

读孟子文,令人感到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

出于对当时执政者贪婪残暴行径的愤慨,对挣扎在苦难中人民的同情,对别家学说的敌视,对贯彻自己.主张的强烈愿望,以及那种“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救世责任感?使孟子的文章激切、刚厉、理直气壮。

他又善于运用各种驱诱论敌就范的手法,加上文辞铺张扬厉,时露尖刻,喜用一大串的排偶句式,所以笔锋咄咄逼人。

第一课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二、译读课文,把握文意1.学生自行翻译课文,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

2.小组讨论,质疑、解疑。

(1)通假字:寡助之至,亲戚畔之(2)古今异义词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委而去之亲戚畔之池非不深也(3) 注意下列加点词的用法: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4)注意下列句子的翻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1孟子二章导学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1孟子二章导学案新人教版

21.《孟子》二章国学名句: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孟子学习目标1.学习文中关键的字词或语句,积累文言词句;理解文意,并背诵课文;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2.正确理解并认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的内涵及,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

3.培养忧患意识,要有用勇于吃苦、艰苦奋斗的精神。

学习重点学习文中关键的字词或语句,积累文言词句;理解文意,并背诵课文;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学习难点学习两篇短文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及条理清晰、环环相扣的论说语言特色。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学习文中关键的字词或语句,积累文言词句,熟读文本,背诵精彩片段。

2.识记重点字词并翻译文章3.小组互助学习,理解本文意思,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

自主突破1.文学常识填空。

《富贵不能淫》选自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_,他是______时期著名的__________家、__________家、_________家,是_______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被认为是孔子学说的继承人。

被称为“”。

2. 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丈夫之冠.也()往之女.家()妾.妇之道()富贵不能淫.()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富贵不能淫. __________ (2)贫贱不能移. __________(3)威武不能屈. __________ (4)往之女.家 __________(5)以顺为正.者____________ (6)与民由.之____________(7)独行其道._________ (8)是焉..得为大丈夫乎_______ ________4.翻译下列句子。

(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2)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3)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4)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答案:1.《孟子.滕文公下》孟子春秋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亚圣2.guàn rǔ qiè yín3.(1)惑乱,迷惑(2)动摇(3)使屈服(4)通“汝”你(5)准则、标准(6)遵循(7)道路,方法(8)这怎么,哪里4.(1)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统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孟子》二章

统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孟子》二章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教材同步资料第六单元21《孟子》二章夯实基础巩固知识预习自测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公孙衍.(yǎn)胶鬲.(gé)丈夫之冠.(guàn)傅说.(yuè) 畎.亩(quǎn) 行拂.乱(fú)诸hóu(侯) 百里xī(奚)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父命.之命:教导、训诲(2)与民由.之由:遵循(3)威武不能屈.屈:屈服。

这里是使动用法,使……屈服(4)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选拔、任用(5)人恒.过,然后能改恒:常常(6)衡于虑,而后作.作:奋起。

这里指有所作为(7)入.则无法家拂士入:指在国内3.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古今异义词的含义,并注意体会其今义。

(1)岂不诚.大丈夫哉诚:真正,确实(2)是.焉得为大丈夫乎是:这(3)贫贱不能移.移:使……改变、动摇4.请你根据课文将一词多义卡片的空白处补充完整。

5.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意思。

(1)往之女家(“女”,同“汝”,你)(2)曾益其所不能(“曾”,同“增”,增加)(3)困于心,衡于虑(“衡”,同“横”,梗塞、不顺)6.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1)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2)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4)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7.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富贵不能淫》一文的中心论点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谈“死于安乐”这一内容的语句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揭示一个人成才的主观因素的语句是“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基础运用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孟子的政治思想主要是王道、仁政。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孟子二章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4篇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孟子二章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4篇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孟子二章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4篇孟子二章教案篇一1、积累文言知识;2、背诵课文;3、学习本文阐述道里的方法;4、领会课文深刻道理。

1、重点:积累文言知识;领会课文深刻道理。

2、难点:学习古代名家阐述道里的`方法。

紧扣文本,以学生自求探索、合作探究为主,教师作适当点拨。

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1、导语。

2、释题。

(尝试让学生释题)二、朗读课文1、指名学生朗读。

2、正音:郭(guō)粟(sù)夫(fú)域(yù)畔(pàn)3、集体朗读。

三、自求探索:借助注释,尝试翻译全文。

(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提出来在学习小组内讨论解决,也可以向老师提出质疑)1、学生自学、讨论、质疑。

2、检查自学效果。

着重要求学生掌握以下词句:⑴解释加点词①得道(施行仁政)②天时(有利于战争的天气、时令)③地利(有利于战争的地理条件)④人和(人心所向,内部团结)⑤郭(外城)⑥委(放弃)⑦是(这)⑧池(护城河)⑨域(限制)⑩畔(通“叛”,背叛)⑴翻译句子①环而攻之而不胜(包围着攻打却不能取胜)②委而去之(弃城而逃)③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④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缺少帮到了极点,连至亲骨肉也背叛)⑤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君子不战则矣,战就一定胜利)四、合作探究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作者是怎样论证中心论点的?3、第四段由谈战争转为谈什么?从而得出一个什么结论?4、孟子认为实现“人和”的途径是什么?这正是他哪一种主张的具体表现?(程序:学生讨论-检查反馈-归纳总结)五、质疑六、小结(尝试让学生小结)七、背诵(分小组背诵)八、作业:以“‘人和’的现实意义”为话题,写一篇学习本文后的心得体会。

不少于500字,写在作文簿上。

孟子二章教案篇二1.学习文言实词虚词,加强基础积累。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内容。

3.反复诵读,品味语言,感受孟子酣畅淋漓、灵活而丰富多彩的论辩艺术1.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孟子生平。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21孟子二章》导学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21孟子二章》导学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21孟子二章》导学案21《孟子》二章第1课时富贵不能淫1.把握朗读节奏,理解文义,了解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观点。

2.反复诵读,体会XXX论述的道理的现实意义。

一、导入新课人们经常说“大丈夫说到做到”“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XXX”XXX对“大丈夫”的阐释。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感知背景作者及作品背景:XXX(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XXX(今山东邹城)人。

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XXX学说的继承者,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他继承了XXX“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被称为“XXX”。

相传XXX是鲁国贵族XXX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XXX的学生。

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

但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XXX的政治主张未被采纳。

目标导学二:朗读课文,悉解文义1.朗读文章,划分文章节奏。

节奏划分示例:(1)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2)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2.多朗读几遍,说说你的朗读感受。

明确:本文朗读时需要注重朗读技巧,首先是文中有不少对比和排比的句式,需要注意朗读节奏鲜明;其次部分语句需要通过重音读出语气,如“公孙衍、XXX岂不诚大丈夫哉”的“诚”字,“是焉得为大丈夫乎”的“焉”字,都应读出重音。

总之,本文需要一定的朗读技巧,才能把握文本气势磅礴的特点。

3.重复朗读,并结合课文注释,感知文义。

目标导学三:合作探讨,分析内容1.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

明确: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XXX、XXX那样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

2.请对比分析XXX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明白:“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素质是在权力眼前无准绳,如XXX之流,只是顺从XXX的意思;“大丈夫之道”表现为“繁华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素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一如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世界”。

七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21《孟子》二章

七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21《孟子》二章

21 《孟子》两章“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多么豪迈的语言。

有谁知道说出这种铿锵誓言的人是谁?对,他就是继承并发扬孔子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孟子。

孟子的学说即使到了今天,也仍然有他的指导意义。

他提出的“取信于民”的政治主张,“逆境出人才”的成才观,至今仍放射出智慧的光芒。

今天,我们就走近孟子,走近被称为“四书”之一的《孟子》。

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学习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4.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意,并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第一课时《富贵不能淫》一、新课导入人们经常说“大丈夫说到做到”、“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那么是不是只要是男人就可以是“大丈夫”呢?我们现在一起来看看亚圣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阅读课文,圈点课文生字词。

公孙衍.(yǎn)丈夫之冠.(guàn)淫.(yín)2.作者链接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

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学派最有影响的大师,后人将他和孔子并称“孔孟”,有“亚圣”之称。

他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在孔子“仁”学的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并借此游说齐、梁等国,曾一度为齐国客卿。

当时天下以互相攻伐,富国强兵为能,因此视其主张为迂阔,远离实际,不予采纳,因此在政治上没有什么成就。

他退而讲学、著述,他的学生们记他的言行,成为《孟子》七篇。

3.作品链接《孟子》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也是先秦杰出的散文著作之一,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

宋代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论语》编在一起,称为“四书”。

读孟子文,令人感到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

21《孟子》二章 生于忧患导学案

21《孟子》二章  生于忧患导学案

初二年级语文科自学探究学案班级:姓名:主备:审核:初二语文小组时间:年11 月7 日学习内容:第21课《孟子》二章第2课时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学习目标: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重难点:理解“磨难”在人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

一、自主学习(相信自己就一定行!)(一)自学指导(学习一些语文基础知识,受益终生哦!)1、作品介绍:《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现存七篇。

是儒家经典之一,“四书”之一。

《孟子》在先秦散文中独具风格,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2、句读停顿必先苦/ 其心志人恒过/ 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 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 而后喻(二)自学检测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舜.()畎.亩()傅说.()孙叔敖.()曾.益()法家拂.士()忧患.()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并说出句子的意思舜发.于畎亩之中______管夷吾举于士._______百里奚...举于市.______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_____饿.其体肤,空乏..其身________行拂乱..其所为______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_____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______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________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_____(三)自学小结:二、小组学习(各抒己见,达成共识,有你课堂才会更精彩)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知道有哪些名句与此意思相同?请列出两句。

哪些事例可以证明这一道理?请列举几例。

2、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三、展示反馈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2、本文第一段为什么要列举一系列历史人物?文中哪一句是从反面论证了这一点?3、从行文上看,文章中哪句话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四、拓展延伸(学有所用,提升自己)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思。

(1)舜发于畎亩之中_______(2)人恒过然后能改_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21 《孟子》二章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21 《孟子》二章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21 《孟子》二章第六单元第21课《富贵不能淫》第1课时【学习目标】1、能积累“诚、命、戒、正、由、淫、移、屈”等文言词语,并能用现代汉语翻译全文。

2、理清论证思路,学习古人论证说理的方法。

3、理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现实意义。

【学习重、难点】1、用现代汉语翻译全文。

2、理清论证思路,学习古人论证说理的方法。

【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南)人。

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与孔子并称“孔孟”。

他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被称为“亚圣”。

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而没有得到实行。

《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孟子》行文气势磅礴,感情充沛,雄辩滔滔,极富感染力,流传后世,影响深远。

2、背景资料选自《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版)。

题目是编者加的。

《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编著的。

本课所选的两章分别是《滕文公下》和《告子下》。

【自主学习】1、一读课文,读准字音,扫清字词障碍。

2、二读课文,读出停顿,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

(请同学们先用铅笔在课本上划分)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3、尝试用现代文翻译全文。

【合作探究】一、积累重点的文言词汇,如“诚、大丈夫、命、焉、戒、正”等(要求用红笔在课文中圈出来,并用铅笔写出解释)二、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注意加点字的翻译,组内自由翻译其他句子)1、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2024年-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21《孟子》二章导学案

2024年-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21《孟子》二章导学案

21.《孟子》二章国学名句: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孟子学习目标1.学习文中关键的字词或语句,积累文言词句;理解文意,并背诵课文;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2.正确理解并认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的内涵及,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

3.培养忧患意识,要有用勇于吃苦、艰苦奋斗的精神。

学习重点学习文中关键的字词或语句,积累文言词句;理解文意,并背诵课文;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学习难点学习两篇短文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及条理清晰、环环相扣的论说语言特色。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学习文中关键的字词或语句,积累文言词句,熟读文本,背诵精彩片段。

2.识记重点字词并翻译文章3.小组互助学习,理解本文意思,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

自主突破1.文学常识填空。

《富贵不能淫》选自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_,他是______时期著名的__________家、__________家、_________家,是_______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被认为是孔子学说的继承人。

被称为“”。

2. 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丈夫之冠.也()往之女.家()妾.妇之道()富贵不能淫.()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富贵不能淫.__________ (2)贫贱不能移.__________(3)威武不能屈.__________ (4)往之女.家__________(5)以顺为正.者____________ (6)与民由.之____________(7)独行其道._________ (8)是焉..得为大丈夫乎_______ ________4.翻译下列句子。

(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2)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3)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4)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答案:1.《孟子.滕文公下》孟子春秋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亚圣2.guàn rǔ qiè yín3.(1)惑乱,迷惑(2)动摇(3)使屈服(4)通“汝”你(5)准则、标准(6)遵循(7)道路,方法(8)这怎么,哪里4.(1)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曹刿论战》导学案2012.3.9
课题:《曹刿论战》课型:复习课课时:一课时
(一)、文学常识积累:
《曹刿论战》选自《》,相传是时期所作。

《左传》原名《》亦称《春秋左氏传》,是根据鲁史编写的体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下200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是一部()名著和名著。

本文所的战争是齐鲁之间的一次战争,因战场在长勺,故又称长勺之战,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

你还知道哪些战役是以少胜多?
答案:《左传•庄公十年》春秋左丘明左氏春秋编年史学文学赤壁之战、牧野之战、官渡之战、淝水之战、巨鹿之战、城濮战役。

(二)、字词句积累
看拼音写汉字或看汉字写拼音
曹刿( )又何间焉( )肉食者鄙( ) 牺牲玉帛( )小信未孚( )登shì()而望吾视其zhé( )乱夫战,勇气也( )望其旗mǐ( )
答案:guìjiàn bǐbófú轼辙fú靡
重点字词解释。

课文中的下注要求记住
一词多义
1、间:又何间焉()中间力拉崩倒之声()时进而间进()
又间令吴广()
2、信:必以信()小信未孚()
3、其:其乡人曰()吾视其辙乱()公问其故()
答案:1、参与;夹杂;间或、偶然;暗地里;2、实情;信用;3、代曹刿;代齐军;代词,指打仗取胜;词类活用
1、神弗福也福: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
2、公将鼓之鼓:名词作动词,击鼓,擂鼓
古今异义词
1、肉食鄙.,未能远谋()
2、小大之狱.()
3、虽不能察.()
4、必以情.()
5、忠.之属也()
6、牺牲
..玉帛()7、再而衰.()
1、古义:目光短浅;今义:品德低劣
2、古义:案件;今义:监狱
3、古义:即使;今义:虽然,转折关系的连词
4、古义:以实情判断;今义:感情
5、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今义:忠诚
6、古义:指猪、牛、羊等;今义:舍弃自己利益或为正义事业而献身
7、古义:第二次;今义:表示事情或行为重复
文言句式
1、宾语前置句式:“何以战”等于“以何战”,译作:您靠什么作战?
2、省略句式:“必以分人”等于“必以(之)分人”。

译作: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译作: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击士兵们的勇气衰退,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竭尽了。

3、判断句式:夫战,勇气也。

译作:作战,靠的是勇气
重点句子翻译。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何以战?
4、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5、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6、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7、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8、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9、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10、夫战,勇气也。

1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12、彼竭我盈,故克之
理解性默写
1、战前鲁庄公在曹刿启发下,采取取信于民的措施是:
2、曹刿在齐军三鼓之后才下令鲁军发动进攻的原因:
3、曹刿在齐军败退后不立即下令追击的:
答案: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3、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要点分析:
齐鲁长勺之战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取胜原因有三:一.是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二.是善于捕捉进军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三.是追击时机的判断正确:辙乱旗靡
中考链接
2003年浙江省温州市、舟山市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2-26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乙]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①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注释:①畔:通“叛”,背叛。

2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5分)
①牺牲
..玉帛,弗敢加.也()②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③肉食者鄙.,未能远谋()④兵革.非不坚利.也()⑤委.而去.之()
23.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不同意思。

(4分)
①必以.分人()②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①小大之.狱()②环而攻之.而不胜()
2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6分)
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问焉?译文:
②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译文:
25.运用文中原话回答下面的问题。

(4分)
①在“齐师伐我,公将战”时,曹刿为什么要见鲁庄公?答:
②“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的原因是什么?答:
26.甲、乙两文中都谈到了决定战争胜负的最主要条件,这个条件是什么?(3分)答:
2004年北京市朝阳区文言文阅读课文略。

1、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1)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牺牲:(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福:
2、下面语境中“故”字与“故逐之”的“故”意思相同的是( )
A. 既克,公问其故。

B. 温故知新
C.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D. 欲擒故纵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1) 战于长勺。

译文:
(2)公将鼓之。

译文:
4、鲁庄公提出了三个可以迎战的条件,曹刿肯定的条件是:
1.(1)指猪、牛羊等(2)赐福、保佑2.C 3.(1)在长勺交战(2)鲁庄公要击鼓进军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用原文语句回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