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五 自然地理要素运动规律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原理归纳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原理归纳

自然地理原理规律归纳1 .经度的递变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

2 .纬度的递变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

3 .纬线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纬线都是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

4 .经线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经线都是交于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

5 .南北半球的划分赤道以北为北半球,以南为南半球。

6 .东西半球的划分20°W 往东至160°E 为东半球,20°W 往西至160°E 为西半球。

7 .高中低纬的划分南北纬30°之间为低纬度,30°-60°之间为中纬度,60°-90°之间为高纬度。

8 .比例尺大小与图示范围相同图幅,比例尺愈大,表示的范围愈小;比例尺愈小,表示的范围愈大。

9 .地图上方向确实定①普通情况,“上北下南,左西右东〞;②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③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10 .等高线的疏密与坡度同一幅地图中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

11 .等高线的凸向与地形等高线向高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谷,向低处凸出的地方为由脊。

12 .不同日期的分界线零点经线往东至日界线为地球上的“今天〞,往西至日界线为地球上的“昨天〞。

13 .天体系统的层次地月系→ 太阳系→ 银河系→ 总星系河外星系14 .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①比拟稳定和安全的宇宙环境;②日地距离适中,地球外表温度适宜,存在液态水;③地球体积和质量适中,有足够引力吸引大量气体,形成大气层。

15 .月相的变化①新月〔农历初一、彻夜不见〕;②上弦月〔初七、初八、上夜半西方天空〕;③满月〔十五、十六、通宵可见〕;④下弦月〔二十二、二十三、下夜半东方天空〕。

16 .地球的自转①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鸟瞰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鸟瞰呈顺时针方向〕;②周期〔1恒星日,即23 时56 分4 秒〕;③速度〔角速度:除极点外,其它各点均为15°/时;线速度:1670COSФ km/h〕;④地理意义〔a.昼夜更替,周期为1 太阳日,即24 小时。

自然地理规律和原理

自然地理规律和原理

自然地理规律和原理自然地理规律是指在自然地理领域中普遍存在并可以用来解释和预测自然现象的客观规律。

这些规律和原理通过对地球的物质与能量的运动和相互作用进行深入研究而得出,可以帮助人类更好地理解地球的运行机制和自然环境的演变过程。

下面将介绍几个常见的自然地理规律和原理。

1.偏冷气候规律:根据经验,地球上大部分地区的气候往往随着纬度的升高呈现出偏冷的趋势。

这是因为纬度越高,地球到太阳的距离越远,所以接收到的太阳辐射能量就越少,从而导致气温下降。

2.水循环原理:地球上的水以不同形式存在,如海洋、大气中的水汽、地下水和冰雪等。

水循环是指水在不同物相之间进行循环运动的过程。

太阳的辐射能量蒸发地表水体,形成水蒸气,随后在大气中形成云朵,最终降落为降水再回到地表,不断循环。

这个过程对维持地球的水文循环和气候变化起着重要作用。

3.昼夜交替规律:地球的自转使得地表上的阳光照射程度发生变化,导致昼夜交替的现象。

在地球上,每个地区交替出现白天和黑夜的时间是由该地区所处的经度决定的。

当其中一地区的经度正对着太阳时,该地区进入白天;当地球继续自转,使该地区的经度背离太阳时,该地区进入黑夜。

4.热带气候与地球旋转的关系:热带气候主要分布在靠近赤道的地区,具有高温和多降水的特点。

这是因为地球自转的特点导致了赤道附近接收到的太阳辐射能量最多,从而形成了热带气候。

5.海陆分布规律:全球陆地和海洋的面积并不均衡分布。

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而南半球则主要由海洋覆盖。

这是由于地球上的大陆板块不均等分布,导致了大陆与海洋的不平衡现象。

6.高山气候规律:海拔对气候的影响非常明显,随着海拔的增加,气温逐渐降低。

这是因为气候随着海拔的变化而发生改变,高山上的气温往往比低地温度更低,这也是高山地区形成永久冻土和冰川的原因之一7.河流侵蚀原理:河流对地形的侵蚀是地理学中重要研究的一部分。

河流侵蚀会随着不同地区的地质条件、降雨量和水流速度等因素而发生变化。

2014届高考地理第二轮复习专题 模块一 地理事物的原理与运动规律——专题05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2014届高考地理第二轮复习专题  模块一 地理事物的原理与运动规律——专题05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专题五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典题例证明思路](2013·高考安徽卷)地表岩石风化后,由残留在原地基岩上的风化产物组成的壳层,称为风化壳。

下图为不同气候-植被带的风化壳厚度变化示意图。

完成(1)~(2)题。

(1)曲线Ⅰ、Ⅱ、Ⅲ分别代表( )A .气温、降水、蒸发B .降水、蒸发、气温C .降水、气温、蒸发D .气温、蒸发、降水(2)风化壳厚度( )A .甲大于丁是因为热量丰富、降水量大B .乙大于丙是因为植被茂盛、蒸发量大C .刚果盆地总体上大于格陵兰岛D .伊朗高原总体上大于恒河平原【思路分析】1.获取信息要准确(1)设问信息明确思路第(1)题设问是判断“Ⅰ、Ⅱ、Ⅲ”分别代表什么,解题思路是从图中三条曲线的分布规律上判断。

第(2)题设问是“风化壳厚度”的分布特点及成因。

解题思路应从影响风化壳形成的位置、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分析。

(2)题干信息捕捉词语从题干中可知“风化壳”的概念和风化壳的厚度与________、植被有很大的相关性,分析时重点应从气候、植被两方面分析风化壳的厚度分布。

(3)图表信息抓住关键2.常见误区要避免第(1)题判断气温线、降水线、蒸发线时要掌握它们的分布大致规律,才能避免失误。

气温一般从热带向寒带逐渐________,降水一般是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蒸发量一般是荒漠带>草原带>森林带。

第(2)题的失误主要是不能从图中找出甲、乙、丙、丁四地在气温、降水、蒸发等方面的差异,不能确定刚果盆地、格陵兰岛、伊朗高原和恒河平原在图中对应的位置。

【自主解答】(1)________(2)________[规律方法巧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应用角度分析1.分析地理环境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协调一致的关系。

常分析某一区域自然景观的成因,如结合地理位置分析气温、降水等对生物景观的影响。

例如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及危害。

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发展规律

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发展规律

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发展规律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发展规律知识点:1、自然地理环境由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土壤圈、人类圈组成的有机整体。

自然地理环境五要素:气候、地貌(地形)、水文、土壤、生物(植被)。

2、整体性: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牵一发而动全身表现:①地理环境各要素不是孤立发展的,每一个要素都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②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

③某一要素的变化,对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3、土壤: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陆地疏松表层。

肥力是土壤的本质属性。

成土母质:成土母质是指岩石经过风化作用后形成的风化物,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矿物养分的最初来源。

对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均有重要影响(继承关系)。

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和强度。

如:中等水热条件下,土壤有机质积累最多。

(温带半湿润环境下的黑土是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壤);通过影响岩石的风化过程、地貌形态以及生物的活动)间接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

如:湿热条件下风化壳最厚,土壤层厚度大。

干旱或者寒冷条件下,风化壳薄,土壤层也薄。

生物: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土壤肥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有机质含量的多少。

没有生物的参与(生物循环),就不会有土壤的形成。

(成土母质→低等植物生长→原始土壤→高等植物生长→成熟土壤)。

一般而言,森林土壤有机质含量要低于草地土壤。

地形: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作用于土壤。

如土壤的垂直地带分布。

陡峭的山坡:地表物质迁移速度快,难发育深厚的土壤。

平坦的地方:地表物质的侵蚀速度慢,稳定的气候生物条件发育深厚的土壤。

阳坡:温度条件好,但蒸发旺,水分较差,阴坡反之。

人类活动:积极影响—改造自然土壤为各种耕作土壤;如水稻土消极影响—土壤退化(水土流失、盐渍化、荒漠化和土壤污染等等)4、环境的整体性要求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要有综合的考虑和对策。

自然地理原理和规律

自然地理原理和规律

十、世界各地区、国家和我国的气候特征及形成原因
东亚——季风气候(海洋性向大陆性过渡)
东南亚、南亚——热带季风
西亚、北非——热带沙漠为主
撒哈拉以南非洲——热带雨林、热带草原面积大
中亚——温带大陆性为主
欧洲西部——温带海洋性最典型,但温带大陆性面积大 北美洲——温带大陆性面积最大 澳大利亚——半环状分布 十一、大气环境问题: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酸雨产生 的原因、后果及治理措施
昼长15小时
日出
正午12时
日落
读图,一艘由太平洋驶向大西洋的船经过p地(图中左上角)时,一名中国船员拍摄到海 上落日景观,洗印出的照片显示拍摄时间为9时0分0秒(北京时间)。据此判断4-5题。 4、该船员拍摄照片时,p地的地方时为( C ) A、22时 B、14时 C、20时 D、16时 5、拍摄照片的当天,漠河的夜长约为( A ) A、16小时 B、14小时 C、10小时 D、12小时 解析:由题意可知 120°E————9时 75°W————? 由此计算P点的日落时间 为20时。
6、太阳升落的方位问题
两分日日照图
北半球冬至日日照图
北半球夏至日日照图
1、太阳直射赤道(春、秋分),全球正东日出(日影朝向正西) 正西日落(日影朝向正东)。
2、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全球东北方向日出(日影朝 向西南);西北方向日落(日影朝向东南)。
3、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全球东南方向日出 (日影朝向西北);西南方向日落(日影朝向东北)。
时间
补给特点
分布地区
雨水补给 雨季 流量较大,流量随降 我国季风区和世界
水量的变化而变化, 上绝大多数河流 雨季形成汛期 季节性积雪 春季 流量变化小,形成春 温带和寒带地区、 融水补给 我国东北地区 为主 汛

自然地理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共43张PPT)

自然地理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共43张PPT)

6.水循环原理
6.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7.板块构造原理
Hale Waihona Puke 8.内外力作用的原理9.地壳物质循环原理
10.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
原理一 大气受热过程原理
(1)太阳暖大地:大部分太阳 辐射到达地面,地面吸收后增温; (地温) (2)大地暖大气:地面增温后 行成地面辐射,大部分地面辐射 的热量被大气吸收;使大气增温; (气温) (3)大气还大地:大气增温后 形成大气辐射,其中向下部分成 为大气逆辐射,把大部分热量返 还给地面,对地面起保温作用。
分析惠灵顿常年多风的原因。(10分)
【答案】地处西风带,常年盛行偏西风(4分), 两岛之间为海峡,风速加快(3分);依山面海, 迎风(3分)。 答案反思:考查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依据: ①确定是否季风区或季风现象区;②若不受季 风影响,则结合纬度、季节,确定该季节影响 该地区的气压带或风带;还需要考虑海陆分布、 海陆位置、地形因素对风力的影响。
原理三 大气水平运动原理
【练习3】结合热力环流的原理,分析甲乙之间夏季盛行西北风的原因。(6分)
【答案】甲地以绿洲分布为主,乙 地以沙漠分布为主(2分),由于沙 漠的热容量较绿洲小,夏季增温较 绿洲快(2 分),在乙地附近形成 热低压,即甲地(海平面)气压高 于乙地,风从甲地吹向乙地(2 分)。
原理六 锋面和气旋(反气旋)天气的原理 1.锋面系统形成的天气特征
提醒 需要注意整个过 程中两种锋面气温、气 压的变化特点,冷暖气 团交界处气温、气压变 化最显著,天气现象最 剧烈,因此锋面过境时 往往产生云雨。同时, 我国常出现的还有准静 止锋。
2.气旋、反气旋形成的天气特征 气旋控制下,多阴雨天气;反气旋控制下,多晴朗天气。

地理课了解地球的运动规律

地理课了解地球的运动规律

地理课了解地球的运动规律地球运动规律是地理学的基本知识之一。

了解地球的运动规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地球,理解它的自转和公转对地球上一系列现象的影响,比如昼夜交替、季节更替、时间计算等。

本文将从地球公转和自转、地球的倾斜等角度介绍地球的运动规律。

一、地球公转和自转
地球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一周的运动,它是地球季节交替产生的根本原因。

公转规律表现为地球每年完成一次公转,公转轨道为近似椭圆形,距离太阳远近不同,地球到太阳的距离最短的时候是在每年的1月4日左右,距离最远的时候是在每年的7月4日左右。

地球自转是指地球绕自身轴心旋转的运动,自转规律表现为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为24小时,也就是一个自然日。

地球赤道附近运动速度最快,而南北极附近则接近于静止。

二、地球的倾斜
地球公转的轨道面与地球自转的轴线之间的夹角成为地球的倾角,地球倾角的大小是地球季节变化的重要因素。

地球倾斜的角度为23.5度,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南北半球交替接收到太阳斜射的光线,所以在不同的季节里,南北半球的气温、光照和降雨等自然现象也不同。

三、总结
了解地球的运动规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地球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更好地认识人类在地球上的生存环境。

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地球的运动规律是长期稳定的,但是地球上的环境却是在不断变化的,我们需要关注和研究地球的动态变化,更好地保护我们的地球家园。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知识点总结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知识点总结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地理要素组成。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通过水循环、大气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2、生物循环: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及无机盐合成为贮藏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糖类),并且释放出氧,同时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又成为动物的食物。

植物和动物的有机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以无机物的形式归还到周围环境中。

这种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称为生物循环。

生物循环促使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不断地迁移运动,能量不断地流动、转化,从而把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3、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生物既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又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创造者。

(1)现今地球大气组成,是生物生命活动参与的结果。

大气中的氧主要来源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大气中的氮也有一部分来自生物的作用。

(2)生物生命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陆地水的化学成分。

(3)加快了岩石的风化,促成了土壤的形成。

(4)生物多次对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进行加工。

使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而形成了适宜人类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

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1、生产功能: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

2、平衡功能: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大气本身不具备减缓co2 增加的功能,但是在自然地理环境中通过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却能消除部分新增的co2)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1、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时刻在演化(气候变化、地貌变化)2、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

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要素的演化。

四、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1、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

自然地理基本原理基本规律

自然地理基本原理基本规律

【练习6】14.左图为洞庭湖位置图,右图为洞庭湖湖面多年平均日降水量距平值变化图。
说出图示地区主要的水循环类型并简述其过程。(10分)
【答案】:海陆间循环(2分) 太平洋海 面蒸发的水汽(2分),随东南季风被输 送到该地区(2分),在适当条件下凝结, 形成降水(2 分),降水通过地表径流 和地下径流汇入长江,最后流回太平洋 (2 分)。
分析惠灵顿常年多风的原因。(10分)
【答案】地处西风带,常年盛行偏西风(4分), 两岛之间为海峡,风速加快(3分);依山面海, 迎风(3分)。 答案反思:考查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依据: ①确定是否季风区或季风现象区;②若不受季 风影响,则结合纬度、季节,确定该季节影响 该地区的气压带或风带;还需要考虑海陆分布、 海陆位置、地形因素对风力的影响。
(3)板块运动分为碰撞和张裂 ①当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相撞时,大洋板块因密度较大,位置较低,福冲到 大陆板块之下,这里往往形成海沟,是海洋中最深的地方,大陆板块受挤压, 隆起成岛弧和海岸山脉。太平洋西部边缘的深海沟——岛弧链,就是太平洋 板块与亚欧板块相撞形成的 ②在两个大陆板块相撞处,形成巨大的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就是亚欧板块与 印度洋板块碰撞产生的, ③板块张裂形成裂谷和海洋,如红海、东非大裂谷
3.锋面气旋形成的天气特征 在中高纬度地区,由于冷暖气团频繁相遇,锋面系统活跃,当与气旋系统 结合时,形成锋面气旋。受气旋辐合上升气流影响,锋面上的气流上升更 加强烈,往往带来云雨甚至造成暴雨、大风天气。
【练习6】居住在成都的小明和小亮在“寻找最佳避寒地”的课外研究中发现,有“百里 钢城”之称的攀枝花1月平均气温达13.6℃(昆明为7.7℃,成都为5.5℃),是长江流域 冬季的“温暖之都”。图7a示意攀枝花在我国西南地区的位置,图7b示意攀枝花周边地 形

自然地理的五大规律

自然地理的五大规律
研练真题 找准方向
核心突破 主干整合
程序解题 思维建模
专题一 地球和地球的运动规律
研练真题 找准方向
核心突破 主干整合
程序解题 思维建模
【备考指南】 考生在今后复习备考中注意:①要加强对基础知 识的理解和掌握,理清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运用各种图形对基 本原理、规律进行阐释。②能够进行知识迁移,解决问题,特 别是结合时事新闻进行地方时、区时和时区的计算以及季节的 判断。③注重原理规律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联系生活实际 进行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及相关计算等问题。
研练真题 找准方向
核心突破 主干整合
程序解题 思维建模
第(4)题,考查地球公转运动对大气环流信风带移动、季风环 流对降水量影响。从B到C,即5月份到6月份之间,太阳直 射点向北移动,南半球东南信风穿越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 影响下形成西南季风。西南季风经过印度洋,携带丰沛的水 汽,南亚地区形成雨季;该移动对于澳大利亚北部,因风向 来自陆地内部,所以使澳大利亚北部干旱少雨。
研练真题 找准方向
核心突破 主干整合
程序解题 思维建模
第(2)题,考查地球运动、地方时换算和太阳直射点移动。赤 道上日出地方时6点,此时太阳直射经度为45°W即地方时 12点,说明轮船所在经度为“135°W”;晨昏线与经纬圈 的 切 点 位 于 B 点 , B 点 为 A 点 (90°N) 与 C 点 (66°34′N) 的 中 点,所以B点距离北极点的纬度差是11°43′,所以直射点的 纬度为11°43′N。第(3)题,考查上海纬度位置、地球公转运 动及速度变化、昼夜长短。从B到C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 所以上海白昼时间变长;7月初地球公转速度最慢。从B到C 即5月份到6月份,说明公转速度变慢。

高考中常考的自然地理规律和地理原理(探究背诵)

高考中常考的自然地理规律和地理原理(探究背诵)

高考中常考的自然地理规律和地理原理一高考中常考的自然地理规律1、经纬度变化规律2、地球自转和公转规律正午太阳高度分布规律(图1)直射点移动规律(图2)昼夜长短变化规律3、昼夜长短变化规律4、四季变化规律5、水平运动物体偏转规律:6、气温变化规律时间变化:夏高、冬低;14点最高、日出前后最低(南亚热带季风区5月气温最高)(图5)空间变化:垂直变化规律:在对流层内每升高1千米温度降低6℃) (图6)对流层气温垂直递减率:每升高1000米,气温降低6℃左右。

一般夏季大于冬季,晴天大于阴天,白天大于黑夜。

气温垂直递减率越大,对流运动越旺盛,反之越小,大气越稳定。

逆温:逆温形成的主要原因:水平变化规律: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图7)等温线大致沿纬线延伸-------等温线大体与海岸线平行----等温线沿等高线延伸7、气压垂直变化规律8、大气运动规律9、气候类型和自然带分布规律10、海水温度分布规律(参考图7)11、河流径流季节、年际变化规律12、洋流分布规律13、火山地震分布规律二高考中常考的地理原理有:1、大气热力作用原理2、热力环流原理3、水循环原理4、板块构造原理5、地质作用原理6、自然地理要素相互作用原理(自然地理、区域地理,高考地理中异常重要的原理)自然地理要素包含:大气、地貌、水、生物(植被)、土壤;在选修二中则用气候、地貌、水文、生物、土壤来说明通过画图掌握地理规律和地理原理①洋流模式图②洋流分布图③气压带和风带的成因图④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图⑤冷锋和暖锋的侧视图⑥锋面气旋图⑦热力环流成因图、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图⑧气候类型分布图、陆地自然带分布图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轨迹图⑩太阳光照图的侧视图、俯视图、变式图、二分二至图等。

地球的运动规律

地球的运动规律

地球的运动规律地球作为我们生活的家园,其运动规律对于人类有着深远的影响。

地球的运动可以分为公转和自转两个方面,下面将详细介绍地球的运动规律。

一、地球的公转地球绕着太阳运动,这种运动被称为公转。

地球的公转可以分为三个要素:公转轨道、公转周期和公转速度。

1. 公转轨道地球的公转轨道是一个椭圆,其中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由于地球轨道的椭圆形状,地球与太阳的距离会有所变化,使得地球接收到的太阳辐射量也有所不同。

这就是为什么会有季节的更替和气候的变化。

2. 公转周期地球绕太阳一周所需要的时间称为公转周期,通常以一年为单位。

地球的公转周期约为365.24天,为了与日历相对应,每四年增加一天,形成闰年。

3. 公转速度地球的公转速度不是匀速的,根据椭圆轨道的性质,地球距离太阳越近时,运行速度越快,反之则越慢。

平均而言,地球的公转速度为每小时约30公里。

二、地球的自转地球绕着自己的轴心匀速旋转,这种运动被称为自转。

地球的自转也具有三个要素:自转轴、自转周期和自转速度。

1. 自转轴地球的自转轴是一条想象出来的直线,它穿过地球的南北两个地理极点。

这条线的倾斜角度决定了地球的季节变化和极昼极夜现象的发生。

2. 自转周期地球一次自转所需的时间称为自转周期,通常以一天为单位。

地球的自转周期约为23小时56分钟4秒。

3. 自转速度地球的自转速度是恒定的,约为1670公里/小时。

这个速度在赤道上最大,在极地上则为零。

地球的运动规律对于维持地球的生态平衡和人类的生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影响着气候、季节和日照时间的变化,使得地球上各地区拥有独特的气候和生态系统。

同时,地球的运动规律也为人类提供了时间的划分和导航的依据。

总而言之,地球的运动规律包括公转和自转两个方面。

地球的公转使得我们拥有了季节和年份的概念,而自转则决定着地球上各地的时间和日照情况。

了解地球的运动规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地理自然地理的原理和规律

地理自然地理的原理和规律

地理自然地理的原理和规律地理自然地理是研究地球自然环境的学科,主要涉及地球的物理特征、气候、地貌、水文、生态等内容。

地理自然地理的原理和规律有着深刻的科学基础和理论支撑。

下面将从地球物理特征、气候、地貌和水文等方面分别介绍一些地理自然地理的原理和规律。

首先,地球物理特征是地理自然地理中的重要内容。

地球物理特征包括地球的大小、质量、密度、内部结构等。

地球的大小是地理自然地理的基本特征之一,它直接影响到地球的引力对物质的作用力,进而决定了地球的物质循环、大气环流以及地球的形状和地面起伏的形成。

质量和密度则影响地球的引力场的分布,进而影响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

地球内部结构,包括地核、地幔和地壳,决定了地球的地热、板块构造以及火山和地震的分布。

其次,气候是地球自然地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气候是指一定地区长期大气状态的统计情况,包括温度、降水、湿度、风向和风速等因素。

气候的形成与地球的环境和地球运动有关。

地球自转和公转导致了地球表面的不均匀辐射和季节变化,进而影响气候的分布和变化。

温度变化引发了大气运动和水循环,而大气运动和水循环则决定了气候带的形成和气候区的划分。

气候也受到地形、海洋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比如地形的高度和坡度决定了风的流向和强度,海洋的温度和盐度分布决定了海洋环流和海洋对气候的调节作用。

地貌是自然地理中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它描述了地球表面的形状、地形和地势。

地貌的形成与地壳构造、风、水和冰等因素有关。

地震和火山活动会破坏地形,而地壳运动和构造活动则会改变地形。

风和水的侵蚀作用会改变地形,而冰川的运动和冰融化会形成冰川地貌。

地貌的变化与时间尺度有关,从短期看,地貌具有动态性,从长期看,地貌则反映了地球的演化过程。

最后,水文是地理自然地理中的重要分支,研究地球上的水资源和水循环。

水资源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地表水包括江河、湖泊和湿地等,地下水则存在于地下岩石中。

水循环是地球上水分在不同形式和不同空间之间循环的过程,包括蒸发、降水、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等。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五自然地理规律第三讲水体的运动规律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五自然地理规律第三讲水体的运动规律

[答案] D
2.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下列地表中下渗容量最大的
是( )
A.草地
B.水泥路面
C.裸地
D.沥青路面
[解析] 不同的下垫面其下渗容量不同;若其他条件相同的 情况下,草地的下渗率最大,其下渗容量也最大。选 A 正确。
[答案] A
3.若降水量相同,与右图中①至④符合的是( ) A.草地、裸地、沥青路面、混凝土方砖 B.草地、裸地、混凝土方砖、沥青路面 C.混凝土方砖、沥青路面、草地、裸地 D.混凝土方砖、裸地、沥青路面、草地
(3)从生态环境角度分析,大面积排干沼泽会导致生态环境恶 化,所以应保护沼泽;过量抽取地下水,会导致
地面下沉、海水倒灌;人类对植被的破坏,使降水以地表径 流的形式迅速向河道汇集,河流径流变化幅度增大,易造成洪涝 灾害。
4从水资源角度分析,人类对水资源加以利用时,应充分了 解水循环的规律,如果开发利用的速度超过了水资源循环的周 期,则会出现水资源枯竭。人类生产或生活中直接排放的未经处 理的污水也会加剧对水资源的破坏,使世界大部分地区面临水资 源短缺的危机。
[解析] 根据材料,该地区的降水蒸发占 28%,下渗到地下 的占 2%,不产生地表径流,除去蒸发和下渗,小流域内水量支 出还剩 70%。地表蒸发只有 28%,A 项错误;根据题图,该地 植被丰富,植物截留和蒸腾较大,可能是小流域内水量支出最大 的一部分,故 B 项正确;地下径流由下渗补充而来,下渗只占 2%,C 项错误;该地区冰雪冻原海拔较高,2500 m~3400 m 应 该没有固态水,D 项错误。
5.铺设树皮覆盖层的主要目的是( ) A.为植物提供养分 B.控制雨水渗漏速度 C.吸附雨水污染物 D.保持土壤水分
[解析] 本题考查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在种植土层上 部铺设树皮覆盖层,能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因此起到保持土壤 水分的作用,D 项正确。

自然地理必须懂得的基本原理、规律

自然地理必须懂得的基本原理、规律

自然地理必须懂得的基本原理、规律一、地球运动相关规律1.地球自转和公转速度分布规律(1)地球自转的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最大,两极为零;自转角速度除南北极点为零外,其他各地都相等,均为每小时15°。

(2)地球公转线速度和角速度均是在近日点(1月初)最快,远日点(7月初)最慢。

2.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太阳直射点的移动示意图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时,受到太阳垂直照射的点(即太阳直射点)是变化的。

3.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1)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如下图所示)。

具体规律是: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降低;夏至日——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降低;冬至日——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降低。

(2)正午大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同一纬度,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变化而变化。

某时离直射点近,该时正午太阳高度就大;某时间段内直射点向该地接近,该时段该地太阳高度就增大,(即近大远小规律)。

4.昼夜长短的时空变化规律(1)季节变化规律(以北半球为例)(2)纬度分布规律①赤道上始终昼夜平分,春分日、秋分日全球各地昼夜平分。

②同一纬线上各点昼夜长短相同;南、北半球同纬度地区昼夜长短“对称”分布,即北半球某地的昼长与南半球相同纬度的夜长相等。

③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另一半球相反。

④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极昼、极夜出现的范围也经历了不断扩大、缩小的过程。

5.太阳视运动规律(1)太阳升落的方向太阳直射北半球,全球太阳从东北升起,西北落下;太阳直射南半球,全球太阳从东南升起,西南落下;太阳直射赤道时,全球太阳从正东方升起,正西方落下。

(2)正午太阳方位太阳直射点以北地区,正午太阳在正南方;太阳直射点以南地区,正午太阳在正北方;太阳直射地区,正午太阳在正上方。

(3)日影的朝向及影长日影朝向与阳光来向相反;太阳高度越大,日影越短,直射点影长为零;正午日影最短,直射点以北地区正午日影朝正北;直射点以南地区正午日影朝正南。

专题五 自然地理要素运动规律

专题五 自然地理要素运动规律

专题五自然地理要素运动规律一.大气运动规律[例1]下图为北半球某平原3500米高空水平气压分布示意图,P处有一个探空气球。

读图,完成(1)~(2)题。

(1)该气球的运动趋向最可能是( )A.向东南方向 B.向西北方向 C.向西南方向 D.向东北方向(2)M地和N地对应的地面上的天气状况,最可能是( )A.两地皆为阴雨天气 B.两地皆为晴朗天气C.M对应地为阴雨天气,N对应地为晴朗天气D.M对应地为晴朗天气,N对应地为阴雨天气1.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与应用(1)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2)等压面的判读与应用:热力环流形成过程中,因地面冷热不均,等压面发生弯曲,其特点为:高压区的等压面向上凸,低压区向下凹;近地面气压与高空气压高低值相反,呈轴对称分布,如下图所示:依据上图所示的等压面的弯曲状况,我们可以得出:①判断近地面的冷热分布及气温高低状况:近地面等压面上凸的为受冷地区,气温较低;等压面下凹的为受热地区,气温较高。

②判断近地面的天气:近地面等压面上凸的地方多晴朗天气,等压面下凹的地方多阴雨天气。

③垂直方向上,气压的高低取决于大气的密度,一般而言,海拔越高,气压越低,海拔越低,气压越高。

2.大气环流形成、分布及影响(1)把握大气环流的内在联系:(2)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表解法掌握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特点】(3)理解大气环流对天气气候的影响:①大气垂直上升,空气温度下降,水汽易凝结形成降水,如赤道低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控制的地区降水丰富;大气垂直下沉,空气温度上升,天气晴朗,如副热带高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控制的地区气候干旱。

②由较低纬度吹向较高纬度(由海洋吹向大陆)的气流,因温度下降,水汽易凝结形成降水,如受南北半球的西风带、东亚的东南季风、南亚的西南季风影响的地区多降水;由较高纬度吹向较低纬度的气流,因温度上升,水汽不易凝结,受其影响,天气较干燥,如受极地东风、信风控制的地区降水较少。

(如果信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则带来充沛的降水,如非洲马达加斯加岛东侧沿海) (4)空气的水平运动——风(风向、风力)【用图解法掌握影响风的力及对风的影响(以北半球为例)】[例2](下图中a、b、c为海平面等压线。

2021-2022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五 地壳运动规律考点概述素材

2021-2022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五 地壳运动规律考点概述素材

2021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五地壳运动规律考点概述素材
1.以热点事件或地质景观图、示意图为背景,考查内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结合时事工程建设、能源问题,考查地质构造在生产、生活中的意义。

3.结合实例考查河流地貌的发育及对聚落、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一、岩石圈
1.概念。

岩石圈包括地壳和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全部由岩石构成,厚度约60~250千米。

(如下图)
2.岩石圈与地壳物质循环。

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与成因图:①紧扣岩浆→岩浆岩的地质过程,就会记住以下各箭头的含义:
如变质岩→岩浆岩、沉积岩→岩浆岩;岩浆→变质岩、岩浆→沉积岩。

②关注其变式(如下):
3.岩石圈与六大板块。

(1)岩石圈由一些构造带划分为若干单元,称为板块(全球共六大板块)。

注意: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的位置与范围。

(2)板块运动——碰撞与张裂。

二、地质作用与地质构造
1.地质作用。

地质作用按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两种。

重点:外力作用与地貌。

河流地貌:
河流地貌与聚落分布详情如下:
2.地质构造。

由地壳运动而引起的地壳变形、变位,主要有褶皱、断层两种。

注:地质构造在实践中的运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五自然地理要素运动规律一.大气运动规律[例1]下图为北半球某平原3500米高空水平气压分布示意图,P处有一个探空气球。

读图,完成(1)~(2)题。

(1)该气球的运动趋向最可能是()A.向东南方向B.向西北方向C.向西南方向D.向东北方向(2)M地和N地对应的地面上的天气状况,最可能是()A.两地皆为阴雨天气B.两地皆为晴朗天气C.M对应地为阴雨天气,N对应地为晴朗天气D.M对应地为晴朗天气,N对应地为阴雨天气1.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与应用(1)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2)等压面的判读与应用:热力环流形成过程中,因地面冷热不均,等压面发生弯曲,其特点为:高压区的等压面向上凸,低压区向下凹;近地面气压与高空气压高低值相反,呈轴对称分布,如下图所示:依据上图所示的等压面的弯曲状况,我们可以得出:①判断近地面的冷热分布及气温高低状况:近地面等压面上凸的为受冷地区,气温较低;等压面下凹的为受热地区,气温较高。

②判断近地面的天气:近地面等压面上凸的地方多晴朗天气,等压面下凹的地方多阴雨天气。

③垂直方向上,气压的高低取决于大气的密度,一般而言,海拔越高,气压越低,海拔越低,气压越高。

2.大气环流形成、分布及影响(1)把握大气环流的内在联系:(2)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表解法掌握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特点】①大气垂直上升,空气温度下降,水汽易凝结形成降水,如赤道低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控制的地区降水丰富;大气垂直下沉,空气温度上升,天气晴朗,如副热带高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控制的地区气候干旱。

②由较低纬度吹向较高纬度(由海洋吹向大陆)的气流,因温度下降,水汽易凝结形成降水,如受南北半球的西风带、东亚的东南季风、南亚的西南季风影响的地区多降水;由较高纬度吹向较低纬度的气流,因温度上升,水汽不易凝结,受其影响,天气较干燥,如受极地东风、信风控制的地区降水较少。

(如果信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则带来充沛的降水,如非洲马达加斯加岛东侧沿海)(4)空气的水平运动——风(风向、风力)【用图解法掌握影响风的力及对风的影响(以北半球为例)】[例2](下图中a、b、c为海平面等压线。

读图回答1—2题。

1.当前,出现偏北风的地点是()A.①B.②③C.①③D.②④2.未来一两天,②地的日平均气温和气温日较差的变化情况是()A.两者都升高B.两者都降低C.前者升高,后者降低D.前者降低,后者升高1.等压线图的判读(1)读数值:根据等压线上的数值和递变规律可判读出图中任意一点气压值的数值大小和范围以及高低气压中心。

如图中丙点的气压值为1 005hPa<Pa丙<1 010hPa,A、D两地为高压中心,B、C两地为低压中心。

(3)比风力:等压线密(疏)→单位距离的气压差大(小)→水平气压梯度力大(小)→风力大(小),如图中甲地风力大于乙地。

(4)析天气:①低压系统→中心气流上升→多为阴雨天气,如图中B、C两地多为阴雨天气。

②高压系统→中心气流下沉→多为晴朗天气,如图中A、D两地多为晴朗天气。

比较气旋与反气旋的特点:3.锋面气旋与天气(1)判断某点风向。

近地面风向从高压指向低压,北半球向右侧与等压线斜交,南半球向左侧与等压线斜交。

如:①处为偏北风,②处为偏南风。

(2)分析锋面的位置。

锋面只能在低压槽,不可能在高压脊。

高压脊处气流辐散,不可能形成锋面;而低压槽水平气流辐合,才能形成锋面。

(3)判断气旋四周冷暖空气性质。

以锋面为界线,高纬一侧为冷空气;低纬一侧为暖空气。

如:①③位于冷气团一侧、②位于暖气团一侧。

(4)确定锋面的移动方向。

北半球气旋的水平气流应呈逆时针方向旋转,因此锋面也将随水平气流向逆时针方向运动。

南半球气旋的水平气流应呈顺时针方向旋转。

(7)确定雨带的位置。

冷锋的雨带主要位于锋后,暖锋的雨带主要位于锋前。

因为冷锋锋面坡度一般比暖锋锋面陡,所以冷锋的云雨区往往比暖锋要窄。

(8)判断气旋的运动方向。

因为锋面气旋更多见于温带地区,所以主要处在西风带,因此气旋生成后,在西风影响下,移动方向是自西向东。

(9)“锋面气旋”剖面天气图的判读。

无论冷、暖 锋,是否出现降水都决定于暖气团中所含水汽的多少,但是降水都主要降在冷气团一侧。

1.(2011·天津高考)下图四幅天气图反映了一次寒潮的天气过程。

结合图文材料,回答(1)~(2)题(1)按照此次寒潮天气发生的过程,四幅天气图由先到后的排序应为 ()(5)判断锋面的性质,并且用天气符号在适当位置标画出来。

判断锋面是冷锋还是暖锋,要看冷暖气团的移动方向,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形成冷锋;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形成暖锋。

(6)判断南、北半球无论南、北半球的锋面气旋, 其西边为冷锋,东边为暖锋。

但 是移动方向是不同的,如下图:A. a→c→b→dB. b→c→d→aC. c→b→d→aD. d→a→c→b(2)据图中的四幅天气图判断,下列城市的天气状况接近实际的是( )A.a—武汉地区晴朗温暖B.b—天津地区大风降温C.c—北京地区雷雨交加D.d—杭州地区阴雨连绵2.(2011·江苏高考)下图是某区域某时地面天气简图。

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M地的风向是()A.东北B.东南C.西北D.西南(2)产生图示区域降水的天气系统是()A.气旋B.反气旋C.暖锋D.冷锋[例3](2011·中山联考)2010年11月12日,亚运会的举办使广州及广东面临着发展的极好机遇,回答(1)~(2)题。

(1)读下图,其中符合广州气候特点的是()A.①B.②C.③D.④(2)广州亚运会选择在11月份举办,从气象的角度看,主要是因为()A.广州11月份秋高气爽,气候宜人B.广州11月份降水较多,气候湿润C.广州11月份严寒干燥,雷雨天气少D.广州11月份高温少雨,适于观赛1.气候类型的判读技巧与方法(1)根据气候成因判读气候类型:(2)根据分布规律判读气候类型:主要从三方面入手:一是从纬度位置确定所在南北半球和温度带;二是从经度位置确定海陆位置(大陆东、中、西);三是用地理坐标定位法对照全球气候模式图确定气候类型。

(3)根据气候特征判读气候类型:根据气候的两大要素资料来判读,具体判读可遵循以下三步骤:以形定位(南北半球)、以温定带、以水定型。

具体见下表(略):(4)根据其他特征判断:①根据地带性植被类型的指示作用判断:如温带季风和温带海洋性气候下的温带落叶阔叶林,热带雨林气候下的板状根发育的高大乔木等。

②根据典型动物的指示作用判断:如热带荒漠特有的动物单峰驼,冰原气候下的北极熊和企鹅等。

③根据特殊地点:如北京的温带季风气候,上海的亚热带季风气候,罗马的地中海气候,伦敦的温带海洋性气候等。

3.读右下图,完成(1)—(2)题:(1).甲河流域的气候特点是( ):A.全年温和多雨B.高温多雨期一致C.地中海气候D.雨热不同期(2).根据右图,可推知甲河流域此时( )A.盛行西北风B.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C.盛行西南风D.受赤道低压带控制【变式训练1】(2011·安庆三模)霜是大气中的水汽凝华在地面或地物上(如草叶等)形成的冰晶,一般形成在冬季晴朗、微风或无风的夜晚。

下图为某区域2010年冬季三个日期的无霜区分布范围示意图,图中无霜区外均为有霜区。

读图回答(1)~(2)题。

(1)图示三个日期中,M城有霜的日数有( )A.0日B.1日C.2日D.3日(2)图示区域中部地区每年有霜日数明显少于周边地区,其主要形成因素是( )A.太阳辐射B.大气环流C.人类活动D.地形【变式训练2】(2011·雅礼第一次月考)读图回答(1)~(2)题。

(1)A(2)图中②城市附近的广阔海域为世界重要的海上运输路线,其主要运输货物是( )A.石油B.棉花C.煤炭D.粮食二.地壳运动与地质作用考点一地壳物质循环岩石按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其中沉积岩最重要的特征是具有层理构造和保存生物化石。

三类岩石及岩浆相互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例1:(2011·苏北四市3月调研)读下图,完成(1)~(2)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①c、d类岩石中含有化石②大理岩属于c类岩石③a、b类岩石为岩浆岩④甲处是向斜,乙处是背斜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2)有关图中大气受热过程与各圈层间关系的说法正确是()①煤炭资源的形成与N地质作用无关②a处喷发出来的火山灰削弱了③作用③①②③④大气受热过程对M地质作用有深刻影响④岩浆活动释放出大量气体能导致④作用增强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变式训练1】(2011·盐城市第三次调研)构建关联图可从整体角度把握地理事象的内在联系,是地理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

读下图,完成(1)~(2)题。

(1)甲图中各箭头表示太阳、地面、大气、宇宙之间的热力作用。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青藏高原的年平均气温较低,主要与①的数值大小有关B.四川盆地的年平均气温较高,与③的数值大小有关C.四川盆地的太阳年辐射总量较小,与②的数值大小有关D.青藏高原的太阳年辐射总量较大,主要与④的数值大小有关(2)乙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①②③④表示各类地质作用,a、b、c代表三大类岩石,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大理岩属于a类岩石B.b、c类岩石具有层理构造并含有化石C.长江三峡的形成主要与①有关D.②③④均属于内力作用考点二板块构造理论1.板块构造与海陆分布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

2.部分地形区的板块位置(1)褶皱山系、岛弧链多是消亡边界。

如:阿尔卑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安第斯山脉、日本群岛、马来群岛、新西兰等是由两大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

(2)澳大利亚、南亚、阿拉伯半岛、印度群岛、斯里兰卡岛、塔斯马尼亚岛属于印度洋板块;格陵兰岛、西印度群岛、火地岛属于美洲板块。

(3)冰岛(大西洋“S”形海岭上)——生长边界;新西兰南北二岛——消亡边界。

(4)科迪勒拉山系:海岸山脉和落基山脉为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安第斯山脉为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

3.板块构造理论的应用:解释地理现象,如山脉、裂谷、海洋、岛屿等地形的形成与分布,地震、火山、地热资源、矿产资源的形成与分布等。

界线:陆地西南海岸线附近(沿2000~3000米左右等深线)的海沟。

原因:大洋(西南侧的)板块俯冲到大陆(东北侧的,或美洲)板块之下(或答两侧的板块互相挤压),导致这里多火山。

(2011·学海导航大联考)2011年3月11日13时46分,日本发生9.0级地震并引发海啸。

被海啸冲走的木屋、汽车等形成长约111公里的“垃圾岛”,正漂向美国西岸。

据此回答(1)~(3)题。

(1)日本位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消亡边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