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动力学简史教学提纲
《机械原理》(机械类)课程教学大纲
《机械原理》(机械类)课程教学大纲机械原理课程教学大纲引言:机械原理是一门机械工程的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机械原理及其应用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
本教学大纲旨在通过明确课程目标、内容和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一个全面而结构化的学习指导。
一、课程概述1.1 课程名称:机械原理1.2 课程代码:MEP1011.3 学时分配:理论教学(48学时),实验教学(24学时)1.4 先修课程:近代物理学、高等数学、工程力学二、课程目标2.1 知识目标:- 掌握基本的机械原理理论,了解力学、静力学和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 理解刚体和弹性体的力学行为,能够应用相关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 熟悉机械原理的应用领域和现代技术的发展趋势。
2.2 能力目标:- 具备分析和解决机械原理问题的能力,包括力学计算、力学模型建立和实验数据处理等。
- 能够运用机械原理知识进行工程设计和创新实践。
2.3 态度目标:- 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精神,积极探索和应用机械原理知识。
- 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思维,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3.1 理论教学:- 刚体力学:刚体的平衡条件、转动定律、角动量和动能等。
- 弹性体力学:胡克定律、弹性形变、应力应变关系和材料破坏等。
- 静力学:平面定位问题、静摩擦力和斜面问题等。
- 动力学:牛顿运动定律、动能和动量、碰撞和转动惯量等。
3.2 实验教学:- 使用力学实验设备进行实验操作,熟悉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和实验数据的记录与分析。
- 开展机械原理实验,如测量刚体的转动惯量、胡克定律的验证和静力学问题的实验验证等。
四、教学方法4.1 理论教学:- 采用教师讲授、互动讨论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注重理论与实际问题的结合。
- 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展示实际应用和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
4.2 实验教学:- 强调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掌握机械原理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方法。
机械动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机械动力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机械动力学是机械工程中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主要研究物体的运动规律和动力学原理。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物体运动的分析和动力学理论的理解能力,为学生提供运动学和动力学的基础知识,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研究奠定牢固基础。
二、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物体运动的观察和分析能力;2. 熟悉运动学和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3. 掌握常见的力学定律和公式;4. 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实践能力;5.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三、教学内容1. 运动学基础1.1 位置、位移和速度1.2 加速度和曲线运动 1.3 圆周运动和角速度1.4 相对运动2. 动力学基础2.1 牛顿运动定律2.2 动量和动量守恒2.3 力和加速度2.4 动能和功2.5 能量守恒和机械能3. 静力学3.1 弹簧力和弹性势能 3.2 引力和万有引力定律3.3 惯性力和离心力4. 动力学4.1 圆周运动的力学分析4.2 非惯性系和转动惯量4.3 力矩和角动量4.4 角动量守恒和刚体转动4.5 飞行器的运动学和动力学四、教学方法1. 讲授理论知识:通过课堂讲解、示范等方式,向学生介绍理论知识和基本概念。
2. 实验教学:设计相关实验,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3. 小组讨论:设置小组活动,让学生在团队中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4. 课堂练习:布置课后作业和练习题,加强对知识的巩固和运用能力。
五、考核方式1. 平时表现(20%):包括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等。
2. 实验报告(30%):根据实验要求撰写实验报告并提交。
3. 期中考试(20%):考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4. 期末考试(30%):综合考察整个课程的学习成果。
六、参考教材1. 赵凤岐,机械动力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
2. 谢振波,机械力学基础,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年。
七、参考网址无。
八、备注本课程的教学大纲可根据实际教学需求进行调整和补充,以确保教学内容的连贯性和可操作性。
机械动力学简史
机械动力学简史一.动力学简介机械动力学作为机械原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研究机械在运转过程中的受力,机械中各部分构件的质量和构件之间机械运动的相互关系,是现代机械设计的重要理论基础。
一般来说,机械动力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六个方面:(1)在已知外力作用下求机械系统的真实运动规律;(2)分析机械运动过程中各构件之间的相互作用力;(3)研究回转构件和机构平衡的理论和方法;(4)研究机械运转过程中能量的平衡和分配关系;(5)机械振动的分析研究;(6)机构分析和机构综合。
其主要研究方向是机械在力的作用下的运动和机械在运动过程中产生的力,并且从力和相互作用的角度对机械进行设计和改进的学科。
二.动力学的前期发展人类的发展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个进步特征就是工具的使用和制造。
从石器时代的各种石制工具开始,机械的形式开始发展起来。
从简单的工具形式,到包含各类零件、部件的较为先进的机械,这中间的发展过程经历了不断的改进与反复,也经历了在国家内部与国家之间的传播过程。
机械的发展过程也经历了从人自身的体力,到利用畜力、风力和水力等,材料的类型也从自然中自有的,过渡到简单的人造材料。
整个发展过程最终形成了包含动力、传动和工作等部分的完整机械。
人类从石器时代进入青铜时代、铁器时代,用以吹旺炉火的鼓风器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有足够强大的鼓风器,才能使冶金炉获得足够高的炉温,才能从矿石中炼得金属。
中国在公元前1000~前900年就已有了冶铸用的鼓风器,并渐从人力鼓风发展到畜力和水力鼓风。
早在公元前,中国已在指南车上应用复杂的齿轮系统。
古希腊已有圆柱齿轮、圆锥齿轮和蜗杆传动的记载。
但是,关于齿轮传动瞬时速比与齿形的关系和齿形曲线的选择,直到17世纪之后方有理论阐述。
手摇把和踏板机构是曲柄连杆机构的先驱,在各文明古国都有悠久历史,但是曲柄连杆机构的形式、运动和动力的确切分析和综合,则是近代机构学的成就。
近代的机械动力学,在动力以及机械结构本身来说,具有各方面的重大突破。
机械动力学教程教案
振动与控制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理论分析、实验研究和数值仿真, 通过优化结构和改进控制策略来减小振动和降低噪声。
05 机械动力学的挑战与未来 发展
多体系统动力学
挑战
多体系统动力学涉及到复杂的运动学和动力学建模, 需要解决多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协调控制问题。
未来发展
随着机器人技术和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多体系统动 力学在智能制造、空间探测等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
角动量与角动量守恒定律
总结词
描述物体转动时的转动量变化规律。
VS
详细描述
角动量是物体的转动惯量与角速度的乘积, 表示物体转动的量。角动量守恒定律指出, 在一个封闭系统中,没有外力矩作用时, 系统的总角动量保持不变。公式表示为 L=Iω,其中L表示角动量,I表示物体的转 动惯量,ω表示角速度。
能量守恒定律
牛顿第二定律
总结词
描述物体运动状态变化与作用力之间的关系。
详细描述
牛顿第二定律指出,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公式表示为F=ma,其中F表示作 用力,m表示物体的质量,a表示加速度。
动量与动量守恒定律
总结词
描述物体运动时的动量变化规律。
详细描述
动量是物体的质量与速度的乘积,表示物体运动的量。动量守恒定律指出,在一个封闭系统中,没有外力 作用时,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公式表示为p=mv,其中p表示动量,m表示物体的质量,v表示速度。
航天器姿态动力学
01
航天器姿态动力学概述
航天器姿态动力学是研究航天器在空间中的姿态运动和控制的学科,是
实现航天器稳定运行和精确指向的关键技术。
02
航天器姿态动力学应用
航天器姿态动力学在卫星通信、气象观测、导弹制导等领域有着广泛的
机械动力学教学大纲 - 机电工程学院
机械动力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S292006课程名称:机械动力学开课院系:机电工程学院任课教师:李顺才先修课程: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适用学科范围:机械工程学时: 36 学分: 2开课学期:第2 学期开课形式:讲授课程目的和基本要求:本课程是机械工程类专业研究生的一门学位专业课。
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了解机械动力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初步掌握转子动力学、机构平衡、凸轮动力学、机械系统动力学、机械振动的基本理论、建模方法与分析计算等方面的具体分析方法,实现一般机械系统的动态分析与设计,并对该学科的发展前沿和研究动向有所了解。
本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理解机械系统动力学行为并进行相关分析的能力及相关技术工作的适应能力。
课程主要内容:课程主要阐述机械动力学的理论和方法。
除绪论外、还包括机械振动学基础、机械刚体动力学、机械弹性动力学三大部分内容。
机械刚体动力学篇介绍动态静力分析方法、动力分析方法和以这两种分析方法为基础的综合方法。
机械弹性动力学篇介绍各种机构和机械系统的弹性动力分析方法和综合方法。
机械振动学基础既作为学习机械弹性动力学的基础知识,同时它也有着独立的、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
目录绪论第一节学习机械动力学的主要意义第二节机械动力学研究的主要内容第一章刚性构件组成的机械系统动力学第一节曲柄连杆构动力学分析第二节差动轮系动力学分析第三节五杆机构动力学分析第二章简谐振动与频谱分析第一节简谐振动的表示方法第二节周期振动的频谱分析方法第三节非周期振动的频谱分析方法第三章单自由度系统的振动第一节概述第二节单自由度系统的振动第三节等效力等模型第四节隔振原理第五节等效黏性阻尼第六节非简谐周期激励的响应第七节单位脉冲的响应第八节任意激励的响应第九节任意支承激励的响应第四章多自由系统的振动第一节多自由系统的自由振动第二节动力减振器第三节多自由度系统的模态分析方法第四节确定系统固有频率与主振型的方法第五章连续系统的振动第一节弦的振动第二节杆的轴向振动第三节圆轴的扭转振动第四节梁的横向振动第五节连续系统固有频率的其他求解方法第六章弹性构件组成的机构系统力学第一节轴与轴系的振动第二节凸轮机构动力学第三节齿轮传动系统力学第四节带动传动系统动力学第七章非线性振动基础第一节非线性振动特性第二节非线性振动实例第三节相平面第四节平衡的稳定性及奇点的性质第五节相轨线课程主要教材:[1] 张策. 机械动力学。
《机械动力学》教学大纲
机械动力学》教学大纲大纲说明课程代码: 333048总学时: 40 学时(讲课 36 学时,实验 4 学时)总学分: 2.5 学分 课程类别:考试 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 预修要求:《工程力学》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任务: 机械动力学是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的主干技术基础课之一。
本课程主要讨论机械振动的基本理 论,建模方法与分析计算方法。
旨在培养学生分析、解决一般机械系统和工程结构振动的能力。
通过本课 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机械系统振动的基本理论,并能分析和解决工程有关振动的问题。
二、关于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建议:本课程的教学中,可采用工程应用软件对系统进行仿真,进行多媒体教学,帮助学生理解。
大纲正文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机械动力学的研究内容 第二节 工程中的机械动力学问题 第三节机械动力学的研究方法 要点 :机械动力学的研究内容 重点 :机械动力学的正问题和逆问题 难点 :结构动态分析学时: 4 学时(讲课 4 学时)第一节 振动的分类 第二节 振动的表示方法 第三节简谐振动的基本性质 第四节 周期振动的谐波分析 第五节机械振动系统的动力学模型要点 : 机械振动的分类及其表示方法和性质 重点: 机械系统的三大要素即三大动力学模型难点: 机械振动的各种表示方法学时: 2 学时(讲课 2 学时)第二章 机械振动基础第三章 单自由度线性系统的自由振动 第一节 振动系统的简化及其模型第二节 单自由度线性系统的运动微分方程 第三节 无阻尼自由振动 第四节 阻尼自由振动 要点 :动力学运动方程重点 :单自由度线性系统的运动方程及其计算固有频率的常用方法 难点 :系统动力学方程的建立及其固有频率计算第三章 单自由度线性系统的强迫振动学时: 7 学时(讲课 5 学时,实验 2 学时)第一节 简谐激励下的强迫振动 第二节 周期强迫振动 第三节 非周期强迫振动要点 :单自由度线性系统在各种激励下的响应 重点 :单自由度线性系统在各种激励下的响应特点 难点 :系统响应的求解方法第五章 两自由度系统的振动第一节 引言第二节 二自由度系统的运动微分方程 第三节 无阻尼自由振动第四节 两自由度系统在谐波激励下的强迫振动 要点 :无阻尼自由振动重点 :两自由度系统的固有频率和振型 难点 :固有频率和振型的理解第三节 动力响应分析第四节动力响应分析中的变换方法要点 : 固有频率和振型、动力响应分析 重点: 固有频率和振型、展开定理 难点: 动力响应分析第七章 随机振动基础第一节 随机过程及基本概念学时: 3 学时(讲课 3 学时)学时: 5 学时(讲课 5 学时)学时: 6 学时(讲课 6 学时)第六章 多自由度系统的振动第一节 多自由度系统的运动微分方程 第二节 固有频率和振型学时: 9 学时(讲课 7 学时,实验 2学时)第二节线性振动系统在单一随机激励下的响应要点:随机过程的基本概念重点:线性振动系统在单一随机激励下的响应难点:线性振动系统在随机激励下的响应第八章振动的抑制与利用学时:4学时(讲课4学时)第一节隔振技术第二节减振技术第三节振动的控制第四节振动的利用要点:隔振与减振技术重点:隔振技术难点:振动控制的方法课时数分配表、期终闭卷考核。
机械原理教学大纲
机械原理教学大纲
一、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1. 机械原理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2. 机械原理的分类及其特点
二、刚体运动学
1. 刚体运动学的基本概念
2. 刚体平面运动学
3. 刚体空间运动学
4. 坐标系的选择和变换
三、力的作用
1. 力的概念和性质
2. 重力和惯性力
3. 弹性力和摩擦力
4. 合力和分力
四、平衡分析
1. 平衡概念和条件
2. 刚体平衡
3. 力的平衡
4. 物体稳定性
五、动力学基础
1. 牛顿第二定律及其应用
2. 牛顿第三定律及其应用
3. 机械功和机械能
4. 牛顿万有引力定律
六、机械系统的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
1. 机械系统运动学的概念和方法
2. 机械系统动力学的概念和方法
3. 机械系统的能量和动量守恒
七、机构的结构、运动和分析
1. 机构的概念和分类
2. 常见机构的结构、运动和分析
3. 常见机构的应用
八、机械传动的基础理论和分析
1. 机械传动的基本原理
2. 常见机械传动方式的结构和特点
3. 机械传动的分析和设计
九、其他机械原理相关知识
1. 流体力学基础
2. 热力学基础
3. 控制理论基础
4. 机械原理在工程设计中的应用
以上是机械原理教学大纲的主要内容,通过系统学习以上知识,学生能够深入了解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机械原理理论素质和应用能力。
机械系统动力学课程简介及大纲
课程内容简介课程中文名称:机械系统动力学课程英文名称:Dynamics of mechanical system开课单位:机电工程学院任课教师及职称(3名以上):开课学期:学分:总学时:适用专业: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课程内容简介(400字以内):本课程介绍机械系统中常见的动力学问题、机械动力学问题的类型和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讲述刚性机械系统的动力学分析与设计;机构惯性力平衡的原理与方法;含弹性构件的机械系统的动力学;含柔性转子机械的平衡原理与方法;含间隙副机械的动力学;含变质量机械系统动力学以及机械动力学数值仿真数学基础以及相关软件的仿真实例讲解。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从系统的角度和动力学的观点了解机械产品动态设计的基础知识,掌握当前机械动力学分析的基本方法,学会运用机械多刚体动力学进行复杂机构的动力学分析与综合运用机械弹性动力学和多柔体系统动力学方法对各类典型机构进行弹性动力分析及综合,具备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1.杨义勇.机械系统动力学.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2.陈立平,张云清,任卫群等.机械系统动力学分析及ADAMS应用教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3.徐业宜.高等学校试用教材.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1.4.蒋伟.机械动力学分析.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5.邵忍平. 机械系统动力学.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6.唐锡宽,金德闻.机械动力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3.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中文名称:机械系统动力学课程英文名称:Dynamics of mechanical system学分和学时分配:教学目的:本课程着重培养学生对复杂机械系统动力学建模及分析的能力。
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当前机械动力学分析的基本方法,学会运用机械多刚体动力学进行复杂机构的动力学分析与综合运用机械弹性动力学和多柔体系统动力学方法对各类典型机构进行弹性动力分析及综合,具备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机械动力学教学设计 (2)
机械动力学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本次机械动力学教学的目标包括:1.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牛顿运动定律;2.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动量定理和角动量定理;3.学生能够应用牛顿-欧拉定理分析刚体运动。
2. 教学内容2.1 牛顿运动定律2.1.1 牛顿第一定律学生应该能够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概念和实际应用,包括:•运动的状态不变时不受力;•运动的状态发生变化时受力。
2.1.2 牛顿第二定律学生应该能够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概念和实际应用,包括:•相同力导致不同物体的加速度不同;•相同物体受到不同力会有不同的加速度。
2.1.3 牛顿第三定律学生应该能够理解牛顿第三定律的概念和实际应用,包括:•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
2.2 动量定理学生应该能够理解动量定理的概念和实际应用,包括:•刚体在外力作用下动量的变化;•冲量和动量的关系;•动量的守恒。
2.3 角动量定理学生应该能够理解角动量定理的概念和实际应用,包括:•刚体在外力或力矩作用下角动量的变化;•冲量矩和角动量矩的关系;•角动量守恒。
2.4 牛顿-欧拉定理学生应该能够理解牛顿-欧拉定理的概念和实际应用,包括:•刚体在外力和力矩作用下的运动规律;•用牛顿-欧拉定理求解刚体运动问题。
3. 教学方法3.1 讲授讲授是我们主要的教学方法,可以通过讲解相关知识、分析案例实现教学目标。
3.2 互动讨论互动讨论是一种较为活泼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3.3 实验演示通过实验演示,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所学的知识并将其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4. 教学评价为了保证教学效果,我们需要对学生进行评价。
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平时作业成绩•实验报告•期末考试5. 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教师对所授课程的反思和总结,将会有助于改进和提升教学效果。
通过反思,我们可得到以下几点启示:•加强基础知识融会贯通;•设计更生动的实验,更深入地运用所学知识;•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参与课堂互动交流。
(完整word版)机械动力学简史
机械动力学简史一.动力学简介机械动力学作为机械原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研究机械在运转过程中的受力,机械中各部分构件的质量和构件之间机械运动的相互关系,是现代机械设计的重要理论基础。
一般来说,机械动力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六个方面:(1)在已知外力作用下求机械系统的真实运动规律;(2)分析机械运动过程中各构件之间的相互作用力;(3)研究回转构件和机构平衡的理论和方法;(4)研究机械运转过程中能量的平衡和分配关系;(5)机械振动的分析研究;(6)机构分析和机构综合。
其主要研究方向是机械在力的作用下的运动和机械在运动过程中产生的力,并且从力和相互作用的角度对机械进行设计和改进的学科。
二.动力学的前期发展人类的发展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个进步特征就是工具的使用和制造。
从石器时代的各种石制工具开始,机械的形式开始发展起来。
从简单的工具形式,到包含各类零件、部件的较为先进的机械,这中间的发展过程经历了不断的改进与反复,也经历了在国家内部与国家之间的传播过程。
机械的发展过程也经历了从人自身的体力,到利用畜力、风力和水力等,材料的类型也从自然中自有的,过渡到简单的人造材料。
整个发展过程最终形成了包含动力、传动和工作等部分的完整机械。
人类从石器时代进入青铜时代、铁器时代,用以吹旺炉火的鼓风器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有足够强大的鼓风器,才能使冶金炉获得足够高的炉温,才能从矿石中炼得金属。
中国在公元前1000~前900年就已有了冶铸用的鼓风器,并渐从人力鼓风发展到畜力和水力鼓风。
早在公元前,中国已在指南车上应用复杂的齿轮系统。
古希腊已有圆柱齿轮、圆锥齿轮和蜗杆传动的记载。
但是,关于齿轮传动瞬时速比与齿形的关系和齿形曲线的选择,直到17世纪之后方有理论阐述。
手摇把和踏板机构是曲柄连杆机构的先驱,在各文明古国都有悠久历史,但是曲柄连杆机构的形式、运动和动力的确切分析和综合,则是近代机构学的成就。
近代的机械动力学,在动力以及机械结构本身来说,具有各方面的重大突破。
机械动力学教学大纲及实验大纲
《机械动力学》教学大纲大纲说明课程代码:0803532011总学时:40学时(讲课32学时,实验8学时)总学分: 2学分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预修要求:工程力学课程的性质、目的、任务:机械动力学是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的主干技术基础课之一。
本课程主要讨论机械振动的基本理论、建模方法与分析计算方法。
旨在培养学生分析、解决一般机械系统和工程结构振动的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机械振动的基本理论,并能应用基本理论分析和解决工程振动问题。
教学基本方式: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并充分重视实验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结合大型工程应用软件(Matlab/Simulink)对振动理论与工程问题进行仿真与分析,帮助学生掌握机械振动基本理论、建模方法和分析计算方法;在实验教学中,重点结合动态测试与分析技术,搭建振动测量与抑制系统,对振动系统进行动态测试与分析,培养学生解决工程振动问题的能力。
大纲的使用说明:有关振动的抑制与利用部分的内容可穿插在其它章节中进行教学。
大纲正文第一章绪论学时:2学时基本要求:了解机械动力学的研究内容、工程中的机械振动问题,掌握振动系统概念与对应的三种基本课题,理解机械动力学的研究方法。
重点:振动系统概念与对应的三种基本课题难点:机械动力学研究方法的理解教学内容:第一节机械动力学的研究内容第二节工程中的机械振动问题第三节振动系统概念与振动问题分类第四节机械动力学的研究方法第五节课程内容体系第二章机械振动基础学时:4学时基本要求:了解振动的分类、线性振动系统的叠加原理与振动的频谱;掌握简谐振动的表示方法及其特征,了解简谐振动幅值和频率的测量方法,掌握机械系统的动力学模型。
重点:简谐振动及其特征、机械振动系统的三个要素及其动力学模型难点:振动的频谱教学内容:第一节振动的分类第二节简谐振动及其特征第三节线性振动系统的叠加原理第四节振动的频谱第五节机械振动系统的动力学模型第三章单自由度系统的自由振动学时:6学时基本要求:理解机械振动系统的简化与模型建立方法,掌握单自由度系统的运动微分方程及其建立方法、无阻尼自由振动与阻尼自由振动的特征及其模型参数的测量方法。
机械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机械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机械基础课程是一门重要的工科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的基本理解和应用能力。
本课程作为机械工程专业的入门课,将为学生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为其未来深入学习和研究机械相关课程奠定基础。
二、课程目标1. 培养学生对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的基本理解和应用能力;2. 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包括机械零部件的图纸阅读,简单机械的组装和拆卸;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三、课程内容1. 机械原理1.1 力学基础知识1.2 运动学基本概念1.3 动力学基本概念1.4 静力学基本概念1.5 能量原理和动能原理1.6 力结构分析2. 机械设计2.1 零件图纸的基本要素和构图方法 2.2 机械零件的尺寸和公差2.3 零件装配和组装工艺2.4 常用机械元件的选择和设计2.5 机械传动和控制3. 实践教学3.1 机械实验室实验3.2 机械装配实践3.3 设计和制作简单机械项目四、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理论讲授、案例分析、实验演示和实践教学。
课堂教学将重点讲解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的基本概念,并通过实例讲解和讨论活跃课堂氛围,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五、教学评估方法本课程将通过书面测验、课堂讨论、实验报告等方式进行评估。
其中,书面测验将占50%的成绩权重,课堂讨论和实验报告将占50%的成绩权重。
通过这些评估手段,旨在全面评价学生对机械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实践能力。
六、参考教材1. 程褚华.机械工程基础[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82. 陈传礼.机械基础[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七、教学资源本课程将提供教学所需的实验设备、教室和实验室场地以及学习资料。
学生可以在教学实验室中进行实践操作和学习。
八、教学团队本课程将由机械工程系的专业教师进行授课,他们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机械工程实践经验,并将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促进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
机械原理 教学大纲
机械原理教学大纲机械原理教学大纲引言:机械原理作为一门重要的工程学科,涵盖了机械系统的设计、分析和运动控制等方面的知识。
它是培养工程师们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基础,也是推动科技进步和工业发展的关键。
因此,制定一份完善的机械原理教学大纲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机械原理教学大纲的内容和结构,以期为教学实践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一、基础知识与理论1. 机械原理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介绍机械原理的概念和研究领域- 回顾机械原理的发展历程,包括经典机械原理和现代机械原理2. 力学基础- 强调牛顿力学的基本原理和公式- 讲解力的合成、分解和平衡等概念- 探讨力的作用点、方向和大小的确定方法3. 运动学基础- 介绍质点运动和刚体运动的基本概念- 讲解速度、加速度和角速度等运动学量的计算方法- 引入坐标系和运动方程的概念,解释运动学分析的基本步骤二、机构与机械系统1. 机械元件的分类和特性- 介绍机械元件的分类,如连杆机构、齿轮传动、滚子轴承等- 讲解不同机械元件的结构和工作原理2. 运动分析与机构设计- 探讨机构的运动分析方法,如位移图法、速度图法和加速度图法- 强调机构设计的原则和方法,包括满足运动要求和力学平衡的考虑3. 动力学分析与机械系统控制- 介绍机械系统的动力学分析方法,如力矩平衡法和动力学方程法- 引入机械系统的控制理论,包括PID控制和模糊控制等三、工程应用与实践1. 机械原理在工程中的应用- 探讨机械原理在机械设计、工艺分析和性能优化等方面的应用- 强调机械原理对工程实践的指导作用,如减振、噪声控制和能量转换等2. 实验与实践- 强调实验教学在机械原理学科中的重要性- 设计一系列与机械原理相关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结论:机械原理教学大纲的制定应该充分考虑学科的基础性和应用性,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通过系统性的教学,学生可以掌握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分析方法和设计技能,为将来的工程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机械原理课程教案—机械系统动力学
机械原理课程教案—机械系统动力学一、教学目标1. 理解机械系统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机械系统的受力分析、运动分析和动力分析方法。
3. 能够运用动力学原理解决实际机械系统的问题。
二、教学内容1. 机械系统动力学的定义和分类牛顿力学和相对论力学连续体动力学和离散体动力学2. 机械系统的受力分析力的基本概念和运算刚体和柔体的受力分析约束和自由度的概念3. 运动分析运动的基本概念和描述刚体的运动和柔体的运动运动方程和解题方法4. 动力分析动力的基本概念和运算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动力方程和解题方法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机械系统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学会运用动力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3. 互动教学法:通过提问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四、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通过提问和讨论,评估学生对机械系统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程度。
2. 习题练习:通过布置和批改相关的习题,评估学生对机械系统动力学的受力分析、运动分析和动力分析方法的掌握程度。
3. 课程报告:通过学生提交的课程报告,评估学生对机械系统动力学的应用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推荐学生阅读《机械系统动力学》等相关教材,提供系统的知识框架和学习内容。
2. 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机械系统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3. 案例资料:收集相关的案例资料,用于分析和讨论,增加学生的实践经验。
六、教学活动1. 课堂讲解:通过教师的讲解,系统地介绍机械系统动力学的理论知识,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机械系统案例,让学生通过分析案例来运用动力学原理,提高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七、教学实践1. 实验室实践:安排学生到实验室进行动力学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和分析实验结果,增强学生对动力学理论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动力机械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五篇范文
动力机械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五篇范文第一篇:动力机械基础课程教学大纲动力机械基础课程教学大纲发布:苏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发布时间:2009-06-19 11:24:41 查看次数:1040动力机械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8130008 课程类别:专业教学课程授课对象: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开课学期:第六学期学分:3学分主讲教师:陶永明等指定教材:蔡兆麟主编,《能源与动力装置基础》,中国电力出版社,2004年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汽轮机、燃气轮机和水轮机等叶轮式原动机械的基本知识、基本构造、性能和工作原理;掌握利用煤、油、气等常规矿物燃料进行发电的工艺流程、系统构成、工作原理和经济性评价方法;掌握热电联产的工作原理和经济性评价方法;掌握蒸汽轮机、燃气轮机联合循环及煤的洁净利用技术;了解利用核燃料、水能、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海洋潮汐能等清洁能源进行发电的基本原理和系统;为学生今后从事热能与动力工程相关工作打下较好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叶轮机械的基本理论课时:3周,共9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典型结构和级一、典型结构离心泵、通风机、透平膨胀机、增压器、涡轮喷气发动机二、级组成、表示方法、能量转换第二节叶轮中能量转换一、叶轮进出口速度三角形定义、画法、三角形几何尺寸的确定二、动量定理和动量矩定理叶轮轴向力、周向力、喷气发动机推力的计算依据、叶轮力矩的计算公式三、欧拉方程式由动量矩定理得到机械功率和欧拉功、讨论四、欧拉方程的应用根据计算功来确定叶轮的几何参数、分叶片无限多和叶片有限多两种情况分析五、反作用度定义、公式、讨论、叶轮机械的分类第三节典型静止通流部件一、连续性方程的应用径流机械、轴流机械和圆管道部件、蜗壳二、有叶与无叶部件种类、特点、适用方程式三、对称与不对称部件种类、特点第四节一元流动分析一、级中流体参数的变化离心压缩机、单级轴流水轮机、多级轴流汽轮机、轴流通风机二、级和机器的性能参数流量、能量头、压力比、扬程、损失、效率、功率第五节轴流式机械的二元理论一、基元级和叶栅定义、意义二、叶栅理论和殴拉功叶片力、殴拉功与具体叶型几何参数的关系三、径向平衡方程求解径向平衡方程,得到沿着半径方向的流体参数分布四、轴流长叶片级与流型流型定义和作用,长叶片级的叶栅设计思路思考题:1、级的定义是什么?有哪些形式的级?2、速度三角形用于流道的哪些截面?3、原动机中各种能量头的关系是怎样的?4、原动机的主要性能参数有哪些?5、汽轮机流道内流体的参数是怎么变化的?6、轴流机械基元级的定义上什么?基元级与长叶片级的关系如何?7、有叶和无叶静止流道分析各用哪些基本方程?8、蜗壳式部件分析时有哪些假设?第四章涡轮机课时:8周,共24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节概述一、汽轮机级的工作原理级的组成、热力过程曲线、反动度、蒸汽对叶片的作用力二、冲动级和反动级定义、种类、特点第二节汽轮机级内能量转换过程及效率一、蒸汽在静叶栅通道中的膨胀过程喷嘴出口汽流速度计算、喷嘴中汽流的临界状态、喷嘴截面积的变化规律、喷嘴流量计算、蒸汽在喷嘴斜切部分的流动二、蒸汽在动叶栅中的流动与能量转换过程动叶的速度三角形、轮周功、动叶栅出口汽流相对速度、动叶损失三、级的轮周效率和速度比级的轮周效率的公式、速度比的定义、最佳速度比四、级内其他损失和效率级内其他损失的产生原因、大小、减小的措施、级的内效率和内功率五、长叶片级长叶片级不能采用等截面直叶片的原因分析、长叶片级的特点第三节多级汽轮机一、多级汽轮机的特点和工作过程特点和工作过程分析二、多级汽轮机的损失前后端轴封的漏汽损失、汽轮机进、排汽机构的压力损失、机械三、汽轮机装置的效率和功率内效率、内功率、轴端功率四、多级汽轮机的轴向推力组成、大小、平衡、推力轴承的作用五、提高汽轮机单机容量影响凝汽式汽轮机单机容量的因素分析、提高容量的办法六、中间再热式汽轮机特点、作用七、供热式汽轮机背压式汽轮机、调节抽汽式汽轮机、经济性和环境效益八、汽轮机的凝汽系统和设备系统组成、作用第四节汽轮机自动调节一、汽轮机液压调节系统的工作原理汽轮机自动调节的任务、调速原理和保护功能、液压调速系统的工作原理、静态特性、组成部分二、汽轮机数字电液调节系统(DEH)简介系统组成、功能、运行方式、控制模式第五节燃气轮机一、概述航空燃气轮机、地面燃气轮机的结构和特点、燃气轮机与内燃机和汽轮机的比较二、简单燃气轮机装置和热力循环装置原则性系统、热力循环的分析、推进器的性能参数三、提高燃气轮机的效率和比功复杂循环燃气轮机的原理第六节水轮机一、结构类型混流式水轮机、轴流式水轮机、贯流式水轮机、切击式水轮机二、水轮机的工作特性工作参数、流量调节、水轮机的特点、存在的问题思考题:1、蒸汽在汽轮机级进行能量转换时存在哪些损失?2、汽轮机的轴向推力由哪几部分组成?平衡轴向推力的措施有哪3、为什么说供热式汽轮机的热经济性比凝汽式汽轮机好?4、带反动度的冲动级的热力过程曲线是怎样的?5、凝汽设备的组成部分有哪些?工作原理是什么?6、齿形轴封的工作原理是什么?7、提高汽轮机单机容量的主要措施有哪些?8、为什么长叶片必须做成变截面扭叶片?9、汽轮机的液压调速系统由哪几部分组成?各部分的功能是什么?10、汽轮机需要哪几种主要保护系统?11、汽轮机数字电液调节系统由哪几部分组成?12、燃气轮机与内燃机和汽轮机相比分别有什么特点?13、航空燃气轮机和地面燃气轮机的主要差别是什么?14、水轮机的主要特点有哪些?15、产生湿汽损失的原因是什么?有何危害?如何减轻?第十一章发电厂系统及其他动力装置课时:7周,共21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节火电厂热力系统一、蒸汽动力循环朗肯循环、回热循环、中间再热循环、热电循环二、火电厂热力系统基本生产流程、火电厂热力系统及各分系统三、火电厂热经济性评价凝汽式发电厂的效率和主要经济性指标、热电厂的总耗热量分配、热经济性指标和燃料节省第二节联合动力循环一、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目的、型式、应用、缺点二、IGCC与PFBC-CC的研究与开发系统组成、工艺过程、主要特点三、对热平衡试验的要求稳定工况、试验时间、排污、试验精度四、热效率水平最低热效率、净效率五、设计锅炉时热效率的确定选q3、q4、q5、排烟温度、过量空气系数、灰分第三节核能发电一、核能发电的优点核燃料的特点、污染、技术水平二、核燃料与核反应堆核裂变燃料、核聚变燃料、核反应堆的种类三、压水堆热电厂组成、工作流程四、现状国外、我国第四节水电站一、水能资源与水力发电水能资源的优点、利用现状、水力发电的基本原理二、水电站的基本类型坝式水电站、河床式水电站、引水式水电站第五节利用其他能源发电一、利用太阳能发电概述、生产流程、聚光装置、发展状况二、利用地热发电概述、类型及原理、发展状况三、风力发电原理、结构、现状四、海洋潮汐发电概述、原理、形式、状况思考题:1、为什么蒸汽动力循环不用卡诺循环而用郎肯循环?2、回热循环、再热循环和热电循环各有什么优点?3、燃煤火电厂的生产流程是怎样的?4、热力除氧的工作原理是什么?5、单元制主蒸汽管道系统有什么优点?6、给水回热加热系统由哪些部分组成?7、为什么大型汽轮机组要采用旁路系统?8、为什么要采用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有哪几种常见形式?9、IGCC的工作原理是什么?10、PFBC-CC的工作原理是什么?11、压水堆核电站主要由拿几部分组成?12、太阳能、地热能、风能和潮汐能发电的工作原理是什么?参考书目1.张克危,《流体机械原理》(上册)。
机械动力教学设计教案模板
课时:2课时年级:高中学科:物理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机械动力的基本概念、分类、特点及其应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讨论、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机械动力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1. 机械动力的基本概念、分类、特点。
2. 机械动力的应用。
教学难点:1. 机械动力与能量的转化关系。
2. 机械动力的应用实例分析。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2. 机械动力相关实验器材3. 学生分组教学过程:一、导入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物理知识,如能量、力等。
2. 提问:什么是机械动力?机械动力有哪些特点?二、讲授新课1. 机械动力的基本概念、分类、特点- 介绍机械动力的定义:机械动力是物体在运动过程中所具有的能量。
- 分类:机械动力分为动能、势能、内能等。
- 特点:机械动力具有可转换性、可传递性、可利用性等。
2. 机械动力的应用- 举例说明机械动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汽车、飞机、起重机等。
- 分析机械动力在不同应用中的特点及优缺点。
三、实验演示1. 演示机械动力实验,如滑轮组、斜面等。
2. 学生分组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
四、讨论分析1. 引导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分析机械动力的特点。
2.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机械动力在不同应用中的优缺点。
五、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机械动力的基本概念、分类、特点及其应用。
2. 提出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对机械动力的理解。
2. 收集生活中机械动力的应用实例,进行分析。
教学反思:1.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机械动力的学习热情。
2.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验、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针对教学难点,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突破学习瓶颈。
4. 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机械动力学教学设计
机械动力学教学设计1. 前言机械动力学是机械工程专业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它涉及到机械运动的规律、能量转换、机械振动等方面的内容,是掌握机械工程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就机械动力学课程的教学设计进行探讨。
2. 教学目标机械动力学的教学目标应该有以下几个方面:•理解机械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理论基础;•掌握机械运动规律和能量转换的计算方法,掌握分析和计算机械振动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实际机械系统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培养其应用机械动力学知识设计和改进机械系统的能力。
3. 教学内容机械动力学的教学内容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点运动和质点运动的物理描述和运动学分析;•受力学分析及其对机械运动的影响;•动力学分析,机械能的转化与守恒关系;•机械简谐振动的计算方法;•多自由度系统的动力学分析;•碰撞和冲量的分析。
4. 教学方法机械动力学的教学方法应该有以下几个方面:•课堂讲授:教师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和案例,重点讲解机械动力学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实验教学:教师应该注重实验教学的开展,让学生亲身感受机械动力学的知识;•讨论教学: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以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课外练习:教师应该布置适量的课外练习,让学生巩固课堂知识并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5. 教学手段机械动力学的教学手段应该有以下几个方面:•黑板教学:教师应该在黑板上进行图示讲解、数学推导等;•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师应该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图像、声音和视频等的演示;•实验教学:教师应该安排教学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并体验理论知识;•互联网教学: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教学资源,提供在线学习和交流平台;•课外调研: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外调研,了解机械动力学在工程领域的应用和实际问题。
6. 教学评估机械动力学的教学评估应该有以下几个方面:•课堂测试:考察学生课堂掌握程度;•课外作业:测试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实验报告:考察学生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能力;•课程设计: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学期总评:综合考虑以上几个方面给出学期成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机械动力学简史机械动力学简史一.动力学简介机械动力学作为机械原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研究机械在运转过程中的受力,机械中各部分构件的质量和构件之间机械运动的相互关系,是现代机械设计的重要理论基础。
一般来说,机械动力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六个方面:(1)在已知外力作用下求机械系统的真实运动规律;(2)分析机械运动过程中各构件之间的相互作用力;(3)研究回转构件和机构平衡的理论和方法;(4)研究机械运转过程中能量的平衡和分配关系;(5)机械振动的分析研究;(6)机构分析和机构综合。
其主要研究方向是机械在力的作用下的运动和机械在运动过程中产生的力,并且从力和相互作用的角度对机械进行设计和改进的学科。
二.动力学的前期发展人类的发展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个进步特征就是工具的使用和制造。
从石器时代的各种石制工具开始,机械的形式开始发展起来。
从简单的工具形式,到包含各类零件、部件的较为先进的机械,这中间的发展过程经历了不断的改进与反复,也经历了在国家内部与国家之间的传播过程。
机械的发展过程也经历了从人自身的体力,到利用畜力、风力和水力等,材料的类型也从自然中自有的,过渡到简单的人造材料。
整个发展过程最终形成了包含动力、传动和工作等部分的完整机械。
人类从石器时代进入青铜时代、铁器时代,用以吹旺炉火的鼓风器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有足够强大的鼓风器,才能使冶金炉获得足够高的炉温,才能从矿石中炼得金属。
中国在公元前1000~前900年就已有了冶铸用的鼓风器,并渐从人力鼓风发展到畜力和水力鼓风。
早在公元前,中国已在指南车上应用复杂的齿轮系统。
古希腊已有圆柱齿轮、圆锥齿轮和蜗杆传动的记载。
但是,关于齿轮传动瞬时速比与齿形的关系和齿形曲线的选择,直到17世纪之后方有理论阐述。
手摇把和踏板机构是曲柄连杆机构的先驱,在各文明古国都有悠久历史,但是曲柄连杆机构的形式、运动和动力的确切分析和综合,则是近代机构学的成就。
近代的机械动力学,在动力以及机械结构本身来说,具有各方面的重大突破。
动力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占据关键地位。
随着机械的改进,对于金属和矿石的需求量增加,人类开始在原有的人力和畜力的基础上,利用水力和风力对机械进行驱动,但是这也造成了很多工厂的选址的限制,并不具有很大的推广性。
而后来稍晚出现的纽科门大气式蒸汽机,虽然也可以驱使一些机械,但是其燃料的利用率很低,对于燃料的需求量太大,这也使得这种蒸汽机只能应用于煤矿附近。
瓦特发明的具有分开的凝汽器的蒸汽机以及具有回转力的蒸汽机,不仅降低了燃料的消耗量,也很大程度上扩大了蒸汽机的应用范围。
蒸汽机的发明和发展,使矿业和工业生产、铁路和航运都得以机械动力化。
蒸汽机几乎是19世纪唯一的动力源。
但蒸汽机及其锅炉、凝汽器、冷却水系统等体积庞大、笨重,应用很不方便。
19世纪末,电力供应系统和电动机开始发展和推广。
20世纪初,电动机已在工业生产中取代了蒸汽机,成为驱动各种工作机械的基本动力。
生产的机械化已离不开电气化,而电气化则通过机械化才对生产发挥作用。
发电站初期应用蒸汽机为原动机。
20世纪初期,出现了高效率、高转速、大功率的汽轮机,也出现了适应各种水力资源的大、小功率的水轮机,促进了电力供应系统的蓬勃发展。
19世纪后期发明的内燃机经过逐年改进,成为轻而小、效率高、易于操纵、并可随时启动的原动机。
它先被fuqu用以驱动没有电力供应的陆上工作机械,以后又用于汽车、移动机械(如拖拉机、挖掘机械等)和轮船,到20世纪中期开始用于铁路机车。
蒸汽机在汽轮机和内燃机的排挤下,已不再是重要的动力机械。
内燃机和以后发明的燃气涡轮发动机、喷气发动机的发展,还是飞机、航天器等成功发展的基础技术因素之一。
三.机械动力学的发展过程经典力学的创立为机械动力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两次工业革命对机械动力学提出了要求,以及机械振动学和机械动力学理论的早期发展。
经典力学是机械学科中很重要的理论基础,同时也是机械运动学和动力学的基础。
经典力学理论体系的创立和发展,在机械动力学的发展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另一方面,机械学和机械动力学的发展直接相关的数学理论的发展也起到了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
经典力学、分析力学以及弹性力学等力学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在机械的动力以及结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而微积分、微分方程理论、变分法、矩阵论和概率论等数学理论的发展更是将机械动力学推上了新的高度。
19 世纪英国数学家汉密尔顿用变分原理推导出汉密尔顿正则方程,此方程是以广义坐标和广义动量为变量,用汉密尔顿函数来表示的一阶方程组,其形式是对称的。
用正则方程描述运动所形成的体系,称为汉密尔顿体系或汉密尔顿动力学,它是经典统计力学的基础,又是量子力学借鉴的范例。
汉密尔顿体系适用于摄动理论,例如天体力学的摄动问题,并对理解复杂力学系统运动的一般性质起重要作用。
拉格朗日动力学和汉密尔顿动力学所依据的力学原理与牛顿的力学原理,在经典力学的范畴内是等价的,但它们研究的途径或方法则不相同。
直接运用牛顿方程的力学体系有时称为矢量力学;拉格朗日和汉密尔顿的动力学则称为分析力学。
动力学的基本内容动力学的基本内容包括质点动力学、质点系动力学、刚体动力学、达朗贝尔原理等。
以动力学为基础而发展出来的应用学科有天体力学、振动理论、运动稳定性理论,陀螺力学、外弹道学、变质量力学,以及正在发展中的多刚体系统动力学等。
质点动力学有两类基本问题:一是已知质点的运动,求作用于质点上的力;二是已知作用于质点上的力,求质点的运动。
求解第一类问题时只要对质点的运动方程取二阶导数,得到质点的加速度,代入牛顿第二定律,即可求得力;求解第二类问题时需要求解质点运动微分方程或求积分。
而两次工业革命也对于机械工业和机械科学的发展,尤其是机构学和动力学的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第一次工业革命中蒸汽机车的发明和改进以及当时的机械发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电气时代中的汽轮机的诞生与发明,内燃机的发明与进步,一方面既是机械动力学的发展成果,另一方面也推动了自己学科的进步。
此后机械动力学的发展趋势,逐渐朝着机械和机械和运载工具的高速化和大功率化、机械的精密化、机械的轻量化、机械的自动化方向发展。
机械机构学和机构运动学的发展,包括了震动理论的建立和发展,其中包括了线性理论和非线性理论等。
转子动力学的起步,包含刚性转子平衡技术、轴承转子系统动力学的发展也是这一时期的重要理论进步。
而机构学的建立,特别是理论运动学的发展,在机构学的德国学派和俄苏学派中也有了长足的进步。
在机构的演进和传动机构的演进中,凸轮机构、连杆机构、间歇运动机构的演进,齿轮传动、蜗杆传动、链传动和带传动、传动系统的复杂化都为机械动力学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技的大发展为机械动力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指导思想、方法和技术手段,机械工业的巨大进步向机械动力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机械动力学在纵向形成为包括建模、分析、仿真、动力学设计与控制的综合学科,在横向形成了机构动力学、机械传动动力学、转子动力学、机器人动力学、机床动力学和车辆动力学等多个分支领域。
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的诞生,为机械动力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指导思想、理论和方法。
电子计算机的发明,以及基于计算机的数值方法的进步,为机械动力学提供了全新的技术手段和数学工具。
非线性科学的诞生和非线性振动理论的发展,强烈地影响到机械动力学的各个领域,从线性理论提升理论是一个质的飞跃。
基于计算机计算的多体动力学的出现,为复杂系统的动力学建模与分析提供了新的理论和工具。
信号分析理论和方法的进步是机械振动测试手段、状态监测技术以及故障诊断技术发展的基础。
从横向的研究对象看,机械动力学中发展出机构动力学、机械传动动力学、转子动力学、机器人动力学、车辆动力学、机床动力学等分析领域;从动力学的研究内容看,机械动力学发展为动力学建模、动力学分析、动力学仿真、动力学设计、减振与动力学控制,以及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等一系列领域的内容丰富的综合学科;从动力学建模的对象看,Newton研究的事单质点,Euler研究了单刚体,Lagrange启动了多刚体系统的研究,而今天的机械动力学已发展到多弹性体系统、多柔性体系统的研究。
从动力学的数学工具看,Newton在力学研究中发明了微积分,Lagrange使用了变分法,众多学者在微分方程的定性分析和求解方面做出了贡献。
二战后,动力学的计算逐步地、完全地实现了计算机化;同时各种复杂的微分方程,包括袋鼠微分方程,刚性微分方程的数值方法也取得迅速发展。
此外,机械动力学的发展也离不开各类建模方法的多样化。
其中包含了多刚体系统的建模方法:Newton-Euler的矢量力学方法、Lagrange的分析力学方法和Kane的多体动力学方法;微幅振动弹性系统的建模方法:动态子结构方法和传递矩阵法;验建模方法;柔体系统动力学的建模方法:弹性动力分析方法。
机械系统动力学建模的精细化则有,精细地估计系统的刚度、阻尼和摩擦计入材料非线性计入几何非线性关于冲击振动的研究复杂机械系统中多种物理场的耦合。
运动学以及运动学软件的发展也至关重要,其中有ADAMS软件和其他的有限元分析软件,而虚拟样机技术也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四.动力学的未来展望近代机械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自动调节和控制装置日益成为机械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机械动力学的研究对象已扩展到包括不同特性的动力机和控制调节装置在内的整个机械系统,控制理论已渗入到机械动力学的研究领域。
在高速、精密机械设计中,为了保证机械的精确度和稳定性,构件的弹性效应已成为设计中不容忽视的因素。
一门把机构学、机械振动和弹性理论结合起来的新的学科——运动弹性体动力学正在形成,并在高速连杆机构和凸轮机构的研究中取得了一些成果。
在某些机械的设计中,已提出变质量的机械动力学问题。
各种模拟理论和方法以及运动和动力参数的测试方法,日益成为机械动力学研究的重要手段。